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关于我市生态系统保护的调研报告纯羊绒

关于我市生态系统保护的调研报告

一、我市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基本情况近两年,随着我市生态环境整治持续推进,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水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呈现逐渐恢复和修复趋势。1.我市自然生态基本情况。我市地处长白、华北、蒙古三大植物区系和东北、华北、蒙新动物区系交汇地带,动植物资源均比较丰富。全市野生动植物1000余种,有金雕、狍子、黄菠萝、水曲柳、天女木兰等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太子河特有“河刀鱼”远近闻名。全市林业用地面积471944.2公顷,主要植被群落为油松林、油松及落叶阔叶混交林、阔叶林和草木群落,森林覆盖率为47.73%、林木绿化率为48.5%。全市现有白云山(省级)、西平(市级)、三岔河(县级)等8处自然保护区。现有仙人台、岱王庙、老虎山等8处森林公园。2.生态系统保护工作积极开展。2017年制定印发《大我市生态系统实施方案》《我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我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7—2020年)》等系列生态环保文件,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红线、自然资源集约使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制度,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机制和生态文明评估考核及责任追究机制,使我市生态环境整治和生态系统保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3.水生态系统恢复趋势向好。全市境内有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66条,根据26个地表水断面监测结果,目前我市总体水环境质量状况呈现逐年向好趋势,主要超标污染物氨氮呈下降趋势。随着我市对生态环境整治,水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在曾经污染很严重河流里,消失已久的野生河蟹等水生动物已重现繁衍生息,我市水生态系统正随着全市水环境的改善而逐渐恢复和修复。4.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有序推进。三年来,全市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岫岩县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3.1万亩,台安县实施沙化治理工程,完成造林1.66万亩,全市退耕还林保存面积8.4万亩。继续实施村屯绿化工程,制定《我市村屯绿化工作实施方案》,完成村屯绿化示范村建设111个。持续开展青山工程,全市共完成矿山生态治理3.27万亩,累计投入资金10.8亿元。积极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每年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监测覆盖率95%以上。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在生态环境整治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在生态系统保护工作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1.生态系统保护意识亟待加强。一是各地区、部门对生态系统保护认识不深,存在把环境污染治理等同于生态系统保护的认识差异。忽视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质量的深入认知,生态系统保护没有同环境整治协同开展。二是企业、百姓生态系统保护意识淡薄。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乱占、乱伐、乱倒等行为随处可见,在农业生产中剩余杀虫剂残液、药瓶没经过任何处理随意丢弃,很少有农民具有生态保护意识。三是还没有建立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系统保护的激励机制和促进生态系统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没有形成政府、企业、群众联动保护生态系统的氛围。生态系统保护专业人员缺乏。2.生态系统保护工作体制机制还需完善。一是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工作机制。环保、林业、农委、水利等多个部门职责不清、交叉管理、相互不协调,存在“九龙治水,九龙也都不治水”的现象。二是高效生态系统保护监测体系尚未形成,农田质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监测范围和要素覆盖不全,监测监控能力薄弱,生态监测数据数量少、孤岛化严重,不能适应生态保护和监管工作需要。三是生态保护责任追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市还没有系统完整的党政领导干部关于生态系统保护责任追究制度,问责机制还不完善,还没有形成明显惩戒效应和广泛社会影响。四是资金投入不足,尚未形成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系统保护资金投入少、投入渠道单一,生态保护任务难以落到实处。生态补偿要素与标准、补偿流程与对象、补偿方式与资金来源等均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模式尚未健全。3.生态系统保护历史欠账较多。一是水污染严重,致使水生态系统保护形势严峻。主要城镇下游河段地表水污染较重,大量城镇污水排放造成水质长期超标,水生态系统修复、恢复缓慢。二是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系统影响较大。在农村使用杀虫剂和除草剂十分普遍和随意,2017年全市肥料施用量(按含量100%折纯)为7.9365万吨,农药(按含量100%折纯)为974.64吨。少数农民对山区榛子林及果树园违规使用剧毒杀虫剂,往往造成对整个一个山坡各种动物同时灭杀,对生物链形成严重破坏。三是矿山开采积累问题较多。我市矿山开采占用林地面积大,全市采矿用地13542公顷,矿山复垦恢复不及时不到位,既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破坏,也减弱了林地所拥有的天然蓄水功能。四是林地质量需要提高。受地质等因素影响我市天然林质量不是很高,同时,乱砍盗伐、蚕场桑树倒茬、放牧、烧柴等人为因素也降低林地质量,既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恢复,也降低林地天然蓄水能力,造成水土流失,在东部山区增加山洪等地质灾害的破坏力。岫岩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为2002平方公里(约300.3万亩)占总面积的44.4%,主要分布为蚕场110万亩(其中砂化约50万亩),坡耕地32万亩,沟道97万亩(含河流),疏林地49万亩;矿山、采石场、道路及建筑占地10万亩;其它迹地2.3万亩,水土流失侵蚀模数平均为1500吨每平方公里。五是以各种理由侵占生态保护区情况还有发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在保护区体现比较直接,违规建设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保护区控制线内村庄或其他建设不断“长大”,湿地保护区存在受农田侵占现象。4.人为破坏生物多样性现象严重,依法整治没有及时跟进。一是“电鱼”、“电林蛙”等非法渔猎行为十分猖獗普遍。由于近两年水污染治理后水质变好,河里鱼由以前受污染不能吃,现在可以食用,而使捕鱼人增多。各村专业“电鱼人”常年在河流、河汊、水塘等公共水域用电抄网捕鱼;“电鱼船”非法捕鱼现象也屡禁不止;在东部山区用电抄网捕杀林蛙十分普遍,电网所过之处小鱼、幼鱼及各种水生昆虫都难逃灭顶之灾。二是小网眼拦河网、超长“地笼”随处可见,“药鱼”行为时有发生,对鱼类繁衍生息造成极大损坏。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遭受人为破坏较重,使我市河流距总书记“鱼翔浅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三是打击非法捕鸟虽受到重视,但受交通等因素限制,管理死角较多,在乡村非法捕鸟、网鸟行为仍然存在。四是监管力量不足。生态系统保护监管人员少、装备差、执法监测手段落后,难以实现野外栖息地全面巡护和巡查。村级没有固定的环保监督人员,环保管理能力薄弱,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处置能力较低。三、几点建议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思想,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多样性、保护与修复工作长期性,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不断完善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工作制度,实施重大环保工程,以生态环境整治为基石,全面提升我市生态系统保护工作水平,推进我市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1.以改革为动力,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发展。一是及时转变观念。各级政府及各部门要切实提高对生态系统保护工作认识,在谋划各项工作同时把生态系统保护工作融入其中,将生态系统保护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底线、红线。二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生态系统保护领导小组,建立完善统筹协调机制,统一组织、指挥、协调、督促生态系统保护工作。三是改革设立国有自然生态监管机构。按照国家机构改革要求,将环保、水利、林业、国土、农委等部门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成立我市专业化生态系统保护职能部门。构建市县镇村四级纵向多层次管理体系,理顺各类生态保护区域管理体制。四是强化督导考核。进一步完善生态系统保护目标责任考核等制度,建立生态系统保护责任追究机制。探索实行重大生态系统事故一票否决制和单位负责人离任报告制度。2.坚持统筹理念,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工作顶层设计。一是在《大我市生态区建设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我市生态系统保护实施计划》。二是坚持规划先行。构建覆盖全市范围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体系,将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理念、措施落实到规划、管理、工程建设、监测评价等各个环节中。制定水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系列规划。三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依法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建立完善更为严格的审批制度和监督措施,确保不越红线一步。四是完善生态系统保护技术体系。积极吸引生态系统保护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国内和国际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借助大数据的力量,构建和完善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体系。五是加大投入,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向上争取中央、省专项资金支持,通过政策引导、投资补助等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各个领域,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扩大补偿范围,合理提高补偿标准,构建政府主导法定补偿与市场化补偿相结合的补偿体系。3.以环境治理为基石,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八大工程。紧密结合我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有利成果,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快速稳定发展。一是以水污染整治为基础,提高水环境质量,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实现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二是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实施以优化造林结构、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防护林建设等为重点的生态林建设工程。三是打造绿色矿山,以矿山退役、尾矿治理、矿山复垦为主的矿山生态恢复工程。四是强化保护和建设山地林草植被,提高河流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开展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水土保持工程。五是建设以无公害农产品、林地经济、生态旅游等为发展方向的生态农业工程。六是开展以农村禽畜污染、生活污染、面源污染整治、乡村绿化等为重点的生态村镇建设工程。七是实施以划定生态红线为基础,以生态保护区、湿地保护区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保护工程。八是在我市主要河流实施全面禁捕、禁捞,开展为期三年的休渔工程。4.以严格执法为突破,开展四项专项整治行动。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结合“河长制”,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纵向到底,农委、林业、公安、村委会等相关部门单位横向联合,以村为单元格的全覆盖执法体系,强化打击、防范和宣传教育职能,对违法行为施行法定上限处罚。一是开展电网捕鱼专项整治行动,依法严厉打击非法“电鱼”、“电林蛙”、“药鱼”、设置拦河网等行为。二是开展 “网鸟”及非法狩猎专项整治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张网捕鸟、投毒药鸟及设套捕捉野生动物等乱捕滥猎行为,保护森林野生动物种群繁衍。三是开展林业“两乱”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乱砍滥伐、非法侵占天然林及其林地的行为。四是开展伪劣农药专项整治行动,严格农药市场管理,坚决杜绝伪劣农药的销售和使用。 5.以舆论宣传为先导,强化宣传和公众参与。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是全社会的事业,通过电视、报纸、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宣传和科学普及工作。让生态系统保护进校园、进村落、进企业,提高全民生态系统保护意识,培养群众生态觉悟,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营造生态系统保护社会氛围。通过政策优惠、冠名、表彰、授予荣誉称号等措施,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生态系统保护之中。

