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写论文,做科研,都需要一些操作简单、专业性强、能够节省效率的工具。以下这几款软件可以大大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尤其是对科研工作大有裨益:01基本配置:office三件套office三件套包括Word、PPT、Excel。Word是写论文必备的一款软件,PPT可以用于制作开题报告答辩以及毕业答辩等,Excel可以用于实验数据的简单处理。office算是电脑的基本配置。02查阅文献学术研究是严肃、严谨的,当我们想研究某个课题,就需要通过查阅文献来了解概念定义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常用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还可以在百度学术搜索上跨库检索文献。从中国知网下载的参考文献,其格式大多为CAJ,打开这种非通用格式的文件,需要下载专属的阅读器——CAJViewer。NoteExpress,是一个文献检索与管理软件,它可以让你在写论文的过程中,一键生成引用观点的参考文献,并且会根据前后插入的参考文献,自动调整文献的编号。03论文、市场调研工具写论文和报告离不开调研数据支撑,如果是线下一个个调研,再梳理数据和图表,非常耗时耗力。用一个好用的问卷工具很重要,使用蜂鸟问卷,线上收集答卷后可一键导出图表数据。蜂鸟问卷上有免费模板库,如果对问卷编写还没有头绪,可以先看看问卷模板。免费模板支持一键引用,发布后的链接可在微信、QQ、PC等多个平台让人填写。除了问卷调研外,还有样本服务,如果问卷收集不齐,可以寻求样本服务。04数据分析与作图SPSS具有完整的数据输入、编辑、统计分析、报表、图形制作等功能。可以一键完成如数据的探索性分析、统计描述、列联表分析、二维相关、秩相关、偏相关、一元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多元回归、生存分析、协方差分析、判别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常见的分析方法。05词典工具1.Google翻译不用多说,页面简洁,使用方便,随开随用,不用担心软件升级问题,也不会弹出各种小广告,多种语言随时切换,支持段落翻译。及其方便,只要有网就能翻译。缺点在于功能比较单一。2.CNKI翻译助手最大的优势也在于它的学术性:所有的例句都是出自于学术期刊,并且通过这些句子还可以找到对应的文献来源。然而,这些例句虽然都来源于国内的学术期刊,不能排除有些Chinglish的表达。所以,CNKI助手非常适合搜索一些专业术语,不仅了解用法,还能顺带看看国内学术界在该领域的文献。3.有道/金山等翻译工具有道或金山比较全面,带很多扩展功能,包括全文翻译、屏幕取词、划词翻译、例句搜索、网络释义、真人语音朗读等。还可将单词存入生词本,依靠云同步随时复习,适合词汇量积累。不好的地方就是,比较占系统内存,小广告多。4.专业词汇翻译--生物医药大词典收录超过200万个专业词汇,尤其是对新词的收录能力强。像生物医药领域出现的新词,或复杂的化学名均有收录,很全面,更新及时。与各家相比,算是更全面。06文献生成和管理小工具1.Google Scholars谷歌学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其实Google Scholar是可以直接生成引用的。并且可以选择不同格式。所以下次就很方便啦,下载文献的时候顺带复制下就好了。缺点:局限性比较大,如果参考来自网页什么的还是没辙,而且无法统一管理。2.EndnoteEndNote是一款强大的文献管理软件。使用起来也很方便,只要把你所看的文献都导入到这个软件中,它便会自动生成文献列表,更贴心的是它还可以作为word加载项来运行,也就是说可以直接在word中进行操作。另外,你可以根据关键词来搜索文献库中文献,使用起来很方便。07思路整理看了那么多的文献,知识太杂,思路乱糟糟,不知如何下手……这个时候,对于知识管理或者思路整理的小助手就尤为重要。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对于这两个软件大家都不陌生。印象笔记又名EverNote,是目前最火热的笔记软件之一,除了文字信息还可以记录语音,图片等等,好处就在于多平台同步,还有网页剪报功能,让你随时随地记录收藏好的idea;有道云笔记功能类似,是我们本土化的产品,所占内存比EverNote小一些,而且更贴近国人习惯。上述方便快速,可随手记下你的idea,支持多平台同步。缺点在于需要定期自己整理,否则东西过于杂乱。08思维导图:Mind Manager或X Mind科研中,经常需要梳理前沿领域进展,也需要整理自己的思路,那么思维导图工具是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头脑风暴、抓住灵感最好的工具了。软件使用起来也非常简单,而且,当你与导师探讨研究思路的时候,有一个清晰的思维导图作为讨论的基础,会使讨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大提高。最后,总结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工具可以让科研工作事半功倍。那么来强调下这些软件的挑选原则:1.方便易用2.具备专业性3.提高效率以上原则总要占一条。
勇闯科研丛林的本科生越来越多。尽管初衷积极、动力充足,但真正走入科研丛林之后,不少本科生有些迷茫,一些带本科生做科研的导师也心存困惑。“我第一次进课题组,听组会,就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北京一所高校的大三学生张萌(化名)说。像张萌一样,本科生参与科研,加入课题组,走进实验室,正变得越来越普遍。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在这一背景下,勇闯科研丛林的本科生越来越多。尽管初衷积极、动力充足,但真正走入科研丛林之后,不少本科生有些迷茫,一些带本科生做科研的导师也心存困惑。到底本科生应该如何做科研,大家似乎都在摸索。本科生做科研应解决三大问题本科生做科研应该如何定位?这是学生和导师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科研的定义是什么?”在北京读大三的学生殷硕(化名)给自己设问:“首先你得搞明白,做科研、跟组会和打杂有没有区别。”殷硕大二就“幸运地”进入了一个代谢组学方向的课题组,他理解,“做科研”一般是指自己手里有课题或者正在申报课题,以目的为导向去和导师联系;“跟组会”是学习课题组现在的研究方向,接触学界前端知识;那些文献整理、养小白鼠、刷试管的工作则是“打杂”。他所在学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推动本科生进实验室是大势所趋”。殷硕观察,做原创性研究工作的本科生少之又少,仅仅跟组会和纯打杂的则大有人在,不过在他看来,所谓“打杂”和所谓的“做科研”其实是分不开的,“这是个过程”。但还有一些“打杂”的本科生对现状不太满意。在河南一所高校读基础医学专业的李竞奕(化名)说:“进实验室就是帮导师采标本,‘水’了一个学期,啥都不让干。”其实,一些导师在面对“做科研”的本科生时也有点不知所措。“我经常反思我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模式。”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皮圣雷觉得,本科生做科研必须先解决三大问题,否则他们在课题组里的处境就会略显尴尬。首先,本科生大多“不确定今后的路要怎么走”。皮圣雷认为,由于无法在本科阶段准确地判断出学生以后是否准备做学术,所以从教学方法和态度上都不太好把握,“如果以后他不做学术,按照要求研究生一样去培养他,就可能让他误入歧途,而且拴着人家帮你‘打工’,也不厚道”。另外,本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常不够强。“带本科生做科研基本上就是带着一个‘菜鸟’打副本练级的过程,不能期待他能独立完成任务,应该是导师把任务分解成一个一个简单的环节,并制定清晰明确的操作指引,以及说明导师想要的效果,这样他才可能按照你的要求和指引一步一步完成”。第三,本科生的学术理论体系不健全,知识储备不足,缺乏理解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其中有些能力可能需要基础教育来补足。由于以上原因,皮圣雷总结,带本科生做科研需要有“心理准备”,导师的“无奈”之处也需要被体谅。本科生到底应该在课题组中承担什么样的任务,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导师该如何帮助本科生找准定位?本科生如何将自己的一腔热血转化成存在感和成就感?这是大家目前都在探索的议题。本科生做科研,期待“师傅领进门”而在必要的心理建设之后,不少本科生还是一踏进科研丛林就“两眼一抹黑”,急切地盼望明确、具体地指引。