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文科博士,大学博士毕业之后,省社科院和当地的大学都想要你去工作,你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才更划算呢?在做选择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社科院和大学的性质。社科院是作为科研机构而存在,社科院是一种智库。而作为大学,兼具两种功能,其一是科研功能,其二是教学功能。因此,选择去社科院,还是去大学工作,首先要看你是希望毕业之后纯粹做科研工作,还是一边搞科研、一边带学生。对于一部分人而言,纯粹的科研工作更适合自己,也更容易取得成功。甚至有的人虽然是博士毕业、学富五车,却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教学。但是,对于另外一部分求职者而言,兼顾科研和教学,反而更适合自己。如果我们选择去社科院工作,相比在大学工作,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工作的自由度更高。一般情况下,社科院的研究员都是不坐班的。也就是说,作为社科院的员工,你通常情况下,不需要打卡和签到。很多省份的社科院都规定,每年只需要完成定量的科研任务,就不用上班。甚至有一部分社科院,根本就没有科研任务的定量要求。但如果你是一位大学老师,如果每周都要给学生上课,这就意味着,你的工作受到学校管理规定的限制更多。从学术研究的氛围而言,很多人更倾向于认为,大学的氛围更好。毕竟,大学是学术研究的象牙塔,大学的学术研究氛围更纯粹。作为大学老师,一边教书,一边搞科研,更容易取得成果。如果是在社科院工作,很多人会觉得,社科院的研究员相对而言更功利一些。他们更热衷于做项目、做课题,从中获取劳务报酬,而不是纯粹做科研。社科院研究员们所做的课题的应用性比较突出,但学术性相对而言更少一些。因此,如果个人想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真正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还得首选大学。从收入上来看,社科院工作和进入大学工作,到底哪一边的收入较高?对此,其实并没有定论。关键是看个人的能力和水平。社科院工作和在大学工作,都可以按月领取固定工资。如果想要赚取额外的收入,要看个人的科研能力强不强。如果你的科研能力比较强,不管在社科院还是在大学,都能够赚到不菲的收入。如果你的科研能力比较差,在哪里都是“混日子”而已,只能领一份“死工资”。如果你是一位文科博士,毕业后,你会选择社科院还是大学呢?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评论员 项向荣我们很期待,我们的博士生教育,能在学术评价方面有更好的评价机制,要有更好的多元的评价体系去取代“唯C刊”论。我们更希望,当今的中国,能彻底改变“唯论文数量”的观念。目前,想要博士毕业有些硬性规定。其中之一就是必须有2篇C刊(核心期刊)文章,这让不少在读博士十分苦恼。据科技日报报道,近日,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范军在公开场合建议,取消博士生毕业必须发表两篇C刊论文的硬性要求。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邹建军直言,这种规定,是让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番话惹得争议四起。有人觉得说到心坎上,但也有人直言,如果发不出论文,或取消2篇C刊(核心期刊)文章的硬性要求,还读什么博士?的确,现在博士的含金量有趋低的现象。高考扩招本来就让本科生不值钱了,如果读个硕士博士那么轻松就毕业,本科生该怎么想?而且考博面试分占百分之五十,已经让导师的主观因素占很大的比重了,如果论文再取消2篇C刊文章的硬性要求,那岂不是让博士的含金量有变更低的趋向?但是范教授他们的意见是,并不是说不发论文,而是是否非得以发C刊为标准,因为C刊的容量实在有限。“C刊”是学术圈内约定俗成的说法,它的全称为南京大学核心期刊(CSSCI)。总共只有750种左右,加上所谓的扩展版与集刊,也不过1000种。如果每种刊物都是双月刊,每期刊发25篇文章,一年下来也只能发表15万篇论文。就算每年大约3万名文科博士生,一人必须2篇C刊,就是6万篇的需求,就将近所有C刊发文量的一半了。这还不算理科博士生、博士后还有研究人员等等发C刊文章的需求。所以,博士毕业必须发2篇C刊,真让人有一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感觉,这导致了恶性竞争。比如,为了C刊论文,一些人急功近利专挑容易出论文的短平快课题,或搞论文造假、抄袭或找人代写,供需不平衡必然滋生潜规则,催生学术不端,摧残着中国的学术尊严,种种事例不再赘述了。有人要问,这几年,社会为什么对C刊这么着迷?这其实是一种学术GDP的思想在起作用,以为这样脸上才有光彩,这就导致了博士生所在的学校要求多发C刊以贴金,用人单位也要求博士生必须有2篇C刊文章才能录用。有人说,现在对文章评价是三部曲:发表于什么期刊,多少引用,国外评论。发表于什么期刊,当然就是指C刊了。虽然,在目前的高校的教育评价体系下,发C刊论文仍是最有效、公平的评价方法,但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的。博士生有无能力,关键还是看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看学位论文本身。学校本身有专门的学术答辩委员会,完全可加大博士论文的考评力度,通过匿名评审,评选出能代表博士学术水平的博士论文,这一样是有力的评价标准。应该向美国顶尖高校靠拢,而不是照猫画虎。并且范军教授说,国际上好像博士毕业学位授予没有这样的规定。目前,中科院、社科院以及清华、北大等已经取消了“发两篇C刊文章才能答辩”的硬性要求。但在多数高校,2篇“C刊”依然是毕业前的“必需品”。我们很期待,我们的博士生教育,能在学术评价方面有更好的评价机制,要有更好的多元的评价体系去取代“唯C刊”论。我们更希望,当今的中国,能彻底改变“唯论文数量”的观念。周光召先生曾提出,论文评价的要点应当是“生命力”。康德做了一辈子的教书匠,一生只出过一篇论文,那就是《纯粹理性批判》。可他引领了整整两个世纪哲学的发展,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熠熠发光。还是多给学术一些安心、耐心、静心吧。
每经记者 张虹蕾 张玉路 每经编辑 梁秋月今年春节期间,被称为影视界“学霸”的电视明星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事件持续引发网友热议。翟天临被爆出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一篇学术性质文章有疑似抄袭行为。为此,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大学已纷纷就此事件成立调查组,主流媒体相继就此事展开报道。“易进难出”,这是博士圈对申请博士学位顺利毕业的评价。而这位读博期间演艺事业风风火火的“明星学霸”却能一路顺风成功获取学位引发大众质疑。随着影响力的扩大,该起事件也也激起大众再次审视“学术造假”及教育公平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激发网友热议的核心点主要在翟天临被爆出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一篇学术性质文章有疑似抄袭行为。