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抢先看——中国石化市场预警报告(2020)之PX篇圣人

抢先看——中国石化市场预警报告(2020)之PX篇

《中国石化市场预警报告(2020)》是国内首份全面系统分析我国石油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发展状况的权威报告,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轻烃和芳烃专委会组织业内知名企业、知名专家编写。《报告》不仅涵盖了氯碱、纯碱、电石、化肥等传统产业,更是对大家关注的热点PX、PTA、乙二醇、双酚A、甲醇、乙烯、丙烯、尼龙66等几十个石化产品作了详尽的分析预测,是大家研究石化产业的一部重要的参考书和工具书。1470万吨2019年中国PX产量增至1470万吨,较上一年增加了30.67%。2019年新增PX装置除恒力石化在3-5月份投产外,其余装置均在下半年投产,且刚投产后,装置运行不稳定,拉低了行业平均开工率,56.28%PX生产呈现多元化趋势。截至2019年底,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三大集团PX产能总计940万吨/年,占全国总产能的43.72%,占比较2015年下降了15.36个百分点。得益于民营大炼化的投产,民营和其他企业PX产能增至1210万吨/年,占全国总产能的56.28%,1493.8万吨2015-2018年国内PX进口量和对外依存度呈逐年递增态势。2019年随着国内新增PX产能的释放,PX产量大幅增长,进口量显著下降。2019年国内PX进口量1493.8万吨,同比下降9.39%,对外依存度降至50.40%,同比下降8.37个百分点。预计到2025年,我国PX产能将达到4300万吨/年左右,新增PX产能大型化、一体化优势明显,将重塑国内外PX行业格局。未来随着国内PX产能的快速增长,国内PX供需格局将逐步逆转,2023年国内PX产能将首次超过需求,PX进口依存度大幅下降。

