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沈阳师范大学生涯发展教育研究院成立大会暨举行生涯发展教育论坛猎与杀

沈阳师范大学生涯发展教育研究院成立大会暨举行生涯发展教育论坛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辽宁记者站王国忠日前,沈阳师范大学生涯发展教育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首届生涯发展教育论坛举行。辽宁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杨为群、省委政研室副主任赵治山出席会议并为生涯发展教育研究院揭牌。沈阳师范大学校领导以及校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80余人参加会议。杨为群代表省教育厅对沈阳师范大学成立生涯发展教育研究院给予肯定。他指出,沈阳师范大学在2004年就与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局联合开设了生涯发展教育方向的硕士点,探索先进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不断开拓和创新,积累了深厚底蕴,为生涯发展教育研究院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沈阳师范大学能够以生涯发展教育研究院成立为契机,全面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深刻把握新形势、适应新要求、开创新格局,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国家水平的生涯发展教育体系。沈阳师范大学生涯发展教育研究院以大学本科生教育为主体,以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为两翼,依据生涯发展教育的系统性特征和学生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分类分阶段进行课程研发、教材建设和师资培训,努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体现了国家要求、市场需求、学生诉求和学校的追求。会议期间,举办了首届生涯发展教育论坛,分为主题报告、特邀嘉宾专访和专家自由谈三个部分。专家们聚焦生涯发展教育的发展历程、现实需求和未来趋势,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新观点、新举措;围绕生涯发展教育研究、实践与改革,提出了中肯意见和建议。论坛气氛热烈、观点鲜明、内容丰富,与会师生深受启发。

方将不化

省级生涯规划教育研究课题在明达中学启动

明达中学《高中生生涯规划》教材发行现场。由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立项的《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在长沙市明达中学正式启动。红网长沙5月27日讯(通讯员 彭联联)随着今年高考的临近,新高考模式、专业选择等话题正越来越受到普遍的关注,与此相关的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也正在成为业内的热门话题。5月27日,由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立项的《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在长沙市明达中学正式启动,同时我省首套由民办中学编撰的该校高中生校本教材《高中生生涯规划》也正式发行。明达中学有着9年的高复办学经历,每年考分在600分以上,或者已经考入清华、复旦等名校的学生又重新选择来到该校复读的学生大有人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当前普通中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学生个性发展和职业规划的状况,造成了学生特长、兴趣与他们所选专业的错位。为此,明达中学两年前在学校高中部有计划地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成为我省第一所系统开办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民办中学。该校选调精兵强将开始尝试对该课题进行研究,组织人员编撰校本教材《高中生生涯规划》,该书是我省已经出版的第三套、也是由民办中学编写的第一套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教材。今年5月初,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把“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研究”作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立项并委托该校实施。以省教科院副院长赵晓辉领队的4位生涯规划教育专家和相关领导观摩了明达中学教师舒暖以《我的生涯彩虹》为主题的授课,听取了该校校长曹建新关于课题研究计划安排的汇报,对该校前期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对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步骤等给予了具体指导,希望该校严格按照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把课题研究工作稳步推进。该校校长曹建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一方面是为全省考生今后顺利适应新的高考模式做好理论探索,同时也希望通过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能够帮助同学们找准优势,培养兴趣,发展个性,快乐学习,找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

而民朴鄙

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生涯发展有何意义?

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生涯发展的意义是什么?新高考改革下,生涯规划的意义日益显著,下面知涯生涯教育研究算院长王展老师就此做简要概括,希望可以唤醒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第一,生涯规划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在我国广大学生家长和教育者非常重视生涯规划,甚至在早早就帮孩子做好规划,这种规划却与生涯规划背道而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父母的生涯规划并未放眼孩子的终身发展,而是终止于高考。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只要考上好了大学、找个好的工作,就是规划好。其次,父母眼中的生涯规划并不是针对各种生活实践和生涯角色展开的,而只是以升学为目标。 说白了,这其实是用升学规划来代替生涯规划,最终会直接导致两大发展性问题,规划终止于高考,孩子进入大学之后出现人生目标盲目,形成心理问题,不知道做什么,转专业,毕业后找不到对口的专业,而没有考虑过,这种规划结果是否适合孩子的兴趣、孩子是否能适应。第二,生涯规划有助于健全学生生涯发展自我成长的调节机制。学生对自己整个人生的安排是无法假手于他人的,任何人都不可能躲在父母和教育者的保护伞下度过一生,他们终将独立地走上社会,凭借自己的力量在社会立足,在承担起各种社会责任的同时追求自我实现。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具备适应社会能力,并在能够实现自我机制。生涯规划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并需要通过体验学习来使得规划路线往生涯发展的方向,进而发展出自我成长的调节机制。 生涯规划对学生个体成长的意义还有很多,比如说新高考改革后六选三、高考志愿填报……

