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南京工业大学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丽拉说

南京工业大学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

南京工业大学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积极实施以“一条主线、六大发展计划、三大支撑体系”为核心的“163工程”,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确立“一条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从规模发展到提高质量,培养模式从知识学习到能力培养,评价方式从学术产出到培养质量“三大转变”,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实施“六大发展计划”。一是生源质量提升计划,建立以培养质量为导向的招生计划动态分配新机制。二是实施国际交流推进计划。通过修订国际交流资助政策、增设国际交流环节、明确优势学科国际交流投入经费等举措,推进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三是实施名师名导百人计划。分期分批遴选100名优秀导师,树立崇德笃行、匠心育人的师者典范,带动全体教师成长。四是实施导师能力培育计划。完善导师岗位培训制度,针对不同学科特点与导师类型设立不同评聘条件,推进导师聘任与考核制度改革。五是实施创新创业发展计划。依托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示范园、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等资源,构建“高校+园区+企业+项目”的融合培养模式。六是实施学术氛围增进计划。以“学长领航计划”与“创新实践竞赛项目制”为抓手,为研究生搭建增进学术氛围的良好平台。构建“三大支撑体系”。一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保障体系,以学位点动态调整为着力点,推进合格评估、专项评估与动态调整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学科自我发展与预警机制。二是研究生思政教育管理体系。强化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多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激励研究生潜心科研,设立各类专项奖助学金近40项。三是研究生成果产出考评体系。对学位论文考核和学位授予实施全链条管理,促进质量控制和成果产出的有效联动。推进多元化评价和学位授予标准改革,构建定量与定性结合、客观与主观结合、具有不同学科特点的研究生成果评价体系。【来源:南京工业大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词与物

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李克强作出批示

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记者胡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习近平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指出,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等最前沿,培养适应多领域需要的人才。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优化考试招生制度、学科课程设置,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加强国际合作,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29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会议并讲话。她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内涵发展。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严格质量管理、校风学风,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江苏省负责同志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横山号

邱勇: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突出系统性、协同性和整体性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官网芥末堆讯 据清华大学10月9日消息,10月8日下午,清华大学召开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大会。针对现阶段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课程建设重视不够、导师责任没有充分压实等五方面问题,校长邱勇表示,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导师引路人、同路人作用,并完善相关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邱勇指出,在为期一个月的研究生教育研讨月活动中,根据师生提出的意见建议以及相关的数据和案例分析发现,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教育仍存在着课程建设重视不够、导师责任没有充分压实、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提升、研究生发展支持体系需要完善、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和管理机制存在薄弱环节等五方面的问题。而针对以上问题,邱勇强调,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对于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意义,并深化对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认识。同时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突出系统性、协同性和整体性。在学科建设上,倡导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在导师队伍建设上,要发挥导师引路人、同路人作用;在教育体系建设上,要完善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体系建设,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全球胜任力;在评价体系建设上,要坚决破除“五唯”,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在科研体系建设上,要关心学生、尊重学者,完善教学科研服务支撑体系。据了解,此前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邱勇曾表示,清华大学将推进改革一体化,打通本科教育改革和研究生教育改革,整体统筹推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同时,他还表示,清华大学将着力推动三方面工作:一是坚持教学也是学术,强化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二是坚持科研也是教学,把科研活动打造为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丰沃土壤;三是坚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独奏者

深化综合改革 聚焦内涵建设 努力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深化综合改革 聚焦内涵建设 努力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葛道凯在7月29日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江苏省政府作为唯一的地方政府作了交流发言。这里,用“六个注重”,就江苏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内涵建设等方面的情况作简要介绍。一、注重结构优化近年来通过调整存量、培育增量方式,江苏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结构、类别结构、学科结构不断优化,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的结构适应性显著改善。在层次结构方面,江苏现有博士研究生3.4万人、硕士研究生18万人。其中,理工科的博士研究生占78%、硕士研究生占65%。在类型结构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实现了除军事和警务以外专业学位类别的全覆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占比达到60%。在学科结构方面,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12个学科门类101个一级学科,43%的优势学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解决了诸多重大技术难题。比如,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优势学科带头人王泽山院士,研究和解决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有关理论和综合性处理技术,实现了资源化再利用,改善了安全,降低了公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此外,他发明的高密度火药装药技术,已推广应用。再如,苏州大学优势学科“光学工程”围绕光电显示、绿色能源、航天遥感、激光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多项科研成果和专利成功应用在国家级证卡安全和光电显示等重要领域。二、注重平台建设江苏现有1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43个一流建设学科,12所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178个省级优势学科。这些育人平台拥有充足的建设经费、先进的科研平台和高端的师资团队。江苏高校充分利用优质资源涵育拔尖人才,目前在江苏“双一流”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就读的研究生占全省研究生教育总数的91%。在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和优势学科就读的研究生占全省研究生教育总数的57%。三、注重改革创新江苏是教育部确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近年来,先后出台了《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江苏省研究生导师类产业教授选聘办法》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抽检标准和评优办法,建立了省级工程类研究生慕课中心和若干类别案例教学资源库。从落实奖学助学经费、开展寓教于研、国际联合培养、导师招生配置、建立考核淘汰机制等五个方面系统化推进博士研究生“五项改革”,成效明显,比如在奖助经费方面,全省88%的高校博士研究生人均奖助金额达5万元/年。连续20年实施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近三年共安排创新工程专项经费7500万元,资助研究生实施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1.2万项,举办省级研究生科创大赛44个、暑期学校81个、学术创新论坛122个,直接参与研究生近4万人。四、注重导师队伍近年来江苏出台导师队伍建设系列政策举措,并将导师立德树人情况纳入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评价体系。成立江苏省研究生导师培训中心,每年常态化开展骨干研究生导师高级研修,安排优秀研究生导师参加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20+20联盟导师培训项目。每两年开展一次“十佳研究生导师”“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推选活动,选树先进典型。出台《江苏省导师职业道德规范“十不准”》,并建立通报制度和追责机制,强化导师的“红线”规范和“底线”要求。五、注重产教融合江苏已连续十年选聘研究生导师类产业教授1601人,认定省级研究生工作站4361家,每年吸引6000多名高校导师、8000多名企业导师和数万名研究生进站开展科研活动。实施“大院名企研究生联培计划”。未来三年,华为公司将优选江苏高校联合开发不少于10门在线精品课程或教材,联合培养不少于1000名具有华为人工智能工程师认证的学生。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实施“集萃研究生培养计划”,未来五年联合培养600—1000名集萃博士(后)、6000—10000名集萃硕士研究生。六、注重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十三五”以来,全省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经费年均达43亿元、年均增长超过7%。完善质量监管体系。持续18年开展博士硕士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每年公开发布《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每年委托第三方对全省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进行调查并发布报告。最近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江苏毕业研究生对母校满意度达97.24%。注重学位授予质量,积极推动高校建立健全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时限终结机制和学术不端零容忍机制。2019年江苏应届毕业研究生按期毕业4.2万人,延期8266人,分流淘汰758人。当前,江苏教育系统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切实把全面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本月,江苏将召开全省研究生教育会议,出台《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2021-2025年)》,全面部署新时代江苏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作者: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葛道凯

