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教研探讨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研究!

教研探讨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研究!

陈大伟“教师生活”问答《教育导报》2019年第87期教师周刊(总第3344期) 二版问:我对课堂教学没有认真研究,我平时是这样做的:“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即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当堂课中的精神状态来组织教学;多年来,我是教室“零教案”、学生课外“零作业”,尽管这种方法历年来都遭到周围人的围攻,但为了学生的前途,我还是我行我素:竭力减少学生的负担;课前我提倡有效预习,课后提倡学生“兵带兵”。我这种教法,曾遭到社会各界的批评,但我不要学校的考核评优,我只要家长和学生满意。我这算课堂研究吗?答:看来你是个教学出色而又个性突出的老师。我认为你的教学充满了研究。比如: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当堂课中的精神状态组织教学”,你对教材内容是不是需要研究?你对学生当堂的精神状态是不是也要研究?不然,你的“根据”从何而来?教室里“零教案”无非是没有形式上的教案,但心中一定装着仔细想过的“心案”,我注意到,有很多教师的教案是从教参上抄的,写教案只是一个形式,从你的情况看,我相信你的心案一定思考过、想过,这样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要做到“零作业”,减轻学生负担也很不容易,你在“竭力减少”。“竭力减少”本身是一个过程,没有比较,没有深入的研究,根本不可能实现。再有,课前提倡有效预习,课后提倡学生“兵带兵”。如何“有效”,难道不需要研究和思考吗?“兵带兵”是一种合作互助的方式,如何发挥作用,使其不要成为形式主义的东西,这也需要一番研究的功夫。所以,你不是“没有认真研究”,而是在做一种纯粹而真正的研究。只是你的研究没有成为立项的课题,也没有用发表的论文来张扬,你在用学生的成绩与成长说话。我很佩服你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你已经是个很不错的老师了。有这样一句广告词:“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良好的人际关系给人一种舒适感,它是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源泉。你是不是也该研究一下,如何让自己的人际关系不要那么紧张?如何让自己也受同事的欢迎?如何在自己好的情况下也让同事们好,从而也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若此,则功莫大焉。另外,为什么不把自己教学的过程和思考整理出来呢?不要看不起坚持教育写作的同事。肖川教授曾经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思想在学习和相互交流中生成,在思考中得到提升,在写作中得以梳理。”写作为什么可以梳理思想呢?我想,写作是将内心的思考转化为外显的语词,写作时需要接受语言的规范和逻辑的约束,写作的过程既是想法条理化、深刻化、系统化的过程,也是表达规范化和精致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表达,而且是梳理和丰富。这样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和提升的过程。 2015 四川教育报刊社版权所有,本文作者陈大伟,系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大学教授。

受命于天

什么样的研究,才可能获得国内最高经济学奖?

