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调研定义及分类市场调研,泛指调研机构通过科学系统的调研方法(常为定性、定量研究方法)研究目标企业或市场,并获得消费者对产品、服务真实意见或市场竞争现状数据的活动过程,有助于帮助企业形成特定市场营销决策,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重要环节。广义而言,市场调研机构泛指所有可自行开展调研项目的组织、机构或部门,如可承揽桌面调研项目的咨询公司、部分本土知名企业(如腾讯、网易)的独立调研部门等。市场调研可从调研范围、调研性质、调研频率、调研方法、调研内容等角度进行分类。以调研范围划分可分为全面调研和抽样调研;以调研性质划分可分为探索性调研、描述性调研、因果性调研和预测性调研;以调研频率划分可分为一次性调研、连续性调研;以调研方法划分可分为文案调研、实地调研;以调研内容可划分为顾客满意度调研、消费者需求调研、竞争动态调研和市场环境调研。市场调研按不同角度分类数据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二、中国市场调研行业产业链分析中国市场调研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参与者分为一手信息来源(包括行业研究专家、调查访问对象)与二手信息来源(包括行业协会或官方机构、第三方研究机构、新闻媒体网站);产业链中游参与者为市场调研企业;产业链下游参与者为企业客户、政府机构、个人客户等。中国市场调研行业产业链数据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1、产业链上游分析一手信息来源,一手信息来源,即市场调研企业获得的原始资料数据(需自行整理分析,方可获得结论),具有实证性与保密性高的特征。如行业研究专家:行业研究专家可为市场调研企业提供行业咨询服务(如行业未来趋势预测、市场竞争现状、行业痛点分析等)。二手信息来源,即其他机构或协会搜集并整理分析的现有资料数据,可用于市场调研企业调研时参考,具有实证性与时效性低的特征。如行业协会或官方机构:行业协会或官方机构常出具行业相关重要数据(如行业市场规模、进出口业务量、宏观经济等数据),可信度高但常存在时效性差的问题。2、产业链下游分析中国市场调研行业产业链下游参与者包括企业客户、政府机构及个人客户,其中企业客户占比最高,为80%左右。中国市场调研行业初期,外资企业客户数量较多,但随着时间推移,本土企业相继崛起,市场调研需求逐步增多。现阶段,中国市场调研行业本土企业客户数量占比约为90%,外资企业客户数量约为10%。本土业务为市场调研行业主要增长驱动力,国际业务有待加强。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三、中国市场调研行业市场规模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技术随之迅速迭代更新,用于市场调研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不断增多,如眼动、脑电研究方法、互联网与大数据采集分析方法等。调研方法与技术的不断丰富提高了调研数据的准确性与真实性,推动中国市场调研行业不断走向成熟。此外,伴随本土企业的不断崛起,为更了解市场现状、洞察消费者行为特征、提升市场竞争力,本土企业逐步养成市场调研意识。在此背景下,可提供专业服务以协助企业进行品牌研究、消费者研究、市场行情研究的市场调研行业深度受益。2015-2019年,中国市场调研行业市场规模由115亿元增长至187.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2.9%。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为市场调研行业带来利好因素。市场调研企业逐渐将传统市场调研方式与互联网市场调研方式相结合,可丰富数据采集来源、加快数据获取时间、减少实际调研成本并拓宽调研应用场景。大数据时代来临,可进一步优化市场调研技术与研究方法,通过不同算法不断深挖更高层数据,并保证数据准确性与真实性。传统市场研究方法面临革新,市场调研企业运作效率将得以有效提升。在上述因素影响下,预计2019至2024年中国市场调研行业市场规模将以13.5%的速率持续保持增长,2024年中国市场调研行业将有望增长至351.9亿元。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6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四、中国市场调研行业驱动因素分析1、本土企业崛起,扩大调研市场需求中国市场调研行业早期,市场调研企业多服务于部分大规模外资企业与合资企业,本土企业市场需求尚小。但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本土企业相继崛起,为提升品牌竞争力、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本土企业的市场调研需求增多(如媒介研究、客户满意度研究、市场行情研究、用户行为态度特征研究、品牌与声望研究、价格研究、产品现场测试或追踪研究、广告效果追踪研究等),其中媒介研究、客户满意度研究、市场行情研究与用户习惯&态度研究市场实施比例较高,分别为13.7%、12.8%、9.1%、9%。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调查研究方法与技术不断多元化,促进市场调研行业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技技术快速迭代更新,调查研究方法与技术也随之愈加丰富。调查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三类: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与大数据研究。据中国信息协会市场研究业分会数据显示,采用以上研究方法的企业占比为73%、20.3%、6.7% ,其中面访研究为企业采用最多的研究方式,占比高达37.2%。