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讯(高级记者唐葵阳)日前,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获悉,沈阳急救中心与沈阳医学院举行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此次沈阳急救中心与沈阳医学院合作,旨在将医疗急救与护理、急危重症救治、急救科研等方面的专业经验与沈阳医学院基础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完善的体系优势,进行深度融合,为创新医疗急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医学生由封闭式学习向德技双馨实用型人才培养转变,为全省乃至全国医疗急救队伍建设搭建人才培养“直通车”创建了新平台。此举将充分发挥医教协同作用,汇聚双方优势资源,本着“优势互补,平等合作,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凝聚双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在急救医学学系建设、急救医学人才订单培养、附属医院合作共建,专业志愿服务等多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推进双方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更好更快的发展。
“云拨穗”“云合影”,为每名获得学位的毕业生“云穿戴”学位服、学位帽……6月28日,沈阳医学院2020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采用线上直播的形式举行,这是沈阳医学院首次举行“云”毕业典礼,62万人在线参与直播。沈阳医学院院长肖纯凌教授为留学生代表“拨穗”。王雁摄沈阳医学院院长肖纯凌教授为毕业生致辞:疫情让我们深度思考生命之轻与生命之重,所谓生命之轻是在重大灾害面前生命的脆弱,思考生命之轻,敦促我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科学健康的生活观。所谓生命之重是在疫情中表现出的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思考生命之重,让我们心中常驻爱与责任的医者之魂,不断地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用心用情守护生命。肖纯凌院长希望毕业生们“记住这个春天里无数英雄带给我们的温暖与感动,记住生命中这场特殊的毕业典礼,拼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疫情虽然阻隔了毕业生的脚步,却阻隔不了母校对毕业生的爱。毕业典礼上,肖纯凌教授为毕业生代表颁发毕业证书,并与2317名本科生、190名本科留学生、45名研究生云端合影,并为获得学位的同学“云拨穗”。2020届本专科毕业生代表、公共卫生学院2015级预防医学专业刘恋同学表示:“着一袭白衣,护一份健康。虽然我们即将离开母校,但‘博学洁行,厚德济世’的教导,将会一辈子深深烙印在我们的生命里。”来自加纳的2020届留学生毕业代表帕韦斯同学表示:“疫情期间,学校的领导、老师对我们的关怀,都将成为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记忆。沈医就像我的第二个家,中国已是我的第二个祖国,沈阳已成为了我的第二个故乡。”沈阳医学院党委书记陶庆才寄语2020届毕业生:发扬沈医精神,坚守学医初心;锤炼坚实本领,强化使命担当;博学仁爱厚德,传递医学温暖。“希望你们向我们的抗疫英雄张汝峰、赵钰等学长学习,学习他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康至上的医者情怀,学习他们埋头苦干、追求卓越、勇创一流的从医追求,坚守学医初心,永葆奋斗热情!”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封葑沈阳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沈阳网)编辑 王沛霆【来源:沈阳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2020年9月22日,沈阳医学院迎来了2020级本科新生,报到当天,新生和家长在校门口告别。新生们排队、扫码、测温,有序进入校园,沈阳医学院行政楼大屏幕实时显示,不到三个小时的时间,就已经有近600名新生报到。学校在沈阳站、沈阳北站、桃仙机场等地设立3处接站点,24小时守候接新生回校;在学校总服务台,学生工作处设置迎新点负责新生接待引导和服务保障;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设立“绿色通道”。提供学费缓交手续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咨询、爱心大礼包发放等一站式服务;后勤成立新生行李运送摆渡车队,为新生提供免费运送服务;学校食堂为新生准备一碗迎新面,让新生感受家一样的温暖;校友会为新生们准备爱心防疫大礼包,为新生们的大学生活保驾护航。各学院在体育馆广场设立迎新工作点,为新生办理报到手续、发放报到材料、开展迎新活动。学校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迎新工作,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疫情防控和秋季开学期间教育教学工作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沈医专门召开迎新工作协调会,对迎新工作进行了详细、周密的部署。
