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凯丰投资总经理王东洋:投研是核心生产力 管理则是核心竞争力虚象

凯丰投资总经理王东洋:投研是核心生产力 管理则是核心竞争力

来源:证券日报蓝标:私募领军人物系列报道之四本报记者王宁私募行业是一个圈子,未进圈子的人觉得很神秘,进了圈子的人觉得很有活力,而活力的源泉则是生产力和竞争力。日前,《证券日报》记者对凯丰投资总经理王东洋进行了首次专访,发现与其他私募高管的“公转私”不同,加入私募之前,他在以市场化著称的央企华润工作七年多,是华润集团直管经理人,一直专注于人力资源领域,还分管四家公司的业务,负责领域已从人才管理拓展到业务管理。王东洋认为,投资公司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以及对于人才、组织、文化的建设;企业在快速发展时期管理简单,就像私募机构在开始起步时管理相对简单,但是随着行业格局调整及监管趋严,头部效应日益凸显,未来竞争会愈发激烈。未来投资公司要立于不败之地,投研是核心生产力,管理也会成为核心竞争力,应该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来看。私募圈的“跑团”综艺节目《跑男》一时蹿红,而在私募圈也有一组“跑团”。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王东洋平日爱好运动,这也与凯丰投资内部浓烈的运动文化相关;据悉,董事长吴星坚持每周三率领“莲花山跑团”在莲花山夜跑,王东洋也是该跑团成员之一。凯丰投资还有一个“凯丰运动营”的微信群,同时设有各种兴趣俱乐部,包括篮球、足球、羽毛球、游泳、跑步等,全体员工在群里完成运动打卡。公司为员工提供每年一定额度的健康基金,只要运动达标(每周两次)就能解锁本月的健康基金。“虽然公司员工朝气蓬勃很有活力,但是身体是资本,投资是长期的事业,所以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王东洋说。在2017年正式加入凯丰投资前,王东洋已经具有将近14年的上市公司高管经验,能从人才、组织、业绩三个维度出发,提升战略、组织、文化的一致性。为什么会选择来凯丰投资?面对这样的提问,王东洋认为,投资公司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以及对于人才、组织、文化的建设。尽管与其他私募高管不同,王东洋过去并没有金融行业从业经历,但是公司实行的是投研与管理两条线并行的专业化分工机制:董事长与总经理呈现“搭班子”状态,前者侧重公司整体战略规划及投研工作的部署,后者则负责战略的执行落地,侧重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二人相辅相成,亲密合作。王东洋说,企业在快速发展时期管理简单,就像私募过去几年因竞争不够充分,赚取收益相对容易,但是随着行业格局调整及监管趋严,头部效应日益凸显,未来竞争会愈发激烈。未来投资公司要立于不败之地,投研是核心生产力,管理也会成为核心竞争力,应该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来看。他介绍说,公司以“研究不涉及的领域,投资不覆盖”为原则,“任何一个投资管理机构的发展历程,一定有初始擅长的领域,然后拓展至其他领域。它也会存在一个行为模式,就像人在成长过程当中一样,你所接触经历的东西越来越多,使得你本身所伴随的一些经验优势也在逐步提升。”因此,凯丰投资自创立以来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圈,坚持“多市场+多资产+多工具”的模式运营,这也意味着风险更加分散,配置也更加优化。在多位同事的眼中,王东洋是一个集管理艺术、领导水平和组织才能于一体的管理型人才。进入凯丰投资两年以来,他率领团队完成了诸多突出的业绩表现。例如,在人才方面,他着手从外部引入公司发展所需的投研、市场业务骨干,完成人才结构的升级优化,加强了凯丰的股票管理团队,从知名公募、券商引入资深投资经理、研究员,还搭建起一套完善的投研人员职业发展路径,协助董事长吴星推进投研一体化。在组织架构层面,他牵头进一步调整了凯丰的组织架构,并从管理制度体系方面进行了细致梳理,对于研究员“既强调结果管理,也重视过程管理”,前者指是否协助投资部门获得业绩,后者指是否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进行日常研究工作。立志成为中国一流宏观策略证券投资基金据了解,凯丰投资倡导实行扁平化管理,提倡投资经理之间、研究员之间以及研究员与投资经理之间的融合。“研究工作要做到彼此融合,凯丰具备了以研究为基础,通过商品、股票、债券、期权等多种工具变现的能力,比如去年底到现在的非洲猪瘟,所带来的对商品的交易机会、对股票特别是猪肉替代的交易机会都非常多,甚至映射到一些医药股票,但是这需要对细节研究、产业研究的执着,特别是大量数据的日常跟踪。”王东洋认为,战略需要定力,比如凯丰2018年定位好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去年市场大幅下行情况下没有动摇这个战略,可能行业优化裁员的情况下,凯丰反而逆市在做人才强化。管理需要强化,公司管理事务比较多,所以坚持合规底线思维前提下就要提高效率,公司相关会议都会落实到人且有完成标准;“研究需要聚焦”,公司研究领域分为7大板块,每个研究员全年日常跟踪研究的股票不可以超过20支,重点跟踪的是5支,模拟交易不可超过5支。公司要求研究员做大量的上市公司制度比较研究,将“极精微,致广大”的投资理念落到实处,系统的投研框架得以逐步建立并不断夯实。对于公司未来发展,王东洋将凯丰投资发展目标定位于立志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宏观策略基金。凯丰是国内不多的百亿私募配置首席经济学家和宏观策略团队的,微观与宏观的融合,对今年投研业绩起到了很大的支撑。微观层面来说,随着公司团队及投研能力提高,会从客户需求的角度丰富产品线,除了当前的宏观策略产品系列之外,未来还会发展中性策略产品,推出包含固收、量化对冲的中性策略,风险系数较低。目前团队人员非常齐整,通过融合团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大步前进的新时期。据了解,凯丰投资自上而下的大类资产配置涉及商品股票债券等,资金利用效率最高,而且会根据对市场的宏观、中观、微观的判断,将资产优化做得更加精细,从效果来看,远高于资产均匀配置收益以及单一资产收益。管理上的严格是对员工最大的爱,这是王东洋向记者讲起的管理心得。他说,只有对每一个员工提出高标准和严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得以发展;倘若对发展过程不闻不问,也没有结果导向,可能会导致一个优秀的年轻人虚度光阴。本质上,是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让他们站在一个好的平台,汲取养分发展自身,明白自己的不足,了解岗位对他的要求,不断成就自我和实现人生价值。凯丰投资总经理王东洋(编辑才山丹)

