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苦读8年医学,他为什么拿了博士学位却放弃从医?离世异俗

苦读8年医学,他为什么拿了博士学位却放弃从医?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罗鹤终于在2020年毕业了,尽管本博连读学了8年医学,他却没有选择从医,而是进入一家外资医学影像公司。刚入职一周,聊起新启的公司人生活,他语调欢快,“非常开心、每天可以准点下班,待遇太好了!”如果按照从医的路线,毕业之后的他应该在医院接受规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期2-3年),每月的收入还不到现在的一半。8年前,罗鹤以很高的高考分数,报了上海这所大学医学院的八年制,不止他们学校,当时八年制医学生的录取分数,在各医学院校都位居各专业的前列,招收了最优秀的一批高中生。八年制顺应了中国医疗人才层次提升的大趋势,也确实参与到了历史的进程,做出了很大贡献。2002年时,中国146万多执业医师中,大专、中专及以下学历的超过60%,有博士学历的0.6%,不超过9000人。而2001年后开设八年制医学专业的14所高校,至今12届毕业生大约1万多人,已经超过2002年之前的博士数量。罗鹤入学时,还是八年制的荣光时刻,最初两三届毕业生刚刚开始工作,“科室里来一个八年制,主任两眼都放光”,一位医生这样形容当时的情形。罗鹤和他的同学,大多看中可以提前3年获得博士学位。对于未来懵懵懂懂,以为学医就是在临床上治病救人,高分入学的八年制毕业生将来在大城市的三甲医院谋得职位肯定不成问题。然而,情势变得很快。科研能力在医生的评价体系中占的权重越来越高。曾经的优势——提前三年拿博士——转而成为劣势,少了三年的科研训练,“八年制的博士真不如5+3+3的科研型博士受待见”,罗鹤感慨,这也是他放弃从医的重要原因。曾经让主任“两眼放光”的学长、学姐们,因为缺少科研成果,晋升时受到限制,有的甚至可能成为“万年主治”。而到了今年,那些没有像罗鹤一样逃离的毕业生找工作时,甚至连被“两眼放光”的机会都没有了。△ 2020年6月30日,北京协和医学院几位学生参加毕业典礼。来源:人民视觉。入学之时:感受最后的荣光罗鹤入学的2012年,是八年制在全国推广的第12年。从国际上来看,美国作为医学最发达的国家,其医学教育只在研究生阶段开设,学生需要读完四年任意专业的本科,才能继续学医。临床医生需要念四年医学博士,获取MD(Doctor of Medicine)学位。学术型医生在MD的基础上,还需要读4-5年的PhD(Doctor of Philosophy)。毕业之后,均需经过一定年限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国最早践行八年制的是北京协和医学院。1917年,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参照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自开办起,其临床医学专业就只有八年制这一种学制。早年的协和医学院培养出了一批医学泰斗级人物,包括人称协和内、外、妇、儿科“四大天王”的张孝骞、黄家驷、林巧稚、诸福棠。协和毕业的医学大家几乎占据了中国现代医学史的半壁江山。2001年,原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发了《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逐步发展长学制。同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开设八年制专业,此后扩展到14所高校。此时,中国医生数量已经不少,但执业医师中,大专及以下学历占大多数,医疗服务的质量仍需有较大提升。当时的媒体报道过一个细节,几位参加医师资格临床实践内容考试的医生,穿手术衣时,将系绳的部位穿在前面,而并非像正规的手术大夫那样在背后系好。监考人员问为什么?答曰:从来都是这样做的。顺应人才层次提升的需要,再加上那几年,正好是中国公立医院开始扩张的时点,八年制医学生成为“香饽饽”。同样是2012年入学的林奇,大一开始就能感受到学校对八年制的资源倾斜,比如八年制医学生享有更多的导师资源,他们选择导师时不占用其指导名额。而短短八年就能获得博士学位,这也让身边其他学制的医学生感到羡慕。此后的八年是这样度过的:前四年像是高中延续版,每天和同班同学一起上课,第五年是临床实习,其后两年在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不同科室间临床轮转见习,最后一年用来做科研和写毕业论文。罗鹤的前四年也是一样,通识教育和基础医学教育为他打下了临床知识基础,他最喜欢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如何解决疑难病例,治好一个病人让他觉得有成就感和价值感,他也将成为一个医术好的医生奉为圭臬。此时的他们都没有意识到,在他们入学以前,外面的世界已经在发生变化,而这个变化将决定他们的未来。最后三年:才发现世界早就变了2010年前后,科研成果在医院的评价体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背后的逻辑是,对临床医生的临床水平做出评价是困难的,而科研层面包括发表文章数量、累计影响因子、被引用次数、获得的基金层次和额度等是比较容易量化评价的。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医院排名,可量化的科研成果更是成了一个指挥棒。此后进入医院,学历门槛水涨船高,一些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几乎都把博士学位作为了硬性标准。这也与人才层次的提高有关,医学博士不再稀缺,于是,八年制学生的认可度逐年降低, “我所在的复旦某医院的王牌科室由于过往八年制学生表现不佳,已经不再招收八年制研究生”,一位医生在微信公众号《小张聊科研》中这样记录。直到大学第六年,林奇终于认清了现实,发表一篇满足毕业要求的论文,“只能毕业,不能就业”。他开始感到焦虑,这种焦虑一直伴随着余后三年。那一年他选了导师并开始为期两年的临床轮转,导师是一位专业领域的大拿,也是一家三甲医院的科室主任。科室里除了像他这样的八年制学生外,还有一些五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年博士一路念上来的学生。这批学生比他年长三岁,有更多的临床和科研经验。而毕业之时,林奇需要和他们同台竞争,争取留在科室规培、留在医院工作的机会。“同样是博士,没有人会管你是临床型博士(MD)还是科研型博士(PhD),都会拿同一套标准来要求你,也就是发表的文章。”在各科室轮转见习的过程中,林奇遇到过临床能力极强但因没有科研成果而无法升职称的“万年老主治”(主治医生),也遇到过早期临床能力一般、专注科研,其后平步青云的副主任、主任医师。前辈的经验点醒了他——临床能力是可以靠经验提升的,而科研必须趁年轻获得成果,基础医学试验也只有在正式工作之前才可能有比较集中和连续的时间进行。林奇开始能够客观地认知自己的学制:八年制唯一的优势是年限短,而这个优势的另一面也是劣势,在现有对于医院和医生重科研甚至唯SCI论的评价体系中,与其他博士相比,因为科研时间被压缩,八年制医学生手头的文章数量和质量都没有竞争力。进入医院后,有高分(影响因子)文章的医生,更容易申请到国自然课题,从而更有升职的优势。2020年1月发表的一篇《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学生就业状况和工作满意度调查》显示,八年制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低,除工作稳定性及同事之间相处方式外,其他指标满意度未超过中等(3分),且呈现出年资越高,满意度越低的趋势,其中工作环境与工作收入最不令人满意。△ 截取自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学生就业状况和工作满意度调查》。同样是第六年,罗鹤选了一位科室主任作为导师,真正开始做科研课题,却发现自己无从下手。和大多数的科研新手一样,罗鹤还没有独立提出一个课题的能力,研究的课题是导师给的。导师把课题布置给罗鹤并大致说明之后,后续设计试验、具体实践的工作都需要他自己来完成。不仅是导师无暇指导,罗鹤也没有同门的师兄师姐可以请教,科研菜鸟不得不独自打怪升级。第一个“怪物”是如何设计试验,罗鹤研究的一个中西医结合方向的课题,根本没有英文文献可供参考,而且因为课题角度很新颖,相关的中文文献也很少。到了真正进行试验操作的时候,第二个“怪物”就出现了,更高阶的神经学知识、统计学知识和试验操作技术,都需要从头学起。那段时间,求助无门,自学进度缓慢,让罗鹤“自信心受到了打击”。罗鹤感慨,科研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硕士阶段的目标是能够完成给定的课题和试计划的执行,博士阶段应该拥有自主设计课题、设计试验的能力。“八年制的前五年和其他学制的本科在课程设置上几乎没有差异,但是到了后面三年,直接进入博士的要求,没有经过前期的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一定是不够的。”毕业了:手头没有文章找工作有多难?现在回过头来看,几乎就是在那段灰暗的科研时光,罗鹤决定了不当医生。仍然怀揣医生梦的林奇,在找工作的时候,对于手头没有文章这件事究竟有多难,有了更直观的体会。面试时,应聘者坐下聊天,一开始的话题就是,你发了几篇文章,有几分(指期刊的影响因子,一般分为几个档次,0-3分;3-5分;5-10分;10分以上,影响因子越高,论文越好)。“人家按部就班读出来的科研型博士手头有七八分的文章。”林奇解释说,想要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至少需要手握一篇5分左右的文章,而此时转换了研究方向的林奇还欠缺相关的文章。面试的教授对于林奇各方面表现都挺满意,学历背景不错、面试表现也挺好、此前的导师还是业内翘楚,但是“就是没有什么文章”,教授说得很直接。他一度以为这家医院录取无望,所幸结果是好的。林奇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八年,“应该从大一就开始接触科研”,这是他总结的教训。但他也认为,这是学校应该做的,“如果现实要求就是这样看重科研和文章,那学校应该尽早让学生有做科研的意识。”“学什么取决于考什么,焦虑什么取决于就业的时候需要什么。”一位毕业于协和八年制的医生告诉八点健闻,按照协和的学制,最后的8个月是用于科研的时间,但那时候才开始投入科研是肯定来不及的。大多数学生都把找导师开始科研的时间提前了,如今在校的学生大多在入学两年半到三年,也就是刚刚完成医学预科通识教育时,就已经开始找导师指导做课题发文章了。一位协和医学院教务处的老师统计称,今年至少一半的八年制毕业生发表了SCI论文。而医学院校也意识到了这件事情,不少医学院校开始对八年制的培养计划以及毕业时的科研成果要求做出了调整。就在林奇毕业的这一年,林奇所在医学院调整了八年制的培养计划,缩短了临床科室轮转见习时间、扩展了用于科研的时间,加强了对于毕业生的科研水平要求。同时,上海也出台了明确的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年限的政策。对于八年制学生而言,这两个政策相辅相成,核心就是让他们有了更多的科研时间,而把临床实践腾挪到了毕业之后的规范化培训。但对于林奇来说,作为政策更迭的过渡一代,似乎成了“最惨的一届”,前有科研时间延长的福利没能享受到,后是临床规培的时间又被拉长了,且八年制因为年限短而体现出的年龄优势也弱化了。教育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林蕙青透露,教育部正在加强与国家卫健委和中国工程院的协同配合,已设立了专项课题,对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要求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为各校的八年制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依据。“医学生培养不能搞半截子工程,要设计好八年制教育与毕业后住院医师规培的匹配和衔接。”有人积极顺应变化,有人干脆不当医生了新的改革开启之前,八年制已经影响了近20年的上万名医学生的命运。有的学生能够积极地顺应变化。在一位从医四年的八年制毕业生看来,学制本身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但是“人跟人的差异不在于学制的差异,也不在于智力上的差异,而主要与个人的努力程度有关。”他认为,开设八年制的都是国内顶尖的医学院校,平台和导师资源充足,如果能主动尽早开始投入科研,可接触到的机会是很多的。而他自己在八年的医学生涯中,参与过内科、外科多个课题的研究并发表了文章。不过,这样的学生是少数。大多数都是像罗鹤和林奇这样,在求学的过程中逐渐才意识到问题。最终,罗鹤选择了离开医生这个职业,而林奇选择留守,却也不得不离开上学的城市。对于林奇来说,生活学习了八年的上海承载了太多,这里有朋友、有熟悉的医院和导师、有喜欢的生活氛围,但是相比其他城市,除了规范化培训时间延长,上海不能定岗规培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医学生毕业之后,必须经过规范化培训,才能正式成为住院医师。定岗规培就是说完成培训后可以在规培基地留下,不能定岗规培就意味着,两三年之后仍然要面临找工作的压力。综合考虑了各地的规培工资、临床博后的工资、工作和科研压力以及生活成本之后,林奇决定离开上海,远赴南方任临床博后研究员。接下来的博后三年,林奇必须要有一些科研成果,至少要发一篇3分以上的文章。只有这样,在今后正式进入医院工作中,才不会因为科研的缺失,影响国家课题的申请和职称的晋升。也有的毕业生即便不能定岗,也选择留在上海,例如同样是今年毕业的王卓,将在一家三甲医院继续两年的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但这样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上海人。在他们班继续从医的学生中,一半回了老家和外地发展,一半留在了上海,而这后一半中多数和王卓一样,本就是上海人。至于完成规培后如果留不下来,会不会继续从医?王卓还没有想好,“先规培了再看,以后我可能会去私立医院工作,或者干脆就不当医生了。”2012年,三位不同地方的高中生罗鹤、林奇和王卓同时在上海开启了医生的梦想,8年之后,他们已经是医学博士,但梦想却都还没有实现。回想8年的大学生活,林奇有时会想起一位长者的话,“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文中所用均为化名)吴晔婷|撰稿王吉陆|责编我们尊重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微信搜索“八点健闻”,获取更多健康专业资讯

