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生命教育是人生重要课题其孰承翼

生命教育是人生重要课题

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不安、焦虑,甚至恐慌。纠结的各种功名利禄,此刻都变得微不足道;追捧的各大网红明星,此时都显得暗淡无光。疫情面前,人们最渴望的是生存最基本的需求——生命安全。疫情,如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生社会百态;疫情,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对社会的深层次思考,尤其是为广大学生提供了难得的生命教育机会。生命,是教育的基石,也是教育和教育学反思的原点。我们的生命应有所觉醒、有所提升,这是人生面临的,也是必须应对的最重要课题。生命教育要让学生懂生命坚守的意义生命教育要让学生觉醒生命意识,懂得生命坚守的意义。要敬畏自然,天地人和。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和”,强调中和,致中和,天地人和。要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万物。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最初的成果又消失了”。要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生命的诞生是极其神圣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必须珍惜与爱护。要尊重和热爱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无论经历什么挫折苦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勇于面对,坚强地生活下去。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说,“我心目中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要尊重他者,守望相助。美国作家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发出预警,所有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问丧钟是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命运相连、休戚相关,中国人民为抗击疫情、遏制疫情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生命教育要给学生提升生命境界的智慧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泪水擦亮我们的眼睛、净化我们的灵魂。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坚守,更在于开拓。生命教育要赋予学生这种开拓生命、提升生命境界的智慧、勇气和能力。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院士,张继先、张定宇、李文亮、张文宏医生和所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生命的开拓”和“生命境界的提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国士当如此。有记者曾经问英国著名公学查特豪斯的书院长、登山运动员乔治·马洛里为何热衷攀登珠峰,他简短地回答:因为山在那里(Because it’s there)。其实,对于“逆行中”的广大医务人员,对于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公安干警、军人、党员干部,甚至城管、环卫工人等,都可以借用乔治的回答。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疫情在那里、生命在那里,使命和担当就在那里。他们的生命因此而开拓,生命境界也因此而提升。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难卓越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人的生命,也正是在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自我挑战中得到开拓和提升,从而变得深沉而辽阔、厚实而隽永。生命教育要引导学生爱人以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医者如此,教育者也当如此。在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学校长前夕,北京大学情况复杂,朋友们都劝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而有碍于自己的名声。”但蔡元培坚定地说:“君子爱人以德,就算失败,也算尽了心。”奋战在艰难战“疫”中的广大医务人员和一线军人、公安干警、党员干部、环卫工人等,都是爱人以德的君子。在他们身上,生命的坚守、生命的开拓和生命的奉献是一体的,构成了生命的三部曲,体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这正是生命教育的重要主题。美国教育家华特士在《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中说:“教育并不只是训练学生能够谋得职业,或者从事知识上的追求,而是引导人们充分去体悟人生的意义。”面对美国日益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哈佛大学校长巴考(Bacow)日前在通知学生撤离校园的邮件中说:“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但希望大家明白,病毒在考验困境中人性的善良与慷慨,选择先利人还是先利己?在这个不尽如人意且杂乱无章的时候,请展现出我们最佳的品格和体面的行为。”他在这里强调的也是引导学生爱人以德,传递善良。生命教育要鼓励学生拓展生命的维度这次战“疫”,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英雄气息,也感受到了百姓的民魂。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的品格、精神、志向、灵魂、气象,生命的尊严、呵护、坚守、开拓、奉献;看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高贵,生命之所以为生命的宝贵。这次疫情,让人真切感受到,生命是脆弱的,也是顽强的,还可能是恒久的;生命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生命是渺小的,也是伟大的;生命是自私的,也是无私的。那么,到底靠什么可以呵护生命、保全生命?这场战“疫”告诉我们,人格的力量、知识的力量、科技的力量,为打赢这场艰难战“疫”播下胜利的种子。那么,这种力量又从何而来?“注重读书学习、掌握过硬本领”,答案响彻云霄。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更多的钟南山式大学生。上大学,是为了更好地读书学习,更好地成长成才,将来做人要有真人格,做事要有真本领。读书,可以救人,可以救命;学习,可以改变命运,可以强国兴邦。读书学习,是大学生的天职,是雷打不动的第一要务。读书学习,可以使一个人在本质上成为一个优于昨天、超越自我的人,成为有独立思考和过硬本领的人。通过这场战“疫”的洗礼和淬炼,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生命有“四个维度”,我们应不断拓展生命的维度。一是生命是有温度的。生命,是具体、多元、鲜活的,会有高低起伏、顺境逆境,要懂得用时间去疗伤,要学会用哲学、用人文艺术和时代精神去慰藉、去滋养。二是生命是有宽度的。只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人格、有本领、有担当,才能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体现人生的意义。三是生命是有深度的。生命需要不断修炼、不断开拓、不断超越,需要放下自我与得失的纠结,舍小我成就大我,在创新中奉献正能量。四是生命是有长度的。要爱惜生命、延长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要重视身心健康,加强体育锻炼,争取健康快乐地为祖国工作四十年甚至五十年。(作者系广东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本文系其3月9日春季学期“开学第一课”整理稿,有删改)《中国教育报》2020年03月26日第6版 版名:理论周刊·教育科学作者:罗海鸥来源:中国教育报