感兴

黄山市生态环境局开展“十四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专题调研

近日,黄山市生态环境局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带队赴各区县开展“十四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专题调研。各调研组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问卷及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我市“十三五”期间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十四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需求。在各区县召开的座谈会上,规划编制单位介绍了我市“十四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的背景、意义和难点。相关单位、重点乡镇、部分村委会、相关领域人员及企业代表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展开讨论,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会议要求规划编制单位要坚持开门编规划,问计于民,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规划编制中来。各区县生态环境分局要重视本区县的“十四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认真谋划目标任务,并做好与上位规划的衔接工作。本次调研结束后,各调研组将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提交高质量的规划编制意见建议。【来源:生态科张笑天】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不知太初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发布,涉及这些内容

今天(5月31日)上午,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多数受访者认为居住地周围的环境问题改善显著。节约资源方面,海南、北京、上海受访者过半数会自带购物袋。此外,在分类投放垃圾方面,记者发现存在“认可度高践行度低”的现象,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成为阻碍践行垃圾分类的最主要原因。据介绍,本次调查是第一次面向全国公民生态环境行为开展的客观量化摸底,面向不同群体集中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回收有效样本13086份,范围覆盖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市区。调查发现,公众普遍认可自身行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全国多数受访者认为居住地周围的环境问题改善显著。从各地改善情况来看,北京、河北、天津、上海等地认为当地大气污染问题得到显著改善的人数占比最多;浙江、云南、福建等地认为水污染得到显著改善的占比最多。调查显示,关注生态环境方面,超六成受访者经常关注生态环境信息,其中高学历人群、城镇居民、从事环保相关工作的群体对生态环境信息更为关注。受访者对生态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总体良好,78.8%的受访者了解“露天烧烤会产生PM2.5”,65.8%的受访者了解环保举报热线电话。节约能源资源方面,公众践行度较高,普遍“知行一致”。调查发现,近九成公众经常注意“随手关灯、及时关闭电器电源”。同时,超七成公众对自身践行“外出就餐时适度点餐或餐后打包”行为评价较高。购物时自带购物袋方面,调查发现不同地域存在差异,海南、北京、上海的受访者自带购物袋的比例相对较高,“总是”或者“经常”自带购物袋的比例分别是60.5%、58.4%、55.9%。践行绿色消费方面,公众高度认可绿色消费的重要性,但受质量和价格等因素影响,践行度相对较低。低碳出行方面,低碳出行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多数公众采取的主要出行方式。84.6%的受访者认为“日常出行以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为主”对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63.3%的公众总是或者经常采取低碳出行方式。阻碍公众低碳出行的最主要因素是“不方便”,达到了63.1%,其次是人行道、自行车道、公交站点等基础设施不完善,达到了53.5%。分类投放垃圾方面,公众高度认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但践行度普遍较低。高达92.2%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对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是重要的,但仅有30.1%的受访者认为自身在垃圾分类方面做得“非常好”或“比较好”。受访者认为,阻碍践行垃圾分类的最主要原因是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达到了63.7%;其次是垃圾集中转运时不分类,所以没必要分类投放,达到了59.6%。此外呵护自然生态方面,89.5%的受访者不购买使用食用珍稀野生动植物或其他制品。来源 北京晚报 记者 张航 编辑 丁肇文流程编辑 TF003

