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9月28日电 (任佳晖)据教育部网站消息,今日,教育部人事司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宣布了教育部党组的任免决定,陈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陈峰同志简历陈峰,男,1962年11月生,1983年6月入党,1983年7月参加工作,北京交通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2017年4月任长安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19年1月任长安大学党委书记。2020年9月,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新京报讯(记者 戚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迎来新的党委书记。9月28日,教育部人事司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宣布了教育部党组的任免决定,陈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因年龄原因,山红红不再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公开资料显示,陈峰,男,1962年11月生,1983年6月入党,1983年7月参加工作,北京交通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2017年4月任长安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19年1月任长安大学党委书记。此外,长安大学官网显示,陈峰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轨道交通安全防灾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与安全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都市快轨交通》编委会主任。新京报记者 戚望 校对 柳宝庆
重磅!新书记来了!陈峰照片9月28日,教育部人事司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宣布了教育部党组的任免决定,陈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因年龄原因,山红红不再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教育部人事司、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负责同志出席会议。据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211、“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教育部组织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该校共有22个学科榜上有名,其中,最好的学科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这两个学科都是A+,在全国都是第一!可以看出来,该校的优势学科非常好!除此之外,该校的化学工程与技术获评A-,全国前5%~10%,该校是一所以工科学科为主的学科,不过,榜单上外国语言文学和应用经济学等社会科学、文科学科也有上榜!陈峰,男,1962年11月生,1983年6月入党,1983年7月参加工作,北京交通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2017年4月任长安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19年1月任长安大学党委书记。
原标题:陈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山红红不再担任教育部网站9月28日消息,9月28日,教育部人事司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宣布了教育部党组的任免决定,陈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因年龄原因,山红红不再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教育部人事司、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负责同志出席会议。陈峰,男,1962年11月生,1983年6月入党,1983年7月参加工作,北京交通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2017年4月任长安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19年1月任长安大学党委书记。来源:教育部网站责任编辑:朱学森 SN240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9月28日电 (任佳晖)据教育部网站消息,今日,教育部人事司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宣布了教育部党组的任免决定,陈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陈峰同志简历陈峰,男,1962年11月生,1983年6月入党,1983年7月参加工作,北京交通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2017年4月任长安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19年1月任长安大学党委书记。2020年9月,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更多报道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2020年9月25日)卢映川任北京市政府副市长(图/简历)吴强任贵州省委秘书长(图/简历)谢卫江任湖南省副省长(图/简历)
