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话题#硕士毕业论文研究屁#登上热搜榜第四名,一时间引起不少网友的议论。据了解,该论文写于2007年,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在职硕士高建伟。彼时,高建伟不仅凭借这篇论文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还被评为“优秀”。而且,目前在中国知网也可以搜索到该论文。原来,早在2015年,该论文就曾引发舆论关注,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大学教授李亚雄彼时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挖掘,没必要总去重复一些意义不大的选题,一些看上去另类或小众的选题往往更值得思考,也会有更多有意思的发现。”论文曾受导师赞赏“我经常被身边的人提及这样一个问题:你怎么会做这么一个题目呢?”高建伟在其论文《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开头解释,选择该题目源于自己偶然在网上看见的两篇关于屁的故事。两个故事中,主人公都因为一个屁而使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发了高建伟的思考。高建伟认为,“屁”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关系有着种种对应。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研究,他指出,无论是在西方文化还是在东方文化中,屁是作为一种社会忌讳而存在的,这种忌讳不仅弥散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广泛地存在于教育、礼俗、习惯、道德甚至法律等上层建筑领域之中。高建伟从社会发生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屁行为及现象如何从一种生理行为转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过程,从中揭示了这一运作过程的复杂机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屁从无差别的人类行为到更经常地发生在部分社会成员中的行为,再到道德评价中的否定性行为,最终演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论文提及,在人类早期阶段,分工和阶级还未出现,放屁行为是原始人类——即我们的先民最频繁而最普通不过的生理现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富人的饮食种类和饮食习惯发生变化,不再频繁放屁。至此,人类放屁经验完成第一次历史性的转变,即从人类普遍的一种生理现象成为一种更经常地、更普遍地发生于部分社会成员(更多是穷人)中的行为。经由这种转变,放屁行为获得了部分社会性意义,反映了社会上下层并存对立的事实。上层阶层为维护其优势地位,不仅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建立绝对的控制地位,而且也努力“形塑”适应其优势地位的社会状态。用礼仪、修养、品味之类的东西来区分上下层,上层社会往往被认为是有礼貌教养的,而下层社会成员则是普通、粗俗甚至下贱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放屁被贴上否定性的道德标签。在规训权力下,“屁”从一种上层社会所界定的否定性社会行为转变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并获得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可和遵从。他认为这个发生学过程来源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即两面性、依附性和公共性。并且接着探讨了“无所忌讳”的屁行为及现象,认为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屁行为及现象的忌讳存在形态,并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相联。记者注意到,这不是该论文第一次被网友关注。2015年,《北京晚报》曾就此事进行报道。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亚雄接受采访时,对该论文颇为赞赏。据他回忆,论文开题时,老师们刚看到这个题目都笑了起来,但“笑”过之后,大家还是很快从专业角度探讨它的学术价值,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进行分析。李亚雄彼时告诉《北京晚报》记者,高建伟的研究另辟蹊径,在重复性研究泛滥的情况下,“显得珍贵”,老师们普遍比较支持。“答辩效果也很好,还被评了优秀。他(高建伟)文笔很不错,思路也很清楚。”李亚雄称,因为不方便做实际调查,高建伟通过文献分析、引经据典,把屁的发生学、在不同时代的纵向发展、背后的社会含义呈现出来。 “很欢迎这种来源于生活、有人文关怀的选题。”对此,记者近日多次联系李亚雄教授采访,对方以在外出差为由婉拒。硕士论文研究“屁”?!网友吵翻了......看到这篇论文的内容,瞬间就有网友被震惊了,表示大开眼界。也有网认为这样的论文很可笑,毫无意义。调侃的同时,表示这种低级趣味的选题,难登大雅之堂。不过,有网友却不不同意以上观点。他们认为只要研究做得好,没有什么不可以。对未知领域的大胆探索,总比造假和“假、大、空”的论文要好的多。这样的论文值得点赞,而不是嘲讽。而对于论文只有30页的情况,也有人猜测这么短的篇幅,字数会不会不够?而且还建议查一下。但也有网友表示,这样的论文一定不怕查重,因为根本没得抄!而且大家不应该妄下结论,可以先到知网查询一下,具体了解后,靠真凭实据发表观点。高校教师:态度端正了,题目再“怪”也能成经典事实上,近年来因选题独特而受到大众关注的论文不少。此前,《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等论文都曾引起热议。“这是选题多样化的问题,我觉得是好事。”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刘锐认为,现在学科发展呈现“专门化”和“交叉融合”双重特点,“很多我们以前不觉得可作研究的问题,现在也冒出来了”。“个人认为,研究这样一些比较另类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覆盖很多以往的知识盲点,给社会以启发。”刘锐近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对此,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周婷婷认为,当下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或对新媒体较为熟悉,确实可以关注到一些新的现象。