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背景自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管理以来,各地政府相应出台各类防控措施,对公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当前情况下,社区成为公众最能直接感受政府行政服务、最能显著影响施政满意度的一线行政单元。社区工作的优劣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此次抗疫防控工作。为了解公众对当前各社区执行具体隔离防控措施的看法,了解社区居民对社区提供服务及发挥管理职能的核心诉求,特开展了此次“关于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期社区居民生活状况调查”。调查结果将有利于帮助相关政府部门及研究机构掌握实际情况,采取更加有效的防控措施及更人性化、精细化的服务手段,保护公众健康。【壹】数据发现本次调查的问卷设计是由菲尔德咨询研究团队,在浙江大学社会保障与风险管理系林卡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调查样本来自于浙江省13个地级市的社区居民,调查工作通过网络平台滚雪球抽样法于2月8日当日启动,当日完成。有效抽样样本总数为242份。样本容量基本符合统计分析的精度需求。在对主要调查数据的分析后,我们有如下几个主要发现:社区服务/管理的重要性评价在社区居民关注的要素上,“及时安排疑似病例隔离及送诊”、“对节后返回人员及时安排居家医学观察,指导居家隔离方法”、“及时安排检查社区内相关设施消毒”等三个“及时”是优先级排名前三的事项。数据表明社区居民对控制疫情的需求度最高。社区服务/管理的诉求欠缺评价在社区居民关注的要素上,“帮助小区物业组织协调采购部分生活必需品及药品”是目前浙江省社区居民最希望提供的主要诉求。居民对保持现有生活品质的需求较高。对比分析及综合评价通过对重要性和诉求欠缺性要素的对比可以发现,社区居民目前对及时控制疫情有着高度一致的共识,这是我们隔离防控措施实施的坚实群众基础。防控措施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配合。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隔离措施的实施,也给社区居民带来了较大的民生影响,最为突出的影响表现在日常食物、药物及防疫物资的供给上。这就需要社区基层单位在目前较为困难的时期,拓展工作思路,积极协助社区居民采购相关物资。然而,成功完成防控工作,同时兼顾精益化地满足民生需求,将成为目前本就压力巨大的社区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如何平衡这对矛盾值得在后续防控部署上关注探索。社区居民满意度水平目前,浙江省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水平为87.02,指标标准差小于0.5,公众在此指标上的观点与评价一致性较高。本地政府疫情控制满意度目前,浙江省社区居民的对当地政府在此次疫情中的控制满意度水平为90.17,指标标准差小于0.5,公众在此指标上的观点与评价一致性较高。居民“抗疫”信心指标难能可贵的是,无论面临的困难是大是小,也无论前期的满意度是高还是低,社区居民对渡过此次疫情都有着较高的信心水平,且对该指标的评价显示出很高的一致性(标准差均小于0.5)。这一方面得益于可见的工作进展和宣传引导工作,另一方面也为后续工作满足目前公众的高预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居民对社区提供服务与管理职能的重要性评价及时登记、隔离、送诊疑似病例、对返回人员的居家隔离安排、对社区内设施的消毒清扫工作是排名靠前的前三项重要工作。这三项工作的成效将显著影响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水平。这三项工作的进展需要透明和公开,需要社区人员及时的通报,以使得社区居民明确获知事件进展,越透明公开,越有利于防控工作的成功。调查数据中有较大比例的样本将以上全部服务/管理要项的重要性评价为最高级,这也从侧面反应出公众对事件的焦虑和压力,需要及时进行疏导。居民对社区提供服务与管理职能的诉求欠缺评价诉求欠缺评价是居民针对社区当前提供服务/管理的现状下,认为有存在不足或亟需改进的评价指标。数据主要反映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居民对社区的服务诉求主要是在隔离之后,日常生活物资及防疫应急物资的供给组织上。但该需求涉及方面较广,社区很难通过自身单元解决。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统筹调配;第二个诉求欠缺项为返回人员的医学观察安排。该事项涉及到疫情是否能得到有效控制的问题,需与疾控部门紧密配合;第三,是社区网格的信息透明化。社区需安排专门人员对社区发生的疑似病例、隔离病例进行公开透明的发布。用官方的透明信息消除猜疑和焦虑。社区网格员要利用好互联网的沟通渠道,及时发布措施动态,及时安抚因信息谬误引起的恐慌情绪。社区居民的主要意见及建议目前,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意见及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居民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引起的焦虑与不满,希望得到社区解决; 认为社区不公布社区内疫情即是隐瞒了疫情; 建议社区多关注流动人口的返回,担心带来新的疫情扩散。其中,信息的透明是建议中提及频率最高的诉求,甚至高于对日用品的需求,值得社区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貳】数据推论及策略建议从以上数据及分析中不难发现:一方面,社会公众将社区疫情防控摆到了的首要位置,事关切身利益,这是实施隔离防控措施的坚实群众基础。同时,也是成功实施政策的良好契机。另一方面,在诉求欠缺评价中,公众又将日常物资采购、外地返回人员医学观察的安排以及社区防控信息透明化放到了重要位置。结合这两类评价数据分析,表达了这样一个事实,社会公众希望在防控措施有效的前提下,能够兼顾自身当前的生活品质。而在目前的情况下,囿于资源限制,较难很好地取舍平衡两类诉求。而像社区这样一线基层单元将直面社区居民的评价和诉求。如何能成功完成防控任务,又能在防控期间提供更精益化、人性化的服务/管理应成为下一阶段政府部门予以考量的问题。鉴于诉求与供给的矛盾,社区应尽快关注和补足两项工作:一是加强社区网格信息的透明化;二是积极组织引导社区居民自助互助。另外,各级部门也应加大力量下沉和支持社区的力度,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具体的策略建议如下:1/社区的措施及工作进展信息要公开透明,反馈及时。