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简称深圳计量技术创新院)启动仪式在深圳市光明科技城举行。市场监管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正部长级)秦宜智,深圳市委常委黄敏等出席启动仪式,并实地考察了规划展厅和质谱工程、绝对重力仪、小型喷泉钟、量子场强仪等实验室,同在场科研人员进行了交流。深圳计量技术创新院是市场监管总局和深圳市政府建立战略合作的事业型研发机构。深圳计量技术创新院将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深圳在技术、人才、市场和资本方面的优势,加快建立量子计量支撑体系,推进计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技术扩散应用,着力打造国际融合开放的量子计量前沿科技应用平台、国家级计量科技创新产业孵化平台,打造量子时代精密测量技术、装备和标准的全球技术创新中心。目前,经过一年多的筹备,首批团队已经正式入驻深圳计量技术创新院过渡场地,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当天,深圳计量技术创新院分别与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政府、深圳天使母基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5月20日,正值第二十一个“世界计量日”。今天上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长沙基地开工仪式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胡衡华出席并宣布项目开工。中国计量院长沙基地项目位于岳麓高新区,基地采取“整体规划、分期建设、央地合作、共建共享”的模式,总投资10.8亿元,占地面积110亩。该项目聚焦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新材料、时间频率、高精度电测等重点方向,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国家级精密测量标准实验室。项目依托中国计量院、国防科大和省市场监管局三方技术力量,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5G和量子计量等新基建领域加强计量标准和方法研究,争取新建24个具有前沿性、基础性、唯一性的国家计量标准。近年来,长沙检验检测作为重点产业链来培育、发展,加速建设以中游检验、测试、计量、校准等高技术服务业为核心,包括上游设备仪器、耗材试剂研发制造,下游技术咨询、认证培训等在内的产业链体系。作为全国唯一拥有“双国家级”平台的检验检测专业园区,岳麓高新区加强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长沙基地、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省检验检测产业创新联盟三大功能平台,已集聚检测企业机构132家,形成了中部领先的检验检测产业集群。2019年检验检测服务业产值达17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达58亿元,成为推动湖南精明增长更高效、特色融合更充分的创新发展新引擎。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院长王雪松,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方迪,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院长王耀南,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秘书长李跃光,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向曙光、党组书记刘湘凌,市领导廖建华、陈澎、张庆和出席。(编辑:梓欣) 【来源:长沙观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央广网深圳12月31日消息(记者黄倩 通讯员李志鑫)记者31日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获悉,由该院牵头建设的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三大深圳基础研究机构顺利通过筹建期验收评估,标志着上述基础研究机构将正式进入建设期,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受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委托,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于2020年8-9月对三大基础研究机构开展了筹建期评估活动,评估程序包括自评估、材料审核、专家组现场考察和综合评议等环节,重点对研究院的机制体制、人才队伍、条件平台、科研工作和资金筹措等筹建任务完成情况及筹建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三大研究机构均圆满完成了各自筹建期任务书中的各项指标和绩效目标,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弥补深圳基础研究短板、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开放水平、打造高端人才“蓄水池”等方面成效显著,希望研究院能够在顶层设计、创新发展、学科建设及重大应用上进一步凝练与思考,为深圳推进“双区”建设贡献更大力量。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成立于2019年1月,共建单位包括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筹建期内,研究院组建了一支年轻有活力、多学科交叉的创新队伍,人员规模超500人,引进了36位全职PI,超过60%的团队骨干来自国外知名高校。研究院重点聚焦在人工生命体的理性设计基础理论、高效自动化的合成测试使能技术以及面向生命健康的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与国内其他合成生物学力量差异化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力量,围绕“造物致知、造物致用”建成定量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合成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合成生物化学研究中心等9个研究中心,牵头获批9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专项,产出了一批以“定量公式解释合成生物学群体/个体建构原理”为代表的高质量成果,在基础研究、使能技术、医学应用以及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成立于2019年1月,共同牵头单位为香港科技大学,共建单位包括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筹建期内,研究院遴选并组建了69个高水平科研团队,人员规模近700人,依托深圳先进院设立了7个研究中心,建成了非人灵长类脑疾病模型构建及转化研究等6个科研支撑平台。研究院在脑科学研究新技术、脑疾病诊疗新技术、新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与服务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牵头成立的“脑认知脑疾病学术与产业联盟”辐射国内近110家机构,产出了“非人灵长类脑疾病模型”等一批代表性高质量成果。