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上海专家最新研究成果:生物人工肝来了!预计明年进入人体临床试验乱马

上海专家最新研究成果:生物人工肝来了!预计明年进入人体临床试验

图说:生物人工肝技术示意图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我国是世界上肝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接近4亿的肝病患者,每年约有30-50万人发展为肝衰竭。肝移植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捐献肝脏远不能满足肝移植术的需求。而生物人工肝(BAL)的关键技术瓶颈突破,有望为肝衰竭患者提供全新的治疗方法和解决方案。今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鄢和新、翟博、俞卫锋教授团队等与上海赛立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国际顶级转化医学期刊《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合作发表研究论文,阐述了生物人工肝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该项技术用于实验动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图说: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科学转化医学》据介绍,生物人工肝提供了一种替代手段,可短时间替代肝脏的工作,并促进受损肝脏再生修复,可帮助部分肝衰竭患者恢复肝功能而不再需要肝移植。对于等待肝移植的严重肝衰竭患者,可帮助维持生命作为过渡到肝移植的桥梁。可以说,生物人工肝治疗策略的提出对提高我国人民健康水平和降低国家医疗经济负担具有重大意义,尤其为急慢性肝衰竭患者、肝移植等待患者、肝移植术后移植肝无功能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生物人工肝的基本原理是将患者血浆通过体外循环与生物反应器中的人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短时间替代肝脏工作,并促进受损肝脏再生修复。肝细胞和反应器是生物人工肝的两大核心要素,肝细胞在反应器中功能的好坏以及肝细胞与病人血浆物质交换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物人工肝的治疗效果。图说:研究团队对肝衰竭动物模型治疗鄢和新团队利用小分子重新编程技术将人原代肝细胞转化为可以快速增殖的肝前体样细胞(HepLPCs),不仅解决了原代肝细胞在体外无法长期扩增的瓶颈问题,其蛋白合成功能、尿素生成、氨清除和促肝再生因子分泌功能较传统人工肝细胞有显著提高,建立了全新的、可持续扩增的功能性人肝细胞株。另外,该团队设计的创新型气液交互式生物反应器,一方面提高了营养和氧气交换效率,保证了细胞快速扩增,另一方面利用特殊的载体结构促进细胞在扩增过程中形成稳定的3D结构,进一步提高了肝细胞的合成与解毒功能。将人肝细胞与反应器模块创新组合设计出气液交互式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Ali-BAL),克服了以往反应器的交换效率低、培养成本高、周期长、细胞无法形成3D结构等缺点,使得生物人工肝性能大幅提升。研究团队对18头肝衰竭动物模型治疗,证明了该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肝衰竭小猪经过3小时的治疗,全部存活,显著提高了肝衰竭动物生存率,明显改善肝性脑病症状、提高凝血指标和内环境的稳定性、降低了血氨水平和炎症反应,病理结果显示,Ali-BAL具有促进肝脏再生和肝功能自体恢复的作用。团队表示,预计明年可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如果肝衰竭患者经过Ali-BAL的治疗,其生存率及愈后有明显改善,Ali-BAL系统将为广大肝衰竭患者提供除了肝移植以外的更安全、更经济、更有效的治疗方式。此外,团队还将进一步研究将该方案用于对慢性肝病患者的治疗。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左妍