闯入者

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民营大炼化,逆势前行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全球炼化行业向“四化”方向迈进,我国“降油增化”趋势明显炼化行业处于石油化工全产业链的中上游,可细分为炼油和化工两部分。炼油是通过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连续重整、加氢裂化、延迟焦化、烷基化等生产工艺,利用原油生产出不同的产品。炼油产品主要包括石脑油、各类成品油(汽油、柴油、煤油等)、液化石油气和沥青等。石化产品则需通过对炼油产品进行进一步加工获得。生成石化产品的第一步是对炼油产品(主要是石脑油)进行裂解,生成以乙烯、丙烯、丁二烯和对二甲苯(PX)等为代表的基本化工原料。第二步是以上述基本化工原料为基础,生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并制成各类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全球炼化行业向大型化、规模化、炼化一体化、基地化为标志的“四化”发展方 向迈进。随着工艺技术、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炼化装置加速向大型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其次,随着炼化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下游需求的不断细分和扩大,炼化一体化已经成为全球石化行业发展的大趋势。炼油企业从单纯的原油加工向中下游石化方向延伸,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和实现炼化一体化经营,不仅可以将炼油的废料进行有效利用,还可以大幅度地提升生产效益,这已成为全球炼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及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炼化一体化装置主要具备以下竞争优势:第一,炼化一体化有助于减少投资,降低生产成本;第二,可以降低原料成本, 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可提高生产灵活性,应对油品和石化产品市场变化的需求;第四,可以拓宽石化原料来源,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第五,有助于实现产品多样化,延伸价值链,提高经济效益。随着炼化一体化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 基地化建设也逐渐成为必然,化工园区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近些年我国“降油增化”趋势明显。目前,油品端需求增速正在放缓,叠加新能源车发展迅猛,电动化正在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对油品需求将带来较大影响。因此,“降油增化”的发展趋势已是业内共识。据搜狐新闻报道,2018年国内成品油平均收率是 60%左右,目前新建的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已大幅压缩成品油产出,部分企业成品油收率甚至低于 40%,目的就是增加化工原料和化工产品的产出。这一点在我国民营企业和外资近几年投资的炼化项目中尤为突出。例如,据隆众资讯统计,浙石化一期项目的成品油收率约为 41.8%,预计二期项目的成品油收率将进一步降低;巴斯夫在大亚湾的项目将采取不建炼油产能、进口石脑油的方式,建设其百亿美元投资的石化基地;埃克森美孚在大亚湾的项目也将采用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烃的方式,以减少成品油产量。我国的炼化企业正在从原本主要生产成品油和大宗化工原料,转向多产高附加值油品和高性能化工产品以延伸产业链,从而进一步拓展炼化行业的发展空间。2、 石油化纤产业链向中国集中,民营大炼化快速崛起2.1 、 国内炼油能力大幅增长,民营炼化迎来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新格局2.1.1 、 全球炼油能力稳步增长,亚太全球炼油中心地位稳固近十年全球炼油能力稳步增长,亚太地区产能占比持续提升。根据 Wind 数据,2009 年,全球炼油产能为 91.65 百万桶/日,十年间全球炼油能力稳步攀升,2019 年全球炼油产能增至 101 百万桶/日,年均复合增速约为 1%。2019 年全球炼油能力增幅明显,同比增长 1.5%,为近十年以来的最大增幅。2019 年增量主要来源于亚太地区和中东地区,其中亚太地区的主要增量来自于中国,随浙石化一期和恒力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陆续投产,中国大幅增加约 85 万桶/日炼油能力;亚太其他地区新增产能包括恒逸石化文莱项目 17.5 万桶/日和马来西亚 PETRONAS 炼厂 30 万桶/日。中东地区新增炼油产能为沙特 Jazan 炼厂 40 万桶/日。2019 年亚太地区炼油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 36%,居全球首位,较 2009 年提升 5%,进一步巩固全球炼油中心的地位。2.1.2 、 国内炼油能力持续攀升,民营大炼化快速崛起国内炼油能力持续攀升,我国稳居全球第二大炼油国。据 Wind 数据,2009 年我国炼油能力仅为 5.6 亿吨/年,历经十年扩张,2019 年我国炼油能力已提升至 8.8亿吨/年,年均复合增速高达 4.6%,远高于全球 1%的年均复合增速。目前我国稳居全球第二大炼油国,仅次于美国,2019 年 4 月,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石油市场报告 2019》称,2024 年前,全球炼油行业将迎来一大波新增产能,炼油能力净增长约 900 万桶/日,中国将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炼油能力最大的国家。随着炼油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原油加工量也保持快速增长,2009-2019 年的年均复合增速为 5.7%,我国炼厂开工率在 2019 年已随之提升至 75%左右,较 2009 年 66.9%的开工率,大幅提升了 7.6 个百分点。民营大炼化快速崛起,迎来炼化一体化发展新格局。2018-2019 年,得益于恒力石化、浙石化等民营大炼化的快速崛起,我国炼油能力均保持 5%以上的较高增速。2018 年 12 月,恒力石化 20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投料,在 2019 年 3 月打通全流程,成为国内第一家具备“原油-PX-PTA-聚酯”全产业链的民营炼化企业。2019 年 5 月荣盛石化控股子公司浙石化 4,0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即2,0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投入运行,在 2019 年 12 月全面投产打通全流程。恒力石化、荣盛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的顺利投产,标志着我国民营大炼化全面迎来炼化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2019 年民营大炼化的炼油产能占比也得以明显提升,从2018 年的 26%已提升至 2019 年的 31%,而“三桶油”以及其他国营炼厂的产能占比由 2018 年的 74%下降到 2019 年的 69%,民营大炼化的相继投产正在逐渐打破国营炼厂行业垄断的格局.2.1.3 、 我国成品油供应过剩,成品油出口作为调节国内市场平衡的重要工具保持高速增长我国炼厂开工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结构性过剩形势日益严峻。据中国石化新闻网报道,2019 年全球炼厂的开工率约为 81%,虽然较 2018 年略有下降,但仍处于较好的水平。其中美国炼厂开工率表现最为优异,全年平均开工率约为 90%;亚太地区炼厂开工率为 85%;欧盟地区炼厂开工率为 86%左右,我国炼厂开工率虽然已提升至 74.5%,但是仍然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20 年,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合计将有 3250 万吨新增炼油能力投放,据前瞻经济学人预测,待 2020 年新增炼化项目全部投产后,国内成品油过剩产能约 1.5 亿吨左右,2021-2023 年,我国每年仍将有年产 3000 万吨以上新增炼化项目投产,我国炼油行业所面临的结构性过剩形势日益严峻。成品油出口已成为调节国内市场平衡的重要工具,我国成品油出口量保持大幅增长。目前,国内成品油市场已由供应短缺变为富裕过剩,在此背景下,成品油出口便成为了调节国内市场平衡的重要工具。据百川盈孚和卓创资讯统计,2015 年我国汽油出口量为 590 万吨,柴油出口量为 716 万吨,煤油出口量为 1236 万吨,此后我国成品油出口量保持快速增长,截至 2019 年底,我国汽油出口量为 1637 万吨,柴油出口量为 2139 万吨,煤油出口量为 1761 万吨,2015 年至 2019 年我国汽柴煤出口量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 29.1%、31.5%、9.3%。其中,在 2016 年我国成品油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汽油和柴油出口量同比增速分别高达 64.4%和 115.0%。我国成品油主要向东南亚地区出口,也有部分资源流向澳大利亚和南美市场。细分来看,我国汽油的主要出口国家为新加坡,占比出口总量的 60%;柴油主要出口去向为菲律宾、中国香港、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上述四个国家和地区占比出口总量的67%;煤油出国去向主要为中国香港、越南、韩国和美国等地,以上四个国家和地区占比煤油出口总量的 51%。2.2 、 我国乙烯产能保持高速增长,民营企业产能占比将继续提升2.2.1 、 全球乙烯产能逐年攀升,亚太地区乙烯产能领跑全球世界乙烯原料主要由石脑油、乙烷、丙烷、丁烷、煤制烯烃(CTO)和甲醇制烯烃(MTO)等构成,其中石脑油所占比重较大,据搜狐新闻报道,2017 年全球范围内石脑油制乙烯的比例为 42%,位列第一。据 Wind 和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统计,2010 年全球乙烯产能为 1.38 亿吨,此后逐年攀升,截至 2019 年世界乙烯产能已达 1.86 亿吨,9 年间年均复合增速为 3.4%。2018 年,亚太地区乙烯年产能约为6000 万吨,占比世界总产能的 34%,领跑全球;紧随其后的是北美地区,其乙烯年产能约为4577 万吨,占比世界总产能的26%;欧洲和中东地区分别占比18%和17%。分国家来看,美国、中国、沙特呈现三足鼎立态势,分别贡献乙烯年产能 3784.1 万吨、2532.9 万吨、1585.5 万吨,合计占比全球乙烯产能的 45%左右。2.2.2、 民营炼化企业拉开乙烯扩产序幕,我国乙烯产能保持高速增长我国乙烯扩产速度较快,蒸汽裂解为我国乙烯的主要生产路线。我国乙烯产能长期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根据 Wind 和《2020 年中国能源化工发展报告》数据,2009 年我国乙烯年产能为 1580 万吨,2019 年我国乙烯年产能已大幅增长至 2889万吨,这十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6.9%,为世界乙烯产能年均复合增长率的两倍。随着产能的大幅扩张,我国乙烯产量也保持快速增长,但是由于国内部分设备老旧、运营成本高、效率低、行业集中度低、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国内乙烯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2019 年我国乙烯的产能利用率为 71%,较 2010 年下降了 19%。我国乙烯装置以蒸汽裂解为主,2018 年裂解路线的乙烯产能占比高达 74.1%;由于我国富煤少油气,煤/甲醇制乙烯的产能占比已达到 25.6%,远高于占比 6%左右的全球平均水平;乙烷制乙烯路线在我国进展较为缓慢,除了 2019 年 9 月我国首套乙烷制乙烯装置新浦烯烃正式投产,以及中石油塔里木和长庆项目已经开工外,其他并无实质性进展。2019 年民营企业拉开我国乙烯扩产序幕,我们预计民营企业产能占比将进一步提升。据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统计,2019 年,我国乙烯总产能达 2585 万吨,同比增长 14.2%,为近 9 年以来的最大增幅,其中恒力、新浦等民营炼化的新增产能约占总新增产能的 76%,民营企业的乙烯产能占比进一步提升至 16%。2019 年民营炼化的投产拉开了我国乙烯扩产的序幕,2020 年除了中石化、中化等国企、央企的乙烯项目将投产之外,万华化学的百万吨乙烯项目也计划在 2020 年下半年建成投产。据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和金联创统计,2020-2023 年,我国乙烯产能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将有近 2000 万吨新增乙烯产能投放。未来随万华化学、盛虹炼化、浙石化二期等乙烯项目投产,民营企业的产能占比将进一步提升。2.2.3、 2019 年得益于下游需求强劲,我国乙烯消费保持较高增速乙烯下游的主要衍生物有聚乙烯、环氧乙烷、乙二醇、苯乙烯、聚氯乙烯等多种化工产品,其中聚乙烯占比最大,约为 66%,是拉动乙烯消费的核心领域;其次,乙二醇、环氧乙烷分别占比 16%和 5%。根据《2020 年中国能源化工发展报告》数据, 2019年,我国乙烯产量为 2052 万吨,表观消费量为 2302 万吨,250 万吨左右的缺口由进口乙烯补全,因此目前我国乙烯行业基本供需平衡。我国乙烯表观消费量近几年均保持较高增速,在 2019 年同比增长 9.7%,为近五年以来的最大增幅。宏观层面,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 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增速分别为 6.1%和 8.4%, 是支撑乙烯消费增速的基础动力。从微观层面上来看,2019 年国内聚乙烯再生料与新料价差缩窄,导致国内聚乙烯再生料逐步被新料抢占市场份额,刺激乙烯消费进一步增长;其次,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导致国内掀起了一轮乙烯下游制品的抢出口热潮,贡献了一部分乙烯消费增长;快递和外卖包装行业近年来发展较快,根据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统计,2019 年该领域的包装消费增速约为 20%-30%,对乙烯的消费增长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此外,国内水泥产量因基建有所回暖,从而带动减水剂消费增长,对乙烯消费量提升起到间接刺激作用。但由于未来三年国内乙烯产能大幅扩张,未来国内的乙烯仍有过剩风险。2.3、 我国 PX 产能高速增长,进口替代快速推进2.3.1 、 东北亚地区引领 PX 产业发展,2019 年全球需求增速有所放缓2019 年全球 PX 产能大幅扩张,据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统计,2019 年全球PX 产能为 5770 万吨,产量为 4668 万吨,分别同比增长 12.6%和 3.9%。东北亚地区PX 的供给和需求均居全球首位,引领全球 PX 行业发展,截至 2019 年底,东北亚地区 PX 产能合计占比全球产能的 63%,需求占比全球的 70%。其中,中国大陆地区的 PX 产能位列全球第一,据百川盈孚统计,截至 2019 年底,中国大陆地区的产能为 2053 万吨,占比全球产能的 36%,其次是韩国、印度、日本,产能分别为 993 万吨、587 万吨、399 万吨,分别占比全球产能的 17%、10%、7%。2019 年全球PX 需求增速有所放缓,据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统计,2017、2018 年全球 PX 的需求量分别为 4131 万吨、4469 万吨,2019 年增至 4673 万吨,同比增速由 2018 年的 8.18% 降至 4.56%,为近三年以来的低位.2.3.2、国内新建产能集中释放,进口替代快速推进国内新建产能集中释放,民营炼化企业快速崛起。2014 年左右我国 PX 的行业发展还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由于我国 PX 行业进入门槛较高,对资金要求、抗风险能力及工艺技术均有严格要求,那时我国 PX 产业大多集中在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大型国营资本手中;其次,PX 毒性的争议广受关注,也存在一定的民间阻力。这导致我国 PX 项目上马速度较慢,PX 行业较为依赖进口。我国 PX 行业在经历了多年的建设投资沉寂期后,在 2019 年迎来投产高峰。2019 年 3 月-5 月,恒力石化两条225 万吨 PX 装置相继投产,合计贡献 PX 生产能力 450 万吨;2019 年 8 月,中化弘润 80 万吨装置投产;2019 年 9 月底,海南炼化 100 万吨装置投产;2019 年 12 月底,浙石化一期 400 万吨 PX 生产装置投产;加上辽阳石化和金陵石化分别扩能改造的 30 万吨和 15 万吨产能,2019 年国内新增 PX 产能合计达 1075 万吨/年,同比增长 77.5%。在上述投产的装置中,恒力石化和浙石化两套超大型装置皆属于民营企业向上一体化的生产布局,进一步打破了传统三桶油主导的行业格局。截至目前,我国民营炼化企业的产能占比已占据半壁江山,成为我国 PX 供应的主力军。新建产能逐步投产,进口替代快速推进。我国一直以来是 PX 市场最大的需求国,且需求增速较快。据卓创资讯统计,我国 2009 年PX 的表观消费量为 817 万吨,2018 年已大幅提升至 2662 万吨,2009-2018 年我国 PX 表观消费量的年均复合增速为 14%。但是在 2009-2018 年我国 PX 项目上马速度较慢,这 9 年间我国PX 产量的年均复合增速仅为 8.6%,远低于需求增速。因此,我国 PX 在供应上存在较大缺口, 进口依存度较高,据卓创资讯统计,2010 年以来,我国 PX 进口依存度快速增长, 在 2018 年我国 PX 进口依存度高达 60%左右。2019 年,我国 PX 产能迎来爆发式增长,PX 产量也得以明显提升,据卓创资讯统计,2019 年我国 PX 产量为 1464 万吨, 同比增长 43.1%,与此同时进口依存度也下降至 50%左右,较 2018 年大幅下降 10%,我国 PX 产能的集中释放快速推动了我国 PX 产业的进口替代进程。2.3.3、 未来我国 PX 产能将大规模释放,PX 行业格局或迎来大变革据百川盈孚数据统计,我国 2020-2021 年将有 2200 万吨 PX 项目投产,这意味着 2021 年我国 PX 总产能将超过 4200 万吨。而 2009 年至 2019 年我国 PX 表观消费量的年均复合增速为 14%左右,乐观假设 2020-2021 年我国 PX 表观消费量保持相同增速,可推算出 2021 年我国 PX 需求量约为 3760 万吨,届时我国 PX 产能将在实现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出现产能过剩。随着本轮 PX 扩能高峰释放,世界 PX 格局也将迎来大变革,预计我国进口依赖度将进一步降低,东南亚和东北亚地区规模小、成本高、生产工艺较为落后的 PX 装置或将率先出局,我国将成为世界重要的 PX 产业中心,世界话语权也将进一步提升。2.4 、 我国 PTA 产能出现过剩,近些年产能增速放缓2.4.1 、 我国是 PTA 主要生产和消费大国,占据市场主导地位PTA 是PX 的下游产品,也是化纤行业的重要原料。根据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数据,2009-2019 年,全球 PTA 产能稳步提升,从 2009 年的 4549 万吨增长到 2019 年的 7896 万吨,年均复合增速为 5.6%。目前 PTA 产业主要聚集在亚洲地区,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和 CCF 统计,2019 年亚洲 PTA 产能和中国 PTA 产能分别为 6790 万吨和 4898 万吨,分别占全球总产能的 86%和 62%。而在 2009 年我国 PTA 产能仅为1210 万吨,仅占全球的 27%,经过十年的大幅扩张,我国 PTA 产能占比提升了 35%,成为全球第一大 PTA 生产大国。在需求端,亚洲同样是 PTA 的主要消费市场,2019 年亚洲 PTA 消费量占比全球总消费量的 80%。其中,我国是全球最大的 PTA 消费国,PTA 消费占比高达 55%,因此我国在全球 PTA 市场供需中占据主导地位。2.4.2、 近十年我国 PTA 行业历经三轮扩产高峰,未来供应过剩压力或进一步增大2009 年至2019 年我国PTA 行业历经三轮扩产高峰,目前已面临供应过剩问题。自 2000 年以来,随下游聚酯产业快速发展,我国 PTA 行业逐渐进入快速成长时期,产能逐年攀升,其中 2012 年产能大幅增长,同比增长 64%。与此同时,我国 PTA 进口依赖度也随之下降,自 2013 年起我国 PTA 基本不再依赖进口。在经历了 2014 年第二轮产能大幅扩张以后,我国 PTA 行业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供需格局,据 CCF 统计,2014 年我国的 PTA 产能为 4348 万吨,表观消费量为 2872 万吨,这也导致 2014 年的开工率仅为 65%。此后我国 PTA 产能扩张速度有所放缓,2015 年后落后产能加速出清,多套装置关停,单套规模 60 万吨以下的小装置基本失去竞争力。自 2019 年起我国 PTA 行业迎来了第三轮扩产小高峰,据 CCF 统计,截至 2019 年底我国 PTA 产能为 4893 万吨,同比增长近 7%,增大了我国PTA 行业供应过剩的压力.未来几年我国 PTA产能仍将保持大幅增长,或迎来新一轮的行业整合期。