甜妹妹

这5所国内顶尖“商学院”的学生到底学了什么?毕业后竟无人能及

提起商学院,很多人一定会想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长江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等等。那么,这些商学院的实力到底有多强,学员在校期间都学了什么,相信大家一定很好奇。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一所由中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共同创办、专门培养国际化高级管理人才的非赢利性中外合作高等学府。学院成立于1994年11月,作为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的先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课程及学位已获得了国际工商教育权威认证系统EQUIS和AACSB双认证,并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正式认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不断追求卓越,亚洲顶级国际商学院的美誉得到了不断充实和提升。截止目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全英文教学的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金融MBA(FMBA)课程、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课程、Globa EMBA课程、高层经理培训(Executive Ecation)课程、博士(PHD)课程。该校毕业的学员大多数都是商业界的大咖和专家级人物,据统计,该校93%的学生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长江商学院长江商学院——是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资创办并获得国家正式批准,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赢利性教育机构,为国际管理教育协会(AACSB)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成员,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工商管理硕士授予单位”(含EMBA和MBA)。长江商学院一直以“为中国企业培养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企业家”为己任,并致力于创建全球新一代商学院。 长江商学院开设的课程有MBA、在职金融MBA、EMBA、高层管理教育四个课程。其中MBA课程是以全日制英文授课的综合管理课程,其入学标准居全亚洲所有商学院之首。超过45%的长江MBA学生有机会前往欧美著名商学院交流学习。该校毕业的学员大多数都是企业高管和企业创始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简称“清华经管学院”,朱镕基总理担任首任院长。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最优秀的经济管理学院之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获得AACSB和EQUIS两大全球管理教育顶级认证的中国内地商学院,学校开设的课程有会计系、经济系、金融系、创新创业与战略系、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市场营销系等7个系,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等4个一级学科均有博士点,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也设在清华经管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简称“北大光华”,是由北京大学及比利时鲁汶根特管理学院合作办学,MBA毕业生会得到鲁汶根特学院的学位。北大光华和美国凯洛格商学院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30多位教员都是美国学校的访问学者。作为亚太地区最优秀的商学院之一,通过AACSB和EQUIS两项国际认证。北大光华开设的课程有会计学系、应用经济学系、商务统计与经济计量系、金融学系、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系、市场营销系、组织与战略管理系等非常前沿的研究型课程。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复旦大学,是我国最早设立工商管理教育体系的高校之一,在1917年就创建了商科,1929年正式成立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作为PIM组织成员学院、美国商学院协会研究生入学管理委员会,并获得EQUIS(欧洲质量发展认证体系)国际认证、通过AACSB(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国际认证。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开设的学科有管理科学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会计学系、统计学系、企业管理系、市场营销系、财务金融系和产业经济学系以及27个跨学科研究机构,作为非常前沿的商学院之一,该校承担了高度的历史和社会责任,为祖国培养出众多行业顶尖级人才。各位,你们会选择哪一所商学院呢?【a萧雪说教育】:深度介绍大学及专业,专注教育、陪伴你成长。文案原创,转载必究。如有任何关于高考和专业有关的话题想说,一定要关注“a萧雪说教育”并评论留言哦!