杜鹃山

生态环境部发布《“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北极星大气网讯:2016年11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按照《规划》要求,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林草局围绕主要目标指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实施情况,对《规划》开展了中期评估。有关情况如下。一、《规划》实施总体进展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进展顺利。(一)目标指标完成情况《规划》提出了 22 项主要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 9 项,预期性指标 13 项。从进展情况看,截至 2018 年底,22 项主要指标达到序时进度,个别指标提前完成。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8 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含已于 2019 年 1 月并入济南的莱芜市,下同)优良天数比率为 79.3%,较 2015 年上升2.6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较 2015 年下降 24.6%;1940 个国家地表水评价考核断面中,I-Ⅲ类断面比例为 71.0%,劣 V 类断面比例为 6.7%;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为 74.6%,均达到或超过预期进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两项指标进展顺利。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截至 2018 年底,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18.9%、13.1%、8.5%、8.9%,排放降幅均超过预期进度。生态建设顺利推进。2018 年,全国森林覆盖率 22.96%,森林蓄积量合计 175.6 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55.7%。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总体保持稳定。三年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 6.63 万平方公里,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17.92 万平方公里。(二)主要任务推进情况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主要任务进展顺利。1.积极夯实绿色发展基础强化生态空间管控。京津冀、长江经济带 11 省(市)和宁夏等 15 个省(区、市)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其他16 个省(区)基本形成划定方案。启动“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工作。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提前两年完成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及淘汰关停落后煤电机组的“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持续推进造纸、制革、印染、农药等主要涉水行业重污染产能退出和化解。开展京津冀地区协同保护。持续开展京津冀风沙源治理生态工程和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组织完成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深化大气污染控制中长期规划研究,京津冀共同发布《建筑类涂料与胶粘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限值标准》。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长江干流岸线保护和利用专项检查等专项行动。“清废行动2018”挂牌督办的 1308 个问题整改完成 1304 个。启动消除劣Ⅴ类水体行动。强化绿色科技创新。中央财政投入140 多亿元,实施“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和“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等一批重点生态环保科技专项。完善环境标准体系。制修订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2 项、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 24 项、生态环境监测类标准 194 项、环境基础类标准 5 项和生态环境管理规范类标准 133 项。加强国际环境合作。推动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将“平衡和可持续的合作原则”纳入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联合公报。启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筹建工作。2.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截至 2018 年底,全国城市、县城建成运行污水处理厂 4332 座,污水处理能力达1.95 亿立方米/日。稳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538 个城市编制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央财政安排 180 亿元支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三大粮食作物农药使用量连续三年负增长,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强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初步形成“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生态环境监管格局。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排污单位实时自动监控系统。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能力。33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1436个国控城市空气监测站。发射高分五号环境卫星。完成国家空气和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构建国家-区域-监测机构三级质控体系。强化信息系统建设。建成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固体废物信息管理系统等大数据应用平台。扎实推进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3.明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完成《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任务。出台 20 余项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配套政策,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顶层设计。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深化重点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成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建立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完善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实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开展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监督定点帮扶。加强“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有序推进“煤改电”“煤改气”。重点地区大力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指导重点区域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狠抓重点行业环境管理。全国煤电机组累计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8.1 亿千瓦。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开展船舶与港口污染控制,推广应用新能源车辆。全面供应国六车用汽柴油。4.持续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推动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年平均浓度分别由 2015 年的 3.9 毫克/升、0.76 毫克/升下降至 3.4 毫克/升、0.49 毫克/升。实施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在滇池、洱海等重点湖泊开展专项综合督导。推进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六河五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优先保护良好水体。截至 2018 年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发现的 6251 个环境问题,整改完成 6242 个。推进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定期调查评估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和污染源周边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动态更新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和污染源清单数据库 。大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提出的 2018 年工作目标已基本实现。36 个重点城市黑臭水体涉及的 101 个国控断面中,I-Ⅲ类水质比例同比提高 3 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同比下降 4.9 个百分点。5.继续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海洋污染综合治理。印发《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组织开展入海污染源排查整治。印发《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强化海洋生态保护监管。划定 11 个沿海省份的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将全国约 30%的近岸海域和 37%的大陆岸线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严控新增围填海造地,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提升海洋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启动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修订工作。开展“湾长制”试点。健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推进海洋垃圾(微塑料)污染防治和专项监测。开展“碧海”专项执法行动。6.扎实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夯实土壤环境管理基础。完成 55.8 万个点位、69.8 万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28 个省份初步建立污染地块联动监管机制。省会城市基本建立污染地块名录,212 个地级城市建立并公开污染地块名录。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在江苏、河南、湖南等省6个县整县推进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试点。在湖南、河南、广东推进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划分工作。强化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防治。各省(区、市)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在江苏、河南、湖南等省 6 个县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试点。7.稳步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完善水污染治理基础设施。截至 2018 年底,全国涉及废水排放的 2411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工业集聚区,有 2357 家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有 2348 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基本完成造纸、焦化、氮肥企业的达标排放改造。实施自动监测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排污单位主要污染物烟气排放达标率大幅提升。开展工业污染源自行监测。发布 18 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全面完成全国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管理系统联网工作,约 2.8 万家企业编制完成自行监测方案。8.有效防范和降低生态环境风险完善风险防控和应急响应体系。初步建立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制度,7 万多家企业完成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和备案工作。印发《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推荐方法》,组织开展绘制长江经济带环境风险地图试点。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力度。印发《关于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控制的意见》。截至 2018 年底,全国共排查确认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 13897 家。各省份制定重金属污染防控方案,加强重金属污染物减排。提高危险废物和固体废物监管水平。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关于坚决遏制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的通知》。全面落实《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夯实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基础。印发《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第一批)》,印发《中国严格限制的有毒化学品名录》(2018 年)、《关于禁止生产、流通、使用和进出口林丹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公告》。完成全国环境激素类化学品生产使用情况调查。9.持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 年)》。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本底调查评估试点,初步构建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和数据平台。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出台《关于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意见》。退耕还林还草 3978.7 万亩,退牧还草 1.15亿亩。完成防沙治沙任务 663 万公顷。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河湖地下水生态补水试点河段 80%的地下水监测站点水位回升。新增封禁保护区 35 个。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08平方米。管护重点生态区域。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完成中幼林抚育 6575 万亩。保护草原生态系统,落实禁牧面积 8000 万公顷、草畜平衡面积 1.7 亿公顷。开展两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生态补偿。制定《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推动新安江等流域上下游相关省份签署跨省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10.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健全法治体系。对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提出修正案。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犯罪行为。强化源头预防。完成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区域战略环评。深化环评“放管服”改革,两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完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截至 2018 年底,全国法院共受理社会组织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178 件,审结 98 件。完善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全国法院共受理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案件 3113 件,审结 2247 件。促进公众参与。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推动全民共同参与建设美丽中国。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关于推进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的指导意见》。发挥市场作用。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试点。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2018年底,全国绿色贷款余额8.23万亿元。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创新监管方式。推动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制度,发布《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7 年版)》。全国共计核发近 4 万张排污许可证。11.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组建生态环境部。组建生态环境部,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实现了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陆地和海洋、城市和农村、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五个打通”,以及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贯通。开展督察工作。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例行督察与专项督察,实现第一轮例行督察全覆盖,并对多个省份开展“回头看”。按照排查、交办、核查、约谈、专项督察“五步法”工作模式,深入推进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监督定点帮扶。强化监管力量。成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管理局”。组建生态环境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辽、太湖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及其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压实地方责任。开展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工作。出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对地方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推进省以下垂直管理和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印发《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统筹推进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统筹推进环保垂改、地方机构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二、《规划》实施的主要做法和体会《规划》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最根本的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舵定向、英明决策,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实践伟力,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率先垂范。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研究部署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研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批示。韩正副总理多次就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压实责任,全力攻坚。(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我们要做到“八个坚持”,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用心服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全民行动,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坚持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将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底线,将《规划》主要目标指标层层分解,全面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四)坚持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集中力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七大标志性战役,实施一批重大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五)坚持落实“六个做到”。做到稳中求进、统筹兼顾、综合施策、两手发力、点面结合、求真务实,努力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顶层设计有力、有序、有效转化成施工图和实际成效。(六)坚持不断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完成生态环境部组建,生态环境部门机构设置得到加强,人员编制进一步充实,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垂改取得积极成效。三、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总体形势比较严峻,工作中存在挑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还不牢固。(一)部分地区面临发展和保护双重困境。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部分地方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解不深不透,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认识不到位,压力传导存在逐级递减问题,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所放松。(二)环境污染治理任务艰巨繁重。结构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全国污水管网存在较大缺口,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等案件仍高发频发。(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不平衡。有的地方、有的领域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薄弱。城乡生态环境治理不平衡,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四)生态环境监管存在短板。生态环境队伍有待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投入不足、渠道单一,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五)部分约束性指标圆满完成存在风险。全国完成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指标压力仍然很大,少数地区劣Ⅴ类水体比例、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两项指标改善程度不高,个别地区化学需氧量、氨氮指标未达到序时进度要求。四、下一步工作考虑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保持战略定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一)大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支持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监管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完成重点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二)聚焦目标打好标志性战役。深入推进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力争 2020 年底前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三)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加快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修复进程,完成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做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筹备工作。(四)切实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积极做好重点领域环境社会风险防范工作,推进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加强有毒有害化学品风险防控。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监测和预警。(五)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长江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制修订,贯彻实施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开展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环保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摇摇晃晃

