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生物技术应用和生物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在有关方面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生命科学领域共有包括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创建出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等六项成果入选。2018年我国共有9个自主研发的1类新药获批上市,是我国批准1类新药上市数量最多的一年。产业进一步提升,2018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超过3500亿元。自2002年以来,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和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每年出版发行我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的年度发展报告,今年是第18年,已经成为本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年度报告。《2019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报告》分为总论、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产业、投融资、生命科学研究伦理与政策监管、文献专利7个章节,以翔实的数据、丰富的图表和充实的内容,全面展示了当前我国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的基本情况,可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科学家、企业家、管理人员和关心支持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各界人士提供参考。来源: 科技部网站
中新网上海4月12日电 (记者 李佳佳)全球专业招聘集团瀚纳仕公司(集团)12日在其发布的《2021瀚纳仕亚洲薪酬指南》(简称《薪酬指南》)认为,中国政府通过鼓励投资和授权商业发展补助的方式支持新药的创新和研发,2021年中国的生命科学产业将延续去年的猛烈发展势头,医疗健康相关领域的招聘热潮也因此被带动。随着国家鼓励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的国产化,中国本土企业因此迎来了巨大发展空间,涉及医疗器械和设备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运营等相关岗位需求随之不断增加。《薪酬指南》表示,2021年,与医疗设备和制药机械相关的行业将大量招聘研发人员,尤其是技术人员。瀚纳仕认为,目前国内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才存在缺口,中国政府和学界愈加重视基础科研领域的人才培养,并出台相关政策加以应对。对医疗健康领域的企业而言,研发端人才尤其短缺,很多企业正在跨行业招贤纳士。以医疗器械企业为例,由于对口人才的紧缺,来自汽车、材料工程等领域的人才也会受到关注。“医疗健康领域招聘市场的发展需要有更充足的专业人才储备作为支撑,对于国内市场而言,这尤其需要产学研三方形成合力,培养行业所需的人才。”瀚纳仕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兰熙蒙表示。医疗健康是中国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根据2020年年底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将实施“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规划。此外,今年全国“两会”的参会代表和委员针对医疗健康领域积极建言献策,话题涉及“互联网+医疗健康”转型、生物医药产业化发展等重点方向。在此基础上,2020年,以医药、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为代表的医疗健康领域作为最热门的投资领域之一,融资总额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独占全年投资领域榜首,其中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诊断/工具领域的风险投资相较去年更是达到了100%的增幅。《薪酬指南》表示,私募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机构仍然重视生命科学行业的发展潜力,2021年资金将继续涌入该行业,进而推动更多相关招聘机会出现。在政府激励政策和投资机构的共同推动下,中国本土医疗健康企业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机会。“中国经济率先从疫情中复苏,国内市场也为医疗健康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该领域的本土企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提供的就业机遇也越来越多元和丰富。”兰熙蒙表示。与此同时,受国内政策和市场趋势的双重利好推动,中国的本土和外资医疗健康企业在人才招聘方面竞争激烈,人才战略也面临转型。瀚纳仕认为,本土医疗健康企业将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地部署人才计划,而以药企为代表的外资医疗健康企业面对国内行业环境的变化,也将谋求新的业务发展模式,进而调整其招聘任务的侧重。随着医疗健康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细分,复合型和专业型的人才将更受企业青睐。(完)【来源:中国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一篇不久前刊发在《美国实证医学期刊》上的特殊论文,与不久前召开的第696次香山科学会议部分议题不谋而合。论文的特殊在于,其利用独特的示踪剂让人们看到了“手厥阴心包经”,对说不清原理的经络理论给出了可视化证明。(注:手厥阴心包经是中医理论中的12经络之一,经络不同于血管、筋脉,人体解剖后无法找到)。此次香山会议的议题假说之一,即中医学上的经络是维持机体稳态的能量信息的通道,而经络能够被可视化,正是会议发起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丛斌2019年在学术报告中提出的。这让在座科学家们思考,以分子、细胞等为基础进行生命科学研究是不是足够,如果不足够,那应该如何更深入接近生命的真相?为此,与会专家共同探讨了“揭示生命领域三大科学问题,解析人体信息能量网络机制”的相关议题。生命之谜越解越多?需要从能量视角再认知丛斌院士从问题出发提出,人类认识生命的探索已经走到了分子层面,DNA、蛋白质、中心法则,但并没有揭示出生命的本质,大多数疾病的治疗至今也没有实质上的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原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樊代明从疾病预防角度出发提出,中国总死亡人数的87%因慢性病导致,可是人们对慢病的发病机理至今没有探究清楚,又何谈高效地预防?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奥生物总裁程京从工程学角度认为,中医理论中有很多尚未被证明的内容,不能被证明并不代表中医不科学,而是要我们寻找新的思路、使用新的方案进行原创性基础研究。面对越解越多的生命之谜,与会专家认为,对于生命科学研究,现有范式难以更进一步揭示生命本质规律,必须构建新的研究范式,进行重大理论框架创新,正视人体能量信息网络的传递机制。“在生命科学领域,我们习惯了在三维空间,即以物质静态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若想揭示生命本质,应在原有三维的基础上,加入时间和能量信息网络传递维度(第四维度)。”丛斌提出,能量是生命活动的动力,赋能体内各种结构、维持生命大分子的微观运动,同时伴随体内信息的网络传递。那么,人体内的能量信息网络,如何探测到?是不是具有可操作性?学科交叉,实现人体“数字孪生”是当务之急机电工程专业是程京院士的老本行,他的团队将“中医目诊”的工作在人工智能(AI)上实现,并达到了93%以上的准确率。“在大数据的基础上,我们训练了AI模型。更重要的是,这个AI发现了更深入的事情,在眼睛‘心区’出现斑点的人与‘小肠区’出现斑点的人高度吻合。”程京说,大数据充分地证明了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的学说。心与小肠距离遥远,怎么会在生命活动中有关联呢?大数据证明了这样的联系确实存在。这意味着,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以超级算力为基础,可以不断将生命组织结构间的关联解析出来。“过去的医学研究建立在结构学、功能学和生物实验观察之上的,在对人的整体生命活动规律认知时仍停留在局部化、碎片化层面。”丛斌认为,而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系统生物学的发展,使得获取海量生命活动数据成为可能,这正推动着相关产业的转变。为推进产业对于生命问题进行多角度认知,制度方面已有所落地,例如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鼓励对人体具有多靶向系统性调节干预功能等的新药研制,推动药品技术进步。马克思曾经断言: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用人工智能刻画人体全息生命系统的数学模型,以定性定量定位描述生命活动的状态,包括健康水平、疾病程度及治疗效果等。”丛斌强调,当务之急是融合各学科的力量,确立科学研究的新范式,促进生命科学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深度融合,驱使生命科学迈向“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范式,构建数字生命与全息人体,通过 “数字孪生”的人体推动生命科学研究走向系统性和全面认知。编辑:刘义阳