艾曼纽

海归“菁英”们的内心独白:嗨!“菁英”,我们有话对你说

回想起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的我,怀着对社会流行病学的向往、对留学生活的憧憬,独自背着行囊从香港转机到达伦敦。很多细节已不再记得,但却清晰记得从飞机舷窗中跃入的那缕朝阳,和在旭日下隐隐可见的伦敦。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或许是这段留学时光对于我科研工作最重要的塑形。而在此期间收获的跨越国界的师生情、同学情、朋友情更是我一生受益的财富。如今,扎根于祖国的热土,我致力于将健康老龄化的研究从跟跑推进到领跑国际,为老龄化健康贡献中国智慧。——廖婧,2011年获菁英计划资助,前往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攻读社会流行病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全球卫生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员,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统计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有幸得到菁英计划资助,感谢广州留服中心老师帮助准备出国各项事宜,以及专门组织了行前培训,清晰记得当时培训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博士期间,由于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加上刚开始英语交流不太流畅,在外面很孤独,而且学业压力大,但想到这次出国留学的不易,硬是咬紧牙关,坚持学习、做实验。经过4年多刻苦钻研,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在探索过渡金属催化氢化动态动力学拆分的机理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研究成果首次发表在Nature 子刊上。在这一过程中非常感谢菁英计划给予我的帮助,让我感受到菁英计划大家庭的温暖。——刘建国,2012年获菁英计划资助,前往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7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瑞典中部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乌普萨拉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与广州缘结于2010年的研究生报考和入学,而与广州缘分的加深则源于2013年的惊喜——成为菁英计划的一员。用刻意的字眼去表达对计划的感谢难免肤浅,因为一切已全部反映在我对这样一个人生机会的珍视中。该计划给予我的不仅仅是金钱的帮扶,更重要的是一个正视自己内心向往、解答由此滋生出的更多疑惑的契机。资助青年才俊前往海外攻读学位,此计划并非唯一,然而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人,菁英计划的人本精神让任何一位与之有过交集的个体都记忆犹新。从始至终,计划的完善与细微都令我体会到是在与鲜活的人交往,而非系统与机制。借此契机,希望菁英计划能越办越好,帮助到更多领域中未来的能人巧匠。——俞裕果,2013年获菁英计划资助,前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目前在该校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主要领域为材料耐久性和海洋工程结构计算分析。时机,不是主动找上门的偶然,是带着恳切的盼望作出的无数选择造就的奇迹般的瞬间。回想起来,在大大小小的决策瞬间,曾有一些重大事件影响深远。一是在本科和硕士阶段修读应用数学专业后,跨一级学科修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帮助我后续确定了职业方向及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定位。二是受菁英计划资助,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赴瑞士留学,帮助我深入了解了现实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并掌握探测金融泡沫的方法。细想自己的求学之路及工作经历,并无特定章法。如果用复杂性理论来解释,可以说是“苦心经营”与“偶然相遇”非线性相互作用而演化得到的结果。——张群,2014年获菁英计划资助,前往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进行联合培养。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山青年学者”。在创业过程中,我经历了许多风雨,但最终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成绩既是广州对我的认可,也是我对广州的回报。经过10年时间,菁英计划已在广州崭露头角,菁英学员也在各行各业中为广州的发展作贡献。今年,菁英联谊会正式落户广州归谷,未来,希望在菁英联谊会的助推下,学员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能开展更多合作,取得放大效应,形成为广州发展的示范效应。相信菁英计划在未来的若干年,能够成为广州最好的一张名片。——韩超,2014年获菁英计划资助,前往法国巴黎六大攻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7年4月,创立广州安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广州生物岛,致力于研发肿瘤液体活检的关键技术。与菁英计划相识相知再到现在的相惜,是一个非常梦幻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让我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在国外,远离祖国和家人,又承受着学业压力,难免有紧张焦虑的情绪,而菁英计划给予了我全方位的关怀,使在海外的我内心变得坚定。回国之后,每年的海交会都有展示菁英计划成果的展台,这也是菁英学员相聚的好时机,每次去海交会都有一种回娘家的感觉。师夷长技以强国,师夷长技以兴粤。感谢菁英计划给我们一个师夷长技的机会,让我们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回馈社会,让广州变得更加美好。——黄婕,2014年受菁英计划资助,前往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进行联合培养。现为广东省人民医院肺癌研究所医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菁英学员在十年间开花散叶,奔赴世界各地,又如候鸟般飞回广州,助推未来几十年城市的发展。回顾过去30年求学和工作,入选菁英计划是我重要的人生转折,一年的国外生活虽短,带给我的不只有科研,也有更强大的信心,更从容的生活态度。世界上最幸运的事,大概便是年轻时能成为菁英计划的一员,带着使命和责任去未知的远方看看。——郑晓波,2014年获菁英计划资助,前往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交流学习一年。现为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从事环境化学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16年底,我有幸获菁英计划资助,独自踏上前往澳大利亚的飞机。海外学习过程中,我得到了外方导师慷慨的帮助,我领略了国外高校的培养观念和课程设置,也提升了个人的科研能力和素养。回国后,我成功获得博士学位,并顺利入职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成为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我负责新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我尽可能地将在国外学习时获取的先进教育理念应用到教学当中。虽然这些尝试可能微不足道,但也是一名菁英学员推动我国学术国际化所尽的绵薄之力。——卢允之,2016年获菁英计划资助,前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进行联合培养,研究方向为公司金融与企业创新。现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研究员。有时忍不住回想,假如当初放弃选择出国,此时此刻的我会在哪里,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又会认识哪些人,看到哪些风景。人生好像特别容易陷入这样的节奏里,这山望着那山高,不然钱锺书先生的《围城》如何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呢?只是我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会努力提醒自己更多用心地体味当下的生活,感受身边的风景。我想,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留学,在这个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的时代不断认识自己、审视自己,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过了24岁,人一下子就长大了好多,或许是放下了很多任性和执念,以前懵懵懂懂读的书和道理,都悄悄地一点一点照进了现实。感谢在这点点滴滴的成长里,菁英计划大家庭的支持和帮助。感谢时光和时光里的你们。有你们,真好。——李晓亚,2017年获菁英计划资助,目前在瑞典隆德大学攻读高分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识人才,重人才,聚人才,助人才,是菁英计划给我的至深感受。社会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各领域的人才,而菁英计划资助对象的学科范围大,菁英学员在各行各业发挥着各自的影响力。菁英计划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人才计划,为城市未来的创新与发展进行人才投资,倾力打造人才培育与助力平台。有幸成为菁英计划的资助对象,令人自豪而富有使命感。加入菁英计划大家庭,成员间的紧密联系与集体意识,凸显着菁英计划的软实力。无论海内外,菁英学员间日常的互帮互助,线下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也让菁英计划更具人情味。感谢菁英计划的资助,助力我继续开展科学研究,探索未知的可能,期待着更多优秀人才加入菁英计划。——黄博鑫,2018年获菁英计划资助,目前在法国巴黎文理研究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人体器官体外构建的研究。感谢菁英计划给予我提升自我的机会,让我能走出国门,亲身经历国外的学习生活。虽然出国的时间只有短短1年,却给予我很多启发。一方面,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我得以跳出原先的思维框架,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以更多角度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也有更多维度的考量。另一方面,独自在外的生活也让我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在一个陌生的国家好好生活,原来我可以这么勇敢强大。这让我更有信心与勇气去面对人生中的未知与可能的困难。如今我是一名深耕口腔临床事业的人民医生,用热的心待人,用冷的眼治病,希望能为国家的口腔医疗建设添砖加瓦。——潘国凯,2018年获菁英计划资助,目前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医学中心进行联合培养。不知不觉间菁英计划已经走进我的生活两年了,不但给了我物质上的资助,更是不一样的人生轨迹。不同于高薪揽人的引才方式,广州市政府愿意从人才培养的源头做起,以付出时间成本的方式来培养人才,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短缺问题,这种务实的精神令人尊敬和感动。因为只有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提升,才能让国家在科研领域持续地进步向前。——吴健锋,2018年获菁英计划资助,目前在比利时根特大学攻读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乳产品开发和研究。菁英计划给予了我一次宝贵的出国留学机会。在留学的这段日子里,有得有失,有苦有甜,收获满满。留学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也重新认识了自己。2020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也是菁英计划实施的第十年。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衷心祝愿菁英计划越办越好,也祝愿在外留学的我们都能学有所成。——黄政源,2018年获菁英计划资助,目前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于我而言,菁英计划是一个平台,帮助我来到一个拥有优秀学术环境的海外高校继续我的科研和学习。菁英计划更是一条纽带,不仅让我与广州这座我原本就很喜欢的城市有了更深一层的关系,增强了我对这里的归属感,也让我结识了很多能够相互扶持、相互陪伴、相互信任的优秀菁英学员,让我感觉非常温暖和安心。感谢每一个为此奉献的人。——欧阳琼,2019年获菁英计划资助,目前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读博在我看来就是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路。但是没想到,加入菁英计划,让我感觉在这条幽僻的小路上行走其实并不孤独。我们有很多前辈也一同在这条路上走着,在你感觉孤独的时候,抬头看看,前面总有一只手伸向你。当你难过的时候,回头望望,菁英计划的老师们总会伸出手托着你。菁英计划让我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依然有很强的归属感。非常感谢菁英计划的资助,更感谢菁英计划给予我的感情。——王丹,2019年获菁英计划资助,目前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医学博士学位。作为一名留学生,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光鲜亮丽的,但个中艰辛只有自己能体会。从踏出国门开始,就要学会独立。然而,我们是一群勇敢上进的菁英学员。我们背后,有菁英计划的支持,有一群亲切可爱的菁英老师们。“饮其流者怀其源”,成为菁英学员刚好满一年。短短一年,菁英计划的老师们事无巨细地帮我们解答一切疑问,解决各种困难;短短一年,面对新冠肺炎肆虐、国际局势变化,菁英团队内外联合,团结一致,共渡难关;短短一年,菁英大家庭让身在海外的我,依旧感受到来自家庭般的温暖。正是有了菁英计划的支持,解决了后顾之忧的我,才能更好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我也定当自勉,努力学习,为祖国更美好的未来贡献自身的力量。——陈涌斌,2019年获菁英计划资助,目前在美国梅奥临床医学中心学习,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学和分子化学。作为新一代青年人,只有不断接受新鲜事物、增长见闻,才能适应不断增强的国际竞争和挑战。菁英计划能在这样一个时代为有这样想法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平台,让我们结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辈,是十分难得的。我看到,通过菁英计划走出去的学员,更愿意在学成之后,回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发展,不仅是为了响应建设祖国的号召,更因为这里有适合他们发展的土壤,以及将自己所学回报社会的动力。目前,我的留学时间即将过半,我十分期待一年之后回国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未来将自己在国外的见闻和经历回馈给曾经支持我的老师和朋友们。——潘扬勋,2019年获菁英计划资助,目前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进行联合培养。回想起当初申报菁英计划的过程,从初审、面试,到最后的复审,每一次过关都来之不易,往往是成功的喜悦还没持续多久,便又要全力以赴迎接下一次挑战。现在我已经开始在加拿大攻读博士学位,这一曾经奋力追逐的目标,不知不觉已成为身后逐渐远去的起点。放眼望去,前方再次遍布荆棘,路途坎坷。我将迎来的,是成功的掌声,还是失败的泪水,依然难以预料。但至少,菁英计划的资助让我有了这次为梦想拼搏的机会,我必将全力以赴。——黎敬业,2019年获菁英计划资助,目前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攻读森林生态学博士学位。来源:神州学人(2020年第12期) 原标题:《嗨!“菁英”,我们有话对你说》

孰短孰长

名校情结作祟!美国留学,TOP50开外的大学没有可读性?