陆之鱼

科学开展生涯规划教育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红网时刻1月7日讯(通讯员 胡进)新高考即将在湖南省落地实施,生涯规划教育也越来越成为广大中学生的“必修课”。由长沙市明达中学承担的省级科研课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研究》近日正式结题并获优秀等级,如何把该项科研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全省中学教学实践?为此,1月6日,由湖南省教科院和长沙市教科院牵头,在明达中学召开课题成果评审会,邀请部分省市专家就该项科研课题成果的核心价值和推广途径进行了研讨。明达中学的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早,2017年初出版校本教材《高中生涯规划》,并于当年5月承担了省教育学会十三五科研课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研究》。在三年多时间的科研过程中,该校成立了学生发展中心(生涯规划教育研究室);组建了以校长曹建新为组长、拥有11名核心成员的专业生涯导师队伍,并开展了广泛的培训活动;搭建了“中学一体化”生涯教育体系,生涯规划教育进课表,对不同年级进行针对性、多元性、递进性授课;开发了一套完整的生涯通识课程,并完成教材的第二代革新升级;开展了一系列生涯教育活动,形成具有明达特色、家校共建的校内外生涯教育体系。特别是该校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融合”探索和实践,使得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是专题活动和专题课,更是将其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该科研课题成果的核心价值,并在今后能够进行有效推广,使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全省中学教学实践,省、市教科院负责人会同高校有关专家来到明达中学,仔细查阅了研究成果材料,听取了学校关于课题研究的情况汇报,并观摩了该校胡进老师主讲的生涯规划教育课《选科决策进行时》。大家对于该科研课题成果给予充分肯定,都认为在当前学校生涯规划教育整体上处于探索阶段的背景下,明达中学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示范性。同时专家们对于课题研究如何深化、如何推广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对此,明达中学校长曹建新表示,学校将把专家们的意见进行整理,并尽快落实,配合有关部门在近期召开课题成果展,搭建信息平台,与业内专家、教育同行加强交流,为推动全省学校生涯规划教育,为实现学生个性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树立学生生涯理想、奠定学生人生幸福基础贡献出最大力量。

诗学

我国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模式、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开始对青年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工作。以初中为基础,以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职业培训为两翼,中学阶段学生的职业指导搞好了,对促进毕业生合理分流,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将来就业与成才有显著的作用。因此,目前我国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应主要放在中学阶段。我国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模式1.我国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模式根据各地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的经验,目前我国中学生涯规划教育的组织管理体制是因地制宜,不求统一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模式有以下三种:(1)区(县)、校、班三级生涯规划教育的结构模式。三级组织模式的分工是:区(县)级进行总体规划与管理指导;校级根据区(县)的总体规划,结合本校的情况制订实施计划,并负责校内的落实与实施管理;班级按照学校的布置并结合班级实情具体实施。按这一模式进行生涯规划教育曾经比较成功的实例是上海市卢湾区教育局的职业指导网络。(2)教育主管部门下属教育科研机构以研究为先导,推广生涯规划教育,这是以科研带动实践的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教育科研机构通过各校有志于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教师来进行的。(3)学校自行组织生涯规划教育的模式。这一模式实际上是为了学校教育的需要而自发展开的。这一模式的实例较多,如上海大学市北附属中学、上海市宝山区海滨中学、上海真如中学、杭州绿城育华中学、陕西咸阳高新一中、上海市嘉定区中光高级中学、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等等。当前,以上三种模式中特别是学校自行组织的模式,多引入第三方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机构提供专业支持。我国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经验2.我国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经验我国的生涯规划教育经过探索实践,初步总结出一些经验成果。根据国内生职业指导研讨会报告和有关杂志的介绍,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三项原则”与“五个总结”的经验。(1)“三项原则”。①全面看待青年学生,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根据学生的特点,发挥长处,培养技能。②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意愿与选择。③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学习借鉴国外的生涯规划教育的经验。(2)“五个结合”。①与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将职业理想教育与社会主义理想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②与各学科教育,特别是劳动技术课相结合,增加学生对各种职业的认识与兴趣,培养职业技能。③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参观访问活动,接触社会,从而增加对职业的感情。④与家庭工作相结合,让家长了解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了解社会职业与学生特长的有关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⑤与学生毕业时指导填写升学和就业的志愿相结合。我国生涯规划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3.我国生涯规划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升学继续深造还是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都要面临职场,面临自己生活道路的选择。因此,在我国青年中,尤其是在受教育期间的青年中展开生涯规划教育,应当是国家教育中的常规工作。但是,作为政府下达的教育任务,目前在社会环境配套方面与教育机构内部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革与完善。(1)在社会环境方面的问题。①和生涯规划教育相关的制度有待完善,包括义务教育制度、升学考试制度(高中和大学)、劳动就业制度、录用协议合同制度等。②和生涯规划教育相关的法律有待完善,包括国家宪法、劳动法、雇用法、教育法等等。(2)在教育机构方面的问题。①国家教育部门对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教育法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师资、教学大纲等)需要制定。②中学阶段生涯规划教育体制有待建立和完善(校内组织领导体系及教学组织、指导计划、指导内容的确认等)。③有条件的大学应设立生涯规划教育专业,培养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人员和培训在职教师。专注职业规划实战落地18年的向阳生涯和团中央直属单位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共同设立了青少年生涯发展研究院,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生涯发展,包括职业生涯发展、学业规划、志愿填报、职业规划等主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并培养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在面向社会求职者、企业和中高等学校领域,向阳生涯也提供系统而深入的专业服务。服务形式包括一对一职业规划咨询、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培训、企业员工培训、院校生涯规划教育整体解决方案等。专注职业规划实战落地18年的向阳生涯,是中国职业规划事业的开创者,美国舒伯学派嫡系传承者,快来和向阳生涯一起定位人生,成就梦想吧!

