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 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工具行业之大变局,你准备好了吗?双城记

2020 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工具行业之大变局,你准备好了吗?

前言生命科学研究工具行业是生物相关产业底层支撑,类似于芯片技术在半导体行业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投资价值和国家竞争战略价值。过去三十年间,进口品牌在中国市场一直处于高度垄断地位,而本土品牌则经历了从羸弱起步,到群雄混战,再到头部聚拢的三个发展阶段。2020 是本土品牌悄然弯道超车之年,从进口绝对垄断到本土局部领先的大变局,你看到了吗?你准备好迎接这种转变了吗?本期作者:李林川北京聚合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一、定义生命科技研究工具行业是为生物相关科研实验室、生物医药企业、现代农业育种等应用领域提供仪器、试剂耗材以及相关服务的企业统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以基因组学技术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方向:PCR、qPCR、数字 PCR、测序技术(尤其是二代测序和三代测序)等;2)以蛋白质组学技术为代表的生物化学方向:蛋白质分离纯化、ELISA 和 WB 检测,蛋白质芯片,微流控等;3)以细胞培养和分析为代表的细胞生物学方向:培养基、血清和培养设备,流式细胞分析和分选、转染技术和显微分析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一定在生命科技领域产生;而生命科技革命的发生必须依赖研究工具行业的重大突破。二、国外行业现状和进口品牌发展历程国外生命科技研究工具行业集中在欧美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农业、食品、医药企业萌芽,经过几十上百年持续研发和市场投入,不断并购整合,到今天已经形成了非常牢固格局:品牌数量少但高度垄断,几乎都是上市公司,业务遍布全球,在各赛道中具有绝对的优势。1美国品牌Thermo Fisher:Qiagen(天根),Invitrogen,Appliedbiosystems,Iontorrent, Gibco,MolecularProbe 等品牌;Danaher(丹纳赫):Beckman Coulter Life Science、 SCIEX、Pall、 Leica Microsystems、IDT、Molecular Devices、Phenomenex 等品牌;Biotechne:R&D,Tocris,Novus,PrimeGene 等品牌;Corning 生命科学:Axygen 是其子品牌;VWR;GE 生命科学;Illumina;Agilent;Bio-Rad;NEB;CST,Santa,Promega 等品牌。2欧洲品牌Roche:Kapa 等;EMD Millipore(Sigma-Aldrich):Merck、Millipore、SigmaAldrich 等品牌;Eppendorf;Abcam;Lonza;Jena 耶拿等。3日本品牌Takara,Toyobo,岛津、MBL 等。当前,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区域的品牌商,在中国占有 85% 以上的总体市场,不少领域是 100% 的垄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受 2020 年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战影响,进口品牌的地位,正在经受本土品牌的挑战。三、国内行业现状和本土品牌发展历程中国本土生命科学研究工具行业,发轫于上世纪 90 年代初,随着中国政府引入海归报国,生物技术研究也从国外引进到国内,伴随的研究工具也逐步引入国内。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生物研究工具从完全依赖进口,到本土品牌萌芽诞生,逐步壮大,到今天形成了以多个代表性企业突围的格局。尤其是经历 2020 年新冠检测的洗礼,本土品牌有了巨大突破,展现出弯道超车的良好态势。1代理为主流的前二十年(1990-2010 年)进口品牌几乎都是上世纪 90 年代或者 2005 年前通过合资或者独资进入中国,这个阶段国内实验室都是通过代理公司获得进口产品。头 15 年是行业代理商发展的黄金年代,最早的「华美」,再到香港「老四家」,再到大家熟悉的「基因、晶美、中原、吉泰」等一批优秀代理品牌。2000-2010 年中国经济一路高歌,中国生物研究经费投入水涨船高。2008 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其他区域增长停滞变缓,而中国市场这边独好,进口品牌在中国连续多年都录得两位数的增长!以至于生物科研工具行业的整体规模超过日本,排在全球第二。由于行业经费充足,财富效应明显,代理公司不断裂变成更多小公司。同时,生物科研工具行业付款方式渐渐转变——实验室从拿钱去买试剂,到从试剂公司赊销——深刻影响着行业的发展。2010-2015 年随着进口品牌频繁收购整合,品牌集中度更高,逐步开展直销。不少代理公司失去代理权,被迫转型:深耕终端,加大物流配送,扩大代理数量。不少优秀代理公司(比如深圳达科为、上海优宁为、杭州联科等)逆势发展成功登陆新三板。这一阶段本土品牌处于萌发和探索阶段。2002 年王春香博士在北京创立天为时代,2005 年被 Qiagen 收购后变成天根品牌,这个成功案例激发了很多能人志士加入到探索本土化道路上,开始涌现出多个优秀的本土品牌:全式金(2005 年),康为世纪(2007 年),上海翊圣(2009 年),爱博泰克(2011 年),诺唯赞(2012 年),北京聚合美(2016 年),苏州莫纳(2018 年)等。2本土品牌崛起的近十年(2010 -2020 年,新冠疫情前)2019 年底前本土品牌尽管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发展仍然比较缓慢,所占市场份额不到 5%-10%。生存压力倒逼技术创新,取得了一些经典的成功案例。比如,分子生物学基础试剂 2x Taq PCR mix。Takara 最先推出,2002 年天为时代推出相应产品,后面不断有本土品牌跟进,使得该产品价格从最初 150 元 1 mL 到现在的 10 元 1 mL。在这个单品上,目前已经几乎看不到进口品牌的身影。而且聚合美还在不断的改进这个产品,从光速 mix 到超光速 mix,让最普通的产品绽放出新花,极大提高了 PCR 效率。同样,荧光定量 PCR mix,随着本土品牌掌握了 Taq 酶抗体的制造,性能更优的荧光定量 mix 将市场逐步从进口品牌转移到本土品牌。耐高温快速反转录酶技术的本土化,反转录试剂盒市场(RT-PCR)也正从进口品牌转到本土品牌。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 qPCRmix 和 RT-PCR 市场将如同普通 PCRmix 市场一样实现本土市场国产化。此外,超保真酶和无缝克隆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本土品牌大大扩展了国内实验室的选择性,并能节约大量科研经费。3本土品牌弯道超车的 2020 年(新冠疫情后)2020 年新冠疫情是个分水岭,疫情前本行业知之甚少,新冠疫情后,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 qPCR 核酸检测是确诊新冠的金标准。本行业技术从实验室到检验科,一步之遥,一证之遥!风险资本也看到了巨大价值,纷纷挖掘其他爆发技术或者可投赛道,二级市场新冠检测相关的股票不断翻番。今年中国率先从新冠疫情中复苏,借助新冠检测东风和国内新冠防控政策,本行业头部企业首次进入舞台中央。通过技术创新引领新冠检测手段更新迭代,比如,康为世纪的「瞬提」3 分钟柱法提取新冠 RNA,「飞磁」5 分钟磁珠法提取新冠 RNA 和「滴敏」一管化 15 分钟检测新冠等等。不断扩大的产能带来订单,也带了未来发展的资金和市场,不少企业筹备上市。本土品牌砥砺前行 15 年,或许终于等到了爆发期。随着头部企业即将上市成功,行业的游戏规则和未来或将随之而变! 四、2020 年行业大变局的新思考1本土品牌发展的自身局限和外部障碍本土品牌在 2020 上半年依赖新冠检测产品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必须深刻认识到品牌的马太效应和长期效应,进口品牌或许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依然保持着绝对的优势,不少本土品牌还在同质化竞争中挣扎。带领企业真正走上自主创新道路,要从思维上做出转变,才能带动行动的转变,只有自我突破才能创新未来。国内科研环境对本土品牌认知还存在不足,在国外接受教育或有过工作经验的科研人员,因实验的延续性和使用习惯,倾向于选择进口品牌试剂作为参考出实验结果,不敢贸然更换。改变使用者对本土品牌认知,是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提升自身产品实力是必经之路!科研采购的平台化管理,以最大限度对科研经费的流向透明化,这是非常好的趋势。但受限于推广经费的本土品牌,在平台上的曝光机会很少,而新冠疫情导致线下几乎切断了发声渠道,品牌的推广成本会变动越来越高。所以,如何适应新冠疫情后,人们行为的变化和实验室管理措施的变化,是摆在每个品牌面前的难题。2全球生物科研工具行业的制造转移到中国是必然趋势从最初的玩具鞋帽等低端加工,到后来的电子电脑手机等产业转移,中国一直为世界制造质优价廉的产品,成为全球工业体系齐全国家。生物研究工具行业是否会发生转移呢?我们的发展是否能为全球制造出性价比可靠的产品呢?我们做好这个准备了吗?2020 年新冠疫情,从病毒采集管,到核酸提取纯化,到核酸荧光定量检测,再到胶体金抗体检测等等,本土品牌从原料到成品,无不发挥着中坚力量。这些或许标志着试剂领域的产业转移正在真实发生。新冠疫情后,NGS 建库试剂盒、IVD 原料酶和制剂等,本土品牌是否能继续突破呢?3「单点突破,人才集聚」仍是本土品牌创新发展的法宝生物科研工具行业覆盖面广,没有哪家能做全做好所有产品。必须承认,本土品牌无论从研发底蕴、品牌历史、资金实力上和进口品牌有非常大的差距,短期内不可能全面超越,单点或者局部超越是可能的。研发上必须根据自己专长,寻找最能发挥优势的突破点着力。每个本土品牌应该选择几个核心品类攻坚,减少内部冲突,最终实现联合突围。品牌推广上,利用各种「自媒体渠道」吸引专业粉丝,利用互联网打造爆款,以点带面找到突破口,如何跟平台方合作,渗透到真正的终端使用者,将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行动的方向。最终的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培养上,积极打破创新的掣肘。中国历来科研强,企业实业弱,企业环境无法吸引足够的科研人才,导致产业学术是脱节的。作为崛起的本土品牌,如何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弥补人才短板,一直都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五、写在最后中国生物相关市场规模等各项参数有了可喜的成绩,但本土行业中还没有一个真正 A 股上市公司,谁能成为本行业的第一股?我们拭目以待!缩小差距,需要科学家,企业,资本,政府等多方发力,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长时间高强度投入。中国生物行业这座大厦能建多高,当下基础和用料是关键「武功深厚则无畏,创新不断则自由」!中国生物科研工具的自由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创新才能获得!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限于所从事的分子生物学领域