吉尼塔

深入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 加快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摘 要]进入新时代,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研究生教育要深刻把握历史方位,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工作主线,加快推进十大专项行动,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工作主线;高质量发展;高层次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7月29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孙春兰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作出工作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落实落实再落实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主题。各地各培养单位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批示精神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抓紧落实好《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系列文件,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中心,推动研究生教育深层次、结构性变革,加快发展更多机会、更好品质、更佳体验、更强力量的研究生教育。抓好落实要深刻把握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方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走过了从小到大的不平凡历程,正在经历从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研究生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已成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从纵向发展看,我国研究生教育成就与短板并存。一是实现了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累计培养了1000万研究生,其中博士生90多万人。目前,全国在学研究生超过300万人。我国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毕业研究生成为各领域的骨干,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二是构建了比较完备的研究生教育体系。随着教育科技事业不断发展,我国建立了13个学科门类、112个一级学科、47种专业学位类别的研究生学科专业体系,系统构建了国家主导、省级统筹、培养单位自主办学的三级体系,形成了学位授予单位、教育行政部门、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三是有力支撑了国家科技创新。规模扩大的同时,研究生教育质量总体上也在不断提升。近年来,高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的比例稳定在2/3以上,高校承担超过80%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学研究生在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人员中占比超过50%。高校涌现出不少国际公认的原始创新成果,填补了部分关键领域空白。四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对研究生教育规律与特征的认识还不到位;学科专业发展对紧缺人才培养和“卡脖子”技术突破的支撑力度不够;部分导师责任没有压实,指导能力有待提升;研究生培养机制还不完善,分类培养体系和标准建设有待深化;质量管控还不到位,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位“注水”现象。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直面新问题,落实新任务。从横向比较看,我国研究生教育影响与差距同在。一是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和亚太区域研究生教育中心。2019年,来自全球203个国家和地区的9.1万名研究生在我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包括英、法、德等主要发达国家在内的52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署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的协议。二是在规模、结构、质量上还存在不小差距。从规模上看,印度2019年度研究生注册人数达到424.2万人,注册规模全球第一。美国千人注册研究生大概在9人以上,德国、韩国大概是5到7人,而我国只有2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研究生规模还有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扩大的空间。从结构上看,美国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数量占硕士学位授予总数的80%以上,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数量占总数的60%以上。近年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人数已达到60%,但缺口仍然较大;博士专业学位发展相对滞后,类别设置偏少,培养规模偏小。从质量上看,2019年斯坦福大学统计学院约阿尼迪斯教授带领的团队公布了全球排名前10万名科学家榜单数据,其中46013位是美国人,中国仅1646人。全球4000名顶级科学家中,美国占2639人,中国仅有482人。这说明,我国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小。从供求关系演化看,我国研究生教育短缺与错位交织。这种短缺与错位,既体现为数量、质量上的供给小于需求,也体现为结构上的供给与需求错位,还体现为供给侧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制约了满足需求能力的提升。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当前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量巨大,例如,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300万人,电力装备领域人才缺口411万人,新材料领域人才缺口300万人,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人才缺口25万人。国际上大国竞争日益激烈,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性、重要性更加凸显。美国德勤咨询公司发布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显示,中国的“人才驱动创新”指标仅为5.89,落后于德国(9.47)、美国(8.94)、日本(8.14)。与此同时,由于投入不足、培养模式创新不够以及质量控制力度不够等原因,一些学科专业的研究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需要。整体上,研究生教育供给还不能充分满足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生教育需要精准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养适应多领域需要的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抓好落实要紧紧围绕研究生教育工作主线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指示批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不断开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新局面,必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勇担立德树人使命。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把育人育才工作落到实处。首先要全面加强党对研究生教育的领导,着力构建符合研究生教育规律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意见》强调,“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果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学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都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全方位。二是切实推进导师队伍建设,加强导师引领。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工程,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意见》提出,“强化导师岗位管理,全面落实育人职责”,“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等纳入导师评价考核体系”。因此,要不断优化导师队伍结构,提高导师队伍水平和质量,建立健全导师激励机制,调动导师潜心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导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既做学业导师,也做人生导师。三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发挥示范效应。首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摆在第一位,建成一批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思政示范课程,培养一批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发挥示范效应。其次,要加强新时代研究生党建工作,做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遴选培育工作,筑牢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堡垒,充分发挥样板党支部在思想引领、团结带动方面的重要作用,发挥党员标兵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四为”教育方针,精准对接国家需求。一是服务国家战略,打造教育高地。要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主战场,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大力支持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建设研究生教育高地,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支持长三角地区率先开放、先行先试,支持雄安新区打造教育开放新标杆,支持海南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岛。二是瞄准科技前沿,培养急需人才。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提升研究生招生计划等资源调控的精准度,持续实施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教育部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及时响应,已经布局20所高校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与卫健委联合实施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为疫情防控作出积极贡献。