“很多现象都可以作为我们论文研究选题,但要基于学科找到深入观察的角度,而不仅仅是描述‘现象’,做一个简单分析,那就没有意义了。”周婷婷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表示,自己没有看过上述几篇论文,无法对其作出评价。“毕业论文应该如何去写,这很难有统一的说法。不同专业、不同爱好、不同精力的学生,做选题时考虑的因素有所差异。”谈松华称,就他指导研究生而言,选择论文题目时考虑较多的是现实意义,比如能对国家的发展、改革、社会进步等方面有促进价值。对于越来越多的“独特选题”,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表示“没什么不可以”。“学术研究本来就该关心自己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在学子所处的时代,既然就是充满这些现象,那么研究这些现象,是理所当然的。”郑作彧认为,问题不在于研究的选题是“另辟蹊径(讲好听点是创新)”还是“正经(讲难听点就是老调重弹)”,而是研究的态度是否端正。郑作彧称,个别学生“过得浑浑噩噩”,写论文时“选的是最不费脑袋的主题”。“这样的题目,就算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其实也是空泛的。”郑作彧称,对写论文而言,更重要的是态度。“我参加保研面试时,会问学生对什么领域比较兴趣、有钻研。”郑作彧发现,农村来的学生,大部分会说“想做农村研究”,或者女学生多会说“想做性别研究”。 “但这些学生里头,并没有多少真的钻研过相关方面的知识。他们只是觉得,因为身份原因,再不济都可以掰出些道理来。”郑作彧认为,这种情况下,就算选题高大上,但态度不端正,“一样白搭”;相反,如果学术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可以讲成经典。对于论文选题,学生怎么看?湖南某高校研究生李勇(化名)告诉记者,据其观察,选题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结合曾经的实践活动,二是结合兴趣,三是来自导师。“我偏好感兴趣的选题,同时考虑研究意义,写起来有动力。”李勇认为,兴趣是很好的切入口。“当学校通知你要写论文时,往往会感觉一头雾水,继而选择熟悉的领域入手。”编辑 | 孙志成(温馨提示:欢迎点击每经微信菜单栏“每经整点”栏目,掌握最新最热财经资讯,财经新闻整点报。)综合自:澎湃新闻记者 何利权 实习生 胡天依、中国知网、微博网友评论等
对于研究型硕士是市面上的信息比较少。读博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对于那些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读博士,或者背景相对较弱,或分数不理想,直接申请博士会很困难的同学来说,MPhil是你进入博士的一个有效过渡方式,因为从MPhil申请到博士比从授课型硕士申请进入博士阶段容易更多。什么是MPhil研究型硕士?研究型硕士(Master of Philosophy)简称MPhil。学制一般是2年,你可以理解为博士的前奏和预科。与Taught 型研究生课程不同,MPhil不是想通过授课教学和评估完成学业的,而是完全由自己独立研究项目,MPhil更像是高端的研究培训课程。MPhil研究型硕士的费用更高吗?费用方面,研究型硕士会比Taught Postgraate的学费费用低很多,同时,很多研究型硕士项目会和博士项目一样提供奖学金支持;其次,你还可以申请教师助理(Teaching Assistant)或研究助理(Research Assistant),每月有可观的工资,完全可以自己负担留学费用。与大多数其他硕士学位不同,MPhil是一个纯粹的研究型学位。MRes理工科专业开放的比较多,会包括一些授课教学单元,MRes则表现为较MSc更多的课业量,并且课程的专业性、深度和针对性更强,但MPhil完全基于学生独立完成论文。学生将在学术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任务,但通常不会有任何安排好的固定课程或评估。MPhil是硕士学位吗?从全称来看,Master of Philosophy表明它是一个硕士学位,在大多数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MPhil被认为是一种“硕士水平”的学位。在欧洲,MPhil是硕士水平学位;在英国,MPhil可以作为进入博士课程的一个途径,或者作为一个较短的独立学位认证,NFQ将MA、MSc和MRes,MPhil这些硕士学位同时列为level 7;这两种体系都将MPhil规定为低于博士学位(Level 8)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也以这种方式提供MPhil;MPhil在美国并不常见。因为美式博士课程的第一部分侧重于教学,而不是研究。MPhil 和 PhD的不同?Mphil更像一个Mini博士学位。MPhil和PhD在其他方面也有联系。根据你的研究进展,在MPhil和博士学位之间进行转换是很常见的。在MPhil阶段成绩优异的同学,一旦你的研究达到了PhD的要求,你就可以升到博士。如果成绩不够优秀,或错过了转PhD的机会也不要担心,MPhil阶段的研究经验对你未来进入心仪大学都是极有帮助的。MPhil如何申请?MPhil和PhD的申请过程几乎是一模一样,套磁,网申,提交文书材料(RP/CV/PS等)。MPhil和PhD不同的是,MPhil的存在就是面向没有过多研究背景的人士的,所以对同学们最担心的RP的要求也会稍低一些,你的RP需要展示预期研究的项目或说明你打算如何研究你的项目。
什么是硕士研究生我们一般看到的很多人填的个人资料中,学历一栏里写的是研究生,而对应研究生学历的有两个学位,一个是硕士学位,一个是博士学位。我们一般指的考研,是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考试通过后,入学攻读的是硕士学位,即攻读硕士研究生。它主要是为了培养该学科、该专业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硕士学位是介于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之间的一个学位,拿到学位,说明学位者具备了独立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授予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两证。按照脱产和非脱产的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两种培养模式,其毕业后获得的学历和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硕士研究生又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两种,专硕分数线比学硕稍低,学习和教育经历基本相同,最终在学位证上会有所区别。