而根据北电官网2013年发布《2013年北电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细则中要求“博士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公开发表至少2篇(其中1篇在国内核心刊物)由本人入学后独立撰写的学术论文。未达到要求者,一般不批准答辩。北电官网2018年3月发布《北京电影学院学位授予细则》中博士学位申请条件要求“在校期间个人独立或与指导教师联合(本人担任第一或第二作者)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正式公开发表与本学科相关的至少2篇学术论文,其中应至少有1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翟天临发表文章:《广电时评》2018年第8期中发表的论文《谈电视剧〈白鹿原〉中“白孝文”的表演创作》《综艺报》2018年5月发表的论文《演员翟天临讲述如何用“下意识”让表演更生动鲜活》质疑点:1.《广电时评》、《综艺报》均非国家认可的学术期刊,更谈不上国家核心刊物。2.《广电时评》发表论文《谈电视剧〈白鹿原〉中“白孝文”的表演创作》在知网检测后,结果显示文字复制比率达39.4%,涉嫌抄袭。3.翟天临博士学历为“非定向(全日制)”博士学历,要求脱产全日制学习,然而在翟天临读博期间却频繁演戏、代言、参加活动。自2014年入学到2018年毕业,读博期间翟天临至少主演了11部戏、参演了7部戏,参加录制了17个综艺,并有24个代言。“演而优则商”,这是大多数明星在做的。在商业版图上,翟天临也不耐。根据天眼查显示的数据,与翟天临有关的共有6家公司,包括了五家影视文化相关以及一家与其他演员共同入股的管理咨询中心。翟天临读博期间,既演戏又是参加综艺,还不忘做起生意,难道读博真有这般容易?从报录比来看,2010年为2.8:1,2019年则为4:1,对比十年数据,研究生规模增大,但竞争也同样有所加大。对比来看,2008年研究生毕业人数为34.48万人,同比增长10.6%,2016年研究生毕业人数则为56.39万人,同比增长2.3%,增长幅度缩小。近10年来,我国博士毕业人数约为51.7万人,招生69.8万人,招生人数远大于毕业人数。而这里的缺口,或显示出博士生毕业的难度增大。更有网友在网上反映北大博士学位申请淘汰率达三分之一。《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近年来的研究数据也显示,博士延期毕业率高于56%,也就是一半以上的博士都不能正常毕业。高企的博士延期毕业率,以及各项数字均表明研究生、博士竞争加剧,这也证明了要想成为一名真才实学的“学霸”不是易事。近年研究生和博士延期毕业原因:1规定学分没修够2毕业论文未按时完成或通过考核3规定数额的论文发表未完成4其他个人原因随着主流媒体的跟进和两所高校的强势回应,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事件所带来的“蝴蝶效应”,已经在学术界掀起波澜,尤其是学术造假乱象问题引发众人思考。学术造假是指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等的学术腐败行为。学术造假首先是一种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的表现,是学术领域中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产物。学术造假群体及个人原因:高校学者:评定职称、科研任务硕士研究生:毕业要求、学位晋升科研人员:科研任务、项目经费压力博士生:毕业压力、经费影响专业技术人员:行业地位、项目压力学术造假客观原因学者论文发表困境供需矛盾:以2009年统计为例,期刊数 9468种,可发表论文248万篇,当年大约1180万多人有发表论文需求。学者论文发表价格据统计,国内80%左右的学术期刊,都是要求作者付费发表。据媒体采访统计,学者、学生向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单次支付的费用从数百元到千元以上不等。发表论文难,写论文也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更是催生出了“论文代写”生意,庞大的利益链条令人惊愕。据媒体报道,早在2009年,武汉大学的一个调查研究显示,中国的论文代写市场就达到了10亿以上的规模。2018年,一篇硕士毕业论文的要价平均在300元/1000字符,按照一篇普通硕士毕业论文3万字起算,代写一篇论文的价格在8000~10000元不等。而本科毕业论文的要价平均也在200元/1000字符左右。早在2015年,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随机抽取318名大学生,就“论文代写”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1.13%的大学生考虑过找人代写,73.9%的大学生身边出现过论文代写现象。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我国相继出现15起论文抄袭事件,其中不乏清华等知名高校。例如:1:2018年1月8日,河北大学一助教2012年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涉嫌抄袭河北大学图书馆一工作人员与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一老师2011年合作发表的学术论文。2:2018年1月23日,北京外国语大学2012届博士毕业生、现供职于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杨佑文在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涉嫌大面积抄袭安徽大学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3:2018年4月4日,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08届硕士生孙勇的毕业论文抄袭06届上海交大毕业生的论文。目前,东北大学已经撤销孙勇的硕士学位。4:2018年4月15日,中原工学院两位教授陶晓燕和朱九龙的论文涉嫌杂糅、抄袭他人论文,河南省教育厅回应表示会尽开公开处理意见。针对近年来陆续出现的“学术造假”案件,国家管理部门也已出手。2018年8月1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职称评审管理规定》,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上向社会征求意见。《规定》提出职称评审应以德为先,对学术造假“一票否决”,且纳入信用“黑名单”。(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而对于此次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事件,也引发了主流媒体的跟进及专家、学者的反思。比学术不端更令人五味杂陈的,是翟天临的博士之“易”,和大众理解中的博士之“难”,形成了鲜明对比。——《南方日报》金钱能收买权力,但买不到正义;买得来文凭,买不到智商。——侠客岛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设须谨慎,最忌虚浮风。——《人民日报评论》明星‘上而不学’或者’学而无所得’,如果依然能获得文凭,这对经过勤奋求学才获得文凭的大学生来说,显然是一种教育结果的不公平。——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沈建华(相关数据及资料来源:翟天临本人采访及微博、北京电影学院官网、天眼查、教育部、国家统计年鉴、社科院法治蓝皮书、核心论文网、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豆瓣网)