哀之末也

生物科学专业为何考研率那么高?但研究生就业情况又怎样

在考研的众多专业当中,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说是最多的之一,从目前各个综合院校和地方学院来看,几乎每个学校都设置了这个专业,而且各个高校生物科学专业招生人数比较高,就客观上造成了生物科学专业当前学生人数饱和。而从生物科学专业的就业途径来看,主要是为了培养生物教师,但是当前高中教师需要进行考试,且招聘的岗位比较少,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不高,就业专业不对口,大部分本科毕业的学生都是去了医疗器械销售、民立高中教学等,还有很多学生选择了考研。但是你身边有生物科学专业的话,你会发现这个专业考研率非常高,几乎考研率可以达到90%,从认识的一个辅导员反馈的情况来看,一个班级的三十多个学生中,考上研究生的就有20多个,而且考上985和211大学的学生比例比较高。研究生就业为何生物科学专业考研率这么高呢?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生物科学专业考研不考数学,考两门专业课加英语和政治,可以说不考数学它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二是生物科学专业属于理科专业,而每年理科专业的考研英语国家线非常的低,每年理科英语的国家线大概是39分,每年都在这个专业徘徊,而和其他一些不考数学的专业对比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考研英语的国家线大概是54分,教育学专业的考研英语国家线也在45分上下,可以看出生物科学专业考研对英语的要求不高,因此考研率非常高。三是招收生物科学专业研究生的院校多,而且人数多。生物科学专业属于一级学科,研究生二级学科中细分很多专业,比如微生物学、植物性、细胞、生化、发酵专业等,这些专业目前在各个高校的研究生招生中属于招生大户,招生人数多也是生物科学专业考研率高的原因之一。学生复习考研但考研率高并不代表研究生的就业就好。从各个高校每年研究生就业统计来看,生物科学专业的研究生就业情况不是很好,其中比较热门的专业微生物学专业可能情况会好点,其他的专业比如细胞生物学、植物性等,因为社会上对此类专业的需求不是很多,而高中生物教师每年招聘的人数也比较小,即使是研究生学历也需要考试,考生考上的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很多研究生毕业后去医疗器械公司、第三方检测机构等,但是薪资待遇低,就业环境不是很好,学生在这些机构就业后,半年时间内离职的很多。再从地区来看,目前东部地区的生物科学专业的研究生就业还行,主要是因为南方地区生物产业发达,一些医药公司、食品公司、检验机构等每年都会招聘大量的生物科学专业的研究生。而在中西部地区,生物产业不发达,有些地区甚至都没有,即使是211、985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就业依然没有着落,与其他专业的研究生就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西部某211大学为例,虽然所处的城市属于一线或者二线城市,但是即使学的是生物科学专业中比较热门的微生物学专业,在该成城市依然没有合适的就业岗位,毕业生主要是去了当地的高中当高中生物老师,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合适的岗位。研究生而其实生物科学专业的研究生在读研期间非常的辛苦,每天都是在实验室做实验和分析数据,而且基本上节假日无休,每天学习和做实验很晚,可以说他们过的非常的充实,但是研究生就业情况却不是很好,这一点让学生在考研的时候非常纠结。但是生物科学专业如果考到博士的话,出路会很不错。因此如果你现在学习生物科学专业,并且有志于科研的话,可以考虑继续深造,而且生物科学专业读博也比较容易,可以继续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和科研能力,将来肯定就业不愁。

数匝

生物医学专业将来可以从事哪些行业呢?大部分人会选择考研

生物医学工程:你听说过全身CT吗?你听说过人造机械心脏吗?你见过在地上推着走的带四个轮子的心脏吗?如果这些你都没听过和见过,那你参加高考之前一定做过体检透视吧?这些“武器”都是生物医学工程的产物。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技术性较强,要有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及医药科学等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就业领域多为医学科研机构和省市级大医院,在这些单位可以从事运用现代工程技术方法解决医药科学实际问题和生物医学工程教学及科学研究等工作。该专业招生院校和招生人数不是很多,人才市场上基本保持供需平衡。生医有好几个学习方向,每个学习方向学习的知识几乎完全不同,如果你是本科生一般会在大二或者大三确定方向,如果你是研究生一般入学跟哪个导师就决定了你的研究方向,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医疗器械、细胞工程、医学图像、生物力学。每个方向里还会有具体小方向,比如器械里还有手术器械,医疗机器人,外骨骼等。每个方向不同,学习的知识有很大很大很大的不同。可以说几个不同的方向就像是几个完全不同的专业,虽然都和医学相关,但是学的东西,研究的方向差别非常大。就业待遇方面也不太一样。接下来具体说一下各方向具体情况。(1)医疗器械:包括了传统器械研发,比如大米提到的心血管支架、外骨骼研发,类似于研究钢铁侠铠甲,医疗机器人,比如你可以搜一下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这个方向做的工作类似于电气工程师,程序员,机械工程师的结合工作,你可以简单的想像成你要研究一个钢铁侠的外壳,你要做的就是设计图纸(机械)、设计电路(电气)、进行控制逻辑按哪儿外壳做出什么指示(程序员)。这个方向的就业的话就是去对应医疗器械的研究公司,比如你是心血管支架就去心血管支架公司,你是机器人的就去医疗机器人公司。或者做不对口的就是去机械研发公司,当程序员,当电气工程师。这个方向的尴尬有三:(1)对口企业少,这也是所有方向都面临的问题,中国生医行业处于上升期,所有方向上,对口企业都很少,你甚至于可以把所有相关企业背下来,所以你选到对口公司就需要你有真才实学。(2)行业竞争大,企业生存压力大:这里从两个纬度说,行业竞争大指的是你去了企业之后你的同事和你之间得竞争,我这么说吧,你如果是生医的,你虽然平时研究中用机械,电气,编程,但是你工作的时候基本是单一方向(个别企业例外),你和科班出身搞机械的,电气的,编程的去竞争就很难竞争。其次目前企业都是新兴企业,成熟的企业还很少,俩手数的出来,这个行业创业又是高门槛,长周期,高效益的,前期要经过很大程度得发展和砸钱企业才能生存下来,生存下来的企业盈利巨大。但是他的商业形式就决定了很难度过生存期。这里要好好分析能分析一天,你需要知道的就是你去的企业随时可能倒闭就好了。就业目标研究人员:在各类生物技术公司或有关企业如医院、医疗器械、农业、食品发酵等从事科研开发、生产设计等工作。国家建设点重点高校:清华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东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一般高校:咸宁学院。小编提示(1)数学、化学和物理等基础知识扎实,同时对电子、信息技术有浓厚兴趣的考生适宜报考。(2)该专业也可以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由于专业学习中有电路和信号系统,需要从事生物医学信息的检测处理工作,所以有色盲、色弱、重听的考生限制报考。

