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179名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如期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仲夏之约”——在毕业典礼上,学子们逐一上台接过学位证书、接受院长扶正流苏,开启新的人生旅途。据了解,这是深圳先进院第14年向社会输送高水平、高质量人才。毕业典礼上,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对毕业生提出殷切嘱托:“年轻一代的你们将在中国科技力争世界前沿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你们也将是努力使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一批人。无论在何岗位,希望你们都有大的人生格局,对未来有目标、有期许,发扬深圳先进院创新无极限的精神。相信你们的努力,将助力实现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据了解,在深圳先进院本届179名毕业生中,36人选择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升入学校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东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在已签约就业的130名毕业生中,61%去向为华为、腾讯等高新技术企业,25%人选择留在深圳先进院或入职高校及科研机构。其余14%的毕业生进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从入学时的青涩学子到独当一面的科研“主力军”,深圳先进院的毕业生们收获了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医工所博士研究生徐锦萍入学以来发表高质量SCI论文19篇,包括第一作者7篇,通讯作者5篇;集成所硕士研究生黄晨阳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IEEE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国际会议(IROS)上发表论文,获得中国大陆地区十年来首个最佳论文奖;医药所博士研究生刘兰兰主持国自然、广东省及深圳市科研项目3项,总计61万元;脑所硕博连读生王璐璐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3项……毕业生们在学术论文、重大项目、专利申请等各方面“多点开花”,这与深圳先进院浓厚的科教融合氛围及课程体系息息相关。作为工业研究院,深圳先进院的课程体系也打上了“工研院”的烙印,注重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25%课程内容与世界科技产业前沿相关,选修课程内容侧重产业案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用知识。作为国立科研机构,深圳先进院成功构建了“研学产资”四位一体的微创新体系,经过14年的建设,已具备了比肩部分双一流高校的科教基础,以及较强的研究生培养能力。与此同时,深圳市正依托先进院全力筹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暂定名),目标建成世界一流、“高精尖”的研究型大学,着力打造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粤港澳合作及国际化学、体制机制创新等特色,探索建立学院、研究院、书院“三院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领军人才。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王纳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王纳通讯员:严偲偲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曾焕阳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今年牵头获批7个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分别在“合成生物学”“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以及“发育编程及其代谢调节”三个重点专项中,获批总经费8683万元,获批项目数量和经费总额创历史新高,位居全国科研院所第一。在“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中,共获批4个项目。合成所严飞研究员获批主持“高效超声/光声生物成像元件库的挖掘与应用研究”项目;合成所钟超研究员获批主持“生物活体功能材料的构建及应用”项目;数字所曲强研究员获批主持“多方协同合成基因信息安全存取方法研究”项目;合成所金帆研究员获批主持“鲁棒型人工基因元器件的设计原理与应用”项目分别获批。在“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中,深圳先进院集成所李光林研究员获批主持“智能灵巧上肢假肢及适配技术”项目,和医工所周树民研究员获批主持“运动行为监测与干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2个项目获批。在“发育编程及其代谢调节”重点专项中,深圳先进院获批1个项目。合成所李汉杰研究员主持获批“肝脏驻留淋巴细胞的异质性、发育调控与功能研究”项目。深圳先进院将充分发挥学科融合、集成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合作的特色与优势,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暂定名)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王纳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王纳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王其琪
