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提高,远离嘈杂的城市和繁重的工作,追求自然与身心的和谐。作为逐渐成长的朝阳产业,休闲旅游已经成为当下大众欢迎并认可的一种生活消费模式。扶持发展壮大休闲旅游产业,对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带动地区发展都具有较好的推动促进作用,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休闲旅游的概念和特点休闲旅游,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休闲旅游具有自己的特点:1.休闲旅游更加注重在旅游过程中对身心的全方位放松,在“无所事事”的境界中得到休息,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2.休闲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旅游目的地重复性,游客对其认同的旅游地有着持久的兴趣和稳定的忠诚度;3.休闲旅游更加注重在一个地方停留较长的时间,而且消费的目的性非常明确;4.休闲旅游更加关心时间成本,即追求从客源地到目的地交通上的低时间成本和快捷性;5.休闲旅游更偏好于自助式旅游或半自助式旅游;6.休闲旅游更加追求旅游地的文化氛围和内涵。二、小五家基本情况小五家乡是元宝山区唯一建制乡,东与美丽河镇相连,南与平庄镇相邻,北接元宝山镇,西与红山区文钟镇接壤,西南和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毗邻。全乡总面积141.3平方公里,辖小五家、新井子、老西营子、谢家营子、大营子和大金沟6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总人口6075人,其中回族1134人。小五家乡地处燕山山脉延伸部分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域,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森林覆盖率53%,全年日照充足,降水稀少,蒸发量强,年平均日照率为60%,无霜期135-140天,具有适宜林果种植的天然小气候。三、小五家乡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区位优势明显。小五家乡位于元宝山区西北部,处于赤峰主城区、平庄城区和元宝山城区的中心地带,距离赤峰主城区30公里,平庄城区25公里,元宝山城区30公里,东临205省道,西连306国道和赤凌一级路,境内有赤朝高速通过,赤峰至京沈高铁连接线正在修建中,青上公路纵贯小五家乡全境,交通便利。(二)产业定位明确。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小五家乡要依托自身优势,着重发展大农业和休闲旅游业,乡党委、政府按照“生态立乡、旅游兴乡、产业富民”发展战略,并将“紧紧围绕生态建设和休闲旅游两条主线,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旅游资源,持续推进现代农牧业和乡村旅游业”写进工作报告中,着力实施小五家乡“1331工程”。(三)人文自然独特。小五家乡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春季繁花似海,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瓜果飘香,冬季野旷天低,别有一番风景。人文方面,小五家乡汉族传统文化和回族民俗文化共生共荣,佛教与伊斯兰教和谐共处,多元思想的碰撞交融,两大宗教的引导教化,成就了小五家人淳朴、善良、开放、包容的独特魅力,是小五家乡宝贵的民俗文化底蕴,独具地方特色。(四)旅游资源丰富。小五家乡现有人文、自然景观类景点24处,休闲采摘、餐饮娱乐类场所18个。大营子村的静安寺始建成于辽道宗咸雍八年,是蒙东地区最大的佛门圣地之一。静安山巅屹立有千年辽塔一座,塔下安放佛祖灵牙舍利一颗,内嵌舍利子七百余枚,为世所罕见的佛宝。老西营子村内的清真寺始建于清代嘉庆九年,大殿为伊斯兰风格的双层歇山出檐式建筑,是周边伊斯兰居民的重要礼拜场所。小五家乡原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御弟剌葛封地,古墓石刻等遗址遗迹众多。胡家沟、黄花沟植被茂密,怪石林立,四时景色奇而不同,可谓世外桃源、人间秘境,是久居都市人们露营野餐、踏青探秘的好去处。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的建议和措施(一)生态优先,统筹发展农牧业和休闲旅游产业按照小五家乡发展规划和产业定位,坚持生态立乡,在乡域范围内按照生态休闲旅游的标准统筹布局种养殖业和林果业,注重经济效益和景观效益的有机结合。一要注重生态建设。以赤峰市50公里生态圈建设为契机,推进山水林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加快构建乡域生态安全屏障。继续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以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和林果产业为依托,逐步扩大森林覆盖率。加强青上线两侧和重点景区周边的区域绿化,不断改善乡域自然环境,凝聚旅游产业发展源动力。二要加强统一规划。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分片布局,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致力实现产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建设万亩设施农业和杂粮基地,在小五家村推进实施万泰永设施农业项目,建设高新技术农业生态园区,发展高效优质设施农业。引进杂粮生产加工企业或大户,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吸引农户发展小米、高粱、绿豆等特色杂粮种植,打造小五家杂粮品牌;建设万亩畜牧养殖园区,在老西营子村、新井子村和谢家营子村发展集中养殖,实现市场化和标准化经营,同时结合疏林地规划建设林下养殖区,散养鸡鸭鹅等特色畜禽,发展立体经济;建设万亩林果基地,在乡域内规划连片林果园区,扩大种植面积,丰富果品种类,发展坚果种植,改良嫁接美国大杏仁,逐步推广黑枸杞种植,完善配套设施,规划建设果蔬保鲜库及果品加工企业,提升综合经济效益。三要主打休闲旅游。充分挖掘小五家乡自然风景、传统文化、民族风情、果蔬采摘、餐饮民宿等旅游资源和底蕴,借鉴利用“旅游+”、“生态+”“互联网+”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观光旅游、文化教育、健康养生等第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富有乡土特色的休闲旅游,做大做强旅游品牌,创新丰富旅游业态,发展全域旅游。(二)打造休闲旅游基地和休闲产业带依托小五家自然人文景观和产业基地,将景区穿点成线,连网成片,培育“全域休闲胜地,秘境小五家”品牌,打造独具特色、各有侧重的休闲旅游基地和休闲产业带。重点抓好旅游景区建设。完善静安寺等原有景区基础配套,启动实施静安寺扩建修缮工程,继续实施凤山花海景区绿化和观光步道建设,整合胡家沟、黄花沟的自然风光等独特资源,建设以露营、探险为主的野外秘境体验区。规划建设以静安寺和辽塔为核心的大营子佛教文化旅游区和以老西营子清真寺为核心的伊斯兰风情园。积极争取移民搬迁等政策,通过招商引资、众筹方式打造经营民俗民宿特色村。大力发展特色观光旅游。依托乡域内丰富的设施农业和林果业着力发展特色观光旅游。在万泰永园区内规划建设集种养采摘、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业嘉年华游乐场,打造小五家水木原现代农业旅游综合体。统筹规划建设种养殖基地、林果采摘园和山体、公路绿化区域,兼顾经济效益和景观效益,形成沿青上公路的特色观光旅游带。集中打造休闲疗养基地。充分发挥小五家乡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民俗宗教资源,打造宜居宜业的休闲疗养胜地。主要建设以静安寺为核心的静心禅修养生基地,以百合山庄、红塔山庄、明然山庄等为代表的生态度假养生基地,以山嘴子、上窑沟等自然营子改造为典型的居家休闲养老基地。结合城乡一体化和特色小城镇开发规划建设养老中心及相应配套设施,通过发展银色经济带动旅游产业。注重开发乡土旅游特产。推广农家土菜、素食斋、回民九大碗等特色饮食文化,引导农家乐、农家院等餐饮场所提档升级,改进环境卫生和提高服务水平。