故无天灾

十九大报告深读之五丨深刻理解和把握十九大报告的精髓和要义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就要产生了,我们特别期待!让我们以认真学习领会十九大报告的思想精髓、核心要义来迎接吧!一篇具有重大意义的报告十九大报告意义重大。十九大报告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从不同角度来讲重大意义的。总体来说,十九大报告将会使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进一步发生可喜变化,将使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具体地说,可从五个方面来把握十九大报告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政治上的意义和地位,可概括为聚焦根本主题、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统一全党意志。这就是绝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十九大报告使我们更加充满自信、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坚定不移地把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聚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上来;使我们更加坚定“四个自信”,更加增强“四个意识”,更加统一全党意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忠诚核心、拥护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思想上的意义和地位,可概括为“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五年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会更加凝心聚力,更加凝聚共识,更加统一思想,更加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理论上的意义和地位,可概括为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六个重大论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创新性地发展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六个重大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定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定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通过“四个伟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定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题);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是“八个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十四个坚持”(定法)。这表明,十九大报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了全面且充分的理论准备,并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升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实现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实践上的意义和地位,可概括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战略安排,对各个领域的工作作出总体谋划和部署,把‘四个伟大’实践提升到一个新境界”。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斗争在今天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它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所以,我们应具有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这就把伟大斗争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党的坚强领导,因此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这就把伟大工程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这就把伟大事业提升到一个新境界。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站在了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就把伟大梦想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世界历史意义和地位,可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进而推进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一篇主题鲜明、环环相扣的报告大会的主题表述较长,但很鲜明,可用四个字对大会的主题作简要概括,这就是“旗”“标”“路”“心”。“旗”即旗帜,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标”即目标,就是“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心”即 “不忘初心”。十九大报告的总体思路和逻辑结构可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十九大报告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具体——抽象——再具体”来谋篇布局的。报告的第一部分内容,讲的是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这是具体的。这五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做了很多工作,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然后,十九大报告从具体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中抽象提炼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后,十九大报告运用这个指导思想,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战略安排,并从十四个方面来谋划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来指导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党建等各个领域的工作。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二是十九大报告的逻辑结构。十九大报告共十三部分,可分为七大板块结构,它们之间可谓环环相扣:第一大板块:首先讲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讲这五年我们在干什么、干成什么。这就是五年所取得的具有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具有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历史性影响。十八大以来这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之所以极不平凡,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第二大板块:解决这些难题,办成这些大事,带来的一个重大结果,就是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种历史性变革产生了历史性影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于是,十九大报告对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根据(“三个意味着”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基本内涵或重要标识(“五个时代”)作了简要阐述。第三大板块:讲完了过去干了什么、干成什么进而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后,十九大报告在逻辑上就要讲今后将干什么,这就是讲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进“四个伟大”。第四大板块:为顺利完成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解答好新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并在对时代课题的解答中,形成、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为完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于是,十九大报告在逻辑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指导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行动指南。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别从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八个明确”,亦即基本内涵)和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十四个坚持”,亦即基本方略)作出了阐述。这一板块在十九大报告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对历史性变革、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重大时代课题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出来的,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思想是时代的呼声;启下,是说这一指导思想对十九大报告后面所讲的发展战略、基本方略、总体部署、工作安排提供行动指南。第五大板块:接着,就需要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战略安排。第六大板块:接着,在逻辑上就要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对今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党建等各领域的工作目标、方法、步骤作出部署。第七大板块:就是在逻辑上必然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办好中国的一切事情关键在党。所以,最后必须讲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一篇逻辑严密、亮点纷呈的报告这可按照“特点——重点——亮点”来梳理。十九大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坚持一脉相承且注重连续性的基础上,基于对历史性变革、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研判,对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所推进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提出了许多大判断。这些大判断,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发展理念到历史使命,从国内到国际,全方位地涵盖了。十九大报告的重点,是围绕其特点展开的,是对特点的集中体现。简要来说,十九大报告的重点,是聚焦到“定位、定标、定向、定法”上来。定位,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或新方位。十九大报告所讲的主要矛盾新转化、历史新使命、时代新课题、成果新创新、实践新征程、党建新要求等,都是立足于且依据这一新的历史方位而得以立论的;定标,讲的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方位、历史起点上,才谈什么样的历史使命。这个历史使命,就是十九大报告所讲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定向,讲的是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定法,讲的是战略安排、基本方略和工作部署。这四个重点,一定是载入史册的!把特点体现出来,把重点做好,就会呈现亮点。综观十九大报告,在总体上和宏观上主要呈现出十个亮点。这是十九大报告的核心。第一个亮点,是历史新变革。十九大报告是从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历史性影响来谈这五年工作的。其亮点既在于是从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性”谈成就、变革、影响,又在于是从全方位、开创性来谈历史性成就,从深层次、根本性来谈历史性变革,从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来谈历史性影响。第二个亮点,是矛盾新内涵。历史性变革、历史性影响的集中体现,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在历史维度,十九大报告从十八大以来中国站在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来谈主要矛盾的新转化。这个转化,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从需要方和供给方之间的矛盾关系来讲的。需要方,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美好生活”拓展了人民需要的外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同时也提升了人民需要的内涵和质量。这就是说需要方发生了很大变化。供给方,十九大报告讲的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平衡,是从发展的范围、领域来讲的;不充分,是从发展的层级和质量来讲的。第三个亮点,是历史新方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十九大报告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三个意味着”来阐述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的根据;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的内涵、标识进行了阐释:一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二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三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四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五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第四个亮点,是历史新使命。十九大报告对新的历史使命作出明确界定,这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推进“四个伟大”。这里的亮点,主要在于提出了推进“四个伟大”重大论断: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这“四个伟大”意义非凡,特别值得关注和研究。第五个亮点,是时代新课题。十九大报告第一次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作出了阐释,这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亮就亮在,是站在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由大国成为强国且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上,来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六个亮点,是成果新概括。十九大报告对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加以概括提炼,称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既“亮”在新表述,第一次表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亮”在对这一思想,第一次从“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分别阐释其基本内涵和基本方略。第七个亮点,是理论新飞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既然十九大报告讲了历史新变革、矛盾新转化、历史新方位、历史新使命、时代新课题、时代新思想、实践新方略,那么,在逻辑上自然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第八个亮点,是实践新方略。这主要包括:一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作出了新安排,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了新谋划;二是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是说,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比原来的设计、规划提前了15年,到本世纪中叶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是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党建等领域的具体工作,作出了新部署。第九个亮点,是党建新境界。十九大报告最后的落脚点是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强国、强军必须强党。十九大报告是在“四个伟大”的框架中,强调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因为今天我们进行的伟大斗争是非常严峻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推进的伟大事业是非常宏伟的,实现的伟大梦想是非常艰巨的,所以,必须建设好新的伟大工程,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使大党成为强党。这就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第十个亮点,是表述新界定。十九大报告对以往一些重要提法和表述第一次给予明确界定。比如,关于精神状态、奋斗姿态,十九大报告讲的是“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又如,十九大报告第一次对新时代的内涵从五个方面进行了界定,第一次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给予了明确界定,即对斗争的原因、斗争的内涵、斗争的方式、斗争的目的给以阐释等。一篇掌声最热烈的报告掌声表达的是心声,即人民内心的一种认同、一种情感,外在掌声实际上表达的是人民心声。习近平总书记作十九大报告时,现场共发出70多次掌声,而且多数是在谈到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时发出热烈的掌声。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这五年反腐败斗争形成压倒性态势的时候,大家响起了掌声;又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改善和保障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的时候,谈到上学、就业、住房、看病、环保的时候,大家又发出热烈的掌声;再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祖国统一的时候,在讲到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时候,大家又发出热烈的掌声。所以,我们在学习十九大报告的时候,要把这些引起热烈掌声之处,作为我们研究的重点。【作者:韩庆祥,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十九大报告深读之四丨准确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实现由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科学理论◆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这一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等作了系统阐述,标志着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实现了与时俱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水到渠成、应时而生,有其形成的严密逻辑。十九大报告深读之三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特点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特别强调要深刻学习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是由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发展的全局。十九大报告深读之二丨“四个伟大”:新时代行动纲领的基本遵循从“阶段性”来看,我们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上,来理解和把握“四个伟大”对以往我们党的创新理论的发展,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提出来的;它使“伟大斗争”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它要求把我们党建设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十九大报告深度之一丨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与历史性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首先对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工作给以全面的梳理与总结。这种梳理与总结不是就工作谈工作,而是从高度和深度来进行的,这集中体现在提出三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即“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和“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亦可称之为“历史性影响”。

