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显示:眨眼可以稳定视线两面争

研究显示:眨眼可以稳定视线

人们已经知道眨眼可以让泪液湿润眼角膜,冲洗掉入眼的异物。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最新的美国《当代生物学》网络版上报告说,大脑能在眨眼时调整眼球的位置,使人们可以持续注视要看的物体,所以眨眼之间还可以稳定视线。(图片来源网络)眼球活动受噪音等因素的影响,会引起视线的不稳定。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法国巴黎第五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大脑的眼球运动系统可以经常在眨眼过程中重新调校视线方向,从而抵消视线的不稳定。研究人员让志愿者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长时间盯着屏幕上的一个小圆点,同时用红外照相机实时追踪志愿者的眼球运动和眨眼。志愿者每眨一次眼睛,小圆点就向右移动一厘米。志愿者事后表示并没有察觉到这细微的变化。经过大约30次眨眼,志愿者的视线适应了小圆点的同步移动,可以在眨眼之后自动偏向新的小圆点位移。研究报告作者、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格里特·毛斯解释说,眨眼时眼球转动,但眼球并不总是能回到在眼睛重新睁开时的那个位置。这一位置偏差促使大脑调动眼部肌肉,重新调整视线。由于眼部肌肉活动比较迟缓且不太准确,大脑需要不断调整运动信号,确保视线指向人们想要看到的物体。(图片来源网络)他还说,虽然志愿者没有发现小圆点发生了位移,但他们的大脑捕捉到了这个变化,并相应调整视线。实验结果表明,大脑可以判断人们眨眼前后所见物体的差异,命令眼部肌肉做出必要的纠正。研究人员指出,眨眼时视觉目标物的位移可以触发视线自动调整,这种新发现的机制可能取决于一个更为广泛的眼球运动调校机制,这个机制可以在视觉信号输入因眨眼而中断时调整视线位置。假如人在眨眼过程中没有这种强大的眼部运动系统发挥作用,人们眼中的世界会显得模糊和飘忽不定。

太阳族

如何调整画面中色彩对比度,来引导视线去分析你作品的意图

细微的颜色纯度变化或者画面中的明暗变化可以改变最初构图设计的观看顺序。第一幅作品成功的构图将视线引领进画面中视觉中心。在其他三个版本的绘画中,视线会被分散到其他地方。注意分析一下你的视线是怎么被破坏以致于被拉到画面的边上甚至超出画面外。一旦视线离开了画面,观众就会走开去看其他的画作,这也就是在画展中画作的致命缺点。作品一图一图一视线自右向左沿长条的深色树丛边缘移动。这条线在右端明暗对比弱化,在左端强化。那条线在左端的树丛结束,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前景有许多隐藏信息,但没有一个会影响视线的运动回到画面左端长条的树木上。你可以在前景、远处以及远处树木的外形轮廓上看到次要的视觉循环中心。图二改变1:图二的唯一的改变是沿着整个树丛边缘的那条线的清晰度加强。在这里,这条边线的头尾都很锐利。视线会感到比较混乱,但左边的线条仍会牢牢抓住吸引你的视线,尽管如此,视线也仍旧会受到来自右方线条的干扰。图三改变2:图三加强视觉中心色彩强度牢牢吸引住了观众视线。现在没有其他地方比这更有吸引力了,因为视线已经被这些加亮的颜色吸引住了。图四改变3:图四再一次将视线向右下边拉。这次,在最右边前景上加强了颜色强度,于是视线将被往哪个方向拉。视线想要追寻这画面的架构到视觉中心,但新加的色彩又将视线拉向右边。作品二图一图一左边画作使你的视线先被拉到了这幅画的左上方,也就是那些垂直的深色树影的区域。然后中景横条状的阳光、前景中的草,还有前景和中景的树让你的视线在构图中游走。改变1:图一右边作品左上方树木上的傍晚的阳光颜色增强了,从而破坏了颜色平衡,这样你的视线就会被困在那里。图二改变2:图二左边作品前景的树木被去掉,这样会形成一个奇怪的空的区域。你会发现你的视线移动到了左边底部空间里,或者剩下的注意力被画面中间的深色影子吸引住。改变3:图二右边作品没有画面左边的一些草和树梢,你会感觉到视线被柔柔地引到那个方向了。尽管你设法将视线停留在构图中,左边的那片区域不断将你的注意力拉向左边。作品三图一图一左边画作注意画面的主要架构,到左边的罐头为止,形成了一个侧向一边的V字。画面上还有其他的一些东西,但是那个结构还是主导了画面。改变1:图一右边作品将视线拉到右边,通过改变右边墙面对比尽管画面的主要结构仍旧原封不动,你仍旧禁不住将你的视线拉到右边绿色墙的浅色上。图二改变2:图二左边作品将视线拉到前,景随着架构底边明暗对比的改变,整幅画的构图被完全打破。此刻你会感到所有的罐子被拉向了前景,来迎合画面外面沿着那条线照射的粉色光。改变3:图二右边作品压暗强度,如果颜色过于强烈的话,画面边缘高纯度色块(左边底部的小块紫色三角形)会微妙地破坏整个构图的稳定性。