挖掘恢复乡村原有的酿酒、榨油、磨豆腐等传统手艺,在展示传统工艺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注册旅游公司,设立土特产专营实体店,以现销和网购渠道,开发牛肉干、杂粮、蜂蜜、瓜果、黑枸杞等系列旅游产品和工艺品,提升特色旅游附加值。丰富创新乡村旅游业态。深入挖掘民间营(井)子文化、双和马场马文化等传统民俗,融合新的旅游元素。依托藏龙山山地自行车赛道、环静安寺徒步健身赛道和自然地理条件,适时申办马拉松、自行车、攀岩等官方和民间文体赛事活动。大力推介美丽乡村生态游、果蔬采摘观光游、户外运动休闲游、静安塔山古迹游、休憩养生度假游、花海景观鉴赏游、民俗宗教静心游等各类旅游路线和项目。(三)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经验证明,自然资源、区位优势、思想观念、资金政策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结果。区委、区政府对小五家乡当前和今后的发展都有了明确的定位和方向,乡党委、政府应该积极主动谋划,创新思维理念,抢抓发展机遇,打一套融合资源、政策和资金的组合拳。结合小五家乡的现状实际、规划理念和发展思路,建议设立“小五家生态休闲旅游合作示范区”,与小五家乡合署办公,以小五家乡行政区划为界,主要承担推动乡域内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职责。转变管理体制和模式,成立小五家旅游综合开发公司、小五家宅基地管理开发中心等机构部门,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聘请专业的管理、技术和经营人员,使过去政府直接参与转变为政府规划主导、企业管理实施,达到合作开发、互利共赢的局面。建议设立小五家乡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小五家乡的经济基础薄弱,曾为全区的总体发展做出过牺牲。在新常态和新形势下,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弯道超车,小五家乡不能等靠要,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谋划,同时更需要上级党委政府给予发展支持,建议设立小五家乡旅游产业发展基金,通过这笔专项资金,一方面可以通过杠杆作用撬动银行贷款等实现融资,另一方面通过奖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众筹,共同把小五家乡旅游产业这块蛋糕做大。建议统筹管理使用农村宅基地。小五家乡人少地多,人均土地面积位居全区前列,全乡44个自然村中有31个实际居住户数少于30户,闲置的房屋和宅基地属集体建设用地,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是十分重要的隐形资产。乡党委政府计划组建宅基地管理开发中心,与各村集中统筹管理使用宅基地,通过有偿收回、统一安置、综合整理、共同开发等方式,将其作为乡村发展、村民致富的着力点。充分凝聚各方面力量,抓住上三级党委政府发展旅游产业的大好机遇,积极争取小五家乡能够参照“国贫县”政策待遇,集中统筹使用扶贫攻坚、壮大村集体经济、京蒙对口帮扶等各类政策、资金,建成一批产业集聚性强、经济社会效益高的示范项目,增强全乡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和导向性。(四)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储备包装依据发展规划,全力做好招商引资,争取优惠政策措施,吸引成熟的专业旅游开发企业和社会资本进驻小五家,同时抓好生态旅游休闲产业项目的储备包装,建立项目储备库,结合1331工程,围绕产业和实际规划包装项目,包括实施静安辽文化体验基地、大营子佛教文化旅游区、伊斯兰风情园、塔山夜景亮化工程、青少年天文科普教育基地、民俗民宿特色山庄(山村)以及乡域道路交通、水电排污等基础设施配套项目,通过招商引资以及PPP合作模式等方式逐步建设实施,实现小五家乡旅游产业长效有序发展。(五)注重宣传平台建设,强化宣传推介高度重视宣传推介工作,打造小五家乡全域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网络平台,构建包括信息中心、手机客户端等传统媒介和新媒体在内的宣传推介网络,利用各类媒介平台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拍摄旅游宣传片、发布微视频、邀请新闻媒体和举办相关活动等方式全面展现小五家乡独特的旅游资源,形成网络媒介推动、产业政策拉动、旅游品牌带动、特色产品联动的营销推广模式,将小五家乡建设成为赤峰周边全域生态休闲旅游的目的地和集散地。五、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土地性质受限。二次土地调整后,小五家乡大部分土地变为基本农田,受耕地红线限制,土地性质很难转变,成为制约全乡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致使诸多项目不能落地,延缓了小五家乡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二是水资源短缺。全乡的地表水基本上处于断绝状态,地下水十分有限,雨季时间短且蒸发量大,水资源匮乏,对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影响较大。三是基础设施配套问题。目前小五家乡范围内基本实现了硬化路面通村达组,但建设标准普遍较低,部分景区道路不通,还存在断头路现象;与之配套的排污、排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乡域整体建设与开发。(王秋野)
9月14日晚,2019年上海旅游节在上海著名商业街淮海路拉开帷幕。图为上海迪士尼度假区达菲专列载着米奇、米妮前来现场。张亨伟 摄 中新社上海9月15日电 (记者 许婧)由长三角生态旅游区联盟主办的2019长三角生态旅游高峰发展论坛15日在上海举行。论坛上发布的《长三角生态旅游发展报告》显示,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长三角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已进入快车道。该报告由长三角生态旅游区联盟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共同完成,综合分析了国内外以及长三角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深入剖析长三角地区生态旅游业发展态势,为长三角区域的各级文旅部门、旅游行业协会、旅游园区、旅游企业提供借鉴,以期促进长三角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解读该报告称,长三角生态旅游具有资源较为丰富、有较为领先的技术优势、庞大的市场潜力,以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程度较高这四大特点。数据显示,2017年,长三角三省一市旅游总收入为3.16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58.5%。其中旅游外汇收入为221.61亿美元,占全国旅游外汇收入的17.96%;接待入境游客3033.91万人次,占全国21.75%。王振说,上海具有注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突出都市环境下的生态旅游特色;江苏厚植绿色之基,注重生态资源保护;浙江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优化生态资源开发格局;安徽正全面推动“旅游+生态化”建设。他认为,旅游主管部门要主动作为,研究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新动力、新模式、新机制;科学编制区域旅游一体化创新发展的相关规划,引导各领域深化合作。报告建议,未来长三角可共建“旅游共同体”,构建长三角世界旅游目的地体系。以创新的资源观重新审视、挖掘区域内各类生态旅游资源价值,尤其是在世界层面具有高度影响力的生态旅游自然和人文资源,打造“长三角生态旅游品牌共同体”,创新长三角区域品牌,以全新形象迎客全球,打造全国性的生态旅游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完)