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题:人类距治愈这些绝症还有多远?--来自2018世界生命科学大会的报告新华社记者陈芳 王昆“干细胞修复子宫内膜,治疗不孕症已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研发批准的世界首个冻干埃博拉疫苗,为抗击非洲埃博拉疫情做出重大贡献。”“世界首个批准上市的基因治疗产品‘今又生’在中国诞生。”在刚刚结束的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部主办的2018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上,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吸引了包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30多个国家科技工作者齐聚中国,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共同致力于借助生命科学攻克这些绝症,让人类摆脱疾病困扰。(小标题)生命科学改变疾病诊疗模式近年来,中国开展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多组学研究推进生命科学大发现,表观遗传学研究呈现出从空白到顶尖的迅猛发展势头,已广泛应用于疾病诊疗和药物研发,免疫疗法陆续应用于多种肿瘤治疗。由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生物技术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是2018世界生命科学大会的特色论坛之一。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上,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沈建忠说,生命科学事关人的健康与发展,生物技术为有效解决健康、食物、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全球性挑战提供重要支撑。其中,基因检测促进医学转变,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新手段,将突破原有的疾病诊疗模式。“我们已经开始应用基因技术了解过去在疾病诊疗中遇到的瓶颈,表型组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运作机理。”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提议在人类表型组学等方面开展国际大科学计划。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谢晓亮认为,未来五到十年,精准医疗将成为发展重点,患者需要高度精确的药物治疗疾病、减缓衰老,让身体更有活力。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约翰·沃克说,他未来的研究计划是通过生命科学了解细胞死亡的机制,找到治疗肺结核的新药。(小标题)免疫治疗新疗法有望治疗更多肿瘤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疾病预防、诊治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手段。免疫疗法为癌症治疗提供新手段,免疫抑制剂和细胞免疫疗法是当前免疫疗法研究热点。以PD1/PDL1为代表的免疫抑制剂,在肿瘤免疫治疗中最引人瞩目。耶鲁大学癌症研究中心免疫学部主任陈列平说,PD1/PDL1抗体属于免疫抑制通路阻断药物,自从PD1/PDL1抗体治疗的免疫疗法出现后,治疗范围不再局限于一到两种肿瘤,而是能够治疗广谱的肿瘤。“与过去的免疫治疗相比,PD1/PDL1抗体治疗的毒性较低。”陈列平说,毒性低对临床非常有利,是直接推动广谱应用的原因。另外,在原理上也有所突破,过去是通过大量增加免疫反应治疗肿瘤,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大量增加免疫反应会造成毒性,对机体造成损伤。PD1/PDL1抗体治疗则不一样,它已经消除增加免疫反应产生的负面效果。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审批六种PD1/PDL1抗体治疗药物,用于治疗十几种癌症,未来两三年会增加到二十几种癌症。陈列平说,“作为研究人员,我们已经把研究重点转移到PD1/PDL1抗体治疗无效的患者。”(小标题)阿尔茨海默病等治疗是否曙光初现?神经精神疾病是危害我国国民身心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随着老龄化社会临近,脑中风、老年痴呆、帕金森等老年性神经疾病发病率增高。同时,激烈的社会竞争,也让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快速增高。专家指出,神经系统疾病的医疗负担和对健康造成的危害较重。目前,治疗脑疾病手段有限,缺少脑疾病治疗药物。全球在以自闭症为代表的神经发育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症为代表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胶质母细胞瘤为代表的脑肿瘤等领域,已经取得致病机制、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今年8月,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绿谷制药联合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顺利完成临床3期试验。10月25日,中国科学家在第11届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实验会议上首次介绍国产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该药能够显著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第11届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实验会议科学委员会委员雷切尔·申德勒说,这一研究成果是继胆碱酯酶抑制剂上市10多年以来,最接近成功的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专家表示,未来,在脑科学应用研究方面,脑发育障碍导致的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神经疾病的疾病机理将被进一步解析,各类脑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手段将不断创新,以应对全球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挑战。随着交叉学科的渗透,脑科学研究取得的突破会为治疗脑疾病带来曙光。(完)
在生物药行业具有研发技术难度高、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等特点,因此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与传统的小分子药物相比,生物药生产制备技术具有极大挑战性。随着经济增长及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我国生物药市场将逐渐增长,预测2025年我国生物药市场规模达8332亿元。一、生物药概况1、定义生物药物是指运用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综合利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和药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生物药物,包括生物技术药物和原生物制药。2、分类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产业链生物药行业产业链上游包括生物材料、细胞培养、实验研究;中游包括生物药试生产、生物药临床研究和生物药规模生产;下游为各种医疗机构及患者。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央广网广州4月12日消息(记者郑澍)4月8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赵勇教授因病在广州猝然离世,年仅45岁。图为赵勇教授(央广网发 中山大学供图) 归国投身国家生物科学事业 做出多项开创性工作“虽然年轻,但是他治学十分严谨,在细胞衰老及端粒研究领域做出了多项开创性工作,是该领域研究的佼佼者。真是太可惜了!”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松阳洲教授悲痛地说。2003年,赵勇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师从著名生物学家谭铮教授。博士期间他将生物物理学技术引入G四链体研究,开创领域先河,为G四链体的体外研究提供重要技术手段;随后加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细胞生物学泰斗Jerry Shay和Woodring Wright实验室,从事端粒及端粒酶研究。他将生物物理学方法和细胞生物学完美结合,阐明端粒酶延伸端粒的动态过程及延伸模式调控机制,是国际上研究端粒领域年轻一代的佼佼者。2011年,赵勇教授毅然放弃了美国四所知名大学(UCLA等)提供的终身教职选择回国,投身于国家生物科学事业的建设发展。“他是真正有志于提高和发展祖国的生命科学科研事业,选择回国发展。”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组长邹卫国说,每一个和赵勇教授熟悉的朋友都为他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的责任所感染。