2020 年我国 PTA 产能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将有 1270 万吨 PTA 产能集中释放,民营企业仍然是扩产的主力军。据中化新网报道,恒力石化第四条年产 250 万吨 PTA生产线已于 2020 年 1 月投产,此外,逸盛新材料一期 300 万吨、新凤鸣二期 220 万吨 PTA 项目也有望在 2020 年陆续投产,届时我国 PTA 所面临的供应过剩压力将进一步增大。近年来,我国投产的 PTA 装置规模基本大于 200 万吨,与新投产的上下游一体化大装置相比,原有 100 万吨左右的小规模装置将逐渐丧失竞争力,在产能过剩的压力下,部分落后的小装置可能关停,我国 PTA 行业或将迎来新一轮的行业整合期。2.4.3、 我国 PTA 行业集中度高,龙头企业规模优势明显目前我国 PTA行业集中度较高,龙头企业继续以低成本扩张,持续发挥规模优势。荣盛石化、恒逸石化、恒力石化、桐昆股份的 PTA 产能位列全国前四位,这四大炼化企业的 PTA 产能占我国总产能的 60%以上,我国 PTA 行业集中度较高。从未来投产计划来看,产能继续扩张的主力也以行业龙头为主。首先,对于龙头企业而言,由于已具备一定生产基础,扩产投资的成本较低。如恒力石化第四条及第五条PTA 生产线规模都为 250 万吨,每条线投资金额约为 30 亿元,逸盛新材料新增 600 万吨 PTA 项目的总投资预计为 67.31 亿元,而福建百宏 250 万吨 PTA 装置环评总投资却高达 57.2 亿元。其次,PTA 核心成本竞争力在于设备和工艺,是典型的后发优势行业,越晚投产规模越大的装置成本越低。据过去十年,PTA 边际加工成本从 1000元/吨大幅下降至 500 元/吨左右,主要是由于大容量技术带来的规模经济以及工艺技术的提升。以恒力石化第四条 250 万吨 PTA 生产线为例,其采用了英威达 P8 技术, 物耗和能耗均有所降低,预计吨加工成本节省约 100 元/吨,相比目前 PTA 最低吨成本还要降低 20%左右。因此,在行业竞争愈加激烈的背景下,龙头企业优势愈发凸显。2.5 、 行业龙头持续扩张,我国涤纶长丝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2.5.1、2019 年我国纺服行业景气度有所下滑,涤纶长丝需求增速有所放缓涤纶长丝是以 PTA 和 MEG 为原料合成的化学纤维,根据加工工艺不同可分为POY(全拉伸丝),DTY(涤纶加弹丝)和 FDY(涤纶牵引丝)三大类。据卓创资讯数据,涤纶长丝的下游应用主要为服装、家纺和工业,分别占比 44%、27%和 28%。2009 年至 2019 年,我国涤纶长丝产能和产量均保持高速增长,十年间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 8.2%和 8.9%。其中自 2014 年起,由于 2014 年全球经济增速整体放缓,下游需求疲软,我国涤纶长丝产能同比下降,表观消费量增速和开工率均下滑至近十年以来的最低点。2016 年起全球经济有所回暖,我国涤纶长丝行业逐步复苏,表观消费量和开工率均企稳回升。2019 年,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景气度整体再次下滑,内销和外需增速都有所放缓。据卓创资讯统计,2019 年涤纶长丝国内表观消费量增速和出口增速分别为 8.1%和 7.8%,较 2018年分别放缓了 3.5%和 4%。2.5.2、 目前我国涤纶长丝产能略有过剩,预计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据卓创资讯统计,2019 年我国涤纶长丝产能已提升至 4061 万吨,由于下游需求增速放缓,产量为 3140 万吨,行业开工率为 77%。目前我国涤纶长丝产能略有过剩, 近几年通过逐步加大出口量以缓解产能过剩,未来出口或将成为带动涤纶长丝需求继续增长的新动能。2019 年我国涤纶长丝行业集中度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桐昆、新凤鸣、恒逸、恒力、盛虹这几家龙头企业的涤纶长丝产能占比高达 50%以上。但是龙头企业并没有停下继续扩张的脚步,未来桐昆股份、恒逸石化、恒力石化、荣盛石化和东方盛虹合计将有超 800 万吨涤纶长丝产能投放,预计落后产能将不断被淘汰,大型龙头企业将凭借其规模和技术优势持续扩张,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未来涤纶长丝龙头将进入强者恒强的发展阶段。3、回溯历史:在油价下行周期炼化企业盈利能力明显增强3.1 、 2014 年美国页岩油革命拉开序幕,原油价格步入下行周期页岩油产量激增,OPEC 产油国拒绝减产,叠加原油需求低迷,导致 2014-2016年油价持续性下跌。2014 年 6 月,布伦特原油期货收盘价达全年最高点 114.92 美元/桶,此后便历经了一年半的油价下跌,在 2016 年 1 月,布油期货收盘价为 27.29 美元/桶,区间最大跌幅高达 76.25%。从供给端来看,对油价的冲击主要来自页岩油产量激增和 OPEC 产油国恢复供给。随着生产技术的革新,美国页岩油生产成本不断降低,页岩油产量持续上涨,据搜狐新闻报道,页岩油从 2008 年的不足 50 万桶/日发展到 2014 年的 400 万桶/日的生产规模,美国原油产量也因此由 2008 年年初的 500万桶/日增长到 2014 年的 900 万桶/日。其次,传统产油国如伊拉克、利比亚的地缘政治危机得到缓解,原油逐步恢复正常供给。以上两个原因共同导致国际原油市场处于供应过剩的局面,油价也因此大幅下跌,2014 年 11 月的 OPEC 会议拒绝减产,原油价格继续下探。从需求层面看,原油需求放缓也是油价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2014 年,除美国之外,全球经济增速均低于预期,尤其在下半年欧洲和中国的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导致了对石油化工大宗商品需求量的下降,大多数大宗商品价格在下半年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四大产油国减产协议达成,油价逐步走出低迷。2015-2016 年,受地缘政治因素和 2015 年 6 月 OPEC 会议再次决定不减产的影响,油价继续震荡走低。截至 2016年初,原油价格已跌破 30 美元/桶。2016 年 2 月,四大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卡塔尔和委内瑞拉最终签署了“石油产量冻产协议”,决定将其原油开采量维持在 2016 年 1 月的水平,自此原油价格止跌回升,逐步走出下行周期。2017 年,OPEC 与俄罗斯等产油国组成了OPEC+减产联盟,开始减产 180 万桶/日,供需状况逐渐好转,同时全球经济开始复苏,中国加大原油进口,油价企稳反弹,2017 年 9 月,飓风导致美国部分炼油厂遭遇重创,天气扰动拖累了美国原油产量和成品油供应,原油价格加速反弹,2018 年初,布伦特原油价格重回 70 美元/桶。3.2 、 复盘上一轮油价周期,油价大幅下跌炼化企业盈利能力有所增强为分析油价大幅波动对炼化企业的影响,在 2014Q1~2018Q3 油价大跌及回暖的时间区间,我们选取了台湾化纤、台塑石化以及韩国 SK Innovation 三家石化企业, 从其营业收入、毛利率及净利润的角度,分析其盈利能力和油价的联动关系。其中, 台湾化纤及台塑石化都隶属于台湾石化行业龙头台塑集团,台湾化纤自参与集团“六轻”工程开始,逐步建立了涵盖化工原料、塑料及下游纺织材料的一体化生产格局, 成为 PX、PTA 等化工产品的重要供应商;而台塑石化则属于偏上游的企业,主营成品油生产与轻油裂解。SK 创新隶属于韩国 SK 集团,SK Innovation 前身为韩国首家炼油化工企业大韩石油,曾经是带动 70 年代大韩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目前涉及业务包括石油开发、炼油、化学、润滑油以及未来能源产业,已成长为韩国最具代表性的国际能源和化学企业,同时也是亚洲 PX 行业龙头。台塑石化、台湾化纤和 SKInnovation 的营收变动趋势与油价涨跌趋势基本保持一致。2014Q3-2016Q1 油价的连续下挫导致三家企业营收受到较大影响,2016Q1 三家公司的季度营收均触及 2014 年以来的最低点。2016Q2-2018Q3 随着原油价格企稳回升,三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均呈现出逐步回暖的态势。在季度营收环比变动幅度上,偏向于产业链下游的台湾化纤和上下游一体化程度高的SK Innovation 环比变动幅度小于油价的环比变动,二者的季度营收波动受油价下跌的冲击相对较小。而专注于炼油的台塑石化受油价波动影响较大,季度营收环比变动幅度有时甚至会超过油价的环比变动幅度。因此,我们判断,油价冲击传导到产业链下游企业需要一定时间,相对于上游炼油企业,偏下游的企业如台湾化纤所受到的影响较小;上下游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如 SK Innovation,由于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均衡,在原油价格大幅下跌时抗风险能力更强。在油价剧烈波动区间,台塑石化、台湾化纤和 SK Innovation 的毛利率与油价呈现负相关,且毛利率随油价反向变动有一定滞后性。原油价格下跌带动石油化工产品成本下降,三家公司拥有了更大的毛利空间,因此在油价下跌时公司毛利率出现明显提升,在原油价格剧烈波动区间,三家公司的毛利率与油价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其中,由于台塑石化处于偏上游的位置,产品以炼油产品为主,毛利率变动与油价相关性更强,受油价变化影响更大。2014 年上半年,原油价格处于 100 美元/桶以上的高位,在高油价下三家公司毛利率持续承压,均不足 10%。自 2014 年 6 月起油价开始大幅下跌,导致台塑石化、台湾化纤、SK Innovation 的存货价值急剧下滑, 存货价值与油价走势基本保持一致。与此同时三家公司的毛利率也大幅下滑、逐步探底,在 2014 年 12 月三家公司的毛利率触及 2014 年至 2019Q3 的最低点,台塑石化、台湾化纤、SK Innovation 的毛利率分别为-8.37%、-0.04%、0.22%。我们认为, 油价的大幅走低会导致公司存货价值明显下滑,除了高油价的成本压力,存货减值也是导致毛利率下滑的原因之一。此后,2015Q1 三家公司的存货价值继续下降,但是毛利率却开始反弹,并且均在 2016Q2 到达 2014 年至 2019Q3 的最高点,台塑石化、台湾化纤、SK Innovation 在 2016Q2 的毛利率分别为 23.57%、18.04%、14.80%。而原油价格已在 2016 年 1 月开始回暖,2016Q2 的季均价已回升至 47 美元/桶。我们认为,进入 2015Q1 原本的高油价库存已消耗完毕,存货价值虽然较高油价下的存货价值有所下降,但是低油价成本优势已开始显现。因此我们判断,在原油价格大幅波动区间,毛利率与油价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滞后性的原因之一是油价突然大幅下跌势必会导致存货减值,对毛利率有所拖累;其次是由于企业需要消耗前期的高油价库存,在高价原油库存消耗完毕后,低油价带来的成本优势才逐步显现。与毛利率相似,三家公司的净利润与油价呈负相关,且与油价的反向变动关系存在一定滞后性。2014 年 6 月之前,由于油价处于高位,在高油价成本压力下三家公司的净利润持续承压,且均在 2014Q4 出现亏损。其中,截至 2014Q4 SK Innovation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亏损。从存货价值来看,在原油价格大幅下跌时,三家公司的存货价值随之锐减,归母净利润也触及 2014Q1 至 2019Q3 的最低点。由于油价在 2014 年6 月之后大幅下跌降低了炼化成本,三家企业的净利润从 2015Q1 开始明显提升,实现扭亏为盈。此后,油价在 2015Q1-2017Q1 处于底部区域,三家公司净利润总体表现良好。2018Q4 台塑石化和台湾化纤的净利润再次明显下降,一方面是由于油价从2018 年 10 月的 80 美元/桶以上再次下跌至年底的 50 美元/桶左右,受原油急挫的影响,市场观望情绪浓厚,出货不畅;另一方面,台湾地区的原材料消耗大多依靠中国大陆的深加工,中美贸易摩擦对台湾地区的冲击逐渐显现,在双重压力之下,公司去化高成本库存,导致 2018Q4 净利润下滑明显。因此,与毛利率情况类似,在原油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净利润与油价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由于存货减值和消耗高油价库存等因素而存在一定滞后性,低油价的成本优势随着高油价库存消耗完毕后将有所体现。产业链价差时有扩大为炼化企业铸造盈利空间。乙烯的价格走势与原油的价格走势基本一致,且乙烯的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尤其在原油价格有所回暖时,乙烯价格将大幅拉涨,使得乙烯-石脑油价格扩大。PX 价格也随石脑油价格波动,油价大幅下跌会拖累 PX 价格,使 PX 价格走低。但是,当油价呈现出转暖迹象时,PX 价格的上涨幅度较石脑油的上涨幅度更为明显,因此 PX-石脑油价差会有所扩大。与乙烯和PX 相似,PTA、涤纶长丝 POY 的价格走势与其上游产品的价格走势保持一致,但是价格上涨弹性优于上游产品。当油价复苏之际,下游需求有保证的情况下,产业链中下游的产品价差时有扩大,将为炼化企业铸造一定盈利空间。4、展望未来:2020 年油价下行叠加全球疫情,民营大炼化逆势前行、拐点将现4.1、 与 2014 年的相同之处:供需失衡、OPEC+减产协议谈判失败等因素仍然存在2020 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全球原油供应过剩,OPEC+减产协议谈判失败导致原油价格大幅走低。2020 年 3 月 6 日,在维也纳举行的 OPEC+减产协议谈判以失败告终,受此消息影响,市场信心受挫,叠加疫情影响,原油价格大幅下行。随后,据路透社报道,沙特大幅下调 4 月份原油价,调价幅度高达 4-7 美元/桶,为 20年之最;3 月 12 日,沙特决定启动 10 多年来的首次增产计划,并已准备好就产量水平和石油市场份额展开一场持久战。事件发生期间,布伦特原油期货由 45.27 美元/桶触及 22.74 美元/桶,WTI 原油期货由 41.28 美元/桶跌至 20.09 美元/桶,期间最大跌幅分别为 49.8%、51.3%。低油价持续一个月后,OPEC+紧急举行视频会议,最终达成减产协议。根据协议,2020 年 5 月至 6 月的减产规模为 970 万桶/日,2020 年 7月至 2020 年底减产规模将降至 770 万桶/日,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4 月减产规模将进一步降至 580 万桶/日。减产力度不及预期,或将难以抵消新冠肺炎疫情对石油需求的影响。同时 EIA 发布短期能源展望报告,预计 2020 年WTI 原油价格为 29.34 美元/桶,此前预期为 38.19 美元/桶;布伦特原油价格为 33.04 美元/桶,此前预期为43.30 美元/桶。在减产协议达成后,截至目前原油价格反弹力度依然有限。4.2 、 与 2014 年的不同之处:油价下行叠加全球疫情使得局势更加严峻多重因素对我国炼化行业带来一定挑战。本轮油价下行与 2014 年油价下跌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全球疫情蔓延导致原油需求锐减,海外市场消费和生产限制将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叠加国际贸易摩擦因素,使我国外贸发展更加不易,短期内依靠外需提振国内经济困难重重。当前,我国境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因此经济增长的内需动能大于外需,但是扩大内需的成效还亟待显现。以上多重因素叠加使得当前局势更加多变和严峻,对我国炼化行业带来一定挑战。短期内炼化企业或将承压;中长期内随下游需求回暖,炼化企业或将进入新一轮低成本原油的红利期。短期内,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油需求被抑制不可避免。炼化产业链的石化产品,如成品油、PX、PTA 和涤纶长丝等,由于终端需求低迷,目前处于持续累库的状态;其次,各个产品价格也有所下滑,而炼化企业目前消耗的原油依然是前期的高成本原油库存,因此在量价均承压的状态下,炼化行业面临较大挑战。但是中长期来看,随海外疫情逐步控制、日趋稳定,国内复工复产率不断提高,因疫情被抑制的市场需求或将强势回补,补偿性消费有望持续发力,石化产品需求也将企稳回升。炼化企业消耗完毕高油价库存之后,将有望进入低成本原油的红利期,或将打开新一轮的盈利空间。4.3 、 利好政策加码,为炼化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石化行业“十四五”规划年内编制完成,2020 年起炼油、PX 及乙烯项目产能扩张将严控,行业集中度或将进一步提高。据中证网报道,3 月 3 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联合会在 2020 年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发布会上表示,石化联合会将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年内编制完成《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及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石化园区等专项规划。同时, 从 2020 年开始,除国务院《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规划部署的国家重点基地和重大项目外,新建和扩建炼油项目以及新建 PX 和乙烯项目将一律严控、不得违规审批,石化行业的工作重点是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石化产业的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未来,环保不达标、安全隐患大、同质化严重的落后产能和低端产能或将被淘汰出清,具有一体化产业链、差异化产品和领先技术的行业领军企业将脱颖而出,行业产能进一步向一体化龙头企业集中。浙江自贸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获批,打通民营炼化企业成品油出海通道。3 月31 日,浙江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若干措施获国务院批复。批复指出,支持浙江自贸试验区适度开展成品油出口业务,允许浙江自贸试验区内现有符合条件的炼化一体化企业开展副产的成品油非国营贸易出口先行先试,酌情按年度安排出口数量。我国成品油出口配额一直集中在“三桶油+中化+中航油”手中,民营企业仅在 2016 年短暂获得成品油出口配额。2015 年 11 月,商务部、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联合下发了《关于暂时允许符合条件的炼油企业开展进口原油加工复出口成品油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规定符合申请条件的炼油企业可获得成品油出口配额。但由于民营企业缺乏成熟的仓储、远洋运输经验,2016 年民营企业配额完成情况欠佳,国家决定暂停向地方炼厂发放出口配额。据金联创统计数据显示,2016 年共有 12 家民营企业申请出口配额,共计发放配额 167.5 万吨,但实际完成总量仅为 100 万吨,完成率约 60%。本次成品油出口政策放开,是时隔 4 年后再次打通了国内民营炼化企业与海外的连接通道,民营企业若能借此机会优化成品油出口的物流条件和管理团队, 充分利用好下发配额,将有助于提升我国民营炼化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也有利于缓解国内成品油过剩压力。4.4 、 成品油复苏迹象已现,大炼化静待拐点到来随交通运输和基建行业回暖,柴油需求增长带动成品油逐步复苏。2020 年 2 月, 受疫情影响,主营炼厂开工负荷和山东地炼的开工负荷均降至近一年的最低点,均不足 60%。进入 3 月中下旬,我国疫情防控卓有成效,复工复产有序推动,全国炼厂的开工负荷逐步回升。据卓创资讯统计,截至 4 月 16 日,主营炼厂开工率已回升至 60.85%,山东地炼开工率大幅反弹至 71.96%。目前,交通运输行业复苏较快,其他行业如农林牧渔业和工业基本步入正规,之前复工较为迟缓的基建行业,目前已基本回归正常且增长强劲。交通运输业是柴油需求的中流砥柱,而基建行业将或将成为 2020 年柴油需求的突破口,二者的强势复苏带动柴油需求稳步增长,也成为了刺激成品油消费的主要动力。据卓创资讯数据,与 2 月相比,目前我国成品油库已出现下降,以山东地炼汽油和柴油库存为例,截至 3 月末山东地炼的汽油、柴油库存较 2 月末分别下降 21%和 27%。上游油品端复苏迹象已现,下游“PX-PTA-涤纶长丝”静待拐点。由于第一季度海外疫情蔓延,涤纶长丝的主要应用领域纺服受到较大影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 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下降 19.0%,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下降 32.2%。出口方面,据中国海关数据,2020 年 1-2 月,我国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 160.62 亿美元,同比下降 20%,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累计出口 137.73 亿美元,同比下降 19.9%,均呈现大幅下滑趋势。根据中国棉花网从江浙、广东、山东等地调研结果来看,纺服企业对外贸出口的依赖度普遍超过 50%(含港澳等间接出口),而高利润高附加值纺服产品对出口的依赖更是达到 60%以上。因此,涤纶长丝目前所受到的冲击主要来自于疫情蔓延导致国内外需求受挫,后续 随国内消费复苏,海外疫情缓解,下游聚酯产业链也将逐步迎来拐点。在当前形势 下,炼化企业逆势前行,穿越周期,静待拐点到来。5、 受益标的(略,详见报告原文)5.1、 恒力石化:国内第一家打通“原油—PX—PTA—聚酯”全产业链的民营炼化企业5.2、 荣盛石化:控股子公司浙石化 4000 万吨世界级炼化一体化项目即将启航5.3、 桐昆股份:涤纶长丝行业龙头进军上游炼化项目5.4、 恒逸石化:文莱项目为公司打开增长空间……(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开源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老师们

