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 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工具行业之大变局,你准备好了吗?大夫三重

2020 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工具行业之大变局,你准备好了吗?

前言生命科学研究工具行业是生物相关产业底层支撑,类似于芯片技术在半导体行业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投资价值和国家竞争战略价值。过去三十年间,进口品牌在中国市场一直处于高度垄断地位,而本土品牌则经历了从羸弱起步,到群雄混战,再到头部聚拢的三个发展阶段。2020 是本土品牌悄然弯道超车之年,从进口绝对垄断到本土局部领先的大变局,你看到了吗?你准备好迎接这种转变了吗?本期作者:李林川北京聚合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一、定义生命科技研究工具行业是为生物相关科研实验室、生物医药企业、现代农业育种等应用领域提供仪器、试剂耗材以及相关服务的企业统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以基因组学技术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方向:PCR、qPCR、数字 PCR、测序技术(尤其是二代测序和三代测序)等;2)以蛋白质组学技术为代表的生物化学方向:蛋白质分离纯化、ELISA 和 WB 检测,蛋白质芯片,微流控等;3)以细胞培养和分析为代表的细胞生物学方向:培养基、血清和培养设备,流式细胞分析和分选、转染技术和显微分析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一定在生命科技领域产生;而生命科技革命的发生必须依赖研究工具行业的重大突破。二、国外行业现状和进口品牌发展历程国外生命科技研究工具行业集中在欧美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农业、食品、医药企业萌芽,经过几十上百年持续研发和市场投入,不断并购整合,到今天已经形成了非常牢固格局:品牌数量少但高度垄断,几乎都是上市公司,业务遍布全球,在各赛道中具有绝对的优势。1美国品牌Thermo Fisher:Qiagen(天根),Invitrogen,Appliedbiosystems,Iontorrent, Gibco,MolecularProbe 等品牌;Danaher(丹纳赫):Beckman Coulter Life Science、 SCIEX、Pall、 Leica Microsystems、IDT、Molecular Devices、Phenomenex 等品牌;Biotechne:R&D,Tocris,Novus,PrimeGene 等品牌;Corning 生命科学:Axygen 是其子品牌;VWR;GE 生命科学;Illumina;Agilent;Bio-Rad;NEB;CST,Santa,Promega 等品牌。2欧洲品牌Roche:Kapa 等;EMD Millipore(Sigma-Aldrich):Merck、Millipore、SigmaAldrich 等品牌;Eppendorf;Abcam;Lonza;Jena 耶拿等。3日本品牌Takara,Toyobo,岛津、MBL 等。当前,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区域的品牌商,在中国占有 85% 以上的总体市场,不少领域是 100% 的垄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受 2020 年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战影响,进口品牌的地位,正在经受本土品牌的挑战。三、国内行业现状和本土品牌发展历程中国本土生命科学研究工具行业,发轫于上世纪 90 年代初,随着中国政府引入海归报国,生物技术研究也从国外引进到国内,伴随的研究工具也逐步引入国内。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生物研究工具从完全依赖进口,到本土品牌萌芽诞生,逐步壮大,到今天形成了以多个代表性企业突围的格局。尤其是经历 2020 年新冠检测的洗礼,本土品牌有了巨大突破,展现出弯道超车的良好态势。1代理为主流的前二十年(1990-2010 年)进口品牌几乎都是上世纪 90 年代或者 2005 年前通过合资或者独资进入中国,这个阶段国内实验室都是通过代理公司获得进口产品。头 15 年是行业代理商发展的黄金年代,最早的「华美」,再到香港「老四家」,再到大家熟悉的「基因、晶美、中原、吉泰」等一批优秀代理品牌。2000-2010 年中国经济一路高歌,中国生物研究经费投入水涨船高。2008 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其他区域增长停滞变缓,而中国市场这边独好,进口品牌在中国连续多年都录得两位数的增长!以至于生物科研工具行业的整体规模超过日本,排在全球第二。由于行业经费充足,财富效应明显,代理公司不断裂变成更多小公司。同时,生物科研工具行业付款方式渐渐转变——实验室从拿钱去买试剂,到从试剂公司赊销——深刻影响着行业的发展。2010-2015 年随着进口品牌频繁收购整合,品牌集中度更高,逐步开展直销。不少代理公司失去代理权,被迫转型:深耕终端,加大物流配送,扩大代理数量。不少优秀代理公司(比如深圳达科为、上海优宁为、杭州联科等)逆势发展成功登陆新三板。这一阶段本土品牌处于萌发和探索阶段。2002 年王春香博士在北京创立天为时代,2005 年被 Qiagen 收购后变成天根品牌,这个成功案例激发了很多能人志士加入到探索本土化道路上,开始涌现出多个优秀的本土品牌:全式金(2005 年),康为世纪(2007 年),上海翊圣(2009 年),爱博泰克(2011 年),诺唯赞(2012 年),北京聚合美(2016 年),苏州莫纳(2018 年)等。2本土品牌崛起的近十年(2010 -2020 年,新冠疫情前)2019 年底前本土品牌尽管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发展仍然比较缓慢,所占市场份额不到 5%-10%。生存压力倒逼技术创新,取得了一些经典的成功案例。比如,分子生物学基础试剂 2x Taq PCR mix。Takara 最先推出,2002 年天为时代推出相应产品,后面不断有本土品牌跟进,使得该产品价格从最初 150 元 1 mL 到现在的 10 元 1 mL。在这个单品上,目前已经几乎看不到进口品牌的身影。而且聚合美还在不断的改进这个产品,从光速 mix 到超光速 mix,让最普通的产品绽放出新花,极大提高了 PCR 效率。同样,荧光定量 PCR mix,随着本土品牌掌握了 Taq 酶抗体的制造,性能更优的荧光定量 mix 将市场逐步从进口品牌转移到本土品牌。耐高温快速反转录酶技术的本土化,反转录试剂盒市场(RT-PCR)也正从进口品牌转到本土品牌。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 qPCRmix 和 RT-PCR 市场将如同普通 PCRmix 市场一样实现本土市场国产化。此外,超保真酶和无缝克隆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本土品牌大大扩展了国内实验室的选择性,并能节约大量科研经费。3本土品牌弯道超车的 2020 年(新冠疫情后)2020 年新冠疫情是个分水岭,疫情前本行业知之甚少,新冠疫情后,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 qPCR 核酸检测是确诊新冠的金标准。本行业技术从实验室到检验科,一步之遥,一证之遥!风险资本也看到了巨大价值,纷纷挖掘其他爆发技术或者可投赛道,二级市场新冠检测相关的股票不断翻番。今年中国率先从新冠疫情中复苏,借助新冠检测东风和国内新冠防控政策,本行业头部企业首次进入舞台中央。通过技术创新引领新冠检测手段更新迭代,比如,康为世纪的「瞬提」3 分钟柱法提取新冠 RNA,「飞磁」5 分钟磁珠法提取新冠 RNA 和「滴敏」一管化 15 分钟检测新冠等等。不断扩大的产能带来订单,也带了未来发展的资金和市场,不少企业筹备上市。本土品牌砥砺前行 15 年,或许终于等到了爆发期。随着头部企业即将上市成功,行业的游戏规则和未来或将随之而变!四、2020 年行业大变局的新思考1本土品牌发展的自身局限和外部障碍本土品牌在 2020 上半年依赖新冠检测产品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必须深刻认识到品牌的马太效应和长期效应,进口品牌或许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依然保持着绝对的优势,不少本土品牌还在同质化竞争中挣扎。带领企业真正走上自主创新道路,要从思维上做出转变,才能带动行动的转变,只有自我突破才能创新未来。国内科研环境对本土品牌认知还存在不足,在国外接受教育或有过工作经验的科研人员,因实验的延续性和使用习惯,倾向于选择进口品牌试剂作为参考出实验结果,不敢贸然更换。改变使用者对本土品牌认知,是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提升自身产品实力是必经之路!科研采购的平台化管理,以最大限度对科研经费的流向透明化,这是非常好的趋势。但受限于推广经费的本土品牌,在平台上的曝光机会很少,而新冠疫情导致线下几乎切断了发声渠道,品牌的推广成本会变动越来越高。所以,如何适应新冠疫情后,人们行为的变化和实验室管理措施的变化,是摆在每个品牌面前的难题。2全球生物科研工具行业的制造转移到中国是必然趋势从最初的玩具鞋帽等低端加工,到后来的电子电脑手机等产业转移,中国一直为世界制造质优价廉的产品,成为全球工业体系齐全国家。生物研究工具行业是否会发生转移呢?我们的发展是否能为全球制造出性价比可靠的产品呢?我们做好这个准备了吗?2020 年新冠疫情,从病毒采集管,到核酸提取纯化,到核酸荧光定量检测,再到胶体金抗体检测等等,本土品牌从原料到成品,无不发挥着中坚力量。这些或许标志着试剂领域的产业转移正在真实发生。新冠疫情后,NGS 建库试剂盒、IVD 原料酶和制剂等,本土品牌是否能继续突破呢?3「单点突破,人才集聚」仍是本土品牌创新发展的法宝生物科研工具行业覆盖面广,没有哪家能做全做好所有产品。必须承认,本土品牌无论从研发底蕴、品牌历史、资金实力上和进口品牌有非常大的差距,短期内不可能全面超越,单点或者局部超越是可能的。研发上必须根据自己专长,寻找最能发挥优势的突破点着力。每个本土品牌应该选择几个核心品类攻坚,减少内部冲突,最终实现联合突围。品牌推广上,利用各种「自媒体渠道」吸引专业粉丝,利用互联网打造爆款,以点带面找到突破口,如何跟平台方合作,渗透到真正的终端使用者,将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行动的方向。最终的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培养上,积极打破创新的掣肘。中国历来科研强,企业实业弱,企业环境无法吸引足够的科研人才,导致产业学术是脱节的。作为崛起的本土品牌,如何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弥补人才短板,一直都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五、写在最后中国生物相关市场规模等各项参数有了可喜的成绩,但本土行业中还没有一个真正 A 股上市公司,谁能成为本行业的第一股?我们拭目以待!缩小差距,需要科学家,企业,资本,政府等多方发力,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长时间高强度投入。中国生物行业这座大厦能建多高,当下基础和用料是关键「武功深厚则无畏,创新不断则自由」!中国生物科研工具的自由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创新才能获得!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限于所从事的分子生物学领域