畸形人

生涯规划进行时——记绍兴市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关键问题研讨活动

为深入落实浙江省新课改新高考方案,进一步完善我市新高考改革形势下的生涯规划教育,11月30日,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在上虞区城南中学举行绍兴市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关键问题研讨活动。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书记、副院长戴军熔,各区县生涯规划教研员和各高中生涯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由市生涯教研员徐伟英主持。活动中,上虞区城南中学、上虞区教师发展中心华土木先后介绍了上虞区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未来期待。最后,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书记副院长戴军熔回顾了绍兴市近几年来生涯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提出了思想上 “三要求”和实践上树立“五意识”的要求。教师们观摩了四节省一等级优秀课例,交流了生涯发展校本平台的构建与实施、学校生涯规划顶层设计、个人成长经验等,进一步明晰了生涯规划教育的方向,打开了生涯规划教育的视角。(张天予)【来源:市教育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款冬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高考改革了考试的形式、内容以及录取制度,给予学生更多自由的选择权,使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全面地发展。虽然新高考制度赋予了学生这样的权利和机会,但由于学生从小习惯了被家长、教师安排,反而在面临选择时变得手足无措。而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了解自己适合的专业以及未来的职业,能够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但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一起和向阳生涯看一下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吧。1.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范围狭小在我国现阶段,由于考学压力大,学生、教师、家长都普遍只关注考生的分数,“唯分数论”“分分计较”的思想相当严重。只看重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喜好、能力特长以及个人未来发展。这就导致我国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开展得并不好,在高中几乎不会开展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只有到了大学才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生涯规划教育的知识。上海是我国唯一的所有中学都开展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城市,除此之外,只有广州、北京的部分地区会开展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同时,大部分地区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只是出于课题研究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着想。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得不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很难开展实施,效果也不尽人意。2.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形式化、有效性差新高考制度的实施使一些中学意识到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许多中学纷纷开始开展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形式化的问题,没有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有效性差。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但由于我国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还处于刚刚开始的阶段,国家对其资金投入不足,许多中学虽然开设了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但却缺少职业指导专家。很多指导人员都为兼职并不具备职业指导的知识和辅导学生的能力,甚至很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由班主任来完成。此外,因为我国缺少专门的职业资料收集机构,学校无法获得有关职业的全面信息,在给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时候,难以使学生了解到全面的职业信息。这些都使得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大大削弱了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3.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简单化,存在片面性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简单化,主要表现为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主要是为了应付如何选科,指导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选择哪几门考试科目,内容十分简单,没有持久、深入地开展。在实践中,许多中学由于没有经验,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往往将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认为是德育工作,用传统的德育方法来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呈现出德育化的倾向。此外,许多中学只是单纯地将《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设置为一门“课程”,虽然将其划进考试计划,安排了一定的课时,并进行了考试。但其教学形式单一,主要为课堂教授,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几乎没有。教育内容只是生涯规划的概念和针对高考选科时的一些对策。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与规划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甚至还会加大学生的学业负担。这样的设置使得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过于简单化,与最初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高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黄金阶段,是“三观”和理性思维形成的重要时期。每一位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学习,向阳生涯生涯规划师课程,来掌握一定的生涯规划知识和生涯规划能力,来帮助学生、帮助孩子、帮主他人,在人生的重要阶段了解自己、了解专业、了解职业,帮助孩子们在未来的生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可谓虚乎

