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深圳12月31日消息(记者黄倩 通讯员李志鑫)记者31日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获悉,由该院牵头建设的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三大深圳基础研究机构顺利通过筹建期验收评估,标志着上述基础研究机构将正式进入建设期,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受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委托,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于2020年8-9月对三大基础研究机构开展了筹建期评估活动,评估程序包括自评估、材料审核、专家组现场考察和综合评议等环节,重点对研究院的机制体制、人才队伍、条件平台、科研工作和资金筹措等筹建任务完成情况及筹建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三大研究机构均圆满完成了各自筹建期任务书中的各项指标和绩效目标,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弥补深圳基础研究短板、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开放水平、打造高端人才“蓄水池”等方面成效显著,希望研究院能够在顶层设计、创新发展、学科建设及重大应用上进一步凝练与思考,为深圳推进“双区”建设贡献更大力量。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成立于2019年1月,共建单位包括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筹建期内,研究院组建了一支年轻有活力、多学科交叉的创新队伍,人员规模超500人,引进了36位全职PI,超过60%的团队骨干来自国外知名高校。研究院重点聚焦在人工生命体的理性设计基础理论、高效自动化的合成测试使能技术以及面向生命健康的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与国内其他合成生物学力量差异化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力量,围绕“造物致知、造物致用”建成定量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合成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合成生物化学研究中心等9个研究中心,牵头获批9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专项,产出了一批以“定量公式解释合成生物学群体/个体建构原理”为代表的高质量成果,在基础研究、使能技术、医学应用以及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成立于2019年1月,共同牵头单位为香港科技大学,共建单位包括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筹建期内,研究院遴选并组建了69个高水平科研团队,人员规模近700人,依托深圳先进院设立了7个研究中心,建成了非人灵长类脑疾病模型构建及转化研究等6个科研支撑平台。研究院在脑科学研究新技术、脑疾病诊疗新技术、新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与服务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牵头成立的“脑认知脑疾病学术与产业联盟”辐射国内近110家机构,产出了“非人灵长类脑疾病模型”等一批代表性高质量成果。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于2019年6月19日注册成立,是由深圳先进院和宝安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市级二类事业法人单位。筹建期内,研究院组建了一支超200人的全职人员队伍,围绕电子封装材料领域关键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问题,布局了“晶圆级封装关键材料”“芯片级封装关键材料”等八个研究方向,建立了从基础研究到中试放大、产线验证的全链条研发平台。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晶圆级封装材料“薄晶圆加工临时键合材料”已完成技术转移转化,打破国际垄断,成功“备胎转正”,商品化应用于终端龙头企业服务器芯片;介质材料“埋入式电容材料”已完成技术授权并通过器件端验证,应用于终端龙头企业硅麦克风等产品,有望打破国际垄断。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针对学科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高水平理论研究的科研平台,是聚集和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学术高地,是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各具特色的研究基地分布于深圳各个高校及研究机构,形成了深圳人文社科的学术矩阵,为城市以及区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学术的繁茂,需要有丰沃的土壤。近年来,深圳大力建设社科研究和智库平台,评选出了一批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推出了一系列崭新学术成果。目前,我市共有两批15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在国家、省、市多个科研项目中收获累累硕果,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研究的核心力量。研究基地组成人文社科学术矩阵2018年12月,在以“改革开放与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建设”为主题的第十届深圳学术年会主题学术研讨会上,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为首批7个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举行了授牌仪式。翌年,第二批8个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在学术年会上亮相。基地已成为深圳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研究的核心力量。 图为第二批重点研究基地亮相。