沈阳医学院党委书记张广印。在沈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委教科工委的具体指导帮助下,学习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着力打造国际化办学特色,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2018年,学院连续两年位列全国高校国际化排名(留学生比例12.6%)第五位和第六位。综合排名上升至第208位和第212位。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声誉不断提高,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一、主要做法1.加强顶层设计,提出适应学校阶段发展的国际化战略学院党委认真总结国际化办学经验,提出打造国际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总体发展思路,并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国际化、信息化为两翼的发展战略写入学校“十三五”总体规划。学院加强国际化办学顶层设计,坚持做好三个统筹:一是统筹做好国际化办学特色和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的关系,举全校之力,发展留学生教育,以国际化办学为先导,挺进国内高校先进行列,接轨国际先进医教研理念,带动医教研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升。二是统筹留学生规模效益和培养质量的关系,健全国际化办学工作体制和运作机制,着力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目前有来自47个国家的133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全部为学历生,规模位列省内高校前列。三是统筹做好留学生管理和人文关怀的关系,留学生教学安排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组织,严格招生管理、成绩管理和日常管理。校领导每学期与留学生开展座谈会、“校长面对面”等活动。三年来,全面落实了留学生提出的20多条合理化意见。加强对外开放合作。近几年,全校每年组织20多个团组出访,党委书记、院长每年都亲自带队到国外访问,支持班子成员组团出访,鼓励一线教师、科研人员出国开展学术访问和交流。2.加强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着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依据《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以学生回国考取执业医师为目标,以学生听懂、学会为标准,按照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要求,定期开展教学检查,教学督导组专家深入课堂指导,确保留学生授课的教学质量。积极开展PBL、翻转课堂等教育教学改革。鼓励留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培养留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课间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任务全部由直属三甲医院完成,注重加强医患沟通和临床技能培养。学院为留学生设立了奖学金,包括综合奖学金、单项奖学金、院长奖学金,并在每学年末对优秀留学生进行表彰,积极营造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加强文化育人,突出医德教育特色。倡导“爱与责任”是医者的灵魂,将医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在全国率先发起“中国高校专业志愿服务行动”,承办“中国高校专业志愿服务发展论坛”和“全国医学生医疗扶贫暨服务学习计划”,深入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留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在“十二运”、全国医学生暑期医疗扶贫活动、乡村振兴计划、支教支医等志愿服务中做出了突出贡献。2015年暑假,加纳籍留学生志愿参加了“李嘉诚基金会”组织的全国医学生暑期医疗扶贫活动。《中国日报》报道了学校2016级美国籍留学生参与公益广告,帮助康平县贫困户,助力乡村振兴的事迹。积极组织留学生体验中国文化,培养留学生成为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友好人士。打造护理专业国际品牌,加强国际护士订单培养。沈阳医学院是辽宁省唯一开展国际护士订单培养的高校,与日本等国家深入开展护士订单培养,培养国际化护理人才。3. 实施“百人计划”和“150计划”,建设一支与国际化发展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加大海外归国人员引进力度,下大力气面向海内外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博士。近年来,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辽宁特聘教授”3人及一批海归人才和优秀博士。校本部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比例达91%,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44%,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达13%。聘请国内外名誉教授、客座教授70余人。柔性引进高水平智力资源,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的引领作用,樊代明、刘以训等在站院士经常来校指导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留学生教育等工作。坚持优中选优原则,加强留学生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坚持遴选最优秀的教师承担留学生的教学任务,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和动态调整制度,制定“留学生授课学时等同于中国学生授课学时数的四倍”等鼓励政策,调动承担留学生授课任务教师的积极性。实施“中青年教师海外研修计划”,每年投入300万元,选送10名中青年教师赴世界知名大学进修学习。实施“131人才建设工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留学生师资培训体系。学校建有市政府特邀院士工作站,成为国家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斐里德·穆拉德工作站,为国际化办学奠定了坚实基础。4.加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促进留学生教育规范化、人性化2004,学院开始招收来华留学生。15年来,共有来自55个国家的1800多名留学生先后在学院学习。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成立外国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与质量监控等方面严格把关。