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关注!获取更多有价值信息哦!从1998年开始的大学扩招,距今已经走过21年。这21年时间里,无论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数量激增。尤其是本科生,二十年前还被奉为天之骄子,如今满大街到处乱窜,甚至出现了本科毕业即失业。博士还好点,虽然扩招,但毕竟基数小,再加上博士毕业很有难度,博士仍是学霸级的存在。其实,能读到博士的学生,大部分能够沉下心来做事,很多人博士毕业后也希望从事一些学术研究性的工作。可是,毕竟学术机构招聘名额有限,现在很多博士毕业后进入了企业,包括很多大型国企。随之需要面临一个问题:做研究,基本上在最底层,前途和钱途都不大;做管理,丢弃自己的专业,感觉可惜。实在难以抉择。这是很多博士刚毕业后都会遇到的问题,毕竟辛辛苦苦博士几年做了一些研究,甚至有些从硕士开始做的课题和方向。如果毕业后做管理,实在是有些不甘心;如果做学术研究,除非著名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很多企业在研发上投入的钱少得可怜。无论企业对外宣传多么重视科研,可宣传跟实际是有出入的,而且出入相当地大。所以,在这些单位做研究,基本上就是在一线一直做,收入还不如一个小小的部门负责人,不会有太大的涨薪;而能够做出成果最好,但能够作出很好成果的毕竟是少数。这就导致很多人毕业后,甚至毕业前就开始筹划工作后转管理岗。并不是说管理岗不好,毕竟人各有志、每个岗位都需要人。但是,想说的是,做管理并不需要博士学历。从学术方面来说。博士做管理确实有点可惜。可是,实际中,对于竞争管理岗位,博士学位反而是一种加分项。智商、情商均在线,优势相当明显。所以,有些人就放弃原来的专业,转而做起管理,不少人还做的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只能说,这些人确实适合做管理,即便他没有博士学位,同样可以做得很好。只不过博士学位可以让他们有一个更高的平台。但是,对于很多博士来说,还是希望能够安安心心、沉下心来做一些研究,也有很多人不屑于做管理,挤破头竞争领导岗位,正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沧浪之水》中的池大为,对于仕途名利毫不关心。但是,现实中,对于这些人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不然贾宝玉家族最后也不会一败涂地,池大为也不会变了心志。做学术研究,如果争取不到学术资源的支持,很多研究根本没办法开展下去。而争取学术资源,就要遵守其中的规律,基本上还是要紧靠掌握资源的领导。所以,无论如何,最终都是要走向领导这条路,无论愿意与否。多以,对于那些抱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想法的博士,还是尽早放弃吧,毕竟社会有社会的生存法则。但是,如果哪天,那些不屑于仕途经济的学者,有了很好的上升通道的时候,也许就是我们国家科技真正发达的时候。小伙伴们,你们同意吗?欢迎留言讨论。多个关注多条路!欢迎点击加关注!
我用了1个月时间准备和复习,然后考上了南方某985大学的全日制管理学博士。现在把经验分享给大家。第1步,联系博士生导师这一步非必需的,但如果能联系上导师,有导师表示愿意接收你,那么导师可以提供一些笔试复习教材给你,教你怎样面试,介绍一些有经验的师兄师姐给你认识,这些对你都是有很大帮助的。不过,提前联系好导师的缺点就是,你对这个导师的了解不够多(例如人品、带学生的风格、研究兴趣是否与你吻合等)。你若是盲目发邮件联系导师,而导师又答应接收,日后你入学后一般就得进入他的门下。若是到那时才发现自己不喜欢这个导师,就很麻烦了。利弊你们自己考量吧!我的建议是,如果时间允许,先用多点时间打听、了解一下这位导师,然后再发邮件给他做自我介绍,问他是否愿意接收你。我的经历就是在学院官网浏览一下各个导师的主页,然后对喜欢的导师发了一封自我介绍的邮件,把我的简历、曾经发表的论文、曾经写过的书稿发给他。然后那位导师回复了我,约我到他办公室面谈。面谈过程还比较愉悦,然后他就给我介绍了一位师兄,辅导我如何准备笔试和面试,这对我实在有很大帮助。但我后来指导的一些考博士的师弟师妹,他们没有提前联系导师,也能顺利考上了。然后通过第一年的课程学习,深入了解了各个导师的情况,第一年末才递交选导师的申请书。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的。第2步,递交申请材料我报考的学院是自主招生(申请-考核制),所以我不用参加全校的统考,直接递交申请材料给学院就行。如果学院审核材料通过了,就会出公告,通知笔试和面试的时间。其实有自主招生权的学院要求递交的材料都是大同小异,包括:1、英语六级超过450分,或新托福成绩大于80分,雅思大于5.5分,或者曾经发表过英文论文,这样就不用提交英语考试证书了。2、两名与报考学科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信。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拟开展的研究计划》。4、个人简历。5、本科、硕士阶段的成绩表。5、体格检查表。6、代表性学术成果。具体资料看各学院的官网。那个研究计划就像硕士论文的开题报告就行。第3步,笔试复习。我那时笔试的内容有3张卷子,分别是管理学理论知识,管理学研究方法、英语。对于管理学理论知识,我建议复习的书本是《西方管理思想史》(郭咸纲著)、《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史密斯和希特主编)。对于管理学研究方法,我建议复习书本是《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主编)。这本书非常厚,但内容很丰富,也很实用,对于我后来读博士做研究也有很大帮助。而英语复习,由于提前了解到考试内容是针对目前的经济热点,用英语写一篇文章,表达个人看法,所以我就背诵CCTV NEWS微信公众号每天更新的新闻。近些年,学院的英语笔试改风格了,不仅有写作题,还有阅读选择题,有点类似考六级。我闭关复习了1个月,把推荐的那3本书都读了4遍,天天背诵英语文章。第4步,笔试考试复习了一个月后,终于等来笔试的日子。笔试时间是9点-12点,监考老师发下来3张卷子(就是前面说的3张),要求我这3 小时内做完交卷。我当时给自己安排每张卷子用1个小时完成。《管理学理论知识》有5道大题,每道大题又有几个小题,都是主观问答题,没有选择题。题目例如:蓝海战略和红海战略分别是指什么?请你描述一下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是什么?《管理学研究方法》题型跟理论知识的卷子一样,题目例如:什么是中介变量、调节变量,怎样检验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Cronbach 系数用来做什么?请你写一个你曾经看过或研究过的论文内容,包括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英语卷的题目前面已经说过了,就不再赘述。题目例如:请你就“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写一篇英语文章。第5步,面试笔试结束的当天晚上,我就接到通知,说我笔试分数通过了,可以参加第二天的面试。所以,我就赶紧制作了面试用的ppt,内容包括自我介绍和研究计划。第二天我参加面试,面对5位面试官,我从容不迫地讲述我的ppt(过程就像硕士论文答辩一样),我讲述完后,5位老师就开始提问。问题例如:请你用英文介绍一下自己(3分钟);请你说几个管理学理论的名称和大概内容;检验内生性的方法有哪些?第二天,学院就把笔试和面试的分数、录取名单公布在官网上,我也顺利被录取了。录取通过率?记得当时大概有28人提交报考申请,由于学院考核严格,只有10人可以进入笔试,笔试完后,只有5人笔试通过可以进入面试,最后5人面试都通过被录取了。
概括来说,博士毕业后的归宿主要有:高校任职(俗称青椒)、科研院所、政府、国企、外企、博士后等。从上海某双一流高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博士毕业后的去向来看,在就业行业和单位分布上,尽管教育和科研行业依然是吸纳博士生就业的主体,但博士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选择进入非学术行业的比例也有所增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各个领域,特别是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信息、管理等各个领域和行业均非常需要博士毕业生发挥知识创新的重要作用。在此聊一聊我们学院2017年21人(有经济学博士和管理学博士)博士毕业的就业去向,现在过得怎么样?01、9人去了高校和科研院所博士培养的是科研型和创新型人才,博士是为高校储备的教师人才。因此博士毕业后很大一部分人都去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王某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我从小的理想就是长大后做一名人民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我的梦想实现了,我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最后到博士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坎坷,本硕博毕业于双一流的我如今进入了某985大学,成为了一名青椒老师,感觉自己还是比较幸运的,当初获得了学校30万的人才引进基金和20万的科研启动项目基金。但是青年教师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除了部分精力照顾家庭外,我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教学和科研上,在这个过程中压力虽然大,但我过的还是比较开心的,因为这是我想要的生活。@李某讲师这个阶段是“博士-博士后-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这种职业发展模式中最辛苦的一段经历,进入高校是我博士毕业所拿到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未来科研道路发展的起步阶段,也是对自己多年研究情况的一个实际检验。特别是现在高校教职向market倾斜,很多一流高校施行非升即走政策,对这个阶段的讲师提出了普遍的要求:发多少篇高水平论文,申请到国家课题,教学任务达到多少量,帮老教授打杂,指导本科学生毕设和竞赛等。你会发现一天到晚忙得要死,长夜既不漫漫,也无心科研。你要知道这个阶段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达到考核要求,尽可能快地评上副教授。@宋某薪资上又是一个痛点,读了这么多年书,准备回报父母,回报家庭的时候,对着工资条独自擦眼泪。现在的市场情况两级分化比较严重,刚毕业的博士薪资高的是真高,可以看看各校招聘有帽子的博士计划,特聘杰出博士计划等,高的有上百万年薪,低的10万以内。10万这点钱你在一线城市连温饱都成问题,谈何做研究。@张某家庭上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特别是男博士,养家养孩子养老人,就这种压力和薪资,很容易产生家庭矛盾。老实讲真的挺难的,希望他们理解,多陪陪他们,利用好教师身份带来的福利,给他们希望,这是我能想到的。02、5人去了政府部门科研并不是读博的真正目的,读博的真正目的是过上一个好的生活并有幸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和行业,因此进入高校或科研院所并不是所有人的首选,我们这一届有5人就选择了选调生和公务员。@赵某我从小的梦想就是从政,我想为我自己的家乡做一些实事,读博后从政也是我回馈家乡的一种方式吧,我很幸运的考上和服从组织分配到我们市的选调生,在这一年多的选调生期间我实实在在为我们的老百姓做了一些事情,自己的从政之路还算是顺风顺水,虽然工资不是很高,但我过的很充实、很踏实。@蒋某我是沿海某省的选调生,一直在基层锻炼,之后有望进入省会城市的机关工作。你进来以后会发现,现在省一级政府的新进公务员基本上都是211以上的硕士博士,整个人才队伍结构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就升迁来讲,博士学历有利有弊。有利的是你的出身好,起点高,博士看问题层面一般比较高,用词更专业更高级一些,可能会很符合某些高层次大领导的口味。