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智能巡检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四谛

智能巡检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文丨梧桐树资本 ,作者丨马龙“当前数据中心建设属于新基建重点,机器人行业将进入新一轮爆发期。从投资角度看,全球整体市场仍在快速增长,服务机器人将迎来发展黄金时代。本文选自梧桐树资本风险投资团队投资总监马龙的《智能巡检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部分内容。”「重要结论」智能巡检机器人属于特种机器人范畴,需求较为前沿,因此必须找到:1、有特殊工作环境(高危、艰苦、人工作业有短板),对专业服务机器人具有需求刚性;2、有政策引导;3、有较大需求和支付能力的下游领域,才能够支持企业的长期发展,所以对企业的技术、渠道能力(营销教育能力)和战略眼光(市场选择)等都要求较高。虽然当前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相比工业和狭义服务机器人较小,但其作用和意义重大,增长速度快。目前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引用的大行业有:电力、数据中心、城市综合治理。智能电网建设和增强供电可靠性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电力系统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刚需最强。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市场潜在规模400~550亿元,配电站巡检机器人市场潜在规模在200~300亿元,在技术和政策双重利好的影响下,电力巡检无人机处于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过渡期,预计年市场规模在30-50亿元。目前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的上市公司和准上市公司已经很多,基本以区域为划分,市场格局比较成熟。电力无人机巡检需求较刚,市场规模较大,目前发展较好的公司基本完成B轮融资,处于C轮阶段,也有部分A轮左右公司,但是和头部公司体量差距较大。数据中心建设属于新基建重点,将进入进入新一轮爆发期。2019 年-2022 年中国 IDC 业务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 26.9%,预计2022 年,中国 IDC业务市场规模将超过3200.5亿元,同比增长 28.8%。数据中心巡检痛点明显:1)巡检工作量大,漏检误检率高;2)缺乏对网络设备及服务器主机的硬件状态监控:3)外包运维工作安全性明显:4)IT资产数据僵尸化;5)灾备机房无人管理:6)IT运维成本居高不下。因此数据中心智能巡检机器人刚需较强。整体来看,EDC智能巡检机器人潜在市场规模应该在百亿左右,运营商IDC智能巡检机器人的潜在市场规模在300~450亿。数据中心智能巡检刚需程度较强,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较大,目前发展较好公司基本处于A轮阶段。城市综合治理的内涵非常广,包含安防巡检、交通巡检、消防应急巡检、设施巡检等,其中安防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最大,按照2020年智能安防市场450亿,安防机器人占比3%计算,2020年安防巡检机器人市场13.5亿元。市场规模较小、刚需成都较弱、落地难度较大。01 机器人行业发展概述根据机器人的应用环境,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现阶段,考虑到我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中,对特种机器人有着相对突出的需求,中国电子学会将机器人划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专业机器人)三类。机器人分类:全球整体市场仍在快速增长,服务机器人迎来发展黄金时代。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294.1亿美元,2014-2019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12.3%。其中,工业机器人159.2亿美元,服务机器人94.6亿美元,特种机器人40.3亿美元。201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结构:(一)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一般为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可以按照人类指挥或提前编排的既定路径进行运动,替代人工从事重复度较高的生产制造工作,可以替代人工从事上下料、锻造切割、焊接、喷涂、装配、码垛等工业生产作业工作。工业机器人应用集中在汽车、电子、金属制品、橡胶和塑料等行业。汽车行业目前仍是国内工业机器人最主要的下游应用,随着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和转型的不断深化,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将有望更深入衍射到 3C、半导体、新能源、物流仓储等领域,需求更加多元化。2016-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占比及 2018 年其他类详细占比情况:(二)服务机器人广义服务机器人的定义为“以服务为核心的自主或半自主机器人”,是除工业机器人以外的,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的统称。服务机器人应用范围很广,涵盖了维护、保养、修理、运输、清洗、保安、救援、巡检等领域。服务机器人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又可分为家用服务机器人(狭义的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专用服务机器人)两大类。常见的家用服务机器人有扫地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烹饪机器人等。相比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属于新兴行业,但增速更快。服务机器人萌芽于上世纪90年代,2000年至2010年为起步阶段,全球规模较大的服务机器人企业产业化历史也多在5-10年,大量公司仍处于前期研发阶段,2011年至今,依托人工智能技术进步,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和服务模式不断拓展延伸,带动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高速增长,当前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的增速远高于工业机器人,2014年以来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达21.9%。2019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结构:(三)特种机器人(专业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专业服务机器人)包括国防机器人、农场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电力机器人等。智能巡检机器人属于特种机器人范畴。近年来,世界各国主要研发的专业服务机器人重点在医疗、物流、军事、极限环境等特殊领域。考虑到特殊领域的工作环境条件往往比较恶劣或者具有危险性,对专业服务机器人具有需求刚性。因此,未来特殊工作环境的应用场景将会不断催生出专业服务机器人新品种,当前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相比工业和狭义服务机器人较小,但其作用和意义重大,未来潜力巨大,2013 年至今,全球特种机器人销售额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根据IFR 的预测,至 2020 年,全球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到 49.5 亿美元。目前,国内外特种机器人行业部分较为知名的企业代表如下:02 广义服务机器人产业链广义服务机器人产业链图谱:(一)上游:硬件(基础层)及技术支持(技术层):服务机器人上游为核心零部件厂商,核心零部件包括芯片、传感器、控制器、减速器及伺服电机等。一般这类厂商都属于技术类公司,注重核心技术研发,硬件及核心零部件厂商以提升技术和降低成本为主要任务,AI技术公司则以算法和数据为核心竞争力。硬件及技术支持类公司:硬件中芯片和智能传感器具有极高的技术门槛,且生态搭建已基本成型,目前芯片的主要贡献者是Nvidia、Mobileye和英特尔在内的国际科技巨头。智能传感器领域主要被博世、欧姆龙、ST、罗姆、NXP、ADI、英飞凌、楼氏电子、索尼、三星等巨头企业垄断。跨国公司占据了87%的市场份额,但国产替代在加速,核心零部件方面,国内有寒武纪科技、遂源等AI芯片企业,有思岚科技、镭神智能等传感器企业。伺服系统与控制器市场较为集中,减速器寡头垄断。IFR 数据显示,机器人的成本主要集中在零部件端,其中核心零部件的比例在 70%左右,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占比分别为 36%、24%、12%。控制器领域,“四大家族”(ABB、库卡、发那科、安川)全部实现自给自足。伺服电机领域,安川是市场上的有力竞争者,2018年在中国伺服系统销量份额达到 15%,与松下同处第一阵营;发那科掌握核心技术,无需外购;欧系ABB和库卡由外部供应。减速器领域,技术含量最高,“四大家族”尚无突破,市场主要由日本的纳博特斯克和哈默尼克两家企业把控。“四大家族”通过掌握零部件端、本体、集成应用端的技术,建立对成本和产业链的把控力。AI技术公司中,在核心算法和基础理论领域,美国是目前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算法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Facebook、谷歌、IBM和微软等科技巨头均重点布局人工智能算法及算法框架等高门槛技术。技术层解决具体类别问题,这一层级主要依托运算平台和数据资源进行海量识别训练和机器学习建模,开发面向不同领域的应用技术,包括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技术。科技巨头谷歌、IBM、亚马逊、苹果、阿里、百度都在该层级深度布局。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层在近年发展迅速,发展重点聚焦于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语言技术处理领域,除BAT等平台型科技企业之外,还出现了如商汤(图像识别)、旷视(图像识别)、科大讯飞(语音识别)、图灵机器人(语义识别及操作系统)等诸多公司,处于发展上升期。(二)中游:机器人主体(应用层):服务机器人中游是机器人本体厂商,向下到系统集成商,包括控制/伺服系统、操作系统、导航及路径规划、感知交互等。一般这类厂商都属于产品类公司,产品类公司注重需求定位,其产品质量、品牌、营销以及生态构造是重要壁垒。得益于技术类公司的基础和AI算法的开源,应用层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目前,产品类公司的规模和数量在服务机器人产业链分布中占比最大。产品类公司:应用层解决实践问题,是应用硬件和技术针对行业提供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我国应用层企业将硬件和技术集成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从特定行业或场景切入,其核心是商业化。我国目前机器人产业链中的优势环节在系统集成,而系统集成属于下游“销售”及“品牌、服务、循环”环节,增加值相对较高,有望为企业带来较为丰厚的回报。系统集成商符合盈利能力强、收入规模大的特点,具备进入良性循环并做大做强的基础。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 1992 年提出制造业“微笑曲线”:机器人系统集成:因此,在技术门槛较低机器人本体零部件和的功能零部件上,最好是能够做到颗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做出适应性的调整,比如在数据机房中,地板下出风,需要做独立悬挂,但整机产业链达不到及时的调整,就需要厂商自己去设计和找人代加工独立悬挂的底盘。在控制系统中,最好在软件、机光电一体化设计、导航及路径规划、感知交互上,最好能够在大数据的基础上针对行业特性做出适当的调试和优化,比如在机房巡检中,通过视觉识别算法,对机房设备指示灯状态及仪表进行识别,但视觉只是识别的一部分,真正核心的是在后端的产品逻辑,机柜指示灯识别的关键是拓扑关系建立,角度不同指示灯的形状会呈现不同的梯形状态,建立拓扑公式后能解决特殊形状指示灯的识别问题。另外,所有标示的指示灯可选配,客户关注什么提取什么,解决了客户误报的问题。可以说,人工智能的核心是算法设计,但是算法设计的基础却是数据和行业认知。(三)下游:各类细分应用场景下游按照不同服务细分领域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例如:家用、物流、医疗、安防、电力、机房、军用等领域。家用服务机器人国内市场仍具广阔空间,是极具潜力的新兴产业。2018年国内扫地机器人渗透率7.5%,远低于2017年以前的美国(16%),该领域头部企业科沃斯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56.94亿元,同比增长25.11%。石头科技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30.51亿元,同比增长172.72%,扫地机器人营业收入30.09亿元,该业务占到总营收98.63%。由于特种机器人的需求较为前沿,发现痛点到研发出针对性产品有一定周期,再加上必须要找到有较大需求的下游领域才容易放量、做到盈亏平衡,所以对企业的技术、渠道能力(营销教育能力)和战略眼光(市场选择)等都要求较高。目前来看,国内在消防机器人(中信重工这块规模已经很大)、高温炉前机器人(博实股份订单已经开始放量)以及变/配电站巡检机器人(亿嘉和收入体量已经接近8亿)等特种机器人领域已经开始出现成规模且具备较强盈利水平的企业,且均具备特有的技术、渠道壁垒,正在逐渐打破特种机器人不好上量的固有印象。03 智能巡检机器人智能巡检机器人是特种机器人(专业服务机器人)的一种,一般是基于感知、认知(或者决策)、执行三个核心要素,在某种特定环境(高危、艰苦、人工作业有短板)进行智能化巡检的应用型机器人。智能巡检机器人的产业链的三个层面:(一)智能巡检机器人的类型 :目前,智能巡检机器人可以分为三大类:地派—无轨智能巡检机器人和有轨智能巡检机器人、天派---智能巡检无人机、水派---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分别应用在不同的细分行业中。1、地派---无轨智能巡检机器人和有轨智能巡检机器人无轨智能巡检机器人一般采用组合SLAM技术,对复杂环境实时自适应地图构建,实现高精度定位与导航,采用可见光相机、红外成像仪、拾音器等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表计识别、设备状态识别、红外测温及三相比对、环境检测等功能。无轨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引用与室外设备巡检,以及室内环境复杂的设备巡检,主要应用行业为:电力、数据机房、安防等。无轨智能巡检机器人:有轨智能巡检机器人一般采用轨道移动方式,搭载高清摄像机、红外热成像仪、拾音器等设备。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除了基础的地上轨道交通以外,充分和高效利用城市地下通道资源成为城市发展的必须。有轨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运用于内部环境封闭,人工难以实现全天实时监控,但布局较为简单的隧道场景。目前主要应用行业:电力、低下轨道交通等。有轨智能巡检机器人:2、天派---智能巡检无人机无人机是无人驾驶飞机(UnmannedAerial Vehicle)的简称,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程序控制装置的不载人飞机。无人机可以在无人驾驶的条件下完成复杂空中飞行任务和各种负载任务,可以被看做是“空中机器人”。无人机具有设计灵活、体积小、重量轻;续航时间长,空间利用率高,载荷能力强;安全系数高,自主控制能力强;无人员伤亡,可在高风险空域飞行等优点。这类机器人需要额外关注自动飞行技术、充电技术。无人机按技术特征可分为固定翼机、多旋翼机、无人直升机、无人飞艇、无人伞翼机。当前的无人机市场以固定翼和多旋翼无人机为主,其主要特点为:固定翼无人机:多旋翼(多轴)无人机:中国目前在无人机方向发展领先世界(以大疆为代表),无人机商业化应用场景也及其多:但目前来看,无人机商用的主要场景集中在:电力输电线路巡检、城市综合治理巡检、交通应急巡检。3、水派---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解决人体无法长时间作业及不能下水的安全限制,降低人员伤亡,提高检测效率、监测范围、数据化及信息的实时性,降低检测成本。由于水下环境较为复杂,目前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还是以人工操作为主。主要应用行业在渔产、水电站维护巡检、水下科考、海洋探索等。这类机器人需要额外关注防水密封能力、水下图像识别:解决感光畸变和折射问题。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关键零组件及算法组件:(二) 智能巡检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1、机器人平台化趋势日趋明显作为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的重要载体,机器人本体通过搭载实现巡检功能的传感器在特定工作环境下自主运行,完成软件系统的数据融合与分析、通信传输、接口规范、应用对接、专家系统等功能,随着产品不断趋于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机器人结构功能趋于一致:机器人的硬件结构、传感器、防护等级、设计规范等要求趋于统一;同时,机器人硬件基本由感知、控制、驱动等部分构成,这样有利于用户及行业标准化的制定,也便于产业链形成以及行业管理;(2)机器人软件核心功能趋于标准化:随着机器人应用的不断成熟,机器人核心功能的量化及应用为运维工作带来了重大变化,目前巡检机器人的核心功能包括环境感知、视觉识别、红外测温、音频检测、安防监控、呼叫平台等,上述每一个功能的量化目标、接口规范、数据标准已不断明确,使得机器人软件开发有章可循,核心功能数据趋于标准化并不断成熟;(3)用户接口及应用趋于平台化:机器人平台化主要包括硬件平台化、软件平台化以及核心功能平台化等三个方面。随着应用场景及核心功能的不断成熟,机器人应用已从早期的演示推广发展到目前的核心功能数据接入使用和运维操作平台化建设。具体而言,一方面,数据接口在应用过程中不断规范化;另一方面,根据最终用户需求,在对接不同平台时呈现更加符合其运维需要的数据信息。从机器人角度来看,平台化一方面便于客户使用及规范化操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产业链不断发展。2、由“感知”向操作、协作发展巡检功能属于智能系统中“感知”功能的突出表达,具体包括环境感知、设备状态感知等。鉴于应用场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正常运维人员不能解决的往往是“感知”任务的复杂性和操作难度,为此,当前最为紧迫的是用机器人来实现运维的“感知”功能,而随着智能巡检机器人的成熟使用,具备更多感知、操作及人机协作功能的智能机器人将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外,由于“感知”信息后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和“操作”,因此操作机器人会成为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后续功能延伸和发展;同时,从操作的角度来说,“感知”和“操作”是一个从手动遥控操作到人机协同,再到自主作业完成复杂操作的过程。3、物联网带来的单体智能向系统智能化发展单体智能和多体智能是智能机器人系统的重要应用形式,单体智能突出机器人本体从感知、表达、控制、决策等方面的智能化程度,多体智能突出协作性、关联性和系统性。巡检机器人从单体智能的角度来看,突出巡检机器人的自动运行、环境适应性、多模态数据采集与融合、图像识别、专家系统等功能,直观来说,就是机器人能够完成自主、复杂、多样的任务。从多体智能角度来说,更强调多系统的融合,包括机器人与环境传感器、被测对象、其他智能设备和系统、运维人员等主体(智能体)的数据融合,同时,能够与其他主体(智能体)数据关联分析,以及协同完成特定任务等功能。单体智能目前已经趋于平台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而多体智能则将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促进系统整体优化提升,为运维系统带来新的发展。4、多模态数据融合呈现多样化价值应用目前,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功能是实现不同形态的数据采集、数据识别、判断与决策。其采集的数据主要包括环境数据(温湿度、声音、电磁场强度等)、安全数据(防跌落、外力破坏、人员入侵、火源等)、被检测设备状态数据(红外、图像数据、紫外等数据)等,由于上述数据关联性、重要性以及用途不一,因此呈现多模态形式,具体情况如下:(1)工作环境数据;(2)设备状态数据判断与预警;(3)运行数据呈现与管理(运维平台)。随着智能巡检机器人行业的不断成熟,对数据的选择性应用已成为趋势,也进一步提升了数据采集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5、人工智能引领行业快速发展智能巡检机器人无论在机器人自主移动、控制与驱动、定位导航以及传感器数据采集、图像处理、语音采集与处理、专家系统分析与决策、大数据分析等方面都用到人工智能技术,换一个角度来说,人工智能在每一个领域的突破和发展,都会对智能巡检机器人核心功能、平台特性、数据运维管理、专家决策与预警等起到推动作用。进一步来说,从以下几个方面会受到相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影响:(1)环境智能监控;(2)机器人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3)机器人控制与决策;(4)机器人数据采集与处理;(5)大数据平台与专家系统。6、机器人成为精益管理的重要载体,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未来,随着各行业的发展以及智能化、自动化水平的提升,机器人将成为重要的载体和工具,是信息获取和运维的重要手段。此外,由于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水平的不断提升,机器人将会走向多种应用场合,实现更为复杂、多样的任务,包括维修维护、消防安全、操作运行等工作,满足无人值守、协同操作等更为智能的运维及管理功能。(三)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应用行业及市场分析:智能巡检机器人的需求较为前沿,发展也相对落后于工业机器人以及狭义的服务机器人,因此必须找到:1、有特殊工作环境(高危、艰苦、人工作业有短板),对专业服务机器人具有需求刚性;2、有政策引导;3、有支付能力的下游领域,才能够支持企业的长期发展。目前来看,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引用的大行业有:电力、数据中心、城市综合治理。1、电力行业:(1)智能巡检机器人应用于电力智能运维检测领域的情况:在电力系统中,由于电能生产、输送、分配和使用的连续性,对系统中各设备单元的安全可靠运行都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电力工业向着大机组、大容量、高电压的迅速发展,保障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更成为安全生产的突出课题。因此,电力设备的运维检测,特别是一些先进技术、方式、方法在设备故障诊断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我国电力系统的构成电力系统由发电厂、输电环节、变电环节、配电环节及电力用户组成,其构成如下图所示:电力设备的运维检测是指通过对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或监测,获取电力设备状态信息,及时发现各种劣化过程的发展状况,并在可能出现故障或性能下降到影响正常工作前,及时进行维修、更换,从而保障整个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电力设备的运维检测手段主要包括带电人工检测、带电在线监测和离线检测等三种。其中,带电人工检测一般采用便携式检测设备,对运行状态下的电力设备进行的现场检测;带电在线监测一般采用相关设备或仪器,安装在被监测环境中,用来对被监测设备进行不间断实时的在线监测;而离线检测则一般通过定期对停止运行的设备进行规定项目的检查,发现设备的问题和隐患。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加,电力用户对于供电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不断升级。为了更好的满足电力用户需求,同时尽可能降低检修的成本,两大电力公司从“十一五”时期开始逐步加大了对电力设备状态检测、监测技术的研发和试点力度,从而替代以人工巡检为主的巡检方式。然而,现有的巡检方式和技术与电力生产的安全性要求相比仍有相当的距离,因此,通过电力智能巡检机器人取代人工巡检,实现电力检测、运维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在“2009 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坚强智能电网”概念,智能电网的概念涵盖了提高电网科技含量、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等内容。