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2月4日电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社会科学院纪检监察组和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立民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12月4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一则新闻: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社会科学院纪检监察组和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立民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尽管公布官员落马被查的消息,可谓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的“常态”,但这则消息,却因为其“主角”身份特殊,颇为引人注目。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立民是社科院系统少有的落马干部。因此,王立民此番被查,对学术科研领域的纪检监察工作而言,算得上是一则颇有分量的消息。尽管王立民所涉及的具体问题依然有待有关部门进一步调查,但通报之中“严重违纪违法”的表述,已经足以说明:王立民身上的“事”绝对不小。从简历上看,王立民的任职经历可谓“亦官亦学”。他既曾担任过重庆市双桥区委书记、重庆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务,也曾在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银投资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等金融国企担任高管,而他进入学术科研领域工作,则是从2013年开始的。2013年,王立民就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副院长,2014年又到社科院,担任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后来又转至其较为了解的专业领域,担任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直到被查。一直以来,社科院这种学术性质的单位,都较少出现情节严重的违纪违法案件。因此,公众从印象上看,很容易觉得这种单位是所谓的“清水衙门”。但事实上,这样的观念,明显低估了学术科研领域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性。某些学术科研单位的领导,乃至某些成绩卓著,名声在外的科研专家,都有可能走向违纪违法的“不归路”。尽管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被查官员在数量上并不算多,但从涉事官员的级别上看,却有一个正部级的高官,在社科院的岗位上出了问题。2016年7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正部级官员赵胜轩因涉嫌违纪被免职的消息,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证实。而在免职之前,赵胜轩正是社科院四名副院长中排名第一的副院长。中科院系统也同样出过问题,2014年,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原副主任许安,便因为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承揽工程提供帮助并收受好处费,被纪检监察部门查处,并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法院审理查明,2009年10月,中科院空间中心科研综合楼(又称九章大厦)在地下食堂改造过程中需要安装中央空调。担任园区建设办公室主任的许安全权负责该项目的招标。某科技公司因之前做过九章大厦的空调工程,顺利承揽了该项目,报价85万元。许安随后向公司经理刘某索要了10万元的好处费,刘某通过他人将10万元现金送往许安的办公室。身为一名身居要职的科研人才,许安只为了10万元的蝇头小利,就出卖了自己的操守与中科院的利益,实在令人不知道该作何表情。最终,许安因犯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如果说许安这样的人,还只是算是科研领域的“小角色”的话,那么2017年落马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孟伟,则无疑是一名“科研大咖”。孟伟在行政职务之外,还是2009年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而让他获得这一头衔的,是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在环科院工作期间,孟伟承担过数个国家级科研课题。2013年5月24日,孟伟为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报告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此外,他还参加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2006-2020》的相关工作,由他主持完成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方案设计被国务院批准实施,他在实施中更是担任了技术总师一职。其实,和其他工作相比,学术科研工作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特殊。学者也好,专家也罢,所有人性的弱点,在他们的身上都同样可能存在。为此,和任何其它领域的纪检监察工作一样,只有扎紧制度的笼子,同时擦亮监督者的眼睛,才能杜绝违纪违法现象在学术科研领域发生。资料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法制晚报、北京日报等