9月28日,教育部人事司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宣布了教育部党组的任免决定,陈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因年龄原因,山红红不再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教育部人事司、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负责同志出席会议。陈峰,男,1962年11月生,1983年6月入党,1983年7月参加工作,北京交通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2017年4月任长安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19年1月任长安大学党委书记。【来源:教育部】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山东省东营市是一个新兴的城市,建市时间并不长,1983年建市,也只不过37年的时间。那么东营市作为一个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的城市,有哪些高校呢?坐落在东营市的高校分别是华东石油大学、东营职业学院、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和东营技师学院,共四所。全省一共有141所高校,其中普通本科高校67所,包括公办院校44所民办院校12所,独立学院11所;高职高专74所,包括公办院校60所民办院校14所。一、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是全国的一所211高校,是国内的重点大学。曾经山东东营人以考上石油大学为骄傲。石油大学石油大学始建于1953年,逐渐形成了山东、北京两地办学的格局。现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一共有两个校区,分别是青岛和东营。设有12个教学学院,62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接近2万人,研究生接近6000人,留学生1000多人。1969年学校迁到了山东东营,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1988年学校改为石油大学。当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身边有朋友考上石油大学,感觉非常的厉害。后来上班了,同事的孩子考上石油大学的也越来越多,但是一般男孩选择石油大学的比较多,因为相关的专业还是与石油相关的比较吃香。而这样的一般在外边作业的机会大一些,所以说更适合男性。其中石油大学有国家重点学科5个,分别是油气储运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化学工艺,油气井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和工业催化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石油大学后来随着石油大学的发展,石油大学迁到了青岛的黄岛。现在石油大学的教育发展中心还在东营。每当走到曾经的石油大学校区门外的时候,看到曾经的繁华的校园,现在人员稀少,感觉心里比较落寂。而当时的石油大学人也迁到了黄岛,但是有的人家庭落户在东营,不得不两地奔波,比较劳累。二、山东胜利职业学院2013年,胜利油田师范专科、胜利油田教育学院和胜利油田师范学校,这三个学校进行了合并,组合成了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当时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其中的一部分一一油田师专在东营市叫的非常响。油田师专创立于1979年,为东营培养了大批的师资力量。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考大学的时候,身边很多同龄人都考上了油田师专,当时我们不是油田户口,是地方户口,所以很多人都是以委培的形式进入油田师专的。当时委培费挺贵的,记得在6000元左右。合并之后的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占地700余亩,固定资产1亿多元。有全日制本专科专业43个,其中包括本科专业两个,高职23个,对口高职7个,5年一贯制高职11个。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山东胜利职业学院是企业办学,毕业生主要是面向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铁十四局等等大中型企业。三、东营技师学院东营市技师学院是一所高等职业资格教育院校,是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山东省技师培训基地、山东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东营市公共实训基地。东营技师学院以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工为主要目标,同时承担在职职工培养和培训机构师资培训任务。东营技师学院东营技师学院现有在校师生5000多人,其中教师300多人。东营技师学院很有办学特色,坚持精细化管理,开放化办学,内涵式发展和标准化引领。同时东营技师学院还和普通高中学校联合办学生,比如高中学校成绩非常一般的想参加春季高考的学生,可以借助东营技师学院去学习相关的技术专业,为自己的高考助力。四、东营职业学院东营职业学院在全省来说口碑还不错,成立于2001年,占地面积2700亩,专任教师800多名,全日制在校学生17,000多人。学校共有7个系,50多个专业,分别是工业工程,农业工程,计算机,经济,文法,教师教育和艺术。东营职业学院学校的学院分为电子信息与传媒学院,石油与化学工程学院,石油装备与机电工程学院等等。东营职业学院离我家也就是两里地左右,校园非常大,没事的时候我会去里面溜达溜达,感受一下大学的氛围,心情还是非常舒畅的。但是作为一个职业学院,招收的学生水平没有那么高。不过在职业学院里面,东营职业学院还算是不错的一个学校。