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考研院校排行榜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择校则专业是很重要的,只有深入了解了所要报考的院校和专业,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下面是成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为考生整理的“2020考研:生物学考研院校排行榜”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本文针对不同水平的考生,为大家推荐不同难度的国际商务考研院校,一起看看吧。上面就是生物学考研院校排行榜。其中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没有列出的院校并非没有排名,而是没有参与评估。
来源:雪球雪球上有一个讲医药的女生@青侨阳光,她投资医药股11年,聚焦专注投医药5年,她温柔不失坚定,内敛不失沉稳,她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但是今天的主角不是她,是她背后的男人@青侨阳光-林伟,一个同样专注医药研究和投资,热爱家庭的男生。我是怎么走上投资这条路的我叫林伟,武大生科院本科,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专业硕士。2012年去恒瑞做了2年单抗研发,2014年加入某二级市场私募做医药行业研究,2019年加入某一级市场股权投资看生物医药相关的项目。2020年6月份全职加入青侨阳光,和家人一起合伙把深度聚焦医药的青侨阳光产品做好。我的性格好宅,比较好奇,有时候有些随机散漫,做事情比较慢。不过各种性格都是有其一体两面性的,看上去表面上是随机散漫、不拘小节,其实换个角度来说就是思维比较开放,看问题的角度会比较多;然后做事比较慢,换个角度来说其实是比较“慎”,做的选择很少,但选择某个方向之后不会左右摇摆、犹犹豫豫或者患得患失,做出的选择都非常坚定。读研究生的时候,在家人的鼓励下,觉得应该了解一些财富相关的东西,印象中启蒙的一本小书是《巴比伦富翁的理财圣经》。当时就开始慢慢接触了股票和基金,后来还开了个户,08-09年,就开始尝试性的做一些投资了。08年的时候,资金量还极其少。刚开始也不太靠谱,玩的不亦乐乎,但是最终算账还是亏钱的。后来就比较不服气,觉得为什么别人能赚钱,自己不能赚钱。这里面有没有什么可总结可习得可内化的一些东西?然后11年开始就开始比较多的琢磨投资相关的东西,可能很多人跟我类似,就是简单的从阅读和理解一些巴菲特、格雷厄姆、彼得林奇他们的那一批的书籍开始。然后慢慢体味、内化、尝试,后来觉得这应该是可以可持续的在市场中存活下来的正道。12-13年后就基本建立了一个以低估逆向为基础的一个投资体系。因为性格比较钝,耐心、毅力和坚持上天然跟我比较契合,所以低估逆向的理念就非常容易的接受和内化。第一个阶段就是单纯的靠找低估、拼心态,稍微算是有点入门。然后那时候就开始喜欢去看投资相关的东西,特别是有深度的文章。那个时候,如果有人对投资的深度文章感兴趣,感觉迟早还是会碰到雪球的,因为当时雪球上有非常多的干货的文章,很多一些真正的热爱投资的人也很乐意分享。2013年开始雪球就开始逐渐成为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了。我也有时会在雪球上分享一些我对投资的看法,后来慢慢聚焦到医药上,到2014年的时候积累了1.9万的粉丝,再到2015年因为工作原因就没再在雪球发新的内容了,只是每天潜水看其他人的文章、想法和思路。现在算是通过青侨再次回归到雪球,感觉跟雪球的缘分还是非常深的,慢慢看着雪球从一个小的晶核开始,逐渐长大、延展,变成一个自称体系的投资生态,在这其中也还是有很多感慨的。医药行业的积累是我股市里的第一桶金接着上面的经历,到了12-13年之后,一方面是体系稍微有点成型了,另一个也是正好碰到熊了几年,市场从09年见底一直到12年已经下行了3年多了。当时觉得市场不可能永远下跌的,而且对中国经济还是有信心的,但是市场对中国的经济前景很悲观,短期前景看不清楚,但我对转型成功挺有信心的,这背后并没有什么重大的理论支撑,只是心底抱有的一种对中国前景的乐观。觉得市场跌了几年了,估值很便宜,应该会有一波大的恢复。当时有一批的大蓝筹,特别便宜,那个时候不是开玩笑嘛,把大蓝筹叫大烂臭,把价值投资叫夹头。从那一轮开始,买了比较多的很低估的金融股,当时买的第一重仓是中国平安,复权看,主要仓位就是13年挖坑前的那一段买入的。偏左侧,但后来抗下来了,也买过一些分级b,主要都是金融相关的,因为那时候的金融股特别便宜。之后的当然,14-15年修复之后卖出,获利绝对额不算太多,但也算是我们自己意义上金钱意义上的第一桶金。在那之后就开始转向医药投资,从最初的找低估拼心态转向更踏实的拼专业,理解医药行业里面的不同细分的业务本质,开始专注的积淀在医药行业的专业性,试图做到know how,不仅仅是最终赚到所谓价值回归的钱。