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发布《2019年世界经济分析报告》李贽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发布《2019年世界经济分析报告》

1月19日,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宏观分析组召开《2019年世界经济分析报告》新闻发布会。报告指出,2018年世界经济在“大摩擦”和“大调整”中总体实现稳定增长,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但与2017年各国经济同步强劲回升不同,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化。除美国等少数国家增速持续提升外,大多数经济体经济增速均出现了一定回落,全球经济下行迹象值得警惕。报告预计,全球经济在2019年仍能维持缓慢增长态势,但伴随着全球贸易摩擦对经济传导的加剧,不排除2020年将导致经济增长出现下滑的可能。据预测,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3.41%和3.32%。报告认为,虽然美国经济延续了强劲上升势头,但是其外部性是相当负面的,是一种损人利己的“景气”。报告提出,2018年底美股连续大跌、利率倒挂等诸多现象,都预示着美国经济可能已经见顶,这对全球经济形势、宏观政策、资本市场、中美贸易摩擦等将产生深远影响。报告深入分析了当前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的内涵及其影响,指出世界大变局既意味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已发生深刻转变,也意味着全球多边主义体制正酝酿深刻调整,更意味着现有国际体系和全球秩序亟待深刻转型和重塑。这些历史性的大调整大变革,将从技术、结构、规则、体系等各个层面深刻影响未来较长时期的世界经济走势和经济全球化进程。面对世界大变局,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些中国理念和中国智慧,将对世界经济、国际秩序与中国自身发展产生极其长远而深刻的影响。报告还强调,随着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中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稳中求进的态势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且新时代的新变量、新动能、新空间、新布局,为新时代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新机遇、新前景。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机遇期,需要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全方位发展新格局,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日报上海分社)来源:中国日报网

大庄园

「书讯」当代中国世界经济学研究(1979-2019)

内容简介本书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在世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全书从世界经济学、靠前金融、靠前贸易、靠前投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达国家经济、转型经济学、世界经济史、优选经济治理和世界能源等几个主要方面综述了中国学者的研究历程、方法演进、学术争鸣和学术变迁。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和著作的回顾,读者可以了解中国学者在世界经济学领域的耕耘与沿革,了解中国世界经济研究在研究重点、研究领域和学科建设上的历史发展轨迹。对于教学和科研,对于不同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对于总结中国当代世界经济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具有参考价值。主编简介张宇燕(1960-),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社科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外交部国际经济金融咨询委员会委员,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新兴经济体研究会会长。目录序言 1第一章 世界经济学 1第一节 从无到有创建世界经济学 1第二节 由浅入深探讨世界经济学基本规律 12第三节 两个世界体系的经济学视角 18第四节 坚持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 33第五节 承前启后的世界经济学 37第二章 国际金融问题的研究 46第一节 国际货币体系研究 46第二节 汇率问题研究 63第三节 国际金融危机研究 75第四节 国际资本流动研究 84第五节 国际金融监管研究 88第三章 国际贸易 97第一节 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理论的简历和发展 97第二节 “入世”前中国国际贸易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 102第三节 “入世”后中国国际贸易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 119第四章 国际投资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 147第二节 外伤直接投资 157第三节 跨国公司 168第四节 外汇储备投资 176第五节 主权财富基金 184第六节 国际投资规则 190第五章 发展中国家经济 201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的发展经济学研究 202第二节 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 219第三节 “金砖国家”研究综述 241第四节 “一带一路”研究综述 251 第六章 发达国家经济 257第一节 区域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与发展格局 257第二节 区域一体化及其经济政策 274第三节 经济增长及区域一体化的进展 298第七章 转型经济学 314第一节 转型经济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314第二节 转型经济学讨论与研究的主要问题 327第三节 转型经济学的学科进展与前沿问题 343第四节 转型经济学的学科定位与未来发展 353第八章 世界经济史 361第一节 从“外国经济史”到“世界经济史”:学科的出现和奠基 362第二节 空前活跃地引进国外经济史著作 367第三节 学会和研究机构的发展 375第四节 日益紧密联系理论和现实,开展经济史重大问题的探讨 380第五节 世界经济史研究前景展望 403第九章 全球经济治理 407第一节 全球经济治理研究总论 407第二节 全球经济治理议题变迁 420第三节 中国与国际货币金融治理 440第十章 世界能源 462第一节 石油市场与价格 462第二节 能源贸易 474第三节 能源跨境投资 482第四节 能源转型与清洁能源发展 492第五节 全球能源治理 499第六节 能源安全 504第七节 能源政策 508(出版信息:《当代中国世界经济学研究(1979-2019)》,张宇燕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9月1日出版。)延伸阅读:【世界经济年鉴】世界经济学2019年最佳论文TOP10候选论文摘要《世界经济年鉴》重磅发布:改革开放40年40本世界经济学年度图书榜单《世界经济年鉴》关注期刊文献发表概况(2019年第3季度)【世界经济年鉴】 世界经济学论文清单说明(2019年第2季度)【世界经济年鉴】 世界经济学论文清单说明(2019年第1季度)【刘仕国】《世界经济年鉴》:世界经济学的“清明上河图”【目录】《世界经济年鉴2017年》【目录】《世界经济年鉴2016》【世界经济年鉴】 世界经济学2015年十佳论文榜单【目录】《世界经济年鉴2016》【世界经济年鉴】 世界经济学2015年十佳论文榜单

