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深圳“晒”生态家底,形成我国首份城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报告红纸船

深圳“晒”生态家底,形成我国首份城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报告

陆域生态系统保持了282万吨土壤,缓解了热岛效应1.99℃,减少了6.62亿吨的暴雨径流,固定了30万吨二氧化氮,释放22万吨氧气,减少了3万吨空气灰尘,保护了38%的海岸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11月1日在北京公布了《深圳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综合报告》及系列专题报告,这是我国首份城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报告,“晒出”了深圳市的生态家底,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状况。“深圳开展城市陆域生态系统调查和评估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城市实施生态精细化管理的需要。”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亚立说,深圳建市40年来,人口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深刻影响。深圳开展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估是为摸清家底、识别问题、找到对策,为未来发展和管理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探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奠定基础。按照生态环境部对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要求,2017年,深圳率先在全国城市尺度启动陆域生态调查评估项目研究。该项目开展了六大子项目22个专题研究,国家与地方近20家科研单位、超过1000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欧阳志云说,项目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针对深圳快速城市化的特征,开展了大量的遥感和生态调查,结合深圳生态监测数据和统计数据对深圳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评估。调查评估最终形成了“六个一”的成果,即绘制一张生态状况图,显示深圳从1979年以来的陆域生态变化;建立一套针对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城市生态系统评估方法与技术规范;剖析深圳城市生态保护面临的问题,形成一张问题清单;回顾评估总结深圳40年来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实施效果,形成一套管理政策;建设一个生态数据库和评估管理决策分析平台;依托城市生态信息化平台,建立“天地一体”城市生态监测监控网络。欧阳志云表示,研究结果揭示了深圳生态系统格局特征与演变情况。深圳生态系统以城镇和森林为主导。建市以来,城镇生态系统持续快速扩张,森林、农田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持续减少。但是最近几年,城镇生态系统扩张明显减速,生态系统总体格局趋于稳定,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生态基本控制线对生态空间保护成效显著,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深圳野生维管植物共计199科858属1916种,约占广东省野生植物5933种的32.3%。发现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有益、有重要经济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豹猫、赤麂等;纳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物种的唐鱼,发现了原生性野生种群。不过,城区植物生物多样性显著低于自然生态系统,深圳自然生态系统动物559种,城区动物282种。调查评估还揭示了深圳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深圳经济增长能源依赖性降低,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低于GDP增长率,能源效率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通过4年的调查与评估,理清了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原因。”欧阳志云说,概括而言,较突出的问题包括城市发展空间与生态空间保护矛盾依然突出,生态空间保护压力大;老旧建成区人口密度高、生态空间少,内涝等风险相对较高,人居环境较差。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城市居民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但城市发展对城市生态空间产生较严重的侵占,造成城市优质生态产品需求与供给空间不匹配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城市公园绿地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与优化。基于深圳存在的问题,评估报告从城市总体发展与区域协作、城市生态保护能力建设和典型生态环境问题改善3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其中,针对发展空间与生态空间矛盾突出问题,提出城市生态保护与区域协作方案,推动深圳与大湾区其他城市构建区域生态一体化保护的实现路径和具体措施等。加强城市生态保护与监管的规划与能力建设,开展精细的生态功能区划,逐步形成规范化的城市生态监管网络体系。通过优化城市内部生态格局、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监管、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和预防生态风险等,保障深圳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性。内容来源:科技日报,深圳发布【来源:南方都市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假想敌

关于我市生态系统保护的调研报告

一、我市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基本情况近两年,随着我市生态环境整治持续推进,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水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呈现逐渐恢复和修复趋势。1.我市自然生态基本情况。我市地处长白、华北、蒙古三大植物区系和东北、华北、蒙新动物区系交汇地带,动植物资源均比较丰富。全市野生动植物1000余种,有金雕、狍子、黄菠萝、水曲柳、天女木兰等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太子河特有“河刀鱼”远近闻名。全市林业用地面积471944.2公顷,主要植被群落为油松林、油松及落叶阔叶混交林、阔叶林和草木群落,森林覆盖率为47.73%、林木绿化率为48.5%。全市现有白云山(省级)、西平(市级)、三岔河(县级)等8处自然保护区。现有仙人台、岱王庙、老虎山等8处森林公园。2.生态系统保护工作积极开展。2017年制定印发《大我市生态系统实施方案》《我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我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7—2020年)》等系列生态环保文件,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红线、自然资源集约使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制度,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机制和生态文明评估考核及责任追究机制,使我市生态环境整治和生态系统保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3.水生态系统恢复趋势向好。全市境内有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66条,根据26个地表水断面监测结果,目前我市总体水环境质量状况呈现逐年向好趋势,主要超标污染物氨氮呈下降趋势。随着我市对生态环境整治,水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在曾经污染很严重河流里,消失已久的野生河蟹等水生动物已重现繁衍生息,我市水生态系统正随着全市水环境的改善而逐渐恢复和修复。4.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有序推进。三年来,全市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岫岩县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3.1万亩,台安县实施沙化治理工程,完成造林1.66万亩,全市退耕还林保存面积8.4万亩。继续实施村屯绿化工程,制定《我市村屯绿化工作实施方案》,完成村屯绿化示范村建设111个。持续开展青山工程,全市共完成矿山生态治理3.27万亩,累计投入资金10.8亿元。积极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每年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监测覆盖率95%以上。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在生态环境整治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在生态系统保护工作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1.生态系统保护意识亟待加强。一是各地区、部门对生态系统保护认识不深,存在把环境污染治理等同于生态系统保护的认识差异。忽视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质量的深入认知,生态系统保护没有同环境整治协同开展。二是企业、百姓生态系统保护意识淡薄。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乱占、乱伐、乱倒等行为随处可见,在农业生产中剩余杀虫剂残液、药瓶没经过任何处理随意丢弃,很少有农民具有生态保护意识。三是还没有建立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系统保护的激励机制和促进生态系统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没有形成政府、企业、群众联动保护生态系统的氛围。生态系统保护专业人员缺乏。2.生态系统保护工作体制机制还需完善。一是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工作机制。环保、林业、农委、水利等多个部门职责不清、交叉管理、相互不协调,存在“九龙治水,九龙也都不治水”的现象。二是高效生态系统保护监测体系尚未形成,农田质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监测范围和要素覆盖不全,监测监控能力薄弱,生态监测数据数量少、孤岛化严重,不能适应生态保护和监管工作需要。三是生态保护责任追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市还没有系统完整的党政领导干部关于生态系统保护责任追究制度,问责机制还不完善,还没有形成明显惩戒效应和广泛社会影响。四是资金投入不足,尚未形成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系统保护资金投入少、投入渠道单一,生态保护任务难以落到实处。生态补偿要素与标准、补偿流程与对象、补偿方式与资金来源等均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模式尚未健全。3.生态系统保护历史欠账较多。一是水污染严重,致使水生态系统保护形势严峻。主要城镇下游河段地表水污染较重,大量城镇污水排放造成水质长期超标,水生态系统修复、恢复缓慢。二是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系统影响较大。在农村使用杀虫剂和除草剂十分普遍和随意,2017年全市肥料施用量(按含量100%折纯)为7.9365万吨,农药(按含量100%折纯)为974.64吨。少数农民对山区榛子林及果树园违规使用剧毒杀虫剂,往往造成对整个一个山坡各种动物同时灭杀,对生物链形成严重破坏。三是矿山开采积累问题较多。我市矿山开采占用林地面积大,全市采矿用地13542公顷,矿山复垦恢复不及时不到位,既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破坏,也减弱了林地所拥有的天然蓄水功能。四是林地质量需要提高。受地质等因素影响我市天然林质量不是很高,同时,乱砍盗伐、蚕场桑树倒茬、放牧、烧柴等人为因素也降低林地质量,既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恢复,也降低林地天然蓄水能力,造成水土流失,在东部山区增加山洪等地质灾害的破坏力。岫岩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为2002平方公里(约300.3万亩)占总面积的44.4%,主要分布为蚕场110万亩(其中砂化约50万亩),坡耕地32万亩,沟道97万亩(含河流),疏林地49万亩;矿山、采石场、道路及建筑占地10万亩;其它迹地2.3万亩,水土流失侵蚀模数平均为1500吨每平方公里。五是以各种理由侵占生态保护区情况还有发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在保护区体现比较直接,违规建设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保护区控制线内村庄或其他建设不断“长大”,湿地保护区存在受农田侵占现象。4.人为破坏生物多样性现象严重,依法整治没有及时跟进。一是“电鱼”、“电林蛙”等非法渔猎行为十分猖獗普遍。由于近两年水污染治理后水质变好,河里鱼由以前受污染不能吃,现在可以食用,而使捕鱼人增多。各村专业“电鱼人”常年在河流、河汊、水塘等公共水域用电抄网捕鱼;“电鱼船”非法捕鱼现象也屡禁不止;在东部山区用电抄网捕杀林蛙十分普遍,电网所过之处小鱼、幼鱼及各种水生昆虫都难逃灭顶之灾。二是小网眼拦河网、超长“地笼”随处可见,“药鱼”行为时有发生,对鱼类繁衍生息造成极大损坏。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遭受人为破坏较重,使我市河流距总书记“鱼翔浅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三是打击非法捕鸟虽受到重视,但受交通等因素限制,管理死角较多,在乡村非法捕鸟、网鸟行为仍然存在。四是监管力量不足。生态系统保护监管人员少、装备差、执法监测手段落后,难以实现野外栖息地全面巡护和巡查。村级没有固定的环保监督人员,环保管理能力薄弱,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处置能力较低。三、几点建议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思想,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多样性、保护与修复工作长期性,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不断完善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工作制度,实施重大环保工程,以生态环境整治为基石,全面提升我市生态系统保护工作水平,推进我市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1.以改革为动力,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发展。一是及时转变观念。各级政府及各部门要切实提高对生态系统保护工作认识,在谋划各项工作同时把生态系统保护工作融入其中,将生态系统保护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底线、红线。二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生态系统保护领导小组,建立完善统筹协调机制,统一组织、指挥、协调、督促生态系统保护工作。三是改革设立国有自然生态监管机构。按照国家机构改革要求,将环保、水利、林业、国土、农委等部门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成立我市专业化生态系统保护职能部门。构建市县镇村四级纵向多层次管理体系,理顺各类生态保护区域管理体制。四是强化督导考核。进一步完善生态系统保护目标责任考核等制度,建立生态系统保护责任追究机制。探索实行重大生态系统事故一票否决制和单位负责人离任报告制度。2.坚持统筹理念,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工作顶层设计。一是在《大我市生态区建设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我市生态系统保护实施计划》。二是坚持规划先行。构建覆盖全市范围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体系,将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理念、措施落实到规划、管理、工程建设、监测评价等各个环节中。制定水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系列规划。三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依法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建立完善更为严格的审批制度和监督措施,确保不越红线一步。四是完善生态系统保护技术体系。积极吸引生态系统保护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国内和国际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借助大数据的力量,构建和完善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体系。五是加大投入,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向上争取中央、省专项资金支持,通过政策引导、投资补助等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各个领域,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扩大补偿范围,合理提高补偿标准,构建政府主导法定补偿与市场化补偿相结合的补偿体系。3.以环境治理为基石,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八大工程。紧密结合我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有利成果,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快速稳定发展。一是以水污染整治为基础,提高水环境质量,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实现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二是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实施以优化造林结构、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防护林建设等为重点的生态林建设工程。三是打造绿色矿山,以矿山退役、尾矿治理、矿山复垦为主的矿山生态恢复工程。四是强化保护和建设山地林草植被,提高河流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开展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水土保持工程。五是建设以无公害农产品、林地经济、生态旅游等为发展方向的生态农业工程。六是开展以农村禽畜污染、生活污染、面源污染整治、乡村绿化等为重点的生态村镇建设工程。七是实施以划定生态红线为基础,以生态保护区、湿地保护区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保护工程。八是在我市主要河流实施全面禁捕、禁捞,开展为期三年的休渔工程。4.以严格执法为突破,开展四项专项整治行动。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结合“河长制”,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纵向到底,农委、林业、公安、村委会等相关部门单位横向联合,以村为单元格的全覆盖执法体系,强化打击、防范和宣传教育职能,对违法行为施行法定上限处罚。一是开展电网捕鱼专项整治行动,依法严厉打击非法“电鱼”、“电林蛙”、“药鱼”、设置拦河网等行为。二是开展 “网鸟”及非法狩猎专项整治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张网捕鸟、投毒药鸟及设套捕捉野生动物等乱捕滥猎行为,保护森林野生动物种群繁衍。三是开展林业“两乱”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乱砍滥伐、非法侵占天然林及其林地的行为。四是开展伪劣农药专项整治行动,严格农药市场管理,坚决杜绝伪劣农药的销售和使用。 5.以舆论宣传为先导,强化宣传和公众参与。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是全社会的事业,通过电视、报纸、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宣传和科学普及工作。让生态系统保护进校园、进村落、进企业,提高全民生态系统保护意识,培养群众生态觉悟,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营造生态系统保护社会氛围。通过政策优惠、冠名、表彰、授予荣誉称号等措施,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生态系统保护之中。