猜测中的疫情和以讹传讹的信息是战胜疫情的重大障碍,要及时清晰的公开社区防控情况,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消除猜疑和焦虑。疫情动态公开:及时公开社区疫情,包括送诊、居家观察、人员返回等信息需要及时通报;工作进展公开:及时通报社区的工作进展,包括最新的防控举措、每日消毒情况,筹备应急物资情况等,要依托物业和社区网格员,及时发布相关动态,让社区居民清楚社区的工作情况。2/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发动群众,社区应积极引导组织居民主动投身抗疫工作。群众广泛参与的过程实际上,也即是群众满意度和安全感提升的过程。防控期间群众日常千差万别的需求就不一定能得到及时满足。其中有重症患者的就诊问题,有无家人在身边的老弱病残孕人群的居家照看问题,有日常生活用品、药品的采购问题,甚至有隔离期间居民的水电维修问题等。这些问题虽然琐碎,但对当事人而言却无法忽略。仅靠社区无法精准满足这些需求。这就需要社区人员,特别是社区网格人员积极了解问题,通过网络渠道组织发动群众,在有充分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自助互助。2月份部分省份复工在即,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成为社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动群众就是成功的主要保障。3/各级力量下沉,充实基础行政单元,提升社区服务/管理能力。要充分调动政府各级力量,包括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物资资源。虽然各级都承担着各自的职能,但值此非常时刻,需要创造性的打破常规的人员配置和工作模式,各级部门力量下沉,充实社区。帮助社区提升在疫情防控期的服务水平和发挥有效的管理职能。4/全面释放社区工作效能,删繁就简,杜绝官僚化作风空耗社区工作精力。“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目前社区承载着基层防控的重要任务,其人员配备、相关防控软技能培训、社区在疫情防控期的服务及管理能力发展、自身防护硬件等都承受重大考验。这个时候就更需要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深刻了解一线情况,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空耗社区的工作精力。对多重检查、多头指挥、重复填表等诸多情况要予以制止,完全释放社区的工作效能,将全部精力聚焦到当前的抗疫防控工作中去。综上所述,相信通过不断完善的防控体系、众志成城的公众支持,我们必将赢得这次战“疫”的最终胜利。致敬每一位无问生死的一线医疗人员!致敬每一位默默无闻的社区工作者!致敬全国每一位为这场战“疫”作出贡献的骨肉同胞!(编辑:李斯特 此调查报告由杭州菲尔德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发布)
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需要什么样的服务?社区居家养老如何提高老人的获得感?昨日,湖北省统计局武汉调查监测分局发布《2020年武汉市社区居家养老专题调研报告》。报告显示,近四成受访老人愿意承担的养老支出在2000元及以上,被访老人及家属希望养老服务供给内容更加丰富,需求超过半数的服务类型分别是家政服务、医疗服务、餐饮服务和文化娱乐。武汉60岁以上老人有194万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武汉市户籍总人口906.40万人,其中60岁以上194.2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1.4%,65岁以上133.58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4.7%,远远超过联合国老龄化社会标准。在公办养老机构供不应求、民办养老机构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受传统孝道传承观念影响,考虑到社交需求和生活品质追求,社区居家养老成为更多居民的选择。调研报告显示,武汉社区居家养老需求正旺。此次调研回收了466份调查问卷,55岁以上调查对象中,78.2%表示将来“倾向”或“比较倾向”社区居家养老。35岁以下调查对象中,69.6%对自己或者家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态度是“倾向”或“比较倾向”。大部分被访老年人希望留在子女身边养老,自己有能力购买养老服务,减轻子女负担,而被访子女也愿意为父母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费用支出方面,37.2%的55岁以上调查对象表示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上每月愿意承担2000元及以上,2019年末武汉市55岁以上户籍人口261.65万,据此推算,全市养老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每年将带来233.60亿元的养老经济市场规模。养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问卷中需求超过半数的服务类型分别是家政服务(81.3%)、医疗服务(76.2%)、餐饮服务(62.5%)和文化娱乐(51.1%),被访老人及家属希望养老服务供给内容更加丰富,养老产业涉及衣食住行,后疫情时代,养老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突显。面对日益增多的养老服务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促就业方面也将起到积极作用,按照湖北省要求的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与生活自理老人的比例为1:6,以武汉市133.58万65岁以上老年人口进行推算,预计可带来22.26万养老服务就业岗位。虽然未来养老经济市场规模不小,但目前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武汉调查监测分局建议,一要着力抢先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推动银发经济、健康产业快速升级,不断优化养老产业发展环境,发挥产业集群优势;二要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培育龙头示范企业;三要提升养老职业吸引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四要加强设施和平台建设,健全养老行业监管体系。