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2014级文博班在南京市博物馆参观实习时留影 受访者供图“毕业后,我还在学校等你。”这是山东大学2014级文物与博物馆学(简称“文博”)专业全班同学的约定。前不久考研结果出炉,该班全员都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或许与专业特性有关,他们实习时一起下“工地”考古,平时还常一同外出参观学习,4年间培养了深厚的同学情谊,彼此间时常激励鼓劲。“他们带动我学习,我能考上研有一半是他们的功劳。”一名学生如是说。互为动力 谁背书走神,会被同班同学“喊醒”山大2014级文博专业隶属于在业内颇具名气的山大考古系,共有11名学生。在今年考研过程中,他们9人统考、2人保研,全部被国内名牌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包括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其中4人将留在本校读研。除1人转专业外,其他人都将在考古和文博这条路上继续深造。“我们班人比较少,只有2名男生,考研复习期间大家一般会分成两三拨结伴去学习。”班级成员张玥说,自己一个人学习容易偷懒,几个人一起会互相提醒,起到督促的作用,到复习进入“死胡同”时,跟同学交流一下经验,就会豁然开朗。从结伴学习中受益较大的是考取了南京大学研究生的吴文玉,她是中途转专业到文博班的,宿舍舍友跟自己不同班。“舍友有的保研、有的出国,生活节奏不一样,我就在同班同学的‘拉动’下学习,现在考研成功,‘军功章’有他们的一半。”她说。复习期间生活枯燥,他们也有苦中作乐的时候。考上郑州大学研究生的朱佳佳说,背书时他们一般会在教学楼“霸占”楼梯拐角,几名同学在不同楼层,要是一段时间听不见其他同学的声音了,判断对方可能走神了,就会冲走廊喊一声,提醒他们继续背。“有时学习太投入,时间到很晚,还会被楼管大爷‘赶走’。”辅导员张丽昙老师介绍,往年全学院应届生考研录取率为一半多,有的专业能到60%,2014级文博班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跟班级氛围关系很大。特别情谊 还想再回考古“工地”拍张毕业照很多专业在实习时可能是学生“各自为战”,但考古系的实习是集中前往一个考古“工地”,实际参与考古过程。2014级文博班的实习就是一同到济宁邹城的邾国故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从前期的下‘工地’发掘,到后期整理资料,全部流程都要经历一遍,有时要干到凌晨一两点。”班级成员袁润宁说。3个月的考古实习,让他们远离城市的喧嚣,每天走在田间地头,甚至看到农民劳作,这种经历让他们的意志品质得到磨炼。“实习又脏又累,还都被晒黑了,但那种纯粹的生活让大家很享受,经历过那样的辛苦,回校复习考研感觉不算什么了,就是坐在屋子里看书而已。”袁润宁说,实习期间与同学、老师朝夕相处、同吃同住,彼此间的感情更深厚了,这可能是他们专业独有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张玥是同学中的“写手”,实习期间她还以舍友为主人公,写过四五篇小说。“我准备毕业前把作品印出来,送给同学当作礼物。”考研“战役”结束,大部分学生都在准备毕业论文,也有人又联系了不同的考古“工地”继续实习。“考古吸引我的是它能让我自己动手去发掘,有时可能挖掘一天也发现不了什么,但下一秒又可能给你惊喜,这种神秘感让我们向往。”吴文玉说。“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还想再回‘工地’拍一次毕业照。”袁润宁说,虽然她是班里唯一一名转去法律专业读硕士的,但将来要是有机会,她也可能从事与法律和考古都相关的工作。
各位考生:+考博公众号/学之恒考博天地2020年8月3日在考古所作铭厅,考古系的五位专家对博士考生进行了复试面试。根据考古系公布的2020年招生计划,经专家组决议,系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拟录取考生白倩、 杨林旭、 刘永瑞、郑雪芳、 于靖涵、刘鑫为我系2020级博士研究生。同时,我系将所有参加复试的考生成绩公示如下:注:根据拟录取原则,考生各单科和总分均达到合格线(复试英语合格线为60分,专业综合能力测试合格线为120分),以初试和复试的总分排序,从高至低择优录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考古系2020-8-4
原标题: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泉州工作站揭牌本报讯 (记者 黄琼芬)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泉州工作站揭牌暨泉州考古系列活动在泉州举行,泉州市文物局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签订考古合作协议。今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将与泉州在考古、文物保护修复、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学术期刊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开展长效战略合作。近年来,泉州古城文物考古工作不断推进,考古成果丰硕。泉州将近年来古城部分考古成果整理展览,以期以文塑城,使文化遗产惠及于民,不断增强泉州群众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发布了该校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公告,下面一起来看看吧:一、复试分数线我校执行《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中A类考生的相关要求。各院系可在不低于学校复试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生源和计划情况确定本院系各专业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要求。各院系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要求和复试名单将于4月底左右陆续在各院系网站发布。