翦翦风

独立研究中顶会Spotlight,就业无门到成名,这位小哥经验分享火了

选自Medium作者:Andreas Madsen机器之心编辑部我成为了一名独立研究者,我不推荐你也这样做。但如果你坚持要「作死」的话……你可能最终能中一个顶会 Spotlight paper。这是一段「激励人心」的故事:一位名叫 Andreas Madsen 的小哥自北欧名校丹麦科技大学本科+硕士毕业之后(成绩是 top3%),却发现自己找不到一个研究工程师的工作。而在最近无业的这段时间里,他写的论文中了 ICLR 2020,还是 Spotlight。2018 年 11 月,我完成了自己第一篇论文《Visualizing memorization in RNNs》的发表。我当时以为手握论文和机器学习硕士学位就可以找到软件工程师的工作,这实在是大错特错!2019 年 4 月,我决定成为一名独立研究者,目标就是在 AI 顶会上发表论文。经过近八个月没有任何资助的工作之后,我做到了。我的论文中了 ICLR 2020,而且不是 Poster,是一篇 Spotlight!在把这事公之于众之后,我立刻就成了网红一样的研究者。我收到了近 100 条私信,人们都在问我如何成为一名独立研究者。在这篇文章中,我会给你一些建议。不过首先要明白:我成为独立研究者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在 7 个月的时间里没有工资,更没有资助可不是开玩笑,请慎重考虑一下。我中了 ICLR 2020!在那之后,我收到了近 100 条私信,人们在询问如何成为一名独立研究者。独立研究者?为什么要作死在 2018 年 3 月,我在 distill.pub 平台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机器学习论文《Visualizing memorization in RNNs》,我是唯一作者。这篇论文介绍了两个准确度相似的模型在 NLP 上的显著交互可视性有很大不同。那时我还觉得,有了这篇论文以及丹麦科技大学的机器学习硕士学位,我就可以申请到 PhD、研究工程师、实习项目或者机器学习工程师职位了。所以我就开始向谷歌、微软、Rakuten、ElementAI、英伟达、Hypefactors、英特尔、京东、亚马逊、三星、Shift Technology、Corti 等等公司投去简历——竟一个面试邀请都没收到!单说谷歌的研究软件工程师,我甚至找到了一名谷歌的资深研究员,他鼓励我申请他们部门的职位,并进行了正式推荐。为了保证成功,我还向另一名谷歌资深软件工程师要到了推荐,后者曾经与我在开源工具 Node.js 上有过很多合作—尽管如此,我还是没有收到任何面试邀请,也没有 HR 来联系我,啥都没有!「你得有一两篇顶会论文啊」一位与某 QS 全球排名 Top 100 大学的教授有点关系的朋友帮我得到了这样的答案:非常感谢你的邮件,它们看起来超级有趣。然而通常来说,现在想要申博士学位有点困难,没有一两篇顶级机器学习/NLP 论文是没什么说服力的,Distill 平台的发表和你在工业领域的经验部分弥补了这一点。不幸的是,我现在没有可供申请的空缺职位。另一名来自 QS 全球排名 Top 5 大学的朋友说到:现在的顶级人工智能 PhD 项目需要有顶会论文才能申请了。我曾经在某大学待过,如果你连一篇 ACL/EMNLP/CVPR/ICCV/NeurIPS/ICML 论文都没有的话,你几乎就不可能成功申请到某大学了。当然,我也收到了其他一些邮件(绝大多数情况下根本没有回复),那些教授说得没有这么直白,不过总体而言就是对于我的申请没什么兴趣。我怀疑他们也是想要一两篇顶会论文,但只是没有明说罢了,因为这种标准本身就显得有些不公平——在我从本科念到硕士的大学里,教授们并不鼓励我们发表论文。而丹麦的硕士学位其实并不差。所以,想要在没有内部推荐的情况下成功申请博士学位,你需要近乎拿到半个博士学位的资历。那就发顶会论文呗!为了实现我自 2011 年以来的梦想,我需要一两篇顶会论文。于是在 2019 年 4 月,我决定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力争在 NeurIPS 或者 ICLR 上发个论文。如果最终做不到的话,我就当个 JavaScript 程序员吧。没钱怎么办目标是远大的,现实是骨感的,没有工资怎么活得下去?到目前为止这是我被问最多的问题。虽然值得一提,但我觉得它其实没有那么重要。条条道路通罗马,如果你没有什么债务,那就有很多办法节省开支。享受「孤独地生活,但不放弃希望」的状态吧。自 2017 年 9 月至 2018 年 10 年,我一直都是自由职业者。当 NearForm 跟我接触时,我就已经开始作为自由职业者了。这时,我的朋友 Emil Bay 向我推荐了一个他们一直想做的新项目 clinic.js。该项目不仅需要详细了解 Node.js 的内部构件,还要有统计学背景和网页可视化技术。这个项目真是太适合我了,因为我做过大量的可视化工作,也深入了解 Node.js 长达 6 年的时间,并且刚刚完成了自己的机器学习硕士课程。所以,我加入了这个项目,他们也支付我非常高的薪水。如果我能将自己的开支消费控制在低水平,这笔薪水足以支撑 3 到 4 年。因此,可以说我在获得资金方面非常幸运。但是,丹麦是一个消费很高的国家,在另一个国家资助自己或许会更加容易。2019 年,他们还邀请我开发 IoT 智能手表/胸牌(它们是在 NodeConf EU 2019 大会上推出的)的 TensorFlow 部分。虽然这笔收入不足以支撑全年的所有开支,但确实对我帮助很大。好的想法从何而来正如我所说,获得一个好想法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所以不要邯郸学步,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2019 年 2 月,我参加了母校一个 AI 学生社团的开幕式活动,希望与之前的导师谈谈申请博士的事情。但遗憾的是,他无法成为我的博士导师。但幸运的是,我遇到了 Alexander R Johansen,他是一位助理研究员,并想要寻找科研上的合作伙伴。2019 年 3 月下旬,我写信给他,他告诉我他的几名学生尝试复现 DeepMind 的论文「NALU」,但都失败了。所以,他问我是否愿意对此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或许能够成为一篇 NeurIPS 论文。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和在 Distill 上发表的论文都是对其他人夸大其词或误导性的作品提出批评,然后对它们进行修正改善。并且,复现论文的难点在于优化,而该领域正是我所擅长的。所以,我觉得自己可以接受 Alexander R Johansen 的研究任务。几乎所有发表的论文都会对效果夸大其词,所以修正改善他人的论文内容是一种可行的研究策略。就是这样。这并不是一种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研究思路和策略,也会遇到一些重大的挑战(只需要深入解读即可),但的确可行。生活孤独,但不要失去理智或希望作为一名独立研究者,你不太可能获得来自任何人的鼓励。我知道许多的博士生导师也都不会鼓励他们自己的学生,但是他们可以从有类似遭遇的同门那里获得慰藉。这也是我不建议大家成为独立研究者的首要原因。在苦苦挣扎着写论文的时候,你得不到任何安慰,这确实是我不建议成为独立研究者的第一要素。每个人都多多少少需要一些鼓励。别觉得没人鼓励,你自己也能撑过 7 个月。当时的我一直在担心:找不到解决方法、遭遇不公正的评审、得不出有用的结果、发现某个重要缺陷……甚至担心即便发表了也会因为课题过于小众而被淹没。同时,7 个月的研究经费支持也是压力山大。如果最终没有发表,这些钱就打水漂了。事实上作为独立研究者,我的机会是低于平均水平的,仅仅是因为我得到的反馈更少。作为一个独立研究者发表论文,很可能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也预料到会失败,但不管怎么样尽力就好。—在日本某地的感想。然而,你可能没有一个后援团来帮助度过难关,他们之前可能存在和你相同的经历。不过,下面两件事还是可以做到的:我通常会与 Alexander 开周会,讨论一下新的想法。虽然 Alexander 并没有 Ph.D. 学位,但他是非常杰出的批判性思考者。我并不认为必须和那些有很多一作发表经历,或者有多年论文指导经验的人交流。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和那些能质疑我们研究工作的人交流。不然的话,我们可能会变得懒惰,从而对那些论文中的错误视而不见。与他们讨论你的论文,这会给你更大的压力,从而避免找一些「捷径」。我会做多个子项目,如果把所有时间都分配给相同的工作,那么这样的风险太大。我们可以花些时间做那些有用的小项目。写个开源工具、复现个知名论文都非常有帮助。有时候,把视线从研究移开、放松一些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即使研究项目失败了,但至少完成了某些小项目。在我的经历中,有这些业余项目,其它研究者会更认同你,这对你是非常好的一种鼓励。三天完成的业余项目示例,其它研究者会向你表示感谢,这是非常有价值的鼓励。写一篇好论文大约只有 20% 的论文会被接收,你的同行审议会尽力寻找原因以拒绝你的研究。「足够好」并不能满足要求,你需要一篇让人感叹「great」的论文。然而,你并没有任何导师能帮你,此前你也没有发表论文的经历,那么你该怎样写一篇让人惊叹的论文呢?在我的经历中,我的第一份论文放到了 distill.pub 期刊上,当时是非常幸运的。Distill 特别关心书写风格,他们需要展示和解释,而不是通过同行审议的肯定。对于我来说,写一篇用于展示与解释的文章,要比写一篇送给同行审议的文章容易,因此在 Distill 上发文章是很好的起步。然而,我投给 Distill 的第一篇文章被编辑拒绝了,他们弄不清楚该研究的贡献体现在哪。那篇论文到底是对 Nested LSTM 的批判,还是提出了一项新的 NLP 任务「自动补全」,或者就是一种交互式的可视化?一篇论文中可能有一到两条主要信息,如果它们被误解了,那么读者对整项研究都会感到困惑,从而拒绝该研究。所以,不要害怕复述某些重要信息,它能避免这些问题。在我的 Distill 论文中,它传递的信息是:「可视化能给模型提供重要信息,而准确率度量并不能。然而,你需要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的直观问题,中文诗歌生成并不是这样的问题。」在 ICLR 的论文中,它是:「异构单元之间的门控看起来非常困难,但在这之前还有其他问题需要解决,所以我们会在未来的研究里解决门控的问题。」仅仅这样写还不够,他们还需要在整篇论文中高亮显示这一观点,让最懒惰的评审也能看到。我对论文进行了重大修改,再一次提交到了 Distill,这一次他们更加开放一些。Distill 上的 Chris Olah 和 Ludwig Schubert 在论文进入同行评审环节之前给出了非常有用的反馈。我不太确定,如果没有从他们那里得到的经验,我还能否进入 ICLR。大家可以读一下小说家 McCarthy 关于如何写科学类文章的技巧,里面涵盖了我学到的大部分东西。最后,我想提一句,Alexander 和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润色这篇论文,尤其是在摘要和引言部分,他所提供的帮助非常有价值。被 NeurIPS 2019 拒绝我们将论文提交给了 NeurIPS 2019,但被拒了。当时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因为投入了很长时间却一无所获。感觉自己再也不能实现梦想,再也不能继续搞 ML 的研究了。让命运掌握在审稿人的手中真的太艰难了。拿到 NeurIPS 2019. 审稿意见的我本人。——「Red Ink」绘画 byJorge Cham所以我是因为什么被拒绝的呢?我总结如下:一些审稿人不相信我们成功地复现了 NALU 的结果(即那篇我们声称进行了改进的论文)。「为什么原始论文中的结果比你们提交论文的结果要好很多?」,这个质疑反复出现过多次。一些审稿人要求我们在提交的论文中做到 NALU 论文声称做到的所有事情。即使我们已经提供了明确的证据来说明 NALU 模型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如果你看过这个论文,这恰恰就是我们没有去花时间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也进行了改进。第二点也是,一些审稿人不相信我们的结果和复现。这就是想改进别人「夸张性结果」时的难点。审稿人更偏向已经发布的研究成果。他们更容易对你新提交的论文保持批判性眼光,而不是去批判以前的论文,尤其是 DeepMind 发表的论文。我想说明一下的是,DeepMind 的结果并不是假的,它们是可以复现的。但这个结果对于主要目标「外推任务」(extrapolation task)来说却不是以最合适的方式去构建的。而且,NALU 这篇论文只展示了单个 seed 的结果,而我们的论文展示的是 100 个 seed 的结果。关于这些我们有一篇 workshop 论文:https://arxiv.org/abs/1910.01888提交给 ICLR 2020,有什么不同?在给 NeurIPS 2019 回复 rebuttal 之前,我们已经对论文进行了一些改进。提交 ICLR 时我们补充了更多的证据和实验去支持我们的表述观点。我们还把 NALU 的实验设置和复现结果发表成了 NeurlIPS 2019 的 SEDL 研讨会论文。我们发了个推特,艾特了 NALU 的一作,他还回复了:「Great Work!有了好的基准,我们才能继续提升(模型的性能)」这件事很有意思,我们不必再去争论实验设置和新模型了,而是可以专注于我们提出的模型。真希望我能告诉你我们的改进起了很大作用,但事实是,我觉得我们只是比较走运,遇到了一位杰出的评审。他在 OpenReview 上评论为我们带来了更积极的讨论、更深入的批判性思维以及更少的辱骂性评论。我们得到了四位评审的意见,这意味着我们的领域主席非常投入。其中一位评审在 NeurIPS 上也审阅过我们的论文(可能是 reviewer #3),同时他/她也是我们的 NeurIPS 投稿最具建设性的审稿人。经过所有的修改,这位审稿人的意见从 NeurIPS 的 Weak Reject 提升到了 ICLR 的 Weak Accept,最后又改成了 ICLR 的 Accept,他/她甚至还对其他审稿人的意见评论道,「the contribution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re too incremental.」评审意见。这个评审意见让我为之振奋。彼时,我们的论文还有两个 Weak Reject,所以还是有可能被拒绝。但即使被拒绝,我也会觉得这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评审流程有问题。费这么大劲值得吗?最终,我们的论文被接收。我希望我能肯定地说,这件事能帮助我找到一份研究工作,但说实话,我现在还不知道。我刚刚看到一封邮件,上面说我需要「2 篇顶会论文,而且最好是和著名研究者合著,才能进入一所顶级大学读博,」但作为一名独立研究者,这一点我是做不到的。希望只是这所大学有这种要求。机器学习研究之路是漫长的。但如果你一步都没迈出,一切都会变成不可能。如果你真想去做,那就付诸努力去寻找其他方法。——Vancouver, Canada问答环节前面的内容并没有回答我收到的所有问题,所以我在下面做了一些补充:Q:你这些漂亮的图是什么做的?A:我所有的图都是用 R 库的 ggplot2 绘制的。Q:你的工作没有什么用,你就是个笑话。A:谢谢你,你有想过成为一名评审者吗?Q:你花了多长时间?A:在这篇论文上,我每周大约花 48 个小时,有时候达到 100 个小时。但要记住一点,我也在做业余项目和自由工作。Q:你的计算资源来自哪里?A:Alexander 可以为我们提供计算资源,因为他是一名助理研究员。Q:我的导师要给我一个读博的机会,我是否应该接受?A:如果你真的想做研究,也许你应该接受。现在竞争很激烈,我认为你应该接受你所能得到的。Q:我现在正在实习,但我感觉什么都学不到,因为我的导师不管我。A:你要对自己负责,不要指望你的导师主动来找你。很高兴你能得到实习机会,我之前没有得到。可以开始着手安排会面,但也要记住,除了导师,你还可以向别人请教。Q:我是硕士在读,要怎么为发论文做准备?A:如果你能找到一位对此持开放态度的导师,那就尝试发表。同时,注意在学习期间找实习工作。大多数实习工作只对学生开放。我曾经得到过实习机会但却去不了,因为我已经毕业了。Q:我要如何提升自己的编程技巧?A:我多年来一直在坚持写开源代码,在此过程中受到了一些优秀程序员的指导。Q:要发一篇 Spotlight 还需要什么?A:说实话,还需要运气吧。Q:我看到一些人拿到硕士学位就进了谷歌当研究员,他们是怎么做到的?A:是有这种情况,而且黄金时期是 2013 年到 2015 年。如果当时你拿到了硕士学位并且足够幸运,你就可以走得很远。总结最后,我想再强调一下写给其他独立研究者的建议。与他人协作。这个人不一定是论文写作方面的专家,只要能对你的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即可。此外,在大学里找一个能接触大量算力资源的人可能很有必要。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但无论如何都要试一试。你要知道,只有 20% 的论文被接收了。作为一名独立研究者,被接收的概率可能更小。不要在被拒绝一次后就垂头丧气,做一些业余项目,即使你失败了,也不完全是在浪费时间。避免成为独立研究者。如果有更好的选择,实在是不必踏上独立研究者之路。也许你的导师对你不上心,但至少有同门的博士生可以交流。如果做了独立研究者,你就失去了相互扶持和勉励的关系网络。成为一个独立研究者将会非常艰难、孤独。但如果幸运,也可能在转角处遇见璀璨星光。——拍摄于加拿大温哥华机器学习圈也有阶级固化问题最后,我去参加了 NeurIPS 2019,因为我们有一篇论文被研讨会接收。在会上,我有幸与几位招聘者、教授、研究者交谈,结果发现招聘者的要求、研究人员的要求和教授的要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想让研究者们知道的是,在过去的两年里,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得到一个读博机会似乎比拿到博士学位还要难。如果你是在 2017 年或更早之前拿到了一个硕士学位,那么进入名校读博还是可以实现的目标。但如今,这些机会都要求你在顶会(NeurIPS/ICLR/ICML)发表 1-2 篇论文,而且最好是与著名研究者合著。我希望研究者、教授、委员会成员以及大会组织者都能够帮助遏制这种迅速崛起的新精英主义。它只会加重这一领域已经存在的固有偏见。原文链接:https://medium.com/@andreas_madsen/becoming-an-independent-researcher-and-getting-published-in-iclr-with-spotlight-c93ef0b39b8b