陈大伟“教师生活”问答《教育导报》2019年第87期教师周刊(总第3344期) 二版问:我对课堂教学没有认真研究,我平时是这样做的:“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即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当堂课中的精神状态来组织教学;多年来,我是教室“零教案”、学生课外“零作业”,尽管这种方法历年来都遭到周围人的围攻,但为了学生的前途,我还是我行我素:竭力减少学生的负担;课前我提倡有效预习,课后提倡学生“兵带兵”。我这种教法,曾遭到社会各界的批评,但我不要学校的考核评优,我只要家长和学生满意。我这算课堂研究吗?答:看来你是个教学出色而又个性突出的老师。我认为你的教学充满了研究。比如: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当堂课中的精神状态组织教学”,你对教材内容是不是需要研究?你对学生当堂的精神状态是不是也要研究?不然,你的“根据”从何而来?教室里“零教案”无非是没有形式上的教案,但心中一定装着仔细想过的“心案”,我注意到,有很多教师的教案是从教参上抄的,写教案只是一个形式,从你的情况看,我相信你的心案一定思考过、想过,这样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要做到“零作业”,减轻学生负担也很不容易,你在“竭力减少”。“竭力减少”本身是一个过程,没有比较,没有深入的研究,根本不可能实现。再有,课前提倡有效预习,课后提倡学生“兵带兵”。如何“有效”,难道不需要研究和思考吗?“兵带兵”是一种合作互助的方式,如何发挥作用,使其不要成为形式主义的东西,这也需要一番研究的功夫。所以,你不是“没有认真研究”,而是在做一种纯粹而真正的研究。只是你的研究没有成为立项的课题,也没有用发表的论文来张扬,你在用学生的成绩与成长说话。我很佩服你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你已经是个很不错的老师了。有这样一句广告词:“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良好的人际关系给人一种舒适感,它是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源泉。你是不是也该研究一下,如何让自己的人际关系不要那么紧张?如何让自己也受同事的欢迎?如何在自己好的情况下也让同事们好,从而也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若此,则功莫大焉。另外,为什么不把自己教学的过程和思考整理出来呢?不要看不起坚持教育写作的同事。肖川教授曾经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思想在学习和相互交流中生成,在思考中得到提升,在写作中得以梳理。”写作为什么可以梳理思想呢?我想,写作是将内心的思考转化为外显的语词,写作时需要接受语言的规范和逻辑的约束,写作的过程既是想法条理化、深刻化、系统化的过程,也是表达规范化和精致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表达,而且是梳理和丰富。这样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和提升的过程。 2015 四川教育报刊社版权所有,本文作者陈大伟,系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大学教授。
我们的教科书上则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什么是世界观呢?就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什么是“总的看法”呢?那就不是“分门别类”的看法。当一个人“打破砂锅问到底”时,那么,他就离哲学的大门不远了。说到底,哲学其实不是一种具体的知识,而是永远在活动着的思想。但哲学这门学问与其他学问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好像没有别的学科那样很具体的研究对象。古希腊有位哲学家说过:“哲学起源于好奇心。”好奇心要是止不住,哲学活动就势在必然地会发生。一般我们对周围世界已经很熟悉,对好多事常常满足于一知半解便不再觉得惊奇,而惊奇却是爱智慧的主要原因。惊奇不止,发问的冲动和思想的活动就不会停止。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一直保持好奇心下去,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位哲学家了。哲学家们想些什么问题?了解我们所拥有的认识能力。哲学家们就是想知道世界本来是什么样子。他们的问题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正如盲人摸象,每个人“摸”到的“大象”不一样,究竟大象真实的样子是什么呢?正如人类认识宇宙一样,的确非常难以判断。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世界本身是不会因为每个人看到的不同而不同,之所以每个人看到的世界不一样,是因为人的感官系统不一样,因此,世界应该只有一种真实的状态,这种不变的性质就被称为“本质”。而那些千变万化的“外貌”被哲学家们称为“现象”。哲学家们还“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是怎样,掌握了科学方法的人已经具有看到世界真面目的“眼睛”了。世界究竟可知还是不可知?这是近代哲学家们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而且是否因此就有能力控制这个世界,成为世界的主人。关于我们自己: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有哲学家说: “哲学是苦闷意识的产物。但他们是爱智慧的,往往认为有智慧地活着比胡里胡涂地活着更好。因此,他们不仅仅想弄清楚世界的真实面目,也想、弄清楚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真实意义。”于是“认识你自己”这条古训就成了许多哲学家终生努力的目标。1. 人是什么?我们忘了自己原来是谁,从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普通人或许觉得没有这种疑问。哲学家们却忍不住爱问:我们是谁?有时候他们觉得这个问题比“人是什么?”的问题还要重要。哲学家们“人为什么活着”,或者“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时。