雌雄片合

习近平: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习近平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速发展将引发全球能源变革,空间和海洋技术正在拓展人类生存发展新疆域。总之,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当前,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瓶颈仍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我国技术研发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需求不够,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还不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顶尖人才和团队比较缺乏。我国科技管理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科技体制改革许多重大决策落实还没有形成合力,科技创新政策与经济、产业政策的统筹衔接还不够,全社会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机制和环境有待优化。2018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第一,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墨经》中写道,“力,形之所以奋也”,就是说动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要通过补短板、挖潜力、增优势,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满足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实现供需匹配和动态均衡发展,改善市场发展预期,提振实体经济发展信心。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我们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要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第二,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只有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树高叶茂,系于根深。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要增强“四个自信”,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得有标志性科技成就。要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强化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加快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力争实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创造更多竞争优势。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2021年2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贵州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这是5日上午,习近平通过视频察看“中国天眼”现场,同总控室的科技工作者代表亲切交流,并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拜年。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要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打通“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发动机,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广大工程科技工作者既要有工匠精神,又要有团结精神,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经济建设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和军民融合需求,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打好主动仗。2020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摄第三,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2014年6月9日,我在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强调,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围绕这些重点任务,这些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科技体制改革主体架构已经确立,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2015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了到2020年要完成的143条改革任务,目前已完成110多条改革任务。在科技领域存在的多年来一直想解决但没有能解决的难题方面,我们都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同时,科技体制改革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强,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等现象仍较突出,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益不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创造市场价值的能力不足,科研院所改革、建立健全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创新型人才培养等领域的进展滞后于总体进展,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激发出来,等等。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决心不能动摇、勇气不能减弱。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要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发挥好组织优势。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要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完善政策支持、要素投入、激励保障、服务监管等长效机制,带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要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彻底打通关卡,破解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要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推动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大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基地的统筹布局和优化。要加快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注重发挥智库和专业研究机构作用,完善科技决策机制,提高科学决策能力。要加快构建军民融合发展体系,完善军民融合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清除“民参军”、“军转民”障碍。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2016年5月30日,我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我们接连出台了几个重要改革方案,包括《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热烈欢迎。大家反映,这些改革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有的还没有完全落地,有关部门要认真听取大家意见和建议,继续坚决推进,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第四,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共同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挑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提高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要把“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合作建设面向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联盟和科技创新基地,为各国共同发展创造机遇和平台。要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第五,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当前,我国高水平创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名目繁多的评审评价让科技工作者应接不暇,人才“帽子”满天飞,人才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科技创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要注重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尊重和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要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要通过改革,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2018年4月11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海南考察。这是4月12日下午,习近平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同袁隆平院士等农业科技人员亲切交谈,了解水稻育制种产业发展和推广情况。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一茬接一茬茁壮成长。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解决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构建完备的人才梯次结构,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加强人才投入,优化人才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构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来源:《求是》2021/06

草木怒生

习近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附讲话全文)

习近平: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习近平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强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汪洋王沪宁韩正出席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7月21日下午在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各类市场主体蓬勃成长。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我国很多市场主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7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座谈会。座谈会上,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陈宗年,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宁高宁,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歌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滨,上海品海饭店总经理赵宪珍,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洪小文,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总裁赵炳弟等7位企业家代表先后发言,就当前经济形势、保护市场主体、加强科技创新、深化企业改革、吸引用好人才、“十四五”规划建设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发言过程中,习近平不时就一些问题同大家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活跃。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表示,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发展呈现稳定转好态势,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情况比预料的要好。我们要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争取全年经济发展好成绩。7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习近平指出,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应对疫情的人民战争,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奋力自救,同时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物质支撑。习近平向广大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个体工商户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习近平强调,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各地区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支持市场主体的政策措施,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使广大市场主体不仅能够正常生存,而且能够实现更大发展。一要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实施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更加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继续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强化对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发展普惠金融,支持适销对路出口商品开拓国内市场。二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好民法典和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好外商投资法,放宽市场准入,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三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各级领导干部要光明磊落同企业交往,了解企业家所思所想、所困所惑,涉企政策制定要多听企业家意见和建议,同时要坚决防止权钱交易、商业贿赂等问题损害政商关系和营商环境。要更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扎根中国市场,深耕中国市场。四要高度重视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积极帮助个体工商户解决租金、税费、社保、融资等方面难题,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政策帮扶。7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有胆识、勇创新的企业家茁壮成长,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准的中国企业家队伍。企业家要带领企业战胜当前的困难,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就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要增强爱国情怀,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带领企业奋力拼搏、力争一流,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要勇于创新,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要做诚信守法的表率,带动全社会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提升。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稳定就业岗位,关心员工健康,同员工携手渡过难关。要拓展国际视野,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的能力,提高把握国际规则能力,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提高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带动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7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习近平强调,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指出,“十四五”时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意义十分重大。有关方面要认真研究吸收企业家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相信通过共同努力,广大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一定能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丁薛祥、刘鹤、杨洁篪、黄坤明、尤权、王勇、王毅、何立峰出席座谈会。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负责同志,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个体工商户代表等参加座谈会。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今天,我们召开一个企业家座谈会,一是同大家谈谈心,二是给大家鼓鼓劲,三是听听大家对当前经济形势、“十四五”时期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出席今天座谈会的,有国有企业负责人,有民营企业家,有外资企业和港澳台资企业管理人员,有个体工商户代表。大家身处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都有长期经营管理的经历,对企业发展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刚才,7位代表作了很好的发言。大家谈形势实事求是,提建议针对性强,很有参考价值,我听了很受启发。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企业家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下面,结合大家的发言,我讲几点意见。一、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各类市场主体蓬勃成长。到2019年底,我国已有市场主体1.23亿户,其中企业3858万户,个体工商户8261万户。这些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应对疫情的人民战争,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奋力自救,同时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物质支撑。借此机会,我向广大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个体工商户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发展呈现稳定转好态势,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我国经济一季度大幅下滑,二季度企稳回升、由负转正,增长3.2%,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6%,情况比预料的要好。我们要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争取全年经济发展好成绩。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我国很多市场主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各地区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支持市场主体的政策措施。下一步,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使广大市场主体不仅能够正常生存,而且能够实现更大发展。第一,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要实施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更加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要继续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要强化对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发展普惠金融,有效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支持适销对路出口商品开拓国内市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带动上下游各类企业共渡难关。要加强国际合作,保护好产业链供应链。第二,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要实施好民法典和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要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形成长期稳定发展预期,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营造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要推进简政放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支持企业更好参与市场合作和竞争。要实施好外商投资法,放宽市场准入,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对在中国注册的企业要一视同仁,完善公平竞争环境。第三,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各级领导干部要光明磊落同企业交往,了解企业家所思所想、所困所惑,涉企政策制定要多听企业家意见和建议,同时要坚决防止权钱交易、商业贿赂等问题损害政商关系和营商环境。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也是市场公平的维护者,要更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要支持企业家心无旁骛、长远打算,以恒心办恒业,扎根中国市场,深耕中国市场。第四,高度重视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我国有8200多万个体工商户,带动就业人口超过2亿,是数量最多的市场主体,是群众生活最直接的服务者,当前面临的实际困难也最多。要积极帮助个体工商户解决租金、税费、社保、融资等方面难题,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政策帮扶。二、弘扬企业家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有胆识、勇创新的企业家茁壮成长,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准的中国企业家队伍。企业家要带领企业战胜当前的困难,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就要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这里,我提几点希望。第一,希望大家增强爱国情怀。企业营销无国界,企业家有祖国。优秀企业家必须对国家、对民族怀有崇高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正所谓“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涌现出一大批爱国企业家。企业家爱国有多种实现形式,但首先是办好一流企业,带领企业奋力拼搏、力争一流,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第二,希望大家勇于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企业家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美国的爱迪生、福特,德国的西门子,日本的松下幸之助等著名企业家都既是管理大师,又是创新大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广大企业家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是分不开的。创新就要敢于承担风险。敢为天下先是战胜风险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别需要弘扬的品质。大疫当前,百业艰难,但危中有机,唯创新者胜。企业家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在困境中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第三,希望大家诚信守法。“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无信不立,企业和企业家更是如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企业家要同方方面面打交道,调动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没有诚信寸步难行。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还存在不少不讲诚信甚至违规违法的现象。法治意识、契约精神、守约观念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意识规范,也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的重要要求。企业家要做诚信守法的表率,带动全社会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提升。第四,希望大家承担社会责任。我说过,企业既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有社会责任、道德责任。任何企业存在于社会之中,都是社会的企业。社会是企业家施展才华的舞台。只有真诚回报社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才能真正得到社会认可,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这些年来,越来越多企业家投身各类公益事业。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广大企业家积极捐款捐物,提供志愿服务,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充分肯定。当前,就业压力加大,部分劳动者面临失业风险。关爱员工是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努力稳定就业岗位,关心员工健康,同员工携手渡过难关。第五,希望大家拓展国际视野。有多大的视野,就有多大的胸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家在国际市场上锻炼成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不断提升。过去10年,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更广更深参与国际市场开拓,产生出越来越多世界级企业。近几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经贸摩擦加剧。一些企业基于要素成本和贸易环境等方面的考虑,调整了产业布局和全球资源配置。这是正常的生产经营调整。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是全球最有潜力的大市场,具有最完备的产业配套条件。企业家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的能力,提高把握国际规则能力,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提高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带动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三、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我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讲过,面向未来,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主要考虑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 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以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下,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对我国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我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明年开始,我国将进入“十四五”时期,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意义十分重大。党中央对制定“十四五”规划十分重视,相关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今天,大家对制定“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请有关方面认真研究吸收。相信通过共同努力,广大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一定能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 来源:券商中国