在国内,“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被公认是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项。以孙冶方个人名义设立经济科学奖,是老朋友薛暮桥、徐雪寒等人提出来的。1982年,徐雪寒向他谈起这个打算。孙冶方的养女李昭回忆说,“孙冶方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事情上过心,唯有这一次……他一向不赞成宣扬自己,但是没有反对以他的名义。我想,一是感谢老朋友,二是觉得有意义”。孙冶方逝世4个月后,1983年6月19日,“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励基金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后来更名为“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评选始自1984年(次年公布),每两年评奖一次。因2018年尚未评选,截至今日,“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共颁奖十六届。今年是孙冶方诞辰110周年,我们由此出发,回述与梳理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撰文 | 新京报记者 罗东2013年12月,“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在其30周年纪念上公布了一个数据,前14届(1984-2012)获奖作品共计著作47部、论文164篇;而算上最近两届(截至2016年,2018年尚未评选)则共计著作53部、论文171篇。按照获奖作品所涉主题,从“改革呼声”通往“市场经济”,再从“社会公平”到“增长转型”,获奖作品出现了定量化和演绎化的趋势。早期的作品,有的还是政策性解读、报纸政论或基础教材,但贯穿其中的“经济改革”内核其实一直没变。1984-1998从“改革呼声”到“市场经济”第一届(1984)“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奖作品出版时间横跨7年。最早的是1977年,周叔莲在《光明日报》刊登的《科学、技术、生产力》。“文革”结束,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重新成为风气。纵观这一届评选作品的时间范畴,起于1977年,止于1984年,期间经济改革有三件重要举措:国企扩大自主权尝试;在城市,商品经济开放;在农村,是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改革。前两项改革,已经反映在这一届获奖作品的主题上,比如《我国全民所有制经济计划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何建章;《经济研究》1979年第5期)、《试论价值规律同企业独立自主权的关系》(邝日安、晓亮;《经济研究》1979年第5期)与《关于中心城市改革的几个问题》(袁文祺等;《财贸经济》1984年第1期)等。萧灼基(1933-2017)曾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1984年凭论文《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获第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期间,围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探讨其实也有,林子力1983年的《论联产承包责任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年9月)就是其中之一,该书在1986年第二届获奖。直到1990年,前四届获奖作品的研究主题基本是“改革呼声”。以下获奖作品的标题就直观表达了它们的声音:《城市经济商品化与城市开放》(林凌;《财贸经济》1985年第9期)、《再论保持经济改革的良好经济环境》(吴敬琏;《经济研究》1985年第5期)、《试论地主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本质联系》(经君健;《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和《中国传统的积累模式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特殊性》(程秀生;《管理世界》1989年第6期)等。董辅礽(1927-2004)曾任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1984年凭《经济利益、经济杠杆和经济组织》《大转变中的中国经济理论问题》获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同一时期,欧美国家的跨国企业正在向低劳动成本的第三世界国家“产业转移”。通过接受转移实现经济增长,封闭经济体需向外敞开怀抱,亦成为当时中国的开放共识。《国际竞争论》(陈琦伟;学林出版社 1986年3月)和《国际分工与我国对外经济关系》(袁文祺等;《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等作品就是该主题。1984年,投资出现过热,约持续三年,是常态,还是表明需要进行下一步改革举措?吴敬琏的《通货膨胀的诊断和治理》(《管理世界》1989年第4期)作出回应(包括倡导价格体系的全面改革),并在第四届获奖。到1992年,从“南巡讲话”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政策上得到确认,通往市场经济成为中国世纪末影响最大的经济改革事件。而获奖作品中,包括《通向市场经济之路》(吴敬琏;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中国货币政策》(吴晓灵、谢平;《经济导刊》1993年第4期)和《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陈宗胜等;节选自《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第一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等,都回答了进入市场经济的路径。而今回望1984年至1998年的经济改革历程,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其实同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比如此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转向依靠城市土地开发。但这期间并无研究财税改革的获奖作品。研究财税的作品获奖要到21世纪,包括2002年第十届获奖作品《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贾康、白景明;《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和2008年第十三届的《税收竞争、地区博弈及其增长绩效》(沈坤荣、付文林;《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1984至1992年,连续五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00-2016从“社会公平”到“增长转型”转眼进入21世纪。新世纪,中国第一件经济事件是2001年加入WTO,并承诺用5年时间完成WTO的相关制度变革要求。次年,张晓朴的《入世后应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政策选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4-5期)上下两篇便是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外资。同期,整理和理解中国自1992年以来的市场化改革经验也是一个研究主题。比如,获奖作品中的《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樊纲等;《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以及出版于1999年的《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陈宗胜等;节选自《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第一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后者1999年出版,在2002年获奖。接下来更大的主题是,经历了20世纪末的市场化改革,社会平等和分配公平、区域经济协调等议题凸显,亟待回答。《营养、健康与效率--来自中国贫困农村的证据》(张车伟;《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组;《改革》2006年第5期)和《中国扶贫绩效及其因素分析》(李周主编;节选自《中国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第六章/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等论文综合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提供经济学解释,他们关注农村外出打工者的就业和个人权益、贫困与反贫困。这是由注重生产要素解放,转向注重人的解放。许小年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1996年凭论文《信息、企业监控和流动性——关于发展我国证券市场的几个理论问题》获第七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07年,中国GDP增速达到14.2%,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增速的顶峰。但是,2008年前后,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短暂的波动,中国经济随之出现了一个相对漫长的经济下降周期,即数年后说的“新常态”。然而,获奖作品中并没有关于这一周期的研究。2010年第十四届评选,著作奖空缺,论文奖是几部基础研究作品,包括《产量变动和价格变动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利用非负矩阵谱理论的投入产出分析》(曾力生;Economic Theory 2008年第3期)和《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总体回归模型设定》(李子奈;《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到2012年第十五届评选,围绕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的研究出现了,且延续至2016年第十七届(2018年第十八届尚未评选)。最终获奖作品包括:《陷阱还是高墙:中国经济面临的真实挑战和战略选择》(刘世锦等;中信出版社2011年11月)、《中国经济减速的生产率解释》(白重恩、张琼;《比较》2014年第73期)等。张晓山社科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2002年凭论文《对中国农民中介组织的理论研究》获第十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而思想界十几年来呼声颇高的“法律与市场”关系,获奖作品中还未出现关于这一主题的直接研究。回望四十年间的中国经济改革,其具体起步方式与孙冶方的观点不尽相同,比如他认为要通过扩大国企自主权激活生产,但其实当时效果并未达到预期,而是通过乡镇企业、个体户和经济特区等领域的生长实现了经济增长。然而,孙冶方逝世数十年后的经济学同行,都把他视为中国最需要被记住的经济学家之一,因为他在1956年提出“尊重价值规律”、逼近经济学理性的努力,也因为在变动不安的环境中坚持个人判断的智识和勇气。本文整理自2018年5月5日《新京报·书评周刊》B05版。作者:新京报记者 罗东;编辑:徐学勤、张得得。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5月5日《新京报·书评周刊》B01版~B12版「主题」B01 | 孙冶方:改革前驱的荣光与困境「主题」B02 | 倒叙孙冶方:努力逼近经济理性(1)「主题」B03 | 倒叙孙冶方:努力逼近经济理性(2)「主题」B04 | 对话张卓元:强调价值规律,今天仍不过时「主题」B05 |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通往更好的市场「文学」B06 | 乔治·佩雷克:用实验手法写一出“人间悲剧”(1)「文学」B07 | 乔治·佩雷克:用实验手法写一出“人间悲剧”(2)「科学」B08 | 破除幽灵的禁锢,为探索自我开辟科学的道路「专版」B09 | 京东文学奖:外国文学类入围作品「视觉」B10 | 黑白裂变:东北工业时代四十年「书情」B11 | 《悲欢的形体:冯至诗集》等6本「访谈」B12 | 西川:《唐诗三百首》是对唐诗的窄化