编辑:张迎【来源:汉新闻】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武侯区司法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党的十九大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决策部署。按照成都市委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和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的总体部署,加强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是推进基层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而“社区法律之家”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村(社区)实体平台建设的重要体现。 一、建设“社区法律之家”的意义 2018年3月13日,成都市司法行政工作会议提出“用3年时间,建成以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龙头、区(市)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主干、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为支点、‘社区法律之家’为触角的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公共法律服务新体系,全面建成‘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因此,“社区法律之家”作为成都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最后一级平台,不仅是“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的载体,同时也是基层法治建设的保障。另外,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社区内各种矛盾增多,群众对法律的需求与日俱增,“社区法律之家”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充分做到了融法治宣传、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为一体,使公共法律服务在村居院落有阵地、有人员、有服务、有影响,法律服务整体效能大幅提升。为群众提供了一站式、全方位、零距离服务,让法律服务触手可及。 二、武侯区“社区法律之家”建设及运行情况 (一)建设情况。由武侯区司法局牵头,2016年在机投桥街道九金社区试点建设1个,2017年在晋阳街道晋阳社区、双楠街道七道堰社区各建设1个。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区司法局多次组织召开“社区法律之家”建设工作推进会,明确各街道的建设任务,对《成都市社区法律之家等级化管理细则(试行)》进行了学习解读。要求各街道要高度重视,结合自身实际,严格按照标准,明确建设点位,落实场地、经费保障,因地制宜推进“社区法律之家”建设,确保圆满完成目标任务。2018年,该区“社区法律之家”已实现60%的覆盖率,2019年达到80%,截至目前,该区“社区法律之家”建设已经实现了全覆盖的要求。今年7月,“武侯区智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成并投入运营,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抬头能见、举手能及、扫码可得”,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全时段、全地域、全覆盖”的公共法律服务,电话咨询和网络查阅量剧增,现场咨询的数量逐渐降低。(二)运行情况。今年三季度该区“社区法律之家”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2120件,人民调解案件1360件,提供法律援助咨询指引1960件,公证办理咨询指引2970件。通过“武侯区智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提供法律咨询6919人次,公证服务1891人次,办理法律援助申请46件,在线文书下载1608人次,在线模拟判决1396次,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多样化法律服务需求。 三、“社区法律之家”建设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社区法律之家”的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基础建设不规范。《成都市社区法律之家等级化管理细则(试行)》对二类标准“社区法律之家”的基础设施以及人员配备等均作出了明确要求,但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没有按照标准建设的点位。(二)服务效果缺乏保障。“社区法律之家”作为法律服务平台,根本目的是为了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武侯区现有的“社区法律之家”均配备法律顾问,并规定了每周到“社区法律之家”现场办公1天的工作机制,但由于法律顾问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的水平不一,导致不同社区的服务水平不均衡。一些“社区法律之家”的调解成功率相对较低,群众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三)日常运行不规范。“社区法律之家”是一个综合性法律服务平台,日常工作比较繁杂。部分“社区法律之家”日常运行不够规范,无法及时满足群众需求。(四)群众知晓度不够高。“社区法律之家”作为“家门口”的法律服务平台,其目的就是为了使社区群众能够及时获取有效的法律服务,然而,由于一些“社区法律之家”在建成以后的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一些群众根本不了解甚至不知道该平台的功能及作用。 四、“社区法律之家”建设的几点建议 为了切实提高“社区法律之家”的规范化水平及服务能力,根据调研结果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社区法律之家”的建设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各街道要从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高度,切实提高对“社区法律之家”建设工作的认识。司法局、律师事务所等要全力支持、积极配合并参与“社区法律之家”的建设。 (二)落实建设内容。