2021年中国石化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低碳发展成为主旋律「组图」

当前,全球石化产业进入深刻调整期,发达国家不断提高绿色壁垒,逐步限制高排放、高环境风险产品的生产与使用,对我国石化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提出了更大挑战。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面对新情况、新形势,国内石化产业迫切需要加强科学规划、政策引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推动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关联度高、产品覆盖面广,对稳定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国防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石化行业营业收入增长下滑截止2020年底,国内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26039家,其中,油气开采板块企业365家,炼油板块(生物质燃料)企业 1357家,化工板块(含煤化工)企业 22973家,专用设备板块企业1344家;行业资产总计13.82万亿,增幅为5.0%;行业总营业收入为11.08万亿元,同比下降8.7%。国内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国天然气产量持续增长,产量增速持续高于原油产量增速,到2020年产量达到1888.5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8%。反映出国内中国石油天然气产业处于重碳石油资源向低碳天然气资源转型调整的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随着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天然气能源市场还将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十三五”时期行业绿色发展成果201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石化产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绿色标准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到2020年底中国石化行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中石化启动“碳达峰”、“碳中和“研究2020年11月23日,中国石化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三家单位分别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共同研究提出中国石化率先引领能源化工行业“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路径。中国石化将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抓好绿色低碳发展,向“净零”目标迈进,这对能源化工行业既是重大责任,也是行业深刻革命。国内龙头企业的战略方向调整反映出国内绿色石化发展势在必行。“绿色化”成为化工园区建设重点2020年11月《化工园区“十四五”规划指南及2035中长期发展展望》(征求意见稿)座谈会在京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制定并完善适应绿色发展要求的化工园区评价体系,培育一批绿色园区,发挥示范带动、典型引领作用,推动化工园区绿色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坚决打赢污染治理攻坚战,深入开展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园区内产业链接循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做好园区内“三废”科学处理处置。研究制订化工园区的责任关怀建设方案,推进化工园区践行责任关怀。并规划到2025年,创建50家“绿色化工园区”,全面承诺践行责任关怀的重点化工园区超过百家,重点石化基地和化工园区成为“天蓝、水清、草绿”生态优美的产业集聚区。在园区项目引进方面,除了要求项目质量、投入产出强度等刚性要求外,还有绿色发展指标,这方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石化行业绿色发展趋势分析目前,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发展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我国化工产业规模虽已达世界第一,但仍存在高物耗、高能耗的问题,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更高的环保要求以及化工过程强化的快速发展,依靠技术层面的创新将成为促进化工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预计“十四五”期间国内化工行业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绿色发展:以上数据及分析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石化物流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

兼爱无私

石油石化行业深度报告:战国时代-国际政治视角下的原油市场

来源:格隆汇机构:平安证券 石油市场与国际政治相互影响:能源和国际政治是密不可分的,石油是各 国国际政治活动的目标和工具,当代全球石油格局的形成,本身就是商业 行为和国际政治糅合的产物。石油美元是美国首个剪全球羊毛的工具,美 国超强的军事实力是维护其石油美元地位的最重要原因。石油价格受国际 政治的扰动,因此从国际政治视角去理解油价非常重要。 大国能源战略是石油市场的主导力量:美、俄、沙特和中国是当前对原油 市场影响力最大的四个国家,近期油价暴跌表面上看是因为沙特和俄罗斯 的会谈失败,但实际上沙、俄两国也存在利用低油价打压美国页岩油的目 的,因此美国的态度和动作也是油价走势的重要变量。作为全球第一大原 油进口国,中国国内的原油需求如何变化将间接影响此次事件的解决。 国际政治视角下,当前的油价不具备长期可持续性:基于生产成本和财政 平衡的分析,我们认为当前的油价不具备长期可持续性。同时俄罗斯的筹 码和底气要比沙特和美国充足,有可能趁机为北溪 2 线和其在中东的利益 争取更多的空间。沙特和美国之间我们认为美国的主动性更强,主要是因 为当前的油价已经对美国页岩油、银行债务、经济增速和美国大选造成了 较严重的威胁。 投资建议:低油价下改性塑料和精细化工等子行业利好,勘探开采、炼油、 大宗石化等面临压力。但近期油价下跌,利好及利空因素已经被股市充分 吸收,低油价不具有可持续性,正好是配置油气和大宗石化相关板块的合 适节点,推荐油气行业龙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民营炼油和化纤龙头恒 力石化;轻烃裂解龙头卫星石化。 风险提示:1)宏观经济增速回落会导致能源化工产品需求增长不及预期; 2)油价/原材料价格出现剧烈波动影响行业盈利水平;3)项目建设进度不 及预期;4)装置事故和环保停产减产影响企业运行;5)疫情的恶化导致 谈判空间进一步收窄。