赵勇教授接受了时任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的邀请,以“百人计划”引进人才的方式加入中山大学,并成立“细胞衰老与癌变”实验室,成为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靶向特异性抗癌新药和疫苗研发”的核心成员,继续从事端粒生物学研究和个体衰老的研究。“中大能够给人提供一种和谐的气氛,宽松的学术环境,任人自由发挥。我们做的是自己想做的,而不是别人要我们做的,这也是我愿意回来并喜爱这里的原因。”赵勇说。赵勇教授在细胞衰老方面的研究成绩斐然,他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博士后导师,细胞生物学领域泰斗Woodring Wright教授评价道:“实验室其他人很难赶上赵勇的卓越表现。”他也是关于端粒调控与细胞癌变的关系的研究国内最优秀科学家之一,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申请(含授权)国内国际专利近十项,为端粒生物学及癌细胞生物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获得了 Ellison基金会及美国衰老研究联合会(AFAR)优秀博士后研究奖,并入选了“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高层次人才计划。坚持在教学一线 按照“培养科学家”的模式培养学生光彩夺目成就的背后是赵勇教授对科研的热爱和严谨。“赵勇老师在科研方面特别严谨,逻辑思维强,有敏锐的科研眼光,总能在科研报告中能抓住核心问题。他鼓励学生在科研过程中要多思考,想清楚之后再进行试验工作,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不要当技术员,要作一个会思考的科研工作者。”赵勇教授团队成员,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海英副教授说。“经常跟我们讲,不要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要为了解决科学问题。”2017级的博士生李小翠深情回忆,“赵勇老师对于我们的培养,是希望我们能够思考问题,建立科学问题之后,再想办法解决问题。”马文宾教授说,赵勇教授在培养学生方面,不是按照实验室培养“流水线工人”的思路,而是按照“培养科学家”的模式在培养。与赵勇教授有过五年合作经历的上海交通大学曾凡一教授说:“在合作过程中,我们不时被他充满了活力的科研热情和精神所感染。谦虚能干、朴实奋进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是他留给我们的印象。”爱校敬业勇于担当 深受同事和学生尊敬和爱戴学术之余,赵勇教授积极为师生服务,担任了很多重要行政职务,历任中山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人才发展办公室主任,校长助理,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生物学领域的前沿知识密度很大,是以星期作为更新周期的。对于从事这个领域的学者而言,最大的挑战就是能不能跟得上知识的更新。在上面没有花时间,就会落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贺雄雷教授告诉记者,就在数周之前,他和赵勇对拟进行的新课题进行讨论时,赵勇给他发了三篇文章作为参考。“这三篇高质量的文章,正是我想要的,也足以证明赵勇在做好行政的工作的时候,又很好地兼顾好学术。”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讣告中写道:赵勇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在教学一线,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团结同事,热爱学生,深受同事和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他治学严谨,成就卓著,在细胞衰老及端粒研究领域做出了多项开创性工作;他爱校敬业,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为中山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人事人才工作、生命科学学院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张亭栋教授和王振义教授因发现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维甲酸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作用,荣获2020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北京时间2020年12月30日 09:00 - 12:00,由未来科学大奖联合上海瑞金医院共同举办的“生命的礼赞——2020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学术报告会“将进行全球直播发布。2020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王振义,上海长征医院教授谢渭芬,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任瑞宝,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王铸钢,将进行主题报告。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2020轮值主席、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川,上海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进行开场致辞;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内科常务副主任赵维莅,作为主持嘉宾参与对话环节的交流。搜索2020未来科学大奖周专题页 预约直播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前言2019年,在华的并购交易金额创下2013年以来的最低纪录。1由于面临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放缓、信贷政策收紧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类境内外交易的参与者包括业内 企业、运营商及金融投资者纷纷采取了保守的投资策略。在本报告中,我们专门对中国的生命科学和医疗行业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并购活动如何受到这 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几个子行业——药品、生物技术、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医疗器械制 造——的并购趋势。我们发现,尽管总体交易呈下降趋势,但在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强有力 的政策支持和多种退出渠道的支持下,生物制药公司仍是2019年投资者的热门目标。我们进一步通过讨论当下趋势、洞察现实商业案例和对“新常态化”热门领域的发现,对2020 年进行了展望。我们认为,虽然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黑天鹅事件给中国(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 带来了挑战,但它也加速了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在2020年将掀起医疗和科技行业新一轮的 投资热潮。我们还预计,投资者对生物制药领域的VIC模式、基层医疗机构及自主研发的高端医 疗设备领域的兴趣将有所增加。此外,随着行业改革的深化,行业整合将在经销商、零售商、 医疗设备制造商等市场参与者中进一步扩展开来。毫无疑问的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各路参与者都将感受到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而在这样的时 机下,受到政策在更大范围内的支持而进行大胆创新的推动,将更有可能涌现出新的投资机 遇,构建该行业更长远的未来。1. 2019年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 并购回顾1.1 中国并购交易概述 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的并购活动在 2019年有所放缓,与2018年相比,总交 易数量和总交易金额均下降了约24% (见图1)。境内和跨境交易均呈现下滑趋势:境内交 易数量从328笔降至268笔,交易金额从 292亿美元降至208亿美元;跨境交易数 量从103笔降至63笔,交易金额从72亿 美元降至69亿美元。下滑背后的原因来 自多个方面: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政策收紧。就国内 而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 中国的GDP增速为过去28年来最低,为6.1%。金融机构信贷政策持续收紧, 导致市场流动性下降,企业裁减投资交 易预算。此外,商务部于2019年5月3发 布了《对外投资备案(核准)报告实施 规程》,作为对外投资的投后报告指导 方针,旨在加强对外投资的事后监管并 推动对外并购交易的高质量发展。日益增加的境外投资限制。海外监管机 构让2019年的跨境交易变得艰难。自 2018年下半年以来,美中之间愈演愈烈 的贸易争端一直在动摇投资者的信心, 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2019年 9月公布的新规则草案更是雪上加霜。 