据最高检微信公众号10月29日通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副所长王立民(正厅级)涉嫌受贿一案,由湖北省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经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由荆州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日前,荆州市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受贿罪对王立民作出逮捕决定。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席韶阳文 朱哲摄影“在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郑州如果利用好我们在人力、信息、物流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建设区域性现代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形成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之路,金融豫军是完全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的!”昨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海峰来到郑州,参加大河财富中国论坛,老家河南南阳的他,对家乡金融业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在京定居多年,何海峰对家乡河南的牵挂也越来越多。他直言,最近一年来自己返乡的次数明显增多,对河南金融业的发展也更加关注。去年9月,中国社科院与郑州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中国社科院郑州研究院,本着“优势互补、注重实效、合作共赢”的原则,为郑州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决策支持,在合作期内,中国社科院每年承担四个方面的研究课题,金融课题是其中重要的一块,2018年这一课题由何海峰具体牵头负责,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一批专家共同参与。“目前国家批准的国家中心城市有9个,郑州要想打造区域性现代金融中心,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走特色化发展之路。”何海峰分析说,目前,与东部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相比,郑州还不具备直接可比性;但中西部的国家中心城市则基本在一条起跑线上,其中成都的金融实力虽领先一步,但郑州也有很大的空间和机遇。
00:46封面新闻记者 蔡世奇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都在派发消费券,尝试利用数字消费券助力经济复苏,数字消费券和传统的现金补贴、以及纸质消费券相比有哪些优势,如何发放才能释放出最大的效果,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近期通过《数字消费券助力中国经济"疫后"重建》研究报告。给出了一份答案。报告指出,与此前一些国家和地区发放现金或纸质消费券相比,此次我国各地政府发行的数字消费券,具有“见效快”“杠杆高”“易监测”等明显优势。目前,支付宝、微信、云闪付、美团等为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使用较多的平台,其中支付宝发放地区和发放金额最多,超过第二、三、四名的总和。报告认为,和现金补贴相比,数字消费券见效更快、杠杆效应强,对目标企业支持更加精准,使用率也更高。和纸质消费券相比,中国的数字消费券有着独特的优势:运营成本低、发放透明度高、流通轨迹易监测、覆盖范围更宽的特性。报告分析认为,面额较小的消费券对"必需型"消费拉动效应显着,面额提高后可拉动"享受型"消费,合理的消费券门槛设置可以大幅提升消费券使用效率。此外,杭州、绍兴等地每轮消费券的核销率都大幅提升,说明成规模、持续多次的发放更容易刺激消费者积极的申领和使用。报告还建议,数字消费券政策实现预期目标的首要前提是用户的实名制,确保消费券发放至真实及特定消费手中,选择实名制程度不高或者合作商户有限的平台,容易导致资金流失、民众参与度不足、消费券发放时间长、核销率不高等问题。同时,数字消费券要严防黑灰产,保障资金安全,应选择具备金融级风控能力的平台。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胡滨建议,数字消费券用于促消费、定向扶持低收入人群,乃至精准扶贫等领域;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高的中低收入群体和需求收入弹性相对较大的商品"精准"施策,运用消费券政策刺激消费和促进经济复苏将会收效更佳。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袁增霆来源:《中国金融》2021年第1期“风险防范”有时是指对不确定性的防范。近年来重大意外事件频发,从影响全球宏观的新冠肺炎疫情,到近来微观领域颇受关注的债券违约,一系列宏微观事件不时被声明“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一些领域“黑天鹅”事件司空见惯,不禁让人感叹唯有意外尚在意料之中。专业的金融风险管理者对此也难免陷入无所适从的焦虑。专业地讨论风险,需要确切表达或测量出具体的风险状态及可能性。然而,它们正变得越来越认知不清或捉摸不定。经济金融理论很早就将风险与不确定性区别对待。尽管区分有时不甚严格,但足以显露出两种思维模式的重要差异。在典型的风险思维模式中,某时可能发生的事件是一幅确知的风险图景。专业风险管理者凭借先进的知识、技能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自信能够辨明和应对事件发生的各种状态及可能性。在精确而严谨的数学语言中,这样的风险图景是一种概率分布。例如,正态分布经常被用来刻画变化多端的金融市场风险。长期以来,全球经济与金融发展轨迹总是能够在短期冲击之后恢复上行趋势。在此背景下发展的风险理论及应用逐渐走上“精致的楼阁”。不确定性防范却存在数十年甚至更久远的经验空白,相关知识也非常有限。但近年来特殊的重大意外事件频发,典型事件不仅包括全球范围的新冠肺炎疫情及免疫技术进展,还有国内宏观经济运行“三期叠加”与逆全球化共振导致的经济金融问题。结合国内外特殊的宏观背景来看,近期国内债券和债权市场上的违约事件也不同以往。债权人似乎已经不像过去那样确信经历短暂的风险冲击及缓释之后能够很快再次恢复平静。持续的意外或不确定性已经很不适合采用小概率事件或尾部风险来解释了,甚至说成肥尾也不合时宜。不确定性的常态化形势暴露出传统风险思维模式的短板。大概率发生的意外事件原本是不可接受的,即意外的发生只能是小概率的、尾部的。因此,它们本可以被合理忽略,或通过压力测试来应对。当意外经常发生或者超出常识且没有历史经验可循时,这种忽略就无法再被容许了。当意外不再意外,乐观与悲观情绪频繁切换,就会导致原来认为的尾部结果与主体范围彼此交错,造成“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错觉。确切的风险表达变得困难起来。有时修正参数指标,换一幅风险图景也无济于事。同样的挑战也发生在债券违约问题上。