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中国生物药市场现状及行业前景研究报告(全文)禁欲者

2020年中国生物药市场现状及行业前景研究报告(全文)

在生物药行业具有研发技术难度高、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等特点,因此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与传统的小分子药物相比,生物药生产制备技术具有极大挑战性。随着经济增长及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我国生物药市场将逐渐增长,预测2025年我国生物药市场规模达8332亿元。一、生物药概况1、定义生物药物是指运用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综合利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和药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生物药物,包括生物技术药物和原生物制药。2、分类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产业链生物药行业产业链上游包括生物材料、细胞培养、实验研究;中游包括生物药试生产、生物药临床研究和生物药规模生产;下游为各种医疗机构及患者。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千夏

2020年中国生物药市场现状及行业前景研究报告

中商情报网讯:在生物药行业具有研发技术难度高、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等特点,因此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与传统的小分子药物相比,生物药生产制备技术具有极大挑战性。随着经济增长及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我国生物药市场将逐渐增长,预测2025年我国生物药市场规模达8332亿元。一、生物药概况1、定义生物药物是指运用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综合利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和药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生物药物,包括生物技术药物和原生物制药。2、分类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产业链生物药行业产业链上游包括生物材料、细胞培养、实验研究;中游包括生物药试生产、生物药临床研究和生物药规模生产;下游为各种医疗机构及患者。4、生物药发展历程二、生物药行业相关政策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医药行业呈现持续良好的发展趋势,医药产业的地位逐渐提高。我国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支持政策,以支持本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未来,中国医药行业将继续保持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不断提升。三、生物药市场规模及行业现状1、市场规模高达3870亿元在市场驱动力的高速增长下,我国医药市场在过去几年保持着超过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速增长。2014年,我国医药市场规模达到1.1万亿元,并在接下来4年以8.1%的年化增长率增长至2018年的1.5万亿元。据预测,我国医药市场将会继续保持此等增长速度,于2020年达到1.75万亿元。数据来源:Frost & Sullivan分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我国的生物药市场仍然处于细分市场结构不稳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持续增加、技术替代较为频繁、新兴的单克隆抗体等细分市场迅速增长的时期。虽然我国的生物药行业发展滞后于全球市场,但是也因此为我国医药市场带来了更广阔的增长空间。数据来源:Frost & Sullivan、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行业现状仍需关注(1)医药市场广阔我国的生物药行业发展滞后于全球市场,也因此为我国医药市场带来了更广阔的增长空间。我国生物药市场在过去的几年中以数倍于全球生物药市场增速的增长率快速增长。(2)我国医药市场结构与全球市场结构差异较大由于产业结构的差异,我国医药市场的畅销药与全球市场有很大差异。在未来,我国的畅销药结构将会向更为成熟的全球市场结构发展,预示着我国生物药拥有更高的发展为“重磅炸弹”药物的潜力。(2)细分市场结构不稳定我国的生物药市场仍然处于细分市场结构不稳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持续增加、技术替代较为频繁、新兴的单克隆抗体等细分市场迅速增长的时期。我国生物药市场占比第二的血制品市场,在全球生物药市场中绝大部分都已被重组治疗蛋白所取代。四、主要竞争企业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首次将生物医药产业提升到支柱性产业的高度。随后,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多项政策及具体措施,为生物医药产业“把脉问诊”“保驾护航”,激发生物医药企业创新活力。借着政策的东风,生物医药技术取得长足进步,而各大药企也犹如雨后春笋,争相涌入生物药研发队伍。2019年6月21日,“2019中国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大会暨第四届中国医药研发?创新峰会”公布2019年生物药榜,本次生物药榜排名前10的企业与去年相比,有7家企业名次变化幅度不大,继续坐拥前10的席位,另3家企业异军突起,冲进前10。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均越过5个名次,与排名第2的复星医药、排名第4的百奥泰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稳居TOP5。而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继蝉联两届冠军之后,首次跌落至第6名,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排名也下降至第7名。2019中国生物药企业研发实力排行榜TOP10图片来源:Frost & Sullivan、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五、生物药行业发展前景1、生物药临床需求增加老年人癌症等疾病发病率较高,未来伴随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对癌症的治疗药物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据统计,2019年底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7603万人,较上年新增945万人;占总人口的12.6%。根据Frost & Sullivan预测,到2023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2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5.1%。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将带来卫生总费用的增加,进一步拉动医药需求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物药行业的提升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居民的保健意识逐步增强。我国医疗卫生支出总额在近年来呈现稳步增长。据统计,从2014年到2018年,我国的医疗保健总支出从35312亿元增加到5799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3.2%。根据Frost & Sullivan预测,这种快速增长将会继续保持。预计到2023年我国的医疗保健总支出将达到93523亿元。3、政策以及支付端改革,带来对生物药需求的新格局我国从多方面颁布鼓励政策,支持并鼓励生物药的研发,通过改革临床试验管理和加快审评审批等多方面鼓励生物药创新和生物类似药研发。一系列支持政策的推出将助力生物药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生物药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别离开

中国生物识别产业研究报告

一、产业概况1.1、概述所谓生物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纹、脸象、虹膜、静脉等)和行为特征(如声音、步态等)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当前生物识别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应用场景丰富多样,现在将整个生物识别市场分为商用市场和公用市场两部分,商用市场瞄准的主要是企业应用,如门禁系统、考勤系统和金融机构的安全系统等;公用市场则针对的是政府应用,如边境管理系统、公安管理系统和身份系统等。按照不同的应用场景,可以将下游需求市场分成消费级市场(面向C端)和系统级市场,系统级市场又可分为企业市场(面向B端)和政府市场(面向G端)。消费级市场提供的是家庭或个人的单体应用,如指纹识别手机和指纹门锁里的指纹模组,特点是出货量大、单价低、对性能要求高,面向最终客户是个人,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和成本;系统级市场主要是系统级应用,厂商需要有系统集成能力,面对的客户主要是机构和政府,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和客户资源的获取能力。1.2、产业链1.2.1、指纹识别产业链指纹识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整个产业链可以分成模组和应用两大部分,下游的应用厂商又可分为面向个人消费的如手机厂商和门锁厂商等;商业用户的系统方案商,即结合指纹识别搭建系统级应用。而模组产业链由芯片设计、制造、封测、组装和零部件(盖板、金属环等)环节构成。资料来源:海通证券研究所1.2.2、人脸识别产业链安防和银行是目前人脸识别最主要的下游用户,在产业链中最核心的是算法和系统方案商,这两点对应其核心竞争力(技术和客户资源)。在当前人脸识别准确率已经很高的条件下,各厂商的产品准确率差距可以达到几个量级,技术水平成为核心竞争力,且目前公安部提供的头像照片开始加水印,使得技术门槛又大幅提高,国内能够去水印的厂商不多,竞争对手从2015年的十几家减少到2016年的几家,行业洗牌正在加速。人脸识别产业链 资料来源:海通证券研究所1.2.3、虹膜识别产业链该产业链由红外摄像头、红外LED、算法、模组组装和系统集成方案构成,技术难度主要体现在算法和系统集成方案上。虹膜识别产业链 资料来源:海通证券研究所二、产业背景2.1、技术日益成熟推动应用得益于算法创新和采集设备的升级,近几年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虹膜识别领域,其识别准确率大幅度提高,其中国内团队在各识别领域表现已经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在识别难度较高的人脸识别技术方面,根据人脸识别领域权威测试数据库LFW公布的结果显示,百度提供的算法人脸识别准确率已经达到99.77%,位居第一,前十位中包括腾讯,Google的FaceNet,香港中文大学的DeepID,旷视科技的Face++等企业,准确率都达到了99%以上。根据《科学》杂志报道,人类对人脸的平均识别率为97.53%,在测试数据集上识别算法已经超越了人类极限。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提升大大加速了其商业化应用,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多种场景,如考勤签到、移动支付、智慧银行VTM和新型安防系统等。2.2、不断有新政策出台2015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远程开立人民币账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安全防范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信息安全技术网络人脸识别认证系统安全技术要求》等法律法规,为人脸识别在金融、安防、医疗等领域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了国家政府报告,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细分领域,可以预计人脸识别相关政策支持力度将不断增强。资料来源:益通资本整理2.3国内专利数量不断攀升伴随着国内对人脸识别领域的大力投入,其专利数量也在不断上升,从每年新增数量上看,2007年新增专利数量不足百例,到2015年迎来了爆发,全年新增专利数量已经达到了1398例,在全球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从累计专利数量上看,中国的人脸识别公开专利已经超出4000例,明显多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技术实力的显著增强,为国内打开市场,产品的迅速普及打下坚实的基础。2.4市场规模在提升2015年中国生物识别市场规模突破了100亿元大关。随着计算机、光学成像技术的高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市场规模有可能由2016年的17.25亿元攀升至2020年的42.8亿元。根据测算估计,未来公安领域的应用规模在16亿元以上,交通领域在50亿元以上,金融和教育领域各在百亿元级别,在不考虑大安防硬件存量市场的前提下,未来整体的市场规模将接近300亿元。虹膜识别市场规模为13.87亿元,预计该技术的市场份额将从2015年的7%提升到2020年的16%,虹膜识别市场将达到48亿元。2016年中国指纹模组市场规模是323亿元,出货量是5.5亿颗,预计到2020年,相应市场规模将达到511亿元,出货量达到12亿颗。静脉识别自从2008年由日本引入国内,由于属于生物识别领域的新兴技术,一开始发展还不是很快,但2014年后出现了一定的爆发点,市场份额由原先的不足1%扩大到接近3%,可见静脉识别的应用发展速度还是相当快的。数据来源:益通资本整理三、产业发展现状3.1、全球生物识别复合增长率高在当前全球生物识别市场中,北美占据份额最高,达33.5%;其次是亚太地区,为23.8%;再然后是欧洲、中东和印度、中南美洲、非洲地区,市占率依次为16.5%、11.0%、9.1%和6.1%。美国是全球主要的生物识别市场,目前规模在10亿美元级别。“911”事件发生后,全美在115座机场和14个主要港口设立了“美国访客和移民身份显示技术”系统,采用指纹识别、人脸识别与虹膜识别等技术验证访客与移民信息;同时27个免签国公民去往美国,都必须持有生物识别护照。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根据美国咨询机构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的预计,全球生物识别技术市场规模将从2015年的112.4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233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速为15.7%。根据美国智库Acuity Market Intelligence发表的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生物识别市场结构中,指纹识别份额达到58%,人脸识别的份额为18%,紧随其后的是新兴的虹膜识别,份额为7%,此外还有与指纹识别类似的掌纹识别,以及声纹识别和静脉识别等。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3.2、国内市场规模还不够大3.2.1、 生物识别细分应用市场分布中国的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市场挺广,2016年前三季度商业应用市场规模是25亿元,份额占比62.1%,主要应用是门禁、考勤、身份认证和商业服务;大众消费类市场是11.55亿元,份额占比28.69%,主要应用在指纹/人脸识别门锁、箱柜锁、电脑和手机开机认证、网络认证等;公共与社会安全类市场占比7.07%,销售额是2.85亿元,主要应用于出入境管理和证照系统、智能监控、治安管理、维稳;司法领域市场规模是4900万元,占比是1.2%,主要应用在自动指纹识别系统、自动人脸识别系统;公众项目领域的市场规模为3800万元,仅占比0.94%,主要应用在社保、医疗和教育卫生方面。当年前三个季度生物识别总的市场规模是40.27亿元。3.2.2、 国内传统应用市场3.2.2.1、 在商用市场,考勤仍然是生物识别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传统以指纹考勤产品一统天下的状况正在逐渐演化,人脸识别、(手指手掌)静脉识别,因为非接触或者防伪性能更佳的原因,在考勤设备的更新换代中倍受青睐。同时,为了准确性和便利性的兼顾,考勤门禁设备开始普遍使用多技术验证:指纹+人脸识别;指纹+手指静脉识别,这两种组合模式最为常见。得益于上游硬件尤其芯片供应商的降价以及设备厂商对成本的良好控制,这些组合识别设备仍然可以保持很好的性价比,市场接受度很高。考勤市场,在生物识别技术对大众普及宣教过程中功不可没。目前这一市场的容量已经达到每年近十亿人民币的规模。3.2.2.2、 门锁是生物识别技术进入大众消费市场的第一款应用产品。经过十多年的技术发展和推广,如今已经达到年销量近百万把的规模。不仅大量出口,国内市场的接受度也逐年提高。目前测算,内销量已接近总销量的40%。大小厂商逾百家,既有传统锁具生产商,也有不具五金锁具行业背景直接入行生产生物识别门锁的厂商。销售渠道虽以传统锁具营销渠道为主,但也不乏成功利用互联网并斩获丰盛的创新者。门锁产品技术上目前仍以指纹和手指静脉为主,人脸识别门锁产品也逐渐增多,但尚属非主流,其中对使用环境的要求局限大概是主要原因。3.2.2.3、 作为生物识别技术进入安防领域的敲门砖,门禁产品向来是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重点。门禁市场巨大的需求以及生物识别技术独特的便利和安全,催生了层出不穷的门禁新产品。继指纹、掌纹识别之后,人脸和手指手掌静脉技术也陆续导入门禁产品中,业内公认具有更高安全度的虹膜识别技术也开始被应用于门禁产品上。当然,为了更高的安全程度,多技术的组合使用也已成为常态,比如指纹+手指静脉,指纹+人脸,人脸+虹膜识别等等,如果再算上传统门禁终端的ID/IC卡,这样的技术组合就更加丰富多样了。现在门禁终端和门禁控制器以及后台门禁管理平台的研发生产,基本可以全部在国内完成了。当然,不少国内门禁终端设备商选择与后台管理系统的国际大牌合作,也是从易到难的发展之路,属明智之举。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门禁市场,中低端产品和应用上国内厂商几乎一统天下,并开始逐渐向高端市场渗透,假以时日,中国智造也将令国外竞争对手在高端市场节节败退,优势尽失。3.2.2.4、 在IT系统中对操作人员的身份认证,即所谓的逻辑门禁也是生物识别的重点应用领域。银行金融机构是最早尝试者,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应用客户。随着网络时代尤其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作为信息安全的最新授权技术,生物识别得以广泛采用是理所当然的。目前指纹和人脸识别是该领域广泛应用的主流技术。系统部署也从单机、LAN应用发展到C/S结构和基于WEB的应用,使用人群数以千万计。3.2.2.5、 作为最大规模的消费类产品,手机以及平板等移动设备搭载生物识别技术,是对生物识别产业最大的促进和推动。事实上,正是2014年苹果IPhone4S首次集成指纹识别技术,成为生物识别本轮爆发性增长的最强推动力。随着半导体指纹采集芯片的国内规模化生产,低廉MCU芯片以及指纹模组生产企业的量产(月产百万级至千万级),国外芯片独占市场的格局正被打破,可以预见,国产手机两年内将基本全部使用国产芯片及模组。若以数量计算,移动互联设备上的应用绝对是生物识别的最大市场。此外,属于国家和政府机构的应用中,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的司法应用,以及在医疗、社保等项目的应用等,过去一年也有平稳的发展,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相信未来生物识别在此等领域的应用会继续平稳增长。3.3、市场竞争格局国外的生物识别产业集中度在不断上升,从2002年至2016年,国外生物识别产业经过竞争淘汰以及大量的并购重组,生物识别企业已经下降至100余家,上规模的重要企业不足15家。在国内目前较大生物识别企业有9家,分布在北上深杭。已经挂牌新三板的相关企业有17家,其中北京和广东两地的最多,分别是6家和4家,合计占比达到58.82%。数据显示这17家相关企业中,在2016年度都取得了盈利,其中有8家的盈利过千万,最多的一家净利润有4000万元之多。不过有80%的企业规模较小,市值超出20亿的企业没有,有11家企业市值都在10亿元以内。国内有不少上市公司看好生物识别这一领域,汉王科技、佳都科技、东方网力、科大讯飞、神思电子、欧比特等均在积极布局,发展领域主要是在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建设、金融及公共安全等。四、产业细分领域生物识别行业目前有六大细分领域,分别是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声纹识别、虹膜识别、静脉识别和步态识别。2015年中国的生物识别市场规模已经突破100亿元大关,其中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声纹识别、虹膜识别分别占据57.6%、22.2%、2.9%、10.3%。根据中国证券报官方测算,预计到2020年,中国生物识别市场总规模将达到200多亿元,其中指纹识别、声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分别达到124亿元、54亿元、16亿元、23亿元。数据来源:益通资本整理产业细分技术各有优缺点,现列表如下:资料来源 千家网 4.1、虹膜识别领域4.1.1、具有技术优势虹膜识别技术是基于眼睛中的虹膜进行身份识别。虹膜是位于黑色瞳孔和白色巩膜之间的圆环状部分,其包含有很多相互交错的斑点、细丝、冠状、条纹、隐窝等的细节特征。而且虹膜在胎儿发育阶段形成后,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将是保持不变的。这些特征决定了虹膜特征的唯一性,同时也决定了身份识别的唯一性。相比当下流行的指纹识别与人脸识别,虹膜识别具有最高级别的安全性能,并且在准确性、稳定性、可复制性、活体检测等综合安全性能上占据绝对优势。虹膜识别系统主要包含虹膜图像采集装置、活体虹膜检测算法、特征提取和匹配这三大模块,该技术可以读取266个特征点,而其他生物测定技术只能读取13-60个特征点。虹膜识别的错误识别可能为1/1500000,而苹果Touch ID(指纹识别)的错误识别可能为1/50000,虹膜识别的准确率高达当前指纹方案的三十倍。4.1.2、虹膜识别的最新动向虹膜识别在朝远程识别与移动化发展,在此趋势下,虹膜识别技术迎来了进入大众化领域的契机。在三星、微软、富士通等公司的推动下,近年来虹膜识别技术开始应用于消费级市场,打开了更加庞大的市场空间。尤其是三星最新旗舰机S8/S8+搭载虹膜识别,证明了消费终端巨头对该技术的认可。随着虹膜识别技术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预计搭载虹膜识别的移动智能终端数量将快速增长,未来有望在更多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得到应用。目前,虹膜识别凭借其超高的精确性和使用的便捷性,已经广泛应用于金融、医疗、安检、安防、特种行业考勤与门禁、工业控制等领域。随着虹膜识别技术的逐渐成熟,其认可度已经大幅提升,预计虹膜识别未来的渗透率和应用领域将继续提升,市场空间十分巨大。4.2、人脸识别领域4.2.1、人脸识别技术演化人脸识别最初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有研究人员开始研究,真正进入初级的应用阶段是在90年代后期,发展至今其技术成熟度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分为机械识别、半自动化识别、非接触式识别、互联网应用阶段。随着高速度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人脸模式识别技术有了较大的突破,提出了多种机器全自动识别系统。根据人脸表征方式的不同,通常将人脸正面自动模式识别技术分成三类:基于几何特征的识别方法、基于代数特征的识别方法和基于连接机制的识别方法。另外一种常见的观点是将人脸识别技术分为基于整体人脸特征的识别技术(特征脸方法和神经网络方法)和基于人脸组成部件(眼睛等)特征的识别技术。4.2.2、人脸识别应用难度人脸识别最难的部分是有充分适应各大光线环境的人脸预处理算法,需要在各种复杂的光线环境中提取到人脸信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摄像头拍照的地方可以在斑驳的树影下,也可以在昏暗的街灯下,以及深夜出租车内,这对算法的鲁棒性考验极大。同时还要考虑照片和视频欺诈,二次成像的光线污染等问题。在光线复杂的场景下,目前识别身份证和现场照片里的人脸准确率只有约75%,仍低于人类整体的识别水平。4.3、声纹识别领域声音是人重要的生物特征数据之一,人讲话时使用的发声器官舌、牙齿、喉头、肺、鼻腔在尺寸和形态方面每个人的差异很大,任何两个人的声纹图谱都有差异,因而声纹具有唯一性。采集自然,无需专用设备,可进行远程采集与识别,同时准确率高,造假难度也高。目前声纹识别已逐渐受到市场重视,开始逐渐应用于身份信息核验、身份防伪、防声音欺诈、黑名单筛查等。4.3.1、声纹识别的优势相比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在安全性上,声纹识别的唯一性是名列前茅的,即使模仿的声音类似,也能够分辨出来;其次蕴含声纹特征的语音获取方便、自然,而且获取成本低廉,使用起来简单,通过普通的麦克风、通讯设备等都可以;再次适合远程身份确认;另外声纹辨认和确认的算法复杂度低;最后配合其他措施例如通过语音识别进行内容鉴别等,可以提高准确率。4.3.2、实际操作中的难点4.3.2.1、对于国家机构来说,获取声纹是很容易的,例如公安具有最全的声纹库。但对于企业而言,所有的声纹数据需要他们自行采集,那是具有相当难度的任务,在数据不全面的情形下,声纹特征的提取和建立就会受到阻碍,声纹识别的机器学习算法也难以得到充分训练,提高识别准确率也无从谈起。4.3.2.2、在外部环境中,声音是通过录音设备进行采集的,不同型号的录音设备对语音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畸变,同时由于背景环境和传输信道等的差异,对语音信息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声纹识别要经过语音信号处理、声纹特征提取、声纹建模、声纹比对和判别决策等一系列流程,语音获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声纹识别的优劣,而降噪、去混响方面依然是需要改善的问题。4.4、指纹识别领域每个人的指纹都有几个独一无二可测量的特征点,每个特征点都有大约七个特征,人们的十个手指产生最少4900个独立可测量的特征。指纹识别技术就是通过分析指纹可测量的特征点,从中抽取特征值,然后进行认证。目前指纹识别已经广泛应用,除了企业考勤和智能小区外,相关技术还被创新应用到了护照、签证、身份证等十分重要的管理系统中。4.4.1、具备诸多优点指纹是人体独一无二的特征,它们的复杂度足以提供用于鉴别的足够特征;为了增加可靠性,只需登记更多的指纹,鉴别更多的手指,十个手指中每一个指纹都是特有的;扫描指纹的速度很快,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指纹的采集头小型化且价格低廉。4.4.2、存在显著缺陷有些个人的指纹特征少,难以成像;每次使用指纹时都会在采集头上留下用户的指纹印痕,而这些指纹痕迹存在被用来复制的可能;指纹是用户的重要个人信息,在某些场合担心泄露信息。4.5、步态识别领域该生物识别技术是通过人们走路的姿态进行身份识别,是一种新兴生物识别技术。步态识别分为人形检测、分割、识别、跟踪这四个部分,其中快速人形检测和高精度人形分割是最基础的环节,却又是最具挑战的环节。4.5.1、 技术优点明显相比其他生物识别技术,步态具有非接触远距离和不容易伪装等优点,虹膜识别需要目标在30厘米以内;人脸识别需要目标在5米以内;而它只要在50米范围内即可识别。其次是步态识别是非受控识别,无需识别对象主动配合参与。步态这一行为特征是远距离、非受控场景下唯一可清晰成像的,即便识别对象在几十米开外带面具背对监控摄像头走动,也能对其进行身份识别。再者,不同的体型、头型、肌肉力量特点、运动神经灵敏度、走路姿态等特征共同决定了步态具有较好的区分能力,通过设计精巧的算法和海量训练数据,可以更精准地识别细节特征。4.5.2、 最新技术进展目前国内的步态识别技术,在1080P的摄像头下,识别距离可达到50米,识别速度在200ms以内;支持360度跨视角识别;在万人样本库以图搜图可实现唯一性检索。此外完成了超大范围人群密度测算,对普通2K摄像机100米外1000平方米1000人规模实时计数。这些技术能广泛应用于安防、公共交通、商业等具体场景。4.6、静脉识别领域4.6.1、第二代生物识别技术有别于其他五种生物识别技术,静脉识别提取的生理特征在可显性上是比较低的,不能通过肉眼看见,不容易被模仿或复制。而其他上述生物识别技术中要么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或软硬件工具提取或复制,要么可以刻意模仿获得相似性极高的行为特征;再者存在的技术优势就是活体识别,只有手指中流动的血液才可以吸收近红外线,形成清晰的静脉分布图像,然后通过算法对该图像进行分析比对,从而进行身份识别。4.6.2、 最新应用最近英国伦敦一家超级市场Costcutter正在测试一套生物识别支付系统,消费者可以借助手指的静脉模式来支付,如果测试成功,将把这种名为Fingopay的支付系统进行推广。这套系统通过使用电子阅读器来绘制用户手指静脉分布图,在登记时,用户只需要将他们生成的手指静脉分布图与自己的信用卡或是储蓄卡连接到一起,不再需要携带现金或银行卡就能实现支付功能。五、产业不利因素5.1、安全性有待提高指纹识别是目前的主流,几乎占据了一半的市场份额,相关厂商遍地开花,各种指纹产品参差不齐。在实际生活中,指纹识别也存在不少问题,安全性是首当其冲的。通过伪造、盗窃指纹信息,可以骗过指纹识别产品的检验。其它生物识别产品,同样存在识别特征信息被盗用的可能。5.2、使用便利性需改进尽管每个人的指纹、脸部、步态等特征各不相同,但生物识别的芯片毕竟尺寸很小,目前的技术水平尚不能做到扫描信息绝对正确。人们化妆、整容带来容貌变化;手指受伤,指纹发生变形;芯片识别能力不足等因素都会导致用户体验下降。提高使用便利性,成为企业必须克服的难点。5.3、保证用户健康根据媒体报告,部分使用虹膜识别智能手机用户,使用后眼部感到不适,被红外LED照射时间过长,容易引起头晕。如果不能保证用户的身体健康,会影响到该技术的普及。六、产业风险特征所有生物识别技术采集到的人们生理或行为特征,最终都会转换成数据信息,而这些数据信息是很有可能被黑客窃取的,一旦被窃取,后果将不堪设想。生物特征在用户自己身上具有唯一性,也就是意味着这些生物数据信息一旦被盗,将不可再生,指纹识别尚有十个手指可以更换,但虹膜识别、静脉识别、人脸识别等丢失后将无法再度使用。从安全的角度上讲,生物识别不适合在互联网大规模推广,目前比较适合局域网内部使用或是特定的金融领域作为辅助应用。由于生物识别自身存在的巨大安全隐患,最终有可能制约相关技术的应用落地,国内的市场容量可能远没有相关调研机构预测的那么乐观。七、产业未来展望7.1、出现新的应用近年来,生物识别技术开始尝试一些新的应用领域:第一,智能监控领域。目前以人脸识别、车牌识别和人、车的行为识别为代表的应用市场日渐庞大。中国视频监控设备和系统领域的三大巨头,全部导入生物识别技术,原因无他,市场驱动也。这一应用目前以样板项目为主,相关技术的局限性暂时还没有被完全解决,但以这些实力企业的研发和市场驱动,相信性能的改进和提升会很快突破瓶颈。第二,金融服务。生物识别技术在金融系统的应用由来已久。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金融行业大变革早已开始。新兴的网络金融业务,由于其非现场的特点,对交易者身份的验证环节,如何兼顾系统安全和使用者的便利,生物识别技术的采用成为必然。远程身份验证,除了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之外,政策和法规配合、网络及系统安全等其他环节的实施,对系统平滑性和用户友好性都有贡献。第三,商业服务。生物识别在商业服务领域的应用,国内近年已有一些成功案例甚而因此进入快速成长的企业,例如在广告业、零售业的应用。其应用方向主要集中在客户数据分析和效果评估。广告宣传对象的人口数据和反映分析统计、消费者个人特征及消费习惯细分等等,进一步的应用方向拓展,空间巨大。7.2、趋势和方向7.2.1移动应用如前所述,指纹、人脸、虹膜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在手机上的应用,以数量计已经成为最大规模的生物识别产品市场。行业技术供应商肯定会寻找机会介入此领域。对于生物识别核心算法软件和相关芯片供应商而言,可以采用直接集成介入,向手机厂商或模组厂商供货,从而进入该领域。而大多数不具备核心技术和上游芯片资源的普通设备级厂商而言,不能直接介入,但也可以而且长远讲必须在产品设计中时刻关注和紧跟网络应用趋势,将产品设计理念与移动互联的应用模式紧密关联,才是生存和发展之道。7.2.2、实名制强推所带来的机会信用社会的建立,尚有待时日。当今社会,种种实名制的推行可谓势在必行。而实名制真正要做到精准,则必须引入生物识别技术。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的需求,酒店业、电信业、金融业等对客户的实名制验证,将会催生巨大的终端设备产品和应用系统集成的需求市场,其容量之大难以预计。7.2.3、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应用生物识别技术是人工智能的支撑技术之一,所以在人工智能尤其智能机器人领域集成和利用生物识别最新成果理所当然。人脸识别、虹膜识别、声纹识别的采用最为常见。高水平的采集硬件(例如相机镜头)和优秀的算法是人工智能团队一直寻求的重要配套,随着智能机器人产品的不断进步和成功市场化,其配套市场规模也将快速增长。7.2.4、基于公共安全的全方位智能监控智能监控是社会治安管理的最重要技术手段。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厂商的更多创新,人脸识别、步态识别与高水平监控摄像头的结合,将会把治安监控水平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和水平。可以预见,这样的新产品对警方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明后年相关产品陆续亮相足可期待。