作为《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 (FIRRMA)的具体实施细则,该法案将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管辖范围扩大至涉 及美国技术、基础设施及数据相关的外 国投资。在大西洋彼岸,欧盟针对外国 直接投资新颁布的审查框架条例于2019 年4月10日正式生效,旨在从外国对欧 盟的直接投资方面维护欧盟的安全和公 共秩序。尽管该法案并非针对中国,但 却使中国未来一些特定类别的投资活动 程序变得更加复杂。面对上述来自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及监管 机构的不确定性,资金持有方在投资时 采取了谨慎的态度,使得2019年的交易 额跌至201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1.2 跨境交易下滑 由于美中紧张关系、英国脱欧等日益复 杂的国际关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018 年跨境并购的高昂势头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持续下去。此外,为了应对全球经济 日益低迷的压力,投资公司持有更多现 金以规避金融风险,加剧了跨境交易的 降温。1.2.1 出境和入境交易从2018年开始降温 2019年出境和入境并购交易趋势均有所 降温,两者的交易数量下降比例大致相 同,约为35%(见图2)。过去几年,出境交易占到了跨境交易的 70-85%,但在2019年的交易数量却跌至 了新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减少在美国 和欧洲、中东和非洲都有所体现,这是国 际关系急剧变化的结果。而在入境交易 方面,2018年出现了激增,并在2019年回 到了2017年的水平。2018年的驱动因素 之一是港交所上市规则中为吸引创新生物技术公司的18A条款。新规提出,一个 适合上市的条件是“上市日期的至少六个 月前已获至少一名资深投资者提供相当 数额的第三方投资”。但此后,得益于18A 规则的几家生物技术公司自首次公开募股 (IPO)以来股价大幅下跌,大大降低了 投资公司的投资热情。大热的生物制药行业下跌至2017年的水 平,全年交易数量仅为11笔(见图3)。如 此看来,2019年投资公司的跨境交易速 度有所放缓,其中医疗器械行业的跨境交 易数量由于投资方和医疗器械企业双方 的谨慎态度导致的交易减少,下降至2018 年的一半。1.2.2 中美争端继续升级 从往年看,在中国的出境交易中,美国 为标的公司的交易占据了一半,在2018 年达到约63%,为过去5年的最高水平 (见图4)。然而,在2019年第一季度,中美争端开始对双方的跨境交易 产生影响,第一季度的交易数量降至 5笔,并在接下来的两个季度保持了 同样的低迷。尽管交易数量在第四季 度反弹至9笔(见图5),但如果剔除安进(Amgen)在11月份向百济神州 (Beigene)投资27亿美元收购20.5%股 份的巨额交易,交易额的趋势仍然与之 前持平。交易低迷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美国外国 投资委员会(CFIUS)的改革。2018年 10月开始,CFIUS加强了对外国投资者 在“敏感”行业涉及“关键技术”的收 购和投资的行政审查,其中的“关键技 术”大概率会包括“生物技术”和“制 药”。改革的影响主要在于: 允许美国政府暂停/阻止收购少数股权 投资,而不只限于之前的控股股权的 投资; 外国投资实体扩展到具备“外国有限 合伙人”性质的企业,甚至是位于美 国的企业或具有美国一般合伙人性质 的企业; 美国政府有权在外国投资者开始申报 之前调查投资/收购,且申报反馈没有 截止日期; 如果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反对该交易, 则该交易可被禁止,并可处以高达交 易金额的罚款。这一改革对中国的生命科学与医疗企业 产生了巨大影响。过去几年,这些公司 通过在全球尤其是美国大举投资,不 断追求高端技术、创新产品组合和海外市场准入。为了减轻影响,中国公司采 取了更灵活的方式,如授权许可引进 (license-in)(见表1),即在中国(大中 华区)将购买的知识产权转化为商业产品,或通过包括预付款、里程碑付款和 销售分成在内的一揽子付款方式引入成 熟产品。1.2.3 2019年中型交易缩减最多 对跨境并购交易进一步挖掘,我们发现 与上一年相比,2019年中型交易(1亿 至5亿美元)缩减最多(见图6)。从往 年看,这类并购包括两种类型的交易:A类——私募股权/风险投资、其他投资 公司或企业集团投资于有前景的公司寻 求资本增值。这些交易最终将以收购少 数股权而非控制股权获得。例如基石药 业、亚盛医药和信达生物制药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之前,外国资本对这些公司进 行的投资;B类——行业参与者投资具有创新管线 产品或技术或在细分市场具有诱人市场 份额的中小型公司,通过此举实施公司 产品组合策略或将业务扩展到海外市 场。 这些交易通常最终会收购超过30% 的股份,甚至100%的股份。 例如,爱 尔眼科医院集团有限公司收购了总部位 于新加坡的ISEC Healthcare Ltd. 35%的股份,以将其眼科保健业务扩展到东南 亚市场。以2018年的交易数量来看,这两类交易 的比例几乎是相等的。 而在2019年, 虽然两类交易数量都有所下降,但A类 交易的下降幅度更大,从约12笔下降到 2笔。这主要是由于在日益复杂的国际 政治和经济环境下,投资公司变得更为 谨慎。1.3 药品研发与制造行业降温尽管总交易金额和交易数量都呈下降趋 势,但2019年生物技术领域的并购活动 依旧保持活跃,其2018年至2019年的 平均单笔交易规模从7200万美元增长到 1.18亿美元。虽然医疗服务行业也呈现 类似趋势,但主要是由单笔大型交易推 动的。其他行业的交易金额和交易数量 都有所下降。具体而言,从交易量和交易额角度来 看,药品研发和制造行业正从2018年 的最高点开始降温,而其中各个细分行 业由于不同的原因分别呈现出不同的趋 势。对于中药和化学药品行业,尽管国 有企业带动了药品行业交易额的波动, 但随着带量采购(VBP)范围的扩大和 政府对创新药物开发的推动,该行业的并购将继续增长。对于正在崛起的生物 制药行业,由于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大量 资本的涌入,该行业的并购趋势也将保 持活跃。1.3.1 中药和化学药品制造行业交易的 波动 中药和化学药品制造行业的并购交易在 2018年达到顶峰,其中66笔交易的总额 达到了160亿美元,而2019年回到了几乎 与2017相同的水平(见图9)。在这“起起 落落”的背后,一些推动力将持续,而有 些则正在消退。 国有资产改革带来巨额交易。在超过 5亿美元的17笔交易中,有5笔交易属 于国有资产改革:包括云南白药集团 2018年的73亿美元的交易和2017年 的8.3亿美元的交易,以及哈药集团 2017年的6.75亿美元的交易和2019 年的6.78亿美元的交易。自2013年以 来,中国政府始终重视医药行业的国 有资产改革,将其列为改革的八大重 点领域之一。在47家国有资产上市公 司中,许多公司在过去几年完成了改 革,2018年的飙升可能意味着改革已 经进入了后期阶段。 带量采购是另一个推动因素。从2018年底开始,带量采购正式将药品适应 症种类覆盖范围从第一批的25种药品 扩展到目前的58种,并且预计未来将 不断扩展至涵盖约160种药品。国家药 品监督管理局(NMPA)最近宣布,还 将很快扩展到注射剂领域。带量采购 在制药行业,尤其是仿制药生产领域 引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国家带量采 购竞标时,没有足够现金流来投资仿 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GQCE) 的中小型仿制药制造商将处于不利地 位。此外,带量采购产品的激烈降价 挤压了这些中小型公司的生存空间, 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建立自 有原料药产能,因此他们无法在带量 采购的压力下与大公司的盈利能力竞 争。这会导致中小型公司被收购,以 及金融机构对大型制药公司进行投资 的趋势。 2018和2019年,与带量采购中标公司 相关的并购交易大约有24笔。这些交 易大致平均分布为两种类型:– 为了丰富当前的带量采购产品组合和 原料药能力,例如:乐普医疗收购 浙江新东港药业45%的股份; 重庆 药友制药收购中航工业(铁岭)76% 的股份;– 加强创新药物组合和研发能力,例 如:绿叶制药收购了山东博安生物 98%的股份,以期获得其临床试验阶 段的治疗性抗体产品,以及浙江康恩 贝投资了专注于单克隆抗体开发的嘉 和生物药业。 对创新药物开发的日益重视也是一个 原因。从“十二五”规划到“十三 五”规划,政府不断通过投资基础科 学研究和对制药公司研发投资实施税 收优惠政策来鼓励创新药。 由于带 量采购挤压了相当一部分仿制药的利 润,创新药将成为未来的利润贡献来 源,从而确保制药公司的可持续发 展。 因此,制药公司,尤其是大型制 药公司,正在寻找创新型初创公司或 小型公司作为并购目标,以丰富其产 品管线。这些因素都推动了2018年交易量的激增, 而由于受到新的资本市场规则、中美贸易 争端以及英国脱欧的限制,2019年交易量 有所下降。如果具备更有利的政治环境, 交易下滑的情况将有所缓解。但从长远来 看,这个市场仍将保持一定的活力。1.3.2 生物制药仍是热门话题 对于生物制药而言,尽管2019年的交易量 下降了近一半,但交易额却保持了两位数 的增长(见图10),这主要受到大额交易 的推动,例如安进(Amgen)收购了百济 神州(Beigene)20.4%的股份,以及基立福(Grifols)收购上海莱士(RAAS)26% 股份。 生物制药领域交易金额的上升也 是由多个推动因素所致。 中国生物制药行业是全球生物制药市 场的新兴参与者。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二 大制药市场,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第 二大生物制药市场。此外,中国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专利数量/科学论文 数量也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生 命科学论文在全球的占比也已从6.56% 上升至18.07%。 5在金融机构及跨国公司中受过多年培养的人才的支持下,本 土生物技术初创公司抓住了机遇,将更 多创新的生物制剂带到了中国市场(见 表2)。 