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沈阳工业大学:提质量、强动力,有效助推“双一流”建设!周辉

沈阳工业大学:提质量、强动力,有效助推“双一流”建设!

编者按科研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更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必备内涵。开展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根本措施,是高校服务社会、增强办学实力的重要途径。6月5日召开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工作暨一流大学建设推进会,梳理总结了我校科研工作的现状与问题,分析阐明了亟需完成的任务与举措。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全校上下要牢固树立科研强校的意识,有效激发和培养科研工作热情,营造人人想做科研,能做科研,做好科研的良好工作氛围;在巩固传统特色优势、构筑高端创新平台、推进成果转移转化、改革科研体制机制等方面强势发力,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一流大学建设。今日刊发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世杰同志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工作暨一流大学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要点,供全校上下学习领会,贯彻落实。提质量 强动力有效助推“双一流”建设党委常委、副校长 王世杰现状与问题我校科研工作的现状表现为,科技工作顶层设计逐渐完善,科研服务功能逐渐拓展,科研发展势态逐渐趋好,跨学科科研团队建设得到新发展。对照“双一流”发展目标,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科研能力水平不高,缺少标志性研究成果。总体上看,我校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科技前沿把握不到位,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视不够,缺少重要科研成果,尤其缺少特色标志性科研成就。二是学科支撑乏力,缺少稳定的科研发展方向。我校科研方向问题至今尚未完全解决好,很多学科存在团队弱、方向少、内容落后、重点不突出等问题。科研方向特色不突出、科研工作不均衡问题明显,学科团队机制不健全、研究方向不稳定等问题普遍存在。三是科研合作意识不强,缺少有影响的科研团队。现有科研团队凝聚力不够,没有形成梯队合理、队伍稳定、特色鲜明、具有竞争力的科研团队。跨学科、多团队组合作战的能力较弱,不适应“新工科”建设需要。四是扎根服务土壤不深,缺少稳定的合作对象。对外科技合作多表现为一次性服务,缺少长期、稳定的合作企业;科技发展趋势预判不够准确,市场导向意识较弱。任务与举措(一)定目标要以加速学校“双一流”建设的科研核心竞争力提升为重点,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突破,以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培育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特别是以服务辽宁经济建设为目标,彻底摆脱纵向科研不高、横向科研不深的局面。两年内,力争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60项以上,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和省重大专项5-6项(课题突破20项);省部级奖项超过10项,并再获国家“三大奖项”;打造100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开展技术攻关、省内科技成果转化200项以上,科技产业总额达到20亿元。(二)抓服务服务的关口要前置。各相关职能部门、各级领导、各学科带头人,都要充当起振兴沈阳工业大学科技发展的服务员,担负起把握方向、聚拢资源的新任务,创新服务理念与服务举措。服务的内涵要拓展。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要培养经理人;在知识产权保护与使用方面要培养代理人;在对外合作方面要培养联络员、情报员、观察员;在趋势研判方面要培养领航员。(三)建团队把握带头人的引育。要大量引进和培育胸怀坦荡、视野开阔、造诣深厚的复合型科技创新创业带头人,在各个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要以“双一流”建设目标为导向、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深刻理解把握“新工科”建设内涵,5年内培植出30个多学科交叉、科研教学共融、产教协同发展的科研团队;要开展多领域融合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和工程应用研究,为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探索新模式。(四)调政策调整人事政策。人才实行分类管理、各尽其职。突破人才模式壁垒,允许学科带头人与高新技术企业领创办者的双重身份,实施高端人才共引共育。调整科技与财务管理政策,简政放权,优化服务。调整成果转化政策,鼓励科技人员以合法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依法享有相关技术权益、经济收益。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形成良性机制和浓郁的创新氛围。未来5年,助推我校科研人员创办企业10家,孵化上市公司3-5家。(五)促合作校内合作方面,加大跨学科合作模式的复制推广力度,切实推进多学科、多载体的深度、高水平融合。校外合作方面,集聚信息、人脉资源,争取合作立项攻关。推进校企、校地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加强与企业协同攻关,推进科技服务长期、可持续发展。建设一批市场化的校地、校企新型研发机构,争取用1-2年时间搭建服务辽宁经济发展的校企、校地创新平台10-15个,通过提供持续性技术和智力支持,将学校建设成为企业创新研发部、地方产业发展的技术池,推动社会科技进步的“大股东”。两年内,要争取国家和辽宁科技服务亿元资金支持,推进工业技术研究院服务大平台建设。深入挖掘校友资源,“牵线搭桥”拓展科研工作领域。在军地融合方面取得务实成果。国际合作方面,建立定期学术交流机制;引进海外研发团队;引进国家级外国专家和攀登学者。近2年,每个学院要把引进1个团队、2个著名学者作为基本目标。要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科研工作既要“顶天”,也要“立地”。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但没有退路,唯有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心,凝神聚力,为“双一流”建设加装科技创新的动力源,以科技振兴工大!来源: 沈阳工业大学

