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发布了最新的“社交媒体趋势报告”。1、社交饱和度在全球范围内,网民平均每天在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应用上花费2小时24分钟。看看报告里的趋势数据就会发现,尽管社交媒体使用量继续攀升,但越来越多的市场正处于关键的饱和点。与前一年相比,2019年,在GWI调查的46个市场中有22个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要么减少了,要么保持不变。2、娱乐性娱乐现在排在使用社交媒体的第三大原因,但增长最快。16-24岁的受访者最有可能将“寻找有趣或娱乐的内容”列为他们使用社交媒体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利用社交媒体来打发业余时间,并了解最新的新闻和时事。3、Facebook和YouTube占据主导地位在全球范围内,Facebook仍然是会员占主导地位的社交平台。除了中国,Facebook是拥有最多用户的社交平台,YouTube位居第二,紧随其后的是Facebook Messenger,它遥遥领先于WhatsApp、Instagram和Twitter等服务。4、TikTok的价值在中国以外的TikTok会员中略低于一半(44%)属于16-24岁的年龄段。80%的用户要么是Z世代,要么是千禧一代,他们希望这种情况保持下去。5、通过游戏分享体验在英国和美国进行的调查发现,社交媒体的第三大常见挫败感是缺乏实际的人际联系,而在男性中这实际上是最大的挫折感。在线游戏往往没有这个缺点,因为它们可以通过共同的兴趣和技能培养更真实的联系。这意味着游戏公司和社交网络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PDF版本将会分享到199IT高端交流群,感谢您的支持!199IT热门报告重点推荐,可直接点击查阅2020年基于账户营销报告亚洲广告程序化购买报告2020年社交媒体趋势报告2020全球零售银行报告2019年性福报告2020年第一季度网络媒体行业报告报告:COVID-19对学校和教育的潜在影响金融科技在香港银行业的采用和创新2019年App Store全球报告2019年美国博彩行业报告聚焦游戏领域:2020年度报告新冠疫情前后的化妆品行业观察与展望2020年工作和生活平衡报告报告:利用营销数据制定更好的决策人工智能芯片之争报告:技术战中的中国挑战(69页)报告:COVID-19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报告:消费者、可持续性和ICT报告:新冠疫情危机或使全球赤贫人口增至11亿2020年Q1全球市场研究报告报告:实施COVID-19复苏COVID-19全球调查报告:对内部业务的影响2020年CRM数据管理报告2020物业行业专题报告2020年春季消费者心声研究报告2020 年数字化转型趋势报告2020年全球保险报告2020年第二季度消费者参与报告2020年第6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2020年社交媒体指数报告2020年全球云服务市场报告欧盟营商环境报告2019/20202020未来的消费者报告2020年全球媒体行业报告COVID-19期间语音助手用户行为调查报告报告:从可靠性到弹性报告:CCPA塑造隐私格局2020年全球能源报告COVID-19时期的广告业2020年智能音频报告(55页)2020年B2B网络体验报告后疫情时代的挑战和机遇2020年第一季度亚太地区投资报告2020年第一季度移动广告指数报告2020年营销报告商务电子邮件营销报告COVID-19影响之消费支出报告2020年推动能源系统有效转型报告报告:COVID-19如何永远改变消费者的行为第四版新冠肺炎疫情与全球就业监测报告COVID – 19相关出行限制:全球旅游概览报告2019-2020小微企业融资状况报告(97页)2020年印度零售报告| NOTICE |
据CNNIC2017年12月数据,社交网民规模近7.2亿,社交成为用户上网的核心诉求。社交应用由即时通信向综合性、娱乐化方向发展,种类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作为社交应用主力的95后,社交诉求如何?使用哪类社交产品?社交行为有哪些特点?酷鹅用户研究院联合腾讯网产品研发中心,开展95后用户系列研究:阅读更多95后报告请点击:本期为系列报告第三期,将为您呈现95后用户的社交行为。报告所发布内容均为酷鹅用户研究院作为第三方研究平台的独立数据和研究分析,不代表任何企业的立场,转载请注明报告来源。(1)研究方法与说明定量研究:线上问卷本次调研通过酷鹅用户研究院用户社区、公众号等多渠道投放问卷,覆盖PC和移动端,根据CNNIC提供的中国网民结构对95后和95前用户按比例进行投放,共回收有效问卷13530份。定性研究:用户日志、深度访谈历时一周通过用户行为日志对15名典型95后的生活及互联网产品的使用进行跟踪研究,并与30名95后进行深度交流,样本包括在校学生、在职人员,并涉及不同地域、不同兴趣领域用户。(2)TGI指数说明TGI 指数= [目标群体中具有某一特征的群体所占比例/总体中具有相同特征的群体所占比例]*标准数100酷鹅核心洞察:社交内容垂直化:对于95后而言,内容即是社交。95后在内容社交应用的使用上有着更高的偏好,使用过程中更多关注兴趣话题,获取垂直领域内容,同时,由优质内容带动个体关注的社交需求也更为明显。社交玩法娱乐化:95后乐于表达自己,喜欢尝试新鲜、趣味和个性化的互动形式,如在产品中引入弹幕、打赏、匿名评价等带有一定娱乐性质的新玩法,加入个性化元素,能够吸引95后使用。社交匹配精准化:95后乐于在“志同道合”的同辈群体中交流,注重社交产品的用户环境和交友体验感。在陌生人或匿名交友场景中,基于95后人群兴趣标签和性格特质,通过精准匹配的方式让他们找到同质群体,是提升95后交友体验的关键。以下为报告全文:本文由 @酷鹅用户研究院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作者提供
图片自网络【写在前面】爱好社交,把玩过n个社交产品,也深谙社交之痛。我认为,未来的发展一定是以社交[3.0]的模式出现。也许能从这里获得一些体会。仅仅用户层分析,尚有不足之处。一、产品简介产品定位:高校大学生、90后白领组成,定位年轻用户群核心功能:(官方)基于用户资料算法全新的社交模式。根据用户填写的资料匹配,通过共同完成一周不同主题的打卡任务,有效破冰,为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能。盈利模式:暂未上线二、产品体验环境:机型:小米4C系统: miui8开发版(2月)app版本:V3.20.0.310目的:了解「一周cp」的产品功能、产品表现通过分析「一周cp」的优劣势,结合用户体验,给出部分改进建议结果:1、整体色调为深色,给人一种沉闷压抑的感觉。不符合小青年社交的定位2、单个匹配周期达24h,比较长,用户停留时间短;匹配算法毫无体现,特别是用户少的区域3、用户质量参差不齐,看完全部资料都找不到一张真人,预期大打折扣4、7天情侣模式新颖,能在一定程度吸引用户三,用户需求分析需求:绝大多数:找对象少量:(1)发现共同兴趣爱好的人;(2)无聊、好奇场景:1、目前学生或者青年白领普遍社交圈小,缺少途径去认识异性2、传统社交软件带有很重的X色彩,急需一个清洁的平台3、交友技巧缺失,尬聊现象严重四、产品分析cp这类活动,女性用户居多。这种充满形式感的参与过程、浪漫设计以及无法预知的结果,对女孩子的吸引力更大。[产品功能结构][产品功能分析]核心功能:一、匹配闪配:强制匹配。24h(非自然日)一次,手动点击,可设置同异城、性别、年纪喜欢:每2h推送3个新的人可供喜欢。非强制。但是被喜欢者需要在24h内喜欢才能匹配二、聊天匹配后可以进入活动房间,由多组cp组成。在房主指导下or自由完成打卡(匹配超2天任一方不打卡即自动解散)。其他时候自由聊天。结束or主动解除匹配可给对方打分,分数涉及今后的匹配率和质量其他功能:超级会员:多次匹配、喜欢、推荐。邀请好友即可获得,并非付费制。推荐:看帅哥靓女关注:关注喜欢的人,但不能加好友动态:发动态,基础功能QA:有一些问题,有助于陌生人了解你[产品功能体验]匹配问题:闪配时间让人懵逼,并且有BUG;且闪配与匹配并没有让人感到太大区别消息栏:要说极简主义不如说脑残,作为一个停留时间本来就短的产品,却没有消息提示;而一般人在没有匹配会去打开消息栏吗?资料页:用户质量没sei了。要说不把脸作为核心,但是资料页的引导却仍旧没做好社交的核心一定是展示价值,而在这里体现为头像+资料推荐页:太中心化了!!谁用谁知道。我在成都,用3个账号半个月都没法下手去点“喜欢”(以高校学生的大众审美为标准)。而在推荐页,全TM是白富美大长腿、我的天哪!分分钟就想卸载了,这分别是把用户当猴耍我爱的人被抢走了——又是一个脑残设计如果说微信的撤回成功开立了先河但也因为用户庞大无法取消那这个设计只能被人喷死聊天界面:中间的圈圈不知道干嘛的,当你好奇点进去之后发现跟左边的传图片是一样一样的……无力吐槽五、竞品分析校园社交领域,有点知名度的,无非11点11、黑白校园、tataUFO、芥末校园、超级课程表这几个。其中,11点11分运营几乎停止,黑白校园转型做了校园服务。而超级课程表,算是知名度最高的一款,号称千万用户;当然,自从嫁入阿里,吹牛自然底气十足。此处暂且不谈上述前辈。而都玩cp的,知名的有hi一周cp、时遇记、概率论、我想认识你等。一系列校园公号以及兴趣公号、垂直社群、包括品牌账号都鬼使神差般地借用了这种模式。复制的玩家太多了,但每个人葫芦里卖的药却不同,即使是同一种模式的玩家,模式后面的本质也不同。对于他们来说,优势在于可以将这种模式真正落地——引流变现。这其中包括了做校园社交的,做内容生产的;也有做商业渠道和品牌推广的。从体量上来说,一周cp和概率论算头部,号称拥有百万级用户,获得千万级投资。一周cp靠强大技术支撑,推出app,迅速扩张,有app、微信双平台而概率论白手起家,靠强大文案也称霸一方,微信平台从推广方式来说,一周cp开放kpi接口给诸多高校公众号;而概率论以媒体为主,知名的有志明与春娇电影。[单品分析]1、时遇记是48小时cp,周期更短,但是参与很有限。公众号推文平均阅读1w左右,估计其粉丝数5w以内。值得注意的是,公众号有早起签到的功能,可以稍稍带起一点活跃度。商业模式方面,运营一年多一点点,粉丝增量极少,活动形式单一,品牌印象不突出,毫无变现痕迹商业模式构想:卖点纪念品,文化衫,差不多了……2、我想认识你号称高端交友。其实主要做红娘服务,付费。玩cp只是引流罢了。另外,公众号有匿名聊天功能,通过简单回复即可匹配一个人来聊天(就在公众号上)。意义不大。3、概率论团队文案能力超强,每期一个话题带节奏,在一周cp的基础玩法之外又有许多新意,以PGC的手段生产UGC内容。但是这种模式自身并不能造血和复制,太过于依赖文案了。壁垒略高同时又显得特别易碎。[SWOT分析]S(strengths)优势1、依靠app和微信双平台快速积累用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2、开放api接口,获取用户渠道多3、app方面具备先发优势和一定壁垒W(weaknesses)劣势1、用户地区分布不均匀2、活动形式单一3、app端用户体验差O(opportunities)机会1、用户基数大,可以多进行尝试(包括商业模式、产品玩法等)2、巩固现有渠道、拓展新渠道都可以获得更多用户3、利用先发优势和壁垒快速建立品牌以争取更多融资,抢占市场T(threats)威胁1、在用户少的地区,很容易被本土品牌干死2、活动形式单一导致用户流失(隐性)3、cp模式的后继乏力六、商业模式构想社交+电商等朋友圈广告会员增值(付费表情等)七、总评一周cp模式属于传统社交的升级版,加入了内容。但这种社交方式只是形式不同——变得更加高效而已。比如之前我加了好友开头尬聊两句级没有然后了。而这种话题任务打卡,营造了更多聊天场景,固然也提高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这是个好模式,但是不长久。“好模式”在于,从社交角度来讲它的确提供给校园陌生社交一个新的切口,比起加了好友毫无头绪地尬聊,我们起码在任务的帮助下完成了破冰。而"不长久"在于,目前的模式还不成熟,仅仅停留在初级层面 。存在用户匹配过程的不智能,也不能保障真实性;体验过程中缺乏激励机制的任务设定;无法落地的体验以及运营规模化后房主的不专业等一大堆的问题。更进一步的说,这款产品仅仅是把cp的模式推广了,但仅生搬硬套缺乏创新,没有品牌壁垒,也不能够为用户持续地提供价值。【写在后面】在我看来,未来的发展一定是以社交[3.0]的模式出现。过去的社交不管是陌陌、还是图片、视频、音频社交,都是1.0,你最终就只能转微信加个好友而已。一周cp这样的模式我定义为社交2.0。BUT,请换位思考一下,当你遇见一个心仪的的MM or GG时,你加上微信之后、聊完天之后,却发现自己搞不定!此时你最想干的是什么?!正常的谈恋爱必然会经历:1.收集情报了解对方(需求收集与分析)、2.合适的契机搭讪勾兑(给用户不错的初次体验)、3.不断地提高和强化自身魅力属性(打造产品的核心功能点)、4.苦心经营(做好产品运营,保持对用户的黏度)、5.偶尔制造浪漫和惊喜(持续迭代,给用户带来新鲜感)、6.控制好交往的节奏不管你有多爱她(产品发布的功能点有排序有周期)虽然打卡任务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更多可能(大概会认真打卡的只能刚接触这个模式的吧),但其实,两性交往,除了增加认识异性的机会外,交往技巧的增强、展示价值的塑造、个人内涵的提升等等,这些往往更加重要。社交到最后一定是转到offline的,网恋毕竟是刚入情世才会做的事。在玩腻了机械打卡的假装7天cp后,用户又要开始思考人生了,此时不得不对产品感到失望。交友技巧缺失,尬聊现象严重——这是现在的普遍现象,却还没有出现一款能够解决这样痛点的产品出现。我想,这才是真正解决了社交之痛,而不是始于匹配,终于聊天,怪于产品不好。欢迎交流、拍砖、挖墙脚。我是问雨,一个即将颠覆社交之人。转载请注名