对生物制药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自2016 年以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前国家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开始加快药品 批准时间,并为创新药物和具有紧急临 床需求的药物开辟了快速通道。 新分 子实体(NME)的批准数量从2016年的 10个增加到2018年的58个。缩短的审核 时间及对创新药的偏好也鼓励了跨国公 司和本土企业投资新药。此外,中国在 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中正式采用了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机制,通 过解绑药品专利所有人和药品生产商为 创新药品开发创造了更为灵活的空间。 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的多个退出渠道。越来越多的中国生物制药公司正在采用 VIC模式来维持其业务以及向新药转移 知识产权(V代表风险投资, I代表知识产权, C代表研发外包公司)。生物制药 初创企业使用风投公司的资金通过与研 发外包公司的合作来转移其知识产权, 而无需对固定资产以及研发的人力资源 进行大量投资。在这种模式下,风险投 资是整个过程的引擎和支柱,可以为该 行业吸引更多资金,促进这些初创企业 的健康成长,并鼓励更多的初创企业的 建立。 港交所的新上市规则和于2018年成立 的科创板(STI)为生物技术公司提供了 更具吸引力的融资平台,同时也为这些 生物技术公司背后的投资者提供了更早 的退出渠道,尤其是对于处于“未有收 入”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自成立以来, 科创板已有3家生物技术公司上市,港交 所为12家。 尽管科创板的平均IPO规模低于港交所,但整体表现出色,截至 2020年2月21日的市值几乎是其IPO规 模的两倍,增幅为88.5%(见图11和 12)。 近两年来,出境并购需求快速增长。这一趋势主要是由中国投资公司日益雄 厚的财力及其对生物制药行业的兴趣,以及本土制药公司在短期内建立其生物 制剂产品组合的需求所驱动的(见图 13)。在我们收录的36笔交易中,有6家公司在获得最近一轮融资后进行了首 次公开募股,其中有5家公司的最后一 轮融资来自于投资公司(见表3)。1.4 巨额交易促使医院领域交易金额飙升对医院及管理集团的投资一直主导着医 疗服务行业的投资活动,尤其是在2016 年,受中国政府公共医疗改革及开放医院行业社会资本投资的推动,医疗服务 行业的投资活动达到了一个顶峰。由于 民间资本的涌入,2016年平均单笔交易 规模较2015年增加了32%,交易数量增加了21%;与此同时,专科医院的投资 额增长了近两倍(见图15)。然而,社会资本和公共资源的结合并未 给投资者带来如期的盈利。一些私立医 院管理集团在接管公立医院后,经历了 一系列的“水土不服”,问题也随之出 现。在2016年的热潮过后,对医院的 资本投资自2017年起即不断降温,且该趋势继续延续到了2019年。尽管有两 笔巨额交易确实引人注目——2019年7 月,新风天域斥资13.21亿美元收购了 中国领先的综合性私立医院——和睦家 医疗;另外一笔未披露的交易金额也达 到了10亿美元以上。这两笔交易使2019年的平均交易规模达到1.592亿美元。 然而,如果剔除此两项交易,则医院的 并购交易总额较2018年下降了1.05亿美 元,降幅5%。尽管医院领域的交易没有呈现复苏的迹 象,但2019年归类为“其他医疗机构” 下的体检中心的交易活动超过了其他类 型的服务机构,主要出于其易于复制、 易于管理的业务模式以及消费者自我健 康管理意识的提升。2015年、2018年 和2019年分别达成了三笔价值超过8亿美元的交易,包括2015年和2018年美 年大健康作为投资标的的交易和2019年 收购爱康国宾的交易。此外,第三方诊断中心的交易也在增 加。自2016年至2017年,通过泰禾投 资的两轮收购,阿莱恩斯医疗(Alliance HealthCare)较早得进入中国第三方诊 断市场以来,我们看到国内诊断中心的 并购在患者需求的驱动下也开始蓬勃发 展。例如2018年,由百度领投,对一脉 阳光达6,300万美元的投资;以及2020 年初,上海全景医学影像完成了8,600万 美元的B轮融资。1.5 医疗器械交易受跨境交易低迷负面影响,但国内产业整合仍保持热度2019年医疗器械行业的交易减少主要是 由跨境交易下滑所致。事实上,由于中 国较为分化的医疗器械市场,境内和跨 境并购交易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态势。中国在下游市场有着很大的需求,尤其 是近年来,随着医疗机构的蓬勃发展, 到2019年医疗器械市场的总市值达到了 6,290亿元人民币。6然而,高端设备和 高价值耗材,如诊断影像设备、心血管 介入类耗材和骨科介入耗材仍然高度依 赖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产品进口。 尽管我们看到了像迈瑞医疗和联影这样 的本土领先制造商在不断崛起,但进口 器械依然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7这 促使国内企业去海外寻找合适的标的,从全球市场引进技术和新产品。这也从 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医疗器械行业的跨境 交易与医疗服务行业相比更加频繁的原 因。大额交易也屡见不鲜,例如2017年 蓝帆医疗以11.75亿美元收购柏盛国际 (Biosensors International)的交易, 由威高集团以8.44亿美元收购Argon Medical的交易,以及2018年由鼎晖投 资主导的财团以13.5亿美元收购SIRTeX Medical的交易。以上标的公司均为生产 用于治疗肿瘤或心脏病的介入类医疗器 械制造商。另一方面,大多数国内的生产商是中小 型企业,产能主要集中于低值医用耗 材。在此市场背景下,境内并购的平均单笔交易规模较小,2016年至2019年 的单笔交易规模从6,800万美元下降至 5,700万美元。不过随着行业整合和国 产化举措的推进,众多国内制造商正逐 渐受到关注:先健科技是一家生产用于 心血管和周围性血管疾病和病症的先进 微创医疗器械的公司,2018年获得了中 国光大集团2.97亿美元的投资资金(交 易额基于MergerMarket在公告日期前 一天对目标收盘价的估值);上海润达 医疗科技,一家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体 外诊断(IVD)产品的公司,2019年获 得了杭州下城国投集团2.1亿美元的资 金支持。2. 2020年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 并购展望2.1 新冠肺炎疫情是医疗技术发展的 “催化剂” 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的爆发给2020年初 蒙上了一层阴影。根据Mergermarket的 数据显示,2020年1月1日至2月10日, 包括香港地区在内的中国的交易总量仅 为84笔,交易总额为84.11亿美元,分别 比去年同期下降54.1%和76.6%。8在遏制病毒传播的同时,建立一个快速响应 且有效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的需求从未 像现在这样紧迫。病毒在引发疫情的同 时,也促使中国在某些医疗服务和公共 卫生管理中更快地接受新技术的应用。 与此同时,科技相关的融资活动也并未 完全平息。从2020年1月到2月,私募 股权和风险投资机构对数字医疗9领域的投资总额达到2.17亿美元,共计11笔 交易,就交易额和交易量而言,占到了 中国整个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总融资活 动的四分之一左右。10这很有可能意味 着今年将有新一轮资本涌入到医疗科技 领域。2.1.1 在线诊疗、5G、人工智能、大数 据等纷纷登场 虽然在线诊疗平台对中国消费者来说并 非新鲜事物,但由于其可以解决人与人 之间远程互动的需要,此次疫情的爆发 使它重新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为应 对2020年1月下旬爆发的疫情,包括京东 健康、平安好医生和微医在内的10多个 在线医疗平台免费向公众开放在线咨询 服务。此举也获得了政府前所未有的支 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0年2月 初在4天内连续发布两次通知,鼓励发挥 互联网诊疗在疫情防控当中的作用。在 这样的激励下,这些平台的访问量持续 增长。以平安好医生为例——自2020年 1月下旬至2020年2月中旬,APP的总访 问量达到11.1亿次,新注册用户增加了10倍,并且新用户的每日咨询量比平时 高出8倍。在各大平台为自己的数据感到振奋的同 时,投资者可能需要谨慎行事。如果这 样的增长可以持续并且变现,对其投资 才更有意义。在线诊疗的功能可能会受 多方面因素限制,比如医生资质参差不 齐导致服务质量差、处方和药品购买之 间的脱节或缺乏线下诊断设施等问题。 说到底,这一切都与客户体验有关。只 有更好地解决客户痛点,产品才会更具 竞争力。例如阿里健康在2020年2月6日 在天猫上线的“买药不出门”服务,患 者可以通过该服务向医生直接咨询开具 常见疾病和慢性疾病的处方药,购买的 药物将被直接快递到患者家中。公立医院的加入,使在线诊疗渠道的竞 争变得更加激烈。由于意识到疫情下在 线诊疗服务受到追捧,江苏、上海、 浙江和武汉等地的许多公立医疗机构都 开展了在线咨询服务。此外,自2020 年2月底以来,杭州,成都等城市以及 福建等省份的患者在支付互联网诊疗费 用时,均可使用医保进行实时报销结 算。这种由权威公立医疗机构配备便捷 的在线诊疗业务的模式在疫情爆发后可 能会被迅速推广,这就给那些为医疗机 构提供基础技术支持的科技公司创造了 机会。人工智能技术也在与对抗病毒的战疫中 成为了焦点。这项技术在多年的资本市 场支持下,已经逐渐成熟。在战“疫”前线,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 中心和依图科技于2020年1月28日合作 上线了首个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智能影 像评价系统。该系统可以帮助医生进行 辅助诊断,从肺部CT扫描影像中识别与 新冠肺炎相关的可见病灶,并在2-3秒内 对肺炎的严重程度作出量化评价。