2010 年,“加强智能电网建设”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先后分别制定了《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总报告(修订稿)》、《国家电网 2015-2020 年电网智能化滚动规划指南》、《南方电网“十三五”智能电网发展规划研究报告》、《南方电网发展规划(2013—2020 年)》等发展规划。目前,我国电网建设已经实现大范围覆盖,但离智能电网高可靠性、高自动化率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因此,智能电网是我国电网建设持续投入的趋势和方向。根据《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总报告(修订稿)》,2016-2020 年为智能电网建设第三阶段,电网规划总投资 1.4 万亿元,其中智能化规划投资 1,750 亿元,占比为 12.5%。若再加上南方电网投资部分,未来智能电网投资存在较大空间。随着国家智能电网战略的推进,电力行业智能机器人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其发展水平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是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智能电网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电网安全稳定水平的重要保障。因此国家和有关部门陆续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支持我国电力行业的技术发展及智能电网的建设。与智能电网行业相关的主要产业政策如下:电力智能巡检机器人应用的核心场景:智能电力巡检机器人是国家电网智能化管理要求下,输、变、配环节实现无人化、运维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大提升运维检测效率,覆盖面广,结合大数据专家后台实现变电站、配电站智能化运行,提升电网智能化。传统的变电站、配电站巡视主要通过人工方式,综合运用感官以及一些配套的检测仪器对相关设备进行以简单定性判断为主的检查,该方式除了对劳动力要求较高外,还存在巡检不到位,巡检结果无法数字化等缺陷,不符合智能电网的发展方向。而智能巡检机器人集最新的机电一体化和信息化技术于一身,采用自主或远程遥控方式,克服了传统的人工巡视电力线路及设备存在的劳动强度大、检测质量分散、主观因素多等缺陷。此外,智能巡检机器人可以替代人工在高压及超高压环境下自主定位、自主巡检和自动充电,对电力设备实施全天候、全方位、全自主智能巡检和监控,实现设备环境、外观、分合状态、压力、泄漏电流、噪声等巡视监测数据全覆盖和智能识别,同时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对巡检数据进行对比和趋势分析,及时发现电网运行的事故隐患和故障先兆,从而有效降低运维人员劳动强度,满足国家电网改造中对电力系统提出的智能化、无人化要求,为智能变电站、配电站和无人值守站等提供创新性的技术检测手段和全方位的安全保障。对于高压架空输电线路,传统的人工巡线方式存在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艰苦和劳动效率低等劣势,在遇到电网紧急故障和异常气候时,人工巡线尤其困难。发展无人机巡检是适应现代化电网建设的要求。2013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出台《国家电网公司输电线路直升机、无人机和人工协同巡检模式试点工作方案》指出,建立直升机、无人机和人工巡检相互协同的新型巡检模式是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的迫切需要。2013年,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首次进入国家电网招标目录,标志着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产品在国家层面上形成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准入门槛。配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目前尚未列入国家电网集中采购名录,由各省级电力公司依据国家电网公司招标流程的规范要求,在其权限范围内根据各地实际需求自主发起招标。2014年以来,变电站机器人市场迎来一次较大规模的爆发,亿嘉和、浙江国自、朗驰欣创、申昊科技等公司通过研发,先后推出了变电站巡检机器人产品。随着电力机器人国内市场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厂家投入到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的研制中,促进了变电站巡检机器人自主移动、智能检测、分析预警等技术的进步。(2)电力智能巡检机器人行业市场容量分析:目前,智能电网建设和增强供电可靠性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两大电网公司分别提出了建设智能电网和推广状态检修的明确规划,并在操作层面制定了具体的应用标准及配置原则,且还在进一步制订可行的现场应用导则,从而为电力设备状态检测、监测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力设备状态检测、监测作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呈现出巨大的成长潜力和发展空间。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变换电压、接受和分配电能、控制电力的流向和调整电压的电力设施。“十二五”以来,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变电网领域,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制定的发展规划要求,2016-2020年期间要实现新建变电站智能化率100%,新建智能变电站约8,000座,原有枢纽及中心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率100%。截至2014年底,我国正在运行的各电压等级变电站具体数量如下表所示:2019年全国变电站数量分别为3.7万个,按照每台75~100万的均价计算,市场容量约为277~370亿人民币(100%渗透率),变电站室内导轨巡检机器人按照每台30~50万的均价计算,市场容量约为111~185亿人民币(100%渗透率)。变电站巡检机器人整体行业规模400~550亿元。配电站一般是指10kv及以下安装有配电屏柜对负荷进行分配、供给的场所,广泛分布在住宅小区、商业中心、办公楼宇中。根据统计,一般一个地级市配电站数量从500座至5,000座不等,直辖市、省会城市、经济发达城市数量较多,小城市、经济欠发达城市则较少。考虑到不同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以及“十三五”期间国家大力开展智能配电网建设等因素,按平均每个地级市1,000座配电站估计,全国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含4个直辖市)大约拥有配电站30万座。由于配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目前尚未列入国家电网集中采购名录,若假设20%配电站采用智能化巡检设备,则也有接近6万个配电站需要采购智能巡检机器人,假设单台配电站巡检机器人售价30~50万,这部分市场潜在规模也有200~300亿元。目前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的上市公司和准上市公司已经很多,基本以区域为划分,投资机会不大。变电站巡检机器人主要公司:《国网架空输电线路无人机智能巡检作业体系建设三年工作计划(2019-2021)》要求无人机巡视比率不低于60%,全无人机巡视比率不低于10%,无人机自主智能巡检作业率不低于90%,巡检影像人工智能识别覆盖率不低于80%,无人机巡检影像缺陷智能识别算法准确率不低于80%。在技术和政策双重利好的影响下,电力巡检无人机处于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过渡期,预计年市场规模在30-50亿元。2015 年我国 110kV 以上高压输电线约为 52 万公里,GlobalData 预测,中国输电线路建设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6%,2020 年电力巡检的总工作路线为70万公里。无人机在电力巡检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主要为精细巡检、定点巡检、范围巡检及其他巡检,一般精细巡检需要全面细致地搜集数据和检查,单次巡检速度较慢,定点巡检速度适中,而范围巡检速度较快;据新华报业网,使用无人机巡检 62 公里的输电线路仅需 3 小时。综上,假设平均而言,无人机电力巡检速度为每小时 20 公里。根据草根调研电力巡检工作人员了解到,巡检线路基本是以半个月为单位,一般各级别线路每月安排一次常规巡检,如果线路属于保电线路或者特殊巡视维护线路就要按相关规定增加巡视的次数,除了日常巡视检查,还有遇故障需要排查的临时巡检,特殊时间如阅兵、高考、中考、春运、冬夏用电高峰期的特殊巡检等,据此估算,电力线路每年巡检次数在24次左右。一般招标方在采购时,不仅购买无人机单机,还购买相应的配套系统,目前一台电力巡检无人机配系统售价在20-100万元左右,取中间数70万元。一旦接到电力故障的消息,相关公司会及时抢修,而无人机能高效及时地发现、排查、处理电力故障,为了应对潜在的突发的电力故障,相关公司会多购置无人机,因此在预测中,我们分别考虑了“不放量”以及“1.5 倍放量”两种情形。电力无人机巡检需求较刚,市场规模较大,目前发展较好的云圣智能、中飞艾维基本完成B轮融资,处于C轮阶段,也有部分A轮左右公司,但是和头部公司体量差距较大,后面会详细介绍。2、数据中心:(1) 数据中心分类及发展情况:数据中心按照功能和业务可分为IDC、EDC、ODC三大类,如下图所示:IDC是引领数据中心建设的标杆,主要为三大运营商和BAT等互联网信息服务商,超大型机房多来源于IDC,此部分机房规模较大。EDC为企业级数据中心,多为企业为自身业务需求而建设,比如金融系统、电力系统、铁路系统、教委等国企和政府部门。该部分数据中心虽不是数据中心建设的标杆,大型数据中心的规模也不如IDC。虽然EDC的规模无法与IDC相比,但是数量众多,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市场。ODC为外包数据中心,代表公司有世纪互联、鹏博士等,主要为外部企业提供场地出租、设备托管、运行代维等服务。此部分规模相对较小。IDC和ODC都是对外提供基础实施服务,属于广义的IDC,这一部分会有较为公开的数据统计。EDC即各类企业级数据中心,数据统计不完整。随着 5G、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社会各行业领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广电等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加强数据中心建设,及网络资源业务整合,推动 IDC 行业客户需求充分释放,拉升 IDC 业务市场规模增长。根据中国 IDC 圈预测,2019 年-2022年中国 IDC 业务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 26.9%,预计2022 年,中国 IDC业务市场规模将超过3200.5亿元,同比增长 28.8%,进入新一轮爆发期。2014-2022 年中国 IDC 业务市场规模及预测:(2)数据中心巡检痛点:目前国内大部分机房巡检采用的是人工巡检的方式,而人工巡检目前主要有以下痛点:1)数据中心设备巡检工作量大,漏检误检率高:数据中心机房设备进行24*7全天候运行,服务器与网络设备设计寿命通常在6-7年左右,但国内用户由于业务割接迁移的复杂度和难度决定了很多核心业务系统是运行在7年以上的核心交换机和服务器硬件上,如IBM的AIX小机上承载的业务都是客户非常重要的业务系统,运行10年以上比比皆是,这样的设备,越是到后期,巡检的工作量越大,随时面临着业务宕机需要及时发现,快速恢复的境况,所以巡检工作变得非常重要。另外,由于每个设备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硬件状态指示灯,采用人工巡检的方式,很容易发生漏检或者误检的状况,需要一套能够自动化巡检,并做到数据完全准确的自动化巡检管理系统。2)缺乏对网络设备及服务器主机的硬件状态监控:从全球着眼来看,国内的IT运维相比国外来讲建设起步较晚,从2008年国内开始重视网管系统、运维管理,从2010年才开始引入基于ITIL的先进理念管理系统,如国内的北塔软件、广通信达,勤智数码、H3C、锐捷、网强、游龙等厂商开始开发基于运维管理的产品,国外做的比较早,相对成熟的有IBM、HP、BMC、CA四大厂商,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厂商的运维管理系统都是基于IP的所谓“智能”管理系统,要求被管设备不仅必须要有IP地址和完整的MIB库才可以管理,而且只能取到设备一半的硬件状态信息,对于非智能设备完全无法管理。如机房消防设施状态,老式UPS的供电情况和空调系统的温湿度等信。总而言之,目前的运维产品仍然无法实现对机房硬件设备全面的监控管理目的,因此需要一套能够全面、实时监控各种智能及非智能设备的状态管理系统,出现故障后进行实时告警。3)外包运维工作安全性:近年来,央企部委及政府单位由于国家政策改革,编制只减不增,工作内容项却随着业务系统对IT的依赖度成大幅度线性增加,编制内运维人员与厂商服务人员数量比例上严重倒挂,各单位IT服务人员与业务实际数量及维护工作量的失调,导致其只能采用外包服务或各厂商驻厂服务方式来解决运维日常出现的问题。缺点是外包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技术水平不一,部门人员纪律性不强,所以通常客户为了业务的安全,在运维管理制度上都要求外部人员进机房需要公司方人员在场,也就是所谓的“随工”,随工的时期短则30分钟,长则几个小时,在此段时间内客户的时间完全被无效占用,但不随工又违反了管理制度,且即使随工在现场也不能保证记录外部人员在机房的一举一动,机房的安全性无法完全得到保障,需要一套能够对外部人员在机房工作的自动化跟踪记录系统,起到远程监工的作用。4)IT资产数据僵尸化:由于经历了近10几年的IT基础设备及系统的建设,运维管理工作越来越细化,各单位领导层也意识到对资产管理的重要性,IT资产管理的意义主要有四,一是可以降低设备软硬件投入比,二是可以提高设备使用率,三是可以了解所有资产的整个生命周期,四是使年前预算更准确,清楚的使后期设备的采购配比更接近于业务的增长,避免预算超标,年底有钱花不出去的浪费或经费不足导致关键业务无法上线等情况。但就IT资产的管理必须在保证数据完整性、时效性、准确性三个方面做好,IT资产的管理才会充分的发挥作用,实际情况是机房设备位置会不定期的调整,客户并不能保证每次的调整都会及时的更新资产数据,长期以往,统计的资产数据与实际数据严重不符,差距较大,使IT资产的管理完全失去意义,即使通过管理制度做到与实际相符,但对运维人员来说,带来的工作量会相对较大,但一线运维人员的角度来讲,及时更新数据成为一项被动性的工作负担,总体来讲,目前国内客户的IT资产的完整性、时效性、准确性方面还处于比较差的状态,需要一套能够自动更新客户资产的位置,状态等相关信息的自动化管理系统。5)灾备机房无人管理:近年来出于国际形势的多变化,以及国家对于数据的绝对安全性考虑与重视,各央企部委及政府单位数据中心的建设均要求采用“两地三中心”方案,即同城灾备中心结合异地灾备中心的“两地三中心”,国内以政府、央企牵头的客户大都在北京,同城主机房通常在总部办公楼,同城的备机房离主机房位置相对都较远,几十公里以外,异地的灾备机房建设在偏远的西北地区,如中国人民银行灾备机房在拉萨,且只能由编制内人员进机房维护管理,最终造成严重的公司方IT运维人员不足,工程项目延误,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急需一套高效的无人值守远程维护解决管理系统。6)IT运维成本居高不下:据GartnerInc.公司统计,围绕着日常运维保障工作,其中70%的工作是完全重复的,有规律性工作,如对公司员工的邮件&管理域&OA&ERP等账号新增注销变更,网络设备及服务器主机的定时开关机,对VLAN的划分,IP地址的分配等工作,30%是需要人参与并进行分析后对网络的调整优化工作和对业务系统的调整,如果能够供助一套自动化、智能化的运维管理系统去完成70%的重复性工作,对运维的效率及质量会得到质的提升,同时大大降低运维的人员成本投入。拿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机房举例,在北京金融街总部有2个机房,分别由5个运维工作人员24小时不间断值守巡检,5年综合单位支出在500-600万元左右,如果用2台机器人执行巡检,并且配合2个人员进行补充和应急处理,综合成本在300万元左右,综合降低运维成本30-50%之间。(3)智能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测算:目前来看,智能巡检机器人可以服务的客户主要是是EDC以及IDC中三大运营商。ODC对价格及其敏感,这类客户可以接受的价格是5万元以内;IDC中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商由于整体智能化运维能力较强,对机房巡检机器人的需求较低。1)EDC智能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EDC即各类企业级数据中心,数据统计不完整。企业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可以自己购买,也可以从IDC租用,运营维护的方式也很自由,既可以由企业内部的IT部门负责运营维护,也可外包给专业的IT公司运营维护。自建或者自运维数据中心的企业主要是一些金融、能源、交通、政府、教育、医疗企业,这些企业主要出于隐私、安全、稳定性、性能、带宽的需求,他们的很多服务只运行在内网或者专网上,由于有物理隔离,比起放到云上安全性更高。从金额来看,核心的EDC客户就是电力和金融行业客户,其中金融行业的市场规模(80.2亿)远大于电力行业市场规模(5.6亿左右),另外还有一些零碎的交通、政府、教育客户,整体来看,EDC智能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应该在百亿左右。2)IDC智能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IDC和ODC都是对外提供基础实施服务,属于广义的IDC,这一部分会有较为公开的数据统计。我国 IDC发展尚处于以新建为主的粗犷式发展阶段,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数量大约为 7.4 万个,大约能占全球数据中心总量的 23%,且增速极快。2018年国内IDC市场格局:中国国内电信运营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以托管、外包或者集中等方式为企业客户提供大型主机管理服务。基于客户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电信运营商目前已成为国内IDC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联通和电信长期经营宽带网络服务,通过自建IDC吸引客户,IDC建设规模国内领先,截至2018年国内市场份额分别为41%和21%。中国移动自2013年获得宽带运营牌照以来,发力布局IDC业务,2018年市场份额达到9%。三大运营商占比在70%,简单测算,2019年IDC中运营商的数据中心数量应该在5万个左右。工信部联合发改委、能源局等五部委出台的《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将数据中心的建设规模分为三类:中小型数据中心、大型数据中心以及超大型数据中心。中小型数据中心是指规模小于3000个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大型数据中心是指规模大于等于3000个标准机架小于10000个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 超大型数据中心是指规模大于等于10000个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一般来说超过3000个机柜的数据中心才会被纳入IDC的统计,我们按照一个数据中心3000个机柜计算,单个机房机柜数量在100-300个机柜,那么单个数据中心的机房数量在10-30个机房。那么2019年运营商IDC数据中心的机房数量在100万个,由于三大运营商属于国有企业,有一定垄断性质,受政策影响大,对前瞻性需求会比民办企业更加强,但是近几年通讯业务遇到的竞争较多,预计其可接受的价格应该在10-15万,渗透率按照30%计算,运营商IDC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在300~450亿。机房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较大,刚需程度略弱于电力无人机巡检,目前发展较好公司基本处于A轮阶段,后面会详细介绍。3、城市综合治理:城市综合治理的内涵非常广,包含安防巡检、交通巡检、消防应急巡检、设施巡检等,其中安防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相对大。城市综合治理支付方以政府单位为主,吃财政预算,购买受到政策影响较大。城市综合治理算是智慧城市下面的一个分支。智慧城市获得国家政策支持,2014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指出智慧城市建设方向包括:信息网络宽带化、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同年 8 月,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八部委发布《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 2020 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从上游到下游主要包含:顶层设计、硬件、软件、系统集成、运营、应用等部分。在应用方面,主要包括:安防、政务云、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能源等。其中,安防、政务云、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涉及民生的基本刚性需求,且在我国亟待发展,有望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先行。智慧城市产业链:2018 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份额:(1)安防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安防巡检机器人以识别系统、仿神经分析系统和反制系统为主,属于人工智能安防范畴。识别系统通过毫米波雷达、红外热成像、人脸识别等探测系统对目标进行数据采集,通过机器人大脑—“仿神经智能分析模块”进行智能化分析,对触犯规则的目标通过反制系统进行诸如喷射抓捕网、催泪瓦斯等智能处理。安防机器人主要用于对油田、监狱、海关、港口、军事警戒区、重大危险源等重要安保防护单位的周界、边界防护、可代替或协助人类进行安防、巡查、反制等方面的工作。广义人工智能安防涉及领域众多,从客户类型看,可划分为公共安全安防、其他政府安防、行业安防、消费者安防等。AI安防行业具有强政策导向性,政府发布的公安大数据、雪亮工程、智慧监狱、明厨亮灶、建筑工人实名制电子打卡等相关政策极大地推动了行业繁荣。2022年G端与B端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00亿元。2016年是AI+安防商业化元年,2018年,我国AI+安防软硬件市场规模达到135亿元,部分头部安防厂商AI业务在总营收中占比从大约4%提升至超过8%,部分典型AI公司安防业务则占接近一半的营业收入。2018年城市公共安防中AI渗透率达到2.6%。2019年市场仍将保持高增速,到十三五收官之年2020年增速开始稳定,届时市场规模可达到453亿元(城市公共安防AI渗透率达到11%),2022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00亿元(城市公共安防AI渗透率达到25%),从2017年到2022年CAGR达到78.3%。2017-2022年中国AI+安防市场规模:2018年市场规模中,视频监控占比近90%,中心侧份额最大(中心侧包括分析服务器、技术服务、系统平台等,边缘侧指智能化一体机、智能NVR、人脸识别盒子等产品,端侧指AI摄像机产品)。安防智能机器人占比仅1.5%,市场规模仅2亿元。2018年AI+安防软硬件细分市场占比:由于传统静态安防技术体系过于成熟,已难以取得新的突破,为此安防企业纷纷紧跟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革新步伐,开始尝试人工智能技术在安防领域的应用探索,通过技术融合创新逐步衍生出安防机器人等一系列创新产品和新服务模式,持续引领安防机器人由概念机、实验机向实地场景落地。按照2020年智能安防市场450亿,安防机器人占比3%计算,2020年安防巡检机器人市场13.5亿元。(2)交通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无人机指挥交通巡检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高速公路&服务站,市区郊区道路,交通枢纽,核心价值在于:快速到达事故现场;喊话指挥,减少二次事故;缓解交警不足压力;远程处理事故&劝阻违章。智慧高速公路和智慧城市交通是智慧交通最大的两个细分市场,根据智研咨询数据统计,2017 年中国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为 1167.1 亿元,其中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为 470.1 亿元,占比为 34.88%;高速公路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为 409 亿元,占比为 35.04%。值得注意的是,指挥交通的核心是交通监控系统、交通指挥与诱导系统、交通违章管理、不停车收费系统、智能化停车场管理系统,前三项主要靠视频监控解决,而且城市交通涉及到较为严格的航线管理,目前交通巡检机器人的可行性较低,市场规模极小。

