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3条解决实验探究题的方法,帮你提高解题能力!友谅

3条解决实验探究题的方法,帮你提高解题能力!

《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将“科学实验探究”列入“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和“实施建议”之中。因此,实验探究是中考必考的核心知识点,其分值占试题的比重愈来愈大。这类题型是学生学习难点,更是教学重点,但实验探究题信息量较大,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很多时候无从下手!从而造成在此类题型中失分率较高。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我从语文阅读理解题中得到启示,抓关键词句解题,也就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提取有效信息来解题。结果真的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具体的方法如下:一、快速通读题干并将关键词句划上记号。试图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案例分析[1](2016南昌中考)赣南的客家围屋如同城堡,可以抵御外敌入侵。现有五种物质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钡和碳酸钠作为围屋的守护“卫士”,只有相邻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才能组成守护的防线(如图所示)。其中物质A常用于铅蓄电池中,其浓溶液有脱水性;物质C是人体胃液中的主要成分。(提示碳酸钡不溶于水)(1) A物质是____________。(2) (2)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A与E反应时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3) 现有下列物质作为“外敌”分别对围屋发起进攻,若该物质与两位相邻的守护“卫士”都能发生反应才能攻破防线,那么能攻入围屋的物质是________(填序号)。①铁 ②氧化铁 ③二氧化碳 ④氢氧化钡将题干读完,学生就很快将物质A的性质划出来,并联系题干五种物质的性质中便知道浓溶液具有脱水性的就是浓硫酸。同样将C物质的用途划出来是胃液中的主要成分,并联系题干五种物质便可知道是盐酸。这样通过找关键词就让学生顺利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为后面解题打下基础。特别注意的是在通读读题干时必须是题中所有信息,包括括号里面的文字信息,图标信息等,做到无一遗漏!如本题中(提示碳酸钡不溶于水)就将氯化钡和碳酸钠联系起来,作为它们是否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依据。二、仔细阅读问题,找出问题中的关键词句,做到化繁为简,有的放矢案例分析[2]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影响金属与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的因素”进行了探究。[提出问题]金属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作出猜想]a.可能与金属本身的性质有关;b.可能与盐酸的浓度有关。[设计探究]实验所用金属均已用砂纸打磨。实验(1):为探究猜想a,小组同学分别在两支试管中放入相同质量的锌片和铁片,然后分别加入相同浓度和质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放锌片的试管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放铁片的试管中只产生少量气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实验现象可判断:金属活动性Zn________Fe(填“<”“=”或“>”)。得出结论:金属与盐酸发生反应的剧烈程度与金属本身性质有关,金属的活动性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题题干信息量较大,初读题干,怎样有效地捕捉与问题有关的关键信息呢?这就可以先读题干后,初步理解题意,学生应该知道本题是金属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但是题干中未涉及具体的金属,所以此时无须太多停留,直接阅读问题,找出问题中的关键词句,在实验(1)中给出了锌片和铁片与盐酸反应的现象,学生联系金属与酸反应的知识都能顺利地书写出方程式。然后的问题是探究金属的活动性,这个就从现象中大量气泡和少量气泡对比知道锌的活动性大于铜。从而选择“>”。这样本题前两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抓问题中关键词的方法可以将干扰信息排除,做到化繁为简,有的放矢。三、将题干与问题中的关键词句相联系,仔细理解,综合分析,由表及里,总结一般规律案例分析[3]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做完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后(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对反应后反应器内的剩余溶液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兴趣,他们继续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分析推断]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可以确定剩余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钙。但其中是否含有氯化氢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若剩余溶液显酸性(含有H+),说明含有氯化氢。[查阅资料]碳酸钙不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氯化钙溶液呈中性。[实验过程]将剩余的溶液倒入烧杯中,微热后冷却到室温。甲同学 取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__________ 溶液变为红色,溶液显酸性(含有H+);溶质中有氯化氢乙同学 取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锌粒 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丙同学 取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石灰石__________________[拓展提高]若要从剩余溶液中得到尽可能多的纯净的氯化钙固体,同学们认为可以向剩余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__________,经__________、蒸发等操作后即可完成。甲同学探究中,只需抓住溶液变为红色,溶液显酸性,再联系用酸碱指示剂鉴别酸和碱的知识变可知道滴加石蕊溶液。乙同学加入锌粒,这就需联系金属与盐酸的反应生成氢气的现象及方程式。丙同学加入石灰石,这只需联系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现象即可。拓展提高涉及除杂的题型,这需要同学们综合分析知道溶液中有两种溶质氯化钙和氯化氢。题上要求尽可能多的纯净的氯化钙,除杂的原则是不能引进新的杂质,所以阳离只能是钙离子,并且尽量将氯化氢除净。加入的物质要过量,那这种钙的化合物是不溶于水的物质,在根据碳酸钙不溶于水,这就很自然想到加入碳酸钙。然后还需将过量的碳酸钙通过过滤的的操作就除去了。总之,实验探究题是综合性较强的题,但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在将书上所学知识进行迁移,综合分析,便能化繁为简,问题也迎刃而解了!本文由初中化学大师原创,欢迎关注,一起涨知识!允许非盈利性引用,并请注明出处:“转载自初中化学大师”字样,以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

夏礼

你会怎样研究心理学?——谈谈实验法

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和探索,人类已取得的巨大的成就,特别是有关物理、化学、生物这些自然学科,这些成就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特点,都是在无数次的实验中获得成功和发展。所以,在对于人类内部世界的研究,也很希望像研究客观世界一样,通过不断的实验来获得成功。在心理学史里有一段著名的语录——“心理学有一段漫长的过去,但却只有短暂的历史”,这个短暂的历史,在心理学史记载中,是以心理学建设第一个实验室为标志的,这种以实验室的建设作为科学的象征,确实给心理学印上了科学的符号,实验室建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按照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对人类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其实对于人心理现象的问题,采取实验的方式一直都饱受争议的,感觉在一定的情景下我们可以对动物进行实验,但对于拿人来做实验,听起来就有点难以接受,再仔细思考和探索发现,很多心理现象用实验法可能不是最恰当的方式,比如研究人的梦境,人的心理体验感受等等,这些心理内容很难重复出现,更不要谈对很多干扰因素进行控制和研究,总之,实验法可以说是一种最为严谨的研究方式,但对于复杂的心理现象来讲,单一的采用实验法,是远远不够的。

大魔神

实验推理法,这一研究问题的方法很重要

实验推理法就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加以科学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这一研究方法在实验探究中很重要,下面结合探究在真空中不能传声的实验来说明这一方法的具体运用。例:如图所示,在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的实验中,小明将一只手机放在玻璃罩内,用另一只手机拨打罩内的手机,同时用抽气机向外不断的抽气,会听到手机的铃声-------,打开阀门,让空气进入玻璃罩内,会听到手机的铃声----------;玻璃罩内的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如果玻璃罩内变成了----------,就听不到声音了。由此可得结论 ------------------------ 。解析:实验开始时,玻璃内充满着空气,拨打玻璃罩内的手机时,可以清晰地听到玻璃罩内的手机发出的铃声,用抽气机不断向外抽气时,会听到玻璃罩内的手机铃声越来越小,打开阀门,让空气不断进入玻璃罩内,会听到手机的铃声逐渐变大,此实验说明玻璃罩内的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小,由于用抽气机抽气时,不可能使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即玻璃罩内不可能达到真空,但在前面实验的基础上可以进行科学推理,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小,可以推理如果玻璃罩内是真空,也就不能传声了。故得到结论:真空不能传声。答案:变小 变大 越小 真空 真空不能传声在后面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我们还会用到这一研究方法——实验推理法,希望大家认真去体会。

孜孜不倦

7种经过实验的UX用户研究方法

本文介绍了七种UX用户研究方法,分别是:卡片分类法、专家评审、眼神追踪、实地考察、可用性测试、远程可用性测试以及用户角色。考虑进行一些用户研究? 想知道哪些技术最有可能提供有用的结果? 可是却没有结果。因此我们编制了 7 项优秀的经过测试和实验的 UX 技术列表, 这7种方法可以为 UX 带来真正的价值。方法1:Card Sorting 卡片分类法卡片分类法是很久以前用于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用户体验研究的方法。这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你写单词或短语在卡片上,然后你要求用户分类他们。您也可以要求他们标记类别。这是确定您的产品 信息架构(IA) 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或验证新产品的信息架构是否正确。有各种卡片分类的方法,重要的是要选择适用的。更妙的是,有一堆在线工具,让你现在远程进行卡片排序 – 允许您在全球范围内使用该技术,而不仅仅是本地。为什么卡片分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是一种非常廉价的研究形式——相对于昂贵的面对面的访谈等, 或者是使用线上工具可能更为便宜;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技术,无论是用户还是客户等都可以理解;可以作为 UX 项目早期一种简单的验证用户操作的方法。卡片分类这种方法几乎不需要太多的准备工作。方法2:The Expert Review 专家评审专家评审涉及单个”专家”通过用户界面 (UI) 使用产品,并浏览产品的设计、可访问性和可用性问题。没有固定的流程可遵循,专家评审可能在不同的产品上给到不同的专业评审。审查员在可用性和用户体验设计方面拥有的专业技能越多,(在大多数情况下)其付出就越有价值。为什么专家评审是一种好技术?这是一个快速、简单、便宜的方法。当您将其与更正式的可用性测试方法进行比较时,情况就更加明显了。只需一名专业人员即可进行专家评审。这是为进一步用户体验研究提供信息的好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只可以进行表面的实验,但不代表进一步的用户测试。方法3:Eye Movement Tracking 眼神追踪这种方法相当有效,尤其是当用户使用您的系统时,你想要了解用户在浏览的模块。它有助于 UI 设计,并有助于了解如何确定某些类型内容的优先级。该技术被开发用于学术研究,并已广泛用于医学研究,现在已成为一种被 UX 团队使用的流行方法,并且经济实惠。为什么眼神追踪是一种很好的技术?现在的技术已经足够先进, 眼神追踪系统不再那么笨重和具有侵入性,它们不会干扰可用性测试的结果;这项技术现在相当实惠。它并不适合每个项目的预算,但它通常不会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该技术现在足够可靠,结果也易于复制,并且可以输出可靠的结果给到研究人员。客户喜欢眼神跟踪。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来证明为什么他们可能想要投入到进一步的可用性测试。方法4:Field Studies 实地考察这实际上是一个广泛的标题下的若干种方法。这一切都是走出去,观察用户的”户外”,以便观察产品在实际场景中的使用行为。它包括:人种学研究, 访谈和观察, 还有使用场景的调查。为什么实地考察是一种好技术?没有比观察用户使用您的产品时的行为更强烈的研究形式了。研究人员喜欢这些技术,并且经常热衷于说服他们的客户加入这些技术;如果进行得良好,实地考察的研究成果对用户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最深刻的见解。方法5:Usability Testing 可用性测试在用户体验研究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可用性测试是对用户尝试使用产品去执行任务的观察。它们可以专注于单个流程,也可以更广泛地应用到整个使用场景中。为什么可用性测试是一种好技术?你能想出一个更好的方法来理解用户做什么,而不是仅仅观察他们的行为操作? 当然,你必须选择正确的用户——唯一的限制就是他们的行为操作可能代表了一个整体的用户群;可用性测试产生特定结果, 导致特定行为操作。更妙的是,人们很难反驳基于这些测试的决定;几乎不可能反驳用户行为的证据。您可以作为观察者轻松地将客户引入可用性测试。这增加了他们对此类测试的热情,并清楚地说明了为什么此类测试会增加价值。方法6:Remote Usability Testing 远程可用性测试这个可用性测试,无需将用户拖入实验室环境。它曾经复杂而昂贵,但技术已经发展起来,现在设置起来相当简单,而且物有所值。为什么远程可用性测试是一种好技术?与实验室测试相比,它通常可以节省时间和金钱,并且参与者不需要呆在实验室中,它可以涉及更广泛的参与者。它在某些方面更接近于现场测试,因为测试是在用户的环境中进行的,而不是人工实验室环境。这在许多情况下比实验室环境提供更好的结果。方法7:User Personas 用户角色用户角色是理想用户的虚构表示形式。他们专注于用户的目标、他们的特点以及他们表现出的态度。他们还检查用户对产品的期望。用户角色由其他形式的用户研究创建,因此提供了深入的真实生动的肖像,在整个团队设计产品时很容易记住。用户角色具有名称和背景故事。他们可以激发设计者的想象力,并专注于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场景中。为什么用户角色是一种好技术?它们比旧用户配置文件高出一步,可以更深入、更具体地查看用户。他们很容易与人交往,并成为团队的一部分,因为他们可以在项目期间经常被谈论。它们很有趣,而且往往很有趣,很容易与人们进行互动, 比许多其他研究成果更令人难忘。总结虽然目前有许多用户研究技术, 但这7个技术已经反复表明, 为项目中的用户体验提供了有价值的投入。你最喜欢哪一个?文章翻译自:《7 Great, Tried and Tested UX Research Techniques》本文由@vivi 翻译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审自得者