来源:澎湃新闻原标题:深圳先进院牵头建合成生物研究等重大项目,总投资超16亿元近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下称“深圳先进院”)牵头建设的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大市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总概算获得深圳市发改委批复,总投资超过16亿元,由深圳市政府全额投资建设。据介绍,上述两大设施总建筑面积约8.5万平方米,建设周期为2020年至2023年,未来将成为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光明科学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成为脑科学与合成生物学研究及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与“加速器”。深圳于2016年启动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行动计划,立足源头创新,补齐基础研究领域的短板。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大设施作为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光明科学城核心启动区重点建设项目,在十大设施中最早获得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及概算批复,率先完成了全部立项程序,将全面进入建设实施阶段。深圳先进院方面介绍,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投资总概算8.792亿元,建筑面积51262平方米,深圳先进院为建设牵头单位,南方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参与建设。该设施主要围绕重大脑疾病发生和干预的神经机制及诊疗策略的科学问题,聚焦老年痴呆症、自闭症、抑郁症、脑卒中和语言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搭建脑编辑、脑解析和脑模拟三大研究模块,建设集培育、表型与遗传分析研究于一体并具有规模化、标准化、精确化、集成化、智能化、自动化特征的非人灵长类及其他模式动物大型研究设施,实现跨物种、多层次、多尺度的脑疾病致病因素鉴定和功能表型解析,以及定量、精准、可视化的神经调控干预。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资总概算7.222亿元,建筑面积33966平方米,深圳先进院为建设牵头单位,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参与建设。该大设施将以合成生物学基础研究为理论基础,把自动化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智能制造理念引入到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基于智能化、自动化及高通量设备,搭建用于生物元器件、复杂网络、人工细胞等多维度合成生物的合成、组装、植入、激活与测试的合成生物研究装置,结合设计软件与机器学习的深度研发,快速、低成本、多循环地完成“设计—构建—测试—学习”的闭环,实现合成生命体的理性设计合成。该设施建成后将成为中国首个将软件控制、硬件集成和合成生物学应用进行系统整合的大型规模化合成生物研究基础设施。深圳先进院方面称,为保证两大设施建设顺利推进,深圳先进院领导班子统筹规划、精密部署,组建了樊建平院长任总指挥的大设施工程指挥部,专门设立了大设施推进部作为日常协调管理机构,并在人才引进、队伍组建、办公场地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受理期项目评审结果,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共有145项项目获得资助,立项项目数创历年新高,较2019年度同期资助项目数增长率达46.5%。其中,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6项,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47项,青年项目88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获批直接经费合计6222万元。本年度深圳先进院有6位青年科研人员从基金委五个科学部分别获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批数创历史新高,充分体现了深圳先进院多学科交叉集成特色和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同时,大部分获资助者具有良好的产业化背景,也体现出深圳先进院的工研院定位以及学术引领服务产业的特色。数理科学部优青获得者孟龙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超声操控的研究,发展了超声相位调制声场理论,发明了超声特异性细胞筛选技术;发明了超声操控神经元放电技术,实现了超声对神经元放电频率的精确控制。曾获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深圳市自然科学一等奖。7项专利实现产业化。生命科学部优青获得者胡战利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医学PET和CT成像方法,突破现有技术在时空分辨率和辐射剂量方面的极限。在实现学术前沿突破的同时也参与了我国多项高端医疗装备和科研仪器的自主研发,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将提出的医学成像方法应用在国产CT和PET成像系统中。医学科学部优青获得者赖毓霄研究员,主要从事骨植入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医学应用。其3D打印含镁骨修复产品已通过国药总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并进入产业化,产品及其核心技术获中国专利银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等国内外奖项,产品通过临床试验伦理审批,即将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工材科学部优青获得者杜学敏研究员,紧密围绕刺激形变高分子与柔性神经接口器件开展研究,通过材料与器件多功能集成,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提供新策略与技术,部分技术已实现产业化转移。信息科学部优青获得者邱维宝研究员,主要从事高分辨率超声成像技术研究,针对浅表和内窥等临床诊断需求,开展了超高频超声换能器、新型超声仪器系统和成像算法等多方面前沿技术研究,并推进了多项创新医疗超声技术的产业转化。信息科学部优青获得者徐天添副研究员,以实现微型机器人在精准医疗的应用为目标,建立了微型机器人的自主路径规划与视觉伺服运动控制方法,提出了微型机器人针对复杂环境的优化驱动技术,研发系统平台并解决了微型机器人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部分技术难题。本年度深圳先进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分别是合成所戴俊彪研究员团队申请的“复合污染物降解生物体系的设计构建与应用”项目;医药所陈棣研究员团队申请的“基于骨关节炎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制定创新的治疗骨关节炎的新方法 ”项目。