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科技综合报道】据英国《每日邮报》7月6日报道,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脸书用户分为四类人群,他们大都至少属于其中一类。该研究小组表示,这四类人分别是:搞关系的人、街头公告员、自拍者和橱窗购物者。搞关系的人将脸书平台作为和家人朋友真实生活的延伸。街头公告员想告知大家每天发生的奇闻异事。自拍者利用脸书自我宣传。橱窗购物者想要看看其他人都在做什么。杨百翰大学通信学教授汤姆罗宾逊(Tom Robinson)主要撰写了上述研究报告。(编译:王玮 审稿:李宗泽)
图片来源:unsplash据CNNIC2017年12月数据,社交网民规模近7.2亿,社交成为用户上网的核心诉求。社交应用由即时通信向综合性、娱乐化方向发展,种类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作为社交应用主力的95后,社交诉求如何?使用哪类社交产品?社交行为有哪些特点?酷鹅用户研究院联合腾讯网产品研发中心,开展95后用户系列研究:研究方法与说明定量研究:线上问卷本次调研通过酷鹅用户研究院用户社区、公众号等多渠道投放问卷,覆盖PC和移动端,根据CNNIC提供的中国网民结构对95后和95前用户按比例进行投放,共回收有效问卷13530份。定性研究:用户日志、深度访谈历时一周通过用户行为日志对15名典型95后的生活及互联网产品的使用进行跟踪研究,并与30名95后进行深度交流,样本包括在校学生、在职人员,并涉及不同地域、不同兴趣领域用户。TGI指数说明TGI 指数= [目标群体中具有某一特征的群体所占比例/总体中具有相同特征的群体所占比例]*标准数100酷鹅核心洞察社交内容垂直化对于95后而言,内容即是社交。95后在内容社交应用的使用上有着更高的偏好,使用过程中更多关注兴趣话题,获取垂直领域内容,同时,由优质内容带动个体关注的社交需求也更为明显。社交玩法娱乐化95后乐于表达自己,喜欢尝试新鲜、趣味和个性化的互动形式,如在产品中引入弹幕、打赏、匿名评价等带有一定娱乐性质的新玩法,加入个性化元素,能够吸引95后使用。社交匹配精准化95后乐于在“志同道合”的同辈群体中交流,注重社交产品的用户环境和交友体验感。在陌生人或匿名交友场景中,基于95后人群兴趣标签和性格特质,通过精准匹配的方式让他们找到同质群体,是提升95后交友体验的关键。以下为报告全文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酷鹅俱乐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用研”,就是“研究用户”,通过问卷、访谈等途径了解用户的行为、需求和态度,如果你的社群运营还没有目标,那试试这个吧~今天想同大家分享的,是如何以用研的思维做社群?把和用户打的交道变成对用户研究有用的事情。先简单说一下,用户研究是做什么的呢?“用研”,就是“研究用户”,通过问卷、访谈等途径了解用户的行为、需求和态度,主要调研思路如下:而社群运营似乎比较琐碎,由于近距离接触用户,可能产生的问题就比较多。引入一大批用户,投放人力一天10+小时监管,删广告、踢人,似乎不得一刻清闲。时间长了,还会产生无意义感,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没有建立和用户的联系,社群内部也毫无目标感。我在社群运营的最初,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每天花好几个小时处理群里的杂碎,警告用户不要发广告、不要改群名、不要刷屏,心力交瘁又一无所获。或许是用研的思维拯救了我对社群运营的“迷茫感”,当我试着将用研的思路和运营结合起来,我竟然发现,自己在运营的路上越走越清晰了。以下是我从粗浅的经验中总结出的3个法子:如何从“研究用户”出发,思考社群的目标和维护?一、明确建群目的对于业务来说,社群用户最好能给公司带来业务增长,如提升应用装机量、日活和月活等,让产品在更新迭代中实现用户留存和增长。对于用研来说,社群则是一个可快速开展调研和回收数据的渠道。产品和用户始终是有距离的,好的产品需要最快捕捉到用户需求,了解用户使用痛点,问卷调研采用大数据思维,用数据说话貌似更有说服力,但也略显单薄。比如说:有100名用户在问卷中表示:自己非常反感某应用中的“假新闻”,这时你可能想知道,怎样文章才是假的?