地外生物学研究的是什么 宇宙中真的还有其他生命吗

地外生物学是研究地球以外天体上生命的生存、分布及其特征的学科。是空间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地外生物学的研究涉及的领域很广,如天文学、生物学、空间物理学、空间化学和生物化学等。目前,地外生物学的研究主要限于地外有无生命的探索,随着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外生命的探索,已由设想、推论而进入直接的观察实验阶段。对地外有无生命,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生命的发生纯属偶然现象,在第二颗行星上重演的可能性极小;另一种认为,宇宙中可以有生命,但对生命的发生和组成有争论。如瑞典的阿亨尼斯(G.O.S.Arrhenius)认为生命及其胚胎能从一个天体迁移到另一个天体,当它落到适合于生长的天体时,就继续生长,并成为该天体所有生物的祖先。对生命的组成成分有人认为不是碳,而是硅或锗,其溶剂不是水而是乙二醇。也有人认为,生命的概念和有无生命的标准应该是以地球上活的生物的概念为标准,所有生物都是由碳氢化合物构成,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以核酸作为遗传的物质基础。目前在地外生命的探索中,大多是以此为依据。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及其存在的条件 地球上的生命是从无机物演化来的。当原始大气成分,如水蒸气、二氧化碳、氢、氨、甲烷等无机物,在外界光、热、电等因素作用下,合成简单的有机小分子(如单糖、氨基酸、核苷酸),有机小分子逐步组合成为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多糖)。这个过程发生在约40亿年前。人们发现在32亿年前的岩石中有古代细菌和蓝藻的化石。也就是说,在那时已存在原始生物。原始生物再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产生出各种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看,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是:①生物大分子的存在。②要有供生命生长、繁殖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存在。③必要的大气成分。大气不仅是生物体新陈代谢过程中氧的提供者,而且大气覆盖天体表面,也可以保护生命免受宇宙线、紫外线和陨石等的损害,防止水分逸失。④要有合适的温度。⑤要有代谢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水的存在。⑥必要的时间。因为生命的发生和进化,都需要有漫长的时间。地外生命的探索 要确认天体上有无生命,应该直接观察某一天体上有无生命物质或者生命体的残骸。但在行星际航行实现以前,主要是通过研究行星表面化学的和物理的条件,以此同生命所必需的条件相比较,间接推论生命存在的可能性。陨石分析通过对陨石的分析研究发现,陨石中含有多种不同的氨基酸。经化学家研究表明,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在自然界中可以通过无机化合物的方式产生,也就是说,这样合成的氨基酸是属于非生物源性的。非生物源性氨基酸的特点是具有相等的L型和D型结构。而地球上生物源性氨基酸都是L型结构。目前,在陨石中发现的氨基酸种类中,有些是在地球上活细胞中见到过的,例如1969年9月陨落于澳大利亚的陨石中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有8~10种在地球上的活细胞中见到过。它们作为生物前分子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对火星、木星、土星的探测 根据天文学知识,在太阳系中,只有火星在某些方面同地球相似。如火星的两极与地球一样有极冠,冬季增大,夏季缩小或消失;火星上也有四季和昼夜的变化,表面有随季节而变化的色斑;火星的表面温度也较接近生命生存的适宜范围。因此,人们差不多有一世纪之久猜测火星上可能有生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苏联分别发射了“水手”号、“火星”号等火星探测器,对火星的大气成分、地表温度等环境进行了多方面的探测。探测结果表明,火星的极冠是由冰组成的,火星上有沙漠,火星表面经常扬起巨大的尘暴,火星表面的色斑变化就是尘埃移动的结果,并不是植物。1975年,美国发射了两个“海盗”号探测器,以考察火星上是否存在低级生命形式。在该探测器上进行了3种探测火星土壤微生物的实验。实验发现,火星土壤释放出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科学家认为这种气体是非生物源性的,可能是某种化学反应的结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火星上找到生命存在的证据。本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欢迎关注!

七面人

研究生到底是学什么的?

首先介绍一下研究生的概念研究生是我国学历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高阶段,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两种类型。本科毕业可以进一步就读硕士研究生或者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一般我们会看到以下两种情况:1.学历:研究生,学位:硕士2.学历:研究生,学位,博士原因就在于此,研究生是学历的称呼,硕士、博士是学位的称呼。其次,研究生主要的任务是做课题,搞研究,探索科学世界的奥秘,其角色定位可以定位于导师的助手,具体的研究方向和专业,根据所报考时填报的志愿来定,主要取决于个人兴趣爱好等。比如,我本科阶段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高考时什么都不清楚,就凭这专业名称来报考的,以为与“电”有关),硕士阶段报考了流体力学专业(本科毕业时,思维相对成熟,选择了与航天工程相关的流体力学,这个专业比较难,我喜欢挑战),博士阶段又学习了农业工程(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农业国,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还是俯下身来种点地吧),每次选择也经历了一番思考,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定的,现在从事农业工程的科研教学工作。总的来说,在我国现阶段,就读研究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必须过程,因为一般的本科毕业很难会有机会从事科研工作。最后,老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无论什么专业,只要自己做得好,人生就能出彩!

哥鲁达

探秘地下2400米,四川这个全世界最深的地下实验室在研究什么?