日前,清华大学发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规定》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唯一依据,并且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4月22日《新京报网》)近年来,全国绝大多数高校争先恐后地出台了强制要求博士生在校期间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家法”,甚至有不少高校不区分专业“一刀切”要求博士生在校期间必须在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目录的学术刊物(即我们常说的C刊)上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否则,博士不能毕业。但是,目前我国博士生规模庞大,全国每年博士生招生规模达到了8万人,而且在持续扩招之中。而学术期刊数量有限,即便是加上扩展版与集刊,全国C刊数量不超过1000种,有个别专业的C刊数量更是只有区区个位数。另外,有不少C刊的大量版面是向知名专家学者约稿,留给博士生可以发表学术论文的版面其实很少。这让博士生特别是人文学科博士生在C刊上发表论文的难度非常大,并不是博士生只要写出了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就一定能够顺利在C刊上发表。这逼得不少博士生为了能够顺利在C刊上发表论文,不只是让导师挂名,更重要的是找关系请客吃饭、塞钱送礼,以及缴纳版面费,俨然是在“逼良为娼”,逼迫博士生不得不走上学术不端的歪路。这不仅加重了博士生的经济负担,而且加重了博士生的心理负担,让很多博士生不堪重负,而学术期刊及其主编、编辑却赚得盆满钵满,饱受诟病。比如,前几年落马的湖南社科院《求索》杂志社原主编乌东峰,伙同情妇私自收取“版面费”近千万元,甚至诱惑多名文科高级女知识分子对他进行性贿赂,进行权色、色学交易。正如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范军所言,“发两篇C刊论文(的要求)都快把博士生和导师逼疯了。”作为国内最知名的大学清华大学,率先打破“家规”,破除博士生毕业标准“潜规则”,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的唯一依据,并且不再强制要求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这对广大清华大学人文学科博士生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减轻了他们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负担,不必再为在C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头疼和烦心,实质上是给博士生合理减负。这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静下心来来认真读书、进行科研,准备10万字的博士毕业论文。从这个角度说,清华大学不再强制博士生必须发表学术论文,这开了一个好头,值得其他高校学习和跟进。事实上高校不再要求博士生必须发表学术论文,并不等于降低博士生的毕业门槛。高校只要严把博士毕业论文关、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关,就能保障博士毕业生的质量。因此,广大高校应当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取消为难人的博士生C刊发论文的不科学、不合理要求,转向严格考核博士毕业论文。
1别期望,高学历就是高素质题记:学知识,是最低层次的学习;高层次的学习学什么?学习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学习独立思考,开启人生智慧。——辛琳01这几天,高铁上一脸坏笑的占座小伙占了一片网络江山。网络神仙们细细挖掘下去,原来这人姓孙名赫,竟是社科院毕业,还是经济学博士。很多人纳闷,为什么他会这么做,他可是稀有的高学历博士。看他微信炫耀、夸饰自己将一车人耍的团团装,这其实才是他内心达到目标:我一点伎俩,就要你们围着我团团转悠,你们谁能耐我何?再深挖,一系列不堪全滚出来,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劣迹斑斑的二流子。唉,真是不堪入目,对高学历还真不能期待高素养。绝大多数父母要求孩子要好好学习,学习好了将来就有好日子过。家长树立的好日子标杆是未来能:吃香喝辣,做人上人,过高人一等的生活。高人一等的标志就是他能差遣、役使他人。学习的目标错了……。社会评价一个人成功的标准是什么?还是做人上人,拥有足够的权力吆五喝六,拥有足够的金钱,能让他人在自己面前点头哈腰……唉,成功的标准错了。当家庭、学校教育培养方向,社会价值评价目标都走上歧途时,我们能期待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高素养的优秀人才?这种价值体系里成长出来的高学历精英眼里,自己的收益与成功才是人生唯一追求;他高悬在人上人的心怎会关注他人的不方便、困难,困顿,怎会在意自己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利益?02学习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次的学习是对知识,文化的学习。我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育,一直践行这种学习: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只要学生全部记住课本内容,稍稍能理顺知识关系,考试就能得高分。一个人的大脑识记有限,再博闻强记,也比不上电脑,集成块的储存,很多没记清,不知道的知识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查询。所以,将知识的记忆作为最主要的学习内容,只是最低层次的学习。高层次的学习学什么?先学习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你首先得有能力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比如电脑不反应了,自己能简单处理,不必立马找人修理,厨房里可以做一点简单的食品犒劳自己,还能做简单的整理,基本的医疗救护,一点野外生存知识……。如果忽视能力的学习,现在培养出的学生和古代穿着长衫,只会之乎者也,手无缚鸡之力,遇到危险,两股战战的书生有什么区别?一个名校毕业的男生在一家知名公司实习,他努力表现,想留在这家公司。可他没有留下来,他难过地问为什么,主管客气地说:“我们公司业务范围小,你可以另找更适合你能力发展的公司”。深层的原因是某天:这位主管的电脑突然黑屏,他却束手无策,傻站在一边看着女主管蹲身拔除电源插头,抬出主机查看。打发他去楼下借一个启子撬开机箱,他跑下去又气喘吁吁空手上来问:“要平口,还是梅花的。”主管心里很窝火,你连电脑的螺丝头是花,还是平都不知道,要你何用。另一个女孩在某跨国公司实习,这家公司本来不招收新人,但是这个女孩会做动态图,将公司所有的部门的报表全部做成动态图,直观简洁,一目了然,实习期满,公司主管破例为她向美国总部申请了一个名额,将她留下。能否解决当下面临的困难,窘境就是考验一个人能力高下。