红手套

中国生物科学研究工具行业,是否真被美国「卡了脖子」?

生命科学研究工具行业,是生物相关产业底层支撑,2020 年,新冠检测和相关检测试剂盒,让本行业从幕后走向前台,彰显出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竞争的战略价值。然而,除了新冠检测外,由于历史原因,其他产品的市场份额被进口品牌高度垄断,国内生物相关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受阻。近年来,国产品牌迅速崛起,为本行业国产品牌创造了非常利好的国内外环境,开始具备和进口品牌掰手腕的能力。美国对中国高科技行业的持续打压,从 2019 年开始不断有国内生物机构(比如华大基因)被列入禁运清单,2020 年 10 月中山大学及附属医院被禁运,着实让国内实验室愈发感到焦虑。加上国外新冠疫情并没有有效控制,采购进口品牌遇到货期延长,甚至断货,似乎中国生物科学研究被美国卡住七寸,动弹不得。是真的「山雨欲来风满楼」,还是「平静之下暗流涌动」呢?我们是真的被美国卡脖子吗?图片来源:图虫创意1 新冠疫情前市场概况及背后含义根据国内某著名平台脱敏数据,该平台上 2019 年度销售数量前 100 名的货号来看,77 个货号是试剂,23 个是耗材。我们先分析这些原始数据,然后思考数据背后的含义。1、试剂方面:美国品牌高度垄断1)77 个试剂货号所属的品牌国籍(中美合资,各算 0.5):美国 57.5 个(75%)中国 9.5 个(12.3%)日本 5 个德国 3 个瑞士 1 个阿根廷 1 个因为德国 Merck 收购了美国 Sigma 公司和 Millipore 公司,瑞士 Roche 收购了美国 Kapa,如果算上 Sigma 和 Millipore 的 3 个货号和 Kapa 的 1 个货号,那么美国品牌的真实覆盖度高达 80%。2)品牌在具体试剂品类中的分布:美国品牌几乎遍布每个品类,全面开花;而中国品牌只分布在细胞培养方面(5.5/77) 和核酸提取(4/77),其他方面没有国产品牌分布。3) 品类单价和总价分析:中国品牌所占有的 9.5 个货号,都是属于技术含量非常低的培养基类产品,订单数量比较大,但是总价非常低。从这些角度,很容易得到一个论断:中国生物科研活动基本依赖美国品牌,严重受制。2、耗材方面:全面被美国品牌围剿非常不幸,23 个耗材货号都属于美国品牌(Merck 收购了 Millipore),进一步加强了这个论断:美国几乎掌握着中国生物科研的命脉。3、产品的技术含量方面:鲜有入围77 个试剂产品中有 74 个国产品牌能做,23 种耗材集中在常规移液、细胞培养和 qPCR 压膜方面,国产品牌也都能做,但是没有一个国产品牌入围,是国产品牌真的一点不如美国吗?77 种试剂主要集中在六大应用方面:反转录和 qPCR 检测:这些技术国产品牌都已经掌握,但是没有一个国产品牌入围。超保真扩增、克隆、转染:这些技术国产品牌都已经掌握,但是没有一个国产品牌入围。细胞培养基和血清:5.5 个货号是国产品牌,其他货号技术国产品牌都能掌握,不难。除了血清中国的血源分散没有优势外,其他都不难。核酸提取和纯化:4 个货号是国产品牌,其他货号技术国产品牌都能掌握,不难。NGS 测序(不是建库):有 3 个货号目前是 illumina 独家专利产品,国产品牌还没能够破解。蛋白表达和功能检测:这些技术国产品牌都已经掌握,但是没有一个国产品牌入围。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科研系统对美国品牌的高度依赖,不是技术依赖,而是品牌依赖,是长期的品牌认知和使用习惯所致,亟需国内实验室给国产品牌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以及科研机构管理部门的国产化支持,长久而言,国产品牌才是中国生物的坚实支撑。图片来源:图虫创意2 疫情前国产品牌发展历史和限制因素2020 年疫情以前,「低小矮」是国产企业的标志:「低」指的是技术水平低,低水平重复;「小」指的是公司规模小市场占有率小;「矮」指的是品牌知名度低,客户不认可,没有品牌溢价。除了「起步晚,步步晚」导致不断加大和进口品牌的差距,还存在几个外部因素,导致行业发展缓慢:行业发展初期:企业研发投入小、分散,生产能力重复建设;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力弱;品牌弱小,价格战普遍,利润空间有限。品牌习惯:很多科研工作者在国外的受教育及工作习惯,回国后,因担心试验的重复结果,不敢贸然换试剂。实验的延续性、实验室标准化操作流程,通常是以进口品牌试剂作为参考,不好更换 protocol。论文应用率:很多国外顶杂志接受使用欧美国家的试剂得到的结果,经常质疑其他国家生物试剂的结果。使得很多实验室在做预实验或者初步实验的时候用国产试剂,而真正到了发表文章的结果时用进口试剂来重复,最后发表文章都写进口品牌。这就导致国产产品论文应用率低或者在主流期刊发表机会少。品牌偏见:使用国产品牌,遇到批间差异、批次不稳定、某次实验不成功,导致对整个国产品牌的不信任。这点在科研抗体领域尤其突出。采购平台化后马太效应:近两年生物科研工具行业从商环境的最大变化就是平台化,小品牌的市场投入有限,大品牌利用资源优势完成市场份额的占领,新的国产品牌崛起困难重重!图片来源:图虫创意3 后疫情时代国产崛起势不可挡先讲一个关于分子生物学最常见的产品「2x TaqPCR mix」的小故事:2000 年 Takara 最先推出,2002 年国产品牌天为时代也推出相应产品,抵御 Takara 的高价垄断,后面陆续有全式金、康为、康润、擎科、翊圣、聚合美等新品牌不断开发推出更快更强的 PCR mix。尽管该产品价格从最初 150 元 1 mL 到现在的 10 元 1 mL,但是让每个实验室都能用得起,从而把整体市场量扩大了上万倍。因为常年价格战厮杀,mix 市场几乎看不到进口品牌。中国品牌的制造成本优势非常明显,加上质量管理,品牌打造不断升级,类似的分子生物学试剂,比如上文所述 qPCRmix,RT-PCRmix,无缝克隆 mix 等等。五年前,我们就预见了国产崛起和进口替代是个必然的趋势!2020 年新冠疫情,更是给了本行业国产品牌得到极好的发展壮大机会。新冠疫情后,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 qPCR 核酸检测是确诊新冠的金标准。本行业技术从实验室到检验科,一步之遥,一证之遥!风险资本也看到了巨大价值,纷纷挖掘其他爆发技术或者可投赛道,二级市场新冠检测相关的股票不断翻番。国产品牌砥砺前行 15 年,终于等到了爆发期。头部企业即将上市成功,散兵游勇变成了行业正规军,和进口品牌的斗争也从游击战进入阵地战。这将深刻改变行业的游戏规则,改变行业的未来! 我们再次呼吁国产品牌同行:在信念上,坚信全球生物科研工具行业的制造转移到中国是必然趋势;在研发上,加大投入,坚持点单突破;生产上当好「匠人」,逐步形成规模化;在品牌营销上,做好市场推广、呼吁多方力量支持,全力打造真正的大品牌。属于我们的春天终于到来,拥抱这美好的春天!作者:李林川(北京聚合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发:丁香通微信服务号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限于所从事的分子生物学领域交流。