7月20日,“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启动仪式在四川省雅砻江锦屏山隧道举行,标志着由清华大学和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中国首个、世界最深的极深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正式启动建设。近年来我国启动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主要有中国天眼、中国人造小太阳、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在地下2400米建设这么一个“全世界最深地下实验室”,科学家们究竟要研究什么?又取得了些什么成就呢——做什么?“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项目,是面向超越当前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新粒子和新物理的重大基础前沿研究。为什么?便于采取量暗物质粒子与探测器靶核碰撞之后产生的信号,以探测暗物质。做成了什么?开展了清华大学主导的高纯锗直接探测合作组(CDEX)、上海交通大学主导的液氙直接探测合作组(PandaX)等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以及清华大学主导的锦屏中微子实验等,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神秘的暗物质“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所主要从事的,是面向超越当前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新粒子和新物理的重大基础前沿研究,也就是暗物质研究。人类目前所熟知的物质仅占宇宙总质量的约4.9%,除此之外,人类所“看不见”和“不了解”的暗物质约占26.8%,暗能量约占68.3%。这里便开展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无中微子双坐车c贝塔衰变实验,以及核天体物理领域关键核素合成过程和恒星演化等基础科学前沿研究。简言之,暗物质就是一种“看不见”的物质。实验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所说的“看不见”,不单单是说用我们的肉眼在可见光波段看不见,而是说不论探测什么波段的电磁波,比如无线电、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等,都看不到它。也就是说,暗物质几乎不发出任何波段的电磁辐射。2“寻找”暗物质2002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的报告指出──21世纪的最重要11个物理学前沿研究课题,暗物质位列第一;2008年欧洲推出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和宇宙学长期发展规划,提到的第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就是暗物质研究;2009年,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系列报告《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提出:暗物质是不远的未来可能出现革命性突破的重大基本科学课题。暗物质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将极大扩展人类对于除普通物质之外的宇宙世界的认识,也为人类了解占宇宙更大质量份额的暗能量问题提供研究基础,因而成为当前粒子物理学、宇宙学、天体物理学等学科前沿的研究课题。它将是人类认识宇宙的一次重大飞跃,可能导致一场新的物理学革命。如何才能找到暗物质?目前普遍认为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利用加速器碰撞,看能否在实验中产生暗物质。第二种是在太空进行间接探测。而第三种就是测量暗物质粒子与探测器靶核碰撞之后产生的信号,一般在地下实验室进行。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正是采取第三种方法来探测暗物质。所以,地下2400米是绝佳的实验环境。在探测过程中,暗物质可能会受到宇宙射线的影响,而在地表深处,宇宙射线量仅为表面的约亿分之一。在这个相对“干净”的地方进行实验,可以避免很多干扰因素来“打扰”实验进行。3由“跟跑”到“并跑”自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一期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已经开展了清华大学主导的高纯锗直接探测合作组(CDEX)、上海交通大学主导的液氙直接探测合作组(PandaX)等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以及清华大学主导的锦屏中微子实验等,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从无到有,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2013年,清华大学领导的CDEX合作组在国际上发表了中国第一个自主暗物质研究成果,研究水平达到国际第一阵营。2014年,合作组又获得了10GeV以下能区里同类探测器最灵敏的实验结果,确定性地排除了美国CoGeNT实验组多年来宣称的暗物质存在区域。2018年CDEX合作组发表了4-5GeV能量区间当时国际最好的暗物质探测灵敏度实验结果。能量区间的缩小都是一点一滴的进步而得出,这也意味着,我们距离探测到暗物质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未来,合作组将通过不断“升级”探测器,把探测灵敏度再提升两到三个量级,可以同时测量暗物质和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两个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研究。4交叉创新平台在一系列成果的基础上,2018年12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锦屏地下实验室正式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标志着锦屏地下实验室建设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实施的“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工程,更是将地下可用实验空间由原来的4000立方米增加到30万立方米。除了中国以外,目前还有美、加、意、英、法、日、韩7个国家拥有具有代表性的地下实验室。“目前来说,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的实验环境算是最好的。”扎根锦屏地下实验室三年的研究人员景明坤告诉记者。项目建设完成后,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将具备国际领先的深地物理实验综合条件。有望成为世界深地物理实验的中心,推动我国开展国际级大科学合作,吸引国内外顶尖学者前往开展前沿物理实验,为取得重大物理突破提供基础。与国际上其他的地下实验室相比,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岩石覆盖最深、宇宙线通量最小、可用空间最大,并且具备交通便捷、电力及水源充足、基础设施完备等优势。同时,该项目还将提供一个近零宇宙线本底的地下辐射计量平台,可以解决极弱放射性基准测量和低剂量率刻度的难题,为我国建设完善的辐射计量基准提供实施条件,推动海洋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等交叉领域的研究,为这些学科领域提供一个国际一流的极低本底交叉创新平台。

鬼冲凉

哲学是干什么的或者哲学研究的是什么?