太极

2021年中国生命科学试剂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生命科学试剂是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研究人员进行科研活动的基础工具,主要包括免疫学试剂、分子生物学试剂、细胞生物学试剂和生化试剂等,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命科学试剂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展,已经成为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不可或缺的功能材料和基础材料。科技投入力度加大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力度逐步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保持较快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由2010年的7063.00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21737.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30%。目前,我国研发经费支出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相对欧美国家起步较晚,国内生命科学耗材市场占全球市场份额较小。但随着我国生命科学研究投入的快速加大,我国市场逐渐成为生命科学耗材的重要新兴市场。根据《生命科学实验耗材市场及关键制造技术的现状、挑战与对策》,2018年我国一次性生命科学耗材的市场容量为231.26亿元人民币,预测未来每年增长率为20%。数据来源:中国医疗器械信息、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发展趋势1.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国内生命科学试剂行业起步虽晚,但在国家相关政策和下游产业带动下,市场规模迅速扩张,目前已成为全球除美国外的第二大市场。目前,我国生命科学试剂行业已进入关键发展时期,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国家产业规划的逐步调整,我国生命科学试剂行业将拉开资源整合序幕。预计未来,我国生命科学试剂行业将不断经历产业整合,市场集中度将持续提升。2.电商化发展生命科学试剂行业下游客户需求分散,采购呈现品种多、规格小、频率高等特点,天然适合电商模式。通过线上平台销售产品,可有效将上百万种产品系统地展示给客户,并通过智能搜索系统实现精准检索,提升用户体验、增强客户粘性,预计行业未来电商化趋势将持续发展。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生命科学试剂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叶青

《2020年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并购趋势报告》发布

(记者郭钇杉)日前,德勤发布《2020年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并购趋势报告》(下称“报告”),旨在通过对该行业并购趋势的回顾及现状分析来展望其投资前景,给行业相关者以启迪。报告以交易数据为基础,深度剖析行业并购活动的不确定因素和挑战,特别对药品、生物技术、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医疗器械制造几个子行业的并购趋势展开探讨,并进一步通过分析当下趋势、洞察现实商业案例和对“新常态化”热门领域的发现,对2020年进行了展望。德勤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主管合伙人简思华表示:“在过去的十年中,人口老龄化、居民收入增长以及社会资本的深度参与为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带来了重大的转变。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并拥有全球最大的医疗市场,行业保持高速增长势头。2020 年初,虽然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给中国及世界的经济带来了挑战,但它同时加速了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也为下一轮投资热点指明了潜在的方向,并且可能在今年掀起医疗和科技行业新一轮的投资热潮。” 报告的数据显示,由于面临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放缓、信贷政策收紧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类境内外交易的参与者纷纷采取了保守的投资策略,2019年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的并购活动与上一年相比,总交易数量和总交易金额均下降了约24%,交易额跌至201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境内交易数量从328笔降至268笔,交易金额从292亿美元降至208亿美元;跨境交易数量从103笔降至63笔,交易金额从72亿美元降至69亿美元,且以中型交易(1亿至5亿美元)缩减最多。细分行业中的生物制药领域得益于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大量资本的涌入而保持活跃的并购趋势,是2019年投资者的热门目标;生物技术行业的并购活动依旧保持活跃,其2018年至2019年的平均单笔交易规模从7200万美元增长到1.18亿美元;医疗服务行业虽然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但主要归因于单笔大额交易的推动;医疗器械行业交易即便受到跨境并购交易低迷的负面影响,但国内产业整合仍保持着热度。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1月1日至2月10日,包括香港地区在内的中国的并购交易总量仅为84笔,交易总额为84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54%和76%。但疫情也促使中国在某些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管理中更快地接受新技术的应用,如在线诊疗、5G、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成为了抗击疫情的技术焦点。与此同时,科技相关的融资活动也并未完全平息。从2020年1月到2月,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机构对数字医疗领域的投资总额达到2.17亿美元,共计11笔交易,交易额和交易量均占到了中国整个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总融资活动的四分之一左右。就中国医药市场而言,整个价值链正处在向创新产品和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转变的转折点,行业整合将在经销商、零售商、医疗设备制造商等市场参与者中进一步扩展开来。人们对生物制药领域的风投─ 知识产权─ 研发外包(VIC) 模式、基层医疗机构和自主研发的高端设备领域的兴趣会越来越大。德勤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并购服务合伙人陈播耘进一步解释说:“长远来看,在由交互数据和开放、安全的平台实现的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下,科技创新可能会进一步模糊传统医疗的边界。而随着技术在医疗保健、药物发现和医疗器材制造领域的更广泛和更深入的应用,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的投资将继续受到创新的推动。尽管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大家都将感受到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但我们认为,在这样的时机下,企业应在把握住政策支持的同时进行大胆创新,将更有可能吸引新的投资机遇,带动科学技术更广泛和更深入的应用,从而构建该行业更长远的未来。”(责任编辑 孙永剑)