通过 数百例临床病例验证了其准确性之后, 该系统已被应用于全国20多家省级医疗 机构。回到社区,由科大讯飞开发的“智能语 音外呼助手”于2020年1月25日起为启 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的 30个省市地区提供免费外呼服务。该 智能外呼系统通过打电话收集反馈、发 短信通知与新冠肺炎相关的防控知识等 方式,帮助对重点人群进行随访。随访 结果经自动统计并报告给当地卫健委和 医疗机构,并提示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 的病例情况。根据科大讯飞的数据,从 2020年1月21日至4月,该系统总共覆 盖了超过4,500万人次,不仅提高了医 务人员的通知和随访效率,同时降低了 由于面对面接触可能发生的潜在病毒传 播风险。与此同时,其他科技产品也纷纷登场 亮相:远程会诊平台已在中国各地的多家医院 投入使用,例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昆 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火神山医 院。 该系统由华为5G技术和运营商高 速网络提供技术支持,可让经验丰富的 医生针对重症病例进行远程医疗会诊。无人机也在战疫中发挥了作用。上海市 公安局使用配备了摄像头、扬声器或红 外测温仪的无人机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区 域中监控没有佩戴口罩的人群,进行远 程测温或空中喊话。他们甚至还派出了 大型无人机为居家隔离人员投递食物 和防疫物资,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际接 触、解决配送人员不足的问题。有“智慧城市”之称的阿里巴巴总部所 在地杭州,于2020年2月11日率先启用 了“杭州健康码”。该健康码旨在有效 地识别潜在的高风险人群,同时确保春 节后复工复产人群的顺畅流动。用户可 以通过在支付宝应用端填报申明来申请 二维码,通过将输入记录与从个人手机 应用程序上的多个数据点收集到的大数 据进行匹配,用户会被分配到一个绿 色、黄色或红色的二维码。如果用户有 出城记录或已完成隔离,健康码也会动 态更新。 从2020年3月上旬开始,该健 康码已在中国多个省份陆续投入使用。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说明中国有相当 一部分公司在这场由病毒带来的试炼中 表现出色。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布鲁斯· 艾尔沃德(Bruce Aylward)称赞中国在 发现和隔离病例以及追踪病例的密切接 触者方面行动迅速。16这也得益于新技 术应用的巨大贡献。实际上,新冠病毒 可能加速了全国的医疗数字化转型,也 为下一轮投资热点指明了潜在的方向。实际上,诸如浪潮健康、科亚医疗和春 雨医生这样的公司已经在这场资本竞争 中占据了领先地位:从2020年2月下旬 到3月上旬,这三家公司分别宣布完成 了最新一轮上亿元人民币的融资。这三 家公司都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 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预计也将看到 更多如上所述来自极具潜力的健康科技 类公司的投融资交易。2.1.2 科技领域的发展引领医疗行业未来 疫情期间,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尤 其是在爆发早期。这些问题也可被视 作一个提醒,引发业内人士关于行业 下一步走向的思考:例如,可以建立一 个集成化的资源管理系统来管理和调配 医疗物资,有效地部署资源从而减少手 工作业;大数据和建模本可以更早被引 入用于流行病学追踪,像Metabiota和 BlueDot两家公司那样,与政府和公共 卫生机构合作,评估传染病的社区传播 风险。其中BlueDot在2019年12月底,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 心(CDC)发出公共警告的数天之前, 已经向其客户发出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威 胁预警。17尽管开发了许多用于配送食 品和医疗物资的机器人,但我们的战 “疫”前线仍然主要依靠人力来进行患 者治疗。而据报道,在美国西雅图,已 经有机器人开始帮助医生治疗第一例被 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患者。从长远来看,在由交互数据和开放、安 全的平台实现的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下,科技创新可能会进一步模糊传统医疗的 边界。包括百度、阿里巴巴、京东和腾 讯在内的中国科技界巨头纷纷加入了这 场资本盛宴,给数字医疗行业带来了 颠覆性变革和日益增长的资本注入(见 图19)。此外,未来医疗服务可能会围绕保持健康 进行展开,而不仅仅是应对疾病。可便捷 获取的数据和个性化的人工智能可以实 现精准健康管理和实时微干预,使我们能 够预防病痛以及灾难性疾病 。像智云健康这样的公司便是医疗行业未 来走向的例子之一。该公司成立于2014 年,在2020年1月8日完成了两轮共计 1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后,现已成为慢 性病管理领域的“独角兽”。作为慢性 病管理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商,智云 健康使用其基于人工智能的在线平台和 SaaS系统将患者和医生联系起来,从而 及时追踪以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与 此同时,它还致力于将其当前平台搭建 为大数据存储中心,并通过向制药公司 和保险公司提供与慢性病相关的人工智 能大数据支持来与他们建立伙伴关系, 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体系建设。科技发展将引领医疗行业进一步迈入数 字化时代,必将使该行业长远受益。随 着初创公司继续保持创新的势头,投资 机会也将纷至沓来。2.2 中国医药市场价值链正处于转折点2.2.1 生物制药从模仿药物(me-too)/ 模仿创新药物(me-better)到首创新 药(First-in-lass) 中国的生物制药市场正在蓬勃发展,预 计将在5年内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制药 市场。在接下来的5年中,每年将有大 约20种新型生物制剂在中国市场上市, 目前正在进行中的抗体药物临床试验超 过800种,并且还在不断增加。从短期来看,新冠肺炎、英国脱欧和原 油价格战导致了2020年全球经济的不确 定性。生物制药和私募/风投公司将减 少中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以保持健康的 现金流,从而降低在这种环境下的脆弱 性。为了保持盈利,生物制药公司将在 短期内更多的寻求授权许可引入而不是 并购。但是从长期来看,当经济波动性 减弱时,由于市场对有效药物的持续需 求、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相对成熟的生态 系统以及政策支持,中国对生物制药公 司的并购将恢复其势头。除了与研发外包公司合作开发生物类似 物外,中国的生物制药市场将继续寻找 海外的候选新药以及创新技术,以丰富 其首创新药组合。2.2.2 医药外包服务公司(CXO)正在兴起 一种有前景的分子从临床前阶段到最 终上市成功率约为9.6%,除了高失败 率,制药公司还需要为成功推出的产品 的研发投入约15亿美元资金。医药外包 服务公司——CXO(CRO:研发外包公 司、CMO:生产外包公司、CDMO:开 发和生产外包公司、SMO:临床试验现 场管理公司)帮助处在不同研发阶段的 制药公司节省成本和人力资源,相比由 企业自建,可以节省大约25%的费用。 医药外包服务市场的并购将迎来新一轮 的增长,这是由以下几个要素推动的:随着风投-知识产权-研发外包(VIC)模 式在中国的应用日益增多,知识产权和 风险融资并非难题,这反过来将推动医药研发外包行业的快速增长以及该行业 并购趋势的增加。像人工智能、云计算、组学等前沿技术 可以帮助医药外包服务公司节约成本和 提高效率。然而,应用这些新技术需要 对仪器和系统进行投资,医药外包服务 公司可能会通过股份交易向投资公司寻 求资金。此外这些公司还通过与技术公 司开展包括并购在内的不同类型的合作 来获得这些新技术。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机制实施以前的中 国药品市场,知识产权所有者和制造商 必须是同一实体,以确保管理的有效 性。这阻碍了市场的活力,直到药品上 市许可持有人机制在一些试点城市得到 试验,允许分开知识产权所有者和制造 商。随着《药品管理法》的颁布,药品 上市许可持有人机制已扩展到全国范 围,促进了药品知识产权开发和药品制 造更加灵活的发展。2.2.3 分销商进一步整合“两票制”和带量采购的实施和扩展给 制药流通公司的改革带来了沉重压力。 分销商层级减少的趋势使中小型分销商 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而较大的分销商 则加快了合并的步伐。随着带量采购范 围的扩大,“一票制”政策即将到来, 即药品从制造商直接发货给最终用户。 这将推动更多的合作,例如制药公司与 分销商之间的合并与收购。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渠道已被证明 是线下药店的有效替代者。在政府通过诸 如在线复诊纳入基本医保报销等一系列政 策鼓励下,线上渠道将进入高增长的新阶 段。这反过来将推动对电子商务药品供应 链功能的需求的激增。我们预计在线医药平台与物流公司之间将有更多合作。随着物流公司的整合加上在线渠道供应 链需求的不断增长,分销商将通过整体 数字解决方案不断提高效率,包括: 通过多个仓库、运输公司和最终用户清 单制定综合的物流规划;以及 统一的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实施这些更新不仅需要投资,还需要获 取新技术。2.2.4 零售药店整合和对面向患者直接 销售(DTP)的药店需求不断增长 在药品价格急剧下降的环境下,零售药店 的盈利能力也将受到挤压。