有人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关于善与恶的知识。古希腊特尔斐神庙门前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就含有这一问题。有人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关于善与恶的知识。但只要一涉及到对具体事情做判断,好像大家的一致看法就都不作数了,你说这好,他说这不好,你说那不好,他说那就好......争论不休。要说清楚一件事情的好坏是非,的确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我们的生活中才有那么多争吵,而且常常是吵也吵不明白。我们以为自己天生就具有的关于善与恶的知识其实是大有疑问的。因此,哲学家们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是从根本上对我们关于善恶的知识进行思考。哲学家们的问题是:什么是善?什么是善的行为?动机好效果不好的行为是善的行为吗?效果好但动机却不好的行为是恶的行为吗?如此等等。更重要的是,他们讨论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想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人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或者说,人应该怎样做人?事实上,当他们“人是什么?”我们是谁?“人生有什么意义?等问题时,是出于内心的一种迫切需要,即需要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和“我应该怎样活着?”与这些问题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幸福 ?或者说: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美是什么?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什么是美:你是否被打动过?可是,你想过没有,是什么东西打动了你?哲学家们认为:那打动了你的东西是美。求真、求善、求美之心都出于人的天性。2. 哲学家都是些怎样的人?爱智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在所有这些学问背后,他还想追寻要为根本的东西。“去寻求唯一智慧的事物吧!去挑取唯一优美的东西吧。“逻辑”的意思无非是要你说话不能前言不搭后语。· 苏格拉底辩论方法苏格拉底坚持并教导别人要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天上地下”的任何问题。他使用这样一种方法逼使对手自己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让你自己得出结论。因为他所倡导的无拘无束的讨论不仅对于哲学,而且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都太重要了。讨论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入下去。这样的讨论不一定会得到一个最终的结论,但却可以把我们平时没有好好想过的许多问题加以澄清,使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不再那么笼统和似是而非。这其中有一种精神,那就是只服从真理的精神,而真理是只有通过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才能获得的。苏格拉底的一生都表现了这种精神。他不接受任何人的强迫,也从来不强迫任何人。· 笛卡儿(René Descartes)的沉思——方法论笛卡儿的方法论,沉思是从“ 怀疑一切”开始的。他怀疑的是:我们所有一切知识的来源究竟可靠不可靠? 要像笛卡见这样怀疑下去,别说是建立一个全新的体系,就是一句肯定的话都不能说了。用这种怀疑的眼光来看世界,就没有什么事物和知识是不可怀疑的了。目的是引导我们无穷尽的思考。这就是哲学的本质。· 斯宾诺莎(Benedict Spinoza)的信念斯宾诺莎倡导一种高尚的生活,也就是不单纯顺从我们的欲望、感情和激情,而是用我们的理性去统治、驾驭和节制我们的生活。他认为我们应该成为欲望、感情和激情的主人,而不是反过来成为它们的奴仆。他之所以这样主张,是因为他坚信人类理性不仅能发现和认识宇宙的秩序与法则,而且还能依照这些秩序和法则来控制自己的欲望、感情和激情。当然不是指他对万事万物都始终保持着一种哲学的平静。而是指他也能理解和尊重平常人的生活。他为自己的日常生活制定了一个简单的行为准则。从这准则看,他自己也在过着一种平常人的生活,只不过少了一些平常人的那种自寻烦恼罢了。这准则是:用一种人们能够懂得的方式对他们说话,替他们做一切与我们的目的并行不违的事情。只享受那些有益于健康的乐趣。不贪财,只要能维持健康的生命即可;不落俗,只遵守那些不妨碍我们事业的风俗习惯。· 康德(Immanuel Kant)的忧虑《纯粹理性批判》“你们跟我学不到什么哲学,而只能学哲学思考哲学不是一种现成的知识,而是永不停息的思维活动。“自己思维,自己探索,用你自己的脚站着”这就是他对学生们提出的忠告。他的观点大体如下: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自我们的经验,也就是说,没有什么知识是我们天生就有的。当然,有些知识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并不一定要我们自己亲身经验到。有些知识是从书本和电视中学到的,和你自己的亲身经验无关。· 英国哲学家休谟(OavidHume)写的一本书《人类理智研究》 这本书的观点使康德感到震动和忧虑。休谋要说的是,你通过学习得到的知识最终也是人从经验中获得的,只不过是他人的经验而已。你不难同意这一点。那么,经验是什么意思呢?经验无非指人看到、听到、闻到、摸到等等,一句话,经验无非是由人的各种感觉印象组成。本来这些感觉印象都是单个的,但我们却常用思维把它们连成一气,形成知识。问题是在于:如果我们关于事物的原因和结果的知识都是不确实可靠的,那么,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变成可疑的了。近代建起的科学大厦岂不是要因此土崩瓦解吗?要知道,我们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在陈述某种因果关系。康德曾经强调了人的认识能力(他称为纯粹理性)在取得知识方面的主动性。他说,人的认识能力并不像一块只能被动地接受印象的蜡板(把什么东西往上一按,就留下一个痕迹),而更像一个活动着的装置,能够把感觉材料整理,铸造成形(知识)。同时,他为纯粹理性划定了界限,说只有在某种范围内,它才有可能取得对它有效的知识。超出这个范间,它就无能为力了。也就是说,在这个范国之外,我们不可能有任何知识。我们可以看出,正是休谟提醒了他,必须探讨和指出人类理性的限度。哲学家在探讨什么?哲学家关于世界、关于宇宙的思考。