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互联网时代,市场研究行业还有前途吗?无生

互联网时代,市场研究行业还有前途吗?

在机场,偶然翻开微信订阅号,看到了CTR发的一篇稿子,才知道市场研究双年会召开了。时间过得很快,一晃,离开这个行业已经十年,但恍惚还在昨天。 市场研究行业在之前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行业,远远不如培训大师们有名,但一部热播剧【我的前半身】却让这冷门进入到公众视野。不过,影视剧依然只是影视剧,女主从编外访问员成为资深咨询师合伙人的桥段可能只会发生在屏幕上。事实上,在这个以学历和资历衡量价值的行业,没有硕士或者博士这样的学历,没有扎实的跟随做过大项目的经历,是没有任何机会成为“顾问”的。 2001年,偶然的机缘巧合进入到了市场研究行业,也由此与通信结缘。娄老师、张老师、李老师等等,众多的师长同事们融洽的相处了很多年,直到2008年走出来,现在想起依然历历在目。 那是个市场研究行业的黄金时期,国内外的机构蓬勃兴起,几个人几台电脑就可以组建一家公司,简简单单轻轻松松的可以拿到数十万甚至百万级别的大单,赚钱好像就如同现在自媒体一样容易。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黄金发展,太多的行业同仁变得浮躁,文人之间的合作很艰难,大量的公司很快就会分崩离析,造成的后果就是,在中国,几乎没有能够形成一家类似麦肯锡罗兰贝格这样的咨询公司巨头,小而精的团队适合短平快的项目,却无法形成稳定的核心竞争力。 在那个漫长的七年中,我主要从事的是简单粗暴的数据处理工作,甚至很多时候都在桌子上摆弄堆积如山的回收问卷,拿着打号机心不在焉的为每份问卷打上唯一的号码。不要小看这个号码,一个简单的失误可能都会给后期的处理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甚至是百十万价值的项目失败。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一部热播剧让市场研究行业进入到普通公众的视野,而且其“高薪”更是让很多人艳羡,但是,这个时代显然已经不再属于高傲的咨询顾问们。大多数的市场研究公司举步维艰,项目越来越难以获得,工作成就感下降,互联网、大数据以及正在到来的人工智能都给以“人脑”为价值创造的市场研究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当然,行业也正在进行深刻的变革。 对于大多数市场研究机构来说,以前最具有社会价值的都是数据获得的过程。虽然在市场研究机构中,运作部门(也就是访问执行部门)往往最低位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部门是创造价值的部门,正是因为市场研究机构能够有效的科学的组织落地的访问,收集到很多公司自己没有能力去或者不愿意去收集到了大量统计数据,市场研究机构才能被客户所接受,整个行业才具有市场价值。 不过,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获取数据的方式已经被彻底改变。在PC互联网时代,一台电脑还不能对应一个人,实名制的缺乏,这些都让网络调查只能是补充,可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客户端的普及让一机一人成为现实,实名制更是推进了信息真实性有效性,互联网的便利性得到了空前释放。这种现象带来的后果,一个是数据获取的成本大幅降低,市场研究机构很难有高昂的项目报价,利润水平下降,二是很多原来的客户单位因为互联网运营的能力提升而获得了直接获取数据的能力,不再需要市场研究机构做“中介”。 此外,互联网和大数据让分析不再是专业人士才可以做的工作,大量的越来越简化的分析工作让企业工作人员就可以完成此前需要专业市场研究员才能完成的任务,外包越来越少,更有甚者,大量的IT公司开发了可以进行数据分析的简便工具,在大数据的支撑下自动完成分析和结果呈现,市场研究机构的价值不得不再次缩水。 市场研究是高附加值的脑力劳动,咨询顾问都是拥有各种头衔的分析师,依靠学到的各种模型以及方法论来完成咨询报告,从而指导企业的运营实践。但是,面对信息量巨大的互联网,大量的企业管理人员获取信息的成本快速降低,专业人士在管理层中的比例上升,出身行伍了解企业实际的企业专业管理人员的分析能力甚至超过了专业但缺乏实践的咨询顾问,市场研究机构不仅不再是引领者布道,还在很多方面变成了跟随者传播者。 面对这样的社会变革,市场研究机构别无选择,只能去适应,而且是快速适应,否则就只能被淘汰。1、小的市场研究机构放弃或者弱化咨询能力,专心做好运作执行,在大数据无法实现的地方寻找市场空间,或者大幅度的提升生产效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部分的市场依然很大。 2、改变客户目标,研究新的市场结构。市场研究此前的主要客户是大型巨型企业或企业集团,而未来的主要市场可能是在中小型企业。 3、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研究机构必须快速互联网化,建设网络信息获取渠道并推广开来,构建属于自己的数据库系统,提高对大数据的分析挖掘能力,这些都不能是以具体项目为目的的,而是着眼中提高公司整体能力。 4、在市场研究行业,人才结构也要跟着变化,市场研究要IT化,招聘程序员,组建IT部门,具体的成果输出不再是简单的PPT,而是基于大数据系统的IT成果,可执行可持续可落地。 5、与大型互联网公司、大型企业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练兵练系统,研发属于自己的模型IP,拥有在行业独特的叫得响的竞争力,单打独斗很难生存下去。 6、项目没有高低,只要在一个领域做深做透,不仅能够做到比同行强,还必须做到比大数据人工智能强,一定可以在看似非常低端的项目上发展壮大。 7、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宣传方式,拥有发声出头,营造行业领导力氛围,打造明星咨询师团队。整个行业需要明白,蛋糕正在越来越小,行业内的恶斗大家都不会有好日子,现在需要的是合作合作合作。