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发挥学生自学管理能力,依法依规对留学生进行管理。设置留学生专职辅导员,负责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引入淘汰制,近三年,因违纪受到处分、劝退或开除的留学生达87名。学校建有外国人服务工作站,集中为留学生代办居留许可手续等做法,得到沈阳市出入境管理局高度认可并推广到全市高校。实行全员保险制度,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强留学生人文关怀,开展留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在“春节”等节假日,坚持走访慰问留学生,同留学生一起包饺子、贴春联。5. 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学校国际化发展提供保障一是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在学校的规划建设中充分融入国际化理念,为中外学生提供共同学习、交流和讨论的公共场所,努力打造生态化、国际化的校园氛围环境。加强图书文献资源建设,提高外文图书、外文期刊和外文电子资源的数量和比例。二是完善吸纳海外教师和留学生的环境建设。目前,学校正加紧筹建国际学院,共3.9万平方米,新增720张床位,拟于今年7月开工建设,2020年建成后,为来华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留学生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三是营造国际化文化氛围。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形成有利于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体系。积极举办校园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二、主要成效1.国际化办学特色凸显,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国际认可开展留学生教育以来,73.2%的毕业留学生通过所在国家的医师资格考试并走上医生工作岗位,10名毕业生通过美国职业医师初级阶段考试,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了普遍认可和生源国的高度肯定。尼日利亚吉加瓦州政府主动与学校开展合作,提供全额奖学金选送49名留学生到学校学习。此外,还有南非、纳米比亚和加纳的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国际护士订单培养项目已有三批50名学生顺利通过日语能力一级测试,并在日本大分岡医院、惠寿综合医院等医疗机构工作。2.涌现高层次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果,带动办学水平全面提升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十几个国外政府、院校和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达成合作意向,开展合作与交流。与美国印第安纳卫斯理大学连续七年开展交流互访,美方11批次共74名师生、学校7批次共42名师生已完成互换交流。与日本环境与健康研究会共同开展十届中日环境与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与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学合作成立“中日尿路结石研究中心 ”,依托“手外科组织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积极开展科研项目国际合作。先后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3.学校国际声誉显著提高,为沈阳市对外开放做出了贡献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事务局局长,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生物化学家托马斯·聚德霍夫等许多重要的国际官员和专家先后来校访问、讲学。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表示:“在中国一共2000余名尼日利亚留学生,有500名在沈阳医学院学习,显示了沈阳医学院的办学水平和沈阳市的国际影响力”。在校留学生经常参加“爱上大沈阳”等各种文化、经贸活动,成为沈阳市对外开放、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热爱沈阳、宣传沈阳,传播“沈阳故事”。每年招收的新生有50%是由留学生回国宣传,为沈阳历史文化、开放发展的成就和魅力所吸引而来。有的留学生毕业后在沈阳就业创业,为辽沈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今后,学院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对外开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本次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易炼红同志来校调研时提出的“把国际化办学做成学校的特色和品牌”的指示和守权书记、姜军副市长对国际化办学的具体要求,围绕沈阳“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先进装备智能制造中心、高品质公共服务中心”的目标部署,加强国际教育合作,扩大留学生规模,进一步打造国际化办学特色,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沈阳市新一轮振兴发展做出新贡献。(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辽宁省是中国东北三省中的其中一省,省内有许多知名的城市向海宾城市大连市,还有一些全国知名的城市沈阳市,辽宁省内也有一种非常名牌的大学,像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也引起了大部分学生报考的现象很强,及地理位置位于中国的偏北方,但是临海而建的城市成为了为数不多有港口海岸的省份,也使得辽宁省的发展得到了令人艳羡的地步,每年的gdp的总量也居各省前列。