红棋子

我国首份城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报告发布,深圳“晒出”生态家底

陆域生态系统保持了282万吨土壤,缓解了热岛效应1.99℃,减少了6.62亿吨的暴雨径流,固定了30万吨二氧化氮,释放22万吨氧气,减少了3万吨空气灰尘,保护了38%的海岸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11月1日在北京公布了《深圳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综合报告》及系列专题报告,这是我国首份城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报告,“晒出”了深圳市的生态家底,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状况。摸清家底、识别问题、找到对策“深圳开展城市陆域生态系统调查和评估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城市实施生态精细化管理的需要。”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亚立说,深圳建市40年来,人口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深刻影响。深圳开展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估是为摸清家底、识别问题、找到对策,为未来发展和管理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探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奠定基础。按照生态环境部对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要求,2017年,深圳率先在全国城市尺度启动陆域生态调查评估项目研究。该项目开展了六大子项目22个专题研究,国家与地方近20家科研单位、超过1000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欧阳志云说,项目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针对深圳快速城市化的特征,开展了大量的遥感和生态调查,结合深圳生态监测数据和统计数据对深圳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评估。调查评估最终形成了“六个一”的成果,即绘制一张生态状况图,显示深圳从1979年以来的陆域生态变化;建立一套针对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城市生态系统评估方法与技术规范;剖析深圳城市生态保护面临的问题,形成一张问题清单;回顾评估总结深圳40年来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实施效果,形成一套管理政策;建设一个生态数据库和评估管理决策分析平台;依托城市生态信息化平台,建立“天地一体”城市生态监测监控网络。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欧阳志云表示,研究结果揭示了深圳生态系统格局特征与演变情况。深圳生态系统以城镇和森林为主导。建市以来,城镇生态系统持续快速扩张,森林、农田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持续减少。但是最近几年,城镇生态系统扩张明显减速,生态系统总体格局趋于稳定,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生态基本控制线对生态空间保护成效显著,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深圳野生维管植物共计199科858属1916种,约占广东省野生植物5933种的32.3%。发现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有益、有重要经济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豹猫、赤麂等;纳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物种的唐鱼,发现了原生性野生种群。不过,城区植物生物多样性显著低于自然生态系统,深圳自然生态系统动物559种,城区动物282种。调查评估还揭示了深圳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深圳经济增长能源依赖性降低,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低于GDP增长率,能源效率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构建区域生态一体化保护“通过4年的调查与评估,理清了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原因。”欧阳志云说,概括而言,较突出的问题包括城市发展空间与生态空间保护矛盾依然突出,生态空间保护压力大;老旧建成区人口密度高、生态空间少,内涝等风险相对较高,人居环境较差。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城市居民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但城市发展对城市生态空间产生较严重的侵占,造成城市优质生态产品需求与供给空间不匹配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城市公园绿地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与优化。基于深圳存在的问题,评估报告从城市总体发展与区域协作、城市生态保护能力建设和典型生态环境问题改善3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其中,针对发展空间与生态空间矛盾突出问题,提出城市生态保护与区域协作方案,推动深圳与大湾区其他城市构建区域生态一体化保护的实现路径和具体措施等。加强城市生态保护与监管的规划与能力建设,开展精细的生态功能区划,逐步形成规范化的城市生态监管网络体系。通过优化城市内部生态格局、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监管、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和预防生态风险等,保障深圳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性。内容来源:科技日报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发布厅推荐发布厅邀请您关注“i深圳”“i深圳”app二维码