7月4日,知名咨询机构艾瑞发布《2019年中国社交电商行业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传统电商流量红利殆尽,社交电商借助社交网络实现低成本引流,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2018年中国社交电商行业规模达6268.5亿元,同比增长255.8%。在诸多社交电商中,贝店以S—KOL—C模式,通过社交化分享传播,实现消费者、KOL店主以及供应链的三方连接,得到了报告的重点推荐。无独有偶,今年5月,知名科技创新研究公司亿欧智库发布了《2019中国社交电商生态解读研究报告》,也对贝店致力于提升KOL 社交零售体验的提升,以KOL社群和供应链升级双引擎驱动平台发展的模式大加推荐。艾瑞的报告指出,传统电商人到中年,红利将尽,获客成本攀升。而移动社交蓬勃发展,流量价值凸显,将社交与电商融合的商业模式为电商企业降低引流成本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社交电商行业站上风口,众多企业纷纷入局,行业规模快速增长。2018年中国社交电商行业规模达6268.5亿元,同比增长255.8%,成为网络购物市场的一匹黑马。报告分析认为,与传统电商相比,社交电商拥有发现式购买、去中心化、场景丰富等独特优势,用户既是购买者,也是推荐者。具体来看,社交电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第一,依托社交裂变降低引流成本,提升用户粘性;第二,多维交互式产业链,可实现零库存分销、精准营销、C2B定制从而提升供应链效率;第三,去中心化传播网络,为中小供应商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报告在典型案例分析中重点推荐了贝店。报告指出,贝店以S—KOL—C模式,通过社交化分享传播,实现消费者、KOL店主以及供应链的三方连接:贝店构建以KOL为节点的多社群生态,每个KOL就是一个中心,作为连接S和C的桥梁。在这种模式下,贝店用去中心化的方式获取流量,每个KOL都是贝店的流量来源;用中心化的方式提供服务,用贝店自有的供应链、营销、商家体系来为用户服务, 从而实现供应链、KOL和消费者之间多维连接。在贝贝集团资源优势的加持下,贝店在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快速发展,2019年初,贝店会员用户已突破5000万,单季度订单量突破一亿。报告强调,自成立以来,贝店一直非常注重整体供应链的建设,贝店的智能供应链分为前端的产源,中端的物流运输以及运营与售后的保障。在货源端,贝店通过与品牌、产地、工厂合作,为消费者提供极致性价比的商品;在运输端,贝店通过聚集优秀的物流服务商,建立全国智慧供应链联盟,在智能仓配、产地直供、物流客服、退款售后、逆向物流、物流时效,六大方面实现全面升级。此外,贝店还与腾讯云达成战略合作,未来将在社交电商领域就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向进行深度探索。报告最后指出,随着社交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相关行业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强,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行业发展的同时明确相关部门责任,规范社交电商行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一方面为行业从业者合规化经营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打破公众的偏见和顾虑,为行业建立正面形象。
富聊,一款基于有偿聊天的移动社交应用。通过对比陌陌、富聊两款app产品的定位分析、用户画像分析、功能结构分析、页面及功能设计分析,给出富聊的竞品差异和优化建议。提到社交APP,大家首先就会想到微信、QQ,作为两款国民应用的腾讯产品,其联合占据了熟人社交90%的市场份额。基于信息沟通的前提,熟人社交希望建立的是一个长期的关系,熟人社交圈只会不断收缩来强化关系的建立,流量也不断朝头部产品去聚集,同时也使用户的逃离成本不断递增,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形成,其他竞争对手基本没有机会去颠覆这个市场,即使是阿里也难在社交领域有所作为。而这次要说的虽然也是社交领域,但却是另一个社交领域,陌生人社交。聊到陌生人社交。大多数人也都知道陌陌和探探,它们在陌生人社交领域的地位无疑就如同微信、QQ在熟人社交领域一样。但陌生人社交又和熟人社交截然不同,用户的核心需求是基于两点:一是情感交流,二是异性吸引。正因为如此,陌生人的社交圈并不是收缩型的,而是外放型的。用户会不断去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去满足自己的需求,想要建立也的也不是一种长期的社交关系,而是一种短期的关系。所以用户不会拘泥和禁锢在一款产品之中,而是会尝试任意一种或者多种产品来满足自己,对一款产品的逃离成本几乎为零。因此这个领域难以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头部产品固然占据市场领域的主导地位,但是不会影响长尾产品的风生水起,格局没有形成之前,任何产品都有机会成为这一领域的颠覆者。本次竞品分析主要是拿陌生人社交领域头部产品代表陌陌和长尾产品代表富聊作为分析对象,尼采说过“当你在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着你”,在陌生人社交领域,这句话说的最恰当不过。任何的长尾产品都在虎视眈眈,伺机而动,随时等待着作为一个颠覆者杀出血路,而我认为富聊这款APP正是其中之一。一、分析目的 威廉虽然不是做社交产品的,但是对社交行业很感兴趣,富聊APP是我前不久刚刚接触过的一款陌生人社交APP。通过一段时间的体验有了不少对这款APP的建议和想法,不禁重操起自己许久没有动过的笔,希望站在一个长尾产品的角度,面向头部产品来写一篇竞品分析报告(毕竟头部产品只是少数,大部分人所正在做的产品可能都是长尾产品)。从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看与头部产品之间的差距,给出可行有效的建议。题外话,对于写一篇竞品分析来说,分析的目的一定是重中之重,一切不带目的的竞品分析都是耍流氓。然而面对的受众不同,分析的目的和侧重点也大不相同,例如给老板看的、给产品看的、给运营看的就完全不是一个东西,而本篇文章面对的受众应该说是大众,或者可以看作是给一个产品经理或者总监看的,因此目的是为了给出竞品差异和优化建议,侧重点则是在功能上。二、选择竞品 竞品分析、竞品分析(不是打错了,是真的打两遍)首先就是一个“竞”字,在竞品的选择上就是要遵循这个字,两款APP必须得有竞争关系。顺着这个思路去想就简单多了,既然是竞争关系,必然是在争抢资源,也就是市场和用户,所以两款APP必须存在交叉的领域、交叉的功能、交叉的用户。同时,既然我们已经把富聊作为待优化的长尾产品,基于三个交叉选择的原则,陌陌很容易成为我们竞品的首要选择目标啦!两款APP都是属于陌生人社交领域,都在主打视频社交和直播功能,用户都是以无聊寻求异性吸引和情感交流的男性群体,重合度高的不能再高。最后想说的一点就是,陌陌作为陌生人社交领域头部APP,毕竟姜还是老的辣,无论是用户规模,还是市场占有率都是这个垂直细分领域的领头羊,因此选取陌陌作为竞品,作为富聊优化的参照物,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与意义。三、竞品分析竞品分析部分主要从四点入手,分别是:产品定位分析、用户画像分析、功能结构分析、页面及功能设计分析。除此之外竞品分析还有更多维的角度,产品迭代、业务流程等等,还是得根据自身实际需要,来选择自己分析的切入点。3.1 产品定位分析 首先从产品定位讲起。陌陌的定位是一款基于地理位置的开放式移动视频社交应用,是中国的泛社交泛娱乐平台,需要划重点的就是开放式、移动视频社交、泛社交、泛娱乐,因此陌陌更多的用户原创内容板块,更多的视频社交,视频直播,更多的内容社交、游戏社交,甚至是社交电商的出现。富聊的定位是一款基于有偿聊天的移动社交应用,更准确点应该也是移动视频社交应用,但这里的重点就是两个字“有偿”。在富聊里有两种角色:一种是付费者,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都是男性用户;一种是收费者,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都是女性用户。为什么没说百分之百,因为存在男性用户是收费者的可能性,在富聊里一切社交行为都是建立在有偿的基础之上,无论是聊天,评论、看图都是需要花费虚拟货币的。两款产品在定位上唯一的契合点,也是它们相互交织与角逐的地方就在于视频社交,在这一点上他们毫无疑问是默契十足的,功能设计也是高度一致的,所以也不难在两款APP上同时看到视频直播和视频聊天的身影。不过功能模块虽然是两家都有,但是仔细体验起来二者还是存在千差万别,后面会跟大家一一道来。3.2 用户画像分析(数据资料全部来自于艾瑞移动APP指数)(1)性别占比陌陌:富聊:就性别比例上来说,两款APP性别比很相似,但也有差异。陌陌的男女比例一定比富聊更为合理,任何一款陌生人社交应用,它的主要用户群体和消费群体一定是男性用户,并且占据了相当大的占比,而影响男性用户使用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女性用户的数量。女性用户过少会使男性用户使用频次降低甚至逃离,从而直接影响到产品的用户活跃度,因此如何吸引女性用户成为了当下很多陌生人社交APP的所面临的难题之一。但是女性用户也不一定越多越好,过多的女性用户占比,相对而言就说明男性用户占比低了,用户消费能力和规模也会下降,所以男女比例控制需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比例范围之内,形成一个良性的用户群体的生态环境。(2)用户年龄陌陌:富聊:而就年龄层来看:陌陌的主要用户群体集中在25~35岁之间,而富聊的用户年龄层集中在31~40岁,显然陌陌的用户群体更加年轻化。想象一下在职场饱受蹂躏,一个人独居,闲暇之时空虚寂寞冷,深夜躺在床上无法入睡,在冰冷的都市中需要一点点关怀和慰藉的年轻人;而富聊的用户群体则中年化明显,进入了中年危机,工作生活四平八稳,空闲的时间还是很多,但是感情已经没有年轻时的激情,想要更多情感上的释放窗口的大叔。这两者的需求一定是存在差异的,这也使的两款APP的产品内容、活动运营、功能设计、直播资源有着很多的不同。当然从年龄层也不难看出一点,无论是陌陌还是富聊,用户年龄段在31~35岁的占比都是最大的(于是威廉又查了几个类似的APP,同样如此),可以说这个年龄段的用户有着清强烈的陌生人社交需求,也是两款APP所要直面竞争去争取的主要用户群体。(3)地域分布陌陌:富聊:在用户地域分布上,能看出陌陌和富聊的用户群体区域分布高度一致。但这还无法证明两款APP是否存在很强的竞争关系,毕竟中国那么大,一个省光城市也能分个一二三四五六线,不同的城市就是一个不同的战场,省份区域的占比过于宏观,说明不了问题。自己通过体验发现富聊APP的用户群体相较于陌陌来说,体现出一种低线城市化,似乎跟陌陌还没有在一个战场上进行正面交锋。不过需要思考的是不同地域的占比不同,很大的原因是由于经济发展和用户习惯造成的,这也是产品设计和产品运营去注意的。(4)使用场景作为陌生人社交APP,两者的主要功能都是在于视频社交,虽然视频社交偏重的点存在差异,但是使这两款APP在使用上对于流量要求很高,因此在使用场景上,两者更多的都是在室内环境下。例如睡觉之前躺在床上刷刷APP,吃完晚饭之后坐着看看,以及休息时在家无聊时找点乐趣等等。但是在户外的零碎时间的场景下,用户更多的是使用聊天功能和浏览动态。在这一点上来说,陌陌可能做的更好一些,陌陌虽然在不断强调它的视频社交功能,但也没有抛弃原有的聊天功能,从聊天独占底部5个tab中间C位就可以看出来,并且首页即有附近动态feed流。而富聊的聊天功能就藏的比较深,感觉有点淡化,同时它的发现tab里的虽然也有动态,但是数量和质量上不足以让用户花时间去浏览,并且富聊一直在主动去强化视频聊天的功能,这使它的使用场景更加的室内化,毕竟大多数人不会在公交车上或者马路上跟人视频聊天。为了解决流量问题,使得APP使用场景的边际可以得到拓展,陌陌也像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一样和传统运营商合作打造自己的虚拟电话卡,这会使用户使用APP的场景更加多样,户外碎片化的时间都可以利用起来。而富聊现阶段没有流量解决方案,最最最重要的是视频聊天自带的场景属性,即使替用户解决了流量问题,但很难去突破这个功能的使用场景的禁锢。还有一点也不得不提,中国人骨子里的性格特点就是含蓄和内敛,使得人们更愿意在一个私密的场景之中去进行视频聊天,无形中也是提高了视频聊天使用场景的门槛。这么分析了一通下来,简单点,就是说陌陌和富聊的用户存在一定的耦合性:男性用户为主,年龄似曾相似,所在地域也大致相同,都在争取室内闲暇之时。但也存在着不少的差异,性别占比就不用提了,年龄上陌陌更受小鲜肉的喜爱,而富聊咋深受腊肉恩宠,陌陌的用户更多存在于一二三线城市,富聊的用户则下沉的更为明显,最后一点富聊深深的被禁锢在室内场景之中,而陌陌早已突破了局限,无边界的社交场景。3、功能结构分析对比一下两款APP的功能结构,不难看出:就功能结构上而言,两款APP都是选择了5个功能分类TAB作为底部导航栏,其中陌陌的首页、直播、更多和富聊的发现、直播、我的三个模块一一对应,功能内容相似。而两款APP的区别点就在于:剩下两个功能模块的选择与安排上,陌陌选择了消息和关注作为底部固定tab,而富聊则选择了小视频和视频聊。这便可以看出虽然陌陌把视频社交作为自己产品的主打特点,但是并没有忽视传统消息聊天的功能地位。相比之下,富聊就是在不断地强化它的视频社交的功能,说直白点就是要推小视频和视频聊,而消息功能就显得被淡化,仅在“发现”顶栏以快捷按键的形式和“我的”里面众多入口之一进行展示。此外富聊的小视频功能中。这种类似抖音的短视频feed流是当前陌陌还不具备的功能。而刚才提到的陌陌与富聊相似的模块里,陌陌还有游戏社交、社区社交、语音社交、点对点匹配等等则是富聊不具备的。