银吉

Science发表西湖大学周强实验室关于“新冠”的最新研究成果

美国东部时间2020年3月4日上午10点左右,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the SARS-CoV-2 by full-length human ACE2 的研究论文,报道了西湖大学周强实验室首次成功解析新型冠状病毒细胞表面受体ACE2的全长三维结构,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表面S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与细胞表面受体ACE2全长蛋白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此前,这两项成果已分别于北京时间2月19日、2月21日在预印版平台bioRxiv发布,并第一时间向全社会公开。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生物物理系主任、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Michael K. Rosen称,周强团队的这一生物物理学研究,在理解新冠病毒如何侵染人体细胞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最终将对研发精准的新冠肺炎诊断、治疗手段起到关键作用。ACE2与S蛋白的前世今生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让冠状病毒、S蛋白、ACE2这些冷僻的生物学名词再次进入公众视野。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关键在于冠状病毒的S蛋白与人体ACE2 蛋白的结合。准确地说,是S蛋白“劫持”了原本是控制血压的ACE2,通过与它的结合入侵人体。S 蛋白全称为spike glycoprotein (刺突糖蛋白),位于新冠病毒最外层,像一个个突起的“皇冠”。根据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研究团队的最新解析结果,新冠病毒S蛋白以三聚体形态存在,每一个单体中约有1300多个氨基酸,其中300多个氨基酸构成了“受体结合结构域”,即S蛋白与ACE2相联结的地方。ACE2-B0AT1 复合物的冷冻电镜密度图ACE2全称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是人体内一种参与血压调节的蛋白,在肺、心脏、肾脏和肠道广泛存在。一个人体细胞的蛋白,怎么会与病毒发生联系?西湖大学特聘研究员陶亮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人体想象成一间房屋,把新冠病毒想象成强盗,那么,ACE2就是这间房屋的‘门把手’;S蛋白抓住了它,病毒从而长驱直入闯进人体细胞。”S蛋白如何抓住“门把手”ACE2?虽然S蛋白和ACE2是敌我双方接触的最前线,但在此次疫情爆发前,科学家们从未看清ACE2的全貌及ACE2与新冠病毒S蛋白的相互作用。两天前,周强实验室在世界范围内率先报道了ACE2全长蛋白的高分辨三维空间结构,这一次,他们进一步解析出ACE2全长蛋白与新冠病毒S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的复合物结构,整体分辨率2.9埃,其中S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部分的分辨率为3.5 埃。RBD-ACE2-B0AT1 复合物结构图那么,他们在解析出来的复合物结构中看见了什么?他们发现,在形态上,新冠病毒的S蛋白像一座桥横跨在ACE2表面,又像病毒的一只手,紧紧抓住ACE2,这一点与SARS病毒很相似。新冠病毒S蛋白的受体结合结构域与SARS病毒的序列也非常像,相似性达到82%。RBD和ACE2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进一步分析,研究人员可以看到新冠病毒表面的S蛋白到底是由哪些氨基酸与ACE2相互作用。对比此前已经解析出来的SARS病毒与ACE2的相互作用,新冠病毒S蛋白有一部分氨基酸残基发生了较大改变。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新冠病毒和SARS与ACE2的结合能力不一样,这种结合能力可能影响了病毒的传染力。但究竟是增强还是减弱,还需要通过其他实验手段验证。RBD-ACE2-B0AT1 复合物与冠状病毒S蛋白的结构比较,二者通过RBD结构域锚定在一起。(左,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右,SARS-CoV)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与医学药理学、生物工程特聘教授孙仁说:“S蛋白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是病毒传播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因此,观察S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的序列及对应结构在病毒跨物种传播过程中、传播后的变化,对我们了解确认传播机制、预测传播能力来说是一条有效路径。”“周强团队的研究,在理解病毒入侵细胞的机制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病毒跨物种及物种间的传播。而对于不同冠状病毒的S蛋白和不同宿主的ACE2,针对其多种组合的相互作用方式进行比较研究,或许会得出更多关键信息。”据悉,清华大学王新泉教授研究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齐建勋研究团队分别独立解析了ACE2的N端蛋白酶结构域与新冠病毒S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的晶体结构。这些信息与周强团队的电镜结构互为支持、互为补充。值得一提的是,三个独立团队都选择在第一时间将其复合物的原子坐标向全社会公布,以提高其可能的利用率。西湖大学周强团队的ACE2全长蛋白与新冠病毒S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的复合物原子坐标可以点击以下网址下载:https://www.jianguoyun.com/p/DVLSdMkQiJ2OCBjbwt8C清华大学王新泉团队的ACE2蛋白酶结构域与新冠病毒S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的复合物原子坐标可以点击以下网址下载:https://www.jianguoyun.com/p/DTJ03HoQ3MX2BhjiwN8C中科院微生物所齐建勋团队的ACE2蛋白酶结构域与新冠病毒S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的复合物原子坐标可以点击以下网址下载:http://nmdc.cn/#/resource/detail?no=NMDCS0000001西湖大学周强团队的ACE2全长蛋白与氨基酸转运蛋白的原子坐标可以点击以下网址下载,关闭状态:https://www.jianguoyun.com/p/DSJqlq4QiJ2OCBjCwt8C开放状态:https://www.jianguoyun.com/p/DWdO-qMQiJ2OCBjGwt8C我们距离“特效药”还有多远RBD-ACE2-B0AT1 复合物的冷冻电镜密度图,框内为RBD与ACE2的相互作用界面起始于2019年底的新冠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已渐趋平缓。然而因为至今仍缺乏针对病毒的特效药,公众对与病毒相关的科学研究格外期待。周强团队表示,此次对复合物结构的解析属于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与抗疫药物的研发没有必然联系。但从另一方面讲,它又确实非常重要。因为蛋白质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性质与功能,看清新冠病毒S蛋白、ACE2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构,相当于看清了“敌人的样子”,为后续科学家的靶向药物研究提供了更多信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该项研究成果的另一个意义在于,计算生物学的研究人员可以在此基础上去构建不同的模型,进而展开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判断什么样的突变可能会进一步提高S蛋白与ACE2的相互作用,从而设计针对S蛋白或者ACE2蛋白的药物和抗体;又或者设计小分子破坏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都为药物设计和检测手段开发提供坚实的基础。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时候需要于默默无闻中坚守。事实上,过去两年,周强实验室一直在研究人源氨基酸转运蛋白,他们锁定了数种目标蛋白,ACE2就是其中一种。而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周强团队迅速提升ACE2研究工作的优先级,以最快速度取得研究成果,为后期药物研发提供了关键信息。完整研究内容看这里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the 2019-nCoV by human ACE2Renhong Yan, Yuanyuan Zhang, Yingying Guo, Lu Xia, Qiang Zhou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9.956946v1