市场调研企业通过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与大数据研究为辅的方式,可进一步提升数据采集、整合、分析的运作效率,充分保证市场调研数据分析方法的合理性,有利于促进市场调研行业发展。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五、中国市场调研行业竞争格局分析中国市场调研行业市场参与者可分为三大梯队(根据企业营收):第一梯队企业是以尼尔森、盖洛普、益普索为代表的世界知名外资企业,年营收多为数亿元,此类企业为行业标杆企业,拥有领先个案研究水平;第二梯队企业是以CSM、零点研究、慧聪为代表的本土或合资领先企业,年营收常超过5000万元,成立较早、拥有丰富行业经验;第三梯队是以现代国际、中为咨询为代表的本土知名企业,年营收多低于5000万元。中国市场调研行业梯队企业情况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尽管世界知名外资市场调研企业市场影响力大、竞争力强,但本土市场调研企业业务水平逐步提升,不断抢占行业市场份额。现阶段,从企业类型分布来看,民营企业分布占比最高,为73.2%左右,其次为股份制企业、合资企业、国有企业等,占比分别约为12.5%、8.0%、4.5%。由此可见,选择开展市场调研业务的民营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市场竞争随之日益激烈,企业需加强项目研究质量把控,方可长久发展。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六、中国市场调研行业未来发展趋势1、互联网市场调研为重要发展方向通过互联网市场调研,市场调研企业可丰富数据采集来源、缩短数据获取时间、降低实际调研成本。现阶段,常用的互联网市场调研数据收集方式包括网站问卷调查、电子邮件调查、网上小组座谈、一对一网上深层访谈、文献资料分析、弹出式调查、网上观察、网上实验法等,其中选择网站问卷调查的市场调研企业使用占比最高,为59.8%,其次为网上固定样本与电子邮件调查,占比分别为27.7%、20.5%。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独立使用互联网市场调研方式的企业数量占比为30.5%,以传统市场调研为主的占比为29.9%,互联网与传统调研相结合的占比为24.3%,从未使用过互联网市场调研的占比为15.3%。互联网市场调研的商业价值不断受到市场调研企业的认可,其应用场景也愈加广泛,涵盖网络用户监测(如用户数量、结构、地理分布、消费行为)、网络广告监测(如网络广告发布量、点击率)、网站流量监测(如网站访问量、购买率)等。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在经历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变革后,市场调研企业逐渐意识到互联网市场调研的重要性,相继开始采用互联网市场调研的方式。相比传统市场调研方式,互联网市场调研可为企业带来诸多优势(如调研效率高、范围广、成本低等),青睐互联网市场调研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因此互联网市场调研为行业重要发展方向。2、大数据技术将不断应用于市场调研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不仅减少了企业在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成本与调研周期,还促使数据信息朝多样化、完整化方向发展(通过数据清洗、数据调整、数据补充等方式优化已获取的数据信息),进一步提升市场调研企业的运作效率。传统的市场研究方法是通过定性、定量市场调查手段实现品牌研究,而大数据手段则是通过网络爬虫技术对新闻媒体、社会化媒体等网站进行监测,实时掌握品牌市场舆论与消费者满意度情况,促进了企业对品牌形象现状与趋势的了解。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中国行业大数据高速发展近年来,全球正大步迈向大数据新时代,数据的高效存储、处理和分析等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在此背景下,行业大数据得以高速发展,应用于各个领域,根据IDC发布的有关数据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9508亿元的高点。1、全球大数据储量呈爆发式增长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信息系统采集、处理和积累的数据量越来越多,全球大数据储量呈爆炸式增长。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大数据储量为4.3ZB(相当于47.24亿个1TB容量的移动硬盘),2014年和2015年全球大数据储量分别为6.6ZB和8.6ZB。近几年全球大数据储量的增速每年都保持在40%,2016年甚至达到了87.21%的增长率。2016年和2017年全球大数据储量分别为16.1ZB和21.6ZB,2018年全球大数据储量达到33.0ZB,2019年全球大数据储量达到41ZB。注:2015年储量增速为30.3%。2、中国数据产生量占全球数据产生量的23%根据IDC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中国的数据产生量约占全球数据产生量的23%,美国的数据产生量占比约为21%,EMEA(欧洲、中东、非洲)的数据产生量占比约为30%,APJxC(日本和亚太)数据产生量占比约为18%,全球其他地区数据产生量占比约为8%。3、2019年中国行业大数据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大数据产业也发展迅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结合对大数据相关企业的调研测算,发现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稳步增长。2016-2019年,短短四年时间,我国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由2840.8亿元增长到5386.2亿元,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在20%以上。