三昧

调研文章:城市建设考察调研报告

城市建设考察调研报告20 年10月26日至31日,市住建局总工程师XXX率相关工作人员共计7人,赴国家级XX城市试点城市——XX市和XX市进行了XX城市建设考察学习。在为期六天的行程中,考察团深入学习了两市XX城市建设的经验,近距离感受了XX城市建设对城市面貌的改善。一、XX、XXXX城市建设情况XX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重要内容。XX市和XX市是首批进入XX城市建设试点范围的城市,在两年多的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XX市XX市域由XX岛、鼓浪屿及内陆沿海地区组成,全市现状土地面积1573.16km2;常住人口425万人,常年平均降雨量1335.8mm。XX市XX城市建设试点面积35.9km2,年径流总量目标控制率为70%,其中,翔安南部新城XX城市建设试点面积15.4km2,海沧马銮湾XX城市建设试点面积20.5km2。此次考察以翔安新城为主,翔安新城试点区存在水环境质量较差、水系生态退化严重等问题,无内涝点,针对性地采取重点控制面源及径流污染的措施,保证水环境、水生态良好。1.制度建设(1)领导机构组成。XX市XX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市长为组长,常务副市长及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发改、财政、规划、建设、市政园林、环保、水利及各区政府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住建局。(2)职能部门分工。按照《XX市XX城市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XX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规划的编制、审查和监督管理工作,负责指导和监督项目设计方案落实XX城市建设要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XX城市建设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和要求,做好项目设计、施工等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项目土地供给及相关地势、地形、地貌基础数据提供等工作;市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市政雨污水管网、道路透水铺装、道路雨水滞流等工作;园林绿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园林绿化等设施的建设运行维护,确保符合XX城市建设要求;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核把关涉及河湖水系的项目建设,确保符合XX城市建设要求。(3)过程管控。一是用地规划许可阶段,通过“多规合一”项目行政审批系统开展联评联审,发改委在项目建议书、科研报告批复中,对XX建设可行性作出判断,规划局在规划选址意见书中明确是否建设XX城市项目,对符合要求的项目在用地规划许可中明确XX建设目标,国土局在用地审查中审查XX建设目标。二是工程规划许可阶段,市XX办在方案审查环节审查XX建设技术方案,市政园林局和规划局分别在雨水排放许可证、工程规划许可证环节对XX技术方案进行核查。三是施工许可证环节,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XX建设专篇,建设局见到XX施工图审查合格文件发放施工许可。四是施工管理阶段,建设局指导监督XX建设进度和质量。五是竣工验收阶段,建设局等相关职能部门核查XX建设工程质量是否达标,建设过程资料是否齐全。六是工程评价阶段,市XX办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组织试点考核。七是运营维护阶段,养护责任主体进行XX设施的日常运营维护。2.技术保障(1)组建技术指导团队。XX市XX办以XX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技术支撑单位,主要负责设计规范、技术导则、建设规划等指导性文件的编制,为设计单位提供规划服务、对接,保证“XX”落实,另外聘请了上海、北京等专业设计院做技术指导。XX市财政提供技术服务经费。(2)建立技术规范标准。XX市于2015-2016年先后发布试行了XX城市建设系列规范和标准,结合XX市实际情况编制了《XX市XX城市建设技术规范》,《XX市XX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XX市XX城市建设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标准》《XX市XX城市建设工程材料技术标准》等规范和标准。3.资金筹措XX市XX城市建设资金估算为72.1亿元,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有国家财政专项奖补资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PPP模式合作融资、社会资本投入及其他相关项目可整合资金。先后出台了《XX市XX城市建设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XX市海沧区XX城市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XX市海沧区XX城市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使用检查办法》、《关于海沧区XX城市建设项目工程资金审核拨付有关事宜的通知》、《翔安区XX城市建设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XX城市建设为PPP模式提供了展示的舞台,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打造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能力。以翔安新城为例,翔安新城XX城市建设PPP项目包含整个港汊流域的市政道路、水系岸线、公园绿地等市政配套工程。实施业主为XX市市政工程管理处,政府出资方为市政开发总公司。由于建设项目体量大,故分两个标段实施,分别为方案设计、项目PPP实施两阶段进行。4.实地考察洋塘保障房(鼓锣水系上游)流域XX城市改造示范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初步显现连片示范效应。通过改造小区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透水广场等渗透项目,采用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植草沟、雨水罐、下凹绿化带等低影响开发措施进行源头消减和分散控制,将雨水引入道路下雨水管网系统及联通水系的明渠、旱溪等中途转输系统,直至排入小区雨水回用系统、鼓锣公园内的人工湖进行末端调蓄,通过总调蓄容积为4807m3的人工湖,调水位为0.6m,并设置溢流堰,有效保证本片区内32mm雨水不外排,实现75%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要求。同时,利用水源预处理(人工湿地前置塘)、底质生境改良(杂草清除、积水排净、底质消毒改良)、水生植物净化系统(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水生动物调控系统(滤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虑食性软体动物、刮食性软体动物)、微生物系统营造(除藻类生物制剂)等一系列净化措施,确保水质稳定,最终实现雨水收集净化与利用的综合效益。5.亮点总结(1)顶层设计:绘制XX城市蓝图XX将XX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在规划领域进行了一系列顶层设计,着力将XX城市六大要素融入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园林绿化、功能分区、市政和交通基础设施等规划建设中。结合XX城市建设理念,XX已完成《XX市防洪防涝规划》《XX市水资源战略规划》《道路交通专项规划》等专项规划。以《美丽XX战略规划》、《XX市城市总体规划》为引领,全面提升城市“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能力,支撑美丽XX建设。(2)机制创新:把试点工作引向深入原有的政务审批体系中,没有XX城市建设的内容,面对这种情况,市委市政府创新机制,成立了XX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部署全市XX城市建设推进工作。XX还成立了市XX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全市XX城市建设技术指导、指标审核单位。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规范标准,建立了七大建设管控措施,确保每个环节都能落实XX措施,部门配合得力,审批实行“多规合一”,为XX城市试点工作保驾护航。(二)XX市XX属典型丘陵地区,全市土地面积5325平方公里,总人口380万,常年平均降雨量887.3~927.6mm。选定25.8平方公里(市河东新区21.9平方公里,老城区2.4平方公里,圣莲岛1.5平方公里)作为试点区域,年径流总量目标控制率为75%。XX市建设局副局长王明华介绍,2015年4月,XX市成功申报成为全国首批16个XX城市建设试点市之一。XX城市是一场基于城市建设的观念变革,也是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优化。1.制度建设(1)政府主导。XX市成立XX城市推进工作小组,以市长为组长、相关副市长为副组长的推进领导小组,建立了“条块结合”、职责明确的工作推进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住建局。按照《XX市XX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市发改委负责将XX城市建设中的市本级政府性投资项目纳入年度投资计划和招标管理,指导项目单位做好各项前期论证工作;市规划局负责XX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和审查工作,制定XX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和设计图则,将XX城市建设的原则、目标和技术要求落实到建设项目规划条件、方案审查、监督管理等环节中;市住建局(市XX办)负责将XX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落实到施工图审查、工程监管、竣工验收、项目运营维护管理等环节;市城管局负责XX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监管和维护工作;市水务局负责城市水利工程的审批和推进工作,协调城区河湖沟渠等涉水建设相关工作;市财政局负责制定XX城市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及奖励政策,积极探索和创新XX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市国土局负责XX城市建设项目土地供给等相关工作,并按照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条件,将XX城市建设相关要求纳入《规拨决定书》或《土地出让合同》;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园区管委会负责XX城市项目的初步审查,项目推进和具体实施工作。(2)其他制度。XX市XX办重视现场工作,构建现场工作协调管理制度,市XX办组员高频次检查现场工作,市四大班子领导均多次视察XX现场。同时,制定了领导小组会议、工作协调会议、工作例会、研讨会、现场办公等制度。市委、市政府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召开XX城市建设推进会议、联席会议,市XX办每周定期举行工作例会,研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此外,市目标绩效督查室出台了《XX市XX城市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将XX城市建设工作纳入相关县区和部门目标考核体系并定期进行现场督查与通报。