一德一心

敬畏生命关爱健康 疫情过后如何补上生命教育必修课

疫情过后,如何补上生命教育的必修课。“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到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每天新增的死亡数字背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应声栽倒,无数个家庭因此陷入悲痛的阴霾。生命对于个体到底意味着什么?面对一个个垂危的生命,无数名医护人员在疫情中逆行,普通公民自觉做好防护隔离,各行各业的员工保障物资供应,认真履行职责……面对生命这堂认知教育必修课,身处其中的每个个体都经历了一次考验。近日,上海市率先提出将生命教育纳入幼儿园和中小学课程,要求广泛传播医学和健康知识,普及敬畏生命、关爱健康、尊重医学规律的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全社会对医学、医务人员的理解和尊重。其实,早在2005年,上海市就下发了《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包括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内容的生命教育活动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展开。而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背景下,各个社会主体的行为选择赋予了生命教育新的内涵和外延。此次疫情中,野生动物的生命、肺炎患者的生命、医护个人安危、他人的健康安全、个人卫生习惯、国民素质等拓展了生命教育探讨的空间。“生命既有生物学意义,又有社会学意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杜成宪教授认为,通过这次疫情,一些与生命有关的医学知识、卫生常识、健康习惯、个体素质等内容都应该在生命教育中有所补充。“公共场所个人卫生、捕杀野生动物等不良行为积习如果不改,将来同样的问题还会再次出现。”杜成宪强调,各地对生命教育的重视不应因疫情的出现而追求短期效果,而应该有一个长效激励机制保障。疫情进入新的阶段,上海市率先提出广泛传播医学和健康知识,普及敬畏生命、关爱健康、尊重医学规律的理念,体现了其在生命教育领域的前瞻引领,对全国中小学教育也会产生示范影响。作为有目的有规划的学校教育应该如何进行生命教育?“生命教育重在对生命的认知和体验。”杜成宪表示,作为影响个体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内容,生命教育并不适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专门学习。在学校教育中可以融入语文、社会、品德等学科学习,也可以通过辩论、表演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思想观念意识。此外,生命教育的内容也可以分为精神层面和技能层面。在技能层面,学校教育方面可以补充实际生活中的必备医学常识与在特殊场景下自救和他救的技能,并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加强学生在人身安全方面的思维意识和实践训练。生命教育也可以从我国传统教育观念中吸取养分。杜成宪指出,我国传统教育内容可以作为当前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当今社会,一些青少年漠视生命、自杀的案例屡见不鲜,体现了人们在生命立场上的困境。生命到底属于谁?在我国传统观念中,个人对生命的支配行为受到父母和家国大义的双重影响。“联系到当下的疫情,医护人员在面对疫情时义无反顾支援抗疫前线,体现了我国传统道德观念中个人小义服从家国大义的内容。”杜成宪说,在对生命问题上做出决断时,传统的伦理责任意识可以形成束缚,让人们在面临生死选择问题时慎重考虑。此外,杜成宪还表示,在生命教育方面,学校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接受能力,针对不同成长阶段进行科学合理的内容设计,高中阶段可以尝试加入正确认知死亡的教育。“一些青少年把‘死’看得那样随便,是源于他们对死亡的无认知。他们很容易受外界因素裹挟感染而轻易选择轻生断送生命。我们应该让他们明白死亡意味着什么,从而提高他们对生命的珍视。而在理论探索角度,生命教育的含义是什么、生命教育如何兼顾孩子童真天性等问题,教育界需要加强相关课题研究,学校还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我国未来年轻一代都应该接触一些生命教育内容,上海可以探索出一些可行方案,为全国提供参考借鉴。”杜成宪说。

护山神

后疫情时代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成果公报(二)