一是要积极整合司法行政工作资源,根据《成都市社区法律之家等级化管理细则(试行)》文件要求,配套落实“社区法律之家”相关房屋、设施、标识等硬件建设,实现具备实施人民调解、法律顾问服务、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指引和预约、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的环境条件;二是强化工作力量,适应服务职责要求,加强工作人员配备。积极建立社区法治副主任(副书记)、法律服务社工、市民观察员、普法依法治理社区联盟、基层骨干队伍、人民调解队伍等人才队伍,为“社区法律之家”运行创造条件。 (三)注重服务成效。一是各街道要对辖区内“社区法律之家”的运行情况、办事人员工作态度、办事效率以及工作成效进行适时评价,同时听取社区两委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并及时向区司法局反馈。二是区司法局每年要定期组织开展市民观察员活动,对“社区法律之家”各项设施以及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根据督查情况提醒社区及时整改、完善。三是加强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每月定期组织一次法律知识培训,同时确保工作人员相对固定,从而有效提高服务社区群众的能力。 (四)规范日常运行。一是严格按照《社区法律之家等级管理细则(试行)》落实建设和服务项目,推进平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保证法律服务质量,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规范化、专业化水平。二是健全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工作制度、工作职责、业务办理规则等制度,根据群众需求完善便民利民举措,打造全流程服务。三是完善资料的归档保存,做到事事有记录。 (五)完善智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功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应该坚持把智能化建设作为重要支撑,不断探索完善“武侯区智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功能,拓展服务内容,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的便民化、快捷化、精准化,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法律服务需求。 (六)扩大社会影响。“社区法律之家”建设完成后,应当积极做好宣传工作,提高群众知晓度。另外,针对运行过程中一些特色亮点、经验做法,区司法局、相应街道以及社区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宣传,扩大社会影响。【来源:四川法治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大祥融媒讯:(通讯员欧阳潘涛)9月27日,区政协邀请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有关专家学者,组织区直有关部门、部分街道办事处和社区负责人,召开区政协《大祥区社区治理现状及对策》调研报告征求意见座谈会。会上,区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袁文军作了总结性讲话,他指出,该调研报告是一个专业性很强,高质量的报告,参会各单位负责人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提高了报告的可操作性。调研报告第一部分数据基础资料扎实、全面、透彻;第二部分客观分析了大祥区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站在社区治理长远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建议。他同时指出,该报告的第三部分建议要更加契合大祥社区治理实际,对策建议既要兼顾长远,也要着眼当前,要能落地、付诸实践,有可操作性。一是要增加可操作性意见。二是社区管理模式要进一步明确。三是对社区的财政投入要提出明确的建议意见。会上,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民政与社会工作学院院长周涛就调研报告撰写的基点以及如何充分吸纳座谈会的合理化建议作了发言。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民政与社会工作学院博士周兆安、博士赵俊文分别对调研报告起草的思路、如何吸纳座谈会意见作了发言。区政协办、区卫健局、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区交通局、区教育局、城西街道、城南街道、城北街道、戴家社区、宝庆中路社区等单位有关负责人分别对调研报告的基础数据进行了核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对对策建议提出了契合大祥社区治理实际的建设性意见。来源:区政协作者:欧阳潘涛 编辑:王喜嫔 本文为大祥区站【来源:区政协】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Nim 社区本周发布了 2019 年度的社区调查报告。此次调查共计开放 50 天,收回 908 份答复。Nim是一个命令式、多范式支持、静态类型、编译型的程序设计语言,支持元编程、函数式、消息传递、面向过程以及面向对象编程。2019 年,Nim 终于发行了 1.0 版本。根据 Nim 官网的介绍,本次调查的目的旨在了解社区如何使用 Nim,以及对 1.0 版本的接受程度,和有关 Nim 工具的情况。受访者中约有 2/3 的人在使用 Nim,余下的人不使用或是使用后已停用。停用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库(小型且不成熟的生态系统)、文档不完整、编辑器支持差、同事不使用它等等。使用 Nim 的人中,将近一半(47%)受访者是 Nim 的新用户,他们在最近 6 个月内开始使用 Nim。仅 18% 的人拥有超过 2 年的 Nim 经验。受访者对 Nim 最喜爱的地方在于:性能/速度(88%)、易用性(76%)、语法(75%)、独立二进制文件(69%)、开源代码(53%)、宏和元编程(45%)。Nim 用户最常用的编辑器是 VS Code,占比 61%。排在第二位的是 Vim/Neovim,其次是 Emacs 和 Sublime Text。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用户都用上了最新的稳定版本(1.0.x)。也有些人同时使用多个 Nim 版本,但其中至少一个是 1.0.x 或最新的 devel 版本。Nim 社区认为较高的使用率可以部分归因于轻松的升级过程:从用途方面来看,Nim 主要被用于编写命令行程序和自动化/脚本,其次是数据处理、库、Web 服务和 GUI。另外,也有人将它用于游戏开发。在对平台的定位中,大多数 Nim 用户针对 Linux,其次是 Windows 和 macOS。也有少部分人的目标平台是 Android、Web 程序集、嵌入式系统和 iOS。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 Nim 学习起来较为容易,仅有 3% 的人感到困难。大家还提到,稳定性、更好的工具、更多的第三方库,以及更好的文档是 Nim 必须改进的主要领域。根据调查,Nim 社区表示 2020 年的首要任务是修复编译器错误,接着是对学习资料和文档的改进,并修复标准库错误。与改进现有功能相比,受访者对新功能的热情似乎不高。Nim 官方提到,他们目前正在开发 --gc:arc,这将会使 Nim 更快、更有效地使用内存,并有可能成为“一种管理所有规则的内存管理”。