如今深圳的15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分别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社会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世界政党研究中心、深圳大学深圳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深圳社会科学院现代化与全球城市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学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开放型经济与大湾区研究中心、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现代城市文明研究中心、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学智能管理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大数据会计与决策研究中心、深圳大学廉政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针对学科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高水平理论研究的科研平台,是聚集和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学术高地,是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各具特色的研究基地分布于深圳各个高校及研究机构,形成了深圳人文社科的学术矩阵,为城市以及区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深圳制定出台了《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以及《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办法》,根据管理评估办法,基地的评估工作贯彻科学、公正、公开和注重质量的原则。基地建设时间为三年,期间必须在国内省级以上的社科核心刊物发表文章或提交咨政报告10篇以上,出版著作2部以上。基地管理实行“基地申报、专家评审、共建共管、全程跟进、定期评估、动态管理”方式,保障基地完成建设目标。基地建设两年来成果丰硕深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两年来,已取得长足进步。据市社科联主席、市社科院院长吴定海介绍,目前,15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已承担项目总计307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2项、市级科研项目120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一大批优秀成果也正在从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走出。两年来,各基地共发表论文283篇,其中被SSCI/CSSCI收录论文91篇。出版学术著作48部。获奖及成果鉴定31个。先后向中央、省部级和市委市政府提供咨询报告113份,学术交流300多场。事实上,基地已成为深圳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研究的核心力量。其中,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社会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市级科研项目7项、其他项目5项,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9篇,被SSCI/CSSCI等收录论文11篇;深圳大学深圳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市级科研项目1项,发表论文13篇,被SSCI/CSSCI等收录论文5篇;南方科技大学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论文13篇,被SSCI/CSSCI等收录论文9篇……各基地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针对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承担一批重大科研项目,产出一批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的成果。入选基地迎来广阔发展平台深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对于入选单位而言,也意味着新的发展契机和更广阔的平台。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社会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负责人王蒲生表示:“设立基地后,我们的教师大受鼓舞,学术研究志趣和热情提升显著,研究成果学术水平进步明显。自2018年12月后,专著、高水平中英文期刊论文发表量较此前提升显著。”此外,中心建立了基地内定期例常学术交流研讨制度,完善学术成果认定、激励机制,鼓励研究人员开展高水平、高层次研究;推动与院外单位开展科研合作,与哈工大(深圳)、南科大相关研究人员建立常态化科研、教学联动机制。“未来,我们还将形成主题明确、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纲领,进一步与国外优秀研究机构和深圳市内各重点研究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更好发挥基地的作用。”王蒲生说。“作为第一批获批的重点研究基地,我们将积极借鉴各基地的建设方法,努力探索人文社科发展的新思路,希望可以做成标杆,树立榜样,保持‘第一批’的荣誉。”南方科技大学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负责人王苏生介绍,该基地创建以来,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结合金融机构的相关数据,践行学科体系的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科学规律的研究。基地立足深圳,对以金融科技为代表的当今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中的现实金融问题为切入口,服务于政府以及商业化应用。而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现代城市文明研究中心自授牌以来,已经在社科院内部形成一个跨学科的学术平台,目前研究团队涵盖文化、哲学、传播、经济、社会、政法等专业领域,以各自的专业优势形成对城市文明的综合研究。在未来,作为整合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相关研究机构力量而成立的新型智库机构,基地着眼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全球标杆城市建设,以现代城市文明理论及比较、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深圳建设现代城市文明典范等为主要研究方向,同时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努力多出成果,成为面向国际、国内一流的现代城市文明研究基地。
