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考研参考书目/考试科目致硕考研分享考试科目:107200生物医学工程全日制01现代医学技术全日制02生物医学检测技术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40生物医学综合(生理生化)或641医工综合(信号处理与计算机)参考书目641医工综合(信号处理与计算机)信号与系统(第三版),曾禹村,张宝俊等,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数字信号处理(第1-5章),王世一,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数据结构(C语言版),严蔚敏,吴伟民,清华大学出版社640生物医学综合(生理生化)王建枝钱睿哲.病理生理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傅松滨.医学生物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周春燕.药立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王建枝陈国强.病理生理学(英文改编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9.
202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考研参考书目/考试科目基本信息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第一门考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第二门考试科目201英语一第三门考试科目302数学二第四门考试科目911材料综合参考书目:1.《物理化学》天津大学第五版、解题指南第二版2.《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方法》王富耻.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3.方向三选一:金属、陶瓷、高分子及复合材料《高分子物理》过梅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近日,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在该院的研招办公布了2021年首批第一志愿录取名单。包含了5大专业的第一志愿录取名单:107200生物医学工程、085400电子信息,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妇产科学,肿瘤学。——第一志愿录取率真的很高!接近100%!以及2个调剂专业的首批录取名单:077700,083100(生物医学工程方向),调剂比例为1:3。调剂复试总成绩=初试成绩/5×0.6+复试成绩×0.4。2021年考研第一志愿复试成绩公示(107200、085400)3月31日公布了第一志愿:107200生物医学工程、085400电子信息,二大专业的复试成绩。录取率基本接近100%!仅一名同学候选!2021年考研第一志愿复试成绩公示(100207、100211、100214)4月1日公布了该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妇产科学,肿瘤学三大专业的复试成绩。录取率100%。全部录取。2021年考研第一批调剂考生(077700、083100 生物医学工程)复试成绩公示1,生物医学工程专业(077700):2名录取,2名候选;2,生物医学工程专业(083100):5名录取,3名候选,3名缺考(放弃);-end-注:文中数据均来自重庆医科大学研招办,麦麦仅作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1
距离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还有一周的时间,为了能让同学们能精神抖擞地迎接考研,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开展了“考研助力,筑梦青春”送祝福活动。学院为考生精心准备了励志盲盒,校领导、辅导员和研究生学长学姐们为考研学子亲手送上考研盲盒,为他们加油打气。盲盒里有套装文具(物理攻击+100%),希望同学们在“战场”上稳定发挥,下笔有神;还有国旗(精神力量+100%),代表着心中有国,旗开得胜。除此之外,每份盲盒还搭配了一个随机“补给”(恢复力+100%),有橙子,寓意心想事“橙”;有棒棒糖,代表金“棒”题名;有果冻,蕴含“果”然有你;还有苹果,希望“苹”安上岸;当然,我军还有“啦啦队”——个性化祝福贺卡,由辅导员和研究生师兄师姐亲笔书写,为考研学子加油打气。学院的盲盒祝福在凛冽寒冬里暖到了考研学子的心,2017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姜睿同学非常激动:“想不到我们学院会如此准备惊喜,心里感觉暖暖的,备考路上更有干劲了!”同样,2017级生物医学工程卓越班李晓虎同学感慨:“真的很感动,希望最后能够给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虽然仅剩一周时间了,但我要拿出200%的努力!”甚至连参与整个活动筹划和准备过程的研究生师兄师姐都感叹道:“这么暖心的祝福,我们也想再考一次研了”。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学校、学院、老师和师兄师姐们对考研学子的期待与祝福,那我们就一“研”为定!祝福考研学子旗开得胜、金榜题名!据悉,医食学院2021届本科毕业生共有388名,其中有260名同学报名了硕士研究生考试。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旨在为考研学子们加油助威,让他们在紧张复习之余收获一份来自学院的祝福。学院历来重视学生考研工作,全方位、多措施为考研学生提供良好环境和便利条件,将“大梦想”化为“小行动”,保障同学们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考研复习中。冲刺的号角已经吹响,相信医食学子定会斗志昂扬,在考研的战场上凯旋。来源:周到【来源:周到客户端】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2020硕士备考干货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研,近年来考研人数的剧增,考研的竞争也是非常的激烈,如果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考研备考周期越来越长,有些同学大三开始准备,有些同学大二的时候有想法,还有些同学刚上大学就决定考研。栾老师去年的一个学员,刚刚升大一,因为上的是一个三本院校,学的是会计专业。家里希望学历能够高些,也好找工作。所以希望她考研,去读上财的会计专业。上海财经大家都知道难度的,后来父母综合考虑,她们学校也不一定学的多好,大一就给她选个考研辅导班。这样上三年,考研还用担心吗?有同学说了,老师考研战线拉的太长不好,这个是因人而异的,战线上对于备考轻松点。后来这个学生就跟着18届的同学上着考研班,马上又要跟着19届的上第二年,其实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更轻松了。其实像她这样的学生真的很多,都是希望一次性通过,提前做足准备。对于2020届考研,厚大欧阳栾天老师整理了,你应该了解的考研必备常识。1.考研高校选择A.三本(本地区、本学校、本专业)*容易成功;B.三跨(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难成功;C.