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转向医药行业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时间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的医药行业从2015年开始推动深度医改,整个医药的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策在15年之后持续搅动并影响着整个医药行业,在这个过程中,搅动和变化是有利于新人的。尤其是从以前的中药、辅助用药,首仿药为王的老的医药环境(那个环境下也造就大量成功医药投资人),切换到临床价值导向,创新和效率崛起的新环境。这对于生物专业出身的我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10年前看医药没有人看创新,看单抗,看靶向药……但是15年之后的医药行业发生了很大不同,这个新的环境在当时对我这个新人来说是如鱼得水的,我又是非常好奇的性格,对医药这一块非常感兴趣,在这期间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医药行业里面一个点一个点的慢慢踩量,逐渐在医药行业里面积累了一个库。这个库是我在医药行业里积淀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这桶金并不是以金钱的方式来展现,但它的意义和价值远比当时金额上的第一桶金更大的多。这个库到现在还没有填满封仓,它是一个逐渐的正向累计的过程,慢慢的它就形成了一种不可替代的东西。大家很容易复制一套某个标的的长中短逻辑,但很难真正的短时间内复制一个有关科技和政策的库。A股、港股、美股,那个市场容易赚钱?市场是一个大生态,在这个生态里面要持续的活下去,得给这个严密的生态有一个理由。所以我觉得三个市场都不容易赚钱,觉得赚钱容易是一个假象。我个人觉得,金融长期来看一定是一种偏重的东西,需要相对完善的体系和持续的积淀。而不是一种轻飘飘的搏一下,抓一个牛股,吸引一个眼球,冒个尖儿就好了。在承认这个市场并不容易赚钱的基础上,横向对比A股、港股和美股,我觉得是三个市场中A股相对好赚钱一些。可能跟A股的资金比较充裕,还有散户投资者比较多有关,在这个市场里存活,有时候有一些基础常识、基本的耐心就可以在这个市场里面获得比较优势。相比之下,港股和美股有时候会更残酷一点,没有那么多保护。在这个两个市场中,专业投资者更多,没有阻尼效应,个股基本面碰到问题的时候很多时候是下跌无底的。我们是先A后港后美的。最先是A股投,后来15-16年A股这边有点泡沫化了,然后港股因为有港股通,开始对接了,然后港股的估值就显得特别低估,然后其实里面有一批还算不错的公司,15年之后去了港股,然后19-20年开始随着海外的收益互换的开通,我们对创新药的研究越来越多,我们开始投美股。我们在港股和美股都交过学费。当然港股跟美股的凶险性大,它的另一面就是会跌得特别透,在估值最底部的时候如果能看到它技术瓶颈的突破,挖掘到这样的机会的话回报也会大很多。因为它跌得透,一旦涨起来很容易就3倍5倍10倍涨上来的,这种例子也很多。我觉得不是看到那个市场相对容易就待在哪个市场,而是对不同的市场特性,参与的方式和策略有所不同。三个市场因其节奏的不同,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结构调整的机会。一个投资中最亏钱的案例,怎么亏的我的性格偏钝,就是那种敏感性不是很强、喜欢挖深度,但认了之后会比较坚定的那种,所以就有个特点:看的票不多,但总体选出来的成功率还是很高的,回头看大部分最终还都是赚钱的。从12年到现在,在港股上被坑过两把,在港股交了“价值陷阱”的学费。就像有人常说的,得不到金钱就得到了经验。这次交学费直接促成了我们对低估逆向1.0版本转向低估逆向2.0版本。简单说就是,低估逆向1.0版本是去寻找绝对的价值低估,分散投资,之后通过耐心等待最终等到价值回归,当然或者是价值陷阱,也就是接下来要分享的。而迭代之后的低估逆向2.0版本,就是去寻找那种“憋不住”的逆向低估,更强调质地,强调业务本质上的壁垒属性或业绩节奏上的憋不住的属性。当下看上去是低估,但是这种低估在未来3-5年的尺度上来看一定是憋不住的,这种憋不住的低估我们真正要寻找的低估标的,也是我们后来定义的大双击的雏形概念。具体亏钱的经历大概是这样的:我们是15年下半年开始转向港股,然后港股有一波系统性价值回归,在这之后,我们分了一部分估值较高的标的到去了港股的小票。这个思路后来反思检验的时候发现,其实这个方向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在“质地”和“估值”两个层面上,天平更偏向了估值更低的一边,之后就吃了教训。在港股的医药小票里面,挑了几只非常便宜的,当时市值只有5-6亿,一年现金流净流入1亿多,只有3-4倍的pe而且市值已经明显低于净现金了,不是老千,用格雷厄姆的标准去算,各个维度上去衡量都没有问题,但是后来市场就是不认,直到2-3年之后基本面都要开始恶化了,市场就更不认了。第一次体味了什么叫价值陷阱。 随后修正迭代了当时的投资体系,将质地的权重逐渐提高的比估值更为重要的位置。这对我们体系的进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虽然是亏了钱,但得到了更有意义的经验,痛点也是进化点,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交学费弄明白了交在哪里,也挺好的。投资过程中那些令人难忘的事情投资中每个阶段都有一些令人难忘的。