不过两款APP都是抱着一样的态度,别人有的我不想要,我不具备的压根就是我看不上的,话糙理不糙,功能上的取舍更多还是源自产品的定位和用户的需求,永远要记住“less is more”这个道理,功能做的太多反而如同没做一样,让用户无法留下印象。四、主要页面及功能设计分析 4.1 首页的设定陌陌的“首页”tab就是作为打开APP的首页展示,几乎所有功能的入口都在首页,作为陌生人社交应用的基础功能,基于LBS的附近动态和附近的人也在首页展示,可以说陌陌的首页是它所有场景功能的入口和起点。而富聊的首页没有选择第一个“发现”tab,而是把“直播”tab作为自己的首页展示,一方面是为了强化它的视频社交属性,另一方面也在淡化作为陌生人社交的LBS属性——这也是为什么发现tab的动态没有基于附近的人来,同时对于消息聊天也是藏得很深。我个人的想法这跟两个产品的定位和两家公司的愿景有关。陌陌想做的是用互联网让用户发现身边的新事物,连接原本该连接的人。而富聊则是要让聊天创造财富。因此陌陌是带有强烈的LBS属性,它的使用人群在我看来分为三种:男性用户、女性用户和主播。男性和女性用户的连接就是靠着LBS和消息聊天,而主播和男女性用户的连接就靠的是直播和视频聊,同时男女性用户角色是陌陌与生俱来的初识角色,而主播是随着产品功能迭代而后出现的新角色。说完陌陌,再说富聊那就很清晰了,它的使用人群就两种:男性用户和女性用户(主播),这种说法虽然有点不准确,或者说是付费者和收费者,因为一切的行为都是基于有偿,LBS和消息聊天这种连接虽然也实现了有偿化了,但跟直播和视频聊这种可以实现快速变现的功能比起来,显然不是更重要的那一方。4.2 直播功能入口页面陌陌直播功能页面有九个分类tab,还有一个快捷按键,点击展开“开始直播”和“个人中心”(这个“个人中心”是直播专属的个人中心),同时推荐tab带有搜索框,方便用户在大量的直播资源中寻找自己的目标直播。除了直播推荐,还有直播圈的入口,同时右下角有直播动态悬浮入口,用户可以设置好友分享直播和官方推荐直播提醒,附近tab里还带有筛选主播的功能,可以根据区域,性别和年龄附近主播进行筛选,可以说陌陌直播tab的内容和功能基本可以媲美一个轻量级的直播应用。而富聊的直播入口就分类tab而言,类型、主题和话题感还很欠缺,在功能和用户体验上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与老大哥陌陌相比之下,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需要通过不断的功能迭代去弥补的。4.3 直播间展示设计再来说说直播功能的核心页面直播间,两款APP与其他所有具有直播功能的APP在直播间的设计上都是大同小异,基本上页面设计,功能设计上做到了毫无差别,只是在功能位置上的安排存在差异,当然运营上的玩法和展示上陌陌无疑是更胜N筹。不过陌陌不得不提的一点就是:当用户在直播间中查看主播资料或者其他开启页面操作时,直播间会自动开启小屏模式,使得用户可以边操作边看直播,真的是细节见真章。而反观富聊,也是做足了细节,礼物功能不仅稳坐直播间C位,而且在颜色设计上还格外显眼,就像在不断向用户强调着点我点我一样,真的是要将“有偿”与“价值”进行到底,不过显然没有考虑到iphonex的适配问题,礼物的icon与苹果X的“home条”交互上存在相互影响,容易造成用户的误触。4.4 付费聊天功能如果说之前几个功能页面的对比还看不出陌陌和富聊两款APP的巨大差别,那么付费视频聊天功能真的就能让人直观的感受到它们之间的差距:一个如王子般华丽,一个如乞丐般贫寒。无论是功能上还是视觉上陌陌给用户的是一种冲击,显得很饱满;富聊同样也可以给用户以冲击,那就是相比于富聊自身其他页面而言的简陋感和粗糙感。页面设计上的空洞,功能设计上考虑的不足都在视频聊页面上得以体现。三个主播窗口需要通过关闭窗口来更换新的主播,筛选和浏览主播效率明显不高。虽然下面有标签分类,可以进行筛选,但是标签在设计上就没做好有效的控制,类型过多且分散,同时很多标签与主播类型明显不符合,筛选价值不高。还有一点就是标签浏览其实是有一个上下滑动的交互,但是这个交互做的用户感知不够强。只有当你滑动时,右侧下拉条才会显示;当你没有滑动时,下拉调则会隐藏。用户初次进入视频聊页面时,下拉条是隐藏的状态,完全无法感知标签分类是可以上下滑动浏览的。此外还想说的就是陌陌的付费语音聊天功能,这真的是富聊值得去借鉴的。不仅打破了视频聊天场景的局限性,而且也为视频聊天无法触及的场景做到了有效的补充,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是进行付费视频聊天还是语音聊天,这绝对skr好功能!五、优化建议 5.1 直播入口优化 直播入口增加筛选功能,可以根据区域、性别、年龄,甚至是距离等维度进行筛选操作。其次对于直播页面分类tab进行整合,建议分类增加主题和话题性(这可能需要运营去支持),目前分类缺乏特色,同时最新和新人tab建议去掉,毕竟不是做电商,对于用户来说新的不一定是好的,有颜有才可约可撩的主播或许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最后可以增加直播提醒功能,当用户关注的主播开播或者正在直播时,通过弹窗或者浮窗形式提醒,用户点击立即跳转直播间。5.2 直播页面优化直播页面我认为富聊和陌陌其实有点大同小异,但是还是觉得存在可以优化的功能点。首先我觉得富聊直播页面可以增加录屏功能,虽然市面上部分手机自带录屏功能,但是增加录屏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支付录屏时长的费用,将他喜欢的主播的表演记录下来还是存在很广阔的受众。然后增加付费点歌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支付单首歌曲的费用,让他心仪的主播为自己唱歌,前期可以主要是针对才艺主播,后续可以开放至所有主播。(这点还有待商榷,点歌功能设计出发点是想增加变现的场景,但是由有点违背富聊APP让聊天创造财富的愿景)5.3 视频聊tab页面优化首页页面整体的视觉风格需要统一优化,其次标签分类建议整合,不宜过多,让主播分类资源更为聚合。同时即使采用上下滑动浏览的交互设计,也需要强化下拉条的用户感知。同时主播展示窗口应该增加,这点需要依赖于标签分类的整合,否则标签过于分散,导致单一标签下主播资源过少,增加主播展示窗口反而用户体验得不到提高。所以当标签分类整合之后,建议将目前仅展示一行三个的主播窗口,增加至两行或者是更多,这样可以增加用户浏览和筛选心仪视频聊主播的效率。此外目前更换主播采取的是对单一主播窗口的关闭更换,建议增加主播展示窗口后,去掉窗口关闭按键,在视频聊页面主播窗口展示区左上方增加一个“换一批”功能按键,这样可以极大地增加用户筛选主播的效率,更有助于视频聊天行为连接的达成。最后对聊天确认页进行优化,目前的确认页过于简单,过分突出费用信息,不利于用户体验和聊天的达成,用户想花这个钱,但不想被说着去花这个钱,同时视频聊确认页我认为还承载着促成视频聊天达成,临门一脚的关键作用。除了优化之外,我有一个较大的功能改动的想法:那就是增加付费语音聊天的功能,同时放出消息聊天功能(目前收的比较深,淡化功能严重)。这个改动的出发点就是两个字“场景”。文章开头就提到了APP使用场景的分析,目前富聊想要去推的视频聊功能,太受场景限制了,毕竟视频聊天的场景基本都是发生在室内环境、静止状态和耗时长的要求,更多室外和移动的场景,以及用户碎片化的时间无法去覆盖。同时富聊的愿景就是让聊天创造价值,既然是聊天那就更应该去覆盖所有的聊天场景,而语音聊天相较于视频聊天,它能覆盖的场景则会多的多,可能是工作间隙、午饭过后、或者是下班路上、健身运动等等。语音聊天不仅可以补充视频聊天无法覆盖的用户场景,同时可以利用掉碎片化的时间(视频聊无法做到),更重要的是语音聊天相较于视频聊天,更容易让用户忽略掉时间的流逝,提高用户消费时长。最后再说说消息聊天,我认为消息聊天可以作为视频聊和语音聊的入口,同时我认为消息聊天在以后会成为富聊后续迭代更多功能的一个十分良好的承载体。因此建议视频聊tab改为聊天tab,用来承载视频聊、语音聊和消息聊天功能,同时可以采用分类tab的方式将视频聊作为首页去主推,而语音聊和消息聊天则可以做好对用户其他使用场景的补充。5.4 视频聊天界面优化 首当其冲,需要优化的是美颜功能。这个需求是来自视频聊的主播妹子,通过跟她聊天让我对富聊这款APP的女性用户有了更好的了解。作为主播想要更好的让聊天创造价值,更好地直播赚钱,那就是要让自己在用户的镜头中显得更美丽。而目前的美颜功能跟陌陌一样,主要是磨皮美白瘦脸和大眼这四个功能,但是美颜效果不佳,主播除了自己要画浓妆外,还需要自己打光,同时过度美颜后会很显得不自然,尤其是大眼功能美颜后。除此之外视频聊天内在可玩性和娱乐性稍有欠缺,建议可以增加类似陌陌的变脸功能或者抖音的道具功能,甚至变装,k歌等等。一方面增加了用户视频聊天的娱乐性,另一方面是付费道具也是给APP增加了一种新的盈利途径。六、总结 通过这次竞品分析,不难看出虽然陌陌和富聊存在很多相似的共性,无论是产品定位、用户画像,还是功能结构,乃至是具体的功能设计,但是差异部分则完全体现出陌陌巨大的优势。头部产品并非是一天建成的,地位本身就有它自身的道理。基于泛娱乐泛社交平台的打造,从一开始陌陌想要抓住的就是:大都市中那部分荷尔蒙旺盛到无处发泄的最富娱乐精神和陌生社交需求的年轻群体,围绕着他们打造出几乎可以称之为包罗万象的社交娱乐场景,同时每个场景下都存在一套相对成熟的商业化变现模式,完成闭环的同时社交王国也应运而生。相较之下,基于有偿社交的富聊,大刀阔斧地砍掉了不符合自身定位的功能和场景,一切从价值出发,让用户可以更为直接地进行有偿视频社交,但与此同时也淡化了其原有的LBS以及IM社交属性,就如同丢失了一个日后更好串联各种变现场景的因子一般。加之功能设计上不足,虽然是在错位竞争,但是还有很多需要向老大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以及自身有待补齐的短板。譬如用户群体上,是否可以做到更大的差异化,向三四五线城市人群下沉,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或许能在这互联网的下半场打出一片天地;譬如产品功能上,能否能比陌陌考虑的更为全面,更具有用户视角,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给予用户更为别致的体验;再譬如对聊天场景的深化,是否还可以挖掘出更多可转化可变现的需求点,基于付费聊天,那游戏聊天社交场景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群聊群视频场景是不是也可以考虑一下,语音聊天配对的场景是不是也可以考虑一下等等。本文由 @迷路的威廉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针对探探,本文作者做了很多思考,写了很多问题和解答。在男性角度使用产品后,也假装女性来使用产品,获得不一样的感受(女性用户明显受欢迎),得到了很多发现和收获。一起来看看他的分析吧~本文大纲如下:文档概览和分析目的探探产品简介探探的产生背景当下的社会问题——探探产生的那个“风口”探探的出发目的——探探想在这风口上飞到哪儿探探的功能设计——探探为什么“张那样”?探探的天生缺陷怎么改——探探下一步怎么走?探探的优缺点——关于探探的那些事儿探探的商业之路——探探如何活下去?总结一、文档概览和分析目的体验机型:SAMSUNG GALAXY A5系统版本:Android 5.0.2APP版本:2.7.1体验时间:2017.4.8分析目的:社交巨头林立的时代,探探如何在社交路上“一探究竟”。探探的种种功能设计背后的逻辑和深层目的。探探的“攻”、“守”之势–探探如何继续向前。探探的商业之路——探探的前世今生二、探探产品简介1、产品名称:探探2、产品类型:社交应用3、支持平台:IOS、Android4、产品Logo:5、产品slogan:探探,带你找到生命中的那个人6、操作方式:滑动(向左滑动“无感”,向右滑动“喜欢”)7、产品定位:基于推荐算法的全新模式社交应用。8、产品介绍探探是一款基于推荐算法的全新模式社交应用。软件根据用户的资料、位置、标签等信息,计算并推送身边与你匹配的人,有效帮助用户结识互有好感的人。9、产品特色“刷脸匹配”、“匹配成功提醒”、“喜欢自己选择”、“屏蔽联系人”。三、探探的产生背景1. 连接方式的多样化在朋友社交领域,微信占据了移动端朋友之间沟通的绝对地位,QQ占据了PC端好友沟通的绝对地位,在陌生人社交领域,微博占据了社交平台的巨大流量、陌陌也在其中深耕。社交,这个基于朋友才能产生的词汇,在互联网之前只限于局部范围内,互联网带来了高速连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被无限拉近,社交也不在只能局限于众多朋友之间,微博、QQ、陌陌等都将众多陌生人拉到了自己身前。2. 社交歧路的越走越远社交从原本的“双方主动”变为了互联网方式的“一方主动”,单方主动所带来的骚扰必会随着社交链接人数的增多而爆发,微博、QQ等便可发现,社交的链接人数的增多让用户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烦恼。3. 约会方式的创新探探之前,空虚寂寞的夜晚,单身青年拿手机的姿势是“摇一摇”。认识陌生人和约会还限制于搜索QQ号,摇一摇等基本的“海选”方式上。交友约会从“双方主动性”往“单方主动性”走,无数用户在从“海选人群”中大海捞针式的聊天,期盼“中奖”找到意中人。探探在以上基础上,探索基于“链接陌生新方式”、“社交本质的回归”、“约会同步化”这三个方面的“主动”,开发出了这款产品。基于“主动”出发,从“被动陌生人关注链接”转为了“主动链接喜欢的人”,将用户链接陌生人的成功概率和满意度升高到了高点。四、当下社会的问题:探探看到的那个“风口”探探、陌陌、以及积目等这类陌生异性交友产品的兴起,是源于社会交友沟通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当下社会的许多问题:单身男性方面1. 男性长期单身必是有着种种原因存在,但是无论过程如何,原因何在,结果都是导致男生对恋爱的不自觉抵触。随之,“看脸”、“看身材”等直接简单粗暴的标准便诞生了,男性渴望低成本、无需负责就可满足的自己的种种想法和不单纯目的,“单纯的”想直接的“约X”。2. 互联网的便捷、科技的发达带来了沟通的减少,单身男青年普遍“想法多,行动少”,在恋爱交友这个本就该男性主动的场合,各方原因导致了男性的主动性下降。3. 