二、复试时间、要求、形式我校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拟定于5月中旬启动,目前不具备组织现场复试的条件,具体时间、要求、形式,视疫情发展情况和教育主管单位统一部署进行安排,请各位考生关注我校随后公布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方案》。三、调剂我校调剂工作按照教育部复试录取阶段相关政策执行。部分院系、专业接收调剂,具体信息近期会陆续公布。各院系上线情况及是否接受调剂由各院系负责,咨询调剂的考生请致电我校各院系及专业学位教育中心。研招网调剂系统开通后,请注意查看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系统中我校确切缺额信息并通过系统报名。四、享受加分政策考生提交材料根据教育部文件规定:(1)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赴外汉语教师志愿者”等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考生,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2)高校学生应征入伍服现役退役,达到报考条件后,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在部队荣立二等功以上,符合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条件的,可申请免试(初试)攻读硕士研究生。(3)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项目服务期满、考核称职以上的考生,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其中报考人文社科类专业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5分。加分项目不累计,同时满足两项以上加分条件的考生按最高项加分。符合加分政策的考生,应当在4月30日前通过电子邮件(详见附件)向报考院系提交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扫描件或电子照片(正反面)、有本人手写签名的说明及相关证明材料的电子照片,电子邮件的主题格式为:加分项目名称+考生编号+姓名。四、联系方式由于疫情影响我校尚未正常开学,请同学们注意查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招生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网站招生信息栏目相关信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招生办公室2020年4月20日
大家好,我是牙哥。今天来给小伙伴们说说考古学专业。说到考古学,很多小伙伴都会下意识的想到的是什么呢?盗墓?很多人说考古就是官方盗墓,这让考古学的学生很受伤啊,那么考古学的真相是什么呢?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与盗墓不同,盗墓者是为了经济利益盗取文物,在盗墓过程中会对墓室与文物造成严重的破坏,失去研究价值,考古是为了对人类文明和发展轨迹的保护与抢救,并对其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解读、还原与传承。在这里,牙哥忍不住要给小伙伴们推荐央视的一档大型文博节目——国家宝藏,这档节目让更多人看到了考古的意义。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出土,让我们了解了秦朝法律制度,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的发现,让失传已久的《孙膑兵法》重见天日,其军事价值不逊于孙子兵法,同时也首次证明了孙武和孙膑不是同一个人,解决了这个历史学者们长期争议的问题,对文物“样式雷烫样”的研究,填补了中国古代建筑学的空白。古人有云: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古时候人们就知道了考古的重要性,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了来路。可考古学是多年来的冷门专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大家认为该专业以后不好就业,收入低,另一方面,来自传统的偏见,对死者较为忌讳,因而对于考古这一行业带有一定的排斥。据调查,其实有很多同学对考古学是充满兴趣的,从近几年的盗墓题材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较为火爆可以看出,虽然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有较多的误导性的内容,与考古学完全不是一回事,但也可以窥见许多人有着一颗探索历史的热枕之心。考古学其实并不像大家所认为的那样不好就业,只是因为大家对于这个领域不够了解,恰恰因为它比较冷门,专业人才稀缺,就业时反而很好找工作。就业方向,第一种是考古所,国内较大的中科院考古所,社科院考古所等,要求会比较高,比如社科院考古所需要博士后学历或海外留学经历,各县市有相应的考古所或文物工作队也是不错的选择,多数也需要硕士及以上学历。第二种是博物馆,在各大博物馆中工作,做文物资料研究、文物保护、文物知识传播等工作。第三种是文博行政机关,如国家文物局,各县市文化局,文管所等从事与文化遗产管理、文物行政法规制定等方面的工作。第四种是教师行业,如在高校任考古学和其他历史类学科老师,要求相对较高,博士起步,有些学校还要求海外留学的经历,也可以选择要求没那么高的中小学历史老师。这个专业在大学里学习哪些课程呢,主要学习考古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熟悉考古学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该专业是4年制,就整个历史学而言,以理论课为主。这里牙哥要说的是,选择踏入历史学类就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说完了,考古学小伙伴们有没有对这个专业少点偏见呢。今天的分享就先到这里了,小伙伴们记得点赞收藏哦!