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于2019年6月19日注册成立,是由深圳先进院和宝安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市级二类事业法人单位。筹建期内,研究院组建了一支超200人的全职人员队伍,围绕电子封装材料领域关键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问题,布局了“晶圆级封装关键材料”“芯片级封装关键材料”等八个研究方向,建立了从基础研究到中试放大、产线验证的全链条研发平台。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晶圆级封装材料“薄晶圆加工临时键合材料”已完成技术转移转化,打破国际垄断,成功“备胎转正”,商品化应用于终端龙头企业服务器芯片;介质材料“埋入式电容材料”已完成技术授权并通过器件端验证,应用于终端龙头企业硅麦克风等产品,有望打破国际垄断。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原标题:深圳302个基础研究项目拟获6亿元资助,这些单位是科研主力军!深圳大学获得资助的项目数量最多。在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背景下,深圳加大了增加基础研究能力的力度。深圳市科技创新委日前对外公示了2020年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拟资助项目,302个项目榜上有名,涉及电子信息领域66项、生物和生态环保领域153项、智能装备领域31项、材料能源领域52项,拟资助总金额超过6亿元。2019年12月,深圳科创委启动了此次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申请,支持科研人员针对已有较好基础的研究方向或领域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推动若干重要领域或科学前沿取得突破。长期以来,深圳创新有着“四个90%”现象:90%以上研发机构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源于企业,90%以上专利发明出自企业。但最近几年以来,深圳在着手谋划布局加快补齐基础研究这一创新领域的“短板”。今年8月30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发布表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为保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深圳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规定“市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应当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目前,深圳的基础研究主要由哪些单位或机构来承担?上述受资助项目或许可以提供一些线索。根据相关要求,上述申请单位要求是在深圳市或深汕特别合作区内依法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单位以及具有基础研究能力的国家、省、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依托的单位。成果形式主要以论文、著作、专利等为主。单个基础研究重点项目资助强度不超过300万元,研究期限一般为3年,采用“先征集、再选题、发指南、后申报”的模式进行事前资助。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有53个受资助项目来自于深圳大学,45个项目来自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39个项目来自于南方科技大学,28个项目来自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21个项目来自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18个项目来自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16个项目来自于中山大学·深圳。这几个单位的受资助研究项目共220项,占了总数的72.8%。其他获得资助的项目来自于深港产学研基地、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筹备办公室、深圳技术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市康宁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等单位。从这份资助项目的分布不难看出,深圳基础研究的主要承担机构为几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并且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扎堆”现象。一方面,这反映出深圳基础研究已经有了一批主力军,另一方面,截至2019年底,深圳仅有13所普通高等学校,总体数量仍然偏小,而在非高校类科研机构中,仅有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有较多项目获得了资助。2017年起,深圳开始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其中就包括布局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设立十大基础研究机构,组建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等,目前已有多个项目落地,此外,深圳光明科学城、西丽科教城也都在建设之中。然而,基础研究的布局必将是一项长期工程,在2019年深圳召开的一场“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大力提升深圳市原始创新能力”高校专题座谈会上,不少来自高校的专家表示,很多创新载体特别是“国家队”实验室,需要进一步加强投入和完善配套设施,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作者:王帆 编辑:周上祺)
重磅!从现在开始深圳将有一个新名字!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8月18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深圳再次被委以重任!这么高含金量的定位深圳到底凭什么获得如此殊荣呢?深圳交通四通八达未来深圳将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穗莞深1小时生活圈连接广州、东莞、深圳三地的穗莞深城际铁路终于快来了预计在9月30日开通运营以后早上从深圳出发,去广州吃个早茶然后再去东莞溜达一圈想去哪浪就去哪浪的生活就快实现了穗莞深城际铁路全程运行总时长为1小时时速140-160公里每小时从深圳机场去广州最快只用40分钟前期采取跳站停车运营模式每2分半钟来一趟车深汕1小时生活圈在国家铁路总公司和广东省政府批准的《广东省铁路中长期规划》中有一条比较短的线路,即深汕高铁它的设计时速将为350公里起于深圳西丽站途径深圳北站、坪山站、惠州站终点到达深汕合作区内设立的深汕站还将接入沿海高铁网建成后,汕头站至深圳北站将缩减至1小时左右以后下班去汕头吃牛肉火锅就真的太爽了!深中半小时生活圈深中通道起点位于宝安区西乡黄鹤互通与机荷高速对接终点在中山港口镇新隆立交与中江高速对接深中通道建成后深圳到中山或广州南沙只用20分钟!以后去中山或者广州都越来越方便了呢~深江1小时生活圈深中通道起点位于《深圳铁路枢纽总图规划(2016-2030年)》提到将建设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光明城至西丽站相关工程该铁路预计于今年动工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建好后深圳就可以直达江门并且耗时无需1小时啦!