姬野

柯赛分享:导向标识系统设计与人眼视线移动路径的关系分析

在一套完整的商业标识系统中,导向标识的占比通常是很高的,因为商业场所对人群流量有着天然的依赖,这可以称之为刚需。其实在一些非商业场所,比如学校、医院、景区、公园、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等等公共服务场所,也存在着同样的需求,只不过这种对人群的需求是被动的,而不是像商业场所那样需要主动地去吸引人。不管是商业场所还是非商业场所,标识系统的设计本质原理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用户的痛点就是要在一瞬间搞明白怎么去到自己预期的目的地,标识系统的设计刚好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既然导向标识系统的设计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痛点问题的,那么设计过程中就会充分的研究怎么通过实物的标识牌组成的系统来达到最终的目标,人眼视线移动路径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系统中具体的标识牌与人们产生交互的过程大部分是通过眼睛来完成的,人的视线移动路径与导向标识系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三重关系。第一重关系,左上部位是视觉的起点,应该讲统领全局的重要标识牌放置于此处。根据人眼的“F”型视觉移动规则,通常浏览习惯是从左往右,从上往下,个别特殊人群可以从概率的角度进行忽略。所以,人们对左上角的信息捕捉是最快的,也是最先被捕捉到的。在导向标识系统中,左上角的位置通常应该是重要的引领全局类型的标识牌,对场景的重要节点进行统筹和导向导视;第二重关系,靠右的部位是视觉的重点,人眼的视觉路径如果没有忽略标识牌的存在,就会继续看,由左往右,这是比较大众化的路径,所以当人眼视线离开了“F”的左上角,就应该把重点亮出来,需要告知用户的事项或者箭头之类的信息都应该在这个时候出现在具体的标识牌上面,不管是集合型的,还是具体的末端标识牌,都要把对用户最有价值的信息展示在这个环节,这也是人眼视线移动路径中最有价值的一段,导向标识系统设计师充分利用好这一段路径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重关系,靠下的部位是视觉容易忽略的,不能将重要的信息放在靠下的位置,特别是需要人们在俯视状态下才能识别的信息。这种标识牌大多数是处于导向标识系统末端的标识牌,在前面的文章里面也进行过介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对这些末端标识牌做一定角度的倾斜,尽量垂直勉强人眼视线。既然是末端的标识牌需要人们采用俯视的角度来识别,那么非末端的导向标识牌更加不能出现是视觉移动路径的前半段,除了一些有艺术色彩的元素可以吸引人驻足俯视或者蹲下来看,其他常规类型的导向标识牌很难有这般吸引力,所以不管是导向标识系统中的节点型标识牌还是具体标识牌上面的内容,靠下的部位尽量不要出现重要的信息,以免被人忽视;人们的眼睛在获取信息的时候已经习惯了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视线移动路径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所以在导向标识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应该顺应这种规则,不管是图案符号类的信息,还是文字类的信息,不可能每个信息点都放在左上角的位置,哪怕都很重要,总得有个先后,有个上下主次的关系,这个逻辑也是不可回避的,只要设计师掌握了导向标识系统与人眼视线移动路径的本质关系,后面的工作开展将会轻松不少。本文由柯赛标识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可听也