比如说,最先第一个阶段,10-11年的时候有一次拉了自己的历史交割单,感觉自己还行啊,但回头发现跑输市场这么多,还亏了很多钱。那时候还是很震撼的,觉得真的是要好好的学一学投资这门学问,然后第二个阶段是到了14-15年,那一波也是印象很深刻的。比如说觉得平安低估了,看好保险的前景然后相信民营的优势,觉得应该有所恢复。但当平安真的开始爆拉的时候,其实内心非常心虚,那种感受很深刻,就是表面看上去是赚钱了,但是往里再把两层就没有了,不知道为啥而赚的钱。因为对这个公司的业务本质和公司到底值多少钱,大约会到哪儿,业务前景到底怎样都不清晰。投它就是一个非常非常粗糙的逻辑:保险会起来,民营会起来一样。我猜估计就跟很多医药行业的投资者觉得老龄化会来,高端医疗需求会被唤醒这样的粗逻辑类似。这个逻辑代表着一定的常识,但是太粗了。 还是需要有一个更专业性的理解,要投那种自己真正能看得懂的、搞得明白的公司。 后来就聚焦到医药行业上来了。然后到了下一阶段16-17年之后,特别是17年前后那一波收益主要都是来自医药行业了,都是一些专业的研究判断,也非常清晰的知道收益背后的支撑。但是,那时候也碰到了另一个问题。到了18-19年的那时候,有些股票是基于长逻辑去投的,但是中间因为市场的风格偏好挖了很深的两个坑,这个印象也极其深刻。有些公司你觉得这些公司你觉得值10块钱,但是就是跌成5块,虽然它最后确实反应了长逻辑,但这中间的过程有没有可能对市场有一个相对的理解。这个就是我们在专业前瞻的阶段背后提出了一个“辨时用势”的概念。在专业和前瞻之外,对时和势有所理解。因为那段时间里,那些我们相信低估的继续往下砸,感觉还是有些难受的,印象也比较深刻。投资中路上有过很多很多moment ,有些是开心的时刻,有些是孤独的时刻,最孤独的时刻在偏早阶段,因为早阶段的时候情绪容易被牵引一点,后面慢慢的就宠辱不惊了。11-12年是相对比较孤独的,拉了自己的交易之后发现几年下来是跑输的。而且很多时候发现很多公司根本就看不懂,还在那里买进卖出不亦乐乎,然后刚开始试图去看的时候,一片茫然。当时感觉是很孤独的,后来就基本没再有过这种感觉开心的时刻也是在偏早期阶段。就是11-12年,虽然只知道一点粗糙的逻辑,中间也各种迷茫和孤独,但后来也是坚持下来了,基于一些心态和常识,加上一些不服的那种心气儿和一些基础信念。那个底熬出来之后,特别是14年那一波爆拉,算是全仓全程参与的第一波,那种感觉是挺开心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意义,对我来讲都是投资和生活中,所经历所见证所获得的部分,我很感恩每一个阶段。关于投资能力圈的一些看法投资能力圈,可以一体两面的看。首先,我们应该有一个自己的能力圈。每一个重仓的公司某种程度上相对高确定的能看到它三年后五年后甚至十年后长什么样,这种专业性带来的踏实感对我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所以能力圈还是需要的。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能力圈。其次是也不要被这个圈所束缚了。之所以可以在投资领域不断的进化就是不断地往圈外探索。以青侨为例:我们说新、特、强。首先攻克的是特跟强,对这种壁垒业务有了一种比较好的理解之后,我会开始更多的开始考虑新,对创新和技术周期的把握。当我们可以对长逻辑把握比较好的时候,还是会试图把我们的能力圈往中逻辑去拓展,去理解这里面的时与势。一个是说专业性上从“往特与强的方向把握”,拓展到“往新的技术周期的把握”;另一个是说,从长逻辑的追求三年翻倍,到希望能够更好的理解市场的时与势,更好的把握中逻辑。这些拓展都是逐渐的在走出我们的圈子的。所以它对应是一个坚守与进化的关系。首先要有一个圈,能力圈保证立足,其次得不断的去打破这个圈,因为这个市场是在变化的,医药行业尤其这样。所以就是一个坚守与进化的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吃到一些苦头,犯一些可逆的错误,但最终总体来说,我觉得坚守和进化两者都是有意义的。现在跟初入市的时候变化还是比较大。原来害怕错过很多机会,害怕会踩很多坑,患得患失的。现在就比较坦然,知道自己在赚什么样的钱。另外一个对投的公司,原来只知道这个公司是干什么的前景怎么样,现在有个专业性基础,好多公司我们是能够相对明确的看到它三年五年甚至10年后的行业前景,所以变化还比较大。另一个就是我们也见过一些周期的起落之后,确实在周期面前也会更淡定从容一些。在投资的路上,和家人之间更多像是互相滋养、信任和成长的过程。最初其实是家人督促我多去想想投资相关的事情的,我是那种比较随遇而安的,做科研的时候也做得挺开心的,后来拐弯做投研也觉得做的挺开心的。之后慢慢想明白了要走什么样的路,然后逐渐的路就越来越清晰。刚开始我并没有找到投资相关的工作,但是家人也很支持,让我慢慢来,支持我去做一些学习和尝试。那时候工作之外的大量时间和经历都是在学习、看东西啥的,如果没有家里人的支持,很多事情是不敢放手去做的。尤其是在前面提到的股市最低谷的时候,12年市场反转前,一段时间自己压力还是有一些的,但家人也还是坚定的支持的。这个很重要。后来包括15-16年去港股,17年初成立青侨阳光,再后来17-18年去布局新三板,家人都是非常支持。这个很难能可贵。在投资的路上,和家人之间更多像是互相滋养、信任和成长的过程。这样即便外界环境遇冷,短期遭受一些困境,但至少心里还是暖和的。