「实验探究」(力学实验)实验四:测量盐水和小石块的密度

力学实验实验四:测量盐水和小石块的密度【实验目的】1.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2.能利用天平和量程测量不同形状固体和液体的密度;3.体会等量替换的方法;4.在实验中熟悉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技能,规范实验操作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器材】天平、量筒、小石块、盐水、烧杯、细线等。【实验原理】ρ=m/V【实验准备】1.实验前可与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定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哪些量?用什么办法和仪器来测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搞清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2.在测固体的体积时,要弄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数据表中,再求出石块的体积和密度。3.量筒一定要放置在水平面上,然后再将液体倒入量筒中。观察量筒里液面到达的刻度时,不能拿起量筒,应蹲下观察,视线要跟液面相平,若液面呈凹形,观察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若液面呈凸形,观察时要以凸形的顶部为准。4.知道量筒的构造,学会判定量筒的最小分度和量程,认识“ml”表示“毫升”。【器材准备】1.测小石块密度最好选一些大小形状均合适的小石块(体积最好在20~40cm3之间)。不能太小,不便于测出质量和体积;不能太大,不便于放入量筒或者质量超出天平的量程。2.小石块用细线系牢,防止在实验时放入量筒时脱落打坏量筒。【同步实验】1.测定盐水的密度(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调节天平平衡,(这里向同学说明一下,测金属块的密度完成后,只要天平没动,可以不再调节,但如果作为一个独立实验必须有这一步);(2)在烧杯中盛盐水,称出它们的质量m↓1;(3)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它的体积V;(4)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盐水的质量m↓2;(5)计算出量筒内盐水的质量m↓1-m↓2,记入表格;(6)求出盐水密度ρ=(m↓2-m↓1)/V。2.测金属块的密度(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2)测出金属块的质量m;(3)向量筒中注入一定量的水,测出的水的体积V↓1;(4)将石块用细线拴好,没入水中,测出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5)计算出石块的体积V↓2-V↓1;(6)计算出金属块密度ρ=m/(V↓2-V↓1)。整理实验器材:1.把天平的游码调到标尺左端的“0”刻线处。2.把量筒中的盐水倒入废水桶。3.用抹布把小石块抹干,并将实验台抹干;4.把所有器材有秩序摆好。【交流评估】1.排液法测体积的做法和这种方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第一,这种物质不能溶于这种液体,若溶于这种液体就要换用其他的液体(溶于水的可以用酒精汽油等物质代替水)或想其他的解决办法;第二,这种物质不能吸收这种液体,若吸收也需要换成其它的液体。因此排液法不是万能的。2.固体若吸收这种液体或溶于水,和水能发生化学反应,除换成其它液体外,还有什么方法?排沙法:类似于排水法,只不过是用沙来代替水。先把适量的沙倒入量筒摇平,记录体积V↓1;然后把物体埋入沙中摇平,记录体积V↓2,则被测物体的体积V=V↓2-V↓1。3.如果是一个规则物体除了用量筒可以测量它的体积外,还可以用什么办法?还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4.测小石块密度时,在量筒中装一定量的水中“一定量的水”的标准是什么?一是要能浸没小石块;二是放入小石块时水不能超过刻度线(量程)或溢出。5.测量盐水密度时,如果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后将盐水倒入烧杯,测出总质量,再将烧杯中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其体积。那么求得的盐水密度比真实值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为什么?将烧杯中的盐水都倒入量筒中时,不管如何细心正确操作,烧杯内壁都会沾有一点盐水,这会导致测量出来的体积比实际值小一点。而烧杯加盐水质量减去空烧杯的质量却是所有盐水的质量,因此计算出来的密度就会比实际值偏大一点。6.测定盐水的密度时,能不能先测盐水的体积,再测量筒和盐水的质量,最后测量筒的质量什么?不能。一是量筒太高,放在天平上不稳定,在测量的过程中,天平晃动易倾倒;二是最后倒出盐水后量筒内的盐水倒不净,增加实验误差。7.在石块的密度测量中为什么要先测质量后测体积,若先测体积在测质量对结果是否有影响?测固体密度时应该先测质量再测体积,若先测体积再测质量可能会因固体上沾有水而使测得的质量偏大,测得的密度也偏大。8.蜡块不沉入水中,如何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1)针压法:用针压进水里,针的体积可以忽略;(2)重物拉拽法:在水底放一重物,加水后记下体积,再把蜡块用线系上,用水底的重物带到水里,记下两次的差,就是蜡的体积了。[视频]1.测定盐水的密度教师演示实验1: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A5OTczMDg5Ng==.html教师演示实验2: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Y3OTMyNTU0MA==.html学生实验: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EzOTQxOTkyNA==.html2.测金属块的密度教师演示实验1:https://v.qq.com/x/page/m1408rry5d4.html教师演示实验2:http://www.iqiyi.com/w_19rs4dab5h.html教师演示实验3: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UzOTQ3OTIwNA==.html?refer=seo_operation.liuxiao.liux_00003308_3000_YvmIba_19042900学生实验1: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YwODAyODcwOA==.html学生实验2: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YwODAyMDMyOA==.html?spm=a2h0j.11185381.listitem_page1.5!7~A【考题赏析】一、理化生实验测试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石块的密度(2019年河南省中招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二、八题物理实验(16分)试题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带砝码)、量筒、石块(已用细线系牢)、盛有水的烧杯、滴管、抹布。实验内容: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石块的密度(16分)(1)检查器材。(2分(2)实验记录。(12分)(3)计算石块的密度。(2分)(4)整理器材。评分卡评析命题意图:1.石块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找到,不吸水,故选石块作为测量对象。2.为了节省学生实验操作的时间和器材的安全,实验中用到的天平已经调节平衡(游码在零刻度线处)。但测量前仍要求考生检查天平是否平衡,此步骤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实验习惯,若学生认为横梁不平衡,可以继续调节使横梁平衡。3.考虑到时间问题,只测量一组数据。器材准备:1.天平可用称量为200g的天平,天平已经调节平衡,游码已经在零刻度线位置。2.量筒可用量程为100 mL的量筒。3.石块已用细线系牢。这样可以节省学生实验操作的时间,同时也可以避免由于学生系得不牢导致石块砸破量筒或其他事故发生。若实验过程中出现石块与细线脱落的现象,监考教师应该立即给学生更换石块。从减小实验误差的角度考虑,被测量的石块应该越大越好。考试用的石块,一般都是在建筑工地上找的,由于形状不规则,太大了不能直接放入量筒,所以,在保证能够放入量筒的情况下,尽可能选用大一些的石块。根据各地器材的实际情况,石块也可以用柱状的铝块代替。4.盛水的烧杯也可用其他容器代替。实验提示:1.为了减小石块沾水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应该先测量石块的质量,再测量石块的体积。如果顺序颠倒,扣1分。但是,顺序颠倒后,若考生将石块擦干后,再测量质量的,可以不扣分。2.测量石块的体积时,顺序也不能颠倒,还是考虑石块沾水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顺序颠倒,同样扣1分。3.借助于滴管将量筒中的水添加到整刻度,有利于减小读数误差,但是,是否使用滴管将量筒中的水添加到整刻度,不做要求,不用滴管也不扣分。4.天平的使用要符合天平使用的规则。(1)把石块放在右盘中的,扣1分;(2)用手直接添加砝码的或把砝码放到桌面上的,扣1分;(3)读数错误的,扣1分;(4)测量过程中再调节平衡螺母的,扣1分;(5)按照天平的使用规则,实验结束,应该把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归零。有些天平,用镊子拨游码实在困难时,可以用手拨动游码,但是,前提条件是先用镊子拨不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5.量筒的使用要符合量筒使用的规则。(1)读数时把量筒提离桌面的,扣1分。(2)读数时视线不与液面的凹面相平的,扣1分。(3)读数错误的,扣1分。6.实验过程中,对读数、计算的要求不高,读数时,是否估读不扣分;但监考教师会和考生同时读数,所以不要随意编造数据,否则扣分。密度的计算结果有效数字位数不做要求。单位也不要求换算成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监考教师可以配备计算器)。器材整理:1.实验结束整理器材时,天平的平衡不能破坏,故意破坏天平横梁平衡,扣1分。2.量筒中的水应该倒回原来烧杯中,继续循环使用。3.滴管放回烧杯中。考题点评:整理器材没有单独给分,整张试卷最后整理器材给2分。二、中考试题1.(2019黄冈市)把一枚鸡蛋放入水中,鸡蛋沉入水底。这枚鸡蛋的密度究竟多大呢?为此,小利同学进行了实验。(1)以下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应为______ 。①将鸡蛋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并用小烧杯接住溢出来的水。②往量筒中放鸡蛋时,发现量筒口径小,放不进去。③用托盘天平测得鸡蛋的质量为54g。④将小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测出水的体积(如图)。(2)实验中,托盘天平应放在______桌面上。(3)测得鸡蛋的密度应为______g/cm3。(4)从理论上分析,实验中,由于小烧杯的水不能倒干净,会导致测量结果偏______。答案:③②①④;水平;1.08;大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天平和量筒的读数、密度计算公式、误差分析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难易程度适中。由于小烧杯的水不能倒干净,导致测量的排开水的体积偏小,即鸡蛋的体积偏小,鸡蛋的质量不变,由密度公式可知会使鸡蛋的密度偏大。2.(2019哈尔滨市)“创新”小组在某次实践活动中,采集了一块矿石(矿石不吸水),测量它的密度。(1)在测量之前,要观察量筒的______。(2)测量过程的情景如图,正确且合理测量质量的操作顺序为______,测出矿石的密度为_____ g/cm3。(3)永深同学继续如下操作:①将矿石从量筒中取出,直接放在天平上测质量记为m测,并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的刻度值V↓3。②测量体积时,才发现矿石有变化了,将它处理复原后,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记下此时水面的刻度值V↓4,从而求出矿石的体积并算出密度。这样的操作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请你写出产生的影响及原因。答案:量程和分度值;④①③;2.6;直接放在天平上测质量记为m测,导致质量偏大,测量体积时,才发现矿石有变化了,将它处理复原后体积无影响,由ρ=m/V可知,密度偏大。点评:本题是有关固体密度的测量实验,测量密度的实验题是常规性实验题,要掌握天平、量筒的正确使用及密度的计算公式。3.(2017河南省)小明发现橙子放入水中会下沉,于是想办法测量它的密度。(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标尺上的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直到指针在_______,表示天平平衡。(2)用天平测量橙子质量,天平平衡时砝码和游码的示数如图所示,橙子质量为______g。小明利用排水法测得橙子的体积为150cm↑3,则橙子的密度是______kg/m↑3。(3)做实验时,小明若先用排水法测出橙子的体积,接着用天平测出橙子质量,这样测得的密度值将比真实值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4)小亮不用天平,利用弹簧测力计、细线、盛有水的大烧杯等器材,也巧妙测出了橙子的密度。请你将他的测量步骤补充完整,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橙子的重力G;②_______;③橙子密度的表达式为:ρ↓橙=______(用测出的物理量和已知量的字母表示)。答案:(1)分度盘的中央;(2)162;1.08×10↑3;(3)偏大;(4)②将橙子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③[ G/(G-F)]ρ↓水点评:本题是综合考查密度的测量和浮力的有关实验应用。本实验中的方法是常规方法和特殊情况下测量固体密度的方法。本题中第四步用到了等效替代法,借助了弹簧测力计,通过浮力求V排来得出橙子的体积,有一定的难度,现在可以不关注着一问,等学完浮力的知识再完成。【练习测评】1.小明利用如下器材测量鸡蛋的密度:托盘天平、溢水杯、烧杯、量筒、鸡蛋、足够的水。(1)实验的步骤如下:①把鸡蛋放入调节好的天平左盘,在右盘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天平平衡后,右盘所放砝码以及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则鸡蛋的质量为______g。②由于鸡蛋较大不能用量筒直接测量其体积,因此利用溢水杯来测量。将适量的水倒入溢水杯中,让水面跟溢水口相平,再将鸡蛋轻轻放入溢水杯中,浸没水中后,鸡蛋所排开的水全部盛于空烧杯中,如图乙所示。③将烧杯的水倒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则溢出水的体积为______ml。甲 乙 丙④通过计算可得鸡蛋的密度为______kg/m↑3。(2)在这个实验中误差不可避免。就本实验写出一条可能造成误差的原因。答案:(1)58;(3)50;(4)1.16×10↑3;(5)将水从烧杯倒入量筒中时,烧杯的内壁会沾有水,不能倒干净,所以测出鸡蛋的体积偏小,密度偏大2.红薯是我省的主要农作物,它的密度是多大呢?同学们想出了不同的测量方法。(1)小丽用调节平衡后的天平测量一块红薯的质量,她在天平右盘放上适量的砝码后,发现指针在中央刻度线两边来回摆动,但偏向左侧的角度较大,要使天平恢复平衡,她应_____。天平平衡后,游码的位置和所用的砝码如图所示,则这块红薯的质量为_____g。小丽又用排水法测得这块红薯的体积为230ml,则她测出的红薯的密度约为____kg/m↑3。(2)小亮凭红薯虽能沉到水底,但在水里拿红薯时感觉很轻的经验,估计到红薯的密度比水大不了多少。于是从学校借来了一支密度计,并用食盐、水、大茶杯和密度计进行实验,也测出了红薯的密度。他的方法步骤是:______。答案:(1)向右拨动游码;252.6;1.1×10↑3;(2)把红薯放入盛有足量水的大茶杯中,在大茶杯中逐渐加入食盐并搅拌,当红薯悬浮时,用密度计测出盐水的密度,就等于红薯的密度3.小科利用天平、量筒、水和细线测量一小块形状不规则的矿石的密度,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1)由图可知,通过计算可知矿石的密度ρ=______ kg/m↑3。(2)小敏同学提出另外一种测量方法:①用天平测矿石的质量m;②往烧杯中加适量水浸没矿石,在水面位置作上标记。取出矿石,用量简取水缓慢倒入烧杯,让水面升至标记处,如图所示。量筒内倒出水的体积V即为矿石的体积;③计算出矿石的密度ρ。根据以上步骤,你认为测出的密度值会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理由是______ 。答案:2.34×10↑3;偏小;取出矿石时,矿石上会沾有水,因此倒入水的体积大于矿石的体积,体积测量偏大4.某小组测量—种易溶于水且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小颗粒物质的密度,测量的部分方法和结果如图甲、乙所示。甲乙(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将游码移至标尺的_____处,然后调节_____,使天平平衡。接着,用天平测量适量小颗粒的质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砝码质量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称量的颗粒质量是_____g。(2)因颗粒易溶于水,小组同学采用图乙所示的方法测量体积,所称量的颗粒体积是_____ cm↑3。(3)该物质的密度是_____ g/cm↑3。(4)在步骤C中,若摇动不够充分,则测出的密度比实际密度值偏_____。答案:(1)零刻度;平衡螺母;147.6;(2)60;(3)2.46;(4)小5.给你一架托盘天平,一只空瓶、水、一杯牛奶,没有量筒,请你想办法测出牛奶的密度,写出实验步骤及牛奶密度的表达式。答案:(1)利用天平测出空瓶子的质量m↓1;(2)在空瓶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瓶子和水的总质量m↓2;(3)在空瓶中装满牛奶,再测出盛满牛奶的瓶和牛奶的总质量m↓3;(4)表达式:牛奶的密度为:ρ↓(牛奶)=[(m↓3-m↓1)/(m↓2-m↓1)]×ρ↓水。本文由“跟我一起学物理”原创!