@大连人,您参与的《大连市民生态环境意识及行为调查课题报告》出炉啦!

近日,《大连市民生态环境意识及行为调查课题报告》专家论证会在大连市生态环境事务服务中心召开。此次调查与评价指标体系由“受访者特征”“环境知识”“环境感知”“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五个维度组成,每一个维度包括多项评估指标。共采集有效问卷5241份,其中网络调查问卷4799份,纸质调查问卷285份,电话调查问卷157份。 受访人群比例适当 覆盖面广 从受访者特征来看,在5241份有效问卷中,城市受访者、高校学生、农村受访者分别为2609、827、1805份,各占比49.78%、15.78%、34.44%。男女样本基本持平,各占51.23%和48.77%;受访人群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39岁,占比42.46%;大专、本科及以上教育程度人群占比为73.57%。 受访者对空气质量满意度最高 对空气质量做出正面评价的受访者占近八成,其中有21.54%的受访者认为空气质量很好,57.3%的受访者认为空气质量比较好。对空气质量评价(“很好”占21.54%,“很差”占0.52%)相较于2017年的空气质量评价水平(“很好”的占10.20%,“很差”的占3.74%)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有六成的受访者对河流、湖泊、海域环境质量持认可态度。河流、湖泊、海域环境质量的认可度(非常好占18.53%,非常差的占0.36%)相较于2017年的认可度水平(非常好占11.3%,非常差占3.9%)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超八成受访者认为日常行为对环境有影响 大连市民对周边生态环境有较强的关注。超过65%的受访者表示会经常、每天都关注大连生态环境状况。 (来源:辽宁日报)在学习环保知识的主动性上,超过65%的受访者表示会非常主动和主动去学习环保知识,其中非常主动地学习环保知识的受访者占22.69%,主动学习环保知识占42.84%。对自己日常行为在环境影响的认知上,有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日常行为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此外,大连市民在节约能源方面基本上可以做到“知行合一”,日常生活中能做到“在无人区域或明亮的情况下,自觉关掉灯和风扇”“对于使用过的水进行二次使用”的受访者分别占比74.55%、83.4%。 绿色消费方面,实践中“很少或从不使用一次性物品”的受访者仅占24.29%,不足三成,在消费时“经常会自带环保袋”的受访者占67.79%,绿色消费方面存在较为普遍的“知行不一”的现象;在垃圾分类方面,近七成受访者能够经常做到“在外会按照垃圾桶上垃圾分类的标识丢垃圾”;在绿色出行方面,日常生活中排名前三的出行工具分别是“步行”、“地铁”、“公交车”,分别占比69.83%、56.21%和53.79%,公众倾向于绿色出行。 此次调查摸清了大连市民生态环境意识和行为状况,为“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提升大连公众生态环境意识、践行绿色环保理念、推动绿色生产生活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此次调查数据揭示了加强环保知识教育、拓宽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对话渠道、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对大连市构建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来源:大连市生态环境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爱璀璨