对投资上,我远没到长者可以给新人建议的阶段,自己目前还处在一个持续进化常思常新的状态,从某些角度上来说,也算是新人。市场一直在变,尤其是医药行业,没办法以资深老人或者投资履历上的长者自居,大家都在这个大环境里不断的学习和进化,都是新人作者:雪球达人秀链接:https://xueqiu.com/1876906471/151583468来源:雪球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我不是什么厉害的人,三年的学硕之旅只发表了一篇Sci,同时有幸在校外委培完成了我的毕业课题,地点是某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本科期间有在某大型的生物科技企业呆过,短短一个月的经历让我了解了什么叫“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研究生期间的梦想是想当一个临床医生,然而运气不好,就在我实习期满准备执业医师考试认证时,医院院长的儿子把我挤了下来。一次的运气不好并不能改变我什么,从头再来,和师兄一起进了某中国五百强药企做了一阵子的医药代表,好景不长,国家取代医药代表的政策一下来,企业的决策层直接把我们辞了,靠着雇佣保障金潇洒了一段时间之后,突然发现临近毕业的日子不远,开始着手认真的找工作。先去了几家口碑较好的企业面试了一通,对我的评价很统一:你的经历是很优秀的,但是我们现在不缺这方面的人才。也罢,接着找,在深圳,上海,杭州投了不下200份的简历之后,我被某实验室的负责人看上,去面试上来第一句话就是:我们近期可能需要去西藏建立一个研究分部,主要研究的课题是“极端气候下冷却细菌”方面的研究,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被我一口回绝,我爱科研,但也仅仅是爱,还不到那种不顾一切付出的份上,更何况我还要过日子的。就在我仍旧迷茫的时候,老家的发小联系打来电话,说有个工作不知道你感不感兴趣。我问道:什么工作啊?他说:乡村医生。我回了一句:去你妈的。我开始焦躁起来,找到了之前一个很成功的博士师兄,想请师兄给我“点个道”,师兄把杯子里的酒一口闷完,语重心长的和我说:我们这些学生物的,看起来很风光,其实就是个屁,专业再好,学历再高,没有啥硬关系、硬路子,你想要有一番作为?那是胡扯蛋。无奈,我又去询问我的导师,年过半百的小老头皱着眉头回复道:你别指望我给你介绍工作啊,我这资源你也是知道的,不过你可以去考公务员,每年都能考,也是铁饭碗;药企,待遇也不错,现在效益很好;卫生局,保险行业都可以,但是为师劝你一句,有些问题还是需要一些东西打点打点。说完在我面前比划了几下食指和大拇指。我有点不甘心,觉得有点对不起之前自己做得那些实验和报告,振作了一下之后,将自己的简历投进了自己学校的招聘邮箱,然而却被学校的就业办的直接拦下,回复是:一个研究生留校能有什么作为?我彻底死心了,回到老家,和父亲说明了情况,并且表示想要接着考博士,老父亲叭了两口烟,眯着眼睛看了看我说:书你就别念了,跟着我干吧。于是我成了我们家公司的第二大股东,每年光分红就有八位数,每天在国际期货市场上倒腾着玉米和大豆,没事刷刷金融交易实时数据,看着刚刚投的几千万变成了几个亿,感觉还是挺刺激的。最近我经常在开着法拉利兜风时想一个问题,我当初究竟是为了什么才学的生物?
对于一些特殊人才,很多高校会给予特殊政策,比如可以提前保送,修完课程也可以提前毕业。尤其是多年前,很多“牛人”高考成绩一般,但之后还可以继续读书,如今成为行业内的顶尖人物。今天就来介绍一位知名科学家,他高考成绩很差,成为落榜生,只好读中专,但因为太过优秀,直接去读研究生。破例录取研究生的这所大学可谓是眼光长远,如果他没有读研究生,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可能就会“泯然众人”。现在在南京大学任教的沈树忠教授就是今天的主人公,他还是一位地层古生物学家。作为一位优秀的科学家,获得了很多荣誉称号和奖励,2015年获得了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这是我国地质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同年12月他还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就在前几日他还获得了国际地层学委员会金奖,这个奖项含金量大,一共才五个人获奖,沈教授是亚洲第一位获奖的科学家。出生于1961年的沈教授求学经历比较特殊。他出生于农村家庭,父母没有文化,但看重孩子的学习。他小时候成绩比较好,当地中学第一次招收农村学生,村子的人都推荐这个热爱学习的孩子,所以他有机会读中学。虽然学习条件比较艰苦,吃饭是家里自己做的,没有太多好吃的,不过他始终非常刻苦努力。1977年恢复高考,他去参加,结果成绩非常不理想,尤其是化学和物理,一个五分,一个零分。高考落榜后并没有气馁,第二年报考中专,被浙江煤炭工业学校录取,学地质专业,他的事业就在这里开启。毕业后的他成为一家煤炭公司的地质技术员,但他偶然看到一个中专生考上研究生的新闻,也决心考研。他准备很多复习资料,非常刻苦努力,甚至晚上熬夜看书。1983年他第一次考研,得到了去澳大利亚留学的机会,不过有一个前提条件,需要本科学历。不过他非常幸运,中国矿业大学何锡麟赏识他的才华,破格录取他为研究生。