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天关于用户研究的思考。产品、交互、视觉、用研、品牌,都是用户体验从业人员,不知道作为其中一员的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触:用户体验从业人员的综合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不进化随时可能被时代抛弃,我们来看一则新闻:于是,有人喊出了“设计师失业”的呐喊,这听起来很可怕,但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想象一下,你是淘宝店主,用阿里鲁班每年只需要1000元就能满足设计需求,你肯定不会每个月再花几千上万元雇佣设计师,对吧?所以,还停留在美工水平的设计师真的要失业了。在未来,设计师的主要工作是主导设计思路和方案,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数据来完成全链路的设计方案,与此同时,指导AI快速部署方案,以实现大众维度、专业维度、用户消费习惯三个不同维度的推荐,最后帮助用户在时间维度和场景维度中切换,引导浏览消费内容信息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全链路设计师。全链路设计师并不要求你什么都会,而是思维与方法。类比全链路设计师,我今天斗胆提一个概念:全价值链研究员。全价值链研究员我为什么会从脑袋里冒出来“全价值链研究”这个概念呢?这还得从本职工作用户研究说起。用研是干什么的呢?一年之前我也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岗位,很多公司也没有这个岗位。搞调研、写报告、改报告、讲报告,用研的工作基本就是干这些,而且这一切只有两个目的,要么给产品指路,要么优化产品,这就是用研的两大天职。然而,这两方面我们似乎做得都不太好。产出的报告价值低,做出的报告除了交个差,很多时候其实自己都觉得价值不大,甚至没有价值。好不容易研究结果出来了,可是产品又迭代了,研究结论已经派不上用场了。调研结果落地难,自己的建议说了就没有然后了,落地推不动或者干脆不推。这可能是大多数用研遇到的三大问题。怎么办呢?全价值链研究视角也许能给你提供帮助。什么是全价值链研究员?什么是全价值链研究员呢?我对全价值链研究员的一个思考:能以“价值创造”为核心,贯穿整个价值链环节的研究员。我们先从宏观角度分析,所有的商业活动都离不开“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获取”这四个环节。你给你的目标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服务也是一种产品),这就是价值主张;当你把有需求的产品生产出来之后,你就完成了价值创造;然后通过产品和需求的交换,完成了价值传递;同时用户为你的产品付费时你也获取了价值。几乎所有的商业活动都是围绕着这四个环节开展的。中观层面,我主要从公司的层面去思考。公司的每一个部门都是围绕价值创造开展活动的,有的部门可能不直接产生价值,比如行政、人力资源部、后勤部,但也是为价值创造服务。以网易严选为例,从商品的选择、包装物流相关的服务、客服售前售后、网站App&商品详情页设计、市场推广、活动品类运营,一切环节都是围绕价值创造展开的。再来看一下微观层面,一个App的开发。这个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赘述了。你每个月工资的多少,换个角度思考,可以看做是你创造价值的多少。而且从待遇上来看,你做的事情离价值创造越近,待遇越好,这是很公平的。当然,有时候你的工资会比实际创造的价值少,因为有剩余价值的存在,这也是公司得以运作的前提。有时候呢,你的工资比你创造的实际价值多,这个时候你的价值就是被高估了的。现在你已经对全价值链研究员有了初步认识。为什么你需要成为全价值链研究员呢?为什么要成为全价值链研究员?其一,我们来看一下招聘需求的变化。我随便找了两个用户研究员的岗位。一个是1点资讯的,一个是JD的。都要求有行业研究的能力,1点资讯还要求有品牌研究经验。如果你仅仅会用研的一些技能,那竞争时你就少了一个维度。谁的竞争维度越多,谁的竞争能力就越强。一维竞争的时候,我们看的是长度。二维竞争的时候,我们比的是面积。三维竞争的时候,我们算的是体积。其二,个人成长需要。随着用户研究员的专业发展等级,到后面,比拼的越不是技能,而是思维。全价值链视角能帮助你开阔思维,以价值创造为核心去思考研究问题。让你的研究真正产生价值。那么升职加薪也指日可待了。一个研究人员,如果到了首席科学家还没有全价值链研究员能力我觉得是不合格的。但是现实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很多人自称有3年5年的工作经验,其实只是一年的工作经验重复了3年5年,自己并没有怎么进化。如果你不断学习新技能,储备新知识,不断进行认知升级,那你一定会不断进化,成为更好的自己。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全价值链研究的范畴。全价值链研究范畴全价值链包括了行业、公司、产品和用户四个不同层面。行业研究方面,行业的上下游、行业格局、行业周期、竞争情况等。公司研究方面,业务结构、优先性业务、关键数据、核心竞争力、新的业务机会等。产品方面,产品的发展策略、产品的核心功能、产品版本的迭代等等,用户研究方面,用户获取、用户转化、留存流失等。要做这么多的研究,有哪些要求呢?归纳为三方面:知识、技能、身体。有人说我们处于一个知识焦虑的时代,每天不学习,生怕自己落后。但我们学的都是知识吗?这个时候应该问自己,什么是知识。对于这个问题,我非常认同得到专栏作者李笑来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对知识的定义:知识就是那些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决策,而且长期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同时,他还给出了有繁衍能力的知识。其实就是一些通用的知识,比如逻辑学、概率学、统计学等等。有了这些通识你就能产生新的知识。也能长期帮你做出更好的决策。这些知识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储备的。通用技能就如同你上战场杀敌的兵器,比如你想要说服别人的时候,你就会用到销售能力,你去做汇报的时候就要用到演讲沟通能力。平时多学会一些兵器,形成自己的兵器库。这样在打怪升级的路上你才会走的更高更远。以后我们可能活到120岁,到了60岁的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也别退休了。如果你没有好的身体,别人60岁还在打怪升级,如果你身体不好,你可能已经被病魔打败了。所以健康的身体很重要。全价值链研究员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过程,有没有一些工作方法呢?那我从两个方面把我的思考和大家做一个分享。没有需求的时候,探索、学习和储备。我会关注行业发展趋势、竞品动向、用户需求等。同时通过学习新知识、新的报告、新的投融资事件提升自己的研究分析能力。当然也储备武器,完善自己的兵器库。有需求的时候呢,想尽一切办法让研究产生价值、让结果落地。首先,要明确需求,找到自己通过研究能够产生价值的点,然后多跟相关的人去沟通,确定研究框架之后就开始研究,研究报告出来之后,一定要去推动落地。全价值链研究范畴如此广,从宏观经济研究、行业研究、公司研究再到竞品、用户研究,有没有共通的点是可以把握的呢?答案是有的。研究类工作的两大核心这个共通点我把它总结为:1个基础+1个关键,这也是研究类工作的两大核心!“从用户出发,为用户创造价值”,这个是基础,也是研究类工作的第一要义。那价值是什么呢?价值就是有没有用。用户不仅仅是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不同的情况下,用户不同。给领导做汇报,领导就是用户。给客户讲方案,客户就是用户。做一个分享,那么听众就是用户。怎么快速挖掘用户需求呢?我以做分享这个事儿作为例子来说明。把这个事儿做一个复盘,公司启动一个内部产品创新大赛,参赛人为全体员工,根据比赛日程,需提交商业计划书(Business Plan,简称BP)。作为从大一开始创业的我,自然对这种活动也是十分关注,于是自己也决定组队参加,细细思考,发现绝大多数同学都不知道怎么写BP。虽然能从网上找一些模版或者教程,但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的思路是错误的。既然大多数人写BP是硬伤,自己有三次创业经验,此前共同参加的一项目还拿到了风投,研究生期间研究商业模式创新,自己也要写BP参赛,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和大家分享呢?于是开始内部询问同事们是否有需求,不少小伙伴都报名了,最后我们老大建议在公司进行一次分享,然后准备了一个月,国庆七天也没休,从投资人的投资逻辑、Airbnb的案例、红杉官方BP的解读及每部分的写作要点,比赛解读四个方面举行商业计划书写作教程的准备,分享的结果还是不错的,近8成的选手采用了分享中的框架。对这个过程进行抽象归纳提炼为一种通用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用户、找到需求点、确定价值点、思考怎么提供解决方案、方案实施、方案分享。其二是销售思维,研究过程中融入销售思维。什么是销售呢?你把一个东西卖给别人的过程是销售。你和同事出去吃饭,她想吃鱼,你想吃鸡,你说服了她,就是你把她销售了,她说服了你,就是你被她销售了。一个男孩追一个女孩,这个过程也是销售,追到了说明把自己卖给了这个女孩。通过研究,你的建议被采纳了,被实施了,就是你的销售。销售是一个职业,是一项能力,更是一种思维。我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也是一种销售行为,通过文章把“全价值链研究员”的概念销售给你。知道这一点, 应该不难理解我把销售看作是研究类工作第二大关键点。不管你的研究结果是给同事、给领导、给客户,你的研究最终是要销售出去的。销售思维能够帮助你落地研究成果,也能帮助你倒推客户的需求,确定你创造的价值是不是真正对用户有用。完整的销售流程通常包括4步:挖需求、抛产品、解问题、提成交。具体怎么做呢?我以流失用户调研这个事儿来说明,你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最近用户的流失比较严重,尤其是核心的付费用户流失很严重,那么这个时候就有改善用户流失,提高留存的这么一个需求在里面。然后你就主动请缨,把自己的初步方案,预期的效果跟别人沟通,这就是抛产品。然后找到通过数据分析或者调研,解决流失严重的问题,建立流失用户预警模型,甚至开展流失用户召回计划。这就是解问题。提成交呢?通过前面的过程你给出提升留存的建议。怎么才能更好更快地落地呢?落地了才算成交。