今后招生增量要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国家战略、社会民生急需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倾斜。要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三是对接产业需求,调整学科布局。一方面,要以深化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加强学科专业与行业企业、区域产业发展的对接联动,推动学科专业设置主动响应产业需求,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相互牵引、环环相扣,将产业需求融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环节,不断提升产业的参与度。另一方面,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培育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前沿学科,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聚焦全面质量保障,切实提升培养质量。一是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观,建设质量文化。质量文化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永续动力,培养单位、广大师生、管理人员要积极营造良好环境,深化对质量文化的认识,加强质量文化培育。要立足本单位实际,发扬优良学术传统,明确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和方向,完善制度体系,引导全校师生深化对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树立正确质量观,形成自身发展特色与优势。二是严把人才培养链的关键环节。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在管理上要高标准、严要求。《意见》提出:“加强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完善分流选择机制。”因此,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要坚守质量生命线,完善研究生生源保障体系,包括优化招生计划配置等,建立优质生源激励机制,把好“入口关”。要压实导师主体责任,强化导师岗位职责,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规范研究生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加强关键环节管理;支持和激励研究生进行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探索,把好培养“过程关”。要推动“学位挤水”,引导高校建立健全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时限终结机制和学术不端零容忍机制,努力把好研究生教育质量“出口关”。三是改革评价机制,把好发展方向标。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要过“评价关”,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在清理“五唯”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评价要坚决扭转唯论文、唯文凭、唯帽子等功利化倾向,根据服务需求的类型、学科专业的差异和人才培养的规格等,努力发展多样化的质量评价标准,创新评价办法,加强教育质量监测,切实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创新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要聚焦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和影响力等核心要素,施行多元评价、分类评价、综合评价和个性化评价,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打造特色卓越品牌。《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立足新时代,我们要勇立潮头、敢于担当,加快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卓越研究生教育品牌。一是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研究生教育标准。标准就是生产力,标准就是影响力,标准就是控制力。要在学科设置与建设、学位授权管理、课程教材建设、学术训练、学位授予和基层管理等方面,探索建立可复制可借鉴的研究生教育标准体系。要在不断实践中,形成科学完善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使之既符合研究生教育一般规律,又体现中国文化制度特色,努力引领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潮流。二是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卓越人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标志之一。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准选拔具有优秀学术品质、科研潜力和创新素质的好苗子,提高生源质量。要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学业进步、未来发展拓展广阔空间。要引导学生积极为知识传播、科学发明、文化传承等作出更大贡献,更好体现自身价值。三是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影响力。研究生教育强国必然要求掌握研究生教育国际话语权,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要坚持国际视野,对标国际一流,在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中国研究生教育卓越品牌。要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吸引更多国际生源,树立中国研究生教育良好形象。同时深化开放合作,促进师生国际流动,加强中外联合办学和研究生联合培养,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抓好落实要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专项行动立足新时代,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时代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坚定的使命担当,大力推进十大专项行动,多措并举、多方合力,加快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学科专业建设改革行动。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指导意见》;开展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修订;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 2025)》;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建立国家重点支持的学科专业清单,提升学科专业体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匹配度。二是一流学科培优行动。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已经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重要作用的国际可比学科和方向上尽快取得突破,进入并保持在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以及服务治国理政的新领域新方向上取得创新性特色性成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作出贡献。三是基础学科深化建设行动。支持一批事关原始创新支撑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以及具有极高保护传承价值的“绝学”、冷门学科,改善相关学科发展生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深化科研组织和评价体系改革,健全投入和激励机制,为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夯实长远基础。四是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行动。设置交叉学科门类,完善交叉学科发展机制,研究制定《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点建立交叉学科发展特区,设立一批交叉学科中心,搭建交叉学科发展的国家级平台,构建放管结合、规范有序、相互衔接的交叉学科发展体系,为交叉学科发展创造更好环境。五是导师指导能力提升行动。强化育人导向,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拓展体系;落实《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强化导师岗位管理,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推动评选优秀导师和团队,激发导师育人育才积极性,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六是课程教材建设质量提升行动。发布《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构建研究生课程知识体系;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四个一批”建设;试点编写研究生核心教材,规范教材建设;评选优秀研究生教材,提升研究生课程教材建设质量;打造研究生精品示范课程,推动优质资源共享。七是产教融合建设行动。组织实施“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计划,带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基地建设;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设立“产业(行业)导师”, 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完善产教融合联合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八是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行动。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组织“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一流企业(院所),统筹一流学科、一流师资、一流平台等资源,加大支持力度,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为解决“卡脖子”问题、推进科技创新作出贡献。九是博士生教育提质行动。超前布局博士生教育,差异化扩大博士生规模;优化布局结构,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建设区域性研究生教育高地;健全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加大对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为博士研究生教育持续发展营造更好支撑环境。十是质量提升和管理行动。落实《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强化全过程管理;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专项巡查,检查结果与资源投入形成联动;完善学位论文抽检制度,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开展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完善监督惩戒机制,提高学位授予单位质量保证的底线思维和自觉意识。【作者洪大用: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党支部书记、司长】原载2020年第21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作者:洪大用