摘要不论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向还是当前社会现实,生命教育都成为小学教育中不可缺少一环。因此,建设一个完整的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对以往生命教育的梳理和理解,本研究试图结合当前新冠疫情的实际,进一步明确“生命教育”的含义和内容:生命教育是一种:为了使学生形成完整生命观和生命价值取向,在小学开展并面向全体学生的,以生命本身为基本内容,遵循生命之道、借助生命资源对学生进行的关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学习与实践,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生命的完整意义,实现建设生命整体观并创造学生的自我价值、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教育活动。在此基础上研究组与本校实际相结合构建了“生命教育”目标体系,“生命教育”内容体系,“生命教育”实施体系和“生命教育”评价体系,同时在内容上形成了 “生命教育”课程的三个子课程:“悦享生命·人与自我”课程,“敬畏生命·人与自然”课程以及“绽放生命·人与社会”课程,通过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从而更好的帮助小学生认知生命、滋养生命、绽放生命。关键词后疫情时代 生命教育 课程建设引言济南泉景中学小学部胡滨主持的后疫情时代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46296,参与人魏靖、杨艳明、张铮、裴鹏飞、乔艳、李雪迎。成果内容一、问题缘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生命教育首次被提到了政策层面,凸显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社会背景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华大地,人们居家隔离,居家学习。疫情的突然来袭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工厂延期复工,到学校延迟开学。同时也使得人们不得不反思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对生死的认识,使人们的生命观发生了变化。聚焦到我们研究的学校更是如此,原有的生命教育课程较为零散、混乱,尚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同时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对生命观的认识均比较狭隘,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了找到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我们需要一个理论视角分析背后的原因,正如刘慧所言:“在一定程度上讲,有怎样的人与生命的关系,就会有怎样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生命的关系辐射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启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人与生命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认识生命的价值,从而解决上述问题。基于理论的研究,我们对生命、生命教育进行了相关界定。本研究中生命绝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上的生命,而更倾向于教育学意义上对生命关系的研究,将生命视为一个包含不同内容的整体概念。生命教育是一种:为了使学生形成完整生命观和生命价值取向,在小学开展并面向全体学生的,以生命本身为基本内容,遵循生命之道、借助生命资源对学生进行的关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学习与实践,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生命的完整意义,实现建设生命整体观并创造学生的自我价值、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教育活动。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我们的研究内容为生命教育课程,“生命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发展的现象与规律,使学生乐于学习,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帮助他们建立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树立完整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意义,实现价值创造的课程。 从横向来看,生命教育课程包含了悦享生命·人与自我课程,敬畏生命·人与自然课程和绽放生命·人与社会课程三个相对平行而独立的内容,从纵向来看,课程内容的设置围绕生命的认知、生命的实践和生命的意义三个相互递进且补充的层面。对研究内容的横向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厘清研究的内容,纵向的分析则有助于我们透视研究中的方法与思路。下面我们对此进行具体的分析。不同于第一阶段的线上生命教育,在第二阶段中由于学生的全面复学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生命认知的同时更多的是致力于提升学生生命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自我、自然与社会三方面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为此,在人与自我课程中开展了关注学生自我心理健康的“我的快乐清单”和“我为自己喝彩”活动,以及培养学生生命对比和规划能力的“点亮梦想故事会”和“我的未来自画像”活动。人与自然课程为了引导学生从人与环境的角度充分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开学复课期间围绕“敬畏生命·人与自然”德育课程开展了一系列“人与环境”环保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活动,同时为了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空间亲近自然,进而培养其掌握基本的科学种植知识和科学养护方法,实现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愿景,并在收获中领悟成长,复课期间开发利用校园内空间,打造学生自主管理的“秘密花园”阵地。人与社会课程中在第二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开展了“童眼观社会之学生大讲堂”的活动,让学生组成课题小组,通过个人生活观察,自己发现社会问题,然后由各种社会问题出发,进行团体性问题研究。基于基本的研究内容,在研究方法上在我们主要采用了参与式观察法和访谈法。参与式观察在实践中的优势尤为明显,既能够让学生在最为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相关的活动与实践,同时由于教师的参与与指导使得学生的实践活动不至于出现过分的偏差导致实践活动的失败,如在人与自然课程中进行的“秘密花园”实践活动,尽管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实践空间,凸显了学生在活动的绝对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依然从旁协助,一方面在实践和学生一同进行了养护知识的学习,同时在整个实践中教师从旁指导,及时参与解答学生的疑问。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在生命教育课程中的改变与收获,还进行了访谈。通过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访谈,我们能够进行最直接、最有效的信息收集,从而进行效果分析。如在“童眼观社会学生大讲堂”活动中对参与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自己谈感受,说变化。三、研究结论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于自我生命尤其是自我精神生命的关注,优化了对自我生命的认知;同时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学生的生命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生命实践活动;最后,培养了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推动学生实现生命的价值。第一,完善了学生对于自我精神世界的关注,优化了自我生命的认知。在人与自我课程中,第一阶段的线上生命教育重点关注的是自我身体健康,但是在此阶段,为了更好的实现“身心两健”自我生命的目标培养,使得自我生命更加完整,我们通过开展“生命教育第一课”、“学生心理状况摸查”等工作,并开设“学习焦虑心理辅导课”,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和心理防护工作。建立同伴互助小组,协助悦纳自我,调节情绪。利用班级文化墙、校园宣传栏等进行“我的快乐清单”、“我为自己喝彩”两项活动,用自制小报和生命叙事的形式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与自我,引导学生发现生命乐趣,获得生命力量。发挥环境文化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带领学生体会生命意义,享受生命过程,珍爱自我,健康生活。通过上述活动帮助学生实现“强健体魄”和“丰盈精神”两个目标,弥补了前期对自我心理和精神世界的忽视,最终优化了学生对自我的认知。第二,通过生命教育课程提升了学生的生命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生命实践活动。完善的生命教育课程绝对不是纯粹理论的灌输与讲授,鲜活、多样、发展的生命要求我们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必须开展真实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升学生对自我的分析与畅想能力,对自然的观察与记录,对社会的反思能力,从而实现了学生对生命实践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推动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生命实践活动。首先,培养了学生对于生命的分析与规划能力。如通过“点亮生命故事会”活动,让学生在寻找生命故事、讲述生命故事、感悟生命故事的过程中,带领学生与拥有生命能量的人物心灵对话,增进对生命的理解,认识自我生命的意义,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自我生命与其他人的生命故事进行分析与对比,有利于学生明确生命的真谛与自我生命的意义。再此基础上通过“我的未来自画像”活动,对自我生命进行畅想,设计自己的未来生命发展道路,丰富学生对于职业责任(学生期和工作期)、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认知,明确人生中最大的责任是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不仅有效的延长了学生对自我生命时间意义上的认识,同样也让学生不断分析和思考自我对于他人的意义与价值。其次,培养了学生对生命的观察和培育能力。“秘密花园”是我校生命体验课程基地,小小的花园承载着陪伴成长、不仅让学生在真实的自然中感受生命,同时通过合理安排学生在校的零碎时间开展种养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种植的植物以及护理和观察的时间,真正让学生实现自我选择、自我实践、自我体验的过程,提升了学生对于生命成长与发展的观察与记录能力,并通过观察与记录生命成长的点滴,收获颗颗果实,整个过程学生们都参与其中,“看见”了生命完整的模样,开启有关生命教育的重要一课。抽芽生长的种子暖心回赠一片绿色,感悟生命拔节的同时让学生们懂得了呵护和尊重,也更加爱惜生命。学生从亲身体验入手躬耕力行,动手实践、探究发现等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从欣欣向荣的自然成长中受到触动,以生命影响生命,最终收获从物到人的生命体验;打破学科界限,打通课堂内外,通过多学科、多角度的有效整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最后,培养了学生对于生命的反思能力。除了观察与记录生命的成长,我们还需要关注对生命的反思,通过反思寻找生命的意义,尤其在人与社会课程中,需要引发学生对于社会生命的反思,提升学生对社会生命的理性思考。为此,我们开展了“童眼观社会之学生大讲堂”的活动,让学生组成课题小组,通过个人生活观察,自己发现社会问题,然后由各种社会问题出发,进行团体性问题研究。最终学生选择了“新冠病毒探秘”、“走进武汉”、“人性的多样”、“疫情对社会的影响”、“中国力量”、“理想与信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老师引导学生课题小组结合家庭生活、疫情防控、个人生活变化等,展开主题学习,并进行探讨研究。通过升旗仪式、全校广播、学校微信公众号等途径进行宣传讲解,以此来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并且激发大家对于各种社会问题的思考,帮助学生不断反思个体生命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了学生对生命的反思能力,有助于学生明确社会责任,提升奉献社会的意识。第三,通过生命教育课程培养了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推动学生实现生命的价值。在学生形成全新生命认知框架和多样生命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我们的生命教育最终指向的是唤醒学生对生命意义的重视,实现生命价值。我们认为生命意义是包含对自我生命的意义,对自然生命的意义和对社会生命的意义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意义,同时生命意义还是立足于当前生命成长,又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生命价值创造的动态过程。具体来说,在人与自我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并设计了“生活因我更精彩”活动。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实践与展示个人责任感的机会,学生将自己承担责任,改变生活的一件件小事拍成短视频或照片集,与老师同学分享。活动中,及时发现学生的良好的表现和行为,并给予及时的强化(表扬、奖励),以增强孩子的行为动机,促进其责任行为的再次出现。在人与自然中重点养成“人与自然生命整体观”,依托于“第二十九届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暨主题宣传进校园”活动,开展了“争当节水小先锋”实践活动;借助于“世界环境日”这一宣传契机开展了“变废为宝巧利用”、“我是环保宣传员”等生命教育体验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环保知识,将节约资源、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行动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学生在收获中领悟生命的真谛,爱护自然、敬畏生命的意识逐步形成,并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整体观。在人与社会课程中关注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养成。如在进行学生专题小组研究时,指导老师鼓励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并帮助其了解社会运作、科学防疫、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从中学会用“整体思维、核心思维、发展思维”相结合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并且形成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命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学生课题小组进行资料收集,让学生明确在疫情期间应该学习的各种社会榜样,让他们明白,在生命面前,个人、专家、政府、全社会的所为与应为,使学生了解人性的多样,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辨,乐于奉献。四、政策建议尽管我们的生命教育课程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和收获,但是受制于复课时间短、活动开展时间不足等问题,总结当前的经验与得失,再接下来的生命教育课程研究中,应当关注:第一,进一步创设更加真实的生命教育实践空间,让学生在最真实的自然中体验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如在人与自然课程中,为了让学生体验生命在自然环境中的成长,理应带领学生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生命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发现,深入思考,用智慧的双眼去找寻环境的污染,了解使环境遭受污染和破坏的原因,体验人们的生存和环境的关系,感受良好环境、恶劣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但是受制于疫情影响,我们的自然体验课程只能局限于在学校内开发的“秘密花园”而无法和学生走出学校,走入自然进行更加真实的体验。第二,充分发挥社区与社会的生命教育资源,让学生能够在真正的社会中锻炼自我,启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尽管我们在此次的人与社会课程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但是为了保证学生生命安全,我们对于社会的实践集中于对以往社会社区实践活动的总结与反思,而没有体验当前社会生活的变化。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会让学生走进社区,进行社区调查,并且通过走进各行各业的工作,带着感恩之心进行真实的体验。结合这些认知性社会实践,让他们能正确地理解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存在意义与价值,从而形成感恩社会、回馈社会的意识,提高个人社会责任感,让其生命价值得到最大体现。