静之至也

学生物真的很冷门吗?就业方向如何?看了这3点你就明白了

生物学是理科学科当中的重要学科,但是经常给人一种比较冷门的感觉。有的同学可能都不清楚毕业以后的就业方向是怎样的,大学在读期间心里面就有了“不济”的预感。这倒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要努力修成学业,所有的高等教育专业都不会没有用武之地。生物学科是什么?可不只是研究小白鼠的试验课程,它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生命现象生物活动规律。从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到水里游的所有生物,无不是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非细胞生命形态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所以同学们千万不要小看了这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国内的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和海外的哈佛大学等顶尖学府都已经把生物学作为重点学科来开展,生物学冷门只是一种外行的偏见。#大学#一、生物学的发展及相关专业。很多人以为生物学是一门起步比较晚的科学,其实早在大约公元前15000年的时候就有了山洞画,画的内容就有野牛、麋鹿和其它的动物,说明那个时候人类就已经有了对其它生物的认知了。大约公元前2650年的时候人们已经在自然现象中发现了相关疾病的原因,这是人类对生物学的进一步认识。到了近现代,生物学科已经吸取了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让生物学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化学生物学、生物信息技术、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以及应用生物科学、生物制药等都是生物学科当中的重要专业。二、生物学科专业的就业方向。通过以上相关专业的举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不少的专业都是科研性质的,给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其实一切研究的目的都是服务生产和造福人类,有科研就有实用性,所以并不用以为读生物学科毕业以后就是努力考取科研单位或者考研再深造。很多专科、本科毕业的生物学专业的同学也发展的很不错的,我有一个同学就做了一家药企的研发主管,非常受领导的重视。生物学科在农业、工业以及制药、临床新型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都非常广,要说生物学科的前途不济完全是没有依据的。三、考取生物学科需要什么条件?因为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大,所有学习生物学科的同学们发展趋势还是相当可观的,那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够考取理想的学校和生物学科相关的专业呢?首先必须是理科班的学生,除此以外没有性别方面的特别要求;身体素质也要比较好的,视觉、嗅觉及听觉等各方面都要比较好;最主要的还是要热爱这门科学,要是学到中途就想着转专业就前功尽弃了。要考取层次越高的学校就要有越好的考试成绩,毕竟来讲生物学科的录取分数也是不低的。

黄海怀

生物科技热门领域行业人物大盘点

20世纪刚过,“21 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的口号就喊的很响亮。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发展速度在经过漫长的瓶颈期以后,迎来了爆发的临界点,生命科学领域人才不断涌现出,今天,就让我们盘点一下生物科技热门领域内的行业人物。CRISPR工具包自2012年以来,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以横扫整个生物学界。科学界普遍承认,CRISPR可能是自20世纪70年代生物技术时代开启以来发现的最重要的基因工程技术,商业价值高达百亿美元。但随之而来的专利争夺战也拉开了帷幕,一方阵营是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者,另一方则是来自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共同创建的布罗德研究所的研究者。Jennifer Doudna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教授被世人称为CRISPR女神的JenniferDoudna在2012年与Charpentier共同研究开发了基因组编辑技术CISPR/Cas9,是继ZFN(Zinc Finger Nuclease)、TALEN (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后的第三代基因组信息的重写技术。Doudna与Charpentier的研究组注意到了Cas9 (CRISPR associated protein 9),发现了外源DNA通过Cas结合在CRISPER、与导向RNA形成络合物,并且导向性RNA能够切断相应的DNA双链这一机制。这一机制的发现被认为是21世纪以来生物技术方面最大的一个突破,并有望冲击诺奖。亓磊,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学副教授作为 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中国和欧盟专利的共同发明人之一,亓磊师从JenniferDoudna。同时,他也是CRISPR工具箱的主要发明人,他将基因魔剪 CRISPR/Cas 系统升级为基因编辑“瑞士军刀” CRISPR-dCas,并以此为基础,先后发明了基于 CRISPR 的基因开关(CRISPRi/a),让基因从新组装的CRISPR-GO的技术等,亓磊发明的一系列CRISPR技术大大扩展了“基因工程”,为后基因组工程时代带来革命性技术。张峰 斯坦福大学化学及生物工程博士作为CRISPR技术先驱之一,张锋曾打破钱学森的纪录,成为MIT历史上最为年轻的华人终身教授,并被不少人视为诺贝尔奖的热门人选之一。张峰一直专注于神经系统功能与疾病方面,在利用CRISPR对于真核细胞的基因进行编辑方面,张峰作出了最前沿的探索,获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丛乐,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研究员作为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带到基因世界的专利共享者之一,丛乐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Science 的论文“Multiplex Genome Engineering Using CRISPR/Cas Systems”首次揭示了CRISPR-Cas9系统作用于人类和鼠类细胞基因的研究及其应用前景,是目前CRISPR领域引用最高的论文。目前,丛乐将其研究重心放到基因编辑技术和癌症免疫学机理相结合,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在针对癌症免疫调控的疗法方面有所建树。CAR-T 疗法CAR-T 疗法全称为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免疫疗法,英文为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这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精准靶向疗法,近几年通过优化改良在临床肿瘤治疗上取得很好的效果,是一种能够精准、快速、高效,且有可能治愈癌症的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方法。Steven.A. Rosenberg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癌症研究中心外科部门主任Steven.A. Rosenberg被称为过继性细胞疗法的开创者,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Rosenberg与其组员就在小鼠模型中发现有一种脾淋巴细胞经过T细胞生长因子刺激后可以产生很强的肿瘤杀伤作用,这就是LAK细胞。LAK细胞的发现为后续 CAR-T细胞疗法提供了方向和框架。同时,Rosenberg 医生还在使用白介素2 (IL-2) 来治愈黑色素瘤病人方面有所建树,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大半个世纪的时间里,Rosenberg 医生一直在勤奋、执著的探索免疫治疗的有效方法。ZeligEshhar 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院所被誉为“CAR-T 之父”以色利化学家和免疫学家Zelig Eshhar,在改造T细胞的道路上另辟蹊径,率先一步,他和他的团队于1989 年 设 计出 了第 一个CAR-T 细胞,并在《PNAS》上面发表了其关于 CAR-T 治疗的相关研究。尽管第一代 CAR-T 在肿瘤细胞的治疗中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但也为CAR-T疗法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Carl June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伯拉姆森家族癌症研究所细胞免疫治疗中心转化研究项目主任提到CAR-T技术,Carl June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美国最著名的白血病女孩Emily Whitehead,就是Carl June医生从死神手里夺回来的宝贵生命。在此之前,Carl June医生和其研究人员就已经开始在体外大规模的培养T细胞,并能够使用病毒来改造T细胞,将其改造成癌细胞的杀手。Carl June医生将该研究于2011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该文章在当时极具震撼性,目前被引用超过1700次。 PD-1/PD-L1免疫疗法PD-1的全称为程序性死亡1(programmedcell death protein 1),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分子。2012年以来,在世界抗癌舞台癌症免疫治疗药物PD-1单抗开始崭露头角,让一些晚期癌症患者似乎可以看到临床治愈的曙光。自从PD-1单抗被正式推广应用以来,仿佛是癌症医疗的神话。以肺癌为例,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获得重大突破,从低于4%的生存率飙升至16%。陈列平 福建医科大学免疫治疗研究所所长,美国耶鲁大学UTC癌症研究讲席教授有人将陈列平称为“无冕之王”,早在1999年至2002年,陈列平教授就发现了具有抑制肿瘤免疫反应功能的PD-1/PD-L1通路,并且独自建立了以PD-1/PD-L1通路为靶向的癌症免疫疗法 。其研究成果对于癌症治疗而言具有革命性的意义,PD-1/PD-L1通路及其阻断方法的发现直接促成了广谱抗癌抗体药物PD-1抗体和PD-L1抗体的成功研制。201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没有将陈列平列入其中,科研界许多人都为此鸣不平,但真正的科学永不止步,2019年,陈列平带着全新免疫治疗药物Siglec15单抗NC318再次回归,有望解决PD-1的遗留问题,将癌症治疗水平继续向前推进。本庶佑(Tasuku Honjo)京都大学高等研究院特别教授、静冈县公立大学法人理事长作为201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者之一,本庶佑于1992年发现T细胞抑制受体PD-1,2013年依此开创了癌症免疫疗法,功绩名列《Science》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同时,因其对细胞因子IL-4、IL5的分子鉴定,及发现活化诱导胞苷脱氨酶(AID)而知名。在获得诺奖后,本庶佑很平静,并在第二天将其所获的的诺奖奖金全额捐赠给其母校——京都大学,推动进一步的研究,展现了身为科研者的赤子之心。作为在CRISPR工具包,CAR-T 疗法,以及PD-1/PD-L1免疫疗法方面都有所建树的全球化生物科技集团公司,金斯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传奇生物科技是中国生物医药新生力量中的表率。传奇生物科技是一家进入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发现和开发血液/肿瘤、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疾病的新型细胞治疗。值得关注的是,在CAR-T疗法方面,传奇生物的研究性BCMACAR-T细胞疗法在18年3月收到CFDA下发的CAR-T细胞治疗临床试验批件的药企,成为国内首个获此批件的企业。“中国创造”的生物治疗产品已站上了世界舞台,不断为生物医疗领域的发展贡献中国力量。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国内蓬勃发展的生物医药行业机遇与挑战并行不悖,生物行业的人才接踵出现,人才决定发展高度,我们期待着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参考:https://wiki.hk.wjbk.site/wiki(https://wiki.hk.wjbk.site/wiki/%E8%92%B2%E6%85%95%E6%98%8E)http://faculty.dpi.tsinghua.e.cn/konglj.html