中国的学生和家长,对于美国大学的名校情结可以说是非常之深。很多学生还没确定要读什么专业,就先设定了“非TOP50”不去的标准,这样的条条框框,可能让你的申请之路非常难走。今天桑尼就和大家来探讨这个问题——美国TOP50开外的大学有没有可读性呢?桑尼认为,美国的大学的确也存在有地区性差异,但并不悬殊,大多数州都有标志性大学。美国前20名的大学固然是顶尖的,但50-100名的大学也不乏“可读性”。百度老板李彦宏硕士就毕业于综排89位的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计算机专业。美国共有五千多所各类大学,被中国教育部认可的大学有三千多所,而中国总共才有二千一百多所各类大所。在中国能排到50-100名的学校,像中央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山西大学,每一所大学都是值得中国绝大多数孩子去读的,这些大学的许多学科、许多专业都有中国顶尖的教授专家。而美国的总体教育水平肯定比国内要高,很多排名50-100之间的学校都有顶尖的专业,而这类学校的强势专业往往会很受企业认可。如果看过USnews的排名,你会发现排名第一的商学院在哈佛,但排名第一的法学院在耶鲁。最好的工程在MIT,但是最佳教育学院却是综排19的UCLA。而像是犯罪学专业,排名第一的是综排63的马里兰帕克分校、化学第一名是排名12的加州理工……接下来桑尼就给大家列举一些专排很强,但综排靠后的“明珠蒙尘”校。综排53雪城大学雪城大学是全美最早开始建筑学课程的大学之一,也于1873年成立了美国第一个视觉与表演艺术学院。该校在公共事务方面的教育水平也很强。#2 in Best public Affairs Programs#4 in Best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Programs#25 in Audiology#30 in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综排53迈阿密大学迈阿密大学是一所著名综合性私立大学,迈阿密大学校长福兰克博士(Julio Frenk, MD)曾任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墨西哥卫生部部长。迈阿密大学前任校长莎蕾拉博士(Donna Shalala, PhD)是克林顿总统任内的美国卫生和民政部部长,在美国政界和医疗界很有影响力。#25 in Clinical Psychology#10 in Physical Therapy综排56俄亥俄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是北美五大湖地区最顶尖的公立大学之一,开设的专业几乎涵盖所有学术领域,尤其以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物理学、天文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于世界名列前茅。#31 in Best Business Schools 其中会计排名13、金融排名27、供应链排名第4#23 in Best Ecation Schools#29 in Best Engineering Schools#9 in Audiology#30 in Chemistry#30 in Computer Science……还有超多TOP专业综排56普渡大学西拉法叶分校“旅游界的哈佛”、“美国航空航天之母”、“工科大学之翘楚”,都是对普渡大学西拉法叶的美誉,它给美国培养出了最多的宇航员,包括第一位登上月亮的阿姆斯特朗和最后一位离开月亮在内的22位宇航员。#7 in Best Engineering School 尤其是生物/农业工程排名第一#24 in Chemistry#20 in Computer Science#9 in Pharmacy#14 in VeterinaryMedicine#27 in Statistics……还有超多TOP专业综排56罗格斯大学罗格斯大学也以培养政治家、企业家和商人著称,建校300年间培养了大量政治、企业精英和富豪。其校友中既有州长、副总统、国会议员这样的政治精英,也有福特(Ford Motors)、摩托罗拉(Motorola)、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等若干世界著名公司和银行、传媒机构出任总裁和副总裁。#20 in Best Fine Arts Programs#21 in History(尤其是妇女史和非裔美国人史排名第一哦)#7 in Best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Program#22 in Mathematics#17 in Social Work#28 in Sociology综排59华盛顿大学华大拥有顶尖的教师队伍,并产生了多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得主。从1974年至今,华大一直是全美获得联邦研发经费最多的公立大学,所以想申请华大读硕博的同学,不用担心没有科研经费,微软、波音、亚马逊等国际大企业都会长期资助华大在计算机、信息学及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而该校在这方面的表现也可以说尤其出色。#22 in Best Business Schools#9 in Best Ecation Schools(其中多项排名TOP10)#26 in Best Engineering Schools#8 in Clinical Psychology#6 in Computer Science#10 in Earth Science#20 in Best Fine Arts Programs#2 in Best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Programs#9 in Pharmacy#3 in Statistics#6 in Best public Affairs Programs……还有超多TOP专业综排70匹兹堡大学匹兹堡大学成立于1787年,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公立学校,是美洲大学联盟的成员,研究实力很强劲,尤其是医学专业和护理类专业的实力,特别突出。如果对信息系统专业感兴趣,那么匹兹堡大学也将是你的绝佳选择,因为业内,它第一。除此之外,如果有社会工作、药理等方面的意向的话,也可以选择这所学校。#11 in Clinical Psychology#10 in Best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Programs(其中Health Librarianship第一)#4 in Occupational Therapy#9 in Pharmacy#1 in Physical Therapy#11 in Social work综排76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明尼苏达大学双子城分校成立于1851年,隶属明尼苏达系统学校,除了双子城分校以外,系统内其他学校还包括杜鲁奇分校、库克斯顿分校和莫里斯分校,不过以双子城最为出名。其该校在最新USNews研究生学科排名中的排名情况如下:#29 in Best Business Schools (其中Information Systems信息系统排第3)#19 in Best Ecation Schools (其中特殊教育第5、教育心理学第9)#28 in Best Engineering Schools (其中化学工程很强,排第5)#20 in Best Law Schools#4 in Clinical Psychology#16 in Economics#3 in Health Care Management#9 in Applied Math#2 in Pharmacy#8 in Psychology除了关注大学排名,很多学生也会格外关注留学毕业后的回报,毕竟出国留学一年几十万的投资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近日,《福布斯》杂志公布了2019年美国最佳大学排名,该排行榜把考量重点放在校友的薪水、毕业后的债务、毕业率、毕业后的债务负担、个人成功的迹象,并综合衡量了学业和职业两个方面的因素,即福布斯的大学排行榜更加注重大学的性价比!虽然这份榜单只统计了美国650所大学,但是对于选校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综上所述,桑尼认为,我们选学校,排名固然要考虑,但并非是最重要的。美国人的心目中TOP100以内的大学都是挺棒的大学,没有什么值不值得读,而是要看自己的情况而定。路就摆在这里,看你如何选择。