侵人自用

每经专访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宏观调控措施确保中国经济成功“软着陆”

图片说明: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回顾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环境,我们会首先想起在改革开放大潮下,中国经济冲向新一轮高峰。全国大干快上,各地兴起投资热潮,人们纷纷下海,投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捞金。然而,问题很快便产生了。1993年,经济过热势头出现:房地产泡沫、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治理经济过热,宁可经济增速慢一点,也要让中国经济平稳着陆。最终,成功实现了经济软着陆。就今天的年轻人来说,“经济软着陆”只是简单的字眼。但对于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这是一段亲身经历过的中国经济史:通货膨胀得到了治理、房地产过热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而作为经济学家,袁钢明关心的则不止于此:当时的决策层是如何通过扩大供给的方式解决城市生活资料供应不足的问题?如何充分发挥各种机制,使得金融机构能在整体紧缩的背景下获得充裕的资金支持?这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都在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对袁钢明的专访中,得到了完整重现。那时经济投机现象严重NBD:当时,为什么要强调“经济软着陆”的必要性?中国经济面临着怎样的局面?袁钢明:从背景上看,1992年的南巡讲话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还是要快速发展的观点。我国经济一下子就爆发式地增长起来,为了经济增长,采取了很多手段,比如说扩大贷款、放松贷款等等。但是同时采取了一些过度的手段,这种过度的手段造成了经济过热。什么是过度的手段?比如说采取金融自由化,不管是对地方政府、企业还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都开放各种各样扩大贷款和融资的手段。这使得经济不仅是快速上升,而且出现了升温和高热的现象,造成了经济风险的急剧加大。在开启“经济软着陆”的1993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已经主持了经济工作。他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如何应对中国经济快速上升导致风险急剧加大的局面。现在看来,这个局面有好的地方,也有危险的地方。好的方面在于,中国经济从之前低迷和下滑中走了出来。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发高烧”了。到了什么程度?那时,中国GDP的增速达到了14%以上,相比之前来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GDP增速一般在10%左右。经济过热的现象还有哪些?主要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得太快了,老百姓承受不了。此外,在1992年的快速增长后,到1993年,出现了爆发式的高速增长。比如说,固定投资的增速能够达到60%以上的水平,工业和一些行业的投资也出现了爆炸性的膨胀。这种膨胀对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危险的冲击。这种冲击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体现在金融方面。那时,金融领域到处出现了乱融资、乱投资、乱贷款的情况,以前,银行放贷困难,而现在大家都认为机会来了,因此银行也开始了放贷。而伴随着一下子放松,出现了从来都没有过的火热局面。最重要的是,1992~1993年,当时的深圳和海南都出现了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多措并举防止经济大起大落NBD:当时,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经济软着陆?除了传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在那轮宏观调控中,我们又采取了哪些新措施?袁钢明:刚刚我们谈到的这些现象意味着,从朱镕基主持经济工作以来,他的任务就转变成了防治过热、防治金融风险,进行宏观调控。要从过热回到正常平稳增长的局面上来。同时。不能出现一热就调控、一调控经济就往下掉的情况。不能一调控,就把经济“压下去”,经过改革开放的几次实践,人们形成了这样的思维:既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但是又不能过度地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这对后来整个调控的平稳实现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从之前的经验看,1985年出现过经济过热的情况,那时的通货膨胀一下子上升到很高,有关方面采取了很严厉的调控措施和行政手段,到了1986、1987年,经济增长又掉下去了。