他们对假的定义是怎样的?你希望用户能给你举个假新闻的例子。那么,你可能需要找到给这位用户打电话进行回访,但100名用户中,只有20名用户接了电话。其中,只有2名用户清晰描述了“假新闻”这个概念。但这期间花费了你至少1-2天的时间,异常疲惫,成本高却收获甚少。这时候,拥有一个社群,就相当于给产品备了一个蓄电池,没事在群里做做调研,挖挖产品痛点,也加深和用户的联系,增加品牌的人情味,岂不乐哉。简单来说,建群的主要原因:就是建立一个快速触达用户的渠道,得到用户的真实反馈,为产品更新升级服务。目的清晰的同时,社群定位也就明晰了——一座连接用户的桥梁,一个快速得到用户反馈的渠道,简称“调研型社群”,也是我们常说的“产品型社群”。二、制定群规则运营任何一个社群都需要制定规则,一群相互不认识的人聚在一起,若没有规则来引导和管制,必然引起混乱。既然是一个“调研型”社群,邀请用户参与进来,就是希望他们能给予产品相关的及时反馈和建议。那么,群规则也要围绕这个方向去制定。(1)声明这个群的主要任务是调研比如:做可用性测试、产品新版本体验、用户需求调研等,让用户理解本群宗旨,形成“本社群就是为提高和完善产品,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存在”的氛围。(2)社群需要有主题相对固定的讨论话题由产品属性产生,也服务于产品。如:一个资讯应用的用户社群,讨论话题应大部分是当下热点、新闻质量、新闻体感等,而不是用哪个滤镜拍照最好看。(3)限制用户发表过多与产品无关的言论基本的社交是允许的,毕竟社群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社交。用户和用户间产生联系,对社群的稳固是利大于弊。因而,只要用户有需求,就可以在日常维护中适当鼓励他们在群里和其他成员打招呼、发祝福、分享生活日常和趣事等。只要不造成刷屏,基本上不会引起太大反感。这需要根据不同文化情境分析,我运营的群是海外用户群,制定规则的时候,我特定问了群组成员,是否希望在群里分享生活趣事?他们表示:自己对社交工具的认知就是“分享工具”,硬是压着不让他们在群里分享生活趣事,反而可能让他们感到无趣,远离这个群。讨论和吐槽产品自然是允许且应该鼓励的,广告、色情信息等就另当别论。一般而言,色情信息都会引起用户反感,是必须禁绝的。广告则分为多种,公益广告、自家产品的活动推广广告大多放行,引导用户下载其他产品的广告、发布招聘信息、优惠信息等就要视情况而论了。比如说:有用户私信我说,招聘信息和优惠信息是需要的,我就在群里发起了一个投票,看大部分用户对此类信息的接受程度,再决定是否要修改群规则。这类似于让用户参与了群规则制定,一定程度上会提升他们对品牌的好感度。三、制定用户招募计划建群目的和群规则都制定好后,我们就要开始筹备引流的相关事项了。从调研成本的角度想,我们当然希望社群里的用户都是真爱粉,抱着一颗“热爱品牌/产品”的心慕名而来,无论我们开展什么活动,他们都毫无保留地参与。确实有这样的用户,但比例极小,且只能保持短时间的热情。新鲜感一过,沉默就会成为常态。我们可以站在用户的角度想一想,假设社群是一款产品,你要消费它,那么,你希望从这样的消费里得到什么?社交导向 :希望通过这个渠道认识其他使用这个产品的用户或是有共同兴趣的用户;利益导向:听说加入社群有钱/有福利,想进来捞一把,这类用户最容易得了利益就离开;或是每次参与活动都要求有奖励,容易影响其他群成员的情绪,若无法说服其“淡泊名利”,还是不要留在社群里煽动人心的好。成名导向:希望在社群里建立自己的影响力,提高知名度(通常也比较愿意协助管理事务)。这类用户适合通过给予管理员职位、多鼓励等,让他在社群中感受到认同感。好奇心导向:使用产品,觉得加入一个产品社群很有趣,先进来看看再决定去留。这类用户可能偶尔参与一两次调研,其中,给予反馈较详细的可作为重点用户关注和给予鼓励。产品体验导向:特别喜欢某个产品,无条件支持其相关活动;或不满意某个产品,希望有个渠道反馈。“社交导向”基本人皆有之,在社群这个环境中,交友不是目的,而是一个过程的必然结果。由于“交友”和社群运营本身没有太紧密的关系,在这里不列入考虑。以“利益取向”和“参与内驱力”为维度,可将上述用户归入以下4个象限,显然,不同类别的用户应得到的重视是不同的。说白了,就是我希望从这个群里得到什么,我加入社群,参与讨论,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我花费了时间,你给我回报,而且要给我我想要的回报。