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说大学里哪个专业最为悲催,生物学敢说第二,没有哪个专业敢说第一。生物学专业可谓是最为悲催的专业,各大985高校以高分招录生物学本科学生,然后他们在毕业时才恍然大悟,要么换行找工作,要么无休止的读研读博,等到他们硕士或者博士毕业,会发现,还是不好找工作。有一名海外留学的生物学博士在论坛一顿吐槽,称自己入了生物学的大坑,放弃吧有些可惜,不放弃吧又万分纠结,就像鸡肋一般,以至于发出愤怒的呼喊:那些忽悠学生读生物的专家教授们,你们害人不浅!如下便是其吐槽的全文。生物专业到现在也没有形成一个规模化产业,大部分生物学人才只能往高校,科研院所扎堆。经过多年的培养,各类高校出产的生物毕业生,早已供大于求,尤其以生物学博士为甚。有数据显示,在美国拥有生物博士学位的中国大陆籍人士都有数十万之多,这么多的人才,哪里有地方可“消化”?不论是人还是物,一旦被过剩,就会很悲惨,难逃被抛弃的命运。被过剩的生物博士们,怎么能够不悲催,怎么能够不喝西北风?与生物专业有关的职场上,生物技术员实验员一类的工作机会比较多,也相对稳定一些。这类职位一般只要求学士硕士学历,主要分布在医学院,医院,与生物相关的系,实验室和研究所等。还有一部分职位在生物高科技忽悠公司,尽管这类工作的薪水很难养得起家,竞争却非常激烈,求职者挤破脑袋。不幸的是,98%的求职申请信没有人会看一眼,就被扔到垃圾桶里。生物学博士们是申请不到这种职位的。即使博士们英雄竞折腰去申请,真心实意的想做好这份工作,当螺丝钉,还是会不幸地被告知:您大博士,学历太高,这底端中端的工作,多么不适合您,您应该去做更高端的工作,高端更适合您。高端的生物专业职位,如凤毛鳞角,僧多粥少,竞争无法想象的激烈,众多的博士们与之无缘。博士们经历了多年的煎熬后,猛然发现自己被过剩了,国外找工作无望,海归早已经没有位置,也是无望,被社会被职场拒绝于门外,被迫怀才不遇。剩下的生物博士们,只能继续无穷无尽的校园生活。他们继续打点小工,看导师脸色行事,无休止的做实验,发文章。他们继续过着苟且的日子,成为校园里最憋屈的一族,他们生活不稳定,在不同的生物学院,医学院,在不同的实验室转来转去,搬家来搬家去。在实验室导师们博导们的忽悠下鼓励下鼓动下,拿着低薪,过着博士后级的老年学生生活,无可奈何的侃崇高侃理想,为科学为真理而奋斗终身。直到有一天,手脚不麻利不光灵了,被老板开掉。忽悠专家早就说过,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20世纪末,生物很热很流行,成群结队的一批又一批的国人,前赴后继,溜到发达国家学生物,攻读生物大博士。北大清华等的生物专业,一段时间非常火爆,录取线出奇的高,不少省状元市状元县状元,都被“忽悠”到生物专业成为生物博士,不得不度过苦逼的人生,那些当年有志于生物科学而被拒于门外者,你就偷着乐吧。如果你正在学生物,拿到了或快拿到生物博士学位,如果生物职场无望,趁早转身转行,早转早脱离苦海。即使您的生物博士学位含金量极高,文章一大串,什么《自然》《科学》《细胞》大文宏文,如雷贯耳,如果不能转换为工作,帮你找到饭票,那都是风都是浮云。如果你在国外找工作无望,海归无岸无门无大树可靠,就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早转行转身早超生,毕竟要讨生活要过日子。
今天上午一条新闻迅速成为热搜,这条热搜的内容,可谓是相当的惊爆。一位28岁的女博士,获聘成为大学博士生导师,而且在看了这位女博士的证件照之后,大家纷纷表示羡慕嫉妒恨,不仅仅是才华横溢、天资过人,而且人长得还漂亮。证件照28岁、长得漂亮、知名医科大学博导,这些因素单一个拿出来其实没什么,但是当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时候,那就真的令人震撼了。28岁还是90后啊!笔者也是个90后,虽然也是个老师,在这位“巨佬”面前,简直是无地自容啊。成就斐然,《NSC》在手在仔细看了这位女博士的介绍之后,发现人家能成为博士生导师,真的不是一个意外,那是实力的象征。人家公布出来的论文,都是《Nature Cell Biology》级别的,而且还不止一篇,除了自己一作发表的一篇之外,还有一篇和他人合作发表的文章,两篇这种级别的论文在手,评上博导也就不令人意外了。这位女博士的导师,那也是大大的有名,汤富酬教授领导的团队,在国内生物学界享有盛名,已经出了很多优秀的成果。生物不是劝退专业吗?看了这位李琳博士的成就,让人羡慕嫉妒恨的同时,不得不让人有一种想要投身生物研究的想法。李琳博士这次被南方医科大学聘为博导,是以先进人才的方式引进的,要知道南医对引进的人才可是相当的大方,待遇和条件包括但不限于:70-90万的税前年薪,200万左右的安家费,400万左右的科研经费(启动基金,能力强以后会有更多),提供相应的过渡住房,提供必要的科研设备,提供相应的职称等级和编制,还可以帮助解决配偶的工作问题……这只是写在纸上的,这种优秀的人才更多的恐怕是“一人一策”。我认识的博士,即便是同样在大学任教,待遇上也要差很远,生物学上的博士就是这么令人羡慕吗?难道生物已经不是之前的劝退专业,而是成为一门“显学”了吗?笔者问了问自己去读生物学的学生,他们的回复很简单,生物电子工程是显学,好像比较容易出成果,李琳博士的研究领域就是单细胞表观基因组学,而整个生物学的大环境,依然是不咋地,本科生还是没啥出路。像这位李琳博士,人家本科就是985大学,然后直接直博了,博士导师还是院士。当别的博士都在为毕业发愁的时候,李博士已经是《NSC》在手,而且还拿了国家级的大奖,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适当的人生际遇,才有了现在的光辉,这样的经历没有可复制性。生物依然是劝退专业,如果不是真的热爱生物,打算日后投身生物研究,那尽量还是不要报考。生物的本科生,几乎不会有出路,想当个高中的普通教师,都需要读个研究生才可以,想去公司和大学搞研究,就得读到博士才有机会。好专业和一般专业好专业和一般专业的区别也在于此,好专业的出路广,985有年薪一二十万的工作,普通本科也能找到月薪七八千的工作。而那些“劝退专业”,985本科也只能找到月薪七八千的工作,普通本科可能就是“毕业即失业”了,想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就必须要读到研究生或者是博士生以后了。尤其是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今年的毕业生更是超过八百万,大学的扩招也还没有停止,在这样的形势下,每一年都能称得上是“史上更难就业季”。当然大环境是大环境,个人是个人,人生际遇谁能说的准那?只能说优秀的人,选哪个专业成功的几率都更大,但是高三考生们一定要慎重,尤其是像生物、物理、化学这样的基础科目,将来的出路真的不多。
常有人说: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事实真的如此吗?在「申请考核制」为主流的生物学博士生招考环境下,考博并非轻而易举。「申请考核制」不等于免试,除去设置 SCI 论文发表数目、英语水平等基本申请门槛,部分高校在考核环节仍会设置专业课、英语考试,考生需予以重视。笔者挑选出 21 所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大学,针对性地汇总生物学博士生备考建议,希望能帮助报考者避雷。(整理有误的地方欢迎在评论区指正)清华大学作为国内 Top 2 的清华大学,实行「申请考核制」较早。敢于报考的学生想必有足够的专业知识素养,在此不再赘述笔试经验,仅谈考博面试。在面试考核环节,创新是博士生涯的灵魂,不推荐提前准备万能回答。尽力在有限时间内展现自身亮点,如果你口语好,就凸显语言优势;如果你跨学科备考,就介绍学科交叉的好处;如果你辞职考博,就表明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官网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实施「申请考核制」已久,举个例子自行体会:有同学报考北京大学,手握 3 篇 SCI 一作文章,英语很棒,和国外教授交流顺畅无压力,综合素质也高。然而,还是没申请到读博的名额。报考这种巨无霸高校,只能努力努力再努力了。上海交通大学上交大区域优势强,依照「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生,国际化程度高,某些学院对考生出身要求严格,即 985 + 学硕,手握 SCI 文章加分,限制性强。专业课备考不要只看资料,一定要动笔写,用真题做模拟,不动笔的话永远不知道下笔写时思维的变化。考核形式多样灵活,笔试答题应结合专业的新成果,体现思维能力。在面试前,最好能把已发表论文和研究计划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做个全面梳理,设计好应对方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对外招生较少,许多学院原则上仅实行硕博连读制,这与其执行的小规模英才教育,走小而精的教育之路相关。对外招生的院系有如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等。中科大申请考核细则里要求报考者以一作身份在 SCI JCR 分区 1-2 区发表过文章。这对于很多小伙伴来说比较难,总体而言,中科大的考博难度还是相当大的。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实行申请考核以来,考博英语听力的难度很高,满分 20 分,单独划线。如果达不到划线分值,总分过关依旧会被卡。手中的 SCI 文章最好能体现科研实力,灌水文尽量绕行。复旦大学复旦大学生物学专业「申请考核制」与考试并驾齐驱,需要有科研成果、专利、发表的论文。