富士山

来自五中全会的重要信号:“创新”获得核心地位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刘俏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10月29日对外公布。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当前的国内外形势、2035年远景目标以及“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等作出了部署。“不变”与“变”“五年计划”是中国故事和中国发展道路非常特别的一部分,它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重要体现形式,它将顶层设计与底层活力有机组合在一起,是过去40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密码之一。而本次举行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重头戏,便是讨论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中国的五年计划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每个五年规划,一般在上个规划实施的中期就开始制定,制定过程一般持续两到三年,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的一些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至今还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今,我们又到了制定新一个“五年规划”的时间。这是所谓的“不变”——在顶层设计上,给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描绘经济愿景和立下的发展目标以及相应的发展路径,从而激发底层活力。今年是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明年将开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尤其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出现更多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本次全会以及对于十四五规划的建议,有着特殊意义。它是在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深刻理解了我国所处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之后提出来的,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积极、主动的回应,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一方面,中国经济核心逻辑已然改变。在经历了40余年高速发展后,支撑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诸多因素开始逐步弱化。我国发展模式需要从以往的速度规模型经济增长向质量效益型经济发展进行转变。另一方面,逆全球化、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都对未来五年的发展提出了全新挑战。从中长期看,面临的第一个大挑战是:完成工业化进程之后,怎么去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工业化时代适合全要素生产率(TFP)保持高速增长,但中国工业化进程基本结束,到2035年,服务业的GDP占比将达到65%以上,在服务业领域保持高TFP年增速并不容易。第二个大挑战在于:如何提升中国经济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在全球化的新阶段形成产业供应链的相对闭环。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度非常高,但同时也大量地依赖上游进口,如何形成供应链闭环是未来一段时期非常大的挑战。第三个挑战在于我们的资本、人力、土地等要素流通不畅,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经济并不匹配。机遇又在哪里?第一,中国仍然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有4亿新的中等收入群体正在崛起,中国正在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第二,中国的大国工业,我们的制造业占到GDP的27%-28%,而美国只有11%,如果在未来,我们争取把制造业的比例保持在20%以上,本身就可以释放巨大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潜能。第三,“再工业化”即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巨大机会,再工业化本身以及为之提供基础的“新基建”,将带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的巨大空间;第四,产业结构的变迁与人口流动。根据光华思想力的测算,我国目前城市化率是60%左右,到了2035年会达到75%甚至80%左右。这意味着未来15年还将有20%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个过程中将产生新的庞大的需求。要回应这些挑战与机遇,就意味着“十四五”规划的思路必须改变:不再追求GDP等总量指标的高增长,而更加关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关注产业结构的均衡,更强调人民福祉,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更加依靠“需求驱动”“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中国发展模式从来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或是思维框架,它是一个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思维探索和实践探索的集成。中国经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的不一样,就决定了破题思路的不一样。这就是十四五规划“变”的部分。通过对2035年的远景目标的设计,倒推我们在“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应该做些什么,“十四五”必须达成什么的目标,才能为未来十几年的目标实现夯实基础。这也是它的特别意义。“创新”的核心地位全会公报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核心”二字在党中央的文件里,使用是很谨慎的,这说明,对创新的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新,是对于我们如何形成供应链闭环这一挑战的回应。在全球化一帆风顺的阶段,我们体会不到这种挑战的巨大。如芯片、飞机发动机等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核心零部件和技术,通过这一次中美贸易争端反映出来,这是我们面临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一点也是未来形成新发展格局里面很重要的环节,也是“十四五”必须要从长远考量的,怎么去形成产业供应链的闭环。我们评估一个国家在全球价值链的战略地位的时候,比较的是上游程度。光华思想力做了一个大概的测算,2018年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上游程度是0.01(数值大者更靠上游)。美国同期是0.29,而主要开放经济体平均是0.04,这意味着我们跟大量的开放经济体相比,在全球价值链中位处中、下游,对上游原材料、核心技术及核心零部件的依赖度较高。怎么去解决?公报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大研发,应当是比较重要的一步。近年来,我们其实很重视研发,去年研发总金额达到GDP的2.2%左右,相当于全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然而,研发又包含研究和开发两个方面。我们在基础研究的比重仅仅5.5%-6%之间,远远低于美国的18%、法国的25%,也就是大量的资金用在了开发上,我们对基础科学和底层技术的研发投入并不够。我最欠缺的底层技术、核心技术,可能需要长年累月的投入。中国对研发的较大投入积累不过20年,“家底”还不够。那在未来5年,未来15年,我们需要怎么样的投入,如何投入,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国内大循环”与“三农问题”公报在谈“双循环”时,特别强调了“国内大循环”。公报指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双循环“其实是描述中国经济所处的一种状态。过去十年,我们出口占GDP的比重从30%以上下降到约17%,2019年进出口只推动了11%的总量经济增长(注:消费同期拉动了57.8%的经济增长),这是和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体量相匹配的比重。那么,未来我们可能思考地是如何真正畅通国内大循环。真正要推动国内大循环,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破题:第一,继续深化要素市场的改革。从资本来讲,我们考察金融资源的配置发现,往往是那些投资回报高的、具有市场活力的部分并不容易获得资金,反而是一些投资回报低的部分却获得大量资金,资金并没有得到有效配置。这就是著名的“资本逆向流动之谜”,无法破解这个谜,资金的循环很难畅通起来。第二,从人的要素来讲 ,一方面,我国未来劳动力要素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劳动力数量减少问题,另一方面,是如何处理好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光华思想力课题组预测了一下2035年长期的远景目标的规划:农业占比仅为3%左右,就业人口降到6%左右,这意味着未来的十几年时间里面,将会有超过20%的就业人口完成重新配置,需要配置到高端的制造业或者高端的服务业。未来中国会主要形成几大中心城市和都市圈,通过什么样的改革方式将他们吸引到这些地方,与此相配套的 “新型基建”也需要规划和设计相应的基础建设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只有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劳动力在城乡间、地区间以及产业间更有效的配置,充分发挥现有劳动力的潜力,才有可能带来更大的效率改进空间。与农业人口相关的还有土地市场,找准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症结也至关重要。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或者说双循环的格局形成,它不仅仅是概念上的问题,在供给端、消费增长方面,我们需要做出更为具体的实事, 农业、农村、农民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针对“三农”问题,全会也提出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消除城乡二元差距,需要将城市化推进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起来,将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结合起来,这为未来要素市场改革、新型城市化的推进等提出要求,也指明了方向。需求驱动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形成以“需求驱动”的国内大循环,还需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主要由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组成。初次分配是整个收入分配制度中最基础的部分。尽管去年我国人均GDP已破1万美元,并且今年GDP突破100万亿元已几无悬念。但从初次分配来讲,个人和家庭所占GDP的比例只有43.3%,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达60%以上。这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收入再分配方面,我们的资本市场等并没有为人们带来比较好的财产性收入。比如,根据我们的测算,从1991年到资本市场重新启动到2017年底,在尚未考虑通胀等因素的情况下,A股年化名义的收益率仅约为5.3%。在比如,农村人口很难获得财产性收入,在初次分配存在“剪刀差”的情况下,城乡二元结构痼疾长期得不到消除。我国分配不平等情况仍然严峻。基尼系数是衡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重要指标,到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仍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那么,未来一段时间,怎么能够通过改善各类分配方式,能够让人们有能力、有意愿消费也应当是“十四五”规划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此外,公报还透露了其他一些亮点。比如,用了很多笔墨来强调“平安中国”,这在五年规划中也是很特别的。我想这里的“安全”,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各种领土安全等,它还包括了我们的能源安全、供应链安全、金融基础设施安全等全新的内涵。此次公报传递了许多重要的指导思想,在接下来,还会有更多具体的细节和目标披露。总体来讲,要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相信依靠中国的智慧,依靠更加彻底、更加果断的改革开放,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出来,未来能够抓住战略机遇期,有效破解经济难题,从而真正推动高质量发展。