四平市生态环境局开展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专题调研

为深入贯彻2021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巩固我市“十三五”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成果,全力做好2021年工作,近日,四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马光文带队对梨树县、伊通县、双辽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土壤污染重点行业监管企业进行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梨树县四棵树乡污水处理站、伊通县三道乡污水处理站,详细了解了污水处理设施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处理工艺、运维管理及日常监管等情况,并就如何解决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障治理设施正常运营进行了现场交流。调研组分别对梨树县抚顺隆烨化工有限公司梨树公司、伊通县吉森丰华锌业有限公司、双辽市瑞亨工贸有限公司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现场核查,马光文副局长要求企业高度重视本单位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落实好土壤污染防治的主体责任,切实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的土壤风险管控义务,注重源头预防,加强过程防控,加强一线操作人员的环境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流程培训,防止跑冒滴漏,切实加大隐患排查整改力度,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切实提升土壤风险管控能力。【来源:四平生态环境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凌音

贵阳市生态环境局专题研究《贵阳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1月19日,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杨波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贵阳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市生态环境局全体班子成员及相关处室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听取了《贵阳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的编制进度,编制工作总体思路、目标指标、主要任务及重点项目谋划等情况汇报。杨波对《贵阳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表示肯定,认为规划内容基本涵盖了国家、省、市相关要求。杨波要求,规划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一是要对“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准确评估,找准存在的短板弱项。二是对“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目标指标、主要举措和重点项目等方面要更加精准、科学,充分考虑其可行性。三是要坚持开门编规划,围绕目标指标、主要举措、重点项目等广泛征求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和离退休老同志的意见。文/周江主办:贵阳生态环境融媒体中心 声明:凡《生态贵阳》原创稿件,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部分稿件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圣人不出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