近期,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牵头建设的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三大深圳基础研究机构顺利通过筹建期验收评估,标志着上述基础研究机构将正式进入建设期,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受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委托,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于2020年8-9月对三大基础研究机构开展了筹建期评估活动,评估程序包括自评估、材料审核、专家组现场考察和综合评议等环节,重点对研究院的机制体制、人才队伍、条件平台、科研工作和资金筹措等筹建任务完成情况及筹建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三大研究机构均圆满完成了各自筹建期任务书中的各项指标和绩效目标,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弥补深圳基础研究短板、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开放水平、打造高端人才“蓄水池”等方面成效显著,希望研究院能够在顶层设计、创新发展、学科建设及重大应用上进一步凝练与思考,为深圳推进“双区”建设贡献更大力量。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成立于2019年1月,共建单位包括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筹建期内,研究院组建了一支年轻有活力、多学科交叉的创新队伍,人员规模超500人,引进了36位全职PI,超过60%的团队骨干来自国外知名高校。研究院重点聚焦在人工生命体的理性设计基础理论、高效自动化的合成测试使能技术以及面向生命健康的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与国内其他合成生物学力量差异化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力量,围绕“造物致知、造物致用”建成定量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合成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合成生物化学研究中心等9个研究中心,牵头获批9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专项,产出了一批以“定量公式解释合成生物学群体/个体建构原理”为代表的高质量成果,在基础研究、使能技术、医学应用以及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成立于2019年1月,共同牵头单位为香港科技大学,共建单位包括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筹建期内,研究院遴选并组建了69个高水平科研团队,人员规模近700人,依托深圳先进院设立了7个研究中心,建成了非人灵长类脑疾病模型构建及转化研究等6个科研支撑平台。研究院在脑科学研究新技术、脑疾病诊疗新技术、新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与服务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牵头成立的“脑认知脑疾病学术与产业联盟”辐射国内近110家机构,产出了“非人灵长类脑疾病模型”等一批代表性高质量成果。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于2019年6月19日注册成立,是由深圳先进院和宝安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市级二类事业法人单位。筹建期内,研究院组建了一支超200人的全职人员队伍,围绕电子封装材料领域关键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问题,布局了“晶圆级封装关键材料”“芯片级封装关键材料”等八个研究方向,建立了从基础研究到中试放大、产线验证的全链条研发平台。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晶圆级封装材料“薄晶圆加工临时键合材料”已完成技术转移转化,打破国际垄断,成功“备胎转正”,商品化应用于终端龙头企业服务器芯片;介质材料“埋入式电容材料”已完成技术授权并通过器件端验证,应用于终端龙头企业硅麦克风等产品,有望打破国际垄断。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王纳 通讯员:李志鑫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杨洪权
央广网深圳12月17日消息(记者黄倩 通讯员冯春)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获悉,自然指数网站近日公布了最新自然指数排名。最新数据显示(统计时间范围为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按照自然指数排名,深圳先进院指数从去年同期的23.45提升至29.92,再创历史新高,广东省科研机构排名由原来的位列第二跃居第一,中科院体系内排名17,全国高校排名85。据统计,此次计入自然指数的170篇文章中,有88篇来自生命科学领域,这与深圳先进院近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前瞻布局紧密相关。例如,继去年11月在《自然》发表论文,揭示了生物迁徙进化策略的定量规律之后,合成所刘陈立实验室于今年5月在定量生物学领域再度突破,揭示了细菌细胞生长分裂新规律,修正了该领域原有两大生长法则,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微生物学》;今年6月,脑所屠洁团队与王立平团队合作在国际精神疾病领域顶级期刊《分子神经病学》上发文,团队首次解析了一条新的抑制性神经环路,揭示了调控焦虑症的新机制。从自然指数的构成来看,化学和物理仍是对深圳先进院自然指数贡献最大的两个学科,指数均达到13以上。例如,集成所唐永炳团队联合香港理工大学团队研发出具有柔性界面的高稳定双离子电池,在高性能柔性储能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成果发表于《先进材料》(IF=27.398);材料所喻学锋团队与医药所团队成功制备出可穿透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粘液屏障的黑磷纳米药物控释载体,为解决因呼吸系统疾病粘液屏障所导致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问题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IF=12.959)。近年来,深圳先进院科技论文发表数量稳步提升,论文质量突飞猛进,与过往检索时间得到的数据相比,自然指数持续增长。据统计,截至2020年11月,深圳先进院已累计发表各类专业论文超过11000篇,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自然》子刊累计发表84篇。国际合作论文在中国科学院体系排名第8,成绩显著。