像张萌一样,受访同学回忆起初接触科研时的感受,都觉得自己如“刘姥姥进大观园”般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简直“弱爆了”。文献搜索有如“大海捞针”“英文文献只能看懂连词”“开组会听了一年多才听懂”“写英文论文一天只憋出50个单词”……由于知识储备不足、英文能力有限、科研思维欠缺等原因,本科生在课题组中很快就认识到自己的弱势地位,面对眼前的几座大山,感到寸步难行。该如何突围呢?同学们很期待“师傅领进门”。殷硕虽然早早就进了课题组,但“没人带,就靠自己野蛮生长”。“老师很忙的,没时间管本科生,不懂就问师兄师姐,再不懂,才问老师。”殷硕说。他形容自己是个“挺要强的人”,“谁还没点焦虑啊,自己克服克服呗”。他自己一点一点啃英文文献,寒假在家写论文经常凌晨两点才睡觉,乐此不疲地上下求索。在北京一所高校就读的李夏静(化名)也很焦虑,因为结题的日子越来越近,她的实验成果却一直出不来。她和导师的沟通存在严重的问题:“导师虽然告诉了我整个实验的预期成果,但是没有指导实验方案怎么具体设计,我其实一直走在错误的方向上。导师一直鼓励我去尝试,其实我是希望她帮我指一个明确的方向。”相较前两位同学而言,武汉一所大学物理专业的学生蔡泽琛(化名)在本科期间做科研的过程就非常顺利,而且结果很符合自己的预期。“导师当然会意识到本科生知识储备不够,在做课题之前就会告诉我们要学什么。”他介绍说:“导师初期的指导能够帮我们快速入门,基本上所有人的第一个科研选题都是老师给的。我的导师直接给出了整个科研课题的路线图,把阶段性成果都先猜测出来了,我的工作就是把中间的过程补充好。等到第二个科研项目的时候,部分选题思路来自我的导师,他还负责帮我联系了校内外专家,同时也参加了很多讨论。”当然,蔡泽琛自己也非常拼,“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是常态,大二的寒假大年三十还在写代码、跑模拟”。从大二到大四,蔡泽琛已经产出两篇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以及一篇自己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并且申请到了国外一所顶尖大学的直博项目。蔡泽琛觉得适合自己的导师不是碰巧遇到的,而是精心挑选来的。他总结说:“既不能挑那种很多帽子的导师,否则导师的组很大,很难有时间带本科生,也不能挑已经不太参加科研的老师。比较合适带本科生的其实很多都是优秀的青年教师。”本科生做科研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导师?学生们都在总结经验教训。有人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导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把导师和同学的交流规范起来。本科生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学会“科研思维”“苦涩,我觉得科研只适合少数人。”李夏静说:“我认清了科研的现实,我发现自己不是很喜欢重复地做实验,去验证,我更希望能够快速看到我的努力所得到的结果。以后我会尽量不走科研这条路。”李夏静和李竞奕都对科研没有好感,而蔡泽琛却尝到了科研的甜头。那么,是不是每个本科生都应该尝试做科研?本科生应该从科研中获得什么?皮圣雷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作为导师,他有时候不敢鼓励本科生都去做科研,“可能人家以后不准备做学术,而是准备直接工作”。但反过来想,他也深知做科研的好处。“社会发展的速度很快,很多教科书已经被超越了,知识可能很快就会过时,因此我们需要教本科生一些‘方法’。而参与科研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学习。”皮圣雷认为,本科生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学会“科研思维”,再用科研的思维和方法去学习和工作,“不管未来走不走学术之路,这都是他们需要的”。事实上,皮圣雷的想法在一些本科生身上已经得到了印证。“科研经历对你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科研思维!”张萌面对问题脱口而出。她认为,本科阶段做科研的意义不在于做了多少的文章和项目,而是在操作每一个小项目、小课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认知,这帮助她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这个世界,以便给自己定下一个发展目标。张萌的老师平时上课时会对大家的科研思维进行训练,有针对性地讲解科研形势、科研手段等,“然后,我们才能形成自己的思路,不断走,错了再回来”。殷硕也感受到了科研思维的魅力,因而愿意在科研的苦海中继续快乐地遨游。但不同于张萌对科研思维的理解,他给科研思维的定义更接近于“习惯”。他说:“现在我听一场报告,不只是被动灌输,也会和自己的知识储备相结合,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且,这种科研思维已经贯穿在我的日常生活里了,干啥都要理清思路。”科研思维的价值仿佛已经在师生中取得了一定共识,而其内涵之多样仍旧有待探索。就像解决本科生做科研遇到的其他问题一样,皮圣雷说:“答案不一而足,还在摸索之中。”转自:中国青年报
施一公 资料图片【光明访名家·聚焦给总书记写信的25位科技工作者】 中科院院士施一公的手机跑步软件显示,2020年以来,他已经跑了1100多公里。53岁的他隔日一跑,每个月训练量保持在150~200公里之间。奔跑,是他的生活习惯,也是人生法则。这些年,他辞去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回到清华大学,多年教书育人,从初创学院院长到清华大学副校长,又成为新中国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西湖大学的首任校长。与此同时,一茬茬优秀青年科学家从他的实验室脱颖而出,一个个世界级的科研成果相应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科学不是量的竞争,而是顶尖人才的比拼。”以奔跑的姿态,他一次次朝着“顶尖”发力。“总书记在回信中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要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要承担起这一使命,根本靠人才,最终比拼的是最顶尖的一批科学家能否做出最顶尖的科研、培养出最顶尖的人才。”施一公说。为了实现这样的愿景,施一公心甘情愿地用人生的下半程担负起创建一所顶尖大学的重任。两年多的校长生涯,他说自己主要在做两件事情:“一是顶尖人才招聘,西湖大学面向国际,现在有125位博士生导师,90%以上是海外引进的人才。二是面向社会进行募捐,因为我们是一所新型大学,最重要的支持力量之一就是社会给大学的捐赠。”同时,他始终谨记自己是一名科学家。由于学校事务的增加,他对科研重心做了不小的调整——不做可有可无的课题,要做就做最前沿最顶尖的科研。“我放弃了或者说大大减少了一些相对普通的科研课题,现在做的都是一些方向很独特的课题。”施一公告诉记者,眼下他还开辟了量子生物学的“第二战场”。“这是一个极富探索性的研究课题,是我从10年前就开始酝酿和布局的方向,从创办西湖大学起就在同步全力以赴,希望今后两年能有所突破。”这些年,培养最顶尖的学生,浸润在他百分百的生活之中。“培养学生只有一个方式,那就是耳濡目染,一定会有极多的交流。”不管施一公多忙,他都会和学生们一起开组会、分析问题,甚至教他们怎么表述。在他看来,一个学生博士期间没有和导师几百个小时这样的交流和训练,是出不来的。他看重学生的刻苦和努力,因为“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他更看重的,还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希望能通过这种“师傅带徒弟”式的培养把学生“熏”出来:“批判性思维是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最欠缺的,这一点做好的话,学生是可以成为有独立分析能力的科学家的。”全力奔跑的这些年,如何协调家庭和工作的关系?施一公的妻子赵仁滨,曾是哈尔滨高考理科状元,与他同样毕业于清华本科,并获得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学位。施一公坦言:“没有妻子的全力支持和付出,就没有今天的我。”2006年5月,施一公回到清华讲学,清华邀请他回来主持生命学科发展,他通过越洋电话征求妻子的意见,立即得到对方的理解和支持。2018年施一公参与创办西湖大学,赵仁滨几乎承担起全部的家庭重任。“这些年,照顾老人、养育孩子,几乎都是她在尽力。其实她也有一份很精彩的事业,常常工作到半夜12点以后。”施一公满心感激,“她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让我能够全力以赴地去实现我的梦想。”他特别提到了自己与《光明日报》的情缘:“我从1980年左右就开始读了。这么多年,《光明日报》报道知识分子的事情多、反映知识分子的心声多,我写的一些文章也常常首选发表在《光明日报》上。希望《光明日报》一直是知识分子的好朋友,继续反映知识分子的心声和知识分子面临的共同问题。”施一公说,他的理想是:“这里,将拥有世界上最杰出的一批科学家,培养最优秀的青年人才,从事最尖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研教育体制机制,为中国的高科技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引擎和支撑,为世界文明作出无愧于中华民族的贡献!”施一公告诉记者,12年来,所有这些朝着“顶尖”的发力,就是为了这同一个目标:“初心未改,使命未变。”(本报记者 邓晖)