2018年6月5日,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生态环保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了解我国公众生态环境行为基本状况,引导和鼓励公众积极践行生态环境行为和主动参与生态环保工作,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了本次公民生态环境行为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通过门户网站开展网络问卷调查。调查周期为2019年4月10日至4月30日,调查范围覆盖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区、市),回收有效问卷13086份。其中,城镇样本占比为84.8%,高于农村;男性样本占比为64.7%,高于女性;26-59岁年龄段人群占比为83.1%;大专、本科及以上人群占比为76.1%。调查主要发现及结论:公众普遍认可个人行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在关注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选择低碳出行、减少污染产生、呵护自然生态等多数生态环境行为领域践行度较高,能够“知行合一”,但在践行绿色消费、分类投放垃圾、参加环保实践和参与监督举报等领域还存在“高认知度、低践行度”现象。受访者认为的影响行为践行的因素主要有三类:一是个人层面因素,包括生态环境知识、意识、习惯、生活方式等。如“购物时自带购物袋”等绿色消费行为和“给政府提工作建议”等环保实践行为的践行度低,主要与个人意识和习惯有关。二是政策制度类因素。如公众认为“选购绿色产品和耐用品、不买一次性用品和过度包装商品”等绿色消费行为践行度低的原因,主要与市场管理不规范和认证制度不完善等有关;认为“垃圾分类”践行度较低与垃圾处理体系和基础设施不健全有关。三是平台渠道类因素。如公众认为“改造利用、交流捐赠或买卖闲置物品”等绿色消费行为践行度低,主要是由于缺乏交流捐赠平台;认为影响监督举报行为的主要因素是监督渠道不畅通、反馈处理不及时等。一、关注生态环境:公众较为关注生态环境信息,对生态环境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有较大提升空间。关注生态环境信息,了解相关知识和政策,提升自身意识和环境素养,是公众参与生态环保工作的基础。本次调查选取了“关注政府、企业或其他机构发布的生态环境信息”和生态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两个方面,了解公众关注生态环境的状况。(一)超六成受访者经常“关注生态环境信息”,高学历人群、城镇居民、从事环保相关工作的群体对生态环境信息更为关注。调查显示,75.3%的受访者认为“个人关注政府、企业或其他机构发布的生态环境信息”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是重要的,60.8%的受访者“总是”或“经常”关注生态环境信息,践行度与认知度较为接近。受访者在“关注生态环境信息”行为上存在差异,主要与其受教育程度、城乡属性等因素有关。关注生态环境信息程度与受教育程度正相关,大专、本科及以上受访者“总是”或“经常”关注生态环境信息的人数高达六成,而小学及以下人群不足四成;同时,城乡行为差异明显,城镇受访者更为关注生态环境信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环保工作的受访者更为关注生态环境信息,社区基层工作人员关注程度相对较低。图1 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关注生态环境信息情况图2 不同工作单位性质人群关注生态环境信息情况从四大区域来看,东、中、西部人群对生态环境信息更为关注,“总是”或“经常”关注的人数达六成以上;东北地区相对较少,“总是”或“经常”关注的人数占比为45.5%。图3 四大区域公众关注生态环境信息情况(二)公众了解一定的生态环境知识,但对政府相关工作具体信息的了解还需加强。受访者对生态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总体良好。84.9%的受访者知道“雾霾的产生与散煤燃烧无关”是错误的;81.6%的受访者了解“《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的发布情况;78.8%的受访者了解“露天烧烤会产生PM2.5”。此外,65.8%的受访者了解环保举报热线电话,了解程度相对不如前几项,表明公众对政府具体工作信息的了解还有提升空间。图4 公众生态环境知识回答正确率统计受教育程度影响受访者对生态环境知识的了解。对于“露天烧烤会产生PM2.5”和“雾霾的产生与散煤燃烧无关”等环境知识,受访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掌握程度越好。同时,受访者普遍了解《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的发布情况。图5 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生态环境知识掌握情况二、节约能源资源:公众践行度较高,普遍“知行一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约能源资源对于减轻我国生态环境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调查选取“随手关灯、及时关闭电器电源等节能行为”和“外出就餐时适度点餐或餐后打包”两种典型行为,考察公众节约能源资源的情况。调查发现,近九成公众经常注意“随手关灯、及时关闭电器电源”。78.7%的受访者认为该行为对于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是重要的;89.2%的受访者“总是”或“经常”随手关灯、及时关闭电器电源,表明这已经普遍成为一种习惯。他们践行程度较好最主要的考虑是“节约能源资源”,其次是“为安全考虑”和“为节省开支”,占比分别为54.1%、26.1%和19.0%。图6 公众经常“随手关灯、及时关闭电器电源”的主要考虑因素同时,超七成公众对自身践行“外出就餐时适度点餐或餐后打包”行为评价较高。80.2%的受访者认为该行为对于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是重要的,72.6%的受访者认为自身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或“比较好”。分年龄段来看,年龄与“外出就餐时适度点餐或餐后打包”的自我评价呈正相关。65岁及以上老年群体认为自己做得“非常好”或“比较好”的比例高达91.3%,而18岁及以下群体的比例只有53.4%。图7 不同年龄段人群“外出就餐时适度点餐或餐后打包”方面行为情况此外,高学历人群对“外出就餐时适度点餐或餐后打包”的自我评价整体较高,硕士及以上学历受访者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或“比较好”的比例高达76.9%。图8 不同受教育程度公众在“外出就餐时适度点餐或餐后打包”行为自我评价三、践行绿色消费:公众高度认可绿色消费的重要性,但受质量和价格等因素影响,践行度相对较低。绿色消费对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每个人都应身体力行。本次调查考察了3种典型的绿色消费行为,包括“选购绿色产品和耐用品、不买一次性用品和过度包装商品”“购物时自带购物袋代替塑料袋”和“改造利用、交流捐赠或买卖闲置物品”。(一)公众在“选购绿色产品和耐用品、不买一次性用品和过度包装商品”等绿色消费行为上践行度较低,主要与市场管理、产品价格和认证制度等因素有关。仅五成受访者在“选购绿色产品和耐用品、不买一次性用品和过度包装商品”等绿色消费行为上自我评价较高。89.6%的受访者认为这种行为是重要的,但仅有54.1%的受访者认为自身做得“非常好”或“比较好”。同时,受访者认为影响其选购绿色产品的主要因素为产品质量、价格和认证标准等,具体包括“市场管理不到位,绿色产品质量没保证”(66.7%),“绿色产品价格较高”(51.2%)和“绿色产品认证标准体系不健全”(48.6%)。此外,有11.6%的受访者认为“周边的人很少买”是阻碍自己选购绿色产品的原因之一,表明部分公众还存在跟风心理,需要树立“从我做起”的生态环保行动意识。图9 阻碍公众在日常生活中选购绿色产品的原因(二)近六成受访者在购物时未能经常自带购物袋,他们认为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便利程度和个人习惯,中老年群体和东部地区践行度相对较高。调查发现,84.7%的受访者认为“购物时自带购物袋代替塑料袋”是重要的,但只有43.8%的受访者“总是”或“经常”自带购物袋。受访者认为未能经常自带购物袋的主要原因包括“购物袋携带不方便”(49.6%),“没有自带购物袋的习惯”(43.8%),“很多商家会免费提供塑料袋,不需要自带”(35.7%),“已经接受塑料袋有偿使用的事实,且塑料袋便宜”(26.9%)和“身边的人很少带”(17.4%)。这表明,公众未能经常自带购物袋主要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很大一部分人宁愿付出额外成本购买塑料袋,也不愿意改变个人生活习惯。图10 阻碍公众“购物时自带购物袋”的原因不同地域、年龄段的人群在自带购物袋行为上存在差异。从各地来看,海南、北京、上海的受访者自带购物袋的频率相对较高,“总是”或“经常”自带购物袋占比分别是60.5%、58.4%和55.9%。从四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频率相对较高,“总是”或“经常”自带购物袋的人数占比为50.2%,其他三个区域相对较低。从不同年龄段来看,随着受访者年龄增加,其“总是”或“经常”自带购物袋的人数占比增加,中老年人群自带购物袋的习惯更好。(三)仅两成受访者“总是”或“经常”改造利用、交流捐赠或买卖闲置物品,多数受访者认为平台渠道、便利程度等是影响其行为的主要因素。73.9%的受访者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改造利用、交流捐赠或买卖闲置物品等行为”是重要的,但仅有20.4%的受访者“总是”或“经常”改造利用、交流捐赠或买卖闲置物品。受访者认为,“找不到合适的平台和渠道”是他们未能经常“改造利用、交流捐赠或买卖闲置物品”的主要原因,人数占69.3%,其次是“不方便”“太花时间精力”和“身边很少有人这么做”,占比分别为37.3%、36.4%和23.2%。图11 阻碍人们“改造利用、交流捐赠或买卖闲置物品”的原因统计四、选择低碳出行:低碳出行深入人心,成为多数公众采取的主要出行方式。超六成公众经常采取低碳出行方式。84.6%的受访者认为“日常出行以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为主”对于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是重要的。63.3%的受访者“总是”或“经常”以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为主。仍有近四成(36.7%)受访者“几乎不”“很少”或“一般”以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共交通工具为主,他们认为这主要是受便利程度、基础设施和时间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具体原因包括“不方便”(63.1%),“基础设施(人行道、自行车道、公交站点等)不完善”(53.5%)和“太花时间精力”(39.2%)。此外,有少部分受访者认为“身边很少有人这么做”(3.2%)和“有损身份形象”(1.7%)是影响其未能经常采取低碳出行方式的主要原因,表明跟风、攀比的现象仍然存在。图12 阻碍公众“日常出行以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为主”的原因五、分类投放垃圾:公众高度认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但践行度普遍较低,公众认为垃圾处理体系和分类知识等是主要影响因素。在此次调查的所有生态环境行为中,受访者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最为认可,但实际行动与认知程度差异最大。超九成(92.2%)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对于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是重要的,但仅三成(30.1%)受访者认为自身在“垃圾分类”方面做得“非常好”或“比较好”。受访者认为影响自身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是“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和“垃圾集中转运时不分类,所以没必要分类投放”,人数分别占63.7%和59.6%;其次是“不知道怎么分类”和“不了解分类后垃圾的处理进度和结果,没有成就感”,人数占比分别为36.5%和34.5%。