中国男性内心从封建社会留存下来的“艳遇情节”在互联网匿名的帮助下“死灰复燃”,发扬光大,加之“陌生人+虚拟”这一前提,欲望被放了出来,同时高成本的恋爱对单身男性成本太高,低成本的“约X”则是他们最想要的。4. 喜爱在社交应用花费大量时间的单身青年,普遍在现实中也是“屌丝”,颜值低,身材差,经济实力差,文化素质低。而往往越是这类人群,越不喜欢努力,越不相信奋斗,越容易自暴自弃,欲望的无处发泄必然导致其在转向互联网上来找寻地方寻求发泄。单身女性方面1.大部分单身女生休闲生活普遍无聊,她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想结交更多异性,想认识更多人。“看脸”、“看身材”逐渐成了他们虚拟交友的“硬标准”。他们抱着“看脸”的心态交友,甚至在“脸”合格之后,综合都好可以考虑成为男女朋友,成为“恋人”。2. 现代社会女生心态逐渐开放,女性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但是由于沟通问题的原因,同时男性自身表达欠佳,与异性不会聊天等死穴的存在,会使得女生对周围男性产生失望甚至反感,便开始寻求网络的帮助。3. 女生孤独,翻牌子单纯的“看脸”愉悦心情,就如同刷微博,刷剧一般,也是打发时间的一种选择方式。五、探探的出发目的:探探想在这风口上飞到哪儿?社会存在问题,必然会产生新的产品来解决问题,促进发展。问题的存在反映了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如何解决呢?相亲 ,恋爱,约X都是陌生交友约会的解决方式。相亲是高成本的和对未来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恋爱也是高成本的投入和精力的付出,未来同样不确定。相比于相亲、恋爱,“约X”是低成本的付出,最低精力消耗。这似乎是一条社交的新道路,探探利用互联网的海量用户规模,煽动能力,充分激发了用户的简单交友、约会的心态,制定了“找生命中的那个人”的伟大愿景。探探想在QQ的IM好友聊天社交,微信的私密朋友社交,微博的媒体化社交之后,再趟出一条血路,这条路叫“一见钟情的爱情”。通过“刷脸”以最粗暴的方式来双方匹配,高效率低成本的解决男女之间交友的社交之事。从而在中国这个单身男女越来越多的时代背景下,在社交领域分得一杯羹。六、探探的产品设计和功能设计探探产品的结构图如下:探探的主使用流程探探的基本结构简单,主要是翻牌子,“滑动”刷脸配对,喜欢的人配对成功,进入聊天,同时喜欢的人数也会记录在个人信息中。个人信息可以像陌生人展示自己的基本信息。可以看出,主要是通过“探探”滑动刷脸匹配的高概率匹配和匿名暗恋表白的低概率匹配来进行“陌生一对一链接”,再通过引导至聊天入口,促进陌生人之间的沟通,开始社交。(微信和QQ用户的社交链基本上线下完成的,用户之间的相识和相知始于线下,微信和QQ使得链接变短和变快,而探探创造性的将社交链的完成搬移到了线上,从匹配到聊天,企图将社交全部“互联网化”)流程如下:探探的各部分功能极其设计目的详解1.进入探探后,系统会立刻根据你的当前位置,结合你设置的匹配对象的性别,范围,年龄段等来搜索陌生人,然后进入产品的主流程。2.探探的滑动刷脸,“相知”。包括左滑、右滑、查看陌生人基本信息(照片、昵称、年龄、星座、距离)等。左上角的抽屉设置里选择其他功能,右上角的聊天按钮选择匹配对象进行聊天,通过聊天来实现产品最主要的目标:遇见心上人。探探为什么这么设计?探探诞生在社交链接泛滥的年代,设计的目的便是为了层层过滤无效陌生人,从用户主动选择对方,再到对方主动选择用户,两层漏斗筛选使得无效用户减少,而使得用户的交友成功率大大提高。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从互联网伊始的社交1.0阶段,诞生了第一款即时通讯工具——QQ,链接了好友和陌生人,将社交从本地扩大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到了移动时代的社交2.0阶段,社交圈开始冗余和庞杂,大量无效链接的存在让用户在社交和通讯变得手足无措和不知所然,微信的诞生标志2.0的到来,其将庞杂的社交圈缩小分割出了“朋友”的社交部分,关系疏离简单,链接变得高效。探探也是在社交2.0的年代,其将1.0阶段的冗余社交圈划出了另一部分“陌生人”,让陌生的社交变得高效。可见,社交也在从“多而广”向着“少而精”的方向发展,社交的道路如同咨询和搜索等其他方向一样,都在经历着有多变少的发展,探探看到了趋势,乘上了快车,在朋友的微信,陌生人的探探之后,还会出现什么新模式?值得思考和期待。3.探探的主流程和设计主体都是在“滑动匹配”和“聊天”上,在配对成功之后也可以选择继续匹配,尽量不打断用户的体验过程。同时有“分享这一感动时刻”,这是为了满足用户的“炫耀情节”和同时促进产品的推广。从流程中可以看出,探探的匹配成功后,接下来的目的有两种:进一步聊天和分享朋友圈。但也可以看出,当用户不想走这两条路后,都会回到刷脸匹配的主流程。为什么?探探的出发点和匹配陌生人,产品最大特色也是匹配陌生人,产品与竞品的最大区别也在于“滑动匹配”。探探的出发点就是像从海量的社交关系链中抠挖出“陌生社交链”这个小范围,“相识”匹配是第一步,所以产品的核心都应围绕匹配展开,聊天和其他功能都是匹配后的后续的功能和流程,都是次一级的,没有了“相识”,“相知”和“心动”也就无从谈起。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探探要这样“想方设法”的把用户的操作往“刷脸匹配”主流程上引导。4. 聊天“相知”。聊天界面的功能设计与功能布局与主流的聊天工具相似,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使得用户的使用习惯可以平滑过渡。探探定位“陌生社交”。因此,聊天的设计逻辑与微信和QQ的设计完全不同,微信QQ的好友属性让聊天可以直接顺利开始。探探的陌生社交,匹配双方缺乏了解,聊天的第一步便是想“如何开始话题和聊天?”,提醒陌生人的基本信息(昵称、年龄、所在地,爱好等)都是为了促进陌生双方的交流,同时点击头像查看信息和朋友圈也是进一步了解对方。同时,探探在“聊天”功能上没有特色和优势,用户在“匹配相知”后很容易转移到其他平台,造成产品的损失,为了真正达到“刷脸匹配”后的第二步“相识”,如何把用户留住便是第二步需要考虑的。如何留住呢?告诉对方“我现在来了”、“我什么时候来过”这些“踪迹”,设置提醒聊天内容的发送时间和对方的登录时间,满足用户“了解的欲望”,增强用户粘性。这一点也符合了探探的“同步社交”定位。让双方了解对方的登录情况,“时时刻刻掌握对方信息”,心动的一方才会主动,才会产生各种用户使用时间,增强用户粘性。(试想,如果探探像微信一样是“异步社交”,则用户由于看不到“心上人”的在线情况,对探探的需求在匹配完成后也就没有了,则用户的粘性会下降,向第三方SNS转移的情况也就不会得到遏制,这是探探不希望看到的。)5.聊天界面增强用户相互了解的功能。流程图如下:聊天中功能的设计目的都是为了“相识”的最终目标。用户的聊天需要谈资,当用户对陌生人一无所知,仅凭单纯的基本信息很难持续。探探为了提高用户的“相识”成功率,开始主动设计“谈资”。真心话是最代表性的,但经本人手动亲自测试了几次后,发现真心话功能的内容基本上在1小时之内可以使用完毕。1小时的时长对于两个“互相看上眼”的陌生人真的足够么?不好回答。“真心话”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活跃用户”,提升平台的用户活跃时间。但是真心话却数量不多,这是为什么?出于产品的考虑和人性的考量,探探希望真心话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希望是主要使用功能(这会脱离交友的基本)。或者是由于团队的内容问题,只设计了数量不多的真心话?这不得而知。当然,探探的出发点希望是通过平台提供“二人私密的相识机会”,聊天的界面设计和功能设计也是以此为目的,通过聊天促成双方相识(甚至“相恋”)。所以,综上分析可知,探探的“真心话”和“信息提醒”功能等聊天功能的设计都是出于“制造聊天话题”的目的的刺激功能。(毕竟,聊天是双方的事情,平台和工具无法代替活生生的人。)6. 匿名暗恋表白功能。匿名暗恋表白也和好的契合了探探的“探探,带你找到生命中的那个人”的目标,作为探探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匿名暗恋也符合了单身用户的需求。性格内向,暗恋某个认识的人是单身青年普遍存在的情况,探探想给他们一个“表白方式”,那么如何“讲出来”? 探探深挖了用户的基本特征和痛点后,发现用户普遍会存在“有暗恋的联系方式,但是处于种种原因不敢表白”的胆小怯弱心理,同时表白失败带来的成本损失(双方的尴尬和不必要的矛盾)等都是用户退缩的原因,“匿名暗恋表白”功能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表白功能选择通讯录好友,短信发送,在满足用户基本需求的同时,也很好的促进了探探的传播。毕竟表白是以短信的形式发送到对方手机的(出于好奇心,未使用探探的人可能会下载并使用查看“到底谁喜欢我”),这也在更高维度上传播了探探。探探的表白次数默认书5次(有人表白你时增加一次)。探探为什么?难道不想多推广自己么?这或许是用户需求的满足和推广自身产品之间的小心平衡。表白功能是刺激性需求,表白对象只能设置为5人,这也是探探不想让这个良好初心的功能变成了“遍地撒网,重点捞鱼”的滥情地,这是基本的,推广宣传的更高层目的必须让步。7. 朋友圈。探探发现了自己的用户粘性低,转移到第三方SNS平台的情况严重后,原始版本并不带朋友圈的探探更新出来了“探探版朋友圈”,和微信朋友圈吓死人般的相似。当然,界面的按钮是“照相机”设计,也是为了在这个“图片社交”的时代符合潮流,同时让用户发照片,增加活跃率。探探推出朋友圈的目的是明显的。一个以匹配陌生人和聊天为主的产品,为什么要退出朋友圈?目的出于三方面,一是增加用户粘性,用户在探探上除了“刷脸匹配”和聊天外, 刷朋友圈也可以增加用户活跃时间和增加用户粘性,很好的将用户留住。二是为用户个人画像增加了一个“新维度”。在原先照片、昵称、基本信息、爱好、兴趣的基础静态维度上,再次增加了动态维度。朋友圈的不定期更新和动态变化让用户基于想了解和关注对方的目的,对于朋友圈产生了期望需求。三是进一步降低了用户的聊天门槛,用户使用探探匹配后,由于话题和谈资的消耗,聊天频率和热度会呈现下降趋势,朋友的动态朋友圈,也给用户双方又增加了一部分谈资,更加促进探探的社交道路,达到了多赢。探探从最基本最主要的匹配相识,到聊天相知,到最后的心动,都是其基于社交的本质,加之陌生交友的属性而产生的种种需求结局方案。交友、匹配本来就是一个概率特别低的事情,探探的种种举动同时也是为了提升每一步的转化率,使得用户体验完美。探探的现状:(从匹配、到聊天,再到心动,每一个环节用户逐步流逝,成功率逐步下降)探探期望的:(从匹配、到聊天,再到心动,每一个环节用户基本相同,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完整的体验万成,找到“心上人”)七、探探的天生缺陷怎么改:探探下一步怎么走?探探基于滑动进行匹配,再用聊天来增进了解和增进感情。但是探探最可怕的问题问题也在于聊天这个必走路径上。当两个人匹配成功时,探探最主要的特色功能 —“刷脸”也就使用完毕。那么,这个时候问题出现了:匹配完毕之后接下来出现两种情况:(1)配对的用户继续在探探是聊天,使用探探的各种功能增进感情。(这是探探最愿意看到的)(2)配对的用户转移至其他的社交工具,如微信QQ等。(这是探探最不愿看到的)基于这两点,便产生了两种问题和思路:针对第一种情况,用户在探探上各种互动聊天,增进了解和感情,那么探探要做的就是如何保持用户活跃和留存,以至于到最后的付费(当然探探目前还没有收费点)和自传播。这是“守”。针对第二种最不愿看到的情况,探探的出发点则是如何在吸引用户后,促活,保持用户粘性,以至于达到下一步的活跃和留存。这是“攻”。针对上面产生的问题,探探对应的解决方案和功能:1、针对用户留在探探的情况,保持活跃和留存用户为什么使用探探?为什么会留在探探上?用户的需求是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怎么达到目的?基于这一思考,解决方案也就产生了。用户想在探探上认识陌生异性,像结实陌生人。探探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翻牌子”功能。用户为什么会使用探探?用户滑动喜欢,对于看脸、隐私、配对成功提示、被喜欢人数显示等正面激励都使得探探与其他陌生社交产品(陌陌等为代表)显得与众不同。用户的需求?用户匹配成功,迈出第一步后,“一见钟情”之后就是“互相了解,增进感情”,如何让用户在探探上增进感情呢?探探为用户聊天提供了各类基本的表情,还有特色的真心话功能,促进用户的话题私密和深入程度,达到了解和活跃的目的。用户想达到什么目的?很明显,探探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带你找到生命中的那个人”(虽然找到的不一定是生命中的人)。探探的种种举动,增加各类小功能(真心话,聊天解闷提醒互相爱好的星座等),包括朋友圈(和微信朋友圈惊人相似,名字都不想改)都是为了让陌生人更加了解对方,促进产品的活跃和留存而做的运营功能。探探在“守”上做的很好,探探的产品设计也是围绕“守”来进行的,探探企图筑造“厚实的堡垒和围墙”,同时也提供“欢乐的歌唱”,企图让软硬兼施让用户留下来。2、针对第二种问题,如何拉新和促活探探的用户在探探上“刷脸”成功匹配之后就“我轻轻地来,不带走一片云彩”。用户转移到其他SNS平台可是探探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那么如何从一开始吸引用户,如何传播吸引新人进入,如何留存老用户,活跃老用户,这就是探探要做的第二件事情。“匿名暗恋表白”功能。这看上去是帮助胆小的男男女女,满足“表白”欲望,实际上是探探处心积虑的推广方式。表白的信息会以短信的形式发送到对方的手机上。基于个人的好奇心和被表白的满足感,新用户会尝试使用探探“一探究竟”。(我当时是看到有人给我女朋友手机发来了表白短信而开始使用探探“一探究竟”的,这可能也是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探探初期是通过线下推广,雇佣临时工在咖啡,酒吧等地方向单身的样貌娇好的男女青年推广,形成了第一批“高质量”用户,才带动周边,使得探探开始传播。