就彷彿哲学家们把整个世界放在自己对面来看、来想。让你对哲学家们到底在想什么有个初步的了解。1. “存在”究竟是什么意思?存在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通常爱把存在理解为占据了空间,而且是满满实实地占据了空间。什么地方空着,我们就会说:那里没有任何东西那襄没有任何东西,也就是不存在任何东西。但有时候我们会说,有一个宇宙太空,这里的“有”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太空是“存在,那么不存在、没有又是什么意思呢?”当然,哲学家们对存在表示警奇并存在的意义时,他们想到的方方面面比我现在说的要多得多,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要多地想到了时间。时间是一个使哲学家们要为头疼的问题。2. 什么是实在?生与灭。有一个定律叫物质不灭定律,即一张纸不会因为燃烧后组成这张纸的原子就没有了。因此,真实的存在只有最基础的原子,而不是这张纸?这好像包含了一种假定:一个只有不生不灭的,即占据了全部时间的东西才算得上是真实存在的。实在这个词的意思,简单讲就是所说的“真正存在的”。如果说只有不生不灭的东西才是实在的,那就至少还有一样东西跟原子一样是最基本的实在,如果说的是这整个世界。要说这整个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当然没有错,但这是物理学中狭隘的看法,并非哲学要研究的“本质”问题,这样看来哲学并没其他学科那样有具体的研究对象。而哲学的第一个任务恰好是要把握住“真”,即世界的本源究竟是什么?相关文章:哲学的第一问题——如何区分梦境与现实?怎么向非哲学专业的同学,系统的介绍“什么是哲学”?哲学问题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任何见解都有其意义和依据
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刚刚确立,各门学科都很幼稚,科学发展的主流是分化而不是综合。因此,那时就“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伟大整体的联系的科学”,当作历史任务来完成是不可能的。黑格尔和谢林当时企图建立“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也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它只能是自然哲学,而不是科学学。科学学诞生的年代是二十世纪中期,这时正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年代,科学学经过了近代科学长期的孕育,是一门应运而生的学科。我们知道,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一方面是各门学科继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将近二、三千种具体的学科:另一方面,各门分支学科又互相渗透,形成一系列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自然科学的高度综合化,把现代科学技术连成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的高度专业化又把科学体系分成更细密的结构和层次。自然科学的整体化趋势和结构的历史演化,把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愈来愈明显地暴露出来。这样一来,研究科学的运动规律,就不但有了必要,而且也有了可能,科学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1937年,波兰学者奥索夫斯基夫妇首次提出科学学的名字。两年后,英国贝尔纳教授所写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详细地论述了数量分析方法,科学结构的理论模式以及科学政策和科学管理问题。这部著作实际上奠定了科学学的基础,开辟了科学学的研究方向。科学学诞生的另一个条件,是社会的科学能力的形成和科研领域生产关系的确立。本世纪六十年代,“大科学”兴起。科学研究最后结東了“一张纸加一支笔的个体劳动方式。由数十万名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劳动者大军,由价值数百亿计的巨型实验技术装备,由多得无法计量的图书、情报资料,以及由千千万万群众性的科教、科研、科普队伍,形成了一种超越科学家个人研究能力之上的集体力量(社会的科学能力),并且构成了全社会范围内的科学劳动结构。这样一来,历史便把科学管理的任务提到议事日程。科学管理经验的总结,更加清楚地显示出科学的规律来,科学管理充当了科学学诞生的助产士。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科学学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科学学的生命力同现代科学技术一样是无穷的。它的巨大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促使各国学者都来研究科学学。1964年,英美学者为了纪念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问世二十五周年,专门出版了一本名叫《科学的科学》论文集。1965年,贝尔纳和麦顿在第一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联名做了《在通向科学学的道路上>的报告,论述了科学学的研究对象,意义和性质,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等等。1971年,在第十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成立了科学学的国际组织一国际科学政策研究委员会。该会于1975~1977年先后在德国、法国、波兰举行了有关科学学的国际讨论会。目前。苏联、东欧和西方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成立了专门的科学学组织,出版了大量有关科学学的著作和期刊。这些事实都说明,科学学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新的独立学科。那么,科学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呢?简单地说,就是研究科学自身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学问。科学学是研究科学的科学结构(或知识结构)的演化规律,并且利用这些规律来预测各门学科的发展趋势,预测新学科的生长点,借以选择正确的研究方向。这个分支学科叫科学结构学。