二重身

职业发展|生物学硕博不做科研,还有哪些职业选择?

欢迎关注斜杠青年的日常~在这里,我们将交流个人发展、生活方式、情感态度、科学普及、实用信息、新鲜事物、热点新闻等内容希望给单调的生活带来充实,让平凡的人生变得独特文:无杠青年相信每位生物学研究生在读研期间都曾无数次灵魂拷问:我到底适不适合做科研?什么时候才能毕业?毕业后要去做什么?实际上,学术道路并非适合每一个人,只有真正做起科研后,才能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体会。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避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寻找“价值低估”的工作岗位不失为明智的选择。本文将介绍生物学硕博在学术道路之外的职业选择,其他专业亦可参考。欢迎大家交流补充!01—公务员/军队文职生物学专业可供选择的公务员岗位较少,专业对口岗位大多集中在海关、检验检疫局、知识产权局等部门。报考既可参加“国考”,也可参加各省的“省考”。军队文职中,军事医学科学院有对口岗位招录,需参加军队文职的统一招录考试。公务员类的工作稳定,基本不用担心失业问题,是大多数父母眼中的理想工作。此类工作薪酬待遇水平一般处于当地的中上游,可选择任何想去并且有岗位招录的城市。如果感兴趣,建议提前准备行测、申论、结构化面试~02—选调生/定向选调生相较于公务员,选调生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有更高的上升空间。当然,职位晋升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果毕业于名校,更可参加各省定向选调生的招录,一般基层锻炼结束后,直接进入省直、市直部门,根据学历定副科级、科级、副处级,甚至处级岗位(存在地区差异)。薪酬待遇、备考方式等方面类似于公务员。03—高校行政教师/辅导员喜欢高校的工作氛围,但对科研不感冒的同学,可以考虑行政教师/辅导员岗位。这类岗位相信每位同学都十分熟悉,所以不过多介绍。想到以后身边都是年轻人,充满青春活力的感觉是不是很美好呢~并且这类工作能够很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如果感兴趣,建议及时关注目标院校的招聘公告,提前准备行测、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及英语~04—高校科研平台教师对科研中用到的仪器、技术有兴趣的同学,高校科研平台教师或许是不错的选择。这类岗位相信同学们也比较熟悉,不再进一步介绍。如果感兴趣,建议读研期间除了解决科学问题,要更多注重技术方面的精益求精,对仪器、技术的原理有深刻的认识,能够熟练使用并解决出现的问题,注意平时关注目标院校的招聘公告~05—事业单位非科研岗事业单位除了我们熟知的公立学校、医院等,还包括许多公立研究院所、专利评审中心等机构,里面涉及多种岗位。很多专业相关的岗位可供选择,这些岗位兼具稳定性和高收入的可能性,可谓“进可攻,退可守”。由于单位众多,但每家单位招录人数极少,建议多关注招录信息,广泛撒网,同时准备行测、申论、专业知识、英语和结构化面试。06—中小学/培训机构教师中小学教师也是生物学硕博可选的职业方向。科研思维的训练对完成中学的教学任务十分重要,尤其在重点中学,授课方式早已不仅仅是讲授教材内容。因此,对受过科研训练的研究生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想到以后要培育祖国的花朵,将自己未解决的科学问题交给下一代,内心是不是有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呢~并且中小学教师“综合收入”较高,如果感兴趣,建议课余时间学习一些教育学知识,尝试家教或者教学相关的实习,尽早考下教师资格证~07—医院病理科、检验科医生/医师这可能是医院里除了研究岗、博士后之外,极少的招收生物学硕博的岗位了。如果研究内容相近,可以选择这类岗位。建议熟练掌握实验技术,多发文章。08—生物公司技术支持/销售经理/产品经理/市场经理/研发/生物信息工程师生物公司有多种岗位可供选择,不仅限于研发岗。其中技术支持侧重对产品、服务使用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开展技术讲座与专业培训;销售经理侧重整理客户信息、维持客户关系等与客户直接联系的工作;产品经理侧重设计规划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优化公司的产品、服务结构;市场经理侧重分析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占有情况,制定市场推广计划;研发的工作内容近似于读研期间的研究工作;读研期间接触过生物信息的同学可以考虑生物信息工程师(生物信息学科班出身的同学大多会选择互联网公司)。在生物学的知识背景基础上,建议结合自身性格和特长选择相应岗位~09—证券公司行业研究员行业研究员主要通过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公司财务状况等方面,对公司进行价值分析,出具研究报告。虽然是金融业的工作,但却需要很多行业人才,毕竟公司的价值和“坑”,业内人士更容易懂。生物医药公司数量庞大,科技含量高,需要大量专业的行业研究员。并且这类工作的“钱”景十分广阔。如有兴趣,建议提前进入券商实习,考下证券从业资格、基金从业资格和特许金融分析师(CFA)~10—科普作家/期刊、图书、新媒体编辑科普就是把科学用大众能听懂的、爱听的话讲出来。接受过科研训练的研究生在这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如果文笔或视频处理能力尚可,则能使科普内容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随着国家对科普工作重视程度的提高,生物学硕博从事科普工作大有可为。如果对文字工作感兴趣,也可选择编辑工作。建议科研之余尝试写作,积极投稿,不断提升创作能力~11—专利代理人员生物医药行业作为高科技领域,不乏众多专利申请。申请专利时一般会委托专利代理机构进行,其中的专利代理人员需同时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和专利知识。如果感兴趣,建议提前学习专利知识,考取专利代理人资格,提升英语水平,最好在读研期间尝试申请专利。12—管培生很多公司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轮岗,让员工尝试多种职位,最终双向选择定岗,这就是管培生项目,类似于学校里的“大类招生”或者“实验室轮转”。岗位一般包括研发、技术、市场、销售等。如果目前对岗位没有明显的偏好,这种项目是很好的选择,但建议选择相对可靠的生物制药、科研仪器、医疗器械、食品相关企业。如果有兴趣,建议提前进行实习,准备职业能力测评、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和英语~职业选择切忌给自己的思维设限,建议结合自身兴趣、专长、家庭情况,综合考虑薪酬、上升空间、城市、稳定性等因素,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虽然生物类专业整体竞争激烈,并且薪酬水平较低,但只要能为社会创造出真正的价值,也能获得不菲的回报。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魂链