后来一直攻读到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也留在本校任教,也把很多时间精力放在科研上。1996年一直到2000年他又到日本和澳大利亚继续攻读博士后,他在专业领域的造诣颇高,这也为他以后的科研打下基础。他对于地质古生物研究的热情高昂,即使现在年事已高,但他仍然喜欢实地考察。他的足迹遍布全球,曾经5次去西藏考察。他在地质古生物领域的贡献突出,获得了很多荣誉奖励。2018年全职加入南京大学,相信他会取得更多突出的成就。其实当年的中专生教学水平高,而他还有工作经验,勤奋学习后,考研成绩也比较突出。矿大也有先见之明,所以曾经的高考落榜生也可以继续读研究生和博士,成为今天的知名科学家。我们可能没有沈教授的“特殊机会”,但只要努力,就可以获得深造读书的机会,在自己喜欢的专业领域取得更多的成就。
生物技术专业属于理学门类、生物科学大类下的六个专业之一,毕业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该专业的毕业生应掌握数学、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物化学、细胞工程及发酵工程等七个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实验技能,熟悉生物技术及其产品开发的基本方法,毕业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撰写论文的能力。这个专业的研究生专业有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水生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发酵工程等18个方向。对很多高考学生及家长来说,只要多了解一下高考志愿填报方面的知识,都会听到及看到生物学属于“生化环材”四大最坑专业之一,很多志愿填报从业人员都在劝大家不要报考这些专业。其实,任何专业对于不喜欢的学生来说,都是坑,关键在于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个专业,能否全身心投入到对这个专业的学习中去。比如北京大学的古生物学专业,整个系就一个人,号称人数最少、最孤单的一个专业,可是该专业的毕业生出来就业,估计很多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都会艳羡不已。生物学必将成为未来世界最热门的学科,而计算机专业却不一定能永久热下去。对于这个专业,除了兴趣、投入之外,本科毕业生出来寻找对口就业专业的确比较难,只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度,通过考研、深造来提升自己在该领域的真正实力,才有机会摆脱这个最大的“坑”之魔咒。
C9博士工资不如211硕士高,学生物的哭了,网友:计算机钱多头发少近日,一名浙江大学生物类专业的博士生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据该博士生介绍,自己辛苦读完了博士,而且还延期毕业了一年,毕业之后到了一家大型生物公司,工资税前22万左右,本来自己觉得还可以,但是跟别人对比了一下之后,这位博士不淡定了。作对比的是一位普通211大学的计算机专业的硕士,同样今年毕业,签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工资税前34万。一位博士,一位硕士,一位生物专业,一位计算机专业,高学历反而不如低学历挣得多,而且还多花了4年时间,难怪博士生心里不平衡了。论付出多少,论努力程度,博士生都要高于硕士生,为何工资待遇反而不如硕士呢?其实这也反映了这两个专业目前就业的大致情形。生物专业,多年来屡次登上红牌专业榜,被学子吐槽为“最坑专业”。而计算机专业近几年来发展尤为迅速,AI、大数据等专业人才非常吃香。为何生物类专业会被称“最坑专业”呢?严格的说,生物这个专业并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一些生物类企业机构需要高端人才数量不多,现在已经基本饱和,他们设计出研究方向,至于基础操作则完全不需要多高的学历,甚至一个高中生就可以熟练操作。有网友也安慰那位博士:别看计算机专业赚钱多,但是他们头发少啊!当然,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类专业早晚会有出头之日,毕竟这是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你觉得呢?欢迎交流讨论!