剑兰

常用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哪些?掌握这5种就够了!

在学习A-level/GCSE心理学时,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小伙伴们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以AQA考试局GCSE心理学课程大纲来看,心理学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是主要学习内容之一,这部分知识内容主要包括可检验假设的形式、变量类型、采样方式、设计研究、相关性、研究程序、规划和进行研究、道德考量(Ethical considerations)。各部分内容还包含具体Topic要求小伙伴们掌握:(AQA考试局GCSE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大纲)心理学有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methods,取决于数学或统计数据的使用)和定性研究法(Qualitative methods)。这两种类别的研究方法包含许多种研究,比如说相关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等。具体使用哪种类型的研究取决于具体的心理学研究目标。学姐在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不同的心理学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Case Study)案例研究是定性研究方法。它涉及在一段时间内观察一个人或一组人。研究人员采访对象或观察行为并记录信息。通常使用这种类型的心理学研究来说明如何在实践中应用心理学原理或理论。案例研究方法广泛用于专业培训中。2.实验法(Experiment)在科学科学中,实验是最常使用的研究方法。实验法的第一个原则是设置对照组。对照组可能是一个或一组未经操纵的个人或群体。第二个原则是控制变量。也就是说,实验应尽可能避免多余数据。该因素使心理学家能够重复该实验,这是可靠研究的要求。第三个原则是测量的一致性。如果允许使用不同标准将导致实验无法复制,实验结果不可靠。第四个原则是显示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在实验中执行的操作导致了最终结果,而没有涉及其他因素。实验可以是在实验室控制的,例如睡眠研究,允许心理学家操纵受试者但不能操纵其环境的现场实验,或者不允许进行控制且主要是观察性的自然实验。3.观察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这种类型的定性研究可以是既自然进行的,也可以在人为控制的情况下进行。这种研究方法是系统的且需要仔细记录的。观察研究的目的是识别和描述一个变量甚至一组变量。4.调查研究(Survey)这种调查研究方法取决于报告的数据,结果可能是高度主观的。因此,调查通常涉及许多主题。这是一种随机抽样的定量研究方法。这不是实验法,而是“精心选择”了样本的方法。5.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这种研究方法涉及查看诸如印刷品、电视、广播等媒体,以重复特定单词或短语甚至想法。这是一种定量方法,利用有关单词或概念的数学或数据来研究诸如定型观念或某些文化方面(例如性行为)的事物。这类研究在广告中特别有应用价值,但也可用于预测特定人群的行为。心理学中使用的研究方法取决于要研究的数据种类以及研究的目的和广度。