有弊的主要是工作经历和社会阅历少。@李某我博士毕业后进入了公务员行列。对于博士生来说,虽然起步是主任科员,但是仕途上并没有捷径。一般博士在工作经历上还不如二十四岁开始工作的研究生丰富,以后提更高级别的领导会吃亏。@许某工资待遇和其他福利方面现在也不是很好,所以我面临养家庭和养孩子的各种资金困难。体制内的弊端还是很多的。@郝某说实话我选择进入公务员行列现在有点后悔,虽然现在自己是个主任科员,但是永远有做不完的工作,写不完的材料,还有很多面子上的应付,我觉得现在自己不得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好多话好多事都是违心的,但是又不得不做,不这样做我就在这一行存活不下去,感觉现在特别的虚伪,自己都有点讨厌自己了。03、2人去了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是科研的一个工种,一般博士选择博士后是感觉科研还挺有趣,想再做下去进一步提升自己。@姜某去个高平台,增加自身资历,借力多弄些好文章。换个研究领域,以前博士课题导师安排的不喜欢或过时了,不好出东西,也或是离应用远,换个组学点东西,做跳板,出站了要么去国外新方向的,要么做实用的去企业,因为国外和企业雇人是真金白银的,不是本领域的熟手不要。@翟某很多学校强行要求师资博后,然后博后期间拿到基金和相应的论文就留下。一般而言,这种要求对于不是特别差的博后而言,不会特别难。加上博后期间不需要上课,科研成果还是相对容易出来的。但是这条路的缺点就是有不确定性,还有一个就是年龄问题。 04、4人去了企业随着国家一些地区引进人才政策的发布,有一部分博士毕业后进入了企业,这也是实现自己人身价值的方式。@谢某博士毕业后我去了企业的联合营销部门。肯定会有人问了,怎么去联合销售部门?这里就需要在公司的研究人员有一个必备的技能,营销能力。对,就是要求研究人员的营销能力。当然并不是要求每一个研究人员都是TOP10%的营销力,但是基本的营销技术,解说技能,写文章的能力还是要有的。由于我所在的是一家上市公司,世界企业500强,所以薪资待遇还是比较不错的,现在凭自己的能力买了房付了首付,也买了车。@刘某博士毕业后我选择进入了企业的研发部门,帮助企业做一些产品设计和研发,我最大的贡献是在一次企业面临危机时,我的一个设计理念触动了企业的神经,之后我负责带头搞研发,使得企业转危为安,并获得了高额的利润,我也从企业底层研发升职至研发部门经理。@王某我选择进企业是迫于无奈,自己在博士期间的研究水平一般,也只是刚刚符合学校的毕业要求,发表的文章不多且质量不高,所以在选择进高校的道路上碰壁,好的学校进不去,差的学校不想进,最终不得不选择进入了国企,不过日子过的还是比较轻松和幸福的。@包某我博士毕业后进入了一家知名度不高,公司实力也不高的一般的中小企业,不过在企业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包括企业公关、企业产品生产和销售,掌握了企业的运作流程。大约在企业做了1年后我选择了辞职自己创业,现在经营着自己的小公司,公司发展也蒸蒸日上。不管博士毕业后进入什么行列,从事什么工作,我都希望我们尽职尽责,回馈社会,实现我们博士生的价值。最后祝所有博士毕业生们事业有成、工作顺利、阖家安康。来源:募格学术(ID:mugexueshu)转载请在募格学术原文下留言,作者,三石
十三 转载整理自 时间规划局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都说读博就像一场赌博,“一入红门深似海,从此半点不由人”。还时不时曝出博士生抑郁、甚至自杀等负面新闻。但为什么每年都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的选择读博,博士生学历真的那么重要吗?最近,知乎上一位叫做“时间规划局”的博主,便在这一问题下做了回答。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自己从硕士抑郁,到发现科研新大陆,而后读博、放弃博士后,以及工作、创业,这一路上的艰辛与收获。他的故事打动、鼓舞了许多网友,第一次的回答(删过一次)便揽获了近4万的赞同。甚至许多网友纷纷表示,这是他们在知乎上看到的最好的故事。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回答,让网友们受鼓舞至此?量子位经授权,整理了这篇文章内容,与读者一起分享。博士生学历真的很重要吗?用讲道理的方式去说服一个人接受你的观点,通常是很难的,那我就讲讲自己的故事吧,很长,要表达的,都在里面了。时间拉回到十六年前,2004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来的更早一些。我和师兄、师姐蹲在冷呵呵的实验室里,看着面前那台崭新的机器,嘎吱嘎吱向外喷涂着被融化后的ABS树脂。对于研一的我来说,一切是那么新奇和高端。我们的研究方向是导师的一个教育部课题,基于RE(reverse engineering,逆向工程)和RP(rapid prototyping,快速成型)的机械零部件快速设计制造。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十二年后,也就是2016年左右,这项技术突然火了起来,换了一个叫“3D打印”的名字,变成了可以改变世界的技术,做一份PPT能很快拿到千万级的投资。但这一切都和我无缘了,因为在2005年夏天,师兄带领师姐成功发表了4篇核心期刊论文,而我还没来得及动手,导师的项目就成功结题了。然后他和其他导师合作,拿到了一个牛轰轰的863项目,两千万经费,我的“3D打印”之梦就此破灭,被迫转行。我可是给杨叔子院士写过邮件,和他探讨过RE/RP技术前景,他还鼓励我好好干呢,呜呜,拜拜了。导师拍着我的肩膀,告诉我不要气馁,能力更大的人要承担更大的科研任务。我感觉他是在忽悠,但我没有证据,只是很惋惜费了我1年时间、足够发表2篇论文的实验数据。那也是我的心血呀,最后我忍痛把数据都送给学院里另一位工程硕士,保障他顺利毕业了,他非常感激我,请我在学校后门吃了一顿酸菜鱼。那个酸菜鱼馆再向北走200米,是宽阔的长江,江里的鱼都很美味,值得我们每个从这里毕业的人,毕生怀念。日子还要继续,我收拾心情,转向863项目的研究工作。只是当时我还不知道,这个项目,它深刻的改变了我后来的人生。在2005年,我参与的这个863项目可以说相当前沿和新潮,我负责的那部分研究内容,需要制备高性能、低表面粗糙度、纳米级的磁性薄膜(NiFe、CoFeB之类的)、搭建一套稳定的飞秒激光泵浦-探测(pump-probe)实验平台、编写数据采集软件并借助Matlab进行数据处理和运算,通过研究软磁薄膜与飞秒激光相互作用的超快瞬态动力学效应,为研发面向未来的太赫兹器件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验基础。这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我来说,简直一脸懵,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太高端太刺激了,又因为自己啥也不懂而感到深深的自卑。在这种自卑感的驱动下,我的苦逼日子开始了,连续一年半的时间,我没有在晚上11点前回过宿舍,一直做的事情只有三件:查文献,做实验,编写Matlab。有那么3个月的时间,我一直处于抑郁状态,因为辛苦做出来的实验数据,波形上总是有异常的震荡和杂波,我一遍遍的用磁控溅射方法制作薄膜、一遍遍的检查pump-probe平台、一遍遍的检查数据采集软件,最后我崩溃了,因为根本发现不出什么问题,每个环节都好像是正常的。3个多月过去了,我差不多也得上抑郁症了,和女朋友也时不时的吵架,一切都是灰暗的,看不到希望。那是一个极其偶然的下午,我继续穿着净化服,在洁净室里的激光平台上重复着实验,妄图优化并查找出问题根源。洁净室有一扇封闭的玻璃窗,有个师弟坐在窗外的电脑前勤奋的工作着。我神经兮兮的盯着数据采集界面,祈祷不要悲剧重现,可是震荡和杂波还是如约而至,盘踞在实验数据界面。压抑的实验室里,我分明听到响亮的打脸声,啪啪啪啪,令人头晕目眩,眼冒金星,孤独而绝望,那一刻,我想死的心都有。突然,有人在实验室外大喊师弟的名字,说他女朋友在外面等他,这个有点莽撞的家伙,猛地站起来往外跑,然后悲剧发生了,他一脚踢掉了他那个台式电脑的机箱电源,笨重的CRT显示屏一下熄灭了。师弟大喊一声卧槽,因为他那台电脑是实验室的顶配,里面每天都在不停的运行模拟程序,机箱和显示器都贴了纸条不准关闭,这一关机,跑了7~8天的模拟进程,大部分都毁掉了。我两步走到窗边敲了敲,看着师弟灰白的脸色,他勉强挤出一丝笑容,隔着玻璃大声说“导师估计要砍我了,好几个人都等着我的模拟结果呢”,我满是同情但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目送他慢慢走出去了。我两步走回去,又开始观察实验结果,我发现竟然出现了奇迹,从2分钟前,也就是我走过去看师弟意外关掉电脑的那一刻,数据波形上的震荡和杂波消失了,光滑平顺接近完美,阶跃突变的信号响应也如高台跳水下落般的完美曲线,这就是我苦苦追寻了一年想要的实验结果啊,我激动的要哭了好吗?看着被师弟熄灭的显示器,我恍然大悟,这种CRT的垃圾显示器,后方会产生大量的电磁辐射,一般情况下也没什么影响,但是我的pump-probe实验,需要良好的电磁屏蔽,激光锁相放大、震荡、弱信号采集都受不了CRT显示器的干扰。很快导师把CRT显示器都换成了液晶,把所有的电脑都搬离净化实验室,还给实验室的墙上加装了电磁屏蔽网,同时也给师弟的顶配电脑装了不间断备用电源,防止他再把电脑关掉。后来的硕士阶段,没有了悬念,我得到了大量完美数据支撑研究结果,科研之路如开挂一般,发了好几篇论文,还在毕业前收到了SCI期刊Physica B的录用通知。尽管当时影响因子只有1不到,但是硕士就发SCI期刊论文,在只会发中文核心期刊和EI会议论文的机械学院,还是引起了很大轰动,导师也觉得挺有面子。我闭着眼睛就能毕业了,心态轻松惬意,和女朋友也不吵架了。但很快我又遇到了新的困惑,我虽然用实验验证了飞秒激光和磁性薄膜相互作用的超快动力学现象的确存在,但背后存在的物理机制以及它能够应用到哪些具体的方向,我完全想不明白,我也不知道实验结果的理论基础在哪里。我和导师去探讨,他觉得我想太多了,他说这是和基础学科相关的,我只是看到了表面,并没有深入进去。但当时的我,内心经历了科研过程中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狂喜,我已经爱上了这种感觉,我想把这背后一切搞明白啊。我想继续纠缠着导师,他又拿到了新的课题,没空理我了,给我丢下一句话,想把理论搞明白,就去读博士吧。研三的十月份,大家纷纷开始找工作了,那些研究模具、精密加工、电气控制的同学,很快都拿到好几个offer,我唯一的一次面试,是上汽到学校招聘,有个师兄是上汽的中层领导,回来面试我们。轮到面试我的时候,他拿一罐可乐,说“师弟你几分钟可以把这个造型做出来?”,我苦笑了一下,我说Pro/E和CATIA都没学啊,我研究磁性薄膜和飞秒激光去了。师兄笑着说你这个太高端了,我们不需要这么深奥的,然后我就被刷掉了。这么高端的研究方向,工作肯定是不好找的,面试过这一次,我再也没去面试过了,因为我之前已经查好了,国内有个课题组研究磁性薄膜和MEMS芯片方向,我也和那边打过几次电话交流了,我想要的答案,那些潜在的电磁学机理,在那里可以找到答案。硕士阶段告一段落,博士阶段的故事更精彩。考试,复试,收到录取通知书,告别硕士的导师,告别硕士生涯,博士阶段就开始了。令我感到很满意的是,这里真的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地方,课题组的几个牛人,有精通电磁学理论计算的,有精通薄膜制备工艺的,有精通基于薄膜制作MEMS芯片的,真是太爽了,学院里还有一条3英寸的芯片流片线,这下从理论到实验再到具体的芯片产品制造,都齐全了。反正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觉,我觉得自己就像进入了阿里巴巴的宝库,我延续了硕士时期的风格,一头扎进实验室里,就不怎么想出来了,像海绵一样吸取养分,向别人不断的请教。在硕士阶段的基础上,我基于NiFe和CoFeB材料的软磁薄膜性能越做越好,我不但会用磁控溅射机,我还学会了用气相沉积设备、外延设备、硅刻蚀设备、离子束溅射与刻蚀设备、光刻机、电镀设备、烧结炉、离子注入掺杂设备、SEM(扫描电子显微镜)、XRD(x射线衍射仪)、VSM(振动样品磁强计)等一系列设备。管理实验室设备的老师,都把我收为关门弟子了, 晚上如果他有事,下班时都把钥匙给我,让我关净化间的水电气,早上再老早过去开实验室。实验室的设备加起来上亿,对我也是真的信任了,这也让我比别人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自由度去做实验,加速了我的科研进程。而且我跟着师兄学会了手撕麦克斯韦方程组,我有个100多页的演草纸,上面全是手写的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的计算过程,我把麦克斯韦方程应用于求解软磁薄膜的高频磁阻变化以及随外界磁场和电场变化的响应曲线,得到的结果可以直接拟合实验结果,相似度非常高,然后就可以用理论计算得出的优化参数去指导实验工作。