赣深2小时生活圈赣深铁路北起江西省赣州市赣州西站向南途经广东省河源、惠州、东莞、深圳市终点接入深圳北站预计将于2021年建成通车届时,赣州至深圳用时约2小时而到惠州市区仅需半小时市区的小伙伴们回家更更更方便啦~珠三角1小时生活圈今年的3月28日,深圳地铁集团举行深圳铁路投资建设集团揭牌仪式并与赣深铁路公司、广汕铁路公司签订增资协议未来途经深圳的铁路将达到13条构建与珠三角其他城市1小时交通圈各种排名,深圳名列前茅!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第一前段时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经济日报社共同发布了《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第17次报告》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榜单 深圳排名第一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第一之外深圳在城市发展潜力等方面也都处于名列前茅的位置中国城市发展潜力TOP12019年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榜单中深圳排名全国第一!占据2019年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行榜的榜首北京、上海、广州紧随其后~via:恒大研究院创新力最强的城市在2018年福布斯中国发布最具创新力的30个城市榜单中深圳位列榜单第一名入围世界一线城市全球最权威的世界城市研究机构GaWC发布的2018年世界级城市排名深圳从去年的Beta级连升两级至Alpha-首次入围世界一线城市位居榜单55位... ...作为一个在深圳奋斗的“深圳人”对于这些荣誉真是司空见惯了在深圳办事越来越方便!这些人落户深圳更简单!从7月29日起在职人才引进开通个人直接申报方式取消代理环节,简化申办流程进一步精简申报材料,大幅缩短办事时间在职人才办理入户不用再找代理机构了办理流程更简便啦!纯积分入户申请中如果想要扎根在深圳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入深户了可是入深户学历不够,就不能人才引进入户只能积分申请入户啦!今年深圳再发10000个纯积分入户指标为长期在深稳定就业和居住的非户籍人口开辟了一条新的入户渠道有需要申请的小伙伴,在6月24日至9月30日记得进入系统申请哦!深圳取消47项证明材料深圳这些证明材料取消了以后大家办事就更加方便啦~涉及到入户、社保哦上下查看滑动▲12条移民与出入境便利政策出炉8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复制12条移民与出入境便利政策其中包括扩大外国人才申请永久居留对象范围上述人员的外籍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随同申请放宽签发长期签证和居留许可的对象范围:为来华经商、工作、研学的外国人签发长期有效的签证和居留许可等在深圳充满机遇!深圳被誉为“中国硅谷”深圳有许多就业机会,还有很多牛逼的企业腾讯是深圳人的骄傲但是,深圳不只有腾讯这个牛掰的公司除此之外,深圳还有华为、大疆创新、大族激光、平安矽递科技、赛为智能....深圳最出名的不是大企业多而是有很多的创业公司深圳被称为“创业之都”,董事长密度很高据说你走在深圳的大街上每十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是CEO科技和创新是深圳的两大名片!在深圳,平均每63个人大约就拥有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天可诞生46件发明专利深圳也是一座机会遍布的城市只要你拼搏努力就能在这里大展身手!深圳,一座环境优美的城市!作为一线城市“深圳蓝”这张城市名片早已被世人所知深圳气候温和、空气清新、四季常绿深圳人的生活简直不要太幸福在深圳除了蓝天、绿景一年四季你都可以欣赏到五彩缤纷的花朵每一个都美到哭~而且深圳还被誉为“千园之城”目前拥有大大小小的公园超960座莲花山公园、香蜜公园、人才公园、洪湖公园...而且这里公园大多免费开放▍资料:@深圳交通、@蛇口消息报、@深圳微博发布厅、@深圳地铁、深圳全接触、深圳特区报、南方都市报、深圳大件事、网络文章来源:一个深圳
11月12日,第二十二届高交会光明科学城战略合作暨重大科技项目签约仪式于深圳举行。据悉,本次签约项目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市场前景广阔,可望极大推动光明区与各大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创新深度合作,对加快光明科学城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而提高深圳市基础研究能力具有深远意义。▲签约仪式现场。(来源:深圳晚报)签约代表信心满怀向“光明”当日活动启动了光明科学城战略合作项目签约,先后签署了“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光明区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共建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光明区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科技创新合作框架协议”等5项协议。随后启动了光明区重大科技项目签约,包括科技平台类项目、科技服务类项目以及科技金融类项目。其中,落户光明的科技服务类主要是检验检测和云计算等项目,将为相关产业在光明的发展壮大发挥重要作用;科技金融类项目将设立不同领域的政府引导基金,通过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放大财政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支持创新、创业、创富。此外,由光明科学城科技创新联合牵头,还与其他光明区科技产业项目进行了签约。在光明科学城9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将崛起若干个重大的科学设施,如脑科学大装置,而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就是脑科学重大设施的核心共建单位之一,谈及落户光明及未来的发展,该院院长谭力海信心满怀:“光明科学城是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载体,它的建设是我国科学界的重大事件。我们最近从南山整体搬迁到了光明区,就是想充分利用光明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和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未来几年在基础研究上‘从0到1’做得更精更好。”谭定海还强调,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方面,该院也将神经影像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全部落户到了光明区。“光明区对高层次人才和重大科研项目具有强大的虹吸效应,对所在区域和城市的创新发展意义非凡。”仪式现场,项目签约代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会洲表示,作为国家级科技信息平台和国家创新体系重要支撑机构之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大力发展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新型科技信息服务,通过持续监测、深入分析,支撑科技领域和产业变革战略研判、颠覆性技术和突破性技术前瞻预警、研究前沿和新兴产业系统布局,通过系统性战略研究准确把握全球科技竞争态势和格局,一定会有效促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快速发展。