苦差事

新力市场研究:定位调研就是解决问题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市场也进入新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充分竞争状态,消费者需求多元化、注重品质,消费升级对企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企业转型升级并做更好营销成为必修课和出路。专业调研咨询机构如何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发挥其专业化价值优势呢?近来有人说传统的市场调研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面临被升级、被传统的挑战和考验,有人说调研只是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供决策参考,有人说调研就是解决问题,调研是企业战略性资源的角色。新力市场研究认为,传统市场调研面临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浪潮的冲击和考验是好事,而关键问题在于是否真正理解并发挥市场调研的价值和定位,互联网或大数据或人工智能都只是新科技工具和手段的发展,它们都是为市场调研服务的工具和手段,不是目的更不是行业发展阻碍或枷锁。传统调研公司只有把握好这个时代浪潮机会,才可能迎风而上,更上一个台阶。伟大领袖对深入一线的调查研究极其重视,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影响深远的著名论述,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其中有两个含义,一是解决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的调查来实现,二是调查是以要解决问题为目的和导向,不能解决问题的调查就不是好的调查,这是在给调查研究作明确的定位。对于市场调研也一样,能够真正的帮助企业描绘清晰的市场作战地图,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战略或营销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才是好的调研,这是市场调研存在的价值,也是客户的购买理由。客户如果觉得购买理由不充分,可能会委婉的说调研行业跟不上大数据或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工具的发展,或其他理由,这些只是表面的说辞而已,即使一天你跑在高科技工具的前面,还是不能帮助客户解决实际的问题,客户还是会有其他的说法或嫌弃。市场调研的本质价值是消费机会洞察,深入理解消费者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洞察就是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供决策参考,互联网或大数据则更多是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支持,深度的洞察能力是互联网或大数据最明显的短板。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传统调研公司只有不断提升分析研究能力,掌握核心理论体系,运用好互联网和大数据这个先进工具,才能形成真正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新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只能充当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供决策的参考角色。新力市场研究自成立伊始就坚持走调研咨询化的专业化路线,把定位理论与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进行结合,开创了定位调研理论体系和方法论。新力市场研究源自华南理工大学统研所,1997年开始与美国哈里斯调查公司合作CCBR、JTI等全国性调查项目,在当时看来此类调查项目利润可观,属于的金牛类业务,但项目专业附加价值不高,调研的核心关键价值体现不出来。创始团队始终认为调研咨询化的专业化路线才有更好的机会和出路,于是就有了“新力不是一家传统的调研公司,也不想做传统的调研公司”这样的自我定位和期许。创业之初大家都在不断的探寻和尝试专业领域的突破和提升,创始成员偶然在书店看到《广告攻心战略—品牌定位》这本书并带回来,这是里斯和特劳特先生《定位》一书于1991年在中国大陆的首个中译本,由台湾刘毅志教授翻译。公司核心团队认真研读该书后觉得书中的核心观点、角度和思想较为新颖和独特,一致认为以市场营销理论为基础的传统调研应该与心智认知思维进行结合,才能更好的帮助企业做更全面、更深入的市场分析,进而解决品牌定位的科学依据和论证难题,从那个时候开始,新力市场研究就开始走向调研咨询化的实践道路上。在累积大量成功案例的基础上,对定位调研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化的思考和梳理,开创性的提出了“新力定位调研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并开创了定位调研新品类和新领域,新力市场研究现已进化为一家专注于定位调研的咨询公司。掌握核心研究模型40多个,为众多标杆型企业提供独到见解的专业服务,得到南方航空、澳门中旅、艾美特、东莞农商银行等知名企业的高度认可和赞赏。新力定位调研理论体系也经历了不断的成长和迭代,定位调研理论第一代:以消费者需求为基础的定位调研,挖掘探索消费者重要未满足需求,运用于产品概念开发及USP提炼;定位调研理论第二代:在市场充分竞争环境下,从消费者心智特征出发,描给消费者心智地图,建立品牌差异化表达模型,运用于打造差异化品牌及定位;定位调研理论第三代:站在品类战略的高度,以品类设计思维进行调研和论证,运用于新品类开创及战略发展。新力市场研究如何在新经济环境下发挥其价值优势呢?中国市场共有超过4,000万家中小企业,对于咨询行业来讲,这是庞大的需求和市场,但咨询行业存在的明显的问题,而且大多数咨询公司只服务于大规模、行业领导企业,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支付不起高昂的营销咨询费用;同时咨询行业有众多各式各样的咨询专家,很多专家其实是营销培训层面专家,光说不做而且没有企业实际操作经验,只停留在理论和知识的传播,而不是理论实践、检验和指导者;有不少咨询项目过度依赖专家的经验和看法而拍脑袋做决策,缺乏对消费者深入的微观调研和洞察,咨询成果缺乏科学依据而留于形式;导致市场到处充满浪费钱的广告,到处充满只有视觉效果没有品牌内涵的蹩脚广告,或只有购买理由没有视觉表现力的独脚广告,或两者都没有的浪费型广告。对于外贸型企业来讲,国际经济环境持续低迷,国内制造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优势日益降低,外贸企业发展举止艰难,众多外贸型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有的主动发展国内消费市场,有的直接关闭停转,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加大了外贸型企业的转型紧迫感,自主品牌战略和做更好的营销和传播成为他们的首选出路;对于内销型企业来讲,面临新零售环境的冲击和压力,随着国内中产阶层的崛起,消费升级对企业产品升级提出更高的要求,做更好的营销和传播也成为他们战略选择。新力市场研究拥抱新经济与时俱进,帮助企业打造品牌,帮助企业做更好的营销和传播,助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新力市场研究公司战略紧紧围绕“专注定位调研,帮助企业打造与众不同的品牌”而展开。让更多数中小企业轻松用得起科学定位咨询服务,这是新力市场研究的存在理由和企业初心。所以说调研就是解决问题。(文/老米)来源:东北新闻网

天情

新力市场研究:定位调研的三大法宝