00:27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实习生 王岚“今天是母校考古专业创建60周年纪念大会,在这样的时刻回到母校,我感到非常荣幸和激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施劲松是四川大学1986级考古专业本科生、1996级考古学硕士研究生,31日,作为校友代表,他在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创建六十周年纪念大会发表了致辞。施劲松说,数十年来,川大的考古学发展形成了多元的学术传统和鲜明的学术风格,主要体现为具有人类学的传统,与历史学交融,还与民族学、宗教学等学科相结合;所从事的研究立足于西南,又面向全国,面向欧亚大陆,面向世界,拓展出了多维的研究视角和广阔的研究领域。“四川是我国较早开展考古活动的地区之一。”他介绍,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冯汉骥先生领导了在成都平原和川西高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徐中舒先生通过实物遗存研究古代的社会历史,这些都形成了中国考古学早期的重要成果。最早对三星堆遗址进行发掘的华西协合大学及其博物馆,后来并入四川大学,也为“川大考古”注入了新的学术力量。“接受川大考古学术传统的熏陶,我为此深感自豪。”他还向在校的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感想。“要认真考虑该怎样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他说,大学时代的学习要突破学科的界限、文化的界限、古今的界限,只有开阔视野,培养能力,才能行之久远。要学会理性思考,养成对知识和科学的敬畏之心。“大学阶段要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关于一个人的一生,这远比对知识的追求更本源。”
新京报快讯(记者 倪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公布6项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史前考古占比最重,共计三项,此外各有一项东周、秦汉和金代时期考古发现。1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论坛揭晓了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6个入选项目:广东英德市青塘遗址、湖北沙洋县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延安市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四川渠县城坝遗址、河北张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论坛公布了6个入围项目,分别为西藏申扎县尼阿底旧石器时代遗址、山西襄汾县陶寺北两周墓地、甘肃宁县石家东周墓地、新疆奇台县石城子遗址、江苏张家港市黄泗浦遗址、医巫闾山辽代帝陵。另外还发布了1项国外考古新发现,即洪都拉斯玛雅文明科潘遗址8N-11号贵族居址。广东英德市青塘遗址黄门岩1号洞穴地点。社科院研究所供图据介绍,广东英德市青塘遗址是华南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典型洞穴遗址,展现了华南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的聚落形态特征,全面反映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现代人行为复杂化发展的新阶段及社会复杂程度,系统再现了中国南方从狩猎采集社会向早期农业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湖北沙洋县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为屈家岭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早期的重要城址,为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陕西延安市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规模宏大的夯土台基和规划有序的高层级院落,对于研究史前中国区域社会复杂化、文明起源及“早期中国”的形成等课题具有重要价值。