其生若浮

保送北大,连发三篇Science,这位80后川妹子近日再发重磅级研究成果

本文募格学术综合自雷锋网、央广网、BioWorld、科研大匠等。2020年9月21日,启函生物杨璐菡博士等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上发表了题为:Extensive germline genome engineering in pigs 的研究论文。杨璐菡杨璐菡带领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第一代可用于临床的异种器官移植雏形——“猪3.0”。十几头经过CRISPR基因编辑的“猪3.0”成功问世,它们是迄今为止基因编辑数量最多的动物。根据研究人员对细胞的各种测试,这些小猪的器官和人有更好的免疫兼容性,并且完全消除了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可以满足安全、成功移植到人类体内的要求。对于这项研究成果,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Science 杂志给予高度评价:可能是目前适合捐献器官给人体的猪当中“全世界最好的候选者”。我们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便是这位土生土长的中国80后川妹子——杨璐菡。开挂人生获国际奥赛金牌、保送北大、连发3篇Science,公司大获成功01 获国际奥赛金牌、保送北大从小在小县城长大,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会计师,杨璐菡是一个标准的“川妹子”。幼年时期和七岁时的杨璐菡2001年,她以峨眉山市中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成都七中。杨璐菡刚考入成都七中时,口音很重,可她偏要报名参加学校的朗诵比赛。在繁重学业、竞赛的各种压力下,她利用各种零散时间来练习普通话,终于,在高二时一举拿下校朗诵比赛二等奖。也因为这样,认真、执着,是杨璐菡给母校的老师们留下的一致印象。同样在高二的时候,杨璐菡开始为要参加的奥数竞赛做准备,她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读懂10多本大学课程书籍,特别是生物化学。杨璐菡回忆说,她抱定“必胜”信念,自己去四川大学听课,自己做习题。最终,她在高二时学会了大学最难的生物化学知识。2004年,还在上中学的杨璐菡,代表中国参加了澳大利亚举行的第十五届国际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金牌。“竞赛让我有了敢为人先的勇气和信心,让我有机会培养自己自学的方法和定力。”杨璐菡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别人不做的事情,不是办不到,只是不常规而已。”随后,她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点招进北大。2008年,从北大生命科学和心理学双学位毕业后,杨璐菡前往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在哈佛,她师从有“合成生物学之父”美誉的美国科学院与工程学院双料院士George Church教授,研究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但即便是标准学霸的杨璐菡,也因为英语太差,差点没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导师Church向委员会求情答应给她补习英语才勉强通过。杨璐菡称其为“在学术上遭遇的第一个挫折”。不过,都说越挫越勇。杨璐菡在哈佛念博士时选择了当时已经停滞15年,看起来毫无进展,异常艰难的研究课题——异种基因移植。这也是她好奇心、勇气 、热爱与梦想坚持下的选择。杨璐菡也曾和学弟学妹们分享说:“当我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到博士毕业后,我就有一个想法:我知道的越多,其实我不知道的也就越多。现在这个计算机的存储量、运算能量都越来越发达的时代,人脑的优势其实就是计算机不具备的好奇心和创新能力。”保持好奇心,不断的探索,会让你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让你变得有竞争力。当被问及选择这项研究是否担心毫无收获时,杨璐菡说:“世界上据统计有200万人缺失器官供体,实际人数或许远远大于这个数字。特别是在亚洲没有器官捐献传统,器官供体缺失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和医疗问题。科学家最本质的职责就是探索真理,推动社会科学进步。”02 连发3篇Science2013年秋天,杨璐菡从哈佛博士毕业,获得哈佛大学生物和转化医学博士学位。并开始亲手组建和带领团队,设计实验,开展异种器官移植的工作。并于同年以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上发表题为:RNA-Guided Human Genome Engineering via Cas9 的研究论文。所谓「异种器官移植」,就是指向人体移植非人类器官,这种技术目的在于缓解人体移植器官的短缺问题。但异种器官移植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动物基因组中携带的病毒可能会传播给人类,并可能造成破坏性后果。二是动物器官与人体之间会出现免疫和生理分子不相容的情况。杨璐菡的论文首次将CRISPR基因编辑成功应用于哺乳动物和人类细胞,标志着CRISPR基因编辑时代的正式到来。2015年,杨璐菡作为并列第一作者在 Science 杂志上发表了CRISPR-Cas9技术在细胞内修改基因组的工作,并在全世界引起轰动。他们运用一种新兴热门的基因编辑技术,敲除了猪基因组中可能有害的病毒基因,攻克了猪器官用于人体移植的重大难关,给全世界众多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带来希望。2017年,杨璐菡作为通讯作者在 Science 杂志发表题为:Inactivation of porcine endogenous retrovirus in pigs using CRISPR-Cas9 的封面论文。该研究成功克隆世界首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活性灭活猪,成功解决了异种器官移植临床化最重要的安全性问题。这意味着异种器官移植研究迈出关键性一步。据说,是鉴于这项成果的革命性,Science才打破惯例,一次性审稿,并提前在线刊登论文。杨璐菡可爱的基因编辑小猪1.0“莱卡”这才登上当期的Science封面。通过基因编辑实现猪器官的异种移植随后,在 2018 年,杨璐菡团队的「猪 2.0」重磅公布,此次该团队解决了异种器官移植第二项难题——器官移植免疫排斥问题。到2020年,杨璐菡团队题为 Extensive germline genome engineering in pigs(大规模的猪种系基因组工程)的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子刊《自然·生物医学工程》。这一次,团队是将 CRISPR-Cas9 和转座子(transposon)技术结合,证明所有 PERV 失活小猪都可通过基因工程来消除 3 种异种抗原、表达 9 种人类转基因,从而增强猪器官和人类受体之间的免疫相容性、凝血相容性。团队表示,他们所编辑的 13 个基因和 42 个等位基因在 猪 3.0 的生理、生育和种系遗传上均表现正常。通过体外试验,来自猪 3.0 的细胞对人类体液排斥反应、细胞介导的损伤和与凝血失调相关的发病机制具有抗性。猪 3.0 的照片03 公司大获成功2015 年,杨璐菡和 George Church 共同创办了名为 eGenesis 的生物技术公司,致力于推动异种器官移植临床应用,她也是 eGenesis 的首席科学执行员。2017 年,杨璐菡和老师 George Church 又共同创立了杭州启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希望解决人体移植器官严重短缺的问题。同年,杨璐菡入选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评出的 2017 年度“全球青年领袖”。值得一提的是,2017 年度该榜单上的中国名字只有两个,一是杨璐菡,另一个则是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谈到为什么会选择开公司,杨璐菡称:这是推动异种器官移植最有效率的方法。我们已经证明了技术的可能性,一个有执行力和明确目标的公司会更有效率地推动研发。异种器官移植,除了是一个科研问题,还是一个很复杂的商业和社会问题,涉及生物伦理、安全、医疗监管和操作,需要多方面专业人士合作应对。我个人的抱负也是一个因素。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在我看来,能亲身参与自己发明的技术转化成跨时代的改变人类健康的方案,是一件很欣慰的事情。2019年9月23日,杭州启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2550万美元A+轮融资。启函生物于2018年7月获得A轮融资,至此完成A轮总融资金额合计3300万美元。杨璐菡谈自身学习经历“我有责任回馈社会”当被记者问到从峨眉山到成都,然后北大四年,哈佛七年,这一路走来,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杨璐菡回答称:我在四川小县城长大,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80后”。对我来说,能够有机会和平台做我现在能做的事情,是因为社会给予了我很多的教育资源,我有责任力所能及地回馈这个社会。谈到对学习的看法时,杨璐菡表示:我觉得学习是终身的过程。学习有很多途径:课本学习,跟周围人学习,通过阅读学习,通过自我了解和自我反省来学习。对学生来说,课本学习是最高效的系统学习方法,所以不要浪费学校的光阴。向周围人学习及拓展阅读能丰富人生阅历和扩展视野。我们每个人生阶段认识的人和读的书,都随着周遭环境和知识诉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比如说,我现在比较喜欢读政治人物的传记。一方面汲取能量,比起他们处理的事情的复杂程度,自己遇到的困难还算简单的;另一方面,他们看世界的方法和做决定的逻辑也给我提供新的思维方式。最后,我感觉很受益的学习方法是多去了解自己。我尽量在生活中留点发呆的时间,消化自己的情绪,整合思路和信息,建立自己独立的价值体系。谈到未来,杨璐菡表示: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但同时,这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一个终身的事业。科研辛苦是一定的。但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很大的使命和压力,我们作为新一代的科学家,掌握最新的技术,希望能从前人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并且走得更远。2019年热文TOP101. 逆转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发文了:2型糖尿病是简单的疾病,减肥或逆转病情!2. 刚刚,Science发布2019十大科学突破!3. Science重磅!西兰花“唤醒”抗肿瘤基因4. 读者泪目!《柳叶刀》全中文发表中国医学博士「家书」:给父亲的一封信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6. 喝酒,尤其还脸红的人,或面临更高的痴呆风险7. Nature重磅!第一个完全合成且彻底改变DNA密码的生物诞生了8. 这不是一颗大榛子!Science发表新型口服胰岛素,或将取代传统注射9. Science为防秃顶支招:先从不脱发开始...10. 改变精子速度,可以影响后代性别?