以宏阔视野研究制度史

制度史是我国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于政治制度史,历代史家都十分关注,形成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但也要看到,制度史研究长期以来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见物不见人”。许多历史研究工作者习惯于罗列各种典章制度,停留在对历史上各种制度更迭过程的梳理、对各种具体制度的文本分析上,忽视了制度背后人的能动作用,对制度与人的互动关系缺乏深入探讨。作为对这种研究倾向的一种纠偏,一些研究者更为关注制度背后的人,但一些研究又滑向另一个极端——“见人不见物”,忽视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制度制定与执行的强大制约作用。因此,深化制度史研究,需要把“见人”与“见物”有机统一起来,在更宏阔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制度史,使制度史研究更加有血有肉、见人见物。“见人”,要求在制度史研究中关注制度背后的人、制度与人的关系。制度是用来规范社会关系的,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历史发展中,正是具体的人主导着制度的建构与发展。中国历史上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朝廷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税赋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等在内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其背后都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起作用,是人基于对各种社会关系的思考形成的制度选择。需要指出的是,制度史研究要见人,还必须牢牢坚持唯物史观,重视人民群众在制度构建与发展中的作用。一些制度史研究成果并非不关注人,但其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制定制度、执行制度的少数统治者身上,广大人民群众在制度发展中的作用则常常被忽视。在有的研究者看来,人民群众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和适应制度,而统治者在制度制定和执行中则是主动的、决定性的,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在唯物史观看来,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研究制度史必须深入把握人民群众在制度发展中的作用。仅仅从统治者的角度考察制度,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对历史上制度的演化、发展就难以有深刻的认识。“见物”,就要研究制度构建与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研究制度超越于人的主观意愿所具有的客观性。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构建与发展必定受经济基础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性有机统一的结果。历史上的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处于不断发展演化之中,制度内部是充满矛盾与张力的,这在许多时候体现的就是人的主观意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制约之间的矛盾与张力。因此,研究制度史需要看到制度构建与发展背后的各种客观制约因素,不能将制度想象为人的任意创造。人们在不断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的活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制度的构建与发展也是如此。当前,深化制度史研究,要以更宏阔的视野考察制约制度构建与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各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而不是仅仅从人的视角去解释制度的形成与运作。既要见物,又要见人,要求制度史研究必须拓宽视野,将制度放在更宏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制度史研究中的制度不是孤立、封闭的,需要将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要素联系起来进行全面考察,与人的各个方面的历史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这样的全面考察必然要求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比如,我们要研究历史上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仅仅停留在制度条文分析上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到当时的经济活动中去,以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各种生产关系、经济活动进行分析,揭示相关制度创建与变迁的内在动因。只有拓宽视野,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才能反映制度构建与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历史借鉴。

狂想曲

让谎言无处遁形:3种视线动作看透一个人的心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达芬奇从人物画角度来说的,而孟子在早于他千年就已经从识人的角度把这个启发说得很清楚了。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就是说人的心理活动,能够从无法掩盖的眼神中显露出来,他会毫不掩饰地表露出你的学识,品性,情操,趣味和性格,通过捕捉对方的眼神,一眼看穿他的内心,眼睛的清洁光亮是认识人心的重要关键,而真正能够观察出人心活动的,则是视线的移动。深层心理中的某些欲求感情最容易由人的视线中表露出来,特别是对任何事情都想要隐藏本心,一切以原则为主的人而言,这种倾向更为显著。如何理解人的视线,眼睛的转动,这就成了和对方交往沟通中的重中之重。人的视线可以由以下几个视线动作来捕捉:一,直盯着对方看,或者是四下张望的视线动作。二,直视对方或斜眼看对方的视线方向。三,由上俯看对方或由下仰望对方的视线位置。如果按以上的三大重点执行,仔细观察人的视线透彻,对方的深层的心,应该那不是一件难事,我们针对第一个重点来做视线动作的观察,以视线的动作来得知对方的真意。当女人在注视男人的时候,通过注视的时长,便可以判断他真实的内心态度。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极富趣味的实验,他们是预先指示被实验者隐藏自己的真义之后和他们一对一的面谈,研究就发现注视着面谈者的比率,男人下降了一些,而女人却反而是提高了。因为当男人的接受指示的时候,有80%面谈时间都注视着对方,而在接受了隐藏的指示后,只有百分之60的时间注视对方,但是女人在接受指示后,注视着对方的时间,却提高至70%。如果说面对面的女人眼睛一直注视着自己,而不转移视线时,这就说明这个女人已经开始心存怀疑了,对方内心想隐藏什么呢?这与一开始视线有没有交错是另一回事,这已经是明白的表现出拒绝沟通了。当女人与男人交谈的时候,偶尔会将视线离开对方,或者是应声附和,在这种情况下,则可将其看成对对方的谈话不感兴趣,内心已表明对对方的不满。如果一个人在谈话的时候频繁地眨眼,那这个动作心理学上称之为抽搐倾向的代表动作,它代表着该人的内心深处有不安紧张,欲求不满等等。内心的不安感,借着眼睛不停的动作来缓解,那这样的人一般是自我意识较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也可以说是比较难应付的人了。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视线的方向。一般来说,男人最在意的就是女人的使眼色,也就是说,将视线飘到一旁,看着对方的眼神,这种眼神显示出对对方强烈的兴趣。对方的眼神沉静,那就就表明他对于要处理的问题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那这种情况你都可以从她的口中得到良策。但是他要是城府太深,老谋深算,不想为你解忧,那么你就只好静观其变或者做出一些牺牲了。对方的眼神显得阴沉,那这个时候你就应该明白这是凶狠的信号,与他交涉需得小心行事,他可能正在伺机而动,准备给你致命的一击,如果说你没有战胜他的把握,那么最好就尽快鸣金收兵。当对方眼神流动,异于平常的时候,你就要知道他可能是心怀不轨,那这个时候明智的做法是步步为营,因为他很可能也安排了很多陷阱,并且不要过分相信他的甜言蜜语,这是钩上的饵,是毒物外的糖衣,要格外的小心了。如果你向某人求助,她的眼神却变得很散乱,那说明她对你的要求感到突然并且有些不知所措,如果在思索一阵子之后,她的目光仍然是这样,那么就表明她也没有好的办法了,纵然你是再着急也是徒劳无功的,那这个时候对你来说,上策就是平心静气另想应付的办法,不必再向他多问了,多问只会使他更加的六神无主,那这个时候就是显示你能力的机会,赶快给自己想想办法。如果说对方的眼神下垂,连头都向下倾,那这就说明他心有重忧,万分痛苦,这个时候你最好就不要向他说得意的事情,那反而会刺激他的神经,加重她的苦痛,你也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挑他的刺儿。还有注意,不要向她说伤心的事情,因为同病相怜会越发的难受,对你来说最佳的方法是说些安慰的话,或者是一言不发的陪伴。如果对方眼神仿佛有刺,一般那这就说明他情绪,十分的不佳,异常的冷淡,或者对你是心存疑心,保持警戒性。如果她是有所请求,你也暂且不必问,在你退出来后,想一想他为什么会对你冷淡,在在寻找恢复感情的途径,如果对方的眼神在发火似的,那说明他此刻怒火中烧,怨气极盛,如果说你不打算跟他决裂,那么应该表示妥协,否则再逼近一步,就会引起正面的剧烈冲突。当对方的眼神恬静面有笑意的时候,说明他对于某件事情是十分满意的,当下要讨她的欢喜,不防的就多说几句恭维的话,你要是有所请求,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相信他一定比平时更容易满足你的要求。当对方的眼神上扬,那就说明他不屑听你的话,不论你的理由如何的充足,你的说法如何巧妙都不会有理想的结果,不如是另谋良策。著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刘晓英教授就说了一个诚实的人,他的眼睛是自信的,说谎的的他的眼角你会不自觉地往上翘或眼睛转动速度比说话的节奏要快很多,大公司企业的主管在面试的时候都能够发现这个特点,一个诚实的人,他的眼睛是坚定浑厚,眼神沉重,踏实,你会觉得他对自己的行为有着坚定的信念,他的叙述充满了说服力和感染力,让人不容置疑。说谎的人在心理上是不确信的疑虑的,他的眼神是漂浮无根的,说话没有底气和正气,面对这样的人你会觉得她在讲述一个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没有信念和可信度,这种类型的人在生活和事业上很难达到既定的目标,社会交往中,尤其谈话的时候注视对方的眼睛这是一种社交的礼仪,表示我们对对方的尊重,同时也是我们沟通了解别人的重要途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仅能看到外面,也能看到内心。好些时候不要窥探人心,今日一叙,只为诸君可以防小人。

云飘飘

视野机制与技巧深度解析:如何把控视野?