编者按:当下,旅游产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产品供给由稀缺转为过剩,资源为王让位于产品能力为王,游客需求从单一化转向个性化、多样化和细分化。旅游产业发展正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化、精细化的趋势,为了满足旅游市场需求、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投入更多精力,对旅游产业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为此,新旅界推出《旅界专研》栏目,甄选专业智库、领军企业、行业大咖等机构或个人的研究成果,以期搭建行业智力交流的平台,为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蓄力。2019年12月8日,由中国旅游协会、芜湖市人民政府主办,芜湖市文化和旅游局、芜湖市鸠江区人民政府、新华联集团承办,鸠兹古镇及新旅界执行的《中国旅游特色小镇发展大会暨芜湖鸠兹古镇全面开放活动》在芜湖丽景酒店举行。 大会活动聚焦小镇文游发展、新华联文旅产业历程等内容,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文旅企业代表、文旅投资商共聚一堂,献言献策。由新旅界研究院编制的《2019中国旅游特色小镇业态创新报告》,在本次大会上发布,巅峰怡广基金董事总经理、怡广新旅界总裁高磊对报告做了详细解读,以下为现场实录: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很荣幸今天在这里发布《2019中国旅游特色小镇业态创新报告》。整个报告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是回溯一下特色小镇的政策发展以及主导思想; 第二是总结中国旅游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和特点; 第三,归纳和总结了六大特色小镇的业态创新路径; 第四,旅游特色小镇的四大运营管理趋势;第五,对旅游特色小镇的未来发展做相应的研判。特色小镇发展政策及主导思想从时间轴上来说,特色小镇起源于2015年,浙江省率先提出特色小镇的概念以后,得到中央的认可,而后在全国推广。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一些特色小镇过度地产化和产业空心化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在2017年和2018年,发改委等部门再次明确了特色小镇的概念和发展政策。 比如,再次重申要重视产业的发展; 在空间范围上,规定了在三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建设用地在一平方公里左右。从2017、2018再到2019年,各地涌现了很多的特色小镇,在安徽也出现了像合肥三瓜公社这样的电商小镇,也出现了雕刻时光小镇,各地都出现了特色小镇的创建热潮。我们认为,“三生融合”是特色小镇的核心,即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具体来看,第一,必须要有自己的主导产业,有了主导产业才能形成相关的产业链,再聚集相应的人流,形成特色产业的集群; 第二,要有生活,要给原住民、产业、以及产业带来的人群和游客提供相应的宜居空间; 第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保证整个生态的完好性。那么,如何如何定位旅游特色小镇呢?旅游特色小镇分为很多类型,比如休闲商业主导型、自然资源依托型、服务主导型。 还有一些本身就是一个古镇、古城。 从结构框架来说,它由产业+文化+社区组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它的特色功能。旅游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及特点那么,中国的旅游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如何? 目前有怎样的特点呢?从整体情况来看:旅游特色小镇数量多、规模大,已进入发展快车道。从地区来看,省级旅游特色小镇创建如火如荼。 在本次研究报告中,我们分析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特色小镇创建情况,其中,有19个省区市发布了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经统计,一共有334个旅游特色小镇,占特色小镇总数的比例达到35.05%。 这其中,山东省、广东省和安徽省的旅游特色小镇创建数量位列第三。从资本端来看,近年来新建或拟建的文旅项目以特色小镇和文旅综合体居多,其中文旅特色小镇的表现尤为突出。根据新旅界研究院的不完全统计,2018-2019上半年,全国共发生文旅特色小镇签约或开工项目116个,拟投资总金额达到1.04万亿元,平均每个项目的投资额将近90亿元。可见,文旅特色小镇是在整个投资环节当中占比最大,明显高于文旅综合体,比景区投资、主题乐园投资以及其他文旅项目投资都要高出很多。从开发主体来看:众多头部企业参与,跨界融合塑造旅游特色小镇发展新格局。一方面,在众多参与者中,跨界企业成为旅游特色小镇重要投资方。 比如,在各省区市特色小镇名单中,据可统计数据显示,跨界企业主导和参与的项目占比达61.73%; 另一方面,在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中,民营资本成为重要投资力量。 根据对2018-2019年上半年旅游小镇投资事件的投资方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民营企业投资旅旅特色小镇变得非常活跃。从小镇组成部分来看:以旅游为主导、多元产业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丰富的旅游特色小镇产业生态。文化是旅游特色小镇的内核,文化可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动漫、演艺,或者是其中的一些组合,文化+旅游成为特色小镇业态组合的核心。 同时文旅小镇还可以和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体育、大健康等产业做广泛的融合。最后,从接待规模、游客评价、经营效益等方面来看,旅游特色小镇消费市场火爆,正引领旅游市场发展新浪潮。旅游特色小镇六大业态创新路径那么,旅游特色小镇的业态打造有 什么逻辑呢?第一是:以特色景观为基础,形成第一吸引力。我们认为,景观是旅游小镇的第一吸引力要素,是吸引客流、构建消费场景的基础所在。 同时,景观打造是旅游小镇营造的第一步工作,借势、修复、新建等手法均可使用。 此外,景观从外在的表现形式和活动场景上,又能够带来各种各样的衍生。第二是:以特色文化为灵魂,构筑吸引力内核。文化是灵魂、是核心,是塑造品牌和打造持久生命力的关键,而文化可融入到景观、建筑、活动、商品、消费等各个方面,形成无处不在的影响力。 比如鸠兹古镇挖掘徽文化打造沉浸式体验度假小镇,甘坑小镇提炼客家小凉帽文化开发系列文化产品。第三是:以特色活动为血肉,充实体验,延长停留时间。活动是吸引游客参与和互动的重要因素,是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的重要因素。 一个特色小镇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游客的导流和引入,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每天都能够有比较高密度的活动,就能够让游客在整个小镇的游憩和游览过程中,得到比较丰满的体验。另外,从全年的时间轴来说,我们其实可以古为中用、洋为今用,借势借力,既可以用好地方的文化,也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节庆或者周边的某一些节庆,比如说乌镇的戏剧节成为了乌镇的文化名片,我们也可以引入像西方的万圣节、圣诞节等和在地文化结合,做出比较好、比较吸引眼球的产品。第四是:以特色消费为抓手,打造网红、潮牌,吸引游客,沉淀消费。回头十年看古镇、看古街,非遗展示、小吃、义乌小商品是很多古镇主力业态。 当前,90后、00后成为主要消费群体,消费结构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新潮消费已深入人心,日渐成为旅游小镇的必备业态,能起到叫好又叫座的效果。