生活中我们经常说,谁谁有自己的处世哲学,或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学,但是哲学究竟是做什么呢?或者我们所说的哲学,它究竟研究的是什么呢?是不是你口中所说的那种生活鸡汤式或唯我唯利的哲学呢?下面是我个人的小看法,一起和大家分享下。对于哲学,古希腊是肯定要说的,因为古希腊哲学出现的很早,也很健全,其出现的时间和学说的精度完全可以和中国的诸子百家时期媲美。那时的哲人对哲学的定义是爱智慧,认为哲学主要是用来分析世界的构成的,还有就是物质中的那些元素,比如水、火、空气、宇宙、雷电、星空等,基本研究的是一种绝对,一种形而上,一个隶属无限的理念世界。古希腊哲学的英明之处在于,他们对这种形而上或无限的研究不仅通过想象,更通过论证和实验得出。这就厉害了,几乎一下子就打开了自然科学的强力之门。而中国那时候,很少有真正伟大的哲人去发展这块,可以说,那时期的中国哲学,在自然科学和分析哲学领域,几乎是片空白。古希腊哲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刚开始是通过想象星空,想象宇宙中奇妙的事物,想象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来开展他们的哲学构思的,后来,相对想象,更为严格、精准以及要求实证和逻辑的成分被加入。他们论证数字,从0到无穷,产生了最早的数字学,也就是后来的数学;论证图形和线条的规律,产生了最早的几何学;探讨形而上的宇宙产生根源,产生了最早的宇宙本源说;后来,苏格拉底出现,他用无数生活中的实例,论证和探讨了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这种把科学实证精神和哲学沉思精神相结合的现象一直持续到基督教出现才变得逐渐微弱,由于宗教的威权,他们把哥白尼烧死,把伽利略审判,还把一个女数学家很残忍的杀害,这些事件导致科学和哲学的逐渐背离,完美的结合消失了,代替哲学的是神学,是基督教的大一统。但是西方社会并没有把这种讲究论证的方法丢弃,到了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他们捡起了这种方法,通过它论证上帝的存在、上帝对人的生活的影响,以及上帝如何是无限和全能的,中世纪的几位大哲学家和神学家无不如此,比如马背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神学家波埃修。这些人中有的甚至穷其一生,就为了论证上帝的存在是合理的,人性的。即便到后来的加尔文教派,其哲学内核也不出其右。哲学的任务就是为了上帝,它的任务和重心都是围绕着上帝而展开。甚至到近代,斯宾诺莎的哲学思维也是如此,尽管他当时所处的年代,科学的种子已经开始遍地发言,有些科学技术已经被很成熟的应用,很多人选择了相信无神论,但他依然坚持用自己的方法和实践论证上帝的存在。实际上,还是形而上的一种思维。比较难能可贵的是,斯宾诺莎通过自己的哲学给我们总结出了一条重要的启示,即可以证明的东西,未必可以明证。什么是明证呢?明证就是要有非常明确的证据,比如说有人犯了谋杀罪,有目击者看到了,这个目击者就是证人,是明证。但斯宾诺莎说,上帝不能明证,《圣经》上说上帝在那个山上,摩西看到一道白光闪过。这不行,摩西看见了,但他是当事人,别人没看见,你同样拿不出上帝存在的明证。随后,斯宾诺莎话锋一转,他总结道:神或上帝可以证明,但是不能明证。如何证明呢?就是通过自我信仰,通过对上帝精神的践行和修持,但如果想明确证实,目前人类还做不到。我们的哲学也做不到。由此看来,西方哲学中,对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干什么的?)不仅是爱智慧这么简单,他们还强调对世间万物的分析理解和实证推理。哲学在他们那里,既是对形而上的追求,还是对逻辑、分析的传承;哲学既是方法论,又是本体论;它研究人的思维、伦理价值,也研究宇宙的本源,物质的组成;实际上,就是康德所说的那句话,我们所有的哲学内容都集中在了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

风行者

什么学校的什么专业,最容易考上研究生?偏远地点的地方高校?

什么学校的什么专业,最容易考上研究生?偏远地点的地方高校?这个问题我来说一下自己的拙见。但是我要先强调一点,不管哪个学校哪个专业,考研不好好复习那就绝对考不上。尤其是近几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很多,一些偏远地区的地方高校的报考名额都很多。有的学校是好考,但前提是你要努力备考。一、相对偏远地点的地方高校近几年的考研热只增不减,至于那些学校好考,我这里没有具体的学校名字。我再强调一遍,没有好考的学校。只有努力复习后有好考的学校。比如,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的一些地方高校,具有硕士点的学校稍微好考一点。切忌有时候并不是学校不好,而是大部分学生觉得太远不愿意报考,学校都很不错。有硕士点的学校,没有几所太差的。只是由于坐落的地方太偏,一志愿报考的人数太少,调剂的名额也多,才导致所谓的“好考”。如果一志愿报考人数多,上线人数也多,那就没有调剂名额,甚至还会刷掉一部分人。所以,你可以看看稍微偏远地区的高校,这样容易考上。二、人文社科类专业我说的这些专业统称为一个大类,相对于其他理工类的专业,这就好考多了,起码不用考数学。好多考研的同学,考研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英语和数学。如果只有英语一科,虽然难复习,那也还可以,主攻一门就行。但加上数学,那好多人都会失败。英语是必考的,但数学可以选择不考,那就只能选择一些好背诵的,不考数学的科目。那只能选择一些人文社科类的专业了。考研虽说简单一点,但读研的时候想出成果那就很难了,而且还存在一个你的兴趣点的问题。如果只是纯粹为了一个硕士学历,那就无所谓,只要能毕业就行了。你可以考虑一下。三、书山有路勤为径考研的过程很痛苦,也很漫长。选好学校,选好专业那就好好复习吧。虽说你觉得容易,但不好好复习,可能连国家线都上不了,这样的人很多。再好考的学校他们录取学生都是按国家线录取的,你没上国家线,不好意思你只能准备二战吧。所以,所谓的好考,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所有的好考都是建立在你努力复习了,你取得的成绩才是你应得的。如果没有好好复习,你还吐槽说,不是说好考了吗?是好考,但你不好好复习,再好考的学校也变成了不好考。因此,想考上研究生的话,那就好好复习,祝你成功!

鬼面人

什么是科学学?科学学是研究什么的?