罪或罚

拥四大核心技术百项专利!凯赛生物“科研实力”有多强?

还差临门一脚!近日,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凯赛生物”)科创板IPO注册生效,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的龙头企业要来了。图片来源:上交所官网“3+5”评价体系彰显科技“硬实力”公开资料显示,凯赛生物是一家以合成生物学等学科为基础,利用生物制造技术,从事新型生物基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生物制造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从业企业需要在合成生物学、细胞工程、 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学科领域均设有经验丰富的研发和技术团队,在 产业化放大的过程中,如何完善工艺、开发大型生产设备、提高生产经济性和环保水平也是核心技术问题。长链二元酸、戊二胺等物质早在 20 余年前已在实验室中实现了生物转化, 但在规模化生产过程中由于技术瓶颈的存在,导致产出率低、成本高、产品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从而无法实现产业化。因此,对于潜在进入者来说,如何突破生物制造的技术瓶颈,降低成本、提升质量是实现产业化最大的壁垒。也就是说要合成生物学具有较大技术壁垒,不是随便一个企业都可以进入的。而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的龙头企业凯赛生物具备较高的技术研发能力,技术实力较“硬”。那么凯赛生物科技实力到底有多“硬”呢?今年3月20日,证监会公布《科创属性评价指引(指引)》(下称“指引”),指引进一步明确科创属性的企业,更好的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科创板上市。其中,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包3项常规指标和5项例外条款,企业如同时满足3项常规指标,即可认为具有科创属性;如不同时满足3项常规指标,但是满足5项例外条款的任意1项,也可认为具有科创属性。3项常规指标分别是“研发投入金额或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发明专利”、“营业收入或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具体来看,3项常规指标分别为:一是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6,000万元以上;二是形成主营业务收入的发明专利5项以上;三是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0%或最近一年营业收入金额达到3亿元。据其最新数据显示,2017 年、2018 年和 2019 年,凯赛生物研发费用分别为 6456.02 万元、8639.38 万元和 9015.95 万元,三年合计2.41亿元,三年研发费用均超过6000万元。专利方面,凯赛生物自创立以来,经过近二十年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在生物制造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经验,已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生物制造理论技术及产业化方法研发、制造平台,设有合成生物学、细胞工程、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学科的研发团队,并拥有上百项专利。截至2020年3月31日,公司已取得120项境内授权专利、19项境外授权专利。公司研发的产品主要有三类,分别为长链二元酸、戊二胺以及生物基聚酰胺材料,涉及这些产品的专利远超5项。从营业收入角度来看,上会稿财务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凯赛生物实现营业收入分别是13.63亿元、17.57亿元、19.16亿元, 远超过指引规定的3亿元指标。图片来源:凯赛生物注册稿3项常规指标,凯赛生物都轻松“达标”,无疑向市场彰显企业的技术科技“硬实力”。此外,凯赛生物较高的毛利率也彰显了企业的技术含量。图片来源:凯赛生物注册稿2017年、2018年、2019年,公司主营产品生物法长链二元酸毛利率分别为44.88%、46.95%、47.78%,超过40%,较高的毛利率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凯赛生物较高的技术含量。手握四大核心技术、超百项专利其实作为生物技术企业的凯赛生物一直比较重视技术及专利。在自主研发中,凯赛生物坚持技术创新,公司通过进一步升级技术研发体系,注重技术与市场的结合,以及研发与生产的结合,以市场有效需求引领技术研发的方向。公司坚持研发驱动战略,在生物制造理论技术和产业化实践两大层面持续研发开拓,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通过持续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的创新,巩固和加强公司在行业的相对领先地位。凯赛生物称,针对微生物筛选模型、基因编辑、智能化控制、反应器设计等核心技术强化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新工艺、新产品,进行工艺改革,降低原料转化成本、提高产品技术指标,创造未来利润新增长点。凯赛生物称拥有四大核心技术,主要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开发微生物代谢途径和构建高效工程菌、微生物代谢调控和微生物高效转化技术、生物转化/发酵体系的分离纯化技术、聚合工艺及其下游应用开发技术,公司四项核心技术在产业化中对于提高公司产品整体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具体如下:1、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开发微生物代谢途径和构建高效工程菌该项核心技术体现的是凯赛生物对菌种的改造能力,公司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方法,对生物体基因组特定目标基因进行改造和修饰,以达到改造微生物代谢途径的目的,能够构建高效的工程菌,直接影响产品发酵转化成本。公司通过该核心技术研发实现对发酵菌种在基因工程层面的改造,获取了具有产业化价值的用于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和生物基戊二胺产品生物转化的高效菌种,打造了高效的“细胞微工厂”。2、微生物代谢调控和微生物高效转化技术该项核心技术为公司开发的微生物发酵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系统,利用自动化、智能化的测定方法和分析软件,在线获取微生物生理代谢参数,同时研究微生物发酵的流体力学、代谢流等,再经过大数据分析,确定最佳设备和工艺方案;该技术对于生物转化效率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工业化放大过程中也体现其独特的过程分析和智能控制的优势,实现生物制造过程的智能高效运行。凯赛生物通过该核心技术实现了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生物基戊二胺产品在生物制造发酵设备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的稳定控制,使产业化放大成为可能。目前尚未有将该两项产品的微生物发酵过程进行智能化控制并应用于产业化的公开报道。3、生物转化/发酵体系的分离纯化技术该项核心技术是从复杂的生物发酵体系中得到高质量产品的关键性步骤,也是决定生物制造大规模产业化实践的重要技术瓶颈;凯赛生物的长链二元酸分离纯化技术可高效、低成本地将产品中的关键杂质控制在极低水平(ppm级);公司既拥有一步膜过滤提取工艺使长链二元酸收率达到98%以上,又有溶剂结晶等进一步产品精制技术,同时还有分子蒸馏、色谱分离、从发酵液一步结晶等多种提取纯化方法,这些方法可相互取代或组合使用。公司的该项核心技术为系统化的分离纯化平台,针对性地实现生物制造高效去杂质过程,提升了公司产品的提取纯化效率。公司通过该核心技术实现了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生物基戊二胺产品在生物制造过程中的高效分离提纯。4、聚合工艺及其下游应用开发技术该项核心技术是产品市场化和多样化的关键性步骤,决定了产品市场规模、市场定位、价格销量等;在高分子领域,公司从聚合反应机理、聚合工艺条件、聚合装备等多方面进行小试、中试和放大生产的研究,通过应用领域的高通量开发和评价系统,使得公司能够与市场更加接近,更加高效研究各种原料的组合得到的不同性能的聚合产品。此项核心技术用于生物基聚酰胺等聚合物的聚合工艺和设备以及下游改性工艺的研究,对公司实现生物基聚酰胺产业化具有重要作用。凯赛生物对四大核心技术不断深入研发,提升产品竞争力,在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产品质量、性能亦不断提升。在近年的市场竞争中,以英威达为代表的传统化学法长链二元酸(以DC12月桂二酸等为主)逐步退出市场。凯赛生物坦言,公司四项核心技术在产业化中对于提高公司产品整体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了掌握四大技术,凯赛生物拥有上百项专利。截至2020年3月31日,公司已取得120项境内授权专利、19项境外授权专利。坚持研发驱动战略拥有超百项技术脱离不了凯赛生物坚持研发驱动战略。凯赛生物一直坚持研发驱动战略,在生物制造的理论研究和产业化实践两大层面持续研发开拓,注重研发与市场的结合、研发与生产的结合, 以市场有效需求引领技术研发的方向。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为通过不断研发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成本、提升质量,将技术优势不断向生产力转移。以研发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也让凯赛生物实现商业化盈利。公司目前实现商业化生产的产品主要聚焦聚酰胺产业链,为生物基聚酰胺以及可用于生物基聚酰胺生产的原料,包括DC12(月桂二酸)、DC13(巴西酸)等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和生物基戊二胺,是全球领先的利用生物制造规模化生产新型材料的企业之一。二元酸和二元胺聚合可得到聚酰胺,亦可作为香料、热熔胶、润滑油、涂料等合成原料。目前,公司围绕聚酰胺产业链生产的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生物基戊二胺及生物基聚酰胺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纺织、医药、香料等多个领域,公司与杜邦、艾曼斯、赢创、诺和诺德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商务合作关系。图片来源:凯赛生物注册稿报告期内,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为发行人主要产品,生物基戊二胺及生物基聚酰胺为发行人重要储备产品。上会稿财务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凯赛生物实现营业收入分别是13.63亿元、17.57亿元、19.1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分别是3.33亿元、4.66亿、4.79亿元。凯赛生物在合成生物学、细胞工程、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学科积累了大量研发成果,公司核心技术均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技术先进性直接反映在公司产品的质量、性能、客户认可度及经济性上,并且在产业化试错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有效降低后续研发成本。公司在合成生物学、细胞工程、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学科领域均 设有研发团队,公司采取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为辅的研发模式。科技硬实力“傍身”,在核心技术加持、强化研发投入等加码下,凯赛生物未来的业绩表现更佳!

