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硕博通老师获悉,受疫情影响,原本定在2020年3月份举办的中国社科院在职博士面试工作,改到2020年4月18日进行,面试也是以网络面试的形式开展。有志于今年报考社科院在职博士的朋友们注意了,不要错过。社科院是国内唯一可招收在职博士的院校。具有单双证通道。社科院是国家部级单位,与教育部平级,再一点我们的师资力量与博导,没有任何一个院校可比。本次2020年社科院在职博士对学员要求有变化,要求学员硕士学位满五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以上、或论文3篇加个人专著一部、省部级科研奖项3等奖提名、通过研究生院的考试。本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职博士报考人一般要求45周岁以下。如果年龄超过,会考虑学生的综合社会层次,有机会破格录取。需要注意的是,2020年在职博士没有名额限制,只要满足条件,我们就授予学位。没有录取比例。面试前需要提交的材料有:报名需要携带的资料:身份证原件、复印件、硕士学位原件、复印件、一寸照片4张、报名费800元。有同学问硕博通老师,今年在职博士面试难不难?作为学术深造高端教育类型,在职博士的各类考试确实存在一定难度,但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现在我们通常把在职博士分为免试入学的单证在职博士以及需要考试入学的双证在职博士,这两种报名方式的难度也是不一样的,且区别较大,下面具体看一下。 首先是单证在职博士,这种方式无需考试入学,只需要参加院校的笔试合格者即可入校学习,难度较小。而比较而言,双证在职博士难度略大,需要参加统一考试,但相对于全日制博士入学考试而言要简单。以社科院研究生院国学在职博士为例:考试分为初试、复试两个阶段,初试采取笔试方式,约为每年3月11日-3月27日考试。复试于5月份进行,具体时间由院系另行通知,考试科目分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 更多问题,请关注硕博通老师的百家号吧。可以私信我。最后祝今年的考生考试顺利,尽快毕业拿到梦寐以求的博士学位吧!
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职博士已经正式开始招生了,硕博通老师发现,很多想报考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职博士课程班的同学问很多一样的问题,经过两个月的记录,筛选,我将同学们都会问的问题汇总成条目分享给大家:问:硕士学的是其他专业能就读吗?答:我们对你硕士所读的专业没有要求,只要你目前所从事的行业与金融或经济相关或者你之后有想朝金融经济方向转型的想法,都可以参加学习。问:全日制博士与在职博士有什么区别?答:统招博士与在职博士的区别在于,在职博士是宽进严出,统招的是严进宽出,在职的博士主要是以发表论文、写专著、省部级奖项等为获得学位的条件。问: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博士是否可以使用?答;近3年内的都可以,但得是在核心期刊发表的。问:异地学员如何上课,可以通过视频学习么?答:不可以,但是如果因为工作原因确实安排不开,可以请假,请教务老师把课件发给你,或者跟下期班补课。问:需要准备哪些资料?答:报名需要携带的资料:身份证原件、复印件、硕士学位原件、复印件、一寸照片4张、报名费800元。问:导师如何选择?答:在课程第二学期,双向选择。问:英语有什么要求?考试是参加国家统考么?答:入学考试不考英语,毕业后申请学位时研究生院有英语考试,这个考试难度为四级到六级。问:发票如何开?答:社科院统一开具发票问:针对于有的学员认为我们就是一个课程班如何回答?答:我们不是课程班,因为我们是可以申请博士学位的,我们在职班的学分社科院研究生院是完全承认的。问:费用可以优惠么?答:不能优惠,这里是社科院,正规办学。问:博士论文有导师指导么?如何能保证通过?答:有导师指导,不能说保证你通过。要认真对待。问:社科院博士最亮点的优势是什么?答:国内唯一可招收在职博士的院校。具有单双证通道。社科院是国家部级单位,与教育部平级,再一点我们的师资力量与博导,没有任何一个院校可比。问:入学考试都考什么?有考前指导么?答:入学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考的是与经济相关的主观题,面试是社科院院所领导做单独沟通,了解学员的的综合能力。问:报名的程序是怎么样的?答:填写报名表-----发送入学考试通知------进行笔面试------发放录取通知书。问:申请博士学位需要哪些条件?答:硕士学位满五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以上、或论文3篇加个人专著一部、省部级科研奖项3等奖提名、通过研究生院的考试问:应届硕士毕业生是否可以报考?答:可以。问:博士学费是多少?答:现代服务与投融资128000 ,产业经济学:138000问:在境外获得的硕士学位可以读博士么?答:硕士在国家学位办做过认证就可以报读。问:只有硕士学位,没有学历可以报博士么?答:可以,有硕士学位即可。问:博士学位证书是哪里颁发的?也是国务院学位办么?答:该学位证书是国务院学位办统一颁发的,和统招毕业的学位是一样的。问:申请博士学位有名额限制么?录取比率如何?答:没有名额限制,只要满足条件,我们就授予学位。没有录取比例问:课程设置是怎样的? 答:政治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跨学科选修课。问:师资配备情况?答:大部分为社科院导师、研究员;部分外聘知名教授,专家。问:如果经常出差,确实没时间上课,学分怎么修?答:提前和教务老师打招呼。安排调课,回来后补课。补修学分。问:毕业论文有什么要求?答:结业论文3万字以上,毕业论文8-10万字问:除了上课还有什么增值服务没有?答:移动课堂,联谊活动。社科院论坛与讲座免费参加。问:申请学位考试考什么科目?答:马列,经济综合,英语,问:刚毕业的硕士可以读吗?答:可以,只要具有硕士学位就是可以报考的问:博士课程共修多少学分?答:32学分问:博士发表文章的主要刊物名称?答:目前有3个系列可选:一是(北核)北京大学图书馆,1000多个检索目录。二是(南核)教育部委托南京大学,500多个检索目录。三是社会科学院,700-800个检索目录。问:博士有年龄要求,超过要求年龄也是可以申请的吗?答:一般45周岁一下。如果年龄超过,会考虑学生的综合社会层次,有机会破格录取。如果同学们有其他上面没有包含的问题要问我,欢迎留言或者加硕博通老师百家号后,私信回复常见问题,更多问题会出来。私信回复招生专业,会出来2020年所有社科院在职博士招生专业,私信回复上课地区,会出来2020年社会科学院在职博士开设课程班的地区。
很多同学关注到了中国社科院开设了在职研究生课程,就想知道中国社科院在职研究生怎么样?靠谱吗?中国社科院在职研究生肯定是靠谱的,同学们可以放心报考。下面,我们来看看详细情况: 1、院校知名中国社科院不用多说,是我国的知名院校,有着强大的师资力量,教授老师都是专业老师或者硕士博士导师,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 2、课程体系完善中国社科院在职研究生发展多年,课程体系还是非常完善的,同学们可以真正的学习到知识,这无需担心。3、证书含金量高报考中国社科院在职研究生,我们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硕士学位证书,此证书在学位网可查,可以帮助同学们升职加薪、评职称等等。综上,中国社科院在职研究生还是靠谱的,同学们可以放心报考!目前,中国社科院在职研究生正在招生,同学们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查看招生详细信息或者预约报名!另外,同学们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更多文章!注意!这种在职研究生是个坑,千万别考?!在职考研好费钱?那是没选对方式!看,这种方式,简单好考学费低
中国社科院直属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基地,也是中国最早成立的研究生院。该校也是在职研究生主要的招生院校之一,那么,中国社科院在职研究生怎么样?评价一所院校在职研究生怎么样?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含金量怎么样这个问题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之一,含金量主要从知识的含金量和证书的含金量两方面来看。中国社科院在职研究生的知识含金量不容质疑,本身该校就是国内知名的重点的研究生院,全院现有博士生导师436名、硕士生导师495名。学者们贡献了大量有重要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具有极高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而通过报考中国社科院在职研究生毕业也可获得国家承认的硕士学位证书,该证书可以的应用范围和全日制研究生的硕士学位证书应用范围相同,含金量也是相同的。二、结识更多优质人脉资源人脉资源是衡量现今职场中人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想要获得优质的人脉,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报考中国社科院在职研究生的人群多是各行业的职场精英,在学习的过程中结识优质人脉资源也是今后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三、性价比较高报考中国社科院在职研究生,可报考专业非常多,如:新闻传播学、经济学、企业管理、文学、民商法学、政治学、艺术学、法学、经济法学、新闻学、考古学、管理学、法学、工商管理、国际贸易学、市场营销等。而且,各专业的学费并不是很高,一般是3万元左右,而且学制也就只有2年,这是2年的所有学费,而且还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证书。相比来看,社科院在职研究生的性价比还是很高的。该证书与全日制研究生硕士学位证书没有任何区别,享有同等法律权益。综上所述,报考中国社科院在职研究生是不错的选择,想要报考该校在职研究生,但不知道有哪些专业可选择?也可在下方“小程序”查看简章。
8月21日济南开往北京的高铁上,发生了一件让全国人民都很不愉快的事件。某男士坐在一女乘客的座位上,在女乘客上车之后拒不归还座位。在乘务人员与其沟通时,说自己“无法起身,不能归还座位”。乘务员问他下车后咋办,他竟然说:“找个轮椅呗。”并且让女乘客要么坐他的座位,要么站着,要么去餐车坐。女乘客愤怒之余就拍了视频放在了网上。之后,列车员只好另行为女乘客安排座位。而这名男子也在事后迅速走红,在网上曝出的视频中,该乘客的容貌、车票等信息暴露,最后被网友人肉出他的具体信息,包括:名字、年龄、籍贯、微信、支付宝、手机号等等,因为在网上被传该男子是斯电梯员工和中国社科院的员工,于是这两家单位还因此专门辟谣。因为该男子,这两家单位也火了一小把。奥的斯电梯说此人不是我们的员工,并且表示这个锅我不背;中国社科院的回应是该男子2013年—2016年在我院读过法硕,并不是我院职工。该男子最新被曝光并证实的身份是韩国圆光大学的在读博士孙某,但对于孙某是在职还是脱产博士等详细信息,韩国圆光大学未有说明。事情在网上发酵之后的第二天,该男子录制了道歉视频,向全国人民道歉,也让朋友在微博上发文帮忙道歉,看起来好像是知错就改的好孩子。但是,为啥小编觉得这是一种危机公关呢?小编斗胆猜测,如果不是女乘客把他抢座的视频发到网上去,如果不是网友出于愤怒开始人肉他,如果不是自己的信息在全国观众面前曝光,我估计该名孙姓男子还在得意洋洋呢。为啥这样说,是有证据的。孙某后来在自己的微信中炫耀:自己把一整车的人耍了,包括列车长、乘警、乘客以及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女乘客。在该男子的道歉声明中,很明显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很官方的道歉声明。能够很快写出这样一个声明,说明该男子当然是个文化人,可见在社科院读的法硕不是白上的,在韩国读的博士也不是白读的。孙某敢这样对待女乘客想必也是经过了法律的考量知道自己这行为是不犯法的,乘警也拿他没办法?人们常说“流氓不可怕,可怕的是流氓还有文化”,说的可能就是孙某这种人了。看孙某的履历中,还注册过一个教育咨询公司,也就是说他还做过教育行业,不知道这样的人在辅导孩子们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呢?如果家长们知道自己孩子的辅导老师是孙某的话,还会找他辅导吗?小编觉得现在的教育可能真的是病了,培养出来的博士就是这样的水平?无视社会公德,无视善良风俗,不懂尊重他人,这就是博士一个博士应有的表现?关注我,做生活明白人!