这一点的关键我觉得在于找到关键的决策人物。比如,运营的考核指标有用户留存率,那你就找他一起做。产品的KPI有用户留存率,你就跟他合作。找到关键人,帮他把业绩做好。这样的话,落地就不是问题了。以上是自己关于全价值链研究员的思考与实践,希望对你有帮助。更多的经验和总结会在以后实践中进行输出。参考文献:1. OsterwalderA, Pigneur Y.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a handbook for visionaries, gamechangers, and challengers[M]. John Wiley & Sons, 2010.2. 王学涛.网络直播平台盈利模式、利润变化及驱动因素——基于欢聚时代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7(12):182-192.作者:王学涛,网易UEDC用户研究员。本文来源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网易UEDC,作者@张书超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为了平衡信息技术与新闻传播关系,势必需要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创新两者的融合,而高校无疑成为最佳孵化中心。随着中国新闻业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高校融媒体实验室纷纷引入多种业界领先技术,共同推动媒体融合技术与应用发展。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增添了发展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给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的机遇信息传播技术之“变”推动数字化进程加快。2020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26年。当前,媒体融合成为主流,各种不同的媒介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化信息平台上实现全面融合;进入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迅速兴起,催生大量新产业和新模式,媒介在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下推动新媒体向智媒体升级。同时,在5G浪潮推进下,全球迎来万物皆终端、万物皆媒介的时代。5G技术的革新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介的时空界限,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由线下向线上集中,大部分网络应用的用户规模呈现较大幅度增长。在此背景下,这些与新闻信息传播有关的实践与研究被赋予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传统主流媒体的转型和县级融媒体的建立,拓展了媒体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全媒体借助新媒体和智能媒体平台将主流声音传播给更多用户,凸显出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勇于发声、敢于亮剑”的使命和职责。媒体融合在不同地区、不同媒体都有不同的实践方式,这也给传媒转型与创新提供了机会。时代变化倒逼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为了顺应时代变化,新闻传播学人才的培养体系、学术体系面临调整和重构。国内高校纷纷设立与网络新媒体相关的专业,大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乃至VR新闻、编程等课程已经出现在部分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中;许多学者、教师纷纷投身于新媒体研究,新媒体研究中层出不穷的各种新问题、新方法、新难题等,也给研究者提供了研究创新的舞台。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的挑战首先是忽视新闻专业基础,盲目崇拜技术。在由技术革新主导的大变局环境下,部分新闻从业者在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过程中,一味追求技术设备“高、精、尖”,过度强调新闻传播类专业与工科技术型专业的相似性,片面地认为只有通过尖端技术才能打造“爆款”新闻,才能实现专业领域的突破。他们忽视了对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四项最基础业务的训练和打磨,忽视了对新闻传播学作为人文学科的认识,在社会关怀和内涵素养的提升方面有所欠缺,难免陷入本末倒置的专业误区。新闻从业者不仅应该熟练掌握专业技术,而且还应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社会人,而非工具人。先进技术的加持确实能够让新闻传播实践和研究增光添彩,但一定是基于其本身具有实践价值与研究价值。其次是缺乏批判意识,盲目追求新闻时效性。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许多专业新闻从业者由于没有坚守新闻核心价值,缺乏对网络舆论的辨别能力,盲目追求时效性,以热点、爆点吸睛,却忽视了新闻专业的核心要义——客观性和中立性,导致反转新闻越来越频繁。另外,无论是文字、图片或是视频,碎片化已成为当前不可逆转的媒介特征。从短消息到短视频,人们的阅读、交流、思维习惯不断趋于碎片化,虽然碎片化的信息快捷高效,但无形中大大削弱了人们思考问题的完整性、系统性,降低了对于信息的批判意识。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需要透过事件表象对本质进行剖析,对事物趋势进行解读和预判,这就要求新闻从业者具备敏锐的洞察意识和严谨的批判意识,由表及里,见微知著。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发展展望针对目前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的发展现状,未来应积极强化专业基础,发挥专业优势,创新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的发展路径。夯实新闻从业者的专业基础。无论时代与环境如何变化,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都离不开专业性。新闻专业性强调新闻从业者或新闻媒体能够具备独立地收集、整理、传播信息的功能和责任,在网络化语境下,新闻专业性所强调的客观性、中立性以及新闻道德伦理规范体系仍是新闻从业者需坚守的核心价值。此外,专业性还体现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传播等业务能力,这是新闻得以呈现的技术基础。当然,新技术给传媒业带来的机遇也不应忽视。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新闻专业技能仅停留于采、写、编、评是远远不够的,还应重视传媒技术、新媒体内容生产与运营、新营销模式等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的环境变化。新闻传播的实践与研究不仅基于新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更涵盖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的知识领域。而且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的交叉性、包容性、多元性尤其凸显。因此,新闻从业者在夯实新闻专业素养、提高新闻专业能力水平基础上,还应当注重博雅教育,储备广泛的人文社科知识,博览群书,做到融会贯通。充分发挥社会监测者功能。监测社会环境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功能。它要求新闻从业者在具备新闻传播专业精神的基础上,提升批判思维和理性判断能力,发挥社会瞭望者的作用。批判性思维、社会调查的方法和能力等,是新闻从业者准确、深刻、全面地反映社会的方法论基础。面对变化多端的社会万象,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不能仅仅展现其合理性一面,还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其不合理性,作出多元化的解读,以补充各自思考角度的漏洞。深度融合技术创新和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创新。技术创新为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带来新机遇的同时,吸引了大量新闻从业者的推崇和追捧。由于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远高于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的创新速度,容易陷入“技术为王”“渠道为王”的误区。为了平衡信息技术与新闻传播关系,势必需要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创新两者的融合,而高校无疑成为最佳孵化中心。随着中国新闻业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高校融媒体实验室纷纷引入多种业界领先技术,共同推动媒体融合技术与应用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创新的融合,新技术推动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进步;而从新闻传播新兴实践与研究中发现问题,有助于促进技术创新,形成良性互促循环的局面。近年来,在媒体融合的推动下,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抓住技术改变传播、技术改变社会的关键节点,衍生出许多诞生于数字化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新兴实践与研究,涉及通信、计算机、数据分析等庞大而复杂领域的知识理论。这进一步加快了信息技术、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的创新融合。