同人

智能巡检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梧桐论道

“当前数据中心建设属于新基建重点,机器人行业将进入新一轮爆发期。从投资角度看,全球整体市场仍在快速增长,服务机器人将迎来发展黄金时代。本文选自梧桐树资本风险投资团队投资总监马龙的《智能巡检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部分内容。”「重要结论」智能巡检机器人属于特种机器人范畴,需求较为前沿,因此必须找到:1、有特殊工作环境(高危、艰苦、人工作业有短板),对专业服务机器人具有需求刚性;2、有政策引导;3、有较大需求和支付能力的下游领域,才能够支持企业的长期发展,所以对企业的技术、渠道能力(营销教育能力)和战略眼光(市场选择)等都要求较高。虽然当前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相比工业和狭义服务机器人较小,但其作用和意义重大,增长速度快。目前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引用的大行业有:电力、数据中心、城市综合治理。智能电网建设和增强供电可靠性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电力系统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刚需最强。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市场潜在规模400~550亿元,配电站巡检机器人市场潜在规模在200~300亿元,在技术和政策双重利好的影响下,电力巡检无人机处于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过渡期,预计年市场规模在30-50亿元。目前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的上市公司和准上市公司已经很多,基本以区域为划分,市场格局比较成熟。电力无人机巡检需求较刚,市场规模较大,目前发展较好的公司基本完成B轮融资,处于C轮阶段,也有部分A轮左右公司,但是和头部公司体量差距较大。数据中心建设属于新基建重点,将进入进入新一轮爆发期。2019 年-2022 年中国 IDC 业务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 26.9%,预计2022 年,中国 IDC业务市场规模将超过3200.5亿元,同比增长 28.8%。数据中心巡检痛点明显:1)巡检工作量大,漏检误检率高;2)缺乏对网络设备及服务器主机的硬件状态监控:3)外包运维工作安全性明显:4)IT资产数据僵尸化;5)灾备机房无人管理:6)IT运维成本居高不下。因此数据中心智能巡检机器人刚需较强。整体来看,EDC智能巡检机器人潜在市场规模应该在百亿左右,运营商IDC智能巡检机器人的潜在市场规模在300~450亿。数据中心智能巡检刚需程度较强,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较大,目前发展较好公司基本处于A轮阶段。城市综合治理的内涵非常广,包含安防巡检、交通巡检、消防应急巡检、设施巡检等,其中安防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最大,按照2020年智能安防市场450亿,安防机器人占比3%计算,2020年安防巡检机器人市场13.5亿元。市场规模较小、刚需成都较弱、落地难度较大。01—机器人行业发展概述根据机器人的应用环境,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现阶段,考虑到我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中,对特种机器人有着相对突出的需求,中国电子学会将机器人划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专业机器人)三类。机器人分类:全球整体市场仍在快速增长,服务机器人迎来发展黄金时代。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294.1亿美元,2014-2019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12.3%。其中,工业机器人159.2亿美元,服务机器人94.6亿美元,特种机器人40.3亿美元。201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结构:(一)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一般为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可以按照人类指挥或提前编排的既定路径进行运动,替代人工从事重复度较高的生产制造工作,可以替代人工从事上下料、锻造切割、焊接、喷涂、装配、码垛等工业生产作业工作。工业机器人应用集中在汽车、电子、金属制品、橡胶和塑料等行业。汽车行业目前仍是国内工业机器人最主要的下游应用,随着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和转型的不断深化,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将有望更深入衍射到 3C、半导体、新能源、物流仓储等领域,需求更加多元化。2016-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占比及 2018 年其他类详细占比情况:(二)服务机器人广义服务机器人的定义为“以服务为核心的自主或半自主机器人”,是除工业机器人以外的,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的统称。服务机器人应用范围很广,涵盖了维护、保养、修理、运输、清洗、保安、救援、巡检等领域。服务机器人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又可分为家用服务机器人(狭义的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专用服务机器人)两大类。常见的家用服务机器人有扫地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烹饪机器人等。相比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属于新兴行业,但增速更快。服务机器人萌芽于上世纪90年代,2000年至2010年为起步阶段,全球规模较大的服务机器人企业产业化历史也多在5-10年,大量公司仍处于前期研发阶段,2011年至今,依托人工智能技术进步,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和服务模式不断拓展延伸,带动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高速增长,当前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的增速远高于工业机器人,2014年以来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达21.9%。2019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结构:(三)特种机器人(专业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专业服务机器人)包括国防机器人、农场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电力机器人等。智能巡检机器人属于特种机器人范畴。近年来,世界各国主要研发的专业服务机器人重点在医疗、物流、军事、极限环境等特殊领域。考虑到特殊领域的工作环境条件往往比较恶劣或者具有危险性,对专业服务机器人具有需求刚性。因此,未来特殊工作环境的应用场景将会不断催生出专业服务机器人新品种,当前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相比工业和狭义服务机器人较小,但其作用和意义重大,未来潜力巨大,2013 年至今,全球特种机器人销售额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根据IFR 的预测,至 2020 年,全球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到 49.5 亿美元。目前,国内外特种机器人行业部分较为知名的企业代表如下:02—广义服务机器人产业链广义服务机器人产业链图谱:(一)上游:硬件(基础层)及技术支持(技术层):服务机器人上游为核心零部件厂商,核心零部件包括芯片、传感器、控制器、减速器及伺服电机等。一般这类厂商都属于技术类公司,注重核心技术研发,硬件及核心零部件厂商以提升技术和降低成本为主要任务,AI技术公司则以算法和数据为核心竞争力。硬件及技术支持类公司:硬件中芯片和智能传感器具有极高的技术门槛,且生态搭建已基本成型,目前芯片的主要贡献者是Nvidia、Mobileye和英特尔在内的国际科技巨头。智能传感器领域主要被博世、欧姆龙、ST、罗姆、NXP、ADI、英飞凌、楼氏电子、索尼、三星等巨头企业垄断。跨国公司占据了87%的市场份额,但国产替代在加速,核心零部件方面,国内有寒武纪科技、遂源等AI芯片企业,有思岚科技、镭神智能等传感器企业。伺服系统与控制器市场较为集中,减速器寡头垄断。IFR 数据显示,机器人的成本主要集中在零部件端,其中核心零部件的比例在 70%左右,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占比分别为 36%、24%、12%。控制器领域,“四大家族”(ABB、库卡、发那科、安川)全部实现自给自足。伺服电机领域,安川是市场上的有力竞争者,2018年在中国伺服系统销量份额达到 15%,与松下同处第一阵营;发那科掌握核心技术,无需外购;欧系ABB和库卡由外部供应。减速器领域,技术含量最高,“四大家族”尚无突破,市场主要由日本的纳博特斯克和哈默尼克两家企业把控。“四大家族”通过掌握零部件端、本体、集成应用端的技术,建立对成本和产业链的把控力。AI技术公司中,在核心算法和基础理论领域,美国是目前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算法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Facebook、谷歌、IBM和微软等科技巨头均重点布局人工智能算法及算法框架等高门槛技术。技术层解决具体类别问题,这一层级主要依托运算平台和数据资源进行海量识别训练和机器学习建模,开发面向不同领域的应用技术,包括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技术。科技巨头谷歌、IBM、亚马逊、苹果、阿里、百度都在该层级深度布局。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层在近年发展迅速,发展重点聚焦于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语言技术处理领域,除BAT等平台型科技企业之外,还出现了如商汤(图像识别)、旷视(图像识别)、科大讯飞(语音识别)、图灵机器人(语义识别及操作系统)等诸多公司,处于发展上升期。(二)中游:机器人主体(应用层):服务机器人中游是机器人本体厂商,向下到系统集成商,包括控制/伺服系统、操作系统、导航及路径规划、感知交互等。一般这类厂商都属于产品类公司,产品类公司注重需求定位,其产品质量、品牌、营销以及生态构造是重要壁垒。得益于技术类公司的基础和AI算法的开源,应用层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目前,产品类公司的规模和数量在服务机器人产业链分布中占比最大。产品类公司:应用层解决实践问题,是应用硬件和技术针对行业提供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我国应用层企业将硬件和技术集成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从特定行业或场景切入,其核心是商业化。我国目前机器人产业链中的优势环节在系统集成,而系统集成属于下游“销售”及“品牌、服务、循环”环节,增加值相对较高,有望为企业带来较为丰厚的回报。系统集成商符合盈利能力强、收入规模大的特点,具备进入良性循环并做大做强的基础。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 1992 年提出制造业“微笑曲线”:机器人系统集成:因此,在技术门槛较低机器人本体零部件和的功能零部件上,最好是能够做到颗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做出适应性的调整,比如在数据机房中,地板下出风,需要做独立悬挂,但整机产业链达不到及时的调整,就需要厂商自己去设计和找人代加工独立悬挂的底盘。在控制系统中,最好在软件、机光电一体化设计、导航及路径规划、感知交互上,最好能够在大数据的基础上针对行业特性做出适当的调试和优化,比如在机房巡检中,通过视觉识别算法,对机房设备指示灯状态及仪表进行识别,但视觉只是识别的一部分,真正核心的是在后端的产品逻辑,机柜指示灯识别的关键是拓扑关系建立,角度不同指示灯的形状会呈现不同的梯形状态,建立拓扑公式后能解决特殊形状指示灯的识别问题。另外,所有标示的指示灯可选配,客户关注什么提取什么,解决了客户误报的问题。可以说,人工智能的核心是算法设计,但是算法设计的基础却是数据和行业认知。(三)下游:各类细分应用场景下游按照不同服务细分领域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例如:家用、物流、医疗、安防、电力、机房、军用等领域。家用服务机器人国内市场仍具广阔空间,是极具潜力的新兴产业。2018年国内扫地机器人渗透率7.5%,远低于2017年以前的美国(16%),该领域头部企业科沃斯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56.94亿元,同比增长25.11%。石头科技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30.51亿元,同比增长172.72%,扫地机器人营业收入30.09亿元,该业务占到总营收98.63%。由于特种机器人的需求较为前沿,发现痛点到研发出针对性产品有一定周期,再加上必须要找到有较大需求的下游领域才容易放量、做到盈亏平衡,所以对企业的技术、渠道能力(营销教育能力)和战略眼光(市场选择)等都要求较高。目前来看,国内在消防机器人(中信重工这块规模已经很大)、高温炉前机器人(博实股份订单已经开始放量)以及变/配电站巡检机器人(亿嘉和收入体量已经接近8亿)等特种机器人领域已经开始出现成规模且具备较强盈利水平的企业,且均具备特有的技术、渠道壁垒,正在逐渐打破特种机器人不好上量的固有印象。03—智能巡检机器人智能巡检机器人是特种机器人(专业服务机器人)的一种,一般是基于感知、认知(或者决策)、执行三个核心要素,在某种特定环境(高危、艰苦、人工作业有短板)进行智能化巡检的应用型机器人。智能巡检机器人的产业链的三个层面:(一)智能巡检机器人的类型 :目前,智能巡检机器人可以分为三大类:地派—无轨智能巡检机器人和有轨智能巡检机器人、天派---智能巡检无人机、水派---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分别应用在不同的细分行业中。1、地派---无轨智能巡检机器人和有轨智能巡检机器人无轨智能巡检机器人一般采用组合SLAM技术,对复杂环境实时自适应地图构建,实现高精度定位与导航,采用可见光相机、红外成像仪、拾音器等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表计识别、设备状态识别、红外测温及三相比对、环境检测等功能。无轨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引用与室外设备巡检,以及室内环境复杂的设备巡检,主要应用行业为:电力、数据机房、安防等。无轨智能巡检机器人:有轨智能巡检机器人一般采用轨道移动方式,搭载高清摄像机、红外热成像仪、拾音器等设备。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除了基础的地上轨道交通以外,充分和高效利用城市地下通道资源成为城市发展的必须。有轨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运用于内部环境封闭,人工难以实现全天实时监控,但布局较为简单的隧道场景。目前主要应用行业:电力、低下轨道交通等。有轨智能巡检机器人:2、天派---智能巡检无人机无人机是无人驾驶飞机(UnmannedAerial Vehicle)的简称,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程序控制装置的不载人飞机。无人机可以在无人驾驶的条件下完成复杂空中飞行任务和各种负载任务,可以被看做是“空中机器人”。无人机具有设计灵活、体积小、重量轻;续航时间长,空间利用率高,载荷能力强;安全系数高,自主控制能力强;无人员伤亡,可在高风险空域飞行等优点。这类机器人需要额外关注自动飞行技术、充电技术。无人机按技术特征可分为固定翼机、多旋翼机、无人直升机、无人飞艇、无人伞翼机。当前的无人机市场以固定翼和多旋翼无人机为主,其主要特点为:固定翼无人机:多旋翼(多轴)无人机:中国目前在无人机方向发展领先世界(以大疆为代表),无人机商业化应用场景也及其多:但目前来看,无人机商用的主要场景集中在:电力输电线路巡检、城市综合治理巡检、交通应急巡检。3、水派---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解决人体无法长时间作业及不能下水的安全限制,降低人员伤亡,提高检测效率、监测范围、数据化及信息的实时性,降低检测成本。由于水下环境较为复杂,目前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还是以人工操作为主。主要应用行业在渔产、水电站维护巡检、水下科考、海洋探索等。这类机器人需要额外关注防水密封能力、水下图像识别:解决感光畸变和折射问题。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关键零组件及算法组件:(二) 智能巡检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1、机器人平台化趋势日趋明显作为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的重要载体,机器人本体通过搭载实现巡检功能的传感器在特定工作环境下自主运行,完成软件系统的数据融合与分析、通信传输、接口规范、应用对接、专家系统等功能,随着产品不断趋于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机器人结构功能趋于一致:机器人的硬件结构、传感器、防护等级、设计规范等要求趋于统一;同时,机器人硬件基本由感知、控制、驱动等部分构成,这样有利于用户及行业标准化的制定,也便于产业链形成以及行业管理;(2)机器人软件核心功能趋于标准化:随着机器人应用的不断成熟,机器人核心功能的量化及应用为运维工作带来了重大变化,目前巡检机器人的核心功能包括环境感知、视觉识别、红外测温、音频检测、安防监控、呼叫平台等,上述每一个功能的量化目标、接口规范、数据标准已不断明确,使得机器人软件开发有章可循,核心功能数据趋于标准化并不断成熟;(3)用户接口及应用趋于平台化:机器人平台化主要包括硬件平台化、软件平台化以及核心功能平台化等三个方面。随着应用场景及核心功能的不断成熟,机器人应用已从早期的演示推广发展到目前的核心功能数据接入使用和运维操作平台化建设。具体而言,一方面,数据接口在应用过程中不断规范化;另一方面,根据最终用户需求,在对接不同平台时呈现更加符合其运维需要的数据信息。从机器人角度来看,平台化一方面便于客户使用及规范化操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产业链不断发展。2、由“感知”向操作、协作发展巡检功能属于智能系统中“感知”功能的突出表达,具体包括环境感知、设备状态感知等。鉴于应用场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正常运维人员不能解决的往往是“感知”任务的复杂性和操作难度,为此,当前最为紧迫的是用机器人来实现运维的“感知”功能,而随着智能巡检机器人的成熟使用,具备更多感知、操作及人机协作功能的智能机器人将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外,由于“感知”信息后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和“操作”,因此操作机器人会成为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后续功能延伸和发展;同时,从操作的角度来说,“感知”和“操作”是一个从手动遥控操作到人机协同,再到自主作业完成复杂操作的过程。3、物联网带来的单体智能向系统智能化发展单体智能和多体智能是智能机器人系统的重要应用形式,单体智能突出机器人本体从感知、表达、控制、决策等方面的智能化程度,多体智能突出协作性、关联性和系统性。巡检机器人从单体智能的角度来看,突出巡检机器人的自动运行、环境适应性、多模态数据采集与融合、图像识别、专家系统等功能,直观来说,就是机器人能够完成自主、复杂、多样的任务。从多体智能角度来说,更强调多系统的融合,包括机器人与环境传感器、被测对象、其他智能设备和系统、运维人员等主体(智能体)的数据融合,同时,能够与其他主体(智能体)数据关联分析,以及协同完成特定任务等功能。单体智能目前已经趋于平台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而多体智能则将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促进系统整体优化提升,为运维系统带来新的发展。4、多模态数据融合呈现多样化价值应用目前,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功能是实现不同形态的数据采集、数据识别、判断与决策。其采集的数据主要包括环境数据(温湿度、声音、电磁场强度等)、安全数据(防跌落、外力破坏、人员入侵、火源等)、被检测设备状态数据(红外、图像数据、紫外等数据)等,由于上述数据关联性、重要性以及用途不一,因此呈现多模态形式,具体情况如下:(1)工作环境数据;(2)设备状态数据判断与预警;(3)运行数据呈现与管理(运维平台)。随着智能巡检机器人行业的不断成熟,对数据的选择性应用已成为趋势,也进一步提升了数据采集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5、人工智能引领行业快速发展智能巡检机器人无论在机器人自主移动、控制与驱动、定位导航以及传感器数据采集、图像处理、语音采集与处理、专家系统分析与决策、大数据分析等方面都用到人工智能技术,换一个角度来说,人工智能在每一个领域的突破和发展,都会对智能巡检机器人核心功能、平台特性、数据运维管理、专家决策与预警等起到推动作用。进一步来说,从以下几个方面会受到相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影响:(1)环境智能监控;(2)机器人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3)机器人控制与决策;(4)机器人数据采集与处理;(5)大数据平台与专家系统。6、机器人成为精益管理的重要载体,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未来,随着各行业的发展以及智能化、自动化水平的提升,机器人将成为重要的载体和工具,是信息获取和运维的重要手段。此外,由于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水平的不断提升,机器人将会走向多种应用场合,实现更为复杂、多样的任务,包括维修维护、消防安全、操作运行等工作,满足无人值守、协同操作等更为智能的运维及管理功能。(三)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应用行业及市场分析:智能巡检机器人的需求较为前沿,发展也相对落后于工业机器人以及狭义的服务机器人,因此必须找到:1、有特殊工作环境(高危、艰苦、人工作业有短板),对专业服务机器人具有需求刚性;2、有政策引导;3、有支付能力的下游领域,才能够支持企业的长期发展。目前来看,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引用的大行业有:电力、数据中心、城市综合治理。1、电力行业:(1)智能巡检机器人应用于电力智能运维检测领域的情况:在电力系统中,由于电能生产、输送、分配和使用的连续性,对系统中各设备单元的安全可靠运行都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电力工业向着大机组、大容量、高电压的迅速发展,保障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更成为安全生产的突出课题。因此,电力设备的运维检测,特别是一些先进技术、方式、方法在设备故障诊断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我国电力系统的构成电力系统由发电厂、输电环节、变电环节、配电环节及电力用户组成,其构成如下图所示:电力设备的运维检测是指通过对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或监测,获取电力设备状态信息,及时发现各种劣化过程的发展状况,并在可能出现故障或性能下降到影响正常工作前,及时进行维修、更换,从而保障整个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电力设备的运维检测手段主要包括带电人工检测、带电在线监测和离线检测等三种。其中,带电人工检测一般采用便携式检测设备,对运行状态下的电力设备进行的现场检测;带电在线监测一般采用相关设备或仪器,安装在被监测环境中,用来对被监测设备进行不间断实时的在线监测;而离线检测则一般通过定期对停止运行的设备进行规定项目的检查,发现设备的问题和隐患。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加,电力用户对于供电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不断升级。为了更好的满足电力用户需求,同时尽可能降低检修的成本,两大电力公司从“十一五”时期开始逐步加大了对电力设备状态检测、监测技术的研发和试点力度,从而替代以人工巡检为主的巡检方式。然而,现有的巡检方式和技术与电力生产的安全性要求相比仍有相当的距离,因此,通过电力智能巡检机器人取代人工巡检,实现电力检测、运维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在“2009 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坚强智能电网”概念,智能电网的概念涵盖了提高电网科技含量、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等内容。