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邓小平、叶剑英亲自批准设立的直属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也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科研机构,金融实力强大,导师社会资源广、实习机会多,就业前景好。但是专业课有一定难度,想报考社科院的考生必须尽早努力开始专业课的学习。1.考试科目101 思想政治理论204 英语二303 数学三431 金融学综合2. 专业课指定教材中国社科院金融专硕指定大纲为国家大纲,根据历年真题推荐如下参考书:(1)黄达《金融学》最新版这本书可以解决金融学部分的文字性题目,当把社科院真题的出处标注在这本书的目录上,发现社科院真题的相当多的题目都可以在这本书上找到答案。但这本书太厚了,而且看一两遍很难有深刻的印象,所以可以考虑把出题频率高的章节反复看了好几遍还花时间背背。(2)刘力《公司财务》或者罗斯《公司理财》罗斯的《公司理财》零基础学习必备,适合打基础;刘力老师的《公司财务》中可以找到很多社科院的真题,所以后期到了专攻背诵的时候一定别忘了把这本书可能出简答题的地方过一下。(3)CPA《财务成本管理》事实上,可以在财务成本管理中找到社科院初试复试所有年份的真题中计算题的出处!《财务成本管理》,推荐大家买东奥的,很多的知识点总结,后期复习用非常省时省力。另外,国际金融和金融学的计算题社科院以往没有考过,之后觉得考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计算题喜欢从《财务成本管理》中出。(4)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网站上各个老师的文章都是对于金融领域最新动态的研究,事实上,2018年复试的论述题《如何建设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就来自所里某位导师的文章。3.专业课考试题型中国社会科学院431金融学综合考试题型固定,每年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5小题,每题8分,共计40分;计算题:2小题,每题20分,共计40分;简答题: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论述题:2小题,每题25分,共计25分(任选一题)。关于考试题型的说明:第一,总体来说,社科院的专业课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几年难度也不断在增加,想得高分必须多扩展知识面。第二,社科院考试题型较固定,但是每个题型的分值比率都很高,针对名词解释8分的情况下,在回答时不能只简单的回答含义,应该在含义的基础上适当的扩展。第三,社科院作为我国智囊团,在论述题部分特别喜欢考经济金融热点,所以多关注些像央行行业讲话等材料,这些热点特别容易出现在初试和复试考试中。4.考试难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三年金融专硕招生状况。社科院分数线从近三年的数据可以看出,社会科学院的录取分数不是太高,主要是专业课有一定的难度,使每年的录取分数稍微超过国家线。在招生人数上,社学院的录取人数不断在增加。复试分数线低,录取人数不断增加,所以想在北京发展的考生报考社科院是个不错的选择。从复试形式看,复试总成绩是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的简单加总,所以初试成绩较高的考生,在复试时占有很大的优势。复试中笔试和初试的知识点基本一样,面试时的题目比较开放,主要考察学生对热点的分析能力和基础知识扎实性,所以在初试复试时,一定要打好基础。金融专硕更多备考资料,院校真题,欢迎关注公众号:金融硕士圈关注公众号回复“能量包”,可以免费领取纸质版金融专硕专属能量包(择校一本通+思维导图+核心考点+配套课程)
来源:金投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金融战略与企业上市并购精读计划学术背景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党中央直接领导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机构,作为亚洲第一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设6个学部,40个研究院所。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是经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批准成立的全国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项目背景IPO常态化已成共识,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是产业增长,推动产业增长的核心是金融力量,未来几年将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黄金窗口期!优质企业应该尽早着手做好规范工作,规划好经营业绩,搭上资本市场发展的快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金融战略与企业上市并购”精读计划,从战略高度开展科学、有效和合规的系统性的新金融培训,实现金融与实业的可持续增长,并运用多种科学的价值经营方法,打造新金融战略第一品牌,帮助企业达到企业价值创造最大化和最优化的战略目标。课程简介 课程架构:企业新金融架构设计+投融资实践+投融资辅导 导师构成:政策型导师+经济学专家+实战投资家 案例:国内外投融资经典案例 目标:打造企业新金融体系、塑造企业产业经营+资本经营新模式、推进企业上市、并购等多元化金融发展。课程价值为企业量身打造新金融体系,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每期40+同窗同学,与3000余名社科院优秀的企业家校友融合资源、连接价值;在实际投融资操作中,正确处理企业金融行为,合理优化资产配置模式;亚洲第一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提供最前沿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政策及动态。课程模块12019金融发展动态与新趋势2科创板创新战略与资本运营新模式3IPO顶层设计与国际资本市场策略4IPO上市规则与证监会发审新动态5企业IPO上市准备与审核要点6IPO上市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处理7产业并购与市值管理增值体系8借壳上市与并购交易操作体系9企业全要素创新与现代创投体系10企业风险管控与法律、财务、税务11企业投融资决策评估体系12私募基金管理与风险管控李 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原副院长王国刚 中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金 碚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央政治局集体授课专家黄群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何德旭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胡汝银 上海证券交易所前首席经济学家谢 平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副总经理杨凯生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银监会特邀顾问张跃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公司金融研究室主任尹中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 徐洪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工程师何 强 昆吾九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孙友文 达信风险咨询中国区总经理马卫国 亿宸资本董事长、著名IPO专家章志强 竟天公诚律所高级合伙人谭 圆 毕马威税务合伙人郭成专 毕马威合伙人周 威 海通证券投行部总经理劳志明 华泰联合证券并购业务负责人倪晋武 原华泰联合证券内核小组负责人强桂英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卫保川 北京宏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李旭东 中信建投证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齐 慎 达晨创投合伙人李爱民 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于 佳 启明创投合伙人王旭东 信中利资本合伙人王 庆 重阳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张 涛 中央电视台新闻组负责人针对人群拟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企业高管等 资本市场投融资项目负责人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投融资高管政府上市办、金融办、开发区、科技园等与上市企业负责人费用标准学期安排:一年,共12次,每次2-3天收费标准:11.8万元/人 (限额40人)费用包括:学费、书本资料费、证书费、教学管理费、拓展培训费。(学生其他食宿、交通费用自理)付款账户户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账号:0200 0264 0920 0176 883开户行:工行房山支行良乡分理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开具中央非税收入统一票据* 汇款用途请注明:“新金融战略与企业上市并购”+学员姓名* 培训学费开具中央非税收入统一票据,并严格执行有关财务规定课程收益 10+国务院智囊团倾心讲授经济发展趋势 20+市场一线实战专家讲授专业解决方案 30+国际四大国内顶尖金融服务机构设计实战方案 1000+同学会资源
报告执笔人■杨耀武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实验中心研究员■张平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杜邢晔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实验中心研究员摘要■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境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境外仍在持续蔓延,从中国采取严格疫情防控措施后的抗疫进程看,欧美疫情稳定下来可能要等到5月上旬以后,这给全球经济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实际上,受贸易紧张局势等因素影响,世界主要经济体2018年来的经济放缓压力就在增大,季度增速大致呈逐季递减之势,贸易量逐步萎缩。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一季度爆发,并持续快速蔓延,全球经济活动受到相当程度的抑制,这给在疲弱环境中缓慢前行的世界经济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之下,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下降6.8%,这是自199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进入二季度,国内疫情防控的阶段性成果逐步巩固,但海外疫情持续蔓延,国内确保疫情不反弹的任务仍然较重。这造成一些行业特别是服务业很难满负荷运营,同时外部需求锐减,使得对外出口企业面临较大经营压力,初步预计,此次疫情冲击可能使2020年中国商品出口下降3~4成。