当时有个磁阻变化率的指标,我可以和全球几个主要的相同研究方向的课题组一决高下,经常是他们做到30%,没多久我40%的结果就发论文了,然后看到他们刊出的65%的论文,我已经做到80%了,后来根据理论模型得到的参数,我不用制备薄膜的方式了,换成磁导率更高的薄带材料,指标竟然可以做到200%以上,导致国外的几个竞争对手很眼红,就赶紧跟着换材料、发论文,和我们进行比赛。我超级享受这样的过程,中间还会和他们互通邮件聊一聊,就好像两个拳手打擂台赛,休息的间隙还在交流你用什么牌子的蛋白粉啊,你平时吃牛肉还是猪肉啊之类的,感觉既好玩又好笑。2008年暑期,是我论文最高产的时段。我的实验工作进展顺利,手里的数据很丰富,我首先想到的是Physica B,毕竟我是老客户了,我翻出了之前发论文时给主编写过的邮件,追加了一封邮件,大意是我换了新的研究环境,有了新的研究进展,希望能把一些重要的结果在他们论文上分享给全球的同行们,然后我还说,你应该知道,现在北京正在开奥运会,希望你多关注这场盛会并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然后我把投稿的论文编号也发给他,希望他能关注并处理。没想到,过了不到1天,主编给我回复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邮件,感谢我对他们期刊的关心,并说自己最喜欢看跳水和体操类比赛,讲了几个我不知道的名字的运动员,最关键的是,他说收到我的投稿了,会尽快让同事处理。然后,我的这篇SCI论文从投稿到修改到接受,只用了26天的时间,你说老外不讲私人感情吗?我觉得他们肯定是讲的,毕竟都是人嘛,和你聊的很好,而且你的论文做的工作又不错,加急给你发表了,也就是他们举手之劳的事情。老外也都讲感情,这个发现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我每次投稿都要找个主编或副主编邮件聊聊天,结果2008年的暑假,我搞定了3篇SCI论文。有时正在看中国队的比赛,夺冠热血沸腾的时候,一封邮件提醒弹出来,是SCI核心期刊的论文录用通知,那种美妙的、刺激的、眩晕的愉悦感觉,不做科研的人永远体会不到,也许像吸毒后的感觉。但吸毒是短暂的、要命的,而科研成就带来的愉悦是永恒的、健康的。这样的日子过了1年多,有一次和导师聊天,他说一直在思索除了单纯的做器件追求性能,他更想把器件具体的应用到某个方向,开拓出一个应用领域,但这几年下来,他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方向,如果找到了这样的方向,他很想发一篇Applied physics letter的论文,这是他年轻时候的一个小心愿,不过到现在还没实现。我听了心里一哆嗦,这怎么和我最近几个月在实验室里没事瞎琢磨的想法那么一致呢?我也想干这个事啊,我都琢磨了很多具体方案了啊,你不问我都不知道怎么说啊,我努力帮你发个APL圆梦好了啊。再加上我平时也关注娱乐新闻,当时张国荣自杀还没几年,梅艳芳也患了宫颈癌去世了,我因为《胭脂扣》喜欢这两位明星,心里惆怅了很长一段时间。我看了一篇国外的报道,梅艳芳的去世是因为当时对宫颈癌的HPV病毒没法做到早期筛查和分型检测,HPV病毒有很多个亚型,最致命的有6种,每一种对应的治疗手段和用药都要有所区别的,所以不能做到早期筛查会出人命(因为早期的病毒在体液中的浓度含量很低很低),筛查出来之后,无法做到精确分型,也会因为治疗手段的不太对症而延误治疗。这些事情,我都考虑过很多天了,我一直在想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今天导师既然主动提起,我立刻满怀激动的和导师谈了2个小时,并把我的具体实验方案和如何检测讲了一遍。导师听完以后一直笑,可能他也觉得我讲的不错,问我这些想法怎么来的,我说我天天都在考虑这些东西啊,其实他不知道的是,我这2月和搞生物检测的另一个同学谈过几十次了,他说针对HPV每个亚型目前已经有特定的标记物了,每种标记物只认识对应的其中一个亚型,对其他的都熟视无睹,标记物就像触手一样,会紧紧的抓住它认识的那一个亚型的病毒细胞。我内心里喊了一句卧槽,思路来了:我用纳米磁性粒子修饰到病毒细胞表面、用微流体芯片分成不同检测区域、每个区域修饰不同的标记物、每个区域的标记物对应抓取不同的HPV亚型细胞、哪个或哪几个区域细胞抓的多、哪几个区域的纳米磁性粒子就多、我的传感器去检测哪几个区域的磁型号更强,不就可以检测出体液样本中包含哪种或哪几种HPV病毒了吗?而成熟的PCR扩增技术又可以解决早期病毒细胞浓度极低而检测不到的问题,从而解决早期筛查的困扰。怎么做高性能传感器、怎么刻蚀微流体芯片、怎么制作纳米磁性粒子、怎么在微流体芯片检测区域表面修饰标记物、怎么在病毒细胞表面修饰纳米粒子、怎么PCR扩增、怎么处理弱磁检测信号,我和同学两个人一合作,全部都搞定了啊。兴奋,激动,我一下子又找到了硕士阶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感觉,我仔细查过文献,全球的科研圈,压根没有人用我们这种传感器做过这样的研究,这次导师主动找我聊,正好我把想法全盘托出。导师继续微笑着看我,当场批了10万块的预算,让我买各种耗材就开始整了。2009年,整个一年我都很忙碌,按照之前的思路,各项试验进行的很顺利,我们一气呵成,在APL上刊出了研究成果,主编对我们还美言了一番,感谢选择他的期刊之类的话。反正也不重要了,我已经和导师举杯相庆了,我帮导师完成了课题组发表APL的心愿。导师问我接下来的想法,我说我们的高性能传感器,除了检测HPV,还能检测胃癌、肺癌、前列腺癌等各种标记物能识别的癌症细胞,能早期筛查和分型检测,我要像开挂一样的发表论文了。说干就干,2010年我们又转向胃癌细胞的检测,改进了微流体芯片和传感器结构,顺利发表了两篇更高水平的论文,其中一篇在Biosensor & Bioelectronics上也是快速发表,这个杂志当年影响因子6.5,那时还没现在这么多灌水的,现在影响因子都要破10了,JACS感觉到了压力。其实按照正常的发展路径,我接下来会成为一个科研能手,手握大把高质量论文,顺便申请一堆专利,承担各种国家的研究项目。但人生总是充满了变化,谁又能说的清楚呢,有两件事情的发生,对我接下来的人生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2010年,发生了两件对我很重要的事,第一件事是学校基本不再留博士毕业生任教了,这让我的导师很遗憾,原本我们计划好让我留校,然后在新领域大干一番,因为3年时间里,我已经以一作身份发了8篇SCI核心期刊,加上和别人合作的,共计14篇论文,影响因子累计40多了,而且手里正在做的实验和相关结果,已经够再发7~8篇高水平论文了,甚至冲一冲Nature materials子刊(材料应用领域的终极神刊,影响因子40),都是有可能的。用导师的话讲,我一个人可以顶别人一个课题组加起来的成果了,但现在政策变了,我没法留校了,他感觉非常遗憾。他建议我去国外读博后,然后再回来学校,有了国外的经历,就可以满足留校资格了。因为当时那几个和我是竞争对手的课题组,一直追我的进度,而且也在跟着我转向传感器进行生物检测的方向,这三个课题组的负责人都给我写邮件,法国、美国还有西班牙,邀请去做个博士后研究,然后可以考虑留下任教。面对导师的建议和国外几个课题组的邀请,我最终选择了放弃,原因是我不想继续做科研了,我要换个人生方向。让我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源于2010年初我参加的一次在线会议,那是一个传感器国际论坛,在新加坡,我因为没有争取到经费支持,没能到现场参加。通过视频,我观看了日本那个叫Mohri的学者,做了关于磁传感器芯片的演讲,这个演讲简直给我留下了巨大的阴影,让我明白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本来这个叫Mohri的学者,之前也一直在做和我们类似的器件研究,后来我们转向生物检测应用,他们就没有声音了。我因为做了一点生物检测的工作,发了几篇论文,就开始琢磨这个东西应该可以产业化的,但我们搭建的实验平台粗大笨重,信号处理都是PCB板级的电路,高频信号激励是买了一台笨重的阻抗分析仪还有一台信号发生器,整个实验系统满满当当占了半个实验室。但是,这个Mohri教授,沉寂的几年,他竟然找到日本爱知钢铁投资了他,把传感器的敏感单元、信号处理、阻抗匹配、高频信号激励、电磁屏蔽等模块,全部集成化做进了一个2mm*2mm的封装芯片里面,然后给日本的手机厂商供货,开始做手机里面的电子罗盘和地磁方位检测了。这个讲座让我整个人是崩溃的,2mm*2mm的面积是我的传感器敏感单元的尺寸,而其他的环节,我用了半间实验室的面积,人家却都集成都芯片里面了,而且已经过了研发的阶段,而且已经给手机厂商供货了,而且都申请了很多专利了。虽然单片的性能比我的差一大截,但在手机领域的应用,人家Mohri的产品是够用的,我只能用一大堆笨重的仪器,去做各种生物检测然后刷论文,离实际变成集成化的产品,还差了十万光年距离。我开始怀疑我的研究方向的意义,我从事应用科学研究,就是应该像Mohri一样,把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去推动某一个产业的进步,但看着我那一大堆笨重的仪器,又有种深深的无力感,就算再牛,我一个人也搞定不了这件事,这是个系统工程啊。爱知钢铁给Mohri配置了50人的研发团队,涵盖电子、半导体、传感器、芯片封装各个领域的工程师,而我有什么,我就是一个孤单的螳螂,高高举起手臂,却推动不了事业的车轮。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08年无意间做的一件事情,在2010年我面临人生抉择时,开始发挥作用了。我之前讲过了,和管实验室的老师关系处的很好,实验室的设备我基本都会使用,机缘巧合下,我认识了一个已经毕业的师兄,他回来学校想做一些实验,关于陶瓷材料掺杂和烧结的东西,那两个破设备几乎都没人用,像垃圾一样丢在那里。听说我会使用,已经毕业的师兄找到我,给了我一些样品,让我帮他做实验,我有实验室的钥匙,晚上10点后,其他人都走了,我一个人留下来,一边制作我的薄膜传感器,一边帮师兄做样品。2008年9~12月,4个月的时间,我做了6个批次的样品,师兄很感激我,请我吃了一顿酸菜鱼(还记得工程硕士的同学也请我吃的酸菜鱼吗?),然后给我讲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他希望我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做下去。我看到命运之神向我招手,他手指一个充满挑战的方向,让我冲上去,挑战未知的困难。师兄给我的样品是一种陶瓷芯片,是非常好的产品方向,07年国家要对机动车实施排放管制,所有汽车都要出厂强制安装,但是当时,全球只有德国、美国、日本三家公司有相关技术储备,中国这一块市场注定被别人垄断。师兄给的样品正是这个方向,他委托我做的样品,经过几家机构的检测,性能相当不错,接下来,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代工厂伙伴,把这种陶瓷芯片批量化生产,然后在经过集成化的产品封装设计,把信号传输、热保护、抗振动、机械固定等装置与芯片集成起来,做成终端产品,与发动机匹配使用。国外几家公司的技术严密封锁,核心的芯片工艺没有人能够接触得到,也不会对外销售,只能靠自己做出来。我和师兄只做出了初版的芯片产品,还需要优化才能量产,而且后续还牵涉到封装设计和匹配使用,我们对这些一无所知。想了解全套的东西,只有到一家国外一线的汽车公司的发动机部门去工作,还要正好负责这一块产品的开发,那就可以以客户的身份,了解这些东西。但是说起来容易,哪里有那么正好的机会,一个大牌的汽车公司,正好发动机部门有这个新产品开发的职位空缺?机缘巧合,天赐良机,2010年12月,某一线国际品牌汽车公司,发动机研发部招聘,有个职位专门负责这个新产品的开发,和师兄商量之后,我毫不犹豫的投了简历,干脆利落的被录用了,工资对于刚毕业的博士来说也算不错。不能让我留校,导师为了补偿我,就让我提前毕业了,还帮我争取到了校级优秀毕业生和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我很感谢他,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科学方法和科研精神,让我终生感激。临走时,导师单独和我长谈了一次,他说的一番话,我觉得很好的诠释了博士学位的意义:得到博士学位不是终点,不代表你以后能比别人成功,但博士学位能代表的是,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做好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就这样,我告别了博士导师,告别了科研之路,踏上一场未知之旅,但我没有任何犹豫,我要追寻的东西,已经不在校园里了。