这里可以简单归纳为六个经济: “她经济”即以女性为主导的经济,在旅游出游决策当中,女性主导占86%左右的配比,迎合女性的诉求就能够吸引或者在她出游决策当中占很好的优势; “儿童经济”即现在需求高涨的亲子游的需求; “潮经济”主要是针对年轻人;还有“粉丝经济”、“养生经济”等。还包括,二次元走进旅游特色小镇,带来时尚和活力; 网红业态也成为小镇打卡重要推动力。第五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激活、延展小镇业态内容和表现形式,虚拟现实、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新科技均具备在旅游小镇落地的场景。第六是:以跨界融合为源泉,打破线性思维,多维发展。一方面,旅游消费具有精神性,可以广泛跨界和融合,这为业态创新提供了无穷的资源和途径。另一方面,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旅游小镇增添内涵,丰富活动,打造核心竞争力。旅游特色小镇的运营管理趋势那么,说完了业态打造,旅游特色小镇要如何运营管理呢? 我们总结了以下四点。第一是:“门票经济”模式面临拐点,开放式运营助力流量和营收双增长。一方面,旅游小镇要满足度假消费需求,“门票经济”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市场发展需求。 另一方面,旅游小镇要注重业态组合,商业模式的组合设计要求必须开放式运营。第二是:由自营向自营、授权、租赁、联营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平台式模式发展。平台化运营才能整合到最优化的外部资源,实现资源的强强联手,构筑最佳的业态组合。 同时,伴随着多主体参与运营,服务更多元,形式更灵活,游客的满足度也会不断提高。第三是:参与式运营可以极大扩充小镇活动内容,形成强大的社群吸引力。比如让游客、商户、居民都成为小镇的运营者,通过UGC的形式生产活动和内容。这里可与大家分享:阿那亚“始于度假、终于社区”的参与式运营模式。 阿那亚依托完善的度假资源,打造优质社群,提供交流共享平台,通过提高服务效率及品质,实现业主圈层内的资源流动与整合。第四是:5G应用,数据驱动决策,智能化管理势在必行。这是技术发展赋能旅游,也是精细化运营的要求,能对游客的消费明细、活动动线、行为特征、体验质量等数据进行收集和量化分析,形成精准的游客画像。这样的案列很多,比如可以借助“一部手机游云南”的模式,建立一部手机游小镇的综合数据服务平台,在应用端可以简化为小程序,通过微信等入口进入,从而创新服务。旅游特色小镇发展趋势那么,旅游特色小镇的未来将走向何方呢? 我们归纳总结了四个发展趋势。第一是:旅游特色小镇未来品质还将继续提升。我国旅游特色小镇还处于较为初期的发展阶段,开发层次还不够深入,高质量小镇产品缺乏。 从需求端看,旅游小镇消费市场潜力依然很大。 未来,经过市场优胜劣汰的升级过程,行业的整体品质还将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第二是:旅游特色小镇的文化属性日益凸显,没有文化的小镇是没有前途的。未来旅游小镇发展中,文化元素的凸显将对产品业态打造、品牌构建、客户粘性等产生巨大推力,“文化+”将成为旅游小镇的共同关注点。第三是:未来旅游特色小镇的业态将呈现度假化的趋势。伴随着度假客群和消费比重将持续增长,在产品业态体系打造方面,形成有多元业态组合的一站式休闲度假地成为旅游小镇的发展路径。第四是:运营社群化。未来旅游小镇目标客群营销、产品迭代、活动管理、价格管理、会员服务、品牌推广等方面将呈现出圈层化、社群化特征,而这些社群会为特色小镇提供更好的支撑。报告参编人员:黄志远,杨佳旭,陈倩。致谢:新华联文旅发展
随着直播电商行业政策与市场双重利好,越来越多的商家入局直播行业,但是人人都知道直播好,那直播行业发展的现状如何?未来的趋势又是如何?因此在5月26日,新榜研究院发布了《2020直播生态研究报告》,为泛娱乐、教育、电商行业的商家指引未来发展方向。一、直播行业发展概述①直播行业流量红利渐消,行业发展趋于成熟稳定,开始进入深度渗透阶段2019年,直播行业因为电商直播的迅速崛起再次成为关注焦点,成为互联网最火的风口之一。2020年,由于疫情扩散带来的用户居家、延迟复工复产等问题,更是进一步刺激了线上直播的发展。不仅各平台、各企业纷纷加大对直播的投入,同时主播规模、用户规模也在迅速壮大。深度渗透期:受黑天鹅事件“新冠疫情”影响,线上化需求强烈,多行业青睐直播形式,加速直播行业的发展与渗透。多个平台开发直播功能、开放直播流量入口、出台直播扶持政策;教育、汽车、房产等以线下运营为主的行业也开始试水线上直播;主播群体更加多元,除了直播达人,越来越多的明星、KOL、商家、政府官员等开始进入直播领域。②直播用户规模接近六亿,网民渗透率超过六成,全民直播时代或将到来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3月,直播用户规模达5.60亿,即40%的中国人、62%的网民是直播用户。受疫情影响,“直播”形式在多个行业的关注度均有提升,预计2020年数据再创新高。③直播渠道价值抬升,平台踊跃投入资源,线上新型场景渗透率提升,供需两端双增长平台积极赋能,给予流量、资源支持;学习、消费、泛娱乐等日常生活场景的线上直播比重明显增加;渠道红利崛起,供需两旺。需求端用户关注度高,相比疫情前,疫情期间于百度观看直播的日均用户数增速达430%。(百度数据)二、典型行业线上直播生态——教育①教育直播的关注度攀升,3月同期增长56倍2020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鼓励教育资源直播式应用,也刺激各方对教育直播的关注。2019年,“教育直播”的关注度相对平稳;2020年,受疫情影响,“教育直播”内容的关注度攀升。以微信平台为例,2019年各月文章数均在600篇以下,阅读量均在200万以下;受疫情及教育政策影响,2020年3月,“教育直播”内容的关注度达到峰值。提及文章数2134篇,阅读量超1249万,同期增长56倍。②教育直播内容品类扩展,丰富在线教育内容生态越来越多的细分教育品类开始尝试线上化、直播化,如K12学科、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等均进入线上直播教学,较大程度的丰富了线上教育直播生态。③互联网平台与教育企业加大教育直播的渠道建设,不断开放创新教育直播入口根据机构属性、机构特点、用户群体,可以把教育直播类机构分为平台型、内容型、功能型三种。平台型——快手、虎牙等:作为平台链接教育机构和用户,教育企业和用户可以在平台上提供服务和消费内容。内容型——新东方、学而思等提供教育内容的专业服务机构。功能型——钉钉、企业微信、小鹅通等工具,专门为教育直播提供渠道解决方案的产品。三、典型行业线上直播生态——泛娱乐①泛娱乐内容的生产方式逐渐向线上转移,新型线上娱乐活动层出不穷随着直播在大众生活中的渗透,以及受疫情影响,泛娱乐内容的生产方式也在改变,出现了“云蹦迪”、“云旅游”等线上泛娱乐直播新内容。一方面,传统线下娱乐场所尝试拓展线上业务板块。另一方面,常见线下的娱乐活动也开始尝试线上化。②直播施工、直播睡觉等“慢直播”受关注,“无聊内容”受追捧由于线下活动受限、生活节奏放缓以及娱乐活动的匮乏,用户线上娱乐时间变长,注意力“过度饱和”的用户群体为“娱乐内容”的复苏提供了土壤,直播节奏较慢的“慢直播”渐受关注。③“宅”被迫成为生活常态,刺激“宅”文化的再度兴起“宅文化”最早起源于日本,主要是指专注于私人空间和精神追求的文化现象。受疫情影响,不仅用户自身创作出“橘子剖腹产、居家式旅游”等宅家娱乐活动,内容平台针对疫情之下的“宅家”场景,也推出了一系列“云娱乐”活动,满足用户居家的娱乐消费需求,推动“宅”文化再度兴起。四、典型行业线上直播生态——电商①直播电商获官方认可,政策利好产业快速发展随着线上消费的常态化以及疫情影响,直播电商在电商领域的渗透和战略地位的提升,政策支持、央媒站台、地方官员带货成为直播行业常态,助推直播电商产业快速发展。②直播电商市场规模达4338亿,但占网上零售规模和整体电商规模的比例较小,潜在增长空间大根据艾媒数据,2019年,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增速高达226%,为4338亿,仅为网上零售规模的4.1%,整体电商规模的1.1%,渗透率较低,增长空间大。③全行业积极加码线上化运营,拥抱直播电商根据单价和线上化程度,将直播品类按照四象限归类,如下图所示。电商直播品类集中的行业具有低价格、高线上化程度的特点。但可以看到,汽车、房地产等传统实体产业也在积极尝试线上直播。④主播身份更加多元,商家自播体量增长明显除了网红主播和商家运营人员外,明星、垂类KOL、企业高管、政府官员等,通过自播或参与其他主播的直播等形式开展带货。场外人士的积极参与,极大丰富了主播群体。⑤各平台加大直播电商投入,平台竞争愈发激烈作为连接直播电商供需两端的平台,电商平台、视频平台持续推出不同的流量和运营扶持举措,加大直播电商的投入,同时,一些内容社区也开始积极布局直播电商。淘宝直播:流量红利+供应链资源+网红造势,占据近半时候市场份额快手:去中心化模式+IP矩阵运营,赋能电商转化抖音:与话题人物合作开展直播带货,打造行业直播热点话题事件⑥企业自播成新风潮,总裁为品牌代言,同时积极联动平台和KOL扩大影响五、直播行业发展趋势①随着5G技术的发展,直播行业将被注入新的驱动力继2015年4G普及带来直播产业的迅猛发展后,5G或将为直播生态发展注入新的驱动力。②直播行业内容趋于多元,直播领域将更加垂直,直播精细化运营的重要度提升随着直播行业的发展、渗透率的提升以及行业内竞争的加剧,多元内容类型、垂直内容领域、精细化内容运营将是直播行业未来的趋势。