定位调研从本质上来讲是品牌战略定位研究,站在品类设计的战略高度,帮助企业开创并主导一个全新品类,开创新品类是创造市场的最高境界,是企业实施创新战略的关键第一步。定位调研从消费者心智模式出发,以需求、竞争和趋势三个维度为导向,探寻顾客购买理由,探索品类分化机会,定义品类核心价值及特性,发展全新品类概念,为品类战略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企业科学定位,少走弯路,降低专家拍脑袋和教条经验主义所带来的决策风险。定位调研的价值优势传统调研以消费者行为、市场营销为主要理论基础,理论基于消费者日常行为产生了各种需求,营销是了解并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重要前是消费者是理性决策和专家,探寻消费者需求是调研的主要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需求洞察、广告效果评估、产品测试、价格测试、概念测试、市场机会点、消费行为习惯及态度、人群细分、满意度、品牌健康、品牌联想、媒体接触习惯等等。传统调研思维碎片化,没有形成系统解决问题的调研成果,调研结果仅作为企业市场营销的决策参考依据。静态的、单一的、模式化、常规化的传统调研,只告诉我们消费者过去发生的行为,更多的体现市场过去的状况,未能真正有效的反映未来市场的变化及趋势,传统调研对企业如何应对现在和未来竞争的指导意义越来越小。定位调研站在品类竞争的战略高度,建立在广泛信息和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敏锐的市场洞察给战略定位提供正确方向,最根本的是动态的把握市场需求的趋势,从而适度超前的引导和创造市场,掌握竞争主动权。定位调研以心智认知科学和市场营销为主要理论基础,理论基于信息泛滥、同质化竞争、供过于求的大竞争时代,竞争的战场不在产品、渠道或市场,而是在消费者的心智,定位就是在消费者心智中相对于竞争对手创建有利的竞争位置,形成有价值的差异性优势。以消费者需求、竞争和市场趋势为导向,重要前提是消费者不是专家,而且倍受大量信息干扰,更偏向感性、快速性决策。重点在于了解消费者心智认知,发现心智认知上的差异机会点,探寻顾客购买理由,以开创新品类为目标。定位调研是企业实施创新战略所进行的一系列调研。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描绘消费者心智地图、竞争品牌特性分化、品类分化及趋势、重要未满足需求、源点人群特征、源点渠道测试、开创新品类机会、品类原型、竞争品牌战略性弱点分析等等。打仗离不开地图,商战也一样,必须描绘详细并准确的消费者心智地图,定位调研就是描绘商战地图。定位调研过程保持开放性假设和动态性验证,扩散式思维,层层深入抽丝剥茧,调研成果明确指向开创全新品类,直接用于企业品牌战略定位决策,是涉及知识面最广、技术和价值含量最高的调研形式。定位调研的三大法宝传统的、常规的、模式化的调研价值贡献有限,定位调研贵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和价值优势。定位调研从消费者心智模式出发,以需求、竞争和趋势三个维度为核心,探寻顾客购买理由,帮助企业科学定位,少走弯路,降低专家拍脑袋和教条经验主义所带来的决策风险。定位调研的三大法宝就是需求洞察、竞争分析和趋势把握,调研成果直接运用于开创全新品类战略。1、洞察需求:从微观层面挖掘消费者重要未满足需求,了解消费者重点关注及考虑因素,确定主力目标消费者人群。通过消费者心智快照,主要了解消费者心智中关于该品类的常识性认知,注重表浅层面、第一反应的表达,而不是他们经过深思熟虑的表达。了解消费者心智中对相关品类的认知、感性评价及消费经历。消费者往往不知道或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想要什么,而对于自己不想要的或不喜欢的却非常清楚,他们只是看到别人在消费,所以才认为自己也需要,他们大多是言行不一,得到信息不真实和有效,了解他们有何困惑、痛点、不想要的或不购买的原因,然后反向推导出顾客的真实需求,远胜于询问消费者有何需求、为何而购买、有何想法,这才是真正的需求洞察和挖掘。挖掘消费者重要未满足需求是需求洞察研究的核心内容,消费者用品类思考用品牌表达,品牌价值来自于品类的代表性地位,品类是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而需求是品类的存在理由和核心依据,需求是品类之母,品类是需求的解决方案,离开重要未满足需求去谈品类创新是无根之源。2、分析竞争:从中观层面确定主要竞争品牌,描绘消费者心智地图,竞争品牌特性分化图,竞争品牌心智等式,竞争品牌战略性弱点,以及企业自身能力分析。了解主要竞争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所占据认知或特性,了解竞争品牌在消费者心智认知中的强势及弱势,进而探寻其背后的战略性弱点。寻找竞争品牌尚未占据、发现或薄弱领域。关注竞争品牌在某方面做得不够或失败的原因,往往比了解他们成功的原因更有参考价值。了解自身品牌在顾客心智中的认知优势、弱势或潜在机会,分析企业成长基因及特性,企业开创新品类所需能力和资源的匹配程度。识别竞争品牌战略性弱点是竞争分析的核心内容,分析竞争对手在消费者心智认知中的强弱势,避开竞争对手的强势,找到并进攻其弱势,强势隐含着弱势,竞争对手的弱点存在于他的强势之中。竞争战略的要旨在于将对手的强势重新定位,从而借力使力,因势利导建立自己的定位,必须是对手强势中的弱点,也就是战略性弱点,使其不可能放弃其固有的强势,不能复制和跟进。3、把握趋势:从宏观层面把握品类分化趋势,以品类成长驱动品牌成长,站在品类发展战略全局高度,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判断品类分化趋势,分析竞争品类发展趋势及消费者需求行为趋势。定位调研开创新品类讲究审时度势,开创的新品类如果太超前不容易被市场接受,可能成为先烈,太滞后坐失良机,没效益,容易被淘汰,与市场同步容易被超越,很难有所作为,适度超前,产生先发效应和优势,保持一定时间内的无竞争状态,从而获得超额利润。消费趋势是整个趋势研究的核心内容,新力市场研究总结多年定位调研项目发现以下消费趋势:从数量的消费到质量的消费,越来越注重产品品质、质量与性能;从有形的物质功能层面的消费到无形的精神层面的消费,越来越重视心理感受,品牌体验、荣耀感、归属感和身份感,越来越重视品位、格调、个性和象征意义;从产品消费到服务消费,消费呈软化趋势;从单一化的消费到多元化消费;从大众化的消费到个性化消费,消费呈分散化的趋势等等。定位调研的三次进化新力市场研究始于1997年,源自华南理工大学统研所,专注定位调研21年,是国内唯一全面掌握、深入理解定位理论并把定位理论与市场研究深度结合的专业调研机构,在定位理论思想的引领和推动下,新力市场研究把市场研究从战术层面的研究提升到战略层面研究,开创了定位调研理论体系,并作为指导思想运用到市场调研项目的实践中,大幅提升了市场研究数据的视野和商业价值,从而焕发出新的商机和活力,用定位调研的方法解决中国品牌战略定位的难题。1997年底,《广告攻心战略—品牌定位》这本书改变了新力市场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轨迹,这是里斯和特劳特先生《定位》一书于1991年在中国大陆的首个中译本,由台湾刘毅志教授翻译。公司研究团队发现该书核心观点、角度和思想非常新颖和独特,认为新一代的市场调研应该从消费者心智模式和特征出发,以需求和竞争等多个维度来开展调研,做有战略高度和价值的市场调研,才能真正帮助企业解决品牌定位的科学依据和论证的难题。从那个时候开始,新力市场研究就开始做正确的事,聚焦定位调研专业领域。在累积大量的成功调研案例的基础上,新力市场研究对定位调研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化的思考和梳理,开创性的提出了“新力定位调研理论体系”,开创了定位调研新品类和新领域。在20多年的市场实践累积中掌握了40多个核心研究模型。新力市场研究现已进化为一家专注于定位调研的专业机构,为企业提供独到见解的定位调研服务,帮助众多企业成功开创新品类,成为品类领导者,得到南方航空、澳门中旅、艾美特、东莞农商银行、星火教育、九芝堂等知名企业的高度认可和赞赏。新力定位调研理论体系经历了不断的成长和进化,定位调研理论第一代:以消费者消费产品为主要研究视角,以需求为导向,了解消费者需求、行为习惯及态度,重要挖掘探索消费者重要未满足需求,调研成果主要运用于产品概念及USP概念开发及发展。定位调研理论第二代:在市场充分竞争环境下,以消费者心智模式及特征为主要研究视角,以消费者需求和竞争为导向,描绘消费者心智地图、分析竞争品牌特性分化,建立品牌差异化表达模型,运用于打造差异化品牌定位。定位调研理论第三代:站在品类竞争的战略高度,结合品类发展趋势,以品类设计的前瞻性战略思维为导向,主要了解品类分化及趋势、开创新品类机会、品类原型分析、竞争品牌战略性弱点分析,调研成果主要运用于品类创新及企业创新战略定位发展。营销的本质在于打造品牌,打造品牌的核心在于开创新品类并成为品类的代表,这是创新性战略思维,科学的战略定位前提在于科学的定位调研,定位调研有效降低定位决策的压力和风险,真正解决科学定位难的问题,定位调研是企业实施创新战略的关键第一步。条条大路通罗马,定位调研就是寻找最近的那条路,少路弯路,最近的那条路是指开辟全新领域,自成一类,符合心智认知规律,顺应消费需求大势,借势借力使力不费力,被潮流推着走。来源:消费日报网