不知不觉已经8000字了,博士阶段告一段落,但博士毕业后的经历会更刺激。看一个凡人如何在人生路上步步修炼,所有内容都是真人真事,和大家一起分享。2011年开始工作了,工作的前2年,我和刚进入博士阶段一样,每天都在接触和吸收新的东西,由于核心芯片已经做出来了,我很快能理解总成产品的各种技术细节,而且我每天在琢磨的是,如果让我来研发和生产这个产品,我应该如何改进,可以做的更好。工作2年之后,每次到供应商那里,他们都有点怕我了,因为我提出的问题他们已经开始回答不了,他们不敢在我面前有任何的隐瞒和虚假数据,我对产品了解的深度已经超过了他们。到第3年结束,我觉得差不多了,这个职位已经没有更多可以让我学习的东西了,我和师兄商量了一下,计划第4年离开汽车公司,开启属于自己的事业。但在离开之前,还有两件事必须完成:1 和代工厂一起努力,把我们核心的芯片产品批量生产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的问题解决,成品率提升到90%以上;2 我必须自己组建创业团队,然后去找投资机构,拿到天使轮融资。第1件是技术上的事,总归是能解决的,我们加班加点、多多搬砖,逐渐能达到量产的标准了,但是第2件事,我又开始懵了,刘姥姥又一次进大观园,完全不知道怎么去做,只有查资料慢慢学着准备。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本电子书,叫《给你一个亿,你能干什么》,里面有一个章节叫商业计划书 (BP) 的21条军规,特别感谢作者查立先生,我按着他讲的内容,一步步操作,最终做出了一份当时自认为很满意、但现在看起来比较垃圾的第一版BP。然后我准备各种资料,学着展示产品和性能测试报告,组建技术/质量/采购/生产管理的团队,向别人描绘市场前景,做财务分析,做盈利预测,做现金流量预算,做SWOT,用了1年的时间,在朋友的介绍下,有两个天使投资人的资金到位了,感谢金主爸爸,可以放开手脚干了。2015年我从公司正式离职,最后的一年感觉挺对不起主管,我经常迟到早退,去筹备自己的事情,但主管还是宽容的忍受了我一年,大概也是因为其他人没法专业而深刻的管理这么多传感器产品吧。临别时,请主管和同事们一起吃了一顿酸菜鱼 (第三顿了),主管祝我前程似锦,我祝他以后别再有我这么不听话的下属。然后他好像受到了我的启发,在我走后的3个月,也麻溜的离职,跳槽到杭州湾南岸去了,据说工资翻了一倍还多。2015年,我和师兄的芯片已经可以稳定量产了,我基于前面4年的工作经验并融入很多改进优化,在2016年终于有了完全自己制造出来的总成产品,并趁热打铁申请了一系列专利。2016年又发生了两件影响重大的事情,可能是我在做天使轮融资的时候,讲了太多次BP,导致我的演讲技能大幅提升,讲起项目口才就好的不行。我参加了一个领军人才项目评比,滔滔不绝的向很多专家评委进行介绍,由于产品有独创性,芯片是自主产权,而且市场前景巨大,公司成立一年就开始有销售收入了,项目答辩取得很好的名次,拿了300万政府资助,对创业初期起到了很好的资金补充。当地政府看我这么能讲,产品又好,就怂恿我去参加省里的创新创业大赛,我去了又是一顿讲,拿到了第二名,领导很开心,然后省里市里都给公司奖励,省市的领导接见我,还不停到公司走访,给了很多支持。他们的态度都很诚恳,能看得出对核心技术、对踏踏实实的创业者那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鼓励,以至于我和他们都成了很好的朋友。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尽快把产业做大,打破垄断格局,我可以收获成功,他们能得到一家成功的企业,带动就业、带动税收、带动人才的聚集。这种良性互动的局面在中国沿海省份已成普遍现象,让更多的技术型企业成长起来,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成功必须要做的事。2016年的第二件大事来了,我记得那天是科技局的一位局长和我约了时间,他说每年科技部都会举办一次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我在省里取得了好名次,他们决定推荐我参加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局长一脸严肃的和我说,已经四年了,他推荐的本地企业,没有一家通过预赛并进入半决赛的。我问大概多少家进行比赛,局长说各省推荐能进入国家赛的,基本是按照每个大的行业1000名,到国家赛的预赛里从1000家企业选出100家进入半决赛,然后半决赛从100家选出10家进入决赛,两轮10进1之后,基本剩下的10家都是非常厉害的企业了,大家再争冠亚军和第三名。我说领导啊,你是不是觉得我比较能吹,才推荐我去参加的,这么残酷的淘汰赛,我也没底啊。领导笑了,说你这样的博士真不多见,技术专家,口才又滔滔不绝,也不紧张,我看好你啊。说不紧张是假的,当我一个人背着包,坐上去参加大赛的高铁时,心里是惊恐不安的。1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们,把我丢进去都找不到在哪里,完全不起眼。但我在准备PPT的时候,一直回响着博士导师说的话,一篇论文、一份报告、一个项目,最核心的灵魂在于你把创新性讲清楚,最好的创新性不是你比别人做的好,而是你做了别人根本没做过的事情,开创了一个领域。我的产品,放到世界范围肯定不是原创的东西,因为有3家国外巨头公司已经做出来了,但是放到中国范围内,除了我根本没有人做过啊,我决定从这个角度开始讲。比赛时是10个企业分为一组,PPT讲完第一遍,我以小组第一从1000个企业里杀出来,进入到半决赛;PPT讲完第二遍,我再次以小组第一从100个企业里杀出来,进入到总决赛,这时,只剩下10家企业了。出人意料的,是总决赛的前一天晚上,在酒店的会议室里,大赛的带队老师,把我们10家企业都召集在一起,说了一些恭喜的话,让我们加油之类的。然后又很严肃的说,你们10位入选者,都是博士学位,国家想在未来的10年内,从本土选拔近万名专家人才,入选“万 人计划专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国家要转型升级,要科技强国,没有专家人才,都是空谈,而这一万多名“万 人计划专家”,就是科技强国的领军者,国家迫切需要你们。这次请你们来开会,就是想告诉大家,你们都是博士,如果明天能进入前三名,科技部有一个大赛通道,把你们推荐到中组部,再经过一轮答辩和评选,就可以入选“万 人计划专家”,希望你们把握这个弥足珍贵的机会。老师的一番话讲完,我看了看其余9个家伙,好像眼睛都发红了,身上已经散发出隐隐的杀气,看起来明天要拼命了。不由得心中一寒,也赶紧假装很有杀气的样子,不能在气势上先输给他们。回想起大家的杀气,我吓得夜里一直睡不着,我总觉得按照之前预赛和半决赛的套路,只讲创新性是不行的,要有一些更打动人的东西。我翻出来几只芯片样品,小小的,拿在手里,那样的不起眼,但又充满了科技感和铜臭味,我盯着它们看了一个小时,我决定,我不再只是强调创新性了,我要讲一个关于芯片的煽情故事。12个小时后,我排在第6顺位出场,听完主持人的转场介绍,我从位置上站起来,伴着场下的掌声上台了,PPT投放在巨大的屏幕上,镁光灯在眼前聚焦,我看不到台下的任何人,我仿佛回到了学校夜晚12点的实验室里,静悄悄的只有我一个人不停的奋斗着。我从口袋里掏出芯片,举在手上,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芯片的故事,这个记载了我8年青春回忆的小物件,就这样被我举着,竟然感觉沉甸甸的,我想起了这些年的辛劳、奋斗、挫折、彷徨、希望、喜悦、兴奋、刺激,就在这个时刻,浓缩为8分钟的演讲,与大家分享吧。我已经不记得当时的细节了,只记得自己讲完后,鞠躬致谢,恍惚中看到台下有很多人站了起来,连绵不断的在鼓掌,持续了半分钟还没有停下来。时间定格在10位参赛者都结束了演讲,计分屏上我的名字排在第二位,我揉了揉眼睛,没错,我是总决赛第二名了。科技部信守了他们的承诺,2年半之后,通过新一轮的答辩和选拔,我入选了中组部国家万 人 计划专家,我会和另外一万多名专家一起,成为国家科技强国、升级转型的领军者,在这个古老的国家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与国外的竞争对手展开厮杀,最终杀出一条血路,加冕为王。我和师兄创办的公司,从16年开始到现在,每年的销售额都以2~3倍的速度增长,后续还会增长的更快,公司的估值今年也到了5亿(是估值,不是个人资产)。但我们依然买不起大别墅,不舍得换保时捷,依然加班到夜里12点以后,依然把公司利润的大部分都投入到研发中去,依然出差的时候不舍得住超过400元的酒店,依然像守财奴一样守着投资人新投入的几千万现金不敢乱花。但我们从学院里那个阿里巴巴宝库学到的东西,还有我们可以手撕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功底,可以让我们再开发出几款市场容量过千亿的科技产品,可以再组建几个团队,再创办几家估值超过5亿的公司,再开拓几个无人涉及的研究领域。在美丽的丽江古镇,有一座雪山,终年云雾缭绕,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阳光也无法穿透云层。传说只有本领非凡、与山齐高者,才能看到云朵以上的风景。世间虽少有非凡之人,但看过者,无不终生称道绝世美景。不工作的时候,我喜欢叫朋友们一起打王者,一起吃鸡;我喜欢没事就去逗逗狗,撸撸猫,和小朋友一起到处玩;我喜欢所有Alan Walker的歌,不开心的时候就一直听;我和朋友到迪厅蹦迪,吃火锅撸串喝酒,K歌到深夜;情人节还有结婚纪念日,我给老婆买花买钻戒买LV包;我到菜场买菜经常被坑,去小区扔垃圾没分好类会被骂;身边的人,几乎很少知道我上面讲的那些硕士、博士还有创业的事情,我平时展示的,只是我想展示的,那云朵以下、接连地气、炊烟袅袅的风景。而云朵以上的风景,只有与山齐高者才能看到,你没看见,不代表没有。就像你不会手撕麦克斯韦方程组,没看过杨-米尔斯理论的推导过程,你就不知道杨振宁的伟大紧随麦克斯韦之后,薛定谔和霍金与他相比,都是弟弟。你所看到的,只是他82岁那年,与28岁年轻妻子的传闻。疫情还没爆发的1月初,我去了一位朋友的公司,他是很早就归国的行业专家,在贝尔实验室和西门子待了十几年,办了一家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然后回国创业。到公司的时候,他开发的机器人正在惟妙惟肖的讲课,对着摄像头给孩子们网络直播,脸上的表情还可以各种变换,憨态可掬。坐在他的办公室喝茶,桌子上也有个机器人,这位朋友和我聊他在美国的经历,聊自己的最新产品。然后他扶着桌上的机器人,打开一个开关说:“我经常喜欢把机器人比作我们的国家,你看头部的这个处理器代表政治中心,胸部的电池包代表驱动发展的工业动力,双腿是支撑国家的农业基础,手臂代表执法机构,嘴巴代表外交和宣传部门,体内的各种电线电缆代表交通网络,漂亮的衣服、面容和发型代表娱乐业和服务业。”然后他顿了一下,打开机器人的后背开关,里面露出两个像液压挺杆的支撑柱,牢牢支撑着机器人沉重的金属躯体,他指着两根支撑柱说,“搞技术和研发的都在这里了,有了我们,国家可以顶天立地的站着,不用卑躬屈膝,也不需要下跪乞求,我们是脊梁。”如果让我选出人生中最幸福的两件事,那么第一件,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遇见我孩子的妈妈,而第二件,就是选择读博。仅以此文,纪念过往。参考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366627317/answer/1151278214
自2021年1月1日起,采埃孚董事会成员及分工有所调整。全球集团生产管理由柯皓哲博士(Dr. Holger Klein)负责,接替已为采埃孚服务17年之久并于2020年底光荣退休的Michael Hankel先生。柯皓哲博士将继续在上海办公,其现有的职能维持不变,包括亚太地区、印度地区、全球乘用车底盘技术事业部及全球售后市场事业部。新成立的全球电驱传动技术事业部,将由董事会成员Stephan von Schuckmann先生负责。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来源:中国商用汽车网