金牛湖 南京市六合区文化和旅游局供图6月14日,以“畅游滨湖山水,乐享湖湾生活”为主题的第十七届无锡太湖山水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在拈花湾举行。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生态旅游游客量年增长率稳定保持在15%以上。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强劲的旅游潜力,生态旅游硕果可期。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初夏时节走进位于南京市六合区程桥街道池杉湖湿地公园,郁郁葱葱的池杉与林间身形颀长的苍鹭让人立刻宁心静气。六合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田志文说:“近些年,六合区不断加强环境整治,依托山水人文资源,打造出了一批具有特色的生态景区,既美化了乡村环境,也发掘了旅游资源,带动了农民增收。”“我们能够提供的旅游产品,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得多。”去年9月举办的2019长三角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的一番话,点出生态旅游的无限潜力。生态旅游是指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我国生态旅游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3年9月,《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通过,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2016年,国家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到16亿人次,创造社会综合产值达1.5万亿元,生态旅游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具增长潜力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助力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禀赋各异,多面开花长三角是全国文旅产业最发达的地区,5A级景区占全国1/5,度假区占全国四成,旅游总收入占全国18.8%,沪苏浙皖互为最大客源地。2019年发布的《长三角生态旅游发展报告》显示,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长三角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已进入快车道。以沪杭宁为中心的旅游城市,兼具江南都市风貌与历史文化底蕴,构建了发达的旅游经济带。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认为,长三角一市三省生态旅游发展各有特色:上海突出都市环境下的生态旅游特色,江苏厚植绿色之基,浙江优化生态资源开发格局,安徽推动“旅游+生态化”建设。长三角的生态旅游合作也在不断推进。早在2018年9月,三省一市就发起成立“长三角生态旅游区联盟”,各会员景区基于该平台向长三角地区居民推出优质旅游路线及优惠票价。携程集团南京公司总经理易昆表示,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生态旅游由于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性质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喜爱。而长三角地区由于交通便利、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彼此之间更是互动频繁。扩容提质,硕果可期专家提醒,长三角城市群作为全球七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和排名靠前的城市群相比,第三产业的生产和消费潜力仍有待释放。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印伟认为,长三角生态旅游必须放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视野下通盘考虑。他提出,长三角旅游面临区域资源禀赋和消费需求不平衡的难题:“东部”旅游需求旺盛、旅游发展水平高,但旅游资源纵深相对不足,生态容量面临较大压力;“西部”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但旅游基础设施完备程度、旅游产品创新力度、旅游服务与管理高度等方面存在不足;乡村是城市休闲度假的主要承载空间,但乡村旅游环境、旅游产品整合、乡村空间利用等还很难满足城市消费能力释放的需要。盐城市大丰区由于拥有黄海湿地和中华麋鹿园等优质生态旅游资源常年吸引众多游客前往,大丰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旅游服务中心主任张帆结合管理经验提醒,生态旅游不是一种旅游产品,而是一种理念,人在这种旅游模式中不再是主体,而是客体,必须将保护当地生态置于首位,在此基础上再适度开发。省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发展处处长陈劲松认为,包括乡村旅游在内的生态型旅游属于可重复消费的旅游产品,同时目前还是个“蓝海市场”,可挖掘潜力较大,要注意挖掘当地文化,打造更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同时要注重当地生态保护。本报记者 颜 颖
直播行业因为电商直播的迅速崛起再次成为关注焦点,也成为互联网行业最受欢迎的行业之一,各平台,各企业纷纷加大对直播的投入,同时主播规模,用户规模也在迅速增长。由新榜研究院发布的《2020直播生态研究报告》显示:截止2020年3月,直播用户规模达5.6亿,即40%的中国人,62%的网民是直播用户,其中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2.65亿。典型线上直播生态——教育2020年,受疫情影响,教育直播内容的关注度攀升,以微信平台为例,2020年3月,教育直播内容的提及文章数达2134篇,阅读量超1249万,同期增长56倍。提供教育服务的平台有:快手,虎牙,新东方,学而思,钉钉,企业微信,小鹅通等;典型线上直播生态——泛娱乐随着直播形式的崛起,泛娱乐内容的生产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出现了“云旅游”,“云游博物馆”,“云音乐会”等等。除此之外,由于线下活动受限制,“慢直播”也吸引了用户的关注,典型内容有“直播施工”“直播睡觉”“直播宠物”等。典型线上直播生态——电商据报告数据显示,从2019年1月到2020年4月,微信公众号提及“直播电商”的文章数及阅读数峰值出现在2020年4月,文章数近2.5万篇, 总阅读数近6000万。直播电商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各个行业都在尝试线上直播,比如:汽车,房地产等。同时快手、抖音、哔哩哔哩等视频平台也为电商提供流量和运营支持。企业直播也成为新潮流,总裁为自己品牌代言,并且积极联动平台和KOL扩大影响力,提高带货率,为品牌带来更多流量和曝光。随着直播行业的发展,多元化内容类型,垂直内容领域和精细化内容运营将是直播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上内容来自OctoPlus Media Monthly Newsletter August Issue(奥博传媒每月新闻8月刊)。