2010 年,“加强智能电网建设”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先后分别制定了《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总报告(修订稿)》、《国家电网 2015-2020 年电网智能化滚动规划指南》、《南方电网“十三五”智能电网发展规划研究报告》、《南方电网发展规划(2013—2020 年)》等发展规划。目前,我国电网建设已经实现大范围覆盖,但离智能电网高可靠性、高自动化率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因此,智能电网是我国电网建设持续投入的趋势和方向。根据《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总报告(修订稿)》,2016-2020 年为智能电网建设第三阶段,电网规划总投资 1.4 万亿元,其中智能化规划投资 1,750 亿元,占比为 12.5%。若再加上南方电网投资部分,未来智能电网投资存在较大空间。随着国家智能电网战略的推进,电力行业智能机器人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其发展水平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是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智能电网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电网安全稳定水平的重要保障。因此国家和有关部门陆续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支持我国电力行业的技术发展及智能电网的建设。与智能电网行业相关的主要产业政策如下:电力智能巡检机器人应用的核心场景:智能电力巡检机器人是国家电网智能化管理要求下,输、变、配环节实现无人化、运维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大提升运维检测效率,覆盖面广,结合大数据专家后台实现变电站、配电站智能化运行,提升电网智能化。传统的变电站、配电站巡视主要通过人工方式,综合运用感官以及一些配套的检测仪器对相关设备进行以简单定性判断为主的检查,该方式除了对劳动力要求较高外,还存在巡检不到位,巡检结果无法数字化等缺陷,不符合智能电网的发展方向。而智能巡检机器人集最新的机电一体化和信息化技术于一身,采用自主或远程遥控方式,克服了传统的人工巡视电力线路及设备存在的劳动强度大、检测质量分散、主观因素多等缺陷。此外,智能巡检机器人可以替代人工在高压及超高压环境下自主定位、自主巡检和自动充电,对电力设备实施全天候、全方位、全自主智能巡检和监控,实现设备环境、外观、分合状态、压力、泄漏电流、噪声等巡视监测数据全覆盖和智能识别,同时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对巡检数据进行对比和趋势分析,及时发现电网运行的事故隐患和故障先兆,从而有效降低运维人员劳动强度,满足国家电网改造中对电力系统提出的智能化、无人化要求,为智能变电站、配电站和无人值守站等提供创新性的技术检测手段和全方位的安全保障。对于高压架空输电线路,传统的人工巡线方式存在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艰苦和劳动效率低等劣势,在遇到电网紧急故障和异常气候时,人工巡线尤其困难。发展无人机巡检是适应现代化电网建设的要求。2013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出台《国家电网公司输电线路直升机、无人机和人工协同巡检模式试点工作方案》指出,建立直升机、无人机和人工巡检相互协同的新型巡检模式是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的迫切需要。2013年,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首次进入国家电网招标目录,标志着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产品在国家层面上形成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准入门槛。配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目前尚未列入国家电网集中采购名录,由各省级电力公司依据国家电网公司招标流程的规范要求,在其权限范围内根据各地实际需求自主发起招标。2014年以来,变电站机器人市场迎来一次较大规模的爆发,亿嘉和、浙江国自、朗驰欣创、申昊科技等公司通过研发,先后推出了变电站巡检机器人产品。随着电力机器人国内市场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厂家投入到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的研制中,促进了变电站巡检机器人自主移动、智能检测、分析预警等技术的进步。(2)电力智能巡检机器人行业市场容量分析:目前,智能电网建设和增强供电可靠性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两大电网公司分别提出了建设智能电网和推广状态检修的明确规划,并在操作层面制定了具体的应用标准及配置原则,且还在进一步制订可行的现场应用导则,从而为电力设备状态检测、监测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力设备状态检测、监测作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呈现出巨大的成长潜力和发展空间。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变换电压、接受和分配电能、控制电力的流向和调整电压的电力设施。“十二五”以来,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变电网领域,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制定的发展规划要求,2016-2020年期间要实现新建变电站智能化率100%,新建智能变电站约8,000座,原有枢纽及中心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率100%。截至2014年底,我国正在运行的各电压等级变电站具体数量如下表所示:2019年全国变电站数量分别为3.7万个,按照每台75~100万的均价计算,市场容量约为277~370亿人民币(100%渗透率),变电站室内导轨巡检机器人按照每台30~50万的均价计算,市场容量约为111~185亿人民币(100%渗透率)。变电站巡检机器人整体行业规模400~550亿元。配电站一般是指10kv及以下安装有配电屏柜对负荷进行分配、供给的场所,广泛分布在住宅小区、商业中心、办公楼宇中。根据统计,一般一个地级市配电站数量从500座至5,000座不等,直辖市、省会城市、经济发达城市数量较多,小城市、经济欠发达城市则较少。考虑到不同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以及“十三五”期间国家大力开展智能配电网建设等因素,按平均每个地级市1,000座配电站估计,全国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含4个直辖市)大约拥有配电站30万座。由于配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目前尚未列入国家电网集中采购名录,若假设20%配电站采用智能化巡检设备,则也有接近6万个配电站需要采购智能巡检机器人,假设单台配电站巡检机器人售价30~50万,这部分市场潜在规模也有200~300亿元。目前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的上市公司和准上市公司已经很多,基本以区域为划分,投资机会不大。变电站巡检机器人主要公司:《国网架空输电线路无人机智能巡检作业体系建设三年工作计划(2019-2021)》要求无人机巡视比率不低于60%,全无人机巡视比率不低于10%,无人机自主智能巡检作业率不低于90%,巡检影像人工智能识别覆盖率不低于80%,无人机巡检影像缺陷智能识别算法准确率不低于80%。在技术和政策双重利好的影响下,电力巡检无人机处于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过渡期,预计年市场规模在30-50亿元。2015 年我国 110kV 以上高压输电线约为 52 万公里,GlobalData 预测,中国输电线路建设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6%,2020 年电力巡检的总工作路线为70万公里。无人机在电力巡检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主要为精细巡检、定点巡检、范围巡检及其他巡检,一般精细巡检需要全面细致地搜集数据和检查,单次巡检速度较慢,定点巡检速度适中,而范围巡检速度较快;据新华报业网,使用无人机巡检 62 公里的输电线路仅需 3 小时。综上,假设平均而言,无人机电力巡检速度为每小时 20 公里。根据草根调研电力巡检工作人员了解到,巡检线路基本是以半个月为单位,一般各级别线路每月安排一次常规巡检,如果线路属于保电线路或者特殊巡视维护线路就要按相关规定增加巡视的次数,除了日常巡视检查,还有遇故障需要排查的临时巡检,特殊时间如阅兵、高考、中考、春运、冬夏用电高峰期的特殊巡检等,据此估算,电力线路每年巡检次数在24次左右。一般招标方在采购时,不仅购买无人机单机,还购买相应的配套系统,目前一台电力巡检无人机配系统售价在20-100万元左右,取中间数70万元。一旦接到电力故障的消息,相关公司会及时抢修,而无人机能高效及时地发现、排查、处理电力故障,为了应对潜在的突发的电力故障,相关公司会多购置无人机,因此在预测中,我们分别考虑了“不放量”以及“1.5 倍放量”两种情形。2020 年电力巡检无人机市场规模预测:电力无人机巡检需求较刚,市场规模较大,目前发展较好的云圣智能、中飞艾维基本完成B轮融资,处于C轮阶段,也有部分A轮左右公司,但是和头部公司体量差距较大,后面会详细介绍。2、数据中心:(1) 数据中心分类及发展情况:数据中心按照功能和业务可分为IDC、EDC、ODC三大类,如下图所示:IDC是引领数据中心建设的标杆,主要为三大运营商和BAT等互联网信息服务商,超大型机房多来源于IDC,此部分机房规模较大。EDC为企业级数据中心,多为企业为自身业务需求而建设,比如金融系统、电力系统、铁路系统、教委等国企和政府部门。该部分数据中心虽不是数据中心建设的标杆,大型数据中心的规模也不如IDC。虽然EDC的规模无法与IDC相比,但是数量众多,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市场。ODC为外包数据中心,代表公司有世纪互联、鹏博士等,主要为外部企业提供场地出租、设备托管、运行代维等服务。此部分规模相对较小。IDC和ODC都是对外提供基础实施服务,属于广义的IDC,这一部分会有较为公开的数据统计。EDC即各类企业级数据中心,数据统计不完整。随着 5G、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社会各行业领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广电等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加强数据中心建设,及网络资源业务整合,推动 IDC 行业客户需求充分释放,拉升 IDC 业务市场规模增长。根据中国 IDC 圈预测,2019 年-2022年中国 IDC 业务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 26.9%,预计2022 年,中国 IDC业务市场规模将超过3200.5亿元,同比增长 28.8%,进入新一轮爆发期。2014-2022 年中国 IDC 业务市场规模及预测:(2)数据中心巡检痛点:目前国内大部分机房巡检采用的是人工巡检的方式,而人工巡检目前主要有以下痛点:1)数据中心设备巡检工作量大,漏检误检率高:数据中心机房设备进行24*7全天候运行,服务器与网络设备设计寿命通常在6-7年左右,但国内用户由于业务割接迁移的复杂度和难度决定了很多核心业务系统是运行在7年以上的核心交换机和服务器硬件上,如IBM的AIX小机上承载的业务都是客户非常重要的业务系统,运行10年以上比比皆是,这样的设备,越是到后期,巡检的工作量越大,随时面临着业务宕机需要及时发现,快速恢复的境况,所以巡检工作变得非常重要。另外,由于每个设备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硬件状态指示灯,采用人工巡检的方式,很容易发生漏检或者误检的状况,需要一套能够自动化巡检,并做到数据完全准确的自动化巡检管理系统。2)缺乏对网络设备及服务器主机的硬件状态监控:从全球着眼来看,国内的IT运维相比国外来讲建设起步较晚,从2008年国内开始重视网管系统、运维管理,从2010年才开始引入基于ITIL的先进理念管理系统,如国内的北塔软件、广通信达,勤智数码、H3C、锐捷、网强、游龙等厂商开始开发基于运维管理的产品,国外做的比较早,相对成熟的有IBM、HP、BMC、CA四大厂商,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厂商的运维管理系统都是基于IP的所谓“智能”管理系统,要求被管设备不仅必须要有IP地址和完整的MIB库才可以管理,而且只能取到设备一半的硬件状态信息,对于非智能设备完全无法管理。如机房消防设施状态,老式UPS的供电情况和空调系统的温湿度等信。总而言之,目前的运维产品仍然无法实现对机房硬件设备全面的监控管理目的,因此需要一套能够全面、实时监控各种智能及非智能设备的状态管理系统,出现故障后进行实时告警。3)外包运维工作安全性:近年来,央企部委及政府单位由于国家政策改革,编制只减不增,工作内容项却随着业务系统对IT的依赖度成大幅度线性增加,编制内运维人员与厂商服务人员数量比例上严重倒挂,各单位IT服务人员与业务实际数量及维护工作量的失调,导致其只能采用外包服务或各厂商驻厂服务方式来解决运维日常出现的问题。缺点是外包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技术水平不一,部门人员纪律性不强,所以通常客户为了业务的安全,在运维管理制度上都要求外部人员进机房需要公司方人员在场,也就是所谓的“随工”,随工的时期短则30分钟,长则几个小时,在此段时间内客户的时间完全被无效占用,但不随工又违反了管理制度,且即使随工在现场也不能保证记录外部人员在机房的一举一动,机房的安全性无法完全得到保障,需要一套能够对外部人员在机房工作的自动化跟踪记录系统,起到远程监工的作用。4)IT资产数据僵尸化:由于经历了近10几年的IT基础设备及系统的建设,运维管理工作越来越细化,各单位领导层也意识到对资产管理的重要性,IT资产管理的意义主要有四,一是可以降低设备软硬件投入比,二是可以提高设备使用率,三是可以了解所有资产的整个生命周期,四是使年前预算更准确,清楚的使后期设备的采购配比更接近于业务的增长,避免预算超标,年底有钱花不出去的浪费或经费不足导致关键业务无法上线等情况。但就IT资产的管理必须在保证数据完整性、时效性、准确性三个方面做好,IT资产的管理才会充分的发挥作用,实际情况是机房设备位置会不定期的调整,客户并不能保证每次的调整都会及时的更新资产数据,长期以往,统计的资产数据与实际数据严重不符,差距较大,使IT资产的管理完全失去意义,即使通过管理制度做到与实际相符,但对运维人员来说,带来的工作量会相对较大,但一线运维人员的角度来讲,及时更新数据成为一项被动性的工作负担,总体来讲,目前国内客户的IT资产的完整性、时效性、准确性方面还处于比较差的状态,需要一套能够自动更新客户资产的位置,状态等相关信息的自动化管理系统。5)灾备机房无人管理:近年来出于国际形势的多变化,以及国家对于数据的绝对安全性考虑与重视,各央企部委及政府单位数据中心的建设均要求采用“两地三中心”方案,即同城灾备中心结合异地灾备中心的“两地三中心”,国内以政府、央企牵头的客户大都在北京,同城主机房通常在总部办公楼,同城的备机房离主机房位置相对都较远,几十公里以外,异地的灾备机房建设在偏远的西北地区,如中国人民银行灾备机房在拉萨,且只能由编制内人员进机房维护管理,最终造成严重的公司方IT运维人员不足,工程项目延误,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急需一套高效的无人值守远程维护解决管理系统。6)IT运维成本居高不下:据GartnerInc.公司统计,围绕着日常运维保障工作,其中70%的工作是完全重复的,有规律性工作,如对公司员工的邮件&管理域&OA&ERP等账号新增注销变更,网络设备及服务器主机的定时开关机,对VLAN的划分,IP地址的分配等工作,30%是需要人参与并进行分析后对网络的调整优化工作和对业务系统的调整,如果能够供助一套自动化、智能化的运维管理系统去完成70%的重复性工作,对运维的效率及质量会得到质的提升,同时大大降低运维的人员成本投入。拿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机房举例,在北京金融街总部有2个机房,分别由5个运维工作人员24小时不间断值守巡检,5年综合单位支出在500-600万元左右,如果用2台机器人执行巡检,并且配合2个人员进行补充和应急处理,综合成本在300万元左右,综合降低运维成本30-50%之间。(3)智能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测算:目前来看,智能巡检机器人可以服务的客户主要是是EDC以及IDC中三大运营商。ODC对价格及其敏感,这类客户可以接受的价格是5万元以内;IDC中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商由于整体智能化运维能力较强,对机房巡检机器人的需求较低。1)EDC智能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EDC即各类企业级数据中心,数据统计不完整。企业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可以自己购买,也可以从IDC租用,运营维护的方式也很自由,既可以由企业内部的IT部门负责运营维护,也可外包给专业的IT公司运营维护。自建或者自运维数据中心的企业主要是一些金融、能源、交通、政府、教育、医疗企业,这些企业主要出于隐私、安全、稳定性、性能、带宽的需求,他们的很多服务只运行在内网或者专网上,由于有物理隔离,比起放到云上安全性更高。从金额来看,核心的EDC客户就是电力和金融行业客户,其中金融行业的市场规模(80.2亿)远大于电力行业市场规模(5.6亿左右),另外还有一些零碎的交通、政府、教育客户,整体来看,EDC智能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应该在百亿左右。2)IDC智能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IDC和ODC都是对外提供基础实施服务,属于广义的IDC,这一部分会有较为公开的数据统计。我国 IDC发展尚处于以新建为主的粗犷式发展阶段,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数量大约为 7.4 万个,大约能占全球数据中心总量的 23%,且增速极快。2018年国内IDC市场格局:中国国内电信运营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以托管、外包或者集中等方式为企业客户提供大型主机管理服务。基于客户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电信运营商目前已成为国内IDC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联通和电信长期经营宽带网络服务,通过自建IDC吸引客户,IDC建设规模国内领先,截至2018年国内市场份额分别为41%和21%。中国移动自2013年获得宽带运营牌照以来,发力布局IDC业务,2018年市场份额达到9%。三大运营商占比在70%,简单测算,2019年IDC中运营商的数据中心数量应该在5万个左右。工信部联合发改委、能源局等五部委出台的《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将数据中心的建设规模分为三类:中小型数据中心、大型数据中心以及超大型数据中心。中小型数据中心是指规模小于3000个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大型数据中心是指规模大于等于3000个标准机架小于10000个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 超大型数据中心是指规模大于等于10000个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一般来说超过3000个机柜的数据中心才会被纳入IDC的统计,我们按照一个数据中心3000个机柜计算,单个机房机柜数量在100-300个机柜,那么单个数据中心的机房数量在10-30个机房。那么2019年运营商IDC数据中心的机房数量在100万个,由于三大运营商属于国有企业,有一定垄断性质,受政策影响大,对前瞻性需求会比民办企业更加强,但是近几年通讯业务遇到的竞争较多,预计其可接受的价格应该在10-15万,渗透率按照30%计算,运营商IDC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在300~450亿。机房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较大,刚需程度略弱于电力无人机巡检,目前发展较好公司基本处于A轮阶段,后面会详细介绍。3、城市综合治理:城市综合治理的内涵非常广,包含安防巡检、交通巡检、消防应急巡检、设施巡检等,其中安防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相对大。城市综合治理支付方以政府单位为主,吃财政预算,购买受到政策影响较大。城市综合治理算是智慧城市下面的一个分支。智慧城市获得国家政策支持,2014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指出智慧城市建设方向包括:信息网络宽带化、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同年 8 月,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八部委发布《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 2020 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从上游到下游主要包含:顶层设计、硬件、软件、系统集成、运营、应用等部分。在应用方面,主要包括:安防、政务云、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能源等。其中,安防、政务云、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涉及民生的基本刚性需求,且在我国亟待发展,有望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先行。智慧城市产业链:2018 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份额:(1)安防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安防巡检机器人以识别系统、仿神经分析系统和反制系统为主,属于人工智能安防范畴。识别系统通过毫米波雷达、红外热成像、人脸识别等探测系统对目标进行数据采集,通过机器人大脑—“仿神经智能分析模块”进行智能化分析,对触犯规则的目标通过反制系统进行诸如喷射抓捕网、催泪瓦斯等智能处理。安防机器人主要用于对油田、监狱、海关、港口、军事警戒区、重大危险源等重要安保防护单位的周界、边界防护、可代替或协助人类进行安防、巡查、反制等方面的工作。广义人工智能安防涉及领域众多,从客户类型看,可划分为公共安全安防、其他政府安防、行业安防、消费者安防等。AI安防行业具有强政策导向性,政府发布的公安大数据、雪亮工程、智慧监狱、明厨亮灶、建筑工人实名制电子打卡等相关政策极大地推动了行业繁荣。2022年G端与B端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00亿元。2016年是AI+安防商业化元年,2018年,我国AI+安防软硬件市场规模达到135亿元,部分头部安防厂商AI业务在总营收中占比从大约4%提升至超过8%,部分典型AI公司安防业务则占接近一半的营业收入。2018年城市公共安防中AI渗透率达到2.6%。2019年市场仍将保持高增速,到十三五收官之年2020年增速开始稳定,届时市场规模可达到453亿元(城市公共安防AI渗透率达到11%),2022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00亿元(城市公共安防AI渗透率达到25%),从2017年到2022年CAGR达到78.3%。2017-2022年中国AI+安防市场规模:2018年市场规模中,视频监控占比近90%,中心侧份额最大(中心侧包括分析服务器、技术服务、系统平台等,边缘侧指智能化一体机、智能NVR、人脸识别盒子等产品,端侧指AI摄像机产品)。安防智能机器人占比仅1.5%,市场规模仅2亿元。2018年AI+安防软硬件细分市场占比:由于传统静态安防技术体系过于成熟,已难以取得新的突破,为此安防企业纷纷紧跟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革新步伐,开始尝试人工智能技术在安防领域的应用探索,通过技术融合创新逐步衍生出安防机器人等一系列创新产品和新服务模式,持续引领安防机器人由概念机、实验机向实地场景落地。按照2020年智能安防市场450亿,安防机器人占比3%计算,2020年安防巡检机器人市场13.5亿元。(2)交通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无人机指挥交通巡检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高速公路&服务站,市区郊区道路,交通枢纽,核心价值在于:快速到达事故现场;喊话指挥,减少二次事故;缓解交警不足压力;远程处理事故&劝阻违章。智慧高速公路和智慧城市交通是智慧交通最大的两个细分市场,根据智研咨询数据统计,2017 年中国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为 1167.1 亿元,其中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为 470.1 亿元,占比为 34.88%;高速公路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为 409 亿元,占比为 35.04%。值得注意的是,指挥交通的核心是交通监控系统、交通指挥与诱导系统、交通违章管理、不停车收费系统、智能化停车场管理系统,前三项主要靠视频监控解决,而且城市交通涉及到较为严格的航线管理,目前交通巡检机器人的可行性较低,市场规模极小。