■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中国防范疫情输入压力加大,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在此情况下,要让经济较快回复到原有增长轨道,防范疫情冲击带来的延伸性风险和长期性风险,不仅需要实施积极的调控政策;而且要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特别是注重保持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恢复受疫情影响企业和家庭的信心。目录一、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构成重大冲击(一)受疫情冲击下的国际经济形势及政策应对(二)美、欧、日经济前景分析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造成的中国经济增长路径偏移三、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造成的冲击分析(一)疫情对中国存量就业的冲击(二)疫情对中国新增就业的影响四、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注重对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和家庭的救助(二)针对就业研究制定专项政策报告正文一、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构成重大冲击受疫情冲击下的国际经济形势及政策应对截至北京时间2020年4月20日6时,全球(中国以外)累计确诊病例达232.8万,波及212个国家或地区,共造成16.0万人死亡。在疫情持续快速蔓延的情况下,欧美等多国先后宣布“封城”或下达紧急状态令,但美、意、德、英等国每日确诊病例数仍在高位波动,拐点尚未显现。从中国抗疫进程来看,在武汉实施“封城”措施42天之后,全国每日确诊病例才降到100以下,以欧美国家3月10日至20日左右陆续开始采取严格管控措施算起,欧美疫情稳定下来可能要到5月上旬以后。同时,疫情在俄罗斯、印度、土耳其、巴西等国也有快速扩散之势,引发了新一轮的担忧。图1各国采取严格管控措施后的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情况注:数据来源WIND,t日代表各国采取严格管控措施的起始日。受贸易紧张局势等因素影响,世界主要经济体2018年来的经济放缓压力就在增大。2019年,美国经济增速为2.3%,较2018年下降0.6个百分点;欧元区经济增速为1.2%,较2018年下降0.7个百分点,日本经济增长仅0.7%,全年增速虽略高于2018年,但四季度已转负;一些增速居前国家,2019年增速也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中国、印度、印尼经济增速分别为6.1%、5.3%和5.0%,较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季度增速来看,2018年二季度以来,主要经济体增速基本呈逐季下降态势。2020年一季度,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快速蔓延,全球经济活动受到相当程度的抑制,这给在疲弱环境中缓慢前行的世界经济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图2 全球主要经济体2018年2季度以来的季度经济增速数据来源:WIND。从发达经济体今年以来的经济表现看:美国失业率攀升、零售和PMI数据大幅下滑。3月下旬以来,美国周度初次申请失业金人数平均高达550.9万,是2008年峰值时的近10倍;4月11日发布的高盛连锁店销售环比已连续三周出现负增长,分别为-10.3%、-6.8%和-5.6%;Markit制造业PMI和服务业PMI商务活动指数双双跌破荣枯线,为指数2012年开始发布以来的最低值。欧元区国家3月份制造业PMI为44.5,创近8年来的新低,服务业PMI仅26.4,低于金融危机时39.2的水平;最新公布的欧元区4月投资信心下降到了-42.9,弱于金融危机时-42.7的低点。随着疫情的进一步扩散,欧元区的经济状况有可能进一步恶化。日本制造业和服务业PMI今年以来持续下降,3月制造业PMI为44.8,创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服务业PMI为33.8,为2009年10月该指数对外发布以来的最低水平。面对疫情冲击,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纷纷推出多项政策救助措施。美联储3月3日宣布下调基准利率和超额准备金利率50个基点,3月15日又紧急调降基准利率100个基点至0%~0.25%,并重启量化宽松计划;3月下旬,美国参众两院紧急通过总额高达2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拟向受疫情冲击的企业、家庭和医疗体系提供援助。在货币政策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欧元区和日本也在制定非常积极的政策措施应对疫情冲击。3月18日欧央行出台了7500亿欧元的“紧急抗疫救济计划”,在政策协调较单一国家困难的情况下,欧元区国家也在积极推动规模超过数千亿欧元的财政救助计划。4月7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总额高达108万亿日元(约合1万亿美元)的史上最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在此项计划中财政支出为39.5万亿日元,金额约为2019年GDP的7%,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向中小企业、个体经营者和符合条件的家庭发放补贴。美、欧、日经济前景分析从目前已公布数据和疫情发展看,美国经济衰退幅度可能大于金融危机时期。美国全国商业协会4月10日发布的一项经济学家调查显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令经济活动严重受限,美国经济已步入衰退,受访经济学家预测中值,按年率计算,2020年一季度美国GDP收缩2.4%,二季度将继续大幅收缩26.5%,三季度美国实际GDP将温和增长2%,第四季度继续增长5.8%。按照这一预测,则全年美国经济将收缩5%左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美国经济2020年将收缩5.9%。相对于单一国家,欧元区抗疫政策协调难度更大,区内国家对疫情紧急程度认识存在分歧。如果欧元区成员国不能就救助计划及时达成一致,则有可能使经济增速出现比其他地区更大的跌幅。高盛最新预测认为,2020年欧元区经济将收缩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欧元区经济2020年将收缩7.5%。2019年,日本经济全年增长0.7%,但由于受调节消费税影响,第四季度经济已经出现负增长,濒临衰退。2020年3月,日本消费者信心指数为31.1,较2月和上年同期分别下降了7.1和9.5,最新公布的4月份投资信心指数仅为-30.5,比3月份-17.5的水平又下降了13.0,为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值。路透社公布的一项分析师调查结果显示,日本经济2020年一季度和二季度环比增速可能分别下滑3.7%和6.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日本经济2020年将收缩5.2%。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造成的中国经济增长路径偏移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之下,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实际同比下降6.8%,这是自199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下降3.2%,第二产业增加值下降9.6%,第三产业增加值下降5.2%。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同比下降21.9%,其中限额以上餐饮企业收入同比大幅下降41.9%。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16.1%,为1992年以来的新低。一季度,进出口总额较去年同期下降8.4%,其中进口下降2.9%,出口下降高达13.3%。一季度,全国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3.9%;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同比下降12.5%。图 32005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固定资产投资及进出口同比增长情况数据来源:WIND。在社会消费品零售、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均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中国2020年的经济增长面临非常大的压力。IMF最新预测认为,中国2020年将实现1.2%的增长,2021年经济增速将反弹到9.2%。对于2020年经济发展目标如何设定问题,很多机构和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认为发展目标具有多元性,发展质量具有多维性;如果要在如此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在一季度同比下降6.8%的情况下,通过设定二季度增速和全年增长目标,可推算出下半年应达到的经济增速。表1 二季度不同增长情形下为达到一定增长目标所需要的下半年经济增速注:绿色部分表示增速接近或低于2019年下半年的水平。实际上,今年乃至明年的经济增速主要取决于疫后经济恢复情况。我们认为疫情对经济会造成两种形态和性质的伤害。疫情对经济所造成的第一种伤害是通过减少各种实物(包括机器、厂房等)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本构成的生产基础给人类带来的福利流量,从而降低人的终生福利水平。疫情给人类造成的这种流量损失,一旦形成很难恢复;疫情对经济造成的第二种伤害是对生产基础自身的损伤,这种形式的伤害对经济的影响会更持久。面对疫情,到底是采取迅速而大范围的严厉管制措施还是继续保持生产生活如常进行,正是人类在这两种损失之间的利弊权衡。如果人类对新出现的疫情传播和伤害程度有正确的认识,则会在充分权衡两种损伤的情况下采取最恰当的行动,如果不同人群拥有差异化认识,则会采取不同的行动。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情况看,中国无疑在疫情防控的前期采取了更为及时和恰当的行动。目前,中国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复工复产正在加快推进,但人们的生产生活仍未全部恢复正常,这表明第一种形态的福利损失已经变小但仍未完全消除,下一步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基础上加快复工复产;但同时要高度重视疫情对经济所带来的第二种伤害,其伤害经济的路径现已不大可能是大量人员死亡和居民健康的永久性损伤,它更有可能通过破坏社会生产组织关系和改变居民心理等方式阻碍经济及时恢复,包括企业倒闭、工人失业造成的实物资本与人力资本闲置,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下降以及投资者信心持续低落等。从美、日近期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来看,其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和家庭的救助措施,意图正是为保持微观经济主体活力,以降低第二类损伤,促进经济在疫后迅速恢复。三、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造成的冲击分析疫情对中国存量就业的冲击在存量就业中,按照职工所处企事业单位性质主要可分为国有单位、城镇集团单位、私营企业和个体户等。