2018年5月22日,2018年入境旅游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大会由中国旅游研究院联合Google中国共同召开,人民日报客户端旅游频道作为媒体支持。在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所副研究员李创新博士,分享了中国旅游研究院所做的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研究的一些成果。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所副研究员李创新东亚太地区取代美洲成为全球第二大旅游目的地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入境旅游格局发生变化。东亚太地区从2003年开始超越美洲地区成为全球第二大入境旅游接待地。全球接待的入境游客总量在2000年—2017年是持续增长,中间略有波动,但是整体趋势很明显。全球旅游呈现增长态势,新兴经济体国家在这里面有持续的发力,2017年比2016年全球层面国际旅游增长8700万人次,达到13.2亿人次,同比增长7%,远高于2001年以来持续稳定的4%的增长率,达到七年来最高的增长记录。最新的UNWTO数据告诉我们2017年全球各区域接待的入境游客的格局。欧洲作为传统的旅游接待地它的基础地位还是相当稳固接待了甚至超过一半的国际游客,其次是亚太,将近1/4国际游客集中于亚太,比亚太现在明显有差距的是美洲,而其他区域接待的很少,非洲、中东这些区域以及其他区域加起来接待了全球的入境游客市场份额不足10%。2017年亚太地区的国际游客,主要是集中在东北亚,其次是东南亚,南亚和太平洋战的份额相对较少。2017年亚太地区接待了3.24亿,比2016年整体涨幅5.8%。2017年美洲地区接待国际游客超过2亿人次,比2016年增加580万,涨幅2.9%,美洲地区接待的客流主要集中北美和南美,其次是加勒比,中美洲相对较少。非洲地区的格局,主要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接待份额相对高一些,北非地区相对低一些,它的整体涨幅是7.8%。2018年入境旅游专题研讨会现场中国入境旅游发展40年要了解中国的入境旅游比了解全球的入境旅游相对简单一些,因为我们现在做入境旅游研究,大多都是以改革开放为起点,所以我们研究中国入境旅游40年。从发展阶段上,这个发展阶段供大家参考,我们作为一个业内交流的东西,不作为权威性的结论。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本世纪初,中国旅游业发展模式是“优先发展入境旅游”的非常规发展道路。第一个阶段,1978—2007年入境旅游大发展的时期。发展总体方针“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游、适度发展出游”。第二阶段2008—2016年入境旅游增速相对放缓。从2008年9月美国华尔街的全球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现在余威尚在。2008年我们国家提出来大力发展国内游,积极发展入境游,有序发展出境游,后来有小的修改,变成规范发展出境游戏每个时期提出来的发展理念和思路,都是结合我们当时面临的问题。国内旅游2017年超出50亿人次,入境和出境基本1亿人次略多,1.3亿+,所以从总量上我们国家略有调整。展望未来,我想我们也提出来一个观点,我国入境旅游将进入第三个阶段,是2017—2035年,也是契合国家战略,我们要基本实现旅游强国。新时代是最大的机遇,十九大也提出来进入新时代。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安排:一个是2020—2035,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是2035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以建设世界强国,我们这里面也提出来核心的一些观点,入境旅游责无旁贷,从现在到2035年,国家发展目标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旅游业的目标则是基本实现旅游强国目标。作为衡量国家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入境旅游是我国从旅游大国迈向旅游强国的固本之基。2018年入境旅游专题研讨会现场中国入境旅游在过去五年中间的发展成就2016年UNWTO公布的全球入境过夜旅游人次十强排名,依次是:法国、西班牙、美国、中国、意大利、英国、德国、墨西哥、泰国和土耳其。后五名基本上近些年略有波动,前五名基本是稳定的,中国整体上的一个排序近十年基本上稳定在全球的第三或者第四,能够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余威尚在的今天,能够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已属不易了。所以这里面的发展成就我们这样概括。第一,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等幅面因素实现入境旅游持续稳步增长。第二,入境旅游的客源日趋多元,市场结构逐步优化。从这里面外国人占比已经超过20%,港从客源国构成我们可以看到,韩国、越南、日本、缅甸、美国、俄罗斯、蒙古、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印度、泰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尼、德国、英国、法国等等这些国家,还是近邻为主。根据我们近几年的观测,“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在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中的活跃度在持续上升。第三,旅游产品结构更加合理,旅游产品体系持续完善。今天入境游客来到中国可以实现更多的体验项目,不仅仅可以接触到古老的中国,也有当代中国所取得的最新发展成就。从产品上我们可以讲观光旅游产品、度假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现在体系都在持续丰富。第四,接待设施与配套功能持续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稳步提升。旅游标准实施、提升入境旅游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水平、开放引进国际管理模式与服务模式、推动旅游企业服务质量体系不断完善、旅游队伍建设加快,不断增强旅游服务能力、旅游目前建设和旅游诚信体系,进一步促进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改善了入境旅游发展环境。第五,旅游市场主体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资本技术等新要素和新动能持续发力。市场要发展,其实这里面的主力是市场主体,我们把产品和服务做好才有可能让游客得到好的体验,并且将美丽中国口碑宣传出去。第六,旅游主题形象更加鲜明,“美丽中国”成为国家旅游形象的本底支撑。全方位的中国要展现给境外游客的,我们的宗旨是展现一个美丽中国,包括社会建设之美、生态文明之美、现代中国、崛起的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让更多的入境游客认识到不仅仅是宏大叙事的一个国家,而是更加鲜活的具有生命和活力的越来越多的真实的人民。第七,也是近些年来取得明显成就的,我们通俗一点概括为旅游外交。近些年干的一些事情,高级别会议、中外旅游年、平台和机制以及国际旅游组织,最有代表性的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在中国倡议发起并且在中国召开。这些都是大家的一些成绩。第八,我们是一系列工作的一个概括,这是非常系统的一个工作,便利化。近些年我们推进了签证便利化,从72小时过境免签开始,后来拓展到144小时的过境免签,主要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以及上个月启动的海南岛59国游客免签。后面我们考虑更多的向二线城市、中西部城市进一步扩散。2018年入境旅游专题研讨会现场入境旅游的“中国经验”中国入境旅游取得什么样的经验?也是仿照刚才的放假我们大致总结了八条经验,这些经验基本上是中国特色的,也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出来的经验。第一,中国梦。抓住中国梦的战略机遇,持续提升中国旅游行形象和国家形象。