为了提高盈利能力,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零售药店的连 锁比率将保持增长。 单体药店或小型连锁 药店将成为大型药店的并购目标。由于上述制药行业的剧烈变化,更多面 向患者直接销售(DTP)的药店将会出 现。最为重要的因素在于,由于对整体 医疗费用中药品费用比率的控制和零加 价,越来越多的处方从医院流向邻近的 DTP药店。此外,带量采购的未中标产 品将寻求更多的渠道抵消其损失,其中 一种方式便是通过当前不在带量采购范 围内的DTP药店。再者,新药在进入国 家医保目录之前,DTP药店也是一个有 效的渠道,制药公司的商业团队可以马 上开始他们的业务,而无需在医院列名 上花费太多的精力。2.3 医疗服务机构投资的阴云和希望 由于医院相对刚性的需求带来的优越现 金流周期,医院一度被投资者视为“摇 钱树”。然而,正如在上文2019年的回 顾中提到的,自2017年以来,资本开始 从医院撤离,因为投资者开始意识到, 医院投资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交易后的 整合和管理。从品牌塑造、政府合规到 人才保留,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对私立医 院构成挑战。对于位于二线或县级城市 的中型二级私立医院而言,这些挑战尤 为突出。因为建立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 方面的声誉需要持续的投资,而由于缺 乏与大型三级公立医院相比同等的政府 支持和科研资源,使得他们在竞争本地 资源——包括优秀的医务人员及本地病 源方面均处于劣势。自2018年以来,包括华润三九、贵州益 佰和湖南景峰在内的几家制药公司均剥 离了几年前通过收购整合的医院业务板 块,重新专注于核心制药业务。在平衡 了医院经营所需的投入和回报之后,这 些制药公司选择了退出。相比之下专科医院可能仍有机会,因为 其服务模式更易于标准化以形成协同效 应。但是随着专科领域的市场竞争加 剧,大型连锁医院或技术领先的头部医院由于规模效应及差异化优势,将更有 机会赢得市场份额。不过,现在下结论说医疗机构投资的低 潮将持续到2020年可能还为时过早。 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在医疗改革中已推行 多年的分级诊疗体系受到了一定质疑, 即为何基层服务机构未能充分发挥患 者筛查的第一道“守门人”的作用。相 反,病人在定点三级医院排着数小时的 长队,等待病毒检测和入院办理。这可 能是由于医疗接诊能力和基础设施的欠 缺,或者只是患者缺乏对基层医疗机构 的信任。随着2020年作为“健康中国 2030”规划的中期目标年的到来,对基 层医疗的投资可能会激增,以进一步改 善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化改革以及加强 社区医疗机构和上级医院之间的合作。2.4 医疗器械国产化仍将是2020年的 主题从4到5年前的“中国制造2025”和“十 三五规划”到近两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 管理总局颁布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 查程序》,中国从未放慢国内医疗器械 行业的改革步伐。国产医疗器械在产品 研发、市场准入和下游采购等方面得到 了各项支持。另一方面,医院在付费改 革背景下面临着预算控制带来的日益增长的压力,而具有较高性价比的国产替 代品对医疗机构来说会是更好的选择。 因此,对国内医疗器械公司的投资很有 可能会继续成为2020年的主题。激励政策培育了一批国内的设备生产 商,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不断增加。这些 公司很多都涉及医疗影像、体外诊断或 介入类耗材领域,比如开立科技、麦迪 斯顿医疗科技、艾德生物、乐普医疗和 爱康医疗等。随着这些领域的竞争日趋 激烈,机会可能会出现在进一步的细分 市场,例如目前在基层医疗机构普及率 还较低的及时检测(POCT)设备,可能 会在疫情爆发后需要快速检测结果的需 求下得到发展。虽然中国制造的进口替代进程正如火如 荼,但与国际巨头相比,国内领先企 业的市值仍然较低。通过回顾美敦力 (Medtronic)、罗氏(Roche)和史 赛克(Stryker)等当前国际医疗器械 巨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收购 在帮助他们扩大市场份额方面发挥了重 要作用。加上目前中国国内市场的集中 度仍然较低,因此我们预计,在未来几 年,大型企业将进行更多的横向吞并和 整合。结语在过去的十年中,人口老龄化、居民收入 增长以及社会资本的深度参与为中国生 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带来了重大的转变。截 至2018年,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 场20,且目前拥有全球最大的医疗市场21。 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但在政府 强有力的激励政策的作用下,该行业仍保 持高速增长势头。2020年是“十三五”规 划的收官之年,在这样的时点上,德勤生 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团队回顾了该行业过去 几年的并购趋势,并对来年的投资前景进 行了探讨。本报告以交易数据的大量挖掘、深入的 行业研究以及我们丰富的并购经验为基 础。在文中我们强调了引领资本投资趋势 的两个推动力:国内行业改革举措和技术 创新。行业改革举措 医疗改革一直是中国政府议程上的关键 议题之一。22为了优化和平衡医疗资源, 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以推进医疗 服务体系、付费方案和行业整合的改革。 随着改革的深入,将会出现更多的投资机 会,因为在诸如“一票制”和带量采购等 政策的持续推行下,我们预计较小的市场 参与者之间会进一步地整合。对于那些在 医院领域寻求纵向收购机会的企业而言, 挑战仍将存在,但由于政策对社会资本投 资仍然利好,基层医疗和第三方医疗服务 机构仍可以找到各自的发展空间。技术创新 中国的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在过去受累 于缺乏研发和新产品开发方面的创新和 投资23,自20世纪70年代用于治疗疟疾的 青蒿素诞生以来,在全球市场几乎再无新药诞生。24在“十三五”规划的指导下,政 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通过对技术的大量 投资和刺激政策以提高科研竞争力。国内 各科技巨头也参与到了这项举措当中,为 行业进一步带来了活力。 百济神州的抗 癌药物“泽布替尼”在2019年末获得美国 新药上市许可批准,新冠肺炎爆发期间鼓 舞人心的科技应用,这些案例表明,政府 和企业的努力正带领行业焕发新的生机。展望未来,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的投资将 继续受到技术创新的推动,科学技术在医 疗服务、药品研发和医疗器械制造领域也 将有更广泛和更深入的应用。在以上两个推动力的共同带动下,我们相 信,虽然2020年可能不会是生命科学与 医疗行业投资创纪录的一年,但将由于行 业的蓬勃活力而仍然充满希望。……(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德勤)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9月19日,自然指数创始人戴维·斯文班克斯在2020中关村论坛发布会上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最新数据和研究成果显示,北京在全球科研城市中继续蝉联第一,纽约都市圈、波士顿都市圈、旧金山-圣何塞地区和上海分列第2至5位。根据研究数据,中国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南京、武汉、广州和合肥四个城市也进入了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位。其中,南京第8、武汉第13、广州第15,合肥第20。“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排名前20位的城市戴维·斯文班克斯认为,人才和资助资金、科研设施等资源的集中是排名全球前5位城市持续保持科研领先地位的重要因素。例如,北京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等众多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高校院所,其中中国科学院是自然指数中位居全球第一的科研机构。纽约都市圈和波士顿都市圈则得益于两地均集聚了众多历史悠久、备受尊崇的大学和医院,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根据戴维·斯文班克斯的分析,排名靠前的科研城市,科研合作程度都很高。比如,北京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与国内外城市形成了较为密切的科研合作网络,北京的全球城市间科研合作关系排名跻身全球前10位。据介绍,自然指数是由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于2014年首次推出,已发展成为国际公认的、能够衡量机构、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产出与合作情况的重要指标,在全球范围内有很大影响力。“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主要利用自然指数数据,以各城市的科研人员在被纳入自然指数的82种高质量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为衡量标准,列出了全球排名前100的科研城市。同时,还对这些城市的科研人员在自然指数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指数,以及该城市发表份额对本国份额的贡献率做了统计,并对排名前五的城市做了特别关注,考察了这些城市分机构类别、分学科的份额,以及论文合作情况。(校对/Value)