生涯教育要开课?还是需要融入学校和社会

生涯教育研究专家舒伯说:“生涯发展教育不应只是在传统的课程外增加一个额外的科目或单元,而是应该将生涯发展的理念融入现有的课程当中。”昨天我们探讨了生涯教育的价值,今天我们来聊聊生涯教育的实施策略。我比较赞同舒伯的观点,但在最开始让人有意识的前提下,还是要从四个不同的维度,一起探索相对合适的方法。这四个维度分别是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家校联动以及社会合作。1、找到学科背后的意义一个新兴事物的出现,其实家长总寄期望于学校能不能教给他这样的想法,我认为第一反应如此实属正常,我也认为学校有义务也有能力去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但本身这个课程的目的和内容,与探究和学习其他内容有所不同的是,生涯教育是影响每一个科目的。我认为这个内容在入门之时,师生都应该学习的过程。现在很多任课老师在面对学生时,是没有能力解答“老师,我为什么要上这门课?”这样的问题的。生涯教育恰恰能解答这样的疑惑,帮学生和老师和谐共处。教育说到底是将前人的经验汇总,用最适合的方法快速将人培养,以至于相对减少探究所需要的各个环节。如果一个会生涯的老师从事教学工作,起码从认知上能和学生达成一定共识,规避唯分数论的方向。例如,我们开展语文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口才,能帮学生正确使用汉语,理解其他知识和内涵,能培养美学意识等;而学数学是培养一个人的思维逻辑,是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将现象模型化,是将模型数据化等;学化学是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结合,是将平衡理论和各类化学反应的表达等……这些都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有意识从知识的背后,将学到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思辨能力。2、能够成为实践的课堂生涯教育单独开设一门课,除了在启迪阶段,还有一个阶段比较关键,便是探究部分。生涯规划最终还是要自己去实践的,无论你规划的内容再怎么完备,最终的执行过程仍然是很重要的环节。我比较希望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记录和表演对于生涯过程的演绎,去尝试采访身边的不同职业不同经历的人,去找寻他人工作背后的艰辛与坚持,让他们了解职业背后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不同的职业不仅仅是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样子,采访和体验,是比较好的了解方法。3、家校助力,分工与协作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很容易让一个孩子理解一个老师是怎样的。人类文明几千年来,学校的出现改变了很多知识获取的进度。我们一方面重视学校教育,一方面也应该理解在新时代的情况下,学校也有局限性。我比较赞同学校和家庭双方应该共同协力,一起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学生去了解生涯,绝不可能只通过学校的课堂,家庭的因素影响也很大。我们时常在新闻里看到不同家世背景带给孩子的资源是不同的。最近华为任正非的小女儿姚安娜出道引起了轰动,从这个现象我们也能窥探到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被认为是有多么的重要。学校更占据优势的地方是,学校能汇聚很多的资源。家庭占据的优势是,家庭能有更多的影响。我非常理解很多地区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小,尤其是常年住校的孩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家庭的点滴影响,都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意义非凡。学校和家庭能相互分工,一起帮助学生的生涯规划,才是最佳的方式。4、社会合作将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进入到社会开展工作,我比较鼓励社会也要对生涯规划稍有意识,起码是能够理解和尊重学校提出的一些诉求。未来的竞争,始终还是人才的竞争,你能多早支持一个孩子,就能在多远的未来,收获一个不可限量的人才。社会中各个不同的行业都可以和学校建立密切的联系,最终形成学校的延伸,学校是为了社会培养人才的,社会也需要从学校获取人才,本就是一拍即合的事情,这样的协调工作,应该有共识。很多企业和高校的合作是相对密切的,会有很多的校园招聘会,但是现在中学阶段和企业和各个机关单位还没有很好的合作,很多“进校园”的活动合理开展的同时,要让活动成为常态化的信息,让每一个孩子更有意识去理解这个社会的运作。整个世界的发展,离不开各种人才的培育,我们想让这个世界更美好,我们一定能做到!天天看,每篇让你经验+1