雍己

“十四五”行业呈现上升趋势-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十四五”行业发展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石化和化工行业“十四五”发展思路1.1“十三五”石化和化工行业发展成就与特色(一)“十三五”石化和化工行业取得的成就1)行业整体规模稳步发展2019年我国石化和化工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17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0.56%,石化和化工行业利润总额5054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8.2%。从行业利润率上来看,2016-2018年行业利润率连续增长后,2019年有所下降,2019年行业利润率4.5%,同比下降25%。石油和化工行业主营收入利润率5.45%,同比下降19.5%,其中:上游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主营收入利润率为14.8%,同比下降6%;石油加工业主营收入利润率2.4%,同比下降45.2%;化工行业主营收入利润率5.8%,同比下降15.8%。从分行业利润来看,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合成材料制造业利润总额最高。受2020年疫情影响,预计“十三五”时期我国石化化工行业将实现5%-6%的平均增速。2)去产能取得显著成绩。“十三五”期间,受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升级成效显著,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成绩显著。2015-2018年,石化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减少1947家。“十三五”期间,我国共淘汰落后炼油装置产能9175万吨/年,合成氨、尿素、氮肥、磷肥、电石、硫酸、农药原药等产能实现净减少,其中尿素、氮肥、电石产能分别减少1133万吨/年、465万吨/年、400万吨/年。“十三五”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成绩显著数据来源:石化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3)技术创新水平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国石化和化工行业的创新体系已经由社会第三方创新为主的体系逐渐形成了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实现了基础研究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一批自主技术实现了工业化,多项自主技术开发技术取得突破。4)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15-2019年期间,炼油企业加氢裂化和加氢精制装置能力提高9%,丙烷脱氢产量占比提高4%,直接氧化法环氧丙烷和环氧氯丙烷清洁工艺已经或正在进入工业化;现代煤化工能耗持续下降;磷石膏综合利用水平提高7%;纯碱行业通过鼓励“精料”从源头减少污染产生;氯碱行业的膜法盐水精制、膜法脱硝、高密度自然循环膜(零)极距离子膜电解槽、干法乙炔、低汞触媒、100m3以上大型聚合釜、余热回收、盐酸深度脱吸、PVC聚合母液处理和电石渣综合利用等一批节能减排的新技术开始再行业内得到推广,国产化离子膜制造、氧阴极(ODC)电解槽、煤粉等离子制乙炔等国际尖端技术的研发稳步推进。行业提质增效明显数据来源:石化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5)基础产业聚集发展水平提升。截至2019年底,全国石化化工产值已有约60%来自于化工园区或基地。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化工园区的规划、布局、建设和管理水平有明显提高,城市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大江大河流域化工企业治理工作正在予以实施,全国化工园区标准化认定工作已经全面开展。6)化工新材料创新步伐加快①工程塑料和特种聚烯烃树脂产能规模迅速提升,聚碳酸酯、聚酰胺工程塑料、茂金属聚烯烃和高端EVA树脂规模化发展。特种合成胶和弹性体发展活跃。可降解材料发展得到关注;②2015-2019年,电子化学品行业平均年增长率17.5%,远高于同期6.4%左右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工业经济中的领先作用进一步凸显;③我国在无机膜、水处理膜、特种分离膜、离子交换膜、锂电池隔膜、光学基膜、光伏用膜等领域均实现了一定的技术进步,国产产品市场占有率逐步扩大。7)国际合作稳步推进,多元化资本活跃①我国对外合作活跃,“十三五”期间建设了中东、东南亚、中亚俄罗斯和中东欧产能合作基地,促成了专利技术引进与合作、并购、投资、工程总承包等多个项目的实施落地;②专用化学品、合成材料、有机化学原料等出口增长较快,合计占化工行业出口交货值比重的49.1%,三年提升2.8个百分点。③民营企业涉足领域从基础化工产品、有机化工原料到石油化工,已遍布石化化工各个领域,已形成经济规模不等、专业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一些民营企业已跻身国家石化化工行业乃至世界石化行业领域前列。(二)“十三五”石化和化工行业存在的问题1)资源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原油价格中低位为常态,行业经济下行压力大;2)国际市场环境较复杂,部分产品出口受阻,国内消费市场需求升级,解决供给结构性短缺难度加大;3)石化产业链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显现,新一轮产能释放,同质化竞争苗头凸显,竞争加剧;4)现代煤化工升级示范项目推进缓慢。传统行业产能绩效水平偏低,结构优化任务重;5)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基础研究推动产业化进程慢;6)化工企业数量过多,集中度偏低,同质化现象较严重,领军企业少。化工园区数量过多,配套水平差异大;7)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水平有待提高;8)产品应用研究弱,进入市场以大宗产品和基础通用料为主;在投资、生产经营和技术研发方面重产品、轻应用,定制化应用很低。1.2“十三五”石化和化工行业发展形势和行业特征分析(一)“十三五”石化和化工行业发展形势国际石化行业近期变化特征:增速放缓背景下,高端、差异化发展道路1)全球化学品市场继续增长,但增速减慢。2019年全球化学品产量增长1.2%,其中欧洲化学品产量下降了0.4%,亚洲地区,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化学品产量也出现下降;2)原油价格中低位运行,供需格局逐步转变。“十三五”后半期,国际能源价格持续推进再平衡的过程,保持在50-70美元/桶的中低位震荡。国际能源市场将会出现严重过剩的状况,进一步倒逼能源价格下跌;3)技术产业革新加剧竞争,推进高端差异化发展。美国页岩气革命使其成为全球低成本化学品生产基地。2018年美国化学工业实现310亿美元贸易顺差。中东化学工业也发生着深刻变化,随着乙烷供应量减少,产品差异化、高端化是主要转型发展方向。国内石化和化工行业现状:定制化生产及服务、基础研发应用有待继续增强1)价格下滑,影响行业经济效益。2019年,石化产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价格总水平在连续两年上涨后再度下降。然而,成本持续高位运行,全行业营收成本增幅3.1%,高出营业收入增幅1.8个百分点。2019年全行业营收增幅1.3%,行业利润总额降幅达到14.9%,其中油气开采利润+1.8%,炼油行业利润-42.1%,化学工业利润-13.9%。2019年,价格下降是影响行业效益的主要原因,主要产品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乙二醇全年均价同比下降33.70%,乙烯、硫磺、甲醇价格分别下降29.3%、28.3%、25.4%。2019年主要石化产品产量增长数据来源:石化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2019年能源及全球主要石化和化工产品消费数据来源:石化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2019年主要化工产品价格下降数据来源:石化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2)资源进口量较大,石化化工产品贸易逆差收窄。从进出口角度看,我国原油和天然气进口量大,逆差约2788亿美元;成品油出口增长较快,顺差约90亿美元;下游化工产品进出口逆差约52亿美元。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单体,属于化工产品中进口量和贸易逆差较大的品种。2019年,三类合计逆差506亿美元。由于进口量巨大,部分品种存在进口替代空间,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出口产品含量和价值需要提升。石油和化工行业2019年贸易顺差数据来源:石化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2019主要合成材料供需平衡数据来源:石化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石化和化工行业主要进口量变动(1)石化和化工行业主要出口量变动(2)3)我国化工企业数量多,与国际水平相比企业效益差距大。从2019年《财富》发布的世界500强榜单上看,中国企业上榜数量129家,首次数量上超越美国。但是中国企业存在大而不强的情况,从利润的角度看,上榜美国石化企业平均利润52.8亿美元,中国企业平均利润仅19.2亿美元,是美国上榜企业的36%。4)化工园区偏多,中小企业产业转移活跃,布局优化任重道远。我国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化工园区发展呈现过热态势;②与园区规划缺乏统一协调;③产业雷同现象比较严重;④部分园区缺乏持续发展能力;⑤部分园区应急能力不足。5)产品定制化生产和服务、应用性研究偏弱,影响产品的市场拓展价值。①目前市场供需仍然存在结构性问题,供应侧生产能力大、产量高,但下游高端及定制化需求得不到满足。②目前进入市场终端产品特征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我国产品以大宗和中低端产品为主,多数品种解决了有无和多少的问题,但优劣的问题尚未解决。产品及牌号的原创性、引领性发展相对缺乏。投资、生产经营和技术研发策略以生产工艺为主导,关注规模、成本、产品指标等,但应用开发投入不足、用户体验重视不足。材料生产、加工装备、材料应用各领域相对脱钩,合成材料企业为终端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偏弱。(二)未来行业特征分析1)未来行业发展面临的宏观形势①全球石化行业变革带来冲击。目前全球工业价值链呈现收缩趋势,各国都在实现提高基础产品自给率,并通过高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②资源结构变化、全球价格低迷推动全球石化格局重建。③疫情及保护主义加深对国际石化产品市场影响。④安全能源环保约束显著加强。2)未来发展所面临的行业特征:提升资源保障、原料多元化供应①我国油气资源对外依存高的态势仍将继续存在,需关注资源保障和原料多元化。②部分产能过剩仍将存在、提高生产效率任务艰巨。从2018年开工率看,多数重点产品开工率不足80%,目标2025年重要产品(除农药)开工率可以达到80%以上。③化工市场呈现强烈的差异化增长,高端化需求增强。从产品端来看,未来电子化学品和高性能纤维将保持10%以上的需求增长速度,高性能树脂、异戊橡胶、热塑性弹性体、聚氨酯、无机新材料、顺酐、功能性膜材料、苯酚、双酚A、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环氧乙烷、乙二酸、精细化工、氟硅树脂、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MDI等预计将有5%-10%的需求增速。2018-2025年市场需求增长速度(预测)④低碳产业发展的趋势增强,绿色环保要求趋严。首先,世界各国低碳产业发展趋势增强,氢能技术发展可能促进全球能源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其次,美国页岩油成本逐步降低,大量用于化工原料,中东轻烃、凝析油产量和出口增加。节能环保方面,水资源管理、节能减排要求更加严格,环评等对项目和化工工园区推进的制约将更加明显。⑤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约化发展程度。第一,要优化资源要素配置、集约要素投入、提高要素质量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增加石化化工行业竞争力和效益。第二,要提升产业集中度和行业竞争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第三,化工园区已成为推动我国化工行业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第四,在东部地区形成一批世界级石油化工基地和西部地区形成一批大型的煤炭深加工基地,将是我国石化化工行业实现集约化发展的重要标志。1.3“十四五”我国石化和化工行业发展思路(一)“十四五”石化和化工行业发展的总思路1)推进石化高质量发展,以“去产能、补短板”为核心,以“调结构、促升级”为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新阶段。2)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不断优化。3)按照“重质轻量”的原则,着力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我国向石化化工产业强国迈进。(二)“十四五”石化和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三)“十四五”石化和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原则:以强化提升石化产业、优化整合传统化工、大力发展化工信材料、升级完善新型煤化工、加速布局集约绿色发展作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导方向,推动我国石化和化工产业质量、生产效率和效益水准的转型升级,到2025年,我国石化和化工产业的基础和竞争优势将居世界前茅。(四)“十四五”石化和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任务1)更加突出绿色安全发展理念。鼓励采用低碳资源和绿色工艺,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环保性能,强化污染源头管控和末端治理相结合,建设安全物流体系,提升企业智能化管理水平。2)提高行业发展质量水平,满足市场的差别化需求。①解决产能过剩和同质化问题,淘汰低效产能。严格控制传统产能规模,规避基础行业产能同质化和重复建设。部分过剩和传统产品仍将控制产能,如炼油、氮肥、磷肥、纯碱、烧碱、电石、PVC、甲醇及下游产品、醋酸及下游产品、有机硅等行业;部分行业从原来短缺态势正呈现同质化过剩趋势,如乙烯及下游产品、丙烯及下游产品、芳烃及下游产品、乙二醇、ABS树脂等。②加快产品结构高端化升级,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应对国际竞争。3)促进企业结构优化,提高综合竞争力。企业应积极开展自身产业诊断工作、产业对标分析等研究工作。优化利用资源配置和能源分级措施,重视产业质量的评价,研究产品牌号和性能与市场发展的适应性,结合区域特点分析产业和环境、物流等外部条件,定位自身的特色产业、避免“大而全”和教条的按照产业链思路确定发展方向,规避同质化发展模式,应关注产业的价值链。4)提升布局科学化和集约化水平,实施部分产业战略转型。(五)“十四五”石化和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要点1)强化提升石化产业(炼油、烯烃、芳烃、有机原料)①整合炼油产能、优化烯烃产业、提高PX竞争力;②拓展原料多元化渠道,提升产业链价值空间;③科学把握新建炼化项目发展节奏、提升建设模式。2)升级完善新型煤化工(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醇醚燃料、煤炭分质利用)①推进煤基清洁能源产业升级,实现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一体化,助力国家能源体系高效发展;②科学把握煤制化学品进程,升级和优化建设方案。3)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烃塑料、高性能橡胶材料、聚氨酯材料、氟硅材料、高性能纤维、可降解材料、高吸水性材料、功能性膜材料、电子化学品等)①增加化工新材料产品的丰富度和高端化水平,打通“补短板”和“补空白”路径。②加大产品应用定制化服务力度。4)优化整合传统化工(化肥、农药、氯碱、纯碱、轮胎、涂料、染料、助剂等精细化工产品)传统产能加大力度实施产能整合、技术进步、节能降耗、绿色发展等新旧动能转化和升级。(六)“十四五”石化和化工行业规划实施措施1)去产能补短板提升供给质量①继续推进石化和化工淘汰落后产能(炼油、化肥、氯碱、传统精细化工、传统煤化工)。②稳妥推进石化原料多元化、低碳化发展。③提升煤基清洁能源保障能力。煤制油、煤制天然气和百万吨级高效低阶煤分质利用作为国家能源战略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优化煤制甲醇市场化能源供给,建立完善的甲醇能源经济体系。保证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④打通化工新材料高端化发展和补短板路径。解决部分化工新材料受限上游原料的问题,鼓励发展化工新材料的空白产品。⑤多渠道获取国际优质资源。2)调结构促升级提高产品和企业质量①推动石化行业控油增化工程。在确保油品供应充足、稳定的前提下有序推进部分炼厂降油增化转型,合理平衡油品、烯烃、芳烃三者之间的关系;②推进传统化工技术路线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化肥、氯碱、电石法PVC、农药、染料、涂料等;③推进企业优化整合,提高集中度,培育领军企业;④优化化工产业布局,多措并举提升化工园区质量。3)培育新动能提升产业发展潜力。强化创新驱动,开发新技术,布局开发高端前沿新材料新产品。4)安全绿色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推进节能低碳。严格危化品安全管理,加快危化品企业搬迁。5)化工行业走向国际,促进行业开放发展。①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走出去合作;②原料多元化,多路径获取低碳资源和中间原料;③鼓励石化企业、工程公司、制造企业“抱团出海”(中国工程公司和装备公司实力很强);④提升石化化工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加优势产品出口(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总论1.1项目总论1.2可研报告编制原则及依据1.3项目基本情况1.4建设工期1.5建设条件1.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1.7结论和建议第二章项目背景、必要性2.1项目政策背景2.2项目行业背景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4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2.5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结论第三章市场分析及预测3.1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3.2我国石化和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分析3.3项目SW0T分析3.4市场分析结论第四章项目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4.1场址现状4.2场址条件4.3建设条件4.4项目选址4.5结论第五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5.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5.2建设目标和任务第六章建设方案6.1设计原则指导思想6.2基本原则6.3项目建设内容6.4核心工程设计方案第七章劳动安全及卫生7.1安全管理7.2安全制度7.3其它安全措施第八章项目组织管理8.1组织体系8.2管理模式8.3人员的来源和培训8.4质量控制第九章招标方案9.1编制依据9.2招标方案9.3招标应遵循的原则第十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0.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10.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0.3预备费10.4总投资估算第十一章财务分析11.1评价概述11.2编制原则11.3项目年营业收入估算11.4运营期年成本估算11.5税费11.6利润与利润分配11.7盈亏平衡分析11.8财务评价结论第十二章效益分析12.1经济效益12.2社会效益12.3生态效益第十三章项目风险分析13.1主要风险因素13.2项目风险的分析评估13.3风险防范对策第十四章结论与建议14.1结论14.2建议一、财务附表附表一: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表附表二:流动资金估算表附表三: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附表四:固定资产折旧估算表附表五:总成本费用估算表附表六:利润及利润分配表附表七:财务现金流量表服务流程:1.客户问询,双方初步沟通了解项目和服务概况;2.双方协商签订合同协议,约定主要撰写内容、保密注意事项、企业相关材料的提供方法、服务金额等;3.由项目方支付预付款(50%),本公司成立项目团队正式工作;4.项目团队交初稿,项目方可提出补充修改意见;5.项目方付清余款,项目团队向项目方交付报告电子版;另:提供甲级、乙级工程资信资质关联报告: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申请报告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建议书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商业计划书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节能评估报告石化和化工行业行业市场研究报告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摩门经