小编介绍一下辽宁省内的医学类的高等院校的一些具体的情况1、中国医科大学、锦州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辽宁省内最负盛名的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和锦州医科大学是全国都是非常有名的医学类高校,也是辽宁省最好的三所医学医科大学,培养了顶尖的医生人才和医护人员,拥有着众多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2、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沈阳医学院以中医学为主要办学方向的辽宁中医药大学,以药科学为主要培养人才的沈阳药科大学,以及沈阳医学院都是以各自的学校的专业特长而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每年招生的人数也是屡创新高。3、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药学院、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辽宁医学院医疗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等几所以独立学院为办学规模的医学类高校,还有也民办医学的高校,虽然办学质量不如上述那些知名医学大学好,但是也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也做出了极其突出的贡献。辽宁省内医学类的大学有本科层次也有专科层次的,也有独立学院的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这些大学的办学力量和办学水平也参差不齐,同时也培养了不同层次的医务人员。选择是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最为重要的,适合自己的才能够发展到比较长久。
学校简介中国医科大学,简称“中国医大”,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是辽宁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具有沈北、和平2个校区。在2019~2020年校友会中国高校排名中中国医科大学排第145位,辽宁省内排名第6。学校前身为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1932年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40正式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8年在沈阳接收原国立沈阳医学院,1949年接管合并原私立辽宁医学院。专业介绍学校设有15个学院(学部)、4个研究院,具有7个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生物学。涵盖医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哲学和管理学等6学科门类,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21个普通本科专业。根据校友会专业,学校共有1个6星级专业——临床医学,1个5星级专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5个4星级专业——生物学、护理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药学,3个3星级专业——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中西医结合。录取分数中国医科大学2019年在全国31个省份具有招生名额,共计招生1993人,其中辽宁省1067人,其他省份招生人数均为过百。辽宁省各专业录取分数如下表所示。可以看出各专业之间录取分数差异较大,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分数合理报考。省外录取分数差异也比较大,仅有临床医学在各省份均有招生,下表仅提供学校最好专业——临床医学的各省录取分数,供考生参考。就业质量根据中国医科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9届毕业生共3525人,其中本科毕业生1889人,研究生1636人。其中毕业生升学30.98%(本科升学为52.62%),签三方就业29.62%(研究生为55.44%)。就业区域以辽宁省内为主(本科79.41%,研究生51.77%)。就业行业主要为卫生和社会工作(83.28%),单位也主要为卫生医疗单位(66.51%),三甲医院占比82.08%。国内升学以本校为主(68.68%),国外升学英国占比最大(69.86%)。小编有话说在东北地区中国医科大学是医学高校的王者,或许仅有哈医大能与之较量,但在小编心中,中国医科大更强,学校的附属医院更是冠绝东北。虽然学校不是双一流大学,但在医学领域,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在国内仍名列前茅。如您励志学医,中国医科大是不错的选择,但其他非医学类专业,小编这里就不推荐了。另外顶着“中国”两个大字,学校的医学类专业录取分数,也不低。
1月8日,记者从沈阳医学院获悉,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沈阳医学院再次选派600名大学生志愿者,在经过专业培训后迅速出发,主要开展疫情防控电话流调等志愿服务工作。沈阳市委市政府统筹疫情防控大局,控制疫情扩散的措施越来越精准,防止疫情蔓延的趋势越来越显现,全民参与抗疫的热情越来越高涨。此次,沈阳医学院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精心设计规划,周密组织实施,在发出志愿者集结令后,仅一夜时间就征集了600名家在沈阳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疫情防控中来。这些志愿者可不仅仅代表一个人,他们倍受父母和亲人的呵护,他的参与其实是600个家庭甚至家族对沈阳疫情防控的全员参与和倾力支持!从疫情防控“后备军”转变为“排头兵”当前,沈阳疫情形势严峻复杂,疫情防控正处在关键时期,流调工作是疫情防控最重要的环节,是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前提条件,将为疫情研判和疫情阻断提供有力支撑。沈阳医学院大学志愿者从疫情防控的“后备军”转变为“排头兵”,旨在厘清传播范围,扎牢疫情防线,助力沈城疫情防控。口腔医学专业志愿者邓航负责流调工作。