李秋实

比107篇造假论文更可怕的,是SCI论文都能买

近日,著名出版商斯普林格决定撤回107篇同行评议造假的论文,这些论文全部来自中国学者。学术不端再一次成为焦点。评职称、晋升、加薪、评选各类称号都与论文挂钩的体制,催生了一系列灰色产业。甚至有人对“冰点”的记者直言,在SCI上发文章,“不过就是完成一件流水线上的产品”。被买卖的SCI竞赛记者|郭路瑶编辑|陈卓SCI竟然被卖了。面对这条简短的新闻,29岁的“SCI职业写手”陆志明压根儿不以为然。这位微生物学博士毕业生,曾拒绝了被视为“香饽饽”的两所高校副教授职称,自愿成为一个“枪手”。在大多数人眼里,这个全称《科学引文索引》、59年前由美国人创立的数据库十分“高大上”,是评价科研水平的“硬指标”。但对陆志明而言,在上面发文章,不过就是完成一件流水线上的产品。最近,加拿大汤森路透集团宣布,将旗下包括SCI数据库在内的知识产权和科学信息业务,高价抛售给一家与科研毫无关系的投资公司。听说这个消息,美国微生物协会立即与这项“扭曲了科学”的指标说拜拜。陆志明看到网络上有人提问SCI被卖“对国内乃至世界学术圈会产生怎样影响?”他毫不犹豫地写下“有个毛线影响”。▎校园里,一则代写论文的广告。视觉中国供图“现在科学本来就是个产业,是功利的。”陆志明说。兼职两年全职一年,他经手SCI论文多达25篇,结婚和房子首付的钱就是这样攒出来的。而他所认识的另一个小团队,一年的业务流水量就达到2000多万元。与灰色市场的繁荣相呼应的,是我国在这场“国际SCI竞赛”中嗖嗖往上蹿的得分。在2014年,我国SCI论文数量便高达25万篇,仅次于美国,是英国的两倍。中国在这场竞赛中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在科研经费的比拼中,中国虽然屈居第二,但年均16.6%的增长速度却让其他选手望尘莫及。然而,一边是科技论文“第二大国”的辉煌成绩,一边是创新指数在40个主要国家中排第18名的尴尬现实。有学者呼吁“论文崇拜撑不起科技强国”,简单要求论文发表的期刊和数量,只会折腾掉大笔科研经费。但是,对于另外一些学者来说,在我国的国情下,量化的评价指标总比人为主导要强得多。在SCI论文代工厂的流水线上,不到1年就能生产一篇博士毕业论文随着我国SCI论文体量的日渐庞大,陆志明所在公司的业务也蒸蒸日上。销售部、市场部、产品部、实验部、技术支持部,光看部门组成,他们公司与其他公司并无不同。只不过,从这些流水线上诞生的,是一篇篇SCI论文。作为一个权威的引文数据库,SCI通过科研论文被引用的频次来体现科研成果和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每年都会公布所收录刊物的影响因子排名。而陆志明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一篇发表在影响因子5分以下期刊上的SCI论文,他们在半年至9个月内便可搞定所有实验量。这种在他眼里“没啥技术含量”的实验“体力活”,全部交给本科和专科生组成的团队。他们中许多“连实验原理都不懂”,但“操作技术相当高”。接下来,包括博士和硕士在内的技术支持部门要花差不多两周的时间,根据数据“从零整出一篇能发表的SCI论文”。从数据分析、撰文绘图到语言润色,他们如同堆积木般熟练。加上前期的实验和后期的投稿,最多不超过一年半,一篇能达到博士毕业要求的论文,便从他们手中印到了SCI国际英文期刊上。招揽顾客之类的“杂活”则不需要他们费心。在这个严谨而高效的工作链条上,一个个部门之间环环相扣:销售团队联系客户;市场部通过调研了解需求,并且收集客户反馈;产品部根据客户告知的研究方向,在一周内列出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并且呈现给客户。此后,陆志明所在的部门给出详细的实验方案和预算,客户认可后签约。毕业、评奖、评职称,对论文需求催生了一个巨大的代写市场。图片来自网络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史教授江晓原,对此早就见怪不怪。“SCI刊物一点都不神秘,很多公司都能搞定。”江晓原反复强调。“国内的考核体系却往往认为,如果你能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你便牛得很。”在他看来,SCI如今俨然已成科学界的“黄金俱乐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期刊一经收录即登龙门。事实上,SCI每年收录的刊物多达8000多种,“有不少水刊”。他举例说,有的期刊就是单纯地刊登实验报告,哪怕是同类型的实验,只要具体对象和数据不同,便可能多次发表。如今不少期刊推出了电子版,篇幅不再受限,更导致鱼龙混杂。而且,在江晓原看来,影响因子这把看似公正的尺子,其实也会说谎。一方面,期刊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提升自己的影响因子。另一方面,被引用次数越多,也不一定说明科研价值越大。极端情况下,一篇极其糟糕的文章也经常被当作反例引用。正如江晓原所调侃的,“萝卜快了不洗泥”。在读博的5年时间里,陆志明一共发表了5篇SCI论文,其中两篇发在了所在领域排名前五和前十的期刊上。而如今,他一年完成的SCI论文多达十几篇,大多发在了中低端杂志上。当鸡的数量增大到100万只,鹤恐怕就很难被注意到了根据多年的追踪观察,江晓原觉得,“SCI枪手”的产业链已经逐渐浮出水面。去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宣布撤销43篇SCI医学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短短5个月之后,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又撤销了64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所有被撤销的论文均由第三方公司代为投稿,他们在推荐审稿人时提供虚假的邮箱,自己投稿自己审,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然后将伪造的审稿意见发回杂志社。在江晓原看来,这已经成了不少“枪手公司”快速发稿的秘诀。在成为“全职枪手”前,陆志明曾兼职的公司便走了这条路子。但如今他所在的公司讲究“绝对正规”,保证客户的安全。因此,他们有很多“回头客”。有些客户从博士到走上一线,一直依靠他们公司发表论文,有人代写论文形成的研究都成了体系。在这个成果生产链条上,陆志明是那只“下蛋的鸡”,但孵出的蛋却不属于自己。看着那些没有自己署名的论文,陆志明却并不感觉失落,因为他很清楚,“自己只是在做服务业”。他服务的对象大多是公立医院的临床医生。“不进入这个行业,你根本不知道他们对于科研外包的需求量。”在中国的医院里,医生要临床和学术“两头挑”,不像美国的医院,临床型和学术型医生大约10∶1。SCI论文显然成了他们升职路上的“拦路虎”,陆志明因此觉得,自己某种意义上给客户清除了路障。正是这种巨大的需求,让这个兴起不到10年的行业像气球般膨胀。陆志明的工作从单纯地代写文章拓展到了设计研究方向和实验细节,而他们的实验室也像陀螺般越转越快。在他看来,业绩增长的背后,正是国家对科研硬指标的逐渐重视,以及随之而来的日益庞大的基础研究体量。2014年,我国发表的SCI论文总数与14年前相比,已经翻了5倍。而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北京市所有科研机构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加起来还不及一所哈佛大学。有科研工作者回忆,那时SCI论文还是新鲜事物,所在的学校给予现金奖励,但大家仍然感觉高不可攀。单一的评价体系也是催生论文代写市场的原因之一。图片来自网络陆志明所在的公司成立于2007年,那时SCI论文已经普遍与评职称挂钩。同时期,井冈山大学一位教师3年内在国际SCI期刊《晶体学报》上发了70篇文章,成功被提为副教授,此后又被曝出论文造假。在这些压力和诱惑的驱使下,有不少客户找到了和陆志明一样的代写者。“单纯地写一篇,没有设计实验的环节,公司签的合同就是3万元。”这些流水线上的标准品,最终变成了“学术泡沫”,涌入我国每年20多万篇SCI论文的洪流中。江晓原认为,优秀论文早已不能在这些泡沫中“鹤立鸡群”了,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打比方说,泡沫泛滥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当鸡的数量增大到100万只的时候,远远望去一大片,其中有几只鹤恐怕就很难被注意到了”。他大声疾呼,“我们已经过了计划经济的时代,不应该再搞计划学术了!”生物科学家饶毅也曾在科学网博客上尖锐地指出,“SCI在中国科学和教育界长成了一个畸胎瘤。”评价科研成果,逐渐变成只看发在了哪儿,发了多少篇,影响因子多高,发了什么却没人关心。定量分析评价当然存在问题,但只采用同行评价并不可行事实上,如何避免纯量化的评价标准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只令中国科学家头疼。在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后,美国科学家兰迪·谢克曼“任性”地宣布,不再向《细胞》《自然》《科学》三大“所谓的顶级杂志”投稿。他自己创办的期刊也完全不采用影响因子这一指标。理由是,“人们往往觉得那些数字看起来更客观,但其实它们都是错误的”。对于这一事件,“SCI写手”陆志明依旧很淡漠。“所有的评价指标到最后都得量化,这个没法避免,就和找工作要看985和211高校一样。”在他看来,单方面地宣布不公布影响因子,不过是掩耳盗铃。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武夷山,早在5年前便对论文代写代发现象做过深入的调查,不过,他得出的结论并非要一刀切掉职称评定中的量化指标,而是要想办法改进其中的不合理之处。14年前,当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采用量化指标来评价科研绩效时,这位科学计量学专家在论文中写道,“与过去那种主观随意性较大的评价方式相比,无疑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同时,他也警告,对待这些指标要慎之又慎,如果过于强调单个研究人员论文发表量和引用量,就容易诱导他们走捷径。后来,在和英国一位教授探讨这一难题时,他们取得了共识。“既然总有人通过做手脚来应对指标,那指标就不能太少。”他曾供职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设计了20多项学术计量指标,除了影响因子,还包括扩散因子、权威因子、被引半衰期等等。而且,“枪手”陆志明觉得,国家总得采用一个“性价比最高”“犯错率最低”的筛选手段,这个筛子不可能完美。在量化指标存在漏洞可钻,但又不得不用的情况下,武夷山提出,最好的办法是将定量评价与同行评价拧在一起。一个月前,他用1000多字的篇幅,详细介绍了一位美国学者提出的科研基金分配新模式。学者们相互评估学术水平,并给同行排名,排名越靠前的学者获得的经费越多。同时,充分数字化的信息系统,可以识别出潜在的利益冲突,以及相互关照构成的关系网络。学术界的同行们则在评论区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有人鼓掌,有人跳出来质疑,也有人中肯地提出改进的建议。不过,他们大多都认为,现有的评价体系得改革了,公认的学术实力或者研究的市场价值,才应该是评价的标尺。(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陆志明为化名)来源:中青在线

不能相通

半月谈揭学术期刊乱象:辛苦写论文还要“贴钱卖”