陕西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填补了芮国后期历史的空白,也提供了周王室大臣采邑向东周诸侯国发展演变的典型个案。芦山峁遗址地貌与发掘区。社科院考古所供图四川渠县城坝遗址,是川东地区现存历史最早、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为进一步探讨秦汉帝国对西南地区的经营及其地方行政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材料。河北张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是近年来发掘面积最大的金代高等级城址,对金代捺钵制度、行宫的选址与营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新京报记者 倪伟 见习编辑 刘丹 校对 刘军
▲ 青年古籍修复师宋玥(左一)、杨凡(左四)和李屹东在80后的胡老师(左二)、田老师(左三)指导下修古籍本刊记者 华南早上9点,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室,80后的李屹东,90后的杨凡、宋玥,还有其他几位年轻的小伙伴围在桌前,小心翼翼地从袋子里拿出来8张淡黄色、颤颤巍巍的纸团,这些明朝天启年间的地契有的零落、有的卷在一起,残破中藏着350多年前的社会密码。今天,李屹东他们将负责把它们“唤醒”。在110岁的国家图书馆里,明代的古籍并不算年长者。馆藏3700多万册文献中,不仅有南宋以来的历代皇家藏书,还有超千岁的古籍善本和书画,其中中华古籍特藏270万册,十分之一是中文古籍善本。在古籍修复室十几张两米长的橘黄色工作台上,摆放过千年历史的《赵城金藏》,还修补过1800多年前的“敦煌遗书”。时间的刻度好像在这里被拉长,一日光影的变化并不能说明什么,一世的光阴也不过区区。百余年来,一代代国图的古籍修复师青灯黄卷、兢兢业业,将国家宝藏尽量完好地传给后人。现在,接力棒传给了年轻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现有16名古籍修复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规模,其中80后、90后共12人,绝大多数年轻古籍修复师具有化学、美术史、历史等专业硕士学位。“自非向明举之,略不觉补。”若不是举书对着光亮,根本辨不出补过的痕迹,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早有提及的古人修书的工艺境界,正由李屹东、杨凡、宋玥和更多年轻的同行们共同接棒传承。宋玥 修古书从学擦桌子开始▲ 宋玥出生于1993年的宋玥,是目前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里最年轻的古籍修复师,“不过快要有95后来了”。这个白净温婉,说话轻声细语的90后女孩儿,从小喜欢做手工,喜欢历史,大学时学了考古专业,却发现自己体力跟不上野外考古的工作要求,于是考到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文物与博物馆专业读硕士研究生,是中国社科院古籍修复方向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可谓与“古”渊源颇深。震撼,是宋玥当年走进国家博物馆古籍修复室的第一印象。那么多古籍“活生生”地摆在眼前,在古籍修复师的妙手下回春,让她瞬间感受到惊喜、责任与压力。2017年硕士毕业后,宋玥成为一名真正的古籍修复师,被分到的第一个任务是一批普通古籍,从最简单的修复入手。虽然是科班出身,但她依然紧张,“不敢下手,总是担心修坏了怎么办,哪怕有一丝一毫的不确定都要跑去请教老师。因为这些古书都很珍贵,修坏了,就再也没有了,这不是钱,是责任”。宋玥说着,不由得坐得更直,似乎有些热泪盈眶。宋玥的硕士导师,是国图古籍馆研究馆员、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籍修复的代表性传承人杜伟生。毕业后进入国图古籍馆,杜伟生还是她的老师。宋玥曾看到老师们修复珍贵古籍时的状态,那种敬畏、庄重、细致让她印象深刻。这种态度也鲜明地传递给了宋玥这些年轻人,在文献修复组,擦桌子都有规矩。“要先顺着擦干净桌边,然后再擦里面”,否则伸手往里擦时,桌边的脏东西会蹭到工作服上,容易弄脏了古籍。