在当前的复杂情况下,债权人经常面对多个违约可能性及兑付方案,并在彼此之间捉摸不定。一些影响债券信用评估的摇摆因素长久以来都被忽略不计,如今却截然不同。类似的不确定性挑战一直存在,相关探索历久弥新。防范不确定性也有规律可循。在经济和金融研究领域,对不确定性最有价值的探讨仍然反映在抽象的数学逻辑中。它们已经呈现出主流风险理论高级版本的雏形。由此代表的不确定性思维模式也反映出对风险思维模式的升级。将预期均值和方差指标进一步随机化处理,是一条非常自然的升级路径。这种做法实现了单一风险图景向多维、无穷维度上的拓展。要使得这种拓展更具有实质意义,还需要与之相匹配的风险测量技术升级,以满足覆盖不同维度的全局性要求。由国内彭实戈教授引领的研究工作在这方面有重要贡献。目前的数学进展还远不能像主流风险理论那样满足应用需求,或者说还很难为众多现实问题找到适宜的数学模型,但启发意义已经非常明了。有两点启示比较清楚。一是不确定性事件具有多维度的风险图景。倘若可以不断重复观察事件结果,就可以看到彼此之间的交错叠加。多种风险图景以随机发生的方式并存是一种客观现象,不同于因人而异的主观判断。这似乎体现出从多种角度看问题的经验智慧。二是防范不确定性,要从所有风险图景叠加之后的最大风险图景着手。对于随机化展开的风险图景,可以借助一个最大风险测度进行全局性评估。这相当于能够进行最稳健的多角度压力测试与风险防范,体现出凡事皆从最坏打算的经验智慧。近年来防范不确定性的实践经验也印证了彼此通融的理论与经验智慧。我国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吸取了历史上的重大疫情应对经验,为规避最大损失而实施了最稳健的防范,经得起国际比较与检验。对于当前经济和金融领域中颇受关注的一些不确定性问题,多吸收长周期、多国别的历史经验教训,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稳健防范也是非常有益的。懈怠于意外处理,反而教训颇多。尤其在渡过危机的时期,更显现出坚守防范常识的重要意义。■
来源:金投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金融战略与企业上市并购精读计划学术背景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党中央直接领导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机构,作为亚洲第一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设6个学部,40个研究院所。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是经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批准成立的全国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项目背景IPO常态化已成共识,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是产业增长,推动产业增长的核心是金融力量,未来几年将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黄金窗口期!优质企业应该尽早着手做好规范工作,规划好经营业绩,搭上资本市场发展的快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金融战略与企业上市并购”精读计划,从战略高度开展科学、有效和合规的系统性的新金融培训,实现金融与实业的可持续增长,并运用多种科学的价值经营方法,打造新金融战略第一品牌,帮助企业达到企业价值创造最大化和最优化的战略目标。课程简介 课程架构:企业新金融架构设计+投融资实践+投融资辅导 导师构成:政策型导师+经济学专家+实战投资家 案例:国内外投融资经典案例 目标:打造企业新金融体系、塑造企业产业经营+资本经营新模式、推进企业上市、并购等多元化金融发展。课程价值为企业量身打造新金融体系,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每期40+同窗同学,与3000余名社科院优秀的企业家校友融合资源、连接价值;在实际投融资操作中,正确处理企业金融行为,合理优化资产配置模式;亚洲第一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提供最前沿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政策及动态。课程模块12019金融发展动态与新趋势2科创板创新战略与资本运营新模式3IPO顶层设计与国际资本市场策略4IPO上市规则与证监会发审新动态5企业IPO上市准备与审核要点6IPO上市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处理7产业并购与市值管理增值体系8借壳上市与并购交易操作体系9企业全要素创新与现代创投体系10企业风险管控与法律、财务、税务11企业投融资决策评估体系12私募基金管理与风险管控李 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原副院长王国刚 中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金 碚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央政治局集体授课专家黄群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何德旭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胡汝银 上海证券交易所前首席经济学家谢 平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副总经理杨凯生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银监会特邀顾问张跃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公司金融研究室主任尹中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 徐洪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工程师何 强 昆吾九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孙友文 达信风险咨询中国区总经理马卫国 亿宸资本董事长、著名IPO专家章志强 竟天公诚律所高级合伙人谭 圆 毕马威税务合伙人郭成专 毕马威合伙人周 威 海通证券投行部总经理劳志明 华泰联合证券并购业务负责人倪晋武 原华泰联合证券内核小组负责人强桂英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卫保川 北京宏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李旭东 中信建投证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齐 慎 达晨创投合伙人李爱民 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于 佳 启明创投合伙人王旭东 信中利资本合伙人王 庆 重阳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张 涛 中央电视台新闻组负责人针对人群拟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企业高管等 资本市场投融资项目负责人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投融资高管政府上市办、金融办、开发区、科技园等与上市企业负责人费用标准学期安排:一年,共12次,每次2-3天收费标准:11.8万元/人 (限额40人)费用包括:学费、书本资料费、证书费、教学管理费、拓展培训费。