花音

湖南心育:《生涯发展指导课堂实录(高中版)》诞生了

红网时刻9月29日讯(通讯员 贺文杰)2018年7月,湖南省政府新闻办正式发布《湖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根据改革方案,湖南新高考实施“3+3”制度,文理不分科,外语可考两次。新一轮高考改革凸显的是选择性教育思想,在此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在学业、专业、职业等方面空前需要更专业、更系统的生涯发展指导。湖南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于2018年4月下旬启动了全省普通高中生涯发展指导调研巡课活动,为编写一套专业、实用的资源包做准备。从资源包的内容选题、策划到巡课、磨课,再到审稿、定稿,历时6个月,凝练了众多一线心理教师多年生涯教育实践经验的“《生涯发展指导课堂实录(高中版)》”资源包终于诞生了。本套资源包包括教师用书、学生用书和相关课件资源。教师用书即《生涯发展指导课堂实录(高中版)》,包括教学实录、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和专家点评;学生用书即《生涯发展指导学案(高中版)》。该资源包将为我省一线生涯发展指导教师提供一批精选的生涯发展指导“示范课”和“样板课”,为高中阶段的生涯发展指导教学提供具体、可行、有指导意义的教学资源与方法。人生之旅就像是探寻生命的宝藏,越是珍宝越是深藏,惟有历尽千辛万苦,深入挖掘,才能获得人生真谛……这套凝结智慧与心血的资源包将会为全省心育工作的发展和高中学校实施生涯教育提供助力,更好地帮助广大生涯教师开展工作,更有效地指导高中学生激发生涯探索的愿望和热情,积极地认识自我和探索环境,学会生涯管理、生涯决策和生涯调整,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规划人生。