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原标题:深圳302个基础研究项目拟获6亿元资助,这些单位是科研主力军!深圳大学获得资助的项目数量最多。在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背景下,深圳加大了增加基础研究能力的力度。深圳市科技创新委日前对外公示了2020年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拟资助项目,302个项目榜上有名,涉及电子信息领域66项、生物和生态环保领域153项、智能装备领域31项、材料能源领域52项,拟资助总金额超过6亿元。2019年12月,深圳科创委启动了此次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申请,支持科研人员针对已有较好基础的研究方向或领域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推动若干重要领域或科学前沿取得突破。长期以来,深圳创新有着“四个90%”现象:90%以上研发机构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源于企业,90%以上专利发明出自企业。但最近几年以来,深圳在着手谋划布局加快补齐基础研究这一创新领域的“短板”。今年8月30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发布表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为保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深圳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规定“市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应当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目前,深圳的基础研究主要由哪些单位或机构来承担?上述受资助项目或许可以提供一些线索。根据相关要求,上述申请单位要求是在深圳市或深汕特别合作区内依法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单位以及具有基础研究能力的国家、省、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依托的单位。成果形式主要以论文、著作、专利等为主。单个基础研究重点项目资助强度不超过300万元,研究期限一般为3年,采用“先征集、再选题、发指南、后申报”的模式进行事前资助。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有53个受资助项目来自于深圳大学,45个项目来自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39个项目来自于南方科技大学,28个项目来自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21个项目来自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18个项目来自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16个项目来自于中山大学·深圳。这几个单位的受资助研究项目共220项,占了总数的72.8%。其他获得资助的项目来自于深港产学研基地、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筹备办公室、深圳技术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市康宁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等单位。从这份资助项目的分布不难看出,深圳基础研究的主要承担机构为几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并且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扎堆”现象。一方面,这反映出深圳基础研究已经有了一批主力军,另一方面,截至2019年底,深圳仅有13所普通高等学校,总体数量仍然偏小,而在非高校类科研机构中,仅有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有较多项目获得了资助。2017年起,深圳开始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其中就包括布局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设立十大基础研究机构,组建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等,目前已有多个项目落地,此外,深圳光明科学城、西丽科教城也都在建设之中。然而,基础研究的布局必将是一项长期工程,在2019年深圳召开的一场“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大力提升深圳市原始创新能力”高校专题座谈会上,不少来自高校的专家表示,很多创新载体特别是“国家队”实验室,需要进一步加强投入和完善配套设施,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作者:王帆 编辑:周上祺)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今年牵头获批7个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分别在“合成生物学”“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以及“发育编程及其代谢调节”三个重点专项中,获批总经费8683万元,获批项目数量和经费总额创历史新高,位居全国科研院所第一。在“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中,共获批4个项目。合成所严飞研究员获批主持“高效超声/光声生物成像元件库的挖掘与应用研究”项目;合成所钟超研究员获批主持“生物活体功能材料的构建及应用”项目;数字所曲强研究员获批主持“多方协同合成基因信息安全存取方法研究”项目;合成所金帆研究员获批主持“鲁棒型人工基因元器件的设计原理与应用”项目分别获批。在“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中,深圳先进院集成所李光林研究员获批主持“智能灵巧上肢假肢及适配技术”项目,和医工所周树民研究员获批主持“运动行为监测与干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2个项目获批。在“发育编程及其代谢调节”重点专项中,深圳先进院获批1个项目。合成所李汉杰研究员主持获批“肝脏驻留淋巴细胞的异质性、发育调控与功能研究”项目。