发现掉下去了后又马上开始推,这样一来又出现了通货膨胀的状况。再加上1988年,我国又面临着“价格闯关”,当然,“闯关”有利于激发市场和企业的活力,价格的上升有利于提高效益和收益,但它也会带来增长与通胀并存的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又要对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进行调控,后来却又造成了经济明显的下滑。不过,当时的形势已经比较严峻。1993年,在对上半年的形势分析完成之后,就采取了一些“紧急刹车”的做法。国务院形成了一整套的全面宏观调控的政策,也就是控制过热、控制膨胀的措施。从投资、消费、信贷、财政、外汇全方面一整套的措施来看,对于之前一些扩张过猛的行业进行整治。受到打击最明显的行业就是房地产。在实体经济方面,我们采取了一些比较缓和的措施。这与对参加房地产领域投机活动等金融“一刀切”的做法有所不同。首先,对没有银行支持的、过度扩张的实体经济部门,要采取有力的手段进行阻止。不过,对于需要扶持的实体经济部门,还要根据情况继续支持。对于需要发展的薄弱行业、中西部地区经济和基础设施还要保障资金供给,在整体的宏观政策上,我们是要收缩的。但是在关键、重要、薄弱的环节,还是要给予支持。也就是“有压有保”。所以说,在这个时候我们的调控强调“结构性”。当时提出,要对一些过剩的产品、不对路的、不适合发展方向的投资要坚决控制,坚决下马;但对于一些薄弱的,需要补充的(行业),我们要充分支持。这样一来,就给了银行和货币政策部门一个结构性的框架。这也是后来宏观调控的做法:不能光强调总量,还要强调结构性和区别性。“紧中有松、松紧配合”。对于货币部门来说,整体上货币总量要收紧。但是对于需要资金的一些部门要给与支持。这一精神从总行被下达到了分行时候,提出在银行安排信贷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选择性,这个选择性,体现在帮助我们要发展支持的产业。在金融方面,当时提出了放开民间信贷、信托公司、委托贷款、民间金融机构等新的融资方式。这些方式在国有银行也出现了,比如说银行间的拆借,这一措施也是在那段时间出现的。在各个银行的资金被收紧的时候,资金怎么来?可以通过银行间的调剂、拆借解决,这一措施就是在那段时间内发展起来的。这也说明,在货币开始紧缩和调控的时候,也发展和保留了银行和金融之间一些调节资金的方式,以便预防在货币紧缩时可能出现的资金链断裂情况。在调控的时候,当时我们就已经考虑到以前出现的一调控就会大起大落的情况。所以不追求马上见效,速度的减缓要分散到随后的几年中去。后来就总结出了“软着陆”这个词。也就是慢慢回复正常状态,防止经济突然下滑带来冲击。我之前调研的很多汽车和家电企业,在经济增长的时候大幅度扩张,结果资金一收缩,这些企业都全面倒闭了,失业也很严重。这轮调控中,着重防止了突然收缩货币贷款使企业陷入倒闭破产的状态。所有的紧缩措施要慢慢的来,给受到压缩的行业调整的空间。因此,在1993年调控的时候,就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融资链断裂和企业倒闭的情况。反过来,还出现了一种情况:由于调控是缓慢的,导致经济还在继续升温。这样一来,到了1994年,那一年反而成为了中国通货膨胀最高的一年。在1993年调控开始的时候,通货膨胀率还不到20%,结果到了1994年年底,全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24%。这样一来,就有人产生了怀疑,为什么通货膨胀反而高了?这其实是说明了,采用“软着陆”策略,不追求调控指标在调控一开始就突然下降,而之前的惯性还一直存在。这时,面对通货膨胀上升的考验。在调控上不光是做紧缩货币的动作,还采取了一些加强供给和改革的措施。有一件事我印象比较深,因为当时菜价比较高、涨得也很明显,对消费和物价影响的权重也比较大。由于之前蔬菜的供给比较薄弱,因此,各个地方都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措施。比如推行“菜篮子工程”,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对蔬菜种植的支持。以增加供给的方式来促进通货膨胀问题的解决。中国经济成功软着陆NBD:那一轮经济软着陆采取的措施,最后是在什么时候全面见效的?软着陆成功的标志又是什么?袁钢明:从当时(1994年)的宏观数据看,贷款和投资的增长速度以及通货膨胀相比1993年都在往上走。而宏观调控真正起作用,是在启动宏观调控的第三年,也就是1995年才开始的。调控比较缓和,也不会造成以前调控过猛对经济造成损害的情况。我当时调研了不少企业,一开始(面对调控)他们适应不了,但是他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调整措施,渡过了难关。调控是要付出代价的,一些企业发现自己没有订单了,过去的贷款变成了坏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会另寻出路,比如另外寻找一些产品,这也得益于调控所给出的空间。最后,除了一些泡沫比较严重的行业,像家电、汽车等一些实体经济产业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泡沫破裂和毁灭的情况。从1995年开始,经济正式显现出了调控见效的效果,经济过热情况出现了明显的下落。到了1996年,我们的经济增速就从14%下调到了10%左右。通货膨胀率也下降到了老百姓满意的程度。价格慢慢下落,供给侧也得到了调整的机会。从1995~1997年,我们可以看到货币增长速度开始走向合理,大约是16%~20%之间;通货膨胀和物价水平也比较合理,物价上涨水平也回到了5%~10%之间,极端情况都没有出现。每日经济新闻