之前小编一直在给大家介绍英雄攻略,但是王者荣耀是一个意识和操作同等重要的游戏,因此小编今天给大家进行意识教学中的视野分析。关于视野的重要性,我在辅助的具体打法以及一些英雄介绍的时候都有涉及,今天小编就专门详细地为大家讲解视野的机制以及探视野的技巧。一:视野机制1:英雄视野获取规则在不考虑草丛和某些英雄的特殊性(成吉思汗的一技能获取视野,瑶的一技能获取视野,还有某些英雄的被动等。)情况下,英雄双方视野的获取规则就是:你的队友或者你在屏幕内可以看到的所有英雄会共享给你所有的队友。同样如果你的位置暴露在敌方任一英雄的视野下,你的位置就会共享给敌方全部的英雄。(即出现在小地图中)很多时候蹲草的效率低,除了对面英雄的意识较好之外,还有很大的可能就是你已经暴露了自己的视野,但自己却不知道。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技巧。在设置中打开显示可攻击头像,这样只要你的屏幕上出现了对方的头像并且你没有在草丛中,这说明你已经同样出现在了对方的视野中。比如在上图的情况下,对面的亚瑟就已经获取了我的视野。第二个小技巧就是,在相机高度中调成高的选项。两者虽然在显示可攻击头像的距离上相同,但是高相机高度可以看到更多的轮廓,帮助我们规避更多的技能和看到更多的视野。上图是在同样距离的情况下,相机高度调成低之后的状态,和第一张图片做比较,可以明显看出第1张图片所看到的范围更广。2、防御塔获得视野机制防御塔获得视野的方式就是当你接近他,如果防御塔显示出了攻击范围的黄色圆圈,那么此时你的视野就已经被敌方获取。所以在敌方防御塔还在的情况下,如果选择去反野,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路线不要被防御塔探查到。上图标注的就是反野时安全的活动范围,在此范围内能够确保不被对面的防御塔探测到视野,所以以后在反野或者走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3、兵线获取视野规则为什么说单带会有危险,就是因为小兵能提供视野并且出现在敌方英雄的小地图中,这样就会提高敌方英雄来gank的概率。你在屏幕上【非小地图】能看清敌方兵线全况时你的视野就会被敌方全员知晓。另外,一条兵线全部死亡后,仍然存在短暂视野探视功能,注意此时不要因为走位暴露你的意图。4、特殊技能成吉思汗的鸟,司马懿的被动,鬼谷子的大招这些都可以获取敌方的视野。而有些情况下,被获取视野时头上会出现【可视标志】,此时就可以走位更换位置了,以防止对面前来gank。上面所说的视野机制,提示我们如何不去暴露自己的位置,同时也提示想要获得更多的视野,带线推塔也是一种方式。防御塔的丢失会使对面的视野探测点减少,而我方兵线的推进也会使我方视野获得点相对推进。那么我们如何在不暴露视野的情况下,通过利用草丛来获取对方更多的视野呢?视野很多时候决定成败二、探视野辅助充当人肉眼去探测视野是会存在很大风险的,因为在你去探讨的同时说不定就已经有人在草丛里蹲你,那如何安全有效的探视也就是考验辅助的一个基本功了。1.盲目探视野=送人头所谓的盲目探视野,就是自身没有保命技能,队友无法支援,因此探视野前一定要为逃生做准备。2.给自己留条后路所谓留条后路就是留保命技能,比如位移、闪现、治疗或者控制,比如张飞的二技能跳盾能够实现穿墙快速逃生,牛魔的二技能突进同样可以,大乔则可以先释放二技能在草内,这样再进去即使草里有敌人也可以确保自己回城。3.分析小地图小地图所提供的视野是十分关键的,可能如果你问一个大神怎么样玩好王者荣耀,一般所给的最多回答就是多看小地图。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小地图判断线上英雄的大致动向,以此来分析探视野的危险程度。比如游戏进行到后期线上英雄又消失,此时千万不能去盲目的探草,再肉的英雄后期也扛不住5个人的围殴。三、探视野原则探视野的原则是为了寻找对面的打野,因为打野是一局游戏的主要节奏点,找到对面的打野位置分析打野的动向,可以规避我方边路或者中路被gank的几率,或者说提高团战的胜率,因为在知晓视野的情况下,我方可以提前做好支援准备,甚至反打。只要压制敌方打野,我方就能够取得前期优势,但到了大后期之后,所有的优势都需要忽略掉。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辅助针对自己的自身属性,判断自己该找谁。比如你玩的是进攻性辅助鬼谷子,那么你需要找的就是敌方c位的位置,如果玩的是保护性辅助比如张飞牛魔,此时需要寻找的就是能对我方后排造成威胁的英雄。四、如何有效的探视野?探视野的全过程,包括通过已知的视野推测未来发生的情况。例如:游戏开局30秒,我方辅助在敌方蓝buff墙外,并没有看到敌方打野的出现。这时候辅助就要做三件事:1.通知队友看我方蓝buff。2.看情况通知队友是否可以反蓝。3.通知队友敌方打野是红开。当然在此过程中,还包括了对面打野4级时会抓我方哪一路,抓完之后会不会决定开小龙。等等一系列的信息。通过开局30秒看视野传递出的信息,实际上是为了让队友判断出敌方打野未来一分半时间的gank路线,从而做出防御或者反击。所以我们要做好两点:1.正确看视野利用草丛是安全有效看视野的主要手段,并且需要注意,在看视野的同时不能离我方打野太远,要能做到我方打野被gank或者gank别人的时候快速支援。2.预测未来动向并提醒队友看到打野,通过转换思维,如果我是对面打野接下来我会怎么做,再提醒我方相应的队友做出应对之策。总结:辅助需要增强自己看视野的意识,一个会掌握视野的辅助可以让队友更好的了解场上英雄的动向,从而大大提高团队的作战能力。好啦,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看视野的攻略,不知道大家看完了之后有没有什么感慨或者学到了什么东西呢?如果有什么疑惑或者不同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大家一起交流哦。那么,我们下期再见~