10月3日早间,金斯瑞生物科技(01548.HK)发布澄清公告称,否认阎火研究报告二内针对本集团的所有指控。报告二包括带误导性、具偏见、有选择性、不准确不完整的声明,以及毫无根据的指控以及不负责任的揣测。公司已就该报告及报告二采取必要的法律行动。 【延伸阅读】狙击基因公司金斯瑞:两年暴涨30倍后遭伏击 祸起死亡病例?中秋佳节刚过,又即将迎来国庆长假,这令很多人无法安心工作。但一个“猎手”已经静静守候多时,此前它精心围猎的一只猎物逃脱了,这次他不允许这种事情再次发生——9月27日,阎火研究(Flaming Research)发布报告做空金斯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斯瑞”)。报告一出,当日金斯瑞盘中一度跳水跌逾四成,后有所回升。当日上午11时32分金斯瑞紧急停牌。即便如此,仅这一日公司股价下跌26.79%,市值蒸发近79.60亿港元。这只医药创新明星股曾经从发行价1.31港元一路飙升到34港元,两年大涨30倍。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股价下挫,但做空报告发出前的9月26日,金斯瑞的股价还是16.2港元,而阎火研究直接给出了仅3.29港元的目标价。“这是一次漂亮的偷袭,获利巨大。”一位长期关注股市的分析师对时间财经分析说。港股市场做空并不稀奇,此次出手的阎火研究去年刚刚对自藏水资源出手,却无功而返。对于这次的做空报告,有业内人士表示,这并非出自专业医药研究机构之手,而惊险就在于,其选准的时机不可为不妙。蓄谋已久的偷袭“偷袭者选择该股显然蓄谋已久。” 一位长期关注股市的分析师对时间财经分析说,金斯瑞历经四个多月的下跌,偷袭者显然是围绕20日线筑底企稳,成交量放大显示有人在收集筹码,应是偷袭者所为。9月27日,偷袭者利用恒指短线见顶的迹象,大量沽空,同时将前期收集的筹码迅速抛出,造成极大恐慌,然后迅速平仓沽空股。除了前期的筹谋,此次出击的时间点选择也是非常精准。金斯瑞为港股通(深)标的股票,考虑到2017年金斯瑞的惊人涨幅下,正是大批南下资金的助力,南下资金再次抄底金斯瑞也并非没有可能。还有一则关键因素是,根据两个暴跌时断的成交量推测,偷袭者的筹码应该在2.5%左右,港股通资金中持有该股的比例为7.68%,后者远大过偷袭者的筹码。而偷袭者选择了9月27日,这一天至10月7日期间恰好不提供港股通服务,而港股仍有6天的交易时间。“庄家被打爆的情况很少见,资金面的因素肯定是重点。”偷袭者选准时机,堵住了南下资金可能的“救场”。9月28日,金斯瑞发布报告一一回驳回阎火研究的7大做空理由,股价一度回涨20%,部分媒体给出乐观评价。但上述分析师认为开盘高开是市场的修复型上涨,偷袭者迅速砸出剩余筹码。沽空的股数从盘面看也已尽数出场,剩下的满地鸡毛就交给市场了。也就是说,浮出水面不到48个小时里,偷袭者的做空动作已完成,满载而归了。而偷袭者阎火研究是个新手,公开资料极少,其官网介绍自己为“由一群资深的股票投资者发起的独立研究机构。”时间财经梳理发现,此前除了2017年10月9日做空西藏水资源,阎火研究并没有其他做空案列。核心是CAR-T细胞疗法一家社会知名度并不高的生物科技公司,此前是如何实现两年股价飙升30倍,此次,又是哪块软肋被做空机构拿捏住了?根据金斯瑞自己的介绍,金斯瑞于2002年成立于美国新泽西,2015年底在香港上市。总部设在中国江苏南京,目前在南京和美国新泽西州设有研发、生产和运营中心,在镇江和济南有生产基地,并在欧洲成立了传奇爱尔兰研发中心和荷兰物流中心,在日本也有全资子公司。它主要有两个发展脉络,一个是基因合成,一个是基于基因合成平台的衍生应用。公司最初主要为客户提供基因合成服务,2004年公司在南京建立了研发基地,截至到目前为止,金斯瑞已经成为全球基因合成的龙头企业。期间,金斯瑞基于基因合成技术平台,打造了完整的一站式生命科学CRO服务业务平台,完整的抗体药物开发平台,工业酶表达系统生物技术平台以及创新的CAR-T细胞疗法平台。核心即为这个CAR-T细胞疗法。金斯瑞此前股价飙升的几个关键起点都是公司给出了与CAR-T细胞疗法相关的利好消息。2017年12月11日,金斯瑞宣布公司旗下南京传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南京传奇”)的新药研究申请受理,若申请获CDE审批通过,将获准自有的CAR-T细胞技术对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试验。再加上与美国强生的合作,金斯瑞股价一路从10.5港元涨到高峰时的34港元,3个月时间涨了两倍。3月13日,公司公布了南京传奇正式收到由CFDA授出的有关LCAR-B38M CAR-T用于自体回输的临床试验批件。金斯瑞股价达到次高位31.45港元,此后一直高位横盘到6月初。在金斯瑞2017年年报中,细胞治疗产生的收入只占总营收的12.0%,贡献80.3%收益的主营业务是生物科学研究服务及产品。但炒股看的是未来,显然,金斯瑞高达115.9的市盈率和其节节攀升的股价,都在于投资者对其CAR-T细胞疗法抱有厚望。CAR-T细胞疗法的神奇之处在于或能治疗癌症。CAR-T全称是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即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和其他免疫疗法类似,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清除癌细胞,但是不同的是,这是一种细胞疗法,而不是一种药。现阶段,金斯瑞在美国获得正式临床批准,处于临床实验的第一阶段。如若成功,根据金斯瑞分析,多发性骨髓瘤的市场研究报告美国每年的新发病例目前约为2.5万人,现有的患者约为12.5万人。根据公开资料,如果CAR-T定价为$350,000 (Novatis的CAR-T产品Kymriah的CAR-T产品定价为$475,000,Kite Pharma的 CAR-T产品定价为$373,000),那么美国地区的潜在市场约为每年87亿美金╱年,这个市场预测还没有包括其他国家和地区。除了研发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CAR-T细胞治疗技术以外,CAR-T还可能治疗淋巴瘤、胃癌、脑胶质瘤等多种癌症。由此可见CAR-T的市场前景是非常巨大的。如若不成功,甚至只要迟人一步,便是前功尽弃。做空报告中表示,世界三大药企之一的诺华集团,也正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赞助一项与传奇一样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CAR-T试验;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的BlueBird Bio Inc。和合作伙伴Celgene Corp。也正在测试多发性骨髓瘤CAR-T候选者。这两家公司都有可能在传奇之前拿下美国的临床申请批件。阎火研究也正是将火力集中瞄准了金斯瑞CAR-T在临床使用中,有5位病人已经过世,而公司没有进行后续披露。死亡案例对于药企的打击非同一般。此前,Kite在2017年5月8日公告公司的CAR-T项目出现了1例患者死亡消息时,让Kite股价大跳水。更早些的2016年11月,Juno因为再次出现2例患者死亡直接终止了CAR-T疗法JCAR015的开发。对此,金斯瑞在9月28日回应到,死亡病例发生后,公司第一时间以研究者信的形式通知了所有研究者,公司在2017年9月19日向公众披露了此信息,并未如该报告所言隐瞒。该病患的所有专业医疗资料报告也均已上报给中国CDE及美国FDA,由专业人士评估及判断,无任何隐瞒。此外,金斯瑞强调,公司获得中国CDE及美国FDA的临床试验申请批件是在死亡案例发生之后。值得注意的是,金斯瑞在回应时强调,正咨询法律顾问及将考虑对閰火采取法律行动。上述分析师也表示,如果涉及违规操作,所谓的“漂亮”偷袭就转变成“蒙圈”了。集体过山车值得一提的是,有分析认为,即便没有做空行为,可能的出售评级报告以及其他各种潜在风险也会推动金斯瑞的股价下挫。其中免不了公司的原因,但更多是生物科技公司在新药物研发期必然面对的不稳定性。正如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的争论一样,生物科技的药物研发是商业世界中的一个特殊存在。其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催生了生物科技公司过山车一般的命运。1988年成立的Stem Cells,是美国第一家做人类神经干细胞临床试验的企业,顶峰时股价高达1.89万美元一股,市值达到2221亿美元,龙头地位不可置疑。跌落低谷的是2016年5月最后一天,Stem Cells宣布终止公司的脊髓损伤中期试验,开盘后一日间,股价暴跌81%,最终在2016年11月迎来了退市的结局。1998年12月,重庆啤酒出资1435万元收购佳辰生物52%的股权,从啤酒行业转身涉足乙肝疫苗。股价从底部的2元人民币一跃至最高80.52元,2005年至2011年的6年时间,公司实现78倍涨幅。山车跌落时,1998年的1435万元变成了2015年的100万元——2016年,重庆啤酒作价100万将乙肝疫苗转让给江苏孟德尔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港交所本来想给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雪中送炭,却也事与愿违。4月24日,香港交易所发布IPO新规,允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对此,港交所行政总裁的李小加在第三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期间,香港交易所与生物医药创新公司闭门座谈会上表示,之所以推出该政策,是希望可以雪中送炭。“原来的市场允许你去上市、去拿公众的钱,是到了企业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因为企业到了这样的发展阶段,自身的风险相对偏低。然而,对于生物医药企业而言,恰恰最需要钱的时候,反而是在最初研发阶段。但新药研发这块,又恰恰是中国资本市场包括香港在内的短板,没有为此进行雪中送炭过。随着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这到了必须雪中送炭的时候了。”但细心人不难发现,4月港交所主板对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开闸后,3家抢先上市的公司:歌礼制药、百济神州、华领医药纷纷破发。同样没有改变的是,生物科技板块的市盈率仍然很高,金斯瑞115.9的市盈率在行业中属于垫底。(来源:北京时间)(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