上际于天

生命教育不容忽视!三原教育研究院院长用故事启发学生

"为什么要参加'少年起点,成功人生'活动?因为特别关注青少年的生命和成长,这也恰恰是三原教育旗下学校平时就在做的事情。"伍阳斌,成都三原教育研究院业务院长说,"生命教育,不管是创业型的学校还是守业型的学校、不管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不管学生成绩提升得快还是慢,都是不能忽视的教育内容。"不可行! 只有分数没有生命关照"'生命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有丰富的要素和内涵,定义、说法也众多,但其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怎样去成就一个独立的个体。"今年已有20周年历史、成都唯三的"全国合格外国语学校"的三原外国语学校,"黑马校长"曾成彬带着团队在学业"硬提质"的同时,也在三原教育集团"实施生命教育"的理念引领下,践行着生命教育的"真本位"。"即便再好的学校,部分青少年的生命表现依然堪忧,个体缺乏自我约束、自我调控能力,各类漠视生命、不尊重生命的现象,在社会、在家庭、在校园、在青少年群体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事实上需要'生命教育'来切实改善。故而,少年时对生命、品德、学习、智力的态度和习惯塑造,太重要了。"于是,三原教育成立研究院去研究少年的生存状态、身心变化、习惯养成,关注孩子们身心成长、智力开发、德行养成,致力于在个体宝贵而关键的"生命阶段",为未来发展筑牢坚固的基石。所以,生命教育在这里,绝不是一件做完了就了结的"事",而是伴随学生生命成长全程的"护身符"。留遗憾 考上大学未请父亲进学校"人往往要有过痛楚,才会去反思。"现在正值升学季,伍老师想起当年读大学时最遗憾的一件事:"高中毕业考上大学,父亲送我乘火车去学校报到,车里拥挤,全程站立,都已经来到了大学所在的城市,而我却没有让父亲乘坐接送新生的校车到学校去看看,没能满足父亲想亲眼去看看我读的大学究竟是什么样的愿望。而是直接让父亲又买了返程票回去了。离开时,我看到了父亲有些失望的眼神。后来,父亲再没有机会到我读书的城市。现在回想起来,作为儿女,一生不会为父母做多少,能够做到的事情,千万不要错过。后来工作的这30多年,我都不能排遣自己心中那隐隐作痛的遗憾。"现在,很多家长都谈到自己与孩子的关系紧张,孩子不能理解和体谅父母的心意,动不动就向父母发脾气,视父母为仇人。伍老师便会苦笑,"这不懂事的孩子,又在为自己埋伏遗憾啊!"他期望用儿时的故事,去提醒孩子们,希望他们不要走弯路。"成绩再好,没有品德与孝道都不行!"孝敬父母是传统美德,不仅如此,德之所以美,美就美在常常践行!"说习惯 若重回少年会坚持锻炼同学们正在进行日常体育锻炼"重回少年时期,你最想重新做的事情是什么?"作为教育研究者,伍老师的答案并非是抓紧每个时刻不断学习,而是"我一定要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这是人生东征西讨最大的资本"。热爱打篮球的同学们少年时期是个人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好的教育、好的观念、好的习惯,或许能成为一生的宝藏。他说,2017年三原教育成立教育研究院,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生命教育"。"生命活力课程" 被包含在主体课程结构之内,生存教育课程、心理教育课程、生涯规划课程、艺能才艺课程、每天锻炼一小时课程……课程看起来轻松简单,但这些课程能够让学生们更加了解自己,做出合理的学习、生活规划,让他们在"人的建设"上有所进步。丰富的校园农庄课程实验证明,三年以来,学生们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或出国留学,都交出了比以往更加亮眼的成绩单。同时,老师们在带领学生进步的同时,自己前进的步伐也从未停止,多项课题获得了国家、省、市奖。谈建议 "志存高远"从儿时起"或许是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而又充斥着实用主义色彩的时代,总感觉现在部分同学学习目标太切近、太功利、也太矮小了,缺少人生的大格局。"伍老师最想给大家的建议,是志存高远。"成学须先立志。志小而学乃小,志大而学乃大。一个社会,志存高远的人越多,这个社会才会兴旺发达,充满希望;一个人,只有志存高远,才有可能看得更高、想得更广、走得更远,做高大伟岸的自己。从另一方面说,志存高远了,就不会为眼前的小事悲悲切切,就不会为自己一时不顺而自怨自艾。周身充满正能量,推动世界的发展,舍我其谁!"伍老师想说:"生命教育不是搞'另一种教育',并不是用'生命教育'去代替现有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二是赋予现有的教育以生命内涵,把生命教育思想融入学科课堂教学、各类教育活动。"看到三原教育要培养具有生命活力、品德高尚、学业成功的未来社会栋梁的目标,可谓直击目前教育的柔弱弊端,这很有气魄。希望那一批批社会栋梁,一定是以志存高远为内核的杰出群体。