2018-04-15 16:21 | 半月谈“进贡”版面费成行规。“辛辛苦苦把论文写出来,还要交审稿费、版面费、加急费、中介费等一大笔钱,就算是‘卖’论文,也没有这么倒贴钱的!”一位高校教师痛心疾首地说。当前,我国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已位居世界前列。然而,论文代写代发、期刊乱收费等乱象日益滋生,正成为败坏学术风气的“毒瘤”。半月谈记者多地采访了解到,“唯论文”的学术考核评价机制是诸多乱象的症结所在。多年来,在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直是高校、医院等单位评职称、晋升、评奖以及研究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巨大需求催生无形的产业链。论文代写、代发、抄袭,中介机构猖獗,期刊乱收费等乱象严重,期刊版面费甚至脱离灰色地带,成为明码标价的“惯例”。四川大学博士后小杨说,如今向期刊“进贡”版面费已是行规,不给的话杂志社就不发或长期拖稿。联系期刊无门怎么办?一大批真假难辨的中介活跃在网上,“几乎垄断了期刊发表渠道”。半月谈记者走访了两家知名的论文代理公司,其中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该网站可负责职称评定所需论文、专利乃至教材、著作的发表和署名。另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员称,他们与杂志社编辑有直接合作,还可安排专人修改论文,确保顺利发表。要发核心期刊,需先付一半定金。据半月谈记者多方了解,走中介渠道发表论文几乎是明码标价。普通期刊每版费用数千元,部分核心期刊每版三四万元,甚至达到五六万元。重庆某高校李老师坦言,为了评职称,他曾与一中介谈妥并交付1万元,以求在某期刊上发表文章,其中4000元为期刊版面费,其余是中介费。“约好次年9月出刊,但杂志社临出刊时说论文有问题,不能发表,言外之意是要更多钱。”在这个看不见的“买方市场”上,学者的职衔也被期刊挑三拣四。“什么职称、是否有基金项目……得是博士、副教授,有省级以上项目,才能勉强送审,否则要交很多钱,专科院校的教师就更难发文章了。”东北一所职业院校的林老师说。采访中,多位年轻学者表示,由于初出茅庐、名气不显、论文引用率不高,他们的论文越来越难发,有些刊物只发正教授的文章,副教授都无可奈何,有些刊物明确规定不发硕、博士论文。迫于评职称或毕业的压力,他们只能跟导师或其他专家一起署名发表,或自己联系代理。“期刊编辑尤其是核心期刊的编辑现在都是‘香饽饽’,大家争相巴结。研讨会和讲课的机会多的是,酬劳不菲,还可能有红包。”一位教师说。“学术垃圾”比例惊人乱象因何生成?受访对象普遍表示,“唯论文”的学术考核评价体系是根源。现今,教师职称评定、绩效统计、项目申请都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而硕博士毕业、博士后出站也有可观的论文发表要求。“发不了核心刊物,发几篇‘普刊’也能折算成科研工作量,于是去低等级刊物‘灌水’的也多了。”博士生李辉(化名)说。据介绍,学者论文发表量还可能与退休金挂钩,毕竟职称不同,退休后待遇差距很大,这使得学者们不得不盯紧自己的发表记录。一面是庞大的论文发表需求,一面是有限的学术期刊数量,僧多粥少,乱象便应运而生。“别人都这么干,偏你要清高,规矩又没变化,不淘汰你淘汰谁?”李辉说。据他介绍,有的学校还可以给学生报销版面费。专家指出,论文发表存在的诸多乱象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正直学者的利益,使学术研究更见浮躁,学术创新的奏鸣曲有“跑调”之虞。“现在大学里老师很难安心上课,都要挖空心思地发论文,讲课不走形式、发论文不搞关系的反而‘被落伍’,长此以往会毁掉中国学术。”许多教师指出,有的老师课讲得好,特别受学生欢迎,但从教20多年还只是讲师,只因不肯找人发论文,职称评不上。此外,经不正当途径刊发的论文往往水平有限,审稿环节缺失,造成错误频发。多位学者指出,在国内期刊发表的巨量论文中隐藏着惊人比例的“学术垃圾”,多数论文是低水平的重复。汇集这类期刊的数据库也被许多学者列入学生做研究“不宜直接参考”的名单。广东一所三甲医院的肖教授说,现在新毕业的医学博士,30%不敢独立做手术。“国家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但期刊上却见不到指导临床实践的文章,就是因为我们的培养模式是先搞科研再当医生,医生会发论文却不会看病。”学术评价也需“结构性改革”受访学者普遍建议,欲从根本上扭转学术期刊发表乱象,斩断黑色产业链,当前学术评价体系亟待“结构性改革”。对于学术期刊,应给予其必要资金支持,但必须严肃规范其行为。大连理工大学科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姜春林等专家表示,应根据不同类型学术活动特点,从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出发,制定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同时积极调整科研资源配置结构,减少不必要的竞争性机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针对期刊乱象严重的医学领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主任医师邹平(化名)建议,建立针对医生实际能力的评价体系。临床医生不一定非得做研究、拼论文数量。“医生的工作量和工作能力可以通过手术的级别和数量、急难重病的处理数量等予以考核,要经过业界专家充分讨论制定评价细则。”邹平说。重庆大学教授杨永川、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梁伟军等专家建议,学术期刊办刊要严格准入机制、加强国家监管;建立针对问题期刊和中介的举报途径和黑名单;建立针对期刊办刊质量的评估和退出机制,由第三方独立负责,定期实施,不合格者可取消刊号。“希望国内所有期刊都严格执行匿名评审制度,缩小编辑的权力,防止编辑、中介和学者形成利益共同体。”首都师范大学博士景立鹏等建议,除取消版面费等不合理费用外,还应规范论文发表周期。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已着手探索学术评价体系改革。辽宁省2016年底出台政策,鼓励科研人员成果转化,而非仅以“论文论英雄”;北京市今年将职称评审从“唯论文”改为“菜单式”,人才可自选最能体现能力水平的代表性成果,作为评审考核的主要内容。(原标题:《辛辛苦苦写论文,为何还要“贴钱卖”? 》。编辑:郭晓伟)