高校参与教学研究的队伍人数,与其获得立项课题的数量呈正相关。例如,江西省的高校教学研究每年基本保证省级教研课题600项,各高校校级教研项目根据其重视程度确定立项总数(少则10项、多则五六十项),每个项目按5个研究人员计,每年每批次约有近万人(次)经常进行教学研究工作。如果从个体的课题申报行为角度考察,则每年每批次参与其中的人数远远比这多得多:每所高职院校少则几十近百人,一般普通本科高校三四百人,规模大的高校多达七八百人,可见其研究队伍之庞大。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支队伍的中、初级职称的年青教师占的比例相当大,他们或者因为课题研究经验不足, 在教研课题申报或立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往往常见而普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研课题研究质量的学术水平层次的提升;或者因敬畏于课题研究“高不可攀”而视之为“禁区” ,以至于无法着手或者不能有效地进行教研课题研究工作,虽然尝试性地参与其中,但立项率很低。另一个事实是:针对这些问题,各层面管理者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够从有效管理的角度进行全面梳理与研究,也就不可能针对问题提出规范的应对策略来指导或服务于教学课题研究的实际工作。因此,广大教师尤其是涉足课题研究领域不深、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在教研课题研究过程中“捉襟见肘”或者困难重重。那么,高校青年教师在教研课题立项申报中常见的问题有哪些? 如何走出其误区? 从有效管理角度而言,不妨对此进行必要的探索。笔者结合实际管理工作,对此进行了一定意义上的梳理,发现问题主要表现在课题名称定位、研究主题确立、组建研究队伍、论证申报材料、提炼课题学术品质以及部门指导与管理等方面。1.确定课题名称:不能恰到好处申报课题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根据需要选题并给该课题确定一个恰当的“题目”,这项工作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能否顺利进行。一般要求题目命名恰当、抢眼,这是入围的先决条件,但经验不足者在拟定课题名称中通常犯以下两个毛病:(一)混淆不同性质的课题研究初涉教学研究领域者,因为对其含义把握不准确,很容易与教育科学研究相混淆,例如,有人将“中外农村医学教育比较研究”问题作为教研课题申报,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结果可想而知。那么该如何区别这两类课题?第一,看问题的指向是教育问题还是教学问题;第二,看解决的问题是认识问题还是行动问题;第三,看最后的成果形式是论文、专著还是方案、应对策略:第四,看成果去向主要是给别人阅读,用来交流还是供自己应用后可以推广的。由此不难看出:前者是教育科学课题,后者是教学研究课题。由此可知:教育科学研究侧重于基本理论研究或一般方法论研究,目的在于寻找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一般规律、原则或方法论以指导实际工作,“实践检验”不是其成果的必经途径;教学研究是教学的具体行动或专项工作研究,针对教学实践现存问题提出的具体工作方案或策略以改善现状,“实践检验”是教学研究成果的必经途径,它更注重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明乎此,就不会“张冠李戴”。(二)课题表述不恰当、提炼不简约表述不恰当主要有四种表现:一是错把“文章标题”当做“课题标题” 。文章标题与课题标题的根本区别在于:思想内容的容量上明显是前者“小”而后者“大” ,形式上的区别标志是前者没有标志词,后者有“研究”作为标志词。二是没有理顺思路,影响表达效果。像《如何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课题名称,如果直接说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则更恰当,它所揭示的意义更使人一目了然。三是课题档次明显低下,缺乏分量。如校级教研《我校/院物理实验室建设研究》与《XX大学物理实验室建设研究》、省级教研《XX大学物理实验室建设研究》与《XX省高校物理实验室建设研究》的课题名称:两者就有明显的级别档次上差异。四是结构糅杂或课题研究范围超出规格。例如,《高校双语汇双语实践现状分析及中、加、法等国双语教学之比较研究》的校级教研课题名称,既属于“一题多研”(有多个主题),又属于课题研究范围超出规格,即至少可以作为省(部)级课题进行研究。课题名称要求简明。请比较以下课题名称其优劣立现:《实验科学创新, 建设“绿色”实验室》与《科学创新与“绿色”实验室建设研究》;《改革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研究》。由此可以看出,课题名称一般用陈述性的短语句式,这个短句原则上是主谓句或者偏正式短语结构。其简明性还表现在课题名称的字数原则上不超过20字符;当然,特殊情况像《如何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其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看成一个特殊的“整体结构” 。此外,还要注意标题中不要多出不必要的字、词,如果用偏正短语结构做标题,其中“定语标志词”不宜过多,因为就课题名称而言,偏正式的短语结构通常是一个(大)定语和一个中心词。2、确立研究内容:缺乏科学思考课题名称定位意义非同小可,确定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内容)同样重要。从管理实践来看,青年教师这项工作中存在着以下明显的问题。(一)小题大做, 缺乏深度“小题”到底值不值得“大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有人决定对“讨论教学法”和“实验(学业)成绩网络管理”进行教学课题的“专题研究”,如果以此为题写篇文章尚可,其前提是作者须拥有相当的“独得体念” 。但如果以此作为教学研究的一个“专题”进行“立项”就不必了,因为这样的课题研究涉及的问题面太小,也没有深度,除了拾人牙慧,并不能给人什么“新意”或“深刻的问题揭示”。更何况,课题研究体现的是一种学术水平,而学术水平是讲究一定深度的。并且,课题研究的学术水平首先体现在申报人对主题的确立层面上。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课题组在选题并确定研究主要问题上,没能注意到这一点,以至于“立项的先天性”明显不足。(二)形式主义, 内涵不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从此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问题在于是否凡事必言“创新”? 在高校教研课题申报中,类似的问题屡见不鲜:“创新研究”的问题充斥教研领域,比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研究”的课题申报。本来,这“三者”在理论体系方面确实各有其自身独到的“创新”之处,并且其内容本身也确实博大精深,它至少有三个层面的问题值得认真研究:一是其逻辑起点问题,即三者的理论体系在“创新”上的异同,以及为什么有这些异同。二是深层次问题探讨之一,即这些异同在当代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实际工作中的现实意义如何。三是深层次问题探讨之二,即当代高校如何利用这“三大理论体系”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做可能获得怎样的预期效果。