其德天杀

六年级“天才”研究成果获三等奖,专业性极强,生物博士直呼内行

最近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一名平平无奇的六年级小学生的研究成果引起了网友的关注——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是的,这个非常专业的,占据了一半标题的研究是一位六年级小学生的作品。作品简介在下并不是学生物的,对于这个C10orf67,只能说是一头雾水,百度百科也没有给出解答。不过这并不重要,部分佐证了这位学生非常厉害!鼓掌,下一个施一公就在这里!点进这位学生的获奖作品,虽然专业不同,但赶毕业论文的既视感扑面而来。小学生作品相关图片专业,太专业了,小学六年级就能在实验室做研究了,这移液枪、冰盒可太专业了。一般人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为毕业论文拔光了头发,人家六年级的时候在实验室里举重若轻。看起来简单的几张图背后的艰辛难以想象。首先是文献调研,然后选题。每个毕业生都经历过看无数篇论文最后选题的痛苦,而生物这门学科的最新成果一般都是以英文发表,这要求小朋友有扎实的英文基础,并对生物相关术语了若指掌。确定选题后,进行实验设计。这一步部分毕业生可能最后还是依靠导师给出的意见进行,可见小朋友的实力出众。接下来进行实验,六年级小朋友要培养细胞,提取RNA,再做反转录,最后借助仪器进行定量PCR,能够用到这么多专业仪器的小朋友真是人脉广。写到这里,贫瘠的言语已经无法表达我的敬佩,同时贫瘠的生物知识在这个跨专业的领域已经无法想象后面的工作量,希望学生物的朋友可以来补充。将以上一大段话用人话表述的话,大概是六年级小朋友的这个研究过程,部分学生物的学生也不一定做得出来。小朋友成果图片更可贵的是,小朋友还清楚地知道哪个刊物的数据较新,即使用剪贴的形式粘贴在略显简陋的本子上也无损其专业的光辉。生物博士直呼内行。而这样惊人的成果在卧虎藏龙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仅仅是小学组的三等奖。三等奖那么一等奖、二等奖又是何种厉害的学术研究呢?小学组生命科学一等奖多肉植物的嫁接?发酵酸豆乳?荧光陷阱?植物监测?一点都没有C10orf67高大上,居然是一等奖?当然是因为评委有眼睛啊!如上所述,C10orf67研究的这种工作量根本不是一个六年级小学生做得出来的东西,即使是他的博士爹妈在这个年纪也做不到。而且这个研究还是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就这么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露面了?这种堂而皇之的造假未免过于张扬,随便拎一个实验室的搬砖学生出来看,都要口吐鲜血骂人的。因此这位六年级“天才”的博士爹妈,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两位被实名举报了,研究所也成立了调查组调查。研究所公告大快人心!做学术研究这种事情,没有什么遗传可言。每个努力在实验室搬砖的学生是怀抱着一点热爱投入进去的,即使是热爱、努力,最后也可能因为小小差错而一无所获。而“学二代”凭借父辈荫庇,随便到专业的实验室里摆拍,甚至这些数据是孩子爹妈做的,还是爹妈手下人做的,不得而知。学一代经历过求学、做实验的痛苦,为什么要将这部分痛苦给孩子扫清呢?让他们用这种弄虚作假的手段获得升学上的便利,就不担心最后孩子是个傻的,学不下去吗?这个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向六年级“天才”这样的人物并不少,好歹人家也知道轻重,高中生居多。高中生组部分一等奖一览如果这个大赛变成了“学二代”们努力刷履历的大赛,真的还有必要举办下去吗?

道德不一

陈明周组发表埃博拉病毒最新研究成果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是一种典型的负链不分节段RNA病毒,能够引起严重的出血热,具有高致病性、高致死率的特点,生物安全为4级。核衣壳蛋白(Nucleoprotein, NP)包裹病毒RNA,形成NP-RNA模板,调控病毒RNA的合成。单独表达NP就可以诱导包涵体(Inclusion bodies, IBs)的形成,并且之前研究表明包涵体是病毒RNA合成的场所。基质蛋白VP40不仅调控病毒RNA的合成,同时也调控病毒粒子的组装/出芽。但是,VP40调控上述过程的分子机制仍不是很清楚。2020年11月5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明周课题组在Protein & Cell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The two-stage interaction of Ebola virus VP40 with nucleoprotein results in a switch from viral RNA synthesis to virion assembly/budding”。该论文发现,EBOV的NP蛋白的氨基端和羧基端对VP40组装NP都是必需的。NP蛋白氨基端仅将VP40募集到病毒的复制中心-包涵体,VP40与NP蛋白氨基端发生相互作用后,使NP蛋白羧基端的构象发生改变,从而将羧基端的疏水核心区域暴露出来,VP40通过疏水核心将NP组装到病毒粒子中。并且研究发现,如果只保留NP蛋白氨基端与VP40的相互作用但破坏羧基端与VP40的相互作用,VP40将被一直“囚禁”到包涵体中,病毒粒子的释放受到抑制。该研究也进一步发现,VP40通过与NP蛋白的相互作用,是介导整个病毒粒子内部蛋白组装的关键环节;同时,VP40正是通过与NP蛋白羧基端疏水核心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了NP对病毒RNA的包裹,并进一步抑制病毒RNA的合成。该研究揭示了VP40通过与NP蛋白两步相互作用的转换,调控病毒由RNA合成向组装/出芽的切换。据悉,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覃雅丽副教授和陈明周教授为本论文通讯作者,武琳娟博士为第一作者。论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3238-020-00764-0