博士生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文件的具体内容有哪些?跟教育小微一起看↓↓↓教育部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顶端,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博士生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博士生导师立德修身、严谨治学、潜心育人,为国家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部分培养单位对博士生导师的选聘、考核还不够规范,个别博士生导师的岗位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建设一流博士生导师队伍,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现就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提出如下意见。一严格岗位政治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依法履行导师职责,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二明确导师岗位权责博士生导师是因博士生培养需要而设立的岗位,不是职称体系中的一个固定层次或荣誉称号。博士生导师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承担着对博士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规范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等职责,要严格遵守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培养单位要切实保障和规范博士生导师的招生权、指导权、评价权和管理权,坚定支持导师按照规章制度严格博士生学业管理,增强博士生导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三健全岗位选聘制度培养单位要从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学术水平、育人能力、指导经验和培养条件等方面制定全面的博士生导师选聘标准,避免简单化地唯论文、唯科研经费确定选聘条件;要制定完善的博士生导师选聘办法,坚持公正公开,切实履行选聘程序,建立招生资格定期审核和动态调整制度,确保博士生导师选聘质量;选聘副高级及以下职称教师为博士生导师的,应从严控制。博士生导师在独立指导博士生之前,一般应有指导硕士生或协助指导博士生的经历。对于外籍导师、兼职导师和校外导师,培养单位要提出专门的选聘要求。四加强导师岗位培训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培训体系。构建新聘导师岗前培训、在岗导师定期培训、日常学习交流相结合的培训制度,加强对培训过程和培训效果的考核。新聘博士生导师必须接受岗前培训,在岗博士生导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培训。要将政治理论、国情教育、法治教育、导师职责、师德师风、研究生教育政策、教学管理制度、指导方法、科研诚信、学术伦理、学术规范、心理学知识等作为培训内容,通过专家报告、经验分享、学习研讨等多种形式,切实保障培训效果。五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培养单位要制定科学的博士生导师考核评价标准,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育人实效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对博士生导师履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年度考核为依托,加强教学过程评价,实行导师自评与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管理人员评价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六建立激励示范机制培养单位要重视博士生导师评价考核结果的使用,将考评结果作为绩效分配、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作为导师年度招生资格和招生计划分配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评价考核的教育、引导和激励功能。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评选优秀导师和优秀团队,加大宣传力度,推广成功经验,重视发挥优秀导师和优秀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七健全导师变更制度培养单位要明确导师变更程序,建立动态灵活的调整办法。因博士生转学、转专业、更换研究方向,或导师健康原因、调离等情况,研究生和导师均可提出变更导师的申请。对于师生出现矛盾或其他不利于保持良好导学关系的情况,培养单位应本着保护师生双方权益的原则及时给予调解,必要时可解除指导关系,重新确定导师。八完善岗位退出程序对于未能有效履行岗位职责,在博士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出现严重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应视情况采取约谈、限招、停招、退出导师岗位等措施。对师德失范者和违法违纪者,要严肃处理并对有关责任人予以追责问责。对于导师退出指导岗位所涉及的博士生,应妥善安排,做好后续培养工作。九规范岗位设置管理培养单位应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学科发展规划、资源条件、招生计划和师资水平等因素,科学确定博士生导师岗位设置规模;根据学科特点、师德表现、学术水平、科研任务和培养质量,合理确定导师指导博士生的限额,确保导师指导博士生的精力投入。十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监督指导本地区培养单位完善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制度,并将制度建设和落实情况纳入相应评估指标和资源分配体系。培养单位要制定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相关制度办法,加强和规范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保障博士生导师合法权益,推动博士生导师全面落实岗位职责。教育部2020年9月22日更多教育信息
转载自知乎号:时间规划局用讲道理的方式去说服一个人接受你的观点,通常是很难的,那我就讲讲自己的故事吧,很长,要表达的,都在里面了。一、硕士科研之路时间拉回到十六年前,2004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来的更早一些。我和师兄、师姐蹲在冷呵呵的实验室里,看着面前那台崭新的机器,嘎吱嘎吱向外喷涂着被融化后的ABS树脂。对于研一的我来说,一切是那么新奇和高端。我们的研究方向是导师的一个教育部课题,基于RE(reverse engineering,逆向工程)和RP(rapid prototyping,快速成型)的机械零部件快速设计制造。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十二年后,也就是2016年左右,这项技术突然火了起来,换了一个叫“3D打印”的名字,变成了可以改变世界的技术,做一份PPT能很快拿到千万级的投资。但这一切都和我无缘了,因为在2005年夏天,师兄带领师姐成功发表了4篇核心期刊论文,而我还没来得及动手,导师的项目就成功结题了。然后他和其他导师合作,拿到了一个牛轰轰的863项目,两千万经费,我的“3D打印”之梦就此破灭,被迫转行。我可是给杨叔子院士写过邮件,和他探讨过RE/RP技术前景,他还鼓励我好好干呢,呜呜,拜拜了。导师拍着我的肩膀,告诉我不要气馁,能力更大的人要承担更大的科研任务。我感觉他是在忽悠,但我没有证据,只是很惋惜费了我1年时间、足够发表2篇论文的实验数据。那也是我的心血呀,最后我忍痛把数据都送给学院里另一位工程硕士,保障他顺利毕业了,他非常感激我,请我在学校后门吃了一顿酸菜鱼。那个酸菜鱼馆再向北走200米,是宽阔的长江,江里的鱼都很美味,值得我们每个从这里毕业的人,毕生怀念。日子还要继续,我收拾心情,转向863项目的研究工作。只是当时我还不知道,这个项目,它深刻的改变了我后来的人生。在2005年,我参与的这个863项目可以说相当前沿和新潮,我负责的那部分研究内容,需要制备高性能、低表面粗糙度、纳米级的磁性薄膜(NiFe、CoFeB之类的)、搭建一套稳定的飞秒激光泵浦-探测(pump-probe)实验平台、编写数据采集软件并借助Matlab进行数据处理和运算,通过研究软磁薄膜与飞秒激光相互作用的超快瞬态动力学效应,为研发面向未来的太赫兹器件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验基础。这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我来说,简直一脸懵,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太高端太刺激了,又因为自己啥也不懂而感到深深的自卑。在这种自卑感的驱动下,我的苦逼日子开始了,连续一年半的时间,我没有在晚上11点前回过宿舍,一直做的事情只有三件:查文献,做实验,编写Matlab。有那么3个月的时间,我一直处于抑郁状态,因为辛苦做出来的实验数据,波形上总是有异常的震荡和杂波,我一遍遍的用磁控溅射方法制作薄膜、一遍遍的检查pump-probe平台、一遍遍的检查数据采集软件,最后我崩溃了,因为根本发现不出什么问题,每个环节都好像是正常的。3个多月过去了,我差不多也得上抑郁症了,和女朋友也时不时的吵架,一切都是灰暗的,看不到希望。那是一个极其偶然的下午,我继续穿着净化服,在洁净室里的激光平台上重复着实验,妄图优化并查找出问题根源。洁净室有一扇封闭的玻璃窗,有个师弟坐在窗外的电脑前勤奋的工作着。我神经兮兮的盯着数据采集界面,祈祷不要悲剧重现,可是震荡和杂波还是如约而至,盘踞在实验数据界面。压抑的实验室里,我分明听到响亮的打脸声,啪啪啪啪,令人头晕目眩,眼冒金星,孤独而绝望,那一刻,我想死的心都有。突然,有人在实验室外大喊师弟的名字,说他女朋友在外面等他,这个有点莽撞的家伙,猛地站起来往外跑,然后悲剧发生了,他一脚踢掉了他那个台式电脑的机箱电源,笨重的CRT显示屏一下熄灭了。师弟大喊一声WOCAO,因为他那台电脑是实验室的顶配,里面每天都在不停的运行模拟程序,机箱和显示器都贴了纸条不准关闭,这一关机,跑了7~8天的模拟进程,大部分都毁掉了。我两步走到窗边敲了敲,看着师弟灰白的脸色,他勉强挤出一丝笑容,隔着玻璃大声说“导师估计要砍我了,好几个人都等着我的模拟结果呢”,我满是同情但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目送他慢慢走出去了。我两步走回去,又开始观察实验结果,我发现竟然出现了奇迹,从2分钟前,也就是我走过去看师弟意外关掉电脑的那一刻,数据波形上的震荡和杂波消失了,光滑平顺接近完美,阶跃突变的信号响应也如高台跳水下落般的完美曲线,这就是我苦苦追寻了一年想要的实验结果啊,我激动的要哭了好吗?看着被师弟熄灭的显示器,我恍然大悟,这种CRT的垃圾显示器,后方会产生大量的电磁辐射,一般情况下也没什么影响,但是我的pump-probe实验,需要良好的电磁屏蔽,激光锁相放大、震荡、弱信号采集都受不了CRT显示器的干扰。很快导师把CRT显示器都换成了液晶,把所有的电脑都搬离净化实验室,还给实验室的墙上加装了电磁屏蔽网,同时也给师弟的顶配电脑装了不间断备用电源,防止他再把电脑关掉。后来的硕士阶段,没有了悬念,我得到了大量完美数据支撑研究结果,科研之路如开挂一般,发了好几篇论文,还在毕业前收到了SCI期刊Physica B的录用通知。尽管当时影响因子只有1不到,但是硕士就发SCI期刊论文,在只会发中文核心期刊和EI会议论文的机械学院,还是引起了很大轰动,导师也觉得挺有面子。我闭着眼睛就能毕业了,心态轻松惬意,和女朋友也不吵架了。但很快我又遇到了新的困惑,我虽然用实验验证了飞秒激光和磁性薄膜相互作用的超快动力学现象的确存在,但背后存在的物理机制以及它能够应用到哪些具体的方向,我完全想不明白,我也不知道实验结果的理论基础在哪里。我和导师去探讨,他觉得我想太多了,他说这是和基础学科相关的,我只是看到了表面,并没有深入进去。但当时的我,内心经历了科研过程中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狂喜,我已经爱上了这种感觉,我想把这背后一切搞明白啊。我想继续纠缠着导师,他又拿到了新的课题,没空理我了,给我丢下一句话,想把理论搞明白,就去读博士吧。研三的十月份,大家纷纷开始找工作了,那些研究模具、精密加工、电气控制的同学,很快都拿到好几个offer,我唯一的一次面试,是上汽到学校招聘,有个师兄是上汽的中层领导,回来面试我们。轮到面试我的时候,他拿一罐可乐,说“师弟你几分钟可以把这个造型做出来?”,我苦笑了一下,我说Pro/E和CATIA都没学啊,我研究磁性薄膜和飞秒激光去了。