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刚刚确立,各门学科都很幼稚,科学发展的主流是分化而不是综合。因此,那时就“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伟大整体的联系的科学”,当作历史任务来完成是不可能的。黑格尔和谢林当时企图建立“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也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它只能是自然哲学,而不是科学学。科学学诞生的年代是二十世纪中期,这时正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年代,科学学经过了近代科学长期的孕育,是一门应运而生的学科。我们知道,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一方面是各门学科继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将近二、三千种具体的学科:另一方面,各门分支学科又互相渗透,形成一系列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自然科学的高度综合化,把现代科学技术连成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的高度专业化又把科学体系分成更细密的结构和层次。自然科学的整体化趋势和结构的历史演化,把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愈来愈明显地暴露出来。这样一来,研究科学的运动规律,就不但有了必要,而且也有了可能,科学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1937年,波兰学者奥索夫斯基夫妇首次提出科学学的名字。两年后,英国贝尔纳教授所写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详细地论述了数量分析方法,科学结构的理论模式以及科学政策和科学管理问题。这部著作实际上奠定了科学学的基础,开辟了科学学的研究方向。科学学诞生的另一个条件,是社会的科学能力的形成和科研领域生产关系的确立。本世纪六十年代,“大科学”兴起。科学研究最后结東了“一张纸加一支笔的个体劳动方式。由数十万名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劳动者大军,由价值数百亿计的巨型实验技术装备,由多得无法计量的图书、情报资料,以及由千千万万群众性的科教、科研、科普队伍,形成了一种超越科学家个人研究能力之上的集体力量(社会的科学能力),并且构成了全社会范围内的科学劳动结构。这样一来,历史便把科学管理的任务提到议事日程。科学管理经验的总结,更加清楚地显示出科学的规律来,科学管理充当了科学学诞生的助产士。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科学学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科学学的生命力同现代科学技术一样是无穷的。它的巨大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促使各国学者都来研究科学学。1964年,英美学者为了纪念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问世二十五周年,专门出版了一本名叫《科学的科学》论文集。1965年,贝尔纳和麦顿在第一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联名做了《在通向科学学的道路上>的报告,论述了科学学的研究对象,意义和性质,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等等。1971年,在第十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成立了科学学的国际组织一国际科学政策研究委员会。该会于1975~1977年先后在德国、法国、波兰举行了有关科学学的国际讨论会。目前。苏联、东欧和西方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成立了专门的科学学组织,出版了大量有关科学学的著作和期刊。这些事实都说明,科学学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新的独立学科。那么,科学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呢?简单地说,就是研究科学自身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学问。科学学是研究科学的科学结构(或知识结构)的演化规律,并且利用这些规律来预测各门学科的发展趋势,预测新学科的生长点,借以选择正确的研究方向。这个分支学科叫科学结构学。比如,我们经常遇到的“物理学和化学那一个更基本”的问题,“力学应不应当算做基础科学”问题,都是科学结构学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这些间题,有点像天文学上早期提出的“月亮和星星谁远谁近”的问题。当时,天文学是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测定天体的远近距离。这样一来,分布在天球上的杂乱无章的天体就有了次序了。它们之中有的属于太阳系,有的属于银河系,有的属于总星系,等等,后来,人们又根据它的温度和光谱来推算它们的年龄,形成天体演化的概念,天文学逐步形成一门严密的科学。现在,科学结构学有点像天文学的早期状况。人们对两、三千种分支学科发生浓厚的兴趣,试图从它们的相互关系当中找出结构层次和演化规律来。但是,目前还没有找到科学的方法来对数千种分支学科进行“分类”。反映到各国科学管理当中,就是学科分类的任意性甚大,争论也十分激烈。正因为现代科学管理的需要,才引起科学学家们对这一课题的高度重视。又比如,“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关系”间题,这也是各国科学管理中常遇到的困难问题。反映到科研经费上,各国对三大学科的投资比例各不相同。苏联的比例为1:4.7:2,而美国则为1:1.4:4.6。三大学科门类的比例关系究宽有没有客观标准?各国的具体标准是否一样?这些都需要科学结构学加以研究。目前,人们提出的三大学科的立体结构模型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大胆尝试。它试图用结构参数的方法来寻找其中的最佳比例关系。研究科学发展的动力,即社会的科学能力问题,也是科学学的个重要任务。所谓“科学能力”,就是推动科学加速发展的内在动力。通常我们都知道,用相等的科学投资,在不同的国家会产生不同的科学效果。科学能力水平高的国家,少量投资可以得到比较多的科研成果;科学能力低的国家,投资虽多,成果仍然寥寥无几。这是为什么?还有,近代科学的发展,各国是不平衡的。这一个国家科学兴起,那一个国家科学衰蓉,彼此起伏,波浪前进,互相赶超,竞争榜魁造成个又一个科学中心。试间:是什么因素决定各国科学的兴起和衰落呢?用什么办法来衡量赶超速度呢?这又是现实生活向科学能力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科学能力学包括的内容甚广其中主要的是研究科学人才间题,研究科学家队伍形成的集团研究能力问题,研究科学家创造性心理学间题。因为科学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它比任何一种物质生产劳动都更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高度创造力。如何有效地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显然需要研究创造性心理活动。比如,信心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问题。同样是两个能力相同的科学家,一个对自己的工作,信心百倍,大胆创新:一个对自已的课题,谨小慎微,生怕触犯权威,结果也会是很不相同的。怎么样才能使科学家在最佳的心理状况下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押其创造力,这就成了科学能力学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科学还要研究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里就不做介绍了。

痛痛快快

当今社会,硕士研究生的定位到底是什么?