以前我们更多认识入境游是做好的产品,吸引更多的人来,让他将口碑传播出去,在发展到今天以后,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形象的重要性,要让每一个没有来中国旅游的听到中国,要让每一个没有决定要不要来中国的,要在面向这些客源群体提升中国的知名度。第二,全域旅游。全域旅游最关键是发展理念转变。我们以前理解可能就说六要素,行吃住游娱购,来了以后一定要有景点,但是其实景点在发展的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应该讲是泛景点化的一个导向。产业深度融合,这是全域旅游,最主要的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各地入境旅游的发展模式向区域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加速转变。第三,厕所革命。厕所革命其实主要我们是把这个作为一个标签来认识,它整体反映的是我们国家的基础和服务设施的全面提升,以厕所革命为工作抓手推进旅游综合服务配套全面升级,从景区拓展到全域,从城市拓展到农村,深入推进厕所文明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世界大力倡导文明如厕风尚,从数量增加拓展到质量提升,从东部拓展到中西部。第四,将政府主导和市场主体有机结合,深度激发旅游市场内在的活力和生命力。这点应该也是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是政府在做一些指导,比如前面制定发展战略,对入境旅游的各种鼓励性、奖励性的政策,市场主体激发活力和生命力,推动了互联网+旅游等快速融合,加快新兴互联网的龙头企业。第五,“一带一路”,这个讲客源市场结构就谈到了。进一步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重点拓展区域,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分批次、分步骤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旅游合作,大力开发“一带一路”沿线的潜力客源市场,进一步扩展“一带一路”沿线中远程客源市场。因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的顶层战略,所以各个系统应该都要跟这个战略保持一致性。第六,推广工作的创新。我们这些年发展变化还是非常明显的,包括一些具体的工作里面,包括培训,包括建立与社交媒体的沟通对接机制,包括利用新媒体向境外开展宣传推广等等,成绩大致列了一些,当然我们方向也会进一步坚持下去。第七,产业政策。包括潜力释放、扩大开放、提升积极性和提高重视,这里面包括依托自贸区、边境旅游实验区、跨境旅游合作区等。第八,政策叠加效应。优惠政策好,比优惠政策更好的是什么?是优惠政策的叠加,包括72小时过镜免签、航线开辟、边检便利,能不能集中在核心城市试点?比如今年海南省的多种优惠政策的叠加,自贸区、便利化、签证便利化等等,这个也是中国的一个经验。2018年入境旅游专题研讨会现场旅游结构优化与品质升级是促进新时期入境旅游发展的根本导向如果说以前单纯的可能我们追求的是量的增长,从十九大以后我们讲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同社会供给之间的矛盾,旅游的发展其实也可能要有所转变了,单纯追求量对中国的意义已经不足我们对结构和品质的追求了,结构和品质的追求对于当今中国而言更加具有战略意义。主要的建议这里面也是八条。第一,围绕“美丽中国”整体旅游形象包装好宣传好旅游推广对象。第二,加强网络互动营销,构建互联网+的境外旅游宣传推广体系。第三,充分挖掘大国的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国家精品旅游带和跨过精品旅游线路体系。第四,在地方和区域试点经验基础上持续深入推进签证便利化,比如海南现在在做一些积极试点。第五,重视入境旅游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强空中航线与旅游交通体系建设。第六,进一步推广离境购物退税政策,扩展购物退税业务试点地区与城市。第七,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搭建旅游合作共同体城市旅游合作机制。第八,促进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加大新业态市场主体培育。2018年入境旅游专题研讨会现场
10月20日至22日,由中国旅游研究院、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和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主办,金坛茅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和人民文旅·蜗牛景区管理集团承办的“2020中国未来景区大会暨长三角旅游高质量发展金坛茅山论坛”在常州举行。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战冬梅博士代表课题组发布了《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的核心观点和主要数据。《报告》以“景区是生活的温暖,更是向上的力量”为核心观点展开,就景区走出疫情,走向振兴,面向小康时代的未来发展进行了阐述。《报告》首先以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测算为依据,分析了旅游景区市场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其次是从负责任的政府、积极创新的市场主体以及热爱旅游生活的人民和宏大扎实的市场基础论述了景区振兴的基础和必然性。第三是指出小康旅游时代,景区的振兴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面向未来。《报告》认为,景观之上的美好生活是景区振兴和复苏的方向,文化和科技是旅游景区的发展动能,旅游景区不仅是自然空间和历史遗址,也是生活空间和当代场景,为推进景区高质量发展,既要考虑强制和推荐性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更要考虑企业标准。《报告》指出,夜间旅游产品是景区发展的新蓝海,冰雪旅游、避暑旅游进入高速通道,助推相关景区提质发展,红色景区、文化类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日渐增强,生态类、休闲度假类景区日益受到游客关注,乡村旅游转型和提质发展成为景区发展的新机遇。《报告》分析认为,对景区的振兴需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未来已来,但任重道远。小康旅游时代,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下,困扰景区发展的痼疾不会一蹴而就地消失,需要景区人的智慧、力量和担当,在新发展格局中继续发挥景区的旅游业核心载体作用,走出景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报告》还系统分析了2020年以来景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投资情况、景气指数、景区消费需求与服务质量以及景区相关政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报告》称,过去的一年,景区观光旅游占比首次上扬,文化类景区持续升温,夜间旅游快速增长,而未来景区的蓝海将是面向游客,面向日常生活,小即是美将会成为未来景区旅游产品开发的趋势。景区投资进一步凸显文化特性,投资尤为看重有成熟IP的景区企业。景区企业家在开年之初对景区行业信心高涨,随后经历低谷并恢复平稳。游客追求更高品质的景区体验。需要注意的是游客的出游半径呈现出散客越游越远、团队越走越近的局面,且家庭同游景区明显增多。景区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了景区的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国有景区门票降价势在必行。《报告》强调,新时代下,景区发展迫切需要理论的沉淀和总结。(图片均来自《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2020)》展示PPT)责编:任文