新台

博士招生要求突然变卦,苏大七年制临床硕士集体无法申请读博

近期,一份名为「关于 2021 届临床医学(本硕连读)专业学生对于『2021 年苏州大学申请博士研究生实施方法』的异议」的 PDF 在网上流传。图片来源:PDF 截图据悉,这份文件系苏州大学医学部 2021 届临床医学(本硕连读)专业的 59 名学生联名所书,希望通过合理的方式让校方就其提出的对「2021 年苏大申请博士研究生实施方案」的异议予以解决。这些学生的诉求并不夸张,只是希望校方可以给他们一个报考本校 2021 级博士研究生的权利,一项他们本就应该拥有的权利。一群无法申请读博的专硕根据这份 PDF,我们可以了解到,苏大七年制专业学生默认为专业型硕士,但是并不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故而没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但是,令人迷惑的是,在最新的《苏州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申请 - 考核」制实施办法 (2020 年修订)》中,七年制专业学生竟然无法报考苏大任何一类型的博士研究生。图片来源:苏州大学具体而言,最新的招生办法中,学术型博士要求申请者应为全日制应届或往届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图片来源:苏州大学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申请者,还应同时具备的条件中,又明确指出了需要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考核合格。但苏大七年制专业学生却不参与规培,没有规培证书的他们自然也被挡在了专博的大门外。图片来源:苏州大学对于 2021 届临床医学(本硕连读)的专业学生而言,这样的要求可以说是让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既没有学术型硕士学位,又没有规培证书,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而在《苏州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实施办法 (2019 年修订)》和《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 - 考核」制实施办法 (2019 年修订)》中,硕博连读和学术型博士申请的要求都相对放宽,只要求申请人原则上为学术型硕士。图片来源:苏州大学故而苏大的往届七年制学生可以报考苏大的学术型博士,但 2021 届,也就是苏大最后一届七年制专业学生却因为政策的修改,考博无门,可以说是让人十分摸不着头脑。放眼其他高校,七年制学生拥有多种选择看到这,大家估计会问一句,是苏大曾经网开一面,还是政策修改不甚合理呢?答案或许是后者。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及人才质量标准不同,但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两类学位获得者进一步深造可以交叉发展。图片来源: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不少高校都允许七年制学生报考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甚至是专业型博士研究生:1. 北京大学北大对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报考人的要求仅是已经获得硕士或者博士学位。图片来源:北京大学2. 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不仅允许报考专业型博士,还允许七年制学生报考专业型博士研究生。图片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与北京大学类似,这里不再赘述。图片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拥有类似规定的高校还有不少,比如大家熟悉的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等,专业型硕士并不是限制学生们报考专业型博士的拦路虎,相反,专业型硕士进一步深造或许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制定政策的是高校,受苦的却是学生回到事件本身,学生的诉求并不过分,只是想要一份报考博士研究生的权利,苏大在制定政策时或许应该多多考虑学校中各个类型学生的情况,而不是简单一刀切。而此次上书反映的不仅有高校制定政策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医学教育存在一些短板,很多方面亟待理顺。2020 年,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混乱的问题再一次被摆上台面,葛均波院士建议试行 「5+3」模式(以 5 年制医学培养为主,毕业后进行 3 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型人才「5+3」培养后就应授予医学博士学位(MD),有志科研的同学可以在 5 年毕业后,直接考取科研型博士(PhD)。但从提案到落实,需要的无疑还是时间。当前,各个学校的 4 证合一,临床型专业硕士,临床型专业博士,科研型硕士、科研型博士等众多培养体系使医学人才培养非常混乱,让很多年轻医学生浪费多年时间在反复折腾上。苏大此前便因为「四证合一」的政策问题引起学生抗议。2017 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上海六院、上海肺科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火箭军总医院、常州市肿瘤医院、无锡九院及瑞华医院的 14 级专硕研究生在微博发声抗议,要求 14 级全体专硕研究生参与规培、不延期毕业。图片来源:微博事实上,对于高校的决策,学生很难有反对的余地,最后无奈之下只能演变为在知乎、微博等平台爆料学校政策,将问题送上热搜,以期倒逼学校解决问题。虽然我们不知道这样的做法能不能圆满地达到学生自己的诉求,但是还是希望苏大 2021 届临床医学(本硕连读)专业的同学们可以顺利考博,读博。

羁绊

在德国读医学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读德国医学博士是指医学生为了拿到博士学术头衔而进行一些学术研究,完成一本博士论文,进行口头答辩(根据不同的学校而定)。德国医学教育不分本科、硕士、博士,而是要参加国家考试,通过了你就可以当医生了,当然也就可以称为Dr. Yang啥的了,但不代表你是医学博士,如果想拿到医学博士这个学术头衔必须参与某项研究,写一本医学博士论文,水平参差不齐30页到130页都有,一般德国医学生在第8,第9学期做一年实验室或者临床病例收集研究工作,便于参加第二次医学考试前顺便把论文写完,然后就是去临床实习了。一般中国学生来德国读医学博士都是医学硕士学位后来德国实验室做一些基础研究工作,可以不会德语,毕竟英语也是实验室的工作语言,大多数的中国学生来德国后是不带工资或者带国家、国内单位的资助,因为读博士教授还是把你当成学生来培养,并不算工作性质。一般在三年后完成一本医学博士论文,完成答辩可以拿到德国为医生准备的医学博士学术头衔。现在也有一些中国学生为了逃避国内复杂的人际关系、紧张的医患关系、没有竞争力的薪水,而在做博士研究工作的同时学习德语,申请参加德国的医师考试,如果有中国医师资格证,德语过关只需要临床口试就能拿到德国医师资格证,在欧盟大多数国家都可以行医的。但这条路是一个艰辛、曲折、痛苦的过程,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但当拿到德国行医资格时,你一定为自己的坚持而感到欣慰,德国医生的社会地位非常高,博士这个头衔会伴随你在德国的一生!大多是拿到博士学位的医学生还是选择回国,毕竟来德国读个学位只是为了以后在医院工作升职称方便些,总之,来德国读博士还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困难指数根据个人的基础,实验室情况,导师变态程度,同事相处融洽度而定。Keep calm and get a MD in Germany!英国留学申请误区解析

想去德国读医学博士的同学欢迎提问

德国医学的博士的申请要求是什么?答:德国医学博士的硬性要求是本科临床医学,硕士已毕业或在读硕士(研三)。德国能读临床方向的医学博士吗?答:可以。德国医学博士有MD和PHD,如果本科专业是临床医学专业,可以读临床方向的MD,一般是2到3年。也可以读PhD,一般3到4年。MD要进实验室吗?答:要的,出国读博不管是MD还是PhD都是要进实验室的。具体看研究项目是临床研究还是基础研究。有些MD学生在做基础研究,也有些PhD学生在做临床研究。基础医学能读MD吗?答:不能。如果本科是基础医学或者生物医学生物工程这些专业,去德国只能读PhD。为什么要去德国读医学博士?第一,德国读博学费是免费的第二,德国一个月生活费是5千人民到1万左右,在发达国家里,消费不算很高,基本能负担得起。第三,德国可以读MD,也可以读PhD。第四,德国的教育资源是比较平均的,所以德国的医学院还不错,基本在世界排名前500以内。第五,德国医学是独立的体系,没有本硕之分。第六,德国有36所医学院是欧洲最多医学院的国家,qs排名都很前。其中柏林夏瑞蒂医科大学是柏林自由大学医学院和柏林洪堡大学医学院合并而来,所以毕业的时候会盖两个学校的章。实力非常强。第七,在职硕士也可以申请德国医学博士。