在历年的考研大军里,生物类专业的考生占据不小的比例。所以,今天学习考研帮特别来写一下生物类里的生物科学专业考生如果第一志愿失败,可以调剂哪些专业和院校。在介绍可以调剂的专业和院校前,先来科普一下与此相关的生物科学。生物科学这个专业,在许多的师范类院校、林业类院校、综合性院校里开设,有些医学院校等也开设。所以,生物科学类考生调剂的时候,这几类院校都是可以考虑的,而不仅仅局限于原来自己学科所在的院校性质。生物科学可以调剂什么专业呢?从学科的专业上看,因为生物科学本科阶段的课程一般包括了从微观导宏观的生物类相关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等,所以,生物科学考生第一志愿被刷之后,报考的相近专业之间调剂不用多说。这里考研帮特别给广大一个提醒,在生态学得到国家极大重视的社会背景下,可以考虑调剂生态学,因为现在高校学科交叉的研究特点已经突显,宏观生态学的研究里,微观方法称为很重要的手段。报考宏观生态学的考生,可以考虑调剂林学和草学,2018年我国提出的“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将草归为林业体系,一些院校相应地增设了草业专业。可以调剂到哪些比较好的院校?关于生态学的院校,师范类院校如北师大、华中师范和华南师范等院校都有开设,综合类大学如清华、北大、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内蒙古大学等,以及中科院系统的生态研究中心等,这里列举的都是生态学专业在国内相对很强的院所,大家都可以尝试联系调剂。另外的,像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林科院和辽宁大学等院校的生态学研究也不错。学习考研帮还要强调大家一定不要忽略林业类院校,像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南林业大学等,一般林业类院校的考研分数线可能相对较低。在一些师范院校,因为生物学属于师范专业,还包括了教育学和心理学,以及教育技术学等,在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和生物医学相联系,考生如果对教育学或者医学感兴趣,都可以大胆去联系。尽管调剂似乎变得被动了一些,大家一定要沉着,去大量搜集调剂信息。大胆地给有意向院所的研究生办打电话询问是否需要调剂生,然后进一步联系导师;或者直接找本科学院的老师,看他们有没有认识的其他院校老师需要调剂学生。只有获取更多的信息,才有可能再次获取选择机会。以上就是关于生物科学专业可供选择的调剂方向和院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些年,随着制药产业的不断发展及人类对于自身健康的要求不断提升,生物制药行业在市场上也拥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及丰厚的薪资待遇,美国作为教育界最发达的国家,其制药研究技术拥有百年的发展史,因此,前往美国攻读生物制药专业拥有强大的优势,接下来,智课选校帝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美国生物制药研究生专业申请要求及就业前景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美国生物制药专业申请条件:美国生物制药专业是生物专业学生申请的热门专业,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对于医药的需求也有了更多的变化,生物制药就是随之而逐渐而起的。生物制药主要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提取出自然界中生物体中的某些成分,或者根据药物原理合成某些成分,制成药物,为人类提供治疗、预防疾病的途径。美国的制药技术全球领先,研发出了数以万计的有效而有无毒副作用的药品,因此生物制药专业的学生如果到美国学习,就业领域将非常宽广。学生既可以到大型制药公司担任研发和技术人员,开发研制最新药物,也可以做药品检验员,销售人员,还可以做管理人员,就业的渠道非常广。而且美国的制药公司全球知名,默克、惠氏、葛兰史素克等都是美国知名的大型药企,在美国很多地方都有分布。生物制药专业非常看重申请者的研究背景,因此如果学生向申请该专业的研究生或者博士,最好在本科阶段多积累一些实验室的研究经历。如果学生的申请材料当中有非常前沿并且非常对教授胃口的论文,那么得到录取时非常肯定的。国内的制药专业大多数是六年制的本科加硕士,学生应该尽量保证本科期间的优异成绩,在研究生阶段,则要有意识地加强实验室经历,可以和导师共同完成一项研究,哪怕是免费为导师当助手,这些经历都非常有利于学生申请美国的生物制药专业。在准备GRE 的时候,考生物或者化学的单独考试,因为对于美国很多名校来说,生物制药专业是需要提供sub成绩的,这不仅适用此专业,凡是和生物化学相关的专业都需要提供sub成绩,没有sub成绩,学生的综合实力立刻下降一个等级,因此建议学生最好参加这项考试。 美国生物制药专业就业方向:研发人员——在药厂、大学、研究所的研究部门,从事药物研发工作;生产、技术人员----在药厂,从事药品生产、技术工作;质检化验人员——在药厂、食品厂、药检所,从事食品药品质检化验工作;管理人员----在药厂,从事药物的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营销人员----在药厂、医药营销公司,从事药品营销、内勤等工作;药剂师——在医院药剂科,从事制剂、质检、临床药学等工作;在药店、医药营销公司,从事药品使用指导咨询等工作;药检人员——在药检所从事药物的质量鉴定和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得益于该产业的高薪工作岗位、巨大的研发资金投入、对相关产业强大的拉动作用,生物制药业有潜力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为什么全美以及全球都致力于发展该产业的重要原因。以上就是智课选校帝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制药科学的一些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出国留学相关信息及最新动态尽在智课选校帝,祝大家学习进步,一切如意。