飞呀飞

“生命教育”对娃至关重要,不同国家对生命课程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2019年10月20日,大连市内一名10岁女孩小琪(化名)被害身亡,她最后一次在监控画面中出现是15时20分。与往常一样,小琪从美术班放学回家,在离家200米的路口处拐弯,进入监控盲区,此后便失去了踪迹。"就在监控盲区里,住着蔡某某一家,嫌疑人蔡某某供述,他将小琪叫进家中,于15时30分,将小琪抛尸于灌木丛中。警方先后两次告知小琪死亡时间不同:案发第二天法医称小琪死于当日下午6时,后来警方称,"或更早一些。"不管怎样,小琪的生命是失去了。然而依据《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之规定,蔡某某未满14周岁,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最终给出的判决是收容三年。《亲爱的弗洛伊德》中有句话说:没有是非观的孩子,是这个地球最可怕的生物,他们有好奇心、行动力、破坏力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类似这样的事情最近几年时有发生,青少年犯罪的现象不断增加,表现出了我国我国孩子对生命的极大漠视,也从另一方面凸显了我国对孩子生命教育的极度匮乏。其实生命教育在幼儿教育所有的课程中,理应摆在最重要的位置。让孩子知道生命的起源对自己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同时让孩子知道生命的逝去对周围人有着什么样的影响,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认识生命。01不同国家对生命课程的不同教育方式1、德国:参观短寿展德国的卫生教育机构会专门为孩子安排一项特殊的生命课程教育,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的不易。短寿展每年都会在德国不同的城市定期举行,主要是通过向人们展示短寿者的详细资料,让人们学会如何珍惜生命。这些短寿者的年龄还不足30岁,在展示中除了有他们的照片以及生前物品之外,还有他们之所以会感受的原因,让孩子更好的了解他们,从而知道生命的可贵性。2、英国:尊重生命是最基本的素养尊重生命在英国是人们一生的课题,哪怕孩子还在懵懂期的时候,在幼儿园里他们就会接受有关如何尊重生命这样高深的话题。英国的教育机构不仅会让孩子尊重人的生命,同时也要求孩子对万物保持敬畏之心。因为万事万物皆有灵气,我们必须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才能够得到大自然的馈赠,才能够真正的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3、美国:生命教育美国是一个极度崇尚自由的国家,这导致了美国孩子的XD率和自杀率都是非常高的。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美国的孩子便会有了一项新的课程,那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在老师或者父母的带领下,他们会近距离的接触绝症患者,对患者做出临终关怀。把花瓣撒向患者的身边,用微笑目送他们离开人世。4、韩国:举办模拟葬礼韩国会在不同的城市举办模拟葬礼,在模拟葬礼上,孩子对死亡的流程会有着详细的了解。有专家对人们的生命历程进行讲座,然后让人们写下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封书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遗书,之后进入棺材近距离的感受死亡。这能让孩子懂得生命的珍贵,从而更加的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力求让自己的生命无憾。02父母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1、教会孩子有关生命的判断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不管是小花小草,还是江河湖海,又或者是小鸟大雁。当它们在不断的吸取自然中的养分,又不断的孕育出新的生命时,它们自然而然的就有了生命,哪怕它们的价值不同,也同样是值得的尊敬的。而人类作为大自然中最高级的动物,我们的生命当然更不容被伤害。每个孩子都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不仅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要敬畏他人的生命,不要去伤害身边的一草一木,更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2、让孩子接触有关生命和死亡的绘本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绝对的公平,那么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管地位的高低,不管财富的多少,任何人的生命都没有重来的机会。有的父母会刻意回避和孩子讨论生命的话题,因为这在他们看来过于悲观,他们不愿意孩子在小小的年龄就懂得生命的残酷性。但是生老病死是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只有知道了生命是短暂的,孩子才能更加懂得生命的可贵,才能够真正的做到珍惜生命。而这些都可以通过适合孩子的绘本,用故事的形式和孩子交流,这样会让孩子的记忆力有所增加。3、借助身边的小事,让孩子体会什么是生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忙于牺牲自己的健康去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因为大家都在讨论生活的不易,层层压力让人们喘不过气,似乎只有足够的金钱才能够让人们有安全感。但是这一切在生命和健康面前,其实根本不值一提。父母要告诉孩子,生病是人生中必须经历的事情,因为我们没有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所以才会生病才会吃药。这样我们的身体才能够恢复健康。但是如果我们一再的挥霍健康,生命就不会给我们太多的机会,所以正视生命,是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孩子都应该做到的。4、创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对于孩子性格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平时忽视孩子,从来不和孩子进行真正的沟通,那么孩子便会失去安全感。他们逐渐会变得悲观失落,甚至自闭孤独,以至于用极端的方式表达心中的不满。所以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自尊,不要给孩子太高的期待和压力。这样孩子才能够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尊重,从而会更加的认可自己,成长为一个充满阳光的人,自然也就会懂得尊重生命,尊重自己。

搭错车

上好“生命教育”这一课 为学生穿上心理“防护服”

停课不停学期间,各个学校通过不同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以声音、文字、画作、图片等形式创作作品,同时积极参与科学、体育、劳动等综合实践活动,身宅心不宅,在战“疫”中收获不一样的成长。特殊时期,疫情亦可以是“教材”。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等校以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上好“生命教育”这一课,为学生穿上心理“防护服”。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私人定制 作息表我做主 收获本领 在战“疫”中成长宅家也精彩,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学生开展居家科学活动。学生“私人定制”时间表“同学们可以列出平日里一直想做但没时间做的事情,比如烹饪、学乐器、绘画、阅读、养植物等,制成‘愿望清单’,按照优先级勾选出在家就可以实现的愿望,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这个假期,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开展了“在战‘疫’中成长”活动。该校黄柠副校长介绍,学校班主任利用网络指导同学们制定个性化居家学习生活方案。学生们可根据学校提供的课程菜单,自由选择组合课程,“私人定制”作息时间表,系统规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让宅在家中的假期成为储藏知识的好时光,真正做到“停课不停学”,做自己的主人。该校还面向全体学生发出“关于开展‘生活技能·家务劳动’网络展示活动的通知”,鼓励学生以“不出门,勤劳动,学本领,抗疫情”的特殊形式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之中。“宅家劳动我分担 争当防疫小先锋”,学生们烹饪美食、参与家务、制作手工作品,在劳动中学技能,在实践中明事理。“活动大大丰富了孩子的生活,看到孩子劳动后的成果,我跟孩子一样有满满的自豪感。”该校三年4班陈语彤同学制作了“飞龙走马灯”,她的家长在作品展示中点评道。学校各学科老师,结合当前疫情背景下的学习条件,精心设计了学习方案。如科学课,老师们从易于操作的小实验入手,制作教学微课,录制实验视频,指导学生居家开展趣味科学探究。学生们分享作品,纸片、食材、瓶子、洗洁精等成了实验材料;客厅、走廊、庭院等成了实践场所。活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科学审美情趣。同时,为了更好地守护师生心理健康,学校开通疫情防控心理援助热线,为有需要的学生、家长、教师提供心理援助。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生命教育 用心筑防线 花样抗疫 宅家也趣学曾凤蓉校长与孩子们线上书信活动,是一堂特别的云端“思政课”。开展《疫情下的生命教育》线上课只要关注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微信公众号,你便会发现一个生机勃勃的“线上校园”。疫情期间,该校第一时间在学校公众号上发布了“校长的一封信”,校长曾凤蓉以书信的形式,开启线上思政课,从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科学应对疫情、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等方面,组织学生上好这堂疫情阻击战的“大课”。之后,该校吴玲玲老师在线上开讲“疫情当下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从而学会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此外,学校还开通了网络心理援助,做好线上心理疏导,为学生穿上心理“防护服”。体美并举,方能身健心美。曾凤蓉校长介绍,学校结合本次疫情和学科特点,组织科学、思政、音乐、体育、美术等技能学科老师有针对性地开展线上教学工作,实现停课不停学。同时,为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该校还结合当前疫情,针对不同年段设计了有趣的研究性学习,比如,生命起源、我是自主小管家(一二年级),大自然的愤怒、小公民与大社会(三四年级),与自然万物友善共处、我们的信息世界(五六年级)。此外,还开展了“花样缝纽扣”“遨游汉字王国”“寻找战‘疫’中的最美身影”等不同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居家生活的每一刻成为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和自理能力的契机。学校还发出“一个娃带动一个家,家家为防疫做贡献”的号召,鼓励通政娃们行动起来,勤学习,爱运动,有担当,做防控疫情的小主人。该校小小志愿者们,发挥“小手拉大手”的带动作用,通过网络发布自己录制的抗疫卫健微课程。该校六年6班陈俊霖同学录制了《如何正确使用消毒液》小视频,四年2班林梓滢录制的课程是《用心抗疫 学会心理调适》……小小志愿者们有的普及防疫知识,有的号召锻炼身体,有的提供心理防护建议,力所能及地助力疫情防控。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共抗疫情 儿童哲学助力 引导思考 激发学生智慧丰泽二实小“疫情中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热点,学会思考。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结合学校国家级立项课题《小学多学科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行动研究》,发起了“共抗疫情 儿哲力行”儿童哲学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据该校教导处主任庄婷婷介绍,学校以抗疫为立足点,以生命教育、情感教育、自然教育、榜样教育、爱国教育为主题,在语文、数学、美术、体育、音乐等学科中渗透具有儿童哲学特质的课型和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思辨性、多元的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数学组发起了“战‘疫’编题——疫情中的数学”活动,学生们开动脑筋,结合疫情,编写题目——“双流县为了支援武汉,筹集了305吨物资运往武汉,大卡车每车装15吨,小卡车每车装的吨数是大卡车的三分之一,小卡车每车可以装多少吨物资?”该校四年2班蔡梓晗同学说,她每天都会关注疫情最新情况,学会看疫情图,并从图中看出数据的变化。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生动有趣,学会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该校黄荣元副校长说,学校各个学科也组织发起了丰富的“儿哲”活动,如“敬畏生命 共抗疫情”闽南童谣录制活动,“共同抗疫 守护生命”科学小制作活动等,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学会思考。“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充满着好奇和求知欲,这次疫情可以引发孩子们很多的思考,帮助他们建立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群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认知世界和生命。”该校校长赖艳梅说:“在此期间,孩子们参与了学校‘停课不停学’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有着真实的经历、丰富的见闻、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是一次很好的儿童哲学教育契机。 (记者 吴小婷(图片由受访学校提供))