4、应用层规模将逐步增长随着大数据相关产品及应用的不断普及,未来五年,应用层规模将逐步增长。在技术层、数据源层以及衍生层的共同支撑下,应用市场规模份额将达到40%。其中,交易市场规模虽然占比最少,但是正是由于他的存在,使得数据的交易从法律上实现数据的合法化问题,以及实现了数据价值兑现。5、2025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或将近2万亿元当前,我国正在加速从数据大国向着数据强国迈进。随着中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持续推进,到2025年,其产生的数据将超过美国。数据的快速产生和各项配套政策的落实推动我国大数据行业高速发展,预计未来我国行业大数据市场规模增速将维持在15%-25%之间,到2025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将达19508亿元的高点。(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市场调研行业尚处于早期 未来市场发展空间广阔#市场观点#市场调研是指应用科学的方式,系统的搜集、记录、整理有关市场的信息和资料,为市场预测和营销决策提供客观的、正确的资料。市场调查包含市场环境调查、市场状况调查、销售可行性调查等。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目前用于市场调研的方法以及技术不断增长,如大数据、互联网、海关等。随着调研方式和技术的丰富,市场调研结果更加准确以及真实,推动了市场调研行业的成熟化发展。市场调研行业的客户类型丰富,涉及互联网、化工、新能源、汽车、快消品、制药、金融等多个领域,目前来看汽车制造以及快消品是主要的客户来源,其中快消品用户数量占比为23%,汽车制造用户数量占比为15%。随着我国政府对于生物制药、新能源等领域发展的支持,预计未来以上两大领域对于市场调研需求增长。近几年,为鼓励大学生创业,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创业补贴政策、房租物业水电补贴、创业培训政策、租金补贴政策等,国内中小型企业数量增长。为了更加了解市场状况,提升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创业者对于市场调研需求攀升,进而带动市场调研行业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我国市场调研市场规模约为190亿元。未来几年,随着本土品牌的崛起,为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洞察消费者行为特征,本土企业逐渐形成市场调研的习惯,国内市场调研市场规模仍旧保持增长趋势,预计到2024年达到362亿元。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2025年市场调研行业风险投资态势及投融资策略指引报告》显示,我国市场调研行业参与者主要有外资企业、本土或合资大型企业,以及本土企业,其中外资企业有益普索、尼尔森、盖洛普,此类企业为行业标杆企业,拥有领先的市场调研与研究水平;本土或合资大型企业有CSM、慧聪等,由于成立时间较早,因此拥有丰富的经验;本土知名企业有现代国际、中为咨询等,在国内市场中竞争力较强,业务水平逐步提升,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新思界产业分析人士表示,就当前我国市场调研企业的类型来看,其中民营企业占比最高,约为70%以上,其次是股份制企业,占比约为14%,合资企业、国有企业占比较小,约为10%、6%。随着民营市场调研的企业不断增长,市场调研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企业需要加强项目研究能力,提升研究质量,才能够长久发展。
2020年中国市场规模达280亿元,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达41%,保持高速增长细分市场:数据存储113亿,决策应用54,以大中型企业需求为主,政府、金融行业是主市场重点区域:一二线城市占市场规模的八成以上,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处于全国第一梯队用户规模:48万高需求用户,1.4万家数据资产化需求用户,实际客户开发率低,未来有34倍成长空间在中国经济迈入增速换挡期的当下,中国市场的数字化建设需求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伴随数字化建设程度的不断提高,将会有更多的企业、政府机构等积累产生大量数据资源,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开始意识到这些数据的价值,并希望对这些数据要素进行整合与管理,以便于为企业/机构管理者提供决策辅助支撑。最终用户的数据资源以数字类最高,其次是文本类、图像类和视频类,相对而言,语音类和符号类占比较低。从数据资源的量级来看,平均单个最终用户的数据量级达到3.2PB,从具体分布来看,有55%的最终用户数据资源累积超过100TB。从数据资源的来源渠道来看,客户/用户数据与企业运营数据是主要来源渠道,其次是经管数据和互联网公开数据。