22个装置平台落户光明科学城2018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2020年4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昭示着光明科学城建设驶入了“快车道”。光明区正按照“要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提升科学中心集中度和显示度,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的指示要求,集中布局、推动重大创新载体落地。据了解,光明科学城既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也是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主要作用就是承接国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努力打造湾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高地。目前,共有22个装置平台落户光明科学城,其中,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湾实验室、国家环保产品质检中心等5个项目已经投入使用;先进表征综合粒子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脑模拟与脑解析、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过渡校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深圳创新院等8个设施平台正在加紧建设;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实验室等9个项目正加紧开展前期工作。据介绍,此次签约意味着光明科学城的“朋友圈”进一步扩大,是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接下来,光明区委区政府将一如既往,为各高校、科研院所营造安心、舒心的科研环境,助推各类企业在光明不断发展壮大。同时,还将瞄准产业转化,探索“沿途下蛋”新模式,继续丰富“3+1”产业体系内涵、完善“1+4+N”产业政策,加快建设“沿途下蛋”成果转化基地,未来数年内,将新建改造、存量纳管高标准科研转化、产业保障房不少于2000万平方米。光明区向社会各界发出“英雄帖”:“光明的空间无限广阔,只要是优质的科研设施平台、只要是优质的产业项目,光明都有空间容纳、能够得到妥善安排。”深圳晚报记者 石丹【来源:深圳晚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袁斯茹近日,根据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深圳先进院PCT专利申请数达567件,同比增长54.5%,领跑国内外知名高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中科院前列。截至目前,深圳先进院累计申请专利10552件,累计授权专利4360件,PCT累计申请1525件。据了解,深圳先进院申请的专利主要集中在知识产权密集型的前沿科技领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领域覆盖面广、交叉性强等特点等领域。其中,“一种磁共振化学位移编码成像方法、装置及设备” 获得第七届广东省专利奖金奖。据悉,2020年深圳先进院实现新增股权变现、专利转让、无形资产投资共计1.6亿元。在产业培育方面,新增孵化企业220家,累计孵化企业1188家,累计持股企业301家,股权价值估值87亿元,涵盖健康与医疗、新能源与新材料、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企业联合实验室总数达到147个,建立企业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61家,产业合作经费累计23.95亿元,约占总经费的四分之一。为推动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不同于传统高校和院所单一的学科布局,深圳先进院设立末位淘汰制度,实现“引得来、留得住、溢得出”的用人机制。学科建设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动态调整,让优势资源、服务能力、产业需求等要素充分有效整合,以满足成果转化的必要条件。为了让实用技术实现转化,深圳先进院计划从基础研究的专利创造阶段开始导入产业的技术需求,引入第三方机构,从技术路线、市场需求、应用和法律等层面进行辅导培训,布局高价值专利。当前,中国科学院携手深圳市,正依托深圳先进院的科教基础,整合中国科学院粤港澳大湾区的科研力量,筹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暂定名,简称中科院深理工)。中科院深理工将持续瞄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面向未来科技与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理工为基,科学引领,培育兼具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梦想的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公办高校的建设路径,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标杆性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审读:谭录岗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公布了其在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工作方面的最新进展。2019年,深圳先进院专利申请总数达到1516件,知识产权投资实现股权转让收益4.66亿元,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数366件。截至4月8日,深圳先进院累计申请专利8905件,累计授权专利3627件,专利转化率达到24%。据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介绍,从专利申请的领域来看,深圳先进院的专利集中于知识产权密集型的前沿科技领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领域覆盖面广、交叉性强等特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教育机构中PCT排名第二的清华大学专利申请总量为265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230件。深圳先进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该院的PCT专利总量为366件,领跑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利数量大幅增长离不开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和深圳先进院的激励机制。据了解,深圳先进院与中科院知识产权研究与培训中心合作,发挥专家库的功能,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从撰写和审查答复等环节对专利质量进行把控。在此基础上,深圳先进院每年对申请专利的数量、质量和转化指标进行考核,从而形成科研人员积极开展专利布局的内生动力。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深圳先进院知识产权投资股权变现4.66亿元,专利转化率达到24%。在成果转化上构建了新起点、新高度,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真正意义上的闭环。樊建平表示,深圳先进院以年孵化企业个数作为建立新工业的主要手段,10多年的企业培育进入了回报期。