仁者居之

习近平: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

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20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强网上正面宣传,维护网络安全,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强网信领域军民融合,主动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进程,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李克强主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赵乐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王沪宁作总结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治理互联网,统筹协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信息化和网络安全重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充分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加强党对网信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决策和对网信工作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我们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治网之道,而且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习近平指出,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团结、凝聚亿万网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把握好时度效,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压实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决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造谣生事的平台。要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调动网民积极性,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治理。习近平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防护,加强网络安全信息统筹机制、手段、平台建设,加强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指挥能力建设,积极发展网络安全产业,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要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责任,行业、企业作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承担主体防护责任,主管部门履行好监管责任。要依法严厉打击网络黑客、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等违法犯罪行为,切断网络犯罪利益链条,持续形成高压态势,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要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习近平指出,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要抓产业体系建设,在技术、产业、政策上共同发力。要遵循技术发展规律,做好体系化技术布局,优中选优、重点突破。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完善金融、财税、国际贸易、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环境,优化市场环境,更好释放各类创新主体创新活力。要培育公平的市场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要打通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衔接的绿色通道,力争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技术群体突破。习近平强调,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应该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推动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要坚定不移支持网信企业做大做强,加强规范引导,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企业发展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更好承担起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更好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指出,网信军民融合是军民融合的重点领域和前沿领域,也是军民融合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要抓住当前信息技术变革和新军事变革的历史机遇,深刻理解生产力和战斗力、市场和战场的内在关系,把握网信军民融合的工作机理和规律,推动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格局。习近平强调,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国际网络空间治理应该坚持多边参与、多方参与,发挥政府、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技术社群、民间机构、公民个人等各种主体作用。既要推动联合国框架内的网络治理,也要更好发挥各类非国家行为体的积极作用。要以“一带一路”建设等为契机,加强同沿线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合作,建设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网信工作,将其纳入重点工作计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要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优势,发挥好企业、科研院校、智库等作用,汇聚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推动网信工作。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通过互联网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要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要研究制定网信领域人才发展整体规划,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让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大力度建好队伍、全面从严管好队伍,选好配好各级网信领导干部,为网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队伍保障。李克强在主持会议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系统阐释了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丰富内涵,科学回答了事关网信事业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把握信息革命历史机遇、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明确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思考、联系实际、深化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从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王沪宁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站在人类历史发展和党和国家全局高度,科学分析了信息化变革趋势和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系统阐述了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深刻回答了事关网信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指导新时代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网信工作的战略部署上来,以钉钉子精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到位。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北京市、上海市、湖北省、广东省、贵州省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出席会议。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委员,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有关国有大型企业、军队有关单位,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吾力