朋友圈

当年火遍中国的游戏杂志,每一本都被玩家翻烂,如今纷纷停刊转型

大家好,这里是不定期更新的正惊游史,我是正经小弟。现在的学生农药打的好,吃鸡操作风骚就可以成为班级里最靓的崽。在20多年前手里一本最新一期的游戏杂志你就是班级里男生争相讨好的靓仔,因为那本杂志的内容将会是大家今后几个星期里最大的谈资了。不过很多当年不可一世游戏杂志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已经从书报亭消失了……今天小弟就来和大家谈谈当年在中国很火的游戏杂志。1.荒芜时代此时游戏刚刚在国内出现,所有的游戏信息完全靠玩家之间口耳相传,根本没有“游戏杂志”这一概念。电子游戏指南:1991年——1995年90年代初期,大部分国人都在玩着山寨的FC游戏机,因为没有游戏官方渠道的存在,一些游戏店的老板成为了当时玩家了解游戏的窗口。上海市人民路的一家游戏店的老板谭启仁就看中其中的商机,于是在1991年自办游戏杂志《电子游戏指南》。虽然这5块一本杂志简陋无比,整本书都是黑白印刷的,一张插图都没有,但却是当时国内第一本有影响力的游戏杂志,里面的如小说般攻略让很多玩家叹为观止,而当时负责写稿的张弦和叶伟的酬劳是免费玩到最新的游戏。在这里补充一点,此前市面上有一些关于游戏的书,但是都不是杂志期刊,只能算攻略书。虽然《电子游戏指南》被当时的玩家奉为“圣物”但是毕竟是谭老板私自印刷的“黑书”,后来随着出版物管控的日益严格,《电子游戏指南》在1995年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电玩迷:1992年其实在制作《电子游戏指南》期间,谭老板也想给《电子游戏指南》申请个书号转正,但是一直申请不下来这让他很头痛,但通则不痛,很快就想通了的谭老板就联系到了《电子世界》杂志社进行了一番研究……于是在1992年7月电子工业出版社以 “电子游戏丛书” 的形式出版了《电玩迷》。有了正规的出版社《电玩迷》的档次立刻就上去了,彩色封面,整洁的排版,而且内容也有了现代游戏杂志的雏形了,内容包括有资讯,攻略,硬件,读者来信等。但毕竟是寄人篱下,做了两期后《电玩迷》就下架了。虽然《电玩迷》很短命,但是对中国游戏来说却是意义非凡的一本杂志,因为这是中国第一本合法的游戏杂志!2.三雄争霸90年代后期随着游戏市场的日益扩大,一些嗅觉灵敏的人已经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这个时期诞生了三家知名度最高的游戏杂志。电子游戏软件:1994年——2012年动漫先锋一家主业原来是动漫的公司,因为老总发现游戏比较赚钱后就开始尝试游戏业务,代理了《吞食天地2》《第二次超级机器人大战》等游戏的汉化工作,结果累的半死钱没赚几个。虽然初战未捷,但是公司老总还是觉得游戏有搞头,于是就想制作一本游戏杂志书,不但能赚钱以后还能个给自己的游戏做下宣传,就这样在1994年6月《GAME集中营》诞生了。这个《GAME集中营》就是《电子游戏软件》(简称“电软”)的前身。电软专业的制作,走心的编辑,很快就让电软成为了当时玩家每月必买的杂志,后来电软出品的特刊如特工黄的《格斗天书》和魔法师的《游戏制作入门》等也成了玩家典藏书籍。随着杂志影响力的增加,编辑龙哥、特工黄、King、软体动物、赤军更成为了当年不少玩家的偶像。早期电软编辑的合影2000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电软曾多次传出停刊的传闻,但是一直都坚挺着,直到2012年2月27日网上忽然爆电软停刊的消息,由于事发突然连特别停刊纪念内容都没。《电子游戏软件》的倒下不但让读者吃惊,也让其他同行感到了寒冬将至……家用电脑与游戏:1994年——2013年当时能和电软一较高下的是《家用电脑与游戏》(简称“家电”),和电软不同的是家电更多的是关注PC平台的游戏。而且其他杂志都在写攻略和资讯这样通告式的内容时,当时家电的编辑大狗就写了不少有人文关怀,有深度的专题。夸张点来说就是其他游戏杂志是呆板的会议记录的话,家电就是情感澎湃的《知音》。不过因为深度文章和出版环境有冲突再加上网络资讯的发展,让《家用电脑与游戏》经营日益艰难,最终官方在2013年10月8日宣布停刊,11和12月的合刊成了最后的离别。大众软件:1995年——至今《大众软件》(后简称“众软”)内容除了游戏外还覆盖了件、硬件、网络、数码等内容,所以不但是当年游戏玩家的导师,还是很多电脑小白的启蒙老师。因为《大众软件》侧重于PC游戏,所以他们的游戏榜单见证了国产游戏《仙剑奇侠传》超越星际和暗黑的历史性一刻。2012年众软首次出现亏损,2013年因为持续亏损刊号被回收,2014年和《ePlay电脑游戏新干线》合刊借用对方的刊号继续出刊,后来为了不在被网络时代淘汰,众软在网上众筹资金,然后用筹集到了203万转型成网络媒体,成为三巨头中唯一渡劫成功的游戏杂志。3.诸侯混战在三巨头把市场做大起来后,跟风而来的投资人纷纷投资创办游戏杂志,千禧年前后无数游戏杂志如听闻超市送鸡蛋后的大妈一样蜂拥而出。电子游戏与电脑游戏:1996年——2003年1996年,电软编辑King因和当时的主编创作理念不合,于是离开了电软,在一个月后找到金主创建了《电子游戏与电脑游戏》(简称“电电”)。虽然电电是后起之秀但是因为内容符合当时硬核玩家的口味,很快就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因为和软电的渊源一直给读者一种 “南慕容北乔峰”“你鸡篮球我两开花”的感觉……可惜电电这位金主非常不靠谱,赚到钱后就膨胀了起来,不但对杂志运营指手划脚,还经常克扣编剧工资,于是99年末电电不断有编辑离职出走,当金主发现没了这些老编辑不行后电电已经回天乏术了,于是在2003年5月《电子游戏与电脑游戏》宣布停刊,当时国内数一数二的游戏杂志就这样被玩死了。软件与光盘:1998年——2010年《软件与光盘》的前身是《现代化》,在1998年杂志社和台湾智冠游戏合作,改名为《软件与光盘》。虽然《软件与光盘》做游戏杂志时间不算晚,但是因为当时电脑还没普及所以杂志的名气略逊于电软和电电,而当电脑普及后玩家又没必要买杂志了……毕竟网络媒体速度更快,于是在2010年9月《软件与光盘》就宣布无限期停刊。游戏机实用技术:1998年——至今《游戏机实用技术》(后简称“UCG”),最初UCG的内容产出来源主要是翻译国外欧美和日本游戏媒体的文章,虽然有点不光彩,但是却是资讯不发达的年代国内玩家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后来随着慕容非、SOUL、沙罗、胜负师、多边形、纱迦等编辑先后加入,内容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UCG的人气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在进入新千年后UCG也面临着网络媒体的冲击,当时UCG选择主动出击,在2005年建立了官方网站“游戏城寨”, 网站用户数一度达到50万,是当时国内人气最高的游戏网站。可惜后来网站毫无征兆的关闭,编辑团队被解散,当网站重开后可高谈阔论的论坛被删除,变成一个只能买书的网站,人气随即一落千丈,2010年彻底关闭。第一次转型失败了……游戏城寨解散后编辑们的合影2011年UCG再次开始拥抱互联网建立了官方微博,2013年开通公众号,2015年与原UCG老编辑泰坦,Gouki,雷电等创立游戏网站进行合作共享资源,从而实现了从纸质媒体到网络媒体的转变。游戏日:1999年——2009 年原来电电编辑dragon创办的《数字化用户·游戏日》简称“游戏日”,起初是游戏和电脑信息结合的杂志,在2002年改版后成为专门的游戏杂志,主打攻略的方向让杂志成为不少硬核玩家的首选。在2009年1月因为国内环境的变化和投资人感觉不赚钱,于是选择了停刊。电脑游戏攻略:1999年——至今根据官方说法《电脑游戏攻略》(后简称“电攻”)是华东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游戏杂志。电攻应该是众多游戏杂志中最懂得追随潮流的杂志了,一开始他们主要是做主机游戏的内容的,后来网游崛起但是当时很多杂志并不愿意去做网游的内容,是因为不少编辑觉相对主机游戏来说网游太泡菜了,是初级玩家才会玩的游戏。那些人没看到时代的巨轮已经转动起来了……但是电攻看到了,于是就增加了网络游戏的篇幅,吸引了大批网游读者。当年国内玩家还没接触到《石器时代》的时候,电攻的编辑已经玩上台服的《石器时代》了并对游戏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国内第一批石器玩家很多就是被电攻的安利的。后来电攻还直接和网游商家合作,在杂志里附送网游客户端,对于当时只有几十KB下载速度的玩家来说,这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虽然电攻重网游和轻快娱乐向的内容让一些老读者不满,但是却让电攻在网络媒体爆发的初期站稳了脚跟,后来随着移动端的崛起,电攻用壮士断腕般在2014年的选择停刊,转战APP变成电子杂志,再次搭上时代的列车。ePlay电脑游戏新干线:2002年——至今《ePlay电脑游戏新干线》(后简称“新干线”)网络时代诞生的它可谓是天选之子,因为主打网游的新干线不但和台湾游戏媒体合作,还得到了韩国人气游戏杂志《Net Power》独家支持。2013年当移动时代到来的时候,新干线马上就上线了移动端项目,次年和《大众软件》合作共用刊号,此后新干线就逐渐淡出了玩家的视野。现在新干线虽然还活着但是已经“脱胎换骨”了,因为现在新干线基本上变成了一本时政杂志了,游戏相关的内容寥寥无几……小弟忽然觉得新干线有种“洗白”上岸的感觉。游戏基地:2002年——2011年《游戏基地》相比其他游戏杂志最大的优势是拥有美国知名游戏网站的内容授权,能在第一时间收到全球最新的游戏资讯。但是成也授权败也授权,后期因为授权问题,再加上网的冲击,盈利能力下降的《游戏基地》在2011年失去了刊号。写在最后的话:虽然杂志社倒闭,但是那些编辑和游戏的情缘没有就此终结,如当年给《电子游戏指南》写稿的叶伟后来成了上海育碧的总策划,家电的大狗后来成为了网易的编辑,UCG很多编辑则去了腾讯……UCG编辑合照小弟嘠绿共:能力有限,市面上的游戏杂志多如牛毛,原谅小弟无法一一回顾。这些游戏杂志因各种原因而消失了,不是他们做的不好而是时代在变化,而像是《大众软件》编辑萧月尘所说的那样:“不是纸媒没有希望,只是我们走错了路!”一个正惊问题:你当年最喜欢的游戏杂志是什么?