大雷雨

《2019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报告》正式发布

2018年,我国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生物技术应用和生物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在有关方面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生命科学领域共有包括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创建出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等六项成果入选。2018年我国共有9个自主研发的1类新药获批上市,是我国批准1类新药上市数量最多的一年。产业进一步提升,2018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超过3500亿元。自2002年以来,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和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每年出版发行我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的年度发展报告,今年是第18年,已经成为本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年度报告。《2019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报告》分为总论、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产业、投融资、生命科学研究伦理与政策监管、文献专利7个章节,以翔实的数据、丰富的图表和充实的内容,全面展示了当前我国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的基本情况,可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科学家、企业家、管理人员和关心支持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各界人士提供参考。来源: 科技部网站

不虑而对

医药生物行业深度研究报告(88页)

(获取报告请百度搜索“未来智库”,登录下载。)展望 2020 年,我们看好医药行业的结构性投资机会 2.0 版。看好创新药、CXO、仿制药产业链上游、疫苗、医疗器械、医疗信息化、连锁医疗及药房等赛道。明年发生变化的是投资可能 向纵深发展,我们建议坚定持有核心资产,同时积极关注具备性 价比优势的细分龙头。新的人口结构下,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仍然是最核心的投资逻辑未来的 20 年,中国的老龄化将更严重,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仍然是最核心的投资逻辑。①新的“老年人”将更 多:1963 年至 1973 年的出生高峰期人口全部进入老年阶段,简单计算目前 40 岁至 59 岁人群将逐步进入老年 阶段,这部分人群目前占比达到 30.82%,远高于目前 60 岁以上人群年龄比例(17.87%); ②新的出生人口将更 少:从目前人口结构看,目前 20 岁至 39 岁女性占总人口的 14.32%,而 0 岁至 20 岁女性占总人口的 10.11%, 未来 20 年主要生育女性将减少,在假设生育意愿与生育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新的出生人口仍将更少。根据我 们估算,2028 年 60 岁以上老年人占中国总人口比例可能达到 25%。人类对健康的追求不断提升,亦推动行业 创新步伐,其中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永远是医药行业最核心的投资逻辑。人口结构变化:新生人口或持续下降,老龄化趋势明显根据 2018 年的死亡率计算逐年死亡人数,由于缺少分年龄段的死亡率数据,我们假设死亡均发生在 60 岁 以上老年人群中。根据预测的新生人口数量以及死亡情况,至 2028 年,60 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到 25%。出生人口减少与健康状态改善,中国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过去 15 年中,中国的人口年龄分布发生的巨 大的变化;2003 年,60 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数的 12.31%;2018 年,60 岁以上老人占比达到 17.87%。一方面 出生人口减少;另一方面,整体健康状态不断改善,中国人的预期寿命在 2000 年为 71.40 岁,至 2017 年已经 达到 76.47 岁。未来的 20 年,中国的老龄化将更严重。退休与住院为医保支出核心方向,老龄化趋势下统筹基金承压。以 2018 年全国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医疗费用 支出情况为例,退休人群医疗费用较多,使用医保基金也相对较多,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重的情况下,医保基 金所承受压力加大;另外,从门诊/住院的角度看,住院支出占总支出的 62%,如何管控住院费用也是医保关心的核心问题。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仍然是最核心的投资逻辑人类对健康的追求不断提升,亦推动行业创新步伐,其中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永远是医药行业最核心的投资 逻辑。产业政策:顶层制度设计明确,对行业投资有重要指导意义医改顶层制度设计基本明确,对行业投资有重要指导意义。11 月 29 日,国务院深化医改小组发布《关于 以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为突破口 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政策措施》,主要从药品、医疗、医保改 革和行业监管四个方面提出了 15 项改革举措。文件要求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再次明确了“腾 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改革路径,鼓励探索药品/高值耗材集中采购,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以按病种付 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改革措施,医改顶层制度设计基本明确,对行业投资有重要指导意义。药品集采:国家层面规则预期明确,主要不确定因素在于地方规则国家层面规则不断优化,未来集采将常态化,预期较为明确。三轮带量采购规则不断改进:从最低价中标 到淘汰赛,政策漏洞被不断修补;带量采购模式基本固化,预计未来将常态化,同时采购周期有可能缩短,比 如季度、半年进行集采招标,整体采购频率取决于 CDE 过评企业数量。另外,国家药监局在 9 月底发布《注射 剂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等待正式文件发出,注射剂一致性评价即将启动,后续也会逐步纳入 集采范围。明年主要不确定因素在于地方招采规则。目前政策鼓励地方进行集采创新,构建全国药品公共采购市场和 多方联动的采购格局,未纳入国家采购范围的药品,依托省级采购平台开展集中采购。11 月-12 月已有湖南、 河北、河南濮阳、湖北武汉等地陆续开展地方集采。从治疗领域看,目前涉及抗生素、降压药、降糖药、PPI 等常用药领域;从剂型来看不仅有口服常释剂型, 也拓展至注射剂;另外,目前地方集采的边界也延伸至非一致性评价产品;同时,还有部分地区对自费药品开 展集采,如河南濮阳,根据全市公立医疗机构上年度药品使用情况,遴选出采购金额高、数量大的 200 个品种 以及基础输液类药品进行集采。在地方集采过程中,药品也有较大幅度的降价,以河北为例,13 个拟中标药品 在最高限价的基础上降价 0.3%-80.4%,平均降价 44.5%。在地方集采的示范效应下,各地集采进展很可能会不断突破之前市场预期,对企业的考验也在不断加大。积极创新转型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医疗: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体现技术劳务价值三医联动,医疗是关键的一环。由于医疗的复杂性和医患知识差异,医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患者决策的代理 人,完善医院运行机制和薪酬制度可以使医院、医生全心全意为患者的利益提供治疗。医改小组支持各地在开 展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取消医用耗材加成的同时,及时相应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支持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和薪酬 制度改革;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增加医院可支配收入。医疗服务价格管理逐步放松,目前积极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一直都是由政府定 价或政府指导价格,由价格部门负责,最初是计委,2003 年改组为发改委,2018 年国家医保局成立,药品和医 疗服务价格也归其管理;从管理形式上来看,逐步规范、逐渐放松,从最初的严格政府定价,至改革开放允许 少数项目按成本定价,后续实行非盈利机构政府指导价。但医疗服务价格长期偏低,仍需进行调整。2016 年 7 月 1 日,国家发改委、卫计委、人社部、财政部发布《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意见》,要求进一步缩小政府定价 范围,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目前公立医院也有部分特殊需求、个性化需求医疗项目可以进行市场定价。 配合取消药品加成,全国大部分公立医院已经相应调整了部分医疗服务价格;随着全面取消耗材加成,医疗机 构需要再次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预计未来 2-3 年将迎来各地医疗服务价格的集中调整,全国统一的医疗服务项 目技术规范也有望出台。腾笼换鸟,已有多地探索医疗服务价格的优化。2018-2019 年,深圳、北京、浙江等多地探索取消耗材加成, 同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对比浙江、北京、深圳三地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我们发现三地均涉及取消耗材加成、降低检验价格、提高人工服务价格。我们认为医改将持续深化调整医院盈利模式和行为模式,在医疗服务收入 占比继续提升的同时,价值回归服务本质。长期看,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有望进一步规范医生处方行为,对刚需 的药品、耗材有利,也有利于民营医疗、体检产业等医疗服务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长期引导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中长期看,DRGS 将成为影响住院支出最重要的政策之一。DRGS 将于 2020 年开始在 30 个试点城市模拟 测算、2021 年实际付费,这种医保结算方式适用于绝大部分住院患者。从美国的经验看,DRGs 对行业整体影 响有限,但是结构性影响明显,尤其对住院支出增速影响较为显著。CHS-DRG 分组与付费技术规范出台,医保局顶层设计基本完成。2019 年 6 月 5 日,医保局、财政厅、卫 健委、中医药局发布《关于印发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确定了 30 个城市作为 DRG 付费国家试点城市,主要任务如下:①实行按 DRG 付费还需两年。按照“顶层设计、模拟测试、实际付费”三步 走的思路,确保完成各阶段的工作任务,确保 2020 年模拟运行,2021 年启动实际付费;②健全 DRG 付费的信 息系统。统一使用国家制定的疾病诊断、手术操作、药品、医用耗材和医疗服务项目编码的基础上,完善医保 付费信息系统;③统一 ADRG,各地自行制定 DRGs 分组。在核心 DRG(A-DRG)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实际,制 定地方 DRG 分组体系和费率权重测算等技术标准,实现医保支付使用的 ADRG 分组框架全国基本统一。2019 年 10 月 24 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国家医疗保障 DRG 分组与付费技术规范》和《国家医疗保障 DRG(CHS-DRG) 分组方案》,标志着顶层设计基本完成。DRGs 结算适用于绝大部分住院患者。根据医保局《技术规范》,CHS-DRG 适用于急性住院病例(占绝大 部分住院病人);不适用情况包括:①门诊病例;②康复病例;③需要长期住院的病例;④某些诊断相同,治疗 方式相同,但资源消耗和治疗结果变异巨大病例(如精神类疾病)。统一的技术规范和分组方案。此次医保 DRG 分组的原则有四点:①逐层细化、大类概括;②疾病诊断、手 术或操作临床过程相似,资源消耗相近;③临床经验与数据验证相结合;④兼顾医保支付的管理要求和医疗服 务的实际需要。从具体分组来看,国家统一的 ADRG 以临床经验和临床路径为主,各地分组的细分 DRGs 则是 以统计分析为主。……创新药:关键词是“国际化、差异化、效率及开放融合”政策催化和结构调整,重磅肿瘤新药大放异彩,真正进入产品为王的时代行业关键词是“效率、国际化、差异化及开放融合”大型创新药企在中国市场亦面临快速创新转型的压力,效率仍将受到企业高度关注。根据我们统计,2018 年大型创新药企(包括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原研药或仿制药收入占比均在 60%以上,2019 年随着创新药的 放量,预计这一比例将会快速降低。考虑到 2020 年开始仿制药集采将会加速,大型创新药企仍会高度重视研发 和商业化效率问题。创新药医保目录谈判机制下,国内创新药定价存压,国际化及差异化能力凸显。2019 年 10 月,医保局启 动新一轮医保谈判,新增 70 个药品,平均降价幅度 60.7%,续约 27 个药品,平均降价幅度 26.4%。其中,三种 丙肝治疗用药降幅在 85%以上。考虑到国内医保控费需求,我们看好具备国际化能力的药企,全球化能力意味 着能够在全球市场分摊高昂的研发费用。为提高效率,开放融合亦成为新药研发领域的一个趋势。从目前行业内的合作模式上看,主要有对其他厂 家品种的 license-in 以及企业间各自药物的合作开发两种模式。我们统计了 2018 年至今 A 股和 H 股主要的创新型公司药物 license-in/out 的情况。近两年复星医药先后引 入了 10 余个创新品种,研发管线已经具备一定规模, 后续有望逐步走向收获期。其他如石药、绿叶等综合性药企以及百济、信达、君实、贝达等 biotech 公司均有各 自的品种引进或合作研发开展。恒瑞医药在 2018 年初先后对其 3 种在研新药进行了海外研发的授权,我们认为 这同时也是国内企业加强海外新药市场布局的一种有效模式。CXO:维持较高景气,不同思路都有好的选择国内转型及国外产业转移将为医药外包行业提供长期机会受益于创新研发升温,行业持续高增长从业绩增长上看,医药外包板块直接受益于目前国内创新药、创新器械的研发热潮,增速持续上升,行业 维持高景气度。由于板块内公司体量分化较大,部分公司财务准则对测算有明显影响,我们剔除了缺乏同比数 据和财务数据波动巨大的公司,2019Q1-3 收入增速为 27.98%,归母后扣非增速均在 50%左右,整体行业增速 相较中报仍有一些提速,并且在 2018 年同期高基数的情况下依旧保持上涨。2018 年以来,医药板块整个板块 持续维持在高增长阶段。行业订单充沛,高景气度预计持续。从近年医药外包主流公司的在手订单来看依旧保持在高增长的水平, 且全行业在持续进行产能扩张,景气度较高。泰格医药 2018 年新增订单 33.08 亿,待执行订单 36.83 亿,增速 均在 30%以上。博济医药 2018 年新增订单 4.3 亿,待执行订单累计有 8.3 亿。昭衍新药在手订单约为 8 亿,同 比增长 19.40%。合全药业披露 2018 年底在手订单为 27.2 亿元,2017 年同期为 3.4 亿美元,也实现了较快的增 长。龙头公司员工人数、人均产值持续向上当前国内外包企业的员工人数、人均产值和国际龙头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时国内的外包企业享有中国工 程师红利和成本优势,随着全球的产业转移,未来提升空间较大。2018 年底 CRO 龙头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昭衍新药等员工人数仍在持续上升,同时伴随着人 均创造收入、利润的上升。反映出龙头公司的公司规模体量仍在快速扩大,而且收入、利润的增速高于员工数 量增长。CMO 公司中龙头公司合全、凯莱英员工数量及创收也均保持上升,药明生物由于新建产能,员工人数大幅度提升,在业绩高增速下人均创造利润也同步实现了快速上涨。相继公布股权激励,维持员工稳定由于 2018 年以来行业的持续高景气度,当前国内医药外包行业的人员流动性较高,伴随而来的是人员成本 的相应提高。因此医药外包企业相继推出股权激励政策,维持公司员工稳定性的同时,同时进一步提升员工积 极性。而从股权激励的解锁条件上看,部分公司的高要求体现除了业绩高增长的信心,同时也反应当前行业的 高增长。2020 年外包行业评估,行业景气度持续整体估值比较:高景气度对应高估值参考现在行业龙头 CRO、CMO 公司的估值水平和增速预测,我们认为当前行业估值仍处于相对合理的水平,泰格医药、药明康德、 昭衍新药、康龙化成为代表的 CRO 企业对应 2020 年约 50 倍左右 PE,小分子 CDMO 代表企业凯莱英在 40 倍 PE 左右,药明生物在 75 倍 PE 左右。同时,根据当前的盈利预测增速,代表性医药外 包公司对应 2021 年的估值水平基本符合 PEG 为 1 的状态。对比 90 年代海外 CRO 行业的估值水平,我们认为 这是当前行业高景气度状态下对于业绩确定性高的行业的合理估值溢价。维持较高估值中枢的前提是行业仍处于高景气状态,反应到实际各家公司,各个细分赛道有不同的细分景 气度指标,通过评估各个领域的最新进展和行业趋势,我们认为整体来看 2020 年医药外包的高景气度状态仍将 持续。药物发现:新技术平台应用热度升温,新药研发多样化增强药物发现作为整个研发流程的最前端,企业对于产品本身的靶点、质量等的关注点是放在首位的。而当前 研发成功率的降低更增加了药物发现阶段的重要性。2018 年,国内以 DNA 编码化合物库、PROTAC 技术、ADC 药物平台、双抗研发平台、细胞治疗研发平台等技术平台或方法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同时也提示了国内药物的 研发从小分子领域延伸到单抗、双抗、ADC、细胞治疗以及核酸药物的趋势正在不断加快。龙头公司对于新技术平台的扩展和应用进度较快,订单获取情况良好。药明康德 DNA 编码化合物库分子数 量超过 800 亿个,拥有 6000 多个自己合成的骨架分子,目前仍在持续扩大中。而国内 DEL 的龙头企业成都先 导也即将登陆科创板。康龙化成、美迪西也均在拓展自身的 DEL 业务。生物药方面,药明生物的双抗平台推出 后订单获取情况良好,迅速和国内外龙头企业建立了多项合作关系。同时随着技术的成熟,CAR-T、ADC 等领 域也逐渐增加了众多平台型企业。我们认为从源头来看,药物种类的不断拓展将持续推动外包行业的增长。