比如,我们经常遇到的“物理学和化学那一个更基本”的问题,“力学应不应当算做基础科学”问题,都是科学结构学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这些间题,有点像天文学上早期提出的“月亮和星星谁远谁近”的问题。当时,天文学是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测定天体的远近距离。这样一来,分布在天球上的杂乱无章的天体就有了次序了。它们之中有的属于太阳系,有的属于银河系,有的属于总星系,等等,后来,人们又根据它的温度和光谱来推算它们的年龄,形成天体演化的概念,天文学逐步形成一门严密的科学。现在,科学结构学有点像天文学的早期状况。人们对两、三千种分支学科发生浓厚的兴趣,试图从它们的相互关系当中找出结构层次和演化规律来。但是,目前还没有找到科学的方法来对数千种分支学科进行“分类”。反映到各国科学管理当中,就是学科分类的任意性甚大,争论也十分激烈。正因为现代科学管理的需要,才引起科学学家们对这一课题的高度重视。又比如,“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关系”间题,这也是各国科学管理中常遇到的困难问题。反映到科研经费上,各国对三大学科的投资比例各不相同。苏联的比例为1:4.7:2,而美国则为1:1.4:4.6。三大学科门类的比例关系究宽有没有客观标准?各国的具体标准是否一样?这些都需要科学结构学加以研究。目前,人们提出的三大学科的立体结构模型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大胆尝试。它试图用结构参数的方法来寻找其中的最佳比例关系。研究科学发展的动力,即社会的科学能力问题,也是科学学的个重要任务。所谓“科学能力”,就是推动科学加速发展的内在动力。通常我们都知道,用相等的科学投资,在不同的国家会产生不同的科学效果。科学能力水平高的国家,少量投资可以得到比较多的科研成果;科学能力低的国家,投资虽多,成果仍然寥寥无几。这是为什么?还有,近代科学的发展,各国是不平衡的。这一个国家科学兴起,那一个国家科学衰蓉,彼此起伏,波浪前进,互相赶超,竞争榜魁造成个又一个科学中心。试间:是什么因素决定各国科学的兴起和衰落呢?用什么办法来衡量赶超速度呢?这又是现实生活向科学能力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科学能力学包括的内容甚广其中主要的是研究科学人才间题,研究科学家队伍形成的集团研究能力问题,研究科学家创造性心理学间题。因为科学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它比任何一种物质生产劳动都更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高度创造力。如何有效地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显然需要研究创造性心理活动。比如,信心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问题。同样是两个能力相同的科学家,一个对自己的工作,信心百倍,大胆创新:一个对自已的课题,谨小慎微,生怕触犯权威,结果也会是很不相同的。怎么样才能使科学家在最佳的心理状况下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押其创造力,这就成了科学能力学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科学还要研究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里就不做介绍了。
正在犹豫是否考研的同学,可能心里都产生过这个疑问:研究生三年时间都做什么?和本科阶段有什么区别?上了研究生的同学,可能也时不时会想:研究生这三年我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不虚度光阴?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我认为研究生最应该学会的是“科学研究”,这样才不负“研究生”这个称呼。你可能会想:学了科学研究有什么用呢?以后工作不搞学术,学了也白学,用不上。等等,你确定知道科学研究的真正涵义?科学研究虽然包含“科学”两个字,但是可不表明它只和科学有关、不能用在日常生活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科学研究是什么。1、科学研究是一种方法百度百科上说:科学研究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我觉得这个回答指出了科学研究的目的和一部分内容,但并没有说出科学研究的概念——科学研究是什么。科学研究是一种方法,一种寻找答案的方法。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你都有需要寻找答案的时候。想想当你面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时,是不是会不由自主产生一些疑问?例如,面对新冠疫情,很多人都想知道“新冠病毒是从哪儿来的”。在尝试回答这些疑问的时候,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人凭自己的直觉或常识来回答。也可以直接从专家那里询问答案。还可以上网阅读一些文章后形成自己的判断。在所有寻找答案的方法中,科学研究是其中一种。与其他方法不同的是,科学研究这种方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答案是真的。为什么科学研究能做到,而其他方法不能?这是因为:一,科学研究收集数据的过程严谨、客观;二,科学研究遵循一个自我验证的流程。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尽管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研究的问题不同,但是他们在为未知的问题寻找答案时,都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可能是被科学家们广泛采用的原因,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为“科学研究”。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如果你想在生活中找到最可靠的答案来解决实际问题,你也可以用科学研究这种方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怎么应用科学研究。2、科学研究的步骤我以“新冠病毒哪里来”这个问题为例,来说明科学研究方法的实施步骤。1)根据现有事实提出假设目前已知的事实有:新冠病毒是一种冠状病毒,和导致非典(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病毒属于同一个家族。