这基本上就是用户加群的心理,也是人之本性。但我们不需要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我们只需要从用研和产品发展的立场出发,想想我们需要什么?在花费最少成本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给用户提供什么回报?那么,我们的目标用户也就浮出水面了。这里需要再回到第一部分——建群目标来思考。前面已经说过,本文要介绍的是如何用用研的思维做社群,那么社群里最需要的一定是能给出有意义反馈或建议的用户,这类用户可以分为3类:真爱粉:使用本家产品已久,对品牌有较高信任度,大力支持品牌相关的所有产品和活动,参与调研意愿较高,且较少求回报。对于这类用户,我们基本不用担心他们在群里捣乱,出于对品牌的热情,他们甚至会自觉帮忙维护群秩序,让调研活动更顺畅开展。吐槽达人:使用本家产品,但对产品非常苛刻,不能忍受体验过程有任何不顺畅,无法容忍产品的丝毫不完美,参与调研意愿较高,某种程度上,将调研当做一个发泄渠道。任何产品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吐槽是最能帮我们发现产品痛点的。求助者:求助者指的是遇到产品使用问题,希望在社群中找到相关人员帮忙解决的用户。这类用户可能将社群当做一个“真人客服”,他们没有“真爱粉”那么热情高涨,也没有“吐槽达人”这么怒气满天,相对温和的他们在疑惑解决后,可能会对群产生感恩和信任的感觉,从而留下并摸摸支持群活动开展。这3类用户始终是我们最需要留住的,不管在“引流”、“激活”还是“留存”阶段,他们都该是调研型社群最重视的部分。说了这么多,其实,“以用研的思维做社群”,就是在运营的时候采用“研究用户”的思维,多想想用户的需求,他们希望在社群中实现什么?他们的需求又可以如何为产品发展和调研服务?当每位用户的利益诉求可以与产品发展结合起来,他们就有了留在一个社群里的理由,这个社群也有了持续发展的动力。作者:小鹿,中山大学社会学,热爱互联网行业,曾在卓越教育和阿里巴巴实习,有新媒体运营、内容运营、用户研究和社群运营经验。本文由 @小鹿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O协议
36氪讯,QuestMobile研究院近日发布《社交+直播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018年“+直播”模式主要在社交、短视频、音乐等几大典型领域有所拓展,成为平台服务延展的重要方式。其中,陌陌用户月人均使用时长达537分钟,高端机型用户达46%,付费用户占比15%。报告预计到2021年,社交+直播行业的月活用户规模将达到1.44亿。
最近一款名为“探探”的迅速走红,探探的理念是留住那些女性用户。其实女性用户一直都是社交类应用的核心,没有女性用户自然就没有男性用户。以微信为例,注册一个女性的账号,再上传几张美女图片,很快就会有许多男性用户加你。社交应用的重点是交友,其次才是沟通和交流。探探在社交模式上不如其他社交软件开放,其交友流程是“彼此喜欢、享受一刻心动的小惊喜、开始聊天”,基本上就是网络相亲的模式。双方互相选择兴趣、爱好相同的附近人,然后再开始聊天、交流。并且可以举报那些骚扰自己的用户,另外在用户注册信息方面也更为严格。正常的交友应该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探探给用户的感觉像是婚恋交友网站,如:世纪佳缘、百合网等。满足了一部分想真正通过网络交友、婚恋的用户。不过这样的社交应用必须实名制。否则还是很难让探探的小生态圈保持干净,微信的用户生态圈已很完善,若想超越微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探探如果主动实名社交,那么估计还有生存的空间,不过要像婚恋网站那样严谨才有出路。