西风烈

盘点麦克风技术及市场,远场语音交互如何选型麦克风?

智能语音交互市场的火热逐渐辐射到产业链的供应商,其中最直接受益就是作为声音的传感设备——麦克风。特别是麦克风阵列的兴起,未来可以让麦克风厂家的销量翻倍增长。在此之前,由于受制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增长速度下滑,楼氏、歌尔和瑞声的股票相继在2016年中旬左右创下了低谷。2017年的语音交互局势趋于明朗,资本市场专注研究智能语音交互的投资机构也明显多了起来。那么,这就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麦克风这个行业以及技术的趋势。什么是麦克风?有哪些种类和指标参考?麦克风作为业界通俗的一种叫法,是英文Microphone的音译名称,国内的称呼乱一些,有时候也简单称作话筒,香港和台湾地区也会称作微音器、拾音器。麦克风的中文学术名称正式是译作传声器,这是一种将声音转换成电子信号的换能器,即把声信号转成电信号,这其实和光电转换的原理是完全一致的。消费级市场的麦克风基本都是标量麦克风,也就说只能采集单一的物理量信息——声压。声压是什么?声压是指声波通过媒质时,由振动所产生的压强改变量,也可以理解为声音的幅度或者强度。声压常用字母"p"表示,单位是帕斯卡(符号Pa)。声压的帕斯卡单位由于不方便记忆(比如20x10-6Pa~20Pa),一般就以对数尺衡量有效声压相对于一个基准值的大小来表示,即声压级,其单位是分贝(符号dB)。人类对于1KHz的声音的听阈为20 x10-6Pa,通常以此作为声压级的基准值。这样讲可能晦涩难懂,我们来简单的类比一下:人类的呼吸声压是60x10-6Pa左右,声压级大约10dB,火箭发射的声压是4000Pa左右,声压级大约165dB,闪光弹的声压超过1万Pa,声压级大约175dB。 分析上述这些晦涩难懂的数字,自然就引出麦克风的参数指标,其实我们关注的就是麦克风还原真实声音的能力,这是一个很难的挑战,因为声电转换即意味着失真。为了描述麦克风的性能,有几个性能指标是非常关键的,这包括了灵敏度、指向性、频率响应、阻抗、动态范围、信噪比、最大声压级(或AOP,声学过载点)、一致性等。这几个指标其实都好理解,决定了麦克风的性能,而且每个指标都非常关键,缺一不可。当然这些指标相对于喇叭的T-S参数来说,真的是简单的了许多。麦克风是典型的传感器产业,其技术迭代非常迅速,外观也发生了不少变化,估计很多人从下面的麦克风阵列中准确找到麦克风就很困难。现在麦克风阵列主要使用的是数字MEMS麦克风,其最长尺寸仅有3.76MM。MEMS麦克风也是手机中大量使用的传感器件,一般手机至少有2个以上这类麦克风。MEMS麦克风实际上只是工艺上的改进,其原理依然属于电容式麦克风。与MEMS麦克风直接PK的,就是驻极体麦克风。这两种麦克风是消费电子领域的主力军,比如亚马逊的Echo和声智科技的开发板主要是MEMS麦克风,科大讯飞的开发板则主要是驻极体麦克风。这两种麦克风从性能指标来看,没有实质性差别,驻极体麦克风的性能指标还更高,所以声智科技的单麦系列也是驻极体麦克风,但是,MEMS麦克风的优点是一致性比较好,更适合远场语音交互用的麦克风阵列。电容式麦克风还有另外一个形状,就是录音棚常用的专业麦克风,这与我们KTV唱歌的麦克风是有本质区别的。KTV的麦克风一般都是动圈式麦克风,这种麦克风的性能不如电容麦克风,优点是适合人声收录,缺点是灵敏度低,这在KTV反而是优点,因为可以有效避免KTV环境的啸叫。当然,还有带式麦克风和碳精麦克风,这两种麦克风已经不常见了,特别是碳精麦克风,以前主要在老式电话中使用,现在基本被淘汰了。这几种麦克风可以从图中对比一下,有时候就会慨叹,技术总是这样颠覆式发展。当然,新型的麦克风还包括压电麦克风、光纤麦克风、激光麦克风等等,甚至可以直接把电视屏幕或者扬声器(喇叭)也当作麦克风使用。另外,国防领域也在研究部署矢量麦克风等更复杂的麦克风。事实上,声音的发展轨迹和雷达比较类似,麦克风阵列也是当前技术发展的一个阶段,传感技术的迭代是技术和市场迭代的重要原因。全球麦克风的技术和市场的格局如何?毫无疑问,在半导体生态体系中,MEMS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应用范围包含了消费电子、汽车工业、工业控制乃至生物医学、航空航天等领域,且仍在迅速扩大。随着消费电子市场的增长,消费类应用已经成为MEMS传感器市场的主要推动力。2014年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达到130亿美元,最大的消费类应用规模达到59亿美元,到2019年预计将超过2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1.2%。我们比对了最新的行业调研数据,从2013年到现在其市场格局变化并没有想象的变化,反而是这几年MEMS厂商集体进入了低速发展的时期,还好今年的语音交互市场火爆,也给MEMS麦克风市场带来了想象空间。下面还是以互联网公开的数据来概况介绍下市场,已经公开报道了3年,相信很多质疑的声音也都消失了。这些数据并不能代表真实情况,特别是当前的市场状态,但是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根据IHS的统计数据,美国公司楼氏电子在2013年是全球最大的已封装MEMS麦克风(直接进行印刷电路板组装)供应商;而德国公司英飞凌则是MEMS麦克风裸晶(供应给MEMS麦克风制造商)的龙头厂商。楼氏的营收在已封装MEMS麦克风市场中占据59%的比例,英飞凌出货量则在MEMS麦克风裸晶市场占据78%。全球已封装MEMS麦克风供应商营收排行榜(单位:百万美元)全球MEMS麦克风裸晶供应商出货量排行榜在已封装MEMS麦克风市场,排名第二的供应商为瑞声(AAC),营收市占率13%;排名第三的则是歌尔(Goertek),营收市占率7%。瑞声与歌尔都是中国厂商,其业务也重度依赖苹果和三星;瑞声供应iPhone5三颗高性能MEMS麦克风中的一颗,也进驻了iPhone5S;歌尔则是iPhone专用耳机的MEMS麦克风主要供应商。瑞声2013年营收成长8%,歌尔则因为开始供应手机用高性能麦克风,2013年营收成长率高达35%。当然,经过这3年市场变化,这三家的市场份额其实也发生了悄然改变,楼氏继续强化了其行业龙头的地位。排名全球第四大已封装MEMS麦克风供应商的是韩国BSE,其业绩表现来自于拥有苹果最大对手三星这个大客户;BSE的2013年营收与2012年相较,成长率超过250%。紧追在BSE之后排名第五大的厂商则是欧洲业者意法半导体(ST),该公司的MEMS麦克风业务因为赢得了iPad设计案而持续扩张。全球排名前50位MEMS厂商国内包括台湾也有一些麦克风厂商,这些厂商主要依靠价格制胜,技术方面并没有建立起太高的壁垒。国内外也出现了一些创业公司,比如美国的Vesper MEMS,以压电麦克风作为主要技术特点,但是这些技术本身就是一线大厂掌握的技术,只是考虑市场因素而没有产线部署。所以这类创业公司当进入量产的时候压力还是非常大的,因为这个行业确实需要重资产和重投入。如何选型适用远场语音交互的麦克风?远场语音交互的概念其实是相对的。我们知道,语音交互涉及了非常复杂的技术链条,包括了声学处理、语音识别、语义理解和语音合成等核心技术。声学处理主要是仿真人类的耳朵,保证机器能够听得准真实环境下人的声音,语音识别则是把听到的人声翻译成文字,语义理解则分析这些文字的意义,语音合成就把机器要表达的文字翻译成语音。这四项技术虽然独立发展,但实际上无法割裂,同时在其他技术的配合下,才能形成一次语音交互的完整链条。以Siri为代表的近场语音识别已经发展了60多年,特别是在2009年以后借助深度学习有了实质性提高,但是正如扎克伯格所说的,当真正产品落地的时候,我们发现用户真正需要的却是类似Echo所倡导的远场语音识别。显然,这又是一个崭新的技术领域,因为拾音距离的扩大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语音信号的衰减,而且还带来了复杂的真实环境以及复杂的用户习惯。近场语音识别要求必须是低噪声、无混响、距离声源很近的场景,比如用户总是要对着手机讲话才能获得符合近场语音识别要求的声音信号,同时还要求用户满足标准发音,其识别率才有可能达到95%以上。但是,若声源距离较远,并且真实环境存在大量的噪声、多径反射和混响,导致拾取信号的质量下降,这就会严重影响语音识别率。同样的,我们人类在复杂远场环境的表现也不如两两交耳的窃窃私语。通常近场语音识别引擎在远场环境下,若没有声学处理的支持,比如麦克风阵列技术的适配,其真实场景识别率实际不足60%。而且,由于真实场景总是有多个声源和环境噪声叠加,比如经常会出现周边噪声干扰和多人同时说话的场景,这就更加重了语音识别的难度。因为当前的语音识别引擎,都是单人识别模式,无法同时处理多人识别的问题。麦克风阵列是当前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但是麦克风阵列也有诸多缺陷,其中之一就是对于硬件的要求较高,这包括了麦克风和芯片器件。因此麦克风阵列如何选型麦克风也是非常细致认真的一个工作。那么,如何选型智能语音交互的麦克风呢?首先选型前我们要对产品有一个清晰的定义,比如产品销量、产品寿命、产品场景等等,这非常重要。即便性能指标完全一致的情况下,也需要考虑麦克风供应厂商的成本、生产工艺、供货能力等因素,因为传感器件厂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生产工艺的问题,比如国内的很多麦克风厂商其实就是直接购买国外英飞凌的MEMS麦克风方案直接封装,并不具有技术研发能力,其生产工艺和生产规模就是国内很多厂商的主要差异。其次选型要重点评估麦克风的性能指标,这包括了灵敏度、指向性、频率响应、阻抗、动态范围、信噪比、最大声压级(或AOP,声学过载点)、一致性这几个指标,其中指向性、信噪比、AOP和一致性是麦克风阵列最主要考虑的指标。一般来说,指向性也就下面几种,各大厂商之间没有实质性差异。而信噪比(SNR)和AOP对于楼氏、歌尔和瑞声三个巨头来说,相差也不是太大,比如SNR基本都在65dB以上,AOP也都大于120dB,这个参数以上的麦克风质量是当前较为可靠和成熟的,也是一线大厂的主要供应型号。一致性对于麦克风阵列则是需要特别考量的指标,因为MEMS麦克风需要焊接,这不能对于焊机厂商提出太苛刻的要求,当焊接以后麦克风是否还能保证一定的性能,这对于麦克风厂商来说就是巨大的考验。所以,并不要轻信麦克风厂商提供的技术指标和承诺,需要认证考察他们的工厂以及生产车间及管理。最后选型必须实际抽检麦克风的质量,即良品率,从声智科技的经验来看,当批量生产的时候,有时候批次不一样,导致麦克风的差异会很大,特别是一些中小的麦克风供应厂商。而且尤为麻烦的是,MEMS的更换成本也很大,一旦贴片焊接,若出现问题往往导致批量的麦克风报废。当然,这只是量大的时候才需要重点考虑,当量小的时候这个问题不是太过关键。MEMS竞争激烈,新兴市场谁主沉浮?但是不得不说,MEMS的市场竞争实际上一直非常激烈,前面也提到了这个市场已经诞生了包括楼氏、歌尔、瑞声、STM、Invense等巨头,并且占据了其中80%以上的市场。虽然现在市场从手机和平板,逐渐向IOT设备过渡,但是当前的存量市场仍然还是手机和平板,IOT的量并不是太大。那么这就产生了两个问号:一是这个市场未来到底是巨头垄断还是巨头衰退?二是这个市场还有没有创业机会?虽然新兴的语音交互市场对于麦克风器件是一个强需,但是这种场景变化会不会导致巨头的市场变化?未来真的是都很难说,只能给出几点思考以供参考:一是语音交互市场的强需是麦克风阵列,并非麦克风的元器件,因为对于麦克风厂商来说,除了增加了更多客户,其客户实质上并没有变化,也没有更高技术方面的需求。从这点来看导致现有MEMS市场格局变化的理由还不够充分。二是若从技术层面来看,所有的技术厂商都需要关注技术的升级迭代,比如对于低功耗、高集成、矢量化麦克风的需求,若这些一线厂商不跟踪技术的进展,当技术颠覆的时候很可能就会被取代,驻极体麦克风的供应商很可能短期内就会面临这个严峻问题。当然,总会有些公司的处境比较尴尬,特别是一些厂商当遇到麦克风技术和市场挑战的时候选择退缩转型,转型经常会做成转行,这对于传感器厂商来说是巨大的挑战。那么,麦克风行业还没有新的创业机会?从机会均等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行业都存在众多创业的机会,核心就在于如何把握和利用。这和芯片行业有些类似,麦克风的行业属性决定了其必然是重资产的模式,包括设备和产线的规模投入,另外成本把控、产线管理和加工工艺也都是其核心要素,这些核心技术事实上每项都是极大的投入。另外,有理想的厂商应该是坚持走技术驱动的路线,比如瑞声科技和歌尔声学刚开始都是购买英飞凌的MEMS和ASIC芯片,然后封测卖给客户,这样长时间技术积累,再利用收购,这两家公司也逐步掌握了MEMS麦克风技术。那么对于其他厂商来说,这条路是不是可以复制或者超越,再或者干脆转型,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小结MEMS麦克风未来的市场空间必然更大,其技术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巨头已经林立的情况下,新兴的创业公司如何抓住机会突围或者分享蛋糕,这是一个痛苦的考验。到底是顶住压力直面竞争,还是退缩转型其他市场,这是经常摆在所有创业者面前现实的问题。