此外,也存在“身边很少有人分类”和“太麻烦了,没有精力”两种个人主观因素,人数占比分别为22.2%和13.3%。图13 阻碍公众进行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在四大区域中,东北和东部地区受访者的垃圾分类自我评价相对较好,认为自身做得“非常好”或“比较好”的人数分别占33.0%和32.4%;西部和中部的自我评价相对较差,人数分别占27.7%和27.0%。图14 四大区域公众的垃圾分类行为自我评价情况六、减少污染产生:公众在“不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上践行度较高,与认知度较为吻合,但存在城乡和年龄差异。调查发现,全国逢年过节“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习俗已经发生大的改变。72.4%的人认为“不燃放烟花爆竹”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是重要的,69.2%的人“几乎不”或“很少”燃放烟花爆竹,一定程度上表明受访者传统生活理念和方式已经发生显著改变。同时,比较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受访者生态环境意识和行为发现,东部地区受访者对“不燃放烟花爆竹”行为的认知度相对较低,践行度反而较高,表明“禁燃令”等严格的制度政策确实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各类人群在“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上存在城乡、年龄差异。相比于城镇,乡村地区在节假日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受访者人数占比明显较高。此外,4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群是燃放烟花爆竹的主体,但是该人群中“总是”或“经常”燃放烟花爆竹的比例并不比其他年龄段人群高很多,表明年轻一代在节假日期间的娱乐庆祝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图15 城镇和乡村公众节假日燃放烟花爆竹情况统计图16 不同年龄段人群“总是、经常”燃放烟花爆竹行为情况七、呵护自然生态:近九成公众“不购买使用食用珍稀野生动植物或其他制品”。保护野生动植物有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本次调查考察了公众在“不购买使用食用珍稀野生动植物或其他制品”行为上的表现。“不购买使用食用珍稀野生动植物或其他制品”是公众在各类生态环境行为中践行度相对最高的行为,公众对其践行度与认知度较为一致。85.4%的受访者认为“不购买使用食用珍稀野生动植物或其他制品”对于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是重要的,同时有89.5%的受访者认为自身在该行为方面做得“非常好”或“比较好”。八、参加环保实践:不到四成受访者曾向政府建言献策,其中东部地区相对较多,东北地区较少;高学历人群和环保工作从业者践行度更高。参加环保实践是公众参与生态环保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次调查主要考察了公民“通过网络、热线等公开渠道给政府提工作建议”的情况。调查发现,66.5%的受访者认为“通过网络、热线等公开渠道给政府提工作建议”对于促进企业生态环境保护“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而只有37.6%的受访者主动给政府提过建议。其中,东部地区行动占比(40.0%)最高,东北地区最低(28.5%)。总体而言,公众“主动给政府提工作建议”的认知度和践行度均偏低,有待提升。图17 四大区域公众采取“通过网络、热线等公开渠道给政府提工作建议”行动占比在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中,“本科/大专”的受访者曾“通过网络、热线等公开渠道给政府提工作建议”的人数占比(40.9%)较高,初中及以下的受访者占比较小。图18 不同受教育程度公众“通过网络、热线等公开渠道给政府提工作建议”占比情况不同工作单位类型的受访者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从事环保工作的党政机关或政府事业单位”的受访者和环保社会组织从业者“通过网络、热线等公开渠道给政府提工作建议”的比例最高,分别为56.4%和47.8%;社区基层工作机构(如居委会、村委会)比例相对较低,为35.6%。图19 不同工作单位类型公众“通过网络、热线等公开渠道给政府提工作建议”占比情况九、参与监督举报:公众表现出一定的参与度,参与相对理性有序,但仍有提升空间。监督和参与生态环保工作,既是公民权利也是义务,及时举报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及影响公众健康污染环境的行为,对我国生态环保工作具有重要作用。(一)受访者普遍认为个人监督举报企业环境污染问题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最重要的监督方式是通过媒体和体制内渠道,其次是民间环保团体等。调查发现,受访者普遍认为个人监督举报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较为重要。79.2%的受访者认为“向媒体反映情况,引起舆论关注”对于促进企业环境保护“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占比最高。其次是体制内渠道,认为“向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投诉举报企业污染行为”的方式“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受访者占比为70.2%;认为“通过上访向上级政府反映企业污染问题”的方式“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占比为54.4%。“寻求民间环保团体的帮助”占比仅为45.4%。图20 个人采取行动对于促进企业环境改善的重要程度(二)公众监督参与生态环保工作的积极性较高,超六成受访者针对企业环境污染采取过监督行动,行动方式多样且理性有序,首选体制内渠道,然后是媒体和民间环保团体等。过去三年中,超六成(63.0%)受访者针对企业环境污染采取过行动,行动方式首选是求助各级政府,其次是求助媒体。选择“向当地政府部门投诉举报”的人占37.8%;选择“向当地街道、居委会或村委会反映情况”的人占25.5%;选择“向媒体反映情况,引起舆论关注”的人占17.9%。此外,也有部分受访者选择了“寻求民间环保团体的帮助”“通过上访向上级政府反映企业污染问题”“直接找企业协商”等方式,但占比较小。图21 公众针对企业环境污染问题采取行动情况对比受访者关于不同监督渠道的认知和实践发现,虽然在认知层面上,公众认为向媒体反映情况“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人数比例最高,但在实际行动中,人们首先倾向于通过体制内渠道向政府、街道、居委会、村委会等相关部门投诉或反映情况,其次才是通过媒体曝光解决。这表明政府的监督举报渠道是公众的首选,但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公众会认为求助媒体比较有效。(三)受访者认为影响其监督举报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投诉监督渠道不畅通、反馈处理不及时等,且存在地域差异。面对企业环境污染问题,近四成(37.0%)受访者选择“什么也没做、忍着”,他们认为,“投诉举报了也不会得到反馈或处理”(53.8%)和“不了解反映渠道或渠道不畅通”(45.8%)是他们不采取行动的主要原因。此外,也有部分受访者“担心企业打击报复”(27.9%),担心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还有少部分受访者认为“不关我的事,应该由政府解决”,环境责任感较为缺乏。图22 公众面对企业污染问题未采取行动的主要原因从各地情况来看,河北、山西、江西、湖北受访者选择“投诉举报了也不会得到反馈或处理”占比较高,均超过60%;广东、江西、湖南、上海、陕西、宁夏等地受访者选择“不了解反映渠道或渠道不畅通”的占比较高,均超过50%;此外,在浙江、云南、江苏、吉林、四川等地,认为企业环境污染问题“不关我的事,应该由政府解决”的人数占比较高,均超过10%。十、共建美丽中国:公众认为政府工作力度不断加强,自身环境意识和行为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经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全国多地的突出环境问题已得到显著改善。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本次调查选取公众对政府生态环保工作的评价,对自身生态环境意识和行为水平的评价,以及对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程度的评价三个方面,考察了公众对共建美丽中国行为的认知。(一)公众对政府生态环保工作高度认可,普遍认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生态环保工作力度都在不断增强,同时中央工作力度高于地方政府。受访者普遍认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生态环保工作力度都在增强,但地方工作的增强力度没有中央明显。超八成(80.6%)受访者认为中央工作力度较一年前有所增强;超六成(61.4%)受访者认为所在地政府工作力度较一年前有所增强。总体而言,受访者认为地方生态环保工作的增强力度没有中央明显,但中央和地方工作力度都呈现出增强趋势。图23 公众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变化情况的评价受访者对中央生态环保工作力度的评分普遍高于对地方的评分,同时认为部分地方工作力度与中央存在较大差距。以满分10分计,全国受访者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评分为6.84,对地方政府工作力度评分为5.54。其中,北京、上海、宁夏等地受访者对地方政府工作力度评分接近中央,差距相对较小。(二)公众普遍认为自身具备一定的生态环境意识和行为水平,且在不断提升,为公众参与和推动生态环境工作奠定了基础。约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认为自身的生态环境意识和行为水平有所提升。以满分10分计,受访者对自身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评分为7.04,略高于对生态环境行为的评分6.82。76.9%的受访者认为,与一年前相比,自己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一些”或“提高了很多”,其中认为“提高了很多”的占20.2%;75.1%的受访者认为,与一年前相比,自身生态环境行为“进步了一些”或“进步了很多”,其中认为“进步了很多”的占17.2%。图24 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水平与行为表现变化自我评价(三)全国多地受访者认为居住地周围的环境问题改善显著,生态环保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受访者反映,其居住地面临的多种类型环境问题都有显著改善,尤其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废弃物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40.4%的受访者认为,过去一年在其居住地面临的环境问题中,大气污染问题得到显著改善;30.0%的受访者认为水污染问题得到显著改善;28.9%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废弃物污染得到显著改善;22.7%的受访者认为生态破坏问题得到显著改善。图25 过去一年公众居住地环境问题得到显著改善情况从各地改善情况来看,北京、河北、天津、山东等地认为当地大气污染问题得到显著改善的人数占比最多;浙江、云南、福建等地认为水污染得到显著改善的占比最多;黑龙江、内蒙古、海南等地认为土壤污染得到显著改善的占比最多;宁夏、新疆、重庆等地认为噪声污染得到显著改善的占比最多;安徽、内蒙古、河南等地认为垃圾废弃物污染得到显著改善的占比最多;宁夏、云南、黑龙江、广东等地认为电磁辐射得到显著改善的占比最多;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认为生态破坏问题得到显著改善的占比最多。来源: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环境报