东营职业学院学费不高,一般每年在5000元之内。说笑话,有一次坐公交路过职业学院南门,一个两岁的孩子问他妈妈这是一个什么学校,妈妈就说了学校的名字,孩子非常憧憬的说我以后要到这里来上学,他妈妈赶紧说咱可不来这里上学。东营职业学院虽然现在东营只有这4所高校,而且石油大学的主校区还搬到了青岛,成了东营人的遗憾与心中的痛。但是好消息也接踵而至,北航和山东农业大学,还有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学院都要来东营落户了。这三个大学的到来肯定能够提升东营的名气,为东营输入新鲜的教育学业。2019年11月29日上午,东营市河口区政府与上海徵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学院项目投资协议。相信随着高校的越来越多,东营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6日讯推进油地校融合发展,是市委、市政府交付东营区必须做好的“三篇文章”之一。东营市东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油地校融合发展作为第一发展战略和改革主攻方向,强化主责意识,落实主体责任,制定出台《油地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顶层设计,深挖资源,创新机制,破除壁垒,不断推动产业、科技、人才、社会、文化“五大融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走深走实,营造了油地校融合发展新生态。深化产业融合,拓展发展空间。围绕“让油田产业资源就地发展”的目标,聚力在平台搭建、企业服务、油田招商、项目建设上攻坚突破,不断拓展油地产业融合发展空间。一是搭建产业承接平台。加快推进东营高新区、油地融合产业园等载体平台建设,完善园区产业集群定位,提升园区基础承载能力,集中承接油田产业项目、改制企业、搬迁企业“退城入园”。目前,累计承接随钻测控生产线、高端精密加工中心等23个油田产业项目,以及油田物资总库、现河采油厂特车大队等3个油田搬迁企业和16个油田改制企业落户,其中今年推进中亚技改、胜机装备技改等项目6个。二是优化油田企业服务。牢固树立“像支持外来投资企业一样支持油田改制企业发展”的服务理念,着手研究制定支持油田改制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对注册落户的企业在税收、科技、土地、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落实区领导、区直部门联系油田二级单位、生产单位和改制企业制度,为油田企业转型发展提供“店小二”式服务,今年以来,36名区领导、36个区直单位走访油田二级单位和改制企业62家次,帮助解决生产难题16项,顺利推进了胜利油田森诺胜利工程公司石油装备模块化设计配套、胜利油田胜机石油装备公司智能修井机等新上、技改项目落户发展。围绕服务油田企业生产经营,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金融等工业服务业,支持德仕集团建设全球油服中心,打造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手段、以核心技术为支撑的平台型油田服务新模式,实现从单纯供应油田化学品的“油田药店”向面向全球提供油井增产技术的“油田专科医院”转型,预计年内可帮助胜利油田恢复老旧油井150口。三是创新油田招商模式。瞄准油田供应链市场,梳理建立供应企业库,涉及供应链产品58个大类6000项品种,组建专门招商小组上门招商,建设油田供应链基地,力争年内实现油田供应链招商15亿元。制定盘活油田移交闲置资产产业规划,联合开展长安大厦等楼宇招商,吸引盒马鲜生、苏宁易购等新零售业态入驻,全力推动西城商圈复苏。四是实施项目攻坚行动。将油地融合项目持续纳入全区“510”行动计划(每年在工业、服务业、农业、城市建设、油地校融合5个方面分别确定10个重点项目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行“专班推进+挂图作战”,全力加快建设进度。今年实施现河采油厂老厂区开发、中心城小区单位雨污分流改造等油地校融合重点项目10个,计划总投资121亿元,年内完成投资33亿元,目前项目开工率达到100%。深化科技融合,激发创新活力。围绕“让油田创新成果最大化就地转化”目标,聚力在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完善油田技术市场化转化机制上攻坚突破,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一是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油地校共同规划建设“两区一走廊”(东营科教园区、东营高新区、油城创新走廊),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推动创新要素合理流动,构建上下游贯通、产学研一体、全链条育成的协同创新格局。其中,在东营科教园区,配合推进胜利学院转设、石油大学高等研究院、石油大学研究生院东营分院、国家级应急救援培训基地等建设,吸引油田研发资源外溢和科技成果集聚,打造黄河三角洲区域创新中心和全国石油技术创新策源地。目前东营科教园区整体策划已完成,胜利学院转设已顺利通过省教育厅、国家教育部实地评估论证,一期石大科技交流中心正进行装修,中开院蓝马孵化基地已入孵企业15家。在油城创新走廊,串联大数据港、大学生创业园、中科创新广场、胜利科技孵化器、梦立方数字产业基地等10余个省级以上创新孵化载体,将科教园区创新成果孵化中试后输送到高新区产业基地,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高新区”的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目前已入驻在孵企业143家。在东营高新区,深化园区运营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生态,年内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打造油田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主阵地。