深圳先进院将充分发挥学科融合、集成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合作的特色与优势,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暂定名)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王纳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王纳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王其琪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陈小慧深圳作为一座管理人口逾千万的超大型城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是如何取得阶段性良好成效的?8月18日在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研究中心(下称“研究中心”)揭牌仪式等“8·18”系列活动上发布的《深圳战疫动员力报告》(下称《报告》),从深圳战疫中展现的体制动员力、组织动员力、民间动员力、精神动员力、法治动员力、经济动员力、科技动员力、国际动员力和“From 深圳”动员力等“深圳战疫九大动员力” ,解读了深圳战疫“密码”。据了解,《报告》由研究中心课题组调研形成,首次从动员力视角聚焦体制、组织、民间等九方面进行阐述和总结,并收集呈现深圳战疫各方面数据、指标、措施、效果等,具有鲜明的深圳实践特色。此外,《报告》对国内一线城市和全球顶尖城市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等方面提出了“涟漪模型”、“一核多元”(叠圆型)等创新理论。在体制动员力方面,《报告》指出,面对疫情,深圳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调动体制性力量,建立了快速响应、高效运行的应急指挥体系,科学精准、系统专业的医疗救治体系,严防死守、密而不漏的一线防控体系,坚实稳固、全面兜底的民生保障体系,多管齐下、精准施策的疫后恢复体系,牢牢构筑了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课题组在国内外共选择六个城市、两组序列进行了体制动员力比较。《报告》指出,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一线城市相比,在人口流动“大进大出”、人口密度全国最高、商事主体量大面广、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疫情防控难度很大的情况下,深圳呈现出疫情响应速度快、医疗救治效果好、物资保障能力强、复工复产布局早等特征。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顶尖城市比较,深圳呈现出领导决策科学性强、组织体系协调性好、政府资源调度力强、民众支持配合度高等特征,彰显了强大的体制动员能力及其背后的制度优势。( 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战疫体制动员力比较)( 深圳、纽约、伦敦、东京抗疫体制动员力比较)组织动员力方面,《报告》指出,疫情发生后,深圳市积极发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战时状态”全力投身疫情防控斗争中来。数据显示,全市3.9万个基层党组织、1050个党群服务中心、61.6万名党员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2042个临时党组织、7172个党员先锋队承担了最急难险重的攻坚任务。民间动员力方面,民间机构全方位参与抗疫成一大鲜明特色。《报告》指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19日,深圳民间机构(含民营企业、慈善组织、基金会、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主体)为战疫捐赠款物折合人民币超过51.64亿元(含认捐),位居全国超大城市第二,实际接收捐赠款物和直接捐赠外省、市的款物金额超过30.05亿。其中,民营企业捐赠款物(含认捐)高达45.96亿元,既是深圳社会捐赠的主力,也是全国民营企业捐赠的中坚力量。(深圳民营企业为全国战疫捐赠款物数据图)同时,《报告》指出,深圳的社区防线在社区党委领导下,以“一核多元”的组织优势,构筑起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的强大合力。经济动员力方面,《报告》指出,面对疫情,深圳体现出财政支持力度大、金融扶持措施硬、营商环境很给力等特征。截至5月底,我市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38亿元,全市实际减免企业社保费229.61亿元,预计全年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453.74亿元。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各类经济主体在战疫过程中抢抓防疫物资、新基建、“宅经济”、生物科技等发展机遇,体现出极强的危机转化能力。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五大医疗防护类企业新增注册数量达到7373家、增长208.2%,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新增3669家、增长24.5%,数字经济企业新增1245家、增长92.7%,生物医药企业新增840家、增长42.6%。【新闻链接】战疫动员力报告的理论创新“涟漪模型”:市委一声令下,各级党组织迅速扁平化,党员干部直插基层一线,就像一枚石子投到水中形成的涟漪,一个个党员成为抗疫前线一个个“涟漪中心点”,以率先示范的作为,带动更多群众形成“涟漪圈”,不断外溢扩散、辐射传导,并通过基层党组织不断注入新动力形成“涟漪面”,使“点—线—面”的连锁反应以可持续、不停歇的状态产生越来越强的势能。(组织动员力: “涟漪模型”)“叠圆型”:相较一些国家社区防线形同虚设、居民管理一盘散沙,深圳的社区防线在社区党委领导下,以“一核多元”的组织优势(叠圆型),构筑起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的强大合力,赢得了这场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型政社关系的强大优越性。(“叠圆型”基层治理模式)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袁斯茹近日,自然指数网站公布的最新排名显示,自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指数从去年同期的23.45提升至29.92,位居广东省科研机构排名第一,中科院体系内排名17,全国高校排名85。先进院近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前瞻布局紧密相关。例如,继去年11月在《自然》发表论文,揭示了生物迁徙进化策略的定量规律之后,合成所刘陈立实验室于今年5月在定量生物学领域再度突破,揭示了细菌细胞生长分裂新规律,修正了该领域原有两大生长法则,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微生物学》;今年6月,脑所屠洁团队与王立平团队合作在国际精神疾病领域顶级期刊《分子神经病学》上发文,团队首次解析了一条新的抑制性神经环路,揭示了调控焦虑症的新机制。从自然指数的构成来看,化学和物理仍是对深圳先进院自然指数贡献最大的两个学科,指数均达到13以上。例如,集成所唐永炳团队联合香港理工大学团队研发出具有柔性界面的高稳定双离子电池,在高性能柔性储能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成果发表于《先进材料》(IF=27.398);材料所喻学锋团队与医药所团队成功制备出可穿透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粘液屏障的黑磷纳米药物控释载体,为解决因呼吸系统疾病粘液屏障所导致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问题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IF=12.959)。近年来,深圳先进院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与过往检索时间得到的数据相比,自然指数持续增长。据统计,截至2020年11月,深圳先进院已累计发表各类专业论文超过11000篇,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自然》子刊累计发表84篇。国际合作论文在中国科学院体系排名第8。审读:喻方华