一本二跨(本专业、跨地区、跨学校)*为理想;D.二本一跨(本地、本专业、跨学校)*能成功;E.二本一跨(本地、本学校、跨专业)*成功。特别说明:A、B两种选择较为极端,一般不可取;C、D、E三种选择是较为理想的考研模式,也是可取的。2.院校与专业(1)该院校是985还是211(2)该专业在全国排名第几位(3)近五年该专业招生人数、报考人数、录取率(4)近三年该校本专业指定参考书变化情况(5)近四年该校本专业专业课真题有售与否(6)近六年该校本专业开办考前辅导班与否(7)近五年该校本专业硕士生研究生毕业就业情况(8)自己能否在这个专业找到一位相当的硬关系3.考研科目共四门:两门公共课、一门基础课(数学或专业基础)、一门专业课两门公共课:政治、英语;一门基础课:数学或专业基础;一门专业课(分为13大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其中:法硕、西医综合、教育学、历史学、心理学、计算机、农学等属统考专业课;其他非统考专业课都是各高校自主命题。4.考研分数政治:100分英语:100分数学或专业基础:150分专业课:150分其中:管理类联考分数是300分(包括英语二100分,管理类综合200分)。总分合计:500分5.试卷结构政治:(马原24分,毛特30分,史纲14分,思修与法律基础16分,当代世界经济与形势与政策16分)英语:(完型10分,阅读A40分,阅读B(即新题型)10分,翻译10分,大作文20分,小作文10分)数学:理工类(数学一、数学二)经济类(数学三)数一:高数56%、线性代数22%、概率统计22%数二:高数78%,线性代数22%、不考概率数三:高数56%,线性代数22% 概率统计22%提示一般情况下,工科类的为数学一和数学二:【考数一的专业】其中工学类中的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20个一级学科中所有的二级学科和专业,以及授予工学学位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一级学科均要求使用数学一考试试卷。【考数二的专业】而工学类中的纺织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5个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和专业均要求使用是数学二考试试卷。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工科类要求的数学试卷难易程度是由招生单位决定的,比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料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对数学要求高的二级学科则选取数学一,要求较低的则选取数学二。【考数三的专业】经济类和管理类的为数学三,经济类和管理类包括经济学类的各一级学科、管理学类中的工商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的一级学科和授予管理学学位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一级学科。6.报名及考试时间7.研究生考试时间第一天上午政治:(8:30~11:30)第一天下午英语:(2:00~5:00)第二天上午数学或专业基础课(8:30~11:30)第二天下午专业课(2:00~5:00)8.考试成绩公布时间每年3月份公布考试成绩(1)复试一般在4-5月(2)复试在考研中的权重是30%~50%(3)复试分为笔试和面试(4)笔试分为英语的听力笔试和专业笔试(5)面试分为英语口语和专业课面试9.专硕vs学硕区别在于:学制不同:学硕大多3年,专硕都是2年。(现在好多都是2.5年,即12月左右毕业的样子)专硕:偏实践国家扩招而设的考试难度较简单(数学二、英语二)奖学金较学硕难拿双证(注明专业学位)学硕:偏研究传统研究生形式考试难度较困难,奖学金相对容易双证读博方便,考不上可以调剂专硕,专硕不能调剂学硕所以,大家请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考虑,如果只是为找工作,是否要选择专硕以保险起见?一定要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很重要。10.人数与难度举例来说: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172万,比2013年减少4万人;其中专业学位硕士报名人数68万人,比2013年增加9万人。但是请大家注意一下,172万的水分有多大呢,帮大家估算下,这个的统计数据是在缴费前单纯的报名人数,也就是有很多人在决定考那个大学前,会报名1-3个不等个大学,也就是报名1-3次,缴费是只缴1个,很多人也是在缴费时放弃了,缴费金额不同省份不同,江苏省是120元,这样的话,实际真正缴费上考场的人数多约为150万,加上根据在考场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考场会有1/5人缺席,那么大约是在120-130万之间,而其中不具备竞争能力的也会有相当一部分,也就是说,实际的竞争对手能有100万左右吧。结语:首先我们要做决定的事情就是要不要考研,我们要明确的自己读研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职业规划,还是为了那三年的学生生涯,还是追求学术?抱着不同的目的考研的人有着很大的区别,我是亲眼看到为了荣誉而战的人的那种让人佩服的执着,如果自己的执念不是太深,能坚持到*的人并不是太多,我身边的人从3月*开始一起奋斗的人,能站到*的真的不到一半。如果你确定你要读研,是为了一个很明确的目标,会为了自己提供一个很棒的动力,不至于动摇,不至于迷茫,所以在考研之前一定要考虑好。研究生不代表着就比工作,出国等等路线更好,在这样的未来的三年里会得到什么,又会失去什么,自己要计算好。读研还是工作好,这种问题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只能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决定,根据自己想要从事的工作,想要的未来来决定。
上个月考研放榜,有个自称医学技术类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咨询笔者关于某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分数线问题。笔者一头雾水,生物医学工程类里没有专业的啊?他怎么说自己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后来查证后才知道他是医学技术类的。1、医学技术类专业是什么这个专业类属于医学门类,全部专业如下图所示。这十几年教育设置本科专业越来越随意,把社会上昙花一现的热门岗位、专科教育专业、拍脑门认为是以后热门的专业随便编排进本科专业目录。然而很多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口就业都是问题。学生4年迷茫,毕业就失业高校和教育部也不管。医学技术类以前据闻是专科专业,莫名其教放进本科来了。很多综合性大学和医科大学赶忙开设专业来骗学生。实际上培养方案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临床医学影像差别不大。不过该专业毕业后貌似就业还不错,以前专科生从事的医学技术类岗位可以招本科生了。而且秒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不能靠医学类职称对于考编制和评职称有害。医学技术类可以考职称,医院喜欢多了。2、考研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以前考研还是很和谐的,传统的电子、计算机、医学、生物、核物理专业的听都没听说什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更加看不起会跨考过来。而且很多迷茫了4年的学生大都都想跨考走的。可是这几年就业不好,生物医学工程本专业的想读研的多了。想跨考过来的也多了,其中就有医学技术专业类的。可以说本专业的一点危机感都没有,以前过线就能读,现在高校挑花眼,如果没有过强的专业能力就是电子、计算机能力很容易被刷。3、就业可以说医学技术类专业是高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挤破头想进医院,可是医院只想他们去设备科打杂。其他的什么摆位拍片、调试肿瘤放射设备的用医学技术类专业的不是更适合,还可以考评职称。所以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真的是一点危机感都没有。本来就业就差了,还被挤占了一部分继续浑浑噩噩。坚持电子、计算机才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唯一之出路。