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总会接到一些突如其来的任务,比如做项目前的调研:市场调研、竞品调研、用户调研...但是你会发现很多项目其实和用户离的很远,你只能凭借经验和现有的数据进行对趋势的判断,但往往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因为缺乏对一线用户的感知。最近,一家仅仅经历了18个月就上市的公司,真可谓是兵贵神速!有很多人说瑞幸咖啡都是靠着资本和烧钱起来的,烧不了几天,但是你可别忘了,有可能人家玩的就是这套战略打法:拼命烧钱,然后把其他家都烧死了,它开始挣钱,貌似还有个专有名词,叫做“破局”。无论瑞幸咖啡烧钱也好,靠资本力量推动也罢,无可争议的一点是:上市了,很多人都知道了。瑞幸咖啡目前能够成功,说是补贴,根本上还是有很多用户,而且是黏性很高的用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铁杆用户”,说白了,瑞幸咖啡是以产品的思维在做这件事,无可厚非,用户调研是重中之重。瑞幸咖啡,在不到9个月时间实现14个城市近1200多家门店布局,迅速成长为国内第二大咖啡连锁品牌。7月11日,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宣布完成2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10亿美元。总结一下,瑞幸咖啡成功上市的因素有资本力量的推动、市场指导的结果、营销运营的策略、对用户的细节把控。资本力量的推动大钲资本领投,愉悦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和君联资本参与了融资,融资将主要用于产品研发、科技创新和业务拓展三个方面。市场指导的结果瑞幸咖啡提供一杯性价比高,大家都容易消费得起的咖啡。行业内30块的拿铁瑞幸卖24,同行卖27的美式,瑞幸卖21。补贴占领市场,价格上打动用户。营销运营的策略以高品质、专业化咖啡作为切入点,通过价格上补贴和“无限场景”的品牌策略,拉新促活了第一批用户,留存转化了一批种子用户。对用户的细节把控(最重要的一点)瑞幸咖啡将用户细分的很具体,面对的用户也很精细:一线城市的白领、商务人群、对社交有强烈需求的用户群体、对休闲场地有特殊喜好的用户、对有自提用户的特殊需求。瑞幸咖啡除了对咖啡的品质和性价比上自身要求很高,还有就是对用户体验的高度关注,如何得知用户的体验是否良好,离不开好的用户调研和用户研究,那么什么是用户研究?舒马赫教授曾这样定义用户研究:“用户研究是对用户目标、需求和能力的系统研究,用于指导设计、产品结构或者工具的优化,提升用户的工作和生活体验。”读起来有些绕口,简单举几个生活中的实例:比如你一定会收到某些APP发来的问卷、在街头的时候会看见一些“采访”、或者被公司邀约进行一个“焦点访谈”,更高级的被阿里、网易邀约进行一些科技调研,比如:眼动仪或者脑电等等。这些都属于用户调研,而做这些工作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为了通过一线用户指导产品走向,一个好的产品离不开好的用户体验,比如说大家熟知的网易云音乐,相信很多人都已经对它爱不释手,网易云音乐的每一个按钮、每一个轮播图、每一次的升级都做了很久的用户调研,这是用户反馈的结果,好用是应该的。为什么很多人没有听过用户研究?其实用户研究就在我们身边,无论你做哪行,都会用到对用户的研究,你是做销售的,你得知道的用户年龄段,用户的喜好、用户的消费情况等等,这些都需要提前做调研。而这里的用户研究偏向产品类,咱们以大型公司、中大型公司、中型公司和小型公司进行划分。大型公司会分的比较细致,用户研究专员、中级用户研究员和高级用户研究员、产品经理和产品运营,这些岗位人员都需要具备用研心里,而前三者是相对来说要求和专业度更高。中大型公司有可能会设置用户研究岗位,但一般会被产品经理替代或者产品运营或者视觉设计师替代,因为很多中大型公司对用户的感知度不高,所以不单独开设用户调研岗。中型公司几乎没有用户研究岗,一般视觉设计师、产品经理或者高级市场运营会将用户研究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中型公司毕竟预算有限,再加上不是很注重用户体验,能开设用户调研岗位的公司很少。小型公司,一个人当多个人使,运营、策划、设计都得懂,还得懂点用户体验,至于用户研究,不存在的。为什么要进行用户研究?四点原因:1.明确你的用户层级、即用户画像2.用户的反馈将指导你的产品走向3.用户研究可以进行更好地运营4.用户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延长产品的生命线你的产品需不需要进行用户研究,我建议是需要,最可怕的不是你的产品不好,而是没人用!如何进行用户研究?