初试很难过线,尤其是英语的题目难度很大。在复试环节刷的人较多,一定要和导师多加沟通,如果导师对你青睐有加,你的胜算便会大大提高。所以报复旦一定要有强大的实力,需慎重。图片来源:复旦大学官网同济大学公开招考的专业里,英语题型是单选、阅读、翻译和作文,可参考中科院英语真题、同济大学考博历年真题、专八阅读。专业课笔试一般分为五道概述性答题,涉及到硕士毕业论文概述、博士阶段研究计划、本专业最新热点等,题目开放性强,重在考察考生平日的知识积累。武汉大学一般来说,武汉大学对博士生的出身歧视现象较少,申请考核通过后部分学科组会对考生进行专业测试。只要考生的专业基础和科研成果足够强悍,导师还是相对友好的。武汉大学的英语难度尚可,复试分为专业英语笔试和口试,笔试包含专业题型,口试则围绕硕士毕业论文、常见的学科知识,提前准备可顺利应对。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低调务实,「申请考核制」注重面试环节,考生切勿过于浮夸。复试笔试较简单,专业知识扎实的人基本可以通过。综合面试部分考生需认真打磨 PPT,同时做好全英文交流专业知识的心理准备。和其他高校招考要求一样,SCI 在手,胜算都有。厦门大学博士生考核以面试进行,包括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两部分,总分 100 分。主要考察学生对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能力,每个考生以 PPT 形式报告时间 20 分钟后回答导师的提问。在提问环节,考核考生对英文文献的理解和归纳能力、口语及听力水平,同时考核其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厦门大学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建议平日里作报告易脸红心跳的学生,勤加练习,维持良好台风。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目前基本全面实施「申请考核制」,学风很好,博士初试题目考察较细,一般考完后次日晚上公布进入复试的名单,英语不公布具体成绩,只告知考生是否通过。面试所占比重大,报考导师有一票否决权,发言要注意学术用语,曾有考生将发表的论文、硕士论文、读博计划书做成合集,获得导师们的一致好评,这种有准备、有计划的做法值得学习。图片来源:南京大学官网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考博难度系数稍高,「申请考核制」已经大范围实施, 校内经常有评选学术之星的活动,学术氛围很浓。需要准备的申请材料比较常规,大体上和其他名校一样。生物医药专业都比较强劲,性价比很高,如果有 1 篇以上 SCI 文章最好。南开大学考博试题和历年真题的重复率较高,建议考生和已经读博的师兄师姐多沟通联系,获得资源。报名前和导师联系,同专业不同导师在最初没有竞争关系,同专业不同考生存在竞争关系,一般是同一导师过线的同学参加复试,根据复试结果择优录取。另外,南开校园很大,初到者就近住宿,防止考试前找不到考点。吉林大学实施「申请考核制」,报考吉林大学的博士生原则上有一篇 SCI 文章,英语水平高。部分专业需要参加考试。考博英语题均为选择题,包括三大类题型,语法词汇、完形填空以及阅读理解。复习资料要提前准备,可在某宝上寻找考博英语试题,上面提供一部分学校的考博英语真题,也可以咨询下学校的书店、复印社,这些渠道都会不同程度地提供真题资料。初试英语过线以后,才有资格进行专业课的考试。由报考学校学院老师自拟专业课命题,大多都是主观论述题,需要结合平日思考积累,并进行进一步地拓展。图片来源:吉林大学官网山东大学作为老牌高校, 山大虽然源源不断地给清北输送硕博生,但它本校在招收博士时要求也很高。基础医学院规定,除符合山大校方的博士招生条件,还需要符合医学院的规定:硕士就读学校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或境外高水平大学;硕士就读院校不符合上述规定,则近三年内须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正式出版的期刊上至少发表 1 篇学术论文。四川大学四川大学要求考生有一篇 SCI 论文,考博英语题目难度较大,考生应高度重视。英语题目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选择题,共 50 分;一部分是主观题,共 50 分。选择题有以下三种题型:阅读 6 篇,完形填空 20 道,单选题 20 道。主观题有以下三种题型:英译汉,汉译英,作文。四川大学校风活跃,思维敏捷、头脑灵活的报考者在「申请考核制」下很加分。图片来源:四川大学官网天津大学天津大学考博英语近几年去掉听力环节,专业方面的考察四平八稳,没有过于胆颤心惊的部分,一篇 SCI 文章是敲门砖。中国农业大学中农的生物学、农学、兽医学等学科实力较强,校风淳朴,实施「申请考核制」。帝都的导师比较看重考生综合素质,口语能力强、SCI 文章多的学生很受欢迎。中山大学中山大学考博面试很有南方地区高校的特色,复试面试分为英语和专业课两部分。英语并非考查重点,只是在开始提问有关专业课之前,由外院老师和考生就读博原因、学习经历等非专业问题进行交流。至于专业课,老师依然会围绕当年的热点进行提问,考察应试者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建议考生反复模拟面试,缓解面试中的紧张心情;平时多读书,多思考,对问题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多练习口语表达,提高自己总结提炼以及有逻辑性地表达观点的能力。中南大学24 个试点单位实施「申请考核制」,对第一学历有限制,对于外校报考生,建议避开院士、院长等热门导师。从初试录取名单可以看出,卡人的主要是英语。专业课备考多看看书、多做真题,过线应该不成问题。湖南大学湖南大学的博士生源多来自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及外地部分高校,竞争相对激烈。考博试题出题相对稳定,考生在备考时应研究透真题,针对知识点逐一查缺补漏,夯实基础。以上信息来源于已上岸博士生的热心分享,具有个体及专业特异性,欢迎大家补充交流!一些普适的考博经验博士学位是世界上最高的学位,考博不易,需要考生倾注巨大的精力、付出卓绝的努力。报考不同的院校对应不同的备考策略,在此,笔者分享给追梦人一些普适经验,助力考博成功。1、SCI 在手,说走就走。考博第一利器,其重要性不再赘述,多多益善;2、英语!英语!英语!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部分高校设置英语水平门槛或要求英语过线后才有资格进行专业课考试,建议英语能力薄弱的考生提前准备;3、认真制作科研计划书,严谨的计划书不仅体现了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向报考导师全方位展现科研潜质的利器;4、充分调动人脉资源,来自考博成功师兄师姐的经验分享,很大程度上能帮自己少走弯路,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逛逛考博论坛和各类群,及时获取最新资讯;5、在申请考核的招生制度下,考生应注意和报考导师保持紧密联系,刷足存在感直至拿到录取通知书;6、保持良好心态,及时排遣负面情绪,选择离考点较近、环境安静的住宿地点,减少外界对备考过程的干扰。最后,祝所有考生考入心仪高校!
艾米丽·威林厄姆(Emily Willingham)。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发表了 44 篇论文,h-index 是 25——对于一个接受过博士后训练的学者来说,这看上去是个再普通不过的科研履历。但是艾米丽·威林厄姆(Emily Willingham)的学术生涯并不能简单地被这几个数字概括。这位毕业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的内分泌与生殖生物学博士,对不同物种的生殖器非常感兴趣,博士后阶段甚至选择跟随一名泌尿外科教授,专门研究哺乳动物的阴茎/外生殖器发育。而且,这只是艾米丽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之一。她原本是英语文学专业的学生,直到本科毕业才决定转入科学研究。此外,她还是一个多产的科学记者,为《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科学家》(The Scientist)、Undark、Slate等多家知名科学媒体和公共媒体供稿。如果你还记得“科研圈”前段时间发布的“不是所有生物的丁丁都长一个样:我们应该如何定义生殖器?”这篇文章,它的内容就来自艾米丽专门讲述各种生物(包括人类)千奇百怪的丁丁的新书《阳具:动物阴茎的生命哲学》(Phallacy:Life Lessons from the Animal Penis)。感兴趣了?和我们一起跟艾米丽聊一聊吧。艾米丽·威林厄姆(Emily Willingham)。图片由被访者提供。从文科生到生殖生物学博士科研圈:你拥有英语文学的本科学位,然后研究生到博士阶段选择了生物学方向,为什么要选择跨专业学习呢?艾米丽·威林厄姆(以下称呼为艾米丽):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我上高中时,就选修了学校里开设的所有科学类课程。但同时我也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尤其想当记者。