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持续赋能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大大丰富和拓宽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体系和新闻实践活动种类。如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有必要加快融合技术创新和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创新,厘清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未来发展路径,不断提升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水平。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田智辉 黄楚新精彩推荐:增强党的新闻舆论引导力互联网时代影像新闻探究优化新闻传播教学体系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6月8日 教育部印发)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实验)》也指出:“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2014年12月7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同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14年9月3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14年12月10日),这三份文件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为学校掌握学生成长规律、为促进评价方式改革、为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途径和依据。目前,国内外多数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评价者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不透彻、评价目的迷失、评价方法不成熟、评价体制不完善、专业引领缺失、支持性环境欠缺等等,这些原因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中出现了形式主义倾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势在必行,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一)、学校、教师、家长对素质评价的认识不高。在很多地方,分数仍然是指挥棒,在人们头脑中“分数评价”形成的思维定势已根深蒂固。家长最为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综合素质关注明显不足,教师对学生成绩记录习以为常,而对其他方面的记录或描述不太适应,甚至认为是额外负担,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所以,如果评价大环境不改变,那么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方法、方式、内容、标准不变,家长、学校、教师的思想观念、认识、行为均很难转变,综合素质评价出现了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二)、素质评价操作难度大,增加了教师负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既要忙于繁重的教学工作,又要不断学习,接受各种培训以应对新课改的要求,已经十分忙碌。综合素质评价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观察记录,而且要对学生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发展、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进行质性评价,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在教学工作和进行评价的双重重压下而不堪重负,对学生投入的精力不足,不但会造成评价失真或不全面,而且会影响到教学工作。(三)、评价效果难以保证。综合素质评价既有对学生共性的记录与评价,又有对学生个性特点的记录与评价。而反映学生个性特点的记录与评价在个体之间难以比较,用于升学录取时的一种评价依据,评价标准难以把握。因而,综合素质发展评价内容、标准的丰富性、项目权重分配、结果合成的复杂性以及教师素质等因素,使评价的可信度和效果很难达到一个理想水平。另外,综合素质评价是作为升学录取的依据之一,与升学挂钩,就成了高利害的评价。评价的结果几乎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学生和家长会非常关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但他们关注的焦点不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什么样的发展,而是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他们追求的不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是想方设法提高评价成绩。“人情”现象、“走后门”现象势必不能完全杜绝。且不说学生的自我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会失真,就是教师和同学的观察及评价也会存在很大水分,以至于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评价、体育与文艺活动评价中家长、学生、教师弄虚作假,评价的可信度和效果就更不能得到保证。(四)、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一定能全面的发展。当前,教育教学围绕考试尤其是中考、高考转的现象依然存在,其根本原因不取决于学生而取决于社会、教育机构、学校,是一些教育机构和学校为追求较高的升学率,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向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生不能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当然不能通过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就能获得全面的发展。由于"应试"教育的困扰,学校教育还未走出"重智育、轻德育","重语数外、轻术科","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误区。学校领导和老师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时,还仍然以知识的传递及掌握为中心,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教育现实使我们感到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未能得到有效贯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够,学生素质发展不全面、不和谐,这样下去不符合教育要"三个面向"的要求,难以实现教育培养目标。近年来有关素质教育的研究很多,但大多数研究都偏重于理论的研讨,可操作的应用研究成果并不多见。社会对每个学校和教育者提出了新的命题,这需要我们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探索出一条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我们选择此课题,不仅顺应时代的潮流,为青岛教育提供基层实践经验,而且能为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找到一条新的路径。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目前国内外的教育课程改革中,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毕业和升学挂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促进学生成长方式的转变。(一)、国外研究概况: 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等国,建立学习档案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均衡发展就已成为趋势,并形成规模体系。代表作品:《构建主义理论》、《思维教学》《培养反思》《自我调解学习》《自主课堂》《教育的55个细节》。美国:巴里斯.爱丽丝著“培养反思能力”一书,明确提出通过学习档案和真实性评估学会反思。整套书贯穿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学生可以也应该成为自律的学习者,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通过真实性评估,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融洽、亲密合作关系,帮助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实行监控,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成效的反思。 国外素质教育掠影: 美国:非学业成就采用了大量评语式的材料来进行定性的评价。一个完整大学入学申请材料主要包括了入学申请(applicationforadmission)和附属材料两大部分。而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在这两部分中均得到了充分体现。它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一个整体,采取了模糊评价、总体评价的方法。 