2.技术保障(1)坚持规划引领。XX市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XX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修订《XX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XX市综合交通规划》、《XX市中心城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XX市河东新区二期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确保各层级规划相互支撑衔接,为XX城市建设指明方向。修编控规,将XX城市建设要求转换成规划条件落实到城市规划区域的每个地块。(2)制定技术标准。XX结合实际,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及现有研究成果,制定了《XX市XX城市规划设计导则》《XX市XX城市设计图则》及《XX市XX城市植物名录》《XX市城市蓝线管理办法》《XX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等技术标准。XX市还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其下属的水务与工程研究院已派骨干团队长期入驻XX开展相关工作。(3)人才储备。XX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培养本地XX城市建设管理人才。组织人员积极参加全国各种培训和考察活动,学习外地经验和办法;邀请住建部、中规院等专家到XX现场指导和培训;组织本地技术力量,会同中规院参与试点项目设计以及施工图审查工作。3.资金保障XX市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XX城市建设,目前共计吸引各类社会资本近105亿元参与XX城市建设。一是积极采取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公开选择技术、资金、管理力量雄厚的企业,实施投资、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吸引PPP资本69.05亿元。二是积极督促建设业主投入。政府通过规划管控,由开发企业投资完成7亿元。三是积极争取政府债券投入。XX建设已实现政府债券投入2.5亿元。四是积极争取银行贷款。已争取农发行贷款26亿元。4.实地考察XX市建设局带领考察团参观了联福家园、政府停车场、莲里公园、观音湖水利景区、XX体院馆和复丰巷小区等12个极具代表性的XX城市工程项目,内容丰富、代表性强。现分别从XX型小区、XX型道路和XX型公园分别举例进行详细介绍。(1)XX型小区河东新区联福家园新建XX小区项目。结合联福家园小区实际情况,改变了传统雨水排放方式,重新组织雨水径流途经:屋顶、路面雨水→可渗透植草沟→雨水花园→超标溢流至排水管网;利用小区绿化景观设计以及场地地形地貌,通过透水铺装、可渗透植草沟、雨水花园、生态消能池、生态停车场、调蓄湿塘、下沉式绿地、渗透井、截污净化井等XX设施的科学布设,形成点(源头治理)、线(管沟相连)、面(分区连片)相结合的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系统,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使雨水先进入XX体进行净化、下渗、滞留、再溢流排放,尽量将雨水就地消纳,实现径流控制目标,提升小区人居环境。据测算,联福家园新建XX小区项目投入仅占总投资的千分之一。金色海岸老旧小区XX改造项目。金色海岸小区改造前,地面硬化率高,雨水自然渗透净化能力弱,部分路面破损,凹凸不平,存在积水的情况,排水管网标准低,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仅为一年一遇,局部地方存在雨污合流的问题。小区绿化和环境较差,路灯照明亮度不够。项目采取了微调道路竖向、断接屋面雨水的方式,采用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调蓄等措施。在小区新建透水铺装、碎石渗透带、植草碎石沟、雨水花园、蓄水池等雨水下渗、收集、存储设施,同时完善小区排水设施,利用现有雨水系统进行雨水的溢流排放和错峰排放。雨水排放主要路径有:①屋面排水立管→消能井→植草碎石沟→碎石渗透带→雨水管道②道路雨水→植草碎石沟→雨水花园→碎石渗透带→雨水管道③道路雨水→雨水沟→碎石沟→蓄水池→雨水利用④道路雨水→透水混凝土路面→碎石渗透带→雨水管道⑤道路雨水→透水混凝土路面→碎石过滤带→蓄水池→雨水利用采用“XX+n”的改造理念,修缮小区花池,提高小区绿化品质,更新照明设施,修补低洼破损路面,改善小区的居住环境。(2)XX型道路河东新区芳洲路既有道路及景观带XX改造项目。改造之前,芳洲路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排水问题:局部路段冒水、积水现象突出;雨污分流不彻底,存在雨污混接情况,影响联盟河水质;雨水利用率低,景观水体自来水补给消耗大。芳洲路沿线XX改造充分结合场地条件,利用场地内水体、绿地、停车场及局部开敞空间因地制宜设置了雨水湿塘、调蓄池、滨水湿地、旱溪、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雨水模块、XX化停车场、碎石渗透带、钢带波纹管等多种类型的XX设施,实现雨水就近收集消纳;并通过管网、地形将各XX体有机衔接形成系统,发挥连片效应。(3)XX型公园河东新区莲里公园生态堤岸XX建设项目。莲里公园改造前,该区域属沙石料场,场地脏乱差,堤岸硬质比例高,雨水通过堤岸直接进入涪江,径流系数高,面源污染严重。改造技术上充分发挥原始地貌、植被、土壤、湿地、水体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作用,通过生态岸线恢复、生态荷花塘、下沉式绿地等XX设施建设,有效收集了雨水,削减、净化了面源污染,缓解了城市内涝,改善了滨江水环境。5.亮点总结(1)坚持规划引领,实现城市转型升级XXXX城市建设试点区域面积为25.8平方公里。在建设过程中,为避免重复改造,加强全域管控,XX市要求试点区域外的新建工程项目按照XX城市标准,在基本建设程序各环节进行管控,为全域全面推行XX城市建设奠定基础。(2)坚持因地制宜,打造XX城市建设范本为避免大开大挖,XX在既有道路雨水口探索创新“微创”改造技术,对雨水口、路沿石进行“微创”改造,将路面雨水导入绿化隔离带、人行道、绿地广场及其他开敞空间进行消纳,超标部分再通过既有管道溢流外排,辩证处理渗排关系。此举既能达到径流控制要求,又能避免大拆大建,节约工程造价约70%,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该技术获得国家发明创造专利,并在XX市全面推广运用。(3)坚持连片治理,激发全社会参与按国家住建部“体现连片效应,避免碎片化”要求,XX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排水分区、投资规模、试点效应等因素,将规划的300多个试点项目整合成10个工程包,解决了试点项目数量多、试点区域多、涉及专业种类多等难题,连片推进,发挥工程的综合效应。在排水分区之间,XX注重对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的识别、分析、梳理,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场地良好的生态本底,实施城市大XX建设。针对丘陵山体的地形地貌,实施层层截流,上水下用;梳理水系,畅通行洪通道;整治湖泊洼地,增大调蓄空间;修复湿地,消纳建设地块等小XX体部分径流指标,净化水体。统筹推进试点区域内外的大小XX重构,实现大小XX和区域之间的平衡。完成的15个排水分区的试点区域实现“连片效应”,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平均达到75%。二、工作构想和建议通过对XX市和XX市XX城市建设工作的考察学习,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提出以下工作构想和目标:一是要总结2020年的调研考察经验,向市委、市政府充分汇报遵义建设XX城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把遵义市建设XX城市的政策依据和环境条件、技术特点等详细汇报,力争取得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明确各级政府为责任主体,搞好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工作落实。建议制定规范性文件《遵义市XX城市建设管理办法》,按照“专班专人专家”的思路,明确各职能部门责任。明确部门协作配合和研究解决工作推进的重大问题的机制。二是研究制定切合遵义实际的工作方案和目标任务。力求2020年末基本实现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目标要求,将遵义市建设成为我国西南山地特色的XX城市典范。2018年全面启动我市的XX城市建设,要把省XX城市“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建设“4个100工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和落实,建立XX城市建设项目库;将XX城市建设与棚户区、危房改造和老旧小区更新相结合,抓紧启动一批XX城市建设项目。对在中心城区专项规划中提出的新蒲新区火车站片区建议参照XXXX两地的方式整体打包启动,抓住新蒲新区城市建设的机遇,按照XX城市建设标准实施,力争形成连片效益,为全域推进XX城市建设奠定基础;对于旧城区XX改造坚持问题导向,彻底解决内涝和治污等突出问题。要按照XX城市建设标准,加大管网改造和建设力度,彻底解决老城区内涝问题,确保市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要通过XX城市建设,彻底根治城区河流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三是协调调动市级部门和各区县政府,形成合力落实具体任务。要召开协调会议讨论和确定XX城市建设的工作程序,按照市级部门负责政策监督把关和技术指导、各地政府部门负责落实具体项目的基本原则,明确各自的具体工作措施和分步骤目标任务。要形成有效的调度机制,以及定期的协调会议机制和向省、市部门的定期报告制度。应学习两地高度重视规划引领,将XX指标落实到规划控制指标和土地指标中的共同做法。下一步应将XX城市专项规划指标细化为指标融入地块控制性详规。各县市应编制中心城镇的XX城市专项规划,绘制XX城市蓝图。四是创新投融资模式,解决XX城市建设资金问题。遵义市与XXXX最大的不同是,遵义市没有列入国家XX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无中央财政补助支持(XX:补助资金到位12.3亿元。XX:中央补助资金到位10.8亿元),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这也是下一步我们工作想要着重解决的问题。要着重解决投融资困难,一是向市政府申请设立XX城市建设试点项目专项配套资金,支持住宅小区和非公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二是研究如何与平台公司共同建立可操作的PPP投融资结构及合作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金投入。会同财政、发改、平台公司等部门研究制定XX城市的融资和补助(奖励)政策,有效推进和落实建设项目落地。五是技术支撑和保障。遵义市XX城市建设刚刚启动,我们需要制定系列技术指导标准和规范。XX城市建设将涉及非常专业的技术指标,在建设管控中还有多个环节审查控制需要一批专业人员来完成技术工作。为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我们可以采取与设计单位合作,同时邀请权威专家做技术指导,研究制定符合遵义实际状况的XX城市建设标准和验收技术规范。六是加强学习培训和宣传。我们应该再走出去学习,多请专家来讲解,制定出培训计划,目标是要培养本地XX城市建设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要加大宣传力度,对XX城市建设的政策、社会责任和建设措施开展系列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和认同感。让领导关心,让群众关注,及时反映XX城市建设的成效和经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支持XX城市建设。