解决生活问题,让自己脱困不受限;解决公司工作销售、经营、办公问题,会让他人认可自己的价值,公司需要能搞定工作的人,不需要猪一样的队友。03再高一个层次的学习是学会独立思考,拥有自己的判断力。支撑起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判断能力的前提是:A 对材料的收集处理,分析提炼能力;B 具有类比的思维,能在平行的事物间同理迁移分析;C 由现象能分析概括出本质;D 逆向思考,演绎推理,自我建构联系。这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当它成型后,其实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思维,如果这种能力异质性更强一些,就是一种稀缺的创新人才。今天,高中普遍从高一下半学期开始,文理分科。术业有专攻,文、理科生分别专攻高考科目,对于自己高考不考的科目忽视。这种偏科造成的结果非常明显,我在教学中发现,文科生逻辑思维能力欠缺,他们回答问题常常列举具体的物品,很少进行概括;理科生在学习过程能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缺乏人文滋养,容易陷入机械式的条框中。当学业完成后,没有形成独立思考的人,没有自己的执行方向,只会人云亦云,听从一个权势高于自己,来自于家长、组长或者领导的差遣与命令。倘若没有这个能发出指令的人拨转他去执行,他就会无所适从,不知自己该干什么,因为他最欠缺的是独立,来自于内心的方向。04最高一个层次的学习,学人生智慧。我们永远要面对一系列的人生问题。我们与他人、与社会如何相处?这不是三十六计,厚黑、鬼谷子招数能解决的。对一个人最大的威胁从来不是他人,都是自己。我们要学习如何正常的与他人、与社会相处;也得学习正确地看待自己,与自己和平相处,保护自己不受伤,解救自己脱离困境。一个女孩发来信息,她住在学校附近的出租屋,隔壁住的男生是她的同学,所以两人走得近。可是男生有女朋友,他的女朋友已经吃醋,到处造舆论,说她别有用心,抢夺她的男朋友。女孩很生气,觉得自己行的端,走的正,凭什么要给自己泼污水?她坚持要和这个邻居男生继续正常交往,相信自己能面对所有的污言碎语,坚信自己能在被人诋毁中出淤泥不染。女孩问我该怎么办好,她做的对不对?这些问题课本没有答案,得用人生智慧解答。我们永远要面对这些不同的生活情景,随时准备好答案。我给女孩发信息,我相信你行的端,走的正,却无端遭受污蔑。但是你主要的时间和精力,不是在这种抢还是没抢别人男朋友的缠斗里,你有自己的事要做,分清主次,不纠缠,为自己解局脱困,也别让自己无端受伤害。女孩后来终于想通,不再纠葛坚持。05人总得要思考下面三个问题:1 一个人如何规划自己的发展追求。走哪一条路才不虚度人生,即经历风雨洗礼,又将最美的人生丽景收纳在自己的经历中?2 一个人该如何与他人相处,与社会相处?如何面对他人的审度与评判,如何面对社会的汲汲欲望与浮躁,如何对待社会要求赋予个人的价值观与责任感?3 一个人该如何与自然相处,是一切自然为我所用,还是和平共处,还是和它一起生生不息?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我们一生在不同层次的学习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完成解答。且在一生无止境地学习知识与能力,追求独立思考,探索人生智慧,完成自身成长。可是现实是:能力的学习一直被忽视,只得每天与各种各样的生活问题狭路相逢,仓促应战;独立思考还没有成型,就已经完成学业,社会大众目标成功植入内心,树立为人生目标;人生智慧欠缺,已经打算在社会里游刃有余……拿着通过对知识记忆的考查获取的一纸文凭,高高在上,想赢取他人、职场、人生的“优秀人才”越多,那么这种高学历和高素养之间很难搭边。辛琳于2018-08-29图源网络作者简介辛琳:中学教师,博客中国专栏作家,多维客专栏作家;锐见传媒特聘原创作者;《流行色》杂志特约评论员。谢谢你的阅读,谢谢你的关注。,个人往期文章回顾◆妙玉与人脉◆完整的人生◆衣袂飘飘◆神在何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浮生 · 浮尘◆无为有处有还无 ----试论曹雪芹对有无的辨证观
博士不管在哪个国家,都算是高层次人才了。博士毕业后,就业选择看似很宽,但其实并不多。从博士毕业生就业统计情况来看,选择当一名大学教师,或者是去一个科研院所当一名研究员,这两种选择基本属于最多的选择。那么,这两种选择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哪一种更好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当大学教师:教研氛围更好选择当一名大学教师,能够感受到高校浓浓的教学氛围和浓浓的科研氛围。高校是科研的净土,高校的科研环境和科研院所相比,很多时候更纯粹。毕竟,生活在高校这个氛围中,接触的对象不是老师就是学生,相对而言,比较单纯。尤其是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每当看到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专心致志的样子,很多时候,也会被同学们的年轻人和活力所吸引。在这样的情景之下,个人的创新创造能力,更容易被激发出来,从而产生更多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当研究员:工作自由度更高选择进科研院所当一名专职的研究员,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工作的自由度比较高。尤其是文科类博士,如果在博士研究生毕业之后,进入社科院,可以说,工作的自由度是相当舒适的。作为社科院的研究员,基本上都不用坐班,有课题、有项目的时候,到单位“碰一碰”头,就可以了。因此,他们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学术研究方面。甚至有的省份的社科院,也和大学一样放寒暑假,这就使得作为科研院所研究员的自由度更高了。当大学教师:需要兼顾科研和教学成为一名大学教师,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我们必须兼顾科研和教学。尤其是现在,教育部规定,作为大学教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不然的话,在评职称上面就有限制,这就意味着,大学教师必须把一部分精力分给学生。当研究员:收益更好成为一名研究员,在很多时候,意味着收益更好。为什么这样说呢?现在的科研院所,很多时候,都承接了政府和企业的大量研究项目,在搞研究的时候,又能把自己的一身所学,转化为收入。甚至,有一些研究员,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靠帮助政府和企业做研究。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通过第三方购买服务的形式,采购科研经济成果,给科研人员提供了知识变现的机会。相比之下,刚刚我们已经说过了,由于大学教师必须把一部分精力用于教学,因此,搞科研的时间并没有专职研究员那么多,在这方面,有时候反而不如科研院所研究员有优势。