1.考研高校选择:A.三本(本地区、本学校、本专业)最容易成功; B.三跨(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最难成功; C.一本二跨(本专业、跨地区、跨学校)最为理想; D.二本一跨(本地、本专业、跨学校)最能成功; E.二本一跨(本地、本学校、跨专业)最好成功。 特别说明:A、B两种选择较为极端,一般不可取;C、D、E三种选择是较为理想的考研模式,也是可取的。2.院校及专业选择(1)该院校是985还是211 (2)该专业在全国排名第几位 (3)近五年该专业招生人数、报考人数、录取率 (4)近三年该校本专业指定参考书变化情况 (5)近四年该校本专业专业课真题有售与否 (6)近六年该校本专业开办考前辅导班与否 (7)近五年该校本专业硕士生研究生毕业就业情况 (8)自己能否在这个专业找到一位相当的硬关系 这些因素归结起来就是内部的个人规划和能力,外部的院校分数和就业,19的考研er需要慎重考虑啊。3. 18年考研流程4.初试介绍初试时间:研究生初试日期,是由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定的,2017考研初试时间为12月24日-26日,2018年考研初试时间,为12月23日至12月24日。一般而言,若无特殊原因,考研初试时间,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考试科目:共四门:两门公共课、一门基础课(数学或专业基础)、一门专业课。两门公共课:政治、英语。一门基础课:数学或专业基础。一门专业课(分为13大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法硕、西医综合、教育学、历史学、心理学、计算机、农学等属统考专业课,其他非统考专业课,都是各高校自主命题。考研科目分数设置:总分500分政治:100分英语:100分数学或专业基础:150分专业课:150分另外,管理类专硕、及审计硕士初试总分是300分(包括英语二100分,管理类综合200分)。考试成绩公布时间:一般是每年3月份。5.考研里的专业课一和专业课二分别指什么考研“专业课一”一般是指理论考试,根据大纲上列出的参考书目复习。“专业课二”就是与你报考方向相关的实践题。6.研究生考试时间:每科3个小时第一天上午政治(8:30-11:30)下午英语(2:00-5:00)第二天上午数学或专业基础课(8:30-11:30)下午专业课(2:00-5:00)7.试卷结构政治:(马原24分,毛特30分,史纲14分,思修与法律基础16分,当代世界经济与形势与政策16分)英语:(完型10分,阅读A40分,阅读B(即新题型)10分,翻译10分,大作文20分,小作文10分)数学:理工类(数一、数二)经济类(数三)数一:高数56%、线性代数22%、概率统计22%数二:高数78%、线性代数22%、不考概率统计数三:高数56%、线性代数22%、概率统计22%一般情况下,工科类的为数学一和数学二:【考数一的专业】其中工学类中的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20个一级学科中所有的二级学科和专业,以及授予工学学位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一级学科均要求使用数学一考试试卷。【考数二的专业】而工学类中的纺织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5个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和专业均要求使用是数学二考试试卷。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工科类要求的数学试卷难易程度是由招生单位决定的,比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料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对数学要求高的二级学科则选取数学一,要求较低的则选取数学二。【考数三的专业】经济类和管理类的为数学三,经济类和管理类包括经济学类的各一级学科、管理学类中的工商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的一级学科和授予管理学学位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一级学科。8.学术型硕士、专业型硕士招生考试科目有哪些?学术型硕士招生考试科目有哪些?学术型研究生招生初试科目一般为四个单元,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西医、中医设置三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专业型硕士招生考试科目有哪些?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初试科目一般为四个单元,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体育硕士、应用心理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药学硕士、中药学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硕士初试科目设三个单元,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课。会计硕士、图书情报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和审计硕士初试科目设两个单元,即外国语、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资产评估硕士初试增设经济类综合能力科目,供试点学校选考。9.不同学历考生报考的条件与要求10.考研备考日历准备阶段:当前-2018年2月,搜集考研信息,确定好报考的专业和学校。基础阶段:2018年3月-2018年5月,第一轮复习,注重基础,复习英语和数学。提高阶段:2018年6月-2018年9月,第二轮复习,关注招生简章、考研大纲。强化阶段:2018年9-2018年10月,考研报名。冲刺阶段:2018年11月-2018年12月,第三轮复习,做真题模拟题,现场确认一般在11月。临考阶段:2018年12月底,打印准考证。复试备考阶段:2019年1月-2月,备考复试。复试阶段:2019年3月-2019年4月,进行复试。调剂阶段:2019年4月-2019年5月,调剂。录取阶段:2019年6月-2019年9月。11.