以深圳先进院医学影像中心团队与上海联影医疗公司的战略合作为例。自2010年合作以来,联合团队研发出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0T磁共振成像设备。深圳先进院以3项磁共振成像核心技术专利作价1240万元入股上海联影医疗公司,后又持续注入一批专利技术进行应用,到2019年实现股权转让到款4.37亿元,股权增值35倍。据悉,深圳先进院与上海联影将在5T、7T磁共振、PET-MR等新技术研发方面继续保持深入合作。樊建平表示,从科技成果到股权价值,再到现金收益,深圳先进院这套“组合拳”有效实现了科技成果投资股权价值向资产现金价值的转化。未来将进一步在科教融合特色中发挥优势,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在“双区驱动”的发展机遇下,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力量。近年来,深圳市应对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引导专利布局。来自深圳市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已连续16年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一。(记者 杨阳腾)来源:经济日报
01由来原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地方机构大多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最初考虑是依托大城市而建,辐射周边县(市)和乡镇。1987年底,国家技术监督局成立。随后,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省以下标准局和计量局陆续合并成立省、市、县技术监督局;1988年《标准化法》颁布,依据《标准化法》“县级以上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检验机构”的规定,一些有条件的省级标准局开始通过当地编办批准设立检验机构。到2001年质检总局成立前夕,系统内检验机构达1800多家(其中含部分计量、质检“二合一”的机构)。根据质检总局科技司的一个指导文件的精神,省级检验机构一般叫院,地市和县(市)的检验机构一般叫所(江浙一带经济发达的地市的检验机构也取名叫院)。系统内质检院所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系统所属质检机构业务收入一般只有百十来万,到2001年质检总局成立时,一些质检院所的业务收入超过一两千万。时至今日,系统内质检院所业务收入超过千万的比比皆是,过亿元的已超过十家,比如广东、深圳、江苏、上海、浙江、广州、山东、新疆、南京、无锡、佛山等地质检院所。质量技术监督事业,依托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四大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发展到今天,虽然历经政府机构改革,但之所以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就在于这二三十年来始终注重检验机构建设,始终把质量技术发展作为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2001年,国家质检总局成立,我国检测市场也在随后的十几年内飞速发展。早期,体制内国有检验机构占据国内检测市场90%的市场份额,发展到今天,外资和民营检验机构几乎占据国内检测市场一半份额。一些隶属于建工(建委)建材系统,轻工、机械、纺织、煤炭等系统的体制内检验机构也转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或者民营企业,或改制上市(如成立国检集团、建科院、电科院等)。原质检系统的质检院所也面临企业化转制和市场化发展的挑战和难题。系统内质检院所的发展除了面临企业化转制的难题外,还有一个难题就是内部竞争日益白热化。近2000家质检院所从无到有,是为了顺应《标准化法》,满足基层技术监督执法的需要。但由于从省到市到县的重复设置,以及历经质量监管体制的变化,发展到今天,系统内质检院所整体水平参差不一。发展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居多,约占三分之一,一些中西部地区的质检机构已经成为当地财政的负担,成为改革的难题。2017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夯实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完善我国合格评定体系;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资质管理和能力认可制度,加强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聚集区建设,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检验检测认证支撑能力;提升公共技术服务能力。指导意见还提出,加快培育产业计量测试、标准化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品牌咨询等新兴质量服务业态。2018年1月1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再次强调,加快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转企改制,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方向已明,关键在于后续推进落地。02发展国家质检总局成立后,系统内质检机构建设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国家和地方的资金投入大大增加,各检验机构业务量也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沿海发达地区很多省市质检院(所)的年业务量增长达15%~20%,甚至20%以上;中西部地区的一些检验机构的年业务量增长也达10%左右,一些质检院所在个别年份的业务量实现了30%~50%的增长。20年前,系统内检验机构业务收入过亿元的没有一家,现在,超过亿元的已有十多家。过去系统内检验机构设备原值没有一家超过亿元,现在家数原值超亿元的远远不止10家。20年前,系统内国家质检中心只有34家,占全国国家质检中心总数14%。如今,质检系统内国家质检中心数量已经超过其他行业系统国家质检中心的总和,达400多家、占全国国家质检中心总数60%以上。系统内一些检验机构从20年前基本解决温饱发展到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以广州市纤维检验所为例,20年前,该所业务收入不到2000万元,设备仪器原值为350多万元。以2001年获得国家纺织品服装服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州)授权为起点,该所业务收入突飞猛进。到2012年年底,业务收入已达2.1亿元,仪器设备原值达1.66亿元。2014年,原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决定组建广州质检集团,将广州质检院优势检测项目(食品、纺织服装等)与广州纤维检验所合并,旨在打造广州质检航母。新组建的广州质检集团,设备原值和业务收入均突破5亿元,成为质检系统一支实力强大的质检队伍。再比如,四川质检院和成都质检院在20年前的业务收入均只有1000万元左右,2013年两单位合并运行,总业务收入达2.2亿元,总资产达3亿元。上海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业务收入从2001年不到1000万元发展到2017年突破4亿元。深圳质量计量检测研究院一直是系统内质检机构发展的领跑者,20年前其仪器设备原值仅2000多万元,业务收入3000万元左右。2012年,其设备原值和业务收入均突破3亿元,2017年更是达到7.2亿元。在数十家副省级以上质检院中,新疆质检院的发展速度一点儿不输给内地,2014年,该院以全国第六名的身份率先迈入系统内质检机构“亿元俱乐部”。