师兄笑着说你这个太高端了,我们不需要这么深奥的,然后我就被刷掉了。这么高端的研究方向,工作肯定是不好找的,面试过这一次,我再也没去面试过了,因为我之前已经查好了,国内有个课题组研究磁性薄膜和MEMS芯片方向,我也和那边打过几次电话交流了,我想要的答案,那些潜在的电磁学机理,在那里可以找到答案。手机端打字好累,歇一歇,晚上转到电脑上继续写。硕士阶段告一段落,博士阶段的故事更精彩。二、博士科研之路考试,复试,收到录取通知书,告别硕士的导师,告别硕士生涯,博士阶段就开始了。令我感到很满意的是,这里真的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地方,课题组的几个牛人,有精通电磁学理论计算的,有精通薄膜制备工艺的,有精通基于薄膜制作MEMS芯片的,真是太爽了,学院里还有一条3英寸的芯片流片线,这下从理论到实验再到具体的芯片产品制造,都齐全了。反正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觉,我觉得自己就像进入了阿里巴巴的宝库,我延续了硕士时期的风格,一头扎进实验室里,就不怎么想出来了,像海绵一样吸取养分,向别人不断的请教。在硕士阶段的基础上,我基于NiFe和CoFeB材料的软磁薄膜性能越做越好,我不但会用磁控溅射机,我还学会了用气相沉积设备、外延设备、硅刻蚀设备、离子束溅射与刻蚀设备、光刻机、电镀设备、烧结炉、离子注入掺杂设备、SEM(扫描电子显微镜)、XRD(x射线衍射仪)、VSM(振动样品磁强计)等一系列设备。管理实验室设备的老师,都把我收为关门弟子了, 晚上如果他有事,下班时都把钥匙给我,让我关净化间的水电气,早上再老早过去开实验室。实验室的设备加起来上亿,对我也是真的信任了,这也让我比别人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自由度去做实验,加速了我的科研进程。而且我跟着师兄学会了手撕麦克斯韦方程组,我有个100多页的演草纸,上面全是手写的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的计算过程,我把麦克斯韦方程应用于求解软磁薄膜的高频磁阻变化以及随外界磁场和电场变化的响应曲线,得到的结果可以直接拟合实验结果,相似度非常高,然后就可以用理论计算得出的优化参数去指导实验工作。当时有个磁阻变化率的指标,我可以和全球几个主要的相同研究方向的课题组一决高下,经常是他们做到30%,没多久我40%的结果就发论文了,然后看到他们刊出的65%的论文,我已经做到80%了,后来根据理论模型得到的参数,我不用制备薄膜的方式了,换成磁导率更高的薄带材料,指标竟然可以做到200%以上,导致国外的几个竞争对手很眼红,就赶紧跟着换材料、发论文,和我们进行比赛。我超级享受这样的过程,中间还会和他们互通邮件聊一聊,就好像两个拳手打擂台赛,休息的间隙还在交流你用什么牌子的蛋白粉啊,你平时吃牛肉还是猪肉啊之类的,感觉既好玩又好笑。2008年暑期,是我论文最高产的时段。我的实验工作进展顺利,手里的数据很丰富,我首先想到的是Physica B,毕竟我是老客户了,我翻出了之前发论文时给主编写过的邮件,追加了一封邮件,大意是我换了新的研究环境,有了新的研究进展,希望能把一些重要的结果在他们论文上分享给全球的同行们,然后我还说,你应该知道,现在北京正在开奥运会,希望你多关注这场盛会并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然后我把投稿的论文编号也发给他,希望他能关注并处理。没想到,过了不到1天,主编给我回复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邮件,感谢我对他们期刊的关心,并说自己最喜欢看跳水和体操类比赛,讲了几个我不知道的名字的运动员,最关键的是,他说收到我的投稿了,会尽快让同事处理。然后,我的这篇SCI论文从投稿到修改到接受,只用了26天的时间。你说老外不讲私人感情吗?我觉得他们肯定是讲的,毕竟都是人嘛,和你聊的很好,而且你的论文做的工作又不错,加急给你发表了,也就是他们举手之劳的事情。老外也都讲感情,这个发现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我每次投稿都要找个主编或副主编邮件聊聊天,结果2008年的暑假,我搞定了3篇SCI论文。有时正在看中国队的比赛,夺冠热血沸腾的时候,一封邮件提醒弹出来,是SCI核心期刊的论文录用通知,那种美妙的、刺激的、眩晕的愉悦感觉,不做科研的人永远体会不到,也许像吸毒后的感觉。但吸毒是短暂的、要命的,而科研成就带来的愉悦是永恒的、健康的。这样的日子过了1年多,有一次和导师聊天,他说一直在思索除了单纯的做器件追求性能,他更想把器件具体的应用到某个方向,开拓出一个应用领域,但这几年下来,他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方向,如果找到了这样的方向,他很想发一篇Applied physics letter的论文,这是他年轻时候的一个小心愿,不过到现在还没实现。我听了心里一哆嗦,这怎么和我最近几个月在实验室里没事瞎琢磨的想法那么一致呢?我也想干这个事啊,我都琢磨了很多具体方案了啊,你不问我都不知道怎么说啊,我努力帮你发个APL圆梦好了啊。再加上我平时也关注娱乐新闻,当时张国荣自杀还没几年,梅艳芳也患了宫颈癌去世了,我因为《胭脂扣》喜欢这两位明星,心里惆怅了很长一段时间。我看了一篇国外的报道,梅艳芳的去世是因为当时对宫颈癌的HPV病毒没法做到早期筛查和分型检测,HPV病毒有很多个亚型,最致命的有6种,每一种对应的治疗手段和用药都要有所区别的,所以不能做到早期筛查会出人命(因为早期的病毒在体液中的浓度含量很低很低),筛查出来之后,无法做到精确分型,也会因为治疗手段的不太对症而延误治疗。这些事情,我都考虑过很多天了,我一直在想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今天导师既然主动提起,我立刻满怀激动的和导师谈了2个小时,并把我的具体实验方案和如何检测讲了一遍。导师听完以后一直笑,可能他也觉得我讲的不错,问我这些想法怎么来的,我说我天天都在考虑这些东西啊,其实他不知道的是,我这2月和搞生物检测的另一个同学谈过几十次了,他说针对HPV每个亚型目前已经有特定的标记物了,每种标记物只认识对应的其中一个亚型,对其他的都熟视无睹,标记物就像触手一样,会紧紧的抓住它认识的那一个亚型的病毒细胞。我内心里喊了一句WOCAO,思路来了:我用纳米磁性粒子修饰到病毒细胞表面、用微流体芯片分成不同检测区域、每个区域修饰不同的标记物、每个区域的标记物对应抓取不同的HPV亚型细胞、哪个或哪几个区域细胞抓的多、哪几个区域的纳米磁性粒子就多、我的传感器去检测哪几个区域的磁型号更强,不就可以检测出体液样本中包含哪种或哪几种HPV病毒了吗?而成熟的PCR扩增技术又可以解决早期病毒细胞浓度极低而检测不到的问题,从而解决早期筛查的困扰。怎么做高性能传感器、怎么刻蚀微流体芯片、怎么制作纳米磁性粒子、怎么在微流体芯片检测区域表面修饰标记物、怎么在病毒细胞表面修饰纳米粒子、怎么PCR扩增、怎么处理弱磁检测信号,我和同学两个人一合作,全部都搞定了啊。兴奋,激动,我一下子又找到了硕士阶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感觉,我仔细查过文献,全球的科研圈,压根没有人用我们这种传感器做过这样的研究,这次导师主动找我聊,正好我把想法全盘托出。导师继续微笑着看我,当场批了10万块的预算,让我买各种耗材就开始整了。2009年,整个一年我都很忙碌,按照之前的思路,各项试验进行的很顺利,我们一气呵成,在APL上刊出了研究成果,主编对我们还美言了一番,感谢选择他的期刊之类的话。反正也不重要了,我已经和导师举杯相庆了,我帮导师完成了课题组发表APL的心愿。导师问我接下来的想法,我说我们的高性能传感器,除了检测HPV,还能检测胃癌、肺癌、前列腺癌等各种标记物能识别的癌症细胞,能早期筛查和分型检测,我要像开挂一样的发表论文了。说干就干,2010年我们又转向胃癌细胞的检测,改进了微流体芯片和传感器结构,顺利发表了两篇更高水平的论文,其中一篇在Biosensor & Bioelectronics上也是快速发表,这个杂志当年影响因子6.5,那时还没现在这么多灌水的,现在影响因子都要破10了,JACS感觉到了压力。其实按照正常的发展路径,我接下来会成为一个科研能手,手握大把高质量论文,顺便申请一堆专利,承担各种国家的研究项目。但人生总是充满了变化,谁又能说的清楚呢,有两件事情的发生,对我接下来的人生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2010年,发生了两件对我很重要的事,第一件事是学校基本不再留博士毕业生任教了,这让我的导师很遗憾,原本我们计划好让我留校,然后在新领域大干一番,因为3年时间里,我已经以一作身份发了8篇SCI核心期刊,加上和别人合作的,共计14篇论文,影响因子累计40多了,而且手里正在做的实验和相关结果,已经够再发7~8篇高水平论文了,甚至冲一冲Nature materials子刊(材料应用领域的终极神刊,影响因子40),都是有可能的。用导师的话讲,我一个人可以顶别人一个课题组加起来的成果了,但现在政策变了,我没法留校了,他感觉非常遗憾。他建议我去国外读博后,然后再回来学校,有了国外的经历,就可以满足留校资格了。因为当时那几个和我是竞争对手的课题组,一直追我的进度,而且也在跟着我转向传感器进行生物检测的方向,这三个课题组的负责人都给我写邮件,法国、美国还有西班牙,邀请去做个博士后研究,然后可以考虑留下任教。面对导师的建议和国外几个课题组的邀请,我最终选择了放弃,原因是我不想继续做科研了,我要换个人生方向。让我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源于2010年初我参加的一次在线会议,那是一个传感器国际论坛,在新加坡,我因为没有争取到经费支持,没能到现场参加。通过视频,我观看了日本那个叫Mohri的学者,做了关于磁传感器芯片的演讲,这个演讲简直给我留下了巨大的阴影,让我明白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本来这个叫Mohri的学者,之前也一直在做和我们类似的器件研究,后来我们转向生物检测应用,他们就没有声音了。我因为做了一点生物检测的工作,发了几篇论文,就开始琢磨这个东西应该可以产业化的,但我们搭建的实验平台粗大笨重,信号处理都是PCB板级的电路,高频信号激励是买了一台笨重的阻抗分析仪还有一台信号发生器,整个实验系统满满当当占了半个实验室。但是,这个Mohri教授,沉寂的几年,他竟然找到日本爱知钢铁投资了他,把传感器的敏感单元、信号处理、阻抗匹配、高频信号激励、电磁屏蔽等模块,全部集成化做进了一个2mm*2mm的封装芯片里面,然后给日本的手机厂商供货,开始做手机里面的电子罗盘和地磁方位检测了。这个讲座让我整个人是崩溃的,2mm*2mm的面积是我的传感器敏感单元的尺寸,而其他的环节,我用了半间实验室的面积,人家却都集成都芯片里面了,而且已经过了研发的阶段,而且已经给手机厂商供货了,而且都申请了很多专利了。虽然单片的性能比我的差一大截,但在手机领域的应用,人家Mohri的产品是够用的,我只能用一大堆笨重的仪器,去做各种生物检测然后刷论文,离实际变成集成化的产品,还差了十万光年距离。我开始怀疑我的研究方向的意义,我从事应用科学研究,就是应该像Mohri一样,把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去推动某一个产业的进步,但看着我那一大堆笨重的仪器,又有种深深的无力感,就算再牛,我一个人也搞定不了这件事,这是个系统工程啊。爱知钢铁给Mohri配置了50人的研发团队,涵盖电子、半导体、传感器、芯片封装各个领域的工程师,而我有什么,我就是一个孤单的螳螂,高高举起手臂,却推动不了事业的车轮。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08年无意间做的一件事情,在2010年我面临人生抉择时,开始发挥作用了。我之前讲过了,和管实验室的老师关系处的很好,实验室的设备我基本都会使用,机缘巧合下,我认识了一个已经毕业的师兄,他回来学校想做一些实验,关于陶瓷材料掺杂和烧结的东西,那两个破设备几乎都没人用,像垃圾一样丢在那里。听说我会使用,已经毕业的师兄找到我,给了我一些样品,让我帮他做实验,我有实验室的钥匙,晚上10点后,其他人都走了,我一个人留下来,一边制作我的薄膜传感器,一边帮师兄做样品。2008年9~12月,4个月的时间,我做了6个批次的样品,师兄很感激我,请我吃了一顿酸菜鱼(还记得工程硕士的同学也请我吃的酸菜鱼吗?),然后给我讲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他希望我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做下去。我看到命运之神向我招手,他手指一个充满挑战的方向,让我冲上去,挑战未知的困难。师兄给我的样品是一种陶瓷芯片,是非常好的产品方向,07年国家要对机动车实施排放管制,所有汽车都要出厂强制安装,但是当时,全球只有德国、美国、日本三家公司有相关技术储备,中国这一块市场注定被别人垄断。