此前,在8月1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的202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中,深圳先进院合成所刘陈立研究员位列其中(研究领域:定量合成生物学)。目前,深圳先进院申报的国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联合基金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其他项目正在评审过程中。本年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过程中,深圳先进院统筹部署,提前谋划,科研处和各研究所密切协同,多措并举,积极动员,通过线上视频培训会议与线下分组审核会议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了申请的基数和质量。此外,针对人才类、重点类项目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为上会答辩的项目精心组织多轮预答辩,极大提升了答辩质量。深圳先进院将进一步强化基金项目的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集成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合作的特色与科研优势,为未来的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暂定名)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王纳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杨洪权【来源:广州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央广网深圳12月17日消息(记者黄倩 通讯员冯春)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获悉,自然指数网站近日公布了最新自然指数排名。最新数据显示(统计时间范围为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按照自然指数排名,深圳先进院指数从去年同期的23.45提升至29.92,再创历史新高,广东省科研机构排名由原来的位列第二跃居第一,中科院体系内排名17,全国高校排名85。据统计,此次计入自然指数的170篇文章中,有88篇来自生命科学领域,这与深圳先进院近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前瞻布局紧密相关。例如,继去年11月在《自然》发表论文,揭示了生物迁徙进化策略的定量规律之后,合成所刘陈立实验室于今年5月在定量生物学领域再度突破,揭示了细菌细胞生长分裂新规律,修正了该领域原有两大生长法则,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微生物学》;今年6月,脑所屠洁团队与王立平团队合作在国际精神疾病领域顶级期刊《分子神经病学》上发文,团队首次解析了一条新的抑制性神经环路,揭示了调控焦虑症的新机制。从自然指数的构成来看,化学和物理仍是对深圳先进院自然指数贡献最大的两个学科,指数均达到13以上。例如,集成所唐永炳团队联合香港理工大学团队研发出具有柔性界面的高稳定双离子电池,在高性能柔性储能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成果发表于《先进材料》(IF=27.398);材料所喻学锋团队与医药所团队成功制备出可穿透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粘液屏障的黑磷纳米药物控释载体,为解决因呼吸系统疾病粘液屏障所导致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问题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IF=12.959)。近年来,深圳先进院科技论文发表数量稳步提升,论文质量突飞猛进,与过往检索时间得到的数据相比,自然指数持续增长。据统计,截至2020年11月,深圳先进院已累计发表各类专业论文超过11000篇,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自然》子刊累计发表84篇。国际合作论文在中国科学院体系排名第8,成绩显著。
央广网深圳9月29日消息(记者黄倩 通讯员冯春)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受理期项目评审结果。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获悉,该院共有145项项目获得资助,立项项目数创历年新高,较2019年度同期资助项目数增长率达46.5%。其中,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6项,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47项,青年项目88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获批直接经费合计6222万元。据了解,本年度深圳先进院有6位青年科研人员从基金委五个科学部分别获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批数创历史新高,体现了深圳先进院多学科交叉集成特色和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同时,大部分获资助者具有良好的产业化背景,也体现出深圳先进院的工研院定位以及学术引领服务产业的特色。其中,数理科学部优青获得者孟龙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超声操控的研究,发展了超声相位调制声场理论,发明了超声特异性细胞筛选技术;发明了超声操控神经元放电技术,实现了超声对神经元放电频率的精确控制,曾获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深圳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其7项专利实现产业化。生命科学部优青获得者胡战利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医学PET和CT成像方法,突破现有技术在时空分辨率和辐射剂量方面的极限。在实现学术前沿突破的同时也参与了我国多项高端医疗装备和科研仪器的自主研发,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将提出的医学成像方法应用在国产CT和PET成像系统中。医学科学部优青获得者赖毓霄研究员,主要从事骨植入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医学应用。