美国虽然没有类似国内的思想品德课,但是他们讲究做人的底线,包括做人的善良、自信、诚实、公正、包容,以及独立自主的意识。学校通过体育运动等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合作、公平竞争等意识,教育孩子们尊重规则、遵守规则。违反规则的成本是很高的,会成为最不受欢迎的人,小到失去参加活动的机会,大到失去同学的信任,没有朋友。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个可怕的结果。学生的道德培养也有可以衡量的指标。英国:英国QCA组织的“受控评价”就是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模拟真实或者类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进行真实操作,然后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非常类似我们所熟悉的实验考试。这种评价方式可以较好地评价学生的许多非学术性能力,如家政、商业能力等。 韩国:学生簿是记录学生非学术能力的重要凭借,也是大学录取的重要标准,而且其权重近年来逐步提高,但国家对于学生簿的内容结构做出了比较清晰的规定。 新加坡:新加坡把非学业成就限定在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取得的成就,具体包括体育活动、团体艺术表演、童子军(UniformGroups)、学生社团等四部分。对哪些活动可以进入评价范围,其具体的行为表现标准以及分数比重都有非常清晰的界定,如担任校学生会主席可以相当于几分。 (二)、国内研究概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在教育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些学校制作了 “素质教育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书”、“学生素质发展记录册”、“学生成长记录袋”等。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评价结果对高考录取基本不起作用。自2004年以来,我国各地纷纷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力求从根本上改变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升学导向的应试教育,真正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使高中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具备综合发展能力的公民。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对传统考试制度的重要突破。近年来,此项改革在各地迅速开展起来,取得了初步成效。北京、上海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六至九年级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目标”,开始实行中学生评价手册。上海于2003年开始在高中实行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上海大同中学2001年开始着手“研究性学习档案袋,湖南长沙雨花区59所中小学实行“新概念三好学生”评比,2001年上海市闵行区着手进行“新基础教育实验”。2004年上海市闵行区“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占中考总成绩30%,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江苏省教育厅颁布的《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综合素质考核是高考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考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的情况是高校择优录取的基础,并对考核内容和方法作了原则规定,把综合素质评价列入其中,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写实性文字记录在普通高中学生电子档案中,作为学生是否毕业的依据和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一)理论价值: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对高中教育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课程改革的发展发挥重要意义。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才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高素质的人才,是时代的需要、形势的需求。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教育评价体系也应不断完善,我们教育工作者也应当适应时代和形式的需求,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弥补将学业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终结性评价体系所存在的片面性,积极引导学生重视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二)实践意义:合理有效的学生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教育作用,它既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状况、了解自身教学得失并改进教学活动,也有助于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和调节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提教学质量;不仅为学生提供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机会,而且为家长和教育部门提供学生各方面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利于更全面了解和评估教育目标达成的状况并检验课程改革的成果四、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一)研究目标:打破以学科考试成绩作为唯一尺度的终结性评价体系,从思想品德、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审美和社会实践等各方面全面衡量,以便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个性全面发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二)研究内容1.通过研究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学校沿袭普通教育以“知识本位”考试为主评价方式,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方式,使评价标准与学校培养目标相适应,既注重理论知识的评价,又注重实践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习质量评价。研究评价主体多元化,避免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形式化。克服过分强调学校、教师评价,弱化了学生自身、学生之间评价,忽略了社会、家长评价,从而使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应有的检查、监控、鉴定、反馈、引导、激励、促进的作用充分发挥。2.研究学生学习质量评价要素与学生能力及素质培养的关系,确定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改革的理论基础。以学校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打破传统的“文化课”的课程体系所对应的学习质量评价模式,适应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对应的评价模式。3.构建学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方案框架及指标体系。4.形成特定的项目任务课程,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项目教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实践技能与团队合作意识,并将评价的主动权向学生转移,通过过程性评价、成果性评价、差异性评价,表现评价、纸笔评价等促进评价的功能发挥。5.通过若干子课题的研究形成典型专业的主干课程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方案及操作方法。根据不同专业的主干课程理清评价的对象,即评什么;评价的目的,即为什么评;评价的依据,即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手段,即怎样评,从而构建适合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和操作方法。(三)子课题设置:1.通过对学生素质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寻求影响学生素质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现实依据。 2.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导向和保障。 3.研究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策略,指导本校教育改革实践。五、研究过程设计(一)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16年6月)1.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明确研究的意义。