(学生其他食宿、交通费用自理)付款账户户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账号:0200 0264 0920 0176 883开户行:工行房山支行良乡分理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开具中央非税收入统一票据* 汇款用途请注明:“新金融战略与企业上市并购”+学员姓名* 培训学费开具中央非税收入统一票据,并严格执行有关财务规定课程收益 10+国务院智囊团倾心讲授经济发展趋势 20+市场一线实战专家讲授专业解决方案 30+国际四大国内顶尖金融服务机构设计实战方案 1000+同学会资源
导读当前,金融科技推动金融创新,成为全球跨界融合创新的典型代表,新技术、新业态、新理念正深刻改变金融服务的供给体系。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金融科技发展及其相关创新对金融服务供给结构、供求匹配以及风险布局等带来了实质性变化,对金融监管体系带来了更为显著的监管挑战,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平衡问题十分突出。《理论周刊》就如何寻求金融科技创新与金融监管匹配的问题,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胡滨研究员。胡滨认为,金融科技创新是提升国际金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监管沙盒是寻求金融科技创新与金融监管匹配的重要政策探索,政府应该在监管沙盒中发挥基础性的引导作用,而监管豁免或监管弹性是监管沙盒实施的重要保障。Q《金融时报》记者:为什么说金融科技创新是提升国家金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胡滨:金融科技是金融与科技结合的新理念。当金融和科技真正融合,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真正应用于金融体系的期限转换、信用转换、收益转换以及风险转换之中,金融科技不仅延伸、升级并创新了金融服务理念、思维、流程及业务,更重要的是,金融科技在金融体系中凸显了资源要素整合功能。金融科技是国际金融市场金融创新的主导驱动力之一,是全球跨界融合创新的典型代表,是各个经济体金融体系竞争力的着力点。目前主要的金融科技包括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货币和生物识别等,应用领域涵盖了支付、交易结算、信贷、零售银行、投资理财和保险等。金融科技引领的技术进步具有多重性和重叠性,凸显了技术创新及协同增效作用,并在重塑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体系。Q《金融时报》记者:金融科技创新给金融体系带来新发展动力的同时,又带来哪些风险?胡滨:金融科技创新与传统金融创新存在显著差异,同时金融科技创新具有多样风险的特殊性,金融科技创新对金融监管体系的挑战更加多元,带来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权衡问题更为凸显。从金融科技发展特征与传统监管范式的适配性来看,在金融科技发展进程中,金融科技以其跨界化、去中介、分布式、智能化等特点给现有金融监管体系带来了重大的挑战。比如,跨界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融科技至少跨越了技术和金融两个部门。二是金融科技中的金融业务可能跨越了多个金融子部门。三是金融科技业务可能跨越国境并涉及多个监管主体。金融科技的跨界化是行业层面甚至是体系层面的跨界,比金融领域的综合化经营更加复杂。随着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发展,金融市场与金融产品的跨界化会导致监管边界的模糊与重叠,从而产生监管真空与监管漏洞,给金融监管体系带来深远影响,甚至存在更为显著的系统重要性问题或系统性风险。由于金融科技创新具有跨界性、去中介以及自伺服等差异化特征,在金融科技创新没有推向市场之前,了解科技与金融融合引致的内在关联性,剖析混业经营可能导致的监管漏洞或灰色地带,对于控制风险水平特别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或危及社会稳定的风险是极其必要的。为此,需要一个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更多应用场景假定和更多金融监管观察的机制才能观察、测试以及评估金融科技的潜在影响。Q《金融时报》记者:监管沙盒作为一种创新与风险权衡的监管探索,它具体的内涵和功能是什么呢?胡滨:监管沙盒是金融监管当局为金融科技创新提供一个时间和范围有限的模拟测试机制。英国是金融科技创新支持最为显著的经济体,是监管沙盒的最早实践者。在2014年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的政策咨询中,金融科技创新就成为了核心的政策议题。英国金融行为管理局创新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鼓励金融体系进行创新,为金融服务提供新的业务模式,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同时使得英国在全球金融体系竞争中保持持续的竞争力。监管沙盒就是在英国政府上述考量下提出的。现已引入该机制的金融监管当局对监管沙盒的解释与实践虽有所不同,但大致都是对英国监管沙盒机制的借鉴、发展与创新。监管沙盒对于追踪金融科技业务发展和风险演进的路径、填补金融监管缺位是非常有益的,监管沙盒具有传统金融监管体系所没有的、与金融科技创新相匹配的重要特质。首先,小范围监管沙盒试验就能激发监管敏捷性。比如,基于第三方支付的金融业务拓展、数据集聚、客户归集等可能引发的风险,对于特定金融科技业务相关的流动性缓释要求、资本充足率要求和内在关联性考察等,都可以在沙盒试验中直接触发监管者的敏捷反应。其次,沙盒机制为创新者和监管者提供金融创新潜在风险的一种“可视化”机制。