对不起

CBNData杨钦:让市场研究回归消费者洞察的本质才是应有的姿态

“让市场研究回归消费者洞察的本质,才是大数据研究应有的姿态。”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首席数据分析师杨钦在CDAS第四届数据分析师行业峰会现场如是说道。7月29日,CDAS第四届数据分析师行业峰会在北京举行。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数据分析行业盛会,本届CDAS吸引了2000多名数据分析人士参会,汇聚了众多行业领军企业、科研院所、专业大牛、知名媒体等,展开了一场研习技术、探寻未来的大数据与大思维的盛筵。本次峰会设立了众多分论坛,涉及大数据可视化、VR/AR、大数据金融等热点话题,深层剖析了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在其中的“电商大数据分论坛”上,CBNData首席数据分析师杨钦在现场就《基于消费者洞察的市场研究》展开了大数据领域的经验分享,通过精简的案例,带领在场的与会者们看消费变迁,视行业格局,洞察用户行为,用大数据魅力感染全场。海量消费数据的四层内涵:消费统计 消费明细 消费行为 全网行为在展开一场大数据的探讨之前,杨钦首先介绍了关于阿里消费“大”数据的一些简单数据:4.54亿消费者、4.68亿月活、1.89亿日活(手淘)、10万品牌、1000万家商家,15亿件商品以及3.7万亿的流水。而这也正是CBNData所掌握最核心的数据资源,CBNData最核心主流的业务均基于此展开。这些看起来很大的数据,便引出了关于大数据的终极天问:海量数据的价值何在?杨钦表示:“如果无法解答关于价值的问题,无外乎是在给分析师的工作和服务器增加额外成本。”对于消费大数据的理解,杨钦给出了四个层次,从这四个层次的应用角度而言,都对应了鲜明的应用场景。首先最基础的统计维度的消费数据,它不仅是所有从业者最基础的需求,同时也是相对比较成熟的领域;其次,是消费明细数据,即一个人在什么场景下消费了什么产品或者服务的数据;再进一层,便是消费行为数据,这个维度的数据构成了完整的消费链路;最为全面的便是全网行为数据,此维度的数据不仅可以分析消费者在消费场景之内的行为,更能洞悉消费者在消费场景之外的行为,可以说,是一个人更完整的互联网产品下的行为。大数据让市场研究回归消费者洞察的本质基于以上四个层次的数据维度,你所掌握的数据属于哪一层呢?掌握了这些数据之后,要用来干什么?“我觉得现在行业有个很畸形的现象,大家都在关注行业、关注竞争对手、关心别人的隐私,而很少有关心品牌商家背后的消费者。我们CBNData 认为让市场研究回归消费者洞察的本质,才是应有的姿态。”杨钦如是说。基于这个原则,基于CBNData所掌握的数据资源,杨钦在现场分享了几个相关研究案例来诠释什么才是真正的“消费者洞察”。从行业视角到消费者视角如果单纯从流量、转化和客单价的角度来看,可以说美妆行业线上消费陷入了瓶颈,面膜行业经历着过山车式的发展,彩妆市场的爆发是由护肤市场的成熟所推动的。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当你结合消费者来看,或许会得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洞察。不要光关注外延增长,内生增长更值得深思。客群是在变动的,有流失的、有留下的、有新进入的、更有回流的顾客。当你研究那些新进入的人群来自什么年龄层和什么线级城市后,你会发现,所谓的“瓶颈”,实际上是这个行业正在从外延生长迎来内生增长;当你研究了回流用户在“消失”期间去了哪里、又是什么吸引他们回来后,你会发现,原来那些回流的用户才是推动行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当你研究美妆用户的关联购买之后,又会发现原来中国线上现在的护肤和彩妆市场是非常割裂的两个市场。杨钦表示:“当我们把看问题的视角,从传统的行业层面转移到消费者层面时,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全新的、不一样的洞察。 ”从用户流转看行业格局消费者洞察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行业,同时,在行业的层面上,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认知。以国货品牌为例,光看行业数据,可以说用户流失非常严重,线上的消费习惯完全没有固化,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流失的用户去了哪里?被什么样的品牌抢走了?在别的品牌那儿有购买了什么?我们需要多维度的深入分析和挖掘,结合消费者行为和场景做深度还原,让品牌看清自己所处的行业,看清竞争对手,在不泄露用户基本数据的情况下,给到品牌更多更深刻的洞察。通过洞察用户行为优化店铺运营最后,关于店铺背后的用户流动问题。研究整个电商环境,你会发现整个行业的用户忠诚度都非常低。这些用户流失的背后,原因是什么?是否有采取措施把他们留下来?究竟是什么样的用户在什么样的场景下流失到了什么样的竞争对手的哪些产品上去?在回答这一连串的问题的同时,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刻画了品牌的定位,揭示了店铺运营策略的问题。当然,以上仅仅是挑选了一些简单维度来洞察消费者行为背后的消费动机,实际消费大数据的研究还有更加完整的维度。最后,杨钦再次强调:“大数据真正改变的,首先是我们看问题和看世界的方式。CBNData现在正基于‘洞察消费者’提供一种更优化,背后逻辑更简单的大数据分析的解决方案,一改那些根深蒂固的传统分析问题的视角,采用基于消费者洞察的思维方式,洞察消费者的核心需求,服务于品牌、商家以及整个行业的生态改造和优化。”点击 关键词 看我们做过什么45岁+女性消费智能物流母乳喂养研究电商红人互联网保险卡通形象玩具线上零食在线票务女性内衣线上成人用品运动消费之跑步运动消费之人群酒水消费珠三角城市智能出行互联网文娱中国原创动漫全球潮流生活线上美妆消费大数据榜单成都智能出行重庆智能出行2016中国互联网消费生态大数据报告中国大文娱产业家庭餐桌消费进口消费2016智能出行在线外卖线上儿童营养品网络时尚消费美妆个护消费品质生活厨房环境90后分享经济美白大数据IP消费大数据城市休闲旅游出行婴幼儿喂养IP剧植入婴幼儿防晒婴幼儿奶粉榜单智能移动办公互联网视频新闻线上婴幼儿纸尿裤国民餐饮国民膳食营养 共享出行行业观察膳食营养补充食品榜单线上饮料 饮料榜单长按“二维码”进入CBNData官网了解更多详情关于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是集数据可视化新闻、商业分析报告、数据自动化终端于一体的战略数据平台,自成立以来,已陆续发布《中国消费趋势报告2015》、《2016智能出行大数据报告》、《2016春节生活方式消费数据报告》、《2016中国美妆消费趋势报告》、《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2016在线外卖消费大数据洞察》、《2016中国智能物流大数据报告》、《2016中国电商红人大数据报告》、《2016中国进口消费洞察报告》、《2017年中国年货大数据报告》、《2017中国家庭餐桌消费潮流报告》等100余份年度大数据报告,已在商业数据领域建立品牌优势,成为国内消费大数据研究的领军者。

陈铨

10多年打工爱看的杂志,现在再看,滋味不一样

10多年前,一切传媒体介体都是以纸质为主,那时并没有什么像现在,拥有高智能手机,那时也没有现在的“低头族”。一切新闻消息都是以杂志、报纸、广播、电视形式向社会传播出去。网络对于那时,既是一个陌生行业,又是一新兴行业。分享和记录打工仔平时生活的杂志杂志,并不陌生。但对于10多年前在珠三角打工的外来工而言,看杂志,既成了他们消遣时间的一种方式,也成了他们分享自己打工生涯的一种平台。在工厂宿宿舍里,几乎每位外来工床上都有《故事会》、《江门文艺》、《读者》、《知音》等等杂志的其中一种。其中《江门文艺》里面分享的打工故事,吸引着众多向往打工生涯的学生。同时,也分享了打工生涯的酸甜苦辣、那种无奈、那种寄人篱下的感觉、那种90年代青涩爱情。当然,在《江门文艺》里面也分享着武侠小说的连载,每期《江门文艺》分享一节或两节小说连载,吸引你继续看下集,小说故事曲折动人、江湖刀光剑影、男女主角爱恨情仇。例如:黑鹰传奇、武林传奇、隐侠传奇、慕容世家、西门剑法等等。当时在打工文学市场当中,《江门文艺》的销售量是非常大。在九十年代打工族生涯当中,枯燥无味的宿舍里,打工仔只有靠它来充足自己的精神粮食。文笔好、有写作能力者的打工仔也在里面发表过自己的文章,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打工故事,既获得薇薄的收入,同时也满足那些文学打工者的梦。当然,《江门文艺》这本杂志只是其中一个而已、其中还有《故事会》、《知音》还有专载健康之类的杂志《家庭医生》《茶余饭后》等等。不过,这些杂志现在有些已停刊,有些则改版艰难生存。再看!滋味也不同!当年这些非常畅销,深受广大打工者喜爱的杂志。随着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普及、已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成了回忆!之前只是当作它是一种消遣方式式、一种精神粮食的补足。可如今,再看这些旧杂志时,回忆起之前打工生涯的点滴,有些事情既感到可惜,又感到后悔。一晃10多年过去了,90年代看过这些打工文学杂志的朋友们,已步入不惑之年,岁月的无情,催去青春的痕迹,却留下对青春的回忆。如今,暮然回道首已踏入暮年,偶尔拿起这些杂志,翻翻看看,想起之前的事,满满的回忆,又成了回忆杀。90年代的精神粮食,无论是打工文学杂志,还是夜空不寂寞的电台、这些经典的时代已过去,虽然纸介传媒差不多已退出市场,成了回忆。但读书并不会因此停下来,随着电子应用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类信息都在网络上可以查看和翻阅,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成了现代的至爱。阅读之风,始终没有改变,只是时代发展了!