荀彧

晁天义“实验方法与历史研究”论历史科学化过程的自然科学进路

题目:《实验方法与历史研究》来源:《史学集刊》2016年第6期作者:晁天义,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副编审,研究方向为先秦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内容提要:实验的本质并非人为设计某种程序,而是创造或发现一种有助于观察研究对象内部诸因素间关系的环境。近代科学发展的一般趋势表明,包括天文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以及社会学、文化学等社会科学在内的任何一种经验研究要走上科学之路,就必须建立一套以实验或观察为主的科学研究方法。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变量繁多、不可重复的特点,但历史学家仍有可能通过研究对象的选择和比较完成“实验”过程,从而得出某些一般性认识。借鉴社会学、文化学的成功经验,构建和发展实验史学,或者说是将实验思维引入实证研究,是提高新世纪史学科学化程度的重要途径之一。关键词:形而上学 密尔求因果五法 实验方法 历史科学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方法是否适用于历史学研究,这是19世纪以来史学方法论问题的核心之一。不少学者认为,受研究对象、研究材料特点等因素影响,史学研究中不可能采用实验方法。①尽管如此,20世纪以降,马克·布洛赫、埃米尔·迪尔凯姆、玛格丽特·米德等人利用实验方法原理,不同程度上合理解释了欧洲封建制度、历史时期的自杀、原始部落青春期等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②这样看来,对于实验方法与历史研究的关系有必要予以重审。③本文旨在将实验方法与历史研究的关系置于近代科学发展史的长时段框架内加以讨论,以期探讨二者结合的可能性。一、实验方法是科学合法性的保障(一)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实验方法在科学史上,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堪称自觉建立现代科学方法论的第一人。在培根看来,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外界,就应从“单纯经验”入手:“这种经验,如果是自行出现的,就叫作偶遇;如果是着意去寻求的,就叫作实验。”所谓“偶遇”是指人们对经验世界未加设计或改造的、自然的接触,相当于下文的“观察”;“实验”则意味着人为设计或带有目的性的创造;在培根看来,二者都是认识经验世界的必要手段。不过在培根的时代,人们尚未建立起严格、规范化的观察或“实验”手段。相反,更多人是在“暗中摸索,一如处在黑暗中的人触摸其周围一切以冀碰得一条出路”。这种做法随意性强,因此难免事倍功半,甚或劳而无功。培根说:“现在,说到经验的根据……我们不是还没有根据,就是只有极其薄弱的根据。还不曾有人做过搜索工作,去收集起一堆在数量上、种类上和确实性上,足够的、关于个别事物的观察,或者采用其它任何适当的方法来指教理解力。相反,有学问的人们,但亦是轻忽而又懒惰的人们,在建立或证实他们的哲学时,却采用了某些无稽的谣传,含糊的流言,或者经验的一些假态,并赋予它们以合法证据的重量。”培根建议,科学研究不能寄望于侥幸、误打误撞,而应依赖“真正的经验的方法”,亦即“首先从适当地整理过和类编过的经验出发,而不是从随心硬凑的经验或者漫无定向的经验出发,由此抽获原理,然后再由业经确立的原理进至新的实验”。科学方法的建立,首先需要确定必要的原理:我们不仅要谋求并占有更大数量的实验,还要谋求并占有一种与迄今所行的实验不同种类的实验;还必须倡导一种完全不同的、足以促进和提高经验的方法、程序和过程。因为经验当它循着自己的轨辙漫行时……只是一种暗中摸索,只足以淆惑人而不足以教导人。但是一旦它能照着确定的法则,守着有规则的秩序,并且中途不遭阻扰而向前行进时,那么,知识方面许多更好的事物是大可希望的。④在《新工具》中,培根多次从多个角度、用不同术语阐明他的科学方法论,或称之为“新工具”,或称之为“实验”(观察),或称之为“科学归纳”。⑤这些都在强调这是一种有别于中世纪时期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研究方法,它既不同于那种“幼稚的”归纳法(即简单枚举),⑥也不同于那种“建在空气或流沙上”的形而上学思辨。⑦培根批评说:“从来竟不曾有一个人认真地从事于借一种布置井然的实验程序径直从感官出发替人类理解力开辟一条道路;而竟把一切不是委弃于传说的迷雾,就是委弃于争论的漩涡,再不然就是委弃于机会的波动以及模糊而杂乱的经验的迷宫。”经验世界如此纷繁复杂,感官本身又具有很大局限性,怎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认识穿透现象直达本质?培根认为,实验是一种可取的思路。他说:“感官本身就是一种虚弱而多误的东西;那些放大或加锐感官的工具也不能多所施为;一种比较真正的对自然的解释只有靠恰当而适用的事例和实验才能做到,因为在那里,感官的裁断只触及实验,而实验则是触及自然中的要点和事物本身的。”⑧由此可见自然界虽客观存在,但碍于人类认识的局限及自然界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研究者很难径直从与外界的简单接触中发现现象间的真实联系,要避免堕入传统归纳法和形而上学方法的陷阱,关键在于有意识地选择和比较经验材料。培根认为,实验(或观察)是一种认识策略,目的是为事实的分类和比较提供可能,以便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实验方法的基本原理,体现在著名的“三表法”中。培根主张,无论研究哪种形制或者说物理性质,都须将有关资料编制成三张表。第一张是“肯定事例表”,其中应尽可能多样化地列举该性质出现的现象;第二张是“否定事例表”,即“把缺乏所与性质的事例也列示在理解力之前”;第三张是“程度表或比较表”,其中的“事例在大小不同的程度上具有所探索的本质”。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三表虽不够完善,但已勾勒出近代实验方法的基本原理,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密尔求因果五法(或称“密尔实验五法”)的前身。⑨这是科学方法论研究的一个不小成就。在培根的基础之上,19世纪英国学者约翰·密尔(旧译约翰·穆勒)将实验方法进一步完善。密尔《逻辑体系》第3卷表述了5条规则:即“求同法”、“察异法”、“求同察异并用法”、“剩余法”以及“共变法”。⑩用简明的符号语句,密尔求因果五法可表述如下:一、察同法如果 有A1就有B和C但无D;有A2就有B和D但无C;诸如此类:则 B是A的原因(或结果)。二、察异法如果 有A1就有C和D……和B;有非A2就有C和D但无B;诸如此类:则 B是A的结果或原因,或不可缺少的那部分原因。三、察同察异并用法如果 有A1,A2,就有B;有非A3,非A4,……就无B;诸如此类:则 B是A的结果或原因,或不可缺少的那部分原因。四、剩余法如果 B加C构成A;D和E之后有A;B是D的“结果”:则 C是E的结果。五、共变法如果A从A1到A2,B就从B1变到B2;A从A3变到A4,B就从B3变到B4;诸如此类:则B或者是A的一个原因或一个结果,或由于某种因果关系联系而与A相联系。(11)密尔不仅使实验方法的基本操作和分析原理获得完整解释,而且为该方法在自然科学中的推广注入了动力。凭借密尔求因果五法,真正意义上的实验方法在现代科学中取得丰硕成果,尤其是为人们揭示现象之间的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12)那么,科学实验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又扮演何种角色呢?(二)社会科学与实验方法到19世纪为止,以实验为特征的归纳方法已在自然科学诸领域站稳脚跟,而它向社会科学领域的进军则遭遇重创。在实验方法能否用于社会科学研究这一问题上,当时的学界分为赞成和反对两派。大体而言,赞成者主要包括一些从事实证研究的社会科学家以及科学哲学家,反对者则以新黑格尔学派、新康德学派等形而上学色彩浓厚的哲学家为主。赞成派方面的代表,有培根、密尔、亨普尔、迪尔凯姆等人。培根的时代,形而上学思维和传统的研究方法还是自然科学进步的桎梏,因而论者的当务之急是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职是之故,培根阐释实验方法原理时所举都以物理学领域的例证为主。不过,培根仍数次提到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如《新工具》第1卷第127条说:“人们问,我提倡这种方法,是只说自然哲学应当照此进行呢,还是说其他各种科学以及逻辑、伦理学、政治学等亦都应当照此进行呢?我回答说,我前面所讲当然是指着所有这些而言的。”由此不难推见思考实验方法与社会科学关系者,当时已不乏其人,培根就是其中的积极赞成者。在该书第2卷第26条举“记忆,或是刺起和帮助记忆的东西”为例,分析其相关因素。富勒就此评论道:“这个例子……表明培根之举例已不复限于其哲学改革的范围即通常所谓自然哲学之内。”(13)培根的确主张实验方法不局于自然科学领域,这一评价是准确而敏锐的。在《精神科学的逻辑》中,密尔首先确认“任何事实本身都适合于作为科学的主题,它们依照不变的规律而前后相继地出现,尽管那些规律可能没有被发现,甚至不能靠我们现有的资源来发现”,同时又认为某些科学还远没有达到“精确科学”的程度,如气象学、潮汐学以及“人性的科学”便是如此。密尔说:“关于人性的科学……它远没达到天文学实现的那种精确性标准;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说它不会成为潮汐学那样的科学,或是像曾经的天文学……”(14)问题在于,在推进人性的科学迈向精确科学的道路中,实验方法究竟能否奏效?密尔说:确定自然规律的模式只有两种:演绎的和实验的,包括以实验研究为名的观察和人工实验。性格形成的规律是否可以通过实验方法获得满意的研究?显然不能,因为,即使我们可以不受限制地改变实验……也缺少一个更关键的条件:以科学的精确性来完成任何一个实验的能力。(15)社会科学不具备“实验”的条件。在另一处,密尔进一步分析了实验方法用于社会科学的具体困难。他指出,在尝试把实验方法用于确定社会现象规律的过程中,即使我们能从容地设计实验,不受限制地实施这些实验,我们的处境也会极其不利:既因为我们不可能确定和记录每种情况中的所有事实;而且因为,等我们有足够时间用于确定实验的结果之前,由于那些事实处在不断变化中,因此某些关键环境总是变得不再相同。在笔者看来,密尔在这里显然是从狭义上理解了实验方法。不过密尔在多处又指出,社会科学家虽无法直接套用实验方法,但可通过观察弥补这一缺失:“尽管用特意设计出来阐明性格形成规律的实验,来对它们进行研究是不可能的,但还是存在着简单观察这种资源。”(16)可见,密尔并未将实验方法通向社会科学研究的道路封死。同密尔类似,亨普尔肯定社会研究是科学的合法领域,因而适用于科学研究方法。亨普尔强调:“人们广泛地并根据许多不同的、值得注意的理由来断言这些广阔的领域(按: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引者注)之间有着基本的差别……我们将会看到我们有关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探索原理的发现不但可以应用于自然科学而且可以应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固然有开展实验的便利,但实验并不能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一刀两断地划开。他说:“自然科学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一个重大的方法论优点,就是它的许多假说承诺要接受实验的检验。不过假说的实验性检验并不能说成是所有自然科学并只能是自然科学具有的一个独特性特征。它不能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画出一条分界线。”(17)尽管仍是在狭义上理解实验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但亨普尔的见识显然比密尔更高一筹,这主要是因为前者所处的时代已提供了社会科学中运用实验研究方法的更多依据。在科学史上,最早试图彻底在社会科学中推行实验方法者,是埃米尔·迪尔凯姆。迪尔凯姆在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建设方面的功劳人所共知,然而他在近代科学发展进程中扮演的另一种角色更值得关注,那就是将实验方法引入了社会科学领域。迪尔凯姆这一举措,不仅将社会学建立在更加坚实的方法论基础上,也为文化学、历史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建设提供了范例。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同自然科学学科一样,目的都是为了确定研究对象中的因果关系。那么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中,如何确定两种要素间的联系?由培根、密尔等人创立的实验法在这方面是否有用武之地?迪尔凯姆认为,只有一个方法可以证明一个现象是另一个现象的原因,即比较它们同时出现或同时消失的情况,考察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结合时表现出来的变化,“如果它们能够按观察者之意人为地再现,那就采用严格意义上的实验方法。如果相反,事实的产生并非我们所能支配,我们只能比较那些自发地产生的事实时,那就应该采用间接的实验方法或比较方法”。通过观察,选择人类社会中适当的案例进行比较而揭示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虽然这种策略并非人为设计,但却是一种广义上的科学实验,或可称之为“间接实验”。当然,人类社会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并非所有实验原理都适用于它。通过逐一分析,迪尔凯姆发现密尔求因果五法中剩余法、契合法、差异法等多数方法均难以用于社会学。在这里,只有共变法是一个例外,迪尔凯姆指出:为使这种方法(共变法——引者注)有证明力,并不必把所有与用作比较的变化所不同的变化一律排除。两种现象的变化表现出来的价值具有简单的平行关系,只要被足够数量的变化事例所证实,那就证明这两种现象之间具有联系。……如果两个现象彼此有规律地发生变化,即使在某种情况下其中一个现象单独出现,那也应该承认它们之间有共存关系,因为很可能是一个现象的原因由于某些相反原因的阻碍而未能产生结果,或者它虽然存在,但表现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观察到的形式不同。(18)我们知道,培根曾批判过简单枚举,认为那是一种“幼稚的”归纳法。