用户研究其实更注重理论+实践,这也是为什么岗位的设置条件都是心理学、社会学的博士或者硕士。理论部门其实分为两类:定量和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有这么几类:问卷调查、焦点小组、流量数据分析,而定性研究主要有:电话访谈、一对一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观察法和情绪版,当然还要一个卡片分类,主要用于对情绪版的辅助进行视觉调研。方法有很多,各个方法有各有利弊,具体的方法使用先简单介绍,至于实践部分,就是将理论的实操化,具体的后续再细致介绍。今天还是主要围绕用户研究进行分析产品背后的一些“套路”,里面的很多内容都是之前在做网易用户研究员专题学到的,再加上工作上的一些使用,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用户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属于那种“不待见”的岗位,你看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毕业后找工作多难就知道了,但是一旦跨过这个门槛,那就是翻身农奴把歌唱啊,所以,好的产品不缺运营,缺的是好的用户研究员。做项目前需不需要进行用户研究?这回至少知道答案了吧。阅读我的更多文章2019年最“奇葩”的20种赚钱方式,今天就分享给你品牌背后的信任背书……抓娃娃机背后的赚钱套路……
昨天(4月9日),企鹅智酷发布了《快手&抖音用户研究报告》。从2017年开始,向低线城市下沉成为互联网市场获取用户红利的新趋势。在这一波浪潮里,先一步占据市场头部的快手,和快速崛起的抖音,成为其中的代表性产品,而短视频平台的商业化演进,以及新玩家的进入,也表明短视频风口真的来了。企鹅智酷对全国范围的网民进行了广泛调研,筛选出快手现有用户1080名,抖音现有用户1104名,两者重合现有用户630名,并结合QuestMobile的大数据监测,从行业、消费者、创作者、用户流动流失以及用户观点等方面解读这两款社交短视频产品的用户特征。本文选择性摘录了《报告》中对社交短视频行业以及快手和抖音消费者、创作者的分析,阅读完整报告请点击:《快手&抖音用户研究报告》。一、 社交短视频行业速写1. 社交短视频市场的初步格局已经形成,但未来变数仍旧很大。从数据看,快手始终保持稳固领先和增长趋势;2. 抖音在过去三个月里取得了突破性增长,增速远超行业竞品。未来抖音有望进一步拉近与快手之间的用户数差距,但春节之后继续保持超高速增长需要更新的动力;3. 快手和抖音在用户粘性方面(DAU / MAU)方面表现出色且趋同,用户平均打开频率为13.5天 / 月,在用户的消费广泛度和时长上,抖音高于快手;4. 快手和抖音的重合用户占比呈现相反趋势,抖音获取了更多非快手新用户或者离开快手的用户。这对抖音来说是一种利好;5. 抖音在女性用户,年轻用户,高收入高学历用户,和一二线城市用户占比上高于快手,但并未形成明显的用户画像对立。两者的主要用户粮仓依然在非一线城市。二、 快手&抖音消费者分析1. 在品牌调性的认知上,短视频用户认为快手有趣和接地气,认为抖音潮酷和年轻;2. 快手和抖音用户更喜欢关注有意思的普通人和才艺达人,在没有大规模引入流量明星的背景下,快手和抖音都实现了用户消费粘性的构建,这种相对去中心化的社区对于短视频创作者是利好;3. 在用户下载渠道上,社交传播带来的转化效果非常显著。社交传播的“刷屏”影响力和熟人推荐的口碑效应往往可以带来新用户;4. 用户并不排斥内容有创意的广告。女性用户对于教程类内容更加情有独钟,而教程类内容很可能为原生广告所青睐;5. 用户使用快手和抖音来打发无聊时间,睡前的成段时间是用户的典型使用场景之一;6. 抖音用户更爱刷推荐页,而快手用户刷关注页比例更高。三、快手&抖音创作者分析1. UGC内容是快手和抖音的核心,“模仿是创作动机的第一动力。”现阶段短视频创作者最大的创作动机源于对趣味内容的模仿,其次是记录生活;2. 目前快手创作者的变现动机高于抖音,而且快手用户对于购买相关物品和进群的意愿要高于抖音;3. 与用户使用抖音快手打发闲暇的动机一致,最受用户欢迎的短视频内容是搞笑类,其次是技能类;4. 抖音上用户对于内容类型的消费相对更加丰富,这或许与抖音打开应用即开始播放短视频的产品设计有关。用户在抖音上跳过快手提供的“挑选”环节,更多的高点赞内容和沉浸式体验使得消费类型更多元;5. 在趣味内容的基础上,颜值、美食、萌娃和萌宠是吸引流量的附加值。