临床前 CRO:细分龙头产能持续扩建昭衍新药 2018 年太仓的新动物顺利投入使用,产能增加近 70%,同时先后决定在重庆、广州分别投资 7.87 亿、11 亿建立新的安评中心,以服务于不同地区的制药企业。同时药明康德也在苏州扩建了自己的安评中心, 持续扩大自己的产能。泰格的控股子公司方达医药也快速扩建了自己在上海、美国的生物分析实验室,并扩大 自己在国内的 CMC、安全性评价业务。我们认为行业的龙头公司快速的产能扩张提示临床前业务目前仍处于高增长的阶段,以昭衍新药为代表的 细分领域龙头需求程度高,在手订单充分,预计新产能投入后能够快速提升使用效率,推动业绩的增长。而以 药明康德、康龙化成为代表的综合型企业订单具备一定持续性,前期药物发现业务的快速增长对后续业务有引 流作用,有望通过一体化平台带动临床前试验业务的增长。临床 CRO:临床试验登记数量维持较高水平临床试验成本成为当前龙头公司研发费用的主要投入项目。以恒瑞医药医药为例,公司 2018 年在临床试验 设计和临床试验的直接投入(物耗、材料等)上的投入最多,分别为 6.08 亿元和 4.70 亿元,占总研发投入的 39.27%和28.10%,且两个项目增速均在50%以上。在人员人工上,公司投入增长35.20%,占总研发投入的18.45%。 恒瑞的研发体系建设较为完善,人力成本提升相对较小,分析复星、贝达、君实的数据,可以看到除了在临床 试验及技术服务上有较大支出和增长,三家公司在人力成本上的投入占比和增长也相当高。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临床试验、技术服务或是第三方外包的费用基本占据各大公司研发支出的首位。而 临床试验支出的增长主要来自于重要品种的 II、III 期临床试验或是海外的临床试验开展。以肿瘤为代表的临床试验登记数目仍在持续快速增长。从行业整体水平来分析,以肿瘤这一目前国内药物 研发最火热的领域为例,根据 CDE 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的数据和 2018 年中国肿瘤临床试验蓝皮 书统计,2018 年国内的各期临床试验数目相较 2017 年均有明显提升,I 期临床增长最多。由于临床试验持续时间往往超过 1 年,目前反应的研发投入上的增长可能是 2017 年甚至之前开展的临床试 验投入。根据这个趋势,考虑到一定比例的 I 期试验成功后企业将进一步开展后续研发,而且 II、III 期临床试 验投入相较 I 期试验有明显增大,我们预计未来研发费用高增长仍是行业中优质企业的普遍趋势。国内研发龙头临床试验维持高增长。我们分析了代表性企业近几年肿瘤领域开展临床试验的数量。以恒瑞、 百济等有重磅品种处于临床后期或者迫近上市的企业近两年开展临床数目显著增多,当然后续的研发管线储备 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从试验开展数目上可以看到一定的未来研发费用趋势,同样是考虑到临床试验的持续 时间问题,我们预计行业中龙头公司的研发投入仍将有快速的提升。临床 CRO 的收入增速的前瞻指标可以参考 IND 的登记情况、临床试验登记情况、临床试验成本等因素。 根据 CDE 的登记数据,2018 年 CDE 临床试验登记中心共登记 2968 项临床试验(由于 2018 年起增加了 ChiCTR 文号的预实验、上市后试验等,数量有所增多),2019 年截至 12 月 10 日共登记了 2878 项临床试验。评估其中 不同阶段的临床试验,BE 试验数量 2019 年相较 2018 年有一定下滑,而 I 期、II 期、III 期试验数量基本维持一 致。由于临床试验持续时间较长,对于临床 CRO 而言,基本为分阶段收取费用。我们认为临床试验数量的提升 对于行业景气度的影响仍会持续。需求端的提升也带来临床试验费用不断攀升。由于①临床试验趋于复杂化、②监管要求不断提高、③临床 试验中心数量不足费用提升、④从业人员需求提高薪资增长等原因,当前临床试验成本仍处于不断上升阶段。 我们认为国内当前的临床试验方面的高需求、成本提升一定程度上也将维持临床 CRO 的收入提升,行业高景气 度有望持续。CDMO:订单延续性高,早期订单高增长国内以凯莱英、合全药业、药明生物为代表的 CDMO 企业均已经形成了漏斗型的订单结构,博腾股份、九 洲药业等也正在加强前端研发能力。我们认为几个驱动因素提示 2020 年 CDMO 行业仍将维持较好增长:①2019 年大部分 CDMO 企业早期临床订单数量增长迅速,在有良好的订单延续性的前提下,会带动后续收入增加;② CDMO 行业往往需要提前为下一年的订单排期和布局,而当前龙头企业的订单排期情况良好;③不同开发阶段 的药物均有 CDMO 需求,临床试验、上市产品数的增多均提示 CDMO 需求的增长。此外我们认为全球 CDMO 行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地区转移的趋势仍在持续,且国内 CDMO 的业务覆 盖正从中间体向原料药和制剂进行下游拓展,将继续带动 CDMO 的订单保持较快增长。仿制药产业链:寡头垄断大势已定,积极关注上游痛点试点落地,扩面在即,大格局已定仿制药价格体系重塑大势所趋已经完成的两轮国家集采产品降幅明显,第三轮即将启动。2018 年 12 月和 2019 年 9 月,国家先后进行了 两轮集采,从竞标结果来看,25 个品种在两轮竞标中的平均降幅分别达到了 54%和 25%,部分竞争较为激烈的 品种降幅达到 80-90%,而且集采的覆盖区域也从最初“4+7”的 11 个试点城市扩大到全国。2019 年 12 月 1 日, 第三轮集采前的企业座谈会在上海召开,确定了基本的方案和品种,预计即将启动。集采药品价格接近全球底线,龙头的商业模式注定是产品组合及一体化优势集采后,国内药品销售、制造成本优势造就全球低价。我们统计了 4+7 和第二轮集采招标的 25 个品种的全 球价格情况,对比美国、日本、印度的价格,集采招标之后的药品价格基本已经接近全球主要药品市场中的底 线价格。我们认为,未来仿制药龙头的商业模式注定是产品组合及一体化优势,单品种价格已不那么重要。仿制药产业链投资:积极关注上游痛点关注行业痛点,高标准原辅包需求增大一致性评价关联审批加强原辅包企业市场选择权。2017 年 12 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了《原料药、药用辅料 及药包材与药品制剂共同审评审批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结合 MAH 制度,明确建立了以药品上市许可持 有人为责任主体的药品质量管理体系,以药品制剂质量为核心,原辅包为质量基础,原辅包与制剂共同审评审 批的管理模式。而一致性评价要求下,原料药、辅料、包材和药品将进行关联审批,意味着一旦原料药、辅料 或者包材进行更换,药品需要重新进行申请,更换成本相较原来有明显的提升。在这种条件下,原辅包企业在 供给端的话语权相较会有所提升。带量采购后制剂销售壁垒下降,原辅包企业下游拓展能力提升。国内仿制药行业的传统销售模式下,销售 能力较强的企业往往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带量采购的推广使这一局面发生了转变。参与集采的品种一 旦中标后会获得承诺的使用量,对于销售端的压力有显著降低,同时意味着新进入市场的企业面临的销售壁垒 显著降低,有利于原辅包等上游企业对于下游制剂产业链的拓展。原料药:环保压力带来产业结构性升级,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企业占优环保压力促使原料药行业进行结构性升级,产品质量、生产工艺提升。2012 年以来,国家先后发布多项环 保政策,针对污水、废水、大气污染等进行了限制。医药制造企业相应的环保支出有较为明显的提升,众多产 能面临环保整治和退出的压力,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而相应的龙头型原料药企业的生产质量、工业改良、污 染处理能力也有了提升,实现了产业上的结构升级。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企业在成本控制上占优,产品增量明显。对于本身拥有原料药、制剂生产供应的企业 企业而言,一方面原料药的供应上可以更为稳定,另一方面在原料药的生产成本控制上也更具优势,加上后续 制剂销售壁垒的下降,后续的成长动力较强。建议关注华海药业、仙琚制药、科伦药业、普洛药业等。辅料:行业集中度低,国内公司规模较小国内对于辅料的重视程度长期不足,一致性评价和新型制剂研究带动辅料行业提升。国内目前正在使用的 辅料大约有 540 种,药典收纳的辅料标准约为 270 个,而美国、欧洲正在使用的辅料品种数量为 1500、3000 种, 药典收录的分别有 750、1500 种,我国使用的辅料品种显著落后。而当前一致性评价政策、以及对于新型制剂 开发的关注度提升使国内辅料的重视度得到提升。国内辅料行业的集中度较低,代表性公司规模相对较小。我国专业化的药用辅料生产企业不多,一些常规 辅料多由化工、食品生产企业生产。而药品审批的关联审评有望带动辅料行业产业提升,新型、高端辅料的开 发和应用速度有望加强。建议关注 A 股的代表性企业为山河药辅等。包材:受益于注射剂一致性评价一致性评价要求产品包材不低于原研。2019 年 10 月 15 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了《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质 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相对于 2017 年的版本,本次公布的征求意见稿中对于直接接触 药品包材的要求从“不建议使用低硼硅玻璃和钠钙玻璃”更改为“注射剂使用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质量和性能不 得低于参比制剂”,同时承认了美国、欧洲、日本的包材标准。国产药用玻璃瓶替代升级将加速,市场需求带动价格、集中度提升。而当前国内主要的药用玻璃瓶仍以低 硼硅玻璃和钠钙玻璃为主,相较海外药企主要使用中性硼硅玻璃和钠钙玻璃。在一致性评价包材不低于原研药 的要求下,国内的低硼硅玻璃将持续向中性硼硅玻璃升级,产品替代将加速。而中性硼硅玻璃的生产难度较大, 大部分国产企业与海外公司产品质量尚有一定差距,虽然国内产品价格较低,但是受市场认可的公司较少,受 技术壁垒影响,后续市场集中度和竞价格局有望持续提升。建议关注具备技术和生产优势的内药用玻璃龙头山 东药玻。政策波动下,寻找布局早、有品种群、有增量的企业长期看,我们对仿制药格局变化推演没有变:阵痛难免,遵循“布局早、品种群及有增量”的主线自下而上 寻找受益标的。整体而言,我们认为仿制药集中采购的镇痛难免,寻找相对确定的受益品种可以遵循布局早、 品种群及有增量几条主线,建议积极关注华海药业、科伦药业及中国生物制药等。疫苗:强监管、批签发逐步正常化,重磅品种价值凸显强监管背景下,重磅品种价值凸显2019 年 12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正式实施,从严格行业准入、提高处罚力度、加强安全 生产等措施强化了行业的强监管力度。在此背景下,重磅品种价值进一步凸显。疫苗批签发机构即将迎来扩容,批签发速度有望迎来提升批签发机构数量有限,叠加疫苗事件导致批签发速度趋缓。现阶段,我国进行批签发机构中检院可独立签 发全部疫苗品种;七个省所负责指定区域内企业疫苗产品的无菌及异常毒性等指定项目检验,并将结果报送中 检院;上海所除可进行指定项目检验外,可独立签发指定区域内批签发申请人申报的流感疫苗。叠加“长生生物” 疫苗事件,2019 年批签发速度趋缓,10 月以来批签发速度已有小幅恢复。《省级疫苗批签发机构授权方案》出台在即,疫苗批签发机构数量有望迎来扩容,批签发速度有望提升。 根据第十九届生物制品年会公布信息,《方案》有望在 2021 年底前完成现有现承担血液制品批签发、目前也同 时承担疫苗批签发部分检查项目的省所疫苗批签发机构授权,最终逐步建立与我国疫苗产业和监管需求相适应 的国家疫苗批签发机构网络体系。截至目前已在部分地区开展了部分疫苗品种的批签发培训,将于 2020-2021 年进行相应的评估考核并结合批签发工作需要进行遴选授权实现批签发机构扩容。综合考虑检验方法难易程度、检验任务轻重差异等情况,优先推动流感、水痘、流脑、Sabin—IPV、乙肝、乙脑、甲肝、百白破、狂犬病疫 苗等的批签发实验室建设工作。批签发数据跟踪:批签发速度回升,行业整体降幅缩窄,7 大品类实现增长1-11 月,批签发速度略有提升,累计批签发量同比下滑 1%,降幅较 1-10 月继续缩窄,品种整体格局稳定。 2019 年 1-11 月,疫苗行业整体批签发量为 48849 万支,同比下滑 1%,下滑幅度较 1-10 月继续缩窄,主要受长 生生物疫苗事件及疫苗法出台监管趋严导致批签发速度下降影响,现阶段批签发速度已有提升,未来批签发机 构有望扩容,批签发速度有望继续提升。2011-2018 年,行业整体批签发量由 79402.9 万支下降到 54076.3 万支, CAGR 为-4.7%。……连锁药店:行业逻辑逐步兑现,龙头公司仍存较大发展空间我国零售药店行业规模稳健增长,连锁化率持续提升根据米内网数据:1)2019 年上半年我国零售药店终端药品销售额实现 2098 亿元,同比增长 7.4%,增速较 2018 年企稳,维持快于全终端合计增速的趋势;2)零售药店终端市场份额 2019 上半年占比为 23.1%,较 2018 年底提升 0.2 个百分点。根据《中国药店》统计数据,近十年我国药品零售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1)CR10 市 场份额由 2010 年的 11.52%提升至 2018 年的 21.58%;2)连锁药店数量由 2008 年的 12.9 万家提高到 2018 年的 25.5 万家;3)连锁化率由 2008 年的 35.4%提高到 2018 年的 52.2%。我们认为,随着未来药品价格体系的逐步调整、行业监管趋严、医保账户资质的逐步调整,未来零售药店 行业会进一步加强与工业企业的合作,中小连锁及单体药店经营承压推动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头部连锁企业 在行业变革过程中将率先受益。政策推动行业向规范化前行,集中度进一步提升2018 年下半年以来,零售药店行业相关政策变化较大,整体来看国家层面及地方层面的政策在推动行业向 规范化前行,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及处方外流进程的提速:1)打击骗保:2018 年全国共检查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 19.7 万家,查处违法违规定点医药机构 6.6 万 家,医保资金安全是医保控费的重要一环,未来随着打击骗保行动的常态化,行业竞争将逐步趋于良性,龙头 公司有望率先受益;2)药店分类分级管理:a)药店分类分级的最终结果是行业向规范化前行,将淘汰经营不规范中小连锁及 单体药店,带来集中度提升;b)医保定点药店向高等级药店倾斜,同时高等级药店有望率先获得门诊慢、特病 统筹医保资质,率先推动门诊慢、特病药品的处方外流,加速我国处方外流整体进程;c)实行网上集中审方的 连锁药店企业三类门店可视为配有 1 名执业药师,减少了连锁药店企业的执业药师数量需求,降低了连锁药店 企业的经营负担;3)整治执业药师“挂证”:整治工作将有力打击药品零售行业违法违规现象,尤其中小连锁及单体药店考虑 经营成本往往是不规范现象的重灾区,本次整治工作将进一步加大中小连锁及单体药店经营压力,有望加快行 业集中度的提升速度;4)集采扩围:短期零售渠道价格面临逐步调整,但是长期来看国家鼓励医保定点药店自愿使用省级药品采 购平台进行国家集采品种的采购,可以从价格及品种双维度解决部分集采处方药采购难题,头部连锁企业医保 店占比维持在 70%-80%的水平,在集采调整过程中有望率先受益;5)网售处方药解禁:新版药品管理法未直接禁止网售处方药,标志着多年以来网售处方药禁令的解除。从 政府监管、民众用药常识普及程度、民众用药安全及支付手段等角度综合考虑,未来网售处方药大概率采取有 条件逐步放开。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药店密度较高,为 O2O 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网点布局,相比邮寄模式优 势明显,也符合国家倡导的“网订店取”或“网订店送”的药品新零售方式。我们静待网售处方药细则的出台,迎 接线上线下相互赋能融合,共迎行业发展;6)广东省处方外流体系逐步完善,改革示范效应明显:a)采购端,今年 9 月,广东省药店处方药纳入省 级采购平台,在价格及品种双维度解决了此前部分处方药采购难题;b)销售端,广东省于 2018 年 4 月推行省 内药店分类分级管理,高等级药店可实现全品类经营,12 月发文完成慢病统筹支付资质在药店的落地,龙头公 司将率先受益;c)广东省是我国改革排头兵,已经走出推进医药分开探索处方外流的相对完善体系,示范效应 明显,未来随着全国版分类分级管理办法的逐步推行,全国范围内推动零售药店提供慢病用药服务有望成为可 能医保个人账户政策推演:加强共济属性,扩大门诊统筹,开展大病医保筹资端:国家标准,各地微调,账户划拨比例已在弱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筹资主要由用人单位 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利息、基本医疗保险费的滞纳金、 依法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其它资金共五部分构成。职工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为城镇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主要收入来源。现阶段用人单位缴费划拨账户已根据当地基本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同时 部分地区单位缴费并未按照 30%的比例全部划拨个人账户,而是划拨给门诊统筹及个人账户。城镇职工个人账户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当年结余已达千亿元并逐年攀升,累计结余 2018 年底突破 7000 亿 元。支出端:城镇职工个人账户探索多元化支出路径,加强共济功能。个人账户支出占城镇职工医保支出比例 约 40%,其中药店为个人账户支出的主要部分,支出占比达 39%。现阶段,多地个人账户已开始探索多元化支 出路径,加强共济功能,其中包括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家庭共济使用、门诊支付及住院支付等。个人账户未来演化方向之一:加强共济属性。由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 种种问题,在我国各个地方实践中,已经开始对个人账户制度进行了改革,以不断地盘活个人账户,扩大个人 账户的使用功能。主要改革方向是个人账户受益人范围不断扩大(主要形式为家庭共济),使用功能不断增多(可 用于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保健食品,个人体检、疫苗等各种与个人健康相关的项目)。个人账户未来演化方向之二:门诊统筹。 1)我国城镇职工医保制度中,职工的门诊保障主要依靠个人账户。 在开展门诊统筹的问题上阻力较大,问题也相对复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地区相对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经 济发达地区。从目前公开报道的情况来看只有广东省和葫卢岛、泰州、镇江、连云港、厦门、温州、秦皇岛、 呼和浩特、南京、金华、上海、淄博、杭州、宁波、成都、青岛等城市对职工医保门诊统筹制度进行了不同程 度的探索,总体上仍处于试点阶段;2)其筹资方式主要分两种,一是从个人账户或应划入个人账户的基金中划 转一部分,二是从统筹基金结余中划拨。采取第一种方式的代表性城市有青岛、淄博,其在保留个人账户的同 时,通过基金划转建立起了职工医保门诊统筹。其他城市则利用统筹基金结余建立起门诊统筹,并不同程度地 拓宽了个人账户的使用范围。外部环境变化带来板块投资机会:药店龙头争夺统筹机会医疗渠道,一方面国家全面推动带量采购,在品种结构、处方来源等多角度推动处方外流;另一方面,卫 健委已发文全面叫停药房托管,17 省发文探索剥离门诊药房,进一步加速处方外流进程。现阶段,行业监管趋严、医保政策小幅收紧,推动行业向规范化前行,头部企业合规经营率先受益,中小 连锁及单体药店经营压力凸显,未来行业集中度提升仍将持续。