课题酝酿、论证,设计方案,确定总课题,分解子课题,成立课题组。选题论证、申报立项、开题论证、调查现状、分析成因、设计实验、确定研究重点及措施,针对现状,做好课题的各项准备工作。2.筹备、组织、收集资料及制定总方案。3.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课题方案论证,对课题组的成员做分工。4.学习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思路与研究方向。5.填写课题申报表,申报立项。(二)实验阶段(2016年6月—2017年12月)制订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展开研究。 拟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1.组织开题,讨论、咨询并制定阶段性实施规划。2.组织实施综合素质评定实验。3.选定实验年段。4.整理、完善学生成长记录袋。5.实施《全员德育导师制手册》和《学生成长手册暨家校联系本》,强化评定。6、完成中期研究成果(报告)。(1)《莱西二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具体实施办法》;(2)《莱西二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体系》;(3)《莱西二中学生综合素质等级评价说明》;(4)《莱西二中学生日常综合素质评价统计表》等,对学生实施评价,积累资料,完善评价方案,研制用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管理模式。(三)总结阶段(2018年1月—2018年9月)2018年6月前,完成研究报告《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方案》,撰写结题报告,收集相关研究成果。2018年9月在新入学学生中推广、交流研究成果。1.收集整理实验资料、图片、文集等。2.调查了解学生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意见和建议,撰写结题报告。3.进行课题成果提交、鉴定、验收、成果展示。六、研究方法设计(一)研究方法: 1.调查与讨论法 :为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学校召开领导干部会议展开讨论和研究。通过教师会、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讨论对策,完善方案。2.行动研究法: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发展,打造“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总体工作思路,开展一系列活动,以点带面,在活动中观察、分析,促进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3.经验总结法:对课题实验效果突出的学生、教师、家长、班级,及时进行经验总结、表彰奖励,并形成有价值的文字。不断调整课题实验方法策略,保障课题实验顺利完成。4.文献法:广泛收集整理文献资料,通过对综合评价理论的学习、调查、分析、整理为本课题确立研究方向。(二)具体操作方法:1.研制评价内容及标准。明确评价内容是评价工作的第一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的非学业方面的发展。学业成绩的评价,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其标准就是学科学习目标。教师在一个单元、一节课教学之前就必须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立具体恰当的评价目标,用清楚、简炼、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示出来。非学业方面的评价,主要包括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行为与习惯等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即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目标。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在实施评价时,一般性发展目标与学科学习目标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实际上,学科学习是实现一般性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科学习目标中应该也必然要包含或渗透一般性发展目标的内容。二是要坚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反对将评价内容进行主次分配的做法,尤其要摒弃以牺牲学生其它方面的健康发展为代价而片面追求学业成绩的做法。2.设计评价方法及工具。学生发展性评价除了使用纸笔测验以外,更为强调用质性评价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情景测验法、行为描述法等。在设计具体的评价方法时,要考虑工具的设计应利于评价学生的进步,调节老师的教学,为家长们提供孩子在校学习的情况等方面。实验中,要力求将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广泛收集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搭建一个全方位的评价平台。(1)形成性评价:主要体现评价的诊断功能。以学习内容及其具体行为目标为参照。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手段主要有:实施课堂观察、课堂练习与检查、作业考查、单元测验等。在以往的评价中,对课堂实施观察重视不够,因此,在实验中我们将加强课堂观察这一环节的操作。在实施课堂观察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应关注学生的其它方面,如学习态度、合作交流、思维能力等。要构建课堂观察评价表进行评价。针对以往单元测验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评价等问题,实验中,我们要研制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的单元测试卷,特别对答卷不满意的学生,可采用二次评价。(2)表现性评价:主要体现评价的诊断和促进的功能。以个人的发展为参照。表现性评价实际上就是对被评价者在完成表现性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观察与评估。常用的表现性评价主要有:结构性表现、口头表述、模拟表现、做实验或调查、创作作品、完成研究项目评价等。其中,结构性表现任务是评价者事先精心设计并指定的、相对比较简单的表现性评价。如设计一个流程图、电路图,创作一首诗或一个短篇故事,用四个三角形拼几何图形,演示如何将酸和水混合等。它可以是纸笔表现,也可以是非纸笔表现。但这里的纸笔表现不同于传统的纸笔测验,它是一种强调在模拟情境中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评价方式。在实际评价时,到底选择哪一种或哪几种表现性任务,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景的特征来决定。选择表现性任务的类型,除了要考虑所要评价内容的特质以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时间、空间、设备条件等。(3)终结性评价:主要体现鉴定的功能。以课程目标为参照。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可以是纸笔测验与学生表现性评价相结合。以往的终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与单元测验卷一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各学科在实验中要依据本学科的特点,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终结性评价方式。3.变化评价的主体及形式。新的课程理念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因此,我们在实施评价时,要改变以教师为评价“中心”的倾向,谋求让学生、教师、家长都成为评价的共同参与者,并把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功效。4.探索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过去的评价结果大都以定量方式呈现,实践表明,定量评价既存一些弊端,也不完全适合质性评价。因此,实验中,我们要努力探索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通过对“分数”、“等级”、“评语”、“成长记录袋”几种形式的科学组合来呈现学生学习成绩和非学业成绩的实验研究,使老师、学生、家长都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使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客观、全面。5.更新教育观念,初步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以自身的教育思想、专业素质和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从以下几方面抓起:(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思想观念。注重给实验教师不断"充电",帮助他们树立现代化教育意识。在研究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召开实验教师培训会,学习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师生观、教学观。(2)实验教师必须掌握和应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素质教育的整合。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质量观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前提条件。