考研常见名词解释学术型硕士: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学术型学位,按招生学科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军事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3大类。专业型硕士: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中国经批准设置的专业硕士已达15类,专业硕士教育的学习方式比较灵活,大致分为在职攻读和全日制学习两类。同等学力考研生:报考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力者,是指未获得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但是业务水平,达到了本科毕业生水平的生源,这类没有没有国家教育部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的考生,均属同等学力考生。在职研究生:在学习期间,仍在原工作岗位,承担一定工作任务的研究生,2016年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在职研究生”被改称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考取方式,一种是双证一月联考,另一种则是单证五月同等学力申硕。双证是指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单证是指学位证书。非定向研究生:在录取时,不确定未来的工作单位,在校期间享受国家规定的奖学金和其他生活待遇。毕业时应服从国家就业指导,在国家规定的服务范围内,进行安排或实行双向选择。定向培养研究生:在招生时,即通过合同形式,明确其毕业后工作单位的研究生,其学习期间的培养费用,按规定标准,由国家向培养单位提供。统考:统考也就是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分为公共课统考、和专业课统考。公共课统考报考:政治、英语、数学。专业课统考有6个专业:计算机、法硕、心理学、教育学、西医综合、历史学、农学。联考:联考,也就是全国联考,是由招收该专业硕士的多所高校,联合招收、统一命题,一般有管理类联考、经济类联考、法律硕士联考、同等学力申请硕士联考等。12.享受考研初试加分及特殊政策的考生有哪些?哪些考生,可以享受初试加分政策?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②三支一扶计划。③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④赴外汉语教师志愿者等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考生。⑤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退役后的考生。符合以上五项条件,任何一项者,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⑥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项目服务期满、考核称职以上的考生。符合第六个条件者,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其中报考人文社科类专业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5分。这些考研小常识你记住了么?对你的复习规划有没有一点帮助呢?希望大家都能够选择合适自己的院校专业、并制定出最有效率的复习计划。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常松)1月15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自2020年起取消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并在36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开展强基计划试点招生。这几年,任何新高考改革都会引起社会的广泛议论,特别是考生家长的密切关注。每一项新高考政策的出台,都是对中国高考制度产生深远影响,引导高中办学的大方向,考生备考报考策略的重要影响。持续16年的自主招生戛然而止,“强基计划”重装来袭,高考怎么改?考生怎么考?大学怎么招?留给2020年高考的时间也已经不多了——这一天距离2020年高考还有144天。回归高考,新计划是一场怎样的格式化?此次《意见》出台,内容十分具体。已经在当天各大媒体和公众号进行了全平台覆盖。一个结束,一个开始。作为一项替代方案,对比强基计划的“面板属性”,自然会和以往的自主招生相比较。强基计划是一个升级版吗?不,恰恰相反,这是一场对招生工作的“格式化”。和以往的自主招生不分专业不同,强基计划一出场便是明确了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改革方向。这也正是这项改革的亮点。强基计划的招生专业定位于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意见》还明确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为重点招生专业。这一聚焦让公众看到了国家集中力量发展重要战略领域,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决心,也正是2013年以来,国家一系列做强前沿科技、升级产业经济、加强文化自信等政策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必然延伸。比如,对于当下最火热的人工智能领域,芯片技术依旧是中国最亟需解决的问题,据计算机系博士生介绍,在攻关技术领域需要的物理基础极高。在近日科技界火热的“活体机器人”研究中,也是借助了精密的数学编程计算。而此次重点招生专业中,历史、哲学、古文字学也在其列,也体现出了人文学科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意见》非常明确地提出单独设立计划,避免这种错位。而且《意见》还要求针对强基计划单独制定培养计划,教学资源倾斜,这相比于自主招生也是一大进步。以往自主招生的很大问题在于大部分高校不限制专业,而通过降分政策录取的考生,其裸分往往不高,可选的专业也是被挑剩的。比如,某一流大学的自主招生政策是没有“线上分”,即降分只保证考生被录取,但专业录取时,不看降分,仅看裸分,可想而知最终录取的专业往往都是裸分没有招满的冷门专业。这与挖掘学生在某方面具有突出潜力的初衷相悖。和2003年自主招生开始时一样,强基计划首批的高校并不多,而且很整齐,就是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大学”(A类)的36所大学。事实上,2003年首批自主招生试点高校也只有22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名单: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回归高考”,是当下多元化高考选拔政策的核心要点。在新高考体系内解决全面发展、多元选才的问题,而并非给高校开一块自留地。从招生选拔模式上来看,也完全抛弃了自主招生时代以材料作为主要依据的方式,而是以高考成绩为主体。《意见》要求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确定参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根据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按考生综合成绩由高到低进行录取。