贝索罗

获批新药全部来自浦东,张江生物医药迎来成果爆发期

2018年,上海市获批4个新药证书,全部来自浦东新区,其中一类新药2个。截至目前,浦东新区已有7个一类新药获批上市,占全国近20%,排名全国第一。作者|黄 祺“简洁、高效,这就是浦东速度。”2019年4月2日上午,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一间会议室里,时长半小时的“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布会”刚结束,参加会议的一位企业家发表了一番感慨。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为“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揭牌,紧接着是一批重点成果转化项目和平台项目集中签约仪式——议程紧锣密鼓,忙得摄影师们满头大汗。这次发布会的节奏,是浦东在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上时不我待心情的生动写照。经过20多年的巨变式发展,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集聚各种产业要素。2018年,上海市获批4个新药证书,全部来自浦东新区,其中一类新药2个。截至目前,浦东新区已有7个一类新药获批上市,占全国近20%,排名全国第一。这一次生物医药规划布局的再升级,将为浦东生物医药产业带来倍增效应,创新药物、创新器械产品,将在更加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环境中,加速涌现。浦东科经委主任唐石青介绍,生物医药产业不仅需要重点产品和领军企业,更需要产业链的支持,其中制造生产是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这一次生物医药制造环节空间的扩展,将满足生物医药产业在制造环节的旺盛需求。他介绍,随着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到2020年,浦东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将在目前基础上增长100%,到2025年,希望浦东生物医药产业从药品的完整度、药品的创新度、药品针对疾病疗效的领先度上,能够受到全世界更多的关注。从研发到生产,打通医药全产业链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上海浦东张江医药产业,已经是一张金色名片。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点关心了三个产业,其中一个就是生物医药产业。在以往亮眼成绩之上,浦东抓住历史机遇,打通医药全产业链,让生物医药产业的聚集效应进一步扩大。过去,提到张江医药产业,业内人士最鲜明的印象,是这片热土上各家企业强劲的研发能力。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已进入成熟期,医药研发领域堪称享誉全球。但长期以来,张江重点聚焦生物医药研发服务能力的提升,服务药物和医疗器械生产制造环节的承载能力确实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现在,浦东以产业基地为依托,促进生物医药研发成果以最高效的方式转化为产品,让这些产品以最快的速度服务于人。爱科百发生物医药公司,是一家总部坐落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创新药研发生产企业,也是此次新揭幕的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首批签约企业之一。爱科百发CEO邬征博士已经在张江工作十年,坐在位于张江药谷大厦内的办公室里,他向《新民周刊》谈起了自己在张江就业、创业、创新的感受。浦东生物医药产业的起步,是从引进大型跨国企业研发中心开始的,跨国医药企业带着成熟的研发管理经验和产业发展理念落户张江,为浦东生物医药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海外生活工作二十多年的邬征博士,作为罗氏制药的员工回到上海,参与了这家跨国药企在浦东的建设。2014年,邬征离职创业,带着从罗氏引进的创新药项目,建立了爱科百发。如今,这款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抗病毒一类新药,已经完成临床II期实验,如果进展顺利,这款新药将在2021年上市。“每年全球因RSV感染引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病例有6400万例,导致2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目前尚无预防RSV感染的疫苗,也没有针对性的药物。如果我们的药物问世,将填补这个疾病治疗的空白。”药物临床实验进展顺利,企业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生产和上市。产业化的问题,摆在了像爱科百发这样的企业面前。“我们公司总部在张江,我对张江也有特殊的感情,我们当然希望生产基地也能放在张江。这一次产业基地揭幕后,希望能够实现我们的愿望。” 邬征说,企业希望有足够的空间,将研发、生产、办公配套等机构都放在一起,为将来的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在浦东,还有众多生物医药创新企业,有着类似的需求和渴望。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公司总经理楼琦介绍说,经过走访调研发现,张江药谷共有6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有就地产业化的需求,结合400多个创新产品,园区看到,建设高水平的生产基地,是众多企业共同的愿望。为推进创新药械成果转化,浦东新区最新规划的4个产业基地4月2日正式揭幕,总面积近10平方公里。新规划的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张江南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定位为创新药物、医疗技术产业化基地及CMO/CDMO委托生产基地,重点承接张江科学城内创新药物科技成果转化及高端制造。上海天慈国际药业有限公司的生物医药生产基地,就落户在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范围内,目前生产楼房已经竣工即将投产。天慈国际药业副总经理池王胄介绍说,天慈目前建设的生物医药生产共享平台,可以为优质原创新药提供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专业服务,为研发企业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成本。他介绍,张江经过20余年的发展和积累,创新体系已趋于完善,近年来张江的创新药成果不断涌现,天慈国际所打造的共享制药平台正好能够及时解决成果转化的问题。目前复星凯特生物的Car-T项目和绿谷制药的GV971项目已经签约入驻天慈基地。此次揭牌的四个基地中,张江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张江东区)也是产业重点支撑基地之一。基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定位为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重点聚焦数字医学影像设备、心血管、骨科器械、微创介入与植入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等创新性强、附加值高的产品,加快实现产业化。根据总体发展目标,到2021年基地工业产值规模达100亿元,申报上市三类医疗器械产品30个以上;到2023年,产业规模达300亿元。上海仁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居金良博士告诉《新民周刊》,作为一家专注于RNA分子诊断技术和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十年来高速成长,但过去受限于相关政策,企业无奈将生产车间分布在两三个相距甚远的地方,这不仅不便于管理,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如今,上海仁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新规划的张江医疗器械产业基地首批签约企业,根据新规划和新的政策,企业的生产空间得以整合,给后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我们近期在基地新买了一幢楼用于研发总部和智能制造中心建设。现在生产、办公空间集中到了一起,沟通更便捷,管理更方便,更是打开了企业持续成长快速突破的新空间,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上海心玮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国辉介绍,这家企业在2020年将有3个医疗器械产品上市,现在企业急需产业化的准备,基地的揭幕正好解决了后续产业化发展的问题。本次公布的产业基地还包括迪赛诺老港基地,面积近0.5平方公里,定位为化学药产业化及CMO基地,重点布局化学药物的高端生产以及化学药物创新品种的产业化平台建设。张江总部园面积约2平方公里,定位为研发中心及企业总部,承担创新药械企业的研发中心和总部功能。发布会上,共30个项目签约,总投资近350亿,预计产能800亿,将解决100个创新药械成果转化产业空间,努力实现15个一类新药获批上市,超过50个三类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楼琦认为,张江区域的六个在产业基地,再加上一个在老港的化学药产业基地,几个基地有不同的功能定位,互相之间协同发展。“如果把这六个板块拼在一起,张江就形成了医药、医械、医疗、医学全产业链,产业空间进一步扩大。”浦东生物医药产业以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张江医疗器械产业基地为重要增长点,到2020年,制造业工业产值和高技术服务业营收合计达到1000亿,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集群,推动浦东生物医药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张江聚集效应,迎来成果爆发期经过20多年的巨变式发展,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效应,迎来成果爆发期。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浦东新区制造业的重要增长点,包括罗氏制药、海尼药业、西门子医疗器械和微创等重点企业去年都取得了大幅度增长。其中,西门子医疗器械和微创医疗器械等龙头企业的高速增长,带动了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快速成长。浦东科经委主任唐石青介绍,2018年,浦东新区生物医药规模达到67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产值为548亿元,同比增长16.2%,比上海市高6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产值近一半。高技术服务业营收为124亿元。2018年,浦东新区在重大新药创制上取得重要突破。10月份,和记黄埔医药的一类新药呋喹替尼上市,是首个在国内自主研发的抗肿瘤新药;12月,君实生物的一类新药重组人源化抗PD-1单克隆抗体获批上市,成为首个上市国产PD-1产品。截至目前,新区已有7个一类新药获批上市,占全国近20%,排名全国第一。同时,浦东新区还有超过100个创新药物处于临床II、III期试验,其中一类新药超过30个,每年有20-30个三类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接下来的几年,一大批创新药物,即将在浦东“破茧”:泽生科技的重组人纽兰格林为国际首创、基于全新靶点与作用机制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已经进入上市申请阶段;绿谷制药和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开发的甘露寡糖二酸(GV971),是全球16年来抗阿尔茨海默症首个临床三期成功的药物,已经递交上市申请并进入快速审批阶段,预计这两个药物将在2019年上市。华领医药的HMS5551、和记黄埔医药的沃利替尼等多个药物处于III期阶段,预计在2020年上市。据统计,浦东新区目前处于II、III期临床试验的药物超过60个,其中一类新药超过30个。同时,2018年有近30个一类新药进入临床试验,恒润达生、复星凯特生物的Car-T产品率先开展临床试验,已经在该领域取得领先优势;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抗癫痫一类新药TPN102等多个新药进入临床,展示了张江实验室在药物研发上的实力。在医疗器械领域,浦东逐渐形成以微创医疗器械、凯利泰医疗器械为代表的产业集群。2018年,微创神通医疗的血管重建装置通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通道获批上市,截至目前,新区共有6个获批上市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占全国11%,占上海市2/3(上海市在全国省市中排名第二)。同时,20个三类医疗器械产品获批注册证。2018年9月,世界顶尖医学杂志《柳叶刀》刊登了微创医疗器械的产品火鹰支架的相关研究试验数据,这是《柳叶刀》首次报道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产品。浦东生物医药的积累和发展,也是上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上海市副市长吴清在4月2日的发布会上说,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一是要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在提高经济密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上下功夫,在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上做文章,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练内功,瞄准科技前沿,聚焦关键领域,尽早取得重大突破,使生物医药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二是要与上海市全力打响“四大品牌”相结合,进一步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推动成果应用落地落实,布局制造业重大项目和重大创新工程,打造一批生物医药“上海制造”国内外标杆企业;三是要与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相结合,充分发挥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作用,进一步推进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等试点,探索在其他领域开展试点改革,推进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形成制度优势、先发优势,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在连续不断的政策支持下,“张江创新药”品牌日益显现出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这一次生物医药版图升级、强化生物医药产业化能力之后,张江生物医药的资源优化将站上新的台阶,为打造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策源地奠定基础。“张江创新药”正在为“上海制造”品牌增光添彩,一个顶级的生物医药创新产业生态环境,已显雏形。转载请在评论区留言,获得授权!转载时,须注明作者、出处和微信号。