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城镇就业人员中,13.2%在国有单位就业,在私营企业和从事个体劳动的就业者合计占56.2%。新冠疫情在1月爆发后,复工比较及时的是国有单位,而私营和个体工商户因多种原因复工进度较慢,其中的一些建筑类、服务类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复工复产难度较难。一般来说,国有单位与职工的雇佣关系比较稳定,而私营企业和从事个体劳动的就业者则可能面临劳动关系终止或因工作量不足而收入大幅降低的可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2月份为6.2%,3月下降了0.3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3月为5.7%,与2月持平,服务业生产指数3月份同比下降9.1%。图4 2018年以来的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与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同比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从调研情况来看,企业规模较小的企业复工难度较大,这类企业抗风险能力弱、数量众多,吸纳了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就业,一季度的疫情冲击会对中小微企业和职工造成相当大的冲击。进入二季度,国内疫情防控的阶段性成果逐步巩固,但海外疫情持续蔓延,国内确保疫情不反弹的任务仍然较重。这造成一些行业特别是服务业很难满负荷运营,同时也造成外部需求的锐减,对外出口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根据我们的测算,今年出口减少可能达到28%~40%,在这种情况下,出口企业可能面临不小的裁员压力。疫情对中国新增就业的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经济活动人口在2016年到达8.07亿的峰值后缓慢下降,2019年为8.06亿。与经济活动人口变化趋势相类似,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净增加也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在新增劳动力供给中,2019年,受过高等教育人数占52%,受过中等教育人数占32%,农民工占16%,而2009年我国相应比例分别为33%、38%和29%,与受金融危机影响时期相比,新增城镇劳动力供给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虽然,2020年国家采取了扩大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共计51万人的政策,但与巨大的新增城镇劳动力供给相比体量还是太小,预计2020年新增城镇劳动力供给将达到1400万~1500万人。图5中国新增劳动力结构变化数据来源:WIND。从经济增长吸收劳动力就业情况看,中国的就业弹性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因经济结构性变化等原因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2019年,中国经济的就业弹性为0.31,即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来0.31个百分点的城镇就业人员净增长。按照我们的测算,如果2020年继续保持前三年城镇就业人员净增长的趋势,则GDP需要实现5.2%的增长。图6 中国经济就业弹性的变化情况从当前城镇就业人员在各行业中的分布来看,受过高等教育人员在教育、公共管理、卫生、金融等第三产业部门就业的数量较多,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就业人数分列第3和第6位。在新增农民工占比下降,高校毕业生去向主要在第三产业的情况下,通过传统基建带来的总需求扩张对解决新增就业的效果有限。四、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对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和家庭的救助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各地纷纷推出了相应的支持性政策,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的救助政策。这些救助措施从目前的调查反馈看,惠及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本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微企业信息高度分散,政府与企业相互沟通不多,日常这些企业利用政府政策非常少,因此必须搭建政府与中小微企业沟通互动的新平台才能更方便的惠及中小微企业;二是疫情冲击下,中小微企业的风险度迅速提高,商业性金融机构作为盈利机构很难通过风控来审核贷款给这些中小微企业,只能推动政策性的资金惠及中小微企业,但发放贷款的成本很高;三是与中小微企业密切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的商业机构本身也面临较大的风险,相互救助比较困难。因此,必须借助新的产业和政府平台才能打通政府、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的连接。这需要通过提升信息处理效率来提高服务效率。同时,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救助必须是政策性的补贴救助,资金额度小,需要靠产业龙头企业和政府专业中小微企业扶持平台的信息汇集和渠道才能有效防范欺诈,服务于真正受困的中小微企业,直到中小微企业复工后才能纳入到正常的商业往来,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作用才能不断显现。在疫情冲击之下,很多企业虽然开工但职工的工作时间不饱和,特别是一些服务性行业业务量锐减,进入二季度,在外部需求下降的情况下,一些出口加工企业也面临较大的经营困难。这需要一方面加强对相关行业的帮扶力度,对不裁员和少裁员的企业增加一些激励,并使政策措施及时高效惠及到受损企业;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家庭的救助,使他们尽快恢复消费能力和信心,这不仅有利于保障民生也有利于经济增速的及时恢复。从美国和日本近期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来看,对家庭的救助是本次救助的重点之一。目前,部分城市推出了电子消费券等促进居民消费的措施,电子消费券主要通过本地居民摇号等方式发放,这对恢复当地商场和景点的人气可能会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对解决受疫情影响严重家庭的困难和加快经济循环的作用有限。可考虑借用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准确识别受损严重的中低收入家庭,给予一定的现金补贴并对这类家庭必须的子女教育、医疗等支付给予适当减免。针对就业研究制定专项政策从目前各行业吸纳就业情况和新增劳动力供给结构看,建筑业前期因疫情防控需要停工而造成的就业压力通过境内生产活动恢复和传统建设项目可以很快得以解决。制造业中的外贸出口企业,经历了一季度复工延迟和开工不足的影响,二季度将继续面临外部需求锐减的不利局面。对于这类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跨境电商便捷生产端与需求端的匹配,加强企业与境外最终消费者之间的连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税费减免或延期缴纳、增加外贸信贷投放等多种措施降低企业负担,维持企业在海外疫情持续期间的生存能力。这不仅可以缓解就业问题,也可以增强中国产业链的国际吸引力。对于受此次疫情冲击严重的服务类及中小微企业,可考虑通过往年营收和利润情况评估企业受损情况,构建企业、职工、生产要素所有者和政府之间的损失分担机制,同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加快生产生活恢复进程,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缓解居民紧张心理,逐步恢复和增加服务业人气和营收。对于新增劳动力供给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占比过半,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等情况,应增强教育、卫生、公共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对新增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此次疫情冲击和我国新增劳动力供给逐步下降的情况下,很多企业也会调整预期,在未来用更多的机器来代替雇佣劳动力,因此长期就业稳定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章来源: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国家级金融机构最青睐三所名校本月初开始,2019年校园招聘拉开序幕,无数应届毕业生满怀憧憬地开始充满挑战的求职之旅。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中投、中国证登……这些掌握国家金融命脉和对外金融投资的权威部门是很多高校毕业生心中最向往的殿堂。从以往经验来看,哪些高校哪些专业的毕业生更容易获得这些部门的青睐呢?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等部门2018年发布的拟录用人才公示信息,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发现,拟被录用的应届毕业生本科学历的非常少,以硕士研究生为主,清华、北大、人大等几所名校的学子占比明显,毕业生的专业不局限金融类,有多元化趋势,海归人才也大有机会。在北青报记者统计的203人中,北大和人大的毕业生各有29人,清华有19人,这三所著名高校的毕业生远超其他高校。央行总行机关今年只录用一名本科生9月17日,央行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求,将所属在京单位2018年接收高校毕业生情况发布在官网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时间截至2018年9月27日。公示信息显示,央行总行机关2018年拟录用13名应届毕业生,其中有3名女生,10名男生。13人中仅1人为本科学历,1人为博士研究生,其余11人均为硕士研究生学历。从毕业学校来看,中国人民大学最多,有4人;清华其次,有3人;北大2人,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天津大学均有1人。这7所学校全部为985院校。13人中8人学的是金融专业,其他专业还有基础数学、西方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同时,央行金融研究所今年拟录用3名应届毕业生,分别来自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专业为金融和理论经济学。央行清算总中心录用4人,分别来自清华、人大、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他们的专业都与金融无关,分别是信息与通信工程、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和软件工程。原银监会机关青睐海归人才银保监会官网暂时没有发布2018年拟录用应届毕业生的公示信息。但北青报记者在其他公务员考试网站查询到原银监会机关2018年度公务员录用考试进入体检考察环节人员名单。虽然不是最终人选,但也可以看出银监会青睐哪些学校的毕业生。这份名单一共有42人,其中8人有工作经历,剩余34人可视为应届毕业生,男女比例相当,来自19所高校。其中中国人民大学6人,北大5人,对外经贸大学和社科院研究生院都有3人,清华和中央财经大学均有2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外交学院等高校各有1人。