那么共变法在社会学中的运用是否会导致同样错误?迪尔凯姆认为这样的顾虑是多余的,因为共变法既不要求我们进行支离破碎的列举,又不要求我们作肤浅的观察,为使共变法得出正确结果,有几个事实就足够了。只要证明在多数情况下两个现象是共变的,就可肯定其中有一个规律。社会学家运用共变法,无须很多材料就可进行选择并做细致研究。也许有人会遗憾社会学只能使用这样一种看似有限的实验方法,但在迪尔凯姆看来,只要充分利用材料,该方法就会取得丰硕成果:“我们不要因为社会学只能使用一种实验方法而认为它远远不如其他科学。实际上,这种不利情况可因社会学家在进行比较时能够自行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而得到弥补,而在其他自然科学领域里是没有那么多的比较方式的。”为拓展社会学的资料库,迪尔凯姆主张将历史时期的资料纳入研究视野。这样的话,社会学家可以掌握的就不仅有最近的资料,而且有已灭亡民族流传至今的大量资料。人类的历史尽管有许多空白,但比各种动物的历史要详明和完整得多。而且,大量的社会现象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出现的,并由于地区、职业、信仰等不同而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犯罪、自杀、出生率、结婚率等。他说:“如果社会学家不能一一有效地运用实验研究的一切手段,那么,他们排除其他方法之后唯一可以使用的共变法,却能在他们手中获得丰收,因为在使用共变法时他会有无与伦比的能力。”(19)迪尔凯姆对共变法基本原理的阐述其实并无多少新意,但将该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则绝对是他的伟大创举。有了这种得力的研究手段,迪尔凯姆在劳动分工、自杀等诸多社会学课题中斩获颇丰,由此也成就了他在社会学史上的奠基者地位。众所周知,从物理学到社会学等现代学科前后经历大约400年时间终于完成了科学建构的两大任务(拒斥形而上学、引入实验方法),那么在人类经验知识的另一领域——历史学——中,情况又是怎样的?正如许多曾处于形而上学迷雾中的学科一样,史学从业者也长期称自己的学科具有“特殊性”。那么这种特殊性是否意味着它的发展的确自外于现代科学进展的一般规律?质言之,实验方法的构建在历史学中是否必要和可能?不妨先看看历史学在19世纪以来的科学化进程中是如何背上“特殊化”之名的。二、历史研究“殊异之方法”经过19世纪以来一百多年的争论,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只得到有限推进。这是因为,即使在努力倡导史学科学化的史家中,形而上学也并未得到真正彻底的清除,至于一般历史哲学家中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20)认识论的局限必然反映在方法论方面。19世纪以来形成的史学研究方法,大体可归为考证法和“移情法”两者,它们分别是客观主义史学家和形而上学家的发明。这两种方法虽在不同意义上都被赋予“科学”之名,却与自然科学中以观察和实验为手段的归纳法并不相同。历史研究的方法,因此成为科学中的“另类”。(一)考证法考证法,为以兰克为代表的客观主义史学家所倡导。兰克本人虽创立并在实际研究和教学中成功贯彻了考证法,但没有从理论上对其进行系统阐述。这项工作,是由法国历史学家家朗格诺瓦、瑟诺博司与德国历史学家伯伦汉等人完成的。在此仅以前者为例,略加说明。在客观主义史学家看来,历史学的“殊异之方法”无非包括两方面,即史料鉴定与历史构造。朗格诺瓦、瑟诺博司强调,史料鉴定不仅极端繁复,而且绝对必要。尽管如此,这只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步。要完成历史的“复原”,则须在史料鉴定基础上展开综合工作:“吾人除却由史料中寻得各种殊异质素外,更范成内心想象……当读一史料中之一文句时,吾人心中,立刻不能自禁,而率任自然之性立刻范成一想象,此想象乃仅因其略为近似而遂成立,常为极不精确者……凡历史学之工作课程,即系将此等不确之想象,逐渐清理改正,一一除去其伪误之质素,而代之以真实。”这就是说,唯有在考证基础上结合研究者自身经验,施之以想象,才能完成历史构造。朗氏认为,这种“历史方法或间接方法”并不完美,但只要假以时日,就可获得关于历史全局的了解:“所谓历史方法或间接方法,固显然不如直接观察方法之完美,然历史家本无选择余地。盖探取过去事实,此乃唯一之道,目前虽在此不完美之状况中,但期诸将来,固有获达于成为科学知识之可能也。”(21)由此可见,客观主义史家为了完成历史事实的构建,最终还是将“想象”引入其方法之中。客观主义史学家的“想象”方法,与下文要讨论的形而上学家的“直觉”有异曲同工之妙。想象的引人效果如何?它会不会将史学研究引向相对主义?究竟是否会使以“科学”相标榜的客观主义史学名实不符?此处先不予讨论,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考证还是想象,目的都仅在于“复原”历史“真实”。这种意义上的“历史科学”,其实是残缺的,服务于这种形式化的“科学方法”也是名不副实的。(二)直觉的方法与客观主义历史学家主要从史料考证、史实构造角度谈论方法问题不同,狄尔泰、文德尔班、李凯尔特以及克罗齐、柯林武德等历史哲学家的着力点主要在历史的理解或阐释。比如说,狄尔泰等人试图说明历史学“不想缝制一套对保罗和彼得都同样适合的标准服装”,他们虽然都力主历史学拥有独特的方法,但对于该方法究竟是什么却缺少论述。柯林武德则不然,他不仅讨论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同时给出了认识历史的具体方法。柯林武德说:“自然的过程可以确切地被描述为单纯事件的序列,而历史的过程则不能。历史的过程不是单纯事件的过程而是行动的过程,它有一个由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而历史学家所要寻求的正是这些思想过程。”正是在这意义上,他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命题。历史学家怎样识别那些思想呢?柯林武德认为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在心灵中重新“重演”它们。柯林武德认为,思想史、并且因此一切的历史,都是在历史学家自己的心灵之中重演过去的思想:历史学家不仅是重演过去的思想,而且是在他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重演它;因此在重演它时,也就批判了它,并形成了他自己对它的价值的判断,纠正了他在其中所能识别的任何错误。这种对它正在探索其历史的那种思想的批判,对于探索它的历史来说决不是某种次要的东西。它是历史知识本身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条件。在柯林武德看来,“重演”对于历史学不仅有效,而且不可或缺,甚至相当于“史学理论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在另一处,他甚至将其比作自然科学中的实验方法说:“正如自然科学找到了它的适当方法,是在科学家(用培根的比喻来说)质问大自然,用实验来折磨她,以便向她索取他自己的问题的答案的时候;同样的,历史学找到了它的适当方法,也是在历史学家把他的权威放在证人席上的时候,他通过反复盘问而从他们那里榨取出来了在他们的原始陈述中所隐瞒了的情报——或是因为他们不愿拿出它来,或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掌握它。”(22)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学家要真正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就必须设身处地进行“同情式的理解”(或谓之“移情”),否则便会与历史真谛终隔一层。(23)事实真是这样吗?科学史家内格尔认为这种想法是荒唐的:精神病学家为了有能力研究精神病,难道他必须发狂?历史学家若不能在想象中重新捕获那种可能激起希特勒这样的人的狂暴仇恨,难道就不能说明希特勒造成的社会变化?事实证据一定不支持这些类似假设。(24)实际上,主张以同情的方式理解历史的人们,同那些持有宗教情怀的人一样,认为如果没有宗教情结,就没有资格研究宗教。(25)这种认识,说到底是形而上学思维未从史学研究中彻底清除的结果,是错误史学认识论在史学方法论领域的折射。总的看来,由于19世纪来的历史学在处理它与形而上学和实验方法关系的过程中走了一条“中庸”之路,使得历史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存在深刻矛盾。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评述说,以孔德和巴克尔为代表的实证主义者同以文德尔班等人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者之间的重大争论,最终于19、20世纪之交大体上达成明确的“妥协”。这种妥协的结果是:在理论上,大多数历史学家接受唯心主义的立场,将历史学与科学严格地加以区别,强调直觉(Erlebnis)是历史学家处理历史的最终手段,但在实际上,大多数历史学家的方法论却以实证主义为依据,也就是说,历史学家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发现“新事实”,一是“通过历史的批判”来消除谬误。按照当时开始大批出版的历史学工作指导手册的说法,这宗不自在的结合由以下方法解决了,即将历史学家的工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是搜集和准备资料阶段,第二个是解释资料和表述成果阶段。前一个阶段以实证主义为主;在后一个阶段中,历史学家的直觉本能和个性起主要作用。(26)实际上,实证主义与形而上学家(唯心主义)之间关于历史问题的争论,核心就是历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一争论并未结束。相反,这种分歧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期,甚至在今天的史学实践和观念中,以上分裂现象也并不鲜见。三、将实验方法引入史学研究将实验引入史学研究,是一个大胆的提法。在此之前,曾有为数不多的史学家从理论或实证层面对该问题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探讨,而还未及这些探讨结出硕果,就成为众矢之的而告放弃。通常情况是,多数历史哲学家和史学理论家都不假思索地将“实验”打入史学研究的禁区。(27)先来分析反对派的意见。(一)反对派的意见最早对实验与历史研究的关系进行阐述,并否定前者对后者有运用价值的是朗格诺瓦与瑟诺博司。他们认为,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有本质区别,前者不能进行“直接的观察”:“凡一切事实,仅能由经验以被知,而知有二式:或为直接的,若人于此事实经过时,亲得观察之;或为间接的,则仅研究其所留遗之痕迹……所谓‘历史事实’者,仅不过为间接的,于其痕迹所遗而被知。故历史之知识,自其特性言,乃间接之知识也。历史学之科学方法,当根本与直接科学相异。”论者认为,历史学不是直接的科学,而是间接的科学,因为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只能通过间接的观察进行研究:直接观察之科学,所从事者为实际,而施于浑体……故科学为物,乃客观对象之知识,奠其基础于“真实”之分析综合及比较之上。凡对象之直接察见,可使学者能重复考虑其所设之疑问。历史之为学,则全异于此。人每谓历史乃过去事件之“察见”,而施以“分析”之方法,此乃两譬喻而已,若吾人深信此言,被其欺惑,实为危道。在朗格诺瓦与瑟诺博司看来,基于以上理由,历史学家应有意识地防止那种效仿自然科学方法的做法:“故知历史之学,须严禁其仿效生物学所用之科学方法,盖历史学之事实,既与他种科学之事实如此其相殊异,则其研究亦需要殊异之方法。”(28)此外,柯林武德也对科学方法(实验)之于史学的无效性进行了详细论述。柯林武德认为,科学可以理解为“任何有组织的知识总体”,它通常有三类组织方式。(29)然而历史学的组织方式,不同于三种“观察与实验的科学”中的任何一种。柯林武德说道:历史学却不是以任何这类方式而组织的。战争与革命以及它所论述的其它事件,都不是历史学家在实验室里为了进行研究而以科学的精确性有意地制造出来的。它们甚至于也不是在事件之被自然科学家所观察到的那种意义上,被历史学家所观察到的。气象学家们和天文学家们要进行艰苦而花费昂贵的旅行,以便亲身观测他们所感兴趣的那种事件,因为他们的观测标准使得他们不能满足于外行的目击者的描述;但是历史学家却没有配备一支到正在进行战争和革命的国家里去的考察队。说历史学家不是(实际上是不能)像自然科学家那样在实验室里“以科学的精确性有意地制造出来”战争与革命,无疑是对的。他们的确很少有机会配备一支考察队去现场观摩正在进行的战争和革命——除了希罗多德、司马迁那样撰写当代史的史学家之外,这实际上更多是记者和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做的事。在柯林武德看来,正是由于观察和实验可以反复进行,而历史学家只能一次性地获得史实,因此前者就以探讨规律为目的,后者则只能以探寻个体为目的。他说:“各种观察和实验的科学在这一点上都是相同的,即它们的目的都是要在某一种类的所有事件中探测出永恒的或反复出现的特征。……但是历史学家并没有这种目的。”(30)从以上讨论可见,无论客观主义史学家还是分析的历史哲学家都认为历史学不可能通过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看来实验对史学研究而言被“打入死牢”已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了。事实果真如此吗?有没有可能换一种思维方式看待实验方法与历史研究的关系呢?(二)两次可贵的探索实际上,试图将实验方法引入史学研究者向来不乏其人。在此,可以巴克尔为例加以讨论。巴克尔在1856-1861年间完成的《英国文明史》中运用了他所认为的历史著述的科学方法。在他看来,科学只有一种,即自然科学,“没有自然科学便没有历史学”。历史学必须使用同样的方法,从经验证据入手,通过对证据分析找到普遍规律。历史的演化中,同样存在像自然界中的那种固定规律。在巴克尔眼里,决定历史进程的主要有四大因素:气候、食物、土壤和自然条件,这些因素是完全可以进行科学分析的。(31)不出所料,巴克尔并未取得他所向往的那种成功,而是被视为将史学简单化(或贬义上的“科学主义”)的典型。克罗齐批评道:“巴克尔和过去十年中许多令人望而生厌的社会学家及实证主义者……他们架子十足,并且不懂什么叫作历史,而叹息历史缺乏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即,观察和实验之自然主义的抽象),自诩他们‘使历史成为自然科学’了——就是,把一种既荒谬而又可笑的循环论证法用于在它所派生的一种苍白心理形式上。”(32)与这种批评类似,“新史学”的主张者对于巴克尔的评价也好不到哪里去。