城镇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改进工作是整体医改工程中的重要一环,预计城镇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仍将保留,存 量资金继续留存的同时可能加强共济属性,增量资金逐步削弱,改进工作对医药零售行业直接影响有限。最新版《药店分类分级管理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医保管理部门优先选择高评级药店签订医保服务协议,纳 入定点药店范围。鼓励通过高评级药店提供门诊特殊病、门诊慢性病用药的医保费用结算服务;我们认为:1)长期来看,门诊统筹资质与个人账户有望完成平稳交接过渡,门诊统筹资质将为药品零售行 业带来增量客流及增量市场,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2)零售药店行业头部企业的全国布局仍在持续,未来将 继续享受政策红利,在个人医保账户改进及药店分类分级管理的进程中更多的承接门诊慢、特病药品零售业务; 3)随着网售处方药的有条件放开及国家倡导 O2O 业务模式,线上线下将进一步融合实现双向赋能;4)线下药 店作为终端借口,将依托交互体验的特点加速新业态探索为客流提供更多增值服务,推动行业健康发展。重点 推荐益丰药房、老百姓、大参林、一心堂(排名不分先后)。医疗器械:进口替代仍是最大的投资主线,大小公司均有机会医疗器械进口替代逻辑:市场+技术+政策“市场+技术+政策”三因素共振促进进口替代拐点来临。从市场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增速远超全球医 疗器械行业,未来十年将成长为全球医疗器械大市场;从技术来看,全球范围多个医疗器械领域技术已发展较 为成熟,国内产品正在快速追赶进口产品,同时工程师红利和完善的配套产业链政策,为国内生产企业提供良 好的成本和竞争优势;从政策角度来看,分级诊疗、鼓励进口替代、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等政策促使医院采购 更重视高性价比的国产器械。国产医疗器械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全球范围来看,大市场培育大企业,中国具备培育出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环境和空间。目前全球医疗器械 行业前二十大医疗器械企业主要分布在欧洲、美国和日本,其中原因之一是欧洲、美国和日本在全球医疗器械 市场中的占比分别为接近 40%、30%和 10%。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增速为 15-20%,远超全球 5%左右的增速,有 望在 10 年后占据全球 25%的市场份额。广阔的本土市场也为本土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空间。从全球医疗器械行业技术发展历程来看,多项器械领域已达技术平台期。19 世纪以前医疗器械行业技术主要为简单的治疗和诊断技术,19 世纪到 1950 年左右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多项医疗器械技术的发展,70-80 年 代电子医疗器械浪潮推动了 CT、核磁等技术迅速发展,90 年代以后新材料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医疗 器械领域的创新和信息化发展。近年来多项医疗器械技术已进入技术平台期,外企产品主要为升级和改进为主, 突破性发明或创新技术较少,国内企业正在快速追赶。工程师红利和配套产业链完善,为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的研发生产优势提供了重要基础。以迈瑞为例,电子 元器件、电路板、芯片、模具等多大多数医疗器械零配件均可在国内采购,对外采的依赖度逐渐降低,我国相 关器械供应链完善和工程师红利成为国产器械高性价比的重要基础。各细分领域:关键技术突破推动产品力提升,部分品类仍有较大改善空间在医学影像设备领域,彩超、内窥镜等器械正处于快速替代期。医学影像设备中,市场空间较大的为核磁、 CT、彩超、DR 等,目前国内产业链较为完善的 DR、生命监护、彩超等品类已与进口产品性能比肩,但高端 CT 和核磁共振尚有十年的技术代差。目前监护仪和 DR 已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彩超、软式内窥镜、硬式内窥镜等器械正处于快速替代期。在心血管介入领域,部分产品已实现进口替代,部分产品与外企并跑或领跑。目前金属心脏支架已实现进 口替代,微创医疗的支架已经可以挑战全球支架金标准;可降解支架领先外企在国内应用,正在快速放量; 左心耳封堵器和 TAVR 等领域,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几乎同步创新和发展,并根据亚洲人心脏结构进行了多项 创新和改进。其中经导管介入瓣膜领域的长期市场空间有望追赶心脏支架。骨科部分品类已实现进口替代,人工关节正在加速追赶。脊柱和创伤领域国产化率已经较高,随着近年来 爱康、春立、威高等国产品牌人工关节的设计和技术快速追赶,高端产品线逐步丰富,近年来龙头公司出现业 绩加速的情况,外企的增速和份额有减小趋势,国产化率持续提升。部分医学影像领域核心零配件自产化能力提升、心脏支架和骨科领域产品力提升,是进口替代的关键因素。 在医学影像设备领域中,监护、彩超、内窥镜等设备的绝大部分零配件均可在国内采购到,DR、CT、核磁的高 端零配件主要依赖进口。心脏支架和骨科的部分核心原材料依赖进口,原材料厂商也是全球各大企业的供应厂 商,所以对产品性能提升和进口替代不形成限制因素。医疗设备:看好在等级医院有高竞争力的企业进口替代机会巨大,看好在等级医院产品有竞争力的企业。医疗设备销售终端主要为等级医院、基层市场 及民营医院,我们预计基层及民营医疗市场增速将有放缓,但是新品周期+进口替代放量的企业,业绩仍有望维 持高增长。由于不同品类在不同终端分布差异较大,以彩超为例,公立等级医院销售占比在 60%以上,我们长 期看好以迈瑞和开立为代表的国产彩超龙头在等级医院的进口替代机会。1) 分级诊疗:已有政策利好逐渐减小(持续到 2020 年),未来需观望有无新的政策出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9 年前实现达标建设;县级医院:第一阶段提升 500 家县级医院综合能力(2014-2017 年),第二阶段全面提升 1000 家县级医 院综合能力(2018-2020 年)。2)鼓励进口替代政策持续推进:16 年、17 年开始多地政策落地,利好国产龙头;产品达到高端替代水平 的企业,业绩维持高速增长(如迈瑞)3)民营市场(民营医院+体检机构)短期来看增速放缓,长期来看空间较大。民营医院市场对医疗设备的 采购近年来维持 13-15%的高增长,但是 19 年民营医院受医保核查影响较大,预计 20 年影响减弱。高值耗材:招采政策变化,小而美的细分龙头仍然有成长机会高值耗材招采政策是市场关注焦点。考虑到高值耗材的分类管理、质量评价、使用习惯及物流配送等多个 环节的特征,我们认为在 2-3 年的时间窗口内,该领域的集采仍然会以省级招采为主。招采体系的逐步规范化 和上收,有利于细分龙头市场份额提升,长期我们仍然强调创新是最重要的投资要素。主要政策进展如下:1)耗材加成:2019 年底前取消耗材加成2)两票制:全国范围内有 25 省已开始实施耗材两票制,预计 2020 年更多省份两票制方案会出台。3)耗材治理:国家发文要求 11 个医改试点省份加快复制推广三明经验,江苏、安徽已经执行了省级高值 耗材带量采购,山东、辽宁、山西、海南、云南、广东等省份已经发布省级带量采购实施方案或明确表明要开 始执行高值耗材带量采购,大多尚未确定集采品种。国家医保局已明确重点治理目标为临床用量大、采购金额高、临床使用成熟、多家企业生产的耗材,并在 2019 年底前由国家卫健委和国家医保局负责完成第一批重点治理耗材名单。与药品相比,医用耗材的复杂程度 更高,例如耗材没有通用名,品种规格繁多、市场分散,耗材使用人员的水平直接影响医疗效果等。我们预计 各地集采将首先从容易标准化、品种规格少的品种入手,对于大部分市场规模尚小、未形成充分竞争的细分领 域,短期内不会开展国家层面集采。下一步,医保局将选取重点品种实施“带量采购”的试点工作;建立全国医用耗材监控平台,实现全国范围 内数据共享;为创新型医疗器械顺利挂网销售扫除障碍。国家卫生健康委将配合相关管理部门建立耗材一致性 评价机构。短期来看,耗材带量采购以地方试点为主,目前全国多地已开展或计划开展带量采购试点。宁波规则为较 为成功的耗材采购模式之一,2016年宁波以全市公立医院耗材采购量为筹码,对五大类耗材进行价格谈判降价, 其中骨科脊柱类和人工关节类降价幅度最高,整体来看性价比较高的国产耗材占比提升。2019 年以来,江苏、 安徽等地也开展了带量采购工作,京津冀、湖南、山西、宁夏、海南等地已发布工作意见或实施方案,大多尚 未发布采购品种及具体方案。已实施带量采购的品种中,大多数品种平均降幅为 50%左右。各地已经进行带量采购的品种涉及心脏支架、 起搏器、人工晶体、关节、脊柱、创伤及低值耗材等多个品类,其中部分国产化率高、扣率较低的骨科品种及 部分低值耗材品种降幅较高,目前人工晶体、起搏器等国产化率较低的品种降幅较低。国产 IVD 行业:政策影响暂远,高景气细分领域稳健增长体外诊断作为临床诊疗的重要辅助工具,一直以来持续快速增长,2018 年预计市场规模超过 700 亿元,增 速预计在 15-20%之间。从细分领域来看,以化学发光技术为核心的免疫诊断、以肿瘤靶向药物伴随诊断为主要应用的分子诊断、以及床旁快速诊断 POCT,是 IVD 板块中市场空间大、国产公司最有投资机会的细分市场。 此外检验自动化流水线的国产化趋势已基本确立,国产公司中安图、迈瑞、迈克等先后发布国产流水线产品, 预计将迅速成为国产 IVD 行业新的业绩增长点。体外诊断产品临床应用具有特殊性,短期看大范围集采不具备可操作性当前市场较为关心体外诊断产品的集中采购问题,我们认为短期暂不具备可操作性。首先,体外诊断产品 本身应用较为特殊,除血球仪、血凝仪、尿液分析仪、及少量 POCT 试纸条类检测产品外,通常需要在检验仪 器和诊断试剂的配合下来完成对待检标本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其次,如将体外诊断产品集中采购,需要考虑 或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1)仪器种类较多,且各家检验参数上通常会有差异,因而不是标准化产品,在检验质 量一致性评价未完成前,单独考虑价格因素会导致技术降级;2)检验试剂种类则更加繁多,且部分试剂为特定 型号仪器的专用试剂,通常医院在安装机器完成后,再更改其他品牌会造成仪器浪费,且厂家或经销商也通常 在商业采购协议上有采购时间约束; 3)检验试剂一直以来都是医院采购的成本项,试剂价格经过多年招标竞价, 相对于检验服务收费价格扣率已处于较低位置。因此,体外诊断实行像药品一样的带量采购政策难度较大,短 期不具备可操作性。当前各地方检验服务收费价格陆续调整,2019 年以年初深圳及年中北京价格调整较为典型。深圳作为计划 单列市,医疗服务收费价格自主定价,新方案更多是在原来方案上价格调整,检验服务整体降价 10%,涉及到 人工的检查和医疗服务普遍涨价。北京医疗服务收费改革则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北京是在执行 2012 年发改委颁 布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目录规范》,2019 年 6 月执行后,有望起到示范性作用,有利于全国各省和计划单列 市逐步出台新一版医疗服务收费方案,从医疗服务项目名称和编号上实现统一,有利于将来全国实施 DRGS、 电子病历等重要医疗改革。北京医改方案中检验价格基本稳定、整体有利于国产进口替代。检验项目价格分项目来看,生化和免疫项 目与现行北京收费价格相比,基本保持稳定,只有个别项目降价;同时北京此前使用进口和国产试剂的收费差 异此次调整中被拉平,使用国产试剂的价格有明显提升,这将有利于实现进口替代。分子诊断项目取消此前的 按方法学收费,实行按检测项目收费,更加科学严谨,对于现有主要检测项目如 EGFR 基因检测,由于检测位 点极多,价格应能保持相对稳定。另一方面,由于诊断试剂进医院价格已经处于较低扣率,检验收费价格的相 对稳定也有利于 IVD 产品进医院价格的合理稳定。化学发光是 IVD 诊断进口替代最大细分市场化学发光正逐步取代酶联免疫,行业增速近两年预计超过 20%,我们预计 2018 年市场规模为 260 亿元(出 厂端口径)。化学发光目前已形成“4+5”竞争格局:进口品牌为主,罗氏、雅培、贝克曼、西门子四家合计占比 超过 80%;国产五大家新产业、安图、迈瑞、迈克、亚辉龙,2018 年合计占比预计在 12%,合计收入在 30 亿 元左右。假设未来 3-5 年国产化学发光诊断市场规模增长至 300 亿元(考虑招标降价因素),假设国产公司占据 50%市场份额,市场规模可达到 150 亿元,进口替代有 5 倍空间。国内化学发光诊断企业近年来取得长足发展,从仪器性能角度看,新的国产化学发光设备参数已与进口品 牌不相上下。从国内竞争格局看,按 2018 年发光业务规模排序:新产业、安图、迈瑞、迈克、深圳亚辉龙,其 他国产厂家销售额不超过 1 亿,较有竞争力的厂家包括厦门万泰、苏州长光华医、江苏泽成等。长期来看,由 于迈瑞和安图当前继续保持 50%以上的高增长,国产厂家中未来迈瑞和安图大概率占据前两位。国产化学发光进口替代的难点主要在于:1)仪器性能;2)试剂配套完整度、或检验菜单 丰富度;3)与自动化流水线产品的协同销售。检验流水线作为 IVD 集大成者,市场前景广阔从各项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自动化都是各项检验技术共同的发展趋势。生化、免疫、微生物、分子诊断、 血球诊断领域都已实现全自动检测,全自动生化仪、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全自动血球仪等产品已非常 成熟,而一条全自动的实验室流水线系统将各个模块连接,实现样本处理、传送、分析、数据处理的全自动化 操作,具有多方面优势,是目前临床诊断技术的最高水平。国内具备安装条件的医院预计不少于 2000 家,其中部分三甲医院不止 1 条,我们简单测算流水线装备需求 医院家数和流水线装配量,预期未来总装配数可能超过 3000 条。目前国内已安装近 1500 条,主要为进口品牌 (罗氏、雅培、贝克曼、西门子),国产厂家中安图生物已实现装机,迈瑞、迈克、新 产业、亚辉龙、科华等国产厂家也已于近期发布。国内企业开始冲击流水线新装市场,对国产厂家而言,我们认为实现大规模装机的难点主要在两个方面: 1) 流水线产品被临床接受的前提是检测模块需要具有优异的性能,对国产品牌而言,高速生化仪和化学发光仪是 其中重要组件,生化仪和化学发光仪性能好坏是临床决定是否采用的重要考量。2)目前国产流水线体的研发和 生产目前尚未国产化,进口采配成本较高,整体成本相较于进口并未有明显优势,主要是国产销售政策较为灵 活,可以先从二甲或小三级医院入手。POCT 诊断向高精度低成本方向发展POCT 是从生化、免疫、分子等诊断领域分化出来的领域,技术转化相对容易,随着各块市场的高速增长, 除已上市的万孚生物、基蛋生物外,有 POCT 业务或正在进入这块业务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免疫荧光和小型 化学发光技术已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国内 POCT 快速诊断 2018 年预计市场规模超过 40 亿元(不含血糖检测), 进口品牌较少,主要是美艾利尔、罗氏、生物梅里埃等,国产厂家中如万孚、基蛋等营收快速增长。国产 POCT 厂家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已实现 POCT 免疫胶体金向免疫荧光技术的升级,目前小型化的 POCT 化学发光正开始推广。对国产厂家而言,进口替代的难点在于技术,智能化、小型化的 POCT 仪器将更符合国 内临床诊断要求,我们预计 POCT 市场国产占有率预计为 50%左右,未来更多是国产品牌之间的市场竞争和行 业洗牌。分子诊断市场更重视仪器国产化,肿瘤伴随诊断高景气我国分子诊断市场规模较小,但增长迅速,按出厂口径计算,2016 年市场规模预计超过 100 亿元,增速超 过 20%。分子诊断产品和服务端以国产厂家为主,进口品牌主要是罗氏、梅里埃等。从细分市场景气度来看, 受益于肿瘤靶向药纳入医保及降价、以及大量肿瘤新药上市,作为创新药产业链的伴随诊断市场持续保持高增 长,上市公司中从 PCR 产品向 NGS 产品扩展的艾德生物充分受益。基因测序是基因检测行业的金标准,综合优势明显,是未来分子诊断的主流方向。根据 2001 年人类基因组 计划研究结果,人类基因组有 2.5 万个基因,未来随着基因检测数量和通量的快速增长,基因测序将展现出与 其他分子诊断技术相比明显的综合优势:成本低、高通量、准确性高等。但与 PCR 产品仪器和试剂基本国产化 相比,NGS 产品仪器的国产化程度非常低,主流二代测序市场 80%被 illumina 公司占据,国产公司中仅华大智 造的 BGI 测序仪在小范围使用和销售。由于测序芯片需要和测序仪配套使用,Illumina 一家独大使得 NGS 测序 服务公司的刚性成本居高不下,测序服务行业普遍处于增收不增利状态,因此分子诊断行业仪器的国产化更为 重要。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持续稳健增长,已步入投资收获期我国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Independent Clinical Laboratory,ICL)经过近 20 年发展,行业格局已基本稳定, 金域、迪安、艾迪康及达安营收规模居于前列。2018 年 ICL 行业收入规模预计达到 144 亿元,同比增长 21%。 根据卫生统计年鉴,2018 年我国卫生医疗体系检验检查总收入 5800 亿元,ICL 占比仍不到 3%,相对欧美成熟 市场 40%的检验服务占有率,仍有极大提升空间。我们认为连锁第三方医学检验具有两点核心优势,非常符合当前医疗政策:一是连锁后的规模效应带来成 本优势,二是高端检测技术的可及性提高。基于这两点,随着医保控费及分级诊疗政策的不断推进,公立医院 逐渐提升检验服务外包率,ICL 行业长期增长动力强劲。第三方检验行业两家上市公司表现靓丽,龙头金域医 学股价涨幅超过 150%,主要动力在于行业龙头均已布局完成,逐步进入业绩兑现期。血制品行业:长期供给收缩价格企稳,底部弱复苏血制品行业 2019 年整体表现良好,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供给端的收缩,行业采浆增速在 2016 年达到高 点后,2019 年持续下滑至个位数。2018 年全国采浆约 8600 吨,仅增长约 7%,这使得今年上半年国产血制品供 给偏紧,同时进口白蛋白批签发在 2019 年上半年同比亦出现下滑,使得行业渠道库存快速下降,价格从今年一 季度起触底回升。长期看,由于全国新批浆站仍较少,成熟浆站的采浆增长不快、甚至部分浆站由于献浆员年龄结构老化等 问题,当前采浆政策下,整体采浆增速预计仍将保持低位,这将有利于血制品价格保持稳定或温和上涨,有利 于血制品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公司采浆增速高于行业将使得业绩保持稳定快速增长。2020 年投资策略:破旧立新,结构性投资 2.0 版2019 年回顾:围绕产业新格局,优势赛道与核心资产表现优异2019 年:科创板拓展投资视野,新的估值体系在快速形成中医药生物是科创板热门行业,投资者视野进一步向更早期公司拓展,新估值体系亦在快速形成中。截至 12 月 18 日,共有 186 家企业申报科创板,其中医药生物相关的共有 40 家,占比 21.5%,医药生物是科创板的热 门领域。从细分行业看,40 家生物企业中有 20 家属于医疗器械行业,9 家属于生物制剂行业,8 家属于化学制 剂行业,3 家属于 CRO 行业。其中,泽璟制药、百奥泰、天智航、前沿生物、神州细胞、君实生物等 6 家公司 选择标准五上市,使得投资人视野进一步向更早期公司拓展,基于管线价值评估的 DCF 体系亦在快速形成中。2020 年:破旧立新,结构性投资的 2.0 版展望 2020 年,我们看好医药行业的结构性投资机会 2.0 版。行业格局变化势不可挡,与即将过去的 2019 年相比,明年医药投资不变的是继续深化产业思维,破旧立新,精选优势赛道。我们看好创新药、CXO、仿制 药产业链上游、疫苗、医疗器械、医疗信息化、连锁医疗及药房等赛道。明年发生变化的是投资可能向纵深发 展,我们建议坚定持有核心资产,同时积极关注具备性价比优势的细分龙头。(报告来源:中信建设证券)(获取报告请百度搜索“未来智库”,登录下载。)