本科生说,“它现在满大街都是,不一定比工作三年性价比高”;博士生说,“它还是嫩点,虽然做了科研,但是不够博大精深”。这个“它”就是今天的主角,硕士研究生。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有了这样的学历,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硕士研究生究竟在社会上是个怎样的定位。图片来源网络,侵删我太难了,最近我压力很大很多同学,希望毕业进入高校,当一名老师。虽然可能短期看收入不高,但是就未来的发展,社会影响力,以及每年两个寒暑假期,还是充满着无限的魅力。读研期间,我们班一共有24个人,这之中最后有两个人去了高校,成为了老师。其中一个去了一所东北的二本院校,另一位去了西北的一所专科院校。图片来源网络,侵删在东北二本院校的这位同学,现在是在当一名大学讲师。经历了半年的听课学习,现在终于能够持证上岗了。日常的主要工作,也都集中在了备课、讲课这个循环中。她现在的情况就是,先讲好课,带好学生,然后再好好搞科研,弄出成果,向着副教授,教授的职称进军。但道阻且长,虽不至于遥遥无期,但研究生的学历和科研能力,还没法让她平步青云。图片来源网络,侵删在西北专科院校的这位同学,现在已经不干了,决定出来读博了。她和上面那位在开始阶段,具备着极其相似的经历,虽然硕士毕业就当了老师,但面对未来的发展,和学校对于自己这样学历的重视程度,她清晰地意识到,科研能力和学术成果,不是在教师岗位上就能培养出来的,还是得靠博士阶段的历练才能养成。因而选择未来,放弃现在。图片来源网络,侵删综合来看,除了上面提到的实际案例,结合现实中高校给予的奖励政策,硕士研究生在高校学术的社会地位还略显不够,能谋个一官半职,但却不能保证未来的良好发展,毕竟,高校是博士的栖息地。所以对于硕士学历却在高校当老师的同学,也正应了当下最火的那句话,“我太难了,我感觉最近压力好大”。安排得明明白白当老师的是少数,去企业的就是大多数了。而真正进入企业,尤其是高精尖企业,你会发现,你的领导至少是硕士学位,甚至更高的职位,总监以上的都是博士学位。而且别人可能都叫某某总,他们这类人直接就叫某博,倍感亲切。但本科生,能短期达到很高的位置的,不能说没有,只能说很少,而且难度很大。图片来源网络,侵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制度在那里摆着,首先拿国企来说,评定能级,是需要对应学历工作够对应年限的,比如评1级,可能硕士工作1年就可参评,而本科生需要两年才可以。更为广泛的是社会招聘,你会发现高级职位介绍里对工作经验的要求是,硕士三年,或者本科生五年。在一个行业干五年,很难再转行,如果干三年,你至少还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图片来源网络,侵删所以你离选择越近,你的机会也就越多。而且硕士研究生阶段深度培养了你的学习能力,这在用人单位眼里都是潜在的优势。所以你会发现,初入职场的硕士新人,薪资甚至高过工作几年的老员工。这里面的原因就在于,社会普遍看重硕士研究生阶段培养的能力,而且笃定其未来可期,终将成为公司发展的中流砥柱。图片来源网络,侵删综合来看,在企业范畴来说,硕士研究生的地位还是很高的,且晋升空间很大。而且现在企业都开始比拼研究生的员工占有比例,以此来凸显企业的价值,这更是为研究生学历打开了一扇大门,可以说是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但与此同时,可能也是给本科学历关上了一扇大门,能否推开,可能需要你依靠更为强大的个人实力才行。图片来源网络,侵删高材生,就是不一样除了以上两类,第三类就是政府机关单位。随着国家的日益强大,政府的公职人员筛选也愈发激烈,以前可能是有个学历,考试通过就可以,现在对综合素质以及学历要求都是上升了很大的一个台阶。当你翻看公务员的招考信息时,你会发现好的部门在学历一栏都挂上了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要求。图片来源网络,侵删而且不同的学历,政府给予的安家费之类的福利待遇也大不相同,硕士研究生是位于博士之下,本科之上,对应的职位高度划分也是如此,但综合来看,相较于时间、锻炼和未来发展,硕士研究生学历无疑代表着最高的性价比。这里面也暗含着招聘单位的一种期待,其实数字背后代表着的就是标准和期望。研究生进入这类单位,很容易成为领导的好帮手,因为老一辈的领导干部都认为学历高就代表着能力强,而且放在身边也能烘托起整个氛围的高度。对于人才的珍视,让领导会给这些年轻人更多锻炼的机会,所以只要情商够高,能力够强,一步步登堂入室,只是时间的问题。而且在这样的单位,你也会被经常称呼为“高材生”,并且被感慨“就是不一样”。硕士研究生会越来越多,成为一种趋势,最终也会成为一种必然。几十年前的精英教育,让上大学成为一种奢侈;现在的开放式教育,让更高学历成为一种趋势。同样是一条河,你可以凭借身体游过去,这就像本科学历的人;你也可以凭借木筏划过去,这就像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人;你也可以凭借小船渡过去,这就像博士学历的人。图片来源网络,侵删人类的悲欢各不相通,你的心思你自己最懂。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相对的优与劣。你,你的努力,你的机遇,决定了你背后硕士研究生学历地位的高与低。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评论~想要了解更多考研干货请关注我!我是董师兄,考研领域专栏作家,考研院校专业咨询。

死于网罟

上研究生的人都在干什么,写论文搞研究吗?