老兽医

关于 “生命教育”缺失的思考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或者暴力行为层出不穷,翻看报刊杂志或新闻媒体,总会有自杀或暴力伤害他人的消息充斥版面,小学、中学直至大学均有不同的案例,有研究数据表明,“自杀在我国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而在15岁至34岁的人群中,自杀更成为首位死因。”更有甚者,走上轻生之路的人中有些还是学校的老师,对于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竟然也用令人痛心惋惜的方式让生命戈然而止,不免令人唏嘘,感慨万千。而这些自杀或暴力现象的背后总会引发人们的议论:为什么要选择自杀?遭遇了什么挫折?选择这样的方式解决问题,有想过亲人的感受吗?在屡见不鲜的自杀现象背后,大家关注更多的是心理健康的问题,我以为,社会、家庭、学校有必要给学生补上关于“生命教育”这一课。生命教育于1968年由美国学者杰﹒唐钠﹒华特士首次提出,在于让受教育者直接面对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以达到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而广义的生命教育其实是一种全人教育,它不仅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及这一过程所涉及的各方面对生命的关注,还包括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倡导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超越生命,从而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选择自杀的人,是因为不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对“生命的敬畏”。记得著名哲学家萨瓦特尔说过:“认识死亡,才能更好的认识生命”。通过死亡教育可引导学生思考对死亡的认识、探讨关于死亡的看法和观点,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焦虑心理,懂得生命的珍贵,懂得不能随意践踏生命,坦然面对自己与亲人及他人的死亡问题,增强受挫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可以尝试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几方面开展生命教育:1.发动全社会对“生命教育”的广泛参与。通过电视公益广告或广播、媒体,在公交、地铁、车站等公共场所张贴公益宣传海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经常插播公益广告,让大家充分了解居家、校园、社会、交通等安全常识,防止意外的发生及掌握意外发生时的应对措施,懂得生命的美好,从而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和期待。2.家庭教育在“生命教育”中占有重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引导家庭树立对子女进行生命教育的意识,在与孩子日常生活的接触中灌输给他们科学的生命教育观。家庭可通过生命的起源或以身边亲朋好友的离世为切入点,从小给孩子灌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理念,引导他们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理解生命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可采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关爱自己和他人,崇尚生命。3. 学校的“生命教育”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涵盖探究生命起源、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开展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健康教育等主题班会的形式,引导并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并热爱生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还可以通过举办“身残志坚、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奋发有为”等专题教育讲座,使青年学生感受到生命的顽强,感悟生命的价值,活出精彩的人生,创造美好的未来。附件:在此推荐一些适合对孩童进行“生命教育”的读本,供大家参考:《一片叶子落下来》《爸爸的围巾》《爷爷变成了幽灵》《爷爷的红颊》《麦先生的旅行》《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奶奶的护身符》《谢谢传递给我生命的人》