不顺天子

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报告(简版)

近几年,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投融资活跃度持续领先,产业创新发展加速,市场规模呈稳定上升态势。生物医药发展概述1. 生物医药行业界定根据业内界定,生物医药产业是指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及蛋白质工程等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制药行业,制造市场可流通药品并规模化生产的经济实体的总和。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开发生物技术药物、疫苗和特异性诊断试剂;推进化学创新药;发展现代中药等。本报告以“十二五规划”的定义为基础,将生物药分为四类:生物治疗药物(如肿瘤治疗)、生物预防药物(如疫苗)、生物诊断药物(如基因诊断试剂)、化学创新药及现代中药,同时界定生物药不包括小分子化学药和传统中药。2. 国内生物医药发展历程当前,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区域集聚态势明显,主要分布在美国、欧洲、日本、印度、新加坡、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占据主导地位。与国外相比,国内生物医药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国内生物医药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发展,经历2005-2015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后,从2015年开始进入爆发增长阶段。当前,国内生物医药已从最初的行业整体规模偏小、研发力量薄弱发展到如今海外资本涌入、人才大批回归、科研创新成果频出的。据业内统计,2019年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增速达到14.3%,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3. 生物医药发展驱动因素国内生物医药取得快速发展,主要受国家政策、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等社会因素以及生物制药技术等综合因素的多重驱动。1) 政策因素从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来看,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形成基因工程药物、新型疫苗、抗体药物、化学新药、现代中药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新药开发平台,制药技术和装备研制水平大幅提升。30个以上自主知识产权新药投放市场,200个以上药品制剂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的目标,为生物医药相关产业的后续发展方向与节奏定下基调,各地也纷纷出台生物医药产业政策,逐步将生物医药产业培育成区域主导产业。而国家“十三五”规划更是提出,要求到2020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5万亿元,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3.6%。从医药领域发展规划来看,2012年,国务院发布《“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生物医药被正式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2015年,国务院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将生物医药作为重点突破的发展领域。2016年《“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重申生物医药产业的战略地位,提出了构建生物医药新体系的观点。同时,国家对社保投入日益加大,推出一系列新药政策,鼓励发展中国自己的创新药、仿制药,扶持各种国产化医疗器械和治疗及服务手段,政策利好推进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化水平不断升级。2) 经济因素中国卫生投入不断提高。2018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达到6.6%。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和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不断提高。基本养老、医疗、低保等保障水平提高,为生物医药行业市场需求提供经济保障。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中产阶级人数高速增长。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中国中产阶级人数也保持高速增长,2009年大概在1.57亿,十年之后翻了三到四倍,而根据相关统计,预测到2030年国内中产阶级人数可能还会翻一倍,达到接近10亿人。中产阶级对健康消费升级需求的提升,以及更强的支付意愿和能力,为生物医药市场扩容提供有力的支撑。3) 社会因素中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据统计,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18年的77岁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当前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2.5亿,未来20年内老龄人口会接近5亿,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未来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为生物医药提供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此外,中国居民的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也保持在较高水平。2003-2013年期间,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等主要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造成中国城市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包括恶性肿瘤(27%)、心脏病(21%)、呼吸系统疾病(12%)以及脑血管病(20%)等,且以上几类疾病的死亡率都保持着上升的趋势,意味着国内居民对医药及医疗服务的需求仍将持续上升。4) 技术因素生物制药行业具有很高的资金壁垒和技术壁垒,与传统化学制药工艺相比,企业需要更高的制药技术水平和药物创新能力。目前,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有重组人胰岛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20余种重组蛋白质类药物上市。近年来,支撑医疗行业崛起的基础技术及产业配套已初步成熟,医疗行业即将迎来爆发。海外人才的回归,为中国生物医药技术研发提供强大的专业人才保障,中国生物医药技术迎来突破契机。 4. 生物医药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链主要由生物医药原料生产与加工、生物医药研发与生产以及生物医药流通与应用组成。 1) 产业链上游产业上游为生物医药原料生产与加工,包括细分行业原料药、药用辅料等原料药是指用于药品制造中的任何一种物质或物质的混合物,而且在用于制药时,成为药品的一种活性成分。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原料药市场已形成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我国拥有药品原料药生产资质的企业超过2400家,2019年我国原料药出口数量达到1011.85万吨,同比增长8.83%。药用辅料是直接影响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成分,是保证原料药和药物制剂生产和发展的基础。我国药用辅料行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一段时间内,我国药用辅料行业没有受到重视,品种和规模虽然不断扩张,但小乱散的现象明显。近几年。我国药用辅料行业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目前我国正在使用的药用辅料数量超过550种,药典收纳的辅料标准已从2010年版的132个增加到2015版的270个。2) 产业链中游产业链中游为生物药物研发、生产企业,根据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生物医药产品包括生物技术药物、疫苗、特异性诊断试剂、血制品、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等。目前世界较大的制药公司中,有70%的项目使用生物技术开发。从截止2020年6月底的最新估值来看,我国生物制药市场估值排名靠前的10家典型企业为:天士力生物、复宏汉霖、迈威生物、信达生物、三生制药、只楚药业、信达生物、天境生物、基石药业、艾力斯医药、利德曼。其中,天士力生物已处于Pre-IPO阶段,最新估值达125亿人民币,已成为国内生物医药领域Pre-IP0轮最大“独角兽”。典型生物医药企业示例数据来源:IT桔子,融中研究整理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生物药品成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武器,全球防疫措施继续推进,生物药品中的疫苗、检测诊断试剂迎来更大发展契机。而中药注射剂在当前环境下使用受限,基于“十二五”规划,传统化学药、中药将进一步向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发展。3) 产业链下游产业链下游为生物医药流通与应用,又细分为医药商业(包括医药物流、医药电商、医药零售、医药批发等)、医药服务(医院、养老院、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等)、其他(保健食品、医疗器械、检测设备等)。目前,下游行业中医疗服务占比最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1.4万个。随着“互联网+药品流通”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医药电商将在医药商业领域占比越来越大。伴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疫情推动下各地医疗资源形成挤兑,国内医疗机构资源短缺问题显著,新基建推行,加速医疗机构建设。未来,随着医疗机构不断增长,对生物药品的需求也随之加大,这也会推动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生物医药发展现状1. 生物医药市场格局1) 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全球来看,生物医药市场规模高速稳定增长,其中美国生物药品在全球市场占主导地位,相关产业总产值约占GDP的17%,研发实力和产业发展领先全球。此外,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是生物技术医药产品研发生产的主要国家。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支付能力增加的驱动下,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也呈稳定上升态势。2016年到2019年,我国生物医药市场总体规模从1,836亿元增加到317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0%。预计2025年,我国生物药市场总体规模将达到8332亿元。 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情况数据来源:中情网,融中研究整理从产业链上游来看,2018年,我国是全球原料药第一大供应国和出口国。2019年,我国药用辅料行业市场规模达675亿元,预测2020年达730亿,同比增长8.15%。从产业链中游来看,2015-2019年,我国生物药品上市公司整体营收稳步快速增长,2019年,生物药品上市公司营收总额537亿元,同比增长24.8%。从产业链下游来看,2019年,我国医药行业全部上市公司营收7143.8亿元,同比增长17.1%;2019年,医疗服务全部上市公司营收600亿元,同比增长15.4%;2019年,医疗器械全部上市公司营收1105亿元,同比增长14.0%。2)生物医药行业格局全球竞争格局生物医药产业是继汽车、机械制造业之后的第三大产业。目前,全球生物技术公司总数已达4,362家,其中76%集中在欧美,欧美公司的销售额占全球生物技术公司销售额的93%,美国作为生物技术产业的龙头,其开发的产品和市场销售额均占全球70%以上,而亚太地区,整体销售额仅占全球3%左右,其中日本、新加坡位居亚太区前列。随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技术不断突破、利好政策不断出台,行业发展势头迅猛。据预计,到2020年,我国生物医药市场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生物医药市场。国内区域发展格局由于生物医药行业具有创新成本高、投资风险大、研发周期长等特点,通过集聚发展,不仅有助于生物医药企业快速获取资金、人才、研发等资源支持,还可以提高区域医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国家政策也鼓励科学规划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在医药行业自身发展需要叠加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化发展态势明显,生物产业基地及产业园区发展迅速。从区域发展来看,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已形成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综合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水平较高,拥有最多的跨国生物医药企业。环渤海地区产业人力资源储备充足,拥有丰富的临床资源和教育资源,产业链互补优势较强。珠三角地区市场经济体系成熟,药流通体系发达,毗邻港澳,对外辐射能力强,民营资本比较活跃。此外,东北地区,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南、湖北,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也形成生物医药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从生物医药园区发展来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形成各类生物医药园区100多个,其中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或地方政府批准的省级以上生物医药园区有50多个。其中,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科学城等园区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生物医药产业链,且综合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较强,成为生物医药园区发展的典型代表。2. 生物医药投融资现状1) 生物医药企业数量整体上看,2007年至2019年,国内生物医药行业新成立公司总计1,132家。2007年机构数量开始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从2007年的55家上升到2015年的150家的历史峰值。2015年后,行业进入大规模业务重组、整合的调整期,生物医药行业集中度提高,新成立的生物医药企业数量也逐年递减,到2019年新成立企业仅有50家。2020年上半年,新成立企业6家,同比减少28家。2007-2020年上半年国内生物医药企业每年新增情况(单位:家)数据来源:IT桔子,融中研究2) 投融资规模从2007到2019年以来,国内生物医药投资事件和投资金额持续增长,其中2007到2013年小幅增长,2013年以后加速增长。截止2019年,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累计投资事件723笔,涉及总投资金额1416.31亿元,平均单笔交易规模约为1.96亿元。2015年开始,国家级部门发布一系列的医药研发相关政策,政策红利背景下,国内生物医药行业不论是投资笔数还是投资金额都开始大幅增加,2015-2019年,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笔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0.36%、投资金额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8.29%。 2007-2020年上半年国内生物医药投资事件和投资金额情况(单位:亿元;笔)数据来源:IT桔子,融中研究2020年上半年,国内生物医药投资事件和投资金额分别为91笔、325.16亿元,同比双双上涨,其中投资事件同比增长28.17%,投资金额同比增长39.62%。受疫情影响,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受关注度持续增加,144家在2007-2019年未涉足生物医药投资的企业、机构纷纷加入生物医药投资的行列,国内生物医药投融资市场活跃度进一步提升。2019年上半年、2020年上半年国内生物医药投资时间和投资金额情况(单位:亿元;笔)数据来源:IT桔子,融中研究3) 投融资轮次投资轮次方面,2007-2019年,国内生物医药行业投资轮次主要集中在天使轮、A轮以及B轮,投资笔数占比分别为16.74%、41.36%、19.09%,合计占比达77.18%。其中,对A轮的投资笔数最多,平均投资金额为8,831.17万元。从B轮开始,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单笔投资金额大幅增加,其中Pre-IPO轮的单笔投资金额最大,达10.43亿元,其次是战略投资轮,单笔投资金额达5.80亿元。2007-2019年国内生物医药累计投资轮次情况(单位:亿元;笔)数据来源:融中研究2020年上半年,国内生物医药行业投资轮次后移,对天使轮投资笔数同比减少4笔,对A轮、B轮投资的笔数同比分别增加8笔、5笔,对C轮及以后的轮次投资笔数均有增加。2019年上半年、2020年国内生物医药累计投资轮次情况(单位:笔)数据来源:IT桔子、融中研究4) 区域投融资情况2007-2019年,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集中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核心区域。长三角地区投资数量、投资金额均居首位,投资数量353笔,投资金额达647.18亿元,占比分别为48.82%、45.70%;环渤海地区投资数量、投资金额第二,投资数量161笔,投资金额452.81亿元,占比分别为22.27%、31.97%;珠三角地区投资数量、投资金额位列第三,投资数量97笔,投资金额120.68亿元,占比分别为13.42%、8.52%。2007-2019年各地区生物医药投资数量、投资金额占比情况数据来源:IT桔子、融中研究从投融资发展演变来看,2007年至2013年,各地区的投资数量趋同,且均小幅增长。从2013年开始各地区投资数量出现分化,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增长较快。2015年之后,长三角地区投资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远高于环渤海、珠三角等区域。三大重点区域的投资金额在2014年出现显著增长,均高于其他地区。2015年之后,长三角和环渤海的投资金额出现大幅上涨,尤其是长三角地区。而拐点出现在2018年,长三角地区投资金额大幅下滑,反之,环渤海地区的投资金额出现爆发式增长,甚至超过长三角地区;其他区域的投资金额也在2018年之后出现大幅增长。2007-2020年上半年各地区投资数量趋势图(单位:笔)数据来源:IT桔子,融中研究2007-2020年上半年各地区投资金额趋势图(单位:亿元)数据来源:IT桔子,融中研究2020年上半年,国内生物医药各地区投资数量91笔,同比增加20笔,对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核心区域的投资数量均同比增加,其中环渤海投资数量增加8笔、长三角增加10笔、珠三角增加6笔;对其他地区的投资数量减少4笔。2019年上半年、2020年上半年各地区投资数量情况(单位:笔)数据来源:IT桔子,融中研究从投资数量占比来看,2020年上半年,环渤海、珠三角地区的占比增加,其他地区的占比下降,长三角地区的占比持平。2019年上半年、2020年上半年各地区投资数量占比数据来源:IT桔子,融中研究2020年上半年,国内生物医药各地区投资金额325.16亿元,同比增加92.27亿元,增幅39.62%。2020年上半年对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三大核心区域的投资金额均同比增加,其中环渤海地区的投资金额同比增加349.59%,珠三角地区的投资金额同比增加105.05%、长三角地区的投资金额同比增加102.53%;对其他地区的投资金额同比大幅下降,降幅89.06%。2019年上半年、2020年上半年各地区投资金额情况(单位:亿元)数据来源:IT桔子,融中研究从投资金额占比来看,2020年上半年,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的占比均同比增加,其中环渤海的占比增幅最大;其他地区的占比大幅下降。2019年上半年、2020年上半年各地区投资金额占比数据来源:IT桔子,融中研究生物医药发展趋势1. 国内药企竞争加剧,头部药企竞争逐步向全球渗透随着国内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的持续增长,行业整体竞争态势加剧。跨国企业在国内医药市场的强势布局,也加剧了国内生物药企之间的竞争。2018年由于港交所上市新规出台,更多生物医药企业赴港上市,未来,随着医药生物头部阵营企业数量将越来越多,头部企业在技术、市场及人才方面的竞争也将更趋激烈。头部药企等厂商在发展过程中,其研发实力、产品性能也不断提升,逐步建立了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近10年以来,国内仿制药、改良新药、创新药三类药品生产商纷纷向海外市场拓展,据统计,国内企业在美国注册小分子化学仿制药总数已超过400个。未来,在欧美等海外医药医疗市场发展前景的吸引下,以头部药企为引领的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将加速向海外市场拓展,并通过多元竞争模式加入到全球药企竞争的阵营。 2. 创新药发展加速,仿制药仍占重要地位我国是仿制药大国,据业内统计,在近17万个药品批文中95%以上都是仿制药。从2017年开始,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始加速审评审批,推动国内创新药的发展。但是,创新药在国内市场份额占比很小,据业内统计,2018年,创新药在中国医药市场份额的占比仅为3%,而仿制药占比超过60%。随着我国政府陆续出台支持国产创新药发展的政策,以及药企药物研发投入的不断增长,国内生物医药行业创新发展提速。据Frost & Sullivan分析,近年我国药品研发支出呈逐年上升态势,预计2019-2023年增速维持在20%以上。药物创新将成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进阶之路,创新药市场份额加逐步提升。但同时,目前仿制药在国内医药市场仍占据主导,中小药企规模和资金实力薄弱,不可能全部向创新药转型;国家在2016年提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意见,对仿制药企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仿制药整体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支持;此外,据统计,2018-2022年将有1590亿美元的药品面临专利到期,对原药企业发展带来一定冲击,为仿制药提供发展机会。因此,仿制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仍占据重要地位。3.医药研发服务外包(CRO)前景广阔随着国内医药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药企向创新药发展转型,为了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对创新药研发服务的需求增强,借助外部资源和研发力量实现研发快速突破成为国内很多药企的重要模式。同时,基因和细胞等细分领域的快速发展,也推动国内CRO发展。从全球来看,全球药物外包市场逐步由欧美等发达国家向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也驱动国内CRO市场发展。据Frost & Sullivan数据统计预测,2018年我国CRO行业市场规模达59亿美元,2023年将达到214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9.8%,CRO发展前景广阔。4.产业集聚化趋势更加明显目前,我国生物制药行业核心区域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核心区域在人才基础、科研基础、企业基础、政策体系、资本体系相对较为完善,产业启动时间较早,发展较快。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产业化程度也较高,国家级高新区和国家级经开区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调研显示,2018年,国家级高新区和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分别为1.48万亿元和0.27万亿元,占各园区产业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4.58%和10.3%。未来我国生物医药区域集中化、行业产业化的趋势将继续维持,各大园区和产业集群在行业结构中的地位更加显著,对进一步扩大行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将发挥重要的作用。5.产业并购整合加剧并购整合对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资源配置、加快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从全球来看,全球范围内生物医药行业的并购和重组加速,大大提高了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抢占市场、垄断技术、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自2014年医药行业开始大举并购以来,生物技术公司之间、生物技术公司与制药企业以及制药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一直非常活跃。随着国内创新药发展加速以及海外拓展加速,对于处于快速发展的大型药企来说,未来通过并购引进新技术、扩充研发管线和产品线将是药企扩大经营规模的重要手段;同时,收购重组也是规模实力较强的药企拓展海外市场、建立全球性生产和销售网络的有效手段。未来,生物医药并购整合将成为产业生态优化的关键。