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名单中出现了牛津大学、华威大学、德保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等海外名校的学子。相比其他机构,银监会对海外人才显然更加青睐。证监会机关30名应届毕业生中25名是硕士5月31日,中国证监会官网发布公示信息称,根据2018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有关要求,经过笔试、面试、体检和考察等程序,确定42人为中国证监会机关拟录用参公单位工作人员。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这42人中有12人有工作经历,其余30人应为应届毕业生,其中只有一位来自山东财经大学的男生是本科毕业生,另有4名是博士研究生学历,其余25人均为硕士研究生。30人分别来自15所高校,其中北大最多,有6人;清华和人大各有4人;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山东大学均有2人;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和山东财经大学均为1人。中国结算青睐法律和IT专业学生9月17日,证监会官网也公示了其管理的部分在京单位2018年度拟接收应届毕业生有关信息。根据公示,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期货行业协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拟接收70名应届毕业生。70人中只有4名是本科学历,1名是博士学历,其余都是硕士研究生。这其中,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招人最多,拟接收39人。中国结算是中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持有公司50%的股份。2001年10月1日起,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承担的全部证券登记结算业务划归中国结算承担,《证券法》规定的全国集中统一运营的证券登记结算体制由此形成。39人来自16所高校,其中人大7人,中央财经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各5人,北大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各4人,清华3人,其余高校还有复旦、南开、中国科技大学、北师大、华中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因为公司业务性质的关系,这些学子中只有4人学的是金融专业,法律、电子信息、计算机等专业的毕业生占较大比例。原保监会机关今年录取女生多今年5月,中国银保监会对确定为原中国保监会机关拟录用参公单位工作人员的崔松涛等9人予以公示。9人中只有一人有工作经验,其余8人应为应届毕业生。8人中,只有一名本科学历,一名博士学历,其余都是硕士研究生。从毕业院校看,中国政法大学2人,北大、人大、北师大、中财、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各1名,还有一人毕业于英国杜伦大学。值得注意的是,8人中有7人都是女生。9月21日,银保监会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高校毕业生接收工作相关要求,将直属单位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录2018年接收高校毕业生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18年9月21日至30日。北青报记者看到,名单中共15人,仅三人为本科学历,其余均是硕士研究生,金融、保险等经济类专业与计算机、通信、软件工程等专业的人数基本相当。这15人分别来自9个高校,其中中财人数最多,有4人;首都经贸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各2人;人大、北邮、内蒙古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河北金融学院各1人。中投公司校招11人中9人是硕士中国外汇储备超3万亿美元,国家外汇资金的投资一直备受关注。而肩负操盘重任的中投和国家外汇局的中央外汇业务中心自然拥有最豪华的投资团队,顶尖投资高手云集。这两家机构究竟喜欢什么学校毕业的学生呢?9月2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示了旗下中央外汇业务中心2018年高校毕业生接收情况。名单中的15人有两位博士,13位硕士;7名女生,8名男生。他们分别来自7所高校,其中北大和人大各4名,清华和对外经贸大学各2名;中国科学院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各1名。从专业方面看,7人学的是金融类专业,其余专业还有软件工程、行政管理、企业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应用统计,甚至还有航天工程。实现国家外汇资金多元化投资的中投有限责任公司日前公示了2018年拟接收境内院校应届毕业生情况。从毕业院校看,相比其他金融部门,中投总部此次所招的这11名毕业生学历最耀眼。11人中有两名博士,1名本科,其余都是硕士研究生;女生仅2名,男生有9人。11人中有6人来自北大,3名来自清华,1名来自人大,还有一个行政文秘岗招来的是普通院校——绍兴文理学院英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的一名女生。因为该女生的学历与其余10人差距甚大,外界一度对中投招聘工作的公正性产生质疑。中投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指出,该名女生被录用的岗位为行政文秘岗,行政岗位不从事任何专业工作的,主要负责安排会议室、预订出差机票、复印文件然后运转文件,在招聘时对于学历的要求是大专或本科以上均可报考。每年应聘中投公司的应届生很多,通过笔试、面试等多轮筛选,最终被技术岗位录取的新员工多毕业于清华、北大,但招聘中并不会限制只招聘某些学校学生。(来源: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应届毕业生本科学历录用少 清华、北大、人大三所名校学子占比明显国家级金融机构最青睐三所名校本月初开始,2019年校园招聘拉开序幕,无数应届毕业生满怀憧憬地开始充满挑战的求职之旅。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中投、中国证登……这些掌握国家金融命脉和对外金融投资的权威部门是很多高校毕业生心中最向往的殿堂。从以往经验来看,哪些高校哪些专业的毕业生更容易获得这些部门的青睐呢?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等部门2018年发布的拟录用人才公示信息,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发现,拟被录用的应届毕业生本科学历的非常少,以硕士研究生为主,清华、北大、人大等几所名校的学子占比明显,毕业生的专业不局限金融类,有多元化趋势,海归人才也大有机会。在北青报记者统计的203人中,北大和人大的毕业生各有29人,清华有19人,这三所著名高校的毕业生远超其他高校。央行总行机关今年只录用一名本科生9月17日,央行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求,将所属在京单位2018年接收高校毕业生情况发布在官网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时间截至2018年9月27日。公示信息显示,央行总行机关2018年拟录用13名应届毕业生,其中有3名女生,10名男生。13人中仅1人为本科学历,1人为博士研究生,其余11人均为硕士研究生学历。从毕业学校来看,中国人民大学最多,有4人;清华其次,有3人;北大2人,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天津大学均有1人。这7所学校全部为985院校。13人中8人学的是金融专业,其他专业还有基础数学、西方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同时,央行金融研究所今年拟录用3名应届毕业生,分别来自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专业为金融和理论经济学。央行清算总中心录用4人,分别来自清华、人大、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他们的专业都与金融无关,分别是信息与通信工程、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和软件工程。原银监会机关青睐海归人才银保监会官网暂时没有发布2018年拟录用应届毕业生的公示信息。但北青报记者在其他公务员考试网站查询到原银监会机关2018年度公务员录用考试进入体检考察环节人员名单。虽然不是最终人选,但也可以看出银监会青睐哪些学校的毕业生。这份名单一共有42人,其中8人有工作经历,剩余34人可视为应届毕业生,男女比例相当,来自19所高校。其中中国人民大学6人,北大5人,对外经贸大学和社科院研究生院都有3人,清华和中央财经大学均有2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外交学院等高校各有1人。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名单中出现了牛津大学、华威大学、德保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等海外名校的学子。相比其他机构,银监会对海外人才显然更加青睐。证监会机关30名应届毕业生中25名是硕士5月31日,中国证监会官网发布公示信息称,根据2018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有关要求,经过笔试、面试、体检和考察等程序,确定42人为中国证监会机关拟录用参公单位工作人员。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这42人中有12人有工作经历,其余30人应为应届毕业生,其中只有一位来自山东财经大学的男生是本科毕业生,另有4名是博士研究生学历,其余25人均为硕士研究生。30人分别来自15所高校,其中北大最多,有6人;清华和人大各有4人;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山东大学均有2人;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和山东财经大学均为1人。中国结算青睐法律和IT专业学生9月17日,证监会官网也公示了其管理的部分在京单位2018年度拟接收应届毕业生有关信息。根据公示,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期货行业协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拟接收70名应届毕业生。70人中只有4名是本科学历,1名是博士学历,其余都是硕士研究生。这其中,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招人最多,拟接收39人。中国结算是中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持有公司50%的股份。2001年10月1日起,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承担的全部证券登记结算业务划归中国结算承担,《证券法》规定的全国集中统一运营的证券登记结算体制由此形成。39人来自16所高校,其中人大7人,中央财经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各5人,北大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各4人,清华3人,其余高校还有复旦、南开、中国科技大学、北师大、华中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因为公司业务性质的关系,这些学子中只有4人学的是金融专业,法律、电子信息、计算机等专业的毕业生占较大比例。