过去篇

2021年中国生命科学试剂行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生命科学试剂是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研究人员进行科研活动的基础工具,主要包括免疫学试剂、分子生物学试剂、细胞生物学试剂和生化试剂等,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命科学试剂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展,已经成为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不可或缺的功能材料和基础材料。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一次性生命科学耗材的市场容量为231.26亿元人民币,预测未来每年增长率为20%。数据来源:中国医疗器械信息、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生命科学试剂行业发展困境1.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从行业技术发展现状来看,由于起步晚,我国的生命科学试剂、仪器及耗材行业均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在产品研发、生产技术、性能指标、产品品类等方面均较为落后,产品以模仿和跟进为主,拥有自主研发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产品种类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国内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需求,从而制约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进步。2.市场竞争加剧近年来,科学服务业不断加快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上述国际巨头在品牌声誉、产品质量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而国内科学服务业起步较晚,行业集中度较低,存在着企业规模较小、技术传统、品种有限、研发投入不足等劣势,与国际竞争对手存在较大差距,未来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3.高端人才的缺乏生命科学试剂、仪器及耗材行业均属于知识与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市场经验的人才具有较大需求,如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多个领域的高端人才。目前,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生命科学试剂行业发展前景1.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此行业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引导和扶持。发改委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中,“分析、试验、测试以及相关技术咨询与研发服务”为“科技服务业”中的鼓励类项目。《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科技服务业产业规模达到8万亿元,成为促进科技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和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引擎。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的科技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一系列鼓励行业发展、促进行业需求的国家政策,为本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科技创新带来的需求和机遇生命科学前沿技术的突破带动生命科学试剂、仪器及耗材需求增加。近年来,以分子设计、基因组学新技术、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大数据、基因编辑技术等为核心的技术突破,推动了以生命科学为支撑的生物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生物医药研发、诊断试剂研发、细胞治疗、免疫治疗、传染病防治和发病机理研究、疫苗研究等下游产业蓬勃发展,进而为生命科学试剂、仪器及耗材等行业带来了新增需求;此外,随着生命科学前沿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命科学的探索亦不断深入,生命科学试剂、仪器及耗材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展,其需求亦不断增加。3.行业产品优胜劣汰生命科学试剂行业处于科学前沿,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劣质产品,与科研实验的严谨要求不相匹配。近年来,行业内已有企业建立检测试剂使用结果统计数据库,并出现了独立的检测试剂使用数据反馈网站,给使用者和潜在使用者提供更加详细的参考。未来,随着行业产品信息透明度的不断提升,提供劣质产品的供应商将逐渐丧失竞争力甚至被淘汰,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优质服务商将获得继续发展壮大的机会。3.老龄化加剧有利于行业需求数据显示,2019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25,38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8.1%;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17,603万人,占比为12.6%。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趋势仍在加剧,预计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3亿。人口老龄化促使健康管理的需求逐渐增加,这将进一步增加生命科学试剂、仪器及耗材等行业的需求。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生命科学试剂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翠菊