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考生须参加统一高考。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强基计划的成绩结构是由三块构成,高校掌握的只是15%之中的一部分,即高校综合考核结果;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则是由各省建立统一档案库来完成,这也是新高考改革中的新生事物,不仅在强基计划中作为一部分成绩,在很多省份的新高考改革“两依据一参考”的模式下,综合素质评价也成为了高考裸分之外,升学的新参考。虽然高考成绩是硬性要求,但是《意见》仍然针对少数“偏才怪才”的进行了制度设计。在《中国教育报》的解读中,强基计划将选拔两类群体,主体是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和少数在某个领域具有突出才能的“偏才怪才”。 具体来说,针对第一类考生,高校根据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85%,并按考生综合成绩由高到低进行录取;针对第二类考生,由高校提前制订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向社会公布,组织专家对相关考生进行严格考核,达到录取标准的,经高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报经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核准后予以录取。这也可以看出,像以往通过五大学科竞赛进入国家集训队的优秀高中生,仍有破格机会。从强基计划的流程上来看,也是突出了回归高考的特点。强基计划的报名在高考前,高校考核安排在高考成绩发布后,高考成绩既是入围条件,又是录取依据。这种类似于“初试+复试,初试成绩计入总分”的模式,在考研、公务员考试中都被广泛使用,更具有普适性、公平性。而且,强基计划不仅是招生政策,更是培养政策,入学后,高校单独制定培养方案。《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多维度的培养模式。这也是新高考改革的一大进步之处。十大禁令,能否守住公平的红线?改革开放40多年来,高考至今依旧被全体中国百姓认可,依旧被认为是最适合当代中国国情、最公平的大学招生考试。无论贫富贵贱、无论什么阶层,一张考卷上的比拼,让无数国人完成了阶层跃迁,从农村走向城市,从贫困走向富裕。“公平”是中国人对于高考的最大期待,也是最敏感的神经。特别是在阶层固化言论日益风起的当代,对于高考公平性的追求是压倒一切的。强基计划一出台,《意见》便提出了十条禁令,正是针对自主招生的陈年积弊,看守住高考公平性的红线。严格遵守强基计划招生“十严禁”1.高校不得发布未经教育部备案的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或进行虚假招生宣传;2.不得以任何形式组织与强基计划招生挂钩的冬令营、夏令营及考核工作,或委托个人或中介组织开展报名、考核等有关工作;3.高校招生工作人员、专家评委不得参与社会机构组织的各类培训、辅导活动;4.不得以“新生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进行恶性生源竞争或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5.未经批准不得突破强基计划的招生计划录取;6.不得在发放新生录取通知书或新生入学报到环节更改考生录取专业;7.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相关学科之外的专业就读。8.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得擅自扩大强基计划招生高校范围或出台与国家招生政策相抵触的招生办法。9.省级招生考试机构不得为不符合要求的考生或违反规定程序办理录取手续。10.有关中学等不得出具与事实不符的考生推荐材料、证明材料等或在考生综合素质档案中虚构事实或故意隐瞒事实。以上十点非常具体地规定了强基计划的“招生纪律”,如打击虚假宣传、招生人员参与社会培训、突破计划录取、扩大招生规模、程序违规、材料造假等。可以说一红头文件的方式给强基计划画下了红线。这一点在以往自主招生中并没有如此详细的规定。资料图来自南开大学新闻网近年来,自主招生丑闻时有发生,甚至有一流名校因招生腐败而出现被停招一年的情况。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高校自由度过高,过程不透明,计划不公开,社会无法监督。考生眼前就是一笔糊涂账。尤其在一些监管不力的高校,更成为了利益输送的隐形渠道。强基计划诞生之初就必须要从反腐的角度把权力锁紧。此外,《意见》还规定了不得举办与招生挂钩的夏令营、冬令营。为何会有这样一条规定呢?这就要回溯一下自主招生16年来的历程。2006年,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5所在京高校开始尝试组建联考。2009年,以清华为首的“华约”和以北大为首的“北约”成立,北大推出校长推荐制,部分高校纷纷加入,当时甚至有人将此比喻为“名校的小高考”。2010年,局部联考演变成为了全国大规模的联盟。部分高校签署《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卓越联盟成立。至此,三大自主招生考试联盟鼎足而立。同年,清华北大开始举行自主招生夏令营、冬令营。长久以来,自主招生由于高校的自主权,逐渐由最初的“掐尖”演变成了“圈地”。自主招生的申请在高考出分之前,也就是说没有高校知道到底是谁会成为录取线上的学生。因此,提前通过各种形式,给予降分政策,提前锁定一批优质生源,成了很多高校招生组的“押宝”行动。而高中方面,占据了“卖方市场”之后往往为了最终名校录取人数最大化,在各高校之间纵横捭阖,增加筹码。一年一度的招生季,大学之间、大学与高中之间不啻于一场宫斗大戏。强基计划的报名在高考之前,依旧给予了高校“圈地”的操作空间。因此,《意见》规定禁止任何形式与招生挂钩的夏令营、冬令营,不得以新生高额奖学金等恶性竞争,也就从根源上杜绝了“许愿”的可能,再配合不高于15%的自主权限制。高校闪转腾挪的空间被极大压缩,可以倒逼高校回到“选才”的本质上来。再来看考生这边,不得在发放新生录取通知书或新生入学报到环节后更改考生录取专业、原则上不得转到相关学科之外的专业就读,也会限制和筛掉一部分“混”进强基计划,试图曲线救国的考生。在以往的各类专项招生计划中,经常有考生通过报考这类专项计划,入校后再转专业的操作来进入裸分考不进去的名校。比如很多高校的国防生、定向生、免试生的录取分数线比统招录取线低一些。但是,这类考生往往容易出现最终违约,导致教育资源浪费。而这种操作也给高校相关负责部门的权力寻租提供了渠道。因此,作为服务国家重点战略的强基计划,在入口处就防止投机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保障了真正“报国型”考生能够得到计划培养的“公平性”。新政之下,考生如何操盘高考路线?对于高考家庭来说,最关心的还是新高考政策如何影响升学路径。其实,从“面板属性”来看,强基计划仍是少数高校(有能力报考36所试点大学)、少数学生(有志于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选项。大部分考生仍然需要关注新高考体系本身,如很多省份正在试行的“两依据、一参考”模式。以全局的心态面对新高考。新高考从高三冲刺的“百米赛”,变成了绵亘在整个高中的“马拉松”。比如北京市新高考中增加了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作为高中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共分为13个科目,各科目的考试分散到高中三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来进行考试时间的选择。