其3D打印含镁骨修复产品已通过国药总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并进入产业化,产品及其核心技术获中国专利银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等国内外奖项,产品通过临床试验伦理审批,即将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工材科学部优青获得者杜学敏研究员,紧密围绕刺激形变高分子与柔性神经接口器件开展研究,通过材料与器件多功能集成,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提供新策略与技术,部分技术已实现产业化转移。信息科学部优青获得者邱维宝研究员,主要从事高分辨率超声成像技术研究,针对浅表和内窥等临床诊断需求,开展了超高频超声换能器、新型超声仪器系统和成像算法等多方面前沿技术研究,并推进了多项创新医疗超声技术的产业转化。信息科学部优青获得者徐天添副研究员,以实现微型机器人在精准医疗的应用为目标,建立了微型机器人的自主路径规划与视觉伺服运动控制方法,提出了微型机器人针对复杂环境的优化驱动技术,研发系统平台并解决了微型机器人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部分技术难题。本年度深圳先进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分别是合成所戴俊彪研究员团队申请的“复合污染物降解生物体系的设计构建与应用”项目;医药所陈棣研究员团队申请的“基于骨关节炎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制定创新的治疗骨关节炎的新方法”项目。另据了解,在8月1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的202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中,深圳先进院合成所刘陈立研究员位列其中(研究领域:定量合成生物学)。目前,深圳先进院申报的国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联合基金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其他项目正在评审过程中。深圳先进院将进一步强化基金项目的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集成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合作的特色与科研优势,为未来的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暂定名)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袁斯茹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受理期项目评审结果,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共有145项项目获得资助,立项项目数创历年新高,较2019年度同期资助项目数增长率达46.5%。其中,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6项,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47项,青年项目88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获批直接经费合计6222万元。其中,有6位青年科研人员分别获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批数创历史新高。值得一提的是,6个获批项目都与医疗技术有关。数理科学部优青获得者孟龙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超声操控的研究,发展了超声相位调制声场理论,发明了超声特异性细胞筛选技术;发明了超声操控神经元放电技术,实现了超声对神经元放电频率的精确控制。曾获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深圳市自然科学一等奖。7项专利实现产业化。生命科学部优青获得者胡战利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医学PET和CT成像方法,突破现有技术在时空分辨率和辐射剂量方面的极限。在实现学术前沿突破的同时也参与了我国多项高端医疗装备和科研仪器的自主研发,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将提出的医学成像方法应用在国产CT和PET成像系统中。医学科学部优青获得者赖毓霄研究员,主要从事骨植入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医学应用。其3D打印含镁骨修复产品已通过国药总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并进入产业化,产品及其核心技术获中国专利银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等国内外奖项,产品通过临床试验伦理审批,即将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工材科学部优青获得者杜学敏研究员,紧密围绕刺激形变高分子与柔性神经接口器件开展研究,通过材料与器件多功能集成,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提供新策略与技术,部分技术已实现产业化转移。信息科学部优青获得者邱维宝研究员,主要从事高分辨率超声成像技术研究,针对浅表和内窥等临床诊断需求,开展了超高频超声换能器、新型超声仪器系统和成像算法等多方面前沿技术研究,并推进了多项创新医疗超声技术的产业转化。信息科学部优青获得者徐天添副研究员,以实现微型机器人在精准医疗的应用为目标,建立了微型机器人的自主路径规划与视觉伺服运动控制方法,提出了微型机器人针对复杂环境的优化驱动技术,研发系统平台并解决了微型机器人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部分技术难题。此外,本年度深圳先进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分别是合成所戴俊彪研究员团队申请的“复合污染物降解生物体系的设计构建与应用”项目;医药所陈棣研究员团队申请的“基于骨关节炎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制定创新的治疗骨关节炎的新方法”项目。此前,在8月1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的202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中,深圳先进院合成所刘陈立研究员位列其中(研究领域:定量合成生物学)。目前,深圳先进院申报的国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联合基金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其他项目正在评审过程中。