独脚龙

《2020中国生物药行业研究报告》发布:方兴未艾,未来可期

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最畅销的10个药物中,有8个是生物药;其中,阿达木单抗连续8年位居榜首,2019年销售额近200亿美元。生物药领域是最易出现重磅产品的领域,而生物药则是当前全球名副其实的最畅销的医药产品。国内生物药行业发展方兴未艾,新的生物医药企业不断涌现。生物药市场规模增长强劲,年复合增长率达20%以上,生物药行业从发展初期迈入快速发展阶段。基因编辑和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带来的革命性改变,为生物医药产业的长足发展带来了新动能。值此之际,创业邦研究中心推出《2020中国生物药行业研究报告》。报告中通过对比国内和全球生物药市场规模的分析,旨在梳理国内生物药发展的现状;希望通过对抗体药物、细胞治疗及疫苗等细分领域的介绍,以企对生物药行业的发展趋势有进一步的认识。报告部分精彩内容如下:Part.1生物药概述生物药是指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按照注册分类,药品可分为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生物药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及毒副作用小的特点。国内生物药行业发展滞后于全球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增长空间。在过去几年内,国内生物药市场以数倍于全球生物药市场的增长率快速增长,市场规模有望于2023年达到6,400亿元以上。生物药行业景气度高涨,一二级资本市场均受捧。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到2020年8月30日止,在二级资本市场上,医药生物行业中的生物制品和医疗器械二级子行业涨幅居前,均在90%以上,投资受捧。在VC/PE创投市场,2020年上半年医疗健康领域融资数量和金额,在各行业中均排名靠前。其中,生物技术与制药细分领域吸金明显,融资金额占比达一半以上。Part.2生物药注册申请受理情况2019年首个国产生物类似物-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物(复宏汉霖)获批上市,国产生物类似物研究取得了快速的进展,与此同时,中国生物药行业也正在从发展初期迈入快速发展期。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实施优先审评制度以来,药品的审评审批速度得以加快。数据显示,在今年上半年有21款生物制剂获批上市,而且,NMPA首次批准了抗体药物偶联物-恩美曲妥珠单抗(罗氏)上市。Part.3重要细分领域生物药领域广阔,包含抗体药物、细胞因子、疫苗、血液制品、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药物等;其中,抗体药物被誉为生物药领域的“明珠”。抗体药物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双特异性抗体、Fc融合蛋白、抗体片段及多克隆抗体等。自单克隆杂交瘤技术发明以来,经过40多年的不断发展完善,对单抗药物的研究、制备和应用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如今单抗药物在治疗肿瘤、免疫性疾病等领域已取得重大进展,市场规模有望快速发展。单克隆抗体按照免疫原性的高低可以划分为鼠源抗体、人鼠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和全人源化抗体等四类,具体如下:2017年,在两款CAR-T产品Yescarta及Kymriah获批上市后,全球CAR-T市场由2017年的约1,300万美元增至2019年的约7.34亿美元,预期于2024年将进一步增长至47亿美元。虽然国内目前尚未有获批准的CAR-T产品,但由于预计即将推出新产品,国内的CAR-T市场预期将于2021年增长至人民币6亿元。此外,由于癌症患者数量上升及居民经济负担能力提升,国内CAR-T市场预期将于2026年达100亿元规模。Part.4发展趋势展望医疗健康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和高回报的特征,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生物创新药研发尤其如此。尽管有各种利好政策和不断加大的财政投入,面对日益多变的外部环境,生物药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市场规模扩大。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国内对生物药的需求激增;加上政府对生物产业的大力支持,生物药产业的市场规模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市场监管加强。国内生物药行业起步较晚,法规监管还有待完善,在临床前、临床研究及生产领域等监管相对滞后。随着监管机构审查审批逐渐变严,生物药市场将会越来越规范化。生物创新药通过新靶点或新作用机制可以更有效的治疗疾病,满足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在多种利好条件下,生物药行业有望迈入黄金发展期,未来可期。

试往观焉

2020年中国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简版)

兽用生物制品就是以天然或人工改造的微生物、寄生虫、生物毒素或生物组织及代谢产物等为材料,采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或生物化学、生物工程等相应技术制成的,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疫病或改变动物生产性能的药品。一、兽用生物制品分类根据用途,兽用生物制品可进行以下分类: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二、行业主要产业政策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属于生物医药行业的范畴。近几年,国家出台的主要产业政策如下:2016-2020年中国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图表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三、市场发展现状我国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发展起步较晚,但由于我国动物疫病病种多、病原复杂、流行范围广,并且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密度不断增加,畜禽感染病原机会日渐增多,兽用生物制品尤其是兽用疫苗在畜禽养殖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根据中国兽药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99家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另有6家新建企业尚未生产),拥有1,969个有效的产品批准文号,从业人员超过20,000人。2018年,全行业实现兽用生物制品销售额132.92亿元,其中猪用生物制品和禽用生物制品销售额合计104.43亿元,占兽用生物制品总销售额的78.57%。2019年国内兽用生物制品销售额127.78亿元,预计2020年国内兽用生物制品销售额将维持在130亿元左右。数据来源:中国兽药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013年-2018年,国内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的销售额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10%,反映了我国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发展潜力巨大。2019年国内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的销售额虽然微幅下降,但在政策的支持及人们意识的提高下,未来市场仍可期。国内兽用生物制品市场集中度较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出台的大中小微企业划分标准,截至2018年底,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共有大型企业17家,占比为17.17%;中型企业70家,占比为70.71%;小型企业12家,占比为12.12%;无微型企业。兽用生物制品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量及占比情况如下:数据来源:中国兽药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随着国内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的不断发展,行业中的领先企业在企业规模、产品数量、品牌效应等多方面取得优势,从而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2018年,销售额排名前10位的企业的兽用生物制品销售总额为79.44亿元,占全行业销售额的比例为59.77%。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市场集中度及前十名企业的销售占比如下:数据来源:中国兽药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四、重点企业汇总目前,兽用生物制品行业主要企业情况如下: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五、行业发展前景预测(1)产业政策支持随着畜牧业发展由量到质的转变,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已成为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生物医药行业中的重点支持子行业。为确保我国畜牧业标准化、集约化和规模化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全国兽医卫生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产业政策,鼓励兽药企业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支持高效、安全、新型动物疫苗的研发、转化和产业化。兽用生物制品行业乃至整个兽药行业迎来了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2)下游畜牧业发展带动疫苗需求增长畜牧业是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的下游产业,畜牧业的发展规模直接影响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的市场规模。我国是畜牧业大国,经济动物的养殖群体数量庞大,尤其是生猪养殖规模高居世界第一,生猪年产量占全球生猪总产量的比例超过50%。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肉类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从而带动我国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疫病防控作为畜禽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畜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的发展。(3)动物疫情复杂,疫病多发,动物疫病防控意识的提升我国畜禽养殖整体规模庞大、动物种类繁多、饲养模式多样、流通环节复杂,加上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因此出现了动物疫病多发、病情复杂、病原容易变异等情况。随着近几年动物疫病的不时爆发和动物疫病防控意识的提升,兽用生物制品尤其是兽用疫苗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畜牧行业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充分重视,高品质兽用疫苗的需求逐年增长,兽用疫苗的附加值将得到大幅提升。(4)兽用生物制品逐步替代兽用化学药品使用带来结构性增长随着人们对于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对于畜禽体内兽药的残留量容忍度逐渐降低。在国内市场,兽用化学药品中约70%为抗菌素、抗生素等,由此导致的药物残留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日渐突出。随着人们对健康以及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各种食品安全标准也不断提高,对畜禽产品体内化学药品残留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兽用疫苗作为生物制品,在畜禽体内不会产生有害物质残留,为解决防治疫病与药物残留的矛盾,使用兽用疫苗加强预防是较好的选择。由此,以兽用疫苗为代表的兽用生物制品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优势更加明显。(5)宠物市场的发展为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空间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饲养宠物的家庭逐渐增多,宠物相关产品的市场规模日渐扩大,其中宠物疫苗作为预防宠物疫病的主要手段,重要性越发明显。目前中国饲养宠物的家庭占比和宠物疫苗在兽用生物制品市场份额占比均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国内的宠物疫苗还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可以挖掘。随着国内宠物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国内企业在宠物疫苗领域的加大投入,未来用于犬、猫等宠物的生物制品将为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空间。(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畸形人

2020年中国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

中商情报网讯:兽用生物制品就是以天然或人工改造的微生物、寄生虫、生物毒素或生物组织及代谢产物等为材料,采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或生物化学、生物工程等相应技术制成的,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疫病或改变动物生产性能的药品。一、兽用生物制品分类根据用途,兽用生物制品可进行以下分类: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二、行业主要产业政策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属于生物医药行业的范畴。近几年,国家出台的主要产业政策如下:2016-2020年中国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图表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三、市场发展现状我国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发展起步较晚,但由于我国动物疫病病种多、病原复杂、流行范围广,并且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密度不断增加,畜禽感染病原机会日渐增多,兽用生物制品尤其是兽用疫苗在畜禽养殖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根据中国兽药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99家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另有6家新建企业尚未生产),拥有1,969个有效的产品批准文号,从业人员超过20,000人。2018年,全行业实现兽用生物制品销售额132.92亿元,其中猪用生物制品和禽用生物制品销售额合计104.43亿元,占兽用生物制品总销售额的78.57%。2019年国内兽用生物制品销售额127.78亿元,预计2020年国内兽用生物制品销售额将维持在130亿元左右。数据来源:中国兽药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013年-2018年,国内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的销售额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10%,反映了我国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发展潜力巨大。2019年国内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的销售额虽然微幅下降,但在政策的支持及人们意识的提高下,未来市场仍可期。国内兽用生物制品市场集中度较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出台的大中小微企业划分标准,截至2018年底,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共有大型企业17家,占比为17.17%;中型企业70家,占比为70.71%;小型企业12家,占比为12.12%;无微型企业。兽用生物制品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量及占比情况如下:数据来源:中国兽药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随着国内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的不断发展,行业中的领先企业在企业规模、产品数量、品牌效应等多方面取得优势,从而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2018年,销售额排名前10位的企业的兽用生物制品销售总额为79.44亿元,占全行业销售额的比例为59.77%。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市场集中度及前十名企业的销售占比如下:数据来源:中国兽药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四、重点企业汇总目前,兽用生物制品行业主要企业情况如下: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五、行业发展前景预测(1)产业政策支持随着畜牧业发展由量到质的转变,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已成为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生物医药行业中的重点支持子行业。为确保我国畜牧业标准化、集约化和规模化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全国兽医卫生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产业政策,鼓励兽药企业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支持高效、安全、新型动物疫苗的研发、转化和产业化。兽用生物制品行业乃至整个兽药行业迎来了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2)下游畜牧业发展带动疫苗需求增长畜牧业是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的下游产业,畜牧业的发展规模直接影响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的市场规模。我国是畜牧业大国,经济动物的养殖群体数量庞大,尤其是生猪养殖规模高居世界第一,生猪年产量占全球生猪总产量的比例超过50%。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肉类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从而带动我国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疫病防控作为畜禽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畜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的发展。(3)动物疫情复杂,疫病多发,动物疫病防控意识的提升我国畜禽养殖整体规模庞大、动物种类繁多、饲养模式多样、流通环节复杂,加上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因此出现了动物疫病多发、病情复杂、病原容易变异等情况。随着近几年动物疫病的不时爆发和动物疫病防控意识的提升,兽用生物制品尤其是兽用疫苗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畜牧行业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充分重视,高品质兽用疫苗的需求逐年增长,兽用疫苗的附加值将得到大幅提升。(4)兽用生物制品逐步替代兽用化学药品使用带来结构性增长随着人们对于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对于畜禽体内兽药的残留量容忍度逐渐降低。在国内市场,兽用化学药品中约70%为抗菌素、抗生素等,由此导致的药物残留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日渐突出。随着人们对健康以及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各种食品安全标准也不断提高,对畜禽产品体内化学药品残留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兽用疫苗作为生物制品,在畜禽体内不会产生有害物质残留,为解决防治疫病与药物残留的矛盾,使用兽用疫苗加强预防是较好的选择。由此,以兽用疫苗为代表的兽用生物制品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优势更加明显。(5)宠物市场的发展为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空间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饲养宠物的家庭逐渐增多,宠物相关产品的市场规模日渐扩大,其中宠物疫苗作为预防宠物疫病的主要手段,重要性越发明显。目前中国饲养宠物的家庭占比和宠物疫苗在兽用生物制品市场份额占比均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国内的宠物疫苗还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可以挖掘。随着国内宠物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国内企业在宠物疫苗领域的加大投入,未来用于犬、猫等宠物的生物制品将为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空间。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夏风