一天的志愿者工作,他拨打了十多个电话。“我在市疾控做过流调志愿者,了解流调最需要的专业信息。这次上岗,我确保每个电话都询问得尽量仔细。”邓航说,“作为一名学生党员,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我有义务、有责任冲在战疫第一线。我想多年后,想起曾经参与过这场全民抗疫,会让我觉得无尚荣光。”护理学院助产学大三张湿微正式上岗三天感受颇多。她告诉记者:“这是我第一次站在战疫一线,我感觉到很强的责任感,也有很大的成就感。”流调过程中,碰到情绪急躁的市民,张湿微不仅耐心地给予解释,还会利用培训的专业知识,帮助对方答疑解惑,安抚大家的情绪。75名中国大学生与留学生结成帮扶小组全员志愿服务和专业志愿服务是沈阳医学院的办学特色之一。在沈城全民抗疫的特殊时期,专业的医学生志愿者利用所学所长,能够在疫情防控关键期发挥重要作用。早在2020年12月30日,沈阳医学院首批征集了75名中国学生志愿者,与在校留学生结成“点对点”帮扶小组,利用微信联络群,实行网格化管理,提醒留学生每日监测体温,完成健康日报告,关注留学生身体健康、生活情况、心理动态,及时进行问题反馈和心理疏导,在线为留学生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帮助留学生提高防护意识,增强抗疫信心。36名留学生志愿者在沈“战疫”2020年12月31日,沈阳医学院在24小时内迅速招募278名在沈学生,建立沈阳医学院疫情防控志愿者储备库,这些志愿者中还有36名留学生志愿者。2021年1月1日,沈阳医学院派出了110名青年志愿者,协助市疾控、医院、社区等部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其中,39名志愿者到市疾控中心开展流调等工作;21名护理专业大学生在皇姑区开展核酸检测的采集、样本运送、报告打印整理等工作;20名志愿者协助于洪区各街道、社区、民政、卫生防疫等部门进行核酸检测工作信息整理、录入;30名志愿者到附属医院协助医护人员进行流调和引导工作。在百花社区,来自坦桑尼亚的沈阳医学院留学生莫西正在做志愿服务,他和同学流畅的中文引发了周围群众的赞叹。“我是坦桑尼亚的孩子,也是中国的孩子。”莫西说,“沈阳医学院的领导多次来看望我们,在疫情最吃紧的时候,学校定期给我们送防护物资。我感到中国是很负责任的大国,周围的人齐心抗疫让我们很感动,所以我们留学生也要加入其中,回报辽沈人民。”大学、医院形成“联防联动”志愿服务大格局与此同时,沈阳医学院疫情防控心理支持在线服务平台和沈阳医学院科普知识在线服务平台重新启动,共计41名教师志愿者(3名退休教师)提供在线心理陪伴、心理抚慰、防疫知识讲解及咨询等服务。此外,沈阳学院还与附属医院还形成了联防联动的志愿服务大格局。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的200名医护人员在2021年的新年第一天紧急集结,为铁西区行动不便老人、卧床病人进行入户核酸采样,共采集3173份核酸样本,温暖的他们被媒体称为入户服务的“大白”。其中,2019年春节义无反顾驰援武汉的抗疫英雄、急诊EICU护士黄蕊再次出发,在家乡沈阳为疫情防控再尽一份力。心内四科医生李婧正在为腰椎骨折的老人采集核酸样本,面对无法移动的老人,她毫不犹豫地双腿跪在床上,顺利完成了采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至上”的医者仁心。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医疗方面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说我国有很多高校都拥有医学院,每年也会为社会贡献一批又一批的医学人才,但是最主要的人才来源还是一些医科大学,他们拥有悠久的历史,再加上学校定位为医学,对学生以后的就业发展都有着大的帮助,你今天和大家谈谈一所我国的医科大学,它的地理位置靠北,很多人都忽视了它,但是这所学校综合实力强,就业有保障,他就是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位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辽宁省沈阳市,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教育局,辽宁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同建设的我国高等医科大学,该学校也入选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学生接收院校,学校也入选了辽宁省一级大学重点建设高校,成为我国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办的院校,他的前身是1931年在江西瑞金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学校,是唯一一所以学校名义走完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全程并且长征中继续办学的院校,也是中国最早进行西医学学院式教育的医学高等学校之一,1940年在延安由毛泽东同志亲自提议,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8年接收原国立沈阳医学院,1949年接管合并当时的辽宁医学院,学校是原国家卫生部部署高校,2000年该学校正式转化为辽宁省人民政府管理。现学校一共拥有两个校区,设有32个院系部,在医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哲学管理学方面拥有学位授予权,在7个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有3所附属综合性医院和1所专科性医院,现学校在校人数高达16,000人。学校特色专业推荐:内科学,外科学,皮肤与性病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儿童学,神经病学。学校也与外国大学进行联合办学,与英国,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87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关注,在近几年里,该学校也开展了61项重要国际合作项目。实际上就是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有关院校介绍,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关于这方面的消息,欢迎关注我,后期会持续为您更新这方面的信息。