虽然985、211高校的称号,已经过去。但在社会上仍然有很多人这样称号。他们不相信双一流院校,只认985、211大学的牌子。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这院校的影响力是多么地强大,所以能够进入985、211大学读书是多么的光荣,那么要是能进去这些院校工作,那更是幸福的事情。但是想要到985高校工作,成为一名教师,又需要哪些条件呢?从985院校所列举的招聘方式来看,985高校的招聘方式主要采取考核制,也就是直接面试,当然也要参考其学术成果,下面我们就来大概看一下。一、一般要求名校毕业的博士何为有名望的博士,简而言之,就是博士的出身。很多985院校对博士的出身有明显的限制。比如要求博士毕业于985或211院校,并且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甚至还有些院校要求有博士后工作经历,所以这些较为严格的求学经历,都是985院校招聘的前提条件。除此以外,还要求本硕博专业一致或者相近。其实这个条件并不过分,博士不仅是一种学历,而且一种未来进行科研的身份象征,本硕博同专业的博士,一般专业技能和业务较高。 其实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般985院校比较倾向于自己本校的博士。主要原因是所在院校的博导对自己的博士弟子比较了解,比如他们的科研能力、个人发展规划等。另外,一些非常985或211院校毕业的博士,凭借个人毕业院校也能进入985高校,比如近几年有一些中央党校和中国社科院毕业的博士也进入985院校,所以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两所科研机构培养博士的实力。 二、应聘博士必须发表过核心期刊文章从博士毕业要求来看,要求发至少2篇核心期刊文章,才能允许博士毕业。这也是博士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素质。很多985院校对都会对应聘者提出论文方面的要求。所以若想去985院校就业的博士生,一定要提前准备相关核心期刊。有些985院校对博士发表的论文影响因子也有要求,所以博士的核心论文质量是进入985院校的必备条件。 三、带有课题的博士优先985高校招聘教师,不仅是为了教学,同时也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这些院校希望所招的博士有科研能力,能申请到国家或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如果所招的博士带有省部级以上的科研课题,一般能应聘到985院校。因为这些博士生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名望,而且还能带动所在的院系的发展。通过以上条件,我们发现985院校招聘的博士条件还是比较严格的,一般的普通院校毕业的博士机会很小。但是如果普通院校毕业的博士进入一般的大学,其实待遇也不错。往往进去之后,按副教授待遇对待,学校给的科研经费和安家费也比较可观,未来发展也是大有可期的。
博士文凭,是大学文凭中的最高学历,那么,作为一名博士毕业之后,又能够去什么样级别的工作岗位工作呢?现在,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们讨论工作单位的级别,一般情况下,都是限定在体制内。体制外的单位,基本上无所谓级别,因此,也就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首先,博士毕业之后,如果想要当公务员,一般可以进哪些单位呢?每一年,各地的组织部门,都在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博士是组织部门引进人才的时候重点引进的对象。大家注意观察清华北大每年发布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在北大毕业生中,每年都有一大批人才,被各地组织部门引进了。这些北大的博士,很多人都被分配到了省直机关工作。每年各地的组织部门,还在针对重点大学毕业生,开展定向选调生招录。因此,相对而言博士想要成为公务员。尤其是机关级别比较高的公务员,比起其他人更容易。中直机关、省直机关,每年都有很多博士引进来。其次,除了公务员机关,每年在各地的科研单位中,也会引进大批量的博士。比如,各地的党校、各地的社科院、科学院、农科院、各地的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等,同样每年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博士级别的人才。这些科研机构,基本上的级别至少都是省级国家机关。地区以下的科研机构,很少能够吸引到博士就业。再次,博士还可以选择去高校工作,这也是很多博士最心仪的选择。在博士的就业去向中,高校接收的博士历来都非常多。实际上,还有很多博士毕业之后,干脆就选择留校工作。为什么有很多博士,都比较喜欢高校这个环境呢?这是因为,高校的科研氛围和教学氛围都比较浓厚,很多博士在长期的学习研究生涯中,也已经习惯了高校的氛围。
“第一学历”歧视是对人性美好的巨大冲击2014年,武汉理工大学露天体育场举行今秋最大规模研究生双选会,35岁的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冯勤(化名)的简历被退回。哈尔滨理工大学人事处副处长端木说,他的第一学历为专科,不符该校招聘条件;他说,上午不少应聘博士因本科、硕士阶段出身一般院校,都不够应聘条件,他们有的发牢骚,有的意见很大,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放宽条件。而无独有偶,郑州大学的招聘公告上也打出:“招聘条件:国内优秀博士毕业生,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均就读于985高校或中科院、社科院……”恰巧,笔者的几位心理学的同学前几天到杭州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应聘考试,第一轮第二轮都过了,到了都三轮就进不去了,进入第三轮的都是第一学历985高校的,虽然我的这些同学也是研究生学历,但没有985的学历出身,一个个铩羽而归。一个第一学历就这样要命?不知这些招聘学校的招人依据到底是什么?莫非第一学历不如人家,就永远不如人家?至少,目前本人还没有看到任何这样的权威研究结论。照此理,如果大家都是985出身的,那你怎么筛选呢?是不是只有再追查几代,看他中学是不是上的重点,小学是不是上的名校,还有幼儿园在哪里上的?一考定终身,本来就因为不公平而广受非议,这一直被认为是中国高考制度的弊端。改变一考定终身,是目前和今后高考制度改革的一个基本诉求。然而这些高校的招聘不仅没有为之补过,反而固执的维护其弊端,扩大其缺陷,无耻地维护其不公正性,甚至把当年的“不幸者”的后续努力也判了个“死刑”。就是刑事诉讼都有二审胜诉的,作为以人才培养为本位的高校,这“一棍子”实在打得不可理喻!那个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生,当年也许是失手考了个专科,好在人家不灰心,坚持不懈,勤奋不辍,终于博得了个名牌大学的出身,到头来还是因为当年的“出身”被无情的刷掉了,当他得知自己被刷的那个“说法”时,会是什么感想?心凉、心寒、甚至愤而骂娘、郁而跳楼?想当初的科举尚可以给人多次的机会,范进50多岁中了举,照样荣华富贵加身,撇开考试制度本身的科学性不谈,至少科举用人很尊重学子持续不断的努力,做到了在最终结果上的一视同仁,与当今某些高校的非985或211不取相比,实在要公正要人文得多。凭什么一次把人看死呢?人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30年河东,40年河西,有些人早慧,有些人晚成,有些人一心扑在学习应试上,有些人发展很全面,有些人应试能力很强,有些人实践能力很强,有些人当初可能因为其它不可控制的因素干扰,有些人可能一次发挥失常……仅就多年以前的一次考试来看取一个人,实在没有什么科学性可言。就算当年的考试真的测试出了一个学子的真才实学,那也只是当时的水平。