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2019年11月社区矫正是针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犯罪对象所实施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宽严相济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要体现,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实现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为进一步推动我市社区矫正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我委组织部分委员、人大代表组成专题调研组在市司法局的陪同下,赴冷水滩、东安、双牌、道县等县区及部分市直单位,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全市社区矫正工作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一、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市社区矫正工作于2008年在冷水滩区试点,2010年扩大到零陵区,2012年在全市铺开。截止2019年10月,全市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23604人,累计解矫20249人。现在册3355人。1、组织机构和工作体系逐步建立。市、县区均成立了由同级党政分管领导为正、副组长,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公安局、财政、民政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初步建立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市、县区司法局分别设立了社区矫正管理科、股室,187个乡镇(街道)建立了乡镇街道司法所社区矫正帮教工作站,全市逐步建立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网络,基本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辐射到点的社区矫正网络体系。2、管理制度及工作措施逐步规范。全市社区矫正机构全面落实社区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社会适应帮扶三大任务。积极规范社区矫正人员从入矫到解矫的各项程序,逐步健全了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管理、检査考核、奖惩激励等制度。一是把好社区矫正人员的入口关。规范开展社区矫正人员调査评估工作,从源头上把控符合社区矫正人员条件的入口关。2019年全市共完成社区调查评估1524件,采信率达到90%。二是把好制度的监督关。把社区矫正人员分为严管、普管、宽管三个级别,并根据矫正人员的表现动态调整其管理级别。严格落实走访、报到、会客、请销假、考核奖惩等日常监管制度。三是把好教育矫正管理关。对社区矫正人员实行入矫教育、日常教育、解矫教育“三阶段教育法”,因人而异制定矫正方案,分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据统计,今年来,全市共组织社区服刑人员集中教育6674人次,个别谈话4511人次,进行心理辅导2079人次,组织社区服务6555人次。同时建立全市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利用GPS手机定位功能对严管、普管级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实时监控,逐步实现了社区矫正监管工作从“人防”向“技防”的重大转变,有效防止了社区矫正人员脱管、漏管。四是把好困难帮扶关。几年来,通过帮助解决社区矫正人员的生活困难,消除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壁垒,帮助其恢复信心,积极改造。为社区矫正人员落实承包田611人次,帮助社区矫正人员就业339人次,为社区矫正人员办理低保226人次。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逐步加强。目前,在编在岗从事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市本级3人,县区为43人,司法所192人。全市招聘公益性岗位204人充实到司法所专抓社区矫正工作。同时吸纳了一些法律服务工作者、教师、“五老人员”等社会热心人士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全市初步形成了一支以司法干警、公安干警、村(居)治调干部为骨干、社会热心人士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3、工作成效逐步显现。一是降低了重新犯罪率。据统计,去年全国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正期间重新犯罪率是0.2%,我市近年来只有0.16%,同时也大幅低于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比例。二是促进了社会和谐。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在家庭、亲属、朋友关爱及社区矫正工作者及社会志愿者的帮教下,消除心理壁垒,恢复信心,积极改造。