石油石化行业深度报告:低油价下战略储油产业链分析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一、原油战略储备2020 年 3 月,OPEC 减产协议取消,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美国和印度计划增加原油储备。为降低国内进口原油的成本,保障国内能源安全,我们自 2003 年建设战略原油储备库。2007 年 12 月 18 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正式成立。原油储备是石化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因全球每天 1 亿桶的原油消费量,为应对极端情况,全球对原油储备的需求达到 90 亿桶。国际战略原油储备始于 1973 年,因石油危机和海湾战争等突发事件,美国及海外多国建立战略原油储备。二、原油储备的历史机遇1. 历史上的低油价时代1973 年巴以战争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以沙特为首的中东产油国对在战争中支持以色列的美国等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导致世界油价上涨了 5 倍, 引起西方经济和社会大动荡。在这样的背景下,包括美国、日本、意大利、德 国、法国在内的 18 个原油进口国签署《国际能源协议》,规定到 1980 年各成员国有义务保有相当于 90 天净进口量的石油储备。我国自 2001 年连续 3 年原油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为满足能源安全,于 2004年正式规划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一期,因一期库存饱和,且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仍在快速上升,进口原油已经占到我国需求量的一半,为进一步保障能源安全,2009 年我国筹备建设国家原油储备二期。2. 过去两期的原油储备库至 2016 年年中,中国建成舟山、舟山扩建、镇海、大连、黄岛、独山子、兰州、天津及黄岛国家石油储备洞库共 9 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利用上述储备库及部分社会企业库容,储备原油 3325 万吨.据媒体报道,2003 年起,中国开始筹建石油储备基地。初步规划用 15 年时间分三期完成油库等硬件设施建设。第一期为 1000 万吨至 1200 万吨,约等于我国 30 天的净石油进口量;第二期和第三期分别为 2800 万吨。第二阶段于 2009 年开始启动,新建八大储备基地,将新增储备能力 2680 万立方米据媒体报道,二期包括广东湛江和惠州、甘肃兰州、江苏金坛、辽宁锦州及天津等,新疆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在独山子和鄯善。第三阶段将把储备能力提高至 50000 万桶。远期规划目标是形成相当于 90 天的战略石油储备能力,即国际能源署(IEA) 规定的战略石油储备能力的“达标线”。三、原油储罐石油储备主要分为以下 5 种方式:浮顶油罐储备、半地下式(地中式)油罐储备、地下岩洞储备、地下盐穴储备和海上储油船储备。1. 地域和地质的要求受石化工业区域集中度和成本运输的影响,石化物流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石化工业发达的地区, 也是石化物流集中的区域。大型油轮需要强大吞吐能力的码头,以满足大吨位油轮靠泊的要求。选址要求:1、符合国家战略石油整体布局要求。2、选择在坚硬、完整性好的块状岩体区,并具有弱透水性。最好是结晶状、未风化或微风化花岗岩,岩体级别Ⅰ或Ⅱ级。3、具有稳定的地下水位。4、尽量依托现有的海运航道、大型油码头和输油管网。5、符合环保、安全标准,有可靠的水源、电源条件,节约用地。2. 储罐类型第一期 1600 万吨,全部为国家投资的地面钢罐。第二期 2800 万吨,均为地下水封洞库。地下水封洞库是目前成熟的油气存储技术,它利用油水不相混合的特性,在稳定的地下水位以下的完整坚硬岩石中开挖洞室,不衬砌直接储存,依靠围岩的承载力和地下水的压力组成一个封闭的容器,将石油存储在洞库中。优点:占地少、投资少、损耗少、污染小、运营管理费用低、安全性能高、装卸速度快。3. 工程建设4. 资计算我国战略原油储备量已经饱和。从石油储备量上来讲,国际能源署(IEA)设定的一国石油储备安全标准线为90 天,即要确保国家石油安全,一国的石油储备量需要达到过去一年 90 天的进口量.据此测算,我国原油储备量应该超过 4500 万吨,而我国一期和二期的总库容为 4000 万吨,已经饱和.假设因疫情导致的原油需求增速下滑倾向短期,按过去 4 年原油的进口增速判断,并且假设三期国家战略储备从 2020 年开始,考虑国家战略原油储备大约4 年的工期,即 2024 年我国原油月度进口量将增长到 6200 万吨。按 3 个月的储备需要 18600 万吨的容量,考虑 90.6的罐体利用率,也大致需要 2 亿吨的容量。即使考虑未来原油进口增速减半,也需要 16900 万吨的容量。按照较低需求计算,2024 年 16900 万吨的容量需求,减去已有的 4400 万吨,国内需建设 12600 万吨的库容量;预计三期及以后主要采用地下水封洞库的方式,按每10 万方0.549 亿元计算; 库容测算:考虑 90.6%的罐体利用率和单位换算,大致需要 2.07 亿方的库容; 投资测算:1、全部采用地下水封洞库方式,需要投资 800 亿元。2、假设全部用地面钢罐,需要投资 1100 亿元。五、相关标的因过去储油需求主要来自三桶油,中油工程、中石化炼化、海油工程、石化油服做的项目较多。一期因采用地面钢罐,钢罐投资占比相对高;二期及以后预计都采用地下水封洞库,工程投资占大部分,设备尤其是钢结构的需求相对明显减少。1. 中油工程公司拥有国际先进的地下水封洞库、地下储气库设计技术,建设了舟山、兰州、宁波等原油和成品油储罐 2155 万立方米,设计建设了中国石油第一座地下储油库。公司现在具备 2600 万吨/年原油储备设施的建设能力,传统上国内的市占率达到 7 成。2. 海油工程公司是国内惟一一家集海洋石油、天然气开发工程设计、陆地制造和海上安装、调试、维修以及液化天然气工程于一体的大型工程总承包公司,是亚太地区最大的海洋石油工程 EPCI(设计、采办、建造、安装)总承包商之一。3. 石化油服公司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上市石油工程与油田技术综合服务商。主营业务主要包括地球物理、钻井工程、测录井、井下特种作业和工程建设五大业务板块,涵盖了从勘探、钻井、完井、油气生产、油气集输到弃井的全产业链过程。……(报告来源:川财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杀鱼

2017年石化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及2018年市场预测

中商情报网讯:2017年石化化工行业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行业经济取得优异成绩,尤其是经济增速,为近六年增长最快一年,石化化工行业发展迈向崭新阶段。一、整体运行情况(一)产品生产整体平稳2017年,石化化工行业生产整体保持平稳。乙烯产量1821.4万吨,增长2.4%;硫酸产量8694.2万吨,增长1.7%;烧碱产量3365.2万吨,增长5.4%;电石产量2447.3万吨,减少1.7%;纯苯产量833.5万吨,增长3.7%;甲醇产量4528.8万吨,增长7.1%;合成材料产量1.5亿吨,增长6.6%;轮胎产量9.26亿条,增长5.4%;化肥总产量6065.2万吨,下降2.6%。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二)经济效益增速加快2017年,石化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8005家,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45万亿元,增长15.8%,为6年来最快增速;其中化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9.10万亿元,增长13.8%。全年实现利润8313.6亿元,增长52.1%,为7年来最快增速;其中化工行业实现利润6072.4亿元,增长39.7%。(三)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2017年,石化化工行业进出口贸易总额5833.7亿美元,增长22.1%,其中出口1929.8亿美元,增长12.9%;逆差1974.2亿美元,增长45.1%。(四)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合成树脂、合成纤维、电子化学品等高端、专用化工产品发展加快,合成材料、基础化学品和专用化学品收入和利润增速领先,对化工整体收入和利润增长的贡献率合计均超过八成;过剩行业去产能工作取得新进展,2017年,合成氨产能减少165万吨,尿素产能减少280万吨,电石产能减少350万吨,聚氯乙烯产能减少28万吨。二、存在的主要问题2017年石化化工行业经济运行实现了高速发展,全行业发展亮点纷呈,但行业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制约因素,比较突出的有:(一)行业投资持续疲软2017年,石化化工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6万亿元,下降2.8%;其中化工行业投资1.50万亿元,下降5.2%,较上年扩大2.5个百分点,连续第二年下降。主要原因:一是新旧动能转换慢。大宗产品如合成氨、化肥、甲醇、氯碱、电石、轮胎等产能过剩,投资需求不旺;高端专用化工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产业化水平依然较低,投资动力尚未形成。二是宏观环境影响。近年来,环保督察逐年严格,去产能力度加大,对石化化工行业投资产生较大影响。(二)行业安全事故频发目前,全国有近30万家危化品生产经营单位,其中安全保障能力比较差的小化工占80%以上,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据安全监管总局披露,2017年,化工行业共发生事故218起,死亡271人,其中两起为重大事故,分别是:6月5日临沂金誉石化爆炸事故、12月9日连云港聚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爆炸事故。国内石化行业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化工围城”、“城围化工”问题日益凸显,部分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临近城镇人口密集区,严重影响周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亟待开展搬迁改造,消除安全隐患。(三)石化市场进口压力增大2017年,国内合成材料和有机化学材料等石化产品进口持续增长,对国内市场产生较大压力。海关数据显示,2017年,合成材料进口总量4869.8万吨,增长8.3%;净进口3880.9万吨,增长8.2%;有机化学原料进口总量6222.7万吨,增长6.3%;净进口4783.2万吨,增长4.8%。主要原因:一是国内市场需求增长较快,合成材料和有机化学原料表观消费量分别增长了7.0和5.5个百分点;二是受环保影响,一些企业减产、停产,供给增长缓慢;三是国内高端化工产品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竞争力相对较弱。三、2018年行业工作要点(一)大力推进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作2018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77号),会同安全监管总局成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专项工作组,加强对危险化学品搬迁改造工作的监督检查、跟踪分析和通报,组织专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实施方案进行评议,指导督促地方开展搬迁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予以表扬,对工作不力、进度滞后的及时督促整改,确保中小型企业和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大型企业要在2018年底前全部启动搬迁改造。(二)加快实施化工新材料补短板围绕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和大健康等重点领域,编制《化工新材料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指导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发展联盟、电子化工新材料产业联盟等联盟开展工作,推动碳纤维、电子化学品、膜材料在下游领域的应用推广。推动成立汽车轻量化非金属材料产业联盟,推动工程塑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行业的应用。(三)开展化工园区智能化改造创建化工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全国化工园区摸底调查,创建化工园区“一张图”,开展化工园区综合评价。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化工园区开展智能化改造,不断提升化工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化工园区对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的承接能力。(四)推动化工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深入开展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加快出台相关标准规范。积极推动建立危险化学品监管信息共享平台,整合相关部门危险化学品监管信息资源,建立大数据库,形成政府建设管理、企业申报信息、数据共建共享、部门分工监管的综合信息平台。(五)提升服务能力,引导石化行业扩大投资加强财税、金融、贸易等政策与产业政策对接,落实银企对接和产融合作政策,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融资支持。加大对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石化行业技术改造提升、智能制造试点、智慧化工园区、高端产品发展、绿色安全生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六)发力“一带一路”,提升行业“走出去”水平积极推动轮胎、化肥、氯碱等重点行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按照国别提出项目清单,组织企业与对方国家的产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接。鼓励企业之间采取不同模式联合起来“走出去”。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建立石化化工企业与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解决企业海外发展的融资需求。

王骀

十张图了解2020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预测

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现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2019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末,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6271家,2019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营业收入1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3%;利润总额6683.7亿元,同比下降14.9%,分别占全国规模工业营业收入的11.6%和10.8%。2019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进出口总额7222.1亿美元,同比下降2.8%。资产总计13.40万亿元,同比增长7.7%;资产负债率55.92%,同比上升1.1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320.8亿元,同比扩大9.7%;行业亏损面达17.6%。2019年,全行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45%,同比下降1.04个百分点;每100元营业收入成本82.67元,同比上升1.39元。——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效益近年来呈现波动趋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称,“从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工大国,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40%”。根据《2020能源化工信心指数报告》统计分析,与2020年上半年相比,2020年下半年中国能源化工产品的需求将有所提升。由于国内对疫情控制卓有成效,经济快速恢复提振信心,超过七成(71.43%)的受访者认为,2020年中国需求有所上升。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增长趋缓。2019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12.27万亿元,增长1.3%;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营业收入5.07万亿元,下降11.9%。2015-2020年上半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呈现逐年下跌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下降明显,为6683.7亿元,下降14.9%;2020年上半年,利润总额1416.1亿元,下降58.8%。2015-2020年上半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规模以上企业数呈现逐年下跌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9年底,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6271家,同比减少了5.54%。截至2020年6月末,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5787家。——中石化、中石油引领全国石油石化行业主要可以分为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石油炼制与油品销售、石化产品生产及销售三大板块。2020年10月,2020中国石油和化工企业500强发布会暨后疫情时代化工大企业发展高峰论坛于线上召开。会上发布了2020中国石油和化工企业500强排行榜、分行业百强企业排行榜及2020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指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以2.95万亿元、2.65万亿元和7508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位列前三甲。此外,年度上榜的500家综合类企业集团的主营业务收入创纪录地达到了13.5万亿元,同比增加4000亿元,增幅为3%,高于行业经济增长幅度。——企业主要聚集在山东和江苏两省根据企查猫的数据显示,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存续和在业的企业主要集中于第一梯队的山东(28.68万家)和江苏(25万家)两地,在全国31个省区市当中占比6.45%;其次是企业数在10万家以上但在20万家以下的第二梯队,以广东、陕西、安徽、湖北为代表等7个省市区,占比达到了22.58%;最后是第三梯队,企业数在10万家以下的以上海、浙江、江西、福建等22个省区市,占比70.97%。——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仍以化学工业和炼油业为主从产业收入结构来看,石油和化工产业可分为化学工业、炼油业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019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营业收入1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化学工业营业收入6.89万亿元,同比下降0.9%,炼油业营业收入4.02万亿元,增长4.6%,增速加快1.6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营业收入1.10万亿元,增长2.4%,减缓0.6个百分点。2020年上半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营业收入5.07万亿元,同比下降11.9%,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6个百分点,占全国规模工业营业收入的11.0%。其中,化学工业营业收入2.93万亿元,同比下降10.5%,降幅较一季度收窄8.1个百分点;炼油业营业收入1.61万亿元,降幅13.1%,扩大5.7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营业收入4186.9亿元,下降17.8%,降幅扩大16.9个百分点。整体来看,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仍以化学工业和炼油业为主,两者比例在2020年上半年达到了89.55%。——产成品乙烯近年来产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增速放缓石化产品生产及销售方面,目前国内石化产品供不应求,由于石化行业在产业链上的特殊优势及其市场供需状况,决定了该行业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石化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价格的增长幅度均高于原油价格的增长幅度。石化产品主要包括乙烯及其他衍生产品、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尿素等大类。——技术发展现状我国的炼油工业主要是依靠自己的技术发展起来的,基本上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石油产品的需要,有的产品还有出口。我国的石化工业在引进技术、装备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近年来也自行开发了一些工艺技术并在工业上得到推广应用,能够生产国内市场所需要的石化产品。在石油化工方面,也开发了一批新技术。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前景趋势目前,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正处于产业变革的历史交汇点,面对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要素成本上升、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挑战。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要走好创业信心棋,形成拼搏向上定力,确定好自身经营定位和将来市场发展潜力;要走好战略管理棋,提升战略管控能力,努力提升企业的战略管理水平;要走好转型发展棋,激发内生动力,加快产业升级转型和产品创新步伐,推动产业布局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要走好创新发展棋,提升创新驱动能力;走好国际化进程棋,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在对中国经济运行情况,行业生产、价格走势以及结构调整变化等综合因素进行分析后判断;前瞻运用线性回归方式测算出2026年中国石油化工市场销售收入将达到12万亿元左右。(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千纱