不可耻乎

数据可视化传播效果的眼动实验研究

作者许向东,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前言众所周知,我们对信息的获取80%~90%依靠于视觉,它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而同时,传统媒体与各种网络新媒体也都离不开受众的视觉感官来完成传播过程。心理学家发现眼球的移动情况能够反映相应的心理活动,通过考察眼球运动的特征和规律、眼球对视觉元素的刺激和反应,有助于揭示认知心理的加工机制和视觉信息的选择模式。摄像技术,红外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高精度眼动仪的研发。眼动仪通过对眼动轨迹的记录,并从中提取诸如注视点记录长度、注视点计数、观察时间长度、注视次数计数等数据,进而研究人的认知和行为。进入21世纪之后,眼动仪的应用领域从医学、心理学延展到了新闻传播学。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2000年以来的有关眼动实验的学术论文发现,眼动仪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涉及到报纸、网站、电视等媒体的版面、插图、网页、广告和照片等范围,主要考察阅读心理、传播效果、用户体验等内容。近几年,数据可视化不仅在西方媒体盛行不衰,在中国传媒界也是方兴未艾,成为当前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中的热点话题。通过梳理中外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数据可视化的呈现类型与应用价值、数据可视化工具的选择与应用、数据可视化的媒体实践及发展趋势、数据可视化的不足与改进措施等 ,这些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采用的都是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学者们的研究已经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较大的拓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遗憾的是对数据可视化传播效果的研究甚少,尤其是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则更为缺乏。检测数据可视化作品的传播效果,除了问卷调查法外,还可以采用心理学实验法,以客观数据来佐证并探究受众对可视化作品的理解、记忆、信任、喜爱和再传播情况。因此,通过眼动实验来研究数据可视化的传播效果既有学术价值,也有现实意义。此次眼动实验所使用的为瑞典Tobii公司自主研发的Tobii Studio眼动仪及其配套软件,记录被试者在阅读纯文字材料和数据可视化材料时的眼动数据,进而展开数据可视化的传播效果研究。一、眼动的基本方式与眼动实验的主要数据性指标在实验前,研究者参阅了大量文献,对眼动的概念和参数指标给出了明确的界定。首先,人在观察事物时的眼动主要有三种基本方式(邓铸,2005):注视:是指将眼睛的中央窝对准某一物体的时间超过100毫秒,在此期间被注视的物体成像在中央窝上,获得更充分的加工而形成清晰的像。眼跳:是注视点或注视方位的突然改变,这种改变往往是个体意识不到的。眼跳可以实现对视野的快速搜索和对刺激信息的选择。追随移动:当被观察物体与眼睛存在相对运动时,为了保证眼睛总是注视这个物体,眼球会追随物体移动。上述三种眼动方式经常交错在一起,目的均在于选择信息、将要注意的刺激物成像于中央窝区域,以形成清晰的像。以下为本次眼动实验测试时记录的主要项目:注视时长:这是眼动实验中一项重要的数据指标。注视时间不仅与被试对测试材料的兴趣度有关,也和被试提取测试材料中信息的难易程度有关。注视计数:是区域重要程度的标志。注视次数越多,说明被试对这个区域越关注。注视点序列:指的是注视点在兴趣区之间的转换。这里涉及到第一注视点及其停留时间、视觉运动轨迹,主要测量被试的视觉选择,进而考察关注度、兴趣度。眼跳距离:指的是被试在阅读材料时注视点之间的跳动,反映了阅读的知觉广度。回视次数:指的是被试的注视点重新回到刚才注视的地方,进行再次阅读。回视可能是对阅读内容感兴趣,也可能是提取信息有难度导致的。本次实验导出的注视点轨迹图及热点图,以及下载的数据,基本涵盖了上述主要指标。轨迹图中的序列号反映了第一注视点、注视点序列、次数,序列号圆圈的大小反映了注视点停留时间长短(圆圈越大停留时间越长),而连线反映了回试和眼跳距离;热点图中的区域块颜色(由初始颜色绿色到最终颜色红色)反映了注视点的范围及停留时间,区域块颜色深度越深,表明停留时间越长。二、实验设计(一)被试由于被试自身情况不同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所以本次实验的被试为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年龄、学科背景近似,以减少被试变量的影响。实验一共有40名被试,裸眼或矫正视力均在1.0以上,无色盲色弱症状,身体健康,无眼睛散光或失明者。实验采用对照实验法,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人,分别测试不同内容。一组被试阅读纯文字材料,另一组被试阅读可视化材料。(二)实验材料本次实验的材料来自2017年9月12日网易新闻《数读》栏目,作品题目为《我们分析了中国哪里传销最严重,结果大跌眼镜》。本实验选取了同一报道内容的两种不同的呈现方式:文字报道和静态图表报道。数据来源于Openlaw网站上各级法院发布的“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一审判决书,统计数据的年份在2010-2017年间。报道内容主要是通过一审判决书的数量、案件当事人的个人资料,分析中国传销活动的地区分布、职业分布、文化水平分布情况,从而得出哪一地区的传销活动最严重,以及从事传销活动的人中哪种职业和学历最多。原作品的静态图表一共有3幅,第一张属于坐标图,以年份为横坐标,以省区为纵坐标,反映的是2010-2017年间一审判决书中“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数量变化情况。第二张为数据地图。为了清晰展示,将其分为两幅。全国地图反映的是各省区的“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一审判决书数量对比,第二幅图反映的是排名前三位的3个省区内,各地市的一审判决书数量分布情况。第三张则是传销活动案件当事人的职业分布和学历分布统计情况,图中还标注了数据来源、报道媒体以及相关图例。由于眼动仪接收的实验材料主要以图片为主,所以本次实验将文字材料也做成图片,便于实验操作。文字报道实验材料如下:我们分析了中国哪里传销最严重,结果大跌眼镜。传销年年有,今年似乎特别多。7月14日,东北大学毕业生李文星身陷传销组织,被发现溺亡于天津静海区的水坑内;不到一个月时间,女大学生林华蓉在湖北被传销组织控制,后跳河死亡。更准确地说,传销屡禁不止,只是今年得到关注的案件特别多。除了大学生的身份备受关注之外,被骗进传销组织的受害人的最终死亡才让这些事件变成了社会热点。公众视野之外,还有多少传销案件被宣判定罪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通过OpenLaw网站上各级法院发布的“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一审判决书资料,分析了2010年至今中国各省市的传销情况。国务院在1998年、2005年依次出台了两条禁止传销的行政条例,并于2009年正式在刑法修正案七中立法禁止传销。2010年中国“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一审判决书数量仅为26件,在2014年飙升至359件。2015年有所下降后,又在2016年达到478件的峰值。考虑到立案调查、提起诉讼和案件审判所需时长,自2009年传销立法开始,针对传销的打击力度有所加强,相关判决数量逐渐增多。可以看到的是,传销活动在中国分布极广,没有哪个省份能逃过传销的魔爪。与此同时,省份间的传销活动分布差异也非常大,传销案件发生较多的省份多位于沿海及南部地区,城市以大中型城市居多。2010至今,江苏、广西和浙江三省区的“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一审判决书数量均过百份,合计371份,占全国的29.3%。江苏省以163份判决书位列榜首,其中南京市、无锡市和南通市的传销案件数量分列省内前三,三市六年来发生的传销案件数量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市、北海市、桂林市和梧州市,以及浙江省宁波市、金华市、台州市和杭州市发生的传销案件数量也在各自省份名列前茅。这并不意味着江苏、广西和浙江就成了中国的传销之都,只能说这些省份对传销的打击力度较大,还有很多地方对传销活动仍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么都是什么人在从事传销活动呢?在分析了1810份“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一审判决书后,我们筛选出422名文化水平描述清晰,以及369名职业背景明确的传销案件当事人。结果显示,422名传销人员中六分之一的人只有小学学历;近半数的传销人员具有初中学历;超过五分之一的传销人员完成了高中教育;只有少数具有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三)实验过程本次实验地点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实验中心眼动实验室,实验时间分为上午和下午两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有20名被试参与实验。为避免被试之间的相互干扰,实验室被分隔为三个区域:眼动仪所在的实验区、实验结束后的问卷填写区以及被试等候区。第一组20名被试阅读文字材料,第二组20名被试阅读数据可视化材料(四幅信息图表)。为了让被试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完实验材料中的内容,每张图片的切换不设置时间,而是由被试在阅读完后,示意实验操作者切换图片。眼动实验开始前,被试会听一段实验指导语:“您将要看到一幅文字材料的图片或四幅可视化材料的图片,请按照您平时的阅读习惯来进行阅读,不要刻意记忆图片中的内容。每幅图片阅读完成后,请示意操作者切换到下一张,但视线不要离开屏幕。”在被试阅读实验材料之前,实验操作者先对被试的眼球进行定标,校对无误后,开始阅读实验材料,眼动仪同时进行眼动记录。被试实验完成后,到问卷填写区填写问卷,问卷内容紧扣实验材料,测量被试分别对文字材料或可视化材料的理解程度、信任程度、喜爱程度、参与程度和记忆程度。(四)实验假设根据前人研究提出如下研究假设:假设1:与文字报道相比,可视化作品更容易让受众注意到关键信息。假设2:与文字报道相比,受众更容易记住数据可视化作品中的关键信息。假设3:与文字报道相比,可视化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更容易让受众理解。假设4:与文字报道相比,受众对可视化作品的信任程度更低。假设5:与文字报道相比,受众对可视化作品的喜爱程度更高。假设6:与文字报道相比,受众阅读可视化作品后所产生的参与程度更高。三、研究结果及分析(一)眼动实验的结果与分析眼动实验主要考察的是受众阅读材料时的注意力分配,被试是否注意到了关键信息,而后测问卷作为眼动实验的补充和完善,以量化方法测量受众在阅读文字材料和可视化材料之后,在记忆度、理解度、信任度、喜爱度和参与度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差异的程度。眼动实验中轨迹图的分析如下:受众在阅读纯文字报道时基本按照文章的顺序,依次从标题到正文,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但也存在若干次的回视,视线停留长的地方往往位于段首附近。在阅读可视化作品时,大多数受众者的视线是从标题到极大值到图例再到其他内容。四幅可视化图表中,被试对于每幅图的标题都给予了较多的停留时间,有的还是视线的第一落点,证明了标题对于可视化作品的重要性。被试阅读《2010年至今“传销活动罪”各省一审判决书数量》的图表时,视线较集中的区域首先是右侧的各省区8年的合计数、最后一行的每年各省区的合计数;其次为2016和2017年各省区的合计数,几个较大的数值以及与之对应的省区(广西、湖北、江苏)。2010至2014年各省区的数值,尤其是处于图表左侧中下部的区域,视线落点较少。《“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一审判决书数量》为便于展示切分为两幅图(一幅全国地图,一幅为江苏、广西、浙江的省区地图),它们均通过灰度的变化(颜色越深,判决书数量越多)来呈现数值的大小。在全国地图上,视点较集中于华中、华南和华东(明度较深),且视点面积较大(表明视线停留时间长)。