“大概2分钟,采集近10人。”元旦假期,沈阳医学院护理学专业学生周思语在皇姑区一所小学核酸检测采集点,马不停蹄地忙着为居民采集核酸样本。在沈阳全民抗击新冠病毒战役中,有这样一群来自沈阳医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自告奋勇,不怕吃苦,积极冲在一线。1月9日,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沈阳医学院已征集了600余名家在沈阳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在接受紧急培训后迅速出发,投入到疫情防控、电话流调等志愿服务工作中。放弃休息,沈医大学生志愿者元旦紧急上岗1月1日,21名经过培训的沈医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到皇姑区核酸检测采集点,协助医护人员开展核酸检测的采集、样本运送、报告打印整理等工作。39名沈医青年志愿者到市疾控中心协助工作人员开展流调等工作。20名沈医青年志愿者协助于洪区进行核酸检测信息整理、录入工作。30名沈医青年志愿者到附属医院协助医护人员开展引导等工作。“我穿了两层棉裤,三层棉衣,贴了6个暖贴。市区安排我们4小时轮换一次,不算太累!”在一线工作的周思语这样说。口腔医学专业志愿者邓航说:“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和退役军人,我有义务、有责任冲在抗疫第一线。我想多年后,想起曾经参与过这场全民抗疫,会感到无上荣光。”主动请缨,278名在沈学生24小时内报名“你家住得有点远,还是别去了。”“没关系,我正常去没有问题!”……这是沈医辅导员与学生志愿者的微信对话,学生们自告奋勇地报名参加志愿者服务,感动了老师们。“老师,学校这边还招志愿者吗?我可以!”“有需要,我就上!”2020年12月31日,沈阳医学院在24小时内迅速招募278名在沈学生,建立沈阳医学院疫情防控志愿者储备库。2021年元旦,面对强寒潮来袭,沈阳医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在学校的号召下快速集结,协助疾控、医院、社区等部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他们高涨的热情点亮了青春担当,温暖了沈城的冬天。截至目前,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沈阳医学院再次选派大学生志愿者,仅一夜时间就征集了600余名家在沈阳的大学生志愿者,在紧急培训后迅速出发,主要开展疫情防控电话流调等志愿服务工作。上门采样,大学生为无法移动的老人服务不仅如此,沈阳医学院还与附属医院形成了联防联动的志愿服务大格局。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的200名医护人员在2021年的新年第一天紧急集结,成为入户“大白”,为铁西区行动不便老人、卧床病人进行入户核酸采样,共采集3173份核酸样本。心内四科医生李婧为腰椎骨折的老人采集核酸样本,面对无法移动的老人,她毫不犹豫地双腿跪在床上,完成了采样过程。这一幕幕暖心的志愿者服务,感动了沈城居民。全员志愿服务和专业志愿服务是沈阳医学院的一大办学特色。在沈医这些志愿者中,还有36名留学生志愿者。“沈阳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是我们的温暖家园和坚实后盾!”在百花社区,一位来自尼日利亚的留学生梅西正在做引导服务。梅西说,从去年开始,学校领导就代表市委、市政府多次看望留学生,为他们排忧解难。“我感恩沈阳人民对我们的热情和友好,中国和尼日利亚亲如一家,我们也要参加志愿服务,回报沈城人民。”梅西感激地说。
在我国,虽然有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医学专业、培养医学生,但是进行独立办学的医科大学,和其他类型的高校相比,并不算特别多,而且由于医学专业的特点,所以大多数独立办学的医科大学都以医学院为名,只有少数几个办学实力比较雄厚的才以医科大学为名。而在这些医科大学中,只有一所以“国字号”医科大学,它就是位于中国东北的中国医科大学,虽然以中国医科大学为名,但是由于它的知名度比较低,而且还没有入选211工程,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还有这样一所高校,同样是因为知名度比较低,所以很多人还会将它和位于南京的中国药科大学混淆。不过从整体的医学实力上来讲,中国医科大学的实力还是非常强劲的,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所于东北的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简称为中国医大,位于我国的辽宁省沈阳市,是辽宁省、教育部和卫计委三方共建高校。其实这所大学的办学历史也非常曲折,虽然它现在在东北的沈阳,但实际上它是创建于江西瑞金,从江西到辽宁,这所大学几乎跨过了整个中国。中国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31年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是我国比较早进行西医学院式教育的医学高校之一,这所高校后来随着长征前往延安,在1940年就改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5年,中国医科大学从延安迁往东北,到达了黑龙江的兴山,之后又合并了东北军医大学、东北大学医学院以及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一部分。其实当时的中国医科大学实力是相当强劲的,因为早在1955年中国医科大学就已经能够开始研究生校为我国培养研究生了,不过之后由于公共卫生系的脱离等原因,中国医科大学后来改名为沈阳医学院,实力也有一定的削弱。直到1978年,沈阳医学院才重新改为中国医科大学。但是遗憾的是,虽然中国医科大学具有非常雄厚的医学实力,但是由于医科大学的特殊性,在211和985工程的评选中,中国医科大学遗憾落选,在2017年公布的双一流计划中,也没有出现中国医科大学的名字。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医科大学的实力并不强,在大多数的医科类大学排名中,中国医科大学都能够进入前十名,接近于天津医科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所以我们也希望这个具有辉煌历史的医科大学能够努力奋进,早日建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医科大学。(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高校官方网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