简单的说说硕士研究的三年研究生生活,可能并不是很多大学生所想的那样,每天都忙碌中写论文、学术研究中,不可能三年都是这样过来的。由于我是人文社科类的硕士研究生,所以详细说说我们这些文科的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主要是干什么?或许你会发现和你上大学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先从研一开始,说说研究生的那些事儿。研一其实非常的简单,几乎是和大学一个模式,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的、按时的上课,包括专业课、选修课、公共课,这是研一主要做的事情。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顺利的通过各科的考试,有的科目是闭卷考试,有的是开卷考试,有的是写一篇课程论文,考试的方式多众多样,难度也各有高低。但是其中的英语课是所有研一学生最为关注的一门课程,也是最容易挂科的。同时,研一的我们还会积极的参加研究生学生会组织的一些活动,有的学生还需要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不要认为硕士研究生英语四六级都通过了,因为有大量的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都忙于四六级考试。此外,在研一这一段时间也是和自己的硕士导师相互磨合的一个时间段,不管是学生对导师还是导师对学生都需要注意一个时期,互相的了解,时不时的探讨一下学术动态,聊聊未来的规划等。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一般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在每年的5月中旬左右就基本结课了,也就是你研究生的全部理论课程已经结束。所以在暑假之前,我们有一个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事情需要开始积极地准备了。再来看看研二的我们,在忙些什么?研二最重要的事情是:硕士学位论文定题目、开题报考、中期考核。研二一开学也就是一般在每年的10月份左右开始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的相关工作,这是硕士学位论文撰写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毕竟只有开题顺利,才能够更大概率的写出一篇比较好的硕士学位论文。因此在正式的开题之前需要和自己的硕士导师详细的演剧自己开题报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提纲、参考文献等等,只有前期将这些内容准备的足够充分才能够保障我们顺利的开题,并且帮助我们顺利的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只是开题之前,你需要看很多篇文献、需要看很多本专著、需要经过无数次的修改,需要经受硕士导师无数次的责怪,只有经历了这些你才能够写出一个令所有硕士导师满意的开题报告,所以说真心不容易。之后更多的研究生会选择不断的给自己“充电”,有的开始每天按时定点的到图书馆看自己硕士学位论文需要的各种资料,有的开始积极的向一些核心期刊投稿,开始不断的接收被拒绝的消息,然后不断的修改,不断的被杂志社的编辑压迫,直到顺利的发表。因为高校对于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要求有一条是必须在读研期间发表一篇或者是几篇的专业领域内的小论文,所以写论文几乎是所有的硕士研究生都需要做的一件事情,还有的研究生为了能够获得比较高额的奖学金会发大量的小论文,这些都是在研二期间完成的事情。到了研二下学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中期考核,因为这距离研究生开题报告已经有一段的时间里了,所以为了检查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情况会举行中期考核,主要是查看每一个硕士研究的学位论文的进度,一般要求要完成整篇论文的三分之一,同时在写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要在这次考核中集中解答,例如是否还能继续写下去?是否需要重新开题?以及硕士导师就学生论文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还有一件事情就是读博,研二的我们必须对此有一个明确大答案。如果决定了要读博,那么便需要做很多相关的准备。例如选择目标院校、联系博士导师、是统考还是申请-考核?以及目标院校对于申请-考核的学生有哪些方面的要求?然后根据这些要求争取在研二这一年全部做到,这样就能够保证自己在研三的时候获得博导的名额,在硕士毕业的时候顺利的拿到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除此之外,这一年也是很多学生频繁参加各种学术论坛的时间,会有大量的研究生参加985高校举办的专业领域内的学术论坛,这样也是为了能够丰富自己的学术经历,在以后的读博和就业中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于是很多研究生在不断的创造,因为只有你写的论文被主办方认可了,才能够获得参加学术论坛的机会。最后再看看研三的我们,或许你就真的知道研究生的不容易了。研三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硕士学位论文的找工作、预答辩、外审、正式答辩、毕业季。这时候各高校的春招陆续开始,所以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必然是穿梭在各大校园招聘会现场,不断的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每天频繁的参加用人单位的宣讲会,不断的投递自己的建立,争取拿到一家比较好的公司的offer。同时在寒假一结束,也就是3月或者是4月份的时候,各个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答辩工作开始有条不紊的进行了,这是很多硕士研究生比较重视的一件事情。因为如果预答辩没有通过学院答辩委员会的审核,那么导师也就不能给你的硕士学位论文签字,随之便是不能送外审,最终的结果就是延期毕业。因此研三的研究生非诚重视预答辩,尽管会在预答辩的过程中被很多的硕士导师怼的怀疑人生,可能自己都已经开始质疑自己写的硕士学位论文难道真的非常的垃圾吗?然而,这其实是硕士导师为了你能够顺利的通过外审而及其认真的给你修改建议,这是非常难得的,所以预答辩结束之后,还需要根据各位导师给的建议不断的修改。预答辩结束后,在5月份的时候研究生院会把所有毕业生的硕士学位论文送往外审,从此研究生便开始了提心吊胆的生活,期待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能够顺利的通过外审,一般20天左右的时候会出外审的结果,如果你外审的成绩不到60分,那么结果就是延期毕业;如果你的硕士学位论文的外审成绩是60分到70分之间,那么还会进行二次送往外审。因此所有的研究生都希望自己的最中成绩只要70分以上就可以。接下来便是各学院组织的正式答辩了,一般来说这个环节还是比较轻松的,因为很多高校只要学生的外审通过率,那么在正式答辩时一般都不会为难学生的,当然也会给一些修改的建议,这样也是为了能够进一步的完善学位论文,所以研究生对这一环节并不是很在意,甚至还有一部分研究生对于导师提出的修改意见已经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状态。不过有一个令很多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比较开心的事情,那就是向学院报销自己读研期间的一些费用,当然额度有限,一般来说是2000元到3000元,这笔费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经费,可以报销读研期间的路费、资料费、发表论文的费用,所以对于在读的研究生来说不要忘记将自己的火车票扔掉,因为是可以报销的哦。在最后的最后就是毕业季了,一般来说都是那些老套路,拍毕业照、毕业晚会、谢师宴等等,然后在7月份左右正式的走向工作岗位或者是开启博士研究生的生活。以上便是研究生三年期间比较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将时间都放在了学术上,但是看完这些相信很多人都会发现,研二和研三才是硕士研究生最重要的时间段,所以一定要把握好,保证自己顺利的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