所以上本科的时候,我选择了英语文学专业,不过同时也辅修了科学类相关课程。本科毕业后考虑深造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更想要学习生物学。其实你可以去做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尽量让自己未来的事业能多面开花。我本身就非常热爱生命科学,一直对这门学科抱有热情,所以最后选择了生物学。不过拥有英语文学的专业背景和写作经验,对于日后阅读理解文献、撰写科研论文、投稿并在科学期刊上发表,非常有帮助。科研圈:一般来说跨专业学习的难度不小,你是如何做到的?艾米丽:的确,跨专业学习难度很大。其实我在拿到本科学位后的几年中,首先花了很多时间自学了更多生物、化学等方面的专业课和专业知识,然后才敢去申请研究生院,就是为了确保我达到了生物系研究生录取的基本标准。我认为跨专业学习首先要有耐心,了解清楚自己想要申请的专业有哪些具体要求。进入全新的专业方向,掌握这个专业的基础知识是很重要的。在我开始生物专业学习的头两三年,我确实感到自己某些专业知识的缺乏,和拥有专业背景的学生之间也有差距,毕竟我的本科专业并非生物学。所以,想要跨专业学习的同学需要在开始新的专业学习之前,自己多听一些相关课程,这样之后的学习效果会好很多。科研圈:你专攻生殖生物学和内分泌学,而且你自己也提到,这很容易被他人当做是一个“伤风败俗”的工作。你是怎么面对这种评价的?艾米丽:在研究生阶段,我对于生殖生物学和内分泌学非常感兴趣,而且我申请的实验室也专攻这两个方向。其实我也讲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对这个课题如此感兴趣,但喜欢就是没有理由的。我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繁殖本身是件非常迷人的事情。说到“伤风败俗”,其实到现在(我遭受的对待)也是如此。美国人谈起生殖器官的话题表面上很一本正经,也不会在公开场合真正地畅所欲言。当别人问我以前研究什么方向,或者现在我写了什么内容的书——尤其是我今年新出版的书,就感觉像是这个人一天到晚脑子里想的、嘴上说的,都是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但实际上,这是我研究的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图片来源:Pixabay对于我的批评、偏见和误解一直存在。对于我的专业、研究方向,其他人可能并不能真正理解完整的过程。而且我觉得一直跟他们解释也很没有意思。况且,不少人认为科学研究要做出光辉伟大、一鸣惊人的成果,但实际上我们的科研进展往往都是循序渐进,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人们还经常重复问我一个奇怪的问题:“你有想过有一天你会得诺贝尔奖吗?你这个方向是不可能的。”但我觉得,做研究是在一步步推动科学发展,有时候可能正处在费力的爬升阶段,因此你更要乐在其中。我从来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我知道这样的研究深深吸引着我。我觉得自己的课题都非常有趣。但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发生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们当时在研究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ompounds),这种物质既能自然产生,也可能被人为引入,从而改变内分泌系统本来的运作机制。我当时主要做胚胎暴露的实验,发现只要一丁点儿就能完全改变胚胎的发育过程,让本来应该发育为雄性的胚胎变成雌性,睾丸也会变为卵巢。这颠覆了我的世界观。只要几滴就能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这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启示。专门探讨“丁丁”的书科研圈:《阳具:动物阴茎的生命哲学》可能是第一本从科学的角度讲述动物生殖器官的书。为什么想要写这样一本书呢?艾米丽:对于大部分高等动物来说,生殖器是非常显眼的器官,类型样貌众多,但据我所知没人专门为此写过书。目前虽然出现过有关生殖器的综述文章,但也不是专门讲述阴茎这个主题的。我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做博士后的时候,研究了哺乳动物阴茎/外生殖器的发育过程。对于这方面我掌握了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能从科学的角度讲述这个器官从哪里来。我还想将生殖器这个主题和人类社会联系起来。我们通过生殖器发生性行为的时候,看似是愉悦的事情,但你真的仔细研究这一过程,将其放到其他动物的生存环境中,你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那么有意思。阴茎功能性特点越多,交配过程或者交配模式就更容易出现紧张或强迫性场景。而我们人类的阴茎功能性特点相对不多,因此不应该出现争议性交配,而是一种更加亲密、双方都同意接受的行为。这是里面想要传达的一些社会文化信息。科研圈:请给“阴茎”下个定义吧。艾米丽:我是这样跟我的学生解释的:阴茎是一条用来传送精子的导管。这也在我的书中广泛提到,除了一些例外情况。不过这符合生物学法则: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确定的事情。人们也倾向于认为,这条用来输送精子的导管只长在雄性身上,但这并不完全正确——有些雌性物种身上也有。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我们倾向于说,只有男性长有“阴茎”,每个男性都应该有“阴茎”(代表一种主导权力),这也不完全正确——对于人类来说,男性和女性生殖器官是一种(平等的)组合形式(combination)。科研圈:在本书的一个章节中,你描述了很多昆虫的阴茎,比如说马陆的,蜘蛛的等等。请讲讲收集这些信息的过程吧。你会觉得害怕吗?艾米丽:可能对有些人来说蜘蛛和其他虫子挺吓人的。但我本人恰恰相反,我非常非常喜欢蜘蛛。我先是阅读了大量文献,寻找里面有趣的内容,尤其和蜘蛛生殖器有关的信息。因为有些雄性蜘蛛生殖器确实会破坏雌性身体,还有马陆,会用一对腿先测试一下交配的雌性,合适的情况下才会用另外一对腿再次插入雌性体内输送精子。这都是非常有趣的物种,因为它们的做法千差万别,用到的身体部位也不尽相同。写这本书的过程很有趣,但也有一些例外。书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了性侵话题,写起来难度很大。我还写了一些人类与阴茎关系的文化现象,这很有难度,因为这个话题已经不仅仅是科学了,还存在一些情绪上的反馈,比如变性人遭到了误解和不公平对待等。其他部分都非常有意思,和研究人员聊天,讨论他们的研究,参观他们的实验室。我为此还特地去了冰岛的阳具博物馆,那里是世界上唯一一座陈列了各种阳具的博物馆。这其实不在我的预期内,但结果非常有趣。我尽我所能到处寻找旅行,收集素材,我其实很想去日本和澳大利亚,但是最终遗憾没能成行。据我所知,日本会举办男根祭,我正好错过了。科研圈:书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科学领域内,关于雄性生殖器的研究要远多于雌性的,能展开讲讲吗?艾米丽:这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关乎生殖器平等。交配过程中,阴茎需要伴侣的阴道配合。如果我们看到阴茎展现出了更多的功能特性,人们就会认为这是因为交配时出现了状况,阴茎的适应性选择产生了这些特性。但雌性生殖器的情况被忽视了。阴道也有自己的功能特性,也会产生适应性选择过程。但人们不做研究调查,尤其在脊椎动物中。最有名的可能是 2005 年,美国演化生物学家 Patricia Brennan 对鸭子生殖器平等做出的贡献。雄鸭长有一个可弹出的螺旋形阴茎,能够锁定雌性,强迫它们交配。Patricia 发现其他科学家解剖了雌鸭的阴道,但不是为了研究雌鸭本身的特点,而是为了证明雄鸭的阴茎特性。所以 Patricia 提出,我们应该进行完整调查。她的研究发现,其实雌鸭的阴道也存在一些应对雄鸭阴茎的功能特性,比如雌鸭阴道内部纹理螺旋走向和雄鸭阴茎的纹理走向能够互相吻合。所以,当大家真正去研究调查的时候,能够在雌性阴道内发现同等重要又有趣的特征。但是,我们对此研究不多,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了些许研究案例。我在本书中引用了一个 2017 年的最新研究,这项研究表示学界在两性生殖器这个研究主题中,仍然存在非常显著的研究偏倚。并非人人都喜欢这本书,尤其是那些不想让女权主义凌驾于阴茎之上的人。我在自己的推特上就收到过男性留言,说女性不应该写关于男性阴茎的书。显然,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事实上,我是女性,我写了一本关于阴茎的书,但我在书中的论证是证明阴茎的实际作用,我希望人们除了男性特有的身体部位之外,可以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其他方面。正在录制音频书的艾米丽。图片由被访者提供。不想当老师的生物学博士,不是个好作家科研圈:你是科学家、大学老师,现在主要作为作家和科学记者开展活动,对于自己的多重身份,你最喜欢哪一个?这会带来什么困扰吗?