凡此种种,像这样内容丰富的课题研究是很值得的,可惜,申报人并没有从这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只是适应“创新”话题的“与时俱进”的形势需要而不求甚解,把问题想得太肤浅了,以至于论证的内容贫乏无力,明显地流于形式,结果在评审中被淘汰。(三)不自量力, 盲目申报如前所述,通过“三大理论体系”教学来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课题研究,是需要相当驾驭能力的,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则非一般常人可为之也。与其勉为其难,不如退而求其次,因为它需要真正高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并且,“创新思维”培养虽然重要,但并不是一切事项或过程都适合培养“创新思维”的。就一般“研究”而言,从是否适合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中有许多比“三大理论体系”更容易驾驭、更方便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课题研究。再者,当前的“双语教学”是又一个热门话题,但在目前, 我国的双语教学有两大问题没有解决:首先是困扰双语教学的“三大瓶颈”,即师资和语言环境(局限)、本土教材(缺乏)。其次是双语教学中的“三大争议”,即“损伤”母语学习、“损伤”其他学科以及教学如何评价。这样的问题尚未解决好,而我们一些教师本身外语水平未过关,动辄进行“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是很不明智的。此外,老调重弹、不合时宜、好大喜功、不着边际、低效重复、主题撞车之类的问题,凡此种种, 都是盲目申报或故步自封的“观天”结果。综上所述,课题名称、主题的确定,要注意根据相关的课题指南以及解决课题问题研究的需要,充分发挥语文水平,有效运用语文能力,做到精当提炼、简明扼要、恰到好处、准确表达,同时注意避免随大流的形式主义和随便“定调”的盲动主义。3、构建研究队伍:明显急功近利课题研究的队伍构成,对于课题能否获得立项以及立项后的研究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课题立项申报、研究过程中,由于各种利益关系的影响,在一些课题组确定的队伍结构中,通常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借鸡生蛋”:即先用他人之名申报立项,之后通过“调整归位” ,主要存在于较高级别(校级招标、省部级课题)项目申报之中,对象主要是职称或学历条件不够者。二是实际研究人员不足:课题中附带的挂名人员太多,真正的“研究人员”太少,有些课题在“足额”甚至“超员”的队伍中真正“做事的”就“一个人”,其余是“甩手老板”。三是正高职称的人员少:可能因为没有科研压力或科研动力不足的原因,一般正高职称的教授们不愿涉足课题研究,尤其是不愿涉足教学研究的课题领域。四是课题队伍缺乏梯队优势:总体情况是,就某些院(系)或高校来说,真正能够做一些课题研究工作的,似乎总是那有限的几个“样人”,以至整体研究的后劲或潜力明显不足。针对上述情况,窃以为教研课题要坚持“质量立项”,申报者要量力而行,根据教学研究实际需要,从自身研究能力、专长、经验到职称层次、学历层次等方面综合考虑,合理确定适当的队伍成员,设定课题参与人顺序,依照能者多劳、论功排位的原则落实;各申报单位部门,应当重视教研课题指导工作,大力倡导崇尚科研风气,推行课题研究导师制度,逐步形成梯队优势;高校职能管理部门要注意整治课题环境,加强服务于管理工作,完善课题管理制度,努力实现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并积极促成群众性教学研究的良好氛围。4、论证材料表述:应付了事走过场课题申报书除“信息简表”外,论证部分的主要内容有:课题的立项背景与意义(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课题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课题实施方案(包括具体研究内容或对象,拟达到的目标、解决的关键问题,设定预期成果形式,预期效益,实施计划,课题的特色、创新及推广应用价值,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方法);课题研究基础(即完成本研究项目的条件分析,诸如人力财力、经验储备、占有文献资料情况、经费预算等)。这些内容的具体表述,其篇幅因课题类别不同以及管理制度与具体操作的要求不同而不同。尽管如此,各项内容在表述上有一个共同的基本要求,即需要分“项”或“栏目”准确而有效地进行填写并获得论证的效果。但从大量实际调研中获得的信息来看,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发现论证过程中:对重点内容、关键内容(如研究的具体任务、研究假设)或丢三落四、视而不见,或无话可说、应付了事;填写区分难度较大的内容或张冠李戴、不贴题,或废话连篇、颠倒重复;或者预期目标与效果模棱两可,或者成果形式设定不当;或者缺乏统筹规划,进度安排不科学,阶段性工作不具体甚至前后矛盾,等等,问题多多。以上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立项论证不充分,没有说服力。如何避免? 对申报人而言,首先,要思想上高度重视,不要应付了事,也不要“随大流”,不申报则已,一旦申报,必当尽自己最大努力,追求最理想的结果(比如立项后能作为范本)。其次,(在这个前提下)利用已有的语文常识,根据各部分内容表达需要,认真理清思路,慎重下笔,反复推敲,直至自己满意。再次,不耻下问,多向行家请教,诸如参考“范本”、参加立项申报专题讲座等,都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具体就某个内容而言,比如针对进度安排:一般说来,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时间安排要注意连续性,即使“无所事事”也要“无中生有”,时间安排上不要“断裂”;另外一个意思是:各研究工作的时间安排,原则上根据该工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地位、人力财力、操作的难易程度等因素予以考虑并进行合理安排,时间安排上要尽量体现课题研究中各阶段研究性工作的实效性、时间分布的合理性、整体安排的科学性,杜绝随意安排。5、学术品质不足:投机心理比较明显这里着重谈谈研究工作中的学术品质问题。高校课题研究中也有机会主义。机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在课题研究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学术质量。(一)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理想化为了给评审专家一个“好印象”、得以立项,有的申报人往往在其申报材料的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的设定上追求高、大、全, 一旦获得立项,在研究过程中则想方设法降低标准,以至结题的“研究结果”与该课题申报时的预设规定相差甚远,这种行为具有明显的蒙骗性,同时也暴露出其不良的学术品质。其实,人贵有自知之明,只要“量体裁衣”、“量力而行”,这种问题就不复存在了。并且,事实上通过“项目调整”来减少“研究内容”、降低“预期标准”的做法是根本行不通。那么,怎样才能使课题研究的内容或对象具体化? 从经验的角度来说,首先,明确这里的“研究内容”其实就是课题研究的“主题”拟落实的总任务。其次,分解总任务化为章、节、篇,逐项列出课题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注意这些具体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与课题研究总的实质性问题的关联性。再次,分层次表述这些具体问题,注意其内在逻辑性(主次关系)。这样,课题的预期目标的客观性就有了根本保障。(二)项目经费预算不合理注意《申报书》中“研究项目经费预算”的填写问题。一般人填写这个栏目,认为填一个数肯定比不填好,填大数比填小数好,于是“碰运气”心理很突出。其实,填写这个栏目的内容同样需要慎重,因为重点资助项目的数额远比一般项目数量少,“狮子大开口”的结果会适得其反。如果课题申报人觉得自己申报的课题确实意义重大、影响非常或者竞争“实力强”,则填写时也要尽量考虑“预算合理、有度”,不要“漫天要价”而随便填写。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把握“预算合理、有度”的“理”和“度”? 首先要明确:在通常的“限数”范围内申请课题经费,则获准的可能性大些,反之则可能性小些,不要在“碰运气”心理支配下“预算”经费。