漠风

LCP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十四五5G时代最有潜力的材料

LCP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十四五"5G时代最有潜力的材料1、LCP 行业概况1.1 LCP材料简介LCP材料具有耐高温,高强度机械性能,优越电性能和加工性能。LCP,液晶高分子(Liquid Crystal Polymer),是一种新型高性能特种工程塑料,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美国DuPont公司开发。其机械性能、尺寸稳定性、光学性能、电性能、耐化学药品性、阻燃性、加工性良好,耐热性好,热膨胀系数较低。在一定条件下LCP材料能以液晶相存在,它既有液体的流动性又呈现晶体的各向异性,冷却固化后的形态可以稳定保持。1.2 LCP产品的分类标准LCP的分类方法各有不同:(1)根据合成单体的不同可划分Ⅰ型、Ⅱ型和Ⅲ型(2)根据形成液晶相的条件,可分为溶致性液晶(LLCP)和热致性液晶(TLCP)。虽然TLCP的工业化时间晚于LLCP,但由于其优异的成型加工性能,因此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新品种不断出现,远远超过了LLCP。(3)LCP产品按照液晶基元在聚合物分子中的位置可分为主链型液晶聚合物、侧链型液晶聚合物和复合型液晶聚合。(4)按应用分类可以分为薄膜级,注塑级和纤维级。LCP的分类1.3 LCP下游应用领域LCP传统应用领域较为广泛。其中,LCP作为工程塑料可用于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中的连接器,汽车的大灯壳体,高温烤盘和蛋糕模具;作为纤维可以用于宇宙飞船的安全气囊、轮胎的增强材料、防割手套以及光纤;制成合金可以用于耐腐蚀的化工泵、汽车刹车片以及高端音响拾音器等。LCP 应用领域图2、世界 LCP 行业的发展与现状液晶高分子最早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F.Reinitzer发现,把胆锱醇苯酸脂晶体加热到145°C会熔融成浑浊的液体,继续加热到178.5°C,浑浊的液体会突然变成清亮的液体,而且这种浑浊到清亮的过程是可逆的。经系统的研究分析指出,有些物质的机械性能和各向同性液体相似;但他们的光学性质却和晶体相似,是各异性的。因此,这些介于液体与晶体之间的相被称为液晶相。1937年,Bawden和Pirie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病毒时,发现其悬浮液具有液晶的特性,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生物高分子的液晶特性。1950年,Elliott和Ambrose第一次合成高分子液晶,LCP的研究至此展开。美国:美国塞拉尼斯公司(现泰科纳公司)和杜邦公司是全球最早研发LCP材料并投入生产的企业,在LCP原材料生产和产品制造技术方面积聚了非常雄厚的实力。塞拉尼斯于1985年便开始生产以HBA/HNA为主链的LCP树脂,经过多年的发展,其LCP系列产品已涵盖I型、Ⅱ型和Ⅲ型,目前泰科纳公司将LCP业务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LCP树脂生产大厂,并于2010年收购了杜邦LCP生产线Zenite系列,成为LCP树脂龙头企业,产能可达22000吨/年。日本:在LCP技术发展初期,日本便把LCP材料列为其工业技术中的重点攻克对象。目前,日本已发展出包括村田制作所、宝理塑料、住友化学等多家可量产LCP材料的企业。其中,村田紧跟着美国步伐,在LCP材料领域进行了深度积累,具备从LCP材料制造到产品生产的完整产业实力,成为苹果的独家供应商。从需求端来看,2002年LCP全球需求量仅为1.6万吨,2012全球需求量发展到4万吨,从此进入快速增长期,并在2019年达到了7.4万吨水准,同比2018年增长了8%,其中2012-2019年之间复合增长率接近10%。2012-2020 年全球 LCP 材料需求规模统计情况单位/万吨LCP材料早期应用较为单一,基本都是工业应用,后随着科技发展逐渐扩宽,应用领域涵盖如单子电器(高密度连接器、线圈架、线轴、基片载体、电容器外壳);汽车工业(汽车燃烧系统元件、燃烧泵、隔热部件、精密元件、电子元件等);航空航天(雷达天线屏蔽罩、耐高温耐辐射壳体等)等多个领域,其中电子电器仍然是LCP材料的最主要应用领域,其应用占有量高达73%,传统的工业及消费领域占比以逐渐缩减至7%左右,汽车及医疗领域占比分别为4%和3%。2019 年全球 LCP 的主要应用于电子电器领域/%从供给端来看,2020年全球LCP树脂产能约为7.6万吨/年,其主要供应来自于日本和美国,中国在相关方面依然在加速发展突破过程。LCP具有产业分布密集性的特点,其全部产能都集中在中,日,美三国,分别产能1.6万吨,3.4万吨和2.6万吨,占比为21%,45%和34%。日本和美国的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进行LCP产业的研发,我国长年依赖日美进口,不过近年来沃特股份、聚嘉新材料、金发科技、普利特等企业陆续投产,中国LCP产业快速增长。从具体生产企业看,目前塞拉尼斯、宝理塑料以及住友三家企业产能超过1万吨,前三家企业产能占比高达63%,行业集中度较高。LCP全球占有份额/%3、国内 LCP 行业的发展与现状3.1国内LCP行业发展LCP长期依赖进口,目前国内LCP厂家多处于突破及验证阶段。由于进入LCP产业时间比较晚,我国相关LCP产品长期依赖进口。后随着LCP材料需求的增长叠加国内替代效应,国内有少数几家公司开始关注该领域并陆续进行技术储备,普利特2007年收购了上海科谷化工,公司在上海金山建设LCP树脂聚合装置,建立TLCP材料从树脂聚合到复合改性的完整技术与生产体系,并开始批量供应客户。金发科技从2009年开始自主开发LCP材料, 2014年产能达到1000吨,2020年扩产后产能将达到6000吨/年。沃特股份于2014年收购三星精密的全部LCP业务,目前产能为3000吨/年。尽管金发和沃特目前都对外宣布拥有产能,但大多是有产能无产量的情况,国内LCP材料发展仍处于突破及检验阶段。LCP中国发展历史近年来由商务部牵头海关、税务、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等部门,加大支持工程化、产业化及其应用,国产LCP行业进入有序发展阶段。中国虽逐步布局LCP产业,但与日本,美国在产业实力相差依旧巨大。5G时代LCP有望取代PI成为在5G时代天线的核心材料。LCP的介电常数Dk在2.9-3.1之间,可以在几乎全射频范围内保持恒定,且其传输损耗可达到PI的十分之一,能够有效降低信号损失、提高通信质量。另外,LCP的可弯折性较PI更好,厚度可降至传统天线的65%,可以提高手机内部以及基站天线的空间利用效率。因此LCP有望替代PI成为5G时代天线PFC软板中的重要基材,LCP市场将迎来快速增长。3.2 LCP在天线薄膜上的应用及市场空间测算在2016年以前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由于硬件的更新及3G,4G时代的普及,呈现快速上涨的趋势,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由2009年的1.73亿部在7年时间内快速增长到14.7亿部并达到近年来顶峰水准,增长率高达850%。2016年后由于4G普及率已达到较高水准,且各大手机厂商新款机型缺乏亮点,手机用户的更换欲望不高,智能手机出货量趋于平缓,2019年出货量为14.86亿,未来随着5G技术的逐渐成熟,全球智能手机的销售结构将被再次改变,手机出货量有望重新进入高速增长期。据IDC数据预测,2023年全球手机出货量有望达到16亿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亿5G时代高频信号传输方式大幅提升了接收端的天线材料要求。5G的信息传播速率为1Gb/s,其传播速度为4G速度的10倍以上,为了保证更高效的信息传输效率,这就需要更好的频谱带宽。无线通信的信息传播主要是用电磁波,传统的3G,4G都是采用6GHz的中低段电磁波,低频段电磁波较高频段的传播距离更远,然而6GHz以下的频谱资源是非常稀缺的,难以有效的满足5G时代高速传播的需求。毫米波高频段既能提升中低频谱的利用效率,亦能进行高频领域的布局,从而成为5G技术的主要选择。不同于3G与4G技术仅是在低频领域间技术的升级,5G使用的天线长度降至毫米级是一种技术上的巨大变革,需要重新选择天线产品载体。而且在5G时代的初期,过度阶段的产品不仅需要满足5G传输的需求,亦要可接收3G,4G信号,于此同时,更轻更薄易于携带是智能手机发展不可改变的方向,因此给天线所预留的空间及其有限。在5G时代的初期,一方面要满足对天线材料的特殊要求,一方面又要控制天线占有的空间,与传统的PI及MPI材料相比,LCP拥有更强的信号传输优势,我们认为未来在基站端和手机端都将大幅增加LCP材料的使用。2019年LCP市场容量约为20.43亿。LCP膜2018年在手机的应用比率为9%,2019年逐步增长至10%,LCP材料有望在手机端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在远期或达到80%的应用水准。随着5G手机技术的技术沉淀及产品逐步推广,在产品出口率及LCP材料渗透率的双重利好加持下,LCP天线需求在近年将进入爆发阶段,并带动前端LCP薄膜树脂的使用需求。若未来5G手机渗透率与4G手机持平,达80%市场普及率,LCP膜在5G手机段渗透率亦达到80%水准,LCP材料的需求量或将达3000吨,并形成近百亿的市场空间。2018-2022年LCP市场容量测算3.3LCP在其他端的应用LCP膜在无人驾驶技术与可穿戴设备上得以体现应用无人驾驶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仍未实现大面积普及与高端应用,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现有的通信技术无法稳定高效的提供信号传输支持。5G新时代的来临,高速,高频,低时滞的信号传输将大大提升无人驾驶技术的稳定性,LCP天线的毫米波雷达具有探测距离远,分辨率高,方向性较好,体积不大等优点,其受到天气环境影响较小,可有效辨别行人,且对驾驶感测精度有不错的提升,因而低介电损耗的LCP天线将成为无人驾驶汽车的绝佳选择。与汽车制造的高额成本相比,LCP天线的单体价格差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未来无人驾驶智能汽车的推广中,LCP天线有望亦将实现高速渗透,提高LCP市场需求。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在近年来呈现持续增长势头。可穿戴智能手表作为通讯终端,需要高频信号的同步接收,且因其需要体积小重量轻的特殊性,对空间有较高要求,LCP天线具有成本较低,体积小,传输效率高且性价比高的优势,随着5G配套网络及应用场景的推广应用,LCP天线将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增长实现同步高速增长。SMT:与传统插装技术相比,SMT具有高接脚密度,易于自动化且适于高频应用的特性。因此,SMT需求更高的耐热性,其焊接点处的材料需在250度高温下维持五秒以上。LCP的耐热性可达到300度,具有优秀的阻燃性且不存在吸湿后不稳定等问题,是及其适合用于新型CMT连接器上的材料。汽车零部件;LCP广泛用于制造汽车发动机内各种零部件以及特殊的耐热、隔热部件和精密机械、仪器零件。本田混合动力车的功率模块外壳通过采用LCP实现顶级的小型化和高输出。Mazda开发LCP共混复合材料,用于制造汽车车身的面板。LCP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总论1.1LCP材料项目背景1.2可行性研究结论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第二章项目背景与投资的必要性2.1LCP材料项目提出的背景2.2投资的必要性第三章市场分析3.1项目产品所属行业分析3.2产品的竞争力分析3.3营销策略3.4市场分析结论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4.1建设场址地理位置4.2场址建设条件4.3主要原辅材料供应第五章工程技术方案5.1项目组成5.2生产技术方案5.3设备方案5.4工程方案第六章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6.1总图运输6.2场内外运输6.3公用辅助工程第七章节能7.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7.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7.3节能措施7.4节水措施7.5节约土地第八章环境保护8.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8.2环境和生态现状8.3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8.4环境保护措施8.5环境监测与环保机构8.6公众参与8.7环境影响评价第九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9.1劳动安全卫生9.2消防安全第十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10.1组织机构10.2人力资源配置10.3项目管理第十一章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11.1项目建设管理11.2项目监理11.3项目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2.1投资估算12.2资金筹措12.3投资使用计划12.4投资估算表第十三章工程招标方案13.1总则1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13.3招标内容13.4招标基本情况表第十四章财务评价14.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14.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14.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14.4财务分析14.5不确定性分析14.6财务评价结论第十五章项目风险分析15.1风险因素的识别15.2风险评估15.3风险对策研究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16.1结论16.2建议附表:关联报告:LCP材料项目申请报告LCP材料项目建议书LCP材料项目商业计划书LCP材料项目资金申请报告LCP材料项目节能评估报告LCP材料行业市场研究报告LCP材料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LCP材料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LCP材料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LCP材料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定军山