过去几年中,主流企业都在涉足区块链领域,包括Facebook、三星、埃森哲、IBM、亚马逊等等,都开始在区块链领域布局,比如“结合了AI和区块链的面部识别服务,支持以数字货币的方面进行付款”。虽然区块链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蕴含的增长机会表明,区块链将继续存在且得到发展,据CB Insights预测,到2023年,区块链解决方案方面的支出将超过160亿美元,有58个行业潜力无限。CB Insights认为,区块链技术可能会给以下四个行业带来巨变。数字银行过去十年,银行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数字服务和非传统服务上(如PayPal和CashApp),这意味着,人们与银行实体之间的互动需求会越少越少。去中心化金融(DeFi),可能成为银行实现完全数字化的一个催化剂。企业混合区块链公司XinFin联合创始人Atul Khekade表示,金融与科技之间的创新交叉,将有望给交易金融机构带来一场变革。金融科技行业每年的增速高达23%,区块链将让金融业变得更加高效。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可以以完全数字化的代币形式,将资产分配给资产投资者,以增加MSME板块的流动性。传统金融机构和政府开始意识到,区块链能带来诸多好处。IBIS Brokers创始人Jan Sammut认为:“金融业绝对是区块链采用率最高的一个领域。由于区块链网络将结算、计算和帐户单位融合到一个单独的层中,因此区块链非常适合例如P2P借贷这样的应用。”如今,区块链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国际结算和国际汇款种类,例如在中东,COVID-19大爆发意味着市场对数字服务的需求比以往更高了。如果区块链得到广泛采用,那么数字银行将变得更加高效,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服务。在巴西、黎巴嫩和委内瑞拉等很多人都没有银行账户的国家,尤其如此。加密货币交易所Nominex的首席执行官Pavel Shkitin说,自本世纪初以来,“全球银行卡特尔”遭受了灾难性的打击,2001年以来已经有500多家银行破产,数万亿美元被印制出来以挽救即将垂死的美元,2008年那场危机席卷了整个世界。加密货币正是诞生于那个时候,是专门为解决银行破产而设计的。供应链供应链一直是积极拥抱区块链的最大领域之一。区块链经过精心设计,在商品记录和跟踪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IBM等大型企业很快意识到了这一点,利用区块链进行货物追踪。法国家乐福(Carrefour)超市也在使用区块链技术,对食品进行从农场到商场的追踪。在时装行业,区块链也被用于可持续材料的追踪。随着区块链技术被广泛采用,消费者和生产者能够对每件商品从源头到最终目的地进行全程虚拟的追踪。Catalyst首席执行官Jack Barrett说:“我们开始看到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供应链、房地产业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并且终于走出了炒作阶段。我个人认为,区块链已经扎根并彻底改革备受繁琐且高成本流程困扰的传统金融业。”健身、MedTech和可穿戴设备可穿戴技术正在成为引领健康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技术,从追踪步数、监控心跳到卡路里摄入。而随着疫情爆发,这一情况也有了新的变化。▲ 图:健康与健身统计数据。图片来源/DELOITTE INSIGHTS。BeFaster顾问Herbert Sim认为:“过去10年来,健身业发展越来越快。根据预测,仅在美国,到2023年,健身产业的收入规模将超过2000万。我们可以看到,健身、慢跑、健康饮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由于实施了社交疏离政策,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政府已经采取预防措施,开发了相关应用,例如COVIDSafe应用,就是澳大利亚政府开发的、用于追踪社交隔离情况的应用。但是,RMIT大学区块链研究人员对其数据安全性提出了质疑,因为澳大利亚政府尚未发布该应用的源代码。去中心化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网络公司DxChain的创始人Allan Zhang说:“在这种情况下,区块链技术在存储和跟踪数据方面的效率优势会派上用场。在解除隔离之后,区块链也可以完全融入可穿戴行业,从长远来看,将为客户带来巨大价值。”资产管理 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人工智能、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和区块链技术,将在未来几年中对资产投资产生的影响最大。目前,资产管理行业规模为74万亿美元。▲ 图:资产管理统计。图片来源/FUNDS EUROPE。安永公司表示,在疫情之下,“资产管理者需要积极考虑,因COVID-19大流行对金融市场带来的影响,并对其进行评估。”不久前,安永开始踏上区块链以太坊之路,发布了EY OpsChain和EY Blockchain Analyzer。Yubo Ruan是一位23岁的风险投资家,他自有的基金筹集了6000万美元。他表示:“最大型的资产管理公司在工程应用——包括基础设施和后端服务器——进行了大量投资。但是,如果我们看一下某些区块链相关技术,例如复合协议,会发现成本结构更为简单,回报率(~1%)高于国库券(~0.21%),而且基础设施是建立在成熟技术之上,对人们免费开放,无需花费任何构建或者维护成本。”Ruan补充说:“从实用性角度来说,这意味着ETF和抵押支持证券之类的金融产品,可以在区块链平台上以较低的成本进行整合。此外,基于区块链的资产管理平台,往往对投资要求的最低余额较低,这对采用区块链是一个重大利好。”
近日,艾媒咨询发布《2021年中国剧本杀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调研分析报告》,报告中提到2020年中国剧本杀市场规模将近120亿元,预计2021年将增长至170.2亿元。剧本杀已成为新时代年轻人社交聚会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之一,全国剧本杀线下门店也已经超过30000家。数据来源:艾媒咨询数据来源:艾媒咨询剧本杀的蓬勃发展,催生了一个规模超百亿的新兴游戏市场,而这种颇受年轻人喜爱的休闲娱乐方式,其运转逻辑与营销打法,甚至对线上游戏行业有何影响,或许可以从本文窥知一二。什么是剧本杀? 剧本杀起源于欧美派对游戏,玩家扮演剧本中的不同角色,然后在游戏过程中找寻真凶或者藏匿身份,最终达成游戏目的。更简单的说,剧本杀是传统狼人杀等社交游戏的一个“变种”,但由于加入了剧本的缘故,会让参与者拥有更强烈的沉浸感。