生物医药行业2020年度策略报告:寻找风雨中的“世外桃源”

摘要回顾2019:截至2019年11月底,医药指数上涨31.54%,与沪深300相比跑赢4.37个pp。医药制造业2019年1-9月营业收入为18184亿元,同比增长8.4%;实现利润总额2390亿元,同比增长10.0%,收入增速有所回落,医保控费常态化打压原本抬头的行业增速。行业观点:政策加剧行业分化,“世外桃源”风景独好:2019年是医药行业“风雨交加”的一年,医改进入到深水区和攻坚期。带量采购在全国推开,耗材集采降价各省陆续落地,DGRs付费方式改革积极试点,行业增速从神坛跌落凡间,从业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丝丝寒意。但与此同时,以PD-1为代表的国产创新药层出不穷,CRO/CMO发展如火如荼,大型高端医疗设备配置加速,医疗消费升级呼之欲来,风雨中的“世外桃源”风景独好。投资建议:维持“强于大市”评级。2018-2019年以来,行业政策方向已经明晰,我们预计2020年仍然处于行业政策密集推广的阶段,建议回避受政策压制领域,坚守政策免疫且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高景气细分龙头,从分化中寻找散落的遗珠。主线一:创新产业链,随着技术实力的提升以及审批环境的改善,中国医药行业迎来自主创新的收获期,同时激活了CRO、CMO等相关外包产业链,重点推荐药石科技、凯莱英、安科生物、海辰药业、科伦药业;主线二:高端医学影像产业链,受益于大型设备配置证松绑,尤其是相关显影剂耗材将持续充分受益,重点推荐核医学龙头东诚药业和碘造影剂龙头司太立;主线三:医疗消费升级赛道,包括口腔医疗、眼科、医美、体检等医疗服务及相关设备耗材领域,重点推荐通策医疗、正海生物,建议关注美亚光电。风险提示:1)政策风险:医药行业受政策影响较大,在当前医保资金偏紧的背景下,控费和降价等一系列政策对行业整体增速将构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并且不排除出现负面政策力度大于预期的可能性,因而行业将以结构性机会为主;2)研发风险:医药研发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对于创新性生物医药企业来说,研发中的产品决定了公司的核心价值。如果研发失败或进度低于预期,将会对公司长期价值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3)环保风险:医药制造企业,尤其是原料药生产企业普遍污染性大,对废水、废气等污染物处理要求高。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若环保方面出现问题,则对企业生产经营有较大影响。01行业回顾:小幅跑赢指数,内部分化加大1.1 医药板块2019年表现回顾截至2019年11月底,医药指数上涨31.54%,与沪深300相比跑赢4.37个pp;医药在所有一级行业排名第8位。1.2 医药板块估值分析目前医药板块TTM估值33.6倍,估值溢价率70%,处于历史中位水平。2019年以来,医药板块表现良好,使得估值溢价率有所提升,从年初溢价47%,涨到目前溢价70%。从子行业来看,医疗服务估值最高,医药商业估值最低。中成药受控费冲击,成为医药工业估值最低的板块;化学制剂受前两年创新药价值重估的拉动,估值有所上调,但带量采购的冲击下,长期仍面临下调压力;生物制品、医疗服务高估值由高成长推动;医疗器械继前两年超跌后,今年反弹,估值处于历史中位区间。1.3 医药工业收入增速承压医药制造业2019年1-9月营业收入为18184亿元,同比增长8.4%;实现利润总额2390亿元,同比增长10.0%。医保控费常态化,带量采购重构仿制药格局,打压了原本抬头的行业增速预期。1.4 终端市场整体承压,极少类别实现增长2018年样本医院整体市场规模为2368亿元,最大的品类是抗肿瘤和免疫机能调节药物,占比17%;其次消化道及代谢药占比15%;中药占比为9%。2018年样本医院药品销售额增速为0.48%,2019年前三季度增速为-8.07%,承压较大。只有抗肿瘤和免疫机能调节药、血液和造血器官、中药等5个类别实现正增长。02政策展望:预计2020年将延续医保控费整体思路2.1 医保主导下的行业游戏规则调整2018年5月,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印发两个月后,国家医疗保障局正式挂牌,这是新成立的国务院直属副部级机构。如果站在十年的大视角下来回顾,这应当是中国医药行业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在医疗健康领域,医保从一个话语权弱小的被动支付方,变为主导行业结构调整的中坚力量。这意味着,医保支付结构优化是必然趋势,并且将得到强力推行,行业正迎来腾笼换鸟的结构性调整。后续一系列的政策均是以此为根本出发点。我国医保资金压力逐渐增大,部分地区出现穿底风险。近年来,每年的医保资金结余率在16%-20%之间,累计结存可支撑1.3-1.4年的支出,累计结余率呈下滑趋势。而且各省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年轻人较多的广东、上海等5个省份占据全国医保累计结存的一半,而西藏、宁夏、青海等省份处于收支平衡的边缘。再加上我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未来支出的增速会大于收入增速,因此提早进行医疗资金的优化分配是必要之举。我国医疗保障工作的总体思路:推进新时代医疗保障工作,转变发展理念,逐步从以增量为主转向更加关注存量改革、从被动支付转向主动购买、从碎片化转向更加强调统一性。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对医疗保障作出根本性、整体性、系统性及长远性的制度安排, 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 重点改革方向一: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全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推进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保合并实施。抓紧研究出台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健全筹资缴费制度,研究应对老龄化加速的缴费措施,优化居民医保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的结构。建立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将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发挥好兜底保障作用,打赢医疗保障领域的脱贫攻坚战。 重点改革方向二: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继续做好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并总结经验,适时评估,切实减轻群众药费负担。推进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理顺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形成机制,整治过度使用乱象。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推进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发挥好价格的杠杆作用。继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开展DRGs付费国家试点,促进医疗机构规范诊疗行为。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改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 重点改革方向三:加强医保基金管理。继续深入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行动,对部分省份“回头看”工作进行抽查复查。发挥举报奖励制度的威力,建立举报线索督办和反馈机制。用好协议管理制度,被解除协议的医药机构 3 年内不得再纳入医保定点。构建基金监管长效机制,决不让医保基金成为新的“唐僧肉”。升级智能监控系统,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行政监管能力建设,推动建立健全基金监管执法体系,积极引入第三方监管力量。 重点改革方向四:夯实医保工作基础。加快推进医保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努力构建全国统一、高效、兼容、便捷的医保信息系统。加强大数据的应用,确保公民个人健康数据安全。做好医保缴费职能划转工作,确保基金足额征缴到位。继续方便群众办事,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持续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减少群众跑腿垫资,不得要求开具没有法律依据的奇葩证明。加强医保规划和法制工作,提高医保法治水平。2.2 “4+7”带量采购:深刻改变仿制药领域游戏规则针对仿制药领域(包括专利过期原研药)医保资金使用不高的问题,围绕原研药份额过高、原研药价格过高,以及仿制药价格过高三大突出问题,借鉴上海市带量采购的经验,推出了国家版带量采购第一轮试点。“4+7”带量采购第一轮试点品种及区域:品种:主要是慢病领域,市场规模较大品种,且有至少一家企业过一致性评价,以口服剂型为主。4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7个大城市:沈阳、大连、厦门、西安、成都、广州、深圳。带量采购和传统省级招标的主要区别:1、主导机构为国家医保局,由支付方来进行价格管理;2、量价挂钩,降价的同时承诺销量。截至4月14日,执行约半个月时间,25个中选品种在11个试点地区采购总量4.38亿片(或支),采购金额5.33亿元,完成了全年约定采购量的27.31%。2.3 带量采购扩面,市场规模缩水明显政策:9月1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正式挂网《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文件》(即4+7带量采购扩面文件)。在4+7带量采购文件的基础上,该文件的条款做了一些更加贴合市场的改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覆盖区域从4+7的11个城市扩大到全国25个省区;2、中标企业从独家中标改为可多家中标;3、中标规则仍然是最低价中标。中标结果:扩面集采价格相对于4+7中标价分化明显,其中:1、竞争厂家数量大于三家的品种,价格下降幅度较大,普遍降幅在50%以上;2、竞争厂家数量为2-3家的品种,价格下降幅度较小,一般在10%以内;3、独家竞标品种,价格基本不下降,比如华海的赖诺普利和扬子江的右美托咪定。因此,竞争格局对于集采议价具有关键性作用。市场规模缩水明显:按照PDB样本医院市场份额以及各家招标价计算,联盟地区的25个品种在集采前的市场规模约为371亿元,按照联盟中标价格计算,市场规模缩水到75亿元,其中集采规模为47亿元。竞争厂家大于三家的品种举例:阿托伐他汀,齐鲁、兴安、乐普三家企业中标,相对于4+7价格平均降幅为65%。集采之前的市场规模约为66亿元,集采后市场规模为3.5亿元,联盟采购金额为2.5亿元。瑞舒伐他汀,正大天晴、海正、山德士三家企业中标,相对于4+7价格平均降幅为69%。集采之前的市场规模约为26亿元,集采后市场规模为1.2亿元,联盟采购金额为0.84亿元。氯吡格雷,乐普、赛诺菲、石药三家企业中标,相对于4+7价格平均降幅为16%。集采之前的市场规模约为56亿元,集采后市场规模为12亿元,联盟采购金额为8.6亿元。竞争厂家在1-3家之间的品种举例:吉非替尼,正大天晴、阿斯利康、齐鲁三家企业中标,相对于4+7价格平均降幅为23%,其中阿斯利康未降价。集采之前的市场规模约为14.6亿元,集采后市场规模为3.4亿元,联盟采购金额为2.4亿元。帕罗西汀,福元、华海两家企业中标,相对于4+7价格平均降幅为6%。集采之前的市场规模约为4.1亿元,集采后市场规模为1.5亿元,联盟采购金额为0.9亿元。伊马替尼,正大天晴、豪森两家企业中标,相对于4+7价格平均降幅为7%。集采之前的市场规模约为7.2亿元,集采后市场规模为1.6亿元,联盟采购金额为1亿元。竞争厂家为1家的品种举例:右美托咪定,扬子江一家企业中标,相对于4+7价格没有降价。集采之前的市场规模约为13.2亿元,集采后市场规模为13.2亿元,联盟采购金额为6.1亿元。氯沙坦,华海一家企业中标,相对于4+7价格没有降价。集采之前的市场规模约为8.5亿元,集采后市场规模为2.3亿元,联盟采购金额为1.2亿元。2.4 医保谈判降价幅度大,可能成为未来新药上市后的第一道降价门槛11月11-13日,国家医保局与70余家企业就150个品种进行医保价格谈判,以下为谈判结果:最初医保局决定将128个药品纳入拟谈判范围,此后9个品种退出,剩下119个品种。119个新增品种中,70个谈判成功,平均价格降幅为60.7%;2017年人社部组织谈判成功的36个品种进行续约谈判,其中5个品种退出,剩余31个品种中,27个谈判成功,平均价格降幅26.4%;三种丙肝治疗用药平均降幅85%;肿瘤,糖尿病平均降幅65%;本次医保准入谈判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医保准入谈判,由于降价幅度大,谈判成功率仅为65%,为历次最低。由于具有新进入医保需求的大多是上市不久的新药或进口药,因此医保谈判降价将有可能成为这些药在上市后面临的第一次被动降价。由于本次谈判价格采取自愿披露的方式,因此97个品种仅有50家公司披露了谈判价格。基于已披露的信息,我们对上市公司品种进行分析:价格降幅在50%以上的上市公司品种包括精氨酸谷氨酸(海思科)等10个品种,其中中成药占7个。创新程度高,竞争格局好的品种降幅较低。比如阿帕替尼(恒瑞医药),阿利沙坦酯(信立泰),西达本胺(微芯生物)的降幅均在15%以内。本次医保谈判跟上市公司相关的大品种包括:阿卡波糖(样本医院11.7亿元),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样本医院10.96亿元),血必净注射液(样本医院5.78亿元),康柏西普(样本医院3.06亿元)。本次医保谈判中降幅超出市场预期的两个品类分别是丙肝药物和糖尿病药物。丙肝药物一共提交了5个方案,由于各种方案之间疗效差距不大,因此采用竞争性降价,价格最低的两家入选。该选拔方式对厂家造成极大压力,因此最后成交的丙肝药物平均降幅高达85%。港股上市公司歌礼制药的达诺瑞韦落选,落标原因是医保局要求全疗程治疗总价最低的两家入选,而达诺瑞韦需要跟长效干扰素联用,受限于长效干扰素的价格限制,没能报出理想的价格。糖尿病药物平均降价达65%,其原因也是竞品过多,厂家降价压力巨大所致。从本轮医保谈判降价结果来看,创新程度和竞争格局对最终谈判价格起到重要作用。创新程度较高的、竞争格局好的品种,其谈判议价能力较强,可以稳住价格;反之,则会陷入价格血战里。2.5 未来政策趋势药品带量采购扩面已经实施,第二轮有望于明年初启动:带量采购扩面已顺利实施,药品集采规则更加成熟完善,新的一轮带量采购将有望于明年启动。带量采购将实现仿制药领域腾笼换鸟,更具性价比的国产低价仿制药将取代原研药以及部分高价仿制药,大部分医保资金将从仿制药领域抽出。耗材带量陆续执行:除了药品以外,高值医用耗材也是占用医保资金较多的领域。今年7月31日,国务院印发《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明确表示要进行高值耗材医保价格准入谈判。目前约一半的省份已执行高值耗材“零差率”销售,湖南、江苏等省份开始进行高值耗材医保谈判准入。安徽、江苏、山东、以及京津冀地区开始展开高值耗材带量采购。预计接下来其他省份也将跟随。辅助用药继续承压:辅助用药占用大量医保资金,卫生经济学效益差。此前国家版辅助用药目录主要包括用量较大的生化药品,中成药版预计稍后出台。辅助用药仍然处于严密监控之下。全国医保目录谈判常态化:此次国家医保目录调整,调整范围优先考虑癌症及罕见病等重大疾病治疗用药。从结果来看,国家医保局与70余家企业就150个品种进行医保价格谈判,119个新增品种中,70个谈判成功,平均价格降幅为60.7%,31个续约品种中,27个谈判成功,平均价格降幅26.4%。DRG支付方式在全国30个城市试点: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试点已经确定了30个试点城市。DRG付费模式下,医生由过去通过过度诊疗、大处方、开高价药为医院带来较大效益,转变为合理诊疗、少开药、开性价比高的药,为医院带来较好的效益。在新的医保付费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下,医院自然会产生主动降低药品采购价格、少开药的内生动力,从而节省医保资金。03主线一:创新迎收获期,激活CRO、CMO产业3.1 全球:药品创新投入持续加大全球药品市场包括创新药和仿制药市场,其核心驱动力在于创新的持续投入:创新药的更新迭代直接带动药品市场的增长,而仿制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创新药专利保护过期后的二次拓展。人类对健康的诉求没有终点,这一诉求引导着药企持续进行药物的创新与研发。一代又一代新药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安全的使用体验,也促使药品市场持续长大。全球药品市场在2018年时达到1.27万亿美元,其中创新药市场有0.85万亿美元,占比67%。从下图可以看得到,创新药市场长期以来都占据着国际药品市场半数以上的份额。近年来全球药企在研发上的投入持续提升,对应的在研药物的数量也持续增加。医药研发相关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迎来了更多机遇。3.2 国内:政策驱动企业加快创新国内药品市场依靠传统仿制药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经过去。随着医改的持续深入,新的医改和药品政策不断推出,使得我国的药政环境逐步和美国等成熟市场接轨。制药行业的致胜逻辑发生重大变化,创新也成了国内药品市场的核心驱动力。企业必须顺应行业变化趋势,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建设完善的在研产品梯队来保持高质量的持续成长。(1)多项政策鼓励创新药物研发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号),明确提及要解决药品注册申请积压和鼓励研究和创制新药,打响了政策鼓励药物创新研发的第一枪。2017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厅发[2017]42号),提及优化临床试验审批程序、接受境外临床试验数据、加快临床急需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支持罕见病治疗药品医疗器械研发、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支持新药临床应用等方针。相匹配的,2015年至今药监局发布的制度改革文件更是不计其数。如今CDE一年召开新药评审沟通交流会超300次,并着手构建大量技术标准体系。在实际审评中也愈发注重创新性,对真正临床急需、高临床价值创新药(或适应症)开通优先审评通道,审评速度超乎以往。在药监系统之外,财政部、税务总局、科技部也联手发文,提高2018-2020年期间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费用化部分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50%提升至75%,资本化部分税前摊销比例由150%提升至175%,切实鼓励创新。(2)带量采购压缩仿制药盈利空间,倒逼药企转型2018年12月,第一次“4+7”带量采购大幅压缩了国内仿制药的市场空间、盈利能力及参与者数量。2019年第二次带量采购进一步扩大了覆盖地区,印度仿制药甚至原研药也加入了角逐,国内仿制药企业已无退路。若继续依赖单一品种,企业的经营风险很大,企业需要建立丰富的产品梯队,并向更高附加值的创新药转型。(3)医保动态调整促进新药快速放量我国2000年制定了第一版国家医保目录,之后分别在2004年、2009年和2017年进行调整,每次调整间隔时间长且结果影响巨大。若创新药品未能及时赶上医保更新时点,就必须挨个省份尝试争取纳入地方医保,市场放量难度大大增加。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后,建立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就成为了工作重心之一。2019年8月,医保局完成了第一次动态调整,11月又完成了谈判目录的确定。通过动态调整,近两年新上市的新药也能够有机会加入到国家医保目录中,实现快速上量。例如信达的PD-1产品信迪利单抗在获批不到1年时间内即成功纳入医保目录。在新药快速纳入医保的同时,动态调整也起到了医保资金腾笼换鸟的作用。2019年8月的医保目录更新新纳入148个品种,同时也调出了150个品种。鼠神经生长因子、依达拉奉、长春西汀、前列地尔等临床价值不高且滥用明显的辅助用药被调出。在产品选择的权力上,国家医保局2019年7月起草《关于建立医疗保障待遇清单管理制度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从国家层面叫停省级医保目录调整的权力,杜绝了地方借机调入不合理品种的可能。(4)科创板推出为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新药研发耗费大量资金,尤其是进入临床之后,其花费可能高达亿元以上。对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而言,在研产品每进一步往往都伴随着新一轮的融资。2019年科创板正式推出,而医疗保健行业正是其重点关注的行业之一。