二是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引入中开院按照“四不像”模式整体运营东营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引入关联性强的油田及国内高端研发机构,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油田成果孵化中试,已招引中科院视觉工业研究所、东风农机蔬菜机械研究院、省地矿院地热创新中心等机构入驻,着力打造功能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深化与油田“四院一中心”对接合作,积极争取油田钻井院整体搬迁落户高新区,共建海洋石油装备产业园,组建EPC石油工程总承包商,着力打造专业化工程技术服务平台。以“交钥匙”方式吸引争取油田技术检测中心落户,开展新材料、环境治理、安全监管等领域的检测服务,着力打造油地公共技术创新平台。三是完善油田技术市场化转化机制。研究起草《东营区关于促进油地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政策》,支持区内企业向油田科研院所有偿预定科技成果和转化技术,对区内企业定制油田科技成果或共同研发科技成果并就地转化的提高奖励比例。设立区级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建立科技信贷企业库,对油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提供信贷支持。制定《关于支持胜利创新孵化器入孵企业发展的意见》,已入孵油田企业和团队13家,转化油田科技成果6项,今年将继续推进胜利创新孵化器二期建设,力争新增入孵油田科技人才项目10个,打造油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坚持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引入国内知名的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建设集成果展示、需求发布、初创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油田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平台,全面梳理油田科研院所、二级单位的科技成果和专利,依托主导产业图谱绘制油田科技成果专利树,加强科技成果与产业有效对接,加速油田科技宝藏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人才融合,厚植战略优势。围绕“油田人才共享共用”的目标,聚力在强化政策供给、畅通交流渠道、创新合作方式、推进便利化服务上攻坚突破,充分释放油田人才红利,厚植发展战略优势。一是强化政策供给。把胜利油田、石油大学高层次人才纳入市区人才政策扶持范围,建立胜利油田、石油大学高层次人才库,累计吸引13名油田高层次人才申报国家、省、市人才工程;举办首届“油地融合杯”创新创业大赛,评选油田优秀项目11个,对落户发展的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资金扶持。创新设立招才引智“伯乐奖”“亲情奖”,对引进油田高层次人才的企业和中介给予税收奖励,对油田“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家庭给予专项奖励,以政策“强磁场”吸引油田人才回归。二是畅通交流渠道。完善油田科研人员到地方企业交流挂职机制,已选聘14名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在职博士到地方企业挂职任“科技专员”。创新建立“人才池”,探索油田科研院所共享使用人才专项事业编制,从区直事业编制中统筹20个编制,用于油田高层次人才及随迁配偶安置,保留其油田身份,为油田人才、油田子女到地方创新创业解决后顾之忧。三是创新合作方式。鼓励油田在职职工在地创新创业,通过给予办公场地、手续办理、项目融资等全方位扶持,争取油田在职高层次人才—隋林保留身份、离岗创业,在高新区组建胜利星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同时中石化首次突破性以专利使用权参股合作,开创了油田在职职工离岗创业和中石化技术入股合作的先河。探索柔性用人模式,推动油田科研院所与地方企业共建开放型实验室,开展研发合作,推动“外脑之智”变为企业之技。四是推进便利化服务。在油田改制企业配备人才专员36名,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对一”“保姆式”服务。实行油田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转学)“一人一议、特事特议”,10个工作日内完成学籍转接。盘活油田闲置资产,改建64栋人才公寓,目前已全部达到入住条件,为油田“候鸟型”专家、创业人才提供住房保障。深化社会融合,优化民生供给。围绕“把油田人口留在当地”的目标,聚力在优化居住环境、优化社区服务管理、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上攻坚突破,同城化打造民生“幸福圈”。一是优化居住环境。高标准做好“三供一业”和办社会职能移交“后半篇文章”,对油田82个老旧小区进行维修改造,涉及100414户、建筑面积947.58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30%,预计8月底全部完成;为油田移交小区19000余户居民办理不动产证;计划投资1500万元,对油田移交的23所学校全面改造提升;计划投资1.6亿元,对油田移交的16处公园、广场进行改造提升,目前胜利广场、胜利电视塔已完成改造并进入全面招商,其余预计10月底全部完成。二是优化社区服务管理。按“规模适当,就近管理”的原则,对移交的85个油田小区设立42个社区居委会,由镇街选派人员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实行与居委会主任“一人兼”,今年将以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为契机,成立社区党委,吸纳国企退休老党员进党委班子,激活社区管理“油地一盘棋”。将油田移交小区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划分516个网格,全部配备专职网格员,将油田区域人口数据、热线资源等统一整合至区大数据服务中心,全面提升油田移交小区精细化管理水平。