一局成功的剧本杀游戏,除了参与人员的积极响应之外,更重要的是离不开一本好的剧本,因此依托于剧本杀而形成的上游产业——剧本创作,自然也应运而生。一部好的剧本,是剧本杀的精髓所在一部好的剧本,是剧本杀的精髓所在一般而言,剧本杀的剧本创作与发行都由专门的剧本工作室进行,而剧本原作者要么是工作室旗下的签约作者,要么是兼职作者,至于到底是采用分成付费还是买断制,则主要视合约而定。以2020年最受欢迎的剧本《你好》为例,其单月销量高达885册,按照528元的单价计算,该剧本单月票房达到了46.7万。高额的回报不仅吸引了众多传统编剧入行,还有大部分网文作者,也开始把目光瞄准至剧本杀市场。数据来源:新京报数据来源:新京报除了原创剧本之外,IP改编同样是剧本创作的一大方向,像今年春节档热播的影视剧《唐人街探案3》,就已授权改编剧本杀。而这其中,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因为游戏玩家故事改编而成的剧本,比如网易游戏旗下《率土之滨》就曾推出过由游戏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率土之滨之烽烟乱》剧本。剧本市场的百花齐放,只不过是剧本杀整体市场火爆的一个缩影。根据相关报道显示,2019年低全国剧本杀线下实体店才12000家,而到了2021年3月份全国线下门店数量已突破30000家,一年多时间门店数量成倍增长,市场规模突破120亿,那么剧本杀市场到底是凭借着什么样的营销方式渗透进入年轻市场的呢?结合各方面分析,游戏日报了解到,在剧本杀蓬勃发展的背后,网红这一新兴群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助推作用。网红主播入局“带货”,粉丝经济变现的新道路?根据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5.60亿。网络直播行业的发达,自然也催生了一大批赖以为生的网红主播,在直播流量红利退去之后,粉丝经济变现手段逐渐明朗化,直播“带货”成为了如今网红主播市场的常态。但在整个网红直播带货行业中已然呈现明显的“马太效应”,头部主播占据绝对资源的情况下,一些腰部以及跨界主播很难构建新格局。因此部分网红主播则开辟了另一条道路,那就是入局线下市场极为火爆的剧本杀或者密室逃脱等重社交新兴产业,选择投资或者入股等方式,将自己线上的影响力延续到线下,以此来进行粉丝经济变现。在游戏日报关注的众多头部网红主播中,目前已有多位网红入局剧本杀行业,涵盖电竞、游戏等多个领域。为了让大家对网红主播入局剧本杀行业有更直观地了解,特意筛选出以下几位在各领域都具有明显代表性的网红主播,简单剖析他们在这个超百亿新兴市场中所起到的助推作用。LPL职业选手为小虎、Letme、LwxLPL职业选手为小虎、Letme、Lwx以其中的前虎牙主播“轩子巨2兔”为例,她原本是一位虎牙颜值主播,但因为在去年与平台发生了一系列合同纠纷,最终选择停播。停播之后面临人气不断流失的问题,“轩子巨2兔”也选择尝试踏足其他领域,比如当美食软件的点评员等等,不过都没有坚持下来。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轩子巨2兔”在朋友的带领下接触到了密室逃脱与剧本杀这个行业,经过多次亲自体验之后,她确定在该行业落脚,自己开店做老板。值得一提的是,在轩子巨2兔线下实体店开业的时候,她曾经在虎牙直播积累下来的诸多粉丝,都为她送来了花篮捧场,这也是线上粉丝价值线下变现的典型体现。而在整个剧本杀行业之中,“轩子巨2兔”并非个例,像她这样利用线上人气来影响线下实体店的营销方式,早已成为常态。直播间的“大哥”打赏,从线上走到了线直播间的“大哥”打赏,从线上走到了线下像上面提到的LPL三位电竞选手,现RNG战队上单选手小虎、前RNG上单Letme、现FPX战队ADC林炜翔,也合伙投资开了一家线下密室剧本杀实体店。相比起网络电视广告与地推等传统营销方式,利用网红主播站台,不管是从获客率还是最终效果来看,都明显更胜一筹。得益于网红主播“接地气”的自然属性,再加上绝大多数网红主播的粉丝都是接受新事物比较强的年轻人,与剧本杀这种新兴行业的目标用户高度重合,因此邀请网红站台助阵,成为了目前剧本杀线下实体店主流的营销方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红主播频繁“带货”剧本杀的现象背后,部分头部直播平台,也将目光瞄准了这一新兴百亿市场,推出了部分以剧本杀为核心的直播节目,像虎牙与优酷视频合作推出的《最后赢家》、B站推出的《推理信条》等等,就是典型代表。线下剧本杀百亿市场的背后,能否成为游戏行业又一个流行趋势?剧本杀线下市场一片欣欣向荣,而线上剧本杀市场表现如何呢?首先来看“剧本杀”关键词网络搜索热度,受《明星大侦探》电视节目与网络自然热议程度影响,近两年来也处于一种稳步上升趋势。 “剧本杀”百度搜索指数趋势“剧本杀”百度搜索指数趋势但是反观“剧本杀”应用榜单关键词检索数据,会发现剧本杀游戏应用目前表现并不突出,在竞争激烈的游戏品类,纯剧本杀游戏想要突围,似乎并没有那么容易,当然,这也许跟游戏厂商们的策略重心有一定关系。根据蝉大师三方平台数据显示,在iOS游戏Top1500榜单中,包含“剧本杀”关键词在内的游戏仅48款,其中排名最高的为PO-RONG CHEN旗下《你会聊天吗?》。不过反观社交领域的剧本杀相关应用,凭借着与强社交应用的差异化优势,剧本杀相关应用则呈现出较强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与“剧本杀”具有强关联的社交应用中,排在第一为《百变大侦探》,近30天以来一直稳居iOS社交类应用Top20左右。能在微信、微博、百度贴吧等一众强社交应用类软件榜单中稳居前列,也算是“剧本杀”社交应用线上热度一大亮点。《百变大侦探》社交应用排名情况《百变大侦探》社交应用排名情况不过目前这类“剧本杀”线上应用,目前也面临一些明显弊端,其中最受用户诟病的一点,就是用户素质的参差不齐。与线下实体店那种沉浸式氛围不同的是,由于线上是一种虚拟社交方式,因此不管是氛围还是沉浸感都有明显的差异,另外由于不是面对面交流,因此在游戏代入感,以及游戏语言素质方面,都对游戏体验有明显的影响。线上“剧本杀”弊端明显线上“剧本杀”弊端明显当然,线上剧本杀应用同样也存在诸多优势,用户方便游玩,对于一些恐惧社交但有又尝试的用户而言,这种虚拟剧本杀的形式,也更符合这类用户的心理预期。更重要的是在盈利方面,线上剧本杀相比起线下可能更加多样化,而投入成本方面,除了研发发行投入之外,相较于线下的店面装修,租金等,也会更低。在这个所有厂商都讲究拥抱年轻化的时代,如何从年轻人的喜好之中探寻到他们的G点,相信是整个行业一大难题。而如今剧本杀这个百亿新兴市场,正逐渐成为95后乃至00后社交新阵地,线上剧本杀社交游戏是否会如线下一样,成为一个全新的流行趋势,则需要交给时间来验证了。