“文/月儿老师教育日记,欢迎个人转载、分享”一条网络视频火了,一名海洋生物系女研究生放假回家,却被妈妈叫到海鲜市场帮亲戚挑海鲜,女孩拎着袋子逛着海鲜市场,很无奈地说:“我不会呀。”隔行如隔山,虽然都是与海洋生物有关,但是让研究生去挑哪个海鲜新鲜肥美,她可能还不如一个常年在市场买菜的大叔大妈。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学习计算机的同学,家里一定有人找你,让你帮着修电脑的经历,当你对中病毒的电脑一筹莫展时,家人甚至还会笑你学艺不精。高学历研究生有啥用?海洋生物系研究生被叫去挑海鲜,网友笑喷了门外汉看门内汉,总觉得同一领域门内汉应该很是精通,却不知道同一领域也有不同的理解。该视频下方,网友也是纷纷留言:“我学医学的,做过解剖实验,过年回家家里人居然让我去杀鸡”“我数学系却被爸妈当成活体计算器,每次买菜找零问我算得对不对,我就默默地掏出计算器……”“我学航空的,别人总跟我说你飞机都修得了,汽车还不会修?”“我学英语,家里长辈一看电视就说,来,把电视里的英语给翻一下”各种稀奇古怪的评论,原来好多网友都遇到这种哭笑不得的经历。高学历研究生大多是科研上的精通,让他们跨行去做生活上的小事,大跌眼镜的同时更让人觉得无奈,同样高学历研究生有着出色的科研才能,让旁人羡慕不已,近几年,研究生越来越普及,每年考研人数按比例增长。越来越多人追求高学历,考研大军竞争激烈,为啥研究生“这么香”?据最近的2020年考研统计,约有377万人报名研究生初试,研究生竞争激烈的同时,有的人不禁会问,高学历研究生究竟有什么用?1:可以真正深入进行学术研究很多专业大学本科时只学了皮毛内容,要想更深一步了解就需要读研深造,一些高端领域每年培养优秀精英,研究生需要更精通的学术能力。学生在研究生的阶段会在导师的带领下,进行某一领域的课题研究,学习也会逐渐深入,同时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使学生研究的过程中有了成果展示。研究生的学习,对于那些对学科热爱的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通过研究生阶段系统的学术打磨,慢慢地成为了行业领域的优秀领跑者。2:学历是就业的敲门砖,更好找工作研究生毕业后,会有更好的就业前景,每年毕业招聘会,研究生都会成为各大企业的抢手货,有的公司甚至开出高薪挖领域上的学术精英。研究生学历是一个敲门砖,帮助学生得到大型企业青睐的同时,更将就业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每年春招下来,研究生会拿到大批offer,他们的努力给自己创造了更多的选择权,令人羡慕不已。同样高等院校研究生的待遇也特别优越,基本工资是普通本科毕业学生的几倍,而且夹带着各种福利待遇。3:学历高能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近年来各省市为了吸引优秀的毕业生落户,纷纷给出相应的人才落地补助、租房补贴等等,高等学校毕业的研究生,会得到一系列的政府扶持费用,包括未来购房等等。优秀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福利待遇和崇高的社会地位,同样对未来的发展也会得到更多的机会,一些企业更是把学历看成员工日后升职的要素之一,研究生学历注定在未来升职时会先人一步。每一份曾经的努力,都是为日后发展铺平了道路。4:开拓视野,有了更深层的人脉圈3年的研究生学习,会让学生结识很多同一领域的学界大咖,还有出国访问交流的诸多机会,开创事业的同时,更是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人,每天与优秀的人打交道,不知不觉中也会得到提高,高层次的人会有更深层次的人脉圈。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逐年递增,要想一次上岸,一定要科学备考2020年研究生初试刚结束,新一年研究生的备战已经开始,研究生竞争激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真正能通过到达对岸的寥寥数人,科学考研备战更重要。▼合理制定目标院校和专业考研备战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择目标院校和报考专业,考研报考和高考志愿填报一样,需要衡量目标院校几年内的分数和报考录取人数比。同样一定要提前确定好目标院校初试的课程;专业课版本书籍是不是同一版本的教材,确定好后准备相关材料进行复习备考。▼良好的学习态度,不要半途而废考研复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达半年多的时间,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作息习惯是考研上岸的重要保障。