具体操作是:逐项列出“支出项目” ,合理分配具体“金额” ,说明必要的“依据或理由”,并使这个理由务必“充分”,使人信服,认为确实必不可少。(三)随意改动原表样式和项目内容课题研究《申报书》的设定是相当有讲究的。有些申报人喜欢我行我素、标新立异,随意改动原表的样式,结果使一个完整的申报表被弄得面目全非。还有任意改动“项目内容”的,比如调研中发现:有人将校级教改课题《申报书》之“部门审查意见”(第八项)改成“基层学术委员会意见”;将“教学研究管理部门审查意见(第九项)”改成“校学术委员会意见” , 而《申报书》中第十项内容就是“学校评审意见” ——这样改动的结果,把一些“相关管理职能”抹杀了。其实,这个“八、九、十”的设置很有讲究:它首先具有“职能层级性”,其次具一定的业务权威性。总之,至少是申报人不能随便动的。因此有必要提醒:不要我行我素,不要对“项目内容”做任何改动,严格按照样表及表中设定的指导性意见落实之。如果确因篇幅需要必须“添加页面”的,应当“整页整版”调整、设置,以保证原表的基本样式。6、部门指导审核:管理有待加强各高校(院系)部门对本单位申报材料的把关问题,比如对申报队伍中的成员的职称、学历、(高校)工作经历等人的自然情况落实问题以及签署审核意见等,都有待于从严落实,以便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事实上,有的单位做这些工作是在走过场:职能管理者从收集材料、“初步审查”到“汇总造表” 、“部门领导签字”,再到最后报送申报材料到有关职能管理部门,实行“申报人一条龙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课题管理的职权“下放”没有底线,申报人始终在前台唱“主角”,以至职能服务管理者对申报材料连看都不需要看,仅以签字、盖章代审批,这样很不利于发现到底“有什么问题”——使得送交的材料不是格式方面出问题,就是实质内容方面问题成堆,有的是兼而有之。另一方面,一些为低职称申报人出具“推荐信”的问题主要有:用“无关理由”凑篇幅;评价性用语过满;申报人自己写“推荐信”;代“推荐人”签字等等,而职能管理者在审查这种材料时,则大开“绿灯”。总之,高校青年教师教研课题申报中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对此,明确的要求是:一方面,申报人应当严格按照当年关于“教学研究立项课题申报的通知”要求,认真填报“项目申请书”。另一方面,各部门对本单位申报材料的审查应当从严把关:首先是分管领导从业务管理角度把好第一关,严禁低质量申报材料上评审席;其次是基层学术委员会组织好评审工作专项会议,并从学术角度针对课题研究的论证内容包括课题研究问题的现状及前景、目的与意义、特点与创新、研究项目的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现有条件分析、预期目标与主要成果形式、研究成果应用转化的措施及市场预测、研究进度安排、经费预算诸事项进行严格的全面审查后,根据不同项目作出相应的客观性评价意见,并有单位负责人署名、加盖公章。这样,才能确保教研课题申报的工作质量和学术水平。
如果要说保研过程中最看重的是什么?那么当然是成绩及专业排名;如果要说保研过程中最大的加分项是什么?那么毫无疑问是专业相关的科研竞赛经历。事实上即便是保研的同学想要获得比较重量级的科研竞赛经历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想要保研顶尖名校的同学一定要学习和科研两不误才行。(一)为什么保研看重科研竞赛经历研究生毕竟是需要具备一些科研能力的,简单的说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老师在保研面试时当然希望招收的学生本身就有足够的科研素养,这样进来之后便能很快的进入到研究生的角色,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判断这名学生是否适合自己的科研方向。虽然成绩和排名是保研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在读研之后更重要的是本身的科研素质而不是以往的成绩,这样老师对于本科有突出的学术科研经历的学生都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当在面试顶尖名校的时候,大家都是专业第一这时候有突出的学术科研经历岂不是加分项?(二)大学中有哪些顶级科研竞赛可以参加大学当中其实有非常多并且含金量较高的科研竞赛可以参加,如果可以参加的话尽量早做准备。1.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这项竞赛采取学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国三级赛制,分预赛、复赛、决赛三个赛段进行,经过一层层筛选才能进入到全国赛区,参加时间跨度是非常长的,同时想要获得全国奖项是非常难得,这也就导致了这项竞赛在大学当中是非常有含金量的比赛。2.美国和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五一数学建模竞赛。这两项比赛能够获奖的话也是非常重量级的奖项,说明了参赛者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水平、计算机编程能力、外语水平能力等等,同时能够锻炼Matlab等软件的操作水平,毕竟对于大部多数工科研究生来说,Matlab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数值计算软件。
原标题:提供170余项科研实习项目,42名导师进行跨学科指导 宁波诺丁汉大学暑期项目让学生沉浸式体验科研酷暑天,宁波诺丁汉大学理工实验室里却一派繁忙景象。600余名理工科学生选择留在校园,参与暑期学生体验项目。今年该校仅科研实习项目数量就多达170余项,42名导师自愿留校带领学生进行暑期课题研究。作为暑期短学期项目的一部分,暑期项目旨在为在校生搭建与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接触与互动、了解科学研究实质、增进科研技能、探索自身兴趣的平台。考虑到疫情影响,该校还人性化地开设了线上远程科研项目,为国际生与交换生们提供参与科研的机会。宁波诺丁汉大学化学专业的大二学生沈书恒加入了该校唐本灿老师指导的计算化学科研项目。这个研究项目是在Gaussian软件(一个仿真计算化学软件)中计算环加成反应。在参与暑期科研项之前,沈书恒也一直以为化学是一门重视实验和分析的学科,而在接触到计算化学之后,他却感受到现代化学研究已经离不开理论和数据计算。沈书恒说,暑期研究开始至今,唐本灿老师指导他们如何构建出较简单的模拟底物,再通过计算得到模拟底物反应的各种数据,例如热力学数据,键长键角数据,然后利用这些数据计算真实反应,简化了直接计算真实反应的难度。这样的过程,让他觉得很有意思并产生了研究兴趣。同样从探索未知中打开新世界大门的还有来自该校数学系的大三学生陆米然。她连续两年跟随的暑期导师是专注环境科学领域的Faith Chan博士。课题是宁波市蓝绿色基础设施与海绵城市建设调查研究。“这两年暑假我几乎逛遍了宁波大大小小的公园,采集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分析。我很享受这个过程,越来越喜欢环境科学这个学科,甚至想往这个方向继续深造。”Faith Chan是暑期自愿留下来带领学生进行科研的老师之一,他表示希望给到学生机会去接触科研、学习新的知识。据了解,暑期科研实习项目设立之初,该校理工学院就希望能通过阅读文献、探讨问题、户外考察、采集数据、撰写报告等,让学生有机会沉浸式体验科研的全过程,将自己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和生活之中。今年该校的暑期体验项目除科研实习项目外,还设有创新实验室、核心技能培训项目、文化赏析以及志愿活动。((史望颖 苏钧天)宁波诺丁汉大学 实习 科学 【来源:云南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2018年国家自然基金十大高校虽然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各项高校排名中位居前列,然而在2018年的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十大高校的排名中,北京大学位居第六,而清华大学更是跌出十大高校的行列。2018年中国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十大高校分别是:1、上海交大、2、浙江大学、3、中山大学、4、复旦大学、5、华中科技大学、6、北京大学、7、同济大学、8、中南大学、9、四川大学、10、武汉大学。从十大面上项目高校来来看,其中医学M9高校中除了特殊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外,其他的上交大、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华科大、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都位居全国前十,而中南大学因为湘雅医学院而入围前十,同济大学也因为最近几年重点发展生物医学而进入榜单前十。