鲁滨孙就说:巴克尔的书出版五十年了,还没有一个历史学家敢说我们向着巴克尔所确立的目标已有了很大进展。现在有系统地在研究中的各种社会科学,已经成功地解释许多事物。但是从天文家、物理家、化学家的观点看来,历史这样东西始终是一种异常不确切、支离破碎的知识。这主要是因为历史所研究的是人,人的迂回曲折的道路,人的经常变迁的欲望;所以现在要想把历史纳入一定的法则的范围,好像是没有希望的。(33)这种失望情绪,代表了时人的一种普遍看法。巴克尔之后的朗格诺瓦与瑟诺博司,同样反对将实验方法用于历史研究。他们认为:应用自然科学之正式方法,以考求历史中原因,此方法即比较相近似之两项继续现象,而发现其常相聚合呈现者是也。此等“比较方法”,有数种殊异之方式……又曾有人主张(在英国)应用“统计学”于比较方法之中,以求其确切精当,其用意盖欲将一切已知之社会为有统系之比较,且将两项惯习同时节现一切事例,加以计算枚举。此即Bacon氏所为“证同表”之原则,所可虑者,其结果未必丰裕耳。盖此方法之缺点,以彼实应用于抽象观念,其一部分且为武断之观念,有时仅为文字表面上之相似,而未尝倚赖各事实发现全体情形之知识也。(34)此处所说培根(Bacon)的“证同表”,就是通过两种现象在同一社会中的同时存在状态,断言二者存在因果关系。所论主张应用“统计学”于比较方法者,当指英国人巴克尔。论者的顾虑,一是这种方法“其结果未必丰裕耳”,二是这种因果之间的联系很可能流于表面,不能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形。此外,论者还分析了密尔所谓“察异法”对于史学研究的意义:吾人可设想一种较为具体之方法,即非比较零碎之片段,而比较其全体,质言之,即比较其社会之全量是也……此法,在消极方面极有效用,盖能决定某一事并非他一事实之结果,因彼并未尝同时呈现(如妇女解放之事与基督教之关系)。然积极之效果,则吾人不能望之于此,盖在各项情形中,两事同时出现,决不能遂指出其一事实为其他事之原因,或两者同为以单独原因之联合结果。(35)论者刚提出随即又断言这种做法不切实际,理由是科学实验在确定两种现象之间的关系时,要将其他因素排除在外,方能获得确凿的因果联系。他们说:“对于事实之因果,欲为积极有方法之考察,则必需一分析工作,以施之于此事实发生之情形上。所当从事者,即将为其原因之必要情形一一分裂离立,故吾人于历史学中所绝未能具有者也,吾人每欲以直接方法获达于事实之因果,正如其他一切纯粹科学中所用之直接方法然,实则如此之观念,必当摒除。”(36)那么,有没有办法避免史学研究中的实验得出“贫乏、表面的却又是分析精炼的结果”?(37)据笔者理解,根本出路在于将广义上的实验方法或实验思维引入史学研究。(三)共变法:史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38)史学科学方法论建设方面的滞后,极大程度上损害了这门学科的声誉,甚至引起不少兄弟学科从业者的同情。贾雷德·戴蒙德就认为,从研究历史中获得普遍原则,无疑要比从研究行星轨道中获得普遍原则来得困难,然而这些困难并不是决定性的。其他一些历史科学,包括天文学、气候学等,虽也碰到同样困难,但它们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却是牢固的。作者告诫说:“请记住:‘science’(科学)这个词的意思是‘knowledge’(知识)(来自拉丁语的scire即‘to know’[知道]和scientia即‘knowledge’[知识]),而知识是要通过任何对特定领域最合适的方法来获得的。因此,我对研究人类历史的人所面临的困难非常同情。”在作者看来,现在需要努力做的是把人类史发展为一门科学,使之与天文学、地质学等公认的历史科学并驾齐驱。作者认为,自然科学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是实验室实验,人们通过实验处理结果有疑问的参数,用被认为恒定的参数进行平行的对照实验,保留始终恒定的参数,复制对实验的处理和对照试验,并获得定量数据。实验对于自然科学是如此重要,以致常被认为是科学方法的核心。但在许多历史科学中,实验室实验显然只能起很小作用(或完全不起作用)。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它根本不能利用实验方法呢?作者的回答是否定的。在他看来,人不能用实验的方法使几个国家公园里的灰熊灭绝,也不能再现恐龙的演化过程。但是,人们却可以通过别的方法获得这些历史科学方面的知识,如观察、比较和所谓“自然实验”。贾雷德·戴蒙德指出:研究人类史的人怎样才能从其他历史科学的科学家们的经验中获益呢?有一个证明有用的方法就是比较法和所谓的自然实验。虽然无论是研究银河系形成的天文学家还是人类学史家,都不可能在有控制的实验室实验中来处理他们的系统,但他们都可以利用自然实验,把一些因存在或不存在(或作用有强有弱的)某种推定的起因而不同的系统加以比较……研究人类史的人可以利用多得多的自然实验,而不只是限于比较5个有人居住的大陆。(39)戴蒙德将实验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研究目标人为设计而成的,即“实验室实验”;另一种是由于条件所限,有针对性地选择自然状态中的不同现象,通过观察各种状态中诸现象间同时存在、消失或变化的情形,揭示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即“比较法和所谓的自然实验”。为行文方便,可将前者称作“直接实验”,而将后者称作“间接实验”。显而易见,后者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并非依靠人为因素加以设计,但两者的基本原理并无二致。因此,密尔求因果五法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适用于它们。需要指出的是,“直接实验”与“间接实验”的类型之分并非戴蒙德的创举。实际上在其他学者笔下,直接实验与间接实验都曾被提到,只不过被赋予不同名称。比如科学史家内格尔就将直接实验称为“受控实验”,将间接实验称为“受控分析”。内格尔认为,在受控实验中,实验者能够随意处理有关因素,通过重复地改变其中的一些特点,使其他特点保持不变,从而发现现象和变量间的依赖关系。当然,这种严格意义上的实验难以在社会科学中实施,因为社会科学家不具有对社会题材进行预定修正的能力。而且,即使他们具有这种能力,同时道德顾虑并不妨碍人们受制于各种变化,这种能力本身也会构成重要的变量,从而影响“实验”结果。在此前提之下的客观分析,显然是不可指望的。尽管如此,包括历史学家在内的研究者仍有可能通过适当变通进行实验研究。他说:每一个旨在获得关于经验题材的可靠的普遍定律的研究部门,都必须采取一个研究程序,这一程序如果不是进行严格受控实验,就是在研究中要有那种具有实验本质的逻辑功能。这一程序(我们将称之为“受控分析”)与进行实验不一样,它既不要求随意再现研究现象,也不要求对变量进行公开处理;但它在其他方面与进行实验很相似……简而言之,虽然没有实验也有可能取得科学进展,但受控实验(在我们赋予这个术语的狭窄意义上)和受控分析(在刚才指明的意义上)二者必有其一看来是必不可少的。(40)内格尔反复强调“取得科学进展”的前提:受控实验和受控分析“二者必有其一看来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历史学研究富有启发意义。也就是说,除非历史研究甘愿一如既往地将史料考订、史实复原作为史学研究的全部宗旨,如果它有志于在经验基础上得出一般规律,那么就应考虑采用“受控分析”的研究策略。此外,以上分析也说明实验的本质不是人为操作,而是设法排除干扰项,以便对研究对象进行有效观察和分析。在科学史上,由于自然科学本身最早成长起来并以人为方式成功地运用了实验方法,遂给人们造成一种印象,似乎只有在实验室中开展的与仪器、试管相关者才属实验。事实并非如此,除了这种狭义上的理解之外,实验更是一种认识和观察事物的角度。换言之,只要研究者能够通过不同场景的观察和比较,获得必要的可靠信息,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实验。(41)由内格尔的分析不难看出,“受控分析”的奥妙和关键在于“精心搜寻进行对比的场合”。在历史学中,可采用的就是这种实验(或称作“受控分析”)。1928年,马克·布洛赫(又译作马克·布洛克)发表《比较史学之方法——论欧洲社会的历史比较》一文,对实验方法(他称之为“比较方法”)在史学中的运用做了正面阐述,并结合欧洲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问题说明了如何运用比较方法寻求解决的途径,堪称现代西方实验史学的嚆矢。(42)布洛赫说:比较方法作用广泛:我认为普及和完善该方法是当今历史研究的一项最为迫切的必要任务……然而,大多数历史学家显然还没有完全信服这一方法……比较方法可以而且应该深入到细节研究中去。比较方法的未来——可能是我们的历史学的未来,就取决于此。布洛赫认为,比较研究可以有不同类型:第一种,人们可以选择一些在时间上分开,并且在空间上相隔的社会;第二种,平行地研究那些既是相邻的、又是同时代的社会,这是一些互相之间不断影响的社会,因为它们的同期性和相互邻近,所以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到同样的重大原因的作用,并且可以追溯到一个共同根源。比如,布洛赫关于中世纪初期法兰克王国的墨洛温王朝、加洛林王朝同西哥特王国的国家与教会关系的比较,就极具启发意义。通过比较,作者发现5-8世纪的墨洛温王朝与8世纪中期以后的加洛林王朝在国家与教会的关系方面存在相异关系,而7世纪以后的西哥特王国与加洛林王朝则在国家与教会的关系方面除了一点(即前者由国家管理教会,而后者由教会管理国家)之外,均存在相似关系。布洛赫认为,这种现象意味着西哥特王国的某些文化因素曾通过某种途径传入加洛林王朝。就这样,通过现象间异同的比较可以确定不同社会中两种因素的因果关系。(43)布洛赫谦逊地表示,他并非实验史学(亦即“比较史学”)的发明者,“比较方法已不再需要加以创造。在人类的许多科学领域中,比较方法很久以来就已经证明了自身的效能”。的确如此,因为布洛赫的创新只是将密尔求因果五法挪用到史学研究中而已。布洛赫说:“比较就是在一个或数个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选择两种或数种一眼就能看出它们之间的某些类似之处的现象,然后描绘出这些现象发展的曲线,揭示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在可能的范围内对这些相似点和不同点作出解释。”(44)如有学者所说,布洛赫运用历史比较方法的目的,乃是“察同差异求因果”,即“察同差异求规律”。布洛赫倡导“察同法”,具体原理如下所示:如果 有A1就有B和C但无D;有A2就有B和D但无C;诸如此类;则 B是A的原因(或结果)。通过历史上不同社会状态中两种因素的并存,可推知二者的因果关系。据此原理,布洛赫得出“西哥特王国的某些文化因素(如关于建立王国的某种概念及其作用等)曾经通过某种途径传人加洛林王朝”的结论。庞卓恒认为,布洛赫的上述研究可以启发人们发现许多新的研究线索和研究课题,但并没有真正发现历史规律。庞先生认为,原因在于:“他单纯运用‘密尔五法’那样的经验归纳方法,缺乏科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指导”。(45)应该承认,布洛赫的研究方法并不完美,但问题的根源却与“本体论”关系不大,而是因为他未能像迪尔凯姆一样在密尔求因果五法问做出必要区分。如上所述,密尔求因果五法在极大程度上对于能够开展直接实验的科学来说都是适用的,然而对于间接实验来说,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比如说剩余法,只能用于那些相当先进的科学,因为它要以许多关于规律的知识为前提;而社会现象十分复杂,以致只有在一定情况下,才能从许多原因中准确找出一个原因所造成的结果。同样,求同法和察异法也难以用于历史学。实际上,这两种方法的前提是:要求所比较的现象只在一个点上契合或相异。虽然绝对排除一切偶发因素是理想的极限,实际上不可能做到,但事实上物理学、化学,甚至生物学都差不多接近了这个极限,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认为实验得到的证明是可靠的。但在历史学中则不然,因为社会现象过于复杂,人们不能把同一社会内部并存的一切事实,或这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相继存在的一切事实逐一列出,也就绝不可能认定两种现象在任何关系方面都是相契的或相异的。漏掉一个现象的可能性要比不放过一切现象的可能性大得多。因此,这样的证明方法只能造成一些没有科学性的臆测。布洛赫关于欧洲社会的比较研究之所以颇受质疑,原因即在于作者采用的求同法不能将有关因素一网打尽,因此结论的猜测性胜过了实证性。(46)但是共变法就不一样了。共变法判断原理是,如果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现象发生变化,另一现象也发生变化,就可判明两种现象间存在因果关系。表示如下:如果 A从A1到A2,B就从B1变到B2;A从A3变到A4,B就从B3变到B4;诸如此类:则 B或者是A的一个原因或一个结果,或由于某种因果关系联系而与A相联系。共变法既不要求我们穷尽史料,或者零碎列举,也不要求我们做肤浅的观察。历史学家运用共变法,无须更多材料就可进行选择并做细致研究。共变法的使用,不仅涉及方法论本身的根本性改变,也带动史料观的变化。有时候,一两条典型史料便可确定一条历史规律,相反数十条史料倒可能引出一种错误认识。也就是说,史家在运用共变法研究历史时,核心问题不再是穷尽史料,而是寻找典型史料并予恰当使用。我们乐意承认,实验方法并非灵丹妙药,不可能解决一切史学问题(比如它对于历史考证就毫无用处)。即使在它适用的范围内,要正确地寻找可比对象、进行有效比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马克·布洛赫在提出实验史学理论时,已有这方面的顾虑。(47)事实上,人们对实验史学的误解,主要是传统惯性思维(包括形而上学思维)作祟。很多人认为,如果注意力不集中于历史的特殊性、具体性,而是着眼于一般性、普遍性,历史研究将变成冷冰冰的行为。这样的研究是缺乏人情味儿的。事实的确如此,如果要从历史研究中发思古之幽情的话,恐怕只能求教于19世纪以前的训诲史学,在那里感受亦真亦幻的“人情味儿”。然而这是一条死路,前人关于训诲史学的批判已足够深刻。克罗齐曾讽刺说:“那些借口叙述历史像法官一样忙碌的人,在这里宣判,到那里赦免,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历史的职责……这些人通常被认为是缺乏历史感的人。”(48)布洛赫也说过类似的话:“长期以来,史学家就象阎王殿里的判官,对已死的人物任情褒贬。这种态度能满足人们内心的欲望……我们对自己、对当今世界也未必有十分的把握,难道就这么有把握为先辈判定善恶是非吗?”走向实验史学,意味着于规律之中寻启示,而不是像法官或判官似地到处奔忙。如果人们的遗憾竟在于此的话,我们只能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因为科学虽并不意味着非道德(当然也不意味着反道德),但它的原则毕竟与道德不同。