这种考试模式要求学生在高中的学习中,注重每一阶段的学习和积累。此外,改革省份的高考英语考试,听力考试与笔试成绩分离,在听力分数30分不变的前提下,考试机会由一次增加为两次,并在两次考试中取较高一次的成绩计入到高考总成绩。可以想见,这个设计的初衷是弱化英语考试,但是最终的效果却是次次都不能松懈,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学生负担更重。这种压力从以前高考的两天考试,分散到了高中三年,从选科到结业考试,到高考科目,每一步都影响最终结果。谈到选科,新高考改革后将实行“3+3”的考试模式,除了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进行统考外,不再使用文综理综试卷,而是改为“6选3”的选考模式。高考选考科目与大学报考专业挂钩,高校的专业会对所选科目做出限制和要求。有统计显示,不提科目的专业不到1/3,多为哲学等文科专业。结合强基计划的专业(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与选科有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有意向在两年后报名强基计划的考生必须在高一选科时就确定好方向。而从“回归高考”的角度看,基础学科专业和高考科目的契合度也非常高,因此,强基计划可能针对考生在选科这一关就已发了一轮“入场券”。考生在在高考选考科目的选择时,不但要明确自己的学科优势和兴趣爱好,结合自身未来的职业规划,更要明确自己未来所要报考的高校在专业科目方面的要求。北京新高考改革 图片来自北京日报此外,学科竞赛依旧具有价值,在选科时代,能够提高某一科的成绩是比文综理综时更加有必要的。很多学生抱着把一科学好的心态来学习竞赛是比较合适的。不过从往年来看,毕竟能最终通过竞赛获得保送的学生仍是凤毛麟角,不必将筹码继续压在竞赛上。相反地,体育成绩会越来越成为未来成绩结构中要的一环,甚至有趋势是,国家会通过升学政策进一步强调体育成绩在升学考试结构中的权重。这一点,高中阶段一定不要松懈。裸分之外还有什么空间呢?强基计划是少数人的选项,而大部分学生应该更多注重“综合素质评价”这一项改革举措。在《强基计划招生程序及管理要求》中明确指出,“已建立省级统一信息平台的省份,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将考生电子化的综合素质档案提供招生高校。未建立省级统一信息平台的省份,由考生就读中学提供经中学校长签字确认的综合素质档案。综合素质档案须提前在考生就读中学详尽公示。”综合素质评价是新高考改革“两依据一参考”中的参考,上海、浙江均建立了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并在高校招生中参考使用,使对学生的一次性、终结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此项改革旨在改变传统高考中的“唯分数论”倾向,用多把尺子“量”人才。综合素质评价如何使用呢?在浙江省的试点中,试点高校单独发布招生计划,计划中的每个专业,按照“高考+综合素质评价”通过一定的计算方式合成综合成绩,再以综合成绩排名作为录取依据。而浙江省的试点高校中,不仅仅是双一流大学(浙大、清华、北大),还包括一些省属大学(浙江师大、浙江工商大学)。山东省2019新高考政策中,也采用综合素质评价招生,10所大学中既有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也有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高校层次比较多。因此,面对强基计划的新政策,考生不仅仅要注意政策本身,更要了解整场新高考改革,它会颠覆很多以往的报考经验。基础学科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考生要有自己的规划,对于大多数考生,和你没啥关系,好好提高裸分,这是最最最核心的竞争力。路阻且长,强基怎样真正强起来?强基计划真的能“强基”吗?热议之后必须还得冷思考。强基计划出台就被社会各界给予厚望,但是这也才是第一步。高校和学生才是计划的主体,是成功与否的关键。改革的最终成效,决定的因素永远不是决策层的一纸文件,而是执行层的贯彻实施。在以往的高等教育中,出现过很多最终实施效果和顶层设计偏差较大的情况。比如2018年取消的“国防生”,很多高校的培养方案并不能适合部队需要,学生到岗后无法胜任基层工作;生源甄别不足,不少考生缺少扎根部队的思想准备,将其视为低分进名校的渠道而最后毕业违约等。再比如专业硕士,由于时间紧张很多面向业界的实践实习流于形式,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工作;很多硕士生导师并不能结合职业背景给出针对性地培养,简单地把科学硕士、专业硕士混在一起指导。强基计划能否最终收效,为国家基础科学和重大战略领域培养人才,还要看接下来各高校的具体措施。然而,各高校的情况差异很大,强基计划和双一流建设如何结合也是一大挑战。目前来看,强基计划最终能否成功,面临招生和培养的双重挑战。2019年6月25日,江苏南京,考生和家长在一个高考志愿填报咨询会上查看参会院校名单。 图自新华社先看生源的方面。就业仍旧是专业选择的主要引导力,考生和家庭对于大学,特别是名校教育最主要的个人期望主要仍旧是个人职业发展前景。制约基础学科发展的根源并不在于生源一侧,而是在于就业。当今中国基础学科科研岗位少,工资待遇低,成长周期长,甚至有些高校和学科博士产能过剩。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就算是学生招进来,也长不起来,留不住。更何况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再做博后,甚至需要出国深造才能在学术界有找到一个不错的平台;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引进门槛已经从海归博后上涨到优青、杰青。如何能够让学生在十余年的培养中一路成长起来,是比招生政策更值得研究,也更重要的事情。学术志趣必须是强基计划所要培养的重中之重,对优秀学生的学术志趣引导、科学素养提升、数理基础强化的提前布局刻不容缓。朱邦芬在谈到清华大学“学堂计划” 关键在于营造一个优良“环境”,使得有潜质的杰出人才比较容易“冒”出来;而优秀学生荟萃是优良“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然而,识别和选拔具有突出创造性的学生十分重要。在未来强基计划的招生中,对于学术志趣的考察,将是必须的,也是最有难度的。这很难通过高考分数,乃至于面试来区分。对学生高中长期的成长跟踪会有更多信息,因此建立统一的综合素质档案,用动态过程来提供更多佐证,是必要的。这也是《意见》中,综合素质评价也是一个维度的原因。基础学科发展,归根到底是整个科研生态的改变,本科招生计划,仅仅是在生源层面聚拢了优质生源,离成长为“甘坐冷板凳”基础学科的年轻一代学者还有十万八千里。“培养”永远是最关键的。再从培养模式上来看,36所大学,其中工科作为优势学科的大学不占少数,基础学科并不是其优势学科,而其双一流大学建设的一流学科并不一定包括基础学科。以东南大学为例。东南大学的“一流学科”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艺术学理论。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东南大学A+的5个学科是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艺术学理论,而12个获得A类的学科中,并没有《意见》所包括的基础学科。