这三种冠状病毒都能感染人类,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导致非典和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病毒都根源于蝙蝠(病毒天然宿主),分别通过果子狸和骆驼(病毒中间宿主),传染给人。最初的一些病人有很多都曾去过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在585份从华南海鲜市场采集的环境样本中,33份含有新型冠状病毒。在这33份中,14份集中在交易野生动物的商铺。根据以上事实,一些科学家们运用溯因推理,假设“新冠病毒根源于蝙蝠,通过某种或多种动物作为中间宿主传染给人”这一可能的答案。虽然目前这个答案只是假设,但是它指明了一条可以探索的方向,让科学家们可以着手去做一些具体事情,来验明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不是假设的那样。2)从假设推出若干推论一般情况下,提出的假设比较抽象,没有办法直接去验证它,需要将它分解为一些可以直接去验证的部分。怎么分解呢?科学家们通过演绎推理,从假设推导出一些可以被验证的推论。一,新冠病毒与蝙蝠身上的某种病毒比较相似。二,在华南海鲜市场上贩卖的某种野生动物身上的病毒与新冠病毒一样或非常相似。三,这种野生动物与蝙蝠之间有交集,病毒有机会从蝙蝠身上传到这种野生动物身上。因为这些推论都是从假设演绎推理出来的,所以如果假设是真的,那么这些推论就是真的。如果科学家们能够验证这些推论是真的,那么,他们提出的那个假设就非常可能是真的。反过来,如果这些推论被验证不是真的,那么,假设不是真的可能性就很大。之所以不能全盘肯定或否定假设,是因为我们不能排除自身的局限性:很可能从假设可以推导出更多的推论,只不过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只有我们能够验证所有推论,才能完全肯定或否定假设,否则只能说可能性很大。因为推论和假设之间有上述的真假联动关系,所以科学家们就可以通过验证推论来探索所提答案的真假。3)根据推论设计并实施观察或实验怎么验证推论呢?针对每个推论,科学家们亲自去观察或做实验,通过自己收集来的数据来检验推论。为了验证推论“新冠病毒与蝙蝠身上的某种病毒比较相似”,一些科学家们对收集到的新冠病毒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然后将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与许多来自蝙蝠的冠状病毒基因序列进行对比。科学家们在观察和实验时都遵循特别的规定和严格的步骤,所使用的工具也往往是标准的。为什么要观察或实验呢?因为通过观察或实验收集的数据,才是世界给我们的真实回应。这种数据比道听途说、主观猜想、引用权威这些方法得来的数据都要可靠。我在文章信息洪流中,如何辨别信息真伪?第一步:查看是否有可靠证据支持中有详细解释。4)分析观察或实验结果得到结论观察或实验的结果常常是很多数据,科学家们通过分析这些数据,运用归纳推理,得出数据所表明的意思。继续我们的例子。在将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与许多来自蝙蝠的冠状病毒基因序列进行对比之后,科学家们发现:新冠病毒与一种蝙蝠冠状病毒RaTG13有96.2%的基因序列相似。另外,他们还发现,这两种病毒的S蛋白基因都比其他SARS类冠状病毒要长。根据这些实验结果,科学家们推出结论:新冠病毒与蝙蝠冠状病毒RaTG13非常相似。大家需要注意,从实验结果到推论其实是有一个逻辑跳跃的:基因序列一致到什么程度算非常相似,以及是否基因序列相似就能说明两个病毒相似,这些判断都是偏主观的。只要使用归纳推理,这个跳跃就不可避免。因此我们并不能百分之百确定这个结论是真的。5)比较观察或实验结论与所提推论,验证假设科学家们把经过观察或实验所得的结论,与之前提出的推论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结果来决定是支持还是抛弃假设。继续我们的例子。科学家们的实验结论是新冠病毒与蝙蝠冠状病毒RaTG13非常相似,这与推论一“新冠病毒与蝙蝠身上的某种病毒比较相似”是一致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假设。然而仅这一个推论成立并不足以证明假设是真的。这是因为截至目前为止,另外两个推论尚未得到验证。如果不能完全支持或抛弃假设,那么就需要等待更多的事实出现,或者尝试从假设推导出更多的推论进行验证,或者探索其他假设的可能性,或者修改假设、使其更加精确。最后总结科学研究是一种寻找答案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科学研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答案是真的。研究生最应该学会的是科学研究。虽然经常应用于科学和哲学中,科学研究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里。本文作者学亦思,关注研究生阶段的师生关系、科学研究、论文写作。
首先介绍一下研究生的概念研究生是我国学历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高阶段,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两种类型。本科毕业可以进一步就读硕士研究生或者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一般我们会看到以下两种情况:1.学历:研究生,学位:硕士2.学历:研究生,学位,博士原因就在于此,研究生是学历的称呼,硕士、博士是学位的称呼。其次,研究生主要的任务是做课题,搞研究,探索科学世界的奥秘,其角色定位可以定位于导师的助手,具体的研究方向和专业,根据所报考时填报的志愿来定,主要取决于个人兴趣爱好等。比如,我本科阶段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高考时什么都不清楚,就凭这专业名称来报考的,以为与“电”有关),硕士阶段报考了流体力学专业(本科毕业时,思维相对成熟,选择了与航天工程相关的流体力学,这个专业比较难,我喜欢挑战),博士阶段又学习了农业工程(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农业国,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还是俯下身来种点地吧),每次选择也经历了一番思考,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定的,现在从事农业工程的科研教学工作。总的来说,在我国现阶段,就读研究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必须过程,因为一般的本科毕业很难会有机会从事科研工作。最后,老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无论什么专业,只要自己做得好,人生就能出彩!