痴汉男

中国农科院发布2017—2020年十项重大科研进展

据央视新闻,6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2017—2020年十项重大科研进展,涵盖农业生物技术、重大动植物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农业重大疫病防控、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等多个学科领域。其中“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的进展3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进展4项,“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的进展3项。一是发现水稻“自私基因”,挑战孟德尔遗传定律。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首次克隆了阻碍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自私基因;阐明了自私基因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和促进物种进化中的作用机制。这些发现对创制广亲和的水稻种质资源并有效利用优良种质资源进行优质高产育种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二是首次成功克隆杂交稻种子。水稻研究所水稻染色体工程及基因组编辑创新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首次将无融合生殖这一复杂特性引入杂交水稻中,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实现杂交稻克隆种子“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开辟了克隆种子固定杂种优势研究以及作物育种发展的新方向。三是解决二倍体马铃薯自交不亲和与自交衰退难题。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经济作物全基因组设计育种创新团队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解决了马铃薯自交不亲和难题,解析了自交衰退的遗传基础,成功选育出第一个二倍体马铃薯概念性品种“优薯1号”,为降低马铃薯生产成本、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了力量。四是家禽疫苗免疫成功阻断人感染H7N9疫情。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流感基础与防控研究创新团队率先发现H7N9高致病性突变株,研发出高效H5/H7二价禽流感灭活疫苗并在全国范围用于禽流感免疫防控。有效阻断了H7N9病毒在家禽中的流行,为养禽业每年挽回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五是非洲猪瘟疫苗环境释放和临床试验进展顺利。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重要人兽共患病与烈性外来病研究创新团队成功分离出非洲猪瘟病毒株,顺利完成疫苗实验室创制和中间试制阶段工作,启动了疫苗环境释放和临床试验,进展顺利。六是草地贪夜蛾监测与防控技术有效遏制害虫大面积重发。植物保护研究所围绕草地贪夜蛾监测与防控技术,取得多项国内首创,成功研发种群测报技术,明确虫害生物学规律,成功选出应急防控药剂与天敌昆虫,并形成防控技术方案。七是首次创建覆盖我国全域高精度数字土壤。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土壤耕作与种植制度创新团队融合应用人工智能、人机交互设计与土壤学方法,在国际上首创土壤大数据方法,成功构建中国高精度数字土壤。该成果成功应用于实施耕地保护与地力提升、面源污染防治、基本农田建设等国家工程,取得了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八是高产高油优质多抗油菜品种平均亩产油量翻一番。油料作物研究所油菜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选育的国审油菜新品种“中油杂19”成功打造多种绿色高效生产模式,在长江流域累计示范推广2000万亩,区试含油量高达50%,大面积示范物理压榨平均亩产油量比对照增幅达100.6%,大力推动了我国油菜功能型、效益型、生态型与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为促进我国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九是选育无角牦牛品种填补牦牛舍饲化国际空白。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牦牛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成功解析牦牛角的发生发育分子调控机制,自主选育的“阿什旦牦牛”成功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对我国牦牛良种制种、供种体系建设和牦牛饲养方式转变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为科技助力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牦牛增产、牧民增收、产业增效提供了新品种、新技术。十是自主培育肉鸭新品种打破国外垄断实现我国肉鸭品种国产化。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水禽育种与营养科技创新团队采用4品系杂交配套育种技术,成功培育出高瘦肉率、高饲料转化效率肉鸭新品种“中畜草原白羽肉鸭”。2017年,中畜草原白羽肉鸭新品种的商品代肉鸭出栏量达到6亿只,约占全国市场的23%,实现了肉鸭品种的国产化。

其风域然

微生物所郭惠珊研究员主导的研究入选2020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

2020年11月20日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在南京举办。论坛上发布了《2020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以下简称《进展》)。《进展》共发布10项能够充分代表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前沿研究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涵盖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替加环素新型耐药基因、非洲猪瘟病毒结构解析、土传病真菌和农业氮素管理等研究领域,将有力促进相关应用技术研究,进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物安全、“舌尖上”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解密土传病原真菌的强致病性”入选《2020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郭惠珊团队主导,通过生化和双遗传试验,发现了土传病原真菌分泌几丁质脱乙酰酶、消除免疫原活性,成功规避植物免疫反应,表现出强大的致病性。该研究破解了土传病原真菌逃避植物寄主免疫反应的谜团,为深入解析土传病原真菌致病机理、开展靶向防控提供了分子基础。特别介绍——郭惠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特聘核心骨干。1996年获西班牙马德里大学植物分子病毒学专业博士学位。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子农业生物学院和淡马锡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和执行首席科学家。2004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5年被评为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会士。任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PLoS Pathogens、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等刊物编委,生物工程学报副主编。郭惠珊长期从事病原微生物(病毒、真菌)-植物互作和植物RNA沉默(RNA干扰、RNAi)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在Nature、Nature Plants、EMBO J、Plant Cell、PLoS Pathogens等国际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SCI学术论文80多篇,论文单篇被引用次数最高747次,论文总被引用次数超过4600次;申请专利12项,获得授权专利6项;近年来,郭惠珊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对新疆农业重要支柱的经济作物-棉花-的重要病害进行研究,围绕植物RNAi、miRNA调控以及利用RNAi技术防治素有“棉花癌症”之称的棉花黄萎病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具有较大科学价值的原创性成果。不仅获得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认可,也得到了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国内多家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竞相报道;世界科学新闻发布平台EurekAlert和美国The Scientist也进行了报道和评述。