似乎只有生物医学工程(下设神经信息工程、生物信息技术、医学影像与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纳米技术、生物医学材料与器件5个二级学科)可以划分在生物科学的范畴。同时,《意见》中提到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可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培养。这些措施在很多高校已经是很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非强基计划独有。还是以东南大学为例,两年前就提出 “三制五化”人才培养育人模式,即导师制、书院制、完全学分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卓越化、本研一体化。由此可以看出,很多高校学科的布局,都与强基计划的专业有较大“夹角”,在“一校一策”的原则下,如何给予自身的优势学科建设强基计划,需要高校创造性地研究。如何让强基计划真正能带动一流学科建设,而不是基础学科、优势学科两张皮,这将是很多学校面对的问题。2020年,强基计划起航了。就如同21世纪前20年中国高校招生每一次改革一样,被全社会给予期待。但是,这20年,通过新政,很多学生迈进名校,培养成才。这20年,各类招生计划也走过弯路,出过偏差,乃至丑闻。面对强基计划,乃至扑面而来的新高考,希望它们能真正为国储材,经得起人民的监督和时代的考验。
去美国读研,最直接最现实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好找工作、找好工作。虽然从总体上来看,研究生学位确实能比本科学位获得更高的收入,但实际上很多专业是例外。坦白来讲,某些专业的同学获得高学历之后不一定(也很难)获得高收入,薪资甚至不如那些早毕业早工作的本科生高。之前我们讨论过,研究生能跟本科阶段拉开巨大差距的学位最值得读。相反的,学位带来的优势小、薪资没什么起色、就业率也不好的专业,就没什么必要去花那“天价”学费了(有矿者另论)。今天,小编根据福布斯以及美国劳工统计局(BLS)的数据,找到了以下硕士专业,仅从就业以及薪资的角度来看,其实没什么出国读研的必要。咨询辅导 Counseling收入中位数:$ 55,451预计就业增长:18%失业率:3.4%高薪且就业增长较快的咨询类工作基本在金融领域,而今天说到的这类咨询大多是担任心理、教学等领域的咨询顾问,薪酬较低。具体所在的行业不同薪酬也会有波动,但是硕士学位者收入最高的那10%,也仅达到了70,000美元。教育 Ecation收入中位数:$ 60,931预计就业增长:8%失业率:2%教育行业从业者中,高中毕业生的失业率为4.3%,学士学位或更高学位的人失业率仅为2%。“稳定”是国内外教育行业最大的优点。与此同时,教育行业薪酬普遍较低,且增长也比较慢。例如基础教育职业初期平均薪资为40,800美元,中期也仅是增长到了55,100美元。教育硕士项目在本科的基础上还涉及课程开发、咨询和管理等方面的学习,虽然可以获得更高的职位,但是行业天花板就在那里摆着,再高也难以跟高薪行业相比。社会工作 Social Work年薪中位数:$ 59,270预计就业增长:21%失业率:5.45%“社会工作”虽然名字听起来有点水,但实际上是连接社会需求与服务的重要枢纽。从业者有的直接用所学技能帮助社会群体处理问题,有的通过进入政府或相关机构利用政策改善社会关系。社会工作硕士毕业生的平均薪资在$ 57,722到$ 71,001不等,平均年薪64,000美元,比整体行业从业者的平均水平高大约5,000美元,与前期学费相比不算多。其中收入水平位于前10%的平均薪资也不超过74,000美元。临床心理学 Clinical Psychology收入中位数:$ 43,093预计就业增长:15%失业率:8.06%随着现代人对抑郁症、成瘾、人际交流障碍等心理问题的关注,临床心理学的就业增长比较乐观。但是想要成为临床心理学家需要博士学位,单单硕士学位并没有什么竞争力。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收入中位数:$ 62,035预计就业增长:9%失业率:15%图书馆学并不是指培养图书管理员,其从业者主要在学校、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信息产业机构等就业。该行业比较尴尬的一点是:一方面 对从业者学历要求高 ——根据劳工部的数据,超过 84% 的图书馆学工作需要最低硕士学位;但是另一方面 薪资待遇低 ——从业者职业初期平均年薪仅42,300美元,职业中期也只是达到了 57,700美元 。音乐 music年薪中位数:$ 60,931预计就业增长:6%音乐专业的学生如果选择在学校任教,那就相当于从事了教育行业,薪资不怎么高而且常被要求最低硕士学位。如果另行择业,能成为歌手、音乐家、作曲家的毕竟是少数,也就是说无论是职业选择还是薪资,音乐专业的毕业生都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硕士学位的前10%的从业者年薪也只达到72,000美元。与音乐硕士类似的还有视觉与表演艺术(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戏剧和戏剧艺术(Drama and dramatic arts)、其他美术(Miscellaneous Fine Arts),这些艺术类专业收入中位数普遍不超过47,000美元,硕士学位收入最高的前10%平均薪资不超过70,000美元,失业率却都超过5%。在此我们可以做一项对比。上述专业硕士学位从业者收入前10%大多在70,000美元至74,000美元之间。而根据PayScal数据统计,全美拥有硕士学位的人平均薪资达72,000美元。也就是说,上述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工作后收入能达到行业前10%的高度,才赶得上全美硕士的平均水平。总的来看,相对于商科、理工科而言,人文科学和文科领域以及一些艺术类专业,学生即便考了研在就业市场上也处于劣势。文科领域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平均薪资基本都在61,000美元上下,差距不大,但是排除学费只看净收益,研究生五年净收益为25,400美元,甚至低于本科生的27,600美元。所以说,读研并不一定意味着更好的职位和更高的薪水。当然,今天我们的分析仅从就业和薪酬的角度出发,真正确定是否读研还需要考虑个人兴趣和特长,依据各因素重视程度做最终决定。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读研?同学们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1,心仪的工作有硬性要求必须是硕士学位吗?虽然本科学历达到了绝大多数行业的就业水准,但是某些职业(如言语病理学家、生物医学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等)要求硕士学位。因此想从事这一类工作就必须考研。2,所学专业不同学位之间薪酬差距大吗?赴美读研花销巨大,必须考虑投资回报率。就像今天我们说的,如果考研之后薪资能有大幅提升,那读研就很值得。3,跟目前相比,考研是否在未来还能够保持就业优势?在某些看重社会经验的企业,读研意味着比同龄人少了大约两年的工作经验,所以并不具有优势。美国留学定位选校想试试以自己的个人成绩能申请到美国什么层次的大学?可以使用留学志愿参考系统(如下小程序)一键定位。使用方法:把你的GPA、托福/雅思成绩、专业名称、院校背景(211/985/双非)等信息输入到留学志愿参考系统中,系统会自动从数据库中匹配出与你情况相似的同学案例,参考他们的案例对比一下自己的情况,这样子就可以对自己进行精准的定位。