就算是第一学历高的人,智力就更高,那么经过多年之后,他又和那些当初不如他的人处在同一水平线了,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人家比他更有后劲,还是人家比他更勤奋呢?我想无论是那种情况,后者都不足以因此被PK掉吧!因为一个更有后劲的人才自不待言,而一个更勤奋的人才也同样有理由获得更大的成就,至少这种进步趋势可以给人这个信心。当然,在当前金融危机,求职者如麻的人才市场,用人单位似乎有理由提出更多苛刻的条件,以获得更为优秀的人才,但终归是人才市场,总得唯才是举,以才能做定夺,而不是弄出一些不成理由的条框把一些人才拒之门外吧。倒不是说那些被如此PK掉的人才就一定更优秀,但至少这不该成为刷选人才的依据。把一个没有科学依据的条框作为招人的门槛,其所带来的不仅是当事人的不满,甚至是向整个社会传达了一条不良的信息,一条足以引发不良社会信念的信息,“第一学历”背后的潜台词就是对一劳永逸的消极信念的宣扬。如果整个社会充斥着这样一种病态的信念,那本来就十分残酷的中国高考不知又要怎样变形了?是你死我活的战场?还是尔虞我诈的名利场?权力和金钱的激烈厮杀,由此衍生的种种丑恶弊端实不堪设想。再推演下去,由于非名牌不取,难免断送了诸多失利学子继续奋斗的梦想,阴影笼罩之下,那些原本志存高远的有抱负的青年人,更可能自暴自弃,因为社会给了他们一条消极的信念,因为一次没考好,后面再努力也不可能追上人家了;即便你再接再厉,修炼得学问再好,本事再大,也不如人家那个第一学历,没有比这更打击一个奋斗者的心了。想及目前国际上日盛的终身教育理念,这取向的背道而驰无异于一种反动。在当今网络社会,人才市场的任何举措都可能被公众所关注,一条招聘信息可能成为社会的风向标,在难以决断的情况下,你即便不给任何说法,也比给一个草率的说法,一个不“善”的说法要好,因为人们需要“善”的社会信念引导。也许这只代表少数用人单位的招人取向,但影响的确够坏!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公民,作为一个奋斗中的公民,我仍然坚信社会需要人们坚持一些信念,坚持一个坚实而美好的社会所需要的信念,不管是哪个时代,我们都需要人们相信奋斗不息,相信是金子都会发光的,因为这实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信念。“名校比普通大学毕业生起薪高28%”清华大学11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名牌大学毕业生起薪比普通大学毕业生高28%。研究者认为,在中国读名牌大学仍然是回报率很高的教育投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2007年启动“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项目,至今已扩展为“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与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研究人员组成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共同组织进行。全国已有近百所院校、超过10万名大学生参与了这一调查项目。据调查者介绍,他们调查中的“名牌大学”是指“211工程、985工程”大学。调查显示,名校与普通大学毕业生起薪差异明显,就业市场上的名校效应非常突出。“211工程、985工程”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薪是2427元,比普通大学毕业生高出28%。研究者称,这只是毕业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差异,这种差异很可能会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而进一步拉大。由此可见,就读名牌大学并不只是一种“名校情结”,其带来的经济回报也非常可观。同时,在本月25日受邀参加新浪访谈的北京知名教育机构精华学校的校长宋晓垒先生也在访谈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并且表示,根据他多年的教学经验,“211、985工程院校”的毕业生明显比普通大学毕业生好就业。“第一学历是名牌,更易找工作”据调查发现,不但名牌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工资比普通大学毕业生的高,而且用人单位更愿意招那些第一学历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所谓“第一学历”,即国民教育系列的普通全日制教育的学历,也就是要排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日制自学考试、成人高考脱产班、成人高考函授(业余)班、电大、网络教育等其他形式的在职教育。时下,招聘用人时,都强调“第一学历”的重要性,即只接受普通全日制教育学历,排除自考、成人高考、电大、夜大等“五大生”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在职教育学历。在一些单位,“第一学历”成为了提拔干部的依据之一。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普通大学与名牌大学毕业生相比,毕业于211、985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更加有优势。同时很多用人单位对第一学历要求非常严格,否则即使将来考上研究生,第一学历不够也会碰壁。可以说,每年的毕业大军都会遇到这种情况。用人单位更加重视第一学历,也就是说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更容易找工作,这是一个社会现实,当前无数的例子在说明这一点。“我要是名牌大学的就好了”2011年毕业的小郑最近一直忙于找工作,在此期间,因为“第一学历”的关系,他已经碰了好几回壁,“很多招聘企业都要求第一学历是211、985工程中的院校”。小郑本科就读于福建省的一所独立学院,专业、学术各方面都还算不错,在学校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但在找工作时,他还是因为第一学历不是全国重点院校而失去了不少机会。“有的招聘单位直接在招聘启事里写明只招211工程、985工程的高校毕业生,有的单位虽然不会在招聘启事上注明第一学历的要求,但会优先考虑或者在简历筛选上有所侧重,第一学历不是来自重点院校根本没有什么机会。现在,不求工作条件好,只能先找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再说。”小郑无奈地表示。“你签哪儿了”、“工作定了吗”。每次被问及这样的话题,2012届机械工程制造的小罗都是一笑了之。她从四月份就开始投简历找工作,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刚刚参加了一个私营企业的面试,她说:“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定了,难免有点着急,哎,我要是名牌大学的就好了,我这样一所名不见经传的破大学没人待见”。小罗是华北科技学院的一名理工科毕业生。其实,像小郑,小罗这样的求职经历在毕业生中并不在少数,很多非名牌重点院校毕业的大学生都遭遇了求职尴尬。一个事实是,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多,不少用人单位的招聘门槛也越来越高,他们更青睐名校毕业生,不但本科生如此,研究生也面临同样的境遇。“我读研究生不是白读了吗”李丽拿着自己的研究生学历证书也正在不停的投简历找工作,当初她是通过自考本科以同等学历考取的研究生。