古籍修复也是个经验活,日复一日的拆书、洗书、补书、折页、喷水、剪页、压平、捶书等十余道工序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是古籍修复师的宝贵财富。刚上班那段时间,宋玥下班回到家也要自己练练做样书、折页之类的基本功。现在入职一年半,她已经慢慢做一些复杂的修复工作,“但距离独立承担修复项目,那还差得远”。宋玥也发现,修书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轻松,也不是外人眼里光坐在桌子前面修修补补就行了,而是对体力要求挺高的。比如已经广为人知的打浆糊,在古籍修复室,浆糊分两种,淀粉浆糊和面粉浆糊,前者多用于修书,后者多用于修画。准备打面粉浆糊前,全组一起上阵,“用这么大的盆和面,很累,胳膊都酸了”,宋玥笑着比量着直径接近半米的“盆”。有时,修补到了关键时刻要屏气凝神,绷着一股劲儿,无形中也是消耗。除了专业的进步,职业还润物无声地改变着这个喜欢绚烂的女孩子。宋玥指了指自己的灰蓝色薄毛衣、淡蓝色牛仔裤和白色帆布鞋,笑着解释“其实我有挺多颜色鲜艳的衣服呢,可是好像穿着来上班就有点奇怪,因为古籍都年深日久,颜色很淡很旧,看得多了,对颜色的感觉都会变得不一样。记得一次修古画,我用了这个绿色,已经很淡很旧,可老师还是觉得太艳了。”她随手指了一下桌上一本书已经淡得发白的黄绿色封面。真正修书的过程,也不像纪录片中看到的那般清秀光鲜,而是往往在灰尘飞扬、纸絮零落中“忙得蓬头垢面”,补到关键处气也不敢喘一口。库房里待修的古籍很多,宋玥和她的小伙伴们需要更快地成长。她也曾听杜伟生谈起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匮乏问题,觉得干这一行的年轻人还是少。2008年,古籍修复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国家及社会都对古籍修复事业给予了很大支持与关注。为进一步加强全国古籍修复工作,2009年,文化部在国家图书馆等12家具备较好修复工作条件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设立了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现在,全国博物馆、图书馆内部的专业古籍修复人员已从不到100人增长为现在的近700人,但还是有缺口。“我那一届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一共20多人,细分方向之后,最终选择古籍修复的算我只有两人。杜老师会担心真正动手修好东西的,没有10年、20年经验不行,但现在这个行业人才依然非常紧缺”。当宋玥说这句话时,老师杜伟生就远远地坐在修复室的另一边埋头工作,日影淡淡地斜在他的工作台和背上。杜伟生已经在国图古籍修复室工作了40多年,参与或主持过“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等重大修复项目,半世光阴在这间大屋子里修书度过,杜伟生不觉寂寞,他曾说“修书即修行”。因为安保等原因,古籍修复室不允许加班,每天晚上五点之后的时间,都属于自己。这在快节奏的当下社会,无疑是难得的幸福。不过,慢也是检验人耐性的事。工作一年半了,宋玥参与的第一个修复项目,目前才将将接近尾声,“我们组几个人,修了几大箱子的古书,地上排了一长溜”。这似乎是一项一眼能看到边的工作,但宋玥乐在其中,“好好修书,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传下去。”杨凡 期待用科技的力量推动古籍修复▲ 杨凡对于理科生杨凡来说,修古籍似乎是她过往生活的反面。杨凡是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保护专业硕士毕业后,来到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的。在成为一名古籍修复师之前,她主要致力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研究,那些文化遗址和古迹是她重点关注的对象,“那时大概一年要出差十几次,它们不可移动,就要我们移动”,这个爱笑的女孩子半开玩笑地说道。到了文献修复组,杨凡的工作半径变成了一桌一灯,每天相伴的是毛笔、剪刀、镊子、宣纸、浆糊、放大镜,还有冷光源补书板,面对着破损的古籍,一丁点儿一丁点儿地修补。“挺有挑战的”,这个自称从小手工就不太好的女孩子,坦言看着老师们拿着工具修古书,那工具就跟老师的手一样精准可靠,可是轮到自己,“手下就没那么有感觉了”。不过这并不妨碍杨凡对当下工作的喜爱。因为这个博大精深的领域里,她刚刚触碰到皮毛,探索未知,是她的乐趣。