孰短孰长

象牙塔之巅丨美国理工科博士:轮转和PI制度下的师生关系

【编者按】对于以学术为志业的人而言,博士生涯是他们必须走过的一段漫长旅程,朝向知识圣殿的光亮,艰辛而孤独地前行。象牙塔之外的人们看向博士的眼光是复杂的,有仰慕歆羡,有敬而远之,随着从女博士的污名化到博士生的心理问题等负面话题的反复出现,更多的是疑虑和不解。在这样的背景下,澎湃新闻思想市场栏目特别推出“象牙塔之巅”专题,邀请不同国家不同学科的博士们讲述自己的经历、研究以及对这段生涯的反思。相比于“为什么读博”和“读博有什么用”,本专题更希望回答“读博的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在一系列文章中,我们将看到个人的困惑和抉择,学科的样貌和特色,也会看到更大的社会结构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和个体的学术经验联结成整体。2009年六月底,我从北大元培学院化学方向毕业,赴纽约三校联合项目(Tri-Institutional Program in Chemical Biology)攻读化学生物学的博士学位。 三校为洛克菲勒大学(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 ,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和威尔康奈尔医学院 (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三所学校均为著名的生物医学研究机构,彼此之间仅隔数百米,经常共享科研资源,我所在的博士项目仅为三校诸多合作关系的一小部分。我赴美的时间比大部分博士新生早了一两个月,为此甚至没来得及没参加北大的毕业典礼,这是我本科的一个遗憾。之所以提早离校,是因为我的博士项目要求学生六月底开始第一个轮转——美国大学的毕业季一般在五月,但中国高校多在七月初。出国之前的一周,我穿梭于未名湖畔的行政楼之间,集齐了毕业所需的十几个公章。匆匆和家人朋友道别后,就跳上了去纽约的飞机。洛克菲勒大学轮转(Rotation)制度: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轮转制度是美国生物医学的主流做法。一年级博士生得到博士生项目的正式录取后,会主动联系与自己研究兴趣相匹配的导师,到实验室实习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会尽可能了解实验室进行中和计划中的研究课题,初步学习一些实验技术手段,观察导师的个人风格和实验室的内部文化,向实验室的资深成员打探“内情”。而导师也会考察这个学生是否具有在自己的实验室成功完成博士论文的潜力。在大部分生物医学院系,每一个轮转的时间大多为三个月,每个学生一般有体验三个实验室的机会。也就是说,生物博士生的第一年基本会用于轮转。化学系的每个轮转周期一般不到一个月。至于物理系,轮转制度并不普及。这与学科传统有很大关系。轮转制度的目的在于弥合学生和导师的信息差,避免“速配”造成的后续问题。轮转制度对学生尤为重要。大部分一年级博士生其实没有成熟的学术兴趣,在选择导师这个问题上很容易受制于路径依赖,在几个不同的实验室轮转是开阔思路的好机会。有的导师头衔很高,名气很大,但并不善于指导学生。又或因成名已久,大部分时间花费在云游四海参加会议上,并没有太多的精力指导学生。有的导师事必躬亲,有的导师则推崇自由放任,不同类型的学生偏好也不同。实验室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有的实验室同事之间团结一心,有的则存在内部竞争。不靠亲身观察,仅通过网上公开信息和口口相传的风评,是很难确定一个实验室和导师是否真正适合自己的。轮转制度其实对导师是一种监督和激励机制。而对导师来说,轮转的机会成本也是值得的。大部分一年级博士生的简历其实难以准确反映他们作为科研工作者的潜力:有的学生成绩耀眼,真动手做研究却能力平平,或者欠缺团队合作意识。轮转看似浪费时间和资源,长远看是有利于学术生态健康的。据我所知,这种做法在英国、欧洲大陆和东亚并不常见。在这些地区,博士生和导师配对大多还是依靠传统的一对一联系。近年来,部分中国高校的博士项目也开始鼓励学生轮转,这是可喜的趋势。此外,中国大陆的学生在申请博士生项目时,有时会为了去心仪的“名校”而提前和某个教授达成协议,入学后是不能自由选择导师的。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有一定风险。远隔重洋的学生很难探明实验室的真实情况,在整个读博期间,导师和学生的地位是不对等的,导师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学生的学术前途,一个恶劣的导师甚至会危及学生的身心健康,此前武汉理工大学陶崇园的惨剧就是明证。导师培养学生固然要付出时间和资源,但学生选择导师的潜在机会成本相比之下更为珍贵。博士生和导师之间应该是基于互惠原则的双向选择,而不是导师对博士生的单方施予。实际上,学术和人品均属上乘的导师往往门前要求轮转的学生络绎不绝,反而并不会轻易接受一个大洋彼岸的陌生学生。小而美的洛克菲勒大学2010年夏天,我完成三次轮转和博士一年级的课程要求,正式加入Tom Sakmar在洛克菲勒大学的实验室,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洛克菲勒大学 (Rockefeller University)的前身洛克菲勒研究所(Rockefeller Institute)成立于1901年,是美国第一所专注于生物医学的研究机构。校园位于寸土寸金纽约曼哈顿东河之畔,1954开始招收博士生,1955年正式更名为洛克菲勒大学。二十世纪初,洛克菲勒研究所以微生物和传染病学知名于世。刚入校时,我在图书馆中看到一座东亚男性的胸像,其人头发蓬乱,目光炯炯,细究之下发现是《樱桃小丸子》和《哆啦A梦》中日本小学生的偶像细菌学家野口英世。近年来,洛克菲勒大学在神经、免疫、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等领域保持了领先的水平,在我入校的时候,有数位诺贝尔奖和拉斯克奖得主还活跃在科研一线。这所学校坚持“小而美”的路线,不设院系,学校的主体部分是一个个独立运作的实验室,近年来实验室总数维持在七十到八十之间。洛克菲勒大学没有本科生部和硕士生项目,只有哲学博士(PhD)和医学-哲学博士(MD-PhD)两类学生,全校学生总数不超过二百人,校园里的科研主力是广义上的“博士后”,“博士后”不是学历,而是一份工作,从业者处在已经取得博士学位、但还没有获得正式教职的过渡阶段。这样的博士后在洛克菲勒至少有三百人。由于学校经费充裕而学生数量有限,每个学生的待遇堪称优厚。博士生的奖学金和医疗保险来自学校教学预算,因此博士生选择导师的时候不易受到导师经费的限制。每个博士生另有一小笔可以独立支配的科研经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购置电脑,参加学术会议,或者请工作上的合作者吃饭喝咖啡,教务不会干涉。洛克菲勒大学在主校园周边拥有若干公寓楼,教职员工和学生都可以申请入住,而博士生享有可观的住房优惠。在博士期间,我和同学合租学校的三室一厅,客厅窗户正对东河河景和罗斯福岛,采光极好,水电网费全包,而月租不到七百五十美元,每个月缴完房租后奖学金净剩两千多美元,按照我当时的消费水平,这堪称“高收入”——所以在洛克菲勒大学做博士生的确是无需日日为稻粱谋的。导师?老板?中美科研和博士生培养体制不同,中文语境中对博士生导师一职的理解和美国也有差异。中国科研院校中“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是正式职称,“博士生导师”要比“硕士生导师”更有资历和权威。而美国科研系统中“博士生导师”并非一个正式头衔,而是研究性大学和科研机构教职工作内容的一部分。美国研究性大学的终身轨(tenure track)教授分三级:正教授(full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一个学者从被聘任为研究性大学助理教授的第一天开始,就具有招收和培养博士生的资格。而以教学为主的文理学院和社区学院一般鲜有博士生项目,教授自然不是博士生导师。在中国,“师生”是五伦之一,对导师的角色期待往往近似于“亲近的长辈”。而在美国的博士培养体制中,导师和学生是一种职业合作关系。专业之外,不适合普通朋友做的事,导师都不应该让学生做。学生不是导师的行政助理,更不是私人助理。导师可以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意见,但不应该主动介入学生的私人生活。在理工科领域内,和教授头衔密切相关的一个职务,叫“实验室主持人”(principle investigator,PI)。研究性大学理工科的终身轨教授一般默认要承担PI的职责,博士生导师和PI的身份往往是重合的。PI和博士生、博士后的关键区别在于“独立自主”:PI是实验室的直接和最终的负责人,并不受更资深的同事的领导。不管是系主任、校长还是诺贝尔奖得主,原则上不能越过PI干预另一个实验室的选题和运作。PI一职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现代科研体制“理性化”的产物。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之前,科学家能得到的资源主要来自有限而不稳定的私人资助和大学教职。二战充分证明一国的科学研究水平是其工业和军事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大国竞争令政府经费有组织有目的地涌入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至此科学研究才分化为一个对社会各阶层开放的主流职业。与此同时,科学研究本身变得更复杂,更需要不同专长科学家之间的合作,更依赖昂贵而精密的仪器和特殊的实验室环境,今天的论文往往比五十年前的论文包括更多的数据,有更多的署名作者——简言之,今天的科研比早前更需要人力物力的稳定投入,在大部分国家,这种规模的支持主要来自国家的税收。而像美国这种私人资助科学研究风气极盛的国家,其规模也扩张到了惊人的水平,突出的例子如生物医学领域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每年资助额度高达十亿美元。如何保证庞大的公共和私人经费能被有效地分配和问责呢?在科研体制中引入科层制的管理手段,就成了很自然的答案。然而科学研究本质上是创造性活动,而创造性活动是不能被充分计划的,这和官僚制的运行逻辑截然相反。历史上成功的“大科学计划”,如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其本质是目标明确的工程,关键的科学问题在此之前都解决了。这类计划很少会因为本质上不可行而宣告失败。而基础科学领域的大计划,其结果则充满了不确定性。成功的先例固然有,如美国引力波探测计划(LIGO)。反面教训也不少,如欧盟人类脑计划(Human Brain Project),批评者指称这项计划让13亿欧元打了水漂。对基础研究而言,最有效率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或与风险投资策略颇有相似之处:将种子资金广泛的撒在不同的领域。在美国,承接政府基金的主体是数万个独立实验室,其规模通常从几个人到十几个人不等,只有少数特别成功的实验室能发展到三四十人以上的规模,在这种去中心化的组织模式里,PI起了关键作用。很多博士生和博士后私下里会戏谑地称导师为“老板”,其实PI的工作和创业公司的核心创始人颇有相似之处: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对外公关、日常运营。PI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是持续引入科研经费维持实验室的运转,至少对实验科学,没有经费,无异于烧无米之炊,就算是诺贝尔奖得主的实验室也会被迫关门的。