上世纪90年代末,在系统内质检院所的业务收入中,法定检验和市场委托检验业务收入比基本是8∶2,但到了2008年,这个比例在发达地区已经成了2∶8,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这个比例是6∶4左右。如今,发达地区法定检验和市场委托检验业务比已经接近1∶9,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这个比例也接近4∶6。业务量十几倍、几十倍的增长仅仅是系统内质检院所20年大发展的体现之一,还有一个最直观的体现是实验室楼宇(场地)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硬件设备不断改善,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科研标准大大提高等软实力的极大增强。在实验大楼建设方面,系统内质检院所以建设国家质检中心为契机,向当地政府争取土地和资金支持。在仪器设备方面,自“三聚氰胺事件”后,质检院所的硬件设备投入大大增加,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质检院所,高效液相色谱仪和高效液相串联质谱仪等设备,从过去一个单位能有一两台就很不错,发展到现在每个单位都配备十几台至二十几台相关仪器,上百万元的多通道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也配备了两三台甚至更多。精良的装备支撑,加上系统检验机构地位的日益上升,一些优秀的检验机构在重大国事活动和重大事件处置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2005年11月,松花江流域爆发重大污染事件。原黑龙江质量技术监督局第一时间采取应急措施,系统内所有具备检测水质能力的技术机构24小时为市民和有关政府部门提供水质检测、监测服务,及时通报,稳定了舆情,避免了事态进一步恶化。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中,四川和成都质检院以及北京、上海的一些质检院所,克服艰难险阻,为保障灾后重建物资的质量提供了优质检测服务。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海淀质检所(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心)以及青岛、上海等地质检所,为保障奥运会食品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2010年广州第16届亚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4年北京APEC峰会、2016年杭州G20峰会、2017年厦门金砖国家峰会等,这些国际大会成功举办的身后都有系统内质检院所的无私奉献。从保障食品安全到住地宾馆用品的安全,从会场设施的质量安全到贵宾出行的车辆安全等,相关地区系统内质检院所认真核查、检验每一个细节,做到万无一失。系统内质检院所的大发展,也得益于院所长们带头奋进,出色工作。近年来,上海、深圳、广东等地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检验机构带头人,他们在检验检测技术、实验室管理、业务拓展、政策把握等方面表现卓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升,质检院所人力资源建设也向更高、更精、更专发展。未来,卓越的质检院所带头人和技术人才将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在看到发展成绩的同时,不可否认的一个现实是,系统内检验机构的行政化色彩影响了其市场化发展的进程。未来,去行政化改革如何推进是一大课题。03问题经过20多年发展,系统内检验机构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也面临许多问题,最突出的是体制机制问题。第一,编制问题。目前,系统内近2000多家质检机构基本属于国有事业单位性质,具体又细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类。但实际上,属于全额拨款的单位,实际从业人员远远超过编制内人员,编制外人员尤其是那些高学历人员,职业归属感不强,稳定性也难以保障。第二,分配问题。现代企业靠三个方面吸引力留住人才: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迫于生活所需,待遇留人更为重要。系统内检验机构大多属于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要真正实现奖勤罚劣,必须在分配制度上严格执行绩效考核,按绩取酬,打破“大锅饭”。但事实并非如此,全部收入上缴财政,由财政根据预算和编制返还规定额度的工资奖金,这样的分配制度极大挫伤了检验机构一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很难避免消极怠工情况的发生。第三,融资合资问题。鉴于系统内质检院所具备的多方面优势,不少外资、民营资本有意愿合资合作,但如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相关政策始终不明朗,阻碍了系统内质检院所市场化发展进程。第四,干部队伍不稳定问题。系统内质检院所的院所长都有一定的行政级别。一方面,拥有一定的行政级别是他们干好工作的动力;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机构负责人的竞争和流动的问题。04整合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外资、民营检测机构进入我国检测市场,系统内质检院所如何整合改革、做大做强,成为一个重大的战略课题。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省以下技术监督部门实行垂直管理,一些省区市将省会城市的质检所撤销并入省质检院,如河北、安徽、云南、河南实现了省会城市省市质检机构的合并。应该说,在2011年取消技术监督省以下垂直管理之前,这种整合改革是成功的,至少避免了省、市质检院“兄弟之争”。2011年国务院决定取消技术监督部门省以下垂直管理。2012年至2014年,除重庆外,全国技术监督部门几乎都取消了垂管,改为同级政府管理。一些地方把之前已经并入省质检院的市质检所又独立出来。其中,湖南省长沙市是特例,在一些省会城市质检所重新成立的情况下,长沙市质检所与省质检院进行了合并。2014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实施意见的通知》提出,到2015年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性质的机构整合,转企改制工作基本到位,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相关政策法规比较完善;到2020年建立起定位明晰、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布局合理、实力雄厚、公正可信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集团的目标。原质检总局于2015年3月印发了《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机构整合指导意见》,明确系统内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按照公益类和经营类两类进行整合并部署了整合改革的三大重点任务、六大改革试点和四项保障措施。2015年12月,原质检总局联合科技部印发了《关于开展促进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转企改制提升科技服务能力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再次明确在2015年年底前启动系统内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转企改制试点工作,到2020年年底前,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整体部署,相关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转企改制基本到位。