三是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优化油地教育资源布局,探索推进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改革,将油田移交的23个中小学全部纳入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推行学区统筹招生管理、集团统筹教学师资管理等一体化管理模式,打破油地教育“二元”体制壁垒,促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油地医疗资源布局,整合油田移交的社区医疗机构资源,规划建设多功能社区医养服务综合体,完善惠及油城居民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探索推行油地医保互通互认制度,在实行油地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登记、保费征缴、待遇享受“三统一”的基础上,与油田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全部签订服务协议,为油地居民提供无差别的医疗服务。深化文化融合,共建精神家园。围绕“油地人文情感认同”的目标,在媒体战略合作、提升文化供给、重塑文化记忆上攻坚发力,切实提升油地居民的城市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一是深化媒体战略合作。推进有线电视高清信号双向接入,积极探索油地媒体主题协同策划、联合采访、同步发稿机制,联合举办媒体采风活动,更好传递各方声音,凝聚融合发展共识。二是提升文化供给质量。将油田移交小区全部纳入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油地群众文化满意度。建立油地文艺演出“1+3”(以1个文艺团体为主导,区文化馆、社区文化站、文化志愿者三方参与合作)互助合作机制,疫情期间组织油地校艺术家联合开展文艺创作,编印《油地抗“疫”特刊》,刊发油地文艺作品42件,为油地群众联合抗“疫”注入信心和力量。三是重塑城市文化记忆。公开征集油城文化标识,实施油田井场、生产设施等产业景观改造,布展石油科技馆,建设“油城记忆”主题公园,建成首个童趣主题油井平台,开发石油工业研学游主题线路,打造全国石油文化名城,传承“胜利精神”文化基因。
历史的峰回路转中,总有一些东西贯穿岁月、一脉相承。在东营这片黄河孕育的城市,宽厚包容是这方人特有的品格。为了一个梦想,成千上万的石油人从全国各地来到东营。为了一个梦想,中国石油大学由北京迁校到东营。为了一个梦想,油地校携手走过数十载。这个梦想,就是振兴梦、发展梦、幸福梦。回望来路,“团结共建”,已成为融入东营血脉的优秀基因与传统,成为这座城市重要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特质。可以说,东营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油地校共建史。客观来看,油地校融合,既有深远的历史沉淀,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油地校高举团结发展大旗,聚焦重大合作事项深入研究、系统谋划,聚焦彼此核心关切坦诚沟通、相互支持,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合力攻坚、快速突破,在新起点上推动油地校融合发展取得更大成效。在融合中彰显格局胸怀:高站位大格局,坚持油地校“一家人、一条心、一盘棋”,以基础性体制性工作为未来发展夯基垒台,以历史耐心和诚意默契携手走向全方位深度融合当前,油地校融合进入了一个需要全方位深度融合时期,信息、产业、自然资源开发、科技、人才、城乡建设、社会民生事业等各方面都需要一体化发展。12月11日,由东营区政府与胜利油田物资管理配送中心联合主办的产业链招商引资推介会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家石油产业知名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共谋发展。这是东营推进油地校融合发展的缩影。以东营区为例,该区围绕“让油田产业资源就地发展”“让油田创新成果最大化就地转化”“油田人才共享共用”“把油田人口留在当地”“油地人文情感认同”的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油地校融合取得实效。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发展的快与慢、优与劣在于发展路径、发展方式,也在于发展机遇,但根本在于发展格局和胸怀。在油地校融合发展中,东营市委、市政府从大处着眼、从实处着手,以大局观念和历史耐心谋划未来、实干当下,油地校三方认真落实油地校联席会议、专题会议和高层领导定期会商、相关部门日常联络沟通等制度,及时研究解决融合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确保合作事项顺利推进。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油地校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思路,创新举措。2019年11月,东营市委、市政府出台《油地校深度融合发展激励政策》,围绕支持油田职工和石油大学师生创业、整合市域物资要素资源、促进人才共享、深化科技合作、加快经济融合、支持油田油气主业和非油产业发展、共建东营科教园区、促进干部交流等8个方面,研究制定26条具体措施,有效聚合三方优势资源,为推动融合发展注入了动能与活力。2019年9月,油地校举行三方干部互派挂职座谈会,12名干部勇担油地校联络员、协调员、服务员、推进员,围绕融合难点、堵点发力,推动各项融合重点任务落实,为油地校全面深度融合提供了宝贵经验。2018年,东营市委六届四次全会召开,提出了“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明确提出并深入实施开放、融合、聚焦三大战略,其中“融合战略”就是统筹推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和油地校融合。同心同力,凝聚合力。步入新时代,像东营市一样,油田、高校也在重新定位中再出发。胜利油田面对中石化关于“建设世界领先洁净能源供应商”的时代课题,提出了“建设一流企业、打造百年胜利”的美好愿景。石油大学肩负“双一流”建设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建设“石油学科世界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面对新格局,像东营市一样,油田、高校也都把融合发展摆上重要位置谋划落实。