每次写学术论文时都要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搜索有关的事实进行回答这个问题,不管这个问题是再简单再普通不过的一件小事,还是大到复杂到发现生命的起源。如果只在乎答案,或者别人只需要简单的述说一番,那么这份学术论文,你应该不会着手去写。但是当其他人只有通过你寻求答案的过程才能得知结果,这个时候就很有必要去操作实施。事实上,学术论文能够提供给大家对这个世界已认可知识的再次认识、了解和掌握。如果你认为你的研究内容并不能为这个社会、为这个知识框架添加任何新的内容,但是好好地完成你的学术论文能够增添你的知识,也许会提高为下一篇学术论文做研究的能力。当你学着做研究的时候,你同时也存在学着运用和评判他人的研究。你的研究必须基于读者共同认可的视为真理的事实,独立于你的个人情感和信仰之外。因此,作为一位硕士生、博士生,你的成功不只取决于你是否出彩的完成搜集和分析资料,也取决于能否清晰地阐述你的推理,使得读者能够接受你的主张,并且对你的推理作出检验和批判。从事学术研究多年的人或许知道,不同的读者会期望他们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比如学术工作常见的是概念性问题;职业领域常问的是实用性的。那么针对概念性问题:我们应该思考什么?针对实用性问题:我们应该做什么?应用性问题:在知道怎么做之前我们必须要明白什么?如何选择正确种类的问题?概念性问题的特殊挑战:回答这样的问题是为了什么?以上的问题,大家先学会思考,下一次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详细解答,敬请聆听!
有人讲,它是成长最快的职业,是投资梦开始的地方,是绝对智囊团、智慧的化身。当然,它十全九美,唯一美中不足在于难免吃加班的苦。它,就是金融机构的幕后军师,行业研究员!一直以来,金融行业里的行业研究员都是最吸引人的岗位之一。那么小编今天带大家认识这个岗位。一、行业研究员都在哪些些机构?从宏观角度,行业研究员可以划分为两类:一个是买方研究员,另一个是卖方研究员。买方研究主要指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资产管理公司等内部研究部门,买方的研究员主要是做投资研究,工作主要是来支持自己的基金经理,与买卖决策更接近。卖方研究主要指在券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卖方研究员就是纯粹地做研究。由于卖方研究需求数量较为庞大,且工作内容全面、工作流程成熟,所以我们以卖方研究为例进行具体讲解,买方研究参考卖方即可。二、行业研究员到底在研究啥?行业研究是证券公司人员最庞大的,也是招收新人最多的部门。头部券商公司会有百人以上的行研团队,为什么券商这么重视行业研究呢?行业研究的主要任务是:(1)研究此行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行业的发展阶段,通过对行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和相关数据的分析,预测行业发展阶段,明确行业发展风险,判断投资价值;(2)研究上市公司股票,研究股票的影响因素,从而判断某只股票是否值得购买,投资回报如何;从而为投资人提供投资建议。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行业研究其实就是研究热门行业和上市公司,长期跟踪某个行业或者某上市公司的股票,为投资人做投资推荐。行业研究是从宏观到微观,从大到小,从整体到个体的研究,为了给投资者提供准确的投资建议,行业研究必须严谨有序,需要学会如何搜集相关资料,如何分析整合信息,如何判断行业壁垒、如何进行企业估值等等。我们以游戏行业的研究为例,说到游戏行业的研究,会涉及到这么几个核心的点:(1)行业概况,了解整个游戏行业的前世今生,及未来发展趋势,让这个行业在大众眼中透明化;(2)产业政策,国家是否支持发展游戏产业,文创相关领域是否有相关的政策支持或等等;(3)研究游戏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上游是开放商,就是我们所说的游戏开发公司,比如上面的那几个,中游是运营商,比如英雄联盟在大陆地区就是腾讯游戏代理运营的,下游是相关配套服务行业,比如游戏销售的渠道商(网吧)、支付服务商、通信服务商等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影响这个游戏行业的发展,不得不说网络服务商的技术进步,为游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4)需要研究行业竞争格局,哪些公司出品的哪些游戏广受大众喜欢,在行业中独占鳌头还是三足鼎立?;(5)盈利模式,冲会员、买装备,还是打怪升级?当然我不是很清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探究一下;这些是比较核心的研究内容。除了以上对于整个行业的研究内容之外,研究部还需要长期跟踪此行业内的上市公司情况,以方便给买方提供投资意见,是否建议买方购买这个行业的某个公司的股票,那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公司的研究内容是什么?这里我们来想一下,公司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公司的股价,那么研究部就研究哪些内容 ↓↓↓(1)研究公司的人,即公司的管理层水平。一个公司的管理层水平高低直接决定公司的命运,能否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直接影响公司的股价变动;甚至是管理层的个人形象都会影响,比如京东的股价曾经受到刘强东个人事件的影响。(2)研究公司的商业模式。什么是商业模式?一个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否是自己可以复制和其他人不可以复制的,在竞争中占有很大的优势,自己可以复制可以迅速扩大经营规模,别人无法复制,可以使自己保持行业领先地位。(3)研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技术、是人才、是管理模式、还是市场占有率?核心竞争力会使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比如教育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人才-名师,有好的老师资源,才会培育出更优秀的学生。(4)盈利水平。公司是否盈利,与往期相比盈利是增加还是减少,公司的盈利水平直接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企业很可能会因为资金不足导致企业破产,比如乐视就是因为资金出现问题而引发后期一系列的问题,最终导致乐视破产。盈利水平降低也会让投资人信心不足。(5)估值水平。企业的估值就是这个企业值多少钱,合理对企业进行估值,才能了解企业的每股价格是否合理,是真正值钱,还是股价虚高,如果股价是被做起来的虚假增长趋势,那么投资者买入之后很可能会出现砸到手里,被骗的一夜回到解放前。所以,对企业进行估值研究是对投资者负责,也是投资者本人对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