2020年人工智能行业核心产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预计在2025年将超过4000亿元,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在各方的共同推动下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未来中国有望发展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市场。同时,近六成企业表示未来会部署人工智能,超八成中国网民看好其未来发展前景。未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范围将持续扩大,深度渗透到各个领域。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预计将超过4000亿元,中国未来有望发展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市场。首先是国家政策环境的利好,同时人工智能商业化发展的经济环境近年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伴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社会发展,企业的用工成本逐渐攀升,企业正在寻求数字化转型,希望通过应用人工智能降低用工成本,这些都为人工智能的商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融资规模为1402亿元,资本也持续看好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超八成中国网民看好其未来发展前景,47.8%的网民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前景持比较乐观的态度,36.8%的网民认为人工智能前景非常乐观。八成受访企业表示对人工智能重视程度较高,近六成企业表示未来会重点布局人工智能。未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范围将持续扩大,深度渗透到各个领域,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同时也为改善民生起到重要作用。市场规模: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规模预计超过4000亿元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在各方的共同推动下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人工智能行业核心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500亿元,预计在2025年将超过4000亿元,未来中国有望发展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市场。用户调研:近六成企业表示未来会部署人工智能,超八成中国网民看好其未来发展前景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八成受访企业表示对人工智能重视程度较高,近六成企业表示未来会重点布局人工智能。交通场景和医疗场景是受访网民最受关注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分别占比45.2%和40.5%。47.8%的网民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前景持比较乐观的态度,36.8%的网民认为人工智能前景非常乐观。在交通场景中,超六成受访网民对于出行服务和信息发布环节的人工智能应用感知更强。在满意度方面,超五成网民表示比较满意。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交通堵塞提示、路线规划等出行服务,以及突发事件、交通天气等信息发布等AI智能应用为民众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服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决城市交通堵塞、构建智慧城市。在教育场景中,受访网民对AI教育软件产品感知最强,占比67.3%。表示比较满意的受访网民达到65.4%。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近年来在线教育一直保持着较高热度,AI课、拍照搜题、课后辅导APP等产品层出不穷,将人工智能和教育科学成果结合起来,助力课后练习和辅导。趋势分析:促进人工智能与其他技术融合创新,助力产业智能化发展未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范围将持续扩大,深度渗透到各个领域,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同时也为改善民生起到重要作用。企业将加大自主研发投入,促进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区块链技术相互融合,将产生巨大的生产变革和经济增长。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程依伦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蔡凌跃