瓠叶

教育部:六方面关键举措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累计培养了1000多万博士、硕士,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到300万人,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今天上午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介绍“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十大专项行动”有关情况。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表示,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在经历从大到强的转变,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人民群众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国际上大国竞争日益激烈,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性、重要性更加凸显,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更为迫切。洪大用表示,目前,一是对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认识还有不到位的现象,有的学校还片面追求规模扩张,高质量、个性化培养不足;二是学科专业调整刚刚起步,对紧缺人才培养和“卡脖子”技术突破的支撑不够有力,学位授权改革有待持续深化;三是导师规模不断扩大,总体素质有保障,但一些导师责任没有压实,指导能力不够,师德师风建设仍需加强;四是研究生培养机制还不完善,分类培养体系建设有待持续深化,差异化、多渠道投入机制尚不健全,对重点学科、基础学科保障还不到位;五是法律法规滞后于实践发展,对分级管理和分类评价有影响。一些单位内部的质量管控不到位,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位“注水”现象。洪大用介绍,《意见》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关键改革举措: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意见》强调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果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重要内容。二是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意见》提出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和动态调整新机制,设置交叉学科门类,着力推动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按照高校自主调、国家引导调、市场调节调的工作思路,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国家依法施策,同时推动培养单位依法办学,用好自主权。三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意见》指出要更加注重分类培养,进一步深化科教融合,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强化产教融合,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增强研究生招生计划等资源调控的精准度,实施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教育部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及时响应,已经布局20所高校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同时与国家卫健委联合实施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为疫情防控作出积极贡献。四是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决定着整个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意见》提出强化导师岗位管理,明晰职责边界,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育人实效等纳入导师评价考核体系。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给负责任的导师撑腰。教育部即将出台配套文件,规范导师指导行为,建立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同时,加强导师培训,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五是严格质量管理。《意见》提出严把入口关、严把过程关、严把出口关,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加大分流力度,加强学风建设,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倒逼学生潜心治学。用好学位授权点评估、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加强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检测。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六是加强条件资源保障。《意见》提出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正确办学方向。完善差异化投入机制,加大博士生教育投入,加大对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支持。改革完善资助体系,激发研究生学习积极性。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做好支持服务,引导行业产业等各方有效发挥力量,强化资源配置,完善条件保障。(新民晚报驻京记者 潘子璇)【来源:新民晚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董小宛

复旦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大会,开创研究生教育新局面!

6月30日上午,复旦大学以网络会议形式召开研究生教育大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升级转型,谋划并部署未来三年及中长期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及工作落实。校党委书记焦扬、校长许宁生出席会议并讲话,常务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主持会议,副校长张人禾作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报告。以一流研究生教育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焦扬代表学校党委在大会上讲话。焦扬指出,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时代建设一流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焦扬指出,发展一流研究生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应有之义,要从党和国家全局高度,认清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战略地位,用扎实显著的教育成效,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发展一流研究生教育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更好发挥研究生教育“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功能,增强研究生教育的竞争力、吸引力和培养能力,代表国家在激烈的创新竞争中赢得主动、形成优势。发展一流研究生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既要坚定信心决心、保持定力,又要找准差距、直面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全力推动研究生教育向世界一流前列迈进。焦扬指出,本科生教育是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是强校之基。“十四五”期间,要把研究生教育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发展、力求突破,具体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大力推进研究生思政课改革,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和课程思政建设;二是以服务国家为导向,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三是以提升质量为主线,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严把“入口关”“出口关”,带动全链条、全方位的提升;四是以导师队伍为关键,坚持育人者先受教育,为导师提供体系支撑和制度激励;五是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研究生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特别是研究生管理体系改革必须发挥“三线联动”机制优势,解决长期以来困扰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深层次管理问题。焦扬指出,在纪念建党99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同志回信,是对志愿服务队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同学们的极大鼓舞,也是对复旦师生的鼓励和鞭策。总书记的回信,对于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焦扬强调,当前,学校研究生教育处在新的历史方位。要牢牢把握战略机遇,以更大勇气、更大魄力、更大智慧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和专业人才,以一流研究生教育推动和支撑一流大学建设,为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磅礴的力量。抢抓机遇,提高质量奋力开创研究生教育新局面许宁生在讲话中指出,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定位,是按照全球一流研究生院要求,建设国家高精尖缺人才一流供给基地,培养掌握未来的一流高层次人才。要以培养出“全面具备端正思想品德、真才实学和优秀学术成果的毕业生”作为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的特征。许宁生指出,在新时代要形成以“高精尖缺”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格局。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任。新形势下国家战略和人类进步对高端、精英、拔尖和紧缺的人才的重大需求已经越来越紧迫。激烈的国际竞争迫使我们在培养“高精尖缺”人才上要率先实现突破。研究生教育要率先冲击世界一流水平,主动肩负起实现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的重任。许宁生强调,研究生教育工作需要新理念、新机制和新模式,要推动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提升博士生培养比例;推动机制改革创新,做实交叉融合招生和培养机制、做大本硕博贯通培养规模、探索未来顶尖科学家和人文大师培养机制,开通一切利于创新的大门;要革新分类培养理念,突出学术主导的培养模式,课程为主、专业学位培养都要突出学术主导,技术类、工程类、管理类人才培养也应该在课程内涵和研究计划中体现学术主导;要强化研究生培养与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向青年和中青年教师、有学术活力的导师和学生倾斜;要提升学业学术和创新成果评价的引导功能,出台研究生教育的“三个一流”评价办法。许宁生指出,全校还要处理好综合学科实力与高精尖缺人才培养,国家使命和人类文明进步担当与学科发展,培养规模与质量,分类培养与内涵核心要求,“五唯”与多维评价,学位论文与发表文章专著,顶尖科学家和人文大师培养需求与基本培养机制的矛盾,导师职责与学生自律,思想品德与真才实学,建立优良校风学风、师德师风、作风师风学风与抵制不良之风等十大关系,贯彻新理念,推进新机制,形成新模式。许宁生强调,要提升研究生教育目标定位,打造创新型国家“高精尖缺”人才供给能力,提高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能力;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发挥“三全育人”的优势与合力;要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工作,要以学科建设作为“高精尖缺”创新人才培养的牢固基础。许宁生还就推进学校研究生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进行了工作部署。一要大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实施导师遴选、招生资格改革。二要推进招生工作改革,特别是出台实施“卓博计划”。三要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建设新型研究生培养体系。四要建设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优化学术评价标准,提高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五要加强研究生教育支撑保障体系建设。许宁生强调,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抓住时代变化带来的新机遇,在继承和总结过去40年来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成绩和经验基础上,扎实推进研究生综合教育改革、实现转型创新,努力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精尖缺”人才,奋力开创研究生教育新局面,把“复旦研究生”教育品牌向前推进,始终站在国内顶尖研究生教育的前列。统一认识、提高站位内涵发展、深化改革桂永浩在总结时就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向与会人员及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提出三点具体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二是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细化目标、分类推进实施;三是要强化目标导向,加强管理监督。张人禾代表学校作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近年来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重要举措及取得的主要成效,分析了当前学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详细解读了《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博英计划行动方案(2020-2022)》及八大重点任务,介绍了学校研究生教育中长期改革思路与设想。本次全校研究生教育大会,对于进一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目标任务,研究“十四五”乃至更长远时期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统一认识、提高站位,内涵发展、深化改革,以一流研究生教育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为了这次大会的顺利召开,学校做了充分的酝酿和准备,由研究生院牵头,对近年来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取得的成绩和经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等做了全面细致的总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博英计划行动方案(2020-2022)》征求意见稿。该方案文本经学校审定后将正式印发。学校党政领导、上海医学院党政领导,相关机关部处负责人,部分教师代表、研究生代表,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党政领导、研究生秘书、教务员、研工组长,研究生院、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上海医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工作人员近500人参加会议。来 源: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 文 字 陈 琍 卢晓璐 编 辑 马楚涵部分图片添加来源于网络