蹙之乎颐

晨光生物:2019年研发成效显著 新开发产品有望成为增长点

晨光生物董秘周静3月9日做客证券时报.e公司微访谈时表示,2019年,公司研发成效显著,其中开发替代饲用抗生素及化学合成抗氧化剂的植物提取产品取得积极进展,将为畜牧行业替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并有望成为公司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来源: 证券时报e公司

辩论赛

获顶级药企艾伯维和资本大鳄高瓴双重背书后 天境生物(IMAB.US)携CD47最新临床成果新登SITC国际舞台

来源:智通财经网在生物创新药的研发与投资领域,创新药物的研发和审评是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而创新生物药企的内在价值,则需要可靠的临床结果来揭开。半年前,吉利德公司以总金额49亿美元收购了专注研发CD47通路抑制剂的生物技术公司FortySeven后,全球业界意识到,针对CD47-SIRPα通路的创新疗法有望成为继PD-L1之后,肿瘤免疫领域又一片丰饶的新大陆。而作为这一赛道内最具潜力成为同类最佳疗法的TJC4(lemzoparlimab),自然就受到了全球医药界和国际前沿投资机构的高度关注。今年9月,知名跨国药企艾伯维率先与天境生物就TJC4的开发和商业化建立全球战略合作。这项近30亿美元的项目,刷新了中国创新药企产品授权转让纪录。与此同时,明星机构也争相来投。由高瓴资本牵头组成的投资者财团与天境生物达成了通过私募配售(PIPE)融资4.18亿美元的协议,在打破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历史获得最大单笔投资记录之时,也吹响了“长期价投”的号角。如今,天境生物(IMAB.US)携TJC4的1期剂量爬坡试验数据亮相SITC2020大会,用亮眼的研究数据向学界展现自己的研发成果,用创新研发“里程碑”回应全球业界和资本市场的双重期待。依托差异化创新实现CD47赛道“弯道超车”对CD47进行阻断,现已被业界公认为破坏癌细胞逃避被检测和攻击的最具开发前景的方法之一。而这一特性也使得CD47与PD-1一样拥有了成为“神药”的潜质。据智通财经APP了解,目前全球已有超过20家生物技术公司正在开发针对CD47靶点的产品。但迄今为止,还仍未有CD47抗体药物获批上市。其原因在于CD47抗体药物的研发存在一个较高的技术门槛。由于CD47会与红细胞进行结合,从而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严重贫血等血液学副作用,这使得CD47抗体作为癌症治疗手段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受到阻碍。这是所有CD47赛道研发公司面临的最大的难题。此前已有全球多家药企的CD47项目都受到此副作用的严重影响,有的甚至停止了开发。即使是全球临床进度最快的Forty Seven,也仅仅是设计了必须先低剂量再到治疗剂量的方法来减少溶血性贫血,再通过和其他药物联合治疗来加强疗效。但这并未完全解决核心问题。天境生物之所以存在“弯道超车”的可能,在于公司用相对更佳的方式解决了CD47成药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天境生物从开始布局CD47药物研发时,就深刻意识到这个副作用带来的严重挑战,因而在其研发之初就做了差异化创新设计。其创新之处在于,天境生物通过差异化设计和针对性的筛选发现了识别CD47抗原独特表位的单克隆抗体。经深入研究,该表位与红细胞膜表面特殊的糖基化修饰相关,大大降低了与正常红细胞结合,从而避免了常见的血液系统毒性和药代动力学上的“沉没效应”。而此次天境生物在SITC大会上公布的TJC4(lemzoparlimab)的I期剂量爬坡试验数据,进一步验证了该药在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方面的差异化优势。天境生物此次公布的是lemzoparlimab单药治疗实体瘤的初步数据(20例患者),每周给药一次,覆盖9个瘤种,共设置了5个剂量组:1mg/kg、3mg/kg、10mg/kg、20mg/kg和30mg/kg,包括该单药治疗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PK)、药效学(PD)和抗肿瘤活性。该数据首次证实 lemzoparlimab在人体中使用的安全性,在没有任何预激给药(Priming dose)的情况下,其从最低剂量(1mg/kg)至最高剂量(30mg/kg)范围内均显示出良好的耐受性,所有剂量组中均未观察到溶血性贫血,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疲劳、短暂性轻度贫血,患者血红蛋白仅在第一次给药后出现10%左右的一过性下降,且没有剂量相关性。这与临床前研究的表现基本一致。另外,本次临床研究中发现,lemzoparlimab在外周血CD3 + T细胞CD47受体上的占有率(RO)呈剂量依赖性增加。每周使用lemzoparlimab 20~30 mg/kg后,外周T细胞上CD47受体的占有率达到最大饱和度。而此次公布的数据表明,lemzoparlimab在给药剂量抵达30mg/kg时并未出现剂量限制毒性,因此其疗效不会受到毒性限制。这一研究结果对照其他CD47单抗显示出优势。本届SITC年会上,另一CD47抗体产品也公布了单药在实体瘤患者中使用的I期临床数据,其不良反应包括3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而研究进展最快的Forty Seven的magrolimab,此前公布的数据也有17%的患者出现3级贫血。此外,研究还展现出lemzoparlimab单药治疗实体瘤的初步疗效信号。截止到2020年11月10日,入组患者中观察到1例部分缓解(PR)、3例病情稳定(SD)。PR病例是接受30mg/kg剂量治疗的三例患者中的其中一例。据智通财经APP了解,该例PR患者为一名74岁男性,患有黑色素瘤(肝转移),此前经过6个月Opdivo单药和Opdivo+Yervoy的联合治疗,经过影像学确认病情进展,入组后接受lemzoparlimab治疗,在第3个周期的第一天出现疾病缓解,目前处于持续缓解阶段。当前研究观察到的最长持续治疗时间(treatment ration)为280天,入组患者接受的治疗剂量疗程、观察天数及疾病进展等情况如下所示。此前在其他CD47抗体的临床研究中发现,CD47抗体对实体瘤的疗效十分有限。尽管在项临床试验中仅有1例PR,但这已是迄今为止CD47抗体单药治疗实体瘤的最佳数据。至于具体的响应率数据,则需要确定剂量并扩大样本后通过进一步临床试验得出。对比目前同类CD47抗体药物在实体瘤治疗中的数据:Fortyseven的Magrolimab在20mg/kg治疗实体瘤或淋巴瘤仅有5%的ORR;ALX148(高亲和力SIRPα融合蛋白)在10mg/kg剂量组治疗实体瘤也未观察到响应(N=15)。相比之下,出色的安全性以及实体瘤单药有效性数据优势,使得 TJC4(lemzoparlimab)成为CD47赛道内的同类最佳疗法。而凭借这一积极的临床试验结果,这也让市场对该药的未来市场潜能有了更多憧憬。