因此清华大学跌出十大高校,主要是清华大学没有一所强大的医学院。很难搞定的医学院清华大学一直想要合并北京协和医学院,但是由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特殊性,清华大学很难把这所强大的医学院收入囊中,因为医学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欧美高校中,医学院属于最顶尖的科学院,吸收全球最顶尖的学霸,在生命面前,金钱就是废纸,因此高端的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根本不差钱。规模很小的北京协和医学院拥有的院士数量超过大部分985双一流高校,因此清华大学很难吞并北京协和医学院,通过多年的撮合,北京协和医学院仅仅答应帮助清华大学合建医学院,造成清华大学虽然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迅猛,但是在传统的医学发展上却很难更进一步。北京协和医学院不愿被合并也是有原因的,复旦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由于吞并老牌医学院,取消医学院的建制,造成上海医学院和同济医学院的实力大减,因此复旦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相继恢复了医学院自己的建制。因此,2018年为了促进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发展,教育部、国家卫健委、上海市共建托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直属附属医院,可见一所医学院的实力和重要性!靠钱砸出来的浙江大学医学院2018年新建的中国医学M9高校中,浙江大学成功闯入其中,相对于2000年左右合校时期的浙江医科大学,合校后的浙江大学医学院发展速度迅猛,由于浙江省仅有一所985双一流高校,因此浙江大学获得了浙江省和杭州市政府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科研平台建设非常的榜,因此很多海内外高端人才都被浙江大学用高薪揽获,最近几年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川医学专业进入A+行列,成功领先了很多老牌医学院。因此浙江大学医学院是靠钱砸出来的医学院。除了浙江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新建的同济大学医学院也发展迅猛,特别是前沿生物医学领域,2017年的数据显示,同济大学青年千人仅有77人,而仅仅医学院附属东方医院就拥有13名青年千人,并且把生物医学干细胞做到了全国第一!从同济大学最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为了发展医学院可谓是拼尽全力!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等文件要求,现将2020年度大学生科技创业专项拟立项项目清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0年9月17日至2020年9月23日。公示期间,如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向省科技厅反映。凡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要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要具实名并附联系方式。对匿名或无具体事实根据的举报,不予受理。联系电话:机关纪委 027-87135693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处 027-87133971(jdc@hbstd.gov.cn)地址:湖北省科技厅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处(邮编:430071)附件:2020年度大学生科技创业专项拟立项项目表湖北省科学技术厅2020年9月17日附件:2020年度大学生科技创业专项拟立项项目表.docx【来源: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1.前言如果你想选择一个好的题目,就要抱着对自己和后人负责的态度。当然,除了抽象地理解一个好选题的特性,我们还应该懂得如何在庞杂的文献中找寻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其实,这些经验也是在不断的文献积累中逐步获得的。每当你读新文章时都应该问自己:“它到底做了什么贡献?我可以继续做些什么?”下面我们先来回顾下前辈们是如何讲述他们的选题经验,再结合一些例子讲讲我个人的实践经验。2. 前辈的总结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 Don Davis 在“Ph.D. Thesis Research: Where do I Start?” (《博士论文研究:我从哪里开始》)一文中针对博士论文选题给出了一条重要建议:选择你长期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激励你完成博士阶段的研究,更是在职业生涯初期为你提供一个可以挖掘和拓展的主题性研究领域。一言以蔽之,博士阶段的选题要避免“竭泽而渔”。Davis ( 2001 ) 还谈到了“ 有趣” ( interesting )选题的几个“参照指标” (indicators)。第一,“有趣”是一个很主观的词,难以统一标准,但总有些依据存在。笔者在这里补充一点,在学术界,“有趣”是一个既基本又苛刻的要求。说它基本是因为 几乎所有导师都会告诉学生要选一个有趣的题目,说它苛刻是因为每个人心中对“有趣” 都有不同的标准。第二,如果作者要让大家觉得选题有趣,那么选题在多大程度上对现实世界有影响就至关重要,简而言之就是选题要有“现实意义”。第三,证明一个问题的 “现实意义”可以通过学术领袖的工作来印证。如果有几位知名学者对你的选题做过相关 研究,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选题是重要的。第四,当你证明了自己在做一个重要的 选题之后,要说服读者你的选题是有新意且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实证类选题而言,在前 人的模型中加入一些变量显然不能作为“新意”的代名词。即便使用了全新的数据和方法, 如果实证结果不能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实证的主题依然老旧,那么这类选题 还是不成功的。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教授 Avinash Dixit (1994) 对选题的“现实意义”有自己的理解。他的首要建议就是不要太多顾及选题的社会意义,相反地,他鼓励学生尝试那些看似无用但非常吸引人的题目。显然,Dixit 的观点与 Davis 有很大不同。当然,经济学文献中互相矛盾的理论和实证发现比比皆是,在谈论如何选题时,出现这样的分歧也一点不意外。Dixit 主张兴趣第一,不断尝试,在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针对兴趣,Dixit 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很多想法和理论上的技巧会突然出现在你脑海里。但是,不要被动等待它们出现,要鼓励自己主动找寻这类想法。所以,要对任何与你研究相关的想法和资料保持高度的兴趣和敏感。只有这样,新的想法和选题才会不断涌现。这一点,作为有一定科研经验的读者应该会感同身受。虽然经济学家在选题是否一定要有“现实意义”存在不同看法,但多数人在谈论选题时都会反复提到“有趣”这个词。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教授、现任 Google 首席经济学家的 Hal R. Varian (1997) 在讨论如何构建经济学模型中也提到,在写模型之前一定要确认研究的问题是否有趣。为此,他用了经济学中最常见的概念之一——机会成本。当你选择一个题目做研究时,其实还有其他备选的题目,所以做当前题目的预期收益一定要超过你的机会成本。他认为要检验一个题目是否有趣和重要,关键在于是否提供了新的洞见(insight)。一个很形象的检验方法是,读者看了文章要发出惊叹:“啊,这篇文章解释了如此重要的问题!”总结起来,Dixit 和 Varian 是高屋建瓴地看待选题,展现了大师境界。Davis 的建议很 接地气,适合研究生选题时候参考。虽然语言表达不同,某些观点也有区别,但三位经济 学家都强调选题要新颖要有趣。