三名

全国首份!深圳发布城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报告

来源: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深圳特区报北京11月1日电 (记者 陆云红)一城繁华半城绿!森林占深圳生态系统43.7%,湿地、农田和草地占7.8%,城市面积占48.3%,红树林面积30年增加50平方公里,曾被宣告野外灭绝的中国特有美丽小鱼唐鱼翩然游回。11月1日,我市率先在全国城市层面启动的陆域生态调查评估项目在京通过专家验收。评估报告以详实数据勾勒出一幅绿水青山的深圳美好生态画卷。“这一项目于2017年启动,由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委托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开展。”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该项目既为我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又为探索实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奠定坚实基础,并有利于促进深圳城市生态领域科技创新发展。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志云研究员代表项目组介绍,该项目开展共六大子项目22个专题研究。组织国家与地方近20家科研单位,超过1000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项目开展了大量的遥感调查和生态调查,并结合深圳生态监测数据和统计数据对深圳生态系统进行系统全面评估。通过调查发现,深圳野生维管植物共计199科858属1916种,约占广东省野生植物5933种的32.3%。其中发现深圳市野生植物新纪录34种类,外来植物9种。自然生态系统动物559种,新记录的12种,外来物种32种。部分保护动物(唐鱼)重新发现建群种。该项目还就空气质量、生态空间供给、能源效率等方面综合评估了深圳市城市生态健康的状况,及其与我国其他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的对比。深圳的城市生态健康居一线城市之首,深圳在生态系统代谢效率和生态系统典型问题上显著优于其他三个城市,但在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上落后于北京和广州。调查也发现深圳在城市发展空间与生态空间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生物多样性需加强保护等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祖信、贺泓,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领衔的专家组在听取项目汇报后认为,该研究成果揭示了深圳市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生态基本控制线对生态空间保护成效显著,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伊尹

中国首份城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报告发布

陆域生态系统保持了282万吨土壤,缓解了热岛效应1.99℃,减少了6.62亿吨的暴雨径流,固定了30万吨二氧化氮,释放22万吨氧气,减少了3万吨空气灰尘,保护了38%的海岸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11月1日在北京公布了《深圳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综合报告》及系列专题报告,这是我国首份城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报告,“晒出”了深圳市的生态家底,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状况。摸清家底、识别问题、找到对策“深圳开展城市陆域生态系统调查和评估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城市实施生态精细化管理的需要。”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亚立说,深圳建市40年来,人口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深刻影响。深圳开展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估是为摸清家底、识别问题、找到对策,为未来发展和管理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探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奠定基础。按照生态环境部对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要求,2017年,深圳率先在全国城市尺度启动陆域生态调查评估项目研究。该项目开展了六大子项目22个专题研究,国家与地方近20家科研单位、超过1000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欧阳志云说,项目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针对深圳快速城市化的特征,开展了大量的遥感和生态调查,结合深圳生态监测数据和统计数据对深圳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评估。调查评估最终形成了“六个一”的成果,即绘制一张生态状况图,显示深圳从1979年以来的陆域生态变化;建立一套针对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城市生态系统评估方法与技术规范;剖析深圳城市生态保护面临的问题,形成一张问题清单;回顾评估总结深圳40年来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实施效果,形成一套管理政策;建设一个生态数据库和评估管理决策分析平台;依托城市生态信息化平台,建立“天地一体”城市生态监测监控网络。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欧阳志云表示,研究结果揭示了深圳生态系统格局特征与演变情况。深圳生态系统以城镇和森林为主导。建市以来,城镇生态系统持续快速扩张,森林、农田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持续减少。但是最近几年,城镇生态系统扩张明显减速,生态系统总体格局趋于稳定,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生态基本控制线对生态空间保护成效显著,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深圳野生维管植物共计199科858属1916种,约占广东省野生植物5933种的32.3%。发现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有益、有重要经济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豹猫、赤麂等;纳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物种的唐鱼,发现了原生性野生种群。不过,城区植物生物多样性显著低于自然生态系统,深圳自然生态系统动物559种,城区动物282种。调查评估还揭示了深圳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深圳经济增长能源依赖性降低,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低于GDP增长率,能源效率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构建区域生态一体化保护“通过4年的调查与评估,理清了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原因。”欧阳志云说,概括而言,较突出的问题包括城市发展空间与生态空间保护矛盾依然突出,生态空间保护压力大;老旧建成区人口密度高、生态空间少,内涝等风险相对较高,人居环境较差。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城市居民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但城市发展对城市生态空间产生较严重的侵占,造成城市优质生态产品需求与供给空间不匹配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城市公园绿地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与优化。基于深圳存在的问题,评估报告从城市总体发展与区域协作、城市生态保护能力建设和典型生态环境问题改善3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其中,针对发展空间与生态空间矛盾突出问题,提出城市生态保护与区域协作方案,推动深圳与大湾区其他城市构建区域生态一体化保护的实现路径和具体措施等。加强城市生态保护与监管的规划与能力建设,开展精细的生态功能区划,逐步形成规范化的城市生态监管网络体系。通过优化城市内部生态格局、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监管、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和预防生态风险等,保障深圳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性。文/李禾内容来自科技日报

已矣

深圳发布全国首份城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报告

2020-11-17 17:08 来源:珠江环境报本报讯 陆域生态系统保持了282万吨土壤,缓解了热岛效应1.99℃,减少了6.62亿吨的暴雨径流,固定了30万吨二氧化碳,释放了22万吨氧气,减少了3万吨空气灰尘,保护了38%的海岸线……近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在北京公布了《深圳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综合报告》及系列专题报告,这是我国首份城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报告,“晒出”了深圳市的生态家底,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状况。 摸清家底、识别问题、找到对策按照生态环境部对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要求,2017年,深圳率先在全国城市尺度启动陆域生态调查评估项目研究。该项目开展了六大子项目22个专题研究,国家与地方近20家科研单位、超过1000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欧阳志云说,项目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针对深圳快速城市化的特征,开展了大量的遥感和生态调查,结合深圳生态监测数据和统计数据对深圳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评估。调查评估最终形成了“六个一”的成果,即绘制一张生态状况图,显示深圳从1979年以来的陆域生态变化。建立一套针对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城市生态系统评估方法与技术规范;剖析深圳城市生态保护面临的问题,形成一张问题清单;回顾评估总结深圳40年来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实施效果,形成一套管理政策;建设一个生态数据库和评估管理决策分析平台;依托城市生态信息化平台,建立“天地一体”城市生态监测监控网络。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欧阳志云表示,研究结果揭示了深圳生态系统格局特征与演变情况。深圳生态系统以城镇和森林为主导。建市以来,城镇生态系统持续快速扩张,森林、农田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持续减少。但是最近几年,城镇生态系统扩张明显减速,生态系统总体格局趋于稳定,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生态基本控制线对生态空间保护成效显著,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深圳野生维管植物共计199科858属1916种,约占广东省野生植物5933种的32.3%。发现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有益、有重要经济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豹猫、赤麂等;纳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物种的唐鱼,发现了原生性野生种群。不过,城区植物生物多样性显著低于自然生态系统,深圳自然生态系统动物559种,城区动物282种。调查评估还揭示了深圳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深圳经济增长能源依赖性降低,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低于GDP增长率,能源效率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构建区域生态一体化保护“通过4年的调查与评估,理清了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原因。”欧阳志云说,概括而言,较突出的问题包括城市发展空间与生态空间保护矛盾依然突出,生态空间保护压力大;老旧建成区人口密度高、生态空间少,内涝等风险相对较高,人居环境较差。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城市居民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但城市发展对城市生态空间产生较严重的侵占,造成城市优质生态产品需求与供给空间不匹配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城市公园绿地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与优化。基于深圳存在的问题,评估报告从城市总体发展与区域协作、城市生态保护能力建设和典型生态环境问题改善3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其中,针对发展空间与生态空间矛盾突出问题,提出城市生态保护与区域协作方案,推动深圳与大湾区其他城市构建区域生态一体化保护的实现路径和具体措施等。加强城市生态保护与监管的规划与能力建设,开展精细的生态功能区划,逐步形成规范化的城市生态监管网络体系。通过优化城市内部生态格局、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监管、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和预防生态风险等,保障深圳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性。 (申晓环)【来源: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全国首份!深圳交出城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报告