王其无它

中科沈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揭牌暨首批入驻产业化项目成功签约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辽宁记者站王国忠10月28日,“中科沈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揭牌暨首批入驻产业化项目签约仪式”在中科沈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产业化基地成功举行。中科沈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产研院”)顺利揭牌标志着中科院沈阳分院与沈阳市院地合作取得新突破。沈阳经开区、中德园拉开科技创新发展新格局,积极探索合作共赢新模式,加大科技支持投入力度,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入新台阶。本次活动由沈阳市科学技术局、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主办,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管委会承办。仪式上,沈阳市市长姜有为与中科院沈阳分院院长韩恩厚为中科沈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揭牌。沈阳经开区、中德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宁兴华与中科院沈阳分院副院长马越红、沈阳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李志勇签署中科沈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共建协议。产研院与首批入驻的高端装备运行环境智能保障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电液伺服驱动及电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航空/航发复杂钣金高效精确制造技术产业化、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升华设备开发与产业化、Vc发酵母液回收古龙酸并制Vc-Na和有机肥新技术开发与产业化5个项目签署入驻协议。产研院公司执行董事陈志量与中天辽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国儒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产研院位于沈阳经开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核心区,产教资源丰富,聚集沈鼓、远大、北方重工、三一重装、特变沈变等一批国内制造业龙头企业和沈阳化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三所国内重点高校,为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雄厚产业支撑和充足人才储备。产研院坚持“高效节约、共性利用、合理开发”科学理念,通过盘活开发区存量厂房资源,打造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首期改造4万平方米的定制化、柔性化、智能化厂房,实现存量厂房空间转型,也为承接中科院所属科研院所及重点高校的成果产业化提供空间发展保障。产研院确定“一年初创、三年成长、五年成熟”的发展目标,通过搭建集人才交流、实验检测、技术咨询、政策服务、企业服务、产业服务于一体的“三横六纵”协同创新服务模式,深耕以“产研院+重点企业+产业化项目”为核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生态共生体系建设。产研院将以解决一批产业转型技术需求、培育一批高技术企业为主要任务,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预计到2025年,产研院将实现成熟运营,累计引进科研团队25个以上,孵化企业25家,为区内一批企业提供研发、检验、检测、咨询等科技服务,形成完善的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领域研发、推广、产业化能力。本次活动体现了院地合作围绕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技术企业育成体系建设共创共赢的决心,通过中科院创新资源与沈阳经开区科技创新生态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育成、技术服务、人才引进、合作交流、投融资于一体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打造全产业链条的转型创新发展新高地,打造国家级的战略新兴产业科创平台,成为带动沈阳乃至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核心示范区。

草房子

博士带博仕 “逆势”创佳绩

创新紧盯市场,产值连年攀升——博士带博仕 “逆势”创佳绩偌大的车间内,十多台用于污水处理的射流曝气器正在加工,焊接的火花不时飞溅,一旁的白色展板记录着订单情况和交货日期。“别看这机器不起眼,一台可要十几万元呢。”8月31日,在辽宁博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省射流环保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兼机加车间,董事长王德喜一脸兴奋,这些曝气器经焊接、喷漆后就是成品了,随即将发往浙江、江苏等地。“今年订单已经多到做不过来,目前订单额已接近亿元。”王德喜说。辽宁博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业从事环保设备、环保药剂和环保技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成立于2012年,位于辽阳市太子河区,员工不过百人,去年销售额达4000多万元。今年虽经历疫情冲击,但企业经营业绩不降反升,原因何在?“一是技术过硬,二是经营创新。”工科博士王德喜快人快语。在外企做过多年销售和技术咨询,既懂技术又谙市场的他,为扭转“国内很多环保设备都不同程度依赖进口的状况”,8年前与几位大学师兄弟成立公司,从租来的三间小平房开始科技创业,并按市场需求确定了以三废处理、真空获得设备为主导的研发方向,先后创新研发出污水处理射流曝气器、厌氧反应器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环保设备,实现了对国外同类产品的超越。目前,公司已有13大类、上百种产品,并拥有专利35项、授权发明专利20项。办公大楼里,各种专利证书挂满一面墙。车间门口,两个银色金属器件已装箱。“这是科微真空技术(苏州)有限公司订购的蒸汽喷射泵,以前这种产品都得靠进口。”王德喜介绍时颇为自豪。除了技术过硬,博仕产值翻番还源于经营创新。王德喜认为研发和营销同等重要,一种产品的高利润期只有三年,所以,对科技企业来说,创新是持续的。“公司成立头三年基本没有销售额,后来逐年递增,从几十万到几百万再到几千万,每个新产品我都亲自销售,打开市场后,全员销售。”更重要的是,现在公司不仅卖产品,还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技术咨询、方案设计、工程管理和工程总承包,这样创新营销,扩大了公司业务,让一单生意额度提升了十几倍。“博仕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7岁,几乎都是我带的学生。”王德喜身兼沈阳工业大学辽阳分校技术研究院院长,是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践行者。公司与沈阳工业大学和东北大学开展产、学、研、用、教全方位合作。手指沈阳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牌子,王德喜说,这里既是公司也是学校,“研发在车间里,论文写在产品上”,这是得到市场认可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把企业做成行业隐形冠军。”谈及未来,王德喜豪情满怀。(记者 孔爱群)【来源:辽宁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变态男