PI是一个高压力职业,但是有付出也有回报。在科学成果在科学发展早期,论文署名主要有两种方式:按照姓氏首字母排序和按照贡献大小排序。第二种情况下,贡献大合作者的排在前面。论文署名的排序往往成为争议焦点。PI提供课题方向和实验资源,且对论文署名有最终决定权,但一线科研人员的能动性也是课题成功的关键。为了解决PI和学生潜在的利益冲突,今天实验科学领域的论文署名分化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一般来说,“第一作者”是实际完成工作的一线人员,而“通讯作者”是起领导作用的PI。学术界将通讯作者的地位看得更重要。假设一篇论文意义重大,得了诺贝尔奖,那么得奖的人是谁呢?更可能是通讯作者。这种模式下,理工科导师能用于指导单个博士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导师和学生在实验台上并肩作战,大部分情况下是美好的想象。导师每周能抽出半个小时和博士生一对一面谈,已经是楷模了,两三个月不见面的案例也不稀奇。所以读博士和从小学到大学这十六年的关键区别之一在于博士生一定要学会自我管理,独立工作,需要在密集指导下工作的人,不适合读博士。我的导师我加入Tom的实验室后第一次和他正式面谈,Tom提了两点要求。第一,“你的目标是要成为自己领域内首屈一指的专家。”我后来才明白,这个目标并没有听上去那样遥不可及——只要将“领域”定义得足够小,小到只有三五个人在做相同的课题,五年后自然会成为数一数二的专家。第二, “你不仅要学会怎么做科研,还要学会用英语把自己的研究说出来和写出来”。他推荐我买蓝牙耳机(当时智能手机还不像今天这样普及),做实验的时候顺便收听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NPR的节目包罗万象,对提高英语听力大有裨益。此后一段时间,Tom对我的实验催的不紧,对提高英语这件事反而似乎更为上心,时不时问我有没有买蓝牙耳机听NPR,还说我嫌耳机贵的话实验室可以报销。为了不显得穷酸,我连忙表示蓝牙耳机还是负担得起的;还有我虽然没有收听NPR,但是在听有声书。Tom对我的回答似乎甚为满意。Tom本人是个很好的演说家,专业报告之外,他也经常应邀给科普讲座,因此积攒了不少的心得体会。他告诉我们,他刚开始做学术报告的时候,一定会把台词逐字逐句事先写下来,直到他做了一百多次报告之后,才觉得可以省去这番“笨功夫”了。而他对手下做报告这件事一贯要求严格,组里的成员如果收到在学术会议上做报告的邀请,Tom会要求事先在组内预演,接受“内部批判”,从幻灯片的排版到时间的分配,巨细靡遗。我也经过若干次这样的考校。有些导师喜欢亲自包办论文写作,而有些中国学生因为英文水平有限,乐得不写论文。Tom则坚持论文的第一作者必需亲自动手写,他只负责修改,从初稿到定稿,反复修改数十遍是常事。三四年后,有一次Tom私下对我说,我的英文写作有很大进步,虽然不如某个美国男生,但是要比另一个美国女生好。我听了窃喜。那个美国男生斯坦福毕业,博士毕业时被选为毕业生代表致辞(valedictorian),文采了得,说我的英文写作水平不如他,毫不奇怪,至少Tom认为我写作的水平可以拿来和母语者比较一下了。今天回想起来,我很感激Tom对我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学术研究绝非青灯一盏,独自修行。恰恰相反,交流能力对在学术界立足至关重要。我见过的PI中,无论母语是否是英语,或许有口头报告或做得一般的,但绝没有笔头功夫不灵光的。对中国留学生来说,无论博士毕业后是否继续在学术界发展,只要人在北美,英语水平往往是职业发展的瓶颈。Tom反复强调英语的重要性,说明他真心重视外国学生的长远发展。Tom令我最为钦佩的,还是他对实验室成员的尊重和慷慨。Tom在人前和邮件中称呼手下的博士后和学生,总是用“我的同事”。组里新来的意大利博士后去欧洲开会,希望借机探望家人。她试探性地向Tom请假,结果Tom告诉她不妨多休息几天:“归根结底,家人和朋友是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因为实验室超过一半成员是女性,Tom曾经在组会上很认真地推荐了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的新书《向前一步》。我进实验室四五个月后,因为操作失误导致了一个离心机转子报废。我提心吊胆地找Tom承认错误,Tom看了面目全非的转子,叹了口气,说了一句“这不好”,就再也没提过这件事了。事后我发现转子是纯钛的,二手货也要数千美元。我博士期间的工作大部分时候与组内一位资深的博士后Thomas合作,一定程度上,Thomas是我日常工作中的导师。但是这种合作关系也有一定的风险:经验更老道的博士后将博士生的辛勤工作据为己有,这并不罕见。在我开始写第一篇论文之前, Tom找我谈话,让我不要担心“第一作者”的归属问题,他愿意与Thomas分享“通讯作者”的身份。我的第一反应其实是惊讶,然后才是感激——彼时我还是天真的新人,完全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利益冲突。Tom让我明白:导师对学生最重要的馈赠,是信任、尊重、支持,和由此激发起来的荣誉感和上进心。象牙塔内的心理健康某日,我读到塔勒布的《黑天鹅》中的一段文字,不禁笑了出来:“每天早上你离开曼哈顿的狭小公寓,来到洛克菲勒大学的实验室。你每天很晚才回家,处于你社会关系网路中的人们问你一天是否过得好,只是礼貌起见。在实验室里,人们圆滑得多。当然你过得不好:你没有什么新发现。”这的确是对科研日常的真实描述。在《黑天鹅》一书中,塔勒布将行业分为“极端斯坦”和“平均斯坦”两类,前者的特点是少数赢家分走大部分蛋糕,如文学、艺术,科学;后者的努力与回报相关性要大得多,如医生,律师,会计。塔勒布的建议大部分人选择“平均斯坦”职业。据我所知,博士生和博士后的确是心理健康问题高发人群。电子游戏之所以令人持续分泌多巴胺,是因为其设计中包括明确的阶段性目标与及时精细的正向反馈机制——把游戏的特点反过来大概就是科研人员的日常了。科研课题的终点往往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一个课题开始的时候,可能导师的脑海中也没有清晰具体的目标,一个博士生需要学会在开放水域自我导航,这当然是一种可以通过系统训练掌握的能力,只不过在博士之前,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解决开放性智力问题的训练——从小学到大学,教学大纲一般指向既定的知识和技能。科学研究的开放性不仅是智力挑战,也是心理考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忍受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才能看到结果的工作模式。此外,大部分的实验都注定要失败,连串的负反馈很容易降低自我效能感。而面对负反馈,勤奋的博士生往往会投入更多的时间,结果是自我价值愈发系于课题的成败。我博士读到一半的时候,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给自己定了周五晚上尽可能不工作的规矩,因为在大家都去放松的时候加班,实验失败带来的沮丧感会成倍放大——而实验大概率是不成功的。我博士期间大部分时间心情愉快,很大程度上与导师风格和我所在的城市纽约有关。Tom奉行“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的管理哲学,实验室没有考勤一说,个人对自己的时间有很大的支配权。塞缪尔·约翰逊说:“如果你厌倦了伦敦,你就厌倦了人生。”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纽约。曼哈顿抬头所见大多是四角的天空,或许不适合仰观宇宙之大,但品类之盛却是世界上其它城市鲜能匹敌的。在纽约的五年里,我曾对比过大理石和青铜在昼夜晨昏下的光影变幻,在赵孟、李公麟的真迹前独自伫立而无需与人争抢,见过的排满四面墙的维米尔和伦勃朗,在中央公园的夏夜里看露天的莎士比亚戏剧,去正统犹太人同学家中参加安息日仪式,当然,还有自由阅读的大段时光。这些无法放到简历中的无用之事,是我博士期间幸福感的来源之一。当然,科研人员面临的问题并不都是积极心理学可以解决的。博士生之所以选择科研这一行业,往往是为科学发现的浪漫历史所感召。在现实中,科研工作者面对的,却是激烈的同行竞争、论文发表的压力、基金申请的艰难,一个“理性化”的学术体制可能有利于提高知识生产效率,但对身在其中的个体,大概是并不可爱的,甚至多少令人产生幻灭感。而另一个严峻的问题是理工科学术界不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与微薄的物质回报。今天科研工作的主力军仍然是博士生,一个理工科导师的职业周期内往往会培养几十个博士毕业生,但稳定职位的增长速度显著落后于博士培养的扩张速度。有一种看法:科学研究人员最富有创造性的年纪是二十几岁,而三四十岁后就只会走下坡路。至少对化学和生物这类实验科学,这种看法并不正确。一个合格的研究者不仅需要积累具体的技能,还要培养学术品味和嗅觉,积累课题管理的经验,大部分低年级博士生是没有这份老道的。我在洛克菲勒的五年中,曾遇见过这样的资深博士后:他们或许不会像年轻人一样焚膏继晷,但工作效率是稚嫩的新人难以匹敌的。然而这些人只能靠一份临时合同维持生计。在目前的学术体制下,科研工作者一般需要升为PI才能获得长期聘用合同和体面的中产薪水,但PI基本无法将主要精力用于一线工作。据我所知,只有极少数资金极为充裕的研究机构,如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为具有博士学位但无意承担PI管理角色的科学研究人员提供有吸引力的职业选择。学术研究本应比任何行业都更珍惜人力资本,然而现实中这个体制持续招收超量的新人,花五到七年将他们打磨成熟,然后将年富力强的熟手批量淘汰出去——这真是吊诡的局面。博士毕业洛克菲勒大学对博士生提供七年的经费支持来完成博士学业。博士生在第二年结束前要完成开题报告。此后每年要向博士论文委员会报告工作进展。那什么时候可以毕业呢?博士论文工作达到一定创新性和完整性,就可以毕业了,这听起来有些玄乎,实际上是由导师和博士论文委员会说了算,其中导师的话语权最大。洛克菲勒大学的博士毕业并没有硬性的期刊文章发表要求。据我所知,美国一流的研究大学普遍反对将文章数量与影响因子之类的“量化指标”作为考核博士学业的硬性标准,因为不同领域发表文章的难度和需要的时间不同,制定“量化指标”无异于默认论文委员会没有评判学术工作的水平,所以顶尖的大学其实是不屑于此道的。2014年底,我做完课题进展报告后,论文委员会认为我可以毕业,建议三个月后答辩。其实我当时并不急于毕业,因为博士毕业后的去向还毫无头绪。但Tom告诉我答辩后可以用博士后的身份做为过渡,既然没有后顾之忧,我就开始着手准备毕业。很多文科博士生的论文写作需要经年累月,不过理科博士生的主要功夫在实验和数据分析上,写作并不是瓶颈。如果之前的数据已经正式发表,可以把正式发表的文章装订在一起,博士论文的主体就完成了。我闭关三个星期,大部分时间用于写作前言和背景。博士论文写作给我带来一个意外收获:我发现自己其实颇为擅长梳理学科历史,所以后来不仅执笔写了一篇六十页的综述论文,还陆续写了若干科普文章。答辩结束后,我开始认真考虑下一步去向。我自知博士工作可以算得上是扎实的研究,但并没有真正的开创性,决心在博士后阶段学习一些更新颖的研究手段。彼时G蛋白偶联受体领域内最热门的技术是结构生物学,但是相熟的教授一致建议:追逐热点多半只会落到浪潮之后。最后我决定去哈佛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学习动态显微成像技术。2016年初,我坐上了纽约去波士顿的单程火车,离开了这座我视为第二故乡的城市。今天手上做实验的时候耳机中传来《菩提树》的歌声,仍会让我想起读博士的日子。我那时的状态,自觉可以用“富贵闲人”来描述,虽然严格来说并不富贵,也不太闲,但这一段探索外物和自我的自由时光,弥足珍贵。