美国亚马逊发布最新TWS真无线耳机销量排行榜

近日,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公布了最新的针对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调研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 年第 3 季度,TWS耳机和智能手表继续支撑着可穿戴设备市场,占据总出货量的93%;其中TWS耳机增长速度最快,预计2020全年TWS耳机年出货量将增长83%,达到2.38亿台。Counterpoint高级分析师Liz Lee表示,移动设备取消耳机接口、包装不再附送耳机正成为真无线耳机市场增长的一大推动力,TWS真无线耳机正成为一种必要的配件。从2020年第四季度开始,随着苹果、小米、三星这三大手机品牌出于各自理念精简产品包装盒,不再附送有线耳机或音频转换线等配件后,可能会带动真无线耳机出货量的新一波增长,而这份报告还没有统计进来。苹果iPhone 12系列手机不再标配电源适配器和EarPods有线耳机,并且苹果官网在售的旧款机型也不再附送上述配件,而是降低了相关产品的售价。苹果目前在官方渠道也停售了大部分第三方品牌的耳机和扬声器产品,为自家的AirPods系列产品让路。三星原装 AKG 有线耳机与苹果EarPods有着相似的经历,伴随了三星多代产品,但目前三星最新的S21系列三款产品均不再标配。不过与苹果相比,三星官网在售耳机产品包括了三星Galaxy Buds系列和旗下AKG品牌耳机,产品种类多样,给消费者的选择更多。在市场份额方面,Counterpoint的报告显示,目前出货量前十的真无线耳机品牌分别是:Apple苹果、小米、Samsung三星、JBL、QCY、JLab、Jabra捷波朗、SONY索尼、EDIFIER漫步者和realme。在上榜的十个品牌中,有苹果、小米、三星、索尼、realme共5个智能手机厂商;小米、QCY、漫步者和realme4个品牌来自中国;有一半品牌的产品均价低于50美元,甚至低于20美元,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销量很高的小米,realme也依靠在东南亚市场的成功进入榜单。市场调研报告统计的是全球市场的总出货量,难以体现不同品牌在不同地区的销量情况,以及消费者对TWS耳机的具体喜好。为此我爱音频网选择了Amazon亚马逊和京东两大电商平台,为大家分析一下中国和美国两大TWS耳机消费市场销量最高的产品都有哪些,它们又有哪些共性。今天我们先来看一下Amazon亚马逊网站上真无线耳机的销量情况。一、从调研报告看美国消费者的使用习惯高通《音频产品使用现状调研报告2020》基于来自美国、英国、中国、德国和日本的5000位消费者的调研数据,旨在揭示他们在购买无线耳机、无线耳塞和音箱设备时,不断变化的消费者态度和行为。高通的调研数据显示,与2019年相比,TWS真无线耳塞的普及率几乎翻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23%到42%的增长,且在每个受访地区均实现强劲增长趋势。不论是无线蓝牙耳机还是真无线耳机,听音乐是所有用户最主要的使用需求。并且无线耳机的使用场景更加广泛,尤其是随着视频内容和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选择以无线方式获取音频的需求也持续增加。2020年调研结果显示,音质仍然是消费者选购无线耳机是最看重的指标,受访者期待主动降噪功能的原因也是期望降噪能够带来更好的声音体验。受疫情对个人消费习惯的影响,价格对于全球消费者选购的重要性同比上升了10%。此外就是耳机的舒适度、续航时间、使用便利性和主动降噪功能。主动降噪功能是2020年调研中第六大影响耳机产品购买决策的因素,在去年排名第九,而在未来无线耳机最需要的功能排名里也上升到了第四位,在当前最常用功能中排名第六;另有71%的受访者表达了对主动降噪这一功能感兴趣,由此可见该功能在无线耳机市场中的高需求。比较有差异化的一项数据是,受统计的国家中,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的受访者对于真无线耳塞电池续航的要求均在10小时左右,中国消费者的期望值最高。二、Amazon亚马逊TWS耳机热销排行榜Amazon亚马逊官方有一个“Best Sellers”榜单,每小时更新,TWS真无线耳机被归类为“Earbud & In-Ear Headphones”。我爱音频网按照顺序从中找出了10款真无线耳机,统计日期是2021年1月10日,产品价格、评分、评论数均以当时的数据为准。下面一起来看目前亚马逊热销的前十款真无线耳机有哪些产品:三、上榜耳机介绍1、Apple AirPods 2目前苹果在售的AirPods实为其第二代产品,发布于2019年,采用苹果最新H1芯片,支持蓝牙5.0,可语音唤醒Siri语音助手。AirPods 的外观设计非常经典,半入耳式设计,单只耳机的重量在4克左右,佩戴轻松,搭配充电盒体积也非常小巧,十分便携。耳机的单次续航约为5小时,搭配充电盒聆听时间超过24小时,并且耳机支持充电15分钟听歌3小时的快速充电。AirPods 支持开盖即连功能,iPhone手机上有弹窗显示,并且可以连接Apple Watch使用,出门运动无需带手机;耳机内置双光学传感器用于入耳检测功能,双波束成形麦克风用于通话降噪功能,运动加速感应器用于耳机的触摸控制,还有语音加速感应器用于语音唤醒和辅助通话降噪。产品体积小但集成度很高,引领了真无线耳机的发展浪潮。2、Apple AirPods ProAirPods Pro是苹果AirPods系列的第三款产品,也是苹果首款支持ANC主动降噪功能的真无线耳机。AirPods Pro的外观设计独具特色,耳机延续AirPods系列简约的设计,但耳机柄更短,音腔壳体更大,更深入耳道,以实现较好的主动降噪效果。AirPods Pro采用了按压这一新的交互方式,用户通过按压柄部凹槽区域可在降噪模式和通透模式间切换,减少误触便于使用。苹果AirPods Pro搭载H1芯片,采用SiP的封装形式,集成了众多芯片和元器件,为音频处理、主动降噪功能和语音唤醒提供强大算力支持,在降噪模式下耳机会以每秒200次的频率持续调节,实现降噪和音质的均衡;AirPods Pro开启降噪单次续航约为4.5小时,搭配充电盒聆听时间超过24小时,耳机支持充电5分钟听歌1小时的快速充电,充电盒标配无线充电功能。AirPods Pro继承了AirPods系列所有的功能特性,如开盖即连、语音唤醒、多设备切换等,并且在iOS 14系统中,苹果为其开发了一项空间音频功能,进一步增强用户的影音体验。3、Apple AirPods 2 无线充电盒版AirPods 2在发布之时推出了两个版本,一个是充电盒不支持无线充电功能的普通版本,另一个是无线充电盒版本,两者的差异只体现在充电盒的无线充电功能上,耳机外观和配置等都相同。AirPods 2 无线充电盒版的充电/状态指示灯位于机身正面,普通版的充电/状态指示灯在充电盒内部与1代相同。4、TOZO T10真无线耳机TOZO T10真无线耳机带无线充电盒,充电盒支持无线充电功能,并且官方宣传耳机和充电盒都达到了IPX8级别的防水。耳机采用豆式入耳设计,体积比较小巧。TOZO T10真无线耳机内置蓝牙5.0芯片,连接快速稳定;8mm驱动单元,提供自然真实的声音、低音效果好;耳机和充电盒采用纳米防水涂层,适合跑步、滑雪,不能游泳;耳机支持快速配对,连接方便。耳机的单次续航约为4小时,充电盒额外续航14小时。5、TOZO T6真无线耳机TOZO T6真无线耳机,耳机同样是豆式入耳设计,外观更简洁,单耳重量为4.5克。充电盒支持无线充电功能,耳机和充电盒均支持IPX8级防水,同样是适合跑步、滑雪,不能游泳。TOZO T6真无线耳机的卖点有:蓝牙5.0芯片,连接快速稳定;支持高保真、立体声音质;耳机支持触摸控制,单次续航约为6小时,搭配充电盒续航超过24小时。6、Beats Power Beats Pro真无线耳机Beats是苹果旗下的音频品牌,这款Power Beats Pro真无线耳机是一款挂耳式的真无线耳机,颜色多样,防水防汗设计,比较适合运动佩戴。耳机采用实体按键控制,左右耳机均有音量调节按键和曲目控制按键,有光学传感器用于入耳检测功能,操控脱离手机。Power Beats Pro搭载了AirPods 系列同款苹果H1芯片,支持蓝牙5.0,连接iPhone有弹窗显示,可以在苹果设备间自由切换,并且可以实时唤醒语音助手Siri。Power Beats Pro的单次续航可以达到9小时,搭配充电盒续航超过 24 小时,耳机支持充电5分钟播放1.5小时的快充。与AirPods系列产品相比,Power Beats Pro耳机和充电盒的尺寸都比较大。7、AUKEY EP-T21真无线耳机AUKEY EP-T21耳机采用柄式入耳设计,出音嘴深入耳道,壳体表面比较光滑。耳机采用蓝牙5.0芯片,只支持SBC音频编码格式;充电盒不支持无线充电功能,采用Micro-USB充电接口。AUKEY EP-T21采用MEMS硅麦用于通话拾音,支持触摸控制,可以唤醒手机的语音助手,支持单双耳使用;耳机的单次续航约为5小时,充电盒可额外充电 6 次,提供 30 小时的总播放时间。8、Mpow BH481A 真无线耳机Mpow BH481A 真无线耳机采用柄式入耳设计,耳机柄外侧比较扁平,顶部设计有一个指示灯。充电盒有四个电量指示灯,整体外观简洁干练。耳机采用蓝牙5.0芯片,支持单双耳使用,还支持CVC8.0通话降噪算法,过滤通话时的环境噪音。Mpow BH481A耳机内置6mm驱动单元,低频有力细节丰富;耳机支持触控控制和开盖即连,IPX8级防水防汗;单次续航约为6小时,搭配充电盒可延长至35小时。充电盒采用Type-C接口,充电15分钟提供2小时续航,1.5小时完全充满。9、三星 Galaxy Buds Live 真无线降噪耳机三星Galaxy Buds Live是一款外观设计奇特的真无线耳机,佩戴时可完整放入耳廓内。除出音孔外,耳机内还设计了低音管提升低频音效。耳机内共有三颗麦克风用于ANC和ENC,官方宣传主动降噪最多可降低97%频段的环境噪音,此外耳机内还有一个“语音拾音器”将收集到的振动数据转换为语音信号,提升语音通话的清晰度。三星Galaxy Buds Live支持实时唤醒语音助手Bixby,支持三星账户配对和多设备之间的快速切换,并且针对Note20系列机型做了特殊优化,可以在拍摄视频时使用耳机来收音。耳机的单次续航为6小时,搭配充电盒共21小时,充电盒支持Qi标准的无线充电功能。10、Occiam T17 真无线耳机Occiam T17 真无线耳机,充电盒内置两个LED电量显示,左侧是充电盒的准确电量,右侧是左右耳机的电量,让用户准确知道耳机和充电盒的电量信息。耳机采用挂耳式设计,佩戴时腔体是竖向的,采用按键控制,支持IPX5级防水防汗,比较适合运动佩戴。Occiam T17 真无线耳机内置蓝牙5.0芯片,支持单双耳使用,没有主从限制;耳机单次续航约为8小时,充电盒内置600mAh电池,可为耳机充电6次,总续航长达48小时。四、从排行榜看行业发展规律简单了解过产品后,我们再来从产品售价、产品口碑和用户评论互动三个方面看一下,在美国市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TWS真无线耳机都有哪些特点和规律。1、产品售价按照产品价格由高到低给亚马逊销量前十的TWS耳机排序,产品售价在100美元以上的共有5款,其中有4款来自苹果,1款来自三星,两者均是手机厂商,真无线耳机产品定价较高,源于其品牌在产品配置和定价上比较有话语权;其余五款的售价均低于50美元,最低售价是21.59美元,并且这些产品并非来自音频品牌,而是专注于线上的跨境电商品牌,他们的特点是对消费者的需求和预算把握得较为精准。2、产品口碑产品价格的高低并不能决定用户体验的好坏,我爱音频网再按照亚马逊用户评分的高低给这10款产品进行排序,发现苹果的4款产品依然位于前列。其中三款AirPods评分基本相同,都是4.8分,这可能与iPhone用户群体有关,因为AirPods搭配苹果设备使用的便利性和功能完整性较好。比较让人意外的是,三星Galaxy Buds Live的评分只有4.4,推测是与其独特的产品形态有关,褒贬两级分化较为严重;而售价最低的Mpow BH481A获得了4.6的高分,其余几款售价较低的真无线耳机评分较为接近。3、用户评论互动用户评论互动数主要是指消费者自觉给出的产品评价,评论中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非常喜欢该产品,另一种则是使用体验极差,两种评论结合在一起越多,说明真实评价较多,对于潜在消费者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按照评论互动数据排序,苹果AirPods普通版的热度最高,有近30万用户评论,而无线充电盒版本的用户评论则少了非常多,可能是消费者对于无线功能的需求较为明确;TOZO上榜的两款产品都有着比较高的评论互动数,对其销量有一定促进作用;Mpow评论互动数较少,评分较高,可见用户满意度较高,就个人观察而言,这款产品的产品图和详情页也是低价格产品中设计最好的。五、我爱音频网总结通过以上对亚马逊数据的汇总、分类排序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美国市场畅销的真无线耳机有以下特点:1、产品外观,简洁纯色为主。上榜的十款产品主色调都是纯色,以经典的黑白色为主,耳机和充电盒上没有过于凸显自己的品牌Logo,机身线条简洁流畅。2、耳机结构,入耳式设计最受欢迎。十款TWS耳机中,有三款是半入耳式设计,两款是挂耳式设计,五款是入耳式设计。入耳式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耳塞可替换,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耳道大小选择,提高佩戴的舒适度;二是入耳式设计相较于半入耳式,可以物理隔绝部分环境音,让耳机听起来有更好的声音效果。除此以外,运动耳机这一细分品类的用户还是非常多的,挂耳式结构+物理按键的设计比较适合运动场景,美国本土品牌JLab没有产品上榜让人意外。3、产品功能方面,十款产品基本都采用的是蓝牙5.0芯片,支持单双耳使用;5款产品的充电盒支持无线充电功能,耳机的防水级别都在IPX4以上,确保日常运动和户外使用;不过支持主动降噪功能的耳机只有AirPods Pro一款,可见诸多消费者在选购真无线耳机时的首要目的还是解决基本的音频收听需求。4、产品价格方面,100美元以上旗舰产品与30美元以下入门级产品都有很大的市场。就美国市场而言,手机厂商开发的真无线产品普遍定价较高,且销量较高,已形成一定的壁垒;对于想要打入这一市场的品牌来说,产品定位入门级或者运动等细分市场可能会轻松一些。综合真无线耳机市场最新的调研报告和我爱音频网对亚马逊销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真无线耳机市场发展的趋势就是手机厂商的主导作用比较明显,其优势在于软硬件结合;传统音频品牌和电商品牌的机会在于抓住细分市场,打造有价格竞争优势的产品,而目前手机品牌逐渐取消附送有线耳机或音频转换线,就是最好的机遇。

盈盈一水

比大切诺基定位更高,Jeep大瓦格纳即将亮相,无缘中国市场

大家好,我是智几爱说车,欢迎收看本期汽车资讯。各位点开这篇文章的朋友们,想必都是很高的颜值吧,我们真的是很有缘哦,小编每天都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时尚资讯,如果对小编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么,有什么一些意见的话欢迎在下方积极评论哦,小编每条都会认真看的。那么本期的内容是:比大切诺基定位更高,Jeep大瓦格纳即将亮相,无缘中国市场!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吧!日前有报道称吉普即将发布新一代的GrandWagoneer(GrandWagoneer)。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吉普车终于“复活了”大瓦格纳。将来,它将与市场上的凯迪拉克凯雷德(Cadillac Escalade)和林肯领航员(Lincoln Navigator)竞争。退市前的旧GrandWagoneer中国消费者可能对吉普大吉普车(Jeep Grand Wagoneer)不太了解,吉普大吉普车是吉普车的老款之一。老大瓦格纳吉普车的大瓦格纳(GrandWagoneer)的位置高于大切诺基,即使尺寸较大,其车身结构和一些较小尺寸的兄弟车型也使用相同的集成结构(梁结构)。汽车的底盘结构来自道奇RAM1500皮卡,因此就越野和牵引能力而言,吉普GrandWagoneer(GrandWagoneer)并不是问题。在底盘结构方面,吉普GrandWagoneer和RAM拾音器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后轴RAM是一个整体式桥,而吉普GrandWagoneer采用了独立的后悬架结构。在舒适性方面,瓦格纳将提供更好的乘车质感。根据美国媒体的预测,未来新车的定价可能在60,000-70,000美元之间。在技术安全配置方面,吉普GrandWagoneer可能配备与RAM1500相同的12英寸中央控制屏幕,并且还将包括完整的LCD数字仪器和大量舒适便捷的配置。此外,新车还将配备L3级驾驶辅助,这将比通用汽车当前的SuperCruise和Ford ActiveDriveAssist主动驾驶辅助系统更加安全和有用。许多人想知道吉普GrandWagoneer的动力系统。由于它是与RAM1500拾音器相同的平台,因此功率单元将在两者之间共享。标准型号或配备3.6LV6发动机,最大马力为305马力。体积模型可能配备400马力的5.7升“ HEMI” V8发动机,该发动机可形成带有小型电动机的48V微混合动力系统。此外,吉普的GrandWagoneer(GrandWagoneer)为了能够与新一代的Escalade柴油动力竞争,还将推出3.0LV6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版本。未来的后续机型还将推出插电式混合动力版本。目前,尚不排除吉普将在Grand Wagner上发布Trailhawk性能版本,其动力极有可能使用与RAM1500TRX皮卡相同的702马力V8增压发动机。编者按:由于高发动机排量,该车不太可能在中国销售,我们只能从互联网上了解有关吉普大瓦格纳(GrandWagoneer)的相关内容。好了,以上就是小编今天为大家分享的资讯啦。智几爱说车,每日为大家分享各种汽车资讯,快点关注吧!本文为智几爱说车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上矣

「芯观点」红米86英寸电视定价7999元,至少15个品牌利益将受损

集微网报道,继98英寸智能电视之后,Redmi近日又发布了一款极具性价比的智能电视——Redmi MAX 86英寸智能电视,售价仅7999元,是85英寸、86英寸电视市场中价格最低的产品,有可能成为新爆款。但是这对于其他品牌电视厂商、会议平板厂商却是一个“噩耗”。Redmi低价86英寸智能电视不仅将直接冲击TCL、三星、LG、海信、康佳、长虹、创维、夏普、飞利浦、索尼、海尔等其他品牌电视厂商85英寸、86英寸电视的市场,还将进一步波及MAXHUBU、鸿合HiteVision、皓丽、newline等会议平板市场。与LGD签署对赌协议,Redmi压低86英寸电视价格Redmi MAX 86英寸智能电视虽然价格极具性价比,但是配置并不是很低。据了解,Redmi MAX 86英寸智能电视采用LG Display提供的86英寸4K LCD,刷新率120Hz,色域覆盖范围92%(DCI-P3),拥有10bit色深、10.7亿色,色彩准确度达到dE 2。Redmi MAX 86英寸智能电视拥有120Hz MEMC动态插帧技术,可减少画面拖影、残影,提升动态画面清晰度;搭载90分区动态背光系统,其能够根据画面具体内容提供所需背光强度,可以提高对比度;支持杜比视界(Dolby Vision)HDR、HDR10+ 、HDR10和HLG,亮度和对比度更高。此外, Redmi MAX 86英寸智能电视还内置画质算法,能够智能分析、识别、调优画面,AI动态场景识别,多种场景逐帧同步调校,通过22项画质算法,智能调校色彩、清晰度、对比度。为何Redmi能够将86英寸智能电视价格定为7999元呢?一位电视行业人士透露,86英寸并不是当前电视市场的主流尺寸,销量有限,市场价格还维持在高位,但是Redmi与LGD厂商签署了对赌协议,只要Redmi 86英寸电视能达到指定的销量,LGD就可以通过返点的方式变相提供更加优惠的面板价格,让Redmi 86英寸电视不亏损甚至实现盈利。Redmi拉低86英寸电视售价,将冲击其他品牌电视市场Redmi 86英寸电视并不是小米首款性价比的大屏电视,去年Redmi发布过98英寸智能电视,小米也推出过82英寸智能电视,Redmi 98英寸智能电视、小米82英寸智能电视都成为热销产品。其中Redmi 98英寸智能电视将同尺寸产品平均十万元以上的售价拉低至20000元内,带动整个市场销量提升超过30倍。小米82英寸智能电视将售价降至9999元,备受消费者热捧,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同样,Redmi 86英寸智能电视极有可能成为爆款。据了解,其他品牌86英寸智能电视价格普遍在10000元至16000元区间,Redmi将86英寸智能电视价格首次定位7999元,极具性价比,将刺激具有大屏需求的用户群体的购买欲望,带动86英寸智能电视市场的扩张。集微咨询分析师指出,同是86英寸智能电视,Redmi品牌价格更低,将直接冲击非Redmi品牌的市场空间。为了对抗Redmi低价策略,非Redmi品牌可能也会跟着降低86英寸智能电视价格,使86英寸智能电视整体市场利润大幅降低。不仅如此,Redmi 86英寸智能电视还将进一步危及85英寸、80英寸以及部分77英寸、75英寸电视市场。85英寸、80英寸以及部分77英寸、75英寸电视尺寸比86英寸更小,但是价格比Redmi 86英寸智能电视的更高,原本对75英寸至85英寸智能电视有需求的部分消费者可能会将关注点转向Redmi 86英寸智能电视,使75英寸至85英寸智能电视产品遭冷落。但是目前86英寸电视面板主要供应商只有LGD和京东方,不如85英寸面板供应商数量,85英寸面板将拥有更大的降价空间,所以从长期来看86英寸智能电视不会威胁到85英寸智能电视的地位。一位面板行业从业者表示,三星Display停产82英寸面板,80英寸面板供应商只有夏普,所以80英寸至90英寸区间的电视面板主流是86英寸和85英寸。这两个尺寸面板尺寸比较接近,将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可能进一步影响80英寸至90英寸电视市场的发展态势。Redmi电视具有办公模式,或波及会议平板市场Redmi 86英寸智能电视不仅针对家庭娱乐客户,还面向会议办公用户群体。据了解,Redmi MAX 86”智能电视基于MIUI for TV 3.0推出无干扰纯净办公模式,一屏聚合所有办公需求;同时,覆盖主流三大投屏协议,7种投屏方式,无网也能投屏,同时支持标准、儿童、极简、办公四种模式无缝切换,方便用户适配多种使用场景。当前,86英寸是会议平板市场增长最快的尺寸,兼具性价比优势和会议办公功能的Redmi 86英寸智能电视有可能波及86英寸及以下尺寸的会议平板市场。洛图科技高级分析师郑海艳指出,一方面,由于会议平板匹配摄像头、拾音器以及触控功能,成本更高;另一方面,会议平板市场体量受限,要保证一定利润空间,单价较高,与同尺寸电视价差较大。去年受疫情影响,电视厂商推出了具有会议办公功能的电视,凭借性价比优势已经对会议平板市场造成一定冲击。现在Redmi将86英寸智能电视价格降至7999元,而86英寸会议平板价格基本都在15000元以上,65英寸至86英寸会议平板价格普遍也在10000元以上,所以Redmi 86英寸智能电视有可能进一步挤压线上65英寸至86英寸会议平板市场。但是Redmi 86英寸智能电视对All in one会议平板市场的影响将较小。迪显商显示事业部资深分析师张呈正表示,86英寸会议平板适用于中型或中大型会议室,该类会议室All in one会议平板能够满足需求,并不需要分体式部署摄像头、麦克风等配件,所以Redmi 86英寸智能电视对于此市场冲击有限。(校对/邝伟钧)