艾米丽:我最喜欢写作,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即使是我还在从事生物学研究的时候,我也没有放弃写作。它始终是我的最爱。不过我确实同时从事了好几项工作(大学讲师、科学记者、研究员),但我并不建议大家都这么做。也许集中精力,专注于某一事业会更好。如果你想要写一本书的话,你确实可以同时做很多不同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写成这本书。这样的经历很有帮助。而且,你还可以写不同内容的书,不一定只专注一个选题不停写。至于缺点,可能就是很难集中精力专注于某一事。而且多线程任务会让你始终处在紧张状态。当然,对我来说这乐趣无穷,但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人。科研圈:对你来说,科学意味着什么?艾米丽:我在推特上看到一位哈佛学者写道:“科学是遵循证据线索的实践。”(Science is the practice of following the evidence where it goes)我觉着这话很有道理,也很启发人,也是我们希望科学应该有的样子。但实际情况往往容易产生混乱,因为我们作为研究科学的主体,会将自己的偏见带入科学中。比如在每一步研究过程中,我们都忽视了阴道的存在,只专注于阴茎的研究,其原因正是那些决定提出哪些问题,又要回答哪些问题的人。所以,对于科学,存在一个纯粹的观点,即我们应该遵循证据,依循它指出的方向前进。但现实中,人类总是不断带入自己的偏见,干扰了正确的发展道路。我相信我们能够克服那些偏见。首先要意识到偏见确实存在,这点很重要。接下来的关键做法是让更多不同的人参与进来。大家拥有不同的背景,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多样化地展开科学实践。内容来源:环球科学微软将从12月开始暂停Windows 10更新!中赴美学生签证数量下降99%,全球超4万留美学生今年选择延期入学今年首个影响因子5.604,即时IF已超2019,又一本能源新刊来了!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公共号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请向原作者申请,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在历年的考研大军里,生物类专业的考生占据不小的比例。所以,今天学习考研帮特别来写一下生物类里的生物科学专业考生如果第一志愿失败,可以调剂哪些专业和院校。在介绍可以调剂的专业和院校前,先来科普一下与此相关的生物科学。生物科学这个专业,在许多的师范类院校、林业类院校、综合性院校里开设,有些医学院校等也开设。所以,生物科学类考生调剂的时候,这几类院校都是可以考虑的,而不仅仅局限于原来自己学科所在的院校性质。生物科学可以调剂什么专业呢?从学科的专业上看,因为生物科学本科阶段的课程一般包括了从微观导宏观的生物类相关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等,所以,生物科学考生第一志愿被刷之后,报考的相近专业之间调剂不用多说。这里考研帮特别给广大一个提醒,在生态学得到国家极大重视的社会背景下,可以考虑调剂生态学,因为现在高校学科交叉的研究特点已经突显,宏观生态学的研究里,微观方法称为很重要的手段。报考宏观生态学的考生,可以考虑调剂林学和草学,2018年我国提出的“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将草归为林业体系,一些院校相应地增设了草业专业。可以调剂到哪些比较好的院校?关于生态学的院校,师范类院校如北师大、华中师范和华南师范等院校都有开设,综合类大学如清华、北大、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内蒙古大学等,以及中科院系统的生态研究中心等,这里列举的都是生态学专业在国内相对很强的院所,大家都可以尝试联系调剂。另外的,像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林科院和辽宁大学等院校的生态学研究也不错。学习考研帮还要强调大家一定不要忽略林业类院校,像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南林业大学等,一般林业类院校的考研分数线可能相对较低。在一些师范院校,因为生物学属于师范专业,还包括了教育学和心理学,以及教育技术学等,在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和生物医学相联系,考生如果对教育学或者医学感兴趣,都可以大胆去联系。尽管调剂似乎变得被动了一些,大家一定要沉着,去大量搜集调剂信息。大胆地给有意向院所的研究生办打电话询问是否需要调剂生,然后进一步联系导师;或者直接找本科学院的老师,看他们有没有认识的其他院校老师需要调剂学生。只有获取更多的信息,才有可能再次获取选择机会。以上就是关于生物科学专业可供选择的调剂方向和院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有时会莫名好奇别人的博士日常生活他们是否也同我一样也在过着平凡而又枯燥的日子呢于是......整理出了10个最具代表性的博士生日常——1——世上话题千千万你非要问我论文怎么办——2——我知道没有谁能让所有审稿人都满意上次被这么挑剔是去年过年家里安排的那场相亲——3——论博士生如何度过周末快乐是别人的而我什么都没有不我还有没看完的文献——4——导师:你怎么又不在实验室?怎么又不好好做实验?是不是不想毕业了????比起女朋友的夺命连环call我更怕导师的致命三连问sorry~才想起来我没有女朋友——5——每天用心排好事情的优先级会发现这对科研研究的推进并没有用很多事情只有做了才知道做不做都没啥用——6——做某个科研项目时我的心情“晴雨表”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笑不出来——7——你打我可以但你不可以碰我的实验试剂——8——揭秘学术会议上座率高的真实原因——9——参加学术会议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还是很大的——10——有时候不走一些弯路都不知道自己这么能走路参考文献:11 Charts That Are Way Too Real For Science PhD Students来源:考博圈
生物这门学科,因为具有浓厚的文科特点,所以很多数学和物理成绩好的学生,生物未必能学得好。很多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态度处于两个极端的态度生物简直是理科中最简单的学科,而有的人却认为生物真的很难学,什么基因突变、遗传等等简直是到了一种变态的程度。如果你想要提高生物成绩,就一起来看看吧。知识网络建立知识网络,就是把知识组织起来,疏理知识的脉络,找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抓住其中重点。而这些最好以笔记形式保存下来,以备复习和补充。建立知识网络即好像将知识编程、排序、归类放好,需要时按序提取,这样不但加强了记忆,防止了遗漏,还将知识由死变活,便于调用。准确记忆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容易落入一种误区,那就是"差不多"就行,不严格要求自己。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都有自己准确的用词,一旦记忆不够准确,就会导致一些低级的错误发生,影响我们的成绩。提纲记忆法生物其实基本上都是要背的内容,只要背好了,分数一定不会低。尤其是那些很细的知识点,如果考到了,你没有背到,就绝对不可能做得出来了。背的时候,可以结合一些自己做出来的提纲强化记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及时总结、归纳相信每一个老师,都会让我们做一个错题集锦,帮助我们深化知识点,但是,很多人都是抱着抄下来以后看的心理,事实上,以后再也没看过。 生物的选择题经常是一个选项一个知识点,因此一点点模棱两可都会容易做错。所以将自己的错误选项和课堂上的重点、易错点、易忽视的点分模块整理成判断题,在考前复习很有用。