上斩颈领

生命教育 助力学生幸福成长——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第四中学生命教育工作一瞥

生命教育专家肖川先生说过,生命教育是良好的教育、真正的教育、理想的教育的代名词。沂水四中重归生命主体,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更合适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的人生更精彩”办学理念,大力开展生命教育,致力于让每一个学生的人生更精彩。近年来,先后荣获临沂市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市级教学示范学校、省级规范化学校和全国青少年创新教育实验学校等40多项荣誉。文化熏陶 滋润生命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命脉,学校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时刻浸润着师生心灵,这种文化时刻熏陶着学生的生命成长,这种文化使学校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成长乐园。(1)校长引领的生命教育工作团队。学校于2017年5月在承担“高中生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这一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成立了校长牵头的学校生命教育工作室,潜心研究以生命教育引领学生发展的途径。(2)“厚德、博学、明辨、笃行”的校训,这是造就学生厚德博学的品质、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坚定刚毅的做事风格的座右铭。(3)“让每一个学生的人生更精彩”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观念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与“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的行为规范相承接,为学生的人生指明了方向。(4)德育文化特色。学校构建了以“孝文化”为主题的感恩教育,它包含了生命教育的六个阶层(了解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提升生命)。管理引领 尊重生命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采取四位一体、突出自主的管理模式,即学校督查管理体系、公寓检查管理体系、班主任检查管理体系、学生自查管理体系。学生以一周为一个循环周期,将个人及他人的日常表现以积分的形式展示出来,班级、小组、个人之间开展合作竞争,评优树先。学生在自我管理中体会到工作的难度与乐趣,体会到整体与个体的关系,体会到自我教育与个体生命的存在感。教学示范 激活生命(1)丰富教学研讨活动,激发生命创造力。学校积极搭建教科研平台,如提升集体备课室的环境,狠抓集体备课的效果,积极抓好课题立项、科研过程与结题的管理等,让教师体会到专业成长的乐趣,进而体会到人生成长的幸福。(2)打造高效课堂,拓展生命活力。学校打造的高效课堂实际上就是极富生命力的课堂。学校针对生源特点提出了“从最后一名抓起”的“平民教育”,实施低重心教学,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调动和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彰显个性,拓展活力。(3)建设多元化课程,增强生命张力。在生命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与整合的基础上,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编写了《生命教育的实施方略》《学校安全教育》《高中生德育实施方略》等校本教材,并且开展了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自主选课“走班”、规划学业人生。活动承载 放飞生命活动是教育的有效载体,活动是人的天性,适合天性的教育更能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让学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放飞生命。学校针对高中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设立了很多有利于学生人生发展的活动,如金秋体育文化艺术节、石榴节、演讲比赛、新生才艺大赛、托起明天的太阳感恩教育活动、校园“双十佳”(十佳孝星、十佳形象学生)评选等。此外,学校还成立了诸多社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真正体现自我价值,展现生命的精彩。内涵感染 升华生命学校内涵发展“三部曲”是学生有底气、教师有思想、学校有品位,这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遥相呼应。学校紧紧围绕内涵发展,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感受、创造人生幸福的能力,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生命和教育本来就是一体的,生命教育的开展与渗透,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体验,深化了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为学生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成为学生向往的福地,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来源:《中国教育报》)

八正

生命教育:爱走到尽头,覆水难收

01自杀新闻带来的警示近年来,一条条有关明星艺人、运动员、博士生、中小学生自杀的新闻让人心情沉重,有数据统计显示,自杀高发人群中,智识高、求胜心强的人占多数,且伴随低龄化趋势。这种现象引人深思,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内心最需要的是什么?前不久,还在发微博宣布参演新戏,为国内高考学生送上祝福的日本著名演员三浦春马,意外地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尘封在刚刚到来的30岁,引来一片惊愕与叹息。在追忆三浦春马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三浦春马在20岁时写给自己10年后的信,信的内容饱含了对未来的期许:“有在过幸福的日子吗?”“把珍贵的东西紧紧抱在怀里吗”“如果你还是那样无论任何事都竭尽全力去面对的人,我会很开心,总之请依旧是一个强大的人。”向上的春马从7岁出道直至走向生命的尽头,共出演过58部戏,凭借着超常的勤奋努力,在影片中他赚足了人气,获得了合作者的好评和无数粉丝的拥戴,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名利、高收视率和丰厚的金钱回报。然而富足的物质生活并不能给三浦春马带来快乐。他曾有过放弃演员的想法,20岁在做节目时,曾吐露过想放弃演员的工作,被父母拒绝,自此再未提起。在他的一生中,也许只有出道前的童年时光是最幸福的,时间自由没有包袱,尚不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更未体会过纷繁尘世带来的伤痛。选择离开许是累了,无力像剧中那样欢笑着坚强下去,那时那刻,于他而言只有死是安静的,没有名利和光环的桎梏,没有取舍的艰难,在那里,可以不在乎他人看法,安然地守护他生而自由的尊严。逝者为大,我们不讨论他的选择,但值得深思的是,每一个自杀的人为什么都对世界没有一丝留恋,是什么夺走了逝者内心最后一丝温度,是什么吞噬了逝者勇敢生存的勇气,父母是否真的关切孩子的幸福,怎样生活能避免类似的悲剧?02对生命的淡漠,源于你爱得霸道又淡薄每个父母都爱孩子,尤其爱婴幼阶段的孩子。当孩子出生, 我们会设法给孩子提供最好的营养,购置很多益智玩具,陪孩子亲子游戏,教孩子安全知识,孩子比其他孩子走路晚,我们会及时补钙,比其他孩子说话晚,我们会密切关注,频繁和孩子说话,细心观察,耐心等待。可是,这种耐心和细腻的爱是短暂的。因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此时已经悄然植根在心里,孩子成为我们青春的延续,承载着我们未来可期的生机。曾看到一个新闻,一位妈妈从小要求女儿跑步,希望她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被重点大学录取。然而女儿在一次比赛中意外受伤,医生建议不能再做剧烈运动,否则有瘫痪的风险。女儿感觉身体不舒服,不想失去健康,想要放弃体育。然而这位母亲却不同意:“医生说最严重会瘫痪,你现在还没到最严重的时候,明年就高考了,你再熬一熬,妈妈不会害你……” “你不是小孩子,你不要这么任性,你要为自己的前途负责……”“家里为了你,付出了那么多,我们俩打工都花在你的教育上,你是全家的指望,不做出点成绩,对不起我们。”背负着家里沉重的期望,女儿只得忍着疼痛继续训练……子女对父母,不是附属品,不是私有物,父母给了孩子生命,但决不能拿我为你做了什么为由去控制孩子的灵魂和行为,孩子应该有完整的人格,专属的人生。03生命因爱而来,也会因爱而走8岁男孩过劳死,从幼儿园起,孩子周六日没休息过一天,被妈妈拖着去各种补习班。“我太累了,就想睡觉…”,临终前孩子没有任何求生的意志。26岁浙大博士生侯某某自沉于钱塘江,原因是一路走来,成就的却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孩子因爱而来,也会因爱而走,我们可以给孩子指引一条更好的路,但不能把孩子推向一条以沉重代价换来的不归路。我们不经意间把爱转化成命令和要求,而忘记了本该有的理解和尊重。为了把自己的意愿和期待强加给孩子,惯用爱的名义要挟强求。那句“你要是不怎样怎样,我就不爱你”是禁锢孩子心灵最可恶的魔咒。““你如果4点钟前写完作业,我就让你看手机”拿时常明令禁止的事情做交换筹码,真的很丑。“你没得选择,要么......,要么......。”久而久之,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父母权威式的尊严和功利的私欲。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父母,最依恋和信赖的人也是父母,当孩子别无选择,决定放弃这份沉淀淀的感情寄托,关闭心门,独自承受和面对这个丛林世界,生命力就减弱了很多。假使生性好强遇到挫折,又无法支撑想要逃脱,外围的亲情纽带又很脆弱单薄,那么,孩子想不开走极端的概率就会大出很多,劝自己好好活着只不过是继续忍受折磨。04人生这场马拉松,请让孩子跑出自己的人生都说人生是场马拉松,为了赢,我们教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给孩子提供学习条件,助力孩子冲刺百米竞赛,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我们一心想让孩子活得更好,却忘记孩子的承受能力,也从未教孩子从容面对失败,学会疏解压力,坦然继续。节目《最强大脑》中,曾有一对年龄很小的挑战选手,分别是12岁的中国选手李云龙和同样年纪的意大利选手安德烈。印象深刻的一幕:在比赛中,李云龙误以为自己出现错误,突然情绪失控,斜靠在座椅上,捂着脸崩溃大哭。当专家的验收结果证实,这只是个乌龙,李云龙确认是这场比赛的胜方时,失败方安德烈走向李云龙给出一个安慰的拥抱,让全场嘉宾明白:输赢不是人生,人生难辨输赢。安德烈喜欢踢足球,也喜欢其他运动,周六周日休息时间经常在球场度过;李云龙平时很少运动,也几乎没有假期,参加这场比赛最希望得到的奖励就是可以“多玩几天。”主持人问李云龙父亲,孩子的理想是什么?李爸回答说:“当科学家,这是他成功必须付出的代价。”主持人转向李云龙问同样问题时,李云龙却回答:“没有。”两眼丝毫没有最强大脑王者的神采。《孩子你慢慢来》中有一段话耐人寻味: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妈妈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能给所有父母做这个榜样示范的是综艺节目《少年说》中李楚豪的母亲。李楚豪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在城市打工的妈妈不顾全家反对,坚决要带儿子到城市读书。为了能和孩子在城市立足,在这十年里,她在足浴城当过按摩师、在酒店做过服务员,每天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自己可以吃最差的、穿最破的,但尽力给儿子提供好的环境。李楚豪在节目中站在天台向母亲喊话:“你本应该在二十多岁的年华里去玩去嗨,去打扮自己,但是你却活成另一种人生。”他希望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让妈妈能够多为自己考虑一些,因为他不想让妈妈为自己受太多的苦,他很心疼。台下的妈妈非常善解人意,感受到自己的爱对于孩子造成压力后,妈妈的一席话如释重负。“在外人看来,妈妈过的很辛苦,其实一点都不辛苦,因为妈妈有你。因为有你,妈妈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因为有你,妈妈从未停止过学习和成长;“妈妈请你永远记住一句话,你是一只快乐的小鸟,你不属于我,你属于你自己,你属于蓝天。好吗?”儿子善解人意,懂得感恩,正是因为妈妈深谙一个道理,孩子的生命属于他自己,在两个平等的生命之间,妈妈用一个充满爱的灵魂去推动了另一个灵魂对爱的感知。李楚豪内心感受到的母爱,没有霸道,没有私欲,没有束缚,只有深厚而纯粹的爱,如此被爱的灵魂怎舍得割弃生活的美好,独自默默转身离去?虽然生活不易,每个人都要马拉松式地奋力奔跑,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父母一开始不让孩子以主人的方式参与进来,跑出他自己的人生呢?镜子老师敲黑板:平凡世界里的高远不是所有人都能企及,进名企,成名家,拿高薪,开豪车,戴桂冠,可这背后的辛酸曲折,仅少数人有勇气用坚忍去博弈,有更少数人能承载住这艰辛岁月的巨大磨砺。接纳失败是生命教育中最重要的课题,不要一味地苛求孩子的成功,既然给了他生命,就该给他自由和独立,别假借爱的名义左右孩子的追求,实现自己的目的。孩子不会告诉你,他累了,他够了,面对生养他的父母,他们通常只会躲在狭小的角落默默痛哭。当有一天,爱走到尽头,覆水难收,你再说爱他多深,也无法挽留。镜子里的育儿念,80后,研究教育16年,写作+育儿创作者/自由撰稿人/,既柔情又有力量的女汉子,未来的路很长,育儿路上,我们一起成长。