原本想着拿到了研究生学历后找工作比较容易,所以就克服了重重了困难,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考取了研究生。经过几个月的找工作经历,她已经有些失望,因为在好多招聘会上,招聘单位看了看他的简历,没有问太多的问题,就跟她说不要第一学历是全日制非正规本科毕业的学生,他们只招名牌大学毕业的优秀生。看着他们不信任的眼神,李丽非常的困惑:“我也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考上了大学的,我在大学好好的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以让自己越来越优秀。大学毕业后,我又考了研究生,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我也证明了我并不比别人差,可为什么找工作就这么难呢,那我读研究生不是白读了吗?既然对我有歧视,早知道我不读了,本科毕业就找工作了。”和李丽类似,王鹏今年研究生毕业,联系到了北京的一家三甲医院,很有希望签约,可用人单位却以第一学历不是重点大学将他拒签了,而一个本科就读于重点院校的研究生班同学则幸运地获得了这个机会。自己的努力和辛苦都付诸东流,王鹏非常郁闷。不光是研究生,博士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北京大学一位博士在6月1日完成论文答辩后就开始找工作了,因为他想去当一名大学老师,所以就到家乡吉林省一所高校求职,刚和学校接触时,学校领导对他的印象还不错,但一查原始学历,发现这位博士毕业生在大学本科时读的不是名校,而是省内的一所普通的三本,于是将其拒之门外。据了解,博士和硕士毕业生就业时要“追查”本科学历,在很多用人单位已是普遍现象。如果本科不是出自“名门”,那么无论你是硕士还是博士,连人带文凭一起都会打折扣“努力打破不公,才是最好出路”在用人单位看来,对应聘者第一学历提出要求,主要是想招到更高层次的人才。站在企业的角度,毕业生的增多让他们的选择面扩大了,招聘的时候收到成千上万份的简历,只能“优中选优”。而企业一般都认为,重点高校的毕业生能力会“优于”普通院校的学生,成材率更高。面对如此现象,我们是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还是努力完善自己,让自己更优秀呢?其实,我们与其抱怨,不如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怎么样提升自己,让自己足够的强大。学历只不过是历史,而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等才代表未来。虽然有些不公平,但已经是事实了,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改变的,同学们所要做的应该是如何去适应这种环境,同时通过后天努力逐步打破这种不公平,才是最好的出路。"第一学历"挡研究生求职路 知名企业条件挺"苛刻"昨天上午,烟台市人力资源市场举行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110余家企业为求职者提供就业岗位1100余个,吸引了1000余名高校毕业生进场求职。记者注意到,与以往不同,这次招聘会上,大学生更趋理性,不再海投简历,并对新兴产业更加青睐。但是,一些招聘单位对“第一学历”的“苛刻”要求还是难住不少人。大学生不再“海投”简历与以往招聘会不同,此次现场求职的大学生投递简历更趋理性,大多数学生在进入招聘会之前就已选择好意向单位,在进场应聘时定位往往清晰准确,较往年“海投”现象明显减少。鲁东大学的应届毕业生陈惠丽告诉记者,以前他们找工作往往没有什么目标,每次去参加招聘会就会“海投”简历,根本不管这个工作是不是跟自己专业对口,适不适合自己,就觉得多投一份简历就多一点希望,以前这样找工作特别痛苦。陈惠丽坦言,从今年9月开始找工作,她已向本地的一些知名外企和大型国企投出了将近100份简历,可至今仍在求职路上徘徊。所以她决定从头开始分析,到底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自己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对此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位。“我今天是慎重考虑后才来的,投出的两份简历,都是比较适合我的单位。”陈惠丽如是说。.像陈惠丽一样,心态发生变化的毕业生还有好多,现场好多毕业生都是在自己感兴趣并且适合自己的招聘摊位前咨询。既节省了投简历的时间,又为自己提供了多的机会来了解中意的企业。烟台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刘菲菲表示,薪酬福利不再成为择业就业的首要因素,他们更看重个人在企业的长远职业规划和事业发展空间。对于求职地域的选择,很多同学表示,愿意关注和了解中西部重点单位的用人需求,期待获得登上大舞台,寻求新挑战的机会。新兴产业赢得一席之地当日的招聘会上,新能源、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以及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用人单位成了主力军,更是毕业生关注的焦点。芝罘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招聘工作人员肖鹏飞表示,他们企业由于扩大规模,今年一次性需要招聘30人,给出的福利待遇也很优厚,应届毕业生实习期间月薪2000元,转正之后2500元,缴纳五险一金,有工作经验者月薪更高。山东师范大学今年刚刚毕业的研究生王朝辉告诉记者,眼下,班里的很多同学手上都有好几个就业意向,但都未与用人单位签约,大家似乎还在观望挑选。这次他打算遇到合适的单位就签约,在年底前敲定自己的工作。“给自己多点时间考虑,选择最适合自己又有发展前景的公司”。在王朝辉看来,现在企业招聘的需求增加就正好给了我们更大的选择空间,和更广泛的工作目标。但新兴特色产业除了看重求职者的专业技术,更看重的还有求职者本身的综合素质。不少企业方都表示,他们招聘人才更看重踏实肯干。最想招到的人才,是能真正沉到基层的人,这比学历更重要,要能耐得住寂寞。莱山区一家能源企业的招聘人员李学锋表示,即便是在当下大学生普遍感到“就业难”的背景下,真正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还是不多,这其间存在“空隙”。与大学生普遍浮躁的心态有关。不少学生一开头就问工资多少,并不首先考虑自己能创造出多少价值。“其实,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无论是在哪个产业,新兴特色产业更加看重人才潜力。”李学锋如是说。据了解。无论是私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今年的招聘需求都有较大幅度提高。芝罘区一家商贸公司的招聘人员孙涛告诉记者,公司的招聘人数由去年的50人变为今年的近150人,试用期待遇提高了近20%。今年的招聘需求同样较去年翻了一番,岗位需求大幅度增加,给应聘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第一学历”挡住不少研究生在招聘会上,不少知名企业只招收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而且要求苛刻,对研究生的“第一学历”有很大要求。我们当初选择考研就是为了逃避专科生的就业难,但是现在研究生毕业,却发现找工作更难了。”鲁东大学文学院的研究生宋晓琳表示,企业招聘时常常会问研究生的第一学历是什么,是不是“985”,是不是“211”,不是的话就不录用。