“第一学历”歧视是对人性美好的巨大冲击2014年,武汉理工大学露天体育场举行今秋最大规模研究生双选会,35岁的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冯勤(化名)的简历被退回。哈尔滨理工大学人事处副处长端木说,他的第一学历为专科,不符该校招聘条件;他说,上午不少应聘博士因本科、硕士阶段出身一般院校,都不够应聘条件,他们有的发牢骚,有的意见很大,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放宽条件。而无独有偶,郑州大学的招聘公告上也打出:“招聘条件:国内优秀博士毕业生,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均就读于985高校或中科院、社科院……”恰巧,笔者的几位心理学的同学前几天到杭州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应聘考试,第一轮第二轮都过了,到了都三轮就进不去了,进入第三轮的都是第一学历985高校的,虽然我的这些同学也是研究生学历,但没有985的学历出身,一个个铩羽而归。一个第一学历就这样要命?不知这些招聘学校的招人依据到底是什么?莫非第一学历不如人家,就永远不如人家?至少,目前本人还没有看到任何这样的权威研究结论。照此理,如果大家都是985出身的,那你怎么筛选呢?是不是只有再追查几代,看他中学是不是上的重点,小学是不是上的名校,还有幼儿园在哪里上的?一考定终身,本来就因为不公平而广受非议,这一直被认为是中国高考制度的弊端。改变一考定终身,是目前和今后高考制度改革的一个基本诉求。然而这些高校的招聘不仅没有为之补过,反而固执的维护其弊端,扩大其缺陷,无耻地维护其不公正性,甚至把当年的“不幸者”的后续努力也判了个“死刑”。就是刑事诉讼都有二审胜诉的,作为以人才培养为本位的高校,这“一棍子”实在打得不可理喻!那个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生,当年也许是失手考了个专科,好在人家不灰心,坚持不懈,勤奋不辍,终于博得了个名牌大学的出身,到头来还是因为当年的“出身”被无情的刷掉了,当他得知自己被刷的那个“说法”时,会是什么感想?心凉、心寒、甚至愤而骂娘、郁而跳楼?想当初的科举尚可以给人多次的机会,范进50多岁中了举,照样荣华富贵加身,撇开考试制度本身的科学性不谈,至少科举用人很尊重学子持续不断的努力,做到了在最终结果上的一视同仁,与当今某些高校的非985或211不取相比,实在要公正要人文得多。凭什么一次把人看死呢?人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30年河东,40年河西,有些人早慧,有些人晚成,有些人一心扑在学习应试上,有些人发展很全面,有些人应试能力很强,有些人实践能力很强,有些人当初可能因为其它不可控制的因素干扰,有些人可能一次发挥失常……仅就多年以前的一次考试来看取一个人,实在没有什么科学性可言。就算当年的考试真的测试出了一个学子的真才实学,那也只是当时的水平。就算是第一学历高的人,智力就更高,那么经过多年之后,他又和那些当初不如他的人处在同一水平线了,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人家比他更有后劲,还是人家比他更勤奋呢?我想无论是那种情况,后者都不足以因此被PK掉吧!因为一个更有后劲的人才自不待言,而一个更勤奋的人才也同样有理由获得更大的成就,至少这种进步趋势可以给人这个信心。当然,在当前金融危机,求职者如麻的人才市场,用人单位似乎有理由提出更多苛刻的条件,以获得更为优秀的人才,但终归是人才市场,总得唯才是举,以才能做定夺,而不是弄出一些不成理由的条框把一些人才拒之门外吧。倒不是说那些被如此PK掉的人才就一定更优秀,但至少这不该成为刷选人才的依据。把一个没有科学依据的条框作为招人的门槛,其所带来的不仅是当事人的不满,甚至是向整个社会传达了一条不良的信息,一条足以引发不良社会信念的信息,“第一学历”背后的潜台词就是对一劳永逸的消极信念的宣扬。如果整个社会充斥着这样一种病态的信念,那本来就十分残酷的中国高考不知又要怎样变形了?是你死我活的战场?还是尔虞我诈的名利场?权力和金钱的激烈厮杀,由此衍生的种种丑恶弊端实不堪设想。再推演下去,由于非名牌不取,难免断送了诸多失利学子继续奋斗的梦想,阴影笼罩之下,那些原本志存高远的有抱负的青年人,更可能自暴自弃,因为社会给了他们一条消极的信念,因为一次没考好,后面再努力也不可能追上人家了;即便你再接再厉,修炼得学问再好,本事再大,也不如人家那个第一学历,没有比这更打击一个奋斗者的心了。想及目前国际上日盛的终身教育理念,这取向的背道而驰无异于一种反动。在当今网络社会,人才市场的任何举措都可能被公众所关注,一条招聘信息可能成为社会的风向标,在难以决断的情况下,你即便不给任何说法,也比给一个草率的说法,一个不“善”的说法要好,因为人们需要“善”的社会信念引导。也许这只代表少数用人单位的招人取向,但影响的确够坏!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公民,作为一个奋斗中的公民,我仍然坚信社会需要人们坚持一些信念,坚持一个坚实而美好的社会所需要的信念,不管是哪个时代,我们都需要人们相信奋斗不息,相信是金子都会发光的,因为这实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信念。“名校比普通大学毕业生起薪高28%”清华大学11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名牌大学毕业生起薪比普通大学毕业生高28%。研究者认为,在中国读名牌大学仍然是回报率很高的教育投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2007年启动“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项目,至今已扩展为“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与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研究人员组成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共同组织进行。全国已有近百所院校、超过10万名大学生参与了这一调查项目。据调查者介绍,他们调查中的“名牌大学”是指“211工程、985工程”大学。调查显示,名校与普通大学毕业生起薪差异明显,就业市场上的名校效应非常突出。“211工程、985工程”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薪是2427元,比普通大学毕业生高出28%。研究者称,这只是毕业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差异,这种差异很可能会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而进一步拉大。由此可见,就读名牌大学并不只是一种“名校情结”,其带来的经济回报也非常可观。同时,在本月25日受邀参加新浪访谈的北京知名教育机构精华学校的校长宋晓垒先生也在访谈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并且表示,根据他多年的教学经验,“211、985工程院校”的毕业生明显比普通大学毕业生好就业。“第一学历是名牌,更易找工作”据调查发现,不但名牌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工资比普通大学毕业生的高,而且用人单位更愿意招那些第一学历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所谓“第一学历”,即国民教育系列的普通全日制教育的学历,也就是要排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日制自学考试、成人高考脱产班、成人高考函授(业余)班、电大、网络教育等其他形式的在职教育。时下,招聘用人时,都强调“第一学历”的重要性,即只接受普通全日制教育学历,排除自考、成人高考、电大、夜大等“五大生”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在职教育学历。在一些单位,“第一学历”成为了提拔干部的依据之一。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普通大学与名牌大学毕业生相比,毕业于211、985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更加有优势。同时很多用人单位对第一学历要求非常严格,否则即使将来考上研究生,第一学历不够也会碰壁。可以说,每年的毕业大军都会遇到这种情况。用人单位更加重视第一学历,也就是说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更容易找工作,这是一个社会现实,当前无数的例子在说明这一点。“我要是名牌大学的就好了”2011年毕业的小郑最近一直忙于找工作,在此期间,因为“第一学历”的关系,他已经碰了好几回壁,“很多招聘企业都要求第一学历是211、985工程中的院校”。小郑本科就读于福建省的一所独立学院,专业、学术各方面都还算不错,在学校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但在找工作时,他还是因为第一学历不是全国重点院校而失去了不少机会。“有的招聘单位直接在招聘启事里写明只招211工程、985工程的高校毕业生,有的单位虽然不会在招聘启事上注明第一学历的要求,但会优先考虑或者在简历筛选上有所侧重,第一学历不是来自重点院校根本没有什么机会。现在,不求工作条件好,只能先找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再说。”小郑无奈地表示。“你签哪儿了”、“工作定了吗”。每次被问及这样的话题,2012届机械工程制造的小罗都是一笑了之。她从四月份就开始投简历找工作,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刚刚参加了一个私营企业的面试,她说:“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定了,难免有点着急,哎,我要是名牌大学的就好了,我这样一所名不见经传的破大学没人待见”。小罗是华北科技学院的一名理工科毕业生。