伟哉

IMF世界经济研究部主任: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中国经济对全球复苏至关重要

10月1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为-4.4%,收缩幅度小于6月份的预测。IMF预计中国今年经济增长1.9%,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明年有望实现8.2%的增速;预计美国今年经济将萎缩4.3%,明年增速3.1%。基金组织警告,全球经济活动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依然道阻且长,而且极易出现倒退。IMF世界经济研究部主任纳巴尔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的时候,也肯定了中国经济迅速反弹在全球经济复苏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青苹果

推动新时代世界经济研究新发展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入,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到新阶段。扩大开放不仅意味着向外商、外资开放更多的中国市场,也意味着中国企业和产品要更多地“走出去”,更加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外开放的新局面为世界经济研究创造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在我国的经济学学科分类中,世界经济是专门研究国家与国家间、国家与全球间经济关系,以及全球经济内在机制、规律和客观变动趋势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由于各国经济各具特色,在国际经济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因此除了关注一般的开放经济运行规律外,世界经济还是一门国别特色浓厚的学科。全球经济治理、区域经济合作以及国别经济等都是世界经济学科的研究范畴。长期以来,世界经济学科的研究重点是国别经济,对我国与全球经济间的互动研究较少。研究世界经济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世界经济运行规律,服务于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分工体系中地位及互动关系的变化,世界经济学科在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要做到与时俱进。通过对比,笔者认为,当前我国世界经济研究与过去相比面临着几个方面的变化。从研究目的看,世界经济研究从单向地向国内介绍国外先进经济发展经验转至讲好中国故事与学习国外经验双向并重。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研究世界经济的主要目的是向发达经济体学习成功经验、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实现趋利避害。时至今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全球市场时刻都会感受到中国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对外开放也将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世界经济研究已经进入双向交流的新阶段。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外留学生来华求学。一些来自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学生,热切希望能从中国学习到帮助本国经济崛起的经验。但是由于国内研究对中国成功经验总结不足,出现了一些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欧美经济的情形,与这些留学生来华求学的初衷相背离。因此,无论是从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还是推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从中国视角出发研究世界经济都具有迫切的需求。从研究内容看,对外国经济的研究正由信息收集向深入研究过渡。在信息尚不发达的年代,世界经济作为以国别研究为主的学科曾经在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国别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世界经济却面临逐渐衰落的尴尬局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随着互联网和商业数据库的普及,一些基础性的信息可以方便获取。同时随着我国与国外经济交往的不断深入,我们需要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而不是停留在简单了解的层面。尽管我国在改革开放40年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是对中国经济的研究和对中国经济成功经验的总结还不系统。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无疑应该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主要应该总结在过去40年间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而不是站在主流西方经济学既定立场上挑剔中国做错了什么。显然在这一方面,国内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尚未总结出可以向新兴市场国家进行系统性介绍的经验。从研究方法看,世界经济研究正面临着一场方法论的变革,从单项传导的小型国家模型向双向互动的大型国家模型过渡。当我国经济规模较小时,世界经济研究的重点是国际因素变化对我国经济的传导和影响。在多数研究中,我国经济被看作国外因素变化的被动接受者,只有外部因素对国内的冲击和传导,没有国内因素变化对国际市场的反作用。这种分析方法是典型的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小型开放经济模型,只在我国经济变化对世界市场的反作用小到可以忽略的程度时才近似适用。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商品贸易国,中国经济也成为世界市场上不容忽视的力量。不仅仅是国际市场环境变化会影响中国,中国市场供需调整也会对国际市场造成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无论在产品市场还是金融市场都是普遍存在的。我国已经不仅仅是国际价格的接受者,而是正逐步演变为国际价格决定的参与者。这种参与的程度与日俱增,并逐步从产品市场扩展到金融市场。因此小型开放经济模型视角将逐渐淡出我国的世界经济研究,取而代之的是大型开放经济模型。相较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对国别经济研究的挑战性更加艰巨。由于国内的研究者缺乏对研究对象国经济的直观感受,这给研究造成了客观困难。此外,现有科研体系与深化国别经济研究目标的兼容性有待提高。在以学术论文为导向的考核体制下,能否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科研人员的选题方向。由于难以转化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国别研究选题,特别是非主要国家的研究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被我国高校忽视的地位。随着我国对海外国别经济研究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国内科研机制也在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智库等新兴科研机构加入到世界经济和国别经济的研究中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世界经济研究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教授)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范志勇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世界经济研究领域征文启事

你,和经济,密不可分。读中国经济,关注经管世界!【资源】精美简历模板+自荐信+面试技巧免费共享来源:经济管理杂志社《经济管理》2021年度专题征文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同时推动学术界深入学习、领会、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本刊在管理学领域征集以下重大选题,作者可根据研究内容自拟题目:1.百年来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的领导与管理实践探索及理论创新2.百年视域下东方管理学的发展与创新3.国资国企改革与加快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与国资委宣传局联合征文)4.新发展格局下的企业战略选择与经营管理创新5.新经济社会背景下的劳动就业与企业发展6.数字经济与管理理论创新7.新型举国体制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8.新形势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管理问题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10.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请作者通过本刊网上投稿系统投稿,并在投稿标题处括号标注“建党100周年征文”;论文格式、体例等参见本刊网站“投稿须知”。截稿时间:2021年10月31日。本刊将组织专家对征文进行集中评审,符合要求的,优先安排发表。《经济管理》编辑部2020年12月8日【遇见·爱】经管世界公益交友平台-人工智能匹配