关雎

医学博士申请|学制太长?科研太难?学历要求高?一步解决!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医学博士申请学制最短、投入最少、要求最低时间最活、收获相等的PHD//学医是种怎样的体验?//“专业选的好,天天赛高考”“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别人28岁事业有成,而我的28岁还在凄惨的继续当学生继续学习”这样的吐槽每每看得人忍俊不禁,但也实实在在的反映了每一位医学学子的心声,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要把面对的困难一一克服。01. 国内医学人才培养体制想当医生这个职业,学习医学知识,就是第一道门槛。医学的学制课程设置有以下几种:三年制(专科)五年制(本科)六年制(留学生本科)七年制(本硕连读)八年制(本硕博连读)掌握了基本的学术知识后,还要经历如下分水岭:临床型硕士四证合一临床型硕士科研型硕士临床型博士(MD)科研型博士(PHD)毕业之后还要进行的是规培,成为一名专科医生后还要再进行专培.....02. 国内取得博士学位的路径拥有博士学位,是很多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的招聘要求,取得博士自然也就成为了大家的目标,那大家取得博士学位的基本路径是什么呢?18岁开始上大学5年本科3年专业型硕士(四证合一)3年临床型博士(MD)或科研型博士(PHD)培养周期,共计11年的时间。03.国内科研型——临床医生,可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不允许有差错的职业,从结束了课本知识毕业到实践临床上手,也是有很长的路的。18岁开始上大学 5年本科3年科研型硕士4年科研型博士规培3年04. 国内考博现状医学科博———学硕连读本科直博———— 专硕+论文、单证+论文医学专博——— 学硕+规培专硕+证书单证+证书综上,学医之途漫漫,一路上还有很多的困难需要克服。虽然要求不可改变,但是我们还可以寻求更简单的捷径,作为我们的最优解。拉曼大学医学PHD项目“提供了强大的研究文化、专业知识和基础设施”“获得尖端技术”“要求应用评估方法和技术”“以论文形式展示原创性和批判性思维”“需要完成相关必修课”//项目简介//拉曼大学排名位居全国第二,与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排名相当医学PHD中医学PHD(中文授课、中文论文、中文答辩)雅思5.0,本硕均分75可以灵活学制毕业要求:1篇SCI或者2篇scopus 提供学术支撑//PHD的要求//一年以内完成学分开题后即可离校小论文大论文学制24—48个月//中留服对PHD的认证要求//取得学位三年累计海外逗留超过14个月//申请学历要求//本科毕业,单证硕士,获得执业、资格,初中级职称双证专硕,获得执业、资格,初中级职称双证专硕+四证合一临床本科,双证学硕,资格,初中级职称非临床本科,双证学硕非临床本科,双证学硕,PHD第一年回国规培//支撑辅导//因为我们为你提供的,远远不止申请而已,还有全程学术辅导服务。马来西亚的哲学博士培养基本没有课程学习,只需要修读一门公共的马来语课程(生活日常交流的水平),个别学校视申请人成绩单会要求额外修读1-2门硕士课程,其他学术培养环节(文献检索、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等)由导师或者导师组打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国内8-10个月的预科课程全真模拟入学后遇到的情况,让申请人能够驾轻就熟。在国内进行8-10个月的博士预科学习,完全对标申请阶段和入学后所需,完成全周期雅思培训课程,学术文献检索、文献综述、学术英语写作、博士申请研究计划书、批判性写作和海外期刊发表等课程。申请人收到学校的录取通知后,我们会辅导申请人围绕研究计划书周边撰写1-2篇学术论文,并支撑发表(推荐ISI ESCI SCOPUS精准刊物)。同时,申请人可以将论文发给录取的导师修改,并联合导师署名,在入学前后录用并刊载,即可达到或者接近毕业要求。更多文章院校信息,欢迎翻阅公主号:海外硕博堂

天刑

浅谈留学圈鄙视链

听风说:优越感和自卑感都源自于经历少、见识少。这句话还是有那么一些道理吧。大约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全球留学生鄙视链,参考有代表性的样本,部分内容有片面性,供娱乐。一.学校鄙视链第一梯队:哈佛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耶鲁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和斯坦福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第二梯队: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牛津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英国)、威廉姆斯学院(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美国)和阿姆斯特学院(美国)剑桥大学第三梯队:杜克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第四梯队:达特茅斯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帝国理工学院(英国)、布朗大学(美国)、西北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伦敦政经学院(英国)和伦敦商学院(英国)第五梯队: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美国)、圣母大学(美国)、范德堡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美国)、埃默里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纽约大学(美国)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美国)第六梯队:伦敦大学学院(英国)、华威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英国)后续没有排序。。。前六梯队中,美国学校占比约为77.14%,英国学校占比约为22.86%学校梯队多是按学校多年来积累的声望来排序,和世界大学各种官方排名相关性不大。二.地域鄙视链出国党约定俗称的,不同留学国家的鄙视链第一梯队:美国留学生和英国留学生相互不服气美国留学生鄙视英国的,理由是“英国的食物难吃,英国的学校水”英国留学生鄙视美国的,“美国的不会穿衣,去美国留学的是混绿卡的,一心 只会读书”。英国碎片大厦第二梯队:加拿大、欧洲国家(除UK)加拿大卡尔加里第三梯队:澳大利亚澳洲被黑的最惨的是,被美英称“土澳”,在英美眼中,澳大利亚是大农村。小声说一句,美国众多地区也是大农村,英国除伦敦外也都是农村。欧美澳国家基本都是好山好水好寂寞。第四梯队:新加披、新西兰第五梯队:韩国、日本、【香港、澳门、台湾(属于我国领土,但制度、文化、考学 途径不同)】三、留学早晚鄙视链出生在国外的看不起来小学过来读书的,小学出国读书的看不起来初中出国上学的,初中出国读书的看不起出国读高中的,出国读高中的看不起来读预科的的,来读预科的看不起出国读本科的,读本科的看不起来读研究生的,研究生之后的是大牛了。出国来读高中的和本科的,娱乐活动较多出国读研究生和博士的课业重,娱乐活动少,好多只学习不玩的。四、专业鄙视链1.专业之间的鄙视链法学生和医科生互相鄙视,鄙视除本专业之外的一切专业,工科生鄙视理科生,理科生鄙视商科生,商科学生鄙视社会科学学生,社会科学生鄙视文科生,文科生鄙视艺术生。2. 专业学科之间的鄙视链商科专业中,学金融的鄙视学管理学的,学管理学的鄙视学会计学的,学会计学的鄙视学市场营销的,学市场营销的鄙视学其他的。理科专业中,学数学和物理的鄙视学统计的,学统计的鄙视学心理的,学心理的鄙视学化学和生物的。工科专业中,学计算机的和学电子工程的鄙视其他工科专业的。社科专业中,学经济学的鄙视学公共管理/政治的,学公共管理的鄙视社会学的,社会学的鄙视其他社科专业的。文科专业中,学哲学的鄙视学新闻的,学新闻的鄙视学语言的,学语言的鄙视学历史的,学历史的鄙视学文学的。五、学位鄙视链:博士学历、JD(职业法律文凭)、MD(职业医学文凭)鄙视MBA,MBA鄙视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历中,(Research)研究型硕士学历鄙视(Taught)教学型硕士学历,硕士学历鄙视本科学历,本科学历鄙视certificate学历注:大部分国家留学毕业可获得的分为certificate证书或学历证书,正常毕业的学生是拿学位证书,如果有同学考试没及格或者论文美国,学校会颁发certificate证书。六.食物鄙视链第一梯队:留加拿大的国人众多,所创造的美食越多;第二梯队:澳洲有美味海鲜,也可以尝鲜袋鼠;澳洲海鲜第三梯队:日本料理和韩国料理也不错第四梯队:美国的食物还可以吃;第五梯队:英国,黑暗料理出产国,fish and chips出产国,顿顿吃到你怀疑人生。英国fish and chips七、留学毕业后的工作城市鄙视链第一梯队:纽约纽约第二梯队:伦敦、芝加哥伦敦眼俯拍伦敦第三梯队:波士顿、费城、旧金山第四梯队:香港中环香港第五梯队:新加坡、陆家嘴、国贸其他未排名出国留学的目的各有不同,有人是为了扩展社交圈,有人为了体验生活,有人为了学习知识,研究科学。有人站在社交圈的顶端,有人每天整天在实验室做研究,也有人......不管生活方式怎样,都是个人选择,自己认为满意就是最好的。所谓鄙视链都是茶前饭后的玩笑话,每个人都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当然,有人选择多,有人选择少。无谓他人所言,每个人也都是在过自己的生活。有人说:优越感和自卑感都源自于经历少、见识少。人生总是起起伏伏,选好自己想要的,便也只能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