「铁西发布」中科沈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揭牌 暨首批入驻产业化项目签约仪式圆满成功

为落实沈阳市政府与中科院沈阳分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推动中科院高端技术创新资源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有效集聚,加快中科院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中科沈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揭牌暨首批入驻产业化项目签约仪式”于10月28日,在中科沈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产业化基地成功举行。中科沈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产研院”)顺利揭牌标志着中科院沈阳分院与沈阳市院地合作取得新突破。沈阳经开区、中德园拉开科技创新发展新格局,积极探索合作共赢新模式,加大科技支持投入力度,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入新台阶。本次活动由沈阳市科学技术局、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主办,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管委会承办。沈阳市市长姜有为,沈阳市委常委、副市长李松林,市政府秘书长曹鹏,辽宁省科技厅副厅长杜秉海,市科技局局长赵日刚,沈阳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志勇,中科院沈阳分院院长韩恩厚,中科院沈阳分院副院长马越红,区委书记,经开区、中德园党工委书记刘克武、区长,经开区、中德园管委会主任郭忠孝、经开区、中德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宁兴华,沈阳化工大学校长许光文,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新材料等领域专家,省市区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及签约入驻项目代表,中天证券公司代表,重点企业及高校院所代表共计1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中科沈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揭牌暨首批入驻产业化项目签约。仪式上,沈阳市市长姜有为与中科院沈阳分院院长韩恩厚为中科沈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揭牌。沈阳经开区、中德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宁兴华与中科院沈阳分院副院长马越红、沈阳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李志勇签署中科沈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共建协议。产研院与首批入驻的高端装备运行环境智能保障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电液伺服驱动及电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航空/航发复杂钣金高效精确制造技术产业化、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升华设备开发与产业化、Vc发酵母液回收古龙酸并制Vc-Na和有机肥新技术开发与产业化5个项目签署入驻协议。产研院公司执行董事陈志量与中天辽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国儒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产研院位于沈阳经开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核心区,产教资源丰富,聚集沈鼓、远大、北方重工、三一重装、特变沈变等一批国内制造业龙头企业和沈阳化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三所国内重点高校,为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雄厚产业支撑和充足人才储备。产研院坚持“高效节约、共性利用、合理开发”科学理念,通过盘活开发区存量厂房资源,打造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首期改造4万平方米的定制化、柔性化、智能化厂房,实现存量厂房空间转型,也为承接中科院所属科研院所及重点高校的成果产业化提供空间发展保障。产研院确定“一年初创、三年成长、五年成熟”的发展目标,通过搭建集人才交流、实验检测、技术咨询、政策服务、企业服务、产业服务于一体的“三横六纵”协同创新服务模式,深耕以“产研院+重点企业+产业化项目”为核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生态共生体系建设。产研院将以解决一批产业转型技术需求、培育一批高技术企业为主要任务,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预计到2025年,产研院将实现成熟运营,累计引进科研团队25个以上,孵化企业25家,为区内一批企业提供研发、检验、检测、咨询等科技服务,形成完善的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领域研发、推广、产业化能力。本次活动体现了院地合作围绕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技术企业育成体系建设共创共赢的决心,通过中科院创新资源与沈阳经开区科技创新生态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育成、技术服务、人才引进、合作交流、投融资于一体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打造全产业链条的转型创新发展新高地,打造国家级的战略新兴产业科创平台,成为带动沈阳乃至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核心示范区。丨FM98.6融媒记者茸硕丨来源铁西发布

八十八

总投资164.5亿元 沈抚示范区举行秋季项目集中开工仪式

人民网沈阳9月29日电 (王斯文)9月28日,辽宁省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举行2020年秋季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以粤商总部大厦、新概念国际教育小镇项目为代表的7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64.5亿元,4个高校合作项目同时揭牌,掀起了新一轮项目建设高潮。沈抚示范区供图本次项目集中开工、揭牌是沈抚示范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今年辽宁省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赴广东学习交流开展粤辽合作的阶段性成果体现。7个集中开工项目包括新概念国际教育小镇、融创·东环海逸长洲、海辰5G 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南京一校南昌中学沈抚分校、广东商会总部、吉林商会总部、福建商会总部项目,总投资额达164.5亿元。这些项目当中有抢抓未来数字经济产业先机的优质项目,有投资超百亿元的重大项目,有与高校合作的科技创新项目,有体现粤辽合作阶段性成果的总部基地项目,更有广大群众期盼关注的优质教育项目,彰显了沈抚示范区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为辽宁乃至东北振兴闯新路、作示范的信心决心。4个揭牌项目分别为辽宁沈抚改革创新研究院、沈阳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沈抚分园、沈阳理工大学科技园沈抚分园、辽宁大学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这是沈抚示范区围绕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又一成果。沈抚示范区将继续坚持以项目为中心,树立“营商环境就是我们自己”的理念,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包保责任体系、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等载体作用,全力以赴为项目建设排忧解难。

鬼磨坊

重磅关注!科技部处长、辽宁省科技厅副厅长同时到访这所高校!