芒乎忽乎

关于水生态环境问题调研实践的可行性报告

一、实践课题概述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之一,人的生命一刻也离不开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可见生态文明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水资源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很重要的一环,十八大报告中专门指出“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推进水循环利用为践行十八大新五位一体,此次,本组成员将通过对贸大及周边居民区用水状况进行调查,见微知著,了解水资源管理制度,并通过走访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了解水资源紧缺、水质污染及水的重复利用等问题。水质污染及水的重复利用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实践,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能对城市水资源规划与使用现状有一定了解,进而提出一些有所裨益的建议。同时也使自身更有主人翁意识,亲身融入社会生活,通过实践,充实自己。二、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水生态环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在我国,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水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水污染形势严峻,水资源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的三大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水污染形势严峻企业银行流水工资账单湖泊萎缩银行单位流水账单对账单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用水量已大大超过水资源可利用量,对水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导致了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水体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对生态环境安全和经济安全构成潜在、甚至十分直接的威胁。在一些地区,特别是生态脆弱地区,区域生态环境已经恶化到严重威胁着人民生活,难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形势,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便成为了各项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核心问题。此外,党的十八大把生态建设放在五大建设之内,可见其无可替代的重要性,而水生态环境的建设又是其中重要解决和关注的部分,因此,探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问题便是十分重要的。三、研究思路与方法对于前期的准备活动,我们要首先通过网络书籍等咨询手段,全面了解我们的用水、供水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并且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中,还存在哪些对于水资源供应不足的情况;另外,了解当下北京的居民用水情况以及周边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大体情况以便于进一步考察。当有了一些比较系统化的了解之后,再进行问卷的定制。调查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以及咨询有关专家人员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探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人们的用水情况以及保护水资源的意识;通过实地调查与访谈,了解北京水资源的实际使用与保护情况;结合对专家人员的咨询,得出相关结论。整个研究过程中,结合出行地点定制出行时间,保证调查的安全高效。护水资源如保护自己的银行个人定期存单2012年1月,国务院发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的一份意见书——《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中提出了有关“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若干意见与要求。由此可见,开展研究的理论基础较为完备。五、实践课题推进计划 第一周,小组成员分工搜集资料,并围绕水资源紧缺,水质污染,水的重复利用,水资源管理制度等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同时确定调查范围、调查路线。第一周周末,开始实地考察,并分发问卷。对于学校的调查,除了询问学生,还可询问宿舍管理员及其他相关人士;对于社区的调查,除了询问居民,还可询问物业管理人员;此外,尽量联系专家,寻求专业信息。总之,要尽量扩大调查面,征求多方意见,以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全面性。在第二周,初步总结调查中的经验及不足,及时修改方案,从而便于第二周周末更好的展开实践。在第二周周末按计划进行实践。第三四周,整理调查内容,统计调查结果,小组成员共同分析并得出结论。最终将实践过程及结论以论文和PPT的形式展示出来。六、实践中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应对计划 1、组员时间不统一导致计划无法正常施行。压缩整理汇总资料的时间,加快分析讨论材料进度,从而保证实践按时完成。2、问卷的回收率不高,出现不愿意配合的情况用自己的真诚打动别人,主要采取劝说的方式,如果通过该方式实在无法得到,只能选择其他更为有效的调查方法。3、小组成员意见不统一,讨论过程中出现分歧讨论分歧产生的原因及成员无法统一的意见的共性,从而得到更为理性与公允的判断或结论。

恶人湖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安徽生态环境厅厅长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培训班作专题辅导报告

7月31日,由安徽省委组织部、省生态环境厅和省发展改革委共同牵头主办的全省(8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专题培训班,特邀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徐恒秋赴省委党校作专题辅导报告。报告在省委党校综合楼三楼多功能厅举行,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安、黄山8市政府及所辖县(市、区)政府分管负责同志,8市发展改革、生态环境部门及其区域内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共计130人参加培训。徐恒秋厅长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题,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环境形势和问题、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等三个方面,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进行了深度解读和全面阐述。专题报告信息量大、知识性强、内容丰富、分析具体,既有理论高度、政策维度,又有实践深度;既明确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求,又提出了具体工作措施;既充分肯定我省的工作成绩,又客观指出存在的问题,为做好生态环境工作明了向、提了醒、支了招,进一步坚定了参训人员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来源:安徽生态环境编辑:叶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