其实,像小郑,小罗这样的求职经历在毕业生中并不在少数,很多非名牌重点院校毕业的大学生都遭遇了求职尴尬。一个事实是,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多,不少用人单位的招聘门槛也越来越高,他们更青睐名校毕业生,不但本科生如此,研究生也面临同样的境遇。“我读研究生不是白读了吗”李丽拿着自己的研究生学历证书也正在不停的投简历找工作,当初她是通过自考本科以同等学历考取的研究生。原本想着拿到了研究生学历后找工作比较容易,所以就克服了重重了困难,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考取了研究生。经过几个月的找工作经历,她已经有些失望,因为在好多招聘会上,招聘单位看了看他的简历,没有问太多的问题,就跟她说不要第一学历是全日制非正规本科毕业的学生,他们只招名牌大学毕业的优秀生。看着他们不信任的眼神,李丽非常的困惑:“我也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考上了大学的,我在大学好好的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以让自己越来越优秀。大学毕业后,我又考了研究生,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我也证明了我并不比别人差,可为什么找工作就这么难呢,那我读研究生不是白读了吗?既然对我有歧视,早知道我不读了,本科毕业就找工作了。”和李丽类似,王鹏今年研究生毕业,联系到了北京的一家三甲医院,很有希望签约,可用人单位却以第一学历不是重点大学将他拒签了,而一个本科就读于重点院校的研究生班同学则幸运地获得了这个机会。自己的努力和辛苦都付诸东流,王鹏非常郁闷。不光是研究生,博士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北京大学一位博士在6月1日完成论文答辩后就开始找工作了,因为他想去当一名大学老师,所以就到家乡吉林省一所高校求职,刚和学校接触时,学校领导对他的印象还不错,但一查原始学历,发现这位博士毕业生在大学本科时读的不是名校,而是省内的一所普通的三本,于是将其拒之门外。据了解,博士和硕士毕业生就业时要“追查”本科学历,在很多用人单位已是普遍现象。如果本科不是出自“名门”,那么无论你是硕士还是博士,连人带文凭一起都会打折扣“努力打破不公,才是最好出路”在用人单位看来,对应聘者第一学历提出要求,主要是想招到更高层次的人才。站在企业的角度,毕业生的增多让他们的选择面扩大了,招聘的时候收到成千上万份的简历,只能“优中选优”。而企业一般都认为,重点高校的毕业生能力会“优于”普通院校的学生,成材率更高。面对如此现象,我们是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还是努力完善自己,让自己更优秀呢?其实,我们与其抱怨,不如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怎么样提升自己,让自己足够的强大。学历只不过是历史,而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等才代表未来。虽然有些不公平,但已经是事实了,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改变的,同学们所要做的应该是如何去适应这种环境,同时通过后天努力逐步打破这种不公平,才是最好的出路。"第一学历"挡研究生求职路 知名企业条件挺"苛刻"昨天上午,烟台市人力资源市场举行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110余家企业为求职者提供就业岗位1100余个,吸引了1000余名高校毕业生进场求职。记者注意到,与以往不同,这次招聘会上,大学生更趋理性,不再海投简历,并对新兴产业更加青睐。但是,一些招聘单位对“第一学历”的“苛刻”要求还是难住不少人。大学生不再“海投”简历与以往招聘会不同,此次现场求职的大学生投递简历更趋理性,大多数学生在进入招聘会之前就已选择好意向单位,在进场应聘时定位往往清晰准确,较往年“海投”现象明显减少。鲁东大学的应届毕业生陈惠丽告诉记者,以前他们找工作往往没有什么目标,每次去参加招聘会就会“海投”简历,根本不管这个工作是不是跟自己专业对口,适不适合自己,就觉得多投一份简历就多一点希望,以前这样找工作特别痛苦。陈惠丽坦言,从今年9月开始找工作,她已向本地的一些知名外企和大型国企投出了将近100份简历,可至今仍在求职路上徘徊。所以她决定从头开始分析,到底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自己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对此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位。“我今天是慎重考虑后才来的,投出的两份简历,都是比较适合我的单位。”陈惠丽如是说。.像陈惠丽一样,心态发生变化的毕业生还有好多,现场好多毕业生都是在自己感兴趣并且适合自己的招聘摊位前咨询。既节省了投简历的时间,又为自己提供了多的机会来了解中意的企业。烟台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刘菲菲表示,薪酬福利不再成为择业就业的首要因素,他们更看重个人在企业的长远职业规划和事业发展空间。对于求职地域的选择,很多同学表示,愿意关注和了解中西部重点单位的用人需求,期待获得登上大舞台,寻求新挑战的机会。新兴产业赢得一席之地当日的招聘会上,新能源、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以及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用人单位成了主力军,更是毕业生关注的焦点。芝罘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招聘工作人员肖鹏飞表示,他们企业由于扩大规模,今年一次性需要招聘30人,给出的福利待遇也很优厚,应届毕业生实习期间月薪2000元,转正之后2500元,缴纳五险一金,有工作经验者月薪更高。山东师范大学今年刚刚毕业的研究生王朝辉告诉记者,眼下,班里的很多同学手上都有好几个就业意向,但都未与用人单位签约,大家似乎还在观望挑选。这次他打算遇到合适的单位就签约,在年底前敲定自己的工作。“给自己多点时间考虑,选择最适合自己又有发展前景的公司”。在王朝辉看来,现在企业招聘的需求增加就正好给了我们更大的选择空间,和更广泛的工作目标。但新兴特色产业除了看重求职者的专业技术,更看重的还有求职者本身的综合素质。不少企业方都表示,他们招聘人才更看重踏实肯干。最想招到的人才,是能真正沉到基层的人,这比学历更重要,要能耐得住寂寞。莱山区一家能源企业的招聘人员李学锋表示,即便是在当下大学生普遍感到“就业难”的背景下,真正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还是不多,这其间存在“空隙”。与大学生普遍浮躁的心态有关。不少学生一开头就问工资多少,并不首先考虑自己能创造出多少价值。“其实,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无论是在哪个产业,新兴特色产业更加看重人才潜力。”李学锋如是说。据了解。无论是私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今年的招聘需求都有较大幅度提高。芝罘区一家商贸公司的招聘人员孙涛告诉记者,公司的招聘人数由去年的50人变为今年的近150人,试用期待遇提高了近20%。今年的招聘需求同样较去年翻了一番,岗位需求大幅度增加,给应聘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第一学历”挡住不少研究生在招聘会上,不少知名企业只招收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而且要求苛刻,对研究生的“第一学历”有很大要求。我们当初选择考研就是为了逃避专科生的就业难,但是现在研究生毕业,却发现找工作更难了。”鲁东大学文学院的研究生宋晓琳表示,企业招聘时常常会问研究生的第一学历是什么,是不是“985”,是不是“211”,不是的话就不录用。这是很多研究生都很恼火的问题。从外地赶来招聘会的刘良平表示,自己一连投了三份简历给当地的几家知名企业,但这几家企业都对第一学历有要求。“我第一学历只是一个普通的二本学校,估计今天又白跑一趟了。”小刘失望地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企业在招聘研究生时都有“第一学历是全日制本科”的要求。对此,芝罘区一家知名企业的招聘人员林先生表示,他们设定这些条件并不是故意刁难应聘者,他们更希望能够招进更有能力的人才,这样给他们以后也省掉了不必要的麻烦。“优秀的人才哪个企业不想要呢,哪个企业不想聘到更有能力的人呢?”北大博士求职学历被查“三代” 因本科非名校被拒北京大学一位博士毕业生日前到吉林省一高校求职,刚接触时这所高校很有兴趣,但一查原始学历,发现这位博士毕业生在大学本科时读的不是名校,于是将其拒之门外。学历还要查“三代”,气得这位博士毕业生连称“荒唐”。据记者了解,博士和硕士毕业生就业时要追查本科学历,在全国很多用人单位已是普遍现象。如果本科不是出自“名门”,即所读大学没进入“211”工程,那么无论你是硕士还是博士,连人带文凭一起都会打折扣。吉林省社科院社会所所长付诚认为,这一现象一方面折射出高校毕业生供给大于需求,用人单位有条件优中选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高校防范“注水”文凭的风险意识增强。但付诚也认为,仅以本科是否出自“名门”决定取舍未必科学,还应辅之其他考查手段,看人要看潜质,不应只看历史过程。