科创板研发能力强、无需盈利、市场化定价的特殊机制为医药企业的融资带来了便利,有望扶持一批价值突出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走向市场。3.3 药品创新景气度提升为整条产业链带来了投资机遇药品创新投入加大提升了整条产业链的增速,为产业链各个环节带来了投资机遇,包括处于中间环节的外包服务商(CRO、CMO,广义情况下也包括药石科技等中间产品供应商)以及具有创新能力的制药企业。(1)外包成为新药研发趋势外包服务商是药物创新专业化、分工细化的产物,服务于从药物发现到上市的全生命周期。外包服务商通常在药物研发早期就介入项目中,药企的研发投入很快转化为服务商的收入,因此当创新药研发投入增加时,外包服务商首先获益。近年来外包已成为新药研发的趋势。究其原因,是因为新药研发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技术难、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使用外包供应商有助于帮助药企集中精力、控制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和降低风险。新药的研发平均成本持续上升,2018年单个药物研发成本已达到21亿美元以上;从实验室发现到进入市场周期平均需要10-15年;成功率低,平均5,000至10,000个先导化合物可诞生一个上市新药。根据外包商从事的工作种类,具体可细分为:药物发现与研究CRO(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临床前研究CRO(昭衍新药等),临床研究CRO(泰格医药等),CDMO(药明康德、凯莱英、博腾股份等)。药物发现与研究:持续加码,国内市场开拓、技术更替和模式创新带来新机遇药物发现CRO是国内最早实现国际化服务的CRO行业,龙头企业包括了药明康德、康龙化成、尚华医药等。药物发现CRO的增长新动力来自1)国内市场开拓和2)技术更替和模式创新。1)在2010年前国内CRO几乎仅服务于海外药企。近年来随国内药企创新意识提升、新药研发投入增加,药物发现CRO开始越来越多参与到国内研发中;2)技术上发展出多种高效率低成本筛选方式,提升研发效率;模式上为迎合资金较薄弱的创新型企业推出风险共担分成模式,为满足国内部分研发能力较弱药企的研发要求推出从立项设计到试验到申报的一条龙服务(可参考药明康德的DDSU部门)。临床前研究:需求崛起,边际改善明显临床前研究是药品进入临床研究前必须完成的工作,涉及药理、药代、药效及安全性评价等项目。仿制药时代,国内临床前研究的需求偏少且内容简单,而海外药企倾向于信任本土临床前CRO企业,因此国内临床前CRO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这一情况在国内创新需求释放时得到显著改观。临床前研究位于创新药研发产业链上游,国内药企创新研发投入增加后临床前研究需求迅速崛起。目前国内涌现出昭衍新药、苏州药明(药明康德)、益诺斯、华西海圻等龙头企业,均着手拓展产能以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临床研究:步入正轨,创新成为新驱动力2015年“722”核查风暴后国内临床研究步入正轨,大量无业务能力的CRO公司退出行业。2016年开始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加速了国内临床CRO的发展。而到2017年后,国内创新药研究带来的大临床试验逐步成为临床CRO的新驱动力。行业趋于正规后随之而来的还有国内外新药临床数据统计服务订单,同样成为临床CRO的重要业务之一。目前国内临床CRO规模较大的企业仅泰格医药一家,药明康德、康龙化成、凯莱英等也涉足该领域。CMO:订单旺盛,海外持续拓展,国内刚刚兴起与药物发现CRO类似,国内CMO也是服务海外药企起家的。在药企轻资产化的时代,更多的研发和生产任务被外包,催生了CDMO(研发+生产)的诞生和成长。目前规模较大的有合全药业(药明康德)、凯莱英、博腾股份、药明生物等。小分子CMO的增长动力来自1)海外产能的转移和2)国内需求崛起:1)传统CMO产能多位于欧美地区,因人才结构、研发要求提升等因素逐步向中国转移;2)MAH试点+国内创新药研发推进,使得国内CDMO得以更多介入国内业务。以药明生物为达标的大分子CMO则主要受益于整体大分子生物药市场的发展。(2)国内创新药企业的研发成果开始显现制药企业是创新药物研发最终和最大的受益者,根据企业规模可分为综合药企(恒瑞医药等)和创新型药企(信达、和黄等)。随着国内企业的技术积累以及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国内创新药企业的研发成果开始显现。2019年,多个来自国内药企的重磅创新药获批上市,后续预计会有更多重要创新药获批,国内新药研发企业陆续进入收获期。由于新药研发周期长,目前国内上市的创新药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还有更多、更前沿的药品处于临床管线中。目前二级市场已对创新药特性有了一定认识,能够较为客观地对研发管线中的产品给予估值,临床试验表现良好但短期无法为企业贡献利润的在研品种同样可以推动股价上行。04主线二:高端医学影像及耗材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4.1 高端影像仪器:政策鼓励国产创新,进口替代大幕拉开医学影像行业是中国制造2025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中国制造2025》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选择10大优势和战略产业作为突破点,力争到2025年达到国际领先地位或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就包括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2017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发展创新医疗器械的重要意义。配置证放开,市场有望大幅扩容。2018年4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18年)》,把一批原先按照甲类管理的大型设备改为按照乙类管理,配置证的审批权由国家卫健委下放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其中包括PET-CT等。另一部分从乙类调出目录,无需配置证,比如MRI。政策推动国产高端仪器配置率不断提高。目前多地政府已在采购文件中提出限制采购进口产品,鼓励采购国产设备。核医学分子影像市场——配置证放开激发F18需求井喷,长期看10倍空间核医学成像是通过有选择地测量摄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所发出的射线来成像。进入人体循环系统的示踪分子,通过脏器内外活脏器内的正常与病变组织之间的放射性浓度差别揭示人体的代谢和功能信息,也可以通过探测细胞活性的差异,进行癌症的早期诊断。核医学成像设备主要包括SPECT 和 PET两部分。从市场规模来看,PET-CT显影剂即F18-FDG空间更大。我国PET-CT装机量限制了18F-FDG放量。此前由于管控和经济等方面原因,我国PET-CT装机量增长缓慢,到2017年底全国仅300多台。从人均保有量来看,2015年我国每百万人口PET-CT保有量仅0.25台左右,与发达国家超过2台的平均水平相去甚远。PET-CT装机量成为限制18F-FDG放量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PET-CT迎配置证放开重磅利好,2020年底装机量翻倍。我们认为国家放开PET-CT审批限制一方面是考虑到现在患者PET-CT检查需求旺盛;另一方面随着国内PET-CT设备厂家如大基康明、上海联影、浙江明峰、北京赛诺等崛起,PET-CT设备价格大幅下降。根据《2018-2020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到2020年底,全国PET-CT装机量达到710台,新增377台。装机量的大幅提升必然带动18F-FDG的放量。而从长期核医学科规划以及发达国家装机量水平来看,我国潜在PET-CT装机量有望达到3000台,较2017年底有10倍成长空间。18F-FDG竞争格局好,国内仅3家批文。目前国内拥有18F-FDG批文的企业只有安迪科(东诚药业全资子公司)、原子高科、上海科兴和江苏华益,其中原子高科和上海科兴均为中国同辐的控股子公司,因此国内实际上只有3家企业拥有18F-FDG批文。但江苏华益是2019年6月才拿到批文,目前尚未产生销售。18F-FDG需要借助核药房网络进行销售,核药房建设审批环节多、周期长、投资大,江苏华益暂时没有核药房网络,短期内难以撼动前两家的地位。18F-FDG市场实际上仍是东诚药业和中国同辐双寡头竞争格局。医院回旋加速器自制18F-FDG将逐步被外购取代。2018年全国18F-FDG市场合计约6亿元,其中中国同辐、东诚药业均在2亿元左右;此外,2017年底全国共有106家医疗机构拥有109台回旋加速器,自己制备18F-FDG,该市场空间约2亿元。从运营成本角度看,自购回旋加速器每天诊断病人超过15例才能回本,而外购则为5例;从安全角度看,自制18F-FDG存在一定安全风险,核医学科主任有外购产品的意愿。因此,我们认为医院自制18F-FDG未来将逐步被外购取代。核药房布局将成为享受18F-FDG放量的核心竞争力。常用诊断性核素锝[99mTc]标药物及氟[18F]-FDG半衰期较短,其中18F-FDG半衰期仅109.77分钟,因此18F-FDG需要由医院核医学科现场制备或企业核药房就近供应。核药房建设壁垒较高:核药房投入资金压力大:单个核药房投入4000-5000万元;核药房建设周期长:核药房需要经过环保部门、国防科工委、药监部门等多部门审批,建设和审批周期约3年时间;核药房占位效应明显:单个核药房辐射4小时车程范围,范围内核医学科将被先布局的企业优先供应,后来者进入难度加大。安迪科通过自建和收购方式加强核药房布局,领先优势明显。截至2019H1,安迪科现有核药房11个,通过收购高尚旗下子公司新增4个,基本覆盖PET-CT装机量高的省份,另外还有17个在建。F18核素显影剂是极佳的蓝海投资领域,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60亿元。F18核素显影剂是极佳的蓝海投资领域,高门槛决定其竞争格局不会恶化,中国同辐和东诚药业的二元格局非常稳定。目前市场规模约6-8亿,其中1/3安迪科,1/3同辐,1/3医院自制。随着核药房的布局完善,医院倾向于外购F18,未来医院自制部分比例会持续下降。根据PET-CT装机量的未来趋势及检查人数预测,2030年国内F18显影剂市场有望达到60亿元。参照美国的肿瘤发病率和检查渗透率,预计国内的理论市场空间为50亿元。4.2 碘造影剂:关注产品升级换代,进口替代趋势明显碘造影剂市场增速远高于医药行业整体。2018年,碘造影剂样本医院市场规模30亿,同比增16%,远高于医药行业。随着技术进步,影像诊断在临床地位不断提升,人口老龄化加速需求释放,以及高端医疗仪器的普及度提高,预计碘造影剂行业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有机碘造影剂分为离子型、非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二倍体碘造影剂三种,与血液对比分别为高渗、次高渗和等渗,安全性也随之提升。碘克沙醇作为血液等渗碘造影剂,安全性最高,是最新的碘造影剂品种。国内碘造影剂进口替代趋势明显。2012-2016年,全球碘造影剂整体API用量CAGR为6.4%,其中:原研为5.1%,仿制药为16.2%;同期,中国碘造影剂整体API用量CAGR为12.5%,其中:原研为4.8%,仿制药为21.1%。司太立是国内碘造影剂API绝对龙头,收购海神制药后,尽享进口替代红利。司太立碘造影剂原料药布局最全,是市场上唯一规模化生产、销售企业。2018年司太立收购海神制药(行业第二),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议价权进一步提升,将尽享进口替代红利。碘克沙醇是增速最快的碘造影剂品种。碘克沙醇属于第三代非离子二聚体造影剂,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是升级换代的方向,2018年样本医院市场规模10.59亿元,增长40%,是规模最大且增长最快的碘造影剂品种。国内碘克沙醇市场集中度高。碘克沙醇技术门槛高,目前国内除了原研企业GE,仅有4家制剂企业(恒瑞、扬子江、北陆药业、正大天晴),和2家原料药企业(司太立、恒瑞,恒瑞有原料药批文但实际仍主要由司太立供货)。碘克沙醇领域,建议重点关注垄断性极强的原料龙头司太立和持续高速增长的制剂龙头恒瑞医药。05主线三:医疗服务消费升级赛道有望长期繁荣5.1 口腔医疗需求旺盛,供给相对不足我国口腔疾病患病率高。根据2017年9月卫计委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儿童龋患率成上升趋势,中年人牙周健康不容乐观,老年人口腔状况向好,但平均缺牙颗数仍高达7.5颗。我国口腔疾病患者基数庞大。受“牙疼不是病”观念影响,口腔疾病诊疗率低,2018年口腔科门急诊数为1.561亿人次。牙科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提升。受老龄化影响显著,我国口腔疾病患病率高,且呈上升趋势,2018年口腔患者人数6.97亿人。我国口腔医师资源稀缺,人均牙医数量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发达国家每百万人口牙医数量大致在500-1000之间,巴西每百万人拥有牙医数达到1495人,为数量最多的国家;与我国人种和文化相近的日本和韩国分别达到840人和590人。而我国仅137人,拥有巨大的提升空间。5.2 我国口腔医疗即将进入爆发期居民消费能力足以支撑口腔医疗发展。2018年我国人均GDP为9509美元,已经远高于中国台湾口腔医疗快速起步时的1000美元左右的水平;从欧美经验来看,我国口腔医疗也到了快速发展的关口。美国牙科医疗消费市场规模在1967-1981年间增速最快,CAGR达11.44%,在此期间人均GDP由4327美元提升到13943美元;居民口腔健康观念不断提升,随着80、90后成为社会中坚力量,消费主力对新事物接受程度提高。口腔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口腔医生数量增长提速,从2013年开始增速明显提升;国家支持政策不断出台。其中《“十三五”卫生健康规划》提出的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口腔保健,以及《医疗机构管理实施细则》提出的在职医生可以多点执业和自主创业显著利好口腔医疗行业发展。5.3 我国口腔医疗市场近千亿,增长确定性强口腔医疗基本不受医药制造业增速下滑影响。2013-2018年医药制造业CAGR为3.10%,而同期口腔医疗CAGR为10.41%,保持快速增长,不受医药制造业增速下滑影响;在整体医药行业受带量采购等政策冲击的背景下,口腔医疗保持快速增长,发展确定性强。我国潜在口腔医疗市场在2000亿以上。自2009年美国口腔医疗消费增速开始低于5%,开始进入成熟期,当年口腔消费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为4.13%,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67%,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我国潜在口腔医疗市场在2000亿以上,而2018年市场规模为960亿元,未来空间巨大。5.4 消费升级下,种植和正畸是口腔行业两座金矿患者的消费能力和医生数量是制约种植和正畸渗透率提升的主要因素。美国种植起步于1980年左右,彼时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9000美元,相对整个口腔医疗起步时提升了5000美元;2018年上海、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9000美元,深圳、苏州、广州、杭州等接近。我国一二线城市高口腔医生密度可支撑种植和正畸发展。北京以每百万人拥有405名口腔医生高居首位,接近一般发达国家500名的水平;浙江、上海、宁夏、吉林也在200名以上;种植和正畸将率先在一二线城市崛起,然后向三四线下沉。我国种植牙潜在市场空间在2000亿左右:2018年我国种植牙数量达到240万颗,同比增长近23%,若单颗按10000元计算,则种植牙市场规模约200亿元;种植牙潜在市场空间在2000亿左右。假设16-59岁中青年人群平均缺牙0.4颗,60岁以上老年人平均缺牙7.5颗,种植牙渗透率达到1%。我国正畸市场潜在市场空间在2000亿元以上:2017年我国正畸病例大约206万例,同比增长约15%,每例按12000元计算,则我国正畸市场规模在250亿左右;正畸市场潜在市场空间在2000亿元以上。假设错颌畸形患病率在70%左右,5-19岁渗透率在5%-10%之间,20-34岁渗透率在1.1%-2%之间。5.5 口腔产业链:上游高值耗材,下游连锁化口腔医疗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上游为耗材及器械制造商,口腔行业耗材产品种类多,主要分为低值耗材、高值耗材及设备。前者多数市场空间较小,且竞争格局差,后者目前仍以欧美品牌占主导,国产替代率较低;中游目前在国内口腔医疗产业链的占比较低,以传统的各级经销商为主,但近年来国内开始逐渐出现新型的DSO模式;下游就是各类口腔医疗服务机构,主要包括综合医院口腔科、口腔医院、私人诊所和连锁诊所四大主要类别。当前我国口腔医疗机构处于区域连锁向全国连锁过渡的阶段,整体连锁率较低。 上游:种植和正畸高值耗材和设备上游以种植和正畸领域高值耗材和设备为主。这些领域目前均由进口品牌主导,进口替代空间大,且单品市场价值高。种植领域主要可以分为种植系统和修复材料;种植系统主要有欧美的Straumann、Nobel、Dentsply Sirona以及韩国品牌Osstem等,国内品牌市占率较低;修复材料主要包括口腔修复膜和骨修复材料,口腔修复膜竞争格局较好,主要是瑞士品牌盖氏,市占率达70%,国内则是正海生物,占比10%,是种植领域率先取得突破的国产品牌。种植牙是成功率最高,平均在95%以上,且随时间下降有限,而烤瓷牙15年成功率仅约67%,高成功率加快渗透率提升;种植体是核心,技术壁垒最高。单颗种植牙费用在6000-22000元之间,种植体价格占比约40%,其次是诊疗及手术费用占比25%。设备方面,CBCT在重建后可直接得到清晰的三维立体图像,扫描时间短,X射线剂量小,硬组织成像清晰,极其适合口腔临床应用;CBCT在正畸和种植业务上的高契合度和低购置成本,对于已购置螺旋CT的医院和诊所来说,有很大意愿进行旧设备替换。2012年以前口腔CT行业主要由国外品牌占领,包括Kavo、日本Morita、Dentsply Sirona、科锐等,主要面向病人量大、临床要求高的公立医院,零售价50-150万元;2018年美亚光电市场份额30%左右,零售价约30万元,2013年到2018年销售量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6%,主要面向民营专科医院和口腔诊所。 下游:各家跑马圈地,品牌连锁率提升我国口腔医疗服务提供方主要有4个,分别是口腔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口腔科、连锁口腔诊所、个体口腔诊所。口腔专科医院水平最高,拥有大量知名专家,服务范围可辐射全国,代表如华西口腔医院、北大口腔医院等;二级及以上医院均设有口腔科,服务人群为附近3-5公里居民;大量口腔诊所以基本的“拔、镶、补”为主,其中连锁口腔诊所可开展正畸、种植等高附加值项目。民营口腔专科医院数量增速高于公立,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口腔医院通过开展正畸、种植等高附加值诊疗项目,整体利润率高,在所有专科医院中仅次于眼科医院。我国口腔连锁处在区域向全国过渡的时间,各家连锁企业均在跑马圈地,持续扩张。通策医疗在浙江省内以杭州口腔总院为中心旗舰医院,推广“区域总院+分院”的模式,快速布局基于医生合伙人的“蒲公英计划”,参与发起的通策口腔医疗基金定向投资北京、武汉、重庆、成都、广州、西安六家大型口腔医院,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打造存济口腔品牌,加快医院网点布局向全国辐射。06投资策略2018-2019年以来,行业政策方向已经明晰,我们预计2020年仍然处于行业政策密集推广的阶段,建议回避受政策压制领域,坚守政策免疫且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高景气细分龙头,从分化中寻找散落的遗珠。主线一:创新产业链,随着技术实力的提升以及审批环境的改善,中国医药行业迎来自主创新的收获期,同时激活了CRO、CMO等相关外包产业链,重点推荐药石科技、凯莱英、安科生物、海辰药业、科伦药业;主线二:高端医学影像产业链,受益于大型设备配置证松绑,尤其是相关显影剂耗材将持续充分受益,重点推荐核医学龙头东诚药业和碘造影剂龙头司太立;主线三:医疗消费升级赛道,包括口腔医疗、眼科、医美、体检等医疗服务及相关设备耗材领域,重点推荐通策医疗、正海生物,建议关注美亚光电。07风险提示1)政策风险:医药行业受政策影响较大,在当前医保资金偏紧的背景下,控费和降价等一系列政策对行业整体增速将构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并且不排除出现负面政策力度大于预期的可能性,因而行业将以结构性机会为主;2)研发风险:医药研发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对于创新性生物医药企业来说,研发中的产品决定了公司的核心价值。如果研发失败或进度低于预期,将会对公司长期价值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3)环保风险:医药制造企业,尤其是原料药生产企业普遍污染性大,对废水、废气等污染物处理要求高。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若环保方面出现问题,则对企业生产经营有较大影响。(文章来源:平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