2015年12月,中编办、原质检总局在深圳召开了检验检测机构转企、整合改革推进座谈会,正式向社会发布了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表示推动经营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转企改制并逐步脱钩,公益类检验机构将逐步退出检验检测认证经营类活动。改革后,只保留少量公益一类检验检测机构,鼓励资本运作组建区域性或全国性检验检测认证集团。会议作出部署:2016年6月底前完成检验检测认证事业单位的职能清理分类,2016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经营类机构企业转企改制,力争到2020年培养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集团。2014年,湖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京山县顺应改革潮流,将原隶属于质检、农业、卫计、食药监、水务、畜牧、粮食、水产等8个部门的9个实验室进行整合,成立统一的京山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2015年10月,湖北省编办、原湖北省质监局在京山召开全省检验检测机构整合现场会,要求全省各县力争在2016年6月前按照“京山模式”实现县一级检验检测机构的整合改革。湖北“京山模式”一时成为舆论焦点,得到原质检总局、中编办的大力推崇和宣传,希望复制“京山模式”推动所有县级行政区域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改革。不可否认,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在引导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改革方面下了大力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陕西、江苏、贵州、浙江、重庆、四川、甘肃等省市也出台了支持检验检测机构转企改制的指导意见。值得注意的是,相关改革精神在特种设备检验领域取得了一定突破。2014年11月,中国特种设备检验院为发起单位,联合武汉特检所、武汉锅检所、青岛特检院、甘肃特检院、甘肃锅检院、宁波特检院、西安特检院等8家单位成立了中国特检集团。2016年7月,以山东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转企后牵头组建的山东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各市特检机构转企,成为山东特检集团子公司(济南、青岛除外)。广东、四川、甘肃、贵州等省也在特种设备检验领域进行集团化改革探索,实施机构整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省级质检院企业化转制改革以浙江为代表。原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早在2002年初就依托浙江省质检院成立了浙江方圆检测集团。经历几年的曲折和探索,2017年10月,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的浙江方圆检测集团以国有企业性质开始运作,五六百名浙江省质检院的干部职工在见证人见证下签名,选择放弃事业干部身份,促使浙江省质检院真正实现转企改制。在市县检验检测机构转企改制方面,浙江“海盐模式”比湖北“京山模式”改得更彻底、更到位。利用建设国家标准件质检中心的契机,2013年11月,原海盐市技术监督局申请设立了海盐国检检测技术有限公司。2015年1月,海盐国检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浙江省产权交易所挂牌增资,该公司股权结构随即变更为海盐县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股72.72%,公司管理层个人及核心员工持股18.18%,其他社会投资人持股9.1%。公司实施改革后,分配机制得到优化,员工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运行机制更加高效。如今,这家在县级检验机构基础上成立的国家质检中心,在体制机制改革的驱动下,实现管理水平和效益的巨大提升,年业务收入突破8000万元,位列全国前茅。2018年6月初,《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直公益性事业单位优化整合的方案〉的通知》显示,辽宁省省直机关所属近千家县处级(加上十几家厅局级)事业单位将整合为60家,涉及检验检测认证的17家县处级单位将整合为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为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全国各地的事业单位整合改革将会提速,市场监管系统质检院所应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预案。05改革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外资检验机构在华业务量每年增长28%以上,民营检验机构业务量的增速也在15%~20%左右,而国有检验机构业务量的平均增速只有5%左右(东部沿海地区质检院所的业务增速在15%~20%左右,跟民营检测机构大体持平)。走市场化改革道路将推动系统内质检院所长足发展,也将促使这些质检院所更进一步走向企业、走向社会、走向市场。找准方向,扎实推进。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新一届政府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减少行政干预市场”的施政纲领。在当前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的大形势下,各省应当积极跟进,选取有基础的城市和机构试点开展检验机构改制,积累经验后全面推开,尽早实现本行政区域内质检院所的转企改制。分类改革,分批改革。系统内质检院所改革要避免一刀切,要做好基础调研工作,按照不同的业务特点分类施策,分批推进。事实上,伴随着原食药监总局的成立,食品检验检测业务划转出去的质检院所占大多数,这些质检院所已经具有了整体转制为企业的前提条件。因为,如果强调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公益性和作为政府实验室的必要性,那么食品检验检测业务划转出去之后,其余检验检测业务完全可以转企改制。各地市场监管总局成立之后,应当将具备条件的、没有食品检验检测业务的质检院所率先进行转企改制,至于独立的食品(化妆品)检验机构、或者含有食品检验检测业务的质检院所,转企改制可以暂缓。对于质检院所中的第一类机构,即省级和副省级市质检院所(不含食品检验检测业务的)及部分业绩优良的地市质检院所,可大胆转企改制;对于质检院所中的第二类机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可保留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身份,退出商业检测市场竞争。目前一些没有剥离出食品检验检测业务的省级副省级质检院(上海、深圳等),应将食品检验业务剥离出去后转企改制;对于质检院所中的第三类机构,即众多县(县级市、市属区)级机构,建议除了新疆、内蒙等地,因地域辽阔,各县市相隔距离遥远可以保留外,绝大多数县级机构可以撤销。审慎转变,理顺关系。一是要处理好质检院所性质转变和人员性质转变的管理,制定合理合法的政策,做好人员分流转岗,避免出现群体性事件。二是要处理好质检院所性质转变和承接政府监督检验任务的关系。过去通常的做法是,国家监督抽查任务只安排给事业单位性质的质检机构承担,省级质量监督抽查任务、生产许可证检验任务、强制性产品认证(CCC)指定实验室业务也是如此。