聚偻之中

「刘仕国」我国世界经济学研究取得长足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世界经济学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取得长足发展,具体表现为学科体系不断扩展、学科结构持续优化、研究方法多样化、评价体系初步建立以及学术影响力日渐上升。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一些学术短板也亟待补齐,学术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世界经济学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取得长足发展。学科体系不断扩展。世界经济学以世界经济为研究对象,以探索世界经济运行规律为目的。我国世界经济学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紧扣时代主题及全球特别是中国的发展实践。近年来,“一带一路”、全球价值链、全球经济治理和中美贸易摩擦等成为世界经济学界关注焦点和研究主流。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课题关键词频统计中,“一带一路”自2016年以来一直高居首位。2017年,属于世界经济学范畴的“一带一路”主题图书达211种,而2016年仅42种。分别以“中美贸易摩擦”和“全球价值链”为主题的世界经济学中文论文,各有3篇入选《世界经济年鉴》“2018年世界经济学最佳中文论文TOP10”。学科结构持续优化。世界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辖多个三级学科。其传统子学科为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国际投资学、世界经济统计学、全球宏观经济学、国际发展经济学等。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全球经济治理学等新兴子学科得到长足发展。从2015年到2019年,国际政治经济学发文数量增长100%,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增长80%,全球经济治理学增长15.5%。新兴子学科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学由部分传统子学科强势主导的局面。国际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全球经济治理学纷纷崛起,在世界经济学发文总量中的合计占比从2015年的14.1%提升至21%,而国际贸易学的占比则从32.7%降至27.4%,国际发展经济学的占比从17.1%降至14.2%,全球宏观经济学从10.2%降至8.6%。研究方法多样化。世界经济学研究由过去的定性分析为主,转向现在以定量分析为主。大致在2000年以前,我国世界经济学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即通过逻辑推理、哲学思辨、历史求证、法规判断等思维方式,着重从质的方面研究世界经济的特定属性。但定性分析方法易受个人价值观影响,不利于结论的准确性、客观性和科学性。随着高等数学、数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的广泛普及,以及统计数据生产能力的大幅提高所带来的统计数据数量的扩大、质量的提高、可得性的改善,定量分析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学研究主流。定量分析方法计算较复杂,且计算量较大,需依赖计算机和功能较为强大的统计学软件。同定性分析相比,定量分析更加系统、严谨、高效、精确。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出大数据现象,并将定量分析的基础从统计数字等结构性数据扩展到文字、声音、图像等非结构性数据,世界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新一轮变革正在孕育。当代世界经济学定量分析更强调议题、经济学理论、数理统计方法、统计数据之间的高度一致性。这个研究过程链条长、研究难度大,各节点都会影响最终结论,因而对研究者素质要求很高。只有议题、理论、方法和数据之间高度一致,才可能得到可靠结论。作为世界经济学综合性最高且难度最大的领域,多国宏观经济模型在中国实现从无到有。新世纪伊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相继开发了中国宏观经济模型和全球宏观经济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汇率变动、利率变动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和世界经济预测中。多国宏观经济模型基于经济学一般理论和世界经济学多个子学科理论,研究生产、收入、消费、投资、金融、跨境经贸等多种经济行为。它需要将多个经济体的复杂经济行为连接在一起。这些经济体之间可能存在很大异质性,设定实证模型时需要体现这些特殊性。模型对经济理论假说的验证和统计模型的估计,要同时考虑统计方法的适用性和各经济体样本数据的可得性。多国宏观经济模型是科学、系统、综合分析世界经济运行的有力工具,有利于分析国际经济行为互动特别是经济政策跨境溢出和世界经济运行全貌。大型发达经济体和主要国际经济组织一般都研制了多国宏观经济模型,以便助力自身经济决策或国际经济协调。评价体系初步建立。我国有关世界经济学成果的评价体系已初步建立。学术评价是引领世界经济学发展的重要一环,但长期以来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较为薄弱。2014年以来,《世界经济年鉴》逐步探索建立科学的世界经济学评价体系,迄今为止已建立世界经济学“最佳论文TOP10”(中英文榜单)、“国际经济学主要图书”和“国际经济学主要学人”等榜单,正在建立“国际经济学主要机构”榜单。这些评价以学术成果为基础,注重学术传播力,在世界经济学领域的品牌效应日渐提升,对世界经济学发展的引领能力不断提高。学术影响力日渐上升。在高质量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成为我国学界风尚。此外,世界经济学中文论文过去主要发表在世界经济类专业期刊上,现在则主要刊发于世界经济学专业性期刊和经济学综合性期刊。近二十年来,外文成果尤其是英文成果占比不断提高。中国学者撰写的英文论文在英语世界顶级经济学期刊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中国学界主办的英文经济学期刊在全球经济学界的影响力也日渐上升。在国际经济组织任职的中国学人越来越多,中国学术机构声誉快速提升。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一些学术短板也亟待补齐。如前所述,世界经济统计学、国际投资学等部分传统子学科发展缓慢,未能充分发挥潜力,以满足实践需要;国际政治经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经济治理学,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广受期待,但仍很薄弱,有待扶持;国际发展经济学范围广阔,但现有研究聚焦不够,尚待紧扣实践需求,加快研究时代和实践所需的重点议题。世界经济学内部各子学科之间的广泛交叉尤需大力倡导和践行。“议题—理论—方法—实践”是迄今为止世界经济研究学术论证的主要范式,其中“理论”和“方法”目前仍主要来自欧美学界。部分中国相关议题甚至全球相关议题的研究,迫切需要更多中国立场、中国原创的理论与方法。学术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其一,重视国际政治经济数据库的自主创建。现有相关数据库多由外资主导,国内用户使用成本高。中国现有相关政治经济数据均已具备一定基础,但相关研究、考据、整理和应用却面临各种挑战。其二,世界经济学研究的计量等数据处理软件多来自欧美,本土原创软件极少。国内原创基础学术软件开发与应用,有待鼓励、支持和保护。(本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年8月8日。)延伸阅读:【世界经济年鉴】世界经济学分支学科年度综述(2013年以来)【刘仕国】《世界经济年鉴》:世界经济学的“清明上河图”【世界经济年鉴】世界经济学2019年最佳论文TOP10候选论文摘要《世界经济年鉴》重磅发布:改革开放40年40本世界经济学年度图书榜单《世界经济年鉴》关注期刊文献发表概况(2019年第3季度)【世界经济年鉴】 世界经济学论文清单说明(2019年第2季度)【世界经济年鉴】 世界经济学论文清单说明(2019年第1季度)【刘仕国】《世界经济年鉴》:世界经济学的“清明上河图”【目录】《世界经济年鉴2017年》【目录】《世界经济年鉴2016》【世界经济年鉴】 世界经济学2015年十佳论文榜单【目录】《世界经济年鉴2016》【世界经济年鉴】 世界经济学2015年十佳论文榜单