通过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矫治,同时提供社区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帮困扶助等,社区服刑人员及其家庭能够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促进了社区服刑人员的改造和回归社会。二、 当前我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1、工作机构不健全。按省里要求,市一级要设立社矫正管理局,加挂市司法局社区矫正执法支队牌子,内设3个副科级机构,县区设立社区矫正工作局,加挂县区司法局社区矫正执法大队牌子,内设四个股室。湘潭、衡阳、郴州等9个市州及所辖县区已设立了社区矫正管理局,并落实了相应的职级待遇和机构编制。如衡阳市社区矫正管理局设编制13人,衡东县社区矫正工作局设编18人。市县区社区矫正管理局负责人分别落实了副处、副科级待遇。我市市县区均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管理局,但都没有落实相关职级待遇,实际上仍然是科、股级工作架构,工作独立性、规范性、权威性受到较大影响。2、执法力量薄弱。一是基层司法所人少任务重。工作力量十分薄弱。全市187个司法所,工作人员总共384人,其中:2人所64个,1人所17个。目前,我市基层社区矫正工作由司法所承担。司法所除承担法治宣传、人民调解、综治维稳等九项工作职能任务外,还要承担基层政府中心工作任务,人少任务重的矛盾非常突出。道县司法局寿雁司法所两名工作人员要监管170名社区矫正人员,宁远县司法局清水桥镇司法所仅有一名工作人员监管61个矫正对象。二是社区矫正警察执法力量缺位。全市司法所工作人员548人,具有公务员身份的只有330人,174人是工人身份。如冷水滩区52名司法所工作人员中有49人是工人,零陵区74名司法所工作人员中有57人是工人。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刑罚执行活动,在执法过程中社区服刑人员常有不服管教、甚至对抗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的事时有发生,社区矫正警察力量缺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三是司法所长政治待遇落实不到位。按省委、政府湘发[2012]6号文件规定,司法所长享受与法庭庭长、派出所所长同等的副科级待遇,但我市187个所长只有48人解决,落实率仅为25%。有些司法所长已在乡镇工作了近20年,至今仍是股级待遇,工资收入不过3000来元,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3、工作设施简陋。一是交通设备落后。全市187个司法所,配有小车的只有9个(有6台为面包车),且绝大部分是早应报废的摩托车。全市没有配备社区矫正执法专用警车、警械。二是办公设施差。全市187个司法所配有空调的不到一半,还有少数司法所没有电脑、打印机等基本办公设备,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三是信息、技术手段滞后。全市社区矫正工作、活动场所没有添置完善的电子监控设备。手机定位系统由于经费投入少,信号覆盖弱,尤其是边远山区,作用发挥差,全市经常无法正常定位监控的矫正人员达10%,造成极大的不安全隐患。4、经费保障不力。2013年省财政厅出台了社区矫正经费人均不低于1500元的标准(湘财行[2013]72号),我市除少数的县区外,大部分县区均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有的县区经费缺口还较大。据调查了解,有的县区大部分司法所有工作人员2-3人,监管社区矫正对象平均约20人,但每年县区安排到每个司法所的全部工作经费不足1万元,这对于承担社区矫正、普法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9项社会职能的基层司法所简直是杯水车薪,难以为继。5、工作合力不强。公、检、法、司、监狱等相关执法部门工作衔接配合不到位。由于机制不健全,工作上存在“四难”。一是社会调查评估难。有的法院评估滞后,存在明日要判决,今日才委托,或者先判决后委托等现象;法律文书移交难。存在寄送法律文书不及时,不齐全,不履行告知义务等情况;二是信息共享难。社区矫正人员脱管、漏管、重新犯罪、被撤销缓刑和假释时,公检法信息沟通不畅,不能及时追逃甚至不予追逃,致使有的社区矫正人员无法及时收监,长期处于无人、无部门监管状态,给社会造成安全隐患;三是协同兼顾难。有的部门片面追求缓刑率、假释率,人为地剧增了社区矫正人员数量,给社区矫正工作增加了很大压力;四是社会力量参与程度低。社区矫正社工队伍建设尚未起步,社区矫正社会志愿者人员少、作用弱。由于缺乏应有的激烈机制和经费保障,无法组建专门的志愿者队伍,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化进程。三、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对策、建议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社区矫正具有严肃的法律强制性属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就对社区矫正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明确要求:“要理顺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矫正机构和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社区矫正水平”。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责任重大、意义重大。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真正把社区矫正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社区矫正工作作为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和谐稳定的大事要事来谋划来部署来推动,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平安、绩效考核和文明创建、网格化管理等范畴,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为社区矫正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创造条件。2、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市、县区要按照机构专职化的要求和省里的统一安排,设立社区矫正管理局,市里加挂市司法局社区矫正执法支队牌子,县区加挂社区矫正执法大队牌子,并设立相应的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力量,人员编制按省里规定和要求落实,职级待遇参照先进市州的做法,予以落实。