也就是说,过去政府指令性任务只下达给政府实验室,但现在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改革的深入,各政府机关的检验检测服务需求,通过政府招标采购会越来越多,转制后的质检院所和其他检验机构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必须靠实力、靠服务、靠人才去赢得客户、赢得市场。三是要处理好质检院所性质转变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关系。改革必须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并且保值增值,这需要专业机构和人才的参与。四是要处理好转制后的质检院所与市场监管局的关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在“5·20世界计量日”的讲话指出,要进一步利用市场机制,激发计量潜力,要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各个领域的潜力、发展动力。计量如此,检验检测更应如此。面对高质量发展新形势和新的市场监管格局,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是大势所趋,只有通过建章立制、简政放权,让市场主体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市场竞争中,这样的检验检测市场才能充满活力,企业和广大消费者才能真正有获得感,感受到改革的红利。
签约仪式现场。11月12日,第二十二届高交会光明科学城战略合作暨重大科技项目签约仪式于深圳五洲宾馆举行。据悉,本次签约项目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市场前景广阔,可望极大推动深圳市光明区与各大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创新深度合作,对加快光明科学城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而提高全市基础研究能力具有深远意义。签约代表信心满怀向“光明”当日活动启动了光明科学城战略合作项目签约,先后签署了“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光明区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共建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光明区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科技创新合作框架协议”等5项协议。随后启动了光明区重大科技项目签约,包括科技平台类项目、科技服务类项目以及科技金融类项目。其中,落户光明的科技服务类主要是检验检测和云计算等项目,将为相关产业在光明的发展壮大发挥重要作用;科技金融类项目将设立不同领域的政府引导基金,通过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放大财政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支持创新、创业、创富。此外,由光明科学城科技创新联合牵头,还与其他光明区科技产业项目进行了签约。在光明科学城9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将崛起若干个重大的科学设施,如脑科学大装置,而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就是脑科学重大设施的核心共建单位之一,谈及落户光明及未来的发展,该院院长谭力海信心满怀:“光明科学城是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载体,它的建设是我国科学界的重大事件。我们最近从南山整体搬迁到了光明区,就是想充分利用光明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和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未来几年在基础研究上‘从0到1’做得更精更好。”谭定海还强调,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方面,该院也将神经影像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全部落户到了光明区。“光明区对高层次人才和重大科研项目具有强大的虹吸效应,对所在区域和城市的创新发展意义非凡。”仪式现场,项目签约代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会洲表示,作为国家级科技信息平台和国家创新体系重要支撑机构之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大力发展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新型科技信息服务,通过持续监测、深入分析,支撑科技领域和产业变革战略研判、颠覆性技术和突破性技术前瞻预警、研究前沿和新兴产业系统布局,通过系统性战略研究准确把握全球科技竞争态势和格局,一定会有效促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快速发展。22个装置平台落户光明科学城2018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今年4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昭示着光明科学城建设驶入了“快车道”。光明区正按照“要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提升科学中心集中度和显示度,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的指示要求,集中布局、推动重大创新载体落地。据了解,光明科学城既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也是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主要作用就是承接国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努力打造湾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高地。目前,共有22个装置平台落户光明科学城,其中,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湾实验室、国家环保产品质检中心等5个项目已经投入使用;先进表征综合粒子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脑模拟与脑解析、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过渡校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深圳创新院等8个设施平台正在加紧建设;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实验室等9个项目正加紧开展前期工作。据介绍,此次签约意味着光明科学城的“朋友圈”进一步扩大,是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接下来,光明区委区政府将一如既往,为各高校、科研院所营造安心、舒心的科研环境,助推各类企业在光明不断发展壮大。同时,还将瞄准产业转化,探索“沿途下蛋”新模式,继续丰富“3 1”产业体系内涵、完善“1 4 N”产业政策,加快建设“沿途下蛋”成果转化基地,未来数年内,将新建改造、存量纳管高标准科研转化、产业保障房不少于2000万平方米。光明区向社会各界发出“英雄帖”:“光明的空间无限广阔,只要是优质的科研设施平台、只要是优质的产业项目,光明都有空间容纳、能够得到妥善安排。”(记者 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