近日,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发布了《2020-2021中国移动社交行业研究报告》,主要针对社交形式、受众群体、产品设计等移动社交领域进行市场解读、用户研究以及未来趋势预测。该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规模突破9亿人,较2019年增长7.1%。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以探探为代表的趣缘类社交产品成为年轻人寻找恋爱对象、拓展人脉圈子的重要途径;从调研数据来看,探探上女性用户的活跃度较以往明显提升;同时,在持续推行真人认证体系下,探探致力于打造更真实的社交环境,并逐步拓展平台生态价值。女性用户在社交软件较以往更活跃据了解,探探通过“左滑无感、右滑喜欢,互相喜欢才能聊天”的匹配机制,来帮助用户快速建立连接,也因此成为年轻用户青睐的社交产品。数据显示,女性用户平均每天滑动探探300次 ,男性用户每天滑动 200次,女性用户相对更为活跃;而在这些滑动行为中,女性用户平均只“右滑(喜欢)”6%的人,而男性用户平均“右滑”喜欢60%的人,她们对于对方用户的“审视”更为严苛。探探方面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从用户滑动行为数据上来看,女性用户是探探更积极的使用者,她们在为寻找潜在恋爱对象谨慎寻找“候选人”,这一点也颠覆了一些人对社交产品的想象。因此,对于女性用户的行为习惯分析更有助于算法优化,并以此来提升男女用户之间互相匹配的概率,为用户创造更多的相遇机会。而随着单身社会趋势、人口流动的加剧以及女性地位的提升,“独居女青年”人数逐年递增。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提供的“浅层社交”撬动了“她社交”市场,得到了女性的青睐。同时,社交平台对女性的重视和保护稳定了“她社交”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在线上表达自己,并主动寻求交友对象,女性的网络社交影响力不断增强。业内有关分析人士表示,随着科技的发展,关于人工智能的性别偏见已经引发了业界学者的诸多讨论,女性视角缺失会导致人工智能充满偏见,或是忽略掉一些因为性别盲点而看不见的需求和特点。“她经济”崛起的大潮下,女性视角的探探或会遇到更多的机会。真人认证与安全监管并举,为线上社交护航如何保证线上社交的真实性及安全性,是社交产品的基准线也是核心痛点。从艾媒本次发布的报告中看出,探探致力于推行真人认证体系,并通过防骚扰机制来保护用户权益,以建立平台安全护城河。据了解,长期以来探探持续推行真人头像认证及真人实名认证,鼓励用户申请审核。在内部管控机制上,依托大数据筛查及人工审核,严格执行“四审机制”标准流程,对用户的照片、资料进行严格审核,不允许出现明星网红虚假照片、虚拟资料等不实信息,以此来保证用户的真实性。据探探方面相关负责人介绍,持续健全防控体系是打造社交产品的首要前提,探探通过大数据技术和完备的人工审核力量,对平台内容进行精确查找和严格审查,并在第一时间封禁违规账号。同时,为保护用户权益、净化平台氛围,探探设有“一键举报”功能,并执行7X24客服在线机制,来维护用户权益。“严守用户真实性审核的基准线,让真实的社交关系延续到线下。通过持续对用户需求的洞察,探探从产品功能及运营机制等多维度入手,来系统优化用户体验,为其创造更为真实的社交关联。”探探联合创始人潘滢此前曾表示。该报告同时指出,随着 5G + AI 技术的持续创新,社交产品场景将更加丰富和新颖,有望重塑用户的社交行为链条。基于技术赋能,虚拟网络连接下的真实社交有望成为年轻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为交友和恋爱提供更多可能的契机。截止2020年12月探探方面数据显示,全球累计用户破4亿,创造互相匹配逾200亿次。作为备受年轻人喜爱的社交品牌,探探通过打通打通线上、线下社交区隔,拓宽社交边界,进而成为现代生活的新常态。