杨凡此前主要从事科技手段进行文物保护的研究,关注对新材料的应用。而在古籍修复室,连浆糊都要自己买面粉、洗面筋,纯手工制作,特别强调对天然材料的使用。“其实大家在说到修复某样东西的时候,首先会想到化学材料,但在实际操作中会更倾向于使用天然材料。这是对的,因为这些古籍本身也是用的天然材料”。这给了杨凡参与古籍修复工作的另一个视角,也让她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新的思考:“在接触、修复古籍的过程中,发现需求,并希望用以前学到的科学方法和科技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现在,杨凡已经成功申请了一个2019年国家图书馆科技项目课题,主要是对一种修复用纸在染色方面作出改进,“还得了2万元课题费”。这个课题的来源就是组里老师在修书时,感到有一种纸的颜色稍深,跟文物原纸的颜色有些不搭,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杨凡想了想,好像可以,于是决定试一下。长期以来,古籍修复中对新材料的使用十分谨慎。老师们就曾坚决拒绝过国外所谓“能提升纸张拉力,维持10000年的高分子技术”,因为完全无法验证。“创新是有底线的,必须建立在对古籍修复原有的工法、技艺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比如一张纸,修补后皱了,如果我的修补技术不好,就不知道是自己没有修好,还是修补技艺存在问题。这要求我必须先打好基础。”杨凡对此很清醒。古籍修复也让杨凡看到独特的中国元素,“与修复瓷器和很多其他材质的文物不同,古籍制作使用的材料,纸、墨等本身就很中国,一些行业内国际通用的修复手段对于中国古籍并不适用,这就更要投入专门的关注。因此,从长远来讲,希望基于古籍保护的实际需要做点事。”李屹东 修古籍要尽量保留“古”感▲ 李屹东“这张地契,虽然是不知名的人写的,但是,笔法还挺好的。”上午十一点,李屹东把一张地契托纸修补好,认认真真地端详了半天,轻轻感叹道。很多早上还卷成一团的地方,都已经被舒展开,上面的字也能看清楚了。李屹东修书很精细,手中这张地契,被他轻轻放在垫纸上,地契上有破洞需要补纸,他会先比量好破洞大小,拿毛笔蘸着浆糊,在用来补漏洞的大张衬纸上润湿一块,拿下来,再轻轻往古籍破洞处刷上浆糊,贴好。补上去的纸一般比破洞多出一毫米左右,如果多太多,一是不好看,二是会不平整。“我们修补的古籍有些是被前代人修过的,古代修复师也并不都认真,书页上有破洞需要补纸,但有的古人拿着一张大纸就糊上去了。我们最怕古代修复师不讲究,也要防止自己被下一代修复师骂。”埋头修书的李屹东,淡淡地说着。现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也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流程,“修复时你用了哪种纸、哪种浆糊,都是要签注的,这样修好后也可以回头追查”,李屹东笑道,“想糊弄也不可能了”。除了材质之外,衬纸的颜色也要有考虑,“比原件的纸张颜色稍浅,这样补好既能显示出修补的痕迹,又比较美观”。出生于1989年的李屹东,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古书画鉴定专业,2015年来到文献修复组,至今将满四年。从最初零起点,到现在已经有后来的小同事称他“李老师”,向他请教问题,也开始自己主持古籍修复项目。不过,在李屹东看来,距离当老师还差得远,“至少要年过40岁,修过一二十年的书,做过重要的项目,才行吧”。他见过老师们修重量级古籍时的样子,比如修复乾隆时期的《五百罗汉图》孤拓,原石早已不存,拓片也只此一件。修复小组有十几个人,年轻人就给老师傅打下手,20多米长的拓片铺在地上,老少修复师跪成一排,全撅着屁股,足足修了一两个月。衣钵传承到这一代,已经不用再像旧时那样拜师学艺,组里的前辈都可以随时请教、讨论交流。这让李屹东颇感幸福,“还是现在好啊”。走过最初对“能够直接触碰文物”的新奇阶段,李屹东感受最强烈的,是修书理念的变化。经过世代总结,修复师为古籍修复立下了“整旧如旧”“最少干预”“可逆性”“抢救为主、治病为辅”四大修复原则。杜伟生曾参与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赵城金藏》的修复工作,修补得尽善尽美,但无意中也覆盖了一些历史痕迹。后来他把自己的思考写入文章《〈赵城金藏〉修复工作的得与失》里:“《赵城金藏》经过蒸揭,全部托裱。经过托裱的经卷,卷子上下两边全被裁切整齐。这样,经卷原来的纸张宽度就受到了损失,对后人从造纸学方面来研究经卷用纸非常不利。当时只要在托经卷时在经卷上下粘上一个纸边,就可以使信息量少损失一些。”