金融科技创新者和监管者可以在沙盒试验中考察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甚至其他类型参与方的创新机制、业务跨界、内在关联、风险传导和监管短板等,观察金融科技创新如何开展有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的跨界业务架构、去中介化机制以及去中心化体系等。再次,沙盒机制为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提供了一种可控的测试空间。监管沙盒为金融监管部门的规制适用性尤其是金融科技生态体系下的消费者保护和数据保护要求提供一种可控但又接近市场运行现状的模拟环境。最后,沙盒机制对于金融科技的跨部门监管协调提供一种验证条件。强化对金融科技实体的数据隐私、消费者保护和数据共享的监管是需要跨部门协同合作的,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合作要点需要在金融科技业务尚未全面展开就充分考证或测试,沙盒机制为此提供了一种可行性。还有,沙盒机制对于提升金融监管机构对技术的认知和监管科技水平,提供了重要的“事前监管”基础。Q《金融时报》记者:除了英国,还有哪些经济体进行了监管沙盒探索?您对监管沙盒的总体评价是什么呢?胡滨:海外监管当局对于金融科技发展、创新及监管匹配提出了较多的改革思考和探索,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香港、越南、马来西亚、荷兰等经济体都进行了监管沙盒的探索。各个经济体监管沙盒的政策框架根据自身金融科技和监管体系的情况而定,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在政策的适用机构范围大小、具体政策目标和适用领域等方面各国都根据自身情况实施了不同的设计方案。其中,新加坡提出的监管沙盒制度很大程度上沿袭了英国的规范,澳大利亚推出的监管沙盒主要以申请许可证的模式运行,中国香港则结合本地区分业监管的特点,对银行、证券、保险业分别设置监管沙盒,形成了一个主体三支柱的监管沙盒体系。总体而言,从各经济体监管沙盒实践来看,监管沙盒包容性和主动性监管理念有助于企业实现创新方案,提高合规能力,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创新产品或服务面市后的监管成本。另外,监管沙盒在增加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前瞻性和技术性以及提供更为丰富的监管工具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监管沙盒依然存在无法忽略的局限性,比如测试时限、应用空间、监管适用等与现实的情形存在实质性差别。为了深入了解国际社会在监管沙盒的政策实践,更好地服务国内监管沙盒创新,我们金融研究所组织中青年科研骨干从金融科技发展状况、监管沙盒机制的行业背景、政策框架、运行机制以及政府职能等方面对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和荷兰等经济体的监管沙盒实践进行梳理归纳、总结提炼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状况,提出中国版监管沙盒的顶层设计。具体的,可以参见中国金融出版社刚刚出版的《监管沙盒:理论框架与国际经验》一书。Q《金融时报》记者:您认为海外监管沙盒实践和探索中最为重要的考量是什么?胡滨:在监管沙盒实践中,政府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在金融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十分显著,对于监管沙盒的框架设计和机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是一种主动作为的政策理念。综合各个经济体的政策实践,政府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金融科技创新促进原则以及重点领域设定;二是监管沙盒运行机制设计、实施与调整;三是金融科技监管的理念、框架、工具甚至制度的适度调整;四是建立政府与业界的共同合作及交流机制。从目前各经济体的实践来看,监管沙盒机制的设立和发展基本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逻辑,政府引导功能十分凸显。最为典型的经济体是英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三个经济体的政府在金融科技创新促进和金融服务体系与现代技术融合上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英国首相办公室、英格兰银行、英国政府科学办公室等机构认为数字经济在未来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政府应该加以主导。新加坡更是将金融科技创新作为其塑造全球智慧金融中心的基本战略,强调监管者利用新兴技术创造一个监管新环境,对于提升金融创新水平和全球竞争力是一个基础性工作。澳大利亚监管当局指出,数据战略与公共数据政策、2020数据链接政策等政府全局性战略是一致的,数据战略对于强化澳大利亚的全球优势具有实质性作用。监管者的监管豁免或监管弹性是监管沙盒实施的重要保障。各经济体对支付清算、信用转换、数字货币、资产管理、跨境资金转移、保险、金融咨询等业务创新以及大数据、云计算、分布式技术、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监管科技等技术创新进行了监管沙盒测试。监管当局不断对监管沙盒各项要素和运行机制进行完善,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监管沙盒实施体系,如此广泛的领域得以在沙盒测试,主要是相关监管当局对监管法律、体制机制、限制性监管、监管豁免及消费者保护等进行匹配性改进或创新,不断完善金融科技创新的监管体系。Q《金融时报》记者: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监管沙盒实践有何重大的意义?胡滨: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金融科技、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十分突出,金融科技创新的动力将进一步加速。金融科技及数字化金融加速了消费者习惯的转变,我国互联网普及率明显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数字鸿沟”将加速缩小。商业模式的数字化转型提速,企业商业行为在发生巨大的转变,开始拥抱、迎接、启动自己的数字化转型。数字金融助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国家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什么是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具体表现是什么?