德勤2020年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并购趋势报告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前言2019年,在华的并购交易金额创下2013年以来的最低纪录。1由于面临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放缓、信贷政策收紧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类境内外交易的参与者包括业内 企业、运营商及金融投资者纷纷采取了保守的投资策略。在本报告中,我们专门对中国的生命科学和医疗行业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并购活动如何受到这 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几个子行业——药品、生物技术、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医疗器械制 造——的并购趋势。我们发现,尽管总体交易呈下降趋势,但在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强有力 的政策支持和多种退出渠道的支持下,生物制药公司仍是2019年投资者的热门目标。我们进一步通过讨论当下趋势、洞察现实商业案例和对“新常态化”热门领域的发现,对2020 年进行了展望。我们认为,虽然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黑天鹅事件给中国(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 带来了挑战,但它也加速了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在2020年将掀起医疗和科技行业新一轮的 投资热潮。我们还预计,投资者对生物制药领域的VIC模式、基层医疗机构及自主研发的高端医 疗设备领域的兴趣将有所增加。此外,随着行业改革的深化,行业整合将在经销商、零售商、 医疗设备制造商等市场参与者中进一步扩展开来。毫无疑问的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各路参与者都将感受到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而在这样的时 机下,受到政策在更大范围内的支持而进行大胆创新的推动,将更有可能涌现出新的投资机 遇,构建该行业更长远的未来。1. 2019年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 并购回顾1.1 中国并购交易概述 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的并购活动在 2019年有所放缓,与2018年相比,总交 易数量和总交易金额均下降了约24% (见图1)。境内和跨境交易均呈现下滑趋势:境内交 易数量从328笔降至268笔,交易金额从 292亿美元降至208亿美元;跨境交易数 量从103笔降至63笔,交易金额从72亿 美元降至69亿美元。下滑背后的原因来 自多个方面: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政策收紧。就国内 而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 中国的GDP增速为过去28年来最低,为6.1%。金融机构信贷政策持续收紧, 导致市场流动性下降,企业裁减投资交 易预算。此外,商务部于2019年5月3发 布了《对外投资备案(核准)报告实施 规程》,作为对外投资的投后报告指导 方针,旨在加强对外投资的事后监管并 推动对外并购交易的高质量发展。日益增加的境外投资限制。海外监管机 构让2019年的跨境交易变得艰难。自 2018年下半年以来,美中之间愈演愈烈 的贸易争端一直在动摇投资者的信心, 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2019年 9月公布的新规则草案更是雪上加霜。 作为《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 (FIRRMA)的具体实施细则,该法案将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管辖范围扩大至涉 及美国技术、基础设施及数据相关的外 国投资。在大西洋彼岸,欧盟针对外国 直接投资新颁布的审查框架条例于2019 年4月10日正式生效,旨在从外国对欧 盟的直接投资方面维护欧盟的安全和公 共秩序。尽管该法案并非针对中国,但 却使中国未来一些特定类别的投资活动 程序变得更加复杂。面对上述来自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及监管 机构的不确定性,资金持有方在投资时 采取了谨慎的态度,使得2019年的交易 额跌至201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1.2 跨境交易下滑 由于美中紧张关系、英国脱欧等日益复 杂的国际关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018 年跨境并购的高昂势头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持续下去。此外,为了应对全球经济 日益低迷的压力,投资公司持有更多现 金以规避金融风险,加剧了跨境交易的 降温。1.2.1 出境和入境交易从2018年开始降温 2019年出境和入境并购交易趋势均有所 降温,两者的交易数量下降比例大致相 同,约为35%(见图2)。过去几年,出境交易占到了跨境交易的 70-85%,但在2019年的交易数量却跌至 了新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减少在美国 和欧洲、中东和非洲都有所体现,这是国 际关系急剧变化的结果。而在入境交易 方面,2018年出现了激增,并在2019年回 到了2017年的水平。2018年的驱动因素 之一是港交所上市规则中为吸引创新生物技术公司的18A条款。新规提出,一个 适合上市的条件是“上市日期的至少六个 月前已获至少一名资深投资者提供相当 数额的第三方投资”。但此后,得益于18A 规则的几家生物技术公司自首次公开募股 (IPO)以来股价大幅下跌,大大降低了 投资公司的投资热情。大热的生物制药行业下跌至2017年的水 平,全年交易数量仅为11笔(见图3)。如 此看来,2019年投资公司的跨境交易速 度有所放缓,其中医疗器械行业的跨境交 易数量由于投资方和医疗器械企业双方 的谨慎态度导致的交易减少,下降至2018 年的一半。1.2.2 中美争端继续升级 从往年看,在中国的出境交易中,美国 为标的公司的交易占据了一半,在2018 年达到约63%,为过去5年的最高水平 (见图4)。然而,在2019年第一季度,中美争端开始对双方的跨境交易 产生影响,第一季度的交易数量降至 5笔,并在接下来的两个季度保持了 同样的低迷。尽管交易数量在第四季 度反弹至9笔(见图5),但如果剔除安进(Amgen)在11月份向百济神州 (Beigene)投资27亿美元收购20.5%股 份的巨额交易,交易额的趋势仍然与之 前持平。交易低迷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美国外国 投资委员会(CFIUS)的改革。2018年 10月开始,CFIUS加强了对外国投资者 在“敏感”行业涉及“关键技术”的收 购和投资的行政审查,其中的“关键技 术”大概率会包括“生物技术”和“制 药”。改革的影响主要在于: 允许美国政府暂停/阻止收购少数股权 投资,而不只限于之前的控股股权的 投资; 外国投资实体扩展到具备“外国有限 合伙人”性质的企业,甚至是位于美 国的企业或具有美国一般合伙人性质 的企业; 美国政府有权在外国投资者开始申报 之前调查投资/收购,且申报反馈没有 截止日期; 如果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反对该交易, 则该交易可被禁止,并可处以高达交 易金额的罚款。这一改革对中国的生命科学与医疗企业 产生了巨大影响。过去几年,这些公司 通过在全球尤其是美国大举投资,不 断追求高端技术、创新产品组合和海外市场准入。为了减轻影响,中国公司采 取了更灵活的方式,如授权许可引进 (license-in)(见表1),即在中国(大中 华区)将购买的知识产权转化为商业产品,或通过包括预付款、里程碑付款和 销售分成在内的一揽子付款方式引入成 熟产品。1.2.3 2019年中型交易缩减最多 对跨境并购交易进一步挖掘,我们发现 与上一年相比,2019年中型交易(1亿 至5亿美元)缩减最多(见图6)。从往 年看,这类并购包括两种类型的交易:A类——私募股权/风险投资、其他投资 公司或企业集团投资于有前景的公司寻 求资本增值。这些交易最终将以收购少 数股权而非控制股权获得。例如基石药 业、亚盛医药和信达生物制药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之前,外国资本对这些公司进 行的投资;B类——行业参与者投资具有创新管线 产品或技术或在细分市场具有诱人市场 份额的中小型公司,通过此举实施公司 产品组合策略或将业务扩展到海外市 场。 这些交易通常最终会收购超过30% 的股份,甚至100%的股份。 例如,爱 尔眼科医院集团有限公司收购了总部位 于新加坡的ISEC Healthcare Ltd. 35%的股份,以将其眼科保健业务扩展到东南 亚市场。以2018年的交易数量来看,这两类交易 的比例几乎是相等的。 而在2019年, 虽然两类交易数量都有所下降,但A类 交易的下降幅度更大,从约12笔下降到 2笔。这主要是由于在日益复杂的国际 政治和经济环境下,投资公司变得更为 谨慎。1.3 药品研发与制造行业降温尽管总交易金额和交易数量都呈下降趋 势,但2019年生物技术领域的并购活动 依旧保持活跃,其2018年至2019年的 平均单笔交易规模从7200万美元增长到 1.18亿美元。虽然医疗服务行业也呈现 类似趋势,但主要是由单笔大型交易推 动的。其他行业的交易金额和交易数量 都有所下降。具体而言,从交易量和交易额角度来 看,药品研发和制造行业正从2018年 的最高点开始降温,而其中各个细分行 业由于不同的原因分别呈现出不同的趋 势。对于中药和化学药品行业,尽管国 有企业带动了药品行业交易额的波动, 但随着带量采购(VBP)范围的扩大和 政府对创新药物开发的推动,该行业的并购将继续增长。对于正在崛起的生物 制药行业,由于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大量 资本的涌入,该行业的并购趋势也将保 持活跃。1.3.1 中药和化学药品制造行业交易的 波动 中药和化学药品制造行业的并购交易在 2018年达到顶峰,其中66笔交易的总额 达到了160亿美元,而2019年回到了几乎 与2017相同的水平(见图9)。在这“起起 落落”的背后,一些推动力将持续,而有 些则正在消退。 国有资产改革带来巨额交易。在超过 5亿美元的17笔交易中,有5笔交易属 于国有资产改革:包括云南白药集团 2018年的73亿美元的交易和2017年 的8.3亿美元的交易,以及哈药集团 2017年的6.75亿美元的交易和2019 年的6.78亿美元的交易。自2013年以 来,中国政府始终重视医药行业的国 有资产改革,将其列为改革的八大重 点领域之一。在47家国有资产上市公 司中,许多公司在过去几年完成了改 革,2018年的飙升可能意味着改革已 经进入了后期阶段。 带量采购是另一个推动因素。从2018年底开始,带量采购正式将药品适应 症种类覆盖范围从第一批的25种药品 扩展到目前的58种,并且预计未来将 不断扩展至涵盖约160种药品。国家药 品监督管理局(NMPA)最近宣布,还 将很快扩展到注射剂领域。带量采购 在制药行业,尤其是仿制药生产领域 引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国家带量采 购竞标时,没有足够现金流来投资仿 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GQCE) 的中小型仿制药制造商将处于不利地 位。此外,带量采购产品的激烈降价 挤压了这些中小型公司的生存空间, 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建立自 有原料药产能,因此他们无法在带量 采购的压力下与大公司的盈利能力竞 争。这会导致中小型公司被收购,以 及金融机构对大型制药公司进行投资 的趋势。 2018和2019年,与带量采购中标公司 相关的并购交易大约有24笔。这些交 易大致平均分布为两种类型:– 为了丰富当前的带量采购产品组合和 原料药能力,例如:乐普医疗收购 浙江新东港药业45%的股份; 重庆 药友制药收购中航工业(铁岭)76% 的股份;– 加强创新药物组合和研发能力,例 如:绿叶制药收购了山东博安生物 98%的股份,以期获得其临床试验阶 段的治疗性抗体产品,以及浙江康恩 贝投资了专注于单克隆抗体开发的嘉 和生物药业。 对创新药物开发的日益重视也是一个 原因。从“十二五”规划到“十三 五”规划,政府不断通过投资基础科 学研究和对制药公司研发投资实施税 收优惠政策来鼓励创新药。 由于带 量采购挤压了相当一部分仿制药的利 润,创新药将成为未来的利润贡献来 源,从而确保制药公司的可持续发 展。 因此,制药公司,尤其是大型制 药公司,正在寻找创新型初创公司或 小型公司作为并购目标,以丰富其产 品管线。这些因素都推动了2018年交易量的激增, 而由于受到新的资本市场规则、中美贸易 争端以及英国脱欧的限制,2019年交易量 有所下降。如果具备更有利的政治环境, 交易下滑的情况将有所缓解。但从长远来 看,这个市场仍将保持一定的活力。1.3.2 生物制药仍是热门话题 对于生物制药而言,尽管2019年的交易量 下降了近一半,但交易额却保持了两位数 的增长(见图10),这主要受到大额交易 的推动,例如安进(Amgen)收购了百济 神州(Beigene)20.4%的股份,以及基立福(Grifols)收购上海莱士(RAAS)26% 股份。 生物制药领域交易金额的上升也 是由多个推动因素所致。 中国生物制药行业是全球生物制药市 场的新兴参与者。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二 大制药市场,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第 二大生物制药市场。