满城繁华半城绿!森林占深圳生态系统 43.7%,湿地、农田和草地占 7.8%,城市面积占 48.3%,红树林面积 30 年增加 50 平方公里,曾被宣告野外灭绝的中国特有美丽小鱼唐鱼翩然游回。11 月 1 日,我市率先在全国城市层面启动的陆域生态调查评估项目在京通过专家验收。评估报告以详实数据勾勒出一幅绿水青山的深圳美好生态画卷。" 这一项目于 2017 年启动,由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委托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开展。"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亚立在会上表示,该项目既为我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又为探索实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奠定坚实基础,并有利于促进深圳城市生态领域科技创新发展。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志云研究员代表项目组介绍,该项目开展共六大子项目 22 个专题研究。组织国家与地方近 20 家科研单位,超过 1000 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 项目开了大量的遥感调查和生态调查,并结合深圳生态监测数据和统计数据对深圳生态系统进行系统全面评估。其中分析处理 1979 年至今中高分辨遥感影像等空间数据图层 230 余个,调查与整理植物样地近 900 个,采集标本 2000 多号,拍摄照片 12000 多张,开展 12 次动物综合调查,累计时间达 554 人天,包含红外相机点位 163 个,点位调查记录 17000 余条,布设河流水生态样点 50 个,空气微生物监测点位 8 个。"通过调查发现,深圳野生维管植物共计 199 科 858 属 1916 种,约占广东省野生植物 5933 种的 32.3%。其中发现深圳市野生植物新纪录 34 种类,外来植物 9 种。自然生态系统动物 559 种,,新记录的 12 种,外来物种 32 种。部分保护动物(唐鱼)重新发现建群种。该项目还就空气质量、生态空间供给、能源效率等方面综合评估了深圳市城市生态健康的状况,及其与我国其他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的对比。深圳的城市生态健康居一线城市之首,深圳在生态系统代谢效率和生态系统典型问题上显著优于其他三个城市,但在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上落后于北京和广州。调查也发现深圳在城市发展空间与生态空间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生物多样性需加强保护等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祖信、贺泓,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领衔的专家组在听取项目汇报后认为,该研究成果揭示了深圳市城市发展从 " 增量扩张 " 向 " 存量优化 " 转变。生态基本控制线对生态空间保护成效显著,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来源:深圳特区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张看

小五家乡生态休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提高,远离嘈杂的城市和繁重的工作,追求自然与身心的和谐。作为逐渐成长的朝阳产业,休闲旅游已经成为当下大众欢迎并认可的一种生活消费模式。扶持发展壮大休闲旅游产业,对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带动地区发展都具有较好的推动促进作用,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休闲旅游的概念和特点休闲旅游,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休闲旅游具有自己的特点:1.休闲旅游更加注重在旅游过程中对身心的全方位放松,在“无所事事”的境界中得到休息,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2.休闲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旅游目的地重复性,游客对其认同的旅游地有着持久的兴趣和稳定的忠诚度;3.休闲旅游更加注重在一个地方停留较长的时间,而且消费的目的性非常明确;4.休闲旅游更加关心时间成本,即追求从客源地到目的地交通上的低时间成本和快捷性;5.休闲旅游更偏好于自助式旅游或半自助式旅游;6.休闲旅游更加追求旅游地的文化氛围和内涵。二、小五家基本情况小五家乡是元宝山区唯一建制乡,东与美丽河镇相连,南与平庄镇相邻,北接元宝山镇,西与红山区文钟镇接壤,西南和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毗邻。全乡总面积141.3平方公里,辖小五家、新井子、老西营子、谢家营子、大营子和大金沟6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总人口6075人,其中回族1134人。小五家乡地处燕山山脉延伸部分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域,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森林覆盖率53%,全年日照充足,降水稀少,蒸发量强,年平均日照率为60%,无霜期135-140天,具有适宜林果种植的天然小气候。三、小五家乡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区位优势明显。小五家乡位于元宝山区西北部,处于赤峰主城区、平庄城区和元宝山城区的中心地带,距离赤峰主城区30公里,平庄城区25公里,元宝山城区30公里,东临205省道,西连306国道和赤凌一级路,境内有赤朝高速通过,赤峰至京沈高铁连接线正在修建中,青上公路纵贯小五家乡全境,交通便利。(二)产业定位明确。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小五家乡要依托自身优势,着重发展大农业和休闲旅游业,乡党委、政府按照“生态立乡、旅游兴乡、产业富民”发展战略,并将“紧紧围绕生态建设和休闲旅游两条主线,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旅游资源,持续推进现代农牧业和乡村旅游业”写进工作报告中,着力实施小五家乡“1331工程”。(三)人文自然独特。小五家乡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春季繁花似海,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瓜果飘香,冬季野旷天低,别有一番风景。人文方面,小五家乡汉族传统文化和回族民俗文化共生共荣,佛教与伊斯兰教和谐共处,多元思想的碰撞交融,两大宗教的引导教化,成就了小五家人淳朴、善良、开放、包容的独特魅力,是小五家乡宝贵的民俗文化底蕴,独具地方特色。(四)旅游资源丰富。小五家乡现有人文、自然景观类景点24处,休闲采摘、餐饮娱乐类场所18个。大营子村的静安寺始建成于辽道宗咸雍八年,是蒙东地区最大的佛门圣地之一。静安山巅屹立有千年辽塔一座,塔下安放佛祖灵牙舍利一颗,内嵌舍利子七百余枚,为世所罕见的佛宝。老西营子村内的清真寺始建于清代嘉庆九年,大殿为伊斯兰风格的双层歇山出檐式建筑,是周边伊斯兰居民的重要礼拜场所。小五家乡原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御弟剌葛封地,古墓石刻等遗址遗迹众多。胡家沟、黄花沟植被茂密,怪石林立,四时景色奇而不同,可谓世外桃源、人间秘境,是久居都市人们露营野餐、踏青探秘的好去处。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的建议和措施(一)生态优先,统筹发展农牧业和休闲旅游产业按照小五家乡发展规划和产业定位,坚持生态立乡,在乡域范围内按照生态休闲旅游的标准统筹布局种养殖业和林果业,注重经济效益和景观效益的有机结合。一要注重生态建设。以赤峰市50公里生态圈建设为契机,推进山水林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加快构建乡域生态安全屏障。继续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以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和林果产业为依托,逐步扩大森林覆盖率。加强青上线两侧和重点景区周边的区域绿化,不断改善乡域自然环境,凝聚旅游产业发展源动力。