要积极推动《社区矫正法》立法进程,明确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的警察身份,有效落实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政治、经济待遇。要按照每所不少于3人的标准配齐司法所人员,有效消除1人所和无人所。要按政策落实司法所长副科级待遇,充分调动司法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积极推进社区矫正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建立由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社工组织。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建立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化水平。3、进一步加强经费保障。要加大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的投入。市、县区要政策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单独列入财政预算,并提高保障标准。各县区社区矫正经费要逐年提高,并确保全额拨付和专款专用。4、进一步加强队建制改革。司法部下发的《全面深化司法行政改革纲要(2018-2022年)》要求“推进刑罚执行一体化,推进队建制试点”。设立社区矫正机构是法定要求,推进队建制则是发展方向。当前,按队建制完成社区矫正机构组建,条件已经成熟。一方面,乡镇机构改革为社区矫正机构建设打开了组织空间。另一方面,数字信息的发展为推行队建制提供了技术支撑。可以实现在不额外增加编制的情况下,实现社区矫正机构专门化、队伍专职化、工作专业化,为推动身份转“正”。根据我市实际并借鉴外地经验,建议在县区设社区矫正大队,作为司法局的内设行政执法机构,与社区矫正工作局实行“局队合一”,统一行使社区矫正执法职能。大队下设若干中队,作为派出机构,每个中队管辖3到4个乡镇(街道),分片区负责社区服刑人员日常管理,形成统一执法、分片管理的社区矫正执法新格局。5、进一步加强部门配合。要进一步落实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在执法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建立健全部门衔接配合的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及监狱等相关部门对接的社区矫正信息系统,实现社区矫正动态数据与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促进部门良性互动、紧密配合。要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纸、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社区矫正工作,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良好氛围。
5月28日上午,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戚永宏率调研组一行3人到呈贡区洛龙湖社区进行工作调研。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戚永宏(中)戚永宏一行实地考察了洛龙湖社区职工驿站、健康教育活动室、未成年人活动中心、智安小区数据中心等服务场所。认真听取了洛龙湖社区近期疫情防控、服务群众、治安管理、创建文明城市、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双报告”等各项工作进展的报告,以及社区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戚永宏充分肯定了洛龙湖社区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他表示,洛龙湖社区设施设备完善、功能齐全、窗口服务内容广泛、智能化管理程度高,让社区居民共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切实提高市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戚永宏指出,在疫情防控、创建文明城市和党员“双进”工作中,基层社区发挥着重大作用,社区工作人员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非常辛苦。社区要充分利用党组织和在职党员进社区“双报到双报告”工作,精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整合社区资源,改善社区服务,加强基层治理,推动社区发展。对洛龙湖社区反映的问题、存在的困难,戚永宏也表示,会根据人大职能职责,督促建议有关部门进行落实。调研结束后,戚永宏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在洛龙湖社区进行了报到。他表示,“双报到双报告”工作是机关党建融入城市党建的重要载体、是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有益探索、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抓手、是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举措,自己将以身作则,在挂钩联系社区的统一安排下,务实精准开展志愿服务,充分履行党员义务,深入基层、尽到责任,做实实际际的事,不折不扣地完成社区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共同促进基层治理水平提升,为昆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力量。