孰协唐许

盘点世界十大财经杂志/报刊,掌握全球行业热点和趋势

一、时代周刊(Time)杂志创立于1923年,隶属于美国时代华纳公司,是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内容较为广泛,专注于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和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是国际读者了解全球新闻的窗口。分为美国主版、国际版、欧洲版、亚洲版及拉丁美洲版。立足美国,关注全球,将一周的新闻加以组织、分类、提供背景材料并进行分析解释。旗下知名品牌栏目:《时代》百人榜、最具影响力人物评选、年度风云人物、封面人物等。二、财富(Fortune Magazine)杂志创立于1930年,隶属于美国时代华纳集团,是美国一家主要刊登经济问题研究文章的国际知名商界杂志,专注于为工商企业界服务的金融半月刊。于1996年创刊《财富》中文版(FORTUNE China),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运营,致力于服务中国管理精英的商业杂志。实行编辑系统和经营系统两个独立并行且互不干扰的独特公司结构,编辑不考虑广告和赚钱,只按原则理念真实公正的报道和评价工商界人物与事件,有发生过坚持客观报道而牺牲巨大商业利益的事,甚至发表过严厉批评总公司的报道,但是相关人员并没有受到责难,在工商界有较大的权威及公信力。旗下知名品牌内容: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财富》论坛、年度商界人物榜等。三、福布斯(Forbes)杂志创立于1917年,隶属于美国福布斯公司,是美国一本半月刊商业杂志,专注于金融、工业、投资、营销等领域的原创文章,也涉及技术、通信、科学等其他领域内容。此外,也发行福布斯亚洲版、福布斯生活、福布斯女性杂志,《福布斯》中文版于2003年进入中国,现今已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财经杂志之一。具有前瞻性强、不妥协精神、观点鲜明、反传统且不拘一格、简明扼要、影响市场的力量,报道内容立场偏向共和党保守派。旗下知名品牌内容:福布斯富豪榜、福布斯国家元首排行榜、福布斯中国潜力百强榜、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百强榜、全球名人百强榜等等。四、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创立于1843年,隶属于英国经济学人集团,是全球阅读量最大的时政周刊杂志之一,专注于政治和商业方面的新闻,也有科技和艺术的相关报道。此外,《经济学人》杂志开设有美国、美洲、亚洲、欧洲、中东/非洲、英国、中国专栏。定位并非传统新闻媒体,关注于当下形势分析和未来趋势洞察,杂志所有文章不署名,立场鲜明,事实说话。读者定位多为高收入、富有独立见解和批判精神的社会精英,在全球拥有辛格、默克尔、比尔盖茨、马云等众多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读者。旗下知名品牌内容:世界品牌500强、巨无霸指数等。五、彭博商业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杂志创立于1930年,隶属于美国彭博资讯公司,是一本为中国商业精英量身定制的国际商业周刊,专注于研究美国商业和经济形势,对财经大事、金融趋势及科技应用等最新动向提供深入独到的见解。具有注重前瞻性、新闻性、深度和观点,用中国角度看世界,用国际视野看中国,利用彭博社全球团队提供富有洞见、趣味和原创的商业报道,服务于全球化新经济时代的读者。六、巴伦周刊(Barron's)杂志创立于1921年,隶属于美国莫多克新闻集团,是一本专业的财经周刊,专注于帮助美国专业机构和投资者把握金融市场发展方向,以准确的判断和透彻分析。旗下知名品牌内容:评选中国十大消费品牌。七、哈弗商业评论( Harvard Business Review)杂志创立于1922年,隶属于美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哈弗商学院标志性杂志。专注于为全世界的专业人士提供缜密的管理见解和最好的管理实践,于2012年在大陆地区出版简体中文版。拥有资深的翻译和编辑团队,中文版中除了60%的英文原版内容,另外30%以上的内容采集了中国本土公司案例。八、FT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报刊创立于1888年,隶属于英国培生集团,后被日本日经新闻收购,是一家领先的全球性财经报纸,专注于为读者提供全球性的经济商业信息、经济分析和评论,拥有美国、英国、欧洲、亚洲四个印刷版本,其中70%的发行于英国之外的140多个国家,全球读者超百万,提供文章涉及商务、金融、经济等多个领域。旗下知名品牌内容:伦敦股票市场金融指数、世界500强榜单。九、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报刊创立于1889年,隶属于美国道琼斯公司,2007年被美国新闻集团收购,是一家财经报道为特色的综合性报纸,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哦,也是美国付费发行量最大的财经报纸,专注于财经新闻的报道,其内容足以影响每日的国际经济活动,读者多为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此外,还有发行亚洲版、欧洲版和网络版,每天读者过千万。报道风格严肃,图片新闻较少,对题材选择非常谨慎。旗下知名品牌内容:最佳网站、全球视野、商业世界、波托马克观察等。十、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报刊创立于1851年,隶属于纽约时报公司,是一份全世界发行,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报纸,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版面风格古典严肃,社论由许多不同作者撰写,自由开放。很少首先报道一个事件,如果首先报道事件,则可靠性非常高,所以常被世界上其他报纸和新闻社直接作为新闻来源。从经营到内容生产,包括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应该说都是报业的楷模。

甜蜜蜜

对于“杂志”,你真的了解么?

书作为知识内容的集合,是最值得花时间的读物。作为优质的信息源,今天给大家推荐另一种经过长时间沉淀的知识载体——杂志。期刊杂志和图书非常相似,都有对于知识内容的集合和整理,也是作者思想和意见沟通表达的平台。一个喜欢读书的朋友必然也会订阅杂志,经常翻阅报刊杂志。目前来说,期刊杂志的文章质量在整个媒体行业,还是最高的。一篇封面文章,要经过七八个编辑,将近一个月的编写才能产生。虽然时效性差一点,但是纵深感最好,而且行文严谨经得起推敲。如今,杂志购买渠道萎缩,看电子版杂志是必然趋势。只是今天的市场环境,一方面纸版报刊杂志不太好购买;另一方面,单本杂志的价格也不便宜,因而限制了很多人对于期刊杂志的阅读需求。但目前市场上有一个APP,可以满足喜爱看杂志朋友的所有需求,知道的人不多。叫做葫芦时刻,它提供了超过200家的正版电子杂志,包括财经类《财经》、《第一财经》、《证券市场红周刊》等、新闻类:《新民周刊》、《南风窗》、《中国新闻周刊》等、文学类:《读书》、《读者》《天涯》、《十月》等。这些期刊里面有些我都是常年购买的,现在仅需一个APP就可阅读全部,节省大量时间和金钱。是个宝藏APP。在价格方面,葫芦时刻畅读年卡原价498元,目前只需6.6折即可享受一年畅读权益。(6.6折之后是198元,在6.6折的基础上,我还为大家争取到30元优惠券,也就是仅需168元即可订阅一年。全网最低,其他地方都没有。)福利不止哦,大家扫码订阅后会弹出一个惊喜魔盒(畅读会员月卡,葫芦定制咖啡,葫芦定制书签等各种好礼随机抽取)100%中奖!!诚恳推荐!加入葫芦时刻畅读会员,就能用远低于一本纸质刊的订阅价,看这 200 多种的正版电子杂志:最真实的社会声音一方面关注最新政策动向,一方面提供海内外政治事件观察,让你不出门而知天下事。最开阔的全球纵览和你一起探索发现,以敏锐的眼光看世界,以智慧的心态过生活。最有洞见的经济观察立足商业财经、金融市场的各个领域,力求提供最深度的经济剖析,给你的投资决策护航。最深刻的文史品读聚焦思想、文化与艺术,在浩荡历史长河和人物春秋之中,看透世间百态。最纯粹的文学小说小说、散文、诗歌、文摘、评论等,应有尽有,满足你的文字念想。最有态度的生活方式注重态度,引领活力,我们关注最新的时尚生活方式,跟进最有趣的时尚潮流。最贴近心灵的情感养成理解个体的日常感受,关注普通人的情感养成方式,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而努力。最温暖的世事故事给你讲好一个故事,给你一份人生体悟,我们相信小故事里的大道理,小人物身上的大境界。最丰富的兴趣爱好鼓励探索和发现,日常生活的积累和精进,终会化成人生的宝贵财富。精心思考、储备知识才是度过危机的唯一办法。诚恳推荐!我们熟悉的世界已经终结,但认识和了解新世界的方式不会变。葫芦时刻,愿和你一道阅读进步,看清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