探探产品上无处不在的“推荐给好友”。从左侧抽屉菜单的第二级功能入口,到匹配成功后显示的“分享这一心动时刻”,个人信息中被人喜欢一栏提供“炫耀一下”都在本着“炫耀”的幌子开始推广。探探想推广可以理解,但是定位本就是“陌生人社交”,这么多推荐给好友功能有什么用,而且点击推广,尽然是推荐到“微信朋友圈”这种最私密的社交地点。想到刚开始使用时会屏蔽通讯录好友的措施,二者一想,不寒而栗,探探是多么“天真”。探探想宣传没错,但是姿势似乎还要改正。探探的在线活跃提醒。探探推出了和QQ在线类似的提醒功能。会向匹配成功的人显示“刚刚活跃”等活跃信息。这会产生一个尴尬的使用场景,有时候不想聊天,对方得知你“在线”,开始硬聊的尴尬局面。其目的也是想方设法让用户得知自己的“目标”在线,让用户可以掌握对方信息,突出探探的“一探究竟”的功能,增强老用户粘性。探探定位不同于微信,类似于QQ。探探和QQ一样是同步聊天模式,显示了在线和不在线,微信是异步聊天模式,没有显示在线。探探相比于QQ则“更狠更直接”,显示了几分钟前在线这么粗暴的信息,让用户“无法隐身”,被动聊天,这或许是在思考出路无果之后不得不做的功能。总的来说探探的“攻”的势头很足,但是似乎姿势还没有选好,想赢想进攻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一个好的方案和姿势更加重要。目前探探还没有探索到一条可以让用户心甘情愿留在谈谈里好好聊天的途径。“攻击”的势头不能停。八、探探的优缺点:关于探探的那些事儿说了这么多探探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对应的功能。那么现在来分析一下探探有什么优缺点呢?(以下是我在论坛,贴吧,以及在探探上与人沟通收集的一些基本信息)优点表白工具。探探可以向暗恋表白。尽管这是处于推广而产生的功能,但是不得不说,确实帮助了一部分人。炫耀工具。探探显示了“被喜欢人数”,满足了人们的炫耀心理。让用户从满足炫耀性方面“爱”上了探探,这更像一个“炫耀工具”。多维度展示。QQ添加的陌生人和微信“摇一摇”摇到的陌生人,由于平台种种原因,使得对对方的信息维度了解不清楚,导致双方聊天困难(这给本身内心的人增加了门槛),探探则向对方显示了用户的兴趣,爱好,地点,星座,年龄,距离地点等全方位多维度的信息,使得聊天门口降低。没有付费。这对于用户来说算是优点,不像陌陌、QQ等有付费功能,探探的“一视同仁”让用户感觉到了更多平等。这让本来就是“看脸刷脸”为主的探探在物质化上退了一步。缺点与竞品相似度高。借鉴自tinder的滑动操作,在其他竞品(包括陌陌、积目、甚至在其他不相关APP上)都有相似交互操作,用户的体验不高,而且产品区别不大。损失的是用户的不经意自发传播能力。“预期太好,现实太差”。每个用户持着“遇见美丽帅气另一半”的100分心态来到这里,却发现“脸”不全是好看的,落差很大,对产品的欲望降低到了80分,这虽然是优秀分,但对于用户来说则是“少了20分”的巨大差距,激起用户抱怨。这本不是产品的自身问题,但是也会对用户和产品造成影响。无效社交,资料造假,匹配效率低。探探虽然存在头像的审查机制,可以一定程度上分辨出真实自己的照片还是网上下载的照片,但是辨识率还是不高(亲身试验过,很容易蒙骗过关)。资料的随意填写,导致匹配算法和匹配的人目标不符,导致对方用户体验变差。匹配效率低,范围、年龄段、性别的设置都是为了提高目标匹配率和提高匹配人与用户的符合程度。如何让资料和照片可靠真实是探探下一步运营和产品要思考的问题。产品卡顿。可能是由于优化不好的原因?总之本人在使用探探时经常出现莫名卡死,从聊天界面切换到主界面时卡死,左侧抽屉切换功能时卡死等问题,造成用户体验的下降。九、探探的商业之路1、探探的过去——探探如何冷启动探探的启动是冷启动,不像微信一样背后有腾讯大树可以依靠,探探的初期是靠段子手的软文推广,加上一线城市线下推广(兼职学生在商场、咖啡馆、酒吧等地点针对单身男女进行推广)来实现第一批用户获取的,之后才慢慢扩大,迈过了启动期,得到了风险投资,开启了商业之路的第一步。2、探探的现状——探探活着怎么样以下数据来自艾瑞咨询、易观国际:(1)探探的当前排名探探在社区交友分类里面排名考前,请次于QQ空间和陌陌这些“老前辈”。可见其“能量”惊人。月活设备数达到了1058万台,日活也达到了198万台,在社区交友榜中排名第3。(2)探探的当前活跃度探探的月度活跃和日活跃设备数都是十分高,其增长幅度巨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可见市场以及用户对于探探还是看好的。(3)探探的当前用户年龄段分部探探的定位是“陌生人社交”,目标就是“找到心动的那个人”,异性的暧昧年龄段分部也很明显符合定位,人群年龄段集中在25到35岁。这个年龄段正是恋爱结婚的高峰期,也是单身青年心理压力最大的时期。通过探探来发泄压力或者找寻“另一半”也是必然之势。(4)探探的当前性别分布探探作为两性关系沟通桥梁,两性的比例是比较均衡的。当然中国目前单身男青年多余女性这一社会现象也能很好的反映在探探这款两性交友产品中,“狼多肉少”是必然。(5)当前使用探探的地域分布探探的初期冷启动就是针对一线城市进行的线下推广,初期的高质量目标用户必然集中在经济发达省份和城市,同时由于初期高质量用户的带动影响,加之城市生存压力大,青年的单身率高,是造成探探用户集中于经济发达省份的原因。同时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省份对于恋爱、性行为更加观念开放,也是从另一方面解释了探探的地域分布的原因。探探的天生“属性”和后期的推广运营的针对重心都决定了它的使用地域。3、探探的未来——探探如何走下去探探于2014年上线,7个月融资500万美元,探探也积累了海量的用户,但是这之后,探探有了海量用户,盈利还没有明确方向。探探的天生的“陌生社交”属性决定了它会遇到如下几点困难:探探基于陌生社交的定位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微信一样利用“朋友”来赚钱,对于电商的盈利方式,用户缺乏信任是最大的障碍,探探的用户抱着“不纯洁”的目的使用探探更使得信任感降低。探探诞生在一个社交产品巨头霸占的年代。前有微信、微博、QQ这样的大树挡路,用户的粘性低,产品的使用时间短,功能无特色,用户活跃时间短,导致了探探在“会员增值服务”方面也不易下手开展。产品有海量的数据,但是数据欠缺真实性,多维度的用户画像在虚假面前也显得没有力气,不像“某宝和某东”等购物网站等信息的准确带来的力量。信息数据造假导致了探探基于数据来进行变现也显得困难十足。我基于自己的分析给出几点探探可能的盈利方式:探探的最大优点或者说相对于其他产品,其特色在哪儿?其实探探的slogan就反映了这点:“探探,带你找到生命中的那个人”。探探围绕“探探”最重要的这个特色功能,就可在“如何找到心上人”、“如何与心上人相处”上开展动作。针对这两方面开始思考分析:(1)针对如何找到心上人探探的最主要的功能是滑动刷脸找人,这是用户使用探探的主要目的,产品的主流程线索,产品的最大特色,但是这个特色功能存在这一些约束和欠缺,滑动之后不能返回,陌生人的信息显示有限,针对这些约束,可以提供隐私性质的“会员增值付费”(自身会员提示不向其他人显示,只有自己知道),这有以下2点作用“后悔药”。会员可以“后悔”,返回原先浏览过的陌生人(每天设置“后悔次数”)。限制用户的返回次数,这样即扩大了会员的功能,又不破坏产品的初衷。同时“会员”字样只能自己看到,其他人看不到,这也就消除了由于会员而产生的“阶级感”和不公平感,用户互相之间的体验良好。“特殊权限”。会员可以查看未配对的陌生人的详细情形。如同相亲会所对VIP客户也提供更多的权利一样,探探给予会员更多的查看信息的权限(同时也限制每日次数)。满足对陌生人的探索欲,同时又能一定程度保护用户隐私,不破坏产品的初衷。(2)针对与心上人相处采用“迂回战术”。推出增进双方感情的“小游戏”。用户不在探探上聊天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探探没什么特色,和微信等主流社交软件相似,而用户更熟悉微信,所以容易从探探转移到微信。探探虽然退出了“真心话”功能,但是不得不说,真的很鸡肋,一小时之内可以玩遍。新鲜感、代入感、互动感不强。开发一些双人的小游戏,游戏的互动性和沉浸感更强,双方的感情和了解增进也快速,在此之上,在游戏之中设置付费道具和赠送鲜花等不失为一条“迂回收费”办法。举办一些线下活动。在一个固定的城市,由其是一线城市,可以举办定期的“约会”活动,增加用户的粘性和产品口碑,同时实现线下利益的赚取。同时,广告也是可以考虑的,基于双方的兴趣爱好来进行精准的广告投放,也是在后期技术达到要求后可以考虑的方式。九、总结针对探探,自己做了很多思考,写了很多问题和解答。自己在男性角度使用产品后,也假装女性来使用产品,获得不一样的感受(女性用户明显受欢迎),得到了很多发现和收获。探探作为一个崭新的社交和链接两性桥梁的新方式,还有值得探索的地方。针对社会上单身男“性”和单身女“爱”的不同需求,如何实现双方的平滑衔接,让产品适应用户,而不是用户适应产品,这是探探必须走的路。希望各位多多指正让我进步,本人感激不尽~(*^__^*)本文由 @Sincerelyw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钛媒体注:本文来自于极光大数据(NASDAQ:JG)发布的《2019年社交网络行业研究报告》,从行业概况、细分子领域、社交中的电商、不同年龄用户社交差异、用户画像等角度全面呈现社交网络行业的发展趋势。极光观点:1、细分行业是增长点:2019年2月社交网络行业用户规模9.73亿,总体趋势稳定,但细分行业依然在快速增长,尤其是社区论坛和内容社交3、圈子很大,交流很少:超过3成用户好友数多于200人,但实际上大部分用户每周有交流的却不超过20人4、“内容社交”的本质还只是一个内容产品:主打社交恐将成为伪命题,用户使用内容社交app的动因还是在于内容有趣5、与其保护隐私,不如展示自己:半数用户希望别人看到自己在内容社交上的“痕迹”,仅少数用户表示反对一、社交网络行业概况社交网络app是用户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虽然其形式多样,但其核心在于连接不同的用户,使用户间能进行便捷的交流和互动,满足社交的需要。社交网络用户规模和安装率处于稳定的状态。根据极光大数据的统计结果,2019年2月行业用户规模9.73亿,安装渗透率88.5%。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发现,社交用户的表达意愿在熟人之间和在陌生人之间差异巨大,前者主动,后者被动。但无论在熟人面前还是陌生人面前,男性用户都比女性用户更为主动。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虽然67.1%的用户对熟人的主动性高于对陌生人,但也有近3成用户对熟人和陌生人的主动性一致,而对陌生人比对熟人更主动的用户则很少。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女性用户更爱用表情包和语音,而男性用户更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男性用户的兴趣相对较为平均,除时事新闻和军事占比超过4成以外,其它大部分兴趣领域的占比均为3成左右;女性用户的兴趣集中度更高,美食占比达6成,影视娱乐、时尚(服饰/美妆等)和运动健康占比超4成,其它兴趣的占比相对较小。二、各类社交app分析极光大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社交网络子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即时通讯行业趋势稳定:微博博客渗透率略有下滑,规模较小的社区论坛和内容社交在过去一年迅速发展,特别是内容社交,渗透率从1.6%增长到3.7%,用户规模达4千万。即时通讯篇极光大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截止至2019年2月,微信安装渗透率达85.8%,MAU近10亿,月均DAU 6.48亿;同期,QQ安装渗透率69%,MAU达6亿,月均DAU 2.71亿。此外,微信和QQ还有着极高的使用时长和启动次数,反映着用户对这两个头部即时通讯工具的依赖。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超过2成用户的好友人数在201-500人之间,甚至有1成用户好友数多于500人。人们的圈子不小,但实际上超过6成用户每周交流的好友数不超过20人。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用户对微信的整体依赖度较高,超过5成用户表示比较依赖或者非常依赖,4成用户表示微信只是一个工具,而对微信不依赖的用户占比仅为5.1%。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用户发朋友圈的频率差异很大,仅4成用户每天都发,同时2成左右的用户1个月不到1次,甚至更少;刷朋友圈的频率则较为集中,9成用户每周都刷朋友圈,其中6成用户每天都刷。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男性用户比女性用户发朋友圈更频繁,是因为男性用户因工作需要而发布的频率增加了。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与一年前相比,4成用户刷朋友圈更频繁,特别是男性用户。另外,也有4成用户刷朋友圈的频率保持不变,而频率下降的用户占比很低,仅14.6%,主要因为广告太多而降低刷朋友圈的频率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多数用户养成打开公众号阅读的习惯,其中超2成男性用户基本上会阅读所有已关注的公众号文章,占比显著高于女性。此外,有1成用户很少主动打开公众号,只阅读别人分享的文章。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超过4成用户表情包用的比较多或者能用则用,其中女性使用的比例略高,但依然有16.8%的用户较少使用表情包。