新冠肺炎疫情给了一个很好的答案。大家天天在关注疫情最新数字和动态,习惯了看舆情信息和辟谣信息,用手机定位查询高危小区,现在又在使用“健康码”,这背后事实上都是政府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政府管理和国家治理在数字化转型。在此情形下,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应该更加具有前瞻性、包容性和针对性,通过加速推进监管沙盒等监管创新,利用新兴的监管科技技术,营造更好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环境和监管环境,尤其强化对疫情冲击严重地区的家庭、企业和社会的金融服务创新,继续通过技术手段强化内部疫情反弹和外部疫情输入等风险管理,利用金融科技和数字化服务更好地实现疫情防控、民生保障、复工复产和经济恢复。文章来源:《金融时报》,2020年6月8日版记者:《金融时报》柳立编辑:《金融时报》梁艳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设立的院级非实体性研究单位,是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下属的研究机构,专门从事金融法律、金融监管及金融政策等领域的重要理论和实务问题研究。网址:http://www.flr-cass.org电话:+(86-10)5986-8205E-mail:flr-cass@cass.org.cn
11月18日,以“推进金融安全科技新发展”为主题的2019北京国际金融安全论坛在北京金融安全产业园召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在论坛上进行了题为《理解金融科技时代的金融安全》的演讲。杨涛认为,未来金融包括新科技环境下的金融体系健康安全的发展,离不开十方面的要素,包括人才、技术、数据、场景、资本、产业、监管、政策、硬件、文化。同时,他认为,金融科技时代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体现在专业化程度需要进一步的提升,而不是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需要进一步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人才还绕不开对于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一些最基础能力的把握。(编辑白宝玉)来源: 证券日报
8月22日,2019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暨2019零壹财经新金融夏季峰会在贵阳举办。会上,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零售金融学术委员会副主席曾刚发表了《零售金融业务的现状与趋势》的主题演讲。曾刚提出一个不同的视角,思考中国零售业务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聚焦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国家或者经济转型的过程,从趋势中看零售金融的发展必然性,以及它未来可能出现的方向。 首先,中国零售银行的发展背后是中国经济变化的内射。三五年前,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由投资拉动迅速转化为消费主导。从金融的角度来讲,意味着主要服务的对象发生变化,因为金融活动的重心,从投资转向消费,金融对象从投资主体转化到消费主体,从原来的制造业企业、地方政府、房地产这种投资主体转向居民(消费者金融服务),还包括信贷等服务。过去几年银行业转型与经济转型是相关的,它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其次,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中国消费者在短短的时间里迅速兴起,但没有伴随着大规模的消费基础设施投资,因为中国数字化快速发展的带动,提高了消费发展速度。所以,中国消费兴起与之伴随的消费金融的特征,和美国这些国家不太一样。这个特点带来经营格局的变化,消费格局的变化。在消费格局变化的过程中,伴随着移动支付的使用,互联网化带来金融底层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就是支付革命,影响非常深远。对银行家来讲,最底层的信用卡、银行卡都是支付工具,所有金融的入口都从经济开始。在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导致银行乃至金融业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包括非现金支付和电子化支付。 他表示,在金融科技与零售金融的业务模式上,在中国真正有能力做开放平台、能赋能其它机构的屈指可数。如果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参与这个业务过程,相当于其它机构在给我们全流程赋能。从获客、到风控、到征信、到资金层面,都可以获得其它机构更专业的合作,当然这个专业需要整合,不是大家简单地拼凑、连接。 最后他提到,从总的发展方向看,零售金融是未来必然趋势,包括多层次分工、多层次聚合连接。在这个趋势中怎么阻止新的风险,与现有政策相契合,也是未来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以下为演讲实录:曾刚(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零售金融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各位下午好!很高兴来参加这个会并跟大家交流。 听了一上午,学习到非常多,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过去一段时间银行业零售金融的发展。我从事银行研究很长时间,给银行做规划,也参与银行的经营管理。明显感受到,过去10几年当中,整个银行业内部,从它主导的潮流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最开始接触银行,银行内部最强大的是公司业务,贡献了银行2/3以上的利润。2012年以后,开始进入市场,资管成为新的增长点。2012年以后开始探讨零售金融和新金融。所有的变化,未来还会变化下去,内部的变化是内部变化环境在银行内部的内射。 当我们思考银行长远发展方向时,包括今天思考零售银行业务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方向时,都需要对外部长远的趋势做一点分析。