近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下称“深圳先进院”)牵头建设的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大市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总概算获得深圳市发改委批复,总投资超过16亿元,由深圳市政府全额投资建设。据介绍,上述两大设施总建筑面积约8.5万平方米,建设周期为2020年至2023年,未来将成为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光明科学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成为脑科学与合成生物学研究及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与“加速器”。深圳于2016年启动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行动计划,立足源头创新,补齐基础研究领域的短板。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大设施作为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光明科学城核心启动区重点建设项目,在十大设施中最早获得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及概算批复,率先完成了全部立项程序,将全面进入建设实施阶段。深圳先进院方面介绍,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投资总概算8.792亿元,建筑面积51262平方米,深圳先进院为建设牵头单位,南方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参与建设。该设施主要围绕重大脑疾病发生和干预的神经机制及诊疗策略的科学问题,聚焦老年痴呆症、自闭症、抑郁症、脑卒中和语言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搭建脑编辑、脑解析和脑模拟三大研究模块,建设集培育、表型与遗传分析研究于一体并具有规模化、标准化、精确化、集成化、智能化、自动化特征的非人灵长类及其他模式动物大型研究设施,实现跨物种、多层次、多尺度的脑疾病致病因素鉴定和功能表型解析,以及定量、精准、可视化的神经调控干预。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资总概算7.222亿元,建筑面积33966平方米,深圳先进院为建设牵头单位,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参与建设。该大设施将以合成生物学基础研究为理论基础,把自动化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智能制造理念引入到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基于智能化、自动化及高通量设备,搭建用于生物元器件、复杂网络、人工细胞等多维度合成生物的合成、组装、植入、激活与测试的合成生物研究装置,结合设计软件与机器学习的深度研发,快速、低成本、多循环地完成“设计—构建—测试—学习”的闭环,实现合成生命体的理性设计合成。该设施建成后将成为中国首个将软件控制、硬件集成和合成生物学应用进行系统整合的大型规模化合成生物研究基础设施。深圳先进院方面称,为保证两大设施建设顺利推进,深圳先进院领导班子统筹规划、精密部署,组建了樊建平院长任总指挥的大设施工程指挥部,专门设立了大设施推进部作为日常协调管理机构,并在人才引进、队伍组建、办公场地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央广网深圳4月24日消息(记者黄倩 通讯员严偲偲)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到来前夕,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对外公布了其在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工作的最新进展。2019年,深圳先进院专利申请总数达到1516件,知识产权投资实现股权转让收益4.66亿元,PCT(专利合作条约)申请数366件。截至4月8日,该院累计申请专利8905件,累计授权专利3627件,专利转化率达到24%。图为深圳先进院专利墙(央广网发 深圳先进院供图)PCT申请数366件 领跑高校院所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4月7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教育机构中PCT排名第二的清华大学专利申请总量为265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230件。深圳先进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该院的PCT专利申请总量为366件,超过国内外知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且专利各项数据排名也位居中科院前列。其中,“3D打印方法”获得第21届中国专利银奖,“一种多功能健康检查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获得2013年广东专利金奖。专利数量大幅增长离不开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和深圳先进院的激励机制。据了解,深圳先进院与中科院知识产权研究与培训中心合作,发挥专家库的功能,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从撰写和审查答复等环节对专利质量进行把控。在此基础上,该院每年对申请专利的数量、质量和转化指标进行考核,从而形成科研人员积极开展专利布局的内生动力。此外,从专利申请的领域来看,深圳先进院的专利集中于知识产权密集型的前沿科技领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领域覆盖面广、交叉性强等特点。股权变现4.66亿元 产业培育迎来回报期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深圳先进院知识产权投资股权变现4.66亿元,专利转化率达到24%。在成果转化上构建了新起点、新高度,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真正意义上的闭环。以深圳先进院医学影像中心团队与上海联影医疗公司的战略合作为例,自2010年合作以来,联合团队研发出我国首台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T磁共振成像设备。深圳先进院以3项磁共振成像核心技术专利作价1240万元入股上海联影医疗公司,后又持续注入一批专利技术进行应用,到2019年实现股权转让到款4.37亿元,股权增值35倍。