此外,中国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专利数量/科学论文 数量也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生 命科学论文在全球的占比也已从6.56% 上升至18.07%。 5在金融机构及跨国公司中受过多年培养的人才的支持下,本 土生物技术初创公司抓住了机遇,将更 多创新的生物制剂带到了中国市场(见 表2)。 对生物制药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自2016 年以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前国家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开始加快药品 批准时间,并为创新药物和具有紧急临 床需求的药物开辟了快速通道。 新分 子实体(NME)的批准数量从2016年的 10个增加到2018年的58个。缩短的审核 时间及对创新药的偏好也鼓励了跨国公 司和本土企业投资新药。此外,中国在 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中正式采用了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机制,通 过解绑药品专利所有人和药品生产商为 创新药品开发创造了更为灵活的空间。 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的多个退出渠道。越来越多的中国生物制药公司正在采用 VIC模式来维持其业务以及向新药转移 知识产权(V代表风险投资, I代表知识产权, C代表研发外包公司)。生物制药 初创企业使用风投公司的资金通过与研 发外包公司的合作来转移其知识产权, 而无需对固定资产以及研发的人力资源 进行大量投资。在这种模式下,风险投 资是整个过程的引擎和支柱,可以为该 行业吸引更多资金,促进这些初创企业 的健康成长,并鼓励更多的初创企业的 建立。 港交所的新上市规则和于2018年成立 的科创板(STI)为生物技术公司提供了 更具吸引力的融资平台,同时也为这些 生物技术公司背后的投资者提供了更早 的退出渠道,尤其是对于处于“未有收 入”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自成立以来, 科创板已有3家生物技术公司上市,港交 所为12家。 尽管科创板的平均IPO规模低于港交所,但整体表现出色,截至 2020年2月21日的市值几乎是其IPO规 模的两倍,增幅为88.5%(见图11和 12)。 近两年来,出境并购需求快速增长。这一趋势主要是由中国投资公司日益雄 厚的财力及其对生物制药行业的兴趣,以及本土制药公司在短期内建立其生物 制剂产品组合的需求所驱动的(见图 13)。在我们收录的36笔交易中,有6家公司在获得最近一轮融资后进行了首 次公开募股,其中有5家公司的最后一 轮融资来自于投资公司(见表3)。1.4 巨额交易促使医院领域交易金额飙升对医院及管理集团的投资一直主导着医 疗服务行业的投资活动,尤其是在2016 年,受中国政府公共医疗改革及开放医院行业社会资本投资的推动,医疗服务 行业的投资活动达到了一个顶峰。由于 民间资本的涌入,2016年平均单笔交易 规模较2015年增加了32%,交易数量增加了21%;与此同时,专科医院的投资 额增长了近两倍(见图15)。然而,社会资本和公共资源的结合并未 给投资者带来如期的盈利。一些私立医 院管理集团在接管公立医院后,经历了 一系列的“水土不服”,问题也随之出 现。在2016年的热潮过后,对医院的 资本投资自2017年起即不断降温,且该趋势继续延续到了2019年。尽管有两 笔巨额交易确实引人注目——2019年7 月,新风天域斥资13.21亿美元收购了 中国领先的综合性私立医院——和睦家 医疗;另外一笔未披露的交易金额也达 到了10亿美元以上。这两笔交易使2019年的平均交易规模达到1.592亿美元。 然而,如果剔除此两项交易,则医院的 并购交易总额较2018年下降了1.05亿美 元,降幅5%。尽管医院领域的交易没有呈现复苏的迹 象,但2019年归类为“其他医疗机构” 下的体检中心的交易活动超过了其他类 型的服务机构,主要出于其易于复制、 易于管理的业务模式以及消费者自我健 康管理意识的提升。2015年、2018年 和2019年分别达成了三笔价值超过8亿美元的交易,包括2015年和2018年美 年大健康作为投资标的的交易和2019年 收购爱康国宾的交易。此外,第三方诊断中心的交易也在增 加。自2016年至2017年,通过泰禾投 资的两轮收购,阿莱恩斯医疗(Alliance HealthCare)较早得进入中国第三方诊 断市场以来,我们看到国内诊断中心的 并购在患者需求的驱动下也开始蓬勃发 展。例如2018年,由百度领投,对一脉 阳光达6,300万美元的投资;以及2020 年初,上海全景医学影像完成了8,600万 美元的B轮融资。1.5 医疗器械交易受跨境交易低迷负面影响,但国内产业整合仍保持热度2019年医疗器械行业的交易减少主要是 由跨境交易下滑所致。事实上,由于中 国较为分化的医疗器械市场,境内和跨 境并购交易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态势。中国在下游市场有着很大的需求,尤其 是近年来,随着医疗机构的蓬勃发展, 到2019年医疗器械市场的总市值达到了 6,290亿元人民币。6然而,高端设备和 高价值耗材,如诊断影像设备、心血管 介入类耗材和骨科介入耗材仍然高度依 赖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产品进口。 尽管我们看到了像迈瑞医疗和联影这样 的本土领先制造商在不断崛起,但进口 器械依然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7这 促使国内企业去海外寻找合适的标的,从全球市场引进技术和新产品。这也从 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医疗器械行业的跨境 交易与医疗服务行业相比更加频繁的原 因。大额交易也屡见不鲜,例如2017年 蓝帆医疗以11.75亿美元收购柏盛国际 (Biosensors International)的交易, 由威高集团以8.44亿美元收购Argon Medical的交易,以及2018年由鼎晖投 资主导的财团以13.5亿美元收购SIRTeX Medical的交易。以上标的公司均为生产 用于治疗肿瘤或心脏病的介入类医疗器 械制造商。另一方面,大多数国内的生产商是中小 型企业,产能主要集中于低值医用耗 材。在此市场背景下,境内并购的平均单笔交易规模较小,2016年至2019年 的单笔交易规模从6,800万美元下降至 5,700万美元。不过随着行业整合和国 产化举措的推进,众多国内制造商正逐 渐受到关注:先健科技是一家生产用于 心血管和周围性血管疾病和病症的先进 微创医疗器械的公司,2018年获得了中 国光大集团2.97亿美元的投资资金(交 易额基于MergerMarket在公告日期前 一天对目标收盘价的估值);上海润达 医疗科技,一家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体 外诊断(IVD)产品的公司,2019年获 得了杭州下城国投集团2.1亿美元的资 金支持。2. 2020年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 并购展望2.1 新冠肺炎疫情是医疗技术发展的 “催化剂” 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的爆发给2020年初 蒙上了一层阴影。根据Mergermarket的 数据显示,2020年1月1日至2月10日, 包括香港地区在内的中国的交易总量仅 为84笔,交易总额为84.11亿美元,分别 比去年同期下降54.1%和76.6%。8在遏制病毒传播的同时,建立一个快速响应 且有效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的需求从未 像现在这样紧迫。病毒在引发疫情的同 时,也促使中国在某些医疗服务和公共 卫生管理中更快地接受新技术的应用。 与此同时,科技相关的融资活动也并未 完全平息。从2020年1月到2月,私募 股权和风险投资机构对数字医疗9领域的投资总额达到2.17亿美元,共计11笔 交易,就交易额和交易量而言,占到了 中国整个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总融资活 动的四分之一左右。10这很有可能意味 着今年将有新一轮资本涌入到医疗科技 领域。2.1.1 在线诊疗、5G、人工智能、大数 据等纷纷登场 虽然在线诊疗平台对中国消费者来说并 非新鲜事物,但由于其可以解决人与人 之间远程互动的需要,此次疫情的爆发 使它重新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为应 对2020年1月下旬爆发的疫情,包括京东 健康、平安好医生和微医在内的10多个 在线医疗平台免费向公众开放在线咨询 服务。此举也获得了政府前所未有的支 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0年2月 初在4天内连续发布两次通知,鼓励发挥 互联网诊疗在疫情防控当中的作用。在 这样的激励下,这些平台的访问量持续 增长。以平安好医生为例——自2020年 1月下旬至2020年2月中旬,APP的总访 问量达到11.1亿次,新注册用户增加了10倍,并且新用户的每日咨询量比平时 高出8倍。在各大平台为自己的数据感到振奋的同 时,投资者可能需要谨慎行事。如果这 样的增长可以持续并且变现,对其投资 才更有意义。在线诊疗的功能可能会受 多方面因素限制,比如医生资质参差不 齐导致服务质量差、处方和药品购买之 间的脱节或缺乏线下诊断设施等问题。 说到底,这一切都与客户体验有关。只 有更好地解决客户痛点,产品才会更具 竞争力。例如阿里健康在2020年2月6日 在天猫上线的“买药不出门”服务,患 者可以通过该服务向医生直接咨询开具 常见疾病和慢性疾病的处方药,购买的 药物将被直接快递到患者家中。公立医院的加入,使在线诊疗渠道的竞 争变得更加激烈。由于意识到疫情下在 线诊疗服务受到追捧,江苏、上海、 浙江和武汉等地的许多公立医疗机构都 开展了在线咨询服务。此外,自2020 年2月底以来,杭州,成都等城市以及 福建等省份的患者在支付互联网诊疗费 用时,均可使用医保进行实时报销结 算。这种由权威公立医疗机构配备便捷 的在线诊疗业务的模式在疫情爆发后可 能会被迅速推广,这就给那些为医疗机 构提供基础技术支持的科技公司创造了 机会。人工智能技术也在与对抗病毒的战疫中 成为了焦点。这项技术在多年的资本市 场支持下,已经逐渐成熟。在战“疫”前线,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 中心和依图科技于2020年1月28日合作 上线了首个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智能影 像评价系统。该系统可以帮助医生进行 辅助诊断,从肺部CT扫描影像中识别与 新冠肺炎相关的可见病灶,并在2-3秒内 对肺炎的严重程度作出量化评价。通过 数百例临床病例验证了其准确性之后, 该系统已被应用于全国20多家省级医疗 机构。回到社区,由科大讯飞开发的“智能语 音外呼助手”于2020年1月25日起为启 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的 30个省市地区提供免费外呼服务。该 智能外呼系统通过打电话收集反馈、发 短信通知与新冠肺炎相关的防控知识等 方式,帮助对重点人群进行随访。随访 结果经自动统计并报告给当地卫健委和 医疗机构,并提示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 的病例情况。根据科大讯飞的数据,从 2020年1月21日至4月,该系统总共覆 盖了超过4,500万人次,不仅提高了医 务人员的通知和随访效率,同时降低了 由于面对面接触可能发生的潜在病毒传 播风险。与此同时,其他科技产品也纷纷登场 亮相:远程会诊平台已在中国各地的多家医院 投入使用,例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昆 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火神山医 院。 该系统由华为5G技术和运营商高 速网络提供技术支持,可让经验丰富的 医生针对重症病例进行远程医疗会诊。无人机也在战疫中发挥了作用。上海市 公安局使用配备了摄像头、扬声器或红 外测温仪的无人机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区 域中监控没有佩戴口罩的人群,进行远 程测温或空中喊话。他们甚至还派出了 大型无人机为居家隔离人员投递食物 和防疫物资,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际接 触、解决配送人员不足的问题。有“智慧城市”之称的阿里巴巴总部所 在地杭州,于2020年2月11日率先启用 了“杭州健康码”。该健康码旨在有效 地识别潜在的高风险人群,同时确保春 节后复工复产人群的顺畅流动。用户可 以通过在支付宝应用端填报申明来申请 二维码,通过将输入记录与从个人手机 应用程序上的多个数据点收集到的大数 据进行匹配,用户会被分配到一个绿 色、黄色或红色的二维码。如果用户有 出城记录或已完成隔离,健康码也会动 态更新。 从2020年3月上旬开始,该健 康码已在中国多个省份陆续投入使用。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说明中国有相当 一部分公司在这场由病毒带来的试炼中 表现出色。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布鲁斯· 艾尔沃德(Bruce Aylward)称赞中国在 发现和隔离病例以及追踪病例的密切接 触者方面行动迅速。16这也得益于新技 术应用的巨大贡献。实际上,新冠病毒 可能加速了全国的医疗数字化转型,也 为下一轮投资热点指明了潜在的方向。实际上,诸如浪潮健康、科亚医疗和春 雨医生这样的公司已经在这场资本竞争 中占据了领先地位:从2020年2月下旬 到3月上旬,这三家公司分别宣布完成 了最新一轮上亿元人民币的融资。这三 家公司都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 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预计也将看到 更多如上所述来自极具潜力的健康科技 类公司的投融资交易。2.1.2 科技领域的发展引领医疗行业未来 疫情期间,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尤 其是在爆发早期。