这个现象同样表现在了江苏、广西、浙江的省区地图上。《传销人员的文化程度和从事职业》的轨迹图中,视点较集中的地方除了标题外,依次为“文化程度”中的“初中”、数据源“OPENLAW”和“从事职业”中的“无业”。“网易新闻〡数读”由于字号较大也吸引了部分视点。在可视化图表中,视点主要集中于经过强调处理的极大值(对使用色彩、面积、位置等核心信息进行强调),不仅为被试较早注视到,而且视觉停留的时间也比其他区域长。数据源“OPENLAW”和“网易新闻〡数读”均在可视化图表中出现了3次,但轨迹图中,有不少被试将更多的注视点落在了字号较大、颜色较深的“网易新闻〡数读”上,由此证明,字号大小与字体颜色的深浅影响着被注视的概率。眼动实验中热点图的分析如下:本实验中的热点图是采用颜色的深浅(由浅绿、深绿、浅黄、深黄、橙色、浅红、深红)来标注受关注程度的不同,注视点停留时间长,既能够反映被试对此处信息感兴趣,也可以证明此处信息的提取有难度。在纯文字材料的热点图上(如图1所示),黄色和红色大多位于标题、段落的开头部分和整个文本的上半部分。说明被试的视点在这些地方停留的时间较长,后半部分停留时间较短,尤其是文尾部分则经常忽略不看。在可视化材料的热点图上(如图2所示),黄色和红色大多位于标题、极大值、深色地区(以明度映射数值大小)和图例、数据源。其中,标题和极大值附近多为红色,证明被试的视点在此停留的时间最长,深色地区停留的时间次之,图例等内容停留时间较短。由此推断,被试阅读纯文本材料和可视化材料的方式不同。阅读文字材料是顺序阅读,阅读可视化材料时,视觉更多地受到刺激点的影响。色彩、面积等视觉元素,甚至标题(字体、字号被强调处理)都会成为视觉的引爆点。(二)眼动与问卷结果的方差分析本研究将后测问卷中的所有问题按照记忆度、理解度、信任度、喜爱度和参与度进行了划分,其中记忆度对应问卷的1到12题,如,材料中传销案件数量最多的省份、大部分传销人员文化程度等;理解度对应问卷的13题;信任度对应问卷的14题到20题,如,材料是否准确、全面地呈现了事实,数据来源是否可信等;喜爱度对应问卷的21到23题,参与度对应问卷的24题,提问被试是否愿意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这篇报道。为了对问卷进行量化,主要采取的编码方式如下:第1到第10题选项正确赋1分,反之0分;第11题正确答案有两个,答对任何一个赋1分,答对两个赋2分(不分先后顺序)、反之0分;第12题回答正确赋1分,反之0分;第13题到第24题的选项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按5分到1分进行赋分。40名被试的每一项指标得分相加,最后将数据导入SPSS软件进行分析。根据阅读材料的差别,阅读文字材料的为被试一组,阅读数据可视化材料的为被试二组。比较这两组被试在记忆度、理解度、信任度、喜爱度、参与度,以及眼动实验的指标——注视记录长度和注视点个数的均值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被试一组的记忆度、信任度、喜爱度和参与度的均值都低于被试二组(如表1170 所示),仅理解度高于被试二组,说明与文字报道相比,受众对于可视化作品的记忆度、信任度、喜爱度和参与度更高。由表2可见,两组被试在记忆度和喜爱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s<0.05),数据可视化阅读组的效果好于文字材料阅读组。在参与度上,两组差异是边缘显著的(p<0.1),数据可视化阅读组的效果好于文字材料阅读组。从眼动结果的比较上看,两组在注视记录长度上也有显著差异,数据可视化阅读组的注视记录长度多于文字材料阅读组(p<0.05)。在理解度、信任度和注视点计数上两组不存在显著差异(ps>0.05)。通过对两种阅读方式记忆度的量化统计分析发现,被试对于可视化材料的平均记忆程度高于对文字资料的平均记忆程度。此结果说明:信息的表达形式会影响受众记忆信息的效度,可视化材料比纯文字材料的效果要好,记忆的稳定性高。结合之前的轨迹图和热点图可以看出,可视化图表将关键信息和极值突出显示,受众给予了这些关键信息更多的关注度和停留时间,自然印象更深刻,而文字报道的关键信息则“淹没”在一般信息中没有得到强调处理,特别是在形式上核心信息和一般信息没有明显的区分。因此,受众在阅读文字材料的过程中,注意力通常会被均匀分配,这导致在后测问卷中文字材料的得分低于可视化材料,记忆度也不如可视化材料。通过对两种阅读方式理解度的量化统计分析发现,被试对可视化材料的理解度均值与纯文字材料的理解度均值相差不大,说明被试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材料所传达的信息在理解程度上类似。此结果说明:无论是文字还是可视化,受众在理解信息时与该信息的表达形式关系不大。一般看来,可视化作品似乎应该比文字报道更容易让受众理解。但实际上,数据可视化过程也是对所要传递的信息再结构化的过程,需要对信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编码。受众阅读可视化作品时则需要解码。这就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可能性:一是可视化作品设计科学合理,实现了信息传达的易读性;二是可视化设计不合理,无法实现信息的顺畅传达,反而增加了受众从中提取信息的难度。这两种情况同样适用于文字报道。另外,信息内容的复杂性也会影响理解程度。如果所要传达的信息具有较高的专业性,而阅读者又是普通群众,那么,就理解效果而言,无论是纯文字表述,还是可视化呈现恐怕很难有明显的差别。通过对两种阅读方式信任度的量化统计分析发现,可视化作品的信任度均值与纯文字报道的信任度均值相差不大,说明被试对于可视化材料和纯文字材料所传达的信息在信任度上较接近。此结果说明:受众对信息的信任度与该信息的表达形式关系不大。针对信任度的研究假设是考虑到文字报道一般都标明消息来源,而可视化作品中的图形、图表等对视线更具牵引力,造成受众对数据来源的忽视;或者由于数据结果出乎意料,与受众的已有认知不符,导致受众对数据来源产生怀疑。另外,可视化作品往往突出强调的是部分信息,给人信息不完整的感觉,再加上以图形来表达信息也容易让人感觉不够严谨,造成受众对可视化作品的信任度较低。眼动实验中的轨迹图和热点图表明,受众会注意到图表中的数据来源,而问卷结果也显示,信息呈现方式并不影响信任度,综合各种因素,关于信任度的研究假设虽然没有得到验证,但也是合理的。通过对两种阅读方式喜爱度的量化统计分析发现,受众对可视化作品的喜爱度均值明显高于纯文字报道的喜爱度均值。此结果说明:信息的表达形式会影响受众对信息的喜爱度,可视化作品比纯文字报道更让受众喜爱,而且喜爱的稳定性高。文字是一种严密、抽象、规范的语言符号,传播信息精准但阅读速度慢,且对阅读者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的要求;相比而言,可视化作品则显得形象直观、一目了然,阅读门槛低。在信息剧增而阅读时间短缺的时代,经过可视化处理的信息产品能够满足快速消费信息的需求。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的信息选择或然率公式中作为分母的“费力程度”,不仅仅指的是内容和传播途径,也包括信息的呈现方式。通过对两种阅读方式参与度的量化统计分析发现,受众对可视化作品的参与度均值高于纯文字报道的参与度均值。此结果说明:信息的表达形式会影响受众的参与度,可视化作品比纯文字报道更容易让受众有参与的冲动,且参与度的稳定性高。问卷中对于参与度的考察主要是看受众在阅读完之后是否会产生分享的意愿,传播效果的行为层面是建立在认知和态度两个层面基础上的,只有受众理解并喜爱作品才能产生深层次的效果,即行为,即便可视化作品在理解度上与文字报道并无差别,但受众更喜爱这种表达样式,导致其更愿意分享,也是合情合理的。互联网环境中的受众参与行为还包括了收藏、点赞、评论等方式,因此,本实验的后测内容还不够细致,对可视化作品在参与行为层面的考察还可做进一步的探索。综上所述,分析从眼动实验导出的轨迹图和热点图,可以验证研究假设1的正确性,即可视化作品更容易让受众注意到关键信息。通过分析问卷的量化统计结果,基本验证了研究假设2、假设5和假设6的正确。假设3和假设4由于存在较多的干扰因素,导致假设没有得到验证。优越的视觉效果确实能够让受众喜爱并参与进来,受众对于可视化作品的记忆度会更高,但在信息的理解以及信任度方面,可视化作品的效果和纯文字报道是没有实质性差别。(三)眼动实验数据与问卷数据的相关分析将眼动实验的数据与问卷量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注视点计数与记忆度之间、注视记录长度和喜爱度之间、以及注视记录长度和注视点计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如表3所示)。注视点计数越多,说明被试视线所观察到的信息越多。在后测问卷中,记忆度的测量方法主要是考察被试对于实验材料中关键信息的记忆情况,关注到的信息越多,记忆度得分越高,所以注视点计数与记忆度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即被试对信息的注视范围越广,其对材料的记忆效果越好。注视记录长度可以反映被试对于实验材料的兴趣度,所以注视记录长度和喜爱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即被试对材料的注视时间越长,说明其对材料的喜爱程度越高。而注视记录长度越长,说明被试的视线在实验材料上的停留时间越长,注视点计数的数值因此也就越大。(四)本研究的局限性本次眼动实验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试的选择。为了降低因个人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被试全部选择了在校大学生,这就与现实生活中数据可视化作品的阅读者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研究结论推至全体时需要慎重。二是实验材料中的可视化作品原本是穿插着文字内容的三张图,第二张图完整展示将会降低清晰度,为此研究者将该图裁切为两幅。虽然调整后的四张图按照顺序依次显示,但与浏览三张图还是存在差异的,至于这种差异多大程度上影响测试,尚有待进一步验证。此外,现在很多数据可视化产品是交互式的,需要被试自己操作键盘、鼠标来完成阅读,但目前的眼动仪尚不具备这种功能,实验仪器的功能限制了实验材料的选择,因此,此次眼动实验的个别结果和结论能否适用于交互式数据可视化作品有待进一步的验证。四、本研究的主要结论通过本项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人们在阅读文字报道和数据可视化作品时的视线轨迹有明显差别,前者遵循自上而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轨迹,后者的第一落点则倾向放在被突出强调的极大值附近,且视线在若干个被强调处理的数值之间流动和停留。(二)无论是文字报道还是数据可视化作品,标题的重要性再次得到验证。不仅看文先看“题”,而且看图也是先看“题”。大字号的标题和关键信息都利于捕捉阅读者的注视。(三)相比于阅读文字材料,受众对数据可视化作品的喜爱度、记忆度和参与度更高,但在理解度、信任度上差异不显著。这再次表明,数据可视化作品可以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四)信息的表达形式与受众阅读信息时的喜爱度、记忆度和参与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可视化的叙事方式不仅降低了受众的获知成本,而且提高了受众对信息要点的记忆效率和分享欲,这就为新闻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再传播提供了参考。(五)受众阅读信息时的理解度和信任度与信息的表达形式关联不大,这就证明,理解与信任主要来自受众对内容层面的感受。无论是文字符号还是图形符号,编码时的易读易懂和明确标注信息源是任何新闻生产方式的专业规范。(六)注视记录长度与喜爱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以视觉元素快速抓取受众的眼球,营造不同的兴趣点,来实现“悦读”,进而延长信息消费的过程,已然成为当下各类媒体争取受众的致胜之策。(七)注视点计数与记忆度之间是正相关关系。看的范围广、内容多,自然就要耗费较多的阅读时间(注视点计数与注视记录长度之间也是显著相关的),自然也就记得牢。因此,为新闻作品营造较多的看点(新闻点),有助于提高受众的记忆效果。本文系简写版,参考文献从略,原文刊载于《国际新闻界》2018年第4期。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期执编 / Savannah订阅信息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国际新闻界》,国内邮发代号:82-849,欢迎您订阅!您也可访问《国际新闻界》官方网站 http://cjjc.ruc.e.cn/ ,免费获取往期pdf版本。此外,编辑部还存有少量过刊,您若需要,可微信私信我们或发邮件至 gjxwj@ruc.e.cn 与我们联系哦!