目录导读回顾我国流程管理 20 年左右的发展历程,很多大型企业对于流程管理侧重的多为技术应用。20 年前火热的、基于 Lotus 的大型 OA 系统解决了办公流程自动化的问题,10 年前一些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制造分销等大型集团公司,由于创新和应对市场变化需要快速支撑企业业务的压力和需求,提出了“小核心,大外围”,以及“Surround ERP”等概念,并开始大规模应用 BPM 和 SOA 技术。在技术层面,通过 SOA 技术基本解决了企业大量原有 IT 系统之间的互连互通问题,实现了系统接口服务化,并形成可共享复用的企业服务资产库,供 BPM编排使用;在业务层面,通过 BPM 技术实现了基础操作层面的业务流程自动化,降低了开发成本和开发周期,提升了最终用户体验。但这种扁平化的流程建设思路仍不清晰,并没有开展详细的流程梳理,未建立分类分级的流程框架,没有自上而下的导入流程。这些直接从基础操作层面的流程开发,导致了流程之间相互孤立,业务不连贯,无法共享,无法融合公司的制度体系管理,业务人员与 IT 人员无法协同工作,无法进行全局的流程绩效分析等诸多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新基建下企业数字化建设加快,一直平稳发展的 BPM 需求出现快速增长趋势。一方面,大型的 500 强公司更加关注企业级业务流程架构体系以及流程绩效分析的建设,另一方面,BPM 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独一无二的重要业务支撑,可以连接上下游产业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支撑企业战略的全面执行,实现企业的业务创新。同时,新基建和企业数字化转型也对于 BPM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 iBPM(Intelligent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在 BPM 的基础上增强了复杂事件处理(CEP)、智能机器人(RPA)、云服务、OCR、 移动化、社交化、物联网集成、业务活动监控(BAM)等功能。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关注的仅仅是 BPM 环节中的流程自动化问题,而本文更侧重 iBPM 完整生命周期在市场中的应用研究,所以本文的研究主体为年收入超过 100 亿的大型集团公司。注意啦:本报告共有14106字,因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展示完整内容啦~想要完整报告的读者请在本文下方留言:iBPM+您的邮箱地址,我们会将完整的报告发送至您的邮箱哦(请放心,我们不会把含有邮箱地址的留言外放出来)
权益类投资市场“波涛汹涌”之时,险资却并未停下“溯洄”调研的步伐。4月5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险资调研情况发现,一季度参与调研的保险公司及保险资管机构合计100余家,调研总次数超850次,被险资调研的个股数量则近300家,相较去年同期均有所提升,其中科技、大消费依然是险资调研“热门”。业内人士认为,上述领域受险资青睐,与其对保险业务的协同作用或者其本身有较大市场机会有关;而多家头部保险机构近期对权益类市场发射的积极信号,也让险资入市态势未来可期。科技、大健康仍是调研“重头戏”从调研领域来看,科技与大健康依然是今年一季度险资调研的“重头戏”。具体而言,2021年一季度,险资合计调研的个股数量达到293家,相较去年同期的236家同比增长24.15%。从险资调研的个股“三甲”来看,迈瑞医疗被达25家保险机构扎堆调研,最受青睐;爱美客、药石科技位列其后,参与对其调研的保险公司及保险资管公司数量分别为18家和17家,三者分属医疗保健设备、生物科技和西药行业,均在“大健康”领域。放眼最受险资青睐的前20名个股榜单,除了医疗健康领域外,电子科技、信息技术领域亦备受关注,如通信设备业的传音控股、电子设备和仪器业的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等。“科技产业升级是未来的重要方向,医美康养这个板块因为业绩比较好、符合中长期消费升级的逻辑,所以长期以来其实都是资本市场关注的对象。”对于上述险资调研“地图”,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陈雳如是评价。而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亦分析称,这两个领域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有提高趋势,并且能支持保险公司运营。“其中医疗康养领域与相关保险业务有直接的协同作用,电子科技能支持改造保险经营方式,因此,保险资金加大投资力度。这两个领域在去年与今年一季度的市值均波动较大,且个股之间差异很大,所以保险资金加强了调研。”对此,王向楠如是解释。此外,家庭娱乐软件行业的吉比特、航天航空与国防行业的中航机电、航天发展,以及化肥与农用化工行业的新洋丰,服装、服饰与奢侈品行业的周大生等亦进入险资重点关注的视野。“这几个领域与保险经营的直接关系不强,居前或许是由于它们的市场机会可能较大。”王向楠解释称,家庭娱乐软件、家电、服装和服饰与奢侈品,是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基础内容,有一定支撑,在实施“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战略下有一定发展空间;而航天航空与国防和化肥与农用化工,则均是有真实技术积累,且将加大投入的领域。头部险资成调研“头羊”将镜头移向参与调研的险资本身,北京商报记者发现,今年一季度,参与调研的保险公司及保险资管机构合计105家,调研总次数861次,相较去年同期的837次调研总次数增长2.87%。其中,头部保险机构亦是调研“头羊”。具体而言,“国寿系”险资一季度调研次数遥遥领先,合计114次。其中,国寿养老调研较多的个股包括海尔生物、天融信、周大生,分属医疗保健设备、电气部件与设备及服装、服饰与奢侈品行业;中国人寿调研较多的,则有电子设备和仪器行业的淳中科技、大华股份,以及食品加工与肉类行业的华宝股份等。对此,王向楠认为,“国寿系”可投资资金量大、资金久期长,要发挥稳定的机构投资者的作用,需要事先充分了解上市公司信息。