媲美PD-1 展望千亿市场蓝海CD47成为肿瘤免疫治疗潜在靶点的理论基础,在于肿瘤细胞会通过高表达CD47来屏蔽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其作用机理在于,CD47是一种在正常细胞中广泛表达的膜糖蛋白,分子量约为50kDa。当CD47结合到巨噬细胞表面的SIRPα之后,会提供一种“别吃我”信号。当细胞表面的CD47蛋白表达水平较高时,巨噬细胞便会进行规避,从而避免对正常细胞造成“误伤”。因此只要阻断肿瘤细胞中的CD47与巨噬细胞中的SIRPα的结合作用,启动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便可以达到抗癌的效果。但CD47之所以被认为存在与PD-1一样具备成为“神药”的潜质,在于一项关键的研究发现。这项研究表明,CD47在多种实体瘤细胞及恶性血液瘤细胞上呈现高表达,而且其表达水平与疾病进展呈正相关。这使得CD47通路药物在理论上可以与PD-1药物一样用于多类型癌症治疗。因此,在解决血液不良反应后,凭借与PD-1相似的广谱治疗特性,CD47抗体药物的治疗市场有望达到与PD-L1市场相近的高度。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为例,流行病学显示,仅在美国,MDS的新发病例平均为1.5万例/年,死亡7000例/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新发病例则在2.1万例/年,死亡1.1万例/年。以此数据推算,预期美国MDS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10-20亿美元。展望CD47抗体药物的全球市场预期。参考全球PD-1市场,2019年全球PD-1/ PD-L1市场已超过200亿美元。仅默沙东、百时美施贵宝、罗氏、阿斯利康上市的四个PD-1/PD-L1产品,2019年的累计销售额便达到224.32亿美元。而这也意味着,CD47药物一旦成功获批上市,其全球潜在市场也将达到2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326亿元)的同等规模。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据不统计,目前全球已有超过20家公司正在开发针对CD47靶点的药物,具体涉及单抗、双抗、融合蛋白和小分子三类,其中有10余款已迈入临床研究阶段。在海外,目前走在最前列的正是吉利德从Forty Seven收购而来的Magrolimab,此外Trillium、Arch Oncology和ALX Oncology等公司的CD47相关项目也在陆续推进中;而在中国,目前国内申报临床的CD47药物也已多达10款。但从研发进度来看,在当前全球范围内,涉及CD47药物研发的整体进度较为缓慢,绝大部分仍处在临床前和临床I期阶段。目前临床进度最快的当属Fortyseven的Magrolimab。不出意外的话,该药将会是全球最早获得批准上市的CD47抗体药物。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其并未切实解决贫血的副作用以及必须和其他药物联用,无法作为单药治疗,所以Magrolimab很难成为同类最佳药物。而正如上文提到的,在采用差异化创新设计后,TJC4(lemzoparlimab)用相对更佳的方式解决了CD47成药的核心问题,在此次SITC大会上公布的实体瘤单药有效性数据支撑下,TJC4有望超越Magrolimab成为赛道内的“同类最佳”。随着近年来天境生物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其隐藏在CD47研发管线背后巨大的发展潜力不断被挖掘,这家成立仅有4年的创新药研发公司越来越受到全球业界和资本市场的青睐。创新研发获业界和投资机构“双重背书”一直以来,天境生物都坚信“创新药物的研发是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而在公司从创新到价值的转变过程中,国际交流与合作一直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从成立之初到现在,天境生物与全球范围内众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此外,公司在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项目构建具有高度差异化的创新产品管线的同时,还积极对外授权资产,通过合作将产品推向全球,并获得继续开发的资金,以形成良性循环。2019年9月,天境生物与默沙东达成合作,开展TJC4(lemzoparlimab)和PD-1药物Keytruda联合用药的临床I期试验。值得注意的是,天境生物是目前默沙东在CD47通路研究领域的唯一合作伙伴。今年9月,天境生物宣布与跨国药企艾伯维达成总价值近30亿美元的战略合作,同样引发了全球关注。智通财经APP了解到,两家公司宣布就天境生物正在开发的CD47单抗TJC4(lemzoparlimab)达成战略合作,艾伯维从天境获得该药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以外国家或地区的开发和商业化权益。这项交易包括1.8亿美元的首付款、首笔里程碑付款2000万美元,后续最高可达17.4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上市后基于全球净销售额的两位数比例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协议还授予未来双方在CD47相关治疗方案方面扩展合作的权利。不难看出,先后与默沙东和艾伯维的强强合作,充分说明了两家跨国同行对于天境生物在CD47研发领域的高度认可,更是验证了公司巨大的投资潜力。就在宣布与艾伯维合作的当天,天境生物还同时公告,已达成通过私募配售(PIPE)融资4.18亿美元的协议。此次投资者财团由高瓴资本牵头,GI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作为重要投资人,另外还包括多家知名的亚洲和美国生物科技投资基金。据悉,这是过去五年全球生物科技领域最大的融资(不包括有战略投资的融资),同时也是目前中国国内的生物科技公司历史获得的最大的单笔投资。这不仅将为天境生物带来持续研发所需的资金,而且这些战略投资者也将为公司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天境生物在一级市场大受欢迎,在二级市场同样是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据智通财经APP观察,自今年1月登陆纳斯达克以来,天境生物股价一路走高,已从上市时的每股14美元一路攀升至最高47美元,成为今年股价累计涨幅最大的中国生物技术公司之一。可见,经过长期的市场磨合,投资者已经对天境生物的投资潜力有了深刻的认知。目前随着TJC4(lemzoparlimab)的创新研发到达关键性节点,天境生物正式进入到创新研发推动估值增长的良性价值释放模式中。待未来天境生物研发管线相继落地,公司估值也定会随之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