7月4日,知名咨询机构艾瑞发布《2019年中国社交电商行业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传统电商流量红利殆尽,社交电商借助社交网络实现低成本引流,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2018年中国社交电商行业规模达6268.5亿元,同比增长255.8%。在诸多社交电商中,贝店以S—KOL—C模式,通过社交化分享传播,实现消费者、KOL店主以及供应链的三方连接,得到了报告的重点推荐。无独有偶,今年5月,知名科技创新研究公司亿欧智库发布了《2019中国社交电商生态解读研究报告》,也对贝店致力于提升KOL 社交零售体验的提升,以KOL社群和供应链升级双引擎驱动平台发展的模式大加推荐。艾瑞的报告指出,传统电商人到中年,红利将尽,获客成本攀升。而移动社交蓬勃发展,流量价值凸显,将社交与电商融合的商业模式为电商企业降低引流成本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社交电商行业站上风口,众多企业纷纷入局,行业规模快速增长。2018年中国社交电商行业规模达6268.5亿元,同比增长255.8%,成为网络购物市场的一匹黑马。报告分析认为,与传统电商相比,社交电商拥有发现式购买、去中心化、场景丰富等独特优势,用户既是购买者,也是推荐者。具体来看,社交电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第一,依托社交裂变降低引流成本,提升用户粘性;第二,多维交互式产业链,可实现零库存分销、精准营销、C2B定制从而提升供应链效率;第三,去中心化传播网络,为中小供应商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报告在典型案例分析中重点推荐了贝店。报告指出,贝店以S—KOL—C模式,通过社交化分享传播,实现消费者、KOL店主以及供应链的三方连接:贝店构建以KOL为节点的多社群生态,每个KOL就是一个中心,作为连接S和C的桥梁。在这种模式下,贝店用去中心化的方式获取流量,每个KOL都是贝店的流量来源;用中心化的方式提供服务,用贝店自有的供应链、营销、商家体系来为用户服务, 从而实现供应链、KOL和消费者之间多维连接。在贝贝集团资源优势的加持下,贝店在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快速发展,2019年初,贝店会员用户已突破5000万,单季度订单量突破一亿。报告强调,自成立以来,贝店一直非常注重整体供应链的建设,贝店的智能供应链分为前端的产源,中端的物流运输以及运营与售后的保障。在货源端,贝店通过与品牌、产地、工厂合作,为消费者提供极致性价比的商品;在运输端,贝店通过聚集优秀的物流服务商,建立全国智慧供应链联盟,在智能仓配、产地直供、物流客服、退款售后、逆向物流、物流时效,六大方面实现全面升级。此外,贝店还与腾讯云达成战略合作,未来将在社交电商领域就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向进行深度探索。报告最后指出,随着社交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相关行业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强,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行业发展的同时明确相关部门责任,规范社交电商行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一方面为行业从业者合规化经营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打破公众的偏见和顾虑,为行业建立正面形象。
人类的社交需求长期稳定存在,社交形式则不断随着新技术改变。FaceBook、QQ、微信,以及抖音、快手都随着社交技术、形式的改变快速崛起。那么,社交赛道未来还有哪些变革的机会呢?AR 也许是一个答案。几年前,Instagram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设置了 AR 滤镜功能,可以将各类设计与用户表情叠加;Snapchat 更进一步,推出了AR开发工具 Lens Studio,用户可以将图片等直接添加到真实的场景中。