陆小华谈科技赋能媒体变革:七个重要动向和启示,六个核心着力点

来源:华夏时报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原专职副主任陆小华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方凤娇 徐芸茜 北京报道当前,世界正在加快进入数据经济时代。区块链技术作为引领社会生产力变革的新力量,备受全世界瞩目。在区块链行业进入到新一阶段,技术和经济各方面不断融合加强的同时,新技术传播和应用的先行者,传媒行业也面临更多的责任和挑战。新技术在媒体行业的运用不断深入的同时,也逐步有了更多的突破。“主要有四个突破点:1、以‘六可’新形态内容产品为内容建设重点; 2、以协同生产、体系竞争力构建为能力建设重点;3、以获取多形态数据资源作为资源建设重点; 4、以增强分发能力作为加强内容建设的重要基础。”10月18日,由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华夏时报联合传媒区块链产业智库等机构发起,清华x-lab数权经济实验室、火链科技等机构支持的2020年第二期媒体高层区块链知识公益培训班(链媒班)在北京开班,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原专职副主任陆小华在培训班上表示,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是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决策的战略选择,是体现时代性、预见性、战略性的重要政策。七个重要动向和启示科技如何赋能媒体变革?对此,陆小华提出了七个重要动向和启示:1、数据发布体现战略影响成竞争焦点;2、移动应用成为地缘政治博弈工具;3、疫情加速数字化颠覆改变传播形态;4、防疫传播提供观察传播策略新视角;5、国际传播中的对抗性传播作用凸显;6、新服务为传播主体带来新竞争优势;7、更多重要主体加速参与传播力竞争。当前,更多重要主体加速参与传播力竞争。“如果说自媒体的产生对传统媒体而言是一种去中心化,实际上更值得注意的是当今人人参与传播正在走向其中一部分主体的专业化,这种专业化运作方式和理念又和传统媒体有很大的不同。”陆小华说。在媒体融合的决策上,他认为,媒体融合中国和国外最大的区别就是,媒体融合在中国是着眼长治久安的政治决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选择,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行动,即以战略思维把握加快媒体融合的决策,而不是简单的业务行为。对于媒体融合政策框架,陆小华认为有十个要点:“1、使互联网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主力军投入主战场;2、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3、信息生态领域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4、加快结构全媒体传播格局;5、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6、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7、坚持移动优先策略;8、探索运用人工智能;9、全媒体传播在法治轨道上运行;10、确保媒体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把握以上十个方面,就能把握媒体新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于传媒业影响深远,陆小华表示,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1、优化传播工具,主要是改善表达效果及吸引力,无论是AR、VR的应用,还是无人机的使用,已经能看到新的传播工具对表达效果的影响;2、创新产品形态,实际上是给内容做技术赋能;3、拓展传播形态;4、优化传播机理,数据与算法驱动;5、构建体系能力;6、提升综合效率,新旧媒体最大的差异不是技术差异,但是从媒体发展史来看,一代一代新技术会产生新的媒体形态,媒体行业发展过程当中一直在不断应用各种新技术。新媒体和旧媒体之间最核心的差异,用经济学的眼光就是效率:传播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反馈效率。六个核心着力点科技赋能与传媒变革的核心着力点,第一是提高效率,提高效率不仅是增加人,不仅是改变组织结构和改变管理,更应该考虑的是其他要素;第二是体系竞争力,体系竞争力的核心是通过构建一个全流程的基于数据库的UNG加工、传播、反馈平台,以此构建一个运作体系来形成体系竞争力。因此,换一个思维,需要做体系聚合,从而形成体系聚合,形成体系竞争力的前提是构建体系,不仅在一定的物理空间内整合各方面资源,而且要借助技术力量在同一时空,或者不同时空更有效率地集聚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形成媒体聚合,从而打造一个平台。第三是关系重构。区块链能对传媒业产生的影响,非常重要的可能就是关系重构。首先是传播关系会重构;其次是价值关系,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数据归属;还有协同关系,通过这些技术能帮助形成共识,最重要的是助于构建协同关系,同时也会重新构建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从现实情况看,区块链既有可能从单一技术转为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更为重要的是从单一场景转向多场景的融合应用。也有人指出其中的四个问题:一是数据隐私的保护问题;二是性能效率的局限性;三是链上链下数据打通的问题,如何实现链上链下系统的协同解决信息孤岛?如果链上是一个信息孤岛,链下是另外一个孤岛,从人类生活而言也是悲剧;四是上链数据的真实性问题。第四个着力点是表达能力:内容的表达、情绪的表达、情绪的表达、关系的表达。陆小华认为,最值得研究的是关系的表达,这可能会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多数的人都是拿眼睛所看到的、日常所接触到的东西视为媒体,在我眼中数据库是最有影响力的传媒形态。”陆小华建议,不管是基于传统媒体做移动平台,还是基于商业做平台,都要有更强的新的数据库意识,把数据库视为一种传媒,才能把死数据变成活数据,才能有效地基于体系融合做数据的分享和增值。有这样的数据思维才可能赢得数据话语权、数据战略竞争优势,在未来的竞争中才能依循新的竞争逻辑赢得新的竞争高地。

其自为也

韦本辉:“粉垄定律”进一步探明完善粉垄核心科学理论

原标题:韦本辉:“粉垄定律”进一步探明完善粉垄核心科学理论   3月18日,从广西农业科学院获悉,该科学院二级研究员韦本辉的论文《“粉垄定律”科学意义阐释》(‘Fenlong Law’ and Its Scientific Singnificance)日前刊发在英文期刊《亚州农业研究》(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上。该研究成果基于“粉垄耕作技术”10年来在中国26个省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棉花、甘蔗、青稞等40种作物,及10个省盐碱地、退化草原等的应用实践,首次论述宜耕的各种土地资源在合理深度区间粉垄深浅程度其土、气、水、溫、光等“天地资源”利用程度与转化为农业产出量、生态环境改善效应经济产出量等呈“正比关系”的“粉垄定律”,并给出其公式和8个“效应定律”及其科学意义。韦本辉团队,首创的农耕新方法“粉垄耕作技术”,是基于“超深耕深松不乱土层”的 “全层耕”或“底层耕(遁耕)”,构建新的“超级耕作层”和“超级土壤水库”的技术。韦本辉介绍,“粉垄”整地的最显著特点是“超深耕又超深松且不乱土层、一次性完成整地任务,保持粉垄深旋耕刀片横切土壤粉碎悬浮状态”,颠覆传统犁翻碎土、耕层浅薄的耕作模式,10年来在中国26个省(自治区)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棉花、甘蔗、青稞等40种作物,以及在10个省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盐碱地、退化草原等应用,均取得不增肥水条件下的自然性10~150%增产并增贮天然降水100%以上效果。该论文依据粉垄存在通过超深疏松土壤耕作和作物种植生产潜能的“相融”利用,能够整体带动农业新一轮对土壤养分、氧气、水分、气温和天然降水、空间沉降物、太阳光能等“天地资源”的增量利用,带来人类所需要的粮食及其它农产品的大幅增量产出;并能以其庞大“土壤水库”等产生的“自然力”来减少洪涝、干旱等灾害以及甲烷等气体,生物量增加的固碳减排等促进生态环境走向良性化等多方面正效应,对“粉垄定律”进行深度阐明。在论文中确立的“粉垄定律”公式,简要表达为:该论文同时指出,本文给出的“粉垄定律”公式,是反应粉垄耕作与自然性产出的一种趋势性、宏观性的估算方法,具体细化的表达公式与计算应用,尚有待进一步研究。韦本辉表示,“粉垄”看似简单和易行,属一种更多的回归自然、良性活化利用自然资源、遏制土壤生产力退化的技术,但其最大的科学发现与创造在于“超深耕深松不乱土层”的 “全层耕”或“底层耕”(遁耕),还可应用于改造利用盐、退化草原和荒漠化土地生态重建等,可由现行土地资源的单一“耕地农业”向“耕地+盐碱地+退化草”等“大格局农业”转变;通过特有耕作方式,创造再倍数增量利用“天地资源”途径,特别是使自然让农作物增产10%-150%、品质提升5%以上,陆地土壤增贮天然降水1倍以上,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一次“大爆炸性”深度利用,使人类步入更多的“依自然生”发展道路,实现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有效拓展。该论文表示,“粉垄定律”的论述与确立,对于进一步探明完善粉垄的核心科学理论和若干支撑理论,对于进一步确立和阐释对人类活动空间的立体、深层、广适性应用与保护,对于促进人类进一步认识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并在深度享用自然赐予人类的各种动植物、美好环境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义深远。该研究成果获得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桂科AA17204037);广西科技重大专项(桂科AA16380017);广西农业科学院团队项目(2015YT60)支持。