冬青油市场专项调查报告(2020版)

博研咨询发布的《冬青油市场专项调查报告(2020版)》首先介绍了冬青油行业市场发展环境、冬青油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冬青油行业市场运行的,然后介绍了冬青油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冬青油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冬青油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冬青油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冬青油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本报告主要采用国家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正文目录第一章 冬青油行业主要经济特性—、产品特性二、市场特性三、冬青油行业产品生命周期1.冬青油行业生命周期位置2.冬青油行业把握市场时机的关键四、冬青油行业进入/退出难度1.进入/退出壁垒2.进入/退出方式五、冬青油行业产品技术变革与产品革新1.技术变革对竞争格局的影响2.产品革新对竞争格局的影响3.冬青油行业尚待突破的关键技术六、冬青油行业差异化分析1.冬青油行业产品差异化状况2.冬青油行业产品的差异化发展趋势七、规模效应八、学习和经验效应九、行业盈利水平第二章 冬青油行业生产分析一、行业生产规模二、产业集群分析三、优势企业的产品策略四、冬青油行业生产所面临的问题五、行业产量变化趋势第三章 冬青油行业市场分析一、冬青油行业市场规模二、市场增长速度三、市场潜力分析四、行业市场集中度五、终端市场分析六、区域市场分析第四章 冬青油行业产品价格分析一、价格弹性分析二、价格与成本的关系三、主要品牌产品价位分析四、主要企业的价格策略五、价格在冬青油行业竞争中的重要性六、低价策略与品牌战略第五章 冬青油行业竞争分析一、竞争分析理论基础二、行业内企业与品牌数量三、竞争格局四、竞争组群五、冬青油行业竞争趋势第六章 冬青油行业进出口分析一、出口分析1.我国冬青油行业出口量及增长情况2.冬青油行业主要海外市场分布状况3.经营海外市场的主要冬青油品牌二、进口分析1.我国冬青油行业进口量及增长情况2.冬青油行业进口产品主要品牌第七章 冬青油上游行业分析一、上游行业发展状况二、上游行业市场集中度三、上游行业发展趋势第八章 冬青油行业渠道分析一、渠道对冬青油行业的影响二、渠道格局三、冬青油行业销售渠道要素对比四、主要企业渠道策略研究五、各区域市场主要代理商情况第九章 冬青油行业用户分析一、用户认知程度二、用户关注因素1.功能2.产品质量3.价格4.产品设计三、用户其它特性第十章 冬青油行业替代品分析一、冬青油行业替代品种类二、替代品对冬青油行业的影响三、冬青油行业替代品发展趋势第十一章 冬青油行业互补品分析一、冬青油行业互补品种类二、互补品对冬青油行业的影响三、冬青油行业互补品发展趋势第十二章 冬青油行业品牌分析一、冬青油行业品牌总体情况二、品牌传播三、品牌美誉度四、代理商对品牌的选择情况五、主要城市对冬青油行业主要品牌的认知水平六、广告策略分析第十三章 冬青油行业主导驱动因素一、国家政策导向二、相关行业发展三、行业技术发展四、行业竞争状况五、社会需求的变化第十四章 冬青油行业竞争成功的关键因素一、品牌二、价格三、差异化四、服务五、渠道建设与管理第十五章 冬青油行业重点企业分析(10家)一、****公司11.企业运营状况2.企业财务指标3.企业竞争力评价二、****公司21.企业运营状况2.企业财务指标3.企业竞争力评价三、****公司31.企业运营状况2.企业财务指标3.企业竞争力评价四、****公司41.企业运营状况2.企业财务指标3.企业竞争力评价五、****公司51.企业运营状况2.企业财务指标3.企业竞争力评价六、****公司61.企业运营状况2.企业财务指标3.企业竞争力评价七、****公司71.企业运营状况2.企业财务指标3.企业竞争力评价八、****公司81.企业运营状况2.企业财务指标3.企业竞争力评价·····················································第十六章 2020-2026年冬青油行业发展趋势预测一、行业运行环境发展趋势二、市场需求发展趋势三、行业竞争趋势第十七章 2020-2026年中国冬青油行业投资分析一、行业投资环境1.资源环境分析2.市场竞争分析3.行业税收政策分析二、投资机会三、行业政策优势四、投资风险及对策分析五、冬青油行业投资前景总体评价第十八章 冬青油行业风险分析一、环境风险1.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冬青油行业的风险2.汇率变化对冬青油行业的风险3.宏观经济变化对冬青油行业的风险4.宏观经济政策对冬青油行业的风险5.区域经济变化对冬青油行业的风险二、产业链上下游风险1.上游行业对冬青油行业的风险2.下游行业对冬青油行业的风险3.其他关联行业对冬青油行业的风险三、行业政策风险1.产业政策风险2.贸易政策风险3.环保政策风险4.区域经济政策风险5.其他政策风险四、市场风险1.市场供需风险2.价格风险3.竞争风险五、其他风险第十九章 冬青油企业经营策略建议一、产品定位策略1.市场细分策略2.目标市场的选择二、产品开发策略三、渠道销售策略四、品牌经营策略五、服务策略第二十章 博研咨询:冬青油行业投资建议一、冬青油行业投资总体评价二、冬青油行业投资建议图表目录图表:2020年冬青油行业区域结构图表:2020年冬青油行业渠道结构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市场规模图表:2020-2026年冬青油行业市场规模预测图表:2013-2022年冬青油行业市场增长速度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需求总量图表:2020-2026年冬青油行业需求量预测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需求集中度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需求增长速度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市场饱和度图表:2020-2026年冬青油行业需求总量预测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供给总量图表:2020-2026年冬青油行业供给量预测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供给集中度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供给增长速度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销售数量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库存数量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企业市场份额图表:2020年冬青油行业企业区域分布图表:2020年冬青油行业销售渠道分布图表:2020年冬青油行业主要代理商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产品价格走势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利润变化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销售毛利率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销售利润率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总资产利润率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净资产利润率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产值利税率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总资产增长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净资产增长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利润增长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资产负债率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速动比率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流动比率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总资产周转率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应收账款周转率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存货周转率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产品价格走势图表:2020-2026年冬青油行业产品价格趋势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产品出口量以及出口额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出口地区分布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进口量及进口额图表:2020年冬青油行业进口区域分布图表:2015-2020年冬青油行业对外依存度图表:2020年冬青油行业投资项目数量图表:2020年冬青油行业投资项目列表图表:2020年冬青油行业投资需求关系略:·······························································报告编号:1242079网上阅读 http://www.uninfo360.com/report/8326.html访问网址: www.uninfo360.com