师兄给的样品正是这个方向,他委托我做的样品,经过几家机构的检测,性能相当不错,接下来,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代工厂伙伴,把这种陶瓷芯片批量化生产,然后在经过集成化的产品封装设计,把信号传输、热保护、抗振动、机械固定等装置与芯片集成起来,做成终端产品,与发动机匹配使用。国外几家公司的技术严密封锁,核心的芯片工艺没有人能够接触得到,也不会对外销售,只能靠自己做出来。我和师兄只做出了初版的芯片产品,还需要优化才能量产,而且后续还牵涉到封装设计和匹配使用,我们对这些一无所知。想了解全套的东西,只有到一家国外一线的汽车公司的发动机部门去工作,还要正好负责这一块产品的开发,那就可以以客户的身份,了解这些东西。但是说起来容易,哪里有那么正好的机会,一个大牌的汽车公司,正好发动机部门有这个新产品开发的职位空缺?机缘巧合,天赐良机,2010年12月,某一线国际品牌汽车公司,发动机研发部招聘,有个职位专门负责这个新产品的开发,和师兄商量之后,我毫不犹豫的投了简历,干脆利落的被录用了,工资对于刚毕业的博士来说也算不错。不能让我留校,导师为了补偿我,就让我提前毕业了,还帮我争取到了校级优秀毕业生和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我很感谢他,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科学方法和科研精神,让我终生感激。临走时,导师单独和我长谈了一次,他说的一番话,我觉得很好的诠释了博士学位的意义:得到博士学位不是终点,不代表你以后能比别人成功,但博士学位能代表的是,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做好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就这样,我告别了博士导师,告别了科研之路,踏上一场未知之旅,但我没有任何犹豫,我要追寻的东西,已经不在校园里了。不知不觉已经8000字了,博士阶段告一段落,但博士毕业后的经历会更刺激。看一个凡人如何在人生路上步步修炼,所有内容都是真人真事,和大家一起分享。三、博士之后2011年开始工作了,工作的前2年,我和刚进入博士阶段一样,每天都在接触和吸收新的东西,由于核心芯片已经做出来了,我很快能理解总成产品的各种技术细节,而且我每天在琢磨的是,如果让我来研发和生产这个产品,我应该如何改进,可以做的更好。工作2年之后,每次到供应商那里,他们都有点怕我了,因为我提出的问题他们已经开始回答不了,他们不敢在我面前有任何的隐瞒和虚假数据,我对产品了解的深度已经超过了他们。到第3年结束,我觉得差不多了,这个职位已经没有更多可以让我学习的东西了,我和师兄商量了一下,计划第4年离开汽车公司,开启属于自己的事业,但在离开之前,还有两件事必须完成:1 和代工厂一起努力,把我们核心的芯片产品批量生产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的问题解决,成品率提升到90%以上;2 我必须自己组建创业团队,然后去找投资机构,拿到天使轮融资。第一件是技术上的事,总归是能解决的,我们加班加点、多多搬砖,逐渐能达到量产的标准了,但是第2件事,我又开始懵了,刘姥姥又一次进大观园,完全不知道怎么去做,只有查资料慢慢学着准备。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本电子书,叫《给你一个亿,你能干什么》,里面有一个章节叫商业计划书 (BP) 的21条军规,特别感谢作者查立先生,我按着他讲的内容,一步步操作,最终做出了一份当时自认为很满意、但现在看起来比较垃圾的第一版BP。然后我准备各种资料,学着展示产品和性能测试报告,组建技术/质量/采购/生产管理的团队,向别人描绘市场前景,做财务分析,做盈利预测,做现金流量预算,做SWOT,用了1年的时间,在朋友的介绍下,有两个天使投资人的资金到位了,感谢金主爸爸,可以放开手脚干了。2015年我从公司正式离职,最后的一年感觉挺对不起主管,我经常迟到早退,去筹备自己的事情,但主管还是宽容的忍受了我一年,大概也是因为其他人没法专业而深刻的管理这么多传感器产品吧。临别时,请主管和同事们一起吃了一顿酸菜鱼 (第三顿了),主管祝我前程似锦,我祝他以后别再有我这么不听话的下属。然后他好像受到了我的启发,在我走后的3个月,也麻溜的离职,跳槽到杭州湾南岸去了,据说工资翻了一倍还多。2015年,我和师兄的芯片已经可以稳定量产了,我基于前面4年的工作经验并融入很多改进优化,在2016年终于有了完全自己制造出来的总成产品,并趁热打铁申请了一系列专利。2016年又发生了两件影响重大的事情,可能是我在做天使轮融资的时候,讲了太多次BP,导致我的演讲技能大幅提升,讲起项目口才就好的不行。我参加了一个领军人才项目评比,滔滔不绝的向很多专家评委进行介绍,由于产品有独创性,芯片是自主产权,而且市场前景巨大,公司成立一年就开始有销售收入了,项目答辩取得很好的名次,拿了300万政府资助,对创业初期起到了很好的资金补充。当地政府看我这么能讲,产品又好,就怂恿我去参加省里的创新创业大赛,我去了又是一顿讲,拿到了第二名,领导很开心,然后省里市里都给公司奖励,省市的领导接见我,还不停到公司走访,给了很多支持。他们的态度都很诚恳,能看得出对核心技术、对踏踏实实的创业者那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鼓励,以至于我和他们都成了很好的朋友。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尽快把产业做大,打破垄断格局,我可以收获成功,他们能得到一家成功的企业,带动就业、带动税收、带动人才的聚集。这种良性互动的局面在中国沿海省份已成普遍现象,让更多的技术型企业成长起来,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成功必须要做的事。2016年的第二件大事来了,我记得那天是科技局的一位局长和我约了时间,他说每年科技部都会举办一次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我在省里取得了好名次,他们决定推荐我参加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局长一脸严肃的和我说,已经四年了,他推荐的本地企业,没有一家通过预赛并进入半决赛的,我问大概多少家进行比赛,局长说各省推荐能进入国家赛的,基本是按照每个大的行业1000名,到国家赛的预赛里从1000家企业选出100家进入半决赛,然后半决赛从100家选出10家进入决赛,两轮10进1之后,基本剩下的10家都是非常厉害的企业了,大家再争冠亚军和第三名。我说领导啊,你是不是觉得我比较能吹,才推荐我去参加的,这么残酷的淘汰赛,我也没底啊。领导笑了,说你这样的博士真不多见,技术专家,口才又滔滔不绝,也不紧张,我看好你啊。说不紧张是假的,当我一个人背着包,坐上去参加大赛的高铁时,心里是惊恐不安的。1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们,把我丢进去都找不到在哪里,完全不起眼。但我在准备PPT的时候,一直回响着博士导师说的话,一篇论文、一份报告、一个项目,最核心的灵魂在于你把创新性讲清楚,最好的创新性不是你比别人做的好,而是你做了别人根本没做过的事情,开创了一个领域。我的产品,放到世界范围肯定不是原创的东西,因为有3家国外巨头公司已经做出来了,但是放到中国范围内,除了我根本没有人做过啊,我决定从这个角度开始讲。比赛时是10个企业分为一组,PPT讲完第一遍,我以小组第一从1000个企业里杀出来,进入到半决赛;PPT讲完第二遍,我再次以小组第一从100个企业里杀出来,进入到总决赛,这时,只剩下10家企业了。出人意料的,是总决赛的前一天晚上,在酒店的会议室里,大赛的带队老师,把我们10家企业都召集在一起,说了一些恭喜的话,让我们加油之类的。然后又很严肃的说,你们10位入选者,都是博士学位,国家想在未来的10年内,从本土选拔近万名专家人才,入选“万 人计划专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国家要转型升级,要科技强国,没有专家人才,都是空谈,而这一万多名“万 人计划专家”,就是科技强国的领军者,国家迫切需要你们。这次请你们来开会,就是想告诉大家,你们都是博士,如果明天能进入前三名,科技部有一个大赛通道,把你们推荐到中组部,再经过一轮答辩和评选,就可以入选“万 人计划专家”,希望你们把握这个弥足珍贵的机会。老师的一番话讲完,我看了看其余9个家伙,好像眼睛都发红了,身上已经散发出隐隐的杀气,看起来明天要拼命了。不由得心中一寒,也赶紧假装很有杀气的样子,不能在气势上先输给他们。回想起大家的杀气,我吓得夜里一直睡不着,我总觉得按照之前预赛和半决赛的套路,只讲创新性是不行的,要有一些更打动人的东西。我翻出来几只芯片样品,小小的,拿在手里,那样的不起眼,但又充满了科技感和铜臭味,我盯着它们看了一个小时,我决定,我不再只是强调创新性了,我要讲一个关于芯片的煽情故事。12个小时后,我排在第6顺位出场,听完主持人的转场介绍,我从位置上站起来,伴着场下的掌声上台了,PPT投放在巨大的屏幕上,镁光灯在眼前聚焦,我看不到台下的任何人,我仿佛回到了学校夜晚12点的实验室里,静悄悄的只有我一个人不停的奋斗着。我从口袋里掏出芯片,举在手上,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芯片的故事,这个记载了我8年青春回忆的小物件,就这样被我举着,竟然感觉沉甸甸的,我想起了这些年的辛劳、奋斗、挫折、彷徨、希望、喜悦、兴奋、刺激,就在这个时刻,浓缩为8分钟的演讲,与大家分享吧。我已经不记得当时的细节了,只记得自己讲完后,鞠躬致谢,恍惚中看到台下有很多人站了起来,连绵不断的在鼓掌,持续了半分钟还没有停下来。时间定格在10位参赛者都结束了演讲,计分屏上我的名字排在第二位,我揉了揉眼睛,没错,我是总决赛第二名了。科技部信守了他们的承诺,2年半之后,通过新一轮的答辩和选拔,我入选了中组部国家万 人 计划专家,我会和另外一万多名专家一起,成为国家科技强国、升级转型的领军者,在这个古老的国家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与国外的竞争对手展开厮杀,最终杀出一条血路,加冕为王。我和师兄创办的公司,从16年开始到现在,每年的销售额都以2~3倍的速度增长,后续还会增长的更快,公司的估值今年也到了5亿(是估值,不是个人资产)。但我们依然买不起大别墅,不舍得换保时捷,依然加班到夜里12点以后,依然把公司利润的大部分都投入到研发中去,依然出差的时候不舍得住超过400元的酒店,依然像守财奴一样守着投资人新投入的几千万现金不敢乱花,但我们从学院里那个阿里巴巴宝库学到的东西,还有我们可以手撕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功底,可以让我们再开发出几款市场容量过千亿的科技产品,可以再组建几个团队,再创办几家估值超过5亿的公司,再开拓几个无人涉及的研究领域。后记在美丽的丽江古镇,有一座雪山,终年云雾缭绕,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阳光也无法穿透云层。传说只有本领非凡、与山齐高者,才能看到云朵以上的风景。世间虽少有非凡之人,但看过者,无不终生称道绝世美景。不工作的时候,我喜欢叫朋友们一起打王者,一起吃鸡;我喜欢没事就去逗逗狗,撸撸猫,和小朋友一起到处玩;我喜欢所有Alan Walker的歌,不开心的时候就一直听;我和朋友到迪厅蹦迪,吃火锅撸串喝酒,K歌到深夜;情人节还有结婚纪念日,我给老婆买花买钻戒买LV包;我到菜场买菜经常被坑,去小区扔垃圾没分好类会被骂;身边的人,几乎很少知道我上面讲的那些硕士、博士还有创业的事情,我平时展示的,只是我想展示的,那云朵以下、接连地气、炊烟袅袅的风景。而云朵以上的风景,只有与山齐高者才能看到,你没看见,不代表没有。就像你不会手撕麦克斯韦方程组,没看过杨-米尔斯理论的推导过程,你就不知道杨振宁的伟大紧随麦克斯韦之后,薛定谔和霍金与他相比,都是弟弟。你所看到的,只是他82岁那年,与28岁年轻妻子的传闻。疫情还没爆发的1月初,我去了一位朋友的公司,他是很早就归国的行业专家,在贝尔实验室和西门子待了十几年,办了一家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然后回国创业。到公司的时候,他开发的机器人正在惟妙惟肖的讲课,对着摄像头给孩子们网络直播,脸上的表情还可以各种变换,憨态可掬。坐在他的办公室喝茶,桌子上也有个机器人,这位朋友和我聊他在美国的经历,聊自己的最新产品。然后他扶着桌上的机器人,打开一个开关说:“我经常喜欢把机器人比作我们的国家,你看头部的这个处理器代表政治中心,胸部的电池包代表驱动发展的工业动力,双腿是支撑国家的农业基础,手臂代表执法机构,嘴巴代表外交和宣传部门,体内的各种电线电缆代表交通网络,漂亮的衣服、面容和发型代表娱乐业和服务业。”然后他顿了一下,打开机器人的后背开关,里面露出两个像液压挺杆的支撑柱,牢牢支撑着机器人沉重的金属躯体,他指着两根支撑柱说,“搞技术和研发的都在这里了,有了我们,国家可以顶天立地的站着,不用卑躬屈膝,也不需要下跪乞求,我们是脊梁。”如果让我选出人生中最幸福的两件事,那么第一件,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遇见我孩子的妈妈,而第二件,就是选择读博。仅以此文,纪念过往。文章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366627317/answer/1151278214