二要加强统一规划。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分片布局,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致力实现产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建设万亩设施农业和杂粮基地,在小五家村推进实施万泰永设施农业项目,建设高新技术农业生态园区,发展高效优质设施农业。引进杂粮生产加工企业或大户,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吸引农户发展小米、高粱、绿豆等特色杂粮种植,打造小五家杂粮品牌;建设万亩畜牧养殖园区,在老西营子村、新井子村和谢家营子村发展集中养殖,实现市场化和标准化经营,同时结合疏林地规划建设林下养殖区,散养鸡鸭鹅等特色畜禽,发展立体经济;建设万亩林果基地,在乡域内规划连片林果园区,扩大种植面积,丰富果品种类,发展坚果种植,改良嫁接美国大杏仁,逐步推广黑枸杞种植,完善配套设施,规划建设果蔬保鲜库及果品加工企业,提升综合经济效益。三要主打休闲旅游。充分挖掘小五家乡自然风景、传统文化、民族风情、果蔬采摘、餐饮民宿等旅游资源和底蕴,借鉴利用“旅游+”、“生态+”“互联网+”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观光旅游、文化教育、健康养生等第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富有乡土特色的休闲旅游,做大做强旅游品牌,创新丰富旅游业态,发展全域旅游。(二)打造休闲旅游基地和休闲产业带依托小五家自然人文景观和产业基地,将景区穿点成线,连网成片,培育“全域休闲胜地,秘境小五家”品牌,打造独具特色、各有侧重的休闲旅游基地和休闲产业带。重点抓好旅游景区建设。完善静安寺等原有景区基础配套,启动实施静安寺扩建修缮工程,继续实施凤山花海景区绿化和观光步道建设,整合胡家沟、黄花沟的自然风光等独特资源,建设以露营、探险为主的野外秘境体验区。规划建设以静安寺和辽塔为核心的大营子佛教文化旅游区和以老西营子清真寺为核心的伊斯兰风情园。积极争取移民搬迁等政策,通过招商引资、众筹方式打造经营民俗民宿特色村。大力发展特色观光旅游。依托乡域内丰富的设施农业和林果业着力发展特色观光旅游。在万泰永园区内规划建设集种养采摘、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业嘉年华游乐场,打造小五家水木原现代农业旅游综合体。统筹规划建设种养殖基地、林果采摘园和山体、公路绿化区域,兼顾经济效益和景观效益,形成沿青上公路的特色观光旅游带。集中打造休闲疗养基地。充分发挥小五家乡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民俗宗教资源,打造宜居宜业的休闲疗养胜地。主要建设以静安寺为核心的静心禅修养生基地,以百合山庄、红塔山庄、明然山庄等为代表的生态度假养生基地,以山嘴子、上窑沟等自然营子改造为典型的居家休闲养老基地。结合城乡一体化和特色小城镇开发规划建设养老中心及相应配套设施,通过发展银色经济带动旅游产业。注重开发乡土旅游特产。推广农家土菜、素食斋、回民九大碗等特色饮食文化,引导农家乐、农家院等餐饮场所提档升级,改进环境卫生和提高服务水平。挖掘恢复乡村原有的酿酒、榨油、磨豆腐等传统手艺,在展示传统工艺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注册旅游公司,设立土特产专营实体店,以现销和网购渠道,开发牛肉干、杂粮、蜂蜜、瓜果、黑枸杞等系列旅游产品和工艺品,提升特色旅游附加值。丰富创新乡村旅游业态。深入挖掘民间营(井)子文化、双和马场马文化等传统民俗,融合新的旅游元素。依托藏龙山山地自行车赛道、环静安寺徒步健身赛道和自然地理条件,适时申办马拉松、自行车、攀岩等官方和民间文体赛事活动。大力推介美丽乡村生态游、果蔬采摘观光游、户外运动休闲游、静安塔山古迹游、休憩养生度假游、花海景观鉴赏游、民俗宗教静心游等各类旅游路线和项目。(三)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经验证明,自然资源、区位优势、思想观念、资金政策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结果。区委、区政府对小五家乡当前和今后的发展都有了明确的定位和方向,乡党委、政府应该积极主动谋划,创新思维理念,抢抓发展机遇,打一套融合资源、政策和资金的组合拳。结合小五家乡的现状实际、规划理念和发展思路,建议设立“小五家生态休闲旅游合作示范区”,与小五家乡合署办公,以小五家乡行政区划为界,主要承担推动乡域内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职责。转变管理体制和模式,成立小五家旅游综合开发公司、小五家宅基地管理开发中心等机构部门,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聘请专业的管理、技术和经营人员,使过去政府直接参与转变为政府规划主导、企业管理实施,达到合作开发、互利共赢的局面。建议设立小五家乡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小五家乡的经济基础薄弱,曾为全区的总体发展做出过牺牲。在新常态和新形势下,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弯道超车,小五家乡不能等靠要,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谋划,同时更需要上级党委政府给予发展支持,建议设立小五家乡旅游产业发展基金,通过这笔专项资金,一方面可以通过杠杆作用撬动银行贷款等实现融资,另一方面通过奖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众筹,共同把小五家乡旅游产业这块蛋糕做大。建议统筹管理使用农村宅基地。小五家乡人少地多,人均土地面积位居全区前列,全乡44个自然村中有31个实际居住户数少于30户,闲置的房屋和宅基地属集体建设用地,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是十分重要的隐形资产。乡党委政府计划组建宅基地管理开发中心,与各村集中统筹管理使用宅基地,通过有偿收回、统一安置、综合整理、共同开发等方式,将其作为乡村发展、村民致富的着力点。充分凝聚各方面力量,抓住上三级党委政府发展旅游产业的大好机遇,积极争取小五家乡能够参照“国贫县”政策待遇,集中统筹使用扶贫攻坚、壮大村集体经济、京蒙对口帮扶等各类政策、资金,建成一批产业集聚性强、经济社会效益高的示范项目,增强全乡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和导向性。(四)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储备包装依据发展规划,全力做好招商引资,争取优惠政策措施,吸引成熟的专业旅游开发企业和社会资本进驻小五家,同时抓好生态旅游休闲产业项目的储备包装,建立项目储备库,结合1331工程,围绕产业和实际规划包装项目,包括实施静安辽文化体验基地、大营子佛教文化旅游区、伊斯兰风情园、塔山夜景亮化工程、青少年天文科普教育基地、民俗民宿特色山庄(山村)以及乡域道路交通、水电排污等基础设施配套项目,通过招商引资以及PPP合作模式等方式逐步建设实施,实现小五家乡旅游产业长效有序发展。(五)注重宣传平台建设,强化宣传推介高度重视宣传推介工作,打造小五家乡全域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网络平台,构建包括信息中心、手机客户端等传统媒介和新媒体在内的宣传推介网络,利用各类媒介平台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拍摄旅游宣传片、发布微视频、邀请新闻媒体和举办相关活动等方式全面展现小五家乡独特的旅游资源,形成网络媒介推动、产业政策拉动、旅游品牌带动、特色产品联动的营销推广模式,将小五家乡建设成为赤峰周边全域生态休闲旅游的目的地和集散地。五、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土地性质受限。二次土地调整后,小五家乡大部分土地变为基本农田,受耕地红线限制,土地性质很难转变,成为制约全乡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致使诸多项目不能落地,延缓了小五家乡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二是水资源短缺。全乡的地表水基本上处于断绝状态,地下水十分有限,雨季时间短且蒸发量大,水资源匮乏,对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影响较大。三是基础设施配套问题。目前小五家乡范围内基本实现了硬化路面通村达组,但建设标准普遍较低,部分景区道路不通,还存在断头路现象;与之配套的排污、排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乡域整体建设与开发。(王秋野)