为自己定一个作息时间,上午学习哪科,下午学习哪科?何时休息,何时背题?按着规定的作息时间去努力。同样良好的学习态度必不可少,考研贵在坚持,每年有好多考生复习到一半就坚持不住,遇到困难在所难免,需要我们去积极地面对,克服心理障碍,坚持复习。▼保障学习效率,按部就班执行考研复习,时间短任务重压力大,这时就需要我们有一个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大块学习时间的精神专注,小块零散学习时间的合理运用。一定要合理搭配学习和休息时间,漫长的学习过程,需要我们有充足的精力去应对,才能保障学习的高效性。海洋生物学女研究生因不会挑海鲜被嘲笑,其实是人们大多数误解了高材生的本质,高材生应该去其专业领域研究,为很多人谋福利。同样每个人都是可塑之才,羡慕别人的光辉艳丽,不如自己脚踏实地地去争取,考研对于每一名学生都是公平的,备考虽然枯燥乏味,但却为了日后的厚积薄发,为了未来的发展。不要小看自己身上的潜力,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领域,把你的潜力无限放大,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更优秀的社会精英。留言板话题:你研究生读什么专业?父母又有什么样的误解?(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学习工程学的都知道干毅的大名,这个来自青田,毕业于英国皇家军官学校和英国剑桥大学,被周恩来称之为“文武全才”的科学家曾经是科学界的泰斗人物。他在文革中经受非人的遭遇,却始终保持豁达的人生态度,在教育上更是将自己深厚的学养和乐观的精神传递给子女。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他们家走出了11个博士,他的大女儿干荣珠是孟菲斯州立大学博士,长子干高雄和次子干小雄都是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干荣珠(右一)所以干荣珠注定是个不凡的女子,不只是因为她有一个文武全才的父亲,她们家走出了11个博士,更重要的是,她严谨的学术态度、坚定的学术信念和卓越的学术贡献,让她的名字享誉生物医学界。从启蒙到成为博士,可以说父亲是干荣珠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父亲坚持每个周末带着孩子去野炊,这不仅是对大自然的亲近,更是一份豁达的人生态度。尽管父亲言语不多,但他的“身教”足以让每个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铭记。初中时,受父亲的影响,干荣珠确定了自己此后一生的目标——成为一个卓越的科学家。因为父亲被划为右派,少年时的干荣珠求学并不容易。尽管她的成绩足够优秀,上清华都绰绰有余,但最后只能投考华中工学院(华工)。毕业后,她和很多知识分子一样下乡接受再教育。1978年暑假迎来了她的春天,全国各大学恢复招收研究生,干荣珠成为华中工学院的力学研究生,她离她的梦想只有一步之遥。“我感到生物力学会是以后的潮流、趋势。”于是,40岁的干荣珠开始了自己的出国学习之路。因为不懂外语,只能依靠他人的翻译进行学习。然而世上的障碍在遇上梦想和毅力后都能迎刃而解,终于在1988年,她获得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应用数学硕士。之后,她拜在冯元桢教授门下,而后顺利获得美国孟菲斯州立大学(Memphis)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如今,干荣珠已是当今生物医学工程界的知名专家,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是组织和器官生物力学、听觉可植入式装置、生理系统的理论建模以及血液动力学和生物流体力学等。近年来主要从事可植入式人工中耳及耳蜗的研究,是著名的华人生物科学家。1999年以来,在美国主持20项科研课题,总经费达到380万美元。旅居美国多年,干荣珠依然能够说一口地道的青田话,她喜欢吃糖糕、山粉糊等青田特色的吃食。她的父母(干毅和项月眉)都是青田人,在家里,青田话是一家人日常交流的常用语言,父亲会经常说起家乡的事,母亲会时常做些家乡菜。如此种种,让他们兄弟姐妹八人也对家乡心生向往和思念。几乎每一年,干荣珠都会带着自己的家人回到家乡青田。2010年8月8日至9日,干荣珠携女儿季英慧及其亲属回乡。她诚挚地说:“我们深爱这片土地,故乡的变化让人欣慰、令人鼓舞。”女儿季英慧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及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现为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在教育上,干荣珠不忘让远在大洋彼岸的子女知道根源。而故乡,是一个家族的根源,有割不断的血脉亲情。“家乡,是我们永远的根。”说着一口流利家乡话的干荣珠坦言,今后,她还将带上自己的女儿及亲友一同回来,让这份“乡情”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