凤飞飞

生涯教育系列丨生涯建构理论的核心:适应

生涯适应力是个体因应生涯角色变化并与之保持平衡的能力, 被视为个体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获得生涯成功的关键能力, 是国外近年来生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新理论生长点。1.生涯适应力Nevill (1997) 曾说过: “一个影响深远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理论, 往往在于它能够随着时代的脉搏与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地在观点上做扩充与修补以适应环境变化上的需要”。在生涯领域内,Super 的生涯理论的发展过程无疑是最佳的诠释与典范。“生涯适应力”(career adaptability)概念的最先提出就是源自Super 对其生涯成熟度理论的不断修订。生涯成熟度(career maturity)是Super生涯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 于1955年提出, 不过,最初是采用职业成熟度(vocational maturity)这一词, 将其界定为: 与年龄阶段相吻合的, 在态度和认识上均有所准备, 能够应付一系列的职业发展任务, 即从明确职业目标、选择、计划、执行确定的目标, 到进一步确立自己的生涯发展, 再到退休前后的准备(Super, 1955)。后来为Crites(1965)所提议的“career maturity”所替代, 视为个人在生涯发展上的速率与程度(Crites, 1974)。二十余年后, Super 和Knasel (1981) 进一步研究认为, 从理论角度上讲, 成人与青少年之间是存在本质区别的, 因为成人已经投入到工作世界中去,而青少年对工作的体验则是零散的且更多的是预想, 这就表明青少年期的生涯发展往往深受社会与个人成熟因素的影响, 多成线性模式发展,离开学校之后的生涯发展将有更多的个别性, 在因应生涯发展事件上也有更多的自主性与个人责任的承担。实践证明, 生涯成熟度在理解成人生涯发展中的作用很小, 为了解决在成人阶段使用生涯成熟度这一术语所引起的问题, Super等(1981)建议使用“生涯适应力”术语, “这个术语提出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目前许多人都可能面对的是异常的, 非成熟的问题”。此后, Super,Thomson 和Lindeman (1988) 进一步分析了使用生涯成熟度的结构来考虑成人生涯发展不合适的原因, 认为决策能力在青少年之后可能并不再继续发展, 这是因为“与发展性任务之确立、保持或脱离有关的应对态度和能力可能并不随年龄而发生变化”。由此, 他们认为, 当考察成人职业发展时应使用适应力概念, 因为适应力概念突出了个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同时, 使人们将注意力从为生涯决策做准备的生涯成熟度转向为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和工作条件做准备的生涯适应力。这样具有心理学意义的生涯适应力概念开始逐步替代了生物学意义的生涯成熟度概念。后来, 人们逐渐接受这一概念并将其扩展,认为它完全可以替代生涯成熟度概念(Savickas1997; van Vianen, De Pater, & Preenen, 2009)。这是因为Super 的以“生涯成熟度”概念为核心的生涯发展理论及其生涯咨询的理念基础强调的是个体处于一个固定不变、存在普世却仍有真理的现实环境里。这就意味着: 个体在面对与处理生涯问题时, 常常是在被决定的系统下进行, 所有的因素都将被预知, 且因果关系的发展往往是呈现出线性、持续向前的态势(Guindon &Hanna,2002)。这一理念显然已与当今时代发展并不相符。因为在今天, 不可预测性与不确定性已是生涯发展的本质特征(Bright & Pryor, 2005)。如此一来, 确定性和可预测性并非生涯辅导的目标, 而引导来访者以开放的心理系统去适应复杂动态的生涯系统或为正确的辅导路径。台湾学者刘淑慧和朱晓瑜(1999)亦认为, 生涯规划之道即是因应不确定性之道。但是, 纵观过去的生涯文献我们会发现, 多数生涯理论在教导人们规划生涯的技巧和方法, 强调人们透过这些方法建立理想明确的生涯目标, 去达成“确定”的状态, 作为实现圆满人生的依据, 这在某种程度上, 也逃避了对不确定性的探讨。特别是传统的生涯决策理论的基本目的就在于“选定”、“确定”一个方向, 基于此目的, 大多数的生涯决策理论主要在于提供一个“它应该是这么发生”的规范, 这也是多数生涯学者所推崇的理性生涯决策模式。然而, 许多研究发现, 理性决策模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人类的决策行为, 也并非是达成圆满生涯的必要条件。首先, 人类认知上的局限性, 使得我们总是无法充分理性地去处理所有的问题; 其次, 理性决策并非目标设定的唯一方法, 也不是最好的方法,更不是适用于每一个人的方式(刘淑慧, 朱晓瑜,1999); 最后, 步步为营的计划取向也并非是追求圆满生涯的唯一方法, 显然存在另类圆满生涯之道, 如坦然随缘等(刘淑慧, 1996)。因此, 再用“成熟”的概念來理解个体的生涯发展以及强调采取“理性”策略来做决定, 似乎都束缚或窄化了个体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生涯。为了与当前“生涯不确定”这一现实共存, 许多学者重新对过去的生涯理论进行审视并作出修正以适应今天这一复杂变化的世界。如生涯决策领域里Gelatt (1989) 的“ 积极不确定论”(positive uncertainty) 、Mitchell, Levin 和Krumboltz (1999) 的“计划性巧合理论” (plannedhappenstance)等以及本文所提出的生涯适应力理论。在上述理论中, 我们可以发现, 这些强调接纳不确定性的观点, 不但不试图掌控, 反而以积极的态度,对决定保持开放或弹性(Gelatt, 1989),以“适应力”来回应新环境和新状况, 藉由调整或改变来回应变化(Savickas, 1997), 甚至刻意不做决定, 以保留不确定, 这种接纳与积极应对的态度不仅化解了模糊所带来的焦虑不安, 反而更欣喜因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新鲜多变, 甚至视为生涯助力和学习的机会(Mitchell, Levin, & Krumboltz,1999)。