楚天都市报记者 刘闪 通讯员 艾欣 汪婷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需要什么样的服务?社区居家养老如何提高老人的获得感?昨日,湖北省统计局武汉调查监测分局发布《2020年武汉市社区居家养老专题调研报告》。报告显示,近四成受访老人愿意承担的养老支出在2000元及以上,被访老人及家属希望养老服务供给内容更加丰富,需求超过半数的服务类型分别是家政服务、医疗服务、餐饮服务和文化娱乐。武汉60岁以上老人有194万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武汉市户籍总人口906.40万人,其中60岁以上194.2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1.4%,65岁以上133.58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4.7%,远远超过联合国老龄化社会标准。在公办养老机构供不应求、民办养老机构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受传统孝道传承观念影响,考虑到社交需求和生活品质追求,社区居家养老成为更多居民的选择。调研报告显示,武汉社区居家养老需求正旺。此次调研回收了466份调查问卷,55岁以上调查对象中,78.2%表示将来“倾向”或“比较倾向”社区居家养老。35岁以下调查对象中,69.6%对自己或者家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态度是“倾向”或“比较倾向”。大部分被访老年人希望留在子女身边养老,自己有能力购买养老服务,减轻子女负担,而被访子女也愿意为父母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费用支出方面,37.2%的55岁以上调查对象表示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上每月愿意承担2000元及以上,2019年末武汉市55岁以上户籍人口261.65万,据此推算,全市养老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每年将带来233.60亿元的养老经济市场规模。养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问卷中需求超过半数的服务类型分别是家政服务(81.3%)、医疗服务(76.2%)、餐饮服务(62.5%)和文化娱乐(51.1%),被访老人及家属希望养老服务供给内容更加丰富,养老产业涉及衣食住行,后疫情时代,养老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突显。面对日益增多的养老服务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促就业方面也将起到积极作用,按照湖北省要求的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与生活自理老人的比例为1:6,以武汉市133.58万65岁以上老年人口进行推算,预计可带来22.26万养老服务就业岗位。虽然未来养老经济市场规模不小,但目前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武汉调查监测分局建议,一要着力抢先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推动银发经济、健康产业快速升级,不断优化养老产业发展环境,发挥产业集群优势;二要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培育龙头示范企业;三要提升养老职业吸引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四要加强设施和平台建设,健全养老行业监管体系。
近日,“深圳市罗湖区社区妇女儿童之家建设交流会暨社区妇女儿童之家建设调研报告发布会”在罗湖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召开。会议由深圳市罗湖区妇女联合会、深圳市罗湖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深圳市罗湖区懿贝斯女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共同主办,深圳市妇联副巡视员杨华、罗湖区妇联主席黄毓琼、区民政局局长杨文秀、各街道妇联主席及各社区党委书记、社区妇联主席、妇干、“妇女儿童之家”工作人员120余人参与交流。深圳市罗湖区懿贝斯女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理事胡小军发布了深圳市首份社区妇儿之家调研报告——《深圳市罗湖区社区妇女儿童之家建设调研报告》,并启动第四期“懿创投——妇女儿童公益项目种子基金资助计划”。《调研报告》全面呈现了罗湖区社区妇女儿童之家建设情况与关键需求,将为罗湖区社区“妇女儿童之家”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第四期“懿·创投”以社区妇女儿童公益服务为核心主题,重点资助直接服务社区妇女儿童的公益项目、社区“妇女儿童之家”优化项目和妇儿服务类社区自组织培育项目,推动妇儿服务模式创新、提升社区“妇女儿童之家”管理能力、发展活力和社区服务能力。交流会现场,杨华向南湖街道和平社区代表授予“第八批广东省儿童友好示范社区”牌匾。
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近日向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提交了《关于福州市居家社区养老情况的调研报告》。报告称,我市老年人居家社区养老意愿较高,根据问卷调查,87%的老年人希望居家社区养老。此次调研以鼓楼区、台江区、晋安区的部分街道为对象。调研发现,当前我市老年人生活现状呈现三个特征:未与子女共同生活比例较高;大部分老年人收入难以承担机构养老;老年人居家社区养老意愿较高。调研组对我市居家社区养老工作现状也作了了解。据悉,自2007年起,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居家社区养老,工作成绩始终走在全省前列。去年我市启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集成改革试点工作,街道和重点乡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覆盖率达100%。在“六助一护”基础上,一些街道还试点开设了“长者食堂”,让老年人享受低价高质的餐食。调研组指出,虽然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仍显不足。他们建议,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快《福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立法工作,制定和完善相关服务标准,适度拓展适合老年人的自费项目。还要完善投入机制、加强设施建设、深化医养结合、加强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将医养结合作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重中之重工作予以推动。要尽快研究、制定计划,加快推动长护险的落地实施,让人民群众尽早享受到这项惠民政策,缓解失能老人医疗和照护困难,从制度上破解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痛点”。(记者 李白蕾)【来源:福州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