AR 将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属性,正在给社交软件带来越来越大的想象空间,Snaappy 就是不想错过这个机会的一家创业公司。Snaappy 将传统社交与AR技术结合,上线了AR社交应用“Snaappy”。用户可以在线编辑文字、语音、GIF、表情以及视频,并可将编辑内容添加到任何现实场景中,实时记录和分享。与其他AR社交应用不同,为了丰富用户的社交内容和表现方式,Snaappy自创了内容IP。其核心形象“Snaappy”是一头顽皮可爱的蓝色小熊。除了“Snaappy”,公司还设计了近十个IP,包括美丽的“Lola”、女性用户的代表“Snaappa”、高冷的猫咪“Scott”等等,每个用户都可以在Snaappy当中找到可代表他/她的形象。除此之外,平台研发了专门的AR视频编辑器,用户通过编辑器在线完成内容制作,并实时加入到现实场景中。过程中,用户还可以在内容上嵌入文字、照片、视频来传达信息。AR视频编辑器Snaappy 的 CEO Gal 认为:在AR技术发展初期,内容数量比质量更重要。他表示与20到30个逼真、高等级的AR体验相比,6000万个简单的AR应用对用户来说更有吸引力。Snaappy在编辑器里内置了数百个3D模型,超过2500万张图片以及超过1200万个GIF动图。平台也与第三方公司展开了内容制作上的合作并且每周都会有内容更新。虚拟3D形象:Snaappy/Snaappa/LolaSnaappy的用户不需要购买AR眼镜,甚至不需要兼容AR的手机即可随时在线编辑、观看AR视频。公司也开发了与短视频平台类似的AR视频流。用户将制作好的内容一键分享到视频流平台,平台集中展示所有AR视频。Gal 表示,这样可以让用户在其创意范围内最大限度参与到AR内容的制作,也可以实现AR UGC内容的快速聚集和传播。Snaappy本身也是一款即时通讯社交软件,用户可以与朋友在线即时沟通并分享AR视频内容。除了线上社交,公司还基于SLAM技术推出了类似POKEMON GO的线下社交互动模式。Snaappy将虚拟3D形象与真实地图结合,用户搜索地图即可发现在特定位置的虚拟信息。通过该类虚拟信息用户可以跟朋友或者陌生人产生线下互动。社交是游戏的天然入口,Snaappy也基于其社交平台和3D虚拟内容布局了AR游戏。游戏采用了其社交应用中的3D形象,通过AR技术让玩家在游戏中体验线上线下的强交互。社交赛道在头部玩家已经占据巨大流量的情况下,还是否存在创业公司突围的机会呢?公司CEO Gal认为Snaappy的机会就存在于与AR内容的深度结合。目前大多数社交软件只是看好AR的技术前景,并不了解现阶段用户对于AR功能的基本需求。据Gal介绍,公司在研究社交产品、用户行为分析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希望能深入理解AR技术如何应用在社交领域,以及用户会如何使用这一工具。此外,公司也同意,在社交领域仅靠产品和玩法是很难取得成功的,通过各种渠道有效触达用户同样重要。海外市场,Snaappy通过应用市场搜索优化、应用市场推荐以及品牌方合作等方式进行产品推广,目前已经在东欧、中东和亚洲落地,用户量近300万。中国作为社交应用用户总量达9.6亿的巨大市场也是Snaappy接下来重点发力的对象。公司的App“Snaappy”已在中国各应用商店上架,计划2020年通过付费广告、开发线上线下AR活动等来开拓国内市场。CEO 将中国的目标用户定位为:18-35岁的互联网用户;对社交、短视频、游戏、娱乐等感兴趣;主要来自1-2线城市。作为AR社交软件,AR广告和应用内购是Snaappy主要收入来源。公司会在3D形象设计中会加上IP软广,也会为品牌方定制AR广告,其基于地理信息的应用还可直接向用户发送线下营销活动。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及总裁Mike Sutovsky曾是Group LB(一家专门从事国土安全的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EO Gal Shvebish在移动应用领域有多年行业经验。目前Snaappy已经在中国将其应用本土化,并会在华建立团队进行市场推广。公司正在寻求与国内资本市场合作的机会,希望筹措资金进行中国市场的开拓。此外,Snaappy也在寻找B端广告行业的合作机会,计划将其AR视频编辑器的功能在国内短视频广告领域落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