这些问题也可被视 作一个提醒,引发业内人士关于行业 下一步走向的思考:例如,可以建立一 个集成化的资源管理系统来管理和调配 医疗物资,有效地部署资源从而减少手 工作业;大数据和建模本可以更早被引 入用于流行病学追踪,像Metabiota和 BlueDot两家公司那样,与政府和公共 卫生机构合作,评估传染病的社区传播 风险。其中BlueDot在2019年12月底,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 心(CDC)发出公共警告的数天之前, 已经向其客户发出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威 胁预警。17尽管开发了许多用于配送食 品和医疗物资的机器人,但我们的战 “疫”前线仍然主要依靠人力来进行患 者治疗。而据报道,在美国西雅图,已 经有机器人开始帮助医生治疗第一例被 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患者。从长远来看,在由交互数据和开放、安 全的平台实现的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下,科技创新可能会进一步模糊传统医疗的 边界。包括百度、阿里巴巴、京东和腾 讯在内的中国科技界巨头纷纷加入了这 场资本盛宴,给数字医疗行业带来了 颠覆性变革和日益增长的资本注入(见 图19)。此外,未来医疗服务可能会围绕保持健康 进行展开,而不仅仅是应对疾病。可便捷 获取的数据和个性化的人工智能可以实 现精准健康管理和实时微干预,使我们能 够预防病痛以及灾难性疾病 。像智云健康这样的公司便是医疗行业未 来走向的例子之一。该公司成立于2014 年,在2020年1月8日完成了两轮共计 1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后,现已成为慢 性病管理领域的“独角兽”。作为慢性 病管理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商,智云 健康使用其基于人工智能的在线平台和 SaaS系统将患者和医生联系起来,从而 及时追踪以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与 此同时,它还致力于将其当前平台搭建 为大数据存储中心,并通过向制药公司 和保险公司提供与慢性病相关的人工智 能大数据支持来与他们建立伙伴关系, 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体系建设。科技发展将引领医疗行业进一步迈入数 字化时代,必将使该行业长远受益。随 着初创公司继续保持创新的势头,投资 机会也将纷至沓来。2.2 中国医药市场价值链正处于转折点2.2.1 生物制药从模仿药物(me-too)/ 模仿创新药物(me-better)到首创新 药(First-in-lass) 中国的生物制药市场正在蓬勃发展,预 计将在5年内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制药 市场。在接下来的5年中,每年将有大 约20种新型生物制剂在中国市场上市, 目前正在进行中的抗体药物临床试验超 过800种,并且还在不断增加。从短期来看,新冠肺炎、英国脱欧和原 油价格战导致了2020年全球经济的不确 定性。生物制药和私募/风投公司将减 少中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以保持健康的 现金流,从而降低在这种环境下的脆弱 性。为了保持盈利,生物制药公司将在 短期内更多的寻求授权许可引入而不是 并购。但是从长期来看,当经济波动性 减弱时,由于市场对有效药物的持续需 求、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相对成熟的生态 系统以及政策支持,中国对生物制药公 司的并购将恢复其势头。除了与研发外包公司合作开发生物类似 物外,中国的生物制药市场将继续寻找 海外的候选新药以及创新技术,以丰富 其首创新药组合。2.2.2 医药外包服务公司(CXO)正在兴起 一种有前景的分子从临床前阶段到最 终上市成功率约为9.6%,除了高失败 率,制药公司还需要为成功推出的产品 的研发投入约15亿美元资金。医药外包 服务公司——CXO(CRO:研发外包公 司、CMO:生产外包公司、CDMO:开 发和生产外包公司、SMO:临床试验现 场管理公司)帮助处在不同研发阶段的 制药公司节省成本和人力资源,相比由 企业自建,可以节省大约25%的费用。 医药外包服务市场的并购将迎来新一轮 的增长,这是由以下几个要素推动的:随着风投-知识产权-研发外包(VIC)模 式在中国的应用日益增多,知识产权和 风险融资并非难题,这反过来将推动医药研发外包行业的快速增长以及该行业 并购趋势的增加。像人工智能、云计算、组学等前沿技术 可以帮助医药外包服务公司节约成本和 提高效率。然而,应用这些新技术需要 对仪器和系统进行投资,医药外包服务 公司可能会通过股份交易向投资公司寻 求资金。此外这些公司还通过与技术公 司开展包括并购在内的不同类型的合作 来获得这些新技术。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机制实施以前的中 国药品市场,知识产权所有者和制造商 必须是同一实体,以确保管理的有效 性。这阻碍了市场的活力,直到药品上 市许可持有人机制在一些试点城市得到 试验,允许分开知识产权所有者和制造 商。随着《药品管理法》的颁布,药品 上市许可持有人机制已扩展到全国范 围,促进了药品知识产权开发和药品制 造更加灵活的发展。2.2.3 分销商进一步整合“两票制”和带量采购的实施和扩展给 制药流通公司的改革带来了沉重压力。 分销商层级减少的趋势使中小型分销商 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而较大的分销商 则加快了合并的步伐。随着带量采购范 围的扩大,“一票制”政策即将到来, 即药品从制造商直接发货给最终用户。 这将推动更多的合作,例如制药公司与 分销商之间的合并与收购。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渠道已被证明 是线下药店的有效替代者。在政府通过诸 如在线复诊纳入基本医保报销等一系列政 策鼓励下,线上渠道将进入高增长的新阶 段。这反过来将推动对电子商务药品供应 链功能的需求的激增。我们预计在线医药平台与物流公司之间将有更多合作。随着物流公司的整合加上在线渠道供应 链需求的不断增长,分销商将通过整体 数字解决方案不断提高效率,包括: 通过多个仓库、运输公司和最终用户清 单制定综合的物流规划;以及 统一的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实施这些更新不仅需要投资,还需要获 取新技术。2.2.4 零售药店整合和对面向患者直接 销售(DTP)的药店需求不断增长 在药品价格急剧下降的环境下,零售药店 的盈利能力也将受到挤压。为了提高盈利能力,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零售药店的连 锁比率将保持增长。 单体药店或小型连锁 药店将成为大型药店的并购目标。由于上述制药行业的剧烈变化,更多面 向患者直接销售(DTP)的药店将会出 现。最为重要的因素在于,由于对整体 医疗费用中药品费用比率的控制和零加 价,越来越多的处方从医院流向邻近的 DTP药店。此外,带量采购的未中标产 品将寻求更多的渠道抵消其损失,其中 一种方式便是通过当前不在带量采购范 围内的DTP药店。再者,新药在进入国 家医保目录之前,DTP药店也是一个有 效的渠道,制药公司的商业团队可以马 上开始他们的业务,而无需在医院列名 上花费太多的精力。2.3 医疗服务机构投资的阴云和希望 由于医院相对刚性的需求带来的优越现 金流周期,医院一度被投资者视为“摇 钱树”。然而,正如在上文2019年的回 顾中提到的,自2017年以来,资本开始 从医院撤离,因为投资者开始意识到, 医院投资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交易后的 整合和管理。从品牌塑造、政府合规到 人才保留,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对私立医 院构成挑战。对于位于二线或县级城市 的中型二级私立医院而言,这些挑战尤 为突出。因为建立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 方面的声誉需要持续的投资,而由于缺 乏与大型三级公立医院相比同等的政府 支持和科研资源,使得他们在竞争本地 资源——包括优秀的医务人员及本地病 源方面均处于劣势。自2018年以来,包括华润三九、贵州益 佰和湖南景峰在内的几家制药公司均剥 离了几年前通过收购整合的医院业务板 块,重新专注于核心制药业务。在平衡 了医院经营所需的投入和回报之后,这 些制药公司选择了退出。相比之下专科医院可能仍有机会,因为 其服务模式更易于标准化以形成协同效 应。但是随着专科领域的市场竞争加 剧,大型连锁医院或技术领先的头部医院由于规模效应及差异化优势,将更有 机会赢得市场份额。不过,现在下结论说医疗机构投资的低 潮将持续到2020年可能还为时过早。 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在医疗改革中已推行 多年的分级诊疗体系受到了一定质疑, 即为何基层服务机构未能充分发挥患 者筛查的第一道“守门人”的作用。相 反,病人在定点三级医院排着数小时的 长队,等待病毒检测和入院办理。这可 能是由于医疗接诊能力和基础设施的欠 缺,或者只是患者缺乏对基层医疗机构 的信任。随着2020年作为“健康中国 2030”规划的中期目标年的到来,对基 层医疗的投资可能会激增,以进一步改 善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化改革以及加强 社区医疗机构和上级医院之间的合作。2.4 医疗器械国产化仍将是2020年的 主题从4到5年前的“中国制造2025”和“十 三五规划”到近两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 管理总局颁布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 查程序》,中国从未放慢国内医疗器械 行业的改革步伐。国产医疗器械在产品 研发、市场准入和下游采购等方面得到 了各项支持。另一方面,医院在付费改 革背景下面临着预算控制带来的日益增长的压力,而具有较高性价比的国产替 代品对医疗机构来说会是更好的选择。 因此,对国内医疗器械公司的投资很有 可能会继续成为2020年的主题。激励政策培育了一批国内的设备生产 商,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不断增加。这些 公司很多都涉及医疗影像、体外诊断或 介入类耗材领域,比如开立科技、麦迪 斯顿医疗科技、艾德生物、乐普医疗和 爱康医疗等。随着这些领域的竞争日趋 激烈,机会可能会出现在进一步的细分 市场,例如目前在基层医疗机构普及率 还较低的及时检测(POCT)设备,可能 会在疫情爆发后需要快速检测结果的需 求下得到发展。虽然中国制造的进口替代进程正如火如 荼,但与国际巨头相比,国内领先企 业的市值仍然较低。通过回顾美敦力 (Medtronic)、罗氏(Roche)和史 赛克(Stryker)等当前国际医疗器械 巨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收购 在帮助他们扩大市场份额方面发挥了重 要作用。加上目前中国国内市场的集中 度仍然较低,因此我们预计,在未来几 年,大型企业将进行更多的横向吞并和 整合。结语在过去的十年中,人口老龄化、居民收入 增长以及社会资本的深度参与为中国生 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带来了重大的转变。截 至2018年,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 场20,且目前拥有全球最大的医疗市场21。 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但在政府 强有力的激励政策的作用下,该行业仍保 持高速增长势头。2020年是“十三五”规 划的收官之年,在这样的时点上,德勤生 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团队回顾了该行业过去 几年的并购趋势,并对来年的投资前景进 行了探讨。本报告以交易数据的大量挖掘、深入的 行业研究以及我们丰富的并购经验为基 础。在文中我们强调了引领资本投资趋势 的两个推动力:国内行业改革举措和技术 创新。行业改革举措 医疗改革一直是中国政府议程上的关键 议题之一。22为了优化和平衡医疗资源, 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以推进医疗 服务体系、付费方案和行业整合的改革。 随着改革的深入,将会出现更多的投资机 会,因为在诸如“一票制”和带量采购等 政策的持续推行下,我们预计较小的市场 参与者之间会进一步地整合。对于那些在 医院领域寻求纵向收购机会的企业而言, 挑战仍将存在,但由于政策对社会资本投 资仍然利好,基层医疗和第三方医疗服务 机构仍可以找到各自的发展空间。技术创新 中国的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在过去受累 于缺乏研发和新产品开发方面的创新和 投资23,自20世纪70年代用于治疗疟疾的 青蒿素诞生以来,在全球市场几乎再无新药诞生。24在“十三五”规划的指导下,政 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通过对技术的大量 投资和刺激政策以提高科研竞争力。国内 各科技巨头也参与到了这项举措当中,为 行业进一步带来了活力。 百济神州的抗 癌药物“泽布替尼”在2019年末获得美国 新药上市许可批准,新冠肺炎爆发期间鼓 舞人心的科技应用,这些案例表明,政府 和企业的努力正带领行业焕发新的生机。展望未来,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的投资将 继续受到技术创新的推动,科学技术在医 疗服务、药品研发和医疗器械制造领域也 将有更广泛和更深入的应用。在以上两个推动力的共同带动下,我们相 信,虽然2020年可能不会是生命科学与 医疗行业投资创纪录的一年,但将由于行 业的蓬勃活力而仍然充满希望。……(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德勤)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蝙蝠车