综上可知,大体从16世纪开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方法逐渐占领人类经验研究的各个领域,从而确立起一系列重要的现代分支学科。科学史的发展漫长而情况复杂,但从总体上看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都一无例外地经历了两种必要的升华。这两种升华,一是对形而上学思维的拒斥或清理,二是观察或实验方法的建立。受研究对象特点的制约,不同学科领域完成以上认识论、方法论层面飞跃的难度不尽相同,因此以上过程大体经历了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推演,从而导致大体由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学科,到社会学、文化学等社会科学学科的依次产生。告别形而上学,或者说在经验研究中拒斥形而上学思维,只是科学发展的第一步,(49)而从方法论角度构建行之有效的研究策略则更具建设性意义,才是科学成立的落脚点。联想到迄今为止历史学理论与实践中的种种歧见与争议,科学在自然探索以及人类社会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无疑具有一定启发意义。想必不会有人否认,相对于社会学、文化学(更不用说自然科学门类)在科学方法论方面取得的成绩而言,当下的历史学还处于一种滞后状态。本文的讨论较多参照或借用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路,目的在于以他山之石,从史学方法论角度为打破这种滞后状态提供一种可能思路。对一门科学属性尚存极大争议的学科来说,这恐怕是难以避免的。然而科学史学的成立关键还在于以扎实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构建自己的学科大厦,而不能长期依草附木。无论是拒斥形而上学,还是实验史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必须从眼下做起。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历史学产生以来,它的性质、形态和功能就处于不断变化中,这些变化也导致史学认识论、方法论的变动不居。鲁滨孙曾形象地比喻道:历史学就像一个果园,园子里种着不同树木,而且结出各种味道不同的果子。(50)言外之意,历史学的理论、方法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具有多样性。实际上,形态各异的史学何止仅存在于不同时代,同一时代产生多种形态的历史研究理路,也并非什么怪异非常之事。注释:①参见[法]朗格诺瓦、瑟诺博司著,李思纯译:《历史研究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113、114-115页;[英]柯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48页。②马克·布洛赫、埃米尔·迪尔凯姆观点见下文,参见[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红等译:《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③关于实验方法与历史研究关系的专论,国内外史学界尚不多见。除年鉴派学者提出在史学研究中“进行实验”之外,以反对将实验方法用于史学研究者占据主流。如彼得·温奇力主历史学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方法存在本质区别。(前者参见《年鉴》编辑部著,陆象淦译:《我们在进行实验——再论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第9期;后者参见[英]彼得·温奇著,张庆熊、张缨译:《社会科学的观念及其与哲学的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西方学界有关该问题的讨论情况,可参见Kevin Passmore,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 in the West,in Axel Schneider and Daniel Woolf,eds.,The Oxford History of Historical Writing,Vol.5,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pp.199-219.中国学者近年发表的相关论著中,何兆武、王学典等人也持类似观点。(参见何兆武、张丽艳:《历史学是科学吗?》,《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王学典:《十九世纪的自然科学与历史学:塑造、同化与区别》,《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就赞同者方面而言,除马克·布洛赫等人外,中国学者刘青峰、金观涛也在多篇文章中探讨了实验方法在社会科学(包括历史学)研究中的可行性(参见刘青峰、金观涛:《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比较方法》,《自然辩证法研究》1989年第5卷第3期;金观涛、刘青峰:《历史的真实性:试论数据库新方法在历史研究的应用》,《清史研究》2008年第1期)。近年来,还有学者提出“理想史学”的概念,亦赞成将实验方法引入史学研究,值得关注(参见孙巍溥:《理想化模式与历史学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需要说明的是,有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可促使历史学成为一种“实验史学”,这实际上是在另一种意义上使用“实验史学”的概念,与本文所论并不相同(参见陈新:《实验史学:后现代主义在史学领域的诉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④参见[英]培根著,许宝骙译:《新工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0、77、60、79页。⑤归纳和实验在培根科学方法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可理解为同一研究方法的不同环节。参见[英]培根:《新工具》,第117-118页。⑥[英]培根:《新工具》,第82页。关于科学归纳法与简单枚举法的区别,参见培根:《新工具》,第12-13页。⑦参见[英]卡尔·皮尔逊著,李醒民译:《科学的规范》,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8-19页。⑧参见[英]培根:《新工具》,第59、26页。⑨[英]亚·沃尔夫著,周昌忠等译:《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772-773页。⑩严复将这5条规则分别译为“统同术”、“别异术”、“同异合术”、“归余术”、“消息术”,并将约翰·密尔译作“约翰·穆勒”,将《逻辑体系》译作“《穆勒名学》”。参见[英]约翰·穆勒著,严复译:《穆勒名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32-348页。本文从今人译法。参见庞卓恒:《察同差异并求规律:比较史学的追求》,瞿林东主编:《史学理论的世界视野——外国史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页。(11)参见庞卓恒:《察同差异并求规律:比较史学的追求》,瞿林东主编:《史学理论的世界视野——外国史学研究》,第184-185页。(12)参见[英]W.C.丹皮尔著,李珩译:《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85-654页。(13)参见[英]培根:《新工具》,第100、169-170页。(14)[英]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著,李涤非译:《精神科学的逻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8页。(15)[英]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精神科学的逻辑》,第40页。(16)参见[英]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精神科学的逻辑》,第58、41页。(17)参见[美]卡尔·G.亨普尔著,张华夏译:《自然科学的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33-34页。(18)参见[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著,狄玉民译:《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38、143-144页。(19)[法]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第146、147页。(20)参见晁天义:《“拒斥形而上学”与历史学的科学化》,《求是学刊》,2015年第6期。(21)参见[法]朗格诺瓦、瑟诺博司:《历史研究导论》,第118、26页。(22)参见[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第302-303、330、331页。(23)狄尔泰是这方面的代表,有关论述参见[德]韦尔海姆·狄尔泰著,赵稀方译:《人文科学导论》,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24)参见[美]欧内斯特·内格尔著,徐向东译:《科学的结构》,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544页。(25)如彼得·温奇所说:“一个宗教历史学家或宗教社会学家若要搞明白他所研究的宗教运动,并且理解那些制约着其参与者的生活的所思所虑的话,那么他自己就一定得具有一些宗教情感。”参见[英]彼得·温奇:《社会科学的观念及其与哲学的关系》,中译本译者序,第95页。(26)[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著,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27)金观涛、刘青峰认为,实验方法与历史研究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容的。参见金观涛、刘青峰:《历史的真实性:试论数据库新方法在历史研究的应用》,《清史研究》,2008年第1期。(28)参见[法]朗格诺瓦、瑟诺博司:《历史研究导论》,第25、113、114-115页。(29)关于三类“有组织的知识总体”的论述,参见[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第347页。(30)[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第348页。(31)[英]乔治·皮博迪·古奇著,耿淡如译:《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875-876页。(32)[意]克罗齐著,道格拉斯·安斯利英译,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1页。(33)[美]詹姆斯·哈维·鲁滨孙著,齐思和等译:《新史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0-41页。(34)[法]朗格诺瓦、瑟诺博司:《历史研究导论》,第162-163页。(35)[法]朗格诺瓦、瑟诺博司:《历史研究导论》,第163页。(36)[法]朗格诺瓦、瑟诺博司:《历史研究导论》,第163页。(37)韦尔海姆·狄尔泰语,参见[德]韦尔海姆·狄尔泰:《人文科学导论》,第2页。(38)关于共变法在史学研究中运用的较详细讨论,可参见晁天义:《试论“共变法”及其在当代史学研究中的价值》,《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39)参见[美]贾雷德·戴蒙德著,谢延光译:《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454、458-459页。(40)参见[美]欧内斯特·内格尔:《科学的结构》,第507、507-508、509-510页。(41)关于实验方法的本质,丹皮尔也有类似观点。参见[英]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第10页。(42)以往研究中,布洛赫的研究方法被不少学者称作“比较史学”(参见庞卓恒:《察同差异并求规律:比较史学的追求》,瞿林东主编:《史学理论的世界视野——外国史学研究》,第183页),不过笔者认为将其称为史学研究中“实验方法”可能更为准确。实际上,布洛赫本人就曾提到史学中的“实验”。(参见[法]马克·布洛赫著,张和声、程郁译:《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44页)在某种意义上,史学实验甚至一度成为年鉴学派一致认同的理念和追求。参见《年鉴》编辑部:《我们在进行实验——再论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第9期。(43)参见[法]马克·布洛克著,齐建华译,罗旭校:《比较史学之方法——论欧洲社会的历史比较》,项观奇编:《历史比较研究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03-145页。(44)[法]马克·布洛克:《比较史学之方法——论欧洲社会的历史比较》,项观奇编:《历史比较研究法》,第103、104页。(45)参见庞卓恒:《察同差异并求规律:比较史学的追求》,瞿林东主编:《史学理论的世界视野——外国史学研究》,第186、188、189页。(46)有关批评参见庞卓恒:《察同差异并求规律:比较史学的追求》,瞿林东主编:《史学理论的世界视野——外国史学研究》,第187-189页。(47)参见[法]马克·布洛克:《比较史学之方法——论欧洲社会的历史比较法》,项观奇编:《历史比较研究法》,第103页。(48)B.Croce,History as the Story of Liberty(Engel,Tranl.,1941),p.47.转引自[英]爱德华·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73-174页。(49)关于该问题的讨论,可参见晁天义:《“拒斥形而上学”与历史学的科学化》,《求是学刊》,2015年第6期。(50)参见詹姆斯·哈维·鲁滨孙:《新史学》,第14-15页。(本文原载于《史学集刊》2016年第6期)