近日,科技部成果与区域创新司产业化与园区指导处处长曹煜中、辽宁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杜秉海一行来到沈阳工业大学,就沈阳工业大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等有关工作进行调研指导,校党委书记刘自康、校长郭连军、副校长王世杰陪同调研。调研组一行在先后参观了沈阳工业大学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中心、创新创业学院和蓝金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深入了解沈阳工业大学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教育以及打造专业化众创服务平台等方面的工作,随后进行了座谈交流。座谈会上,郭连军对科技部、省科技厅领导的到来表示欢迎,对部、省长期以来给予沈阳工业大学科研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郭连军就沈阳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等情况进行了全面介绍。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兼院长梁吉艳对先进环保装备及新材料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情况进行了汇报。曹煜中在听取汇报后,对升级专业化创新服务资源,打造专业众创服务方面作出指导,并表示蓝金环保研究院对企业培育、产业转型升级起到很好推动作用,对沈阳工业大学相关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工作表示肯定。杜秉海希望沈阳工业大学继续立足装备制造优势学科专业,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辽宁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刘自康对调研组一行针对沈阳工业大学科技工作特别是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的具体指导表示感谢。他指出,曹煜中处长一行为沈阳工业大学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提供了"锦囊妙计",对推动沈阳工业大学专业众创服务平台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沈阳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研究应用型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被列为辽宁省国内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其中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个(电机与电器),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一流学科4个(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建校71年,沈阳工业大学科技工作发展迅速,现已形成国家、省、市、校四级科研平台体系,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教育部创新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在这里,诞生了4项中国首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分别是1979年的中国第一台稀土永磁电机,1997年的中国第一台异型螺杆加工数控铣床,2004年的中国第一套长输管道智能检测系统,2005年的中国第一台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近三年来,学校科技进款额每年均超过1亿元,先后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6项。近年来学校科技成果在辽转化数量和转化率位于省属高校前列。2020年年初,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沈阳工业大学邢作霞教授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月,经国家科技部相关部门批准的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陆续组织多位行业内资深专家,对学校常云龙、金生吉、李来时、刘振宇四位教授分别领衔的科研项目进行成果评价,四个项目全部顺利通过并在全国科技成果评价服务平台进行展示。此外,在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量上沈阳工业大学取得突破,学校15个项目获得资助,其中面上项目4项,青年科学基金11项,获批直接经费499万元,使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量再上新台阶。在科研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沈阳工业大学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抢抓机遇,全面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学校创新创业学院负责的各项工作获得国家省市的广泛认可,先后获得了:2016年"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宣传总结工作典型学校50强(教育部)";2017年教育部"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9所(教育部)";2018年"基于大创业观的创新创业体系构建与改革实践"获得辽宁省教育成果一等奖(辽宁省高教育厅)等众多荣誉。素材来源:沈阳工业大学