中国网10月21日讯 10月20至22日,由中国旅游研究院、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和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主办,金坛茅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和人民文旅、蜗牛景区管理集团承办的“2020中国未来景区大会暨长三角旅游高质量发展金坛茅山论坛”在常州举行。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战冬梅博士代表课题组发布了《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的核心观点和主要数据。《报告》以“景区是生活的温暖,更是向上的力量”为核心观点展开,就景区走出疫情,走向振兴,面向小康时代的未来发展进行了阐述。《报告》首先以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测算为依据,分析了旅游景区市场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其次是从负责任的政府、积极创新的市场主体以及热爱旅游生活的人民和宏大扎实的市场基础论述了景区振兴的基础和必然性。第三是指出小康旅游时代,景区的振兴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面向未来。《报告》认为,景观之上的美好生活是景区振兴和复苏的方向,文化和科技是旅游景区的发展动能,旅游景区不仅是自然空间和历史遗址,也是生活空间和当代场景,为推进景区高质量发展,既要考虑强制和推荐性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更要考虑企业标准。《报告》指出,夜间旅游产品是景区发展的新蓝海,冰雪旅游、避暑旅游进入高速通道,助推相关景区提质发展,红色景区、文化类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日渐增强,生态类、休闲度假类景区日益受到游客关注,乡村旅游转型和提质发展成为景区发展的新机遇。《报告》分析认为,对景区的振兴需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未来已来,但任重道远。小康旅游时代,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下,困扰景区发展的痼疾不会一蹴而就地消失,需要景区人的智慧、力量和担当,在新发展格局中继续发挥景区的旅游业核心载体作用,走出景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报告》还系统分析了2020年以来景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投资情况、景气指数、景区消费需求与服务质量以及景区相关政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报告》称,过去的一年,景区观光旅游占比首次上扬,文化类景区持续升温,夜间旅游快速增长,而未来景区的蓝海将是面向游客,面向日常生活,小即是美将会成为未来景区旅游产品开发的趋势。景区投资进一步凸显文化特性,投资尤为看重有成熟IP的景区企业。景区企业家在开年之初对景区行业信心高涨,随后经历低谷并恢复平稳。游客追求更高品质的景区体验。需要注意的是游客的出游半径呈现出散客越游越远、团队越走越近的局面,且家庭同游景区明显增多。景区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了景区的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国有景区门票降价势在必行。《报告》强调,新时代下,景区发展迫切需要理论的沉淀和总结。来源:中国网
产业分析本报记者 吕红星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是公认的环境友好型绿色产业、幸福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更是给具有生态旅游资源的农村地区脱贫致富指明了方向。要把握住生态旅游的内涵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不同的国家和个人对生态旅游有不同的理解。他认为,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是自然环境,为了珍重当地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完整性,生态旅游必须是小规模的,也可称之为小众旅游,其具有对自然环境的强烈保护责任,也并非排斥经济利益,当地居民能参与旅游开发与管理并分享其经济利益,因而为环境保护提供支持,也期望起到环境教育的作用。而且生态旅游应该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被放在突出位置,生态旅游业无疑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但应该看到,生态旅游离不开农村,但是并不是所有农村都可以发展生态旅游业。在刘思敏看来,一些农村比较偏远,农民也比较分散,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也不太好、土地资源贫瘠,不适合大规模耕种的农村不适合搞生态旅游,同时,大规模的平原地带的农村也应该以农业为主,也不适合搞生态旅游。“只有那些生态资源比较好、民俗比较浓郁、地方特色比较突出、交通比较发达,特别是离大城市较近的周边地区,应该通过旅游来实现乡村振兴。因为,乡村作为乡愁的一种寄托,使得乡愁本身就作为一种消费品存在,这些地区应该是以‘旅游+农业’为主。”刘思敏强调。中国生态旅游问题的对策我国的生态旅游业由于起步晚、发展程度不高等原因,在开发经营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有些地区在发展生态旅游时,往往不顾长远利益,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过度利用资源,最终造成无法补救的悲剧。还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当地GDP的增长,在没有考虑实际的情况下,便盲目开发旅游资源,几乎没有生态学和环境保护的专业人员参与规划。“有些部门、地方在制定生态旅游规划、标准时,甚至不去关注国外已广为普及的规范、标准,而以‘适应国情’为名,提出了发展‘大众生态旅游产品’,建设‘生态旅游大省’,实现‘生态旅游收入××亿元’等目标,这毫无疑问地与‘原教旨主义’的生态旅游相违背。”刘思敏表示。据刘思敏介绍说,所谓“原教旨主义”的生态旅游是小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是在欣赏自然的同时,更强调了解和保护自然环境,不以经济收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的旅游方式。在发展生态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破坏生态旅游资源来获取利润的做法,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针对我国实际,刘思敏提出了四大对策及政策建议,即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建立生态旅游认证体系;科学规划生态旅游,推行生态旅游示范区;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创造良好的生态旅游发展环境;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导游的积极作用。他强调,由于生态环境的特殊性、敏感性、脆弱性,必须对生态旅游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既要注意功能分区,又要考虑环境承载力,建立生态监测站,对生态负荷和游客容量进行监控,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为了发展而去发展生态旅游。同时,在实践发展中也可以进行试点、示范,选择适当的地区,按照生态旅游的要求进行试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予以推广。在刘思敏看来,中国应该借鉴国外类似景区的经验教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