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报告(简版)

近几年,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投融资活跃度持续领先,产业创新发展加速,市场规模呈稳定上升态势。生物医药发展概述1. 生物医药行业界定根据业内界定,生物医药产业是指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及蛋白质工程等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制药行业,制造市场可流通药品并规模化生产的经济实体的总和。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开发生物技术药物、疫苗和特异性诊断试剂;推进化学创新药;发展现代中药等。本报告以“十二五规划”的定义为基础,将生物药分为四类:生物治疗药物(如肿瘤治疗)、生物预防药物(如疫苗)、生物诊断药物(如基因诊断试剂)、化学创新药及现代中药,同时界定生物药不包括小分子化学药和传统中药。2. 国内生物医药发展历程当前,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区域集聚态势明显,主要分布在美国、欧洲、日本、印度、新加坡、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占据主导地位。与国外相比,国内生物医药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国内生物医药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发展,经历2005-2015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后,从2015年开始进入爆发增长阶段。当前,国内生物医药已从最初的行业整体规模偏小、研发力量薄弱发展到如今海外资本涌入、人才大批回归、科研创新成果频出的。据业内统计,2019年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增速达到14.3%,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3. 生物医药发展驱动因素国内生物医药取得快速发展,主要受国家政策、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等社会因素以及生物制药技术等综合因素的多重驱动。1) 政策因素从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来看,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形成基因工程药物、新型疫苗、抗体药物、化学新药、现代中药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新药开发平台,制药技术和装备研制水平大幅提升。30个以上自主知识产权新药投放市场,200个以上药品制剂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的目标,为生物医药相关产业的后续发展方向与节奏定下基调,各地也纷纷出台生物医药产业政策,逐步将生物医药产业培育成区域主导产业。而国家“十三五”规划更是提出,要求到2020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5万亿元,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3.6%。从医药领域发展规划来看,2012年,国务院发布《“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生物医药被正式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2015年,国务院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将生物医药作为重点突破的发展领域。2016年《“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重申生物医药产业的战略地位,提出了构建生物医药新体系的观点。同时,国家对社保投入日益加大,推出一系列新药政策,鼓励发展中国自己的创新药、仿制药,扶持各种国产化医疗器械和治疗及服务手段,政策利好推进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化水平不断升级。2) 经济因素中国卫生投入不断提高。2018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达到6.6%。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和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不断提高。基本养老、医疗、低保等保障水平提高,为生物医药行业市场需求提供经济保障。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中产阶级人数高速增长。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中国中产阶级人数也保持高速增长,2009年大概在1.57亿,十年之后翻了三到四倍,而根据相关统计,预测到2030年国内中产阶级人数可能还会翻一倍,达到接近10亿人。中产阶级对健康消费升级需求的提升,以及更强的支付意愿和能力,为生物医药市场扩容提供有力的支撑。3) 社会因素中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据统计,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18年的77岁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当前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2.5亿,未来20年内老龄人口会接近5亿,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未来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为生物医药提供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此外,中国居民的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也保持在较高水平。2003-2013年期间,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等主要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造成中国城市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包括恶性肿瘤(27%)、心脏病(21%)、呼吸系统疾病(12%)以及脑血管病(20%)等,且以上几类疾病的死亡率都保持着上升的趋势,意味着国内居民对医药及医疗服务的需求仍将持续上升。4) 技术因素生物制药行业具有很高的资金壁垒和技术壁垒,与传统化学制药工艺相比,企业需要更高的制药技术水平和药物创新能力。目前,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有重组人胰岛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20余种重组蛋白质类药物上市。近年来,支撑医疗行业崛起的基础技术及产业配套已初步成熟,医疗行业即将迎来爆发。海外人才的回归,为中国生物医药技术研发提供强大的专业人才保障,中国生物医药技术迎来突破契机。 4. 生物医药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链主要由生物医药原料生产与加工、生物医药研发与生产以及生物医药流通与应用组成。 1) 产业链上游产业上游为生物医药原料生产与加工,包括细分行业原料药、药用辅料等原料药是指用于药品制造中的任何一种物质或物质的混合物,而且在用于制药时,成为药品的一种活性成分。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原料药市场已形成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我国拥有药品原料药生产资质的企业超过2400家,2019年我国原料药出口数量达到1011.85万吨,同比增长8.83%。药用辅料是直接影响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成分,是保证原料药和药物制剂生产和发展的基础。我国药用辅料行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一段时间内,我国药用辅料行业没有受到重视,品种和规模虽然不断扩张,但小乱散的现象明显。近几年。我国药用辅料行业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目前我国正在使用的药用辅料数量超过550种,药典收纳的辅料标准已从2010年版的132个增加到2015版的270个。2) 产业链中游产业链中游为生物药物研发、生产企业,根据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生物医药产品包括生物技术药物、疫苗、特异性诊断试剂、血制品、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等。目前世界较大的制药公司中,有70%的项目使用生物技术开发。从截止2020年6月底的最新估值来看,我国生物制药市场估值排名靠前的10家典型企业为:天士力生物、复宏汉霖、迈威生物、信达生物、三生制药、只楚药业、信达生物、天境生物、基石药业、艾力斯医药、利德曼。其中,天士力生物已处于Pre-IPO阶段,最新估值达125亿人民币,已成为国内生物医药领域Pre-IP0轮最大“独角兽”。典型生物医药企业示例数据来源:IT桔子,融中研究整理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生物药品成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武器,全球防疫措施继续推进,生物药品中的疫苗、检测诊断试剂迎来更大发展契机。而中药注射剂在当前环境下使用受限,基于“十二五”规划,传统化学药、中药将进一步向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发展。3) 产业链下游产业链下游为生物医药流通与应用,又细分为医药商业(包括医药物流、医药电商、医药零售、医药批发等)、医药服务(医院、养老院、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等)、其他(保健食品、医疗器械、检测设备等)。目前,下游行业中医疗服务占比最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1.4万个。随着“互联网+药品流通”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医药电商将在医药商业领域占比越来越大。伴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疫情推动下各地医疗资源形成挤兑,国内医疗机构资源短缺问题显著,新基建推行,加速医疗机构建设。未来,随着医疗机构不断增长,对生物药品的需求也随之加大,这也会推动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生物医药发展现状1. 生物医药市场格局1) 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全球来看,生物医药市场规模高速稳定增长,其中美国生物药品在全球市场占主导地位,相关产业总产值约占GDP的17%,研发实力和产业发展领先全球。此外,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是生物技术医药产品研发生产的主要国家。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支付能力增加的驱动下,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也呈稳定上升态势。2016年到2019年,我国生物医药市场总体规模从1,836亿元增加到317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0%。预计2025年,我国生物药市场总体规模将达到8332亿元。 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情况数据来源:中情网,融中研究整理从产业链上游来看,2018年,我国是全球原料药第一大供应国和出口国。2019年,我国药用辅料行业市场规模达675亿元,预测2020年达730亿,同比增长8.15%。从产业链中游来看,2015-2019年,我国生物药品上市公司整体营收稳步快速增长,2019年,生物药品上市公司营收总额537亿元,同比增长24.8%。从产业链下游来看,2019年,我国医药行业全部上市公司营收7143.8亿元,同比增长17.1%;2019年,医疗服务全部上市公司营收600亿元,同比增长15.4%;2019年,医疗器械全部上市公司营收1105亿元,同比增长14.0%。2)生物医药行业格局全球竞争格局生物医药产业是继汽车、机械制造业之后的第三大产业。目前,全球生物技术公司总数已达4,362家,其中76%集中在欧美,欧美公司的销售额占全球生物技术公司销售额的93%,美国作为生物技术产业的龙头,其开发的产品和市场销售额均占全球70%以上,而亚太地区,整体销售额仅占全球3%左右,其中日本、新加坡位居亚太区前列。随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技术不断突破、利好政策不断出台,行业发展势头迅猛。据预计,到2020年,我国生物医药市场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生物医药市场。