吸毒者

今日推荐:性价比最高实力最强的十三所工科四非大学

燕山大学燕山大学是河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四方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学校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195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系及相关专业成建制迁至工业重镇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组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1960年独立办学,定名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成为原机械工业部直属高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5年至1997年学校整体南迁秦皇岛市。199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燕山大学。1998年,由原机械工业部划转到河北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河北省管理为主。2000年,河北轻工业管理学校并入燕山大学。2016年,作为教育部选定的两所高校之一,学校的工程专业国家认证接受了《华盛顿协议》国际专家的观摩考察,支撑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国际工程教育组织。学校现有9个工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志着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国际认同,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学校设有11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学位类别(工程博士),3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1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1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64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以工学为主,文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哲学、教育学等9个学科门类共同发展的学科格局;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防特色学科和16个省级重点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8个学科获得B类以上评估结果,其中机械工程为A类,全国排名前10%,材料科学与工程为B+,全国排名前20%。学校在重型机械成套设备、亚稳材料科学与技术、并联机器人理论与技术、流体传动与电液伺服控制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技术、精密塑性成型技术、大型锻件锻造工艺与热处理技术、极端条件下机械结构与材料科学等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天津科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位于渤海之滨、海河之畔,是天津市重点建设高校,是以工为主,工、理、文、农、医、经、管、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创建于1958年,时名为河北轻工业学院,是我国首批建立的4所轻工类本科院校之一,隶属于原中国轻工业部。1959年,天津大学制浆造纸专业的主要师资和实验室设备调入我校,成为我校该专业的主体力量。1964年,在轻工业部对部属院校进行专业调整中,原北京轻工业学院的发酵工学专业、原无锡轻工业学院的塑料成型加工专业先后调入我校。1968年,学校更名为天津轻工业学院。1971年,天津大学制浆造纸专业全部调入我校。1972年,原北京轻工业学院盐化专业和享有"盐业黄埔"之美誉的中国轻工业部塘沽盐业专科学校合并后划归我校。学校拥有“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3个天津市一流学科和智能轻工装备、营养健康食品等7个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建有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农学、化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建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天津理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管、文、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前身为天津理工学院,于1979年以天津大学理工分校名义开始招收本科生,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设立。1996年,原天津理工学院与原天津大学分校、天津大学机电分校、天津大学冶金分校三所本科院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天津理工学院。经教育部批准,2004年更名为天津理工大学。 现有本科专业6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天津市重点学科12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软件工程、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物理学)。学校获批教育部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教育部卓越计划专业5个;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2个;编有国家级精品和规划教材14部,获批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涵盖工、理、经、管、文、法、哲、艺术等八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研究应用型大学。学校始建于1949年,1985年由沈阳机电学院更名为沈阳工业大学,原为国家机械工业部所属院校,1998年起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有1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电机与电器),4个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一流学科(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建有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全国前50%的学科数由第三轮的2个增加到6个,首次进入10-20%、20-30%的学科各1个。在这里,先后诞生了中国第一台稀土永磁电机、中国第一台异型螺杆加工数控铣床、中国第一套长输管道智能检测系统、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十三五”以来,学校以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国家战略为导向,确定了“校地融合、校企融合、军民融合、国际合作”的科技工作主线,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牵头组建了辽宁装备制造业等校企联盟4个,筹建辽宁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院得到省政府充分肯定,获得省专项建设资助1000余万元;推进校地深度融合,以服务辽宁“三市一区”为重点,创建铁岭研究院,完善营口研究院,与沈阳经济开发区中德产业园开展紧密合作;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按照“需求服务提前,资源配置优化、校企深入融合、创新成果共享、成果转化共赢”的思路,先后与企业合作共建研究院12家;推进军民深度融合,与军工企业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组建校企研究院,与海军装备研究院舰艇研究所共建实验室;推进国际深度合作,与德国德赢集团、中国华晨集团三方共建“中德汽车轻量化技术工程中心”,与德国韦格纳吉集团、中国太库科技创业有限公司三方共建“中德国际技术转移服务中心”;推进跨学科创新体系建设,建成新能源研究院和寰博纳米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转化数量和转化率位于省属高校前列,获得省专项资金奖励1000余万元。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推荐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获批成立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单位优先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试验区。长春理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是一所具有鲜明光电特色和国防特色的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是吉林省、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长春市共建院校,享有“中国光学英才摇篮”的美誉。学校原名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两院院士王大珩先生为学校创始人、第一任院长。建校以来,学校先后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委、五机部、机械委、机电部、兵器工业总公司,1999年被划转为以吉林省管理为主,并与国防科工委共建。2000年,长春建材工业学校并入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2002年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被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07年,吉林省电信培训中心并入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光学科技馆——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被批准建设,并由学校代管代建。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院校。2012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2017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基地)。作为新中国第一所培养光学专门人才的高校,学校以光电为核心的特色学科在专业领域具有优势地位和核心影响力,构建了光机电一体化系统完备的光电特色学科体系,主干学科光、机、电、算、材均已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学科门类以工为主,覆盖工、理、文、经、管、法、艺,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防特色学科、4个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13个吉林省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含自主设置二级学科),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0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含自主设置二级学科);7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0个本科专业。科研工作在激光技术、光电仪器、光通信技术、光电功能材料、现代光学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纳米技术等领域形成了明显特色和优势,科研成果在北斗工程、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目前建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含科技创新中心)、2个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省部级高等学校高端科技创新平台、5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级公共技术研发中心、10个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近三年,承担科研项目千余项,包括“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高水平项目。学校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充分发挥学科基础好、科研能力强、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着力推进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军民融合新路径,研制开发的半导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光电检测设备、生物医疗仪器、特效电影等高科技产品,均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园2013年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首批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14所高校之一,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全国百强省属高校”、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江苏省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人才强校试点高校、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一期工程4项、二期工程6项、三期项目6项,“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2个,“十三五”国家国防特色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8个(含覆盖),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12个(含覆盖),专业学位授权点(含领域)26个,本科专业(含方向)87个,跨工、理、管、经、文、法、医、艺8个学科门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得A类等级(全国前2%~5%),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获得B+类等级(全国前10%~20%),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位列全省第一。 学校在2018年9月ESI全球综合排名中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62位,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18年9月,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并列中国大陆高校第26位;2018年8月,自然指数排名中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31位;2018年8月,学校跻身“2018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全球领先的500所研究型大学行列,位列全球第401-500位,并列中国大陆高校第36-51位。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创建于1954年,时名为昆明工学院,1995年更名为昆明理工大学,1999年原昆明理工大学与原云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昆明理工大学。是云南省规模最大、办学层次和类别齐全的重点大学,在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0多年的建设发展,现已形成了以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为优势学科,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工程等为支撑学科,生物学、医学、哲学与社会科学等为新兴学科的特色鲜明“大有色”优势学科群。2015年以来,学校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学科先后进入ESI排名世界前1%行列。