1991年,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修复工作重新启动,一张张经卷,在杜伟生所倡导的“最小干预修复原则”下被合理修复。从工作台上的一堆毛边纸中抬起头,李屹东一字一板地解释道:“原来修书,重在‘天衣无缝’,要修补得好看,但是现在基于文物保护的原则,要尽量保留,甚至进一步发掘古籍的信息量,前代的修复痕迹也要尽力保留。”中午11点过了,李屹东修补好了地契上最后一个破洞。而后,他往修补好的地契上蒙一张衬纸,用手掌各处按一按,把刷浆糊时洇出的水分吸干,拿下衬纸,把修好的地契扣过来,再一点点揭下垫纸,“这样不容易把古籍的原件撕坏,要慢慢来,这个工作就是快不了,快了就坏了”,李屹东一边说着,一边有条不紊地干活。学古书画鉴定专业出身的李屹东,更喜欢修补与此有关的古籍,有时修补完了还会认真地研究一下。“有的作品很好看,修好了真是赏心悦目”。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室隐在国家图书馆南区一层走廊的尽头,走过长长的通道,推开门,眼前豁然开朗,宽敞得像厂房一样的办公室,即便工作时间也一片安静,相对于门外昼夜车流不息的中关村南大街,这里可谓“大隐隐于市”,古籍修复师不论老少都埋头故纸堆中,无声地与古人对话。“心静如水,心细如发”是国家图书馆资深古籍修复专家朱振彬对这个职业的总结。他曾说“很多人都觉得做这个会有一些传奇的经历,其实做这个工作恰恰很平凡,做古籍修复工作不允许心情有大喜大悲,这都对书不好。要求修复古籍的人要平和。”李屹东也有同样的感受,“外界把这个职业神秘化了。我们都是普通人,做一份普通的工作,过着一样的柴米油盐的生活,只是我们接触的很多事物都是古董级别的。平时我们也会上网刷微博,也会在办公室讨论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并没有外界所说的那么神秘。”编辑|安吉中华儿女家国天下,民族脊梁
在路上,献给今天考研和所有奋斗的人,加油!报考心理学院的学子们,也许今年的专业题量很大。希望你们不遗余力奋斗到最后一分钟,我们期待着你们踏进心理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简介上海社会科学院为上海综合性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建立的社会科学院,是首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学位授予单位。社科院在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文学、管理学等6个学科门类中,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招收中国国外留学生的资格。愿你胜利在望愿你如愿以偿愿这份往日好运带给你加油!我们一“研”为定接下来看看社科院的录取统计。硕士研究生报考、推免、上线生源情况很多考上看到报录比就退缩了,觉得没信心,觉得自己考不上;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成功呈概率分布,关键是你能不能坚持到成功开始呈现的那一刻。结语考研的路途充满了艰辛和泪水,但结果会是快乐的,只要你认真的努力了,全心地投入了,我相信在考研的路上你收获的不仅仅只是最后的录取通知书,而更多的是一份受益终生的经历,一段永远难忘的经历人生有五颜六色的价值观,但一种价值观一旦被你认可,你就可能一辈子追求这个价值观而无怨无悔;世界有千紫万红的思想,但你只要接受其中一种,你就能够终生信奉它而至死不逾。祝考研顺利!祝福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考研人亲爱的考研学子们,勇敢地去乘风破浪吧如果没人陪你走到终点,那我可以研路有你,研途有我奔跑吧,骄傲的少年
她是一名90后,也是绍兴考古所招聘的首个女硕士。与许多同龄毕业生区别的是,她没有选择穿一身体面衣服在办公室里的工作,而选择了做一名野外考古者,每天穿着冲锋衣,爬山坡进墓穴,她说这才是最开心的事。12月14日,记者走进绍兴市文物考古所,采访了这位名叫吴丝禾的女生。考古不是男生的专利 女生也能做得开心“我和我妈说,现在最开心的事就是每天去上班,因为每天都有我喜欢的事情去做。‘双十二’那天,我看来看去还是买了件冲锋衣,我想还是做考古这一行最需的……。”在市文物考古所的库房里,记者见到了穿着粉色冲锋衣、身高近1米70的吴丝禾,开心幽默的她,说话也是一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样子。