公子娇

刘仕国:我国世界经济学研究取得长足发展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世界经济学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取得长足发展。学科体系不断扩展。世界经济学以世界经济为研究对象,以探索世界经济运行规律为目的。我国世界经济学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紧扣时代主题及全球特别是中国的发展实践。近年来,“一带一路”、全球价值链、全球经济治理和中美贸易摩擦等成为世界经济学界关注焦点和研究主流。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课题关键词频统计中,“一带一路”自2016年以来一直高居首位。2017年,属于世界经济学范畴的“一带一路”主题图书达211种,而2016年仅42种。分别以“中美贸易摩擦”和“全球价值链”为主题的世界经济学中文论文,各有3篇入选《世界经济年鉴》“2018年国际经济学最佳中文论文TOP10”。学科结构持续优化。世界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辖多个三级学科。其传统子学科为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国际投资学、世界经济统计学、全球宏观经济学、国际发展经济学等。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全球经济治理学等新兴子学科得到长足发展。从2015年到2019年,国际政治经济学发文数量增长100%,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增长80%,全球经济治理学增长15.5%。新兴子学科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学由部分传统子学科强势主导的局面。国际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全球经济治理学纷纷崛起,在世界经济学发文总量中的合计占比从2015年的14.1%提升至21%,而国际贸易学的占比则从32.7%降至27.4%,国际发展经济学的占比从17.1%降至14.2%,全球宏观经济学从10.2%降至8.6%。研究方法多样化。世界经济学研究由过去的定性分析为主,转向现在以定量分析为主。大致在2000年以前,我国世界经济学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即通过逻辑推理、哲学思辨、历史求证、法规判断等思维方式,着重从质的方面研究世界经济的特定属性。但定性分析方法易受个人价值观影响,不利于结论的准确性、客观性和科学性。随着高等数学、数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的广泛普及,以及统计数据生产能力的大幅提高所带来的统计数据数量的扩大、质量的提高、可得性的改善,定量分析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学研究主流。定量分析方法计算较复杂,且计算量较大,需依赖计算机和功能较为强大的统计学软件。同定性分析相比,定量分析更加系统、严谨、高效、精确。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出大数据现象,并将定量分析的基础从统计数字等结构性数据扩展到文字、声音、图像等非结构性数据,世界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新一轮变革正在孕育。当代世界经济学定量分析更强调议题、经济学理论、数理统计方法、统计数据之间的高度一致性。这个研究过程链条长、研究难度大,各节点都会影响最终结论,因而对研究者素质要求很高。只有议题、理论、方法和数据之间高度一致,才可能得到可靠结论。作为世界经济学综合性最高且难度最大的领域,多国宏观经济模型在中国实现从无到有。新世纪伊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相继开发了中国宏观经济模型和全球宏观经济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汇率变动、利率变动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和世界经济预测中。多国宏观经济模型基于经济学一般理论和世界经济学多个子学科理论,研究生产、收入、消费、投资、金融、跨境经贸等多种经济行为。它需要将多个经济体的复杂经济行为连接在一起。这些经济体之间可能存在很大异质性,设定实证模型时需要体现这些特殊性。模型对经济理论假说的验证和统计模型的估计,要同时考虑统计方法的适用性和各经济体样本数据的可得性。多国宏观经济模型是科学、系统、综合分析世界经济运行的有力工具,有利于分析国际经济行为互动特别是经济政策跨境溢出和世界经济运行全貌。大型发达经济体和主要国际经济组织一般都研制了多国宏观经济模型,以便助力自身经济决策或国际经济协调。评价体系初步建立。我国有关世界经济学成果的评价体系已初步建立。学术评价是引领世界经济学发展的重要一环,但长期以来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较为薄弱。2014年以来,《世界经济年鉴》逐步探索建立科学的世界经济学评价体系,迄今为止已建立世界经济学“最佳论文TOP10”(中英文榜单)、“国际经济学主要图书”和“国际经济学主要学人”等榜单,正在建立“国际经济学主要机构”榜单。这些评价以学术成果为基础,注重学术传播力,在世界经济学领域的品牌效应日渐提升,对世界经济学发展的引领能力不断提高。学术影响力日渐上升。在高质量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成为我国学界风尚。此外,世界经济学中文论文过去主要发表在世界经济类专业期刊上,现在则主要刊发于世界经济学专业性期刊和经济学综合性期刊。近二十年来,外文成果尤其是英文成果占比不断提高。中国学者撰写的英文论文在英语世界顶级经济学期刊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中国学界主办的英文经济学期刊在全球经济学界的影响力也日渐上升。在国际经济组织任职的中国学人越来越多,中国学术机构声誉快速提升。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一些学术短板也亟待补齐。如前所述,世界经济统计学、国际投资学等部分传统子学科发展缓慢,未能充分发挥潜力,以满足实践需要;国际政治经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经济治理学,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广受期待,但仍很薄弱,有待扶持;国际发展经济学范围广阔,但现有研究聚焦不够,尚待紧扣实践需求,加快研究时代和实践所需的重点议题。世界经济学内部各子学科之间的广泛交叉尤需大力倡导和践行。“议题—理论—方法—实践”是迄今为止世界经济研究学术论证的主要范式,其中“理论”和“方法”目前仍主要来自欧美学界。部分中国相关议题甚至全球相关议题的研究,迫切需要更多中国立场、中国原创的理论与方法。学术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其一,重视国际政治经济数据库的自主创建。现有相关数据库多由外资主导,国内用户使用成本高。中国现有相关政治经济数据均已具备一定基础,但相关研究、考据、整理和应用却面临各种挑战。其二,世界经济学研究的计量等数据处理软件多来自欧美,本土原创软件极少。国内原创基础学术软件开发与应用,有待鼓励、支持和保护。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狸御殿