微博博客篇极光大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新浪微博安装渗透率32.6%,MAU达3亿,人均使用时长34分钟,其启动次数为5.2次,用户粘性较强;而新浪博客目前使用的人数较少,安装渗透率0.14%,MAU 46.4万。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获取资讯对于男性用户更为重要,而女性用户则更喜欢关注名人的状态,参与兴趣领域的交流也是男女用户比较重要的诉求。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微博博客用户的互动参与度较高,近6成用户表示有转发、评论有意思的微博的习惯,其次是关注热点热搜和刷名人微博博客。此外,付费订阅的普及率目前还很低。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男女用户使用微博博客的诉求差异较大,男性用户更看重获取资讯和扩大交际圈,且男性用户更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其发博频次更高;女性用户更喜欢关注名人状态,因此刷的多,发的少,发博频次相对较低,其中有18.4%几乎从不发博。陌生交友篇极光大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2月,陌陌安装渗透率为5.33%,MAU接近5千万,Soul安装渗透率1.15%,MAU达1千万;陌陌和Soul的用户粘性较好,人均日均使用时长超过半个小时,人均日均启动次数10次左右。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陌生交友app用户主要诉求有两类:结识好友扩大交际圈,以及聊天消磨时间。前者包括扩大交际圈、结识陌生异性发展短期或者长期关系、加入圈子,后者包括找人聊天倾诉解闷、消磨时间、浏览陌生人信息和照片等,两类需求占比不相伯仲。此外,男性用户比女性用户对浏览陌生人的信息和照片更感兴趣。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对于陌生好友是否符合期望,男女差异非常大,男性用户较为满意,而大多女性用户觉得多数好友不合预期,这一方面源于陌生交友app男性用户占比较大,另一方面可能源于女性用户要求较高。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陌生交友用户在app上的好友人数不多,近6成用户的好友人数为20人以内,其中男性用户的好友人数略高于女性用户。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用户很少会跟陌生交友app认识的好友见面,大多数用户在过去一年内见面好友人数少于5人,甚至从未见面,其中女性用户见面好友人数比男性用户更低。社区论坛篇极光大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受春节百度红包活动影响,百度贴吧的安装渗透率在2019年2月有所上升,达5.33%,较1月提升0.6个百分点。百度贴吧和天涯社区app的月均DAU均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但用户粘性较好,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均有30分钟或以上。豆瓣和虎扑的定位不同,前者定位于图书/电影/音乐领域,后者定位于体育领域,领域的差异导致用户活跃度和用户粘性差异较大。极光大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虽然豆瓣渗透率高于虎扑,但虎扑用户活跃度更高,启动次数和使用时长也更高,可能源于体育赛事更为频繁、体育资讯更新更快。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男性用户最喜欢时事新闻、影视娱乐和军事领域,女性用户最爱美食,然后是时尚和影视娱乐。信息和圈子是用户使用社区论坛的最主要原因。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社区论坛有感兴趣/关注的圈子对于女性来说更为重要,而男性用户对积分/等级比较看重。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由于获取信息的需要以及兴趣圈子诉求能在社区论坛app中实现,用户比较重视社区论坛,其中,女性用户比男性用户更为看重。内容社交篇内容社交app是以某一领域的内容为核心串联用户社交的app,通常其内容都会定位于某一领域或者形式,比如基于短视频内容的多闪、基于音乐内容的音遇,基于搞笑内容的最右。极光大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多闪和音遇上线后,其渗透率和DAU都增长迅速,不过,上线初期的大规模推广过后,DAU有不同程度的回落。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多数社交网络用户认为内容社交重要,其重要性在男女用户之间的差别不大,此外也有3成用户觉得无所谓,觉得不重要的用户很少。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内容丰富有趣是用户使用内容社交app的主要原因,占比超5成,交新朋友的占比为4成左右。大约1/3的用户认为内容社交app的社交方式有新意,仅13.5%的用户认为发布方式有趣,这反映目前内容社交app的形式在用户看来并未有很大的创新。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半数用户希望别人看到自己在内容社交上的“痕迹”,只在“好友能够看到我关注的人”的赞成比例相对略低,但占比也有4成多。其它用户大多对于社交“痕迹”是否可见持无所谓的态度,仅少数用户有反对意见。三、社交上的电商采用的砍价/拼购等社交形式的社交电商app(如拼多多、苏宁拼购) 、基于好友在微信群和朋友圈卖产品的微商、社交app本身的广告位上的产品链接、网红博主/主播在微博内容和直播中带货……这些基于社交的电商形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司空见惯。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用户对社交电商接受程度较高。近5成用户对社交电商表示支持,仅有22.4%的用户对社交电商表示厌恶。比起女性用户,男性用户对社交电商的态度更为两极分化,表示支持的用户比例和表示厌恶的用户比例均高于女性用户。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近7成用户认为接触到社交电商的频次太多了,但45.7%的用户觉得能够忍受。此外,女性用户遇到的频次相对男性用户要高,但女性用户对这类社交电商的忍耐程度也更高。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用户一年内购买过基于社交电商的产品,平均花费320元。在购买过的用户中,购买次数和消费金额略显两极分化的趋势,购买次数1-2次以及购买金额299元以下的占比较高,但购买10次以上的用户以及购买1000元以上的用户占比均有1成左右。此外,女性用户比男性用户购买的次数和金额均更高。四、不同用户群体的社交差异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70后、60后及年龄更大的用户在熟人间的表达意愿最为主动,对陌生人的表达意愿最为被动。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70后、60后及年龄更大的用户中喜欢转发分享的比例超过6成,显著高于年龄较小的用户,而90后和00后则喜欢斗图,80后喜欢发布自己的状态。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社交用户对社交“痕迹”可见持赞成态度,但90后和00后赞成的比重相对较低,对隐私较为看重。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无论是熟人圈子(微信)还是陌生人圈子(陌生交友app),年轻用户(80后/90后/00后)的好友数量显著高于大年龄用户(70后/60后),但大年龄用户每周实际有交流的好友数反而较高,这表明年轻用户只是加加好友,实际上有交流的没几个。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发朋友圈和刷朋友圈的频次与年龄明显正相关,年龄越大的用户,朋友圈发和刷都越勤:近6成60后用户每天发朋友圈,而00后发朋友圈的频次最低,仅14.9%的00后每天发朋友圈。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美食和影视娱乐都深受大众喜欢,00后和90后爱玩游戏,年龄较大的用户则对时事新闻和运动健康感兴趣。五、用户画像极光大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社交网络用户男性用户占比略高,26-35岁用户占比45.2%;最爱用的安卓手机品牌是华为,其次是OPPO和vivo,但头部机型全部为OPPO和vivo的机型。极光大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社交用户中广东用户占比最高,达10.7%,其次为河南、山东和江苏;城市分布方面,北京用户占比最高,为2.7%,重庆和上海占比也达2%以上。极光大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微信用户男女比例较为平衡,在一线城市的占比高于全体社交用户,最爱用的安卓手机品牌为华为。极光大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新浪微博用户较年轻,25岁以下用户占比较大,女性占比略多于男性,一线城市占比也高于全体社交用户。极光大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陌陌用户男女比例3:1,用户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的年龄范围内,占比超8成,最爱用OPPO和vivo手机。极光大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百度贴吧用户男女比例相当且较为年轻,一二线城市用户占比明显高于全体社交用户,最爱用华为和小米手机。极光大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多闪用户男性略多,年龄也略年轻,城市等级分布与全体社交用户分布较为接近,最爱用华为和vivo手机。报告说明1. 数据来源极光大数据,源于极光云服务平台的行业数据采集及极光iAPP平台针对各类移动应用的长期监测,并结合大样本算法开展的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极光调研数据,通过极光调研平台进行网络调研,共回收社交网络用户的问卷840份2. 数据周期报告整体时间段:2018.02 - 2019.023. 数据指标说明具体数据指标请参考各页标注4. 法律声明极光大数据所提供的数据信息系依据大样本数据抽样采集、小样本调研、数据模型预测及其他研究方法估算、分析得出,由于方法本身存在局限性,极光大数据依据上述方法所估算、分析得出的数据信息仅供参考,极光大数据不对上述数据信息的精确性、完整性、适用性和非侵权性做任何保证。任何机构或个人援引或基于上述数据信息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所造成的法律后果均与极光大数据无关,由此引发的相关争议或法律责任皆由行为人承担5. 报告其他说明极光数据研究院后续将利用自身的大数据能力,对各领域进行更详尽的分析解读和商业洞察,敬请期待