油田提出,全力推进区域产业融合、区域生态建设、区域社会发展,培育打造融合发展新优势。石油大学提出,以更大的视野推进合作共建,统筹重大问题、重大关切,科学论证、快速推进,推动油地校共建、共融、共同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油地校融合发展的战略共识更加凝聚,油地校“一家人、一条心、一盘棋”理念更加牢固,为在更大平台、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推动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融合中彰显逻辑思维:聚合力共发展,推进油地校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工作结合,激发创新发展活力油地校融合始终是东营发展的独特优势、突出特色、重要潜力。长期以来,海底管道检测依靠潜水员水下探摸,不仅效率低、成本高,而且存在安全隐患。胜利星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将金属磁记忆检测装置搭载到水下遥控机器人上,一举破解了该难题。观念一变天地宽。星科检测技术公司董事长隋林是油田高层次人才。为支持油田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油地融合发展,中石化首次突破性以专利使用权参股合作,有力支撑了企业创业发展。科技融合是油地校融合一大亮点。10月份,中国科技开发院东营(科教园区)创新孵化基地正式启动。该基地项目由中开院、深圳蓝马创业与东营区合作共建,是中开院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布局的首家孵化器,将积极引进和培育石油服务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油地校科教融合的缩影。去年2月22日,油地联席会议召开。25日,油地校联席会议召开。会上,三方就共建东营科教园区达成共识。一年多来,有关事项加快落实,取得了丰硕成果:——东营科教园区总体规划和二期概念性规划方案已编制完成,国家级应急救援培训基地一期完成装置改造。——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转设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工作推进顺利,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将在东营设立研究生院,彻底扭转东营目前没有公办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局面,进一步增加城市青年人口,改善人口结构,提升东营城市影响力、竞争力、辐射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共建东营科学技术研究院、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推进顺利。——制定出台油地校人才资源融合“15条”,选聘14名石油大学在职博士挂职地方企业“科技专员”,支持油田和石油大学取得科技成果17项,油田8人入选市级以上人才工程。——去年8月,石油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挂牌成立;11月,油田首家以科技成果使用权作价入股的胜利星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在东营区注册成立。——东营区建设胜利工程高端装备产业基地,整建制引入7个胜利油田专业院所和270多名科研人才,承接油田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项目产业化,实现从研发设计到中试生产“一站式”就地转化,成为油地融合发展、科技资源共享的样板项目。——垦利区推动石大胜华、石大富华强强联合,共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今年一次开工5个产业协同配套项目,后续跟进实施7个项目,形成上下游衔接配套的产业组团,打造国内最完整、最先进的锂电池材料产业基地。——河口区建设胜利万和高端油服产业园,引导油田改制企业参与开发区资源整合,打造专业运营平台,盘活闲置低效土地,实行研发、服务、制造加工一体化,打造黄河以北重要的油服产业基地。……油地校融合的成效体现在方方面面,产业融合是重要方面。融合助力大项目建设。石大科技参股东营威联化学公司实施的200万吨/年对二甲苯项目,是东营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牵引项目,经过积极争取、快速推进,一期工程已正式投产,二期工程接续实施;围绕对二甲苯项目下游实施的PTA等项目加快推进,上游千万吨炼油项目已经明确整合路径,力争明年实现重大突破,助推东营打造万亿级高端石化产业集群。融合助力新领域发展。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新星石油公司与东营市财金投资集团三方将组建山东鲁辰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推进地热、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开发。融合助力新路径探索。东营区出台激励政策,推进油田产业项目、改制企业、搬迁企业“退城入园”“退二进三”,集中承接23个油田产业项目、16家改制企业、3家搬迁企业,到位投资185亿元。河口区引导油田改制企业参与开发区资源整合,盘活400亩闲置低效土地,建设高端油服装备产业园,打造黄河以北重要的油服产业基地,趟出了一条油田改制企业“二次创业、转型发展”的新模式。在融合中彰显情怀担当:抓重点惠民生,扎实推进“四供一业”移交,油地校共建一座城、共爱一个家徜徉在东营城区一个个湿地公园,“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美妙体会让人难忘。东营生态文明的美丽嬗变,背后是广大市民群众的期盼,也是油地校融合发展的结晶。在东营区耿井公园,只见凉亭、健身器材、石径小道、休息设施等一应俱全,清幽整洁的小路,映入眼帘的湖泊,整个公园充满了勃勃生机。耿井片区涉及耿井、东赵、南王屋3个村,现河特车大队等9个油田工矿企业。