德权威经济研究机构:与金融危机相比 当前全球贸易复苏步伐更快

财联社(上海,编辑 周玲)讯,世界五大经济研究所之一的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IfW)称,全球贸易正在从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中复苏,且复苏脚步快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水平。该研究所所长Gabriel Felbermayr表示,全球贸易量现已恢复到了当年雷曼兄弟倒闭一年多以后才达到的水平,显示了V型复苏的前景。贸易显现出了“深度下滑后快速反弹”的势头,Felbermayr表示,与十年前相比,“当前的形势要好得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周一也表示,“贸易正在重现活力”。基尔研究所认为,关键地区的货柜运输活动为其结论提供了支持,美洲、亚洲和欧洲的货柜货运正在日益恢复正常,货运量已经恢复到了未爆发疫情时8月份应有的水平。不要过于乐观新冠疫情已经将全球经济推向了可能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目前初现的反弹只是取消严格抗疫限制措施的一些体现。一些分析师发出警示,不要过早乐观地认为最黑暗时期已经过去。世贸组织本月早些时候曾经表示,世界贸易会在2021年出现强劲V型复苏的想法恐怕会“过于乐观。”有分析师预计,欧洲或将出现双速复苏局面。德国将较快摆脱危机,而西班牙、意大利等受疫情重创的国家由于对旅游业依赖较强,且在疫情初期经济跌幅较大,要想恢复经济增长将面临更多困难。此外,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8月25日公布的调查显示,因对就业市场和收入感到担忧,8月份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第二个月下滑,跌至6年低点。外界对美国经济复苏前景愈发担忧。美国全国商业经济协会此前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3受访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仍处于衰退之中,近80%认为美国经济出现“双底”衰退,即经济触底回升后再次探底的几率至少为25%。