8月21日,一段“女乘客在G334次列车上遇座霸”视频热传,在济南开往北京的高铁上,一名男子在女乘客上车前,先坐在了属于女乘客的座位上,并拒绝与乘务人员的沟通,称“无法起身,不能归还座位”。乘务长来了之后活久见的一幕发生了视频一分半看完想打人↓↓01:26事件发酵之后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和热议,22日晚,当事男子孙先生也进行了回应:称自己当时态度不太好,现在对自己的行为很后悔,并向女乘客表示道歉。“霸座”男子孙先生在道歉视频中表示:↓↓对于网上曝光本人乘高铁霸占座位这一事件,我深表悔恨和自责。在此,我向当事人和全国人民表示诚挚道歉,我深刻反思,我的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社会公德,对当事人造成了极大伤害,对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痛定思痛,我保证在今后不再犯此类错误,一定加强个人修养,提高个人素质,也恳请全国人民给我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此外,孙先生也叙述了当时事情的经过,称自己因为上车较早,坐错了座位:当天我去济南站坐高铁,早上七点多发车,然后上了车之后,由于车上的人比较少,我就坐下来了,就在我座位的旁边(左边06F号座位),我的座位也是靠窗的,座位号是05车05A号,后来在济南西站又上来了一位女士,她(女士)上来之后我已睡了一会儿了。我迷迷糊糊地跟她说,我和你换座吧,然后她就没同意。后来她就找了列车长,列车长一过来之后就完全向着她,我就有点不理解,所以就态度不太好,后来又叫来了乘警,经过商量,乘警说让我坐在那个位置上(女士的座位)。what???乘务员向着女乘客他很不理解与此同时一名微博网友称孙先生委托他在微博上表达歉意↓↓孙某系韩国某大学在读博士名下有教育咨询公司之前,孙某被网传在社科院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通过微博发布声明:孙某没有在社科院工作过,也非在读学生。法制晚报记者也向社科院进行求证,社科院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孙某系社科院2013级法学系的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已于2016年毕业。在社科院没有任何博士学籍信息,而工作人员中无论是正式职工还是外聘职工均无此人;查询此前孙某在社科院所留就业信息,显示为“回省待业”。而在另一边,孙某目前在读博士的身份则确认了!23日上午,韩国圆光大学国际交流处的一位老师证实,霸占座位的男子就是该校在读博士孙某,但孙某专业与网上所称的“信息经济专业”不符。至于孙某是脱产博士还是在职博士,在国内有无任职,究竟读什么专业,平时在校成绩如何,表现如何……国际交流处的老师表示,这些信息都不能向记者透露。目前圆光大学仍在暑假期间,学校将于下周一开学。通过网友披露的孙某手机号,记者查到一家名为济南天蓝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的企业,注册时间为2014年11月,注册地址为济南市历下区,法人正是孙某。记者多次拨打该公司电话想要核实信息,但电话始终占线。强行占座后拒绝改正可适用铁路黑名单记者查询发现,中国铁路总公司制定的《铁路旅客信用记录管理办法(试行)》即“铁路黑名单制度”从2017年1月开始实施。依据该办法,有七种行为在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后,铁路部门还将记录当事人个人身份信息,纳入铁路旅客信用信息记录管理,一旦生效将被限制乘坐火车。● 扰乱铁路站车运输秩序且危及铁路安全、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 在动车组列车上吸烟或者在其他列车的禁烟区域吸烟;● 倒卖车票、制贩假票;● 冒用优惠(待)身份证件、使用伪造和无效优惠(待)身份证件购票乘车;● 持伪造、过期等无效车票或冒用挂失补车票乘车;● 无票乘车、越站(席)乘车且拒不补票;●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应予以行政处罚的行为。记者发现,《办法》列出的七种行为并未包括强占座位。对此,中国铁路总公司客服人员表示,办法中的规定无法面面俱到,但强行占座是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可适用该办法进行处罚。同时,济南铁路公安局向媒体回应称,目前此事正在调查中,如有调查结果将会及时发布。对于孙先生的道歉网友是怎么看的呢↓↓@F.Island: 道歉太虚伪了,还说列车长向着别人,你没道理难道让列车长向着你啊!@牧神午后:听说是在读博士,有学历没教养的样子真是恶心。估计迫于舆论压力,还担心自己的前途受影响,看看哪个用人单位要你。现在那副嘴脸还在脑海里面浮现。@青未了:乘客既然购买了车票,就与列车形成合同关系,列车有义务按照车票信息向乘客提供服务,现在提供不了则构成违约,列车是否应该向乘客给个说法呢。@微尘~生命质量干预师:文中自己说自己迷迷糊糊,这话说的。每一次视频的回放,都看出他那种满不在乎的清醒。@潮汐:“列车长来了完全向着她,我有点不理解。所以态度不好”废话!你一点道理没有,任何人都不会向着你!认错态度不诚恳,还是没有认识到自己哪里错了。@张小仙:当看到要为自己的愚蠢行为负责时,才想到了弥补,不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这个社会是有规矩的。江南君说教养这个好东西我真希望你有高铁霸座男子出来道歉了你们接受他的道歉吗?评论里聊聊来源:江南都市报综合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法制晚报编辑:陈杰
相信央视的忠实观众都认识李佳明吧,这位家喻户晓的央视主持人近些年却从荧幕上隐退,不是好好主持着《绝对挑战》呢怎么不见了?不禁在我们心中留下疑问。李佳明的故事还得从头讲起。01李佳明,1975年出生于新疆库尔勒,家中还有俩个姐妹,父亲李进贵是四川一个村里的大学生,毕业后到新疆工作,在那里定居,新疆人朴素热情,他们一家人在那生活很幸福。1983年,8岁的李佳明即将步入小学,父亲李进贵作为一个大学生自然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当时新疆的教育设施不完善,所以李佳明一家人跟着父亲回到了四川老家绵阳上学。在新疆没有上过幼儿园的他,到了四川学习非常吃力,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在父母和姐妹的鼓励下,很快就跟上了大部队。读初中的时候,李佳明就已经显得格外优秀了,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还会踢足球,组织能力非常强,老师还让他担任班长,极大地鼓舞了他的信心,他在学习上更努力了。高中三年是一个人的人生转折点,李佳明不仅成了班级的学霸,还担任了学生会主席,经常在舞台上参加活动,这样的环境让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做一名演员。李佳明的梦想大学是四川广播学院,可是李佳明是一名理科生,不能报考艺术学院,为了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放弃了高考,来到了成都。他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一边在成都电视台打杂,一边在酒店做主持人,一边还在表演进修班进修,生活虽然忙碌,但很充实。1995年,李佳明在表演进修班毕业,俗话说得好,毕业就等同于失业,面对这么大的世界,李佳明有些迷茫,安于现状。夜深人静的时候,李佳明都会因为自己当初不成熟的决定和对前途的迷茫、父母的愧疚而流泪,他放弃了自己的演员梦,去重庆电视台应聘记者。第一次他落选了,之后他开始刻苦钻研,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次竞选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名记者。在重庆电视台的这五年,李佳明凭着自己的努力,从一个记者变为龙套主持人,再到成为家喻户晓的主持人,出现的表现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他赚了钱,买了房子车子,去报答他的父母,终于有勇气站在了他们面前。同时他还利用空闲时间攻读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制作专业。022000年是李佳明人生中的转折点,央视歌手大赛剧组在重庆采风的时候发现了李佳明,被这个气宇轩昂,能力出色的年轻人深深吸引到。比赛开始的时候,央视要走了李佳明,初到央视的李佳明主持了《音画时尚》、《挑战主持人》等节目,效果差强人意,并没有绽放出耀眼的光芒。直到和王小丫共同主持《开心辞典》的时候,他才开始释放自己的才华,清晰明快的风格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凭着亲和的长相,还被观众叫做“佳明哥哥”。佳明哥哥成为了央视的王牌主持人,2003年凭着《绝对挑战》更是走上了事业的巅峰。事业越来越成功,接触的名人越来越多,李佳明发现自己视野局限,文化程度不高,很难有高的突破,很难实现他工作到69岁的目标,他把这一切困惑都告诉了徐小平。徐小平也给了自己的建议:“出国留学,去电视王国美国留学,去美国的文化中心纽约,那里媒体领域最具影响力哥伦比亚大学。”2006年,徐小平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在美国学习很累,每天平均就睡5个小时,否则很难拿到学位。那时候他唯一的消遣就是周五晚上在纽约的一家川菜馆点两个菜,喝点小酒,找找家的味道。2008年,李佳明拿到了学位证书,回到了央视。物是人非,《开心辞典》男主换成了新人尼格买提,不过李佳明并没有着急,他认为自己应该走更高的舞台。李佳明选择了节目《寻宝》,尝试着找机会把自己的才华释放,不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直到2010年8月《分秒必争》的推出,那个我们熟悉的李佳明才真真正正回归,赢得观众好评。不过因为是娱乐节目,李佳明还受到了很多质疑,台上的人还调侃道他成了哲学家,确实他一直在研读关于哲学方面的书籍,2017年在中国社科院攻读在职哲学博士学位。现在他成了一个哲学博士,常驻节目《防务新观察》,知道的人并不多。一个能在巅峰辞职央视去追求更好自己的人,相信他一定可以坚持到69岁完成他的目标,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编者按】澎湃新闻请讲栏目推出“开山大师兄”专栏,将陆续刊发作者许金晶对新中国首批文科博士的系列访谈。