近日,研究生新生已开始陆续开学,很多同学问: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对这个问题,施一公院士曾进行深入的思考,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专门写了两篇长篇博文进行总结,朴实精辟,流传甚广,得到很多导师及学长学姐们的极力推荐,以下为完整版,分享给大家。 序:我从获得博士学位至今已经整整16个春秋,但博士阶段的感受仍然历历在目。我从指导自己独立实验室的第一个博士生到现在也已经13年了,其中的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中已经有11人在美国和中国的大学里担任独立实验室的PI。他们的成长过程差别极大,性格、能力也各有不同。应该说,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可以简单地遵循另外一个优秀科学家的足迹脱颖而出。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家的成功是不可能复制的。但是,优秀科学家常常具备的共同特点应该对年轻学生有很大启发。文主要来自我在清华大学研究生入学教育里一次2.5小时的讲座,又综合了一些随后的思考和总结。在那次讲座中,我一再强调,我的目的不是要求研究生完全按照我讲的去做,而是希望从根本上冲击、振荡一下研究生的思考角度,启发大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时间的付出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有时,个别优秀科学家在回答学生或媒体的问题时,轻描淡写地说自己的成功凭借的是运气,不是苦干。这种回答其实不够客观、也有些不负责任,因为他们有意忽略了自己在时间上的大量付出,而只是强调成功过程中的一个偶然因素,这样说的效果常常对年轻学生造成很大的误导,因为有些幼稚的学生甚至会因此开始投机取巧、不全力进取而是等待所谓的运气;另外一些学生则开始寻找他们的运气,把相当一部分精力和时间用在了与科学研究无关的事情上面。说极端一点:如果真有这样主要凭运气而非时间付出取得成功的科学家,那么他的成功很可能是攫取别人的成果,而自己十有八九不具备真正在领域内领先的学术水平。 大约在十年前,著名的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非常著名的email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email是蒲先生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这封email写的语重心长,从中可以看出蒲先生的良苦用心。我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都把这封email转给了我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what I consider to be sufficient amount of time and effort in the lab work. I mentioned that about 60 hr working time per week is what I consider the minimal time an average successful young scientist in these days has to put into the lab work……I suggest that everyone puts in at least 6 hr concentrated bench work and 2+ hr reading and other research-related activity each day. Reading papers and books should be done mostly after work.”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的紧张实验操作和两小时以上的与科研直接有关的阅读等。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应该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蒲慕明有些学生读完蒲先生的email后告诉我,“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这份苦。”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但在不知不觉之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句话表面上是劝学生,实则是我自己的经历与体会。 我从小就特别贪玩,并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自己尽量刻苦读书;我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凭借着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努力,综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我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大学阶段,我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成绩全班第一并提前一年毕业。但这种应试和灌输教育的结果就是我很少真正独立思考、对专业不感兴趣。大学毕业时,我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阴差阳错之间,我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可想而知,留学的第一年,我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第二年,我开始逐渐适应科研的“枯燥”,并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有时领会了一些精妙之处后会洋洋得意,也会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想法,逐渐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点自信。这期间,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全部修完,我每周五天、每天从上午9点做实验到晚上7、8点,周末也会去两个半天。到了第三年,我已经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入门”的感觉又让我对研究增加了很多兴趣,晚上常常干到11点多,赶最后一班校车从霍普金斯医学院回Homewood campus(我住在附近)。1993年我曾经在自己的实验记录本的日期旁标注“This is the 21st consecutive day of working in the lab.”(这是我连续第21天在实验室工作。)以激励自己。其实,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为其中的一个周末我一共只做了五、六个小时的实验。到第四年以后,我完全适应了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也不会再感受到枯燥或时间上的压力了。时间安排完全服从实验的需要,尽量往前赶。其实,这段时期的实验时间远多于刚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但感觉上好多了。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子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三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四点以后;但每天早晨八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First Avenue)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九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9、10点。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个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做灰狗长途汽车回到巴尔地摩(Baltimore)的家里,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十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虽然体力上很累,但我心里很满足、很骄傲,我知道自己在用行动打造未来、在创业。有时我也会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我住在纽约市曼哈顿区65街与第一大道路口附近,离纽约著名的中心公园(Central Park)很近,那里也时有文化娱乐活动,但在纽约工作整整两年,我从未迈进中心公园一步。 求学时期的施一公,图源:互动百科我一定会把自己的这段经历讲给每一个我自己的学生听,新生常常问我:“老师,您觉得自己苦吗?”我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时候觉得很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 是啊,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我的享受比看一部美国大片强多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刻苦,感觉仍很骄傲、很振奋!有时我想:如果自己在博士生、博士后阶段的那七年半不努力进取,而是不加节制地看电影、读小说、找娱乐(当时的互联网远没有现在这么内容丰富),现在该是什么状况? 做一个优秀的博士生,时间的付出是必要条件。 方法论的转变要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和成功,只有时间的付出和刻苦,是不够的。