今年25岁的吴丝禾,7月份刚从中国社科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研究生毕业,进入市文物考古所正式上班也只有两个星期的时间。“今天因为下雨,我们没有去宋六陵,前几天都是墓地里。”她说。现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她就去户外现场勘探和考察;若遇到阴雨天,就在室内对出土的文物进行修复、拓片。在一般人眼里看来,这样的工作可能是辛苦和枯燥,但她认为这是开心的工作,因为每天都能有新的发现。这样快乐的感受,吴丝禾在不久前参加的省田野考古实训班上过足了瘾。“这3个月中,我们除了3天的理论培训,其余都是在海宁开展野外实训。对四五千年前良渚时期的遗址进行考古研究,我感到很兴奋。”吴丝禾说,“我自己对史前时期的历史就十分感兴趣,因为那段历史许多都是没有文字记载,探索发现的空间很大,十分具有挑战性。”吴丝禾在培训日记中也写到这样一段话:“在伊家桥,我们挖过灰坑清过墓,剔过唐宋时期的骨架,找过良渚时期的沟边,一点一点清理灰坑中的兽骨,一次一次刮平刚取过土的地面。期间并没有什么伟大的发现,但也会为了一件磨制精良的石锛赞叹不已,为分辨出一个陶器器形而欣喜雀跃。”在这个考古实训班里,吴丝禾是其中年龄最小的成员,她和男生们同吃同住,没有区别。“我们每天早上6点起床,背着和男生一样好几斤重的背包,装着铲子、刮子……唯一不便的就是野外上厕所。起初会刻意少喝水,但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吴丝禾笑着说,考古并不是一项只适合男生从事的工作,女生也一样能做到。从小热爱历史和考古 大学曾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在吴丝禾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我市文史专家任桂全撰写的《绍兴城市史》,这本书是她刚从网上购买而来,花了100多元。“我从小喜欢历史和文物,绍兴几个大的墓葬,我在高中前就都去看了。”她说。高考后,她也一心想报考古专业,结果父母认为这专业女生不适合,最后她没有违背父母之命而报考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但大学四年中,吴丝禾并未放弃自己的爱好,她一边学习本专业,一边自学考古知识。多年坚持下,吴丝禾如愿以偿,两年前考取了中国社科院的文博专业硕士生,师从故宫博物院的杨晶教授,主要研究古代玉器。虽然研究玉器还不是完全的考古专业,但相比本科学得管理学,已接近了不少。“玉器在我国已经有八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史前历史一部分。”吴丝禾介绍。玉器在中国有特殊的地位,尤其到了汉代,儒家将玉上升到“五德”。古人认为玉有五德,以玉比人,人爱玉,就应该在把玩玉的同时,修生养性,以玉养人,以人养玉。今年7月,吴丝禾研究生毕业后,报考了绍兴市文物考古所的招聘,并被顺利录取,成为了该考古所招聘的首位女硕士生,并有幸跟随省考古研究所3个月的野外培训机会。最遗憾的是遇到盗墓 考古要文物更要遗迹吴丝禾说,一说起考古,很多人脑海中便会出现盗墓小说中的情节画面,两者看上去相似,但有着根本的区别。“盗墓的那些人是为了古墓中有价值的文物,而我们考古研究,除了文物,更是为了恢复历史遗迹,还原其当时的面貌。”吴丝禾解释道。不仅对文物的修复要仔细,同时在现场勘探时,外人看来只是铲铲土的工作,却也需要格外小心。吴丝禾回忆道,记得在海宁清理第一个墓葬时,大家蹲在墓葬旁围成一圈,学着技工老师的样子捏着手铲开始清理。一开始真是战战兢兢,只敢一点一点试探性的剥离土块,生怕一不小心就伤害到墓主人的骨架。“挖良渚时期的水井时,我们也是花了两三天时间,一点一点将不同时期的土质划分出来。”吴丝禾说。然而有时在墓圹边,一蹲可能就是一天,刚开始吴丝禾还觉得地上脏,蹲得两腿发麻就站起来伸伸腿,再往后干脆一屁股坐地上,彻底解放蹲麻了双腿。她说:“清理墓葬是一个枯燥而又极需耐心的工作,但是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有唱,也就驱散了阴霾和疲惫。”当谈到墓葬遗迹时,吴丝禾说:“之前,作为绍兴人,我也去看过绍兴的一些墓葬,但盗墓情况比较严重,很多春秋战国至唐宋的遗迹都被破坏,这实在太遗憾了。”同时,她也提到,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相关条款规定,中国境内出土的文物,除国家另有规定的外均属于国家所有,不能交易。“这些政策规定后,盗墓的情况将会大大好转。”吴丝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