2019高考志愿填报之生命科学专业介绍

高考热门专业中有这样一个专业,有时候叫做生物科学、有时候叫做生命科学。他们是一样的专业还是不一样?实际上,生物科学又称生命科学,他们是一样的,具体地说,他们就是研究生命的自然科学。生物科学(又称生命科学)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和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生在本专业学习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两个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进而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当然、这是我们的理想。本科就读本专业,无论哪所大学,专业一致的前提下课程设置大同小异。一般说来其专业课包括了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普通生态学、植物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等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则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学、生物统计学、发育生物学、生物技术概论、生物化学等。为什么选择生命科学专业呢?首先是个高大上的说法,因为这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生物规律的科学。我们可以通过探索自然界生物生老病死的规律,研究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来保证我们人类可持续发展。我的志向就是服务全人类啊!远大的理想要标配的高校一定是顶尖的学府。在2018本科生物科学专业排行榜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雄居排行榜榜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紧随其后,并列第三名。2019年我们选择生物科学专业填报高考志愿,就从这五所高校选择吧!因为这门学科与医学、化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都有交集,同时也是临床医学等专业的理论基础。所以报考前你要综合考虑自己的数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成绩和兴趣哦!动物如何进化成现在的形态?植物光合作用的机理如何?癌症的致病原理是什么?大到整个自然界所有生物的生长发育、发展及绝灭,小到细胞结构内部的生命现象,都是生物科学研究的内容。生物科学专业研究对象由生物科学家根据生物的发展历史、形态结构特征、营养方式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将生物分为若干界。当前比较通行的是美国R.H.惠特克于1969年提出的5界系统。和中国生物科学家陈世骧于1979年提出6界系统。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学科,既要写论文,也要做实验。对于生科学生来说,穿白大褂泡实验室是日常,戴着护目镜,手举试管像厨子一样往试管里加试剂,活体解剖也是常事。自然科学实验往往面对着许多变量,并且周期非常长,一个疏忽还可能要推倒重来,坚持下去依靠的是细心与耐心。生物学很深奥,范围广、前景广阔。人类在生物学研究上包罗万象,看你要从哪方面研究。动物、植物、医药至森林、草原、海洋都缺不了生物学理论和成果的支撑。在面对气候、环境不断恶化的世界,在人类不断面临新的疫病威胁的今天,生物学将会帮助人类克服自身面临的很多困难。当然,对个人来说,则要看你的志向。你是否愿意在生物学领域研究发展?百家号“疯了老陈”,用内容影响世界!