经过当地政府的努力,过去脏乱差的片区成了油地融合示范样板区。“以前广场前面的停车位上都是乱草,花砖也破了不少。这一改造,漂亮多了!”谈到今年区里实施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东营区文汇街道居民李华庆竖起了大拇指。据悉,东营区投资1500余万元对济南路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对沿线部分楼体原有墙体脱落、广告位痕迹严重的进行清洗刷新,道路两侧破损严重的区域进行修复,对交通隔离护栏进行更换,提升部分节点及城市家具,提升了城市形象。“以前,我们舞蹈团得在外面租房子练舞。如今居委会给免费提供场所,我们舞蹈团又重新‘活’过来了。”退休多年的油田职工翟绛红说。去年以来,东营区黄河路街道以玉景社区为试点,推进13个油地融合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建立油地居民网格化社会治理一张网,将移交后的30个小区、3.4万户10万人纳入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范围,提升了服务群众水平。在民生融合上,东营市把承接油田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业务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组建工作专班,认真研究后续运营管理机制,着力解决移交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目前,稳步推进油田小区房屋不动产登记,加快解决长期以来油田职工住房无法进行确权登记、自由交易的历史遗留问题。宋影是河阳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也是河口社会化服务协调中心外输员工。如今,她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河阳社区500户居民的网格员。为进一步完善“四供一业”移交小区的服务管理,河口区创新网格员配备模式,通过深化与油田的劳务合作,为新移交小区统一配备由油田输出劳务人员组成的网格员队伍,实现了油地网格化服务管理的一体化运行。以此为缩影,东营市采取“管理+技术+服务”模式,油田向地方输出1800名员工,从事供水、供气业务运营;一批市政设施按照协议约定正在开展维修改造,实施了系列油田移交公园、广场改造提升工程。规划设置了81个社区居委会,将油田移交社区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按规范配置社区专职网格员,提升了社区管理精细化水平。此外,在基础设施共建上,东营市组织实施了现河采油厂老厂区开发、中心城小区单位雨污分流改造等中心城油地校融合重点项目,改善了城市环境。
过去,油地校因为石油在东营相逢相知;现在,油地校因为发展再次共商共谋;未来,油地校还需要携起手来,才能共创共赢美好明天。油地校融合发展始终是东营最突出的特色、最独特的优势,更是最重要的潜力。一直以来,油地校都高举团结发展的旗帜,在重大合作事项中系统谋划研究、携手共抓落实,始终相互支持、合力攻坚。如今,这份特殊的情谊,在产业融合发展中越发浓郁。项目合作共建、人才交流互动、平台共同搭建、技术落地转化……油地校三方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融互促的产业生态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东营未来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更为油地校继续携手奋斗增加了底气。以激励政策拉动共建,以精准招商促进油田产业链转型升级,不断推动油地校产业融合向纵深发展如果说一种资源可以崛起一座城市,那么产业融合的思想,同样可以改变一座城市。东营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油地校共建史。长期以来,油地校三方在培育发展地方产业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并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推动油地校产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2018年,市委六届四次全会召开,提出我市“三大目标定位”,明确提出并深入实施开放、融合、聚焦三大战略。其中,“融合”战略中包含统筹推进油地校融合。2019年11月,市委、市政府出台《油地校深度融合发展激励政策》,围绕支持油田油气主业和非油产业发展研究制定了具体措施,更是推动了油地校产业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让油田产业资源就地发展”是东营区油地校融合长期以来的目标。为把目标落实、落细,东营区出台激励政策,加快推进东营高新区、油地融合产业园、油田改制企业产业园、油田厂矿大院搬迁安置产业园等载体平台建设,推进油田产业项目、改制企业、搬迁企业“退城入园”“退二进三”。目前,累计承接23个油田产业项目,3家油田搬迁企业以及16家油田改制企业落户,到位投资185亿元。“我们企业从1996年开始来东营开展业务,多年来一直与东营及胜利油田不断深耕石油仪器仪表及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去年市里新出台了《激励政策》,让我更是期待与‘老朋友’携手共进,走向共赢!”12月11日,由东营区政府与胜利油田物资管理配送中心联合主办的产业链招商引资推介会成功举办,荆州市明德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伯利在推介会上畅叙着自己企业与东营的深厚友谊、共同探讨未来发展蓝图。“胜利油田”,是东营城市品牌的一张特色名片,名声可谓是“响当当”。油田就是东营市招商引资的最大资源、最大客商。今年来,东营区把油田产业链招商作为产业招商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油田产业链优势,瞄准省外重点油田供应企业开展精准对接10余次,达成合作意向8个,为下一步我市石油装备、海工装备、环保装备产业集聚升级奠定了基础。多年来,油地校携手并进,艰苦创业,促进了油田开发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时代,无论形势怎样变化,油地校融合发展的战略共识只会更加凝聚,油地校“一家人、一条心、一盘棋”的理念只会更加牢固,推动油地校产业融合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的目标将更加坚定。