现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3个、省院省校合作共建重点学科9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省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含1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点)、一级学科硕士点4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4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1956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市政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市政类学科精华,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是新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本科学制的建筑类高等学府,我国著名的土木、建筑“老八校”之一,原冶金工业部直属重点大学。1959年和1963年,学校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998年,学校划转陕西省人民政府管理。现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院校、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陕西省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 学校是国务院批准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学校拥有原国家重点学科3个(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在2016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5个学科为B+(全国前20%);材料科学与工程为B(全国前30%);管理科学与工程为B-(全国前40%);2016年11月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设有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具有10种类别的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拥有16个授权领域。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四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设计等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筑学等21个本科专业获准陕西高校“一流专业”建设。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城乡规划、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等9个本科专业相继通过教育部专业评估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院校。学校是我国西北地区水利水电、装备制造、印刷包装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科研中心之一。学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北京机械学院和成立于1960年的陕西工业大学。北京机械学院由北京机器制造学校、北京工业管理学校和北京工业干部学校组建而成。三校的办学历史分别可追溯到成立于1945年的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成立于1937年的北平市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和1952年成立的沈阳工业干部学校。北京机械学院隶属第一机械工业部,1969年搬迁至陕西汉中,1972年迁至西安。陕西工业大学以交通大学(西安部分)的水利系、纺织系为主体,合并西安化工学院、陕西科技大学、西安机械专科学校等组建而成,水利系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创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水利组。1972年,北京机械学院和陕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陕西机械学院,隶属第一机械工业部。1994年,学校经批准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1998年,学校划转陕西省,管理体制调整为中央与陕西省共建,以陕西省管理为主。2002年,陕西省批准西安仪表工业学校整体并入西安理工大学。学校是我国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研究生教育始于1960年,2011年成立研究生院,现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有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 5个二级学科),21个陕西省重点学科,12个陕西省优势学科。工程学(Engineering)学科位列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水利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全国前20%;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全国前30%;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科进入全国前40%。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学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工学院采矿冶金科,1938年迁并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57年并入西安交通大学,1958年从西安交通大学分出成立独立的西安矿业学院,是当时隶属原煤炭工业部仅有的2所5年制本科院校之一。1998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划转陕西省。1999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2003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学校是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实施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7年,学校在全国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A类,成为陕西省属高校中唯一的A类工程学科。拥有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8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涵盖46个二级学科。拥有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6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现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6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课程),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8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经管学科优势明显,工、理、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始创于1956年,初名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而后历经杭州航空工业学校、浙江电机专科学校、浙江机械工业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管理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等时期,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建为杭州电子工业学院,2003年原杭州出版学校整体并入,2004年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信息产业部等中央部委,2000年实行浙江省与信息产业部共建、以浙江省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2007年成为浙江省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建高校,2015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先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16万余名优秀人才,众多校友成为阿里巴巴、中电熊猫、长虹、海信、海尔、创维、中芯国际、厦门宏发、北信源、京东方等国内电子企业的领军人物,据统计全国IT百强企业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掌门人为我校校友。学校被誉为“IT企业家摇篮”和“卓越会计师沃土”。拥有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防特色重点专业,是省属高校中唯一拥有国防特色重点专业的高校,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设有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5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9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拥有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BA)、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审计硕士专业学位、艺术硕士专业学位、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及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硕士推免权和雅思考点。拥有4个国防特色学科、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4个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7个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个浙江省重点学科。南方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简称南科大)是深圳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创建的一所高起点、高定位的公办创新型大学,它肩负着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挥先导和示范作用的使命,并致力于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南科大被确定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2012年4月,教育部同意建校,并赋予学校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使命。南科大借鉴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的学科设置和办学模式,以理、工、医科为主,兼具商科及特色人文社会学科,在本科、硕士、博士层次办学,在一系列新的学科方向上开展研究,使学校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新知识、新技术的源泉。学校着力建立有利于教育公平、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和先进的全面教育体系。学校率先改革招生制度,采用“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招收优秀学生。学校以“学分制、书院制、导师制”和“国际化、个性化、精英化”为核心和特色,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采用书院制管理,目前共设立致仁、树仁、致诚、树德、致新、树礼6个书院。2017年9月在校生超过4000人,包括本科生、国际留学生和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前三届毕业生中超过60%被世界名校录取,绝大多数进入博士专业学习,体现出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南方科技大学本科招生自2012年开始率先采用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即高考成绩占60%,我校自主组织的能力测试成绩占30%(机试25%、面试5%;上海、浙江的能力测试采用综合面试方式),高中平时学业成绩占10%(综合素质3%、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7%),按考生“631”综合成绩从高到低录取。综合评价录取模式革除了“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和“片面应试教育”等传统考试招生制度的弊端,有利于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南科大录取新生,严格遵守综合评价原则,不唯高考分数。从录取结果看,新生能力测试成绩优秀,平时表现突出,高考成绩在大部分省份排名理科前2%,在多个省份排名接近理科前1%。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ShanghaiTech University,简称上科大、ShanghaiTech)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13年9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学校致力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科技解决方案及发挥思想库作用,积极投身高等教育改革、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努力建设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校以理工科为主,设立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业与管理学院和创意与艺术学院,实行大学院制,学院下不设系。学校设立免疫化学研究所、iHuman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和通识教育中心。本科生培养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小规模、国际化”的原则,突出“通(通识教育)、专(专业人才)、新(创新创业)”的特色,建立了由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个性化教育构成的本科培养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标准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选用国际经典教材;所有本科生必修数、理、化、生、信息,打下坚实理工科基础;加强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科技文明教育,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学校为每位本科生配备导师,在学习生活、创新实践、生涯规划等多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学校注重将创新实践融入培养全过程:2017年,全体2016级本科生前往全国13个基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体2015级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前往50家企业和园区开展暑期产业实践活动,近30%的大二大三本科生在学院/研究所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学校致力于构建国际化的学习环境,为优秀学生提供充足的海外学习交流机会:2017年93名本科生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耶鲁大学进行暑期课程学习和交流。2018年6月,我校迎来首届本科毕业生。在199名本科毕业生中,约38%选择前往国(境)外攻读研究生。已获得录取通知书的出国深造的毕业生人均收到2个以上世界知名大学的offer,包括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康奈尔大学、莱斯大学、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南加州大学、埃默里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纽约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境外留学的毕业生中,5人进入全球TOP10高校深造;15人进入全球TOP20高校深造;51人进入全球TOP100高校深造,占总毕业人数的26%。约34%的毕业生选择在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高校攻读研究生;约20%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工作单位包括通用电气、诺华、AMD、和辉光电、上海证券、上海银行、汉高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约8%的学生因各种原因暂缓毕业。