深圳先进院与上海联影将在5T、7T磁共振、PET-MR等新技术研发方面继续保持深入合作。为了让实用技术实现转化,深圳先进院计划从基础研究的专利创造阶段开始导入产业的技术需求,引入第三方机构,从技术路线、市场需求、应用和法律等层面进行辅导培训,布局高价值专利。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表示,从科技成果,到股权价值,再到现金收益,深圳先进院这套“组合拳”有效实现科技成果投资股权价值向资产现金价值的转化。未来将进一步在科教融合特色中发挥优势,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在“双区驱动”的发展的机遇下,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力量。近年来,深圳市应对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引导专利布局。来自深圳市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已连续16年全国城市排名第一,这也为深圳先进院的知识产权布局提供了一片沃土。
3月31日,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备办主任樊建平透露:中科院深理工今年将启动首批研究生的招生工作,过渡性校区也预计于今年底投入使用。深圳光明区政府31日与中科院深理工、深圳先进院签约,就中科院深理工过渡性校区(光明)启用、光明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落地、中科院深理工附属实验高中共建等事宜达成一致,显示光明科学城建设在高等教育、新兴产业孵化、基础教育等方面结出硕果。中科院深理工:小而精,研究型展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建立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本科培养通过开设“工程实验班”实行精英式小班制教学模式,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初步定为1.5:1,研究生硕博比例初步定为2: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打造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归根到底还是靠人才。”深圳先进院院长、中科院深理工筹备办公室主任樊建平表示,中科院深理工将依托深圳先进院深厚的科研基础,面向未来产业科技与人才需求,设置生物医学工程、合成生物学、脑科学、生物医药、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先进电子材料六大前沿学科,为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本土人才,使之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源动力。目前,中科院建设和合作建设的共有3所大学,分别是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以及与上海市共建的上海科技大学。中科院与深圳合作建设的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将是中科院建设的第4所高校。深圳的高教定位:国内顶尖、世界一流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将招收首批研究生,深圳吸引了一大批名校在深办学,深圳的高校资源离真正腾飞还有多远?其实多年来,为了补齐高等教育的短板, 深圳通过自办高校、引进办学及国际化培养联合办学等发展方式已经布局了大量高校。引进办学方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均已落子,两所学校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国际化培养联合办学方面,去年9月剑桥大学和北京大学合作办学项目已初步选址前海,另外,10月披露的南开大学与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南开大学—牛津大学联合研究院(深圳)。此外,耶鲁大学与深圳也有望进行合作。软科曾对此事进行过报道,详见《继牛津、剑桥之后,耶鲁也要来深圳了!》。深圳高教的定位是高水平、开放性、国际化高等教育资源集聚高地。而目前,达到以上目标的主要方式就是引进更多世界一流高校来华开展合作。深圳的高校地图:名校云集深圳已经布局了大量国内“一流大学”的研究院等机构。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深圳研究生院已成立多年;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也都已在深圳成立了研究院。国内和国际众多一流大学的助力,于深圳高教发展而言,无异于“天降神兵”直接而迅速地提升了深圳的高等教育水平。深圳大学科技楼挂着一幅巨幅深圳地图《深圳大专院校地图》,上面清楚地标注了深圳目前所有高校以及部分正在创建高校所在地区。深圳大学城有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清华大学-伯克利深圳学院,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筹),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设计学院,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湖南大学-罗切斯特设计学院,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等。深圳龙岗区有著名的高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大学龙岗创新研究院等。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是广东中医药大学和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创办全日制公立研究教学型高等教育机构。深圳国际太空科技学院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合作创建,合作意向书签约于2016年4月,还未正式建成。深圳云集了一批国内外的顶尖高校,2019年先后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耶鲁大学等世界顶尖名校达成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合作。如果说过去深圳的高等教育能否崛起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那么今天,深圳高教的问题是:深圳的高等教育距离真正的腾飞,还需要多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