中国博士后研究哪家强?深圳的这家研究所实力强劲,让人刮目相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公布了第64批面上资助人员名单,总计3906位拟资助人员,除去军队系统项目共有3778个项目,包括一等资助1035项,二等资助2743项。博士后科学基金的面上资助比例为当年进站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资助强度划分为8万元和5万元两档,奖励的侧重方向在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研究和公益性研究三个方面,另外对中西部高校略有倾斜。看来这次博士后基金会第64批面上资助总金额应该在两三亿的水平。下面是此次受资助人员的单位分布和项目总数统计。从上面的信息来看,此次西安交通大学和深圳大学表现非常亮眼。深圳大学作为一所很年轻的大学,这些年的发展非常迅速,假以时日应该会成为一所比较厉害的有影响力的大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排名居于第17位的单位,它叫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所。2006年2月,中国科学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及香港中文大学友好协商,在深圳市共同建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先进院”),实行理事会管理,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经过十二年发展,先进院目前已初步构建了以科研为主的集科研、教育、产业、资本为一体的微型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由八个研究平台(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先进计算与数字工程研究所、生物医药与技术研究所、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联合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筹)、前瞻性科学与技术中心),国科大深圳先进技术学院,多个特色产业育成基地(深圳龙华、平湖及上海嘉定)、多支产业发展基金、多个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新型专业科研机构(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深圳北斗应用技术研究院、中科创客学院、济宁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天津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苏州先进技术研究院、杭州先进技术研究院(筹))等组成。2016年11月,深圳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在深签署《深圳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在深合作办学备忘录》,依托深圳先进院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校区。看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所不容小觑,难怪能高居第17位。大家对此有何想法?欢迎留言讨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办学基础为创立于1924年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广州中医学院,是新中国首批四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之一,1995年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原直属国家卫生部,2000年转由广东省人民政府管理。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晋级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学校现有三元里和大学城两个校区,占地1377亩,建筑面积78万多平方米。学校下设20个二级学院,有29个本科专业。有7个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3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硕士学位授权;有3个一级学科及1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学位授权;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0年7月8日,在深圳举行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研究院挂牌仪式,深圳市人民政府、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以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等领导出席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研究院挂牌仪式。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研究院落户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研究院的成立进行升级改造和发展,将组建新的实验室,以及创建新的代谢综合征中医整体辨治体系等。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研究院的成立不仅将提高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的医学水平,也将提高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医学界的综合实力,乃至提高广州中医药大学在泛珠三角地区以及整个广东省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