虽亵

「小声哔哔」如何看待实验研究的结果

好久没写东西了。今天的灵感来自于一位很牛逼的人物,他叫爱因斯坦。没错,提出相对论的那位大佬。为什么说他呢?因为他颠覆了过去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回答原文链接:物理学家杨振宁到底有多厉害?- 长尾科技的回答 - 知乎https://www.hu.com/question/324737835/answer/702209123这其实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也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实验真的可靠吗?我们先来看看我们的研究。我们总是从实验当中发现一些现象,然后归纳为结论,理论。这当然没什么大问题。可是我们也总是看到一些奇怪的事情,比如差不多的实验,得出的结果完全相反。比如准备活动到底要不要拉伸?大多数人认为准备活动中进行拉伸不会降低损伤风险,还会降低随后的运动表现。但偏偏还有一些研究结果相反。到底谁错了?也许都没错,只是还有很多因素没有考虑进来。比如,受试者本身有没有活动受限?受试者在拉伸之后有没有进行其他练习来热身?受试者日常有没有久坐等行为习惯,有没有长期保持不良体姿态?……很多很多因素会影响实验结果,而不仅仅是拉伸和不拉伸本身。另一个话题是短跑运动员的速度耐力训练。我们也会发现,研究人员测量的100米,200米跑供能系统占比与我们过去的认知存在差异。甚至在Arsac,L的数据中,其测得100米跑有氧占比达13%,200米跑中占35%。《周期训练理论与实践》第6版短跑决胜的关键永远是速度,这点应该毋庸置疑。但是实验结果显示有氧和糖酵解系统如此重要,难免让教练员困惑,到底要不要专门强化无氧乳酸系统和有氧系统?中长跑项目的数据会更让人困惑。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周期化统一这个问题。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基础科学本身出发去推导,似乎就没有矛盾。例如,拉伸可以提高肌肉延展性,从而提高关节灵活性是已知的结论。那么,对于那些因肌肉失衡而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员,就可以通过拉伸改善灵活性,来提高运动表现。对于没有受限的运动员,拉伸的不利影响也会在动作准备中消除。供能系统取决于强度和持续时间,与距离无关,因此,水平越高的运动员,完成比赛的时间越短,那么磷酸原系统占比就越高,有氧占比越低。那么,对于100米而言,就可以通过提高速度能力,推迟最大速度的距离,维持速度的距离就更短,速度耐力自然得到改善。当然,这并不严谨。研究所展示的供能系统占比差异,受实验误差、计算方法、受试者水平和努力程度等非常多因素的影响,如果以此来指导训练,必然会出问题。再扯一下激活后增强效应。我一直对它存有疑惑,不是因为有些研究说有效,有些研究说无效,这个不重要。这些研究是如何进行的,准备活动是如何做的,有没有让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充分动员?如果运动员已经充分动员,那么PAP还会有效吗?实际上我们先要定义什么是PAP,先不管和PAPE的差别。现在的实验研究大多都是通过大负荷抗组练习来诱导PAP,也有用增强式的,还有奇葩用400米跑的。那么这个PAP如何去界定?它和准备活动的生理机制的异同?PAP和神经激活都有体温升高,增加神经肌肉募集的机制。PAP还有羽状角改变的机制,神经激活有没有?动态拉伸有没有?动作技能整合有没有?肌球蛋白调节轻链磷酸化作用加强这一点,准备活动有没有?这些生理机制上的差异就该先整明白。如果机制都一样,还搞什么PAP嘛,费那么大劲干啥?实验结果的差异还存在于受试者。比如短距离冲刺跑,专业的短跑运动员更有可能无效,因为他们的体能和技术水平都相对稳定,在一定时期内总是处于瓶颈,而对于其他项目或者非运动员群体,提升的空间自然更大。所以,实验本身结果如何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这些结果。做实验必然会有误差,因为我们不可能把所有变量都考虑进来,还要加以控制,这不现实。我们只能控制已知的,可控的变量。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会有麻烦。实验本身要处理的问题要远比论文当中所阐述的要多得多。这些都需要研究人员对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把握,才能做出尽可能严谨的结果。研究人员不能只沉迷于论文,而不参与实践。懂科学,会实践,是对教练员、科研工作者以及其他相关职业共同的要求。

守而勿失

研究实验对照,解决「焦虑症」的5个办法!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 如今,人们的物质条件不断改善,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现在焦虑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焦虑不仅会响人的身体健康,还会让人的识别力变差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内心恐慌或恐怖。一些人觉得自己得了焦虑症后就像生活在一个黑洞里一样,把自己所有的能量都吸入进去了,感觉自己麻木空虚和紧张,大脑生物反馈有助于缓解工作压力、疲劳、焦虑和抑郁。脑电活动的节律及振幅与情绪、注意力等有密切的联系,通过现代生理化科学仪器去改变大脑的局部电生理代谢环境,促进脑部微循环,改善神经递质传导功能,达到改善睡眠、调节情绪、促进认知功能恢复的作用。患者通过生理或者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馈加以特殊引导和训练,正性和良性反馈作用加强,使其心理机能得到进一步改善,身心得到充分放松,从而起到缓解焦虑、紧张、恐惧,降低唤醒水平,达到训练的效果。突发性的或持续发生的莫名其妙的恐惧、紧张、焦虑、恐惧和不安。对他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缺乏信心和乐趣。有时我情绪激动,失去平衡,无缘无故地生气,和家人吵架,对一切都不喜欢和不满意。大脑生物反馈疗法,调节大脑内部脑电波状态,解决烦躁不安与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抗焦虑。它的功能障碍与神经和精神紊乱,如抑郁症、失眠、焦虑等密切相关。情绪的基本类型可以分为喜,怒,哀,乐。焦虑和紧张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反应,是每个人都会产生的心理。但如果焦虑、紧张过度,就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即使严重时,也会引起头晕、乏力等症状、大脑生物反馈改变忧郁、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随着人们压力和年龄的增长,大脑中的脑电波状态会随着年龄增大而变的频率紊乱。因此,使用大脑生物反馈调节脑电波对人体健康意义重大。脑电波状态对情绪调节有很大的作用,比如缓解人们的焦虑、抑郁等情绪的功能。能够与延缓焦虑的脑部波段变为主要频率。一则双盲对照研究发现,对象为57位轻至中度忧郁及焦虑合并症患者,试验结果润安杰大脑生物反馈有助于降低受试者的汉密尔顿忧郁及焦虑评量指数(p=0.047),具有潜在的情绪调节、抗忧郁及焦虑功效。研究者推测解决焦虑作用可能与润安杰大脑生物反馈具有训练调节脑内脑电波的波段相关。10.Jay D.,et al;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oral Chamomile extract therapy of generalizedanxiety disorder, J Clin Psychopharmacol, 2009 August; 29(4):378-382.临床试验机构:法国Rennes市Proclaim研究所进行,数据分析由Nancy大学行为神经实验室完成。结论:大脑生物反馈明显改变与焦虑有关的症状紧张状态改善百分之37;身体疼痛改善百分之54;记忆和注意力改善百分之46;睡眠改善百分之21;情绪改善百分之74;人际关系改善百分之32;体重控制改善百分之42;消除焦虑的有效的方法1、增强自信缺乏自信是焦虑症患者的主要心理状态之一。病人总是怀疑自己完成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夸大自己失败的可能性,从而增加焦虑、紧张和恐惧。因此,患者首先要认识到,一定要给自己自信,相信自己,这样才能减少自卑感,相信如果自己更加自信,焦虑的程度就会降低一点。2、自我催眠焦虑症患者大多有睡眠障碍,睡眠时间长,容易从梦中醒来,此时可进行自我暗示催眠。例如,你可以读你不喜欢的书,或者看无聊的电影。当人们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时,很容易感到疲倦。3、自我激励当有时候,烦躁,发抖,出汗等等,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时,你可以用自我激励来转移你的注意力。比如,你可以找一本有趣又吸引人的书来读,或者看一部喜欢的电影,或者做家务,这样可以预防其他病,提高病人的适应能力。4、音乐治疗音乐是人很喜欢的,它可以放松缓解人的心情,你可以闭上眼睛享受它,这样你就可以在一个舒服的环境中。听音乐时,别再想别的了。只要专注于音乐,你就会感受到宁静的气氛。音乐对消除焦虑、稳定心理有重要作用。5、物理治疗对于服用药物大部分人是很排斥的,总担心有副作用,在焦虑初期服用药物意义不大。完全可以通过心理的疏导加物理仪器进行解决。在心理医生的开导下,病人通常会逐渐放下心中的“石头”,运用没有不良反应,对人体没有刺激的润安杰大脑生物反馈疗法,来调整异常脑电波,使患者可以自主调控回归到正常频率,有效缓解抑郁、失眠,提高睡眠质量。社会的加速、工作和生活失去了界限、对物质的过度追求成为焦虑紧张的重要原因。每个人的心都像弹簧,不要过度的压缩,平时要有乐观的心态,人的心态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要学会放松。重要的是保持一个好心情,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增加锻炼,这样我们可以有一个好的心情。

惮我

电化学实验中阻抗测定界面研究方法

电化学体系的基本结构为[电极/电解液/电极]的加薪结构。在电极和电解液的界面上,作为电荷载体的电极中的电子和电解液中的例子想接触而发生反映。在这种电极和电解液异相相接的界面,因电荷的迁移而发生的电极反应与界面的物理条件以及界面的物性紧密相关,能够用来描述界面性质的一个重要参数是阻抗。通过电化学体系阻抗的测定,可以知道体系的物理性质以及电极反应的机理。电化学体系的阻抗测定(1) 阻抗的概念 (2)阻抗测定法 (3)阻抗测定在电极反应中的应用用电化学方法最容易测定的是电压和电流,而与电压和电流相关的是阻抗,阻抗包括电阻、电容、电感,首先对阻抗进行简单的介绍。交流阻抗的分析由电阻和电容成分组成的被测定体系,可以叠加上的交流成分(电压或者电流)后测定其阻抗。交流电压和交流电流分别以下复数电压E和复数电流I表示E=Emexp(jwt) I=Imexp(jwt+δ)阻抗测定与测定装置,要对电阻、电容、线圈等电路元件和电体的物性以及界面容量等进行评价,就必需要进行阻抗的测定。在进行阻抗测定时要注意:(1) 测定频率:根据需要选用固定频率或者在任意可变的频率下进行测定的频率范围(2) 测定量:输出的范围和方式,R、C、Z、θ等输出变量(3) 精度:该测定频率下的精度(4) 操作:测定时间,调整幅度,简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