批判性分析(critical analysis)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 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以吸取学习人类积累的知识为主、兼顾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而博士生的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新知识,当前和以往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在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本科生阶段,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答案往往已经存在,所以问题是否critical没有那么关键。博士生阶段则完全不同,必须具备critical analysis的能力,否则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这一点,我称之为方法论的转变。 其实,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critical analysis的能力,养成能够进行创新科研的方法论。这里的例子非常多,覆盖的范围也非常广,在此举几个让我终生难忘的例子。 01正确分析负面结果(negative results)是成功的关键作为生命学科的一名博士生,如果每一个实验都很顺利、能得到预料中的正面结果(positive results),除个别研究领域外,一般只需要6-24个月就应该可以获得博士学位所需要的所有结果了。然而实际上,在美国,生命学科的一个博士研究生,平均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PhD学位。这一数字本身就说明:绝大多数实验结果会与预料不符,或者是负面结果(negative results)。大多数低年级的博士生对负面结果的看法很消极,直接影响了他们critical analysis能力的培养。 其实,只要有适当的对照实验(control experiments)、判断无误的负面实验结果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探索型课题的每一步进展都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hypothesis),取得进展的过程基本就是排除不正确、找到正确方向的过程,很多情况下也就是将这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一一予以尝试、排除,直到找到一条可行之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可信的(conclusive)负面结果往往可以让我们信心饱满地放弃目前这一途径,如果运用得当,这种排除法会确保我们最终走上正确的实验途径。从这个角度讲,负面的实验结果不仅很正常、也很有益于课题的最终成功。 非常遗憾的是,大多数学生的负面结果并不令人信服,经不起逻辑的推敲!而这一点往往是阻碍科研课题进展的最大阻碍。比如,按照一个常规的 protocol操作时不能得到positive control的相应结果,或者缺乏相应的对照实验,或者是对可信的实验结果在分析和判断上产生了失误,从而做出“负面结果”或“不确定”(inconclusive results)的结论,这种结论对整个课题进展的伤害非常大,常常让学生在今后的实验中不知所措、苦恼不堪。我告诫并鼓励我所有的学生:只要你不断取得conclusive的负面结果,你的课题就会很快走上正路;而在不断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也会使你也会很快成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我对一帆风顺、很少取得负面结果的学生总是很担心,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经历过科研上critical analysis的训练。在我的实验室,偶尔会有这样的学生只用很短的时间(两年左右,有时甚至一年)就完成了PhD论文所需要的结果;对这些学生,我一定会让他们继续承担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让他们经受负面结果的磨练。没有这些磨练,他们很难真正具备critical analysis的能力,将来也很难成为可以独立领导一个实验室的优秀科学家。 所以,不要害怕负面结果,关键是如何从分析负面结果中获取正确的信息。 02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阻碍创新进取Nikola Pavletich是我的博士后导师,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有着极强的实验判断力和思维能力,做出了一系列包括p53、Rb、CDK complex、SCF complex、BRCA1等在内的里程碑式的研究工作,享誉世界结构生物学界,31岁时即升任正教授。施一公博士后导师 Nikola Pavletich1996年4月,我刚到Nikola实验室不久,纯化一个表达量相当高的蛋白Smad4,两天下来,蛋白虽然纯化了,但结果很不理想:得到的产量可能只有应该得到的20%左右。见到Nikola,我不好意思地说:产率很低,我计划继续优化蛋白的纯化方法,提高产率。他反问我:(大意)Why do you want to improve the yield? Don’t you have enough protein for crystallization trials? 你为什么想提高产率?已有的蛋白不够你做初步的结晶实验吗?我回敬道:I do have enough protein for crystallization screen. But I need to optimize the yield first so that I can accumulate more materials.我有足够的蛋白做结晶筛选,但我需要优化产率以得到更多的蛋白。他不客气地打断我:No. The yield is high enough. Your tim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yield. Please proceed to crystallization. 不对。产率够高了,你的时间比产率重要。请尽快开始结晶。实践证明了Nikola建议的价值。我用仅有的几毫克蛋白进行crystallization screen,很快意识到这个construct并不理想,需要通过protein engineering除去其N-端较flexible的几十个氨基酸。而除去N-端几十个氨基酸的蛋白不仅表达量高、而且生化性质稳定,纯化起来非常容易,根本不用担心产率的问题。 在大刀阔斧进行创新实验的初期阶段,对每一步实验的设计当然要尽量仔细,但一旦按计划开始后对其中间步骤的实验结果不必追求完美,而是应该义无反顾地把实验一步步推到终点,看看可否得到大致与假设相符的总体结果。如果大体上相符,你才应该回过头去仔细地再改进每一步的实验设计。如果大体不符,而总体实验设计和操作都没有错误,那你的假设(或总体方向)很可能是有大问题的。 这个方法论在每一天的实验中都会用到。比如,结构生物学中,第一次尝试纯化一种新的蛋白不应该追求每一步的产率,而应该尽量把所有纯化步骤进行到底,看看能否拿到适于结晶的蛋白。第一次尝试limited proteolysis,不应该刻意确定protease浓度或追求蛋白纯度,而是要关注结果中是否有protease-resistant core domain。从1998年开始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到现在,我告诉所有学生:切忌一味追求完美主义。 我把这个方法论推到极限:只要一个实验还能往前走,一定要做到终点,尽量看到每一步的结果,之后需要时再回头看,逐一解决中间遇到的问题。03科研文献(literature)与学术讲座(seminar)的取与舍Nikola Pavletich博学多才。在我们许多博士后的心目中,他一定读很多文章、常常去听seminar。没想到,我最大的惊讶出现在我笃信无疑的这一点。 在我的博士生阶段,我的导师Jeremy Berg非常重视相关科研文献的阅读,有每周一次的组内journal club,讨论重要的科研进展。刚到Nikola实验室,我曾试图表现一下自己读paper的功底、也想同时与Nikola讨论以得到他的真传。施一公博士生导师 Jeremy M. Berg2016年起担任Science杂志主编96年春季的一天,我精读了一篇《Nature》article,午饭前遇到Nikola,向他描述这篇文章的精妙,同时期待着他的评述。Nikola面色有点尴尬地对我说:对不起,我还没看过这篇文章。噢,也许这篇文章太新,他还没有来得及读。过了几天,我因故阅读了一篇几个月前发表的《Science》research article,又去找Nikola讨论,没想到他又说没看过。几次碰壁之后,我不解地问Nikola:You know so much. You must read a lot of papers. Why is it that you didn’t read the ones I read?你知识如此渊博,一定是广泛阅读了大量文献。你为什么恰好没有读我提到的这几篇论文呢?Nikola看着我说: I don’t read a lot.我阅读不广泛。我反问:If you don’t read a lot, how can you be so good at research? And how can you reference so many papers in your own publications?