火蜥蜴

DRC专家系列解读①丨王微: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三大基础性制度

编者按 5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即日起中国经济时报特别策划了“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再出发”DRC专家系列解读专栏,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领导及各部所专家就《意见》的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进行重点解读,期凝聚改革攻坚共识、传播高端智库思想。图片来源/新华网■ 王微一、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改革举措,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及重要意义。    第一,是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了新概括,赋予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全新内涵。特别是首次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被提出,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实践成就的总结升华,是对进一步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深刻认识,成为新时代经济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意见》是贯彻落实这一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其核心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协同推进其他领域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其目标是要进一步明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促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夯实制度基础。    第二,是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时代要求。历史地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封闭到开放的一系列重大转变,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市场机制作用不断增强,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和消费水平稳步提高以及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和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在我国经济发展和运行过程中,一些方面仍存在束缚市场主体活力、阻碍市场和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弊端。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正处在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阶段,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意见》明确提出七大改革任务,对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既直面问题,更面向未来和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建设要求,为新时代改革提供指引和抓手。    第三,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一步增强制度优势的迫切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快速变化,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加快提升制度优势。一方面,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迫切需要我们通过改革开放加快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实现创新要素的集聚和有效配置,以完善、高效的制度优势助推我国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加快完善市场经济制度,特别是通过制度型开放和对标国际先进制度规则,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比较制度优势,提升我国在全球资源配置、全球治理方面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更好地参与利用全球资源配置“为我所用”,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以营造有利于我国的外部发展环境。    二、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以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保障市场公平竞争为改革核心和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意见》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改革理念,并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前提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市场经济的三大基础性制度——产权制度、准入制度和公平竞争制度,并以此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其目的是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形成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制度体系。    第一,全面完善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石,也是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的首要问题。《意见》明确,要重点完善四个方面产权制度:一是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制度;二是强化产权保护制度;三是进一步明确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四是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着力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其改革的关键是完善平等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健全物权、合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制度,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将平等保护作为规范财产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二,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市场准入制度是丰富市场主体类型、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基础性制度。《意见》进一步强调,要优先放开服务业准入限制。要在各地自贸区负面管理清单模式的基础上,推行“全国一张清单”的管理模式,全面放宽各类市场准入。值得注意的是,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还需要“准入不准营”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意见》还对打破国有资本对金融、交通、电信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的过度垄断,加大社会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革,放宽民营经济进入社会服务业的门槛,进一步深化“放管服”和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多元化等方面的改革进行部署,有利于形成以负面清单制度建设为牵引、各项改革协调推进的格局,更好地促进改革红利的加快释放。    第三,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优胜劣汰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促进竞争,实现了从引入竞争、促进竞争到促进公平竞争的阶段转换,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强化刚性约束,成为现阶段我国竞争政策实施的重点,这对于解决行政性垄断、地方保护、产业政策不当干预都是行之有效的。完善公平竞争审查的关键是解决当前各部门、各地区自我审查问题,转向第三方审查、专业审查,清理存量政策。长期来看,完善反垄断立法,重点解决行政性垄断、地方保护等问题、新经济领域的新型垄断问题也是十分迫切。此外,加强反垄断执法,加强竞争政策倡导等也是政策关注点。    三、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相对于商品和服务市场,我国要素市场改革起步相对较晚,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改革推进也不均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激发社会创新活力的瓶颈约束。为此,《意见》聚焦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围绕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进行了布局。    第一,加强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重点在于一是健全金融要素市场定价机制,包括培育市场化金融资产价格形成、市场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推进新股发行市场化定价等。二是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三是加大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力度,积极构建高层次开放性金融市场体系。放宽境外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限制,落实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支持有条件的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四是坚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风险防御能力和风险处置能力。    第二,加快完善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重点是建立统一平等的土地市场。改变土地权利二元、市场进入不平等、价格扭曲和增值收益分配不公的格局,以权利平等、放开准入、公平分享为重点,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规划和用途管制下,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平等进入非农用地市场,形成权利平等、规则统一的公开交易平台,建立统一土地市场下的价格体系。改革土地出让制度和用地模式,合理确定城市土地用于建设与农民留用比例。建立土地价值评估体系。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刚性,依法落实用途管制。加强土地权属管理,建立统一地籍管理体系。    第三,探索创新数据市场体制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明确不同主体的权利义务边界,明确数据的拥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在此基础上实现数据的市场化定价和合规流动;加强对数据风险的控制和监管,强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数据的管理,制定数据跨境流动规则和监管制度;加强对消费者数据安全的监管,明确数据企业和企业员工数据安全的民事刑事法律责任,增加企业及个人违法成本。    第四,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价格改革从商品到服务再到要素,持续深化。更为重要的是,价格改革在改革全局中的作用,从“排头兵”“牛鼻子”的引领、牵引作用,转变为发挥市场机制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基础与支撑作用。由此可见,在新的发展阶段,价格改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从最初的促进要素投入、扩大经济规模逐步转化为充分发挥价格规律、价格信号的支撑作用,推动深层次改革,破除资源配置中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从而提升要素、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提高配置效率,服务于经济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第五,建立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重点是实现城乡统一、城市群统一、区域市场统一。当前,我国市场体系仍然存在市场分割特别是要素市场分割的突出障碍。下一步仍然需要把消除行政壁垒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限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合理有效配置作为重点工作,可考虑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发展一体化为重点,形成以点带面格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制,强化法治保障  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效、公平运行需要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从对标全球高标准制度体系的角度看,市场经济的制度规定和运行规则,都体现在其国家立法之中。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国已经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涵盖了市场主体、行为、交易秩序、市场监管等诸多方面。但也不容否认,我国仍存在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还亟待完善、执法力度仍待强化等问题,特别是大量的改革措施仍然停留在文件上,无法给予国内外市场主体更加透明、公开、公平的制度预期,许多改革难以持续、稳定向纵深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也难以在国际社会形成广泛认同。因此,《意见》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措施:一是从立法高度赋予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平等地位并平等保护,保护私有产权;二是更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改革中遇到的特定法律制约问题;三是健全执法流程,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行政干预,提高市场经济运行效率,使得法律切实成为保障各类市场经济主体利益的有效工具;四是建设法治政府,强化对政府行为的法律约束,强化政治监督,严格约束公权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进一步法治化。    总之,《意见》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认识,彰显了我国将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基本政策导向,为我国战胜疫情、恢复经济增长、培育长期发展新动力,提供了基础性制度保障。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