国内区域发展格局由于生物医药行业具有创新成本高、投资风险大、研发周期长等特点,通过集聚发展,不仅有助于生物医药企业快速获取资金、人才、研发等资源支持,还可以提高区域医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国家政策也鼓励科学规划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在医药行业自身发展需要叠加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化发展态势明显,生物产业基地及产业园区发展迅速。从区域发展来看,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已形成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综合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水平较高,拥有最多的跨国生物医药企业。环渤海地区产业人力资源储备充足,拥有丰富的临床资源和教育资源,产业链互补优势较强。珠三角地区市场经济体系成熟,药流通体系发达,毗邻港澳,对外辐射能力强,民营资本比较活跃。此外,东北地区,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南、湖北,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也形成生物医药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从生物医药园区发展来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形成各类生物医药园区100多个,其中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或地方政府批准的省级以上生物医药园区有50多个。其中,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科学城等园区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生物医药产业链,且综合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较强,成为生物医药园区发展的典型代表。2. 生物医药投融资现状1) 生物医药企业数量整体上看,2007年至2019年,国内生物医药行业新成立公司总计1,132家。2007年机构数量开始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从2007年的55家上升到2015年的150家的历史峰值。2015年后,行业进入大规模业务重组、整合的调整期,生物医药行业集中度提高,新成立的生物医药企业数量也逐年递减,到2019年新成立企业仅有50家。2020年上半年,新成立企业6家,同比减少28家。2007-2020年上半年国内生物医药企业每年新增情况(单位:家)数据来源:IT桔子,融中研究2) 投融资规模从2007到2019年以来,国内生物医药投资事件和投资金额持续增长,其中2007到2013年小幅增长,2013年以后加速增长。截止2019年,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累计投资事件723笔,涉及总投资金额1416.31亿元,平均单笔交易规模约为1.96亿元。2015年开始,国家级部门发布一系列的医药研发相关政策,政策红利背景下,国内生物医药行业不论是投资笔数还是投资金额都开始大幅增加,2015-2019年,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笔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0.36%、投资金额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8.29%。 2007-2020年上半年国内生物医药投资事件和投资金额情况(单位:亿元;笔)数据来源:IT桔子,融中研究2020年上半年,国内生物医药投资事件和投资金额分别为91笔、325.16亿元,同比双双上涨,其中投资事件同比增长28.17%,投资金额同比增长39.62%。受疫情影响,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受关注度持续增加,144家在2007-2019年未涉足生物医药投资的企业、机构纷纷加入生物医药投资的行列,国内生物医药投融资市场活跃度进一步提升。2019年上半年、2020年上半年国内生物医药投资时间和投资金额情况(单位:亿元;笔)数据来源:IT桔子,融中研究3) 投融资轮次投资轮次方面,2007-2019年,国内生物医药行业投资轮次主要集中在天使轮、A轮以及B轮,投资笔数占比分别为16.74%、41.36%、19.09%,合计占比达77.18%。其中,对A轮的投资笔数最多,平均投资金额为8,831.17万元。从B轮开始,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单笔投资金额大幅增加,其中Pre-IPO轮的单笔投资金额最大,达10.43亿元,其次是战略投资轮,单笔投资金额达5.80亿元。2007-2019年国内生物医药累计投资轮次情况(单位:亿元;笔)数据来源:融中研究2020年上半年,国内生物医药行业投资轮次后移,对天使轮投资笔数同比减少4笔,对A轮、B轮投资的笔数同比分别增加8笔、5笔,对C轮及以后的轮次投资笔数均有增加。2019年上半年、2020年国内生物医药累计投资轮次情况(单位:笔)数据来源:IT桔子、融中研究4) 区域投融资情况2007-2019年,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集中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核心区域。长三角地区投资数量、投资金额均居首位,投资数量353笔,投资金额达647.18亿元,占比分别为48.82%、45.70%;环渤海地区投资数量、投资金额第二,投资数量161笔,投资金额452.81亿元,占比分别为22.27%、31.97%;珠三角地区投资数量、投资金额位列第三,投资数量97笔,投资金额120.68亿元,占比分别为13.42%、8.52%。2007-2019年各地区生物医药投资数量、投资金额占比情况数据来源:IT桔子、融中研究从投融资发展演变来看,2007年至2013年,各地区的投资数量趋同,且均小幅增长。从2013年开始各地区投资数量出现分化,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增长较快。2015年之后,长三角地区投资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远高于环渤海、珠三角等区域。三大重点区域的投资金额在2014年出现显著增长,均高于其他地区。2015年之后,长三角和环渤海的投资金额出现大幅上涨,尤其是长三角地区。而拐点出现在2018年,长三角地区投资金额大幅下滑,反之,环渤海地区的投资金额出现爆发式增长,甚至超过长三角地区;其他区域的投资金额也在2018年之后出现大幅增长。2007-2020年上半年各地区投资数量趋势图(单位:笔)数据来源:IT桔子,融中研究2007-2020年上半年各地区投资金额趋势图(单位:亿元)数据来源:IT桔子,融中研究2020年上半年,国内生物医药各地区投资数量91笔,同比增加20笔,对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核心区域的投资数量均同比增加,其中环渤海投资数量增加8笔、长三角增加10笔、珠三角增加6笔;对其他地区的投资数量减少4笔。2019年上半年、2020年上半年各地区投资数量情况(单位:笔)数据来源:IT桔子,融中研究从投资数量占比来看,2020年上半年,环渤海、珠三角地区的占比增加,其他地区的占比下降,长三角地区的占比持平。2019年上半年、2020年上半年各地区投资数量占比数据来源:IT桔子,融中研究2020年上半年,国内生物医药各地区投资金额325.16亿元,同比增加92.27亿元,增幅39.62%。2020年上半年对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三大核心区域的投资金额均同比增加,其中环渤海地区的投资金额同比增加349.59%,珠三角地区的投资金额同比增加105.05%、长三角地区的投资金额同比增加102.53%;对其他地区的投资金额同比大幅下降,降幅89.06%。2019年上半年、2020年上半年各地区投资金额情况(单位:亿元)数据来源:IT桔子,融中研究从投资金额占比来看,2020年上半年,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的占比均同比增加,其中环渤海的占比增幅最大;其他地区的占比大幅下降。2019年上半年、2020年上半年各地区投资金额占比数据来源:IT桔子,融中研究生物医药发展趋势1. 国内药企竞争加剧,头部药企竞争逐步向全球渗透随着国内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的持续增长,行业整体竞争态势加剧。跨国企业在国内医药市场的强势布局,也加剧了国内生物药企之间的竞争。2018年由于港交所上市新规出台,更多生物医药企业赴港上市,未来,随着医药生物头部阵营企业数量将越来越多,头部企业在技术、市场及人才方面的竞争也将更趋激烈。头部药企等厂商在发展过程中,其研发实力、产品性能也不断提升,逐步建立了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近10年以来,国内仿制药、改良新药、创新药三类药品生产商纷纷向海外市场拓展,据统计,国内企业在美国注册小分子化学仿制药总数已超过400个。未来,在欧美等海外医药医疗市场发展前景的吸引下,以头部药企为引领的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将加速向海外市场拓展,并通过多元竞争模式加入到全球药企竞争的阵营。 2. 创新药发展加速,仿制药仍占重要地位我国是仿制药大国,据业内统计,在近17万个药品批文中95%以上都是仿制药。从2017年开始,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始加速审评审批,推动国内创新药的发展。但是,创新药在国内市场份额占比很小,据业内统计,2018年,创新药在中国医药市场份额的占比仅为3%,而仿制药占比超过60%。随着我国政府陆续出台支持国产创新药发展的政策,以及药企药物研发投入的不断增长,国内生物医药行业创新发展提速。据Frost & Sullivan分析,近年我国药品研发支出呈逐年上升态势,预计2019-2023年增速维持在20%以上。药物创新将成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进阶之路,创新药市场份额加逐步提升。但同时,目前仿制药在国内医药市场仍占据主导,中小药企规模和资金实力薄弱,不可能全部向创新药转型;国家在2016年提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意见,对仿制药企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仿制药整体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支持;此外,据统计,2018-2022年将有1590亿美元的药品面临专利到期,对原药企业发展带来一定冲击,为仿制药提供发展机会。因此,仿制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仍占据重要地位。3.医药研发服务外包(CRO)前景广阔随着国内医药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药企向创新药发展转型,为了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对创新药研发服务的需求增强,借助外部资源和研发力量实现研发快速突破成为国内很多药企的重要模式。同时,基因和细胞等细分领域的快速发展,也推动国内CRO发展。从全球来看,全球药物外包市场逐步由欧美等发达国家向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也驱动国内CRO市场发展。据Frost & Sullivan数据统计预测,2018年我国CRO行业市场规模达59亿美元,2023年将达到214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9.8%,CRO发展前景广阔。4.产业集聚化趋势更加明显目前,我国生物制药行业核心区域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核心区域在人才基础、科研基础、企业基础、政策体系、资本体系相对较为完善,产业启动时间较早,发展较快。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产业化程度也较高,国家级高新区和国家级经开区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调研显示,2018年,国家级高新区和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分别为1.48万亿元和0.27万亿元,占各园区产业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4.58%和10.3%。未来我国生物医药区域集中化、行业产业化的趋势将继续维持,各大园区和产业集群在行业结构中的地位更加显著,对进一步扩大行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将发挥重要的作用。5.产业并购整合加剧并购整合对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资源配置、加快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从全球来看,全球范围内生物医药行业的并购和重组加速,大大提高了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抢占市场、垄断技术、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自2014年医药行业开始大举并购以来,生物技术公司之间、生物技术公司与制药企业以及制药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一直非常活跃。随着国内创新药发展加速以及海外拓展加速,对于处于快速发展的大型药企来说,未来通过并购引进新技术、扩充研发管线和产品线将是药企扩大经营规模的重要手段;同时,收购重组也是规模实力较强的药企拓展海外市场、建立全球性生产和销售网络的有效手段。未来,生物医药并购整合将成为产业生态优化的关键。