原保监会机关今年录取女生多今年5月,中国银保监会对确定为原中国保监会机关拟录用参公单位工作人员的崔松涛等9人予以公示。9人中只有一人有工作经验,其余8人应为应届毕业生。8人中,只有一名本科学历,一名博士学历,其余都是硕士研究生。从毕业院校看,中国政法大学2人,北大、人大、北师大、中财、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各1名,还有一人毕业于英国杜伦大学。值得注意的是,8人中有7人都是女生。9月21日,银保监会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高校毕业生接收工作相关要求,将直属单位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录2018年接收高校毕业生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18年9月21日至30日。北青报记者看到,名单中共15人,仅三人为本科学历,其余均是硕士研究生,金融、保险等经济类专业与计算机、通信、软件工程等专业的人数基本相当。这15人分别来自9个高校,其中中财人数最多,有4人;首都经贸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各2人;人大、北邮、内蒙古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河北金融学院各1人。中投公司校招11人中9人是硕士中国外汇储备超3万亿美元,国家外汇资金的投资一直备受关注。而肩负操盘重任的中投和国家外汇局的中央外汇业务中心自然拥有最豪华的投资团队,顶尖投资高手云集。这两家机构究竟喜欢什么学校毕业的学生呢?9月2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示了旗下中央外汇业务中心2018年高校毕业生接收情况。名单中的15人有两位博士,13位硕士;7名女生,8名男生。他们分别来自7所高校,其中北大和人大各4名,清华和对外经贸大学各2名;中国科学院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各1名。从专业方面看,7人学的是金融类专业,其余专业还有软件工程、行政管理、企业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应用统计,甚至还有航天工程。实现国家外汇资金多元化投资的中投有限责任公司日前公示了2018年拟接收境内院校应届毕业生情况。从毕业院校看,相比其他金融部门,中投总部此次所招的这11名毕业生学历最耀眼。11人中有两名博士,1名本科,其余都是硕士研究生;女生仅2名,男生有9人。11人中有6人来自北大,3名来自清华,1名来自人大,还有一个行政文秘岗招来的是普通院校——绍兴文理学院英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的一名女生。因为该女生的学历与其余10人差距甚大,外界一度对中投招聘工作的公正性产生质疑。中投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指出,该名女生被录用的岗位为行政文秘岗,行政岗位不从事任何专业工作的,主要负责安排会议室、预订出差机票、复印文件然后运转文件,在招聘时对于学历的要求是大专或本科以上均可报考。每年应聘中投公司的应届生很多,通过笔试、面试等多轮筛选,最终被技术岗位录取的新员工多毕业于清华、北大,但招聘中并不会限制只招聘某些学校学生。(记者 程婕)
本人目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读金融研究生,路过答一下~社科大的硕士是以各个所为单位进行招生的,再报考前就要确定自己读哪个所,跟经济相关的所就有经济所、工业经济所、金融所、城乡建设所、数经所等等。每个所得招生名额很有限,小规模的只招1-2人,大规模的招7-8人。每年报考的学生并不是很多。竞争压力不大。有时候有的所还会出现招不到学生的情况。考社科大的硕士研究生不难的。首先,社科大的分数线比较低,高于国家线10分左右。这个分数都考不到的话,其他好学校也是上不了的。其次,复试不难,好不容易过了初试,很多同学担心复试。社科大的复试一般按照1:2的比例复试,不会像有些学校复试比例很高。比如金融所,招7个人,一般会有8-9个人进入复试,所以如果你的初试成绩在中等偏上,复试基本没有问题。再有就是,社科大的专业课难度低。经济学考的经济学原理,题很简单,经济学中级水平就够了。题型上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没有计算题。建议报一个考研班,跟着老师按部就班的学好数学、英语和政治,专业课将高鸿业的书看五六遍,再看余老师的西方经济学,当然别忘了政治经济学。考上社科院不是问题。社科大的老师三年只带一位学术型研究生,跟其他大学相比,老师会有更多时间培养学生。很多老师有着浓厚的学术作风,一般不会让你干与学习不相关的活,他们手中都有很多高质量的项目,如果学生水平够,会有足够的机会用来锻炼。至于博士,社科大的英语难度非常大,仅次于北大,好在专业课的难度依旧不大。总之,如果你喜欢学术,想好好学习,在这里学习比较适合你。祝您考试顺利。
与上一任社科院院长王伟光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基本理论不同,这一次,国家智库迎来了一位经济学家“掌门人”。业内评价他“温和、低调”,“在政策研究和政策判断方面头脑很冷静”;“分寸感比较好,不走极端。对各种政策、各种看法的分析综合能力比较强”。3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消息,谢伏瞻已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而此前一天,谢伏瞻刚卸任河南省委书记一职。从智库回归智库,谢伏瞻走了32年,其间他主政地方大省河南,两度获经济学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两进两出国务院核心智囊机构,曾担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和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谢伏瞻出任社科院第七任院长,在业内人士看来恰到好处。一方面,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逐步升温,金融风险加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被列为三大攻坚战之一的大背景下,一个懂经济、金融的院长能率领社科院更好地为中国经济转型出谋划策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曾主政全国人口大省的谢伏瞻更贴近民情,理论不会脱离实际。两获中国经济学最高奖第一财经记者从业内了解,生于1954年8月,现年63岁的谢伏瞻尽管第一专业是自动化,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自动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早期还在人民日报社技术处担任过干部。但随后的学术生涯使得谢伏瞻在经济学积累了极为深厚的功底。1986年9月,谢伏瞻来到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中心),担任预测研究部助理研究员,开启了与经济的不解之缘。5年后,他来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访问学者。谢伏瞻主要发表的著述都集中在经济方面。主要研究方向是宏观经济政策、公共政策、区域发展战略和企业改革等,曾先后主持(或共同主持)了《东亚金融危机跟踪研究》、《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政策研究》、《经济全球化与政府作用的研究》、《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谢伏瞻在学术界、理论界造诣颇深,是当之无愧的著名经济学专家,于1991年和2001年两度获得中国经济学的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而在海外访问学者的经历,又让谢伏瞻成为一名善于英语交流的国际范儿人才。官方资料显示,谢伏瞻曾做过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及剑桥大学的访问学者。在国际经济金融事务中,谢伏瞻曾参加了世界银行援助的“中国产业政策研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的“经济发展政策与规划的综合研究”、亚洲开发银行技术援助的“中国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以及多项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委软科学项目的研究项目。才思敏捷、侃侃而谈,但不失低调与谦和。2007年11月,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的谢伏瞻曾发表演讲“盘点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两难”,这是他为数不多的公开演讲。谢伏瞻指出,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之间存在的两难选择,是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矛盾所在,国际收支失衡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和根本原因。此时,谢伏瞻除了担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同时还担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在中国货币政策制定和宏观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期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人员还包括周小川、吴晓灵、刘明康、尚福林、郭树清等。谢伏瞻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措施是要完善汇率的形成机制,并加大汇率波动的弹性”。这些观点即便放在10年后的今天来看,当中美贸易战逐步升温,中国如何应对由贸易战引发的资本市场波动、汇率市场波动,“修炼自身内功”的观点依旧具有极强的指导性。主政河南的谢伏瞻看望贫困群众5年率人口大省快速崛起谢伏瞻的第二个身份与中国人口大省河南有关。他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老乡”。2013年3月20日,59岁的谢伏瞻第一次离京任职。“空降”中原,出任河南省委副书记。“从今天起,我与河南人民就是一家人了,今后我们将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在当天举行的河南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谢伏瞻的一席话拉近了他与1亿多人口大省人民的距离。而谢伏瞻自己也开启了从“智囊”到“河南人”的转变。13天后,谢伏瞻在河南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全票当选为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谢伏瞻的专业背景和学识在他主政河南期间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其中大力支持该省发展金融业,初步改变了河南金融业落后的面貌,率领“金融豫军”快速崛起可圈可点。对于曾两次荣获中国经济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谢伏瞻来说,经济工作一直是装在谢伏瞻心中的一件大事。在2015年4月第三届(2015)世界新兴产业大会上,时任河南省省长的谢伏瞻出席并表示,河南是人口大省,市场体系健全,消费潜力巨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5位;资本市场规模迅速壮大,“金融豫军”快速崛起,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谢伏瞻曾说过:“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活了,全盘皆活。”