德国版

“十四五”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石油化工行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十四五”行业发展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石油化工行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石油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1.1发展成绩和突出问题(一)石油化工行业“十三五”发展成绩1)国内供应稳步提升,行业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国内石油化工行业产能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较“十二五”明显放缓,行业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开工率明显提升,行业运行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集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沿海石化产业快速发展①“基地化、园区化、一体化”发展理念和“三圈三带”基础炼化格局基本形成;②截至2019年底,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合计占炼油总能力比例接近70%,占乙烯能力比例超过50%,占PX能力比例超过70%;③行业向海发展特点明显,沿海国家石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临港大型炼化项目和轻烃综合利用项目快速发展;④全面推进化工园区规范和清理整顿。3)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民营外资份额提升:①资源、技术门槛降低,产业政策开放力度加强,炼油、乙烯、芳烃等基础石化原材料行业主体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②截至2019年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央企在我国原油加工量、乙烯产量和PX产量中占比分别为65%、68%和44%,比2015年分别下降9、13和18个百分点。4)原料/工艺多元化,新兴路线成为重要力量①2019年国内乙烯产量中乙烯蒸汽裂解77%,比2015年下降10个百分点;煤/甲醇制烯烃路线占比达到21%,比2015年提高9个百分点。2015-2019年乙烯增量中蒸汽裂解路线和煤/甲醇制烯烃路线基本平分秋色。②2019年国内丙烯产量中传统路线(炼厂副产和蒸汽裂解联产)占比61%,比2015年下降11个百分点;煤/甲醇制烯烃路线占比22%,比2015年提高6个百分点;丙烷脱氢路线占比16%,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2015-2019年丙烯增量中传统路线、煤/甲醇制烯烃、丙烷脱氢比例大体呈现4:3:3的三足鼎立格局。2010-2019年中国乙烯产量结构变化2010-2019年中国丙烯产量结构变化5)行业结构调整,产业质量稳步提升①规模化水平。a)炼油单企业最大规模2350万吨/年,乙烯215万吨/年,PX 450万吨/年;b)1000万吨/年以上炼厂占比46.3%,100万吨/年乙烯企业占比52.1%,100万吨/年PX企业占比71.2%;c)常减压单系列最大规模1300万吨/年,在建最大规模1600万吨/年,乙烯单系列最大规模140万吨/年,在建规模最大150万吨/年,拟建最大规模160万吨/年,PX单系列规模最大225万吨/年。②产品结构升级和质量水平。a)完成国Ⅴ、国Ⅵ升级;b)“降油增化”转型和降低柴汽比,2019年行业平均成品油收率55.3%,比2015年下降9.4个百分点。生产柴汽比从2015年的1.49下调至2019年的1.18;c)炼厂结构调整,催化重整、加氢裂化、加氢精制能力占比在2015年基础上分别提高5.0、4.5和5.0个百分点;④合成材料领域高端牌号和专用料产品占比稳步提升。以中石化为例,2019年合成树脂专用料及新产品生产占比达到65.3%,比2015年提高6.3个百分点。③节能降耗水平。a)2019年炼油行业能效“领跑者”加工能耗6.81kgoe/t,蒸汽裂解制乙烯行业“领跑者”吨乙烯能耗498kgoe。b)2019年蒸汽裂解制乙烯行业平均乙烯能耗554kgoe,吨双烯376kgoe,比2015年分别下降2.5%和1.8%。6)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工艺/装备水平稳步提升①工艺方面。a)炼化:百万吨级芳烃成套技术、催化柴油选择性加氢生产汽油和芳烃(LTAG)、Ⅲ类+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技术等实现工业化;b)下游:直接氧化法环氧丙烷、非光法聚碳酸酯、连续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实现工业化,直接氧化法环氧氯丙烷、丁二烯法已二腈等技术正在建设工业化装置。②装备方面。120万吨/年乙烯装置“三机”,20万吨/年乙烯气体裂解炉,35万吨PP挤压造粒机组,35万吨/年聚乙烯挤压造粒机组等大型石化装备实现国产化;140万吨/年乙烯“三机”正在制造。(二)石油化工行业“十三五”存在问题1)结构性短缺依然存在,部分产品进口保持高位①成品油和部分有机原料产品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基础上出口量持续增长。2010-2019年,成品油、醋酸、丙烯酸、顺酐等产品净出口数量持续增长,MDI、TDI、乙二酸、苯酐净出口量由负转正。②部分资源依赖型基础原材料和合成材料产品净出口量仍处于高位:乙烯、丙烯、PX、乙二醇、苯乙烯、PE、EVA等。2)区域平衡差异明显,东部沿海缺口依然巨大①煤化工带动西北地区成为近年来烯烃产能增幅最大地区,但当地终端消费能力有限,下游产品大量输出。②华东、中南产量保持增长,但下游需求增长较快,缺口依然巨大。1.2关注重点和行业热点1)成品油供应过剩常态化,炼厂转型的发展模式及下游产品同质化问题需要解决“十三五”期间,成品油产能延续了“十二五”的过剩状态,并且有过剩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在市场压力下,企业寻求减油增化转型,转型过程中行业普遍存在发展模式选择和下游产品同质化的问题。2)进口轻烃快速增长,下游同质化风险值得关注近年来丙烷脱氢行业出现发展过热的态势。①从2013年国内第一套丙烷脱氢建成以来,我国丙烷进口量从2013年的245万吨增长至2019年的1494万吨,在全球丙烷贸易量比例已超过20%。目前国内仍然有规模庞大的在建和拟建丙烷脱氢项目,按照目前在建和拟建装置对丙烷的需求量,到2025年之前,全球丙烷产量的增量仅够满足中国在建和拟建丙烷脱氢项目的需求,行业存在上游资源的风险。②目前已投产、在建和拟建丙烷脱氢项目下游产品结构同质化现象较严重,下游都是以聚丙烯、商品丙烯为主。同时副产氢资源普遍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在建和拟建丙烷脱氢项目3)行业进入新的扩能高峰,全产业链产能过剩风险逐步加剧①2015年后,基础炼化行业盈利大幅增长,行业进入景气周期,加之政策开放力度强,鼓励民营、外资进入进出炼化行业,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扩产能高峰。但产业发展模式类似,PX行业供需态势将发生扭转,烯烃下游部分产品产能过剩风险也将显现;②PTA、己内酰胺等部分行业过剩产能消化刚取得一定成效,新一轮产能大规模扩张又开始启动;③部分下游产品(如聚碳酸酯)技术壁垒突破后,新建项目四处开花,迅速呈现过热态势。4)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高端差异化水平不足①部分成本竞争型依然大量进口(乙烯下游聚乙烯、乙二醇);②受技术制约,部分国产工业化依然空白或严重不足(己二腈、C8以上α-烯烃、POE弹性体、EVOH树脂,部分高端烯烃专用料等);③由于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问题,部分行业虽然产能规模较大,但产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下游高端应用领域用户还在大量采用进口产品,导致行业自给率开工率“双低”(部分合成橡胶和新材料)。1.3市场环境和发展趋势1)全球供过于求,贸易环境复杂多变①借助美国页岩气的大规模开采,北美新建或扩建乙烷裂解装置产能从2016年起开始逐步释放,预计2020年北美乙烯及下游衍生物净出口将从2015年550万吨增加到1400万吨,2025年将进一步增加至1800万吨以上。美国低成本页岩气开发将影响世界石化产品区域格局。②2020年新冠疫情对行业冲击明显,由于投资惯性难以迅速停止,预计全球石化产品产能整体供过于求的态势将会加剧。③世界经济环境“逆全球化”苗头显现,国际形势激烈变动,贸易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目前仍是全球最主要的石化产品净进口国之一,贸易逆差巨大,但同时又是下游纺织、轻工等制品全球最主要出口国,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及不确定性将带来石化行业发展格局的深刻变化。2)油价中低位震荡反复,价值链需要高端化发展通常情况下,原油价格暴跌,下游产品价格支撑相对较强,传统炼化路线受益,利润空间扩大,同时整体价格中枢下移,有利下游消费提振。但2020年油价下跌同时受到疫情影响,全球石化下游产品需求被抑制,加之新增产能进一步大规模投放,基础石化产品市场竞争形势更加激烈,行业发展重心需要进一步往价值链高端化延伸。3)需求增速放缓,结构性短缺依然存在预计到2025年,国内成品油过剩态势仍将延续,PX和丙烯供需将趋于平衡,乙烯仍将存在较大缺口,合成材料结构性短缺将长期存在。1.4发展重点和实施路径(一)石油化工行业“十四五”发展主要任务:基础产业的主要任务是整合优化,中下游产业的主要任务是高端化提升,新兴产业主要任务是创新突破。(二)石油化工行业“十四五”发展方向:保持产业规模稳定发展的同时,着力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决定性成就,奠定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迈进的重要基础。(三)石油化工行业“十四五”发展实施路径1)分类施策推动炼油产业转型优化1科学把握新建炼化项目发展节奏和模式a)政策要求上,要严控新增炼油产能,严格新建PX、乙烯项目规划布局;从市场环境上看,我国目前原油进口依存度高,成品油供应过剩,PX产能即将过剩,烯烃产能正在集中释放;提高原油加工可刻度带来的成本增加,对炼化一体化项目烯烃、芳烃产品国际竞争力有影响。b)控制发展节奏,避免过热发展和无序竞争。c)优化产业模式:少油多化的同时应兼顾资源利用合理性;下游发展路径上充分考虑烯烃、芳烃的平衡;注重烯烃、芳烃国际竞争力与下游产业的高端化、特色化延伸。2存量大型炼厂转型优化:降油增化、一体化发展。千万吨级大型炼厂,资源量相对充足、具有较好的一体化优化条件,重点是提高开工率,发挥资源规模化利用优势,同时优化资源利用,降油增化、油-烯-芳一体化发展,优先考虑做大乙烯规模,并通过区域内或系统内调拨补充原料建设有规模竞争力的PX装置。结合所处区域条件优化下游产业链,高端化、差异化发展。3存量中型炼厂转型优化:控油优化、合理转型a)结合区位、市场、现有装置配套等情况,合理确定企业发展定位和优化路径,保留合理规模的燃料型炼厂,保障成品油供应市场稳定,防止不结合企业和区域实际情况的“逢油必化”和油品产率最小化。b)500-1000万吨/年的中型炼厂,初步具备通过流程调整组织出百万吨级乙烯或芳烃装置原料的条件,对于市场条件具备的企业,可通过优化和改造炼厂加工流程,优先考虑利用各种低价值副产轻烃、抽余油和市场压力较大的柴油等发展烯烃,油-烯一体化发展,带动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鼓励以中型炼厂为骨干主导或参与对小型炼厂的整合优化。c)由于新建芳烃规模呈现超大型化发展,中型炼厂立足自身资源建设芳烃装置竞争力不足。而芳烃料相对易于调拨,可在系统内或区域内依托原有芳烃装置或整合资源新建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集中加工,降低投资、提高规模效益。d)也可考虑“特色炼油+特色化工”的精细一体化模式:立足现有原油加工能力,充分挖掘有限资源条件下的组分分质梯级利用和延伸发展化工产业链的潜力。一是立足“中小型炼厂”的产业特征,发展特色石油炼制产品,在沥青、润滑油、清洁船用燃料油及特种溶剂油等特色领域发力,丰富产品品种和结构,针对区域市场和细分市场提升产品品质和竞争力,培育打造特色专精企业;二是选择适合中小型炼厂的化工路径,在稀乙烯利用、采用炼油新技术增产低碳烯烃、集中碳四/碳五深加工等方向发力,下游努力培育打造有企业特色、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产业链。4存量小型炼厂转型优化:淘汰整合、特色发展。a)对于规模小于500万吨/年的小型炼厂,基本不具备独立建设有规模效益乙烯、芳烃装置的资源条件;b)应以淘汰整合、集聚发展为主要方向,在严格淘汰落后能力的同时,推动一批小型炼厂通过联合、重组、并购等多种方式进行整合优化、能力置换,按照资源一体化模式和前瞻性发展理念集中建设具有规模竞争力的大型炼化一体化装置;c)两种整合发展模式:一是直接产能整合,淘汰现有炼油产能,置换能力整合集聚建设大型炼化一体化基地;二是资源整合带动产能整合,在产能集中区域,先期整合各企业轻烃/石脑油等馏分资源建设规模化的乙烯、芳烃装置,并延伸带动中下游石化产业体系规模化发展,形成良好造血功能后,再进一步推进上游油头整合置换;d)此外,针对各种要素条件(如资金、土地、技术)相对齐备的小型炼厂,鼓励结合区域市场特点,拓展高端化、精细化、特色化产品,可将“特色炼油+特色化工”的精细一体化模式作为寻求产业转型突破和新的增长点的重点方向,拓展产业发展空间。2)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烯烃、芳烃产业综合竞争力①优化传统路线原料,提升综合竞争力a)统筹考虑油品过剩与乙烯、芳烃原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优化炼化一体化发展模式下乙烯、芳烃的原料结构,降低原料成本;b)优化蒸汽裂解路线乙烯原料结构,实现低价轻质原料和优质重质原料的双向提升;c)合理优化炼油、乙烯、芳烃间的资源互供,蜡油和柴油通过加氢裂化多产重石脑油作为芳烃原料,通过炼化一体化和装置大型化提高PX国际竞争力。②稳妥推进原料多元化,提升抗风险能力a)适度推进东部沿海具备较好进口条件和产业承接条件的地区进口轻烃裂解制乙烯项目;b)合理发展丙烷脱氢制丙烯产业,优化产业发展模式,注重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和产业链发展模式,防范市场风险,避免投资过热和低端同质化竞争;c)适度发展煤/甲醇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路线,有效补充市场供应,构筑多元化的基础原料结构,但应高度重视资源、环境风险,量源而行、量水而行。充分认识煤化工路线与传统石化路线在产品结构和竞争优势上的特色差异,合理确定发展定位和规模;d)完善提升生物质原料生产各种石化产品的工艺及产业化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③合理优化进口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益a)在保障产业安全、避免定价权受制于人的前提下,进口合理规模的海外低成本大宗通用产品(聚乙烯大宗通用料、乙二醇等);b)进口海外油气资源建设乙烯项目的下游产品方案,重点往功能化、特色化的产品如聚乙烯专用料、环氧乙烷下游衍生物等领域发展,错位发展。3)提升下游产业质量,实现高端化转变①合成材料领域要提高产品质量,向高端化发展。在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领域注重高端产品和牌号的开发和生产。②有机原料行业要优化生产工艺,绿色高质量发展。打破技术垄断,推动一批产业技术突破和完善(已二腈、齐聚法α烯烃等),以及一些绿色高效工艺(清洁工艺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乙烯法醋酸乙烯等)。③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能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和竞争力合理引导行业产能扩张,避免盲目投资,保持行业合理开工负荷。转变“增量投资”和“做加法”的传统发展理念,鼓励联合兼并和资产重组。提升竞争力,寻求海外发展机会。4)加快技术创新服务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①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核心、共性和关键技术,重点开展重质、劣质原油加工整体解决方案和工艺流程优化研究;开发原料适应性强的大型沸腾床加氢工艺等渣油高效转化利用技术,并推进其工程化应用;加快大型炼油、乙烯、芳烃工程化技术开发应用,基础石化产品工程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研发设计高效反应、高效分离等系列技术,应用原子经济化工技术和化学反应过程强化技术,提高反应效率;研究开发大型石化项目成套技术及装备,推进国产化应用。②努力开发高端石化新产品,重点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消费水平提升需求,开发高档润滑油基础油和特种润滑油及其添加剂,特种沥青、特种石蜡等高附加值炼油新产品,工程塑料、塑料合金、聚烯烃专用料牌号等高性能树脂新产品、新牌号,特种合成橡胶、特种纤维新品种、新牌号以及各种高性能化工新材料产品等,引导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增强持续发展动力。5)开展国际产能拓展,战略布局新兴市场①借力“一带一路”发展,积极引导国内石化企业加快走出去,科学筛选投资目标,进行国际拓展。②积极布局资源地国家石化项目,在油气资源丰富、政局稳定、投资环境较好的国家,加强与所在地国家石油公司等资源方合资合作,建设具有规模效益和成本竞争力的出口导向型炼化项目,锁定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弥补国内基础原料不足并参与国际竞争。③加快布局市场潜力国家石化项目,结合国际贸易局势和出口导向型制造业转移趋势,在人口红利和消费市场潜能大的南亚、东南亚、中亚等地区筛选投资环境较好的国家,合资建设内需导向型炼化项目,以灵活的装置规模和产品结构,满足并带动项目所在区域市场需求。通过提前战略布局,带动国内石化产业转移接续,抢占新兴市场先机。石油化工行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总论1.1项目总论1.2可研报告编制原则及依据1.3项目基本情况1.4建设工期1.5建设条件1.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1.7结论和建议第二章项目背景、必要性2.1项目政策背景2.2项目行业背景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4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2.5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结论第三章市场分析及预测3.1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3.2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分析3.3项目SW0T分析3.4市场分析结论第四章项目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4.1场址现状4.2场址条件4.3建设条件4.4项目选址4.5结论第五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5.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5.2建设目标和任务第六章建设方案6.1设计原则指导思想6.2基本原则6.3项目建设内容6.4核心工程设计方案第七章劳动安全及卫生7.1安全管理7.2安全制度7.3其它安全措施第八章项目组织管理8.1组织体系8.2管理模式8.3人员的来源和培训8.4质量控制第九章招标方案9.1编制依据9.2招标方案9.3招标应遵循的原则第十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0.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10.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0.3预备费10.4总投资估算第十一章财务分析11.1评价概述11.2编制原则11.3项目年营业收入估算11.4运营期年成本估算11.5税费11.6利润与利润分配11.7盈亏平衡分析11.8财务评价结论第十二章效益分析12.1经济效益12.2社会效益12.3生态效益第十三章项目风险分析13.1主要风险因素13.2项目风险的分析评估13.3风险防范对策第十四章结论与建议14.1结论14.2建议一、财务附表附表一: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表附表二:流动资金估算表附表三: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附表四:固定资产折旧估算表附表五:总成本费用估算表附表六:利润及利润分配表附表七:财务现金流量表服务流程:1.客户问询,双方初步沟通了解项目和服务概况;2.双方协商签订合同协议,约定主要撰写内容、保密注意事项、企业相关材料的提供方法、服务金额等;3.由项目方支付预付款(50%),本公司成立项目团队正式工作;4.项目团队交初稿,项目方可提出补充修改意见;5.项目方付清余款,项目团队向项目方交付报告电子版;另:提供甲级、乙级工程资信资质关联报告:石油化工行业项目申请报告石油化工行业项目建议书石油化工行业项目商业计划书石油化工行业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石油化工行业项目节能评估报告石油化工行业行业市场研究报告石油化工行业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石油化工行业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石油化工行业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石油化工行业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