这样的观点与早期生涯学者所倡导的生涯成熟及理性决策明显不同, 从中我们也看到了Super、Savickas以及诸多生涯决策理论的学者们都不约而同地主张“适应”是过去与现在观点差异之间最佳的整合。不过, 值得注意的是, “适应”并非全然舍弃过去的主张, 只是企图更完美地诠释我们正在经历的各种生涯现象与问题。此外, 使用生涯适应力概念的另一价值就在于它蕴含了人与环境间的互动,个体能够主动去适应新的或发生改变的环境, 体现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 至20世纪90 年代始, Super 就接受了“建构论”的思想, 已深切意识到“个人是其经验的组织者”, 因此其晚期的生涯发展理论已扬弃个人在与环境互动的历程中“被动”地发展一组自我概念的看法, 而主张个人是“主动地”建构与理解其经验, 并形成其内在现实——能力、兴趣、需求、价值及人格特质等, 并据之预测其外在现实中的出路——职业与生活方式的选择(吴芝仪, 1999)。此一观点的生涯发展理论亦被称之为“建构取向的生涯理论”。依据这一观点, 与成熟度相比, 适应力看上去是一个更为有用的建构。Watson 和Stead (2006) 还曾探讨了这一概念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潜在使用价值, 尤其是它认可个体需要在多层文化和多元文化背景中, 包括他们的文化、种族和少数民族背景中去建构他们的生涯发展。另外, 当前生涯心理学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要概括出在不同背景下的个体, 是什么因素使得他们作出有效且成熟的行为, 并且是否有这样的一个结构能够适用于整个发展阶段、不同生活角色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Watson,2008)。生涯适应力概念的提出可以说是对这一挑战的应答, 也由此成为近年来生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理论生长点。此外, 除Savickas (1997, 2002, 2005) 对生涯适应力理论建构的探讨外, 也有一些研究者从其他角度来理解生涯适应力的建构。如Dweck 和Molden (2005)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认为, 在生涯发展中, 如果人们关注于短期的而非长远的生涯决定, 作出的选择是适宜的而非盲目求得利益最大化, 对生涯的理解是要适应多重角色而非某一固定角色以及自我视为具有柔韧性和延展性(如我个人的品质会改变)而非固定不变的, 那么在生涯发展中他们就更具有适应力。Baumeister和Vohs (2007) 则在综合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认为, 具有生涯适应力的个体表现为对可利用机会的探寻(探索), 对未来的展望(规划), 做适宜和有价值的决定(决策), 以及对内心、人际关系和环境因素等与目标冲突的处理。而vanVianen 等(2009)则认为生涯适应力强的个体应当表现为能作出具有潜在积极结果的、短程的、适宜的生涯决定; 具有多重角色自我效能, 具有尝试和学习取向以及可能自我。另外, McArdle,Waters 和Briscoe (2007) 则指出, 生涯适应力还应该包含的一个维度就是主动性人格(proactive personality),即一种能够稳定地对环境改变产生影响的倾向, 该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观点之上, 认为个体存在创造和改变环境的可能性, 因而能够有意图地对环境进行选择、认知重构、唤醒以及操作处理。众多研究表明, 主动性人格与个体对机遇的识别和利用、控制感、坚持性、自我效能感、自我导向、应对以及信息的获取等是有密切联系的(Thompson,2005)。不过, 近年来有关生涯适应力的实证研究中,生涯适应力测量工具的编制与选择大多都是基于Savickas (1997, 2002, 2005) 的理论建构。如Creed, Fallon 和Hood (2009) 编制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 其维度结构的确立就是根据Savickas (1997) 的观点; 而Hirschi (2009) 编制的青少年生涯适应力量表, 其维度结构的确立则是根据Savickas (2002) 的观点; 另外, 台湾研究者吴淑琬(2008)编制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其维度结构的确立则是依据Savickas (2005) 的观点。2.生涯适应力的内涵生涯适应力是适应力概念在生涯领域中的应用。实际上, 在过去30 年里, 适应力在生涯文献中经常被提到, 但因人们对适应力以及生涯的理解不同, 对生涯适应力概念的界定亦未达成一致。最初, 生涯适应力这一术语在提出之时多被界定为“适应工作需求以及变换工作以适应个人需求的能力”(Pratzner & Ashley, 1985), 这一界定意味着个体需要根据条件变化进行调整, 也包括改变条件以应对变化。Goodman (1994) 则将其界定为“人们在不同生涯阶段间成功转换或在他们工作与其自身环境中寻求平衡”。此界定在某种程度上依然继承了传统的生涯成熟度概念。后来,生涯适应力研究的代表人物Savickas (1997) 则将生涯适应力置放在Super 的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理论的概念之下去理解, 视它为整合个体各种生涯角色的核心能力, 即“个体对于可预测的生涯任务、所参与的生涯角色, 与面对生涯改变或生涯情境中不可预测之生涯问题的因应准备程度”。根据此界定, Savickas (1997) 认为, 生涯适应力的操作定义可通过自我和环境探索、生涯计划态度和生涯决策来界定, 所有这些亦可界定为自我调整策略。Rottinghaus, Day 和Borgen(2005)也曾将生涯适应力界定为“个体在面对不确定事件时对其生涯计划的调整”。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 我们可看出, 生涯适应力概念强调个体与其生活环境间交互作用的重要性以及个体所面对的非成熟性问题。