本文目的:了解主要竞品的情况,帮助规划自身产品路线,找准产品自身定位。一、竞品选择主要以陌生交友、地理位置、兴趣或话题、feed流等相关产品为主的社交产品作为竞品选择依据,选取以下竞品:二、陌生社交行业分析2.1市场规模艾瑞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达 6.95亿,占网民整体规模的95.1%,较2015年提升5%;其中即时通讯类应用的用户使用率高达91.8%;44.2%的用户经常使用陌生人社交应用。陌生社交市场存量规模巨大,且根据艾瑞的调研,高端用户更乐意使用陌生社交应用。2.2 盈利情况目前此类社交产品主要的盈利方案有:直播(陌陌),增值服务(陌陌、微博),移动营销(陌陌、知乎、朋友圈、微博),移动游戏(陌陌),周边产品(知乎)。陌陌85%的收益来自于直播业务,较第二季度的80%有所增长。探探依然处于应收探索阶段,目前正在灰度测试会员服务功能。知乎目前已知盈利方式主要有:APP开屏及首页信息流广告,知乎阅读与书籍销售,Live、付费咨询的知识共享经济等,不过知识共享应该处于推广阶段,并未未收取中间费用。朋友圈依托于微信而存在,已知主要以基于LBS精准推送的广告为营收来源,不排除以后会有更多的盈利方案。微博营收主要分为广告和非广告,最新财报显示其中广告营收占比87%,广告形式有APP开屏、微博动态信息流广告,及与微博用户合作的推广收益分成。脉脉的商业化之路:会员增值20%、广告(80%)及招聘,据称其已基本实现盈亏平衡。根据新浪财经的数据:陌陌2017财年前三季度净营收9.3亿美元,净利润2.2亿美元,上年同期净利润为6150万美元,同比增长258%;最新市值48亿美元;而微博2017财年前三季度净营收7.72亿美元,净利润2.71亿美元,上年同期为7580万美元,同比增长257%,最新市值240亿美元。陌陌和微博2017财年前三季度收益接近,也都同时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市场估值却相差近5倍。可能的原因有:陌陌严重依赖直播的收益,其持续性未得到市场验证,而微博的广告营收在预期时间内能保持持续性地高增长;陌陌基于陌生人即时社交的场景,用户增长率呈下滑趋势,且大部分的用户粘性未能有更好地突破,而微博的用户量依然保持更高的增长率,且通过信息流的浏览能更好地控制用户粘性;陌陌基于IM即时通讯的应用环境,广告、增值服务的营收场景较为薄弱,变现能力不强,必须借助新的业务功能(如直播、游戏等)或商业模式作为突破口。2.3 增长态势艾瑞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社交广告规模为239.6亿元,预计到2019年将超过8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0%。移动端社交网民将占社交网民规模的85.9%,同比增长率为6.3%,中国移动社交网民占总体移动网民的比例接近90%,同比增长率高于全球水平,但仍为10%。艾瑞分析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趋于成熟,全球社交网民与移动社交网民的增长将逐渐接近饱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移动社交的发展需要从关注用户增量向关注用户存量转化,产品间的竞争将持续加剧。根据过往经验,用户对社交产品的需求会持续性地发生变化,需要通过产品功能的微创新,及亮点功能的差异化提升产品本身的竞争力;用户的移动社交习惯培养完成后,其对垂直和个性化的社交需求将逐渐显现出来,并可能形成新的蓝海。三、竞品分析3.1 战略层3.2 范围层3.3 结构、框架与表现层A.陌陌陌陌原本的产品定位应该是陌生人交友的IM聊天工具,但是在用户实际使用时,陌生人交友聊天无法高频,且陌生交友给用户极强的代入感,已很难实现基于IM社交的产品转型;所以陌陌的后期发展中,只能是抓住现有的用户并为其提供新的产品功能,相应地弱化即时聊天模块。而关于聊天功能:除普通聊天功能外,还支持发送红包、位置、音乐、密图、发起游戏,和腾讯IM产品相比,既有较好的聊天体验和完善的功能,同时又具备一些差异化的功能。作为陌生人社交产品,陌陌具备多个认识陌生人的入口:首页-附近的人——根据地理位置的远近呈现附近的用户;消息-好友-好友推荐——含查找搜索好友、通讯录/微信/QQ好友、推荐好友等功能;首页动态信息流/更多-附近的群组——;除了首页“附近的人”之外,其他的功能入口均较深;对于一款陌生人社交产品而言,认识陌生人的层级已经放到很深的层级了,不过陌陌当前的战略重心已偏向于留住现有用户并为其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陌陌已获取大量有粘性的用户,在具备用户的基数情况下,通过有选择的增加一些市场上经过验证了的热点社交功能;如狼人杀、直播、滑动交友等。通过此类的方式提高用户的活跃度和粘性,并吸引新用户,以提升产品竞争力,并拓展更多的变现方式。关于最新的改版:把feed流作为了首屏呈现,说明陌陌已由工具型社交完全转型为内容型社交;iOS标题由“MOMO陌陌-开启视频社交,用直播…”变更为“MOMO陌陌-视频社交直播平台”,说明陌陌转型为视频类APP的强烈意愿目前陌陌大的功能板块根据重要程度划分依次有:直播、附近的动态(含短视频)、IM即时聊天(含群组)、点点(类似探探)、游戏(狼人杀等)、语音电台、圈子等,功能较为庞杂,且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结很少,甚至很多独立的功能仅仅是共用一个用户信息体系,可能很多用户仅仅是使用该产品的少数几个功能而已。另外还有一个隐藏在设置里面的“到店通”功能——基于地理位置的店铺推广方式;但是可能效果并不理想。因初始产品功能定位IM的原因,导致后续产品功能叠加后APP整体界面布局较为杂乱;隐藏较深的功能不易被新用户发现,产品设计或运营行为可能存在一定的短期性,产品能及时跟进匹配其业务相关的热点功能。不过陌生交友的刚需和用户基数为陌陌提供很强的壁垒,能为陌陌提供很多的试错机会。UI和交互表现较为一般,更多以实现功能为主,但是会跟随其他社交工具如QQ等的最新交互动效。不过最新的版本来看,陌陌的视频直播转型已经较为彻底,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B.探探探探于2014年9月正式上线至今,仅在右滑抽屉栏增加了“朋友圈”功能,APP并未增加更多的附属功能,产品一直给用户一种简单轻巧体验;APP端在持续提升细节的优化体验,如元素间的交互方式、安装包大小、内容展现UI(内容优先级)等;在用户匹配上则投入了大量的后台研发资源,希望为用户提供精准的匹配效果;并通过大数据和用户行为分析,达到更精确的用户匹配效果,实现良好用户体验并增强粘性,提升品牌的竞争力。探探APP的整体框架的界面布局也和左右滑动的思维理念一致,左滑抽屉栏是用户中心与设置,右滑抽屉栏是朋友圈、私信等用户互动功能。整个产品交互较为统一协调,用户质量也较高,可能也会根据用户的特征做到用户质量层级的划分,进而实现更精准的关系匹配。探探已灰度发布会员功能,围绕滑动操作而延伸出创新的交互功能。不过产品在持续运营吸引用户的同时,新功能的拓展做的非常谨慎,尽量给用户一种稳定可靠的感知——这也是该产品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因。C.知乎知乎最近的改版把首页的标签变更为“关注”“推荐”“热榜”3个,相当于把上一版本(v5.4.1)的“动态”“热门”“发现”后2者的顺序做了对调;不过“关注”更强调迎合个体用户对特定内容的需求,而把“知乎Live”和“知乎圆桌”从原来首位的“动态”放入了现在的推荐模块。另外“关注”模块的内容更精准后,用户为了获取更多风格的内容也乐于使用另外2个标签页,从而提高了另外2个标签页的打开概率不过“Live”和“圆桌”功能放在“推荐”栏目下面虽然逻辑上更为合理,但是转化率肯定不如原来放在首页;而从最新版来看,知乎也增加了更多的广告展示位置,如开屏、feed流、评论等位置,甚至把广告融入了问答环节——联系到最近的一些知识变现领域的风波和所表现出的困难程度,知乎可能对广告采取了更大的宽容态度。知乎APP底部导航菜单栏根据不同的业务模块划分,最新版增加“想法”(短内容feed流)并放置于仅次于“首页”(原始的问答板块)的层级。可能因知乎的长问答的创作对用户的知识储备及能力要求很高,导致用户增长达到量级后,很多用户(特别是新增用户)的阅读压力及新内容的创作速度跟不上,从而希望通过短内容的方式留住原本不属于“知乎”的那一批用户——而且短内容的社交形态也迎合当前用户的诉求。而在“我的-更多页面”却未细分各板块的入口,而是以“我的创作”作为总的入口;反而是把“市场”的模块做了拆分罗列,说明知乎比较在意培养用户使用APP时产生付费习惯,为以后的知识经济的盈利方向和场景打下基础,从另一方面思考:可能知乎不希望或尽量减少第三方广告或用户会员增值服务的形式而盈利。而这一点从知乎的最新改版也能看出知乎的焦虑——一方面是影响用户体验但较为成熟的广告变现模式,一方面是迎合产品态度但存在变现压力的知识经济。新版iOS标题也由“知乎-互动问答,分享想法的知识…”更改为了slogan“发现更大的世界”,是否是意味着“想法”模块已完成种子用户的积累了呢?“夜间模式”的独立说明部分用户有在睡前阅读文本的习惯,学生群体也可能较多。 “更多”的UGC内容的菜单框架方式是以创作、收藏、关注纵向归类,而没有做板块的横向归类,此方式较为适用于问答、专栏、文章等3个模块;而作为短内容的“想法”模块则会存在一定的信息割裂感(“想法”的收藏及查看收藏的操作方式不够轻)——此项应该属于知乎的遗留问题,看其后续的解决方案。另,知乎会根据Android和iOS用户的定位与操作习惯,对两个版本的APP的交互功能做差异化的处理,值得后续产品设计时学习与研究。知乎的APP遵守Android和iOS各自基础的交互规则,但细节处又有创新,能给使用产品的用户带来无感知的优良体验。观察其历史版本的迭代发现知乎团队非常重视用户的反馈。D.朋友圈朋友圈功能与操作相对简单,以时间流的方式展示好友间的动态及其交互,发布功能仅支持一定的自定义功能,朋友圈的功能设计更偏向中庸(不是平庸),为了做到极强的用户操作的适应性,以的熟人关系社交链作为产品的前提条件。产品功能上支持单文本、图文、短视频的发布方式,交互体验可说是在业界做到最好,不过产品在可预见时间内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功能变化。因微信现在已是用户生活和工作关系链的维护工具,里面存在太多在不同场景下认识的或亲密或生疏的各种关系的好友,而朋友圈相对聊天而言又是一种更为开放的社交方式,导致用户使用该功能时对信息的传递存在顾虑并增加的用户的内容维护的成本;同时也导致用户使用朋友圈的频率下降,动态社交需求并未充分被挖掘。因微信本身的关系链属性,朋友圈作为一款不可被替代的社交产品功能,其商业化可能结合微信已有或后续新增的功能可扩展更大的想象空间。作为“发现”模块的第一入口,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微信的app图标和界面设计,始终给用户一种系统自带APP的感觉,产品的感官已深入人心。不过这样设计依然会有风险:会存在和用户一起变老的尴尬,虽然对很多用户来讲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更多创新功能对新生代用户的吸引力较弱。E.微博微博的首页为初始微博信息流内容,并提供一些快捷入口,首页提升了“热门”微博的优先级,因用户使用微博更多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微博的首页设计已由原先的用户主动获取信息逐渐向被动接受信息过渡,其做法更类似于今日头条。这让微博更像一个阅读类的偏向精准推送的定制化信息推送型APP,而不是类似朋友圈那样的具备较强社交属性的产品。除了微博的评论及粉丝行为外,微博用户之间的社交行为并不频繁。微博最近大的改版在“消息”模块,也是前一阵子被争议的最大的话题之一。这次改版重新整合了通知模块的功能并且单独区分了“聊天”模块,消息通知由原来的“@我的、评论、赞”合并为了单独的通知,这迎合了仅有少量通知的普通用户的产品体验,却对拥有大量通知的“大V”用户不友好(需要更多的操作才能达到目的)——从而引起了大V用户(内容生产者)的强烈不满。这样就产生了这样的一个思考:同一款用户端产品的设计,如何同时满足两类完全不同使用习惯的的人群(可简单区分为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消费者)?从这一次的改版事件来思考,我认为微博以后的产品设计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思考:为同一个APP提供2套不同个性化的布局方案以同时适用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消费者,并让用户选择其喜好的布局方案——因为微博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区分非常明显,这样做是完全可行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APP的臃肿;产品设计调研和用户测试的时候一定要覆盖到多个类别的完全不同的用户群体;虽然这次的改版微博的用户测试周期非常长,但是可能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测试人群覆盖不到位而导致的。另外一个角度,仅从呈现的内容思考,微信公众号、淘宝等产品的内容生产和消费其实都是由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消费者等不同属性的用户完成,只不过这类的产品不同属性的用户是以不同的产品形态去完成的;比如微信公众号平台、淘宝卖家及其他第三方工具等,从而有效地规避了此类的问题。但是微博却不可以这么做,这也对微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且这类的产品还一个尴尬:少量用户(2%的内容生产者)的不满发声能覆盖绝大部分用户(90%的内容消费者)的意见。本次改版也同时提升了微博的社交属性——聊天功能的单独呈现,从微博本身的意愿(加上通知方式的调整),微博应该是在提高普通用户的参与度,并同时尽量提高单用户使用时长,毕竟微博的变现还是需要通过普通用户来实现。某方面来讲,大V用户更多时候反而像是微博的合作者,微博的近期的一些动作也是收紧大V用户的变现实现,并为微博自身的创收带来有利的条件。微博整个产品的各功能板块的联结较为紧密,较多功能都是围绕微型博客的内容形态衍生而来,比如热门话题、榜单、热搜、城市等,然后再围绕这些衍生功能拓展新的符合该场景下的业务或功能;在不破坏原有用户流程的情况下,通过对微博话题的分类和运营实现了功能的归类,较好地掌握了产品功能的叠加和简易化操作的平衡点,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更完善的产品功能,形成较强的用户粘性,并且实现了和朋友圈的差异化。同时又对用户行为及使用习惯做到良好的细分,也方便后续的商业模式的扩展。微博的问答功能是以微博的形式作为顶级展现,可进入次级页面获得问答详情,发现栏目里面并没有单独的问答功能。从界面的设计来看,发现模块下的每一个功能均有专门的产品团队负责,并根据各板块的特点做了差异化的功能设计,但是整体的界面布局风格又较为统一。产品围绕微型博客的短内容形态而做的扩展性功能很多,但是界面的交互及内容的展现并不会给用户的使用带来压力,几乎所有的新功能都集合到发现模块;虽然“发现”栏目下的各板块功能很多,但各板块的展示形态依然以图文或短视频微博为主,更多的像是对微博动态信息流的分类,只不过在各板块界面增加相应的功能。发现模块主要围绕传统互联网环境下的:生活娱乐(游戏、电影、购物、美食)、投资理财(财经、房产)、低频需求(汽车、婚礼)各个模块,并选择性引入热点功能如直播等;主流用户进入到各功能页面使用相应的功能的情况可能并不多,但是通过首页的动态信息流或用户社交的行为,相应功能的UGC(或准PGC)内容的产生并不会受到限制。微博的商业化的解决方案目前(从市场估值和前景)看来算是非常成功,发现模块的各个内容基本都围绕原生微博形式而做扩展,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成本,且能提高转化率并实现新功能模块的引流。