复活县

隐藏在平原视线中:研究人员发现从银河系延伸的银河鳞片气泡

一群天体物理学家找到了两个巨大的等离子体气泡,每个气泡延伸数万光年,在银河系平面上方和下方发射高能辐射。研究人员在2008年发射的美国宇航局费米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的公开发布数据中发现了这些结构,用于研究极高能光子的来源,即伽马射线,其频率高于X射线。从它在地球表面数百公里的轨道上,费米用大面积望远镜(LAT)绘制了伽马射线源的位置。但伽马射线的起源并不总是很清楚; 费米观点的前景蒙上了阴影,宇宙射线撞击银河系中的尘埃。为了更好地了解伽玛射线环境,哈佛 - 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的Douglas Finkbeiner和他的同事们根据显示宇宙尘埃位置,星系盘模型和已知的伽马射线发射器的地图仔细减去了这些来源。 ,例如其他星系中的活跃黑洞。费米纳在美国天文学会5月会议期间接受采访时说:“费米地图中有许多类型的发射 - 有些东西我们期待看到,比如尘埃相关的发射。” Finkbeiner在会议上提出了该研究的早期版本,该版本现已最终确定并准备出版。“然后我们看到了其他一些我们没想到的事情,”Finkbeiner在采访中说。“我们看到这些巨大的气泡到达银河系中心的上方和下方。” 该研究与研究生孟苏和特雷西斯莱特共同撰写,将出现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Slatyer现在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高级研究所)Finkbeiner比较了所谓的费米气泡的叶片形状与泪珠或热气球。这两个气泡是对称的,每个气泡似乎都来自银河系的中心,那里有一个质量为四百万个太阳的黑洞潜伏着。它们的距离大约是银河系直径的一半。费米气泡的起源尚不清楚,但是一群高能电子与普通光子碰撞,将它们提升到伽马射线能量,似乎是原因。落入银河系中心黑洞的物质可以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来产生在热等离子体中扫过的电子,最终产生伽马射线。Finkbeiner说:“当你的东西落入那个黑洞时,就像你想象的那样,它会造成很大的混乱。” “发生的事情之一是非常高能量的粒子被射出,可能还有冲击波,你可以从物体中射出物质的喷射物。” 这些喷气式飞机可以喷射到星系平面上方和下方的星际介质中,并形成发射伽马射线的气泡。另一种可能性是内部星系中相对较近的恒星形成爆发,可能在过去的一千万年内。“如果你有许多年轻的恒星同时在同一个地方形成,它们会产生巨大的恒星风;其中一些会像超新星一样爆炸 - 很多事情都会发生,加热气体并导致气泡膨胀,”Finkbeiner说过。研究人员发现了两种提议解释的缺陷,但指出两者的某些组合可能是原因。事实上,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大卫·斯佩格尔(David Spergel)没有为这项研究做出贡献,他解释说黑洞的增加和爆炸可能是相关的。“我们在一些外部星系中看到的是同样的黑洞流入也会产生一团恒星形成,”Spergel说。Spergel指出,许多天体物理学工作的重点是滤除银河系结构的前景,以便进入遥远的宇宙。“对于大多数宇宙学家来说,我们的银河系是一个巨大的麻烦,”他说。“这是其中一位科学家的前景和垃圾是另一位科学家研究领域的例子之一。”从任务的公共数据中挖掘新发现有时会导致独立数据挖掘者与任务自己的科学家之间的解释分歧。也就是说,Finkbeiner 2003年在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数据中检测到银河系中心附近过量微波辐射的雾霾尚未被 Spergel和WMAP团队的其他成员完全接受。但是费米团队似乎已经接受了新的发现。“我们对这项工作的看法是,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斯坦福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彼得·迈克尔逊提出,费米LAT的首席研究员。“道格的工作很棒。” 迈克尔逊补充说,该研究强调了通过公开数据发布让更广泛的科学家群体参与的重要性,并指出任务团队正在进行自己的后续分析。“为了弄清楚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气泡在银河系中的真正起源,还有很多有趣的工作要做,”迈克尔逊说。

如愚

版式心理学!如何引导观者视线?

文/舒蕾 版式设计作为平面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的各个行业。本文主要研究版式编排与视觉习惯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版式“视觉心理”的剖析,揭示其内在规律,达到版式编排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凸显版式编排的设计价值。版式设计的核心就是吸引人的视线。当我们在观看某些东西时,大部分的人都有自己习以为常的观看习惯。人们往往在一瞬间就会判断出这是什么?这一现象导致的结果是人们会想起与所看到的东西相近的信息,并判断画面中信息的价值,我们将这种心理倾向称只为视觉心理。其中,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就是视觉引导的技能,也就是要学会如何引导观者的视线,视觉引导最终关系到设计作品的成功与否,设计师必须具备引导观者视线的能力,让观者关注你设计主题,收到你要传达的信息。换言之要想让观者愿意去看,就要会运用视觉心理去引导。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运用视觉心理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法国国旗红、白、蓝三色的比例为35:33:37,而我们却感觉三种颜色面积相等。这是因为白色给人以扩张感觉,而蓝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视线移动最自然的轨迹就是由上至下, 大多数平面设计都是自上而下的视觉引导为基础来进行版式设计的。在杂志版式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都放在页面的最上端,报纸和传单也同样如此。这样的设计原则是由文字的书写方式决定的。横写时,是从 上一行换到下一行;竖写时就是从上往下移动。不过,横写时从左上角开始往下写,而竖写时是由右上角开始往下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会先注意到大的东西,特别是当两 件物体颜色或材质相同的时候,视线往往会集中在大的物体上。根据这一原理,应该尽量放大希望吸引读者注意的东西。例如:如果是文字的话,那么观者的视线往往会首先集中在大号字上,所以标题的字号通常都比较大。不过,过大的东西人们可能反而会看不到,不能尽收于视野范围内的东西会被忽视掉,所以说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应该保持适度的范围内。我们的眼球习惯向相邻的物体移动,比如在看人的时候, 我们不会看离这个人距离很远的人,而是自然而然去看他旁边的人。为什么视线会向相邻物体移动呢?因为眼睛在看一个东西的时候,与之相邻的物体已经进入我们的视野,只要稍微移动视线,就可以看到旁边的物体。可以说这是在视觉引导中比较容易应用的一种视觉心理:只要在相邻部分放置你接下来想要呈现给观者的内容即可。色彩是版式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元素,同时也频繁应用于 视觉引导中。色彩的心理效果在视觉引导中的运用就是:人的目光习惯向相同颜色移动。在一个画面中,同一个颜色分散存在时,视线会自动沿着相 同颜色移动。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将一种特定颜色布置在页面每个版块的开头部分,将其称为标记色。通常我们愿意使用红色等醒目的颜色来作为标记色。当然,在暖色调画面中,如果有蓝或绿色分散存在的话,视线也会随之移动。画面里有很多小版块时,可以在小版块开头使用标记色。但在一个设计版面中,有时很难区分小版块,这时如果搭配图形(圆形、星号等),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从儿童时期起就习惯了编号后按次序阅读。我们自己有 自己的座位号,或者按照编号顺序进入考场等。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会应用到编号。目光会随编号移动,是因为我们一直就有这样的习惯。如果看到1,就自然会找2,之后又是3,视线就会这样一直移动下去。这一原理在版式设计中也被广泛使用。在整体构成比较复杂 时,这种视觉引导十分有效。将数字字号稍微放大,使之更容易 辨认,再给它们添加相同颜色的话,引导视线的效果就更加的合理。箭头的出现,是因为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认为眼睛在捕捉物体时,视线、目光和力量会以物体为目标,从眼睛向物体方向传送,把这一想法用图形来表示时,箭头就诞生了。箭头可以按其指示的方向引导视线。矢量方向的引导性强而有 力,让人无法抗拒。在图表以及指南中经常用箭头来引导视线。引导观者视线是版式设计所拥有的最强大的功能,经验丰富的设计师都对此非常重视,他们善于运用这条贯穿页面的主线,设计易于浏览的页面。从某个角度讲,版式视觉心理运用的好坏,是设计师设计技巧是否成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