围绕这一前提条件,在素质教育总体要求指导下,我们要立足自我,花气力解决学生素质偏差的第一大问题,即教育观念问题。(3)学生素质评价量化表的使用过程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评、班主任总评等各方面的主体评价,把评价过程变为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激励的"自我教育"过程。评价结果最终以量化的方式等级显示,淡化应试教育的"分数观念"。评价结果还与学校评先奖励结合起来,每学年的"三好学生"、"优秀干部"、"文明少年"等的评比来源于评定等级。学生素质发展水平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形式反馈给学 6.构建与我校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现状相适应的教育策略。调查结果表明,不到位的学校教育直接影响学生素质发展,使之出现偏差。制定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并切实实施这些策略,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围绕这一重要条件,我校从自身办学已有基础出发,要花气力寻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对策,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工作思路,构建防止学生素质出现偏差的策略:改革学校德育工作,形成德育活动系列,由学生自由投其所好自选项目,对某项确有一技之长的学生重点指导,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做到时间、地点、内容、人员四落实,辅导老师做到有计划、有内容安排、有实施措施、有期末成果展示。 生家长。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课题的研究,参加此课题研究。并从人力与财力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开展该课题研究,以期取得明显成效。1.组织保障。成立学校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项目研究领导机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副校长任副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全员开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关注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2.人员保障。本课题负责人,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3.时间保证。为支持项目组成员积极投入研究,在工作量计算等方面作出相关的规定。4.经费支持。除了上级下拨专项经费外,学校对该课题划拨一定的经费,用于项目研究中的不足部分。5.学习培训。为提高研究者专业素质,学校适时提供相应的学习培训等机会。6.协调统筹。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为项目实验提供充足的教学设备、研究条件以及物资保障。八、预期研究成果研究结题后,将把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各种登记、评价、报告表格、教师评语等予以集中展示,并将学生的成长变化以多种形式展示,最终形成如下研究成果。1.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促进我校办学质量的提高。2.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3.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4.形成了优质、高效的科研成果。(1)形成一系列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2)建立《莱西二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莱西二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3)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形成书面研究成果和电子产品。
科研课题研究策略的运用、实践与提炼,很多人弄混了!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老师们做课题研究,时常混淆课题研究的指导策略和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策略,前者在研究之前已有,后者则在研究中产生;前者是指导性策略,后者是成果性策略。指导性策略从何而来?指导性策略,可以从教学经验中提炼出来,也可以从研究文献中借鉴。每一课题,从研究目的出发,应对相关领域的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或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对相关研究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整理研究现状,找准研究起点,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包括其在研究中形成的新的理性认识、新观点、新方法、新模式、新策略,以作为自己研究的指导,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研究策略在课题报告中如何呈现?指导性策略一般在课题报告中“研究过程”、“研究措施”中逐条呈现,分阶段、分步骤、按秩序和逻辑关系分别撰写。现以课堂教学“四步策略”公式法为例进行说明。策略一、强化规则,为……奠基策略二、创设情境,为……激趣策略三、确定目标,为……定向策略四、鼓励思辨,为……提升思维品质上述四个策略,若出现在开题报告、研究报告中,可作为指导性策略,每条策略可作为一个大标题,在其下分别撰写策略含义、目的意义、案例以及正反辨析,省略号部分可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填充。成果性策略如何呈现?在成果报告中,除需撰写上述“四步策略”含义、意义、案例及辨析,还应生成、提炼出新的策略即成果性策略,所以,成果性策略一般是在研究后期,在研究的中期报告或结题报告中成型,撰写时需写清楚其生成、提炼的过程。
研讨会现场大河艺术网报道 文/图 王诗文12月24日下午,“具象水墨——实践与研究成果汇报展”研讨会在郑州文博城和轩艺术馆举办。本次展览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学校艺术教育协会、中原文化艺术学院主办,大鹏美术馆·河南馆、智谷源文化艺术中心、河南省大鹏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承办。本次展览系2017-2018年度河南省艺术扶持专项资金项目,共展出汪峻岭、曲春林、师界弘、呼志远、张玲丽、高喜军、苏檀丰、范雷、邓彦峰、刘泉等画家作品50件,展出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画家都来自于中原文化艺术学校,虽都是中国画,但有的擅长花鸟,有的擅长人物,还有的擅长山水。他们说:“聚在一起,是有共同的艺术追求。”河南省学校艺术教育协会会长石品主持开幕式研讨会由河南省学校艺术教育协会会长石品主持,封曙光、张毅敏、宋伟、邬健、王圣松、王西军、张新词、王清健、张守建、张一心等知名画家和参展作者共同参加了研讨会。嘉宾们纷纷发言,深度研讨参展画家们对“具象水墨”的研究成果,从展出作品、理论等各方面给予高度好评。“从展出作品中可以看到,画家们对传统水墨的继承与创新,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生活的热爱。”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封曙光说。河南省美协副主席、原河南省书画院院长谢冰毅评价这些画家们“雄心勃勃的年轻人,精力充沛,目光远大,怀着对艺术的赤子之心,互相鼓舞、互相砥砺,切磋技艺,共同前进。共性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真诚,精诚团结,充满了热情、激情和感情。不同之处是这群中原文化艺术学院的青年教师毕业于不同的美术院校,在艺术风格上也是大相径庭,一山一水、一花一木,在艺术语言方面有不同的探索。”“具象水墨”已经成为了中原文化艺术学校教师们创作、研究的一张名片,本次展出作品是画家们历时两年的实践与研究成果,代表了中原文化艺术学校国画专业的整体水平,也是高校美术教师走向社会接受大众检验的一次展览。大鹏美术馆河南馆馆长马见承办方大鹏美术馆·河南馆,自2016年4月成立以来,先后举办了二十余次具有学术性的书法、美术作品展,每一次展览的举办均引起了河南文艺界热议。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更是显现了与河南艺术院校联合的成果。本次展览自12月20日展出以来,得到了郑州市民的热烈欢迎,每天观众不断,好评如潮。据悉,展览将展出至12月30日,展览期间免费向公众开放。