如果你不广泛阅读,你的科研怎么会这么好?你怎么能在自己的论文里引用这么多文献?)Nikola的回答让我彻底意外:(大意)I only read papers that are directly relevant to my research interests, and I only read more papers when it comes to writing my own papers我只读与我的研究兴趣有直接关系的论文。并且只有在我写论文时才会大量阅读。我做博士后的单位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有很好的系列学术讲座(Institute Seminar Series),常常会请来各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大牛来演讲。有一次,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来讲Institute seminar,并且点名要与Nikola交谈。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去接近大人物、取得好印象。Nikola告诉他的秘书:请你替我转达我的歉意,seminar那天我恰好不在。我们也为Nikola遗憾。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诺贝尔奖得主seminar的那天,Nikola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早晨来了以后直到傍晚一直没有出门,当然也没有去听讲座。当然,这也许是巧合 – Nikola取消了他的出行计划;但以我们对Nikola的了解,他十有八九是在写paper。后来,我们也意识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在Nikola身上已经见多不怪了。 在我离开Nikola实验室前,我带着始终没有完全解开的谜,问他:如果你不怎么读papers,又不怎么去听讲座,你怎么还能做一个如此出色的科学家?他回答说:(大意)我的时间有限,每天只有10小时左右在实验室,权衡利弊之后,我只能把我的有限时间用在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如解析结构、分析结构、与学生讨论课题、写文章。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我只能少读文章、少听讲座了。 Nikola的回答表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必须对他做的事情做些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是科研文献的阅读还是学术讲座的听取,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 在博士生阶段,尤其是前两年,我认为必须花足够的时间去听各相关领域的学术讲座、并进行科研文献的广泛阅读,打好critical thinking的基础;但随着科研课题的深入,对于文献阅读和学术讲座就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要开始权衡时间的分配了。 04挑战传统思维从我懂事开始,就受到教育:凡事失败都有其道理,应该找到失败的原因后再重新开始尝试。直到1996年,我在实验上也遵循这一原则。但在Nikola 的实验室,这一基本原则也受到有理有据的挑战。有一次,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验失败了。我很沮丧,准备花几天时间多做一些control实验找到问题所在。没想到,Nikola阻止了我,他皱着眉头问我 (大意)Tell me why you want to figure out why your experiment failed?告诉我你为什么要搞明白实验为何失败?我觉得这个问题太没道理,理直气壮地回答:I need to know what went wrong so that I can get it to work next time. 我得知道哪里错了才能保证下一次可以成功。Nikola马上评论道:(大意)You don’t need to. All you need to do is to carefully repeat your experiment and hopefully it will work next time. Many times figuring out why your previous experiment failed will take much longer time than simply repeating your experiment. For a sophisticated, one-time experiment, the best solution to a failed experiment is to repeat it carefully.不需要。你真正要做的是把实验重复一遍,也许下次就可以做成。与其花大把时间搞清楚一个实验为何失败,不如先重复一遍。面对一个失败了的复杂的一次性实验,最好的办法就是认认真真重新做一次。后来,Nikola又把他的观点升华: (大意)It is a philosophical decision whether to figure out why an experiment failed.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of understanding every glitch may not represent the best approach.仔细想想,这些话很有道理。并不是所有失败的实验都一定要找到其原因,尤其是生命科学的实验,过程繁琐复杂;大部分失败的实验是由简单的操作错误引起的,比如PCR忘记加某种成分了,可以仔细重新做一遍;这样往往可以解决问题。只有那些关键的、不找到失败原因就无法前行的实验才需要刨根究源。 我选择的这些例子多少有点“极端”,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震荡大家思维的作用。其实,在我自己的实验室里,这几个例子早已经给所有学生反复讲过多次了,而且每次讲完之后,我都会告诉大家打破迷信、怀疑成规,而关键的关键是:Follow logic!跟着逻辑走!我每天在实验室里注定会重复讲的一句话就是:Follow logic!每天对不同的学生讲,加在一起至少有5遍以上吧。而我自己每次与博士生讨论课题也总是遵循严密的逻辑,用推理、排除法找到实验的下一步解决方案。 严密的逻辑是 critical analysis的根本。来源科研大匠综合整理自施一公科学网博客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迷人而复杂的生命机器。了解它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如何改变可以提供关于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如何能充满活力和健康地生活的见识。即使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仍然每天都在发现大脑的新特征和功能。其中一些发现极大地改写了我们认为对我们自己和我们社区可能的事情。我们可以授权自己利用现在可用的信息,同时对可能出现的新发现保持开放态度-帮助我们沿着共同的旅程迈向更深的自我理解和健康。我们的大脑及其功能为了帮助分解大脑的不同部分及其独特功能,可以将大脑视为三层楼的房子:顶层或“投影仪”由大脑皮层代表的顶层分为两个结构相同的两半,并由左侧和右侧表示。本楼层的重点是对自愿行为(例如决定点击本文),感觉处理,学习和记忆的调节。该楼层还负责构建我们对感官现实的感知。此处表示的大脑区域直接从实时感官输入(眼睛,鼻子,皮肤,嘴巴,耳朵,肌肉,器官)接受信息,但是它们也可以通过大脑的记忆和情感中心进行调节。因此,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过去经历的影响,这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始终体验自己的现实版本。这种现象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目击者的账目会因人而异,以及为什么您的朋友在面对您时能更好地帮助您找到钥匙。大脑皮层分为四个不同部分:额叶或“决策者”。将此视为顶层的前室。额叶在计划,决策和运动(包括言语)中起作用。顶叶或“感觉”。这是两个侧室之一,负责体感处理。颞叶或“麦克风”。这是两个侧房中的第二个,负责听觉感觉处理(感觉和听觉)。枕叶或“范围”。最后是后室或枕叶。这负责视觉信息的处理(见)。中层或“第一响应者”中层帮助我们在对现实的体验以及如何选择对现实的反应中利用记忆和情感。储存记忆以及养成习惯和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完成重复的任务,而不会花费大量的精力。考虑一下您第一次学习某种东西后比做您非常熟悉的事情要多疲倦。如果我们无法学习和存储记忆,我们会经常精疲力尽。同样,记忆和情感可以帮助我们根据以前的经验做出选择。 研究表明,体验越消极,记忆就越稳定,并且对决策的影响就越大。这些回路在愉快的经历,奖励和成瘾中起作用。