金与木也

2020年中国生物药市场现状及行业前景研究报告(全文)

在生物药行业具有研发技术难度高、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等特点,因此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与传统的小分子药物相比,生物药生产制备技术具有极大挑战性。随着经济增长及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我国生物药市场将逐渐增长,预测2025年我国生物药市场规模达8332亿元。一、生物药概况1、定义生物药物是指运用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综合利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和药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生物药物,包括生物技术药物和原生物制药。2、分类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产业链生物药行业产业链上游包括生物材料、细胞培养、实验研究;中游包括生物药试生产、生物药临床研究和生物药规模生产;下游为各种医疗机构及患者。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研究认为中国生命科学产业正面临人才短缺困境

中国生命科学产业的市场广阔但竞争激烈。 供图 摄中新网上海12月12日电 (记者 李佳佳)全球专业招聘集团瀚纳仕12日称,要赢得中国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生命科学产业,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至关重要,然而,产业当前面临严峻的人才短缺问题。生命科学产业的市场广阔但竞争激烈。各大公司都竭力吸引并留住高素质精英。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生命科学公司的重点关注领域,其肩负分析海量信息的重要职责:基因组序列、分子途径、临床试验,以及人口和遗传学数据等。这些数据为疾病认知和病症诊治提供了关键解决思路,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新兴技术正在重新定义如何构建企业与赢得市场。”瀚纳仕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兰熙蒙(Simon Lance)说道,“人才将成为技能型经济中的关键差异化因素,将人工智能与高精尖人才的个人技能、行业洞察力充分结合会助力企业繁荣发展。”新兴技术为生命科学产业提供了更多新岗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其高层中纳入首席数据官等职位,而中基层团队也极缺能够开发新技术从而进行数据分析的专业人才。例如:数据经理和生物测定负责人。在新一代测序技术(NGS)行业中,生物信息学专家的人才缺口很大。临床研究和开发专家也备受追捧。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相应的学术背景外,利用前沿科技和理论以开发新药的思维模式也很重要。行业也缺乏具有能够管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项目的人才。高精尖人才的待遇也相当优渥。中国生命科学产业为海内外人才提供股票期权、学费、税收减免等极具诱惑力的薪资福利。在福利待遇方面,国内生命科技企业与欧洲和美国的同类型公司具有的诱惑力持平。获得博士学位并具备相关经验的生物统计学家跳槽时可以获得至少15-20%的加薪;掌握新兴技术的高科技人才则有望获得高于目前20-30%的收入。中国生命科学产业当前面临严峻的人才短缺问题。 供图 摄市场对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专业人士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人才缺口持续扩大。与许多其他行业的企业一样,生命科学企业也在争取数据科学家和毕业生。由于中国大陆市场坐拥大量的科技公司,如金融科技公司和拼车公司,中国大陆市场的人才竞争尤为激烈。除了从外部引进,生命科学公司也在努力提升现有专业人才的综合技能。例如,培养临床医生和医学专家的数据意识,学习通过数据分析以获得深入洞察,深化疾病认知,提高药物开发能力。GNS医疗人才应该根据日常使用的计算机平台,掌握大数据分析能力。生物信息学科学家必须掌握生物信息学、应用数学、概率和统计推断方面的专业知识。Simon表示:“中国大陆的生命科学产业竞争激烈,发展迅猛。具备创新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高精尖人才备受追捧。为了充分发挥企业的潜力,企业必须提升其对高素质和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才的吸引力,并建立能够吸引并留住这些精英的人才管理体系。”(完)

大河沿

创投观察 | 智能协作机器人逐渐进入生命科学蓝海市场

本文是创投观察系列的第18篇分享人:36氪资深分析师希大为何协作机器人在生命科学领域有较强的应用需求:1、降低人工成本:从事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从业人员素质较高,多为博士或是博士后,人工成本较高。但在日常的实验过程中,这些高素质人员80%的时间都浪费在了重复劳动中,如基础的混合试剂、移液、样本处理等工作,这些都可以用机器人来实现自动化操作的。2、减小实验误差,防止学术造假:生命科学领域,由于实验人员不同产生的结果差异非常大,重现性低已经成为问题。使用机器人进行自动化实验有助于提高制药和医疗诊断的效率,和防止学术造假。生命科学由于其行业门槛高,此前自动化程度比较低,但会采购一些更加专业的自动化设备。这些自动化设备相比于协作机器人在执行速度和效率上有一定优势,但是价格也比较高昂。随着协作机器人的国产化和价格平民化,智能协作机器人也在逐渐向生命科学领域渗透。对于机器人方案商来说,想进入生命科学领域大概有两种路径:路径一是和第三方具备渠道资源的医疗器械厂商合作,快速抢占市场;路径二则是直接服务部分终端大客户,正如上文所讲,生命科学行业门槛高,具备一定行业know-how,直接服务行业大客户可以了解行业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需求,进而提供更加完善和针对性的产品。这两种路径多是同时进行的。使用协作机器人进行生命科学实验时,确定实验步骤后将程序安装入机器人即可,机器人大概可以进行生命科学中约80%的实验。剩余20%是不常见的步骤,可能需要各机构单独编写特定的程序。——————————————————————————————————————关于创投观察:Hi ,信息不对称,是一级市场普遍存在的一个痛点。有人戏称,我们从报道中了解的世界可能比实际慢了两个轮次。自 36氪成立以来,我们一直都与新商业领域的创业者、投资人保持高密度的、持续性的交流,成为了行业的“小信息枢纽”,并形成了36氪对商业、行业的观察与判断。事实上,这也是36氪记者、分析师们“核心竞争壁垒”之一。因此,我们慎重考虑之后,决定设立“创投观察”这个专栏,用500字以内的篇幅,讲述实际行业中即将发生的现象。我们将把我们获得的高密度一手信息,尽可能毫无保留分享给行业,让关注新商业的人能够获知行业最前瞻的思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我们的报道能对创投人群的行为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最终帮助新商业人群的成长,帮助新商业公司的成长。除了关注这个专栏,我们也很希望你能成为这个专栏的分享者(联系邮箱:syq@36kr.com),分享对于这个行业的思考、观察,和我们一起新商业文明的诞生。

第一幕

行业龙头BBI生命科学或迎超跌反弹

来源:金融界网站恒指近期技术性超跌状态浮现,若后市外围不确定因素影响减弱,可把握不同行业中绩优股的超跌反弹机会。在生物科技板块中,DNA合成产品领域的龙头公司BBI生命科学(01035)或迎布局机会。 BBI生命科学目前是中国最大的DNA合成产品供货商,可以提供包括DNA合成产品、基因工程服务、生命科学研究耗材、及蛋白质和抗体相关产品及服务在内的一站式服务,公司旗下的生工、BBI、Diamod品牌在业内具有强大的知名度。公司拥有涵盖分子生物、基因工程等领域的高精技术研发团队,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占比近40%,同时公司还拥有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的生产及测试平台,综合技术实力在业内处领先地位。 据公司最新业绩,2018年公司实现收入约5.82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高速增长25.8%。毛利润2.83亿元,同比增长22.7%,毛利率达48.7%;公司年内实现经调整净利润7950万元,同比增长29.8%,创下近三年增速新高。公司每股基本盈利0.145元,拟派末期股息每股0.034港元。公司DNA合成产品、基因工程服务、生命科学研究耗材、及蛋白质和抗体相关产品及服务分别录得2.18亿元/1.27亿元/1.81亿元/0.57亿元,对应增速达19.7%/32.9% /31.2%/19.3%,业务毛利率保持在40%-55%区间。公司盈利能力持续强劲,各业务毛利水平优于同行。 公司销售团队成为业绩增长的重要支撑。公司当前拥有销售人数388人,直销网络点达46个,全面覆盖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新加坡、荷兰等国家。公司国内市场收入近六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8.9%,其海外市场收入则复合增长率则高达67.8%。 凭借行业领先的品牌知名度,公司客户覆盖面已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生物制药公司等研发端逐步拓展至工业客户、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应用终端。根据东财Choice统计显示,2018年我国工业客户市场规模约126亿元,且近四年复合增长率亦达到25%,工业应用市场前景巨大。截至2018年底,公司工业客户收益实现超过50%的高速增长,占公司来源医药及生物技术企业的收益比重约为30%左右,未来有较大上升空间。另外,公司上海总部DNA合成综合生产大楼或将于年内开始投入使用,该大楼拥有GMP标准厂房、车间及自动化设备,可满足工业客户对高质量定制化产品的精准需求,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工业应用方面的市场份额,料能为公司业绩带来上升助力,投资者可憧憬公司未来业绩表现。 近期受市场情绪影响,本月公司已跌穿多条平均线,股价亦创近三月新低。现市场对外围利空消息逐渐消化,公司在超跌过后也有望迎来反弹机会,若短线持有公司股价可上望2.8元,跌穿2.02元止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