导读:没有博士学位的人,读完此文,不必嘲笑博士。归根到底是学术生产线出了问题。学术越来越水的背后是全民精神下沉。请问,现在大学教师中,除了“课题”需要,保持主动阅读习惯而且阅读有质量的人,还有几个?读博士,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养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对超越课题和论文、纯粹受精神需求驱动的阅读和思考的真诚热爱。然而,这样的人不能说没有,但极为少见。2011年,我到一所985大学读博士。我发现,有真才实学的博士实在不多,根本不爱阅读的平庸之辈却不在少数。即使是有些天天捧着书看的博士,同样言谈乏味,思维僵化,几乎看不到半点思想的火花,因为阅读质量低下。除了只会往大脑填装知识片段,用复制粘贴的功夫拼凑论文,品位、情怀、审美均与他们无缘。他们的家居环境和形象气质,真的很难跟知性挂上钩。2011年5月,参加博士复试的时候,在这所985高校的校内宾馆认识一位同来复试的教育学博士生。同住几天时间里,他发表的一些“高论”让我目瞪口呆。文科本科硕士都读完了,他的世界观还停留在几十年前“千万不忘阶级斗争”的阶段。他说,民营企业家都是剥削阶级,应该被全部消灭。一个三观如此扭曲的人,竟然能进入985高校文科专业博士复试而且顺利考上,可见招他的教授眼光有多差。三年时间里,我还看到很多让人叹为观止的学术“奇观”。一位连马克斯.韦伯都没听说过的高校外语教师,考上欧洲某国史博士;一位连学术论文选题基本规范都不知道的人,被招进来读历史学博士;读了三年中国近现代史博士,毕业之前还连历史学家许倬云是谁都不知道的人,竟然能发表多篇南大核心期刊论文,获得历史专业国家奖学金。不要说“人家不是研究这个,为什么要知道这个人。”作为一名博士,如果连本领域最著名的国际学者是谁都不知道,那实在是太不合格了,其基础知识和学术功底非常让人怀疑,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一个个把“研究”做得风生水起。论文数量、学位——而非文化素养和真实水平——赋予了他们无尽的幻觉和优越感。有些博士甚至浅薄到认为:“我们学校毕业的博士,气质普遍比XX大学的博士气质好。”2008年浙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一所末流大学读完本硕后,考上浙大的政治学博士,站在操场上,学校和学历的双重身份转换,让他自我感觉好到几乎要飘起来。跟他聊天发现,学养和阅读还不如优秀的本科生。一位浙大人文学院的文学女博士,自我感觉好到,你多看她一样,她就认定你是喜欢上她这个“知识女性”。就是这位“知识女性”,读到文学博士了,还连茅盾文学奖作品《芙蓉镇》的作者古华是谁都不知道。不说是博士,看她擦的口红和胭脂,你很难相信她的职业与书有关。......问题出在哪里?首先是求学动机。目前,在985高校,外校考进去的硕士研究生,至少一半来自地方院校,至少三分之二的博士生,本科来自地方院校。他们当中有真诚爱读书的人,但是更多的人考研读博是为了改变出身,增加就业机会。985高校处于中国学术圈子的核心地带,985本科生一入大学就开始接触和了解国内学术圈子的真实情况。他们知道什么是学术,自己适不适合做学术,国内学术环境适不适合自己。于是,要么他们纷纷选择出国深造,要么放弃读研读博。少数留下来读博士的,大都是因为不用考就有了直接攻读博士的机会。本人非歧视地方院校。它们的学生为了工作,考研读博无可厚非。学术大环境的现状绝非他们造成的,我只是想指出,当读博士的主体求学的动机主要不是为了知识,而是为了改变身份和就业,甚至对学术存在严重误解(以为跟期末考试一样,背背书、查查资料就是学术)的时候,整个学术大环境的持续恶化将不可避免。应该努力通过提高地方高校学生培养质量,以克服未来“读博大军”的精神短板。其次,博导招生不全是出于学术考量。有一次,我在某985高校校内bbs发起登山活动,来了好几个管理学院硕博连读生。一见面看到真人,我非常惊讶:全是本科毕业马上跨专业读博士的二十岁出头的妹子,一个个白皙粉嫩到手轻轻一捏就能挤得出水来。国外名牌大学管理学博士一般只招有实战经验的人来读。眼前这些女生没有一点社会阅历,连自己可能都还管不清楚,如何研究管理学?留心观察不难看到,有些(非大多数,更不是全部,别对号入座)实践性比较强的文科专业教授非常喜欢招年轻女博士,因为经常可以带出去做调研,住宾馆。厦门大学教授吴春明就是一个典型。当然,这一类事情未必全是“吴春明们”的错。还有很多“吴春明”没有被挖出来,因为他们的女博士都顺利毕业,交易顺利完成。第三,博导的科研项目需要一些跑腿干(体力)活的助手搜一搜知网文献和近年出版的学术著作,就会发现,人文社科研究越来越沦为体力活。仅仅靠收集和梳扒资料,整理数据,再用挖掘出来的所谓“新材料”,加上花拳绣腿式的解读,就能拼凑整理成一篇学术论文或著作,根本提不出原创性的见解。正因为是体力活,开展一项研究所需要的前置知识储备就不那么重要。博导们非常清楚,博士只要招进来,两篇核心(靠关系)能搞定,几乎没有毕业不了的。所以,他们根本不在乎博士生的个人潜质......因此,有时,越是不爱读书的人,招生的时候,反倒越受博导青睐。因为越喜欢读书思考的人,越是兴趣导向,越有自己的认识和想法,所以,越不愿意参与自己不喜欢的研究课题。把不读书、不思考的人招进来读博士,让他们参与什么课题,他们就参与什么课题,反正他们对什么课题都没有多大兴趣,只想用听话合作来换取毕业和学位。读博士期间,他们的选题就是导师科研项目的一部分,材料全是导师提供,论文框架也是导师拟定的。他们读博几年所做的全部工作就是协助导师完成课题需要的体力劳动(跑腿、码字、整理资料、调研)。作为回报,博导帮助他们发文章、过答辩。于是,一项交易顺利完成。当科研越来越沦为交易,当交易越来越普遍,做交易的人全都忘了自己在做交易,他们都把交易当成了科研。在本科阶段,同一个专业所有学生修的课程大体相同,分数高低的差别,让学生们能自觉意识到,别人也能相对容易地判断出,谁在某些方面不如谁。所以,本科生有高傲的,也有谦卑的。到了博士阶段,每个人的专业、选题和方向不一样,失去了可以相互比较的共同尺度,却拥有了 “我是专门研究……”的万丈光芒。正因为这个“专门”,非本专业同一个研究领域的人,很难对他们的真实水平做出评价。这正好为南郭先生式的学术混子们提供了容身之处。如果一个人阅读面足够宽广,知识视野足够开阔,他就容易跳出“自己”,在一个大的坐标上审视自己。这种人一般能保持理性的谦卑。如果一个人缺少阅读兴趣,或阅读质量地下,知识视野仅局限于自己“研究”的领域,他就很难跳出“自己”以看清自己。于是,越专,就越容易装。越装,就越容易给自己或被别人戴上高人面具。读博士,没有让他们知识增长多少,而是让他们脸皮变厚了很多,因为博士毕业,他们再也不会为自己从未读过巴金的作品,却拥有文学博士学位感到羞耻了,因为手里有了“我专门研究巴尔扎克”这块金光闪闪的遮羞布。(此处的“巴金”和“巴尔扎克”仅仅指代学科领域不能绕过的重要人物和作品。)由于头上顶着“专门研究……”的光环,光芒太耀眼,以至于他们比普通人更难看到自己精神世界的贫瘠。他们愿意一辈子就守着那口井,靠着井里不断挖出的、很难通过同类比较来确定真实价值的“矿渣”混饭吃,对井外的世界毫无好奇心。那口井不但是他们生活饭碗的来源,也是他们“学术地位”的根基。为了行文的方便,本文把博士单独抽出来谈。文中的“博士”指代把人的心灵分割成块状的学术生产体制。所以,我的批评同样指向副教授、教授、博导。他们中的很多欺世盗名之徒一直是用“专门研究”来掩盖真实水平。最后,还是那句我一再重复的老话:一个人的学养和品位,来自超越功利目的——而非服务于课题和论文的——纯粹出于精神兴趣的自由阅读。
前几天,华为总裁办的一封内部电子邮件在网上疯传,内容是关于华为对八位2019届顶尖学生实行年薪制管理的通知。最令大家震惊的是这几位顶尖学生都是名校博士学历,而且年薪最低89.6万起步,最高201万。远远超出一般应届毕业生的薪资水平!对华为的“大手笔”,其实大家已经早有耳闻了,华为虽然奉行“狼性文化”,加班比较多。但是在给员工的薪酬方面一向是十分舍得的,家境一般的学生进华为“五年买套房”,不是一句笑谈。而此次超高薪聘请的应届博士生的专业背景大多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计算数学等热门前沿行业有关。可以看出华为为了招揽顶尖人才的不遗余力了,在薪资上就远超其他企业了,而这还是仅仅针对应届毕业生。华为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一直都很高,早在今年6月20号,任正非就在一次内部会议中表示,今年华为将会从全世界招募20-30名天才少年。而明年还计划从世界范围招进 200-300 名天才少年。任正非还将这些天才少年比喻为活跃组织和队伍的“泥鳅”,这些人钻进华为的队伍后能够激活华为的队伍,未来就靠这些人才来"打硬仗"!面对如此高薪招募应届博士,大家也有疑问为什么华为会这么做?其实这与华为之前博士离职率居高不下有关系。此前有数据显示,华为研发体系博士类员工近 5 年累计平均离职率高达 21.8%,待满四年的博士比例不足六成。华为总裁办也曾连发三份电邮,反思博士人才的流失情况。邮件指出了其中的一些问题,而其中最让人诧异的是博士群体们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在调查中,超过半数的离职博士表示离职的主要原因是岗位与个人技能不匹配、主管技术能力弱导致自身发挥受限、自身特有优势无法发挥等。华为还在邮件中分析了博士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造成博士离职率高的原因包括:工作安排随意,用非所学;转岗难,无法人尽其才;领导、管理水平落后等。同时华为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通过邮件也看出了华为这次为了招揽和留住博士下了很大的决心,这次重金招募应届博士也不足为奇了。毕竟科技创新才是第一生产力,有了顶尖人才才有了创新的基础。希望华为公司能够在将来创造出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本科生烂大街,硕士生很快也要烂大街!虽然本科生太多,但现在有些专业的本科生很尴尬,就业真的不好。比如材料物理专业,本科毕业找工作很不好找,至少普遍都不满意;即便考上硕士,如果打算硕士毕业就工作,更尴尬。这样一个专业,其实就是为博士准备的。为什么本科尴尬?看看材料物理专业毕业生的定位:要么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只能去相关企业、事业、技术、行政管理部门;或者从事科研和教学,只能去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上学期间,材料物理专业所学方向是凝聚态物理、半导体物理、电子材料、微电子器件等,什么量子力学、统计物理、普通物理等等。这些东西很高大上,研究出新东西也很有用,前提是要研究出成果。对于本科生来说,学得再好,也只是一只脚刚刚踏进专业大门,如果专业是盖房子,学习优异的本科生只是打好了地基,更何况大部分本科生的地基都没打牢。出去工作,去钢厂、车企,专业决定了未来发展不会很好!为什么专业只是为博士准备的?还是看看材料物理专业的就业,要么是研究、开发、技术,要么是科研、教学,所有这些都跟学术科研有关。学术研究要什么人?博士学历是起点,好点的单位要海归博士,海外名校的海归博士。对于博士来说,如果发表了好的论文、做过好的项目、有好的成果,找一个不错的科研单位也不错。如果适合做科研、自己也有兴趣,可以去国外做个博士后,给自己镀镀金。这里的镀金不是海归的身份,而是做出实实在在的成果,为自己未来的就业增加谈判筹码。为什么硕士更尴尬呢?本科尴尬是因为理论水平低,只是打好了地基。博士理论水平很高,未来可以找一个科研单位或者高校,投身学术,做一些学术方面的研究。硕士呢?理论水平跟博士差很远,比本科高一点,也只是高一点。材料物理专业天生是做科研的,所以,硕士成了高不成低不就。做学术研究的话,自身水平不行;不做学术研究,跟本科生也没有太大优势。关键自己多读了三年书。如果在学校没有很好的收获,在学校三年不如在社会三年。这就是为什么说材料物理专业只适合博士,而硕士最尴尬的原因!有关高考选择高校的材料,已整理完毕,没有水分,从普通人角度,全是落地的建议。欢迎关注+私信+邮箱,会免费分享给大家!高考专业选择的材料正在整理,整理完毕后会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