得不教焉

深化综合改革 聚焦内涵建设 努力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摘 要]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的召开,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江苏作为研究生教育大省,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注重结构优化、平台建设、改革创新、导师队伍建设、产教融合和保障机制,推动江苏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改革;新时代;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处于国民教育顶端,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支撑、推动和引领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引擎。7月29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大格局,为新时代加快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这次会议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吹响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号角,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江苏作为研究生教育大省,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突出“六个注重”,努力推动江苏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重结构优化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布局结构,是保障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江苏研究生教育体系进入了从单一学术学位转变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的新阶段。近年来,江苏研究生教育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和江苏发展需求,用足用好新增审核、动态调整的机制,通过调整存量、培育增量方式,建立了学科专业较为齐全、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培养类型更加丰富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在层次结构方面,江苏现有博士研究生3.4万人,硕士研究生18万人。在类型结构方面,江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实现了除军事和警务以外专业学位类别的全覆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占比达到60%。在学科结构方面,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12个学科门类101个一级学科。在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中,43.6%的学科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等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同时,理工科成为江苏研究生教育的主体,理工科博士占比78%,与全国持平;理工科硕士占比65%,高出全国平均8个百分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建立同新发展格局、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是新时期江苏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新机制,按照单位自主调、市场调节调、国家引导调的思路,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健全退出机制。下一步,江苏将进一步推进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通过江苏高等教育建设“四大专项”,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相关学位点布局及平台建设,大力实施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缺人才和江苏重点产业急需人才。一要加大对基础学科支持力度。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给予更多倾斜。二要优先发展科技前沿学科。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科技前沿学科建设,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空天海洋装备等关键领域学科建设。三要科学规划交叉学科领域。从政策、资源、管理等方面统筹谋划,促进学科深度融合,出台关于推动高校服务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集成电路等交叉学科建设。注重平台建设高水平平台是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础。只有把平台建设到位,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才能真正落实到位。“十三五”以来,江苏着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以高端平台引领江苏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2016年,为适应“双一流”建设和创新型省份建设需求,江苏启动实施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开创“综合+专项”“1+1+4”建设模式,推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校彰显特色、强化内涵、争先进位、追求卓越。其中,第一个“1”是江苏“双一流”建设高校支持项目,对江苏的1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给予重点支持,助推提升综合竞争力,向世界一流迈进;第二个“1”是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支持项目,遴选12所省属高校进入建设范围,力促更多江苏高校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4”指“四大专项”,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夯实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基础。学科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近年来,江苏把学科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注重体系构建,形成了逐层推进、逐级上升的四级学科发展体系。除43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外,立项建设省级优势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推动不同发展基础、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科迸发活力,在不同层面提升水平、形成影响、追求一流、作出贡献。无论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江苏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还是江苏高校的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都强调聚焦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把培养一流研究生作为第一要务,注重把平台所拥有的充足建设经费、先进科研能力和高水平师资团队转化为涵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育人优势。目前,全省超过90%的研究生在1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和12所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就读,近六成研究生在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学习,这是江苏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经验。当前,江苏正在制订《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2021-2025年)》,将积极支持更多江苏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推动更多学科成长为世界一流学科,努力为研究生教育提供更多更优培养平台。同时,江苏将进一步完善高水平大学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考核验收的重要方面。积极发挥江苏高校学科联盟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建立世界一流建设学科为龙头、省优势学科为主体、省重点学科为基础的协同推进机制,完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生互访、学位论文互评、基地共享、设备共用机制,促进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集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注重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江苏坚持以改革激活力、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提质量,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不断推动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督查力度,确保改革出真招见实效。一是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江苏是教育部确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份。江苏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此项工作作为督查重点,省政府将其列入年度百项重点工作。省教育厅先后出台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规划和管理办法、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配置制度、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抽检标准和评优办法,建立了省级工程类研究生慕课中心、教育和中医等多个类别的案例教学资源库,并开展教育类和建筑类专业学位职业资格衔接试点。通过政策引导和试点机制,各高校在创新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式、优化导师队伍、搭建校外平台、开展国际联合培养等方面积极探索,建立了更加完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制和机制。二是深化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一流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江苏2015年启动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五项改革,从落实奖学助学经费、开展寓教于研、进行国际联合培养、优化导师招生配置、建立考核淘汰机制等五个方面推进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通过改革,高校88%的博士研究生人均奖助金额达5万元/年,绝大部分博士研究生都能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科研,在立项建设的优势学科平台上,参与各种形式国际交流的博士研究生达到80%以上,其中具有1年左右海外研修经历的达到1/3。2017年教育部在全国遴选14所高校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江苏的南京大学、苏州大学2所高校入选。三是持续实施江苏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这是江苏2002年开始实施的一项以抓质量、抓内涵、抓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创新举措。