作为一个外部研究者,我给大家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思考中国零售业务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题目相对较大,聚焦的范围更广一些,不是在银行的层面谈零售金融,而是放在整个国家或者经济转型的过程、趋势当中看零售金融的发展必然性,以及它未来可能出现的方向。 一、中国零售银行的发展背后是中国经济变化的内射。银行内部,早年是公司金融占绝对主导,但是今天很多银行内部零售业务占比迅速上升。上午平安的崔行长演讲,平安的转型是壮士断腕,几年前我去的时候他们是各个事业部,三四年之后他们的私人业务是70%左右,超过所有其它业务板块的总和。这个变化,不光是银行自身的变化,更多是来自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体现。原因很简单,时间原因,我不展开讲。过去三五年当中,中国的经济结构,在经济增长动力当中,从原来的投资拉动型迅速转化为消费主导。2018年,消费贡献度达到76.2%,已经跟美国差不多了。它代表了趋势,所有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消费对经济的贡献都会上升。但是中国的速度变化实在太快,所以现在大家也在讨论应该支持一下制造业,不能消费增长这么快。以前提信贷支持小微民营企业,7月30日政治局会议上第一次提出来支持制造业。某种意义上来说,因为经济结构转化太快,现在制造业持续下行。转化的结果,从金融的角度来讲,意味着主要服务的对象发生变化,因为金融活动的重心,从投资转向消费,金融对象从投资主体转化到消费主体,从原来的制造业企业、地方政府、房地产这种投资主体转向居民,居民我们大的概念是消费者金融服务,还包括信贷等等服务。这个趋势是过去几年银行业除在风口,跟经济转型是相关的,它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二、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中国消费者的兴起,花了非常长的时间,而且还有大量的消费基础设施、投资才能完成。到美国去看,一个小镇上消费基础设施跟城市里差不多,沃尔玛开到乡下去。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农村地区,要把消费者能力迸发出来,需要大量有形的商业投资,包括基础设施投资,所以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在中国,消费者在短短的时间里迅速兴起,可能会有一部分,但没有伴随着大规模的消费基础设施投资,因为中国数字化快速发展带动的。今天三四线的,比如在镇上,不需要去沃尔玛这样大的超市,只要有个手机,哪怕在山顶上,以后有了无人机,只要有信号,峨眉山上我都能送上去,所以不用消费基础设施投资。今天我们讨论拼多多,启发了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提高了消费发展速度。所以,中国的特点,在其他国家是没有的,中国消费的兴起,与之伴随的消费金融的特征,和美国这些国家有点不太一样。 所以,像平安这样的银行,那绝对是创新型的。未来要学习消费金融的发展,我都会到你们那学习。原因很简单,因为美国的经验在我们这里用不到,美国的信用卡发展起来了,今天的中国光靠信用卡这个物理载体发展消费金融是不行的,我们要搞生态了。美国和其他国家在消费升级当中,都没有这样的历程,因为这样的特殊性,导致我们今天的消费者创新没有其他东西学,所有东西都要自己学、向竞争对手学,这是中国的特点。 这个特点带来经营格局的变化,消费格局的变化,消费格局变化的过程中,伴随着移动支付的使用,互联网化带来金融底层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就是支付革命,影响非常深远。对银行家来讲,最底层的信用卡、银行卡都是支付工具,所有金融的入口都靠经济开始。在经济崛起过程中,导致银行乃至金融业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非现金支付、电子化支付。 现在的金融,包括消费金融的基础发生了非常大的不同,跟以往不一样,这也是平安这些银行做大数据、智能金融的基础。如果没有拓开这个,什么都谈不上。之所以有这个,是因为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 宏观杠杆率变化趋势,我们为什么起来这么快?结构变化过程中,新技术的伴随是最明显的。未来空间有多大?做实物的不一定关注这个事情,规模做得越大越好、给政府贷款越多越好。我们做政策研究,任何一个部门的杠杆率都有风险,以前我们认为高杠杆率是企业部门杠杆率过高,而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说明是不是企业导致的,而是居民杠杆率过高。在美国干30年,居民负债率上一点点,中国三五年之内就可以把杠杆率推得很高。 中国2017、2018年,在经营监管强化的背景下,整个中国杠杆率趋稳,整个扩张空间放缓,相对于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要去看居民部门的杠杆率上升速度,过去几年是加速上升,总的杠杆不动,企业部门还在这样,剩下的杠杆都是居民撑住的,是不是让政府部门撑一部分,所以财政非常积极。不管怎么样,中国的居民部门在过去一段时间上升速度非常快,尽管总杠杆率稳住了,但结构上迅速上升。 当然,目前的水平还不到60%,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反复强调,中国所有的事情都不是决定水平有多高,而在于我们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积累了这么高的债务,这是最大的问题。30年积累这么多债务没关系,在30年期间还。如果3、5年期间借的,那未来就会有风险产生。 所以未来消费领域,从过去简单的蓝海,当然空间还会有,但是从过去的蓝海到未来的分层,它会非常明显,意味着不同市场在零售金融领域当中做进一步的细分,不同对象的客户、不同层次的客户,未来服务的空间客户不同。目前来看,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已经在出现。 横向比较,中国目前的水平,未来还会有上升空间。但是因为速度增长太快,未来一段时间部分客群的风险可以关注。不是说零售金融没有风险,也有风险,只是发展阶段的问题。这是杠杆率的增速。短期消费贷款,2017年之后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平均在40%左右,远远快于其它所有主体的增长速度。 市场格局,在座参会的人,除了银行以外,有很多金融机构的企业。在这个市场当中,有众多参与机构。从资金提供主体来看,它会分成不同类型的客群,包括银行、金融科技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信托公司,我是一个信托公司的股东,研究部老总跟我说信托怎么做消费业务,信托已经做了不小的消费业务,但是资金成本不一样,信托机构的资金成本比较高,所以资金成本不同,汇报要求不同,客群就会有差异,因为风险差异不一样,它需要高回报。