“开山大师兄”,指的是新中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各学科最早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本文受访者葛剑雄,1945年12月15日出生于浙江湖州,1983年9月获得博士学位,是新中国第一批两位历史地理学博士之一,师从谭其骧先生,谭先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葛剑雄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长、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8年5月10下午,葛剑雄于南京浦口鼎业开元大酒店接受作者专访。两个小时的访谈,我个人印象最深的是这两点:一是葛老师在古田中学任教时,曾在“清理阶级队伍”等运动中内查外调,并长期做学生的政审工作,既要核对考证档案简历材料,又要到他们的老家去实地调查走访,用我总结的话来说,就是:葛老师在系统学习历史学之前,已经在工作中,熟练运用历史学与人类学结合的研究方法;二是谈到自己眼中的复旦与复旦文化时,他引用一位哈佛教授的话来概括:We dare to say I don’t know(我们敢说自己不知道),在他看来,知己不知,令己能知,或许就能最好地总结复旦的精神。能写《统一与分裂》这样普及型的著作,也能撰写六卷本《中国移民史》这样的皇皇巨著;能让复旦史地所保持顶级学术水平,也能在政协参政议政、诤谏时事,还能做电视嘉宾和微博大V……葛剑雄老师的人生,的确不可谓不精彩。师生情谊许金晶:您之前也是一个杂家,各种书都读,恢复高考后为什么会选择报考历史地理方向的研究生,当时对复旦、对谭其骧先生有怎样的认识呢?葛剑雄:不太了解,不太认识。我跟我的老师大概冥冥之中有点缘分。其实我早知道他,60年代初期,上海在人民广场靠近南京路那里有一个光荣廊,布置全国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的照片。有一次我看到谭其骧,后来才知道他参加过全国文教群英会,以上海的劳模身份去参加的。这个“骧”字我从来没见过,马字旁一个襄,后来人家说这就念骧,这个名字我就记住了,但只晓得他是复旦大学的教授,很有名,就这么一点印象。我念初中的时候,跟一个历史老师交往较多,我到他家去,他也借历史书给我看,他曾经给我讲起复旦大学的谭其骧教授在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我说这本书不得了,可以把历史都画成地图,我就有了这个印象了。等到1977年,我当了上海人大代表,在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时候,在名单里看到了谭其骧,复旦的教授,68岁,大家投票通过,我知道他当选了人大代表。我报本科没报成,报研究生要挑选学校、专业,我一开始还想进北大有机会了,要到北大。但1978年报研究生,我刚刚结婚,30多岁,还没孩子,现实问题就来了,太太就说你念书我支持,为什么一定要到北京去呢?不能在上海吗?许金晶:就近。葛剑雄:想想倒也是,假如真到北京念书,她一个人以后有了孩子怎么办?总不方便的,这样只能在上海找。上海找就有限了,原来羡慕的大名人、教授都在北京,上海没有几个人。另外经过文革,我已经决定不再去念文学、思想这些东西,政治性太强了。我认为历史比较实,华东师大吴泽他们是史学思想,还有近现代的思想,都是理论。复旦蔡尚思他们也是思想,只有谭先生是历史地理,我当时其实还不知道历史地理到底研究什么,历史跟地理我都喜欢的,地理比较实。文革期间我经常出差,那时图书馆的杂志封在那里,我管这些事,就随便抽,抽到合订本《旅行家杂志》,每次出差都带,到哪里去翻到哪里。文革前有一期讲正在建的一条隧道,凉风垭隧道,当时是最长的,后来从遵义、贵州进到重庆,就过这个隧道。像这样积累了很多地理实际知识,我觉得学历史地理不错,就选了历史地理。当时如果没有成家的话,那肯定到北京去了。许金晶:谭先生在为人、治学、生活各个方面,给您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对您有哪些影响呢?葛剑雄:我第一次见谭先生其实就是复试的时候。我们初试在上海工学院,分到各个考场的,复试的时候笔试在复旦大学大礼堂,所有的复试考生都在。考完以后要面试的,谭先生住在医院,我们这几个参加复试的考生先到学校,学校安排车把我们拉到龙华医院,在病房里第一次见到谭先生,印象很深刻。我们入学后谭先生又住院了,第一次给我们开课是在华东医院接待室,很吵,后来在直属出版社找了一间房子,离华东医院比较近,每次上课他从医院出来到这个房间,我们到那里听课。有一次我写好一篇文章,想请他看看,到医院去,他正在针灸,头上扎满了针,他说没关系,照样跟我谈一些问题。所以我一开始对谭先生的印象就是他对学问很重视,对教学很严谨。1983年9月,葛剑雄与导师谭其骧教授、周振鹤(左)于复旦大学参加博士学位授予仪式。许金晶:很执着。葛剑雄:对,这是一个印象。我当了他助手以后跟他接触就很多了。他叫我当他助手,一个原因就是他1978年脑血栓发作中风以后,虽然恢复了,但是行动不便,走路要用拐杖,很多事情不便做,叫我在生活上照顾他。每次他离开家到外面去开会或者活动,都是我陪他的,最多的一年他出去13次。他修订《中国历史地图集》时,家里和学校的工作条件都比较差,专门打报告,经汪道涵市长批准,长期住在衡山宾馆,有空调,而且安静,干扰比较少。是一个标准间,我陪他住着,多放了一张书桌,一住就是半年。在外面最长的一次差不多9个月,编《中国历史大辞典》,我们在申江饭店也住了很长时间。我照顾他生活,帮他找资料,准备材料,帮他处理学术的交往、行政等事情。中午有时候跟他出去散散步,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他的了解已经不仅仅是论著,还有他的思想,他也跟我讨论他还没有形成的观点,或者正在做的,甚至后来帮他写他的自传。他开始不愿写自传,我说应该写出来,他讲话我录下来,整理成稿子,再改。还有帮他处理一些重要来往的信,有些人到现在拿着当年他的信,实际上是我跟他起草的回信。前一阵子宁波博物馆的褚晓波通过竞岗,成为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长。他到上海通过同学请我吃饭,28年前我代表谭先生给他写回信,我有复印件。最近网上拍卖一些东西,人家都来问我到底是不是我写的,或者是不是谭先生让我写的。在这个过程中,他本身的所作所为,他的言行,给我树了榜样,另外我可以通过深层次的接触了解,可以说我对他是相对最了解的,比他的家人、学生、其他人都了解。不仅是学术上,更主要他的为人,人格、道义,对我都有影响。当然,我也尽我所能帮谭先生处理各个方面的事情,他是个学者,很多行政、社会方面的事情,他只知道原则,不知道怎么处理更好。我们的师生关系是非常少有的,他秉承“五四”时代。他跟他的老师顾颉刚曾经留下这么个佳话,他下课以后跟老师说你这个东西讲错了,顾先生鼓励他写成材料,跟他讨论,讨论完了把双方来往这四封信作为补充教材印发给每个同学。有时候老师的内容我觉得是不正确的,也会跟他提,他不仅接受,而且对的他也会坚持一定要公开出来。他一直鼓励我们,说过一句话,“在历史地理方面,我要超过钱大昕、王国维,你们也要超过我,否则怎么进步呢?”有这样的老师对我来说很幸运。有时我指出几十年前的文章里面有哪个,他非但接受而且再写个补充公开出来,他是这样的老师。他在学术跟政治方面也是保持了他的独立思想,保持了人格。像历史地理修订就有不少很麻烦的问题,如何把政治跟学术统一起来,他也做了很多的榜样,对我的影响很大。他坚持要画一幅历史上吐蕃藏族的地图,最后是胡耀邦批的,否则不让画。他生前我跟他谈过,想写他的传记,当时他同意了,但他说了不要只写好话,要实事求是。写了他的传记,整理了他的日记,当然还是节选,有些内容还要征求他家人的意见。有些事情,传记还有日记,很多人都打了框框,过了这么多年能不能把名字填上?当时开天窗的情况是这样的,文革中被斗的、倒霉的人都有真名实姓,整人家的人、斗人家的人,除了个别的,我一般都画了框框。我也想恢复,但后来想谭先生已经原谅他们了,我为什么还要公开他们的名字呢?更主要的是这些人都不是公众人物,知道他的行为的人写框框也知道,不知道他的人有没有必要公开呢?你就知道文革时复旦大学有过这么一个人就是了,至于他是张三还是李四,有什么关系呢?有的人已经改正了,有的人就不改正,那他不是自己进去了吗?文革结束后曾有人专门来调查,某某人有没有打过你,谭先生说其实我知道当时有人告诉我是这个人打我的,但我对历史要负责,对他要负责,我没有直接看见他在背后打我,不应该说。第一批博士许金晶:您在复旦读硕士、博士期间,受到的训练、学习的情况能不能再介绍一下?葛剑雄:实际上我真正在校的时间不多的,11月份进学校,住校,1979年5月1号以后,因为太太怀孕快生孩子了,6月12号生的,我就不住学校了,骑自行车上课,大约40分钟,上完课就回家。后来做了谭先生的助手,家里、谭先生家、学校,三个地方跑。也是刚刚打倒“四人帮”,学校也在解放思想,对我们影响也很大的。我们在念研究生期间,三中全会、思想解放,在学生中间影响很大。我们进去的时候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还没有毕业,对他们来讲冲击很大,以后这批人学历不被承认了,只承认他们专科。有些人就赶快选择考研究生,或者重新考本科,有些没考的,后来长期解决不了职称,有些人现在已经是领导人了。三中全会前后那段时间新来的本科生跟留下来的工农兵学生之间,思想上都有摩擦的。当时复旦除了卢新华那篇《伤痕》,还有很多像大字报一样贴出来的新东西,引起轰动,学生也有不少社团,一开始还是贴大字报的。中间传达邓小平的意思,现在承认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我们都很高兴。文革期间招工农兵大学生,我们教师就不行的。后来他又说了,保证知识分子六分之五的时间用在业务上面。那时政治学习占很多时间的,后来规定政治学习不要超过一天,到最后这一天也没有了。胡耀邦一度说要大力发展知识民主党,这些过程都是在研究生这一阶段发生的。我们能够第一批拿到博士学位也是一个大的环境影响,受益于国家实行了学位制度。我是第一批硕士,当时在《历史研究》上发表一篇文章,他们说我是第一次在上面注明学历的,以前都没有的,是从我开始的。硕士学位刚拿到的时候,有新的政策,国家要培养博士生了,我们又是第一批。复旦大学第一批招的博士生是1982年3月份,因为秋季已经来不及了,春季入学的。那时我已经留校工作了,我也是全国第一批在职博士生。周振鹤已经毕业了,把他分到了湖南,招博士生以后,他继续念博士。许金晶:就没去那边?葛剑雄:对,没有去那边。理论上讲他等于重新入学,我已经是复旦的教师了,是在职的。为什么一年以后我们就可以拿博士学位呢?当时要快出人才,理科那些人都没有另外写论文,就用硕士论文,包括我们学校的苏步青校长这一批权威,提出来他们的硕士论文已经达到了博士论文的水平了,所以第一批理科博士出来很快。