神狱

牛津经济研究院:全球经济呈差异化复苏 明年六大趋势蕴藏机遇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原标题:牛津经济研究院: 全球经济呈差异化复苏 2021年六大趋势蕴藏机遇在2021年初,潜在的新一轮全球新冠病毒浪潮可能使世界GDP增长水平下降6%。如果导致金融危机,则会让2025年全球GDP的增长比新冠大流行前低10%-11%。“我们认为2021年全球产业经济发展将会有六大趋势,疫情将给一些行业造成永久性影响,而对另一些行业来说,则是变化中蕴藏机遇。”近日,牛津经济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Stephen Foreman在研讨会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Stephen Foreman指出,在这六大趋势当中,数字化转型的深化、短途旅行的率先复苏以及清洁能源的加速转型将会带动行业的发展机遇。牛津经济研究院全球工业服务主管Jeremy Leonard表示,到目前为止,全球行业在复苏速度上存在相当大的部门差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航空业将会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至疫情之前的水平。Jeremy Leonard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大家似乎都接受了一个事实,即疫苗的普遍接种将会在2021年下半年的早些时候开始,但鉴于过去两周疫情的发展情况,即便是在疫苗有效的情况下,也有一定风险。行业差异化复苏牛津经济研究院分析指出,疫苗的顺利推出可以为全球经济带来约5万亿美元的刺激,这有助于修复全球经济,将人们带回就业领域,并重建饱受摧残的服务业和制造业。牛津经济研究院宏观情景负责人Jamie Thompson在研讨会上表示:“在快速增长的预期下,疫苗的突破和大选后的美国刺激措施相结合,将巩固近期全球的经济复苏,到2021年全球GDP将增长2.3万亿美元,到2022年将增长2.7万亿美元。”这也将令全球经济在2020年萎缩4.2%之后,在2021年实现4.9%的同比增长。但Jamie Thompson也表示,如果近期新冠感染的数量和再度选择严格封锁措施的国家数量进一步激增,全球经济的复苏将会面临更多阻碍。Jamie Thompson称,根据研究院最新的快速风险调查,企业变得更加谨慎乐观。牛津经济研究院过去一个月中进行的一项企业调查显示,四分之三的受访企业家对经济前景变得更加乐观,这也是疫情暴发后进行的调查中,企业家情绪改善最大的一次。被问及对未来两年全球经济下行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时,约40%的受访者选择了“国家再次采取严格封锁禁令措施”以及“疫情再次失控”。此外,担忧公共卫生隔离措施的受访者,从第三季度调查显示的10%左右上升至约28%,担忧经济深度衰退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比例,则从三季度时的约22%下滑至12%。Jamie Thompson指出,与日益乐观的看法一致,研究院估计,疫苗突破和大选后美国的刺激措施相结合,可能会在2022年末推动全球GDP超过新冠肺炎大流行前的水平。不过,从过去几次大流行的经验来看,如果近期经济复苏步履蹒跚,那么经济下行风险仍然存在。牛津经济研究院分析认为,在2021年初,潜在的新一轮全球新冠病毒浪潮可能使世界GDP增长水平下降6%。如果导致金融危机,则会让2025年全球GDP的增长比新冠大流行前低10%-11%。Jeremy Leonard则指出,近期全球经济的反弹是“机械式”反弹,自夏季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势头有所放缓,但相较2008全球金融危机时,经济触底反弹更快。从全球来看,各经济体经济复苏的形式会截然不同。具体来说,Jeremy Leonard分析称,中国比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早三个月遭受疫情冲击,采取相关隔离措施后,中国经济刺激政策向工业倾斜,企业利润的改善将影响投资组合。而全球投资周期的趋势令人担忧,Jeremy Leonard表示,与中国的支持方案不同,欧洲、美国刺激政策的主要核心是消费,这也使得在这些地区的行业复苏趋势会与中国不同。“需求激增可能会导致消费品行业的活动初步加速,但随着时间流逝,政府会更多地支持社会性支出,从而挤出消费。”Jeremy Leonard称,从全球来看,食物、饮料和烟草的产出大致在2020年四季度恢复至2019年同期,而纺织品、皮革和服装要到2021年二季度才能恢复到2019年四季度的产出水平。由于重新启动或者追赶已暂停的项目,并且易于遵守社会隔离措施,施工有望恢复强劲,而资本设备生产商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反弹。Jeremy Leonard表示,建筑业、机动车及零部件的产出大致在2021年三季度可以恢复到2019年四季度的水平,而航空业要到2023年一季度才可能恢复。“有意思的是,实际上全球工业生产的恢复将会在更广泛的经济复苏之前,这与中国工业的良好恢复情况相关。”Jeremy Leonard指出,而欧洲受到其自身疲弱经济影响以及贸易冲突影响,工业恢复情况较差。总体来说,Jeremy Leonard表示,全球大多数经济体的经济在严格的封锁措施之后强劲反弹,尽管增长势头减弱,但可预见在2021年增长势头会十分强劲。“但必须强调的是,这些经济体尚不足以迅速恢复到大流行之前的水平,同时我们也看到感染率仍在不断上升,世界经济仍面临巨大的下行风险。”Jeremy Leonard说。数字化、绿色转型趋势将延续市场预计,随着2021年第二季度新冠疫苗开始普遍接种,经济活动将逐渐恢复“正常”。Jeremy Leonard表示,目前市场普遍接受了这个事情,但鉴于过去两周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情况,疫苗对全球经济的提振作用尚待观察。此外,Jeremy Leonard认为,除了疫情之外,全球范围内仍然有很多事情对经济复苏会有影响,如英国脱欧,这对欧洲的汽车产业链会产生持续影响。Jeremy Leonard表示,各国政府将继续维持刺激政策,以维持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企业流动性,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回到健康的水平还需时日。Stephen Foreman表示,疫情对全球经济格局影响的新常态正在形成,一些行业将会受到永久性影响,而对另一些行业来说,则是变化中蕴藏机遇。具体来说,Stephen Foreman将2021年全球产业发展归纳为六大趋势。首先是全球化继续,虽然疫情暴露了一些经济体供应链的脆弱性,并且供应链或出现“逆全球化”令人担忧,但供应链的调整需要时间,难以一蹴而就。“我们相信全球贸易占全球GDP的比重将在2021年实现回升,且其所占的比例还将在未来几十年继续增长。”Stephen Foreman说。第二个趋势是,亚洲尤其是中国工业生产的强势反弹将会带动全球工业生产的复苏。这也会令工业复苏的速度超过服务业,同时由于各国仍在不同程度上实施限制措施,消费者服务仍会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部门。第三、四个趋势则与数字化相关。在疫情加速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对线下零售、建筑业也造成冲击。例如,疫情推动医护行业数字化转型,预计全球医护及社会工作行业将在2021年中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电子商务、电子支付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发展。疫情对线下零售业的影响,则会进一步传导到建筑行业。Stephen Foreman分析称,这就是数字化转型同时带来的挑战,以美国为例,到2021年,商业建筑施工将会因需求的回落进入低迷期。很多常驻办公室的企业选择远程办公的形式,这会令办公空间周边的咖啡店等配套设施出现空置现象。第五,短途旅行将率先复苏,而疫情前保持强劲增长态势的国际旅行到2021年仍难缓过劲来。最后一个趋势,则是清洁能源转型继续加速。牛津经济研究院援引艾尔西汽车市场咨询公司(LMC Automotive)的预测称,2021年,全球混合动力汽车销售量占新车销售量的比例将从2020年的11%进一步上升至17%,纯电动车占比也将从3%左右上升至4%,尤其是欧洲和中国市场的销量,将会占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一趋势也会影响电动交通的供应链,Stephen Foreman表示,相关的化工企业以及铜在内的大宗商品也将受益于清洁能源转型。(作者:周智宇 编辑: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