《护理实践与研究》是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河北省儿童医院主办的护理学术综合性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 13-1352/R,国标标准刊号:ISSN 1672-9676,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从事临床护理实践、护理科学研究、护理管理及护理教学的广大护理工作者为读者对象;以报道护理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临床实践经验以及新技术、新理论为主要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方针,反映护理临床实践、护理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护理学术交流。本刊辟有:护理论著、临床研究、综述与讲座、专科护理、调查研究、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基础护理、心理卫生、中医护理、门诊护理、社区护理、康复护理、护理与法律、个案报道等栏目。稿件要求如下:1.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稿件务求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字通顺。文题以20个汉字为宜。2.护理论著、临床研究、调查研究类文章附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专科题材类文章要附加中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采用结构式格式书写,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中文摘要以3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不应超过400个实词。关键词要参考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一般要求标引3~8个关键词。另页附中英文文题、作者单位及作者汉语拼音姓名。3.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主谓语要符合逻辑,位置正确。线条图应用硫酸纸绘制或墨绘在白纸上,高宽比例为5∶7左右。照片要求清晰度和对比度良好,分辨率达300以上,图的下方应标有图序、图题和图注。4.计量单位实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具体使用参照1991年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书。5.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要求如下:(1)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 (中位数用M)。(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3)标准误用S。(4)t检验用英文小写t。(5)F检验用英文大写F。(6)卡方检验用χ2参考文献按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原则》采用顺序编码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外文期刊名称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文章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必须是作者第一手参阅的资料,而且要规范脚注,正确引用。具体要求如下:GB/T 7714-200513Index Medicus,[期刊]作者.文题.刊名,年份,卷(期):起页—迄页.[专著]主编者.书名.版次.卷次.出版地:出版者,年份:起页—迄页.[专著中析出文献]析出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迄页.7.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在首页作者单位下加脚注,如“本课题受××基金资助(基金编号×××××)”,并附有基金证书复印件。8.标题层次根据GB 7713-1987《标准化工作导则 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标题层次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层次划分一般不超过4节,4节不够时,再将层次细划分。第一级标题为1,第二级标题为1.1,第三级标题为1.1.1,第四标题为1.1.1.1。9.来稿一律文责自负,勿一稿两投,要开具单位介绍信。10.本刊审稿周期为1个月,对拟录用的稿件,作者要按退修意见认真修改,并及时将修改稿返回编辑部,以免影响稿件审理进度。如超过3个月修改稿未返回者,编辑部视为作者自动放弃,稿件终止审理。凡收取版面费后作者又要求撤稿者,编辑部不再退回版面费。本刊概不退原稿,请作者自留底稿。11.依照《著作权法》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如有不同意见请在稿件首页注明。作者排序以原稿为准,在期刊编排过程中不应变动。来源:医技无忧医学研究院更多资讯信息请关注 医技无忧微信公众号
6月18日,太原市文物局与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联合,在太原市龙山文物保管所举办“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与研究基地”挂牌仪式。太原龙山是太原西山文化带上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位于前山之巅的龙山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题材最丰富的道教石窟群。石窟以北一公里处,有北齐时期所建的童子寺遗址及我国最古老的石质灯塔——童子寺燃灯塔。这里历史遗存丰富,文化积淀深厚。既有体现宗教和谐发展的遗迹,也有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更有“四季时时景不同”的原生态美景,凸显着龙山文化的厚重、包容和大气。此次龙山景区和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这样一个学术研究单位联手弘扬传统文化,是为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孙轶琼
北京商报讯(记者岳品瑜 实习记者 刘四红)近一年以来,科技向善成为了互联网行业的一大焦点。科技如何向善?1月11日,由腾讯研究院主办的第三届 " 科技向善 " 年度论坛上,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腾讯学院院长马永武联合发布的《千里之行科技向善白皮书2020》(以下简称《白皮书》)给出了答案。《白皮书》认为,科技向善有两重含义,一是实现技术为善,二是避免技术作恶。前者指向“善品创新”,后者指向“产品底线”。在过去,科技向善是愿景,是思想,是理念。在未来,科技向善是实践,是创新、是产品,是解决方案。《白皮书》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微软、苹果、IBM、阿里巴巴等大型企业都围绕科技向善及相关话题有所表示和行动。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科技向善的下一步行动将包含两个部分。其一,利用科技的力量,来促进社会整体福祉的提升;其二,则是面对那些潜在的风险,及时寻求共识与解决方案。大公司、小公司和多元社会主体如何科技向善?《白皮书》提到,对大公司来讲,“产品底线”是首要关注的命题,即既有业务如何维持高底线,主动面对、解决产品引发的社会问题和冲击,乃至将解决方案转化为全新的业务机会。“底线”既是现有法律法规,也是道德风气、社会良俗、行业公约,更是产品设计中的智慧与美感。有能力的企业,应该使产品“合乎规矩”,在理性的基础上实现业务需求。对成长型公司、创业公司来讲,“善品创新”是更大的机会,若能找到合适的定位,在创立之初就能实现向善和商业发展的兼容,就能走出独有的行动路径。对政府来讲,立法和执法是核心的行动路径。对行业协会来讲,它与行业与政策两端皆有衔接,所制定的行动方案往往富有实操价值;对第三方独立机构来讲,它通过中立的研究与大众舆论成为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力量。不同类型的主体,都有其鲜明的优势与劣势,践行科技向善,需要依托各自的核心优势,探索有特色的科技向善实现路径。关于“如何让科技产品更健康?”问题,《白皮书》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在日新月异的科技产品与服务中生发了新的诉求,“健康地享受科技生活”在其中尤为醒目。“健康”并不仅指身体健康,也不仅指个人健康,其指向健康的家庭、健康的网络、健康的社会关系,是理想互联网秩序的体现。打破常规,研发“健康科技品”,从大的方面来讲,要引入“帮助用户维持健康”这一视角的考量;从小的方面来讲,要反向思考如何降低产品沉浸式影响;这都使得企业必须面对如何平衡短期的商业利益和长期的社会/商业价值。
共青团中央有态度 有温度 全网青年都在关注日前,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启动实施了学雷锋志愿服务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课题研究项目,面向社会公开申报。课题研究项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深入探索志愿服务的特点和规律,为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提供强有力理论支撑。今年共发布8个课题研究方向,分别是:1.志愿服务项目评估体系研究2.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体系研究3.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研究4.互联网新趋势与志愿服务运行模式研究5.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培育的方法和路径研究6.诚信建设与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关系研究7.志愿服务法制建设比较研究8.“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国际志愿服务的战略定位与创新路径研究这8个方面,既涉及志愿服务的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又涉及志愿服务的文化培育和创新方向,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志愿服务的研究热点和工作重点。学雷锋志愿服务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课题研究项目面向全国公开申报。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项目实施单位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二、申报对象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相关领域重点研究机构、共青团组织、青少年研究培训机构和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的社会组织。