别的行业有区分,大概分为几种类型,各自的区间有多少。我们不能光说有多少人没有信用卡,没有信用卡的人里面有多少人值得你服务,这是很重要的。哪些是你的服务对象,不同社群、不同机构支撑的是不一样的,所确定的对象也不一样。 进一步细分,可以把每一个层次上客群服务的供求状况对比一下,寻找服务过度的客群和那些服务不足够的客群,进一步寻求发展空间。做普惠金融也一样,今天讲给小微企业贷款,仔细分层,有些小微企业贷款过度。有些群体,大家都争夺这些群体的人,有可能你给他的信贷资源超过了他的需要,不光是他能力的需要,还是主观的需要。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都在参与到市场当中,说明本身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很大的关系。 金融科技与零售金融的业务流程。结构变化,由于模式的不同,中国消费的兴起和路径不同,目前很多消费新零售等等兴起,奠定了服务的基础,数字化成为中国目前在零售领域、消费金融领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撑手段。现在做零售必须依靠科技,所以金融科技今天这么被看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零售业务看重,而实现零售业务的发展需要金融科技支撑。银行家非常现实,如果一个东西不能给我带来收益、不能产生回报,光谈科技是没有意义的。今天对金融科技感兴趣,是因为零售业务能带来回报,而必须要用金融科技支持零售业务,才能带来回报。要不然他脱离业务谈技术应用,大家都是不感兴趣的,这就是中国零售业务最大的特点。如果我们去看西方发展的路径,显然不是这样的。所以,在这个领域当中,中国的特点,业务流程和以往的业务流程完全不一样。 业务模式,上午柏亮讲到了,他叫“连接器”。我们给平安普惠做的研究报告叫“聚合模式”,概念是一样的。在这个模式当中,不是一家机构在做这件事情,分层的时候讲的是不同阶层资金结构对应不同的客群,每种机构做应用时,都不是他一个机构把所有的业务做完。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是其它机构才有的优势,银行即便是大银行也不见得所有领域都有优势,所以需要一个开放的平台进行合作,这是今天很多银行讲开放银行的意义。不见得银行自己开放,如果能参与到开放平台当中也是很好的事情,真正有开放能力的机构不多,放眼中国,真正有能力做开放平台、能赋能其它机构的屈指可数。如果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参与这个业务过程,相当于其它机构在给我们全流程赋能。从获客、到风控、到征信、到资金层面,都可以获得其它机构更专业的合作,当然这个专业需要整合,不是大家简单地拼凑、连接就可以了。 在连接的基础上,它会形成一个固化的相对稳定的生态。这个生态不是今天讲的场景,而是金融领域的生态。我们讲场景时,讲的是怎么更好地进入客户交易的过程,生态是今后提供金融服务时只是服务当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服务的全部,因为我自己把所有东西做完,是不经济、不科学、没有效益的,尤其是大数据背景下,对小银行如此,大银行也一样。互联网时代,其它很多行业都被解构了,尤其是传统的商业业务链条发生了改变。 金融行业面临同样的问题,未来同样会面临业务流程重新拆解、组合的过程,会对监管造成巨大的讨论。金融科技时代,很多人没有牌照一样可以干金融的事情,从技术上讲没有问题,从监管角度是不允许的。但技术效益上,比持牌机构做得更加有效益。 这是新的时代,互联网解构原来传统行业的业务链条和它的发生模式,金融行业的模式同样会重组。原来一个完整的金融服务流程会拆成不同的部分,由不同的机构完成,然后组装,触达客户手里,这是更长远的。 这个趋势,在互联网这样一个专业化的分工下面,趋势越来越明显。今天看到这种服务模式越来越多,银行和银行之间都在搞联合贷款,比如微众银行、亿联这种互联网银行都会大量地参与其中,传统银行也会在里面,这本身就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意味着零售业的模式跟以往完全不同。 监管问题,从发展角度讲无可厚非,符合经济效益。从现有监管体系来讲,能不能接受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银行领域,一个业务有多个机构参与,以前由银行独自完成的业务,现在由多个机构参与,银行必须是持牌的。 这种情况下,对现有机构监管有大的挑战。机构监管,很多做债的不见得有金融牌照。前两天发的一个文件,专门讲到金融,必须持牌。怎么确定这个问题,未来存在不确定性。尤其中小银行,属地监管增强,村镇银行、农商行都是贷款不出县,一旦上网就出国了,所以面临很大的挑战。我前几天在江苏农商行调研,处罚意见,一个是微众银行的微粒贷,他们认为上网了,脱离了,给他们的意见是压减规模。这是极大的挑战,监管总局认识这个问题,也是很大的问题。 当然,还有现在由于各方合作很多,有很多法律责任的不清晰。 最后,因为合作对象很多、主体很多,对消费者的保护也会存在。所以,现在的消费者金融发展很快,但是消费者金融和零售金融领域也是被投诉得最多的领域,尤其是零售信贷,互联网贷款投诉比P2P多得多,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说明很多地方还没做到消费者保护的问题,也是监管者要管控的问题。 未来是平衡,从总的发展方向来看没问题,这是必然趋势,包括刚才讲到的多层次分工、多层次聚合连接,这是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在这个趋势中怎么阻止新的风险,与现有政策相契合,这是未来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作为从业者来讲,这个领域当中要多一些考虑,未来多几个特点。持牌要求,未来会有需要,需要怎么样,有待观察。信贷政策的限制是必然的,中小银行从事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是有制约的,鼓励你用互联网技术做本地客户的拓展,也是可以的。我走线上,但服务的主要客户是本地辖区内的。其实,这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现有的法律关系,因为大量的合作,过程当中的风险要明确,不然有很多关系说不清楚。消费者保护,这恐怕是未来需要关注的方向。过去一段时间,强调规模发展快,规模做得越大越好,但是有个适当性问题,不是所有的客户,你给他贷款都是越多越好,客户本身有合理性问题,如果借的钱超过自身发展需要,借的钱给网上主播打赏,这样不是越多越好。一旦这种事情成为一种舆论,给机构带来的压力会很大。所以,未来在这方面还要多关注,而不是把它作为短期过快发展而忽略了。从监管角度讲,消费金融涉及到的一些发展趋势、想法。 时间有限,我从研究者的角度,从一个比较大的角度,给大家简单分享了一下,整个消费金融行业兴起的背景、特点以及未来的趋势和重要的几个问题,供大家参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