轮回

「IoT早报」华为海思麒麟Q1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京东在港提交IPO

作者:物联网智库一、【B2B/B2G:智慧城市】丰巢快递柜启动超时收费,3元封顶今日起,丰巢将对滞留快件的非会员用户在超时12小时后收费0.5元/12小时,3元封顶,法定节假日不计费。丰巢的主要竞争对手菜鸟则宣布,继续为消费者提供免费保管服务。高校发明隔离式电子听诊器,信号强度扩大100倍为方便医生隔着防护服听诊,防止交叉感染,西北工业大学研制出了一款隔离式电子听诊器。该电子听诊器有一个拾音器,可以把听诊的声音信号变成电信号传播到主机上。富士通发布智能建筑集成新平台该服务门户旨在使设施管理员可以查看、预订和管理建筑物或园区中的所有物理和数字服务,目的是增加管理功能,并将其集成到更广泛的智慧城市数字环境中。二、【B2B:智能制造】中南智能携手华为云建设“工业智能行业云 ”双方未来将在“工业智能化转型基础设施”、“工业视觉”、“工艺参数优化”、“供应链协同”等场景,共同孵化和打造5G+工业互联网、边云协同、工业机理+AI智能相结合的场景化解决方案,共同推进湖南相关产业的升级和数字化转型。东方国信募资18亿元打造工业互联网生态圈该项目主要基于Cloudiip工业互联网平台、CirroData行云数据库系统和大数据技术生态系统,通过将人工智能、边缘计算、5G、数字孪生、数据管理等先进技术与平台融合,开发一系列面向未来发展需求的智能工具和产品,支撑工业互联网向各行业各领域深入拓展。KUKA机器人与哈工智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在行业资源、平台开发等方面优势,推动中国机器人市场上下游产业链的全面发展,以促进中国地区智能制造、自动化及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广工业机器人的自动化应用。三、【V2X:智能驾驶、车联网】福田车联网用户突破百万近日,福田车联网平台接入车辆已经超过110万,每日接入数据超35亿条,每日新增数据量超过2.8T,成为国内最大的车联网平台之一。据悉,福田汽车已经借着车联网平台、专家诊断系统、福田e家等智能网联平台,形成了完整的闭环生态系统。四川首条“自动驾驶”高速公路试验段(都汶高速龙池段)即将建成该路段全长2.6公里,将部署感知体系、数据交互体系、路测单元等,还将实现和车联网、路联网平台的结合,预计今年9月建成。四、【B2C:智能家居、智能硬件】华为折叠屏智能机新专利曝光:摄像头不打孔,屏占比更高华为去年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的一款折叠屏新机的外观设计专利于28 日向外界公布。该机的摄像头不再占用屏幕开孔位置、有一块类似三星 Galaxy Fold 的副屏、且主屏的屏占比也变得更高。创维发布智能摄像头小湃该智能摄像头支持AI人形检测、人脸检测、人形自动追踪、微光全彩、HDR长短帧曝光、一键巡视、大屏画中画等功能,配备可通话的麦克风和喇叭,用户可通过“创维智慧云”APP实现和摄像头的双向通话。首发限量10000台,特惠99元!华米推出Amazfit米动手表1S该手表拥有30天续航,支持GPS双星定位,搭载huami-PAI 健康评估系统,支持自动甄别心律不齐(含房颤)功能,帮助用户深度了解心脏健康水平;此外,它还支持10种运动模式和NFC功能。五、【底层技术、通信、网络安全】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系统,使用肌肉信号控制无人机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创造了一个新的系统,能让我们更接近于人与机器人的无缝协作。它利用可穿戴式传感器发出的人体肌肉信号来控制无人机的运动。比亚迪8吋新能源汽车电子芯片生产线动工比亚迪IGBT项目在长沙经开区正式动工,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建设年产25万片8吋新能源汽车电子芯片生产线。实现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投产后可满足年装5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产能需求。华为与美国科技公司达成专利许可协议美国科技公司InterDigital表示,已与华为达成一项全球范围的专利授权协议,涉及部分华为出售的3G、4G和5G无线通讯产品的专利使用费。授权协议有效期到2023年。六、【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平台】ZOOM与甲骨文达成合作ZOOM宣布已和甲骨文达成合作,转用甲骨文云服务。Zoom已经在甲骨文云服务平台处理数以百万计的会议用户,并且每天向甲骨文服务器转移约700万GB的数据。百度智能云2019年营收目标仅完成70%据知情人士透露,百度智能云2019年未达成营收目标,仅完成70%,而且还在持续亏损中。前几年,百度智能云每年的亏损在15亿元左右。七、【科技财经】美国测温仪短缺,亚马逊转而向中国大华科技订购一位知情人士称,大华科技本月向亚马逊发运了1500台测温摄像机,交易价值近1000万美元。另一位知情人士称, 目前亚马逊在美国至少使用了有500套大华科技的系统。华为海思麒麟芯片一季度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市场调查机构CINNO Research公布了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手机芯片出货量排名,华为海思麒麟处理器位列第一,市场份额为43.9%;高通骁龙芯片位列第二,份额为32.8%。联发科和苹果分别以13.1%和8.5%排在第三、第四。京东在港提交上市申请路透旗下IFR引述知情人士称,中国第二大电商京东已以保密形式在港提交上市申请,拟第二次上市,京东可能出售最多约5%的股份,预计最早在6月挂牌。(本文来源于物联网智库授权)

办公室

SONY WI-1000X体验报告:无线降噪耳机中的音质最强者

SONY在之前上架了3款1000X相信不少朋友有兴趣:体积小巧的降噪豆 WF-1000X,颈挂入耳WI-1000X以及耳罩式WH-1000XM2(MDR-1000X升级版)。三款产品都拥有降噪功能,并且颜值和舒适感上都揽下不少人心。在刚开始个人对于WI-1000X其实有些无感 —— 它没有降噪豆的迷你体积,也没有WH-1000XM2的全面而强大。但使用一段时间后个人认为,它或许是目前手机普遍取消headphone jack(3.5mm的AUX耳机孔)后,一个不错的搭档。外观&配件整体包装与MDR-1000X的差不多,外包纸皮拿掉后都是简约的“黑盒子”。打开后取出主机,下层就是收纳袋、Micro-USB数据线充电线、USB转3.5mmAUX耳机线、航空适配头以及额外赠送的6副耳塞 —— 3副硅胶、3副记忆海绵。不得不说难得索尼会官方赠送海绵耳塞(追求佩戴舒适感的人必备记忆海绵耳塞),也算帮消费者节约了一些钱吧。目前WI-1000X有两种颜色,低调的黑色和同样不高调的香槟色(个人感觉偏向于米白或者米灰,1000X系列的共同配色)。以一条金属拉丝的不锈钢作为主轴延展开来,不锈钢内面与人体接触的部分加入了海绵和软面皮,这是舒适度得到保障的其中之一。在两侧有两个凸起的金属标记并不是物理按钮,仅仅是为了显示型号和商标(分别印有Wireless和WI-1000X),精细程度还是不错的,点个赞。在控制方面,并非类似WH-1000XM2的触控,而依旧采用了比较传统的实体按键进行控制。在不锈钢金属条两端的延伸初里面集合了电池、蓝牙模块以及一系列的复杂组件,面板内侧纹理经过仿皮处理,摸起来比较亲肤,至少不会有摸普通塑料的廉价感(但内侧还有待改善)。两侧就是耳机的电缆线出口了,可以看到在下部有类似于“轨道”的凹槽,可以收纳耳机线,但是需要一段一段按下去,稍稍麻烦,个人日用过后收纳率无限接近于零。具体看到耳机本身,尾部有经过磨砂处理,机身则采用了亮面,外侧的拾音器也处理得不错,总体来看颜值还行。充电方面很可惜没有采用Type-C接口,标准Micro-USB充电口藏在左侧底部的软盖内。按钮&功能佩戴到脖子后,左侧从内到外分别为电源开关、音量减、音量加、播放暂停按钮;右侧则只有一个按钮用于切换“降噪开启” “环境音模式” 以及“关闭降噪”每个按钮都有明显凸起,在初期触摸的时候可以根据触感来进行判别,用久了自然可以盲操作。橡胶包裹凸起设计优点在于可以更好地防止汗水或者别的水分入侵,坏处是手感相对会偏硬,按下时候需要稍稍用力。从配件中有飞机转换头也可以看出,WI-1000X是支持有线连接的!也就是说在想要在飞机上降噪也可以使用,通过配套的Micro-USB转AUX连接线以及航空适配器就可以轻松接入飞机中的多媒体系统,并且开启你的降噪。使用&体验声音作为一款耳机,标题中说“取代日用”是有道理的 —— 其一,WI-1000X的声音表现和稳定性远大于WF-1000X;颈挂式完全不需要担心“收纳”问题,便携性超过WH-1000XM2和MDR-1000X,不开降噪续航可以有10小时,开启这样的定位很符合个人的耳机。毕竟标上了Hi-Res小金标(LDAC传输技术是基础),首次接触S-Master HX数字放大让打破了2年前说“要啥自行车,有降噪还求什么音质”的说法。通过一段时间的体验过后,我个人对于WI-1000X的声音评价很满意:在用过的所有降噪产品中,这款耳机的声音是最令我满意的。(此前用过索尼NWZ-N504套装、MDR-1000X、hear On第一代产品、MDR-1ABT等,其他品牌也有涉及,但声音效果毫无疑问达不到目前WI-1000X的水准。)不满意的地方其实依旧有,连续佩戴超过3小时还是会耳朵疼。此外,不注意看说明书或者没有索尼产品使用经验的小伙伴可能一下子找不到“下一首” “上一首”的物理按键在哪里,其实分别为“双击播放键”和“三击播放键”。降噪1000X系列作为主打降噪的系列产品,索尼为降噪系列专门开发了名为“Headphones Connect”的应用程序,尽管我个人很少实用它。但配合软件实用可以减少物理按键的交互,相对省心。在Headphones Connect中可以针对外部声音、气压进行降噪调节,保证降噪效果(长按WI-1000X右侧的“模式切换”按钮也可以实现)。由于在使用过程中并没有乘坐飞机,因而这部分的降噪效果体验没办法分享了。APP中的“声音位置控制”是针对单向噪音进行降噪,比如在汽车上,有个婴儿在你左侧哭得很昏天暗地,在APP中把下方的“身体”左侧的圆点给激活,烦人的哭声瞬间小到可以忽略。(小细节:APP没有针对产品适配插画,图中依然是耳罩式耳机)针对声音降噪可以谈谈,WI-1000X的降噪效果属于主动降噪、物理降噪两种混合模式。入耳式耳塞本身自带物理降噪效果,再配合拾音器进行主动降噪,其效果与手头的MDR-1000X相比好太多。(跟WH-1000XM2相比未知,没体验过就不发言了),在嘈杂的市场、车站,戴上WI-1000X后开启环境音适应降噪后的确达到“隔离世界”的效果。此外,为了让降噪更智能,WI-1000X内的“自适应声音控制”就发挥作用,个人测试当走路几米后会自动切换成环境音模式来确保行走安全,一旦停下来或者坐下来一小会儿,又会自动切换到降噪模式。(这个功能是继承了之前索尼运动无线耳机的功能,并不算太新鲜,但实用。)当然,可能有些人比较烦一会降噪一会儿不降噪,那么可以在APP里关闭“自适应声音控制”。因为我几乎不会在走路的时候用降噪,所以关掉了自适应声音控制……总的来说一起来看看在体验WI-1000X过程中,我发现的一些优缺点,如果优点能够击中你的痛点、缺点也在接受范围内,相信你能获得愉快的体验;反之,则不需要“花冤枉钱”。其实不少人会不自觉地跟BOSE产品对比,SONY本次推出1000X也终结了BOSE在降噪领域一家独大的市场,其实有竞争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是好事。至于在文中并没有太多提及BOSE产品的原因是:我只用过BOSE家的音响,降噪产品用的次数不多,则不多发言了。优点:1、蓝牙设备中的高品质音乐体验2、优秀的降噪体验3、不错的佩戴舒适度,重量喜人4、可供人选择的黑科技5、内置震动马达,哪怕取下耳机也不用担心错过来电6、保证无线连接稳定性很品质的前提下,支持有线连接缺点:1、香槟金色搭配仿皮材料不太耐脏,需要定时清理2、赠送的收纳袋没有保护作用3、两条线材收纳凹槽解决方案显然还有待改善4、无法明确具体电量百分比,只能看个大概5、2299价格(这似乎是咱们的缺点,而不是产品的)

春风镇

皮卡又一黑马将上市,外观霸气,内饰科技,长城风骏压力大了

这里是圆圆说汽车,感谢阅读今日文章热点。各位点开这篇文章的朋友们,想必都是很高的颜值吧,我们真的是很有缘哦,小编每天都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时尚资讯,如果对小编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么,有什么一些意见的话欢迎在下方积极评论哦,小编每条都会认真看的。那么本期的内容是:皮卡又一黑马将上市,外观霸气,内饰科技,长城风骏压力大了!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吧!近年来,随着国家消费的变化,更多类型的模型已经开始出现在人们的愿景中,例如旅行车,跨境汽车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常见。像工具汽车形象一样的拾音器也被进入越来越多的家庭,但不仅是家庭车的作用。因此,许多国内汽车也开始高度重视该部分市场的潜力。不久前,长安轻型汽车在国家工业和信息技术部推出了一款新的高端中型图片新车计划,这是长安凯斯福尼亚州的长安凯瑞斯。这辆车由长安凯成和标致雪铁龙PSA集团制成,1.9T发动机配备了新的设计语言和技术感。在外观方面,Kaitak F70采用乘法乘坐SUV风格的设计风格,China.com的三个横幅设计,加上大口的形状,霸气。两个大尺寸标签上方镀铬明亮条带,厚厚的黑色外围装饰,始终提醒福特福特。两侧雾灯设置在多边形区域中,并且前保险杠由金属制成,并且存在前唇的视觉效果。它也很难。来到一边,KAIS F70使用凹形的流式设计技术来使整个车辆难以使用。身体增加了简单的线条,高强度金属行李架,温馨的踏板,强大的实用性。整个车辆尺寸长度为5330×1930×1875(无行李架1835mm)mm,轴距达到3180毫米,股票大小为1600×1595×500mm,这绝对是一个大小的大家伙。汽车的末端简单明了,后挡板是凸起,层截然不同。垂直尾灯非常强烈,大尺寸的黑色字母汽车在尾灯中间添加,加入凸起的后保险杠,硬核非常努力。在外观中,长安凯西F70告诉你完全可致富的外观,它不仅用来工作,而且还常用的运动拾音器。Kaya F70的内部更具吸引力,完全不同于挑选卡车。独特的“法式风格”设计,内部布局与司机为核心设计。中心控制台是一种非对称布局,偏向驾驶员,悬浮的中央控制屏,全液晶仪技术已满。空调空气出口,空调控制旋转,钢琴物理按钮突出显示精致,双向多功能方向盘配有固定速度巡航按钮,座椅也有八路电动调整。另外,它还配备了一个按钮开始和停止,后空调排出风,双USB接口和电子齿轮杆等,都有全部。在电力方面,长安凯城F70配备了D20TCie 1.9T柴油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10kW,最大速度为160km / h,100公里的燃料消耗仅为8.1L。 2.5T柴油发动机型号将稍后推出。从其设计中,无论是形状还是内饰,它确实令人失望,过去没有便宜的。据报道,该车预计将于今年正式启动。目前的价格没有暴露。我相信只要定价合理,它将被人民所爱,并且也会影响PINGA销售的地位。报告/反馈感谢各位看完这篇文章,圆圆说汽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喜欢的话,请记得给我点个赞哦,小编收到大家爱的鼓励,一定会元气满满,继续给大家推送每天不同的精彩内容。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