“十三五”以来,江苏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围绕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调整项目设置,优化资金分配方式,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学术创新论坛、科研创新实践大赛等系列学术交流与创新活动。近三年省财政安排创新工程专项经费7500万元,带动高校配套投入近6亿元,资助研究生实施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1.2万项,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破解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下一阶段,江苏将进一步加强战略性研究和系统性谋划,强化省级统筹,出台《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2021-2025年)》,实施一揽子项目方案,重点在思政教育、学风建设、教学资源、分类培养、海外研修等方面打好“组合拳”。注重导师队伍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石。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必须大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落实好“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近年来,江苏出台导师队伍建设系列政策举措,立体式、全方位、系统性推进导师队伍建设。一是坚持正面引导,明确规范要求。出台《关于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师德为先、育人为本、质量为要的基本要求,建立分类遴选、评聘分离的导师选聘制度,保障导师的招生参与权、培养自主权、育人推荐权、管理建议权等基本权利,明确导师在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恪守学术道德规范、提高科研学术创新能力、保障培养条件等方面的基本职责,并健全导师的招生资源配置机制、联合指导机制、培训交流机制、考核评价机制、表彰奖励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学养深厚、术业精进、治学严谨、指导有方的高素质研究生导师队伍。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明确负面清单。出台《江苏省导师职业道德规范“十不准”(试行)》,从意识形态、学术规范、招生考试、科研指导、师生关系等方面规定了导师不得违反的十项“底线”行为。同时建立导师违反职业道德规范“十不准”情况报告制度和追责制度,不回避、不遮掩、不包庇、不护短,先后通报6例违反“十不准”情况的案例,为导师师德师风建设敲响了警钟。三是针对特定群体,回应关注关切。出台《关于规范省属高校领导班子成员指导研究生若干事项的通知》,专门对省属高校领导班子成员指导研究生相关事项进行规范,提出明确要求。此外,注重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2018年首次开展了江苏省“十佳导师”和“十佳导师团队”评选活动,并形成制度性安排,每两年开展一次。“双十佳”推选条件不仅注重导师的学术成就和科研水平,还注重师德师风以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通过“双十佳”评选,一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导师和导师团队脱颖而出,较好地发挥了优秀导师和优秀导师团队的引领示范作用。下一步,江苏将启动实施“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计划”,构建省教育厅、省研究生教指委、研究生培养单位、院系四级导师培训体系,实现培训主体分层、培训职能互补。建设江苏导师在线网络培训平台,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全省导师在线培训全覆盖。出台《江苏省导师指导质量抽检办法》,从指导能力、指导质量、指导效果等方面对导师指导情况开展抽样调查,推动全省研究生导师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研究生指导方式,潜心培养,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注重产教融合适应研究生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打造卓越而有灵魂的研究生教育,必须走出大学的象牙塔,构建高水平的科产教融合体系。近年来,江苏不断创新方式,着力打破科研院所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壁垒,搭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的“立交桥”,推动科技与研究生教育紧密结合、产业与研究生教育深度融合。一是持续推进产业教授选聘工作。产业教授制度是产生于江苏、发展于江苏的“江苏品牌”。该制度通过选聘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研究生导师类产业教授,与校内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引企入教、引企入研,实现高校与企业创新资源的深度对接。经过10年持续推进,江苏已遴选七批次共1711人次产业教授到江苏30多所研究生培养单位担任6000余名研究生的导师,辐射1081个企业,涉及化工、信息、文化、金融、医药、农林等30多个领域,为提升江苏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持续推进研究生工作站建设。研究生工作站是由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社会组织等设站单位申请设立、出资建设并引入高校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团队开展技术研究的机构,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是江苏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创新实践基地。自2008年开始建设以来,江苏已构建起包括校级研究生工作站、省研究生工作站、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示范基地四级研究生工作站建设模式。目前全省有省研究生工作站4658家、优秀研究生工作站240家、优秀研究生工作站示范基地4家,每年吸引6000多名高校导师、8000多名企业导师和数万名研究生进站开展科研活动,打造了多元融合、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三是推进“大院名企研究生联培计划”。2019年,江苏省教育厅与华为公司、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分别签署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合作协议。三年内华为公司将与江苏高校联合开发不少于10门在线精品课程或教材,联合培养不少于1000名具有华为人工智能工程师认证的学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将实施“集萃研究生培养计划”,五年内联合培养600—1000名集萃博士(后)、6000—10000名集萃硕士研究生。下一阶段,江苏将实施“研究生教育科产教融合推进计划”,加大力度,选聘更多热心研究生教育事业的企事业单位业务骨干担任研究生导师类产业教授。采取切实举措,推进江苏四级研究生工作站体系建设。优选更多大院名企与江苏研究生培养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推动科技创新与研究生教育紧密结合,推动产业发展与研究生教育深度融合,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注重保障机制只有做到“严字当头”,才能保障学位授予质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江苏持续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导师责任制为核心,构建起标准引领、制度保障、评价诊断、多方参与的全方位、立体化保障体系。一是持续开展学位论文抽检评议和评优工作。江苏持续15年开展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评议工作。2017年颁发《论文抽检评议实施办法》,并制定《学术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评议标准》《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评议标准》。持续18年开展江苏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并将之作为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基础性工作。二是每年发布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年度报告。江苏委托第三方对全省研究生教育质量以及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进行调查,每年发布《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和《江苏省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最近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江苏毕业研究生对母校满意度达97.24%,其中博士生满意度达97.12%。三是积极推动高校建立健全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时限终结机制和学术不端零容忍机制,动真格推动“学位挤水”,努力把好研究生教育质量“出口关”。2018年,全省应届毕业研究生按期毕业4.2万人,延期毕业7256人,分流淘汰682人;2019年,全省应届毕业研究生按期毕业4.2万人,延期毕业8266人,分流淘汰758人。下一步,江苏将在持续抓好现有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完善研究生教育评价制度,引导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一要做好对学校、研究生和导师三类主体的评价工作。对研究生,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思想素质、学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开展全面评价。对导师的评价,主要看育人成效,鼓励和要求导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育人上。评价研究生培养单位,主要考察培养的人才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需求方面的实际贡献,以及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满意度等。二要做好研究生入口、过程、出口三个环节的评价工作。每个环节都建立质量标准,持续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调查,及时发布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接受社会监督。三要用好分类、多元和综合三种评价方式。首先要健全分类评价方法,提高对不同主体评价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其次,在评价要素和方式方面,要体现多元,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既要充分运用数据分析,也要通过典型特色案例、写实性材料等进行定性评议,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再次,要开展综合评价。今年江苏在省级层面首次开展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现的正是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关注,其目的是引导高校注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和质量,聚焦人才培养中心工作。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研究生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水平,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江苏将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努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发展更多机会、更好品质、更佳体验、更强力量的研究生教育,为我国早日建成研究生教育强国作出江苏的积极贡献。【作者葛道凯: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原载2020年第21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作者:葛道凯