后来我知道在学校学位委员会开会的时候,我的老师谭先生提出来,认为周振鹤跟我都达到这个水平了,苏校长说不行,我们是有国际标准的,他是数学家,全国第一批理科博士18个人,一大半都是数学,我们学校全部是数学,包括洪家兴院士、李绍宽、张荫楠、王建磐。当时还有一个背景,就是国家要办几个超级大学,北大、复旦什么的都在里头。复旦想到我们理科第一批已经有了,为什么不能争取文科第一批呢?学校主动打报告给教育部,是在教育部批的,教育部具体负责的是黄辛白副部长。开始他们反馈下来你们要批可以,必须所有的材料都全,博士论文要写好,这个我们已经在写了,还有要各科成绩。其他都好办,各科成绩本来是有的,当时最麻烦的是外语,要两门,国家规定博士生要有第一外语和第二外语。很巧,我跟周振鹤在念硕士的时候就同时学两门外语,英文和日文,而且全部参加考试的,有正式的成绩。学校打报告给教育部,就说两个人同时修了两门外语,因为第二外语要求比较低,硕士的第一外语成绩是不是可以代替博士的第二外语?教育部也同意了。当时我们很紧张,已经准备好8月答辩了,教育部批文还没下来。就在我们答辩的前一两天,学校派人追到哈尔滨,黄辛白在那开会,他批了,电话打回来,第二天才开答辩大会。所以我一直讲不是我们两个人特别了不得,是正好有这么个形势,如果没有这个形势,按部就班,1982年进的,照理应该是到1985年才毕业,一下子提前了两年。当然我们也的确把博士论文提前写出来了。专业研究许金晶:感觉您对于中国历代的疆域变迁和人口变迁这两块特别感兴趣。葛剑雄:疆域变迁是我们的基本,中国地理就是一张中国地图,这是一个基础,现在已经完成了历史地图集,的确也是很大的一个工程。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跟国际上一些学者合作,做了CHGIS,就是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影响也是相当大的。做了很多年,这项工程基本上完成了,提供给大家工具的、基础的东西,也可以跟现在的科学技术结合,软件之类的都是通用的,在国际上最能够显示我们的水平,不需要翻译,就是地名,这个系统大家都能用。我还有一本书影响出乎意料的大,《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这本书并无太高深的学术,是一个应用性的成果,在某种程度上我希望普及一些观念,这个目标应该达到了,现在每年都需要一万多册。许金晶:您当时是怎么想到要写这本书?葛剑雄:我当时在讲改革开放,它的确是三中全会思想解放的产物。到了1988年,筹备纪念三中全会十周年,全国要开理论讨论会,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教育部开的,规格很高,在全国征集论文,范围很大。我1985年—1986年在美国,长期在思考,就写了一篇《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这篇文章先送到学校,选中了,送到教育部。教育部在天津开了一个讨论会,我的文章还有历史方面罗荣渠先生《论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这两篇后来都到北京大学召开的纪念三中全会的讨论会去交流的,都获奖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写了这本书。前面一本书《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出了两版,一万多册,有一篇就是“炎黄子孙不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代名词”,1989年大概7月份登在《光明日报》上,中宣部还内部发了通知,我这个意见是对的,就是我提出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我们这个国家不应该用这个词来代替中华民族跟中国人民,这是文化色彩的,不是政治色彩的。到了1992年,三联书店跟台湾锦绣出版公司合作,要出一套“中华文库”,他找我,就写了《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1992年先在台湾出版,1994年在三联书店出版,好几版了。有人想拿这本书做文章,给上面打过报告,还有人写过这本书的评论,引起有些人对书的不满,我就要求出版社从此以后不要发表任何书评,不要登任何广告,是怎么样让大家自己去看,避免刺激一些人。三联出了好多年,中华书局出了5年,没续签,又签了商务印书馆,现在是第二个5年。这几年他们发行的很多,每年一万到一万五,马上又要重印了。现在还是不写书评,不登广告,不进排行榜。有些观点我其实已经给内部写了报告,比如中央统战部,对台关系他们已经采纳这个观点了。汪道涵生前也专门找过我几次,讨论这本书的内容,他们高层是接受这本书的。我想这种应用型的成果让实践来检验吧。其实是大家都知道的观点,不过我归纳讲出来了而已。许金晶:孔飞力先生几年前出过一本小书,《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总结了中国往现代国家转型的三种矛盾,第一条就是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间的张力。葛剑雄:我在美国跟他讨论过这件事。我跟他认识是比较早的,第一次是1984年还是1983年,我到北京,那时候他来了,在和平宾馆。我在哈佛期间,过年他请了我们一起到他家里聚会,还见到了费正清先生。他的儿子孔安在北京做记者,我们很熟悉,有机会还碰头。在美国我们私下里都讨论过,回来后写这本书。许金晶:孔飞力先生最后一部在我们中国出版的论著,正好也是您的这个主题,《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葛剑雄:他写《叫魂》时也跟我谈过这些故事。当时他们写得很辛苦,一道上谕大家一起讨论半天。还有跟许先生,美国匹兹堡大学的。许金晶:许倬云先生。葛剑雄:对,许倬云。何炳棣主要是讨论人口史,但他也有一些观点。还有杨联陞先生,我们也谈过几次,也是各种观点。许金晶:很有意思。您作为第一批文科博士,这样的身份有没有对您的工作产生什么影响呢?葛剑雄:这个总是有的。我们也碰到一件不幸的事。我们第一批得到博士学位,学校希望我们发挥更大作用,正好那时职称评选有一些弊病,教育部宣布冻结了,一直到1985年才重新开放,我跟周振鹤是开放以后才定副教授的。复旦大学第一批7个副教授,我跟他两个,还有王沪宁,是硕士,本来我们还可以更早。毕竟当时是第一批,也的确好多地方沾了光,但时间长了还是靠自己本身的学术水平。理科第一批我们学校的几个人里面,最后成为院士的就洪家兴一个人,王建磐做大学校长,但不是院士。我一直是这个观点,我们生逢其时,还有很多客观因素,要是复旦本身不重视,这个第一可能就给人家拿去了。2005年7月17日葛剑雄在日本联合国大学演讲前与前首相村山富士合影。参政议政许金晶:作为学者的同时,您也长期在政协供职,您如何看待自己政协委员的身份,您这么多年在参政议政方面又做了哪些工作呢?葛剑雄:我做人大代表期间,当时讲平反冤假错案,好多人就把信寄过来了,谭先生是全国人大代表,有一个人不断给他写信,他问怎么办?我说帮他解决。实际上后来我以市人大代表以及谭先生全国人大代表身份,联名反映,最后解决了问题。他一定要来见谭先生、见我,表示感谢,我拒绝了,他当时岁数蛮大了,从外地回来,把问题都解决了。后来我已经离开闸北区了,到换届我当然就不做人大代表了。一直到1999年,让我参加民主党派,做了民革的副组委,增补为上海市政协委员,我是届中的,做了两年以后换届,当上了上海政协的常委,那是在2002年,当了4年,以后就是全国政协常委,10年。那时比较自觉,当了政协委员,就应该履职,包括参政议政、反映社情民意,包括跟中央和地方政府提建议和提案。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在中国当政协委员,首先一切要依法办事,第一是宪法。此外,政协是一个政治性的机构,应该有政治道德,具体讲就是要遵守政协的章程。对共产党是无条件服从的,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才发挥作用。这十年里,媒体说我是大炮,我说你们不知道,我们不存在炮不炮的问题,我的批评、建议是符合章程的,是适度的,是你们可以报道的。如果说骂人,骂得厉害的有的是,已经过了头了,你们也不敢报道,对不对啊?许金晶:是的。葛剑雄:我说你看我所有批评哪一句是不符合宪法的?哪一句是不符合政协章程的?包括他们国外的记者采访我,我说我要实事求是,在规定范围内。这期间我提了不少提案,好多提案后来都做到了。这两届政协常委也开创一个新的做法,中央领导到常委会做报告,从王岐山开始报告以后,留出半小时,叫大家提问题,跟大家讨论。我在这十年经历的有八次,七次我都争取到提问讨论的,五次我都是第一个,所以第二次王岐山来我提,他说怎么又是你打头炮,他还记得上一次我问他的。王岐山来我提了两次,孟建柱一次,李克强一次,汪洋一次,一般我都第一个提的,既然给我这个机会,有些问题我提的还是很尖锐的,他们也很坦率,自己回答。汪洋来我问了一个问题,我说你提出来精准扶贫,彻底消灭贫困,一个都不能落,可能吗?大家都明白,有少部分人的贫困不是社会造成的,是自己造成的。比如凉山一部分农民吸毒,还有的是赌博,有的挥霍浪费,有的好吃懒做,有的精神不正常,有的有特殊信仰,怎么办?他很坦率,说你给了我一个机会,我来做补充说明。他说的确有这种情况,他也分析了他自己经历的,最后他说给你们交个底,中央已经有打算,这些人最后保托底,不要求真的脱贫,就让他有口饭吃。后来讲得更具体了,联合国、世界银行有统计数字的,就是人口中这一部分人大概有百分之多少,我们现在预留的是20%。领导还是很坦率的,我觉得适合公开提的就公开提,不适合公开提的就内部提,或者是内部写情况,有几次都是中央领导自己批的。前年我又正式提了一个提案,要求贯彻八项规定不能影响职工正常的福利,随着国家的进步还应该不断增加这种福利,后来全国总工会采纳并正式发了通知,要求全部实施。他们问我满意不满意,我说真正做到了我就满意了,可有些地方不敢做,所以王岐山第二次到常委会我又跟他提出来,希望这些规定能够督促执行。许金晶:我们都要感谢葛老师,我们现在刚刚增加了福利标准。葛剑雄:我觉得做事情就应该尽到责任。很多人误解,就说你批评他是不是不高兴,我一直讲,你自己不要动不动就弄到网上,不要动不动到媒体,我们的责任该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该到哪里就到哪里。至少对我来讲,这十年里还是尽力而为了,但是也很遗憾,有些事情我实在做不到。