他对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如此明确,自从来到河南之后,谢伏瞻就一直着力抓金融工作。据媒体报道:“2013年3月,谢伏瞻赴河南工作。从2014年开始,每年的全省金融工作座谈会都由谢伏瞻主持。2014年到2016年时,谢伏瞻是作为省长主持会议,而昨天(5月16日)他是第一次以省委书记的名义主持召开金融工作座谈会,从省长到书记任上,一以贯之地主持这一座谈会,足见谢伏瞻对金融工作的重视程度。”2017年5月,已经是河南省委书记的谢伏瞻在河南省金融工作会议上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现代金融意识,加强金融知识学习,学会运用金融手段促进经济发展、防控金融风险;要注重培养使用懂金融、会金融、精于金融的领导干部,提高金融工作能力。从2013年3月19日至调任社科院,谢伏瞻在河南工作了整整五年。五年来河南省经济情况明显好转,主要数据大幅增长。例如,河南省统计局20日发布2017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核算,2017年全省生产总值44988.1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7.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此外,素有“中原粮仓”之称的河南省,去年粮食大丰收。2017年粮食总产量1194.64亿斤,比上年增产5.38亿斤。其中夏粮总产量710.80亿斤,比上年增产15.50亿斤;秋粮总产量483.84亿斤,比上年减产10.12亿斤,夏增补秋减,全年粮食总产量仍然高于上年。工业方面,去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0%,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其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6%。第一财经发现,早期担任国家统计局局长的谢伏瞻还十分关心房地产热点话题。“房价涨幅回落是一个比较好的现象,说明房地产调控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相比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心理价格,目前房价还是显得高了一些。”他曾多次公开发表对房地产市场的意见建议。2007年1月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的谢伏瞻又对房价走势做出自己的专业判断。不过,自从谢伏瞻执政地方后,则是“只做不说”。在他主政河南期间,去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7090.25亿元,增长14.7%。其中住宅投资5330.8亿元,增长17.0%,确保了房地产供给。“为全省人民谋福祉,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贡献自己的全部心血和力量。”这是谢伏瞻的履新感言,去年河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0.03元,比上年增长9.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57.86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19.18元,增长8.7%。他正是用数字实践自己的承诺。5年转瞬,3月21日,河南省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吴玉良同志出席会议并宣布中央决定:王国生同志任河南省委委员、常委、书记;谢伏瞻同志不再担任河南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另有任用。在这场与河南的告别仪式上,谢伏瞻身穿黑色大衣、白色衬衣,抿着嘴,表情庄重。他说,从一亿河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获取前进动力,怀着促一方发展、惠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的使命情怀,为中原更加出彩倾注了全部心智和情感。“我人虽然离开了河南,但心和河南人民永远联系在一起。对‘老家河南’的这份热情热爱永远不会变。衷心祝福河南的山、河南的水、亿万河南人民明天更美好!”谢伏瞻说。地方大省“一把手”的执政经历加持了谢伏瞻,使他区别于一般的理论学者。业内人士指出,谢伏瞻既熟悉宏观经济工作,又对实践操作中的难点痛点了如指掌,是个“贴地”学者型官员。“谢伏瞻不仅当过国务院研究室的家,还管过全国人口最大的省份。”一位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指出。“首席”智囊的回归谢伏瞻经常被认为“温和、低调”,“在政策研究和政策判断方面头脑很冷静”;“分寸感比较好,不走极端。对各种政策、各种看法的分析综合能力比较强”。“两进两出”国务院核心智囊机构智库的经历为谢伏瞻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奠定了基础。1993年8月至2006年10月,谢伏瞻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下称“国研中心”)工作13年,历任国研中心办公厅主任、国研中心副主任等职。2008年5月至2013年3月,谢伏瞻在国务院研究室工作近5年,担任主任一职。从国研中心到国务院研究室期间近两年时间,也就是2006年10月至2008年5月,谢伏瞻出任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担任国务院研究室主任的近5年间,参加了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文件和“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起草工作,并组织起草了2009年至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全国两会闭幕后,中国政府网就曾刊发文章《国研室主任谢伏瞻解读温家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除了理论研究,早在担任国家统计局局长之前接受的一次采访时,谢伏瞻就表达了对“务实”工作的渴望。2006年4月28日,在北京大学百年礼堂举行的2005年度“中国最受尊敬企业评选”颁奖典礼上,凤凰卫视主持人胡一虎提问谢伏瞻,如果可以选择,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谢伏瞻说:“在我充满选择渴望的时代,我们缺少选择的机会。当现在充满选择机会的时候,又渴望下降。如果让我做出选择的话,我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是做政策研究,务虚。如果今后有选择的机会,可以选择务实,最后能够成为一个最受尊敬的企业家。”与谢伏瞻曾任职的国研中心一样,中国社会科学院也是重要的智囊机构。中国社科院1977年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基础上正式组建,目前设有六大学部:文哲学部、历史学部、经济学部、社会政法学部、国际研究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智库建设的意见》中,将中国社会科学院称为“国家级综合性高端智库”,其发展目标是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知名智库。业内人士指出,谢伏瞻掌舵“社科院”如鱼得水,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逐步升温、金融风险加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被列为三大攻坚战之一的大背景下,以谢伏瞻的实践与理论背景,将带领社科院更好地为中国经济转型出谋划策提供理论支撑。
前一段时间,考研刚出成绩的时候,居高不下的复试分数令人咋舌。2018年极度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就业环境,让很多人心生倦意,考取研究生深造成为大家集中选择的回炉重造的路。2019年考研人数大约在290万,录取率只有不到25%。 其实,除了经济下行的因素,在商科领域,应届生读研已经成为了普遍的趋势,本科生就业反倒成了少数。还记得去年,去各校做百校行活动,当针对本科生学院时,似乎大家都觉得“就业跟我还远着呢”,提问题也基本就是围绕着“我是考研好,还是出国好?”。回到考研的话题上,考研选择的“因”,会直接影响就业的“果”,如果大家能越早想清楚关键性的问题,在做选择的时候有的放矢,会使得你的就业和你所预期“偏离度不会太大”。作为一名曾经考过研的过来人,下面单纯以就业角度给大家分享下我的一些看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 为什么而考研?这是一个自己应该彻底想清楚的问题。因为这条路非常艰辛,“考研是一场考验意志和耐力的战争”,其实看似报名非常多,但真正坚持努力到最后的真不多。我本科院校是一所考研氛围很浓的学校,一路上看到无数人从开头的斗志满满,然而大部分最后都逐渐放弃。那些想着边找工作边随便考的,容易陷入纠结和彷徨,因为自己必然面临着好好复习与其他事项的抉择,如何排出你自己的优先级。1)重新选择的机会如前所述,如今大家普遍都会选择深造的行情下,考研会是你第二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号称“第二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说高考的志愿填报往往是“父母能力、见识、阅历的比拼”。而到了考研申报的时候,你已经不再是涉世未深的高中生,一切都是基于你自己的选择。你是想要重新选择城市,重新选择专业,想要有更好的学校平台和资源…如果答案是的,那么考研都是一条天然的绿色通道。像我本科的时候是在比较偏僻的地方上大学,当时考研的唯一目标就是“离开这个地方就是胜利了”,后来到了上海读书之后,世界观和看问题的角度都和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你是一个对现状非常不满意,但又需要一个平台给你外部支持和缓冲,那么果断考吧。2)就业的缓冲刚上大学时,辅导员都推荐我们去看《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然而,看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读不好大学。绝大多数人的大学生涯都是浑浑噩噩,仿佛眼睛一睁,然后一闭,尼玛四年竟然就过去了。毕竟不像过去的高三,有统一目标,有拿着鞭子在后面追赶着让你快跑的老师。大学太自由了,自由得你都不知道自己能干啥,也不知道自己在干啥…所以,当大四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大多数人得状态都是懵逼的。所以很多人会通过读研“推迟就业”,做更好的准备再来进入职场。这也是为什么研究生在找工作的事还,普遍比本科生表现优秀得太多(无论是专业的扎实程度,但是考证、实习、找工作方面)。因为经历过了大四的“人心惶惶”,知道社会有多残酷,也知道自己没有了退路。3)做学术这个其实是读研最原本、最应该鼓励的一种初衷。很可惜,真正抱着这样的目标的人太少了。我当年也如此,宁愿写100篇有模版的报告,也不愿意写一篇有创新的论文。如果真是这种想法,真心的祝福你。2 考研是否唯一的路其实还是延续前面的,考研是一条路径,但不是唯一的路径,那么想清楚你是否必须走考研这条路。1)金融核心岗位的要求之前也写过“金融业为何对学历要求那么高”里有提到金融机构喜欢要研究生,主要包括:“金融行业是典型服务业,需要学历装点门面,确实研究生多了几年时间成成长等等”。但读书并不一定是唯一的道路,很难说读研几年和工作几年,哪个成长更大。尤其是你如果本科毕业就能进入不错的平台(金融、四大、咨询等),或者是实业头部的公司,那么也许直接就业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想做金融,工作之后,未来也还是有很多职业转化的路径。