尸解

拿下四个中国第一,斩获多项国家科技奖,辽宁这所高校科研实力强

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更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必备内涵。作为在"双一流"建设中被列为辽宁省国内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沈阳工业大学积极巩固优势学科,强势发力科研创新,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一流大学建设。沈阳工业大学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其中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个(电机与电器),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一流学科4个(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2017年,在全国第十二次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沈阳工业大学申报的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0%获批,居全省高校之首。同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沈阳工业大学的6个学科进入全国前50%,其中"电气工程"学科入列全国十强。2018年,学校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4个入选A类一流学科。2020年,沈阳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科上榜"软科2020中国最好学科"。如今,沈阳工业大学已形成国家、省、市、校四级科研平台体系,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教育部创新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学校立足和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牵头组建了辽宁装备制造产业校企联盟等联盟5个,创办了辽宁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院,组建校企共建研究院20余个;与盘锦市、鞍山市、抚顺县等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沈抚新区开展紧密合作,同时辐射国内其他区域,共建无锡沈工大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新动能创新创业联盟",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协同发展,引导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先进成果在辽宁落地转化,近年来学校科技成果在辽转化数量和转化率位于省属高校前列。在沈阳工业大学,曾诞生了4项中国首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分别是1979年的中国第一台稀土永磁电机,1997年的中国第一台异型螺杆加工数控铣床,2004年的中国第一套长输管道智能检测系统,2005年的中国第一台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自主研制的中国第一台稀土永磁电机自主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异型螺杆加工数控铣床自主研制的中国第一套长输管道智能检测系统自主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近年来,沈阳工业大学科技进款额每年均超过1亿元,先后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6项。2019年——沈阳工业大学三个项目分获辽宁省2018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进步三等奖;张凤阁教授团队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这是沈阳工业大学历史上首次获批该类项目;以沈阳工业大学为牵头单位的项目"基于电催化耦合工艺高效处理高浓有机废水技术及成套设备开发应用"被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授予"2019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学校以新兴学科为依托的产教研融合项目首次入围全国性社会科技奖项。2020年——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沈阳工业大学邢作霞教授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沈阳工业大学四项科技成果全部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相关部门批准的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评价。开展科学研究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根本措施,也是高校服务社会、增强办学实力的重要途径。未来,沈阳工业大学将以加速学校"双一流"建设的科研核心竞争力提升为重点,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突破,以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培育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以科技振兴沈工大。