从内容的形态及功能定位上来讲,这也是陌陌很难做到到原因,进而直接影响了双方的市场估值。且通过与淘宝、支付宝等阿里系产品结合有力地提升了其产品生命力和变现能力。微博的功能已扩展至全生活模块,下一步应该是尽量做减法,整理各功能的优先级或者借助AI实现精准化的内容呈现;或转化新的业务形态如新零售等,才能走向更高的产品体量——但是产品本身信息流社交形态的限制,目前看来用户增长曲线将可能趋于平稳。如何平衡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消费者使用产品的体验也是微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F.脉脉2012年1月成立淘友网,直到2013年10月脉脉APP才正式上线。脉脉原本定位做职场社交和结识人脉的社交工具(其原本的设想是“生活用微信,工作用脉脉”),并非常注重人脉的扩散与连接,比如好友(或好友的好友)查看与互动等;现在已转向职场开放式社区平台。原来的slogan也由“打通职场人脉”转变为“职场舞台,机遇蓝海”,其初始的宣传语“工作版的微信”已被摈弃。目前参与行业或职场热点的用户及动态很多,而其原本的社交IM属性逐步被边缘化;脉脉已实现人脉和内容互相促进的发展方式。用户好友具备多种级别及对应的数据查看权限,引入六度人脉的理念,好友关系管理较为复杂,可通过好友的好友拓展人脉;且注重用户在现实环境下的信息,如行业、职位、个人征信(可关联芝麻信用、京东小白信用、甜橙信用、考拉征信)等,适合职场人脉管理思维。匿名模块(职场八卦)可选不同的匿名方式,如完全匿名、带公司信息的匿名、实名方式等,该板块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用户流量。关于匿名内容的信息质量,脉脉有一个十几人的审查团队,会对匿名八卦的内容是否与职场相关而进行简单的过滤。求职招聘模块作为功能的补充,也是用户在常规招聘渠道的一个补充,但是该功能并未放在很重要的层级,可理解成对现有功能及用户粘性的稳固。考虑到信息安全,用户发布招聘信息时需要获得职业认证。个人动态可以转发问答详情和专栏文章,APP没有单独的问答和专栏文章的板块入口,而是通过个人动态的形式实现内容的传播。另,脉脉发布动态时在以前的版本里可以发送随机红包(就像微信群的红包那样的),看动态的人可以点击领取红包并提现,现在这个功能已经取消了。可能是发的人感觉没达到想要的效果,抢的人也没有获得超越期望的满足,所以改功能才被取消。2013年10月上线至今,截止2017年12月25日应用宝的下载量740万,豌豆荚下载量470万,iOS7.3万评论量。从各大市场的下载数据来看,脉脉的用户基数依然处于缓慢成长的阶段,还未实现爆发式增长。而对于职场这一垂直细分社交领域,市场总用户量、频率都不如其他几款产品;这将给产品的商业化变现带来一定的压力,不过目前同类产品的竞争压力会相对小一些。3.4 SWOT分析四、总结目前国内市场上较为成功的几款社交产品,基础的核心功能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即时聊天工具(陌生、熟人),短内容的动态社交,长内容的弱社交,视频社交;除了即时聊天外,微博、知乎、陌陌直播的社交方式均区分为非常明显的内容生产方和内容接受与互动方(可理解为多点中心化弱社交平台),而陌陌动态信息流、知乎想法、脉脉内容的生产和消费方则无明显的差异(可理解为去中心化的社交方案):陌生人社交,有人是完全不够的,必须依靠平台吸引住用户,且让用户在平台持续产生有价值的内容。而对于非头部优质内容的生产与消费,目前来看只有基于熟人社交网络的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做的非常成功(不过腾讯系的中心化社交产品也并没有做的非常出色),基于陌生人的非头部优质内容社交形态还有陌陌的“附近动态”,但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很期待在这一个细分领域出来一个现象级的产品。本文由 @半游子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来源:新浪科技(四) 社交应用截至2020年6月,微信朋友圈使用率为85.0%,与2020年3月基本持平;QQ空间、微博使用率分别为41.6%、40.4%,较2020年3月分别下降6个百分点、2.1个百分点。图 36 典型社交应用使用率2020年上半年,社交市场格局稳定,部分产品仍在摸索创新点。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交平台在国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社交市场总体格局稳定,细分领域持续探索创新。微信朋友圈、微博等主流社交平台长期占据大部分流量,并通过不断丰富短视频、电商、本地生活等服务,构建完善的流量闭环和服务生态。面临市场空间有限的问题,部分社交应用将挖掘小众群体的独特需求作为创新的立足点。为满足“Z世代 ”的个性化需求,部分社交应用企业针对细分领域的社交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探索新技术、用户代际新变化带来的机会,努力寻求创新突破。2019年超过50款社交产品陆续发布 ,2020年上半年又有一批新细分社交应用上线,如阿里巴巴推出真实社交产品“Real如我”等。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交平台在国内外信息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通过国内社交平台,我国网民及时了解国外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形势。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博主将当地的疫情发展情况以图文、视频的形式分享到微博上,成为国人了解海外疫情发展的重要窗口。截至2020年3月,海外微博用户累计上传192万条疫情相关视频,覆盖五大洲、36个国家,播放量超过758亿次 。二是通过海外社交平台,我国网民、企业积极展示中国形象。反映我国抗疫战斗的视频、新闻等在国外社交媒体广泛传播,为海外网民了解我国抗击疫情的真实情况提供有益帮助。我国网民自制短片《武汉莫慌,我们等你》被翻译成10国语言版本,在海外社交平台进行传播,分享中国经验、讲述中国故事;我国出海企业在脸书、推特等社交平台上宣传抗疫援助,提升中国品牌影响力。
“不看颜值”、“爱学习”、“撸猫”......Z世代身上有许许多多的不一样。Z世代泛指出生于1990年中叶至2000年后的年轻人。他们是互联网快速崛起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行走于潮流的前线,但同时也令很多人难以捉摸。该报告基于Soul近半年的数据,收集超2万份调查问卷,参考权威互联网数据平台公开披露数据,经过用户调研、产品数据、用户内容和外部数据的整合研究,解析了Z世代年轻人们独特的社交习惯和心理。报告显示,即时通讯类社交应用已无法充分满足年轻人的社交需求,Z世代用户是寻求“灵魂”认同的一代,只有10%的Z世代交友看重颜值。此外,Z世代用户通过内容生产和内容消费展开社交,并构建了富有Z世代特色的线上社交生态。作为新一代社交网络的代表,Soul在满足年轻人合理社交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社交+内容”的正向引导帮助年轻人收获丰富有趣的社交体验。兴趣广泛的新新人类报告显示,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十年恰好覆盖了Z世代年轻人的成长期。由此,Z世代的年轻人也被称为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大部分Soul用户都属于年轻新潮的Z世代。根据Soul对用户进行的调研显示,约80%的用户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约40%用户每天花费至少6小时上网。信息化的时代让年轻人开拓出了更多兴趣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具有科普教学意义的文史哲类话题排在了休闲娱乐类的影视综艺、游戏、动漫类话题之前。报告进一步解析了Z世代独特的成长背景下,对社交的渴求。Z世代作为独生一代,渴望得到同龄人的理解和倾听;与此同时,面临日渐沉重的升学、考研、求职等压力,他们更习惯于遨游在移动互联网的世界中,寻找志趣相投的年轻人。世界很大,他们需要新的栖息地根据Soul对用户进行的调研显示,约90%的用户希望通过社交应用扩大自己的交友圈,同时超过半数的Z世代用户认为,微信和QQ无法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报告分析,即时通讯类应用虽然提供了有效便捷的沟通的功能,但该类应用难以帮助年轻人快速有效地拓展交友圈和找到同好。因此新一代社交网络的出现能吸引现阶段需求不满的用户,实现细分领域之间用户的迁移。根据报告中用户使用社交应用的原因显示,约半数的年轻人希望能找到兴趣相同的人和浏览有趣的内容。报告分析,Z世代的年轻人渴望更多元化的线上体验;他们憧憬看见更大的世界,遇见更多兴趣相仿的同好和玩伴。对于前卫的Z世代而言,社交应用已不局限于人与人的交流;他们还希望进行内容消费、关系拓展、放松解压。由此,年轻人希望有新的栖息之地催生了类似Soul等新一代社交网络的诞生。向只看脸的线上社交Say No在用户心理方面,调研显示,Z世代的社交选择已颠覆了传统认知:超过70%的用户认为线上交友最重要的是三观或兴趣一致;仅有10%的用户表示颜值是重要的标准。Z世代的年轻人已然拒绝了盲目看脸的线上社交时代,告别了唐突的搭讪和尬聊。报告指出,Z世代通过内容生产和内容消费展开社交,同龄人之间的互相欣赏和共情作用为Z世代开启自然的社交通道。新一代社交网络Soul等帮助Z世代开启了属于他们的社交模式,通过对UGC内容的合理引导和产品研发的智能内容推送,促使Z世代的年轻人在内容消费的过程中自然地找到三观和兴趣相符的朋友。通过连接有趣的人和内容,Soul平台上的社交话题和场景自然而然地被建立了起来,同龄人们互相欣赏,在健康的彼此吸引中展开社交。要诗与远方,也要铲屎撸猫在用户行为方面,据统计,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最爱记录生活、展示才艺。分析发现,友好轻松的线上环境让年轻人得以敞开心扉,在虚拟世界中与人讲述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报告罗列了Soul用户帖中的高频标签。其中,文艺类标签居多,如摄影、吉他、电影、旅行、文学等。在放松的线上场景中,年轻人展示了他们诗意而又充实的“灵魂”。有一只猫,狗在身边已经成为Z世代生活的常见现象。根据调研显示,超过40%的Z世代用户拥有一只及以上的宠物,约50%的Z世代用户虽然没有宠物,但渴望拥有。一方面,Z世代的“铲屎官”们热衷于分享可爱的萌宠照片和有趣的日常片段;另一方面,Z世代萌宠饲主们也满足了其他用户“云吸猫/狗”的需求。消防员、医生、民乐组合…大隐隐于SoulSoul中的UGC内容是Z世代用户的精神食粮。报告通过关键词检索和热度分析发现,新一代社交网络上的用户内容不仅丰富有趣,而且弘扬了传统文化,极具正能量。研究发现,Soul用户中不乏人民警察、消防员、医生等令人敬佩的群体。在短暂告别工作的疲惫后,他们在Soul上分享自己的点点滴滴,通过朴实的文字记载着他们的心路历程。在浏览这些平凡英雄的故事时,Z世代的年轻人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默默无闻的艰辛和伟大,年轻人在被他们的精神所打动的同时,也通过朴实真诚的评论向这些默默无闻的平凡英雄致敬。与此同时,这些平凡英雄身上散发出的勇敢、乐观、坚韧和无私更为广大年轻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另外,Soul的广场上还拥有丰富的用户才艺展示。在众多的才艺展示中,有一个品类广受年轻人们的喜爱:国粹艺术。古筝、水墨画、京剧......Soul的用户们在挥洒才情的同时也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有奇思妙想者,结合了国粹艺术和潮流文化,通过传统民乐的方式呈现流行歌曲,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将传统与新潮相融合,创造出了最具Z世代特色的“新潮民乐”。新一代社交网络已逐渐建立起了积极、健康的内容生态。年轻人在欣赏优质帖子的过程中,不仅能陶冶情操、放松身心,还能领略饱含正能量的人物精神和励志事迹,收获有益有趣的线上社交体验。从报告可以看出,社交行业已迈入成熟期,年轻人更希望能在活泼生动的线上场景中拓展关系;年轻人也更倾向于在社交平台上发表心情感悟、日常记录、才艺展示,在生产内容和消费内容的过程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海量的用户原创内容不仅包含了年轻人日常生活中的阳光幽默,也展示了年轻人多才多艺、弘扬传统文化的一面。据了解,Soul是基于心灵的新一代智能社交网络平台。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善意平等地自我表达,发现可以深度交流的好友。Soul App通过“智能匹配算法”一键推荐用户可能喜欢的人和内容,帮助用户随时随地和聊得来的朋友沟通交流,提升每个人的生命质量,让个人更幸福,社会更加和谐美好。Soul相关负责人指出,“对年轻用户来说,社交平台的氛围非常重要。Soul在年轻人友善交友、互帮互助、发扬传统文化、践行公益等方面,都发挥了正向引导作用。”Soul的愿景是打造新一代平等、善意、高效的智能社交网络。Soul打造了全新的线上社交体验,目前已有数千万的年轻人在Soul上分享生活和表达善意,更有不计其数的小伙伴在Soul上相遇,成为了真正的朋友和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