这是很多研究生都很恼火的问题。从外地赶来招聘会的刘良平表示,自己一连投了三份简历给当地的几家知名企业,但这几家企业都对第一学历有要求。“我第一学历只是一个普通的二本学校,估计今天又白跑一趟了。”小刘失望地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企业在招聘研究生时都有“第一学历是全日制本科”的要求。对此,芝罘区一家知名企业的招聘人员林先生表示,他们设定这些条件并不是故意刁难应聘者,他们更希望能够招进更有能力的人才,这样给他们以后也省掉了不必要的麻烦。“优秀的人才哪个企业不想要呢,哪个企业不想聘到更有能力的人呢?”北大博士求职学历被查“三代” 因本科非名校被拒北京大学一位博士毕业生日前到吉林省一高校求职,刚接触时这所高校很有兴趣,但一查原始学历,发现这位博士毕业生在大学本科时读的不是名校,于是将其拒之门外。学历还要查“三代”,气得这位博士毕业生连称“荒唐”。据记者了解,博士和硕士毕业生就业时要追查本科学历,在全国很多用人单位已是普遍现象。如果本科不是出自“名门”,即所读大学没进入“211”工程,那么无论你是硕士还是博士,连人带文凭一起都会打折扣。吉林省社科院社会所所长付诚认为,这一现象一方面折射出高校毕业生供给大于需求,用人单位有条件优中选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高校防范“注水”文凭的风险意识增强。但付诚也认为,仅以本科是否出自“名门”决定取舍未必科学,还应辅之其他考查手段,看人要看潜质,不应只看历史过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成年人的世界里到处都是是非,就连为培育祖国花朵而存在的家长群,也频频上演“纷争战乱”。前几日,广西玉林市某小学三年级的一个家长群,因一场惊人的骂战,“荣登”微博热门,让网友们目瞪口呆。“我是女博士,师院特别邀请的教授!你们谁敢踢我?”一位自称受过高等教育的博士妈妈又刷新了大众的认识。1“我是博士,惹我试试?”根据聊天截图来看,起因是有几位家长在群里东拉西扯聊“酒文化”,激怒了一位自称女博士的妈妈。这位博士妈妈发言阻止大家,由于言语过于粗鄙、狂妄,进而引发了一场长达4小时的骂战。图片来源:网络“够了,喝死你们!!!!”闲聊的家长似乎没有觉察出女博士的怒气,仍继续开玩笑:我负责倒酒。没想到女博士直接出口成脏:倒你妈个头!图片来源:网络有家长惊呼:“信佛的也骂粗口话。”(博士妈妈头像为佛像)群里老师嗅到了战火的味道,试图出来维持秩序,但显然不起作用。女博士怒骂之后,强势下达“命令“:以后不相关的话题不要再聊,否则,家长群由我来接管。图片来源:网络由于对女博士粗俗的言语、嚣张的态度感到不爽,那位家长继续怼她:群聊,规定那么多不累吗?其间,老师和另几位家长再次试图缓解紧张的气氛,维护群聊秩序。图片来源:网络但是女博士怒火不熄,继续发表过激言论。于是一来一去战斗升级,骂战内容从家长群该不该闲聊,逐渐上升到了人身攻击。图片来源:网络女博士直接骂那位怼她的妈妈:“欠抽”“犯贱”“陪酒女出生”“蠢死”。骂着骂着开始自曝优越家底:我女儿是师院子弟,可直接升玉高附中,你算老几?图片来源:网络两位妈妈越吵越激烈,别的家长实在看不下去了,说让他们退群,先冷静。于是女博士再次炸毛,声称自己是玉林师院的博士、副教授,“谁敢踢我,试试看?”图片来源:网络如果说一开始女博士阻止其他家长闲聊情有可原,但此后开始彰显自己身份地位的优越,并一直用无耻粗俗的言语贬低、攻击其他家长的婚姻、家庭、阶层和人格,就真的引起了众怒。图片来源:网络有位妈妈说要把聊天截图发给师院的领导看,结果女博士更是“霸气”回应:本人是社科院博士,孩子的爸爸是清华大学本科生,你去告吧,不告没人知道我们这么优秀!并且在群里叫嚣:还有人挑衅吗?掂掂自己的分量,老子能文能武,想约架也可以……图片来源:网络骂到最后,已经没有人再想理她了,从微信截图来看,这场撕B大战整整持续了4个小时。其内容之鄙俗、激烈,甚至有些不堪入目。根据相关媒体报道,聊天记录被爆出后,女博士所在的师院校方知道了此事,但由于微信群骂战并未涉及到严重的违法犯罪,所以校方并未对她做出处理:“这只是她个人素质问题,根据规定,学校也不好就此对她做出处理。”2女博士被黑的最惨的一次?这一场骂战在网上引起了非常激烈的讨论,但要申明的是,以上截图只是收集到的部分聊天信息,可能并不是全过程,不排除曝光记录的人断章取义带节奏的可能性。有人说这位女博士是因为群里有些父母闲聊扯淡、谈八卦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而且有人在背后议论她的婚姻和家庭,说她女儿没爸爸之类的,才引发了这么大的怒火。不过对于事情的全貌,我们无从知晓了。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是非都是人挑起的!首先,家长群本应该是一块为了老师和家长能相互配合、齐心协力把孩子教育好的净土,然而这些家长却用自己的言语行动,给孩子们做了极其错误的示范。在家长群里闲聊、东拉西扯,确实会给其他人造成打扰和负担。因为有很多家长生怕错过老师发布的重要消息,不会屏蔽群,而是不堪其扰全天候地守候群消息。而当有人毫无顾忌在群里瞎扯,聊跟孩子学习无关的事情,自然会招致别人的不适。所以一开始女博士出来阻止是占理的,只不过她恶语连连、口气狂妄的介入方式实在令人唏嘘。而且吵架还要自曝身份地位秀优越,对其他家长进行贬低、攻击甚至是威胁……这样的做法实在令人反感。讽刺的是,她还不停地强调:我是师院特别引进的博士,我女儿的户口在北京,他爸清华毕业,我们在北京有房子……言语之间尽是高高在上的阶层优越,和对小城市群众的刻骨鄙视。可是女博士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和涵养,完全与她引以为傲的学历学识不匹配。图片来源:网络又或许是我们都想错了:高学历不等于高素质,好的学识并不代表好的人品。只是,我替她的孩子感到惋惜。母亲这样做人,让孩子在班里如何自处?母亲如此极端、不友善、满口粗话狂言,如何给孩子传递真善美,又怎能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三观?3炫耀学历之前,还是先学会做人吧!高等教育的存在,是为了成就一个人,并且让你在掌握了比别人更优越的学识和资源的情况下,更好地去影响、帮助、引导身边的人,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好、更多的价值。而不是为了让你自感优越,并以此作为贬损、攻击、伤害他人的利器。但如果是这样,那我想说你可能需要先学会做人,再来谈学历和阶层。无论是高知人才也好,底层人民也罢,学会尊重他人是每个公民的本分。而且事件发生在家长群里,孩子们不可能不受影响。父母在做,孩子在看。不知道这些家长,事后会不会向自己的孩子解释这件事,会以一种怎样的态度解释……但如果那些八卦、指点别人家庭和婚姻的父母,在自己孩子面前毫不避讳,并影响孩子在背后非议或者去孤立同学;又如果那位女博士依然告诉自己女儿:我们的身份地位就是比他们尊贵,而他们就是嫉妒,他们不配……那我只想说真的可悲,你把自己身上的丑陋,又传递给了孩子。哪怕孩子的学习成绩再优秀,将来又考上了硕士、博士,你对他造成的不当影响和教育,都会成为孩子未来人生的阻碍和污点。生而为人,生而为父母,一个成年人最重要的修养,就是约束好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成为孩子最好的示范。既然是在家长群里,就别忘了自己的身份,你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在学校的处境,以及他今后人格、人品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家长群这样的地方,最好远离些不好的风气,还教育一片净土,许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