略微遗憾的是,他们的经验之谈中“战略”居多,“战术” 较少。下文将结合我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提出更细致的操作性建议。我的实践经验由于经验和水平的差距,我对选题的理解与学界前辈们无法同日而语。作为一家之言与大家分享,仅供批判和参考。第一,选题要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尽管在如何读文献、读多少文献的问题上,经济学家看法各异,但我认为初学者还是应该养成勤读文献的好习惯。我们可以按照个人的研究,将经济学文献大致细分为几个领域,把论文分类归入文件夹。这些文献也包括没有正式发表的工作论文(Working papers) 。寻找文献的过程可以从各领域的文献手册(Handbook)、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JEL)、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JEP) 等入手,找出前人的文献综述,按图索骥查到文献的发展脉络。然后,通过文献索引查出目前最活跃的作者,根据作者的个人网站查询最新的文献综述及前沿研究。比如,在最近一段时期,哪些作者发表的重要论文最多、被引用最多,那么这些作者就应该被视作最活跃的作者。同时,可以关注 NBE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每周的工作论文更新,看看这些作者是否也在 NBER 经常发表工作论文。最后,将这些作者定为重点关注对象,时刻关心他们的最新研究。这种关心要做到细致入微,包括知道他们最新论文的投稿状态和正在写作的论文。因为有些写作团队效率非常高,如果你不了解具体情况,遇到选题近似或者重复时,你的论文还没写到一半,他们的文章可能已经被发表。所以,大量阅读除了能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还能避免选题撞车。第二,选题要符合作者的能力。寻找到一个好的题目,除了了解本领域的发展,还要理解为什么有些问题没人做。那些没有人碰的题目到底是受制于数据还是方法,你本人有能力解决这些吗?事实上,别人做不了的,很可能也是你做不了的。当然,在确认了上述问题之后,如果你有信心解决前人束手无策的问题,那么完全可以尝试挑战自我。这类文章一旦成功,贡献将是普通论文无法比拟的。现实中,一些看起来很“高大上”的题目,往往不是初学者轻易能驾驭的。比如,制度与增长的关系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可我们能想象一个年轻的学生去写,结果会如何。这便是老师们通常说的,选题不要太大的原则。虽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还是想补充一点,凡事没有绝对。如果一个初学者确实有很深的文献功底,又有很好的数据和方法做支撑,同时非常清楚写出来的论文会是什么层次和质量,老师们应该放手让他去尝试。关于这点,我的看法与 Dixit (1994) 关于选题应该以个人兴趣为重类似:学生的论文总有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应该以兴趣为先,允许错误和失败。第三,选题要有明确的导向性。目前的实证研究,大体有三类选题导向:问题导向、数据导向、方法导向。第一种导向,层次最高,初学者往往难以做到。所以,能做到数据和方法导向,也应该被鼓励。在灯光数据普及前,对增长的研究常常受困于内生性问题。现在这方面的数据多了,双重差分和断点回归等方法也普及了,解决内生性的难度就相应降低了。所以,从技术角度说,如今研究制度对增长的影响,难度比 Acemoglu et al. (2001) 初步探索时期要低些。可是,无论文献如何发展,我们都不会抹煞 Acemoglu et al. (2001) 的功绩,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类选题是非常珍贵的,研究结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大多数人都难以把问题、数据和方法三者兼顾。换言之,一篇论文诞生后,三个方面总有缺憾。这时,我认为问题是第一位的。读者和审稿人对一个重要的、稀缺的问题,多少会表现得宽容些。现实中,不少论文是数据驱动的。作者往往在获得了一些宝贵数据后才下决心要做一 篇雄文。在大数据成为热点的今天,如果研究者所占有的资源中包括了稀缺的大数据,而 不加以善待和利用,就是对资源的浪费。所以,数据驱动型的论文本身没有错。如果有错, 就是数据拥有者没有把故事讲好,没有把经济学理论(或者直觉)与数据结合好,没有把 问题实质研究透。出现这类情况,我认为可以归结于人的惰性。当数据优势太大时,研究 者往往会忽略问题的重要性。选题时也往往会片面强大数据的独一无二,而轻视了经济学 研究的基本要求。我们做数据分析,归根到底是为了理解经济体的运行规律和人做决策时 的规律。稀缺数据可以给予实证分析更精确的答案,更多因果性的结论,还有更多深层次 和异质性的启示。如果做不到这些,那么即使手握宝贵数据,也难以选得好题目。第四,选题要有自己的态度。所谓自己的态度就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明确自己的贡献,对过往研究有准确的评价。这个评价必须是客观公正的,在批判前人的时候要非常注意措辞。批判是需要的,但鉴于审稿人可能是你批判的对象,所以要把握尺度做到对事不对人。凡是涉及到批判的部分都要有理有据且措辞文雅。如果选择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题目,那么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你没有鲜明的态度, 审稿人会认为这篇文章没有什么贡献和进步,属于邯郸学步,审稿结果就很可能是负面的。同时,审稿人会从投稿人的态度中判断其对文献的熟悉程度和对经济学理论、方法、数据 的掌握程度,从而对文章质量进行评估。第五,选题最好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追求。如今的研究五花八门,数据新奇, 思路开阔。这些当然不是坏事,但我觉得源自生活的选题,可能会更有生命力。比如,时 下大学生就业难和专业不对口等现象比较普遍,它们就属于劳动经济学中的“过度教育”或 者“教育与岗位错配”。做这些研究贴近生活,同时具有科研意义。又比如,一些学者研究 放开二胎生育对妇女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也很贴合热点,既有政策意义又有学术价值。近期,不少学者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污染对经济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也是他们有了切肤之 痛后,逐步尝试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和解释现实问题。总之,我们身边的很多事,都值得 研究。虽然我不主张扎堆搞热点研究,但多关注身边发生的变化,从中寻找有趣和有意义 的研究课题是值得提倡的。这条建议与 Dixit(1994)和 Varian(1997)的观点不谋而合。最后,选题也要有分享的精神。这是我个人的体会,可能与大部分导师要求学生严守选题的要求相矛盾。现实中,不少人觉得选题特别难,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特别是自己发现了一个不错的方向,往往不自觉就“保密”起来。我的看法恰恰相反,选题和思路不需要过度保密。真正好的选题,别人听过也未必能轻易剽窃。在一个良性的环境中,讨论可以带来更多的视角和意见,丰富选题的意义,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同时,更多人的讨论,也许更有利于促成合作。我们不能讳疾忌医和闭门造车。把选题和初步思路与合适的人分享,并不会损害个人的利益,相反可以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退一步,如果你有很多好的想法,但受制于时间和精力无法把这些想法全部转化成科研成果,那么与别人分享,促成他们更多更好的研究也是对文献总量的贡献。有很多选题可以分享,说明你的思维没有枯竭。靠保守秘密,靠护着选题,其实已经棋输一招。总结起来,选题的指导思想是要找到一个有趣而又意义的题目。这种意义可以是基于个人兴趣的(Dixit,1994),也可以基于社会价值(Davis,2001)。实现这个目标的基础是:1、有一定的文献积累;2、带着“问题”和“兴趣”找选题;3、清楚个人能力的边界;4、对生活充满奇心;5、学会交流与分享。