但是,想做职业转化是需要付出很多,如果想直接从金融行业就业,读研也许是“最轻松”的道路。2)考研VS出国不可否认,对于想要深造的这个角度,出国是更有保障的,因为你可以同时申请多所大学多个专业,从而选择给你offer最好的一家。但如果是从回国就业角度,可以很明确的说,出国留学大概率是不如国内比较好的学校的。即使是欧美世界排名最靠前的学校(排名远胜清北),回国就业也未必PK得过清北。海归劣势四大原因:实习+学制+校友+认可度实习:过去我们花了大量时间一直宣传和引导实习的重要性,现在已经无需赘述了。如今决定你是否对这个行业的认知,已经不再是你读的专业,而是你在这个行业的实践;国外的学制和地域问题,让海归同学们实习成为非常尴尬的问题;像我给我们的学员推荐各种实习,海归们永远只会哄抢远程的,面对线下的实习只能无奈说“没时间呀、回不了国、我课程好紧”…学制:毕业时间尴尬,通常导致错过暑期实习/校园招聘的时机,很多需要考核的实习/工作,担心“耽误你”而更不愿意招收你来实习。校友:国内的校友的数量不可同日而语,很多岗位都是内部推荐/代代相传,面试官很有可能就是你的师兄师姐,而海归在校友数量上确实不占优势。认可度:知名的海外院校倒是不存在相关的问题,但是有在国外认可度很高,但在国内知名度很低的情况也非常普遍,毕竟HR也没那么多功夫具体去做相关的研究。如各种金融机构的target school名单早已被吐槽过无数次了。有空可以再专门写关于海归择校的文章,但是确实从就业角度而言,出国读研虽然你读书的时间也许短了,也躲过了痛苦的考研,但你在职业规划必须更早、更前,学习和实习各方面要付出成倍的努力。之前做过调查问卷:“你为什么选择出国?”这个问题,大部分人选择了“想接受更好的教育”或者“感受国际生活环境”,很少人选择“害怕考研”。但是我觉得也许残酷的考研绝对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不确定性因素太大,而大多数人都是惧怕未知的结果的。认识你自己,选择更适合你自己的路吧。3 考研择校的核心要素前面做了些关于考研的心理建设铺垫,下面进入本文精华环节。也许看完这部分,想通一些问题,能大大提高你考上心仪学校的可能性。1)考研择校核心纲领我觉得很多同学考研的心态都不对。考研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当然是“考上”呀!所以,你择校,“必须”要在你有较大的把握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个人觉得,考研核心要义八个大字:“扬长避短,集中攻破”。综合考虑“题目难度”、“是否考数学”、“竞争激烈程度”、“是否对本科歧视”、“是否有畅通渠道接受该校信息”等等。像如果考金融和商科,很多需要考数学。从数一到数三,难度不一样。因数学为150分,又是最容易拉分的课程,人跟人差距非常大,如果你基础很渣,短期能提高多少是值得存疑的。所以,那就果断放弃需要数学的专业,并没什么可惜的。其中“竞争激烈程度”主要看这个专业的“考录比”,接反映出该专业的火爆程度。如果达到“数十比一”的考录比,你再优秀也凭什么说你自己能有很大概率考上?放弃这类考录比过高的,说实话,性价比太低。别尼玛说“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大不了来年“再战”,请问你的人生有多少个“一年”?考虑你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毅力。学习能力还是有很多方面的考证的,并不是单纯等于“日常成绩好”。前面说了,集中攻破,因为考研也就考那么有限的几科,善于“突击”的人是很有机会的。人贵自知,大部分人是没办法像自己的设想那样全年努力,人总有惰性。那么,考虑清楚你到底能咬牙坚持到什么程度,目标院校的报考难度选择上也必然会有所差别。虽然说考研相对公平,“是否歧视本科”还是能找得出蛛丝马迹的。比如说即使进入复试之后,老师很容易对本校同学或者说名校本科的人更宽容和青睐。尤其是复试的刷人比例太高的,慎选。另外,考虑你自己的家庭情况和生活情况。如果你已经考了好几次了,“N战”了,请现实一些,降低你的择校标准,以及说边工作边备考。毕竟,人要先解决吃饭的问题再说。人在生活条件都得不到很好满足的情况下,是很难全身心的好好复习的。2)对于就业而言,地域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前面也提到了,多数人都面临“重新选择”的情况。从功利的角度而言,所读的学校的地区对就业的影响是最大的。对于金融而言,已经不是北上深机会更多的问题,是很可能在你回老家之后发现你学的“屠龙之术”。在择校时,地理位置是需要考虑到的因素。北京、上海的经济发达,人才集聚,发展机会相对也会更多。如今年春节照例兴起的“北上广深VS小县城”、“折叠中国”类似的讨论,最终结论就是真的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实在太大。但是因区位优势的存在,大城市考研难度也会比同水平的其他地方学校更大。如果你打算以后在读研的城市生活,虽然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工作、生活压力,但北上广能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有利于眼界的开阔。而二三线城市在面临的挑战、压力少一些的同时,发展机会也会相对较少。如果你老家在这些地方,那么选当地最好的学校也是不错的选择。如何选择大城市呢?在金融方面,上海有9所211,北京有26所,深圳只有几个研究生院从就业机会来说,北京≥上海>深圳,但竞争激烈程度北京>上海>深圳。依次北京竞争最激烈,机会也最多;上海机会稍微少一点,但是竞争却小很多;而深圳机会少很多,但竞争也相对更小一些。而且也分行业,像卖方研究所和基金公司在上海非常密集,这也复旦和上财在证券研究领域出了最多校友的部分原因。所以,一定要考虑清楚未来想就业的城市。如果你未来想去南方工作,中山大学就是非常好的选择,甚至在当地就业,比北京上海更难考的学校更好。另外像武大、厦大这种区域位置不是特别好的学校,在广深也有大量的校友。Tips 1:如果想就业好,尽可能选择在大城市的学校(地理位置好的学校就业非常强势,如“上财VS浙大”,你会怎么选?)Tips 2:地理位置不好的院校竞争会大大降低(逆向思维,如果为了上名校,可以考虑南开、武大、厦大等)3)学校有多重要好的学校的影响不用多说,优秀的教师、良好的氛围、身边的同学的素质,对后续人的能力养成影响非常大。毕业的学校某种意义上会跟你一辈子,优秀的校友资源,是可伴你成长的资源。清北学生对国家领导人、世界级名人到学校分享习以为常,而偏远地区的学校偶尔有个三四线明星来唱首歌都觉得受宠若惊…所以首选名气大的学校,985、211的清单里的优先。比如说北邮这种计算机专业排名非常高,像复旦、人大这种以文科见长的学校,计算机并不算是他们的优势学科。但是复旦计算机的就业并不会比同城交大的计算机就业弱多少,去顶级公司的大有人在,毕竟这是大家对“复交”强大的学校品牌的认可。选择学校,远远比专业更重要。Tips 3:尽可能选择综合排名更高的学校(你觉得专业很重要,但是不好意思,“名校渣专业”照样秒杀你“渣校强专业”)4)如何选择专业首先,专业重要么?某种程度上是重要的。但如果和学校比呢,不好意思,如果学校和专业加起来是100分,那么学校大概占到80分,专业也占到20分。很多同学想不通这个问题,经常会纠结“我一定要考金融”似乎不读金融,未来就跟金融无缘,或者自己考上了金融就多有优势似的。不好意思,这些都是你自己“虚妄的遐想”。像我之前招实习生,面过不少,最后我招了个实习生,后来才发现她是学“经济史”的。当时印象反正就觉得是上财的,毕竟看一份简历在开头学历背景那专业的几个字停留的时间实在太短了。更多的时间,眼神会停留在实习经历、项目经历上,毕竟你写简历这里的篇幅也会更长。很多同学咨询出国方面的,说“我只想读金融”,“XX项目拿的是管理学学位”。其实是没搞懂逻辑,谁说干金融一定学金融?上次我写那篇关于高考的文章“想做金融应该学什么专业”,业内从业人员好多都在下面留言说:反正最不应该学的就是金融学。这当然是比较夸张的说法,但很明确的告诉大家,如果是从就业角度,只要是经管类的专业,基本就没多大差别。更能定性你的就业的,是你对行业的认知,实习的铺垫,具体技能的掌握。你说这些都需要对金融行业认识,具体的技能啥的,需要在课堂上学呀,不好意思,都是靠自学。很不幸,我国的商科教育目前实在太理论化了,导致离实践有鸿沟,学金融的人一样也得出来去实习,自学大量的实务知识。金融本就是个非常适合跨界的专业。很多理工科的人想转行,也不一定要考经管,上你最有把握的专业,剩下的知识通过自学和实习去补就行。具体金融行业内,跨界转行的比比皆是。之前我在一家PE的时候,环顾办公室,正儿八经学金融的还真一个没有。有我这种纯法律出身的,有学物理和计算机的,有本硕学土木工程的,大家都是基于对这个行业的热爱,自己通过自学和实习实现的转行。甚至说我还有学中文、学历史、学政治做金融的朋友,干这行真的学啥的都有。其次,学硕VS专硕,重要吗?因为我是学法律出身,大家非常鄙视“法本法硕”,都崇尚法学硕士。后来若干年之后,发现法硕大把工作找得比学硕好的大把。这真的跟专业无关了,跟“人”有关。大家对某些专业的痴迷也让我很费解,报考学校和专业非常扎堆。历来学法律的,大家基本上全部都报民商法、经济法,这几个专业比其他专业考录比高非常多。而我硕士学校考录比最低的是法制史专业,但又是我们学校最好的专业,考录比只有一比一点多。有个师兄是法制史毕业的,进入某股份制银行总行之后火箭速度晋升,人家没有因为学法制史就跟金融无缘。Tips 4:为了考上名校,大可选择相对冷门/好考的学院or专业,先考上了再说(随便举个例子,网上看过拉勾网创始人许单单的经历和介绍,他多次提到北大校友平台给他带来了多大的帮助,他是北京化工读的本科,考的是北大的印度语言与文学专业)Tips 5:如果本专业学得不好,大可选择考法硕、管理类联考的专业,这些跨专业考研利器(很简单的例子,清北法硕当然不如光华、经管、五道口牛,但是不好意思,就是比非清北的强;而且去了清北的平台,你有大把的时间和方法去如何击败清北强专业的同学,比如说来我们这儿上课,哈哈)4 总结这篇文章,前面是唠叨话,后面是真心话。大家如果一定想要考虑改变命运,并不是说一定要一蹴而就。很多时候你执着的东西,在若干年你走上职场之后发现,根本不值一提。有的时候,要成功,必须学会舍弃,舍弃那些不重要的,抓住主要的矛盾。考研,最首要的,还是要考上。我见过太多拼了命要考光华、五道口好几年而蹉跎岁月的同学。如果就招那么几个人,还有无数人竞争,从概率学角度上看都那么低,还考来干啥呢?我在很多场合里都讲过,人生不是排名赛,而是淘汰赛。你所认识那些当初初中、高中成绩比你好的人,很多人到现混得都不如你。你唯一需要做的是:不断“存活”下来,不要被淘汰。比如说先考上个982/211,你自然有充足的时间从其他维度(认知、实习、证书等)去击败那些你原先所遥不可望的清北复交的人。——————————附:金融就业选择学校参考之前提到本科想做金融,如何填志愿的文章,对学校做了一些简单的展开,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做了些调整补充。总之考研的话,建议大家大胆考名校,至少比起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实相对而言考研的竞争已经小了不少了,当然综合考虑自己的实力。因为是从就业角度而言的阐述,所以按照我上面说的择校考量因素,地理位置的分数占比会很高,另外学校的综合排名次之,最后才是专业水平,以及说仅代表个人意见,可能不够科学,仅供参考。绝对优势的四大名校——清北复交新中国当之无愧的四大名校,你可以经常听到“清北复交”四个字打包出现,通常代表了国内最顶尖的院校、最顶级企业的录用要求、北京上海的强势地理位置以及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生源。某种意义上,甚至说海外最顶级的名校(排名比这四所高)回国就业也不一定比得上清北复交,因为校友往往都已经遍布体制内和体制外最核心的岗位,从获取信息和人情角度看,优势太多。目前光是有商科的学院,北大有国发、经院、光华、汇丰,清华有经管和五道口,交大有安泰和高金(中欧是合作办学),复旦有经院、管院还有最近新开的泛海。无论是招生要求,以及就业都堪称国内之最。相应清华经管、五道口、光华这种的竞争都堪称变态,复旦交大的考研竞争也异常激烈。就一个建议,如果能上清北复交,无论读多冷的专业都行。金融领域见长的名校——人大+两财一贸中国人民大学声名赫赫,拥有很多商科官方学科重点,仅次于清北的生源以及大量体制内的优秀校友,金融专业也是其强势专业,优秀学生就业不弱于清北。生源也是和复旦争夺文科第三,和中科大争夺理科第五。人大校友大量活跃在监管机构、银行总行等核心权力部门。 上海财经大学同样代表上海金融中心的强势地位,另外整个学校金融氛围之强,基本整个学校的就业氛围浓且学生非常努力,优秀学生就业不弱于复交,上海金融圈内的校友数量甚至超过复交。号称培养了上海市最多的基金经理,最多的财政领域的干部,最多的银行行长。想滴考取难度比复旦小很多。如果但一定要分的话,从就业角度,人大和上财可以到一点五梯队。人大大家很好理解,上财主要还真就是上海的区域优势。