崔丝塔

少年因学习压力大自杀,生命教育是全社会的课题

01:29文/胡欣红(作者胡欣红,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衢州市历史名师;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17岁少年小马在宝应某中学读高二,父亲常年在外地打工,母亲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11月3号晚上,小马回到出租屋后睡觉。第二天一早,母亲发现其作业没写,书本被烧掉,桌上还有3页纸的遗书,称学习压力太大。苦苦寻找数日后,11月9日,小马的遗体在扬州市宝应船闸被发现。高中阶段学业压力大,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因此跳河自杀令人难以理解。更令人心碎的是,类似的悲剧并非个例,仅仅见诸媒体的就不在少数。今年4月,上海卢浦大桥上一位17岁男孩在母亲面前跳桥自杀之事,曾一度引发舆论热议。感伤之余,这样的悲剧能否避免成了公众最为关心的话题。谨以小马为例,据其父母介绍,此前由于孩子年级排名从40多名不断下滑到200多名,心情一次比一次差,情绪低落的状况已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性格有点内向的他并未向父母倾诉。过来人都知道,对于一个学生而言,成绩不断下滑将会面临怎样的心理压力,如果长时间积压难以排解,一时想不通,确实容易引发不测。在应试竞争异常激烈的大氛围下,遽然之间确实很难有效减轻学业压力,但相关各方倘若能积极关注,及时进行疏导干预,悲剧未尝不可以避免。令人遗憾的是,根据目前的报道,家长并没能切实担负起心理引导之职责。常年在外地打工的父亲固然顾不上,在身边陪读的母亲,也基本上只是担负照顾生活起居的责任而已,看不出有什么心理沟通交流。承受丧子之痛的父母本不应该被指责,但就事论事,悲剧的惨痛教训不能不分析汲取。家长缺乏沟通的能力和意识,学校也应该反思。家长接受采访时表示,老师也找小马谈过话。虽然不知道谈话的具体内容,但显然没能有效缓解小马的压力和苦闷。往者已矣,来者可追。透过极端个案,还必须看到背后潜藏着的巨大危机。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发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这样的数字,令人不寒而栗。换言之,有一颗“玻璃心”的孩子并不在少数。青春期是心理和生理巨变的“惊涛骇浪期”,这时候的孩子矛盾多又封闭,尤其当这种内部的变化与外部环境(主要是指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人际关系)发生冲突时易引发极端行为。比如同伴的欺凌,老师几句尖刻的话等都有可能引发危机。在教育焦虑异常严重的当下,学习压力更有可能成为引发事端的导火线。当前中小学生自杀事件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当代青少年对生命及其价值的认知不成熟。一旦面对诸如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之类的严重“压迫”时,就会冒出一了百了“解脱”的念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性格起源于家庭、显现于学校、成熟于社会,这是一个孩子性格成长的三个步骤。因此,生命教育不仅是家长和学校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苦口婆心、费尽心思的教育,也不一定能抗衡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如影视、文学、网游中,耳濡目染的对待生命的方式,所以,经得起风雨的生命教育需要社会共同努力。17岁少年跳河自杀之类的悲剧,真的不能再度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