“中层”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基底神经节或“习惯前”。已知这组结构在控制自愿运动,程序学习,习惯学习,眼球运动,认知和情绪中发挥作用。杏仁核或“处理器”。这涉及记忆,决策和情绪反应的处理,包括恐惧,焦虑和攻击性。海马或“导航员”。中层的这一部分以其在信息整合中的作用而闻名,从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以及在空间记忆中可以进行导航。底层或“幸存者”大脑的这一部分会影响您整体身体健康和平衡的感觉,并分为两个“主要房间”。屋子的后面:小脑或“运动员”这涉及运动和某些心理过程的协调。一些人将小脑描述为基于身体或运动的智力来源。例如,一些 建议在舞蹈或运动方面熟练的人将拥有较大的小脑区域。此外,最近的一项研究利用了名为“交互式节拍器”的大脑训练软件程序来改善受试者的整体节奏和时机。使用该软件改善了用户的高尔夫表现,并增强了与小脑的连接性。房子的前部:脑干或“幸存者”想想脑干就像前门一样。它将大脑与外界连接,所有感觉输入进入,运动命令消失。此外,脑干包含许多不同的结构,对于我们的基本生存至关重要。这里的区域控制着呼吸,进食,心律和睡眠等功能。结果,该区域的脑部受伤通常是致命的。在脑干内,还有另外两个区域:下丘脑或“基础”。这涉及调节激素并控制饥饿和口渴,体温,黏附和睡眠等经历。松果体或“第三只眼”。这涉及激素调节。它产生褪黑激素,褪黑激素是一种在睡眠中起作用的激素,可调节我们的日常和季节性节律。由于褪黑激素的产生对光敏感,因此松果体从眼睛接收到有关环境光量的信息。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人认为它是“第三只眼”。关于松果体在神秘经历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许多故事。但是,现代科学尚未证实这种说法。我如何使用关于大脑的已知知识来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随着我们继续更多地了解大脑,正在开发新产品和服务作为增强大脑性能的潜在方法。人类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对精神投入很着迷。这些范围从天然的精神活性物质,如槟榔,含尼古丁的植物和古柯,到精神活动的过程,如有节奏的击鼓和冥想。最新进展提供了声称有助于调节意识,知觉,情绪和认知的新产品和服务。这些包括:化学制品一个向精神是思想,以改善认知功能的物质。尽管最近开发的药物被用于治疗多动症,但最常用的促智药是咖啡因和尼古丁。这些发展激发了人们对天然促智药(称为适应原)的兴趣。有人报告这些有助于改善注意力,减轻压力和改善情绪。今天使用的一些最受欢迎的适应原是:参绿茶葡萄柚籽提取物红景天玛咖根枫烯鲨酸电子设备市场上有许多新的电子设备吹捧使用大脑信号的电气和磁性方面来读取大脑的功能或应用外部信号来修改大脑。尽管需要进一步研究以验证其主张,但电子设备包括:费舍尔·华莱士费舍尔·华莱士(Fisher Wallace)的这种设备使用放置在太阳穴上的电极向大脑施加电脉冲模式。已显示所应用的模式有助于产生放松的心理状态,并已与治疗焦虑症,抑郁症和失眠症有关。应用和视频许多人发现电话应用程序和视频是帮助冥想练习的有用且便捷的工具。其中一些包括:顶空。这款CBT 应用程序提供了一系列指导性冥想,与没有指导的冥想相比,许多人发现这些冥想更容易遵循。Insight计时器。对于那些喜欢静默冥想的人,Insight Timer提供了一个计时器,可以在冥想的开始,结束以及选择的间隔内播放冥想碗的声音。间隔铃有助于在整个冥想中将注意力重新带回当前时刻。衷心的冥想。使用此短视频,如果你想学习如何放松随时随地。培训班存在许多声称有助于增强记忆力和技能的课程。交互式节拍器。上面提到的交互式节拍器是一种基于学习的疗法,声称可以提高认知和运动技能。MindValley超级大脑课程。这也是一个基于学习的平台,声称可以提高内存,重点和工作效率。补品尽管几乎没有甚至没有确定的研究表明补品可以直接影响大脑健康,但有些人仍然誓言。有许多补品可供选择。这些包括:榕树植物药:重点。这种婆罗门叶,巴波巴草药和银杏的草药混合物声称有助于促进镇定和集中。Qualia Mind。该产品声称可帮助您集中精力,提高创造力并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力和思想清晰度。防弹:NeuroMaster脑与记忆。该补品声称能支持记忆,并含有阿拉伯咖啡咖啡果实的提取物。枫烯鲨酸 枫稀鲨酸是一种从元宝枫植物里萃取出的天然活性成分,其主要成分含有重要的神经酸,α亚麻酸,多不饱和脂肪酸,黄酮,维生素E等人体所需的21种脂肪酸和8种氨基酸还有多种人体必须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资源和组织有许多在线资源和组织可以促进大脑研究。这些包括:脑研究基金会。这是一个非营利性私人组织,致力于促进和支持有关大脑的科学研究。国际脑研究组织。IBRO是一个博学的社会,它改善了全世界大脑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美国大脑基金会。这个组织致力于通过联系研究人员,捐赠者,患者和护理人员来治愈脑部疾病。
如果生活给你一记重拳,你是否仍坚定前行?这位26岁励志女孩的追梦故事,也许能给你一些启示。这是一位爱笑的“学霸”女孩:首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大赛一等奖、保送硕士研究生、硕士期间两年智育、综合排名均专业第一、斩获国家奖学金……她叫章乐平,浙师大生化学院06级硕士研究生。人生并不总是顺风顺水。两年前,她准备到浙大读博,还来不及庆贺,却被查出肾衰竭末期。她不得不休学一年,遗憾地与浙江大学失之交臂。一年后,她摆脱病魔,一切归零再出发,不久顺利拿到了西湖大学的读博资格。6月7日,章乐平成为这所知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面对风雨和坎坷,她是如何逆袭的?培养兴趣至关重要 “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刚进大学时,我没有明确的规划。”章乐平说,她出生在诸暨农村,很多领域都没有深入了解过,谈不上有没有兴趣,她的观点是“一切皆有可能”。一开始,家人建议她读师范学校当老师。她一想,有道理,英语成绩也不错,那就报英语专业吧。结果事与愿违,她阴差阳错地被计算机专业录取,读了一段时间后又转学生物专业。一开始,章乐平也曾有过迷茫,但乐天派的她很快平复了心情。“不要怨天尤人,我所能做的就是扎扎实实地学习。”沉下心后,她渐渐发现,大到一门学科,小到一只螳螂、一个细胞,都很奇妙,她渐渐爱上了生物学。学了一门不那么喜欢的学科,很多人说“我不学”“不擅长”“没兴趣”。然而,章乐平的理解是,没有谁天生擅长学哪门学科,兴趣需要培养,只要有兴趣、肯努力,学起来没那么难。章乐平(左)和导师张加勇(右)兰花螳螂、枯叶螳螂、树枝螳螂……她在研究中不断了解螳螂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不断探寻生物界的奥秘,“科研真的是一件有趣又浪漫的事”。在实验室里,章乐平经常一待一整天,阅读文献、做实验、记录数据、整理数据……别人眼中枯燥乏味的事情,在她看来却很有趣。放暑假了,别人回家,她却安安静静地泡在实验室里学习。她的导师张加勇教授说:“做科研需要沉下心来,章乐平就能做到。”章乐平在本硕期间共发表SCI论文1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有6篇,硕士期间更是两年智育、综合排名均位列专业第一。她还作为团队负责人,收获首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大赛一等奖。人生最大的失败不是跌倒而是从此不再奔跑两年前,章乐平收到来自浙江大学的读博offer,前景一片光明。然而,没过多久,她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医院的一纸化验单让她蒙了:肾衰竭末期。休学的一年时间里,章乐平一直在治病,过程艰辛,一次次透析过后,“整个人浮肿,重了大约10公斤”。她接受了肾脏移植等大小5次手术,终于开始慢慢恢复。“现在的我跟正常人差不多。有人问我‘你还考博吗?’”“考啊,为什么不考?”大一那年,章乐平的父亲去世;这一次,自己患重病,但她依然坚强乐观:人这一辈子,总有一道道坎,迈过去,就会雨过天晴。结果,属于她的晴天真的又来了。从与浙江大学失之交臂,再到战胜病魔升入西湖大学,给人什么样的启示?有人说,章乐平的故事,说明越努力,越乐观,越幸运;也有人说,人生最大的失败不是跌倒,而是从此不再奔跑。来源:金华新闻客户端 金华日报记者 许健楠2019年热文TOP101. 逆转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发文了:2型糖尿病是简单的疾病,减肥或逆转病情!2. 刚刚,Science发布2019十大科学突破!3. Science重磅!西兰花“唤醒”抗肿瘤基因4. 读者泪目!《柳叶刀》全中文发表中国医学博士「家书」:给父亲的一封信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6. 喝酒,尤其还脸红的人,或面临更高的痴呆风险7. Nature重磅!第一个完全合成且彻底改变DNA密码的生物诞生了8. 这不是一颗大榛子!Science发表新型口服胰岛素,或将取代传统注射9. Science为防秃顶支招:先从不脱发开始...10. 改变精子速度,可以影响后代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