调而间乎

江苏深化综合改革研究生教育:提升培养质量

原标题:提升培养质量,为高质量发展蓄能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研究生教育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今年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我省作为唯一省级政府代表发言交流,进一步明确在稳定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同时,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深化综合改革,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用“最强大脑”为高质量发展蓄能。深化改革,紧密结合重大战略和发展需求我省是研究生教育大省,全省共有近22万在校研究生,数量居全国第二,也是教育部确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份。我省研究生教育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和江苏发展需求,通过新增审核、动态调整,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我省先后出台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规划和管理办法、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配置制度等。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说,这既是推动研究生教育更加契合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江苏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破题之举”。在立项建设的省级优势学科中,43.6%的学科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等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解决了诸多“卡脖子”技术难题。“近几年我省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中,招生指标增量基本上用于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洪流透露,去年我省在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达10.2万人,占硕士研究生总数56.7%,2020年超过60%,全省已形成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学位授权点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依托和载体。以前,有的高校将学位授权点作为实力的体现,在争取学位授权点时使尽全力,但现在各高校心态已发生改变。“自2015年实施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以来,我省高校的学位授权点增设数量都小于撤销数量,近3年增设数量都不超过撤销数量的2/3。”洪流介绍说,去年我省共撤销博士、硕士学位点19个,增列相应学位点12个。2018年我省共撤销博士、硕士学位点34个,增列相应学位点22个。葛道凯说,近期,我省正在研究制订《“十四五”江苏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将更加科学布局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努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发展更多机会、更好品质、更佳体验、更强力量的研究生教育,为我国早日建成研究生教育强国作出江苏的积极贡献。瞄准产业,科教深度融合打通创新链条晁阳是南京海融医药董事长,同时也是省第六批产业教授。“我们一直积极与高校在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产学研合作,这也是我们公司快速发展的一大动力。”晁阳介绍说,企业先后获批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科技创新载体,截至目前已与中国药科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多人。我省的研究生除能够跟随高校的导师学习知识,还能跟随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甚至企业老总学到来自产业一线的“干货”。从2010年开始,我省在国内率先开展产业教授(兼职)选聘工作,从省内企业选聘一批科技企业家,到省内高校担任研究生导师。目前,已遴选六批次共1601人次产业教授到30多所高校任职,涉及智能制造、信息、化工、金融、医药、农林等30多个领域,涵盖1081个企业,每年有6000多名研究生专业能力因此得到提升。“产业教授体现的是‘产业’+‘教授’的组合,其实质就是推动教学、科研、经济三者的融通、融合。”葛道凯说,我省研究生教育在推进产教融合工作中起步早、动作快,通过政策引导、环境优化,基本形成企业和高校“平台共建、项目共研、资源共享、成果共创、人才共培”的良好格局。我省还把研究生“送出去”,建立4658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每年吸引6000多名高校导师、8000多名企业导师和数万名研究生进站开展科研活动。“通过设立研究生工作站,不仅扩大了人才培养资源、创新了培养形式,而且有效提升了研究生培养质量。”洪流说。“目前,我们已与国内近10所‘双一流’高校合作,联合培养面向产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胡义东表示,“我们既要致力于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同时也要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去年,省教育厅、省科技厅联合出台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率先打破研究生工作站“终身制”,实行淘汰制。2016年、2017年分两批次开展研究生工作站期满考核,421家考核不合格的研究生工作站被摘牌。把好三关,高质量培养高层次人才9月11日,最新全球ESI数据发布,东南大学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万分之一。此前在首次公布的全国“双一流”建设名单中,江苏有15所高校、43个学科入选,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0.9%和10%,当前,超过90%的研究生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就读。“面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提高质量是我省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葛道凯介绍,优质生源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我省高校坚持完善研究生生源保障体系,包括优化招生计划配置等,建立优质生源激励机制。据统计,来自“双一流”高校的生源占我省高校研究生总招生数的37.77%。与此同时,我省还努力推动“学位挤水”,引导高校建立健全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时限终结机制和学术不端零容忍机制,努力把好研究生教育质量“出口关”。去年,全省应届毕业研究生按期毕业4.2万人,延期毕业8266人,分流淘汰758人。严把招生“入口关”、严抓毕业“出口关”是基础,把好培养“过程关”,支持和激励研究生进行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探索,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导师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近年来,我省聚焦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问题,首次明确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规范“十不准”,划明“红线”,建立负面清单。高校从源头上严控导师准入资格,大力推行导师轮转招生制,实行招生年度审核制,打破“导师终身制”“导师必招制”和“招生规模平均分配制”,对不符合招生条件的“三无”导师和“问题论文”导师一律暂停招生。“‘十三五’以来,全省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经费年均达43亿元、年均增长超过7%。”葛道凯说,省教育厅每年委托第三方对全省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进行调查并发布报告,“最近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我省高校毕业研究生对母校满意度达97.24%。”(王 拓)(责编:萧潇、唐璐璐)【来源:新华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老来难