这种理念符合当今时代的特点, 因为在今天, 人们比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刻都更需要应付经常令人困惑不解的各种转变。因此, 我们亦可以将生涯适应力视为个体因应生涯角色变化并与之保持平衡的能力, 它具有三个典型特点: 一是可以培养的能力, 藉由生涯困境或危机来彰显; 二是一种能够帮助个体“前进”的能力; 三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3.生涯适应力的建构模型提高个体的生涯适应力水平以促使他们在充满变化和困难的生涯道路上更有效地发展, 这是生涯咨询辅导的一个基本目标。但是如何将生涯适应力概念应用到具体的咨询辅导实践中去,一个重要且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对它进行有效地评估。对于这一问题, 自概念提出始就引来不少学者的关注, 尤其是Savickas 对生涯适应力理论建构的分析与探讨, 历经三次修订, 为后续研究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最初, Savickas (1997) 提出生涯适应力由三个维度构成, 分别为计划性态度(planfulattitudes) 、自我与环境的探索(self andenvironmental exploration)和适应性决策(adaptivedecision)。这三个维度的提出并非研究者臆想,而是基于相关理论或研究的支持。其中, 计划性态度不仅是Super 生涯成熟度理论的核心构成之一, 相应地, 在Super 等(1981)后来提出的成人生涯适应力的建构中, 他亦将其作为核心建构之一,这是因为计划性被认为有助于个体进行生涯探索和作出生涯决定。不过, 传统意义上的计划性与生涯适应力概念架构中的计划性是不一样的。Savickas (1997) 认为, 传统意义上的计划看上去会抑制而非支持生涯适应力, 因为传统意义上的计划与人生规划(life planning) 和策划未来(plotting the future)联系在一起的; 而在生涯适应力概念架构下的计划并不是针对久远的未来, 而是针对当前社会下个体需要应付许多令人困惑不解的各种转变或变化, 也即立足当前。个体作出初步生涯决策的第一步应当是不断的尝试和学习而不是和久远的未来联系在一起, 因为个体未来的生涯发展线路已变得不可预测(van Vianen,De Pater, & Preenen, 2009)。至于探索维度和决策维度都曾有研究者将其作为个体之生活角色适应力的维度建构之一(Phillips, 1997)。后来, Savickas (2002) 又一次地修正了生涯适应力的理论建构, 在原来三维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涯自信维度。该维度与生涯发展理论中的生自我效能概念相似, 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涯问题解决能力的信心及其自我效能信念。根据社会认知生涯理论的观点, 生涯自我效能掌管和监控着生涯认知与生涯行为的发展历程,并被视为达成生涯目标的关键因素。这是因为相信自己能力的个体对潜在的威胁不会产生恐慌,也不会让自己的认知活动受到干扰; 而那些认为自己不能对潜在威胁施加影响的个体会体验到高水平的紧张, 倾向于过多地考虑自己的缺陷并会将无关的环境因素也当作威胁, 这样的自我怀疑会使个体体验到痛苦和恐慌,并压抑和限制自己, 结果削弱了自己的实际行为能力(Creed, 2003)。由此可知, 生涯自信是了解生涯行为的重要指标,故生涯自信必定是生涯适应力的一个重要维度。然而, Savickas 对生涯适应力理论建构的探讨并未就此停止, 他于2005 年对生涯适应力的理论建构又做了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 提出了一个更为完整的建构模式(见表1)。他认为个体生涯适应力的发展是沿着四个维度发展的,分别为生涯关注(career concern)、生涯控制(career control)、生涯好奇(career curiosity) 和生涯自信(careerconfidence)。每一个维度都有一个核心的问题需要个体做出回答, 即“我有未来吗?”、“谁拥有我的未来?”、“未来我想要做什么?”和“我能做吗?”。个体生涯适应力的发展贯穿于这四个维度,最终形成其与生涯规划、决策和调整有关的独特的态度、信念和能力, 而这三个因素对生涯适应力的四个维度均具有调节功能, 会影响个体在面对生涯发展任务、生涯转换或生涯困境时的生涯因应行为。关于生涯适应力这四维结构的各自功能, Savickas (2005) 认为, 生涯关注能够帮助个体确立未来; 生涯好奇能够加速个体对可能自我和职业的探索, 生涯控制能使个体拥有自我选择未来的权利, 而生涯自信则能促使个体建构完美的未来并克服困难。相应地, 在该理论建构中,Savickas (2005) 认为, 当生涯适应力的四个维度当中发展有迟缓或不均衡时, 这些现象在生涯咨询实践里, 可能的诊断是“不关心”, 即个体对未来缺乏计划和消极悲观, 对此类人群, 生涯咨询者可通过生活技能方案、撰写未来自传或生涯导向练习等策略进行干预; “不确定”, 即个体在面对未来时会优柔寡断、摇摆不定, 无法做出适当的生涯选择, 对此类人群,生涯咨询者可采用自我肯定训练、决策训练、培养责任感或练习自我管理策略等干预方法; “不真实”, 即个体对职业世界和自我有不真实的想象, 对此类人群, 生涯咨询者可采用测验解释、提供职业信息、训练信息获取技能等干预方法; “抑制的”, 即个体因缺乏自信而阻碍其生涯角色的实践和目标的达成,对此类人群, 生涯咨询者可采用建立角色楷模、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或培养自尊等干预方法。由此可见, Savickas (2005) 的生涯适应力四维结构的建构不失为评估个体生涯适应力水平的一个有效方法, 为研究者和生涯咨询者提供了另一个重要“装备”, 更为重要的是该理论模型还为生涯干预提供了一个立体式的概念框架, 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Hartung, Porfeli, & Vondracek,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