天行

沈阳工业大学特稿:无废城市多能源协调储能模型及运行优化方法

团队介绍滕云,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工业大学新能源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能源电力系统及多能源系统规划、分析、运行与控制技术。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5项,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发表SCI/EI检索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6项。金红洋,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多能源系统优化运行与控制。沈阳工业大学多能源系统优化运行与控制技术研究团队团队依托于辽宁省多能源系统优化运行与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现有教授6名,副教授2名,博士研究生15名,硕士研究生60余名。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交直流混合系统关键技术与装备、新能源电力系统及多能源系统关键技术与装备、可再生能源高效高质量消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及其稳定性、特高压交直流混合输电系统运行与控制等。近年来课题组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合作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6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30余项。导语结合多能源系统发展和“无废城市”建设现状,充分考虑“无废城市”中生活垃圾发电设施与城市多能源系统间的能源耦合互补特性,文章对“无废城市”多能源系统中如何提升城市多能源系统经济性、垃圾处理能力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项目研究背景在能源互联网发展战略和“无废城市”建设的背景下,集成了环保型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无废城市多能源系统,由于其中可再生能源出力、垃圾处理发电系统出力以及多种类负荷等源荷的不确定性,为多能源系统协调运行能力的提升带来巨大挑战。如何提升无废城市多能源系统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城市固体废物最大化处理以及运行经济性是快速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与城市多能源系统高效协调的关键和难点问题之一。论文所解决的问题及意义针对“无废城市”中生活垃圾发电设施与城市多能源系统间的能源耦合互补特性,本文将无废城市多能源系统等效为一个具有电能和天然气能储放外特性的“无废城市多能源协调储能”,实现对城市多能源系统经济性、垃圾处理能力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有效提升,并同时能够为电网气网提供较大的调节能力。论文方法及创新点针对垃圾和废物处理设施的能源产出与消耗特性,文章研究生活垃圾发电系统的能源输入输岀特性及其与城市多能源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能源存储与转换装置及电网气网间的能源耦合关系,提出基于无废城市多能源系统协调运行的无废城市多能源协调储能模型。在此基础上,以无废城市多能源协调储能综合运行成本最小化为目标,考虑源荷不确定性,提出基于源荷不确定性状态感知的无废城市多能源协调储能系统运行优化模型及求解方法。无废城市多能源协调储能模型拓朴结构结论文章考虑城市生活垃圾发电设施与多能源系统的能源耦合关系,以提升城市多能源系统经济性、垃圾处理能力、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和电网气网调节能力,建立了无废城市多能源协调储能模型及其运行优化方法。该模型将无废城市多能源系统等效为个电能和天然气能的协同储能系统,在实现系统稳定经济运行的同时,能够对外部电网气网提供调节能力支撑。引用本文金红洋, 滕云, 冷欧阳, 张铁岩, 陈哲. 基于源荷不确定性状态感知的无废城市多能源协调储能模型[J]. 电工技术学报, 2020, 35(13): 2830-2842. Jin Hongyang, Teng Yun, Leng Ouyang, Zhang Tieyan, Chen Zhe. Multi-Energy Coordinated Energy Storage Model in Zero-Waste Cities Based on Situation Awareness of Source and Load Uncertainty.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20, 35(13): 2830-2842.

包小姐

6个产学研项目落户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

6月23日,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举行科技创新发展论坛暨项目签约仪式,中科院金属所沈抚产业基地项目、东北大学沈抚工业技术研究院项目、辽宁沈抚改革创新研究院项目、辽宁省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基地项目、沈阳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沈抚分园项目、沈阳理工大学科技园沈抚分园项目6个产学研项目落户沈抚示范区。论坛上,中科院金属所所长左良、东北大学校长赵继、辽宁大学党委书记周浩波、中国医科大学校长闻德亮、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洪铎、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石岩、沈阳工业大学校长郭连军、沈阳理工大学校长刘军、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毕明树分别发言。辽宁大学校长潘一山、辽宁大学副校长杨松、辽宁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关雪峰、沈阳工业大学副校长王世杰、沈阳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健参加论坛。论坛后,沈抚示范区与中科院金属所、东北大学、辽宁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举行签约仪式。今年4月28日,中央编办批复同意设立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设立辽宁省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标志着沈抚示范区承接国家和省级双重发展战略的整体架构初步形成。今年以来,沈抚示范区已签约重大项目30余个,协议投资额超800亿元;开复工项目投资额达593.7亿元;亿元以上重点项目达到100个。目前,示范区已经引入和打造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检验检测中心、科普基地、众创空间,同时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纳入科技创新基地序列管理的平台11家、瞪羚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6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8家。特别是今年以来,组织申报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军民融合、自然科学基金等类别项目36个,征集科技研发需求项目39项,形成了示范区自有科技项目储备库。此次签约将是沈抚示范区以科技抢抓未来发展先机的一个全新起点,示范区真诚希望科技创新领域的精英,把最好的人才、最佳的成果、最核心的技术带到示范区、扎根示范区,实现共同发展。接下来,沈抚示范区将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前瞻性的视野,积极主动地去融入国际领域创新网络,抢抓新兴产业先机,加快传统产业升级,以创新为引领,以科技为根基,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的生态体系,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和要素,用科技创新助推示范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