而对于调研次数的增加,陈雳认为:“每家险资都有自己不同的投资风格,有一部分比较倾向于调研一线了解情况,所以调研情况从数量上来看更多。”放眼行业整体,相较财险公司和保险资管机构,今年一季度,人身险公司依旧是调研“主力军”。具体而言,今年一季度参与调研的寿险公司54家,健康险公司3家,养老险公司6家,财产险公司约20家,资管公司3家,另有若干保险集团参与调研。陈雳介绍称,在权益市场投资兴趣和比例上,寿险公司及其下属资产管理公司一直多于财险公司,也更加关注二级市场权益投资。对于人身险成“主力”这一调研布局的成因,王向楠分析称:“人身险公司的可用资金量更大、可投资时间更长、资金自主投资比例更高,所以更积极地进行调研。人身险公司将更多的资金投入股市,且面临着投资业绩上更大的横向比较压力,所以这种分化加大。”权益投资市场被普遍看好尽管今年一季度权益类市场波动较大,险资调研规模依然有所扩大。业内人士认为,这反映出险资对权益类市场的看好。如中国人保财务负责人周厚杰便在公司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公司在权益配置方面始终高度关注资本市场的变化,也特别关注近期整个股市的较剧烈变动。2021年受益于经济的回暖向好、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居民财富向资本市场转移,预计A股市场仍然有比较好的投资机会。中国平安首席投资执行官陈德贤亦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关于资产配置,去年平安预估股票的相对回报较债券好。而中国人寿投资管理中心负责人张涤此前亦于中国人寿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的权益市场长期向好的方向不会变。“中国的资本市场越来越规范,长期向好的趋势非常确定。中国广大的老百姓都有资产配置的需求,同时外资也在全球的配置中,中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些都会产生很多的权益市场的配置机会。中国的A股市场投资者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机构投资者的声音会越来越大,投资者的成熟度也在不断提升。”对此,张涤如是解释。那么,在权益类市场的地图上,险资在未来可能会产生何等“走位”?陈德贤便表示:“今年还是延续去年的思路,股票相对回报率比债券会好一点,但今年股票的波动可能会较大,需要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利用好股票市场的波动机会,进行一些战术性操作。”而关于未来在权益市场方面的配置策略,张涤则介绍称,首先,中国人寿将围绕长期的战略配置,中枢和敞口会有非常严格的投资纪律,围绕中枢和敞口做投资安排;其次,将发挥内外部管理人的优势,通过内外部管理人的有效互补,创造长期稳定的回报;最后,会围绕市场的变化做战术的再平衡,有效地管控投资风险。“保险资金很多是中长期投资,在投资策略上,更重视中长期的成长股,科技、消费、顺周期等行业都是当前的热点,随着疫情得控,左侧拐点性机会的行业也会越来越受重视。”对于未来险资入市趋势,陈雳则预测,二三季度通常也是产业和企业调研的高峰时段,并指出经济复苏主题、乡村振兴和科技升级主题值得关注。北京商报记者 陈婷婷 周菡怡【来源:北京商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来源:证券时报网【机会挖掘】2023年中国宠物经济市场规模或将接近6000亿元随着社会结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养宠观念明显改变。艾媒咨询日前发布《2021年上半年中国宠物经济产业发展现状与市场调研分析报告》。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37.1%的受访者将宠物看成自己的朋友,超过4成把宠物当亲人,由此推动了宠物经济的发展,预计到2023年中国宠物经济市场规模将接近6000亿元。宠物市场的规模化发展使得市场延伸服务不断完善,宠物食品从主食向零食、营养保健品拓展;宠物用品向高颜值、重产品设计、智能硬件化(自动化、物联网化)方向发展;宠物服务中医疗、培训开始成为重要组成。艾媒咨询调查显示,66.6%的中国养宠人群会定期为宠物进行体检。A股投资方面,东莞证券最新研报指出,对标美国宠物行业高速发展期,中国当今社会在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商业模式、养宠文化等方面具有诸多相似点,由饲养热情和消费升级带来的行业快速扩张正在上演中。在尚为分散的中国宠物市场中,本土企业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同时快速拓展经营品类、渠道、产能,以期加快抢占尚为分散的宠物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中宠股份(002891)公司是中国宠物食品行业的先行者。公司自创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宠物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涵盖宠物干粮、宠物湿粮与宠物零食在内的全品类产品线。佩蒂股份(300673)公司是我国较早专业从事宠物食品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范围已扩展至宠物食品绝大部分品类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经营范围覆盖营养保健型、功能型宠物零食,宠物主粮和宠物营养保健品等。瑞普生物(300119)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动物保健品行业、以服务畜牧业为使命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开发和生产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动保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