大项目延伸传统石油行业产业链条,大产业集聚园区创新合作模式,油地校产业共融互促蹚出“新路子”在油地校三方融合发展的链条上,产业融合是重中之重。12月2日,东营石油技术与装备产业研究院与胜利采油厂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整合东营高新区的产业优势、研究院的机制灵活优势与采油厂的资源优势,为高新区油地融合创新平台打造开辟新通道,为园区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搭建新平台,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油地校深度融合发展、共商共赢提供了平台支撑。油地校融合助力大项目建设,促进我市石化产业更快地实现转型升级。9月1日,石大科技参股东营威联化学有限公司实施的200万吨/年PX项目一期工程正式投产,二期工程接续实施;围绕PX项目下游实施的威联化学250万吨/年PTA、新加坡首化集团230万吨/年PTA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上游千万吨炼油项目已经明确整合路径,力争明年实现重大突破;齐鲁石化正与我市万达集团合作,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分两期建设26万吨丙烯腈项目和40万吨ABS项目,支持石化产业向下游延伸……东营与胜利油田合作的一个个重大项目相继开工落地,助推东营打造万亿级高端石化产业集群。油地校联合开发新能源取得实质性突破。中石化已批复同意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新星石油公司与市财金投资集团开展新能源业务合资合作,三方将合资设立山东鲁辰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推进地热、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开发。融合蹚出了油田改制企业发展的“新路子”。河口区引导油田改制企业参与开发区资源整合,盘活400亩闲置低效土地,建设油地融合高端油服装备产业园,打造黄河以北重要的油服产业基地,蹚出了油田改制企业“二次创业、转型发展”的新模式。……蓝图已画,关键在落实。油地校产业融合项目正以蓬勃之势丰富拉长传统产业链条,产业融合发展的篇章正在东营徐徐展开。聚集人才合力,实现技术共融,激发油地校创新发展成果共享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石。东营石化、石油装备、橡胶轮胎企业数量多、规模大,对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的需求旺盛。油田、高校是人才科技资源“宝库”。今年以来,油地校通过链接“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资源互通共享,擦出“交流”的火花:——东营科教园区总体规划和二期概念性规划方案已编制完成,国家级应急救援培训基地一期完成装置改造。——东营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开院东营创新孵化基地装修完成。——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转设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工作推进顺利,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将在东营设立研究生院,彻底扭转东营目前没有公办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局面。——制定出台油地校人才资源融合“15条”,选聘14名石油大学在职博士挂职地方企业“科技专员”,支持油田和石油大学取得科技成果17项,油田8人入选市级以上人才工程。——推进人才科技信息共建共享,依托胜利云网建设油地校人才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整理发布科技成果153项,上线石油工程类、机械类、检测类等专家72人。……一直以来,油地校三方在拓展利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积极搭建人才专家平台、科技合作平台、项目转化平台,探索建立多领域人才交流合作方式,破除企业人才流动体制机制障碍,支撑产业融合发展,激发油地校创新发展成果共享。2018年,中石化出台政策,鼓励油地共建科技孵化器,为油田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开辟了渠道,以政策“强磁场”吸引油田人才“引进来”“留得住”。去年,油田在职高层次人才隋林在东营高新区组建胜利星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从油田“走出来”的创业者,公司董事长隋林对孵化器的建设感触颇深:“油田内有大量的技术人员和成果,是一座技术‘富矿’,油地共建孵化器为油田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搭建了好的平台。通过这一桥梁,可以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化,服务油田和地方经济发展。”据东营区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在中石化的支持下,油地双方将继续探索建立灵活有效的体制机制,鼓励油田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实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在油地校科技人才资源整合、融合发展上蹚出新路。东营的发展,凝聚着油地校三方的心血和汗水;而东营的未来,更需要油地校三方同心同向、携手同行。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油地校发展的空间必将更加广阔!(记者 郑代玉 关晨歆)【来源:海报东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