1.考研高校选择A.三本(本地区、本学校、本专业) 最容易成功;B.三跨(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 最难成功;C.一本二跨(本专业、跨地区、跨学校) 最为理想;D.二本一跨(本地、本专业、跨学校) 最能成功;E.二本一跨(本地、本学校、跨专业) 最好成功。特别说明:A、B两种选择较为极端,一般不可取;C、D、E三种选择是较为理想的考研模式,也是可取的。2.院校及专业选择(1)该院校是985还是211(2)该专业在全国排名第几位(3)近五年该专业招生人数、报考人数、录取率(4)近三年该校本专业指定参考书变化情况(5)近四年该校本专业专业课真题有售与否(6)近六年该校本专业开办考前辅导班与否(7)近五年该校本专业硕士生研究生毕业就业情况(8)自己能否在这个专业找到一位相当的硬关系……3.考研科目共四门:两门公共课、一门基础课(数学或专业基础)、 一门专业课两门公共课:政治、英语;一门基础课:数学或专业基础;一门专业课(分为13大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其中:法硕、西医综合、教育学、历史学、心理学、计算机、农学等属统考专业课;其他非统考专业课都是各高校自主命题。4.考研分数(总分500)政治:100分英语:100分数学或专业基础:150分专业课:150分其中:管理类联考分数是300分(包括英语二100分,管理类综合200分)。5.试卷结构政治:(马原24分,毛特30分,史纲14分,思修与法律基础16分,当代世界经济与形势与政策16分)英语:(完型10分,阅读A 40分,阅读 B(即新题型) 10分,翻译10分,大作文20分,小作文10分)数学:理工类(数一、数二) 经济类(数三)数一:高数56%、线性代数22%、概率统计22%数二:高数78%、线性代数22%、不考概率统计数三:高数56%、线性代数22%、概率统计22%一般情况下,工科类的为数学一和数学二:【考数一的专业】其中工学类中的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20个一级学科中所有的二级学科和专业,以及授予工学学位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一级学科均要求使用数学一考试试卷。【考数二的专业】而工学类中的纺织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5个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和专业均要求使用是数学二考试试卷。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工科类要求的数学试卷难易程度是由招生单位决定的,比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料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对数学要求高的二级学科则选取数学一,要求较低的则选取数学二。【考数三的专业】经济类和管理类的为数学三,经济类和管理类包括经济学类的各一级学科、管理学类中的工商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的一级学科和授予管理学学位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一级学科。6.报名及考试时间(以网站公布为准)(1)网上咨询:9月12日-9月14日(可同时报考多个院校,但一定要记住报考号)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2)预报名:9月25—9月30日(应届本科生)(3)正式报名:10月10日—10月31日 每天9:00—22:00(4)现场确认:11月10日—11月14日 考生到指定地点交费并照相7.研究生考试时间:每科3个小时第一天上午 政治 (8:30-11:30)下午英语 (2:00-5:00)第二天上午 数学或专业基础课(8:30-11:30)下午专业课 (2:00-5:00)8.考试成绩公布时间:每年3月份 (1)复试一般在4-5月(2)复试在考研中的权重是30%~50%(3)复试分为笔试和面试(4)笔试分为英语的听力笔试和专业笔试(5)面试分为英语口语和专业课面试9.有关专硕 vs 学硕简单而说:区别在于学制不同:学硕大多3年,专硕都是2年。(现在好多都是2.5年,即12月左右毕业的样子)专硕:偏实践国家扩招而设的 考试难度较简单(数学二、英语二) 奖学金较学硕难拿双证(注明专业学位)学硕:偏研究传统研究生形式 考试难度较困难, 奖学金相对容易 双证 读博方便,考不上可以调剂专硕,专硕不能调剂学硕所以,大家请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考虑,如果只是为找工作,是否要选择专硕以保险起见?一定要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很重要,这3年会彻底改变自己人生的路线,别拿人生开玩笑,开多了会遭报应的骚年啊- -10.关于考研人数及考研难度等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238万人,比2017年增加37万人,其中,应届考生131万人,比去年增加18万人,往届考生107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但是请大家注意一下,238w的水分有多大呢,帮大家估算下,这个的统计数据是在缴费前单纯的报名人数,也就是有很多人在决定考那个大学前,会报名1-3个不等个大学,也就是报名1-3次,最后缴费是只缴1个,很多人也是在缴费时放弃了,缴费金额不同省份不同,四川省是180元,这样的话,实际真正缴费上考场的人数最多约为200w,加上根据在考场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考场会有1/5人缺席,那么大约是在150-170w之间,而其中不具备竞争能力的也会有相当一部分,也就是说,实际的竞争对手能有130w左右吧。首先我们要做决定的事情就是要不要考研,我们要明确的自己读研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职业规划,还是为了那三年的学生生涯,还是追求学术?抱着不同的目的考研的人有着很大的区别,我是亲眼看到为了荣誉而战的人的那种让人佩服的执着,如果自己的执念不是太深,能坚持到最后的人并不是太多,我身边的人从3月最开始一起奋斗的人,能站到最后的真的不到一半。如果你确定你要读研,是为了一个很明确的目标,会为了自己提供一个很棒的动力,不至于动摇,不至于迷茫,所以在考研之前一定要考虑好。研究生不代表着就比工作,出国等等路线更好,在这样的未来的三年里会得到什么,又会失去什么,自己要计算好。读研还是工作好,这种问题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只能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决定,根据自己想要从事的工作,想要的未来来决定。总之请按自己的个人情况计算以下因素读研成本=(研究生学费+年人均消费+本科生年工资)×3获得情况=年实习工资x1+国家补贴x3+知识获得+硕士学历考研成本(以学长情况来计算)=3月实习工资+奖学金+租房房租+资料费+补习班=9000&(1-2次实习经历)+(4-6门技能)+(3-10项奖项)获得情况=毅力锻炼+缜密的逻辑能力+较好的英语读写能力+一门实用性专业的框架搭建+基础哲学体系总之这里的总成本就是考研成本+研成本,大家估算下,要是机会成本飙到了几乎等价的程度而难以抉择的话~就扔硬币定人生吧~Ps.有关缓冲就业压力:首先如果只是以本科时的状态来读研的话真的价值不大,毕竟在市场化经济的今天,研究生没有一定的真材实干的话价值不大的,不过按照经济周期来看,从2018年读研到2021年毕业的话,在毕业时国内的经济情况应该是比较乐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