青年人研究青年人,是否靠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副馆,近入口处的第五个展位,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炎琳正在整理从广州带来的33个档案盒,盒子里装的是广东、贵州两省的7203名青少年戒毒人员体质调查报告。正是基于这些报告,华南理工大学的8名同学在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上带来了《运动作剑,弃毒前行——基于我国7203名青少年戒毒人员体质调查的运动干预方案设计与效果跟踪》(以下简称“青少年运动戒毒”)。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发现,在本次挑战杯赛场上,类似的对青少年尤其是特殊青少年群体的研究,成为多家学校关注的焦点。我们暂且将其称之为“朋辈研究”现象。这种青年人研究青年人的“朋辈研究”是如何形成的?当代大学生做同辈人的“朋辈研究”的优势到底有多大?这背后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环境基础?记者为此做了调查。 绝非故意,但兴趣确是科研源动力谈及加入项目组的原因,炎琳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故事。高中时,炎琳有位表哥染上毒瘾,表哥平时会去“看望”她,偶尔还会邀约她去见他的“朋友”。“那些人都是吸毒的。”她补充说。起初,炎琳对此心有恐惧和抗拒,但是随着阅历和知识的增加,她开始对这个群体感兴趣,想知道他们的生活处境是怎样的,该如何帮助他们走出毒瘾困境?当炎琳知道学校有团队在做相关项目时,她决定要加入。华南理工大学运动与健康管理专业学生黄善彬介绍,“青少年运动戒毒”项目组利用两年时间,走访了广东、贵州两省14个城市,调研了14665名戒毒人员,最终针对当前“运动戒毒”现状,提出了我国首个戒毒人员专用体测标准并创造了24套分级分类运动处方库。正如炎琳的经历,大学生做科研,兴趣可能是将研究做下去的源动力。在南京工程学院,“天印梦工场”成为“追梦人”学生创新团队走上科研道路的原始起点。这是一个国家级众创空间,也是江苏省创业示范基地,培养出一批在江苏省乃至全国都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学生创业典型,仅在“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十强中就有3名,百强中有10名。2017年,武惟婕刚入大学,就对众创空间产生了兴趣。“大一入学,学校组织参观众创空间。我看到,那里有很多和我差不多的的学生,却拥有办公室,我就很好奇。”武惟婕说,后来,通过师姐全静,她开始了解到大学生创业相关事宜。随后,武惟婕发现身边很多同学都对“创客”群体好奇,同班同学王宁就是其中之一,从那时起,她们开始组建研究小组对其开展小范围研究。从向身边人简单了解,到系统访谈青年创客,这个因为兴趣而产生的研究小组,最终成长为一个科研团队,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追梦人”的逐梦路:探寻大学生创客群体的发展之道》(以下简称“大学生创客”)带到了全国“挑战杯”的赛场上。项目指导老师徐浩介绍说,在这项研究中,最主要的工作还是靠同学们自己操作,自己只是给予他们一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并帮助他们联系一些访谈对象。兴趣总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可以培养,却很难强加。武汉大学《从疏离到融入-贫困地区留守儿童亲社会性问题的调研与干预》(以下简称“贫困地区儿童亲社会性”)项目研究成员,就是在一次“偶然”中对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产生了兴趣。项目队长王立婷是一名性格开朗的女生,有一年休学创业经历的她自身就带着一股“敢想敢做”的特质。王立婷的一个同学对乡村慕课教育非常感兴趣,2018年初,王立婷和几名同学一起来到河北省某贫困县的一所乡村小学调研。“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现在在农村,知识教育做得很好,但很多农村小孩性格很孤僻,校园霸凌现象也很普遍。”王立婷说,正是那次调研让们确定了“挑战杯”的研究课题。经验虽少,但共情却让科研更深入对创客群体的研究,目前在学术界到底进行得怎样?带着这样的疑问,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在中国知网上以“创客”为关键词搜索,发现有4915篇“篇名”中带有“创客”的文章。对此,南京工程学院的王宁告诉记者,在这之前,他们也注意到当前有很多类似的研究。但她介绍,很多有关创客的研究,主要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很多项目主要是在研究政府、高校应该如何推动‘双创’教育。但对大学生创客群体的研究并不多。”王宁说,“他们发展的怎样,有怎样的压力,未来的发展条件如何?这些方面研究得很少。”“他们能够聊到大学生创客心里去,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同龄人考虑。”徐浩说,他认为大学生做“朋辈研究”最大的优势就是“共情”。“共情”的研究优势,在华南理工大学的研究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炎琳告诉记者,刚开始进入戒毒所调研时,自己心里也没底,但是走进去后,她发现那些青少年和同龄人别无二致,“他们有时候也会主动帮忙搬东西,见到我们还会‘敬礼’”。华南理工大学“青少年运动戒毒”项目指导老师边宇介绍说,大学生去做“朋辈研究”更适合,“戒毒所的工作人员经常和我反馈,学生给学员(记者注:戒毒所戒毒人员的称呼)上课时,融入得非常好。”在“贫困地区儿童亲社会性研究”中,“共情”的作用更大。王立婷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确定课题,就是被当地孩子的处境所打动。在学校,有个小男孩对于这群远道而来的老师非常喜欢。不管团队成员走到哪里,他都会跟着、看着,但团队成员试图接近他时,他又很“抗拒”。“他不知道该怎么和我们交流。”团队成员陈惠渊说。事情在一天晚上发生变化。当天,就在大家要回各自宿舍休息时,小男孩突然对老师们唱起了歌。“我们宿舍是一排房子,他就站在我们住处的另一头,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完整地唱完之后,就跑进去了。”那天晚上,也正是这件事让王立婷和同伴决定一定要开展这项研究。可是,“共情”虽然是大学生做科研的优势,但这是否会影响到科研的准确性呢?对此,王立婷表示否认,她告诉记者,在做项目研究中,他们主要使用博弈游戏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判断与选择作出研究结论,避免了研究者的主观判断。成果评价,育人恐最应重视11月12日,第十六届“挑战杯”北航投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落下帷幕。本次“挑战杯”共评出了35件特等奖作品、105件一等奖作品、286件二等奖作品。不过,对这些“朋辈研究”项目来说,奖项层级代表的是科研水准,在此之外,他们还收获了更多项目带给他们的成长。在“青少年运动戒毒”项目中,最让炎琳印象深刻的经历是去调研戒毒所里的艾滋病群体。指导老师边宇也告诉记者,在去之前他提前告知学生“自愿”前往。“很多人只是阶段性戒毒,而且其中有些人还患有丙肝或者乙肝,很难保证不在调研期间毒瘾发作,作出一些过激行为。”边宇解释说。尽管如此,研究团队每个人还是都选择前往。这次亲身经历也让学生们真实地感受到这一群体的面貌。炎琳告诉记者,和这一群体面对面接触,发现他们和我们并没有什么差别。“社会对这一群体需要的是关注,而不是排斥。”她说。参与“大学生创客研究”,为葛俊帅带来的影响则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进一步思考。他在加入研究团队之前仅仅是一名渴望创业的大学生,但是做了一段科研项目后,他对创业的看法开始改变,他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当下需要做的是先踏踏实实地工作,积累经验。在指导老师徐浩看来,参与挑战杯比赛,既锻炼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徐浩介绍,在答辩当天,只要3名学生代表参加就可以,可是当天早上团队所有的人都自发早早起床,为三名答辩同伴“壮行”。“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已经磨合出感情。”徐浩说。“挑战杯”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奥林匹克”盛会的赛事,在科研价值的评判标准里,“育人” 的价值在“朋辈研究”中显得同样重要。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杨宝光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