辩说

2020年中国生物药市场现状及行业前景研究报告(全文)

在生物药行业具有研发技术难度高、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等特点,因此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与传统的小分子药物相比,生物药生产制备技术具有极大挑战性。随着经济增长及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我国生物药市场将逐渐增长,预测2025年我国生物药市场规模达8332亿元。一、生物药概况1、定义生物药物是指运用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综合利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和药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生物药物,包括生物技术药物和原生物制药。2、分类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产业链生物药行业产业链上游包括生物材料、细胞培养、实验研究;中游包括生物药试生产、生物药临床研究和生物药规模生产;下游为各种医疗机构及患者。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盛衰之杀

2020年中国生物药市场现状及行业前景研究报告

中商情报网讯:在生物药行业具有研发技术难度高、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等特点,因此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与传统的小分子药物相比,生物药生产制备技术具有极大挑战性。随着经济增长及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我国生物药市场将逐渐增长,预测2025年我国生物药市场规模达8332亿元。一、生物药概况1、定义生物药物是指运用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综合利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和药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生物药物,包括生物技术药物和原生物制药。2、分类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产业链生物药行业产业链上游包括生物材料、细胞培养、实验研究;中游包括生物药试生产、生物药临床研究和生物药规模生产;下游为各种医疗机构及患者。4、生物药发展历程二、生物药行业相关政策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医药行业呈现持续良好的发展趋势,医药产业的地位逐渐提高。我国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支持政策,以支持本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未来,中国医药行业将继续保持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不断提升。三、生物药市场规模及行业现状1、市场规模高达3870亿元在市场驱动力的高速增长下,我国医药市场在过去几年保持着超过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速增长。2014年,我国医药市场规模达到1.1万亿元,并在接下来4年以8.1%的年化增长率增长至2018年的1.5万亿元。据预测,我国医药市场将会继续保持此等增长速度,于2020年达到1.75万亿元。数据来源:Frost & Sullivan分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我国的生物药市场仍然处于细分市场结构不稳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持续增加、技术替代较为频繁、新兴的单克隆抗体等细分市场迅速增长的时期。虽然我国的生物药行业发展滞后于全球市场,但是也因此为我国医药市场带来了更广阔的增长空间。数据来源:Frost & Sullivan、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行业现状仍需关注(1)医药市场广阔我国的生物药行业发展滞后于全球市场,也因此为我国医药市场带来了更广阔的增长空间。我国生物药市场在过去的几年中以数倍于全球生物药市场增速的增长率快速增长。(2)我国医药市场结构与全球市场结构差异较大由于产业结构的差异,我国医药市场的畅销药与全球市场有很大差异。在未来,我国的畅销药结构将会向更为成熟的全球市场结构发展,预示着我国生物药拥有更高的发展为“重磅炸弹”药物的潜力。(2)细分市场结构不稳定我国的生物药市场仍然处于细分市场结构不稳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持续增加、技术替代较为频繁、新兴的单克隆抗体等细分市场迅速增长的时期。我国生物药市场占比第二的血制品市场,在全球生物药市场中绝大部分都已被重组治疗蛋白所取代。四、主要竞争企业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首次将生物医药产业提升到支柱性产业的高度。随后,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多项政策及具体措施,为生物医药产业“把脉问诊”“保驾护航”,激发生物医药企业创新活力。借着政策的东风,生物医药技术取得长足进步,而各大药企也犹如雨后春笋,争相涌入生物药研发队伍。2019年6月21日,“2019中国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大会暨第四届中国医药研发?创新峰会”公布2019年生物药榜,本次生物药榜排名前10的企业与去年相比,有7家企业名次变化幅度不大,继续坐拥前10的席位,另3家企业异军突起,冲进前10。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均越过5个名次,与排名第2的复星医药、排名第4的百奥泰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稳居TOP5。而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继蝉联两届冠军之后,首次跌落至第6名,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排名也下降至第7名。2019中国生物药企业研发实力排行榜TOP10图片来源:Frost & Sullivan、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五、生物药行业发展前景1、生物药临床需求增加老年人癌症等疾病发病率较高,未来伴随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对癌症的治疗药物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据统计,2019年底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7603万人,较上年新增945万人;占总人口的12.6%。根据Frost & Sullivan预测,到2023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2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5.1%。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将带来卫生总费用的增加,进一步拉动医药需求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物药行业的提升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居民的保健意识逐步增强。我国医疗卫生支出总额在近年来呈现稳步增长。据统计,从2014年到2018年,我国的医疗保健总支出从35312亿元增加到5799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3.2%。根据Frost & Sullivan预测,这种快速增长将会继续保持。预计到2023年我国的医疗保健总支出将达到93523亿元。3、政策以及支付端改革,带来对生物药需求的新格局我国从多方面颁布鼓励政策,支持并鼓励生物药的研发,通过改革临床试验管理和加快审评审批等多方面鼓励生物药创新和生物类似药研发。一系列支持政策的推出将助力生物药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生物药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