织密“绿道网”打造生态道、健康道、经济道——自然生态公园城市背景下绿道建设的调研报告

“绿道”是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绿色开敞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是一座城市生机活力的象征。绿道的不断延伸,是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的缩影,如同一面镜子,从细微处折射出一座城市的宜居程度和文明高度。一、咸宁绿道建设的基本情况(一)咸宁绿道建设的基础。一是自然生态优良。全市森林覆盖率52.53%,建成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17个、森林公园9个、湿地公园9个;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最适宜人居的城市”等殊荣,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二是区位优势明显。咸宁位居武汉、长沙、南昌“中三角”交汇的中心,嘉鱼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赤壁长江大桥加快建设,京广高铁、武咸城铁、京九铁路“三铁”合聚,咸宁机场正在筹建,铁公水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益完善。三是人文底蕴深厚。咸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商代铜鼓的出土地、万里茶道的发源地、三国赤壁大战的发生地。四是政策有力支撑。党中央、国务院对绿道建设作出明确部署,《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优化城市绿地布局,构建绿道系统,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将生态要素引入市区。《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提出,结合城乡环境整治、城中村改造、弃置地生态修复等,加大绿道绿廊等规划建设力度。(二)咸宁绿道建设的现状。自2013年启动绿道建设以来,我市先后编制《咸宁市城市绿道系统专项规划》《咸宁风景道建设实施方案》,规划建设绿道846.6公里,目前已建成128.23公里。其中主城区规划建设绿道309公里,目前已建成20条,总长度66.07公里,实施率21.38%。(三)咸宁绿道建设的短板。我市绿道网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提升了城市形象、旅游品质、宜居环境、生态质量,但距离规划目标及人民期盼还有很大差距。一是实施效果不佳。目前咸宁中心城区绿道密度0.38,低于成都中心城区0.41的绿道密度,未能达到中期建设规划预期目标。部分绿道还存在碎片化、孤岛化问题,绿道系统网络未形成,城市绿地各景点、山系、水系、公园等绿地间联系不够紧密,不少绿道只算得上是环城路、沿河路和环山路,社区绿道建设相对滞后。二是建设标准不高。部分绿道建设仅为路面改造,材料不符合标准,宽度达不到要求,树种搭配考虑不足,景观绿化竖向视觉缺乏冲击力。驿站、商业服务设施、安全保障设施、自行车租赁站点、公共厕所等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市民游客体验感较差。三是产业赋能不足。“绿道+”文章做得不够,绿道与文化、健康和产业等方面的融合尚在探索之中,需深入挖掘绿道在消费场景、生态保育、商业增值等方面的价值,在促进多要素功能叠加和多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四是缺乏长效维护机制。部分绿道建成后未及时移交,后期管理缺失,设施维护不及时,绿化养护不规范,缺少隔离桩等保护设施,导致游憩路面破损。二、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启示调研组考察了成都市天府绿道和武汉市东湖绿道,成都市、武汉市探索城市现代化、生态化、宜居化发展的道路开展绿道建设,就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道”的生动实践,为咸宁提供了参考。(一)成都天府绿道调研考察启示:一是景观道路公园化。天府大道将沿线道路绿化与临街建筑退让空间整体打造,改造为带状公园,将川西的“田、水、林、宅”元素,转化为“绿地、水系、乔木组团、建筑物”,充分展现大气磅礴又富有新区特征的全新城市生态景观形象。二是注重利用现状生态资源建公园。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地貌,保留内部山水资源,并打造公园绿道连接各景点,市民可围绕大片绿地和水景漫步,充分体现了天府新区“生态为肌理、绿色做本底”的规划理念。三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鹿溪智谷绿道依山傍水,全面保护现有自然山体、鹿溪古河、枫杨林带、苗圃院落、农田乡道等生态本底;绿道两岸引水入园、屯蓄雨洪,形成上千亩林下湿地和“城市海绵”,既美化环境又净化水质;保留了数千棵乔木及众多竹林、花灌、沟渠、田塘等,打造野趣盎然的林下生态绿道,形成“山水林田路湖”的生态格局。四是做足“绿道+产业”文章。鹿溪智谷依托鹿溪河打造鹿溪智谷创新带,沿线布置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国家农业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海康威视等项目,形成115公里智谷绿道,实现产业项目与智谷绿道的无缝连接、产业与自然完美融合。(二)武汉东湖绿道调研考察启示:一是设计人性化。湖中道实现步行与自行车分流,自行车道宽5-6米,步行道宽1.5-2.5米,两侧配有休息座椅。在东湖渔场设置游船码头、打造趣味栈道,市民可近距离与东湖水接触。绿道沿线设置有游客服务站、休憩设施、停车(泊船)设施、卫生设施以及标识系统等,并将荆楚文化搬进景观小品、配套设施及建筑物之中。二是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为保护东湖渔场一带湿地景观,通过耐阴野花、湿地绿化和水生植物的配置,将此处打造成生物多样性的“种子库”;在“不填湖、不污染、不破坏”的原则下,增加水生植物,打造湖心生态岛。三是城市文化得以展示。特色文化景观的塑造、文化主题园区的建设,将浓郁的楚风汉韵融于大美的湖光山色中,实现了荆楚风采、武汉特色、东湖神韵的全面融合。三、思考与建议绿道网是全域大景区、大花园的“毛细血管”,是整合活化资源的“绿色之道”,是反映慢行生活方式的“回归之道”,是铺筑美丽城乡转化为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绿道建设意义重大。一是建设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现实要求。绿道建设既有利于完善咸宁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维护全域生态环境,符合咸宁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定位;又有利于保护和发掘咸宁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鲜明的城市特色;还有利于改善咸宁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宜居水平,提升咸宁城市品味。二是加快城乡统筹的有效途径。把绿道建设与沿线村庄的改造升级结合,可以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的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的传播。三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咸宁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但各旅游景点分布较远,部分景点尚未很好开发,自然景点与人文景点之间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如果用绿道网将其串成整体、“一线穿珠”,旅游价值和品位将会大幅度提升。四是市民休闲健身的迫切需求。绿道体系能够为民众提供更多户外活动空间和散步、骑行、郊游等休闲生活方式,老少皆宜、贫富均享。绿道建设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倡导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绿色消费等生活新风尚。现就加强咸宁绿道建设提出如下建议:(一)坚持全域谋划。坚持规划先行,把绿道建设规划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通过建设绿道将全市9861平方公里内星罗棋布的“景区”“公园”串联起来,系统考虑,整体谋划。坚持全域纵深推进绿道体系建设,既实现市域内成环成网,又与市域外有机衔接,并在充分考虑乡村的资源禀赋,广泛运用现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绿道体系建设引向景区、园区和特色村落,从而形成网络健全、功能完备的绿道经济体系。一要高起点。咸宁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不可复制,“中三角”中心的区位优势、客源优势也无可替代,所以必须立足“世界级最美绿道”目标,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设计、高水平建设。二要广覆盖。全市域一次规划,在不同的区域,体现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强度和不同的等级。三要更精准。通过绿道建设,引导城市人口、生产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合理布局,不断配齐文化、体育、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突出历史文脉传承,以绿道为载体,串联风景名胜、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凸显咸宁地域特色,形成独具韵味的“香城绿道”品牌。四要更开放。以“世界级最美绿道”为统领,征集、提炼富有内涵且朗朗上口的对外宣传口号。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网站等载体,积极为更多的“骑行迷”“绿道迷”提供交流交友平台。通过搭建绿道智慧平台,制作绿道地图、绿道手册等,进一步提升咸宁绿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坚持生态优先。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地域特色”的原则,遇树绕路、遇水搭桥,古树名木、珍稀植物应全部原地保留并妥善保护。城区绿道绿化要以提高游径和节点系统的遮阴程度为出发点,以乔、灌木为主体,杜绝“以草代树”。不仅要“面子”,也要重“里子”,遵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路面材质选用透水材料,绿道两侧绿化推广引入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海绵措施,采用微地形建设等工艺做法,增加雨水资源利用率,与水环境治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三)坚持分层推动。按照建设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总体要求,统筹谋划出台《咸宁市绿道网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从市域、主城区、社区三个层面着手打造覆盖全域、立体网络化的综合绿道体系。分年度推进市域绿道建设,市域绿道主框架、城区绿道示范区的各项配套设施全面完善。一是构建市域绿道网。按照“临江、环湖、沿河、靠山、连道”思路,重点打造六类绿道示范线:串联斧头湖、西凉湖、三湖连江水库、珍湖、黄盖湖等沿江湖泊和水库岸线绿道,打造以滨江水生态功能为主体的长江滨江绿道示范线;串联向阳湖、大洲湖湿地公园,双龙山、孝子山、潜山森林公园、太乙洞地质公园及鸣水泉、金桂湖景区绿道,打造以都市健身、休闲、娱乐、旅游功能为主体的淦河滨水绿道示范线;串联陆水湖风景区、葛仙山、洪下十里画廊、青山水库、大溪湿地公园等重要自然生态景观,打造以乡村旅游功能为主体的陆水河滨水绿道示范线;串联星星竹海风景区、大幕山东源花谷、大幕山森林公园等重要山林生态景观节点,打造以森林生态旅游功能为主体的大幕山森林绿道示范线;依托幕阜山旅游公路沿线特色农业、绿色加工业及生态旅游业等产业发展,打造以绿色产业示范功能为主体的幕阜山绿色产业绿道示范线;以107国道、106国道、351国道、208省道、209省道等重要国道、省道等为系带,打造交通主干道绿道建设示范线。二是突出主城区绿道建设。北部空间作为咸宁主城区对接武汉的桥头堡,对外交通便利,区域生态资源丰富,要以绿道建设为抓手,激发区域发展活力。近期重点打造梓山湖环湖绿道、恒大养生谷滨湖绿道、梓山湖未来城滨水绿道和大洲湖绿道。结合官埠大道延伸段建设和桂乡大道改造工程,同步建设绿道。主城区重点打造环潜山、双龙山和孝子山森林康养绿道系统和环淦河、龙潭河滨水绿道系统。通过绿道建设,统筹推进区域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是补齐社区绿道短板。社区绿道建设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一头连着民生福祉,契合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目前咸宁社区绿道建设没有专门规划和相关技术指引,必须补齐短板。努力克服城区土地紧张等不足,以城市居民出行5分钟可达为标准,因地制宜设置,串联城区内主要河岸、林荫道、公园、广场、街头绿地、文物古迹、城市标志性节点、商业步行街、公共服务设施等公共空间。(四)坚持产业引领。绿道网络建设和绿道产业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有机融合、互为一体。要统筹推进文体旅商农融合发展,强化绿道复合功能,营造更具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生活、消费新场景。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统筹推进”的原则,以道营城、以道兴业、以道怡人,实现从“绿道”到“绿道+”的高水平跨越。通过绿道建设,将城市、乡村有机联系起来,促进城乡交流、交融,将沿线的农业、体育、文创、研学等相关业态串联起来,挖掘培育一批生态农业、健康疗养、温泉养生、文创旅游等相关产业,不仅需要开发观光、游憩、度假等项目,还要开发康体保健、户外娱乐、体育休闲、农村采摘、农田耕作、农事体验、野营郊游、水上游乐等参与度广、体验性强的项目,切实满足游客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推动绿道体系转化为绿色经济增长动力。既能招徕游客,更能留住游客,“让游客住下来,把农产品带出去,使农民兄弟富起来”,让农民兄弟也都能从“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五)坚持多元投入。坚持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相结合,理顺市、县、乡镇之间、政府与经营主体之间、不同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绿道经营主体可以是社会机构、公司,也可以是村委会或农户,关键是要通过建立政策扶持机制和竞争性财政投入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让资源变成资本,实现合作共羸。各级政府加大绿道干线、安全设施、标识标牌、智慧平台等必要的设施建设。同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如骑行驿站、服务网点、产业发展等等。(六)坚持规范管理。明确专门的机构作为绿道体系建设和运营的监管主体,具体负责绿道体系的日常管理和绿道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检查指导、评价考核等工作。一是要加强维护。加强包括绿道系统、标识系统、环境卫生等日常维护,以及优化通讯、咨询、救护、安保等方面的服务。二是要强化保障。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按《绿道规划设计导则》,组织编制《咸宁市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咸宁市绿道与交通衔接系统建设要求》《咸宁市绿道养护管理技术规程》等技术规范,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全市绿道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来源:咸宁网作者:市政府副市长 吴 刚编辑:石丽丽监制:洪 伟出品:咸宁日报网络传媒中心1 下月起,咸宁城区这些地方限时禁行2最新!咸宁中小学寒假时间确定!3 中共咸宁市委五届九次全体会议决议4 戴口罩!戴口罩!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