我们国家还是要有正常的行政措施,信访、程序、法律,不要把所有事情都给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他们根本做不到。我跟他们讲我们政协,俞主席给我们讲过了,没有任何权力的,最多可以转达,而且要用正常的途径。许金晶:是的。您刚才讲这些内容我正好想到,学术与政治也是中西知识界一个永恒的话题,您同时深度参与学术和政治,能不能谈谈当今中国语境下学术与政治的关系?葛剑雄:我们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位就要谋其政。我说先不要讲大话,讲什么道义,首先讲实际,知识分子到底是什么角色,你自己得明白。如果兼有行政的,要行使行政的职责,如果兼有政治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者是民主党派什么人,就要有这一份事业心,如果做不了,那就辞掉,很简单的。比如现在我不做政协常委了,人家再找我,对不起,一方面我没有这个渠道了,以前我写封信是必须要给我答复的,我现在不是政协常委,可以不答复我,应该走正常途径。我不做所长了,我把跟所长有关的全部辞掉,中心主任、学术委员之类,都不做了。这是个职务工作,我既然没有这个职务,你不是因为我葛某人另外选我,是因为我是所长,那么所长不做,其他也就不能做了。又譬如我做图书馆馆长,那个是校务委员,这也是个职务工作,等到我馆长不做了,我就不是校务委员了。我们的底线就是你承担了不能只有名,应该有实。学术与管理许金晶:您在复旦主要是在两个地方工作,历史地理研究所和图书馆。您能不能比较一下这两个工作场所之间的异同,您在这两个地方工作的主要贡献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葛剑雄:现在来讲都是大学的所谓正处级干部。所长我更把它看成是学术性的,但在中国不可避免的,这实际上也是行政性管理。管理的事情要摆脱学术的影响,我们现在很多人只讲管理出于公心,这个是底线,但只有公心,没有管理能力,还是做不好事情的。从这个角度讲,图书馆更多的是管理,虽然学校里客气说这是重要学术。从学术讲图书馆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图书馆学,有管理,特别是现在数字化的成分很多,我最多懂点原理。我在做所长的时候,我们跟外国人合作的项目,涉及很多数字化信息的概念,我稍微懂一点,但也管的不多的。调查以后我认为这个图书馆管理目前还处于低级阶段,真正先进的大学图书馆有学术引领的作用。比如我们图书馆的咨询,最多咨询到这本书在哪里,怎么拿出来。真正的咨询是有人来问,比如最新的学术动态,比如我想做这方面的研究,能给我提供哪些资料,这才是真正的学术引领,我们做不到。我当所长关注的是我们的学术地位。庆幸的是在这11年里(1996—2007),大家都承认我们的学术地位至少没有退步,稳居第一。一个学术研究所该拿到的我们都拿到了,当然这很幸运,我当所长的第二年211,然后985,开始归我掌管的经费每年8000块,到我退的时候差不多1000万了,这是生逢其时。我们所在数字化、硬件、电脑这方面全校第一,我是第一个给所里所有人配电脑的,连当时已经快退休的60多岁老师都会电脑操作,这个是最开放的,我自己对这个感兴趣。有一次哈佛大学分管科技的常务副校长到我们学校访问,校长问他你对我们学校怎么看,他说你们学校真正称得上有国际水平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历史地理,一个就是数学。我们的成果是跟他们合作的,是有客观标准的,不是写篇论文达到的水平。当然不是我个人有本领,就是我们利用了大家没有争议的词条,然后用最新的技术做出来。我最有成就感的是什么呢?就是复旦大学从我开始厕所里放上了卫生纸,中国高校图书馆从我开始陆续都放上了卫生纸。我到埃塞俄比亚,世界上最穷的国家,我到他们国立大学去访问,专门到厕所去,照样放着洁白的卫生纸。相反的,我到莫斯科大学,1990年,那时苏联还没有解体,我事先听说莫斯科的厕所都是用报纸的,果然,相当脏。后来到俄罗斯的国家科学院,专供开国际会议的国际会议中心,我跑到厕所,一半的小便池都封上了塑料,坏了在修。我们既然号称要建一流大学,怎么连这个都做不到呢?我就跟他们说,开始说不行,我说钱我负责,你放。放了一段时间,有学生反映底层女厕所一到下午就没有手纸了,我说缺多少补多少。一段时间后就稳定了,学校各部门受到冲击了,现在复旦每个厕所都放着卫生纸。我们以前最难处理的就是每年毕业离校的时候,经常要发生争执。图书管理员说学生还有几本书没有还,还有哪次付款没有付。学生说我付过了,原来根本没有这本书,争执,不肯盖这个章。有的人说我对母校最美好的印象在这一瞬间就彻底打掉了。我就规定今后学生怎么说你就听他的,我们尊重学生,相信他不会为这个事情撒谎。当然现在一方面电脑系统也比较完善了,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尊重。类似这样的很多困难我们解决的比较好。比如我们图书馆只有2000个座位,而交大有7000个座位,但我们没有出现抢座位、排队之类的,通过我们的服务、疏导。图书馆人太多怎么办?我说很多学生到图书馆来是自习的。那么冬天、夏天,只要学校把有空调的教室都打开,分流不就行了吗?后来教务处公布,只要一个教室坐满70%的人,教务处就开第二个教室,这样就解决问题了。许金晶:您长期在复旦学习任教,能不能谈谈您眼中的复旦和复旦的文化,您这么多年为什么会一直选择在复旦坚守?葛剑雄:我写过一篇小文章,我说复旦的老师不仅敢说我不懂,还会进一步做些工作。我到哈佛访学一年,后来也经常去,闲谈时跟哈佛的老师说,你们哈佛的教授那么自豪,你认为跟人家最大的不同在哪里?他就告诉我,很简单,we dare to say“I don’t know”,我们敢说我不懂。学风就是这么来的,不懂就是不懂,我的老师这样,还有几位很有名的老师也是,人家采访他不懂就是不懂,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我认为复旦老师不仅敢说“I don’t konw”,还会在这以后进一步做些工作。我们的学风还是比较自由的,特别实事求是,不是很张扬,一定要争什么第一第二。当然现在情况也很复杂,大家往往拿这个学校的丑事比较,这种人都有。老实讲谭先生在世的时候我总不会离开他的,等到以后我当了所长,我不会中途退下来,做了11年。等我担任馆长的时候,有其他学校邀请我过去,我说人总要有点信用,我刚答应学校做馆长,那至少要干了一任以后才可以考虑,尽管你们的确很有诚意。他们的领导跟我讲到什么程度呢?30万、50万,这是对其他人的,你只要开出你的待遇来,我保证不减一分钱,他是这么说的。最后那位校长带信给我,你暂时来不了,这份邀请对你永远有效,什么时候你来了,即使我不做校长,我也保证这个学校是要你的。我跟他开玩笑,等我不做馆长你们就不要我了。另外我总觉得,特别是我们学科,应该讲到现在为止,国内资源最多、门类最全、相对水平最高的,还是我们这个单位,从这点讲我也不会离开。2013年1月葛剑雄应邀参加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人才培养许金晶:在高校,除了行政和学术之外,还有重要的一块是教书育人,您如何看待学术研究跟教书育人之间的关系,这么多年里,您自己培养硕士和博士生的情况能不能介绍一下?葛剑雄:两者也不能完全统一,现在有种说法,德艺双馨,好像都做到了,这个我不赞同。一个人学风不正、品德不好,不等于他肯定就没有学问,不学有术的人也是有的,反过来学而有术的人也有的。当然我们希望两条都做好,但首先两条都不能过底线。我平时不教本科,主要是研究生,老师要起到表率作用。另外,老师跟学生实际上是处在不平等的地位,特别要注意尊重学生,让学生得到自由发展,平等对待。我当所长的时候,我们有一个老师信教,经常跟学生讲,学生问他论文怎么写,他说这个不要担心,上帝会安排,有的时候叫他们写这个。我就找他说不可以,宗教信仰自由,你的自由我尊重你,学生要信宗教我也尊重他,但你今天是教师,跟你指导的学生是不平等的,你这样的话实际上是强制他信教。许金晶:侵犯了学生的自由。葛剑雄:侵犯了他的自由。那什么时候可以呢?等他毕业了,完全可以。不仅我们这样,连美国也是政教分离的,任何时候跟学生绝对不许谈宗教,更不能讲宗教信仰,这位老师接受了。我当所长期间,不单我自己的学生,我这个所里的学生都关心到。招生的时候,我是一直强调我们要给各种人应有的机会。现在有些非要讲所谓第一学历,讲出身,我自己连大学都没上过。当然我承认这些出身好的,第一学历好的,基本上基础是好的,我也招过这样的学生,但不等于说小的学校,或者原来基础差的人就没有前途。作为老师,我们最重要的是平等对待,给每个学生的成长提供机会。我后来又很幸运,有三个学生的论文得了全国100篇优秀博士论文。许金晶:这个很难的。葛剑雄:据说是文科里面最高级的。这三个人里有两个的第一学历,一个是烟台师院,一个是沈阳师范,是地方高校,而且沈阳师范的学生本来是中文系的,考试的时候全部不及格,我后来发现这个人有本领,就把他特招进来的,最后他得了优秀百篇论文。葛剑雄所指导的3位博士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位获提名,多位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许金晶:这三位还都在搞学术工作吗?葛剑雄:都在。一位是我们学校的教授,还有一位后来到了交大,特聘教授,从外地把他调过来的,做他们一个学院的副院长,也做过他们科研综合处处长,还是上海市社科新星,还有一个留在我们学校历史系,副教授。我们的任务不是一定要跟他们讲思想、讲政治,首先要使他们有个踏踏实实的学风。我的学生里面,当然有很一般的,但总的来讲大家反映在为人等各个方面,正派的比较多。人的底线不能靠导师,要靠自己从小养成。而且有些,比如他们的外语,我不希望提高了,也提高不了,能看看书就不错了,这个只能实事求是,但做学问的基本功还是要不断提高。我实际上是学我的老师,他怎么对待我们,我们怎么对待我们的学生。过去与未来许金晶:您本身是比共和国更为年长的学者,您能不能谈谈这么多年里,国家发展与社会变迁,对您个人的学术研究和工作有哪些影响。葛剑雄:我是很幸运的,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末班车,我这个年纪能够考上研究生。我一直跟现在的年轻人讲,一个人的成功首先是个人的天赋,第二是机遇,第三是自己的努力,前面的都不是我自己可以左右的,自己的努力是可以选择的。我今年73,解放的时候我才5岁,刚刚进小学,我主要的印象都是解放后的,解放前的基本上是书上看来的,或者老一辈人告诉我的。