《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发布 从研究生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

光明日报记者 晋浩天教育部2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介绍“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十大专项行动”有关情况,一幅关于研究生教育的蓝图正在铺开——“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介绍:“70多年来,我国累计培养了1000多万名博士、硕士,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300万人,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经过70多年的奋斗,我们构建了比较完备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基本实现了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培养,有力支撑了科技创新和国家战略发展。”一份文件、一场发布会传递了哪些重磅信息?针对现存问题,又将做出哪些改变?相关负责人给出了未来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索引。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意见》提出,严把入口关,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准选拔人才,把愿意读书、忠诚可靠、德才兼备的好苗子选拔出来。严把过程关,抓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严把出口关,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加大分流力度,加强学风建设,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倒逼学生潜心治学。用好学位授权点评估、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加强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检测。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国家重点支持学科专业清单“为确保文件及时落实、取得实效,教育部研拟‘十大专项行动’,重点推进,以更好地发挥指导督导引导作用。”洪大用介绍,着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的行动。第一,学科专业建设改革行动。构建设置规范、动态调整的学科专业目录管理新机制,开展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提升专业学位培养能力和培养规模;建立国家重点支持的学科专业清单,健全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引导机制,提升学科专业体系与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匹配度。第二,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行动。完善交叉学科门类发展机制,研究制定《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探索建立交叉学科发展特区,设立一批交叉学科中心,搭建交叉学科发展的国家级平台,构建放管结合、规范有序、相互衔接的交叉学科发展体系,为交叉学科发展创造更好环境。第三,产教融合建设行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打造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带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基地建设;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设立“产业(行业)导师”,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完善产教融合联合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对接,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洪大用透露,着眼于战略支撑和高端引领的相关行动。第一,一流学科培优行动。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已经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重要作用的国际可比学科和方向上,尽快取得突破,进入并保持在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学科,以及服务治国理政新领域新方向上,取得创新性特色性成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作出贡献,打造国际一流、中国特色学术标杆。第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行动。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组织“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一流企业(院所),统筹一流学科、一流师资、一流平台等资源,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和推进科技创新作出贡献。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蔡长华介绍,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主战场,优化高等学校区域布局,大力支持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南自由贸易区等,建设研究生教育高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实施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统筹一流学科、一流师资和一流平台资源,加快培养紧缺人才,为解决“卡脖子”问题和科技创新作出贡献。围绕人民生命健康,加大对生物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扩大高素质人才供给,更好地服务疫情防控、疾病救治和人民健康。保护“绝学”、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同时,着眼于夯实基础,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相关行动。”洪大用指出,第一,基础学科深化建设行动。支持一批事关原始创新支撑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基础学科,以及具有极高保护传承价值的“绝学”、冷门学科,改善相关学科发展生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深化科研组织和评价体系改革,健全投入和激励机制,为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夯实长远基础。第二,博士生教育提质行动。超前布局博士生教育,差异化扩大博士生规模;探索建立招生计划管理负面清单制度,对问题突出的培养单位予以必要限制;优化布局结构,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健全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加大投入力度,改革完善资助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机制,为博士生教育持续发展营造更好支撑环境。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着眼于固本培元,深化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的相关行动。”洪大用说。《意见》指出强化育人导向,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明确指导行为“十不得”;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推动评选优秀导师和导师团队,激发研究生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同时,根据《意见》要求,教育部门将印发相关文件,强化全过程培养质量管理;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专项巡查,检查结果与资源投入形成联动;完善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强化抽检结果反馈使用;开展就业状况跟踪调查,为学位授权点评估、“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等提供参考;完善监督惩戒机制,提高学位授予单位质量保证的底线思维和自觉意识。注重“教、学、评、管”,对学位注水问题零容忍洪大用表示,教育部对学术不端、学位注水的问题,一直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露头就打,要坚决确保学位授予的含金量。一是重视“教”。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对于学生的培养要严格学业管理,导师自身要以身作则,秉持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要将更多的时间用在育人上,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二是重视“学”。学生要有学业的投入,要严格执行学业过程规定,认真落实学习的各个环节。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报效国家、报效社会,养成严谨自律的行为习惯。三是重视“评”。在学位论文、答辩的各个环节,相关的评审专家要真正硬起来。要切实负起责任,认真评审,把好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特别是把好毕业审核、论文答辩等关键环节。四是重视“管”。特别是要加强管理规则的进一步完善,加强学位论文抽检,加强对各个培养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检查和诊断,同时健全处理学位“注水”、学术不端行为的机制,推动分类评价,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学科和不同层级的学位,制定更加科学的评价标准。(光明日报北京9月22日电)《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3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