申报可以单位或个人名义进行。多单位联合申报须确定一个责任单位。鼓励跨地区、跨单位联合申报,鼓励理论工作部门与实际工作部门合作开展研究。三、申报工作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积极探索新时代学雷锋志愿服务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志愿服务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四、申报数量和资助额度共发布8个重大项目申报选题,每个申报选题原则上只确定1—3项课题立项。资助额度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确定,一般为每项2—6万元。五、申报条件1.申请人须具备的条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具有独立开展研究和组织开展研究的能力,能够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课题组成员或推荐人须征得本人同意并签字确认,否则视为违规申报;具有副高级以上(含)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副处级以上(含)行政级别,或者具有博士学位;社会组织的申请人可以适当放宽条件,但必须有两名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的同行专家书面推荐;全日制在读研究生不能申请,具备申报条件的在职博士生(博士后)从所在工作单位申请。2.申请单位须具备的条件。在志愿服务研究领域具有较雄厚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实力;设有科研管理职能部门;能够提供开展研究的必要条件并承诺信誉保证;以兼职人员身份从所兼职单位申报项目的,兼职单位须审核兼职人员正式聘用关系的真实性,承担项目管理职责并承诺信誉保证。六、申报课题要求1.须按发布的申报选题申报,自选课题不予受理。申请人应当根据自身专长选择一个研究方向,确定研究题目,明确研究内容,突出研究重点,体现有限目标,研究内容不宜过于宽泛,避免大而全。具体申报内容可选择一个研究方向不同的研究角度、方法和侧重点,也可对条目的文字表述做出适当修改。大型文献典籍整理、丛书编纂、数据库建设等规模较大的课题,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子课题数量,子课题数量一般不超过5个,每个子课题只能确定一名负责人。2.申报课题组要具备扎实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相关前期研究成果。要树立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聚焦问题导向,体现创新思想和可能取得的突破,着力推出体现国家水准的研究成果。3.课题申报应组建起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鼓励邀请长期关注研究志愿服务工作问题的专家学者参与。避免一题多报、交叉申请和重复立项。每位负责人只能申报一项课题,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其他课题的申请;课题组成员最多可以参与两个课题的申请。预期研究成果的规模和数量应科学合理,确保质量和学术水准,多出精品力作,避免重复出版。七、申报纪律要求1.申报单位要加强审查把关,切实把好政治方向关和学术质量关。申报课题组要弘扬严谨、求实、创新、诚信的优良学风,自觉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严格遵守项目管理规定。凡有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违规违纪等行为的,一经查实,即取消参评资格;如获立项,一律撤项。2.申报课题组拟定子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前必须征得本人同意,子课题负责人须在《申请书》上签字,否则视为违规申报。如获立项,子课题负责人一般不得变更。3.为保证申报评审的公正性和严肃性,评审立项会议召开前申报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走访咨询评审组专家或邀请评审组专家进行申报辅导。凡违规违纪者,一经查实,将予以通报批评;如获立项即予撤项。八、申报程序和时间安排1.申报材料从中国青年志愿者网站(www.zgzyz.org.cn)或中国青年志愿者官方微博、微信上下载。材料包括《学雷锋志愿服务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课题研究方向》、《学雷锋志愿服务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课题研究项目申请书》和《学雷锋志愿服务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课题内容简介(活页)》。《申请书》经所在单位审查盖章后,打印成纸质申报材料(一式两份)并加盖所在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公章。《论证活页》只填报课题题目及论证内容,字数不超过5000字,要按照《内容简介(活页)》中规定的方式列出前期相关科研成果。所有材料于2019年3月10日前寄送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逾期将不再受理(以快递寄出时间为准);同时,将电子文档发送至zgbzpc@126.com电子邮箱。2.申报课题将全部实行专家通讯初评。初评主要采用《内容简介(活页)》匿名评审的方式进行。在初评基础上,3月召开立项评审会,确定立项课题,并在中国青年志愿者网站、中青在线、中青网上同步公示结果。3.课题组应在2019年7月底前形成研究报告。邮寄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前门东大街10号共青团中央南楼411邮政编码:100051联系人:张帆 田兵兵电话:010-85212249,010-85212239特此公告。中央文明办 共青团中央2019年1月29日为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志愿服务理论和实践研究,除高等院校、相关领域重点研究机构、共青团组织、青少年研究培训机构外,还鼓励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的社会组织申报课题,并适当放宽了申报条件。该项目鼓励跨地区、跨单位联合申报,鼓励理论工作部门与实际工作部门合作开展研究。该项目要求申请人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严把学术质量关,弘扬严谨、求实、创新、诚信的优良学风,自觉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树立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聚焦问题导向,体现创新思想和可能取得的突破,着力推出体现国家水准的研究成果;申报课题要突出研究重点,体现有限目标,避免过于宽泛;预期研究成果的规模和数量要科学合理,确保质量和学术水准,多出精品力作,避免重复出版。获准立项的课题将获得一定资金资助,优秀研究成果将结集出版。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将组建专家指导委员会,开展项目指导与评审工作。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具体负责项目协调联络宣传、组织评审等事宜。申请人可通过中国青年志愿者网站(www.zgzyz.org.cn)、中国青年志愿者官方微博微信、共青团中央官方微信、中青网、中青在线等获取项目相关信息。课题申报截止时间为2019年3月10日。欢迎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踊跃申报。警惕!那些打着“国学”旗号的非法培训机构!校 审 | 曾松亭 任晓蓉编 辑 | 张 宁(青柠檬网络文化工作室)
李一,1957年生,山东曲阜人。美术学博士。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秘书长,《美术观察》杂志副主编。出版著述多部,专著获全国艺术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005年中国书协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李一书画展”。书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李一多年从事美术研究,出版有《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绘画》《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中西美术批评比较》《八大山人书法》《新中国书法六十年》(合著)等著述,发表论文多篇。任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重大课题《中华艺术通史》元代卷主编,《中国美术百科全书》画学著述编主编(合编),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共和国书法大系》总策划、总主编。论文《唐代书论的特色和成就》1997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专著《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2006年获文化部艺术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编著《共和国书法大系》2010年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中国书法兰亭奖。多年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相结合。学生时代即曾在全国大学生书法首届书法竞赛中获奖,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展览。2005、201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两次主办“李一书法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