在很多省的录取分数上,上财的分数仅次于复交。中央财经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同为地处北京的金融行业的强势院校,两所学校的金融行业校友非常多,在行业内认可度非常高,即使在北京有“清北人”的夹击下,依旧每年大量的同学进入金融行业的顶级机构。其他位居于北上的同济、北师和华师等名校,也有不少学生从事金融行业,但相对而言整体学校优势更多在其他专业上。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也逐步开始招收本科生,社科院属于国家级“智库”、中科院属于顶级科学研究所,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有不少在金融行业发展不错,具体本科生如何样本还是比较少,但是依靠着本身学校的名气应该也相当不错。第三梯队 传统地区顶级名校其实大家可以看到我的分类是严格按照地区优先的,并非以下的学校并不如上述院校,主要是因为北上地理位置的优势,前述学校在金融行业的就业和实习更有优势。但具体到地区,下面的这些学校都是当之无愧的地区龙头。中山大学:华南地区传统商学强校,岭院和经管学院在广深地区竞争力非常强。华南老大,更是商学顶级强校,拥有经济管理类的众多国家重点学科。如果你想在广深就业,中山大学绝对是非常高性价比的选择。南开大学:老牌金融名校,非常低调,学生在金融行业口碑非常好,就业除了北京,上海深圳校友也都很多。国际金融的实力很强,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和人大同为全国最早的国家重点学科。我一直认为南开属于“考研性价比最高”的学校,因为学校实力非常强,而因为地理位置原因考研热度相对适中。实际上整所学校的学生非常拼命且团结友爱,有大量金融行业内校友也会提供支持。浙江大学:其实金融并不算其优势学科,但是作为顶级名校,理工科非常强势,而且地处杭州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在互联网和创业领域氛围非常好。如果想在杭州工作,从事私募及创投相关的工作,浙大是不错的选择。南京大学:顶级名校,文理学科优秀,金融经管不算强势,但是学生在金融行业口碑非常好,江苏省和上海校友团结且优秀。武汉大学:经济学传统名校,但受制于武汉地理位置,学生去往广深的很多,金融行业校友众多。厦门大学:老牌名校,会计财务见长,校园美丽,南方和上海金融行业校友很强大。会计全国第一,经济金融也算顶级行列。地理位置原因,所以实习不太方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缩写USTC被戏称为“USA Student Trained Centre”,出国堪称顶级,不弱于清北,本身数理学科见长,在国内从事量化方向的校友非常强大。正如其广告所说的:“离上海远,离纽约近”。另外近些年来走出合肥,在上海和苏州都建立了研究院,金融硕士和mba都在上海和苏州上课。其余地方强校地区性名校还有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暨南大学等院校,在经济学科或者管理学科都具备竞争优势,相当多的校友活跃在金融行业。其他比如说地区性财经大学如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都曾是行业中领头羊,受制于区域位置如今发展有一定瓶颈,但整体学科优势还在,金融行业内校友众多。
文/胡群“中国金融进入了重大转型历史时期。”人大副校长吴晓求近日称。中国金融业已经历最奋进的时期,随着金融风险、监管的变化,尤其是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中国金融业势必将构建出新秩序。“在这样一个时期,培养优秀的经济人才,特别是金融人才,显得非常得重要。”7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黄晓勇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MFIN新合作·新金融”暨中美创新金融教育菁英人才储备论坛上表示,社科院研究生院不仅要培养一大批理论专家,更要培养更多的能够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用型的中高端的人才。风险终结于金融创新过去多年中国金融业的高速发展已积累了一定程度上的风险。“我国经济金融经过上一轮扩张期后,进入下行‘清算’期;实体经济供需失衡,金融业内部失衡,二者循环不畅,结构性问题突出;一些市场主体行为出现异化,道德风险明显上升,而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尚不适应。”人民日报7月15和16日以本报评论员的形式发表文章称,要严密防范化解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影子银行业务风险、资本市场异常波动风险、保险市场风险、房地产泡沫引发金融风险,切实防范金融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风险。吴晓求认为,中国金融发生历史性变化有三大特征。一是金融结构法之声变化,预示着中国金融风险结构也在发生重大变化。二是科技对中国金融的深刻影响。三是中国金融的国际化程度在快速提升。“美联储为首的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过程中的‘外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又放大了这些金融风险,导致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执行董事章俊称。受累于当前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制下,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并存,过去几年金融体系中,在金融创新名义下利用我国分业监管制度来进行监管套利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在7月14日至15日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强调,“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该会议给出了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明确的答案,决定“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落实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职责,并强化监管问责”。“金融改革最终的是金融创新。”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在其著作《新金融秩序》中写道:“风险终结于金融创新”科技金融创新“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渗透金融,这使得金融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吴晓求称,“如果说,中国也能在金融领域的某个地方处于领先地位,那就是科技金融,其他的机会都不太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金融科技起源并非于金融,而是科技。如果不是科技机构迅速抢占金融业务,中国的科技金融创新能力可能远没有现在的水平。为何会形成这种局面呢?吴晓求的观点或可解释这个金融怪相。“传统金融的整套理论是基于物理化金融业态形成的,科技对金融的影响使得金融的物理业态渐行渐远,它已经跨越时空限制,使得金融业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必须要站在未来的角度来看待科技对金融的影响,而不是站在过去的角度扼杀科技对金融的进一步推动作用。中国的金融监管必须顺应科技对金融的推动作用,而不是阻止科技对金融的渗透,不要试图让中国的金融回归到传统的金融框架之中。”吴晓求称。正是由于传统金融理论上从未对数字金融、金融科技进行系统的研究,才导致中国乃至全球现有金融科技实践,再有金融理论。比如,移动支付、智能投顾等。“在财富管理领域,特别是在资金端,金融科技的创新空间是巨大的。”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杨东表示,此前大部分的传统金融产品创新,都主要集中在资产端的风险控制,而这一波互联网金融、智能投顾的兴起则是基于投资端的创新。他认为,用科技驱动的金融创新空间更加巨大,甚至可以改变传统金融的风险控制模型和业态方式。针对智能投顾的应用与探索,杨东认为,中国的智能投顾和美国的智能投顾有很大的区别,中国智能投顾应该用技术手段,创造一种跟美国智能投顾完全不同的模型和架构、产品设计。“如果技术做得到,这个市场空间将会非常广大。”金融理论探索学者的专长,而技术创新目前则归于市场。在铜板街金融科技集团副总裁祝华看来,做好智能投顾最重要在于两点。第一,千人千面,即每个人配置的资产方案都是不同的,这在以往的传统金融机构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全程跟踪,即资产配置方案一定是动态的,而非一成不变。“我们的金融产品配置应该是实时变化的,还要实现全程跟踪,从成本上来说,线下金融机构要实现非常难,只有在线上通过科技的手段,通过大数据的运算来实时完成。”然而,金融科技的本质仍然是金融,如今金融科技正朝着社交化、移动化、专业化和场景化方向发展。实用型金融教育从目前来看,理论探索和技术创新正在走向统一。6月23日,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宣布向其母校中国人民大学捐赠3亿元人民币,设立“中国人民大学高瓴高礼教育发展基金”。据人大内部教授透露,“张磊的3亿捐赠,主要是支持进科技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专门会成立一个高瓴国际学院。这个学院主要的招生培养和研究就是金融科技。”而北京大学则比人民大学更早些介入金融科技的研究。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担任研究中心主任的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前身为北京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是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和蚂蚁金服集团共同发起的研究机构,2015年10月经北京大学校长办公会批准正式成立的研究机构,中心目前挂靠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得互联网金融实验室也已成立多年。相比上述院校,社科院研究生院则早在2013年即已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杜兰大学金融管理硕士(简称MFIN)项目。并于近日邀请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中再集团法务总监兼合规与法律事务部总经理曹顺明,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特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李晓、蚂蚁金服副总裁徐浩以及宝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啸川,六位金融领域专家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杜兰大学金融管理硕士项目的行业导师。“此次引进行业导师,又打通了学院与社会的壁垒,真正实现了跨国界、跨领域、跨社会办学。另外,六位导师还将成为我们一直在打造的‘MFIN智库’的核心成员,为智库注入强大的新鲜血液!”黄晓勇称。
来源:金融界网站中国社会科学院将“《易经》与预测学”纳入2019年博士生招生计划引热议。事实上,至少从2014年起,该专业就一直在招收硕士。这门专业属于世界宗教研究系下的中国哲学方向,任课教授谭德贵有《风水与企业决策》《新易学》等多部视频流传网上,谈了不少相生相克、风水五行的秘诀,如“不要向南开门”,“重要的房间不能对着厕所”,“横梁压顶会影响事业”,“床的上方有尖的东西对身体不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