现在国家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我当初的梦想,甚至在1986年我们全家从美国回来的时候,我当时跟我的孩子、太太都说了,不晓得哪一天中国人才能够发展到这个阶段,差距实在太大。我一到上海待下来,我的女儿问我,“Where is our car”,我们的车在哪里?我告诉她“We will never have any car”,今后我们不会再有车了,你就老老实实乘巴士吧。但我没有想到,没有多少年,我跟她每人一辆车了。从物质上说,应该承认这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快的阶段,远远超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想象。十八大以来,我们原来所担心的国家腐败,党的政策腐败,的确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现在第一步已经解决了,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对国家的前途是有信心的。当然我们也不能说什么都满意了,包括到底学术的自由放到什么程度。我们首先要把国家利益放在前面,我前面也讲了,我对有些不该公开的建议,一般都是内部提出来。我们也很负责任,“一带一路”提出以来,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可能有些风险,我们要充分考虑,但我不是说写文章反对,我就反映了一个意见,中央有两位常委都赞成的,主张以后我们讲到“一带一路”,特别强调要管控风险,就起到作用了。这不等于我反对这个政策,有些要逐步调整的,一开始强调“一带一路”是战略,现在习主席亲自讲,这个是倡议,是有区别的。有一次我跟李克强总理谈到这个事情,他说“一带一路”光有我们积极不够,怎么样才能让对方跟你配合?我们只要是出于公心,提出这个意见,中央会考虑,但是必须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2015年2月,葛剑雄攀登非洲乞力马扎罗峰。许金晶:您对于未来的研究、教学和个人的生活,还有哪些计划和期待。葛剑雄:我都这个年纪了,现在也不要我们退休,既然没有退休,就要有教师的基本责任,继续招研究生,继续做科研项目,将来精力不够了,退休了,就自己做事。当然现在到了我们这个社会,生命的延续光是物质上是容易的,重要的是精神上怎么延续。我很羡慕我的老师辈的周有光先生,不仅长寿,活的质量也很高,他104岁的时候还给我签名,送我书,条理非常清晰。作为一个研究历史的人,总希望能够亲眼看到历史的一些重大变化,也需要提高晚年生活的质量,这个要靠自己把握,客观讲是不错的。我是折中,既不像有的人说我一定要接着做,根据实际情况,如果维持不了了,适当多休息一点,是很正常的,尽力而为。学术上我也没什么大的计划,这些年没有时间做整段的研究,像我们这样的人再开出新的题目来也不现实,我们就把一些已经有的想法陆续写出来。有人要帮我整理回忆录,我说这个早了,等到我新作做不出来的时候再来做这些工作,有些工作你们做也可以,不要我来做,对社会还是力所能及做一点贡献。我还不时会在内部对政府提一点建议。
2018-10-31 07:34 | 钱江晚报虽未朝夕左右,毕竟其为幸也——追忆金庸先生右一卢敦基尽管先生的身体不好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对此噩耗仍然没有心理准备。一直来心想,年逾百岁,当今似乎也不是特别稀罕的事吧。所以当报社朋友的电话铃声响起时,我在电脑面前傻坐着,不知道应该做点啥。等到放下电话,决定还是遵嘱追忆一下旧事吧。1、第一次知晓先生小说第一次知道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是在一个非常意外的场合。那是1981年的9月底,我与几位大学同学乘坐费时一天的长途汽车前往黄山旅游。前座有一对年轻夫妻,男的向女伴另一方向的邻座拿了一册书,顿时低头苦读,浑不理旁边女伴的拉、扯、嗔、怒。当时我虽年轻不谙情事,但也觉得此男人有些过分,于是好奇心起,立身张望,见书中有“陈家洛”三字。当时内地出版的文学书籍并不算太多,我又性喜阅读,绝大多数书一看内容即能知晓书名,但此书确实未见,所以仍不明所以。待到黄山归来,有同学神秘兮兮地给我一册书,让我不要声张,悄悄地看。这部《书剑恩仇录》上册,作者为金庸,纸张粗糙,装帧简单,当时也没在意。读了两三页,真好比林黛玉读《西厢》,直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七八十页后,“陈家洛”赫然出现,此时想起那个男人,也觉并非过分了。第二天拿到下册读完。当时在想:我也是读中文系的大学生,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只要是有中文版的,也算大致有些知晓。为何这么好的一本书,从未有师友提起,也从未见有文学史讲述?难道是自己的文学批评能力完全失灵?又抑或是众人皆盲,浑不知该小说为何物?一时懵懵懂懂,不知自己身在何处。青年金庸(浙江档案馆藏)2、第一次与先生见面同样,第一次见到先生,也是一个意外的场合。那是1997年的一个春天。当时浙江大学尚未与杭州三座高校合并,金庸先生当时为浙江大学中文系设立了一个奖学金,该系要举行一个仪式。由于我素喜金庸,名声在外,我的大学同学、系主任徐岱让我代表他们做一个发言。记得那天是4月4日,上午在浙大一个会堂举行了仪式,我写了一页A4纸的发言,读了。下午是安排在杭州植物园的某处草地上座谈。那天气氛特别轻松,参加者皆以青年教师为主,所以毫无忌惮,我记得我熬不住提了两个久思不解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先生的武侠小说,情节发展总是出人意料,可以说是异想天开,但又合情合理,极为吸引读者。那么这些情节是怎样写出来的?有小报说:先生写作,碰到写不下去的难关,便召集众友,让大家谈情节发展的设想。夜深人散,先生方才下笔,方法是避开所有人的建议。请问先生是真的这样吗?作者:张浚生主编,应忠良、卢敦基、何春晖著金庸先生听罢大笑:“那怎么可能?哈哈哈哈-----”。我也顿时明白,不由惭愧地笑了。当然,真实情况我是很晚才知道的:当时先生办报,经营、写作均亲自为之,写作也只能每天在忙完诸多杂事后匆匆动笔,很多时候是排字工人候在门外的,哪来这许多的悠闲?好事者揣测之词,也是意料中事,但本不应该成为吾辈粗通文学之人的问题啊!事后反思,还是爱之太甚,转为迷惘所致。至于第二个问题,问的虽较内行,没有弄出笑话,但也是人云亦云,不值一提,尽管他的回答对我启示尤深。两年后的同一天,我的《金庸小说论》初稿写完。联初1939届毕业纪念照,第三排右一为金庸。(嘉兴一中档案馆提供)3、最后一次会面2003年,我有幸成为金庸先生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在职读博。其间先生多次来杭,经常在中午休息过后,在下榻的酒店咖啡厅找一张桌子,与我们聊上几个小时。或问学业,或评时贤,抑或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当时闻即喜者,也有思考许久方悟者。至于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先生阅后,更加写下长篇批语,指出研究方法方向。在先生的指导下,在就职单位的支持下,我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2011年的元月,我与一友人专程赴香港拜见先生。先生在中环一酒店设宴。那天我也觉得先生的身体已不如往昔,证据是初次见面时先生打招呼有些迟钝,全不似原先的轻快灵动。但饭吃到一半,先生重焕光辉,有问即答,兵来将挡,水来土淹。那天在场的还有先生家乡海宁市的领导,皆为共同见证。先生座中为我博士论文题字。日后付印,就是用的此题签。先生在我眼中为何许人物?借用一下晚清吴汝纶谈其恩师曾国藩的一段话吧:文正公之为人,非一世之人,千载不常遇之人也。吾生乎千载之后,而遥望千载之前有若人焉,吾不能与之周旋也,吾心戚焉。吾生乎百载数十载之后,而近在百载数十载之前有若人焉,吾亦不能与之周旋也,犹之戚焉。并吾世而生而有若人焉,无千载百载数十载之相望,乃或限于形势,或间阻于千里百里之远,吾仍不能与之周旋也,吾心滋戚焉。若乃并吾世而生,无千载百载数十载之相望,又且不限于形势,不间阻乎千里百里之远,而获亲接其人,朝夕其左右而与之周旋,则其为幸也至矣。2011年元月卢敦基与金庸吃饭我虽远未朝夕左右,也深知自己之幸运。因为当我写完金庸小说论著之后,我对先生有了自己的体认。简截说来,先生已经进入中国文化的伟人之列,当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持续地放射异彩。他不仅创造了中国武侠小说的高峰,而且他的武侠小说完全以现代思想为内核,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他是站在时代前列的人!他的文化成就,将长久为后人学习记取!社会上不时有人非议先生的武侠小说。对此问题我专门做过思考。确有一部分读者看武侠小说就头晕,以为它脱离现实、胡编乱造。但这实在仅仅出于他个人的兴趣、习惯和爱好。事实上《西游记》也有许多人不喜欢,今天还有不少人宣称看不懂《红楼梦》,这种言论作为个人的批评也不甚妥,作为负责任的评论则更是远其甚也。如果按中国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雅俗共赏,先生的小说毫无疑问已在杰作之列。试问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又有哪一人能够以他笔下的人物、故事、词汇、场景等等如此直接、如此频繁地进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当然走红一时的文艺作品也经常可见,文学史家的办法是再引入一个时间的坐标,俗称“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先生作品,自1955年乍现人间,至今已有一甲子之久,足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个整体轮回。大浪淘沙之下,其余武侠作品大都已经淡出,赢者通吃其实不仅限于商业领域。先生小说之伟大于此可见。呜呼!世运推移兮,哲人其萎。先生之风兮,山高水远!2018年10月30日匆匆(本文作者为浙江省社科院学者、金庸先生的博士生)(原标题《虽未朝夕左右,毕竟其为幸也》。编辑 高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