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社会政策史研究要有整体性视域入告孔子

社会政策史研究要有整体性视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政策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政府政策,其实施对增进民生福祉、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因此,社会政策史研究一直是历史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板块。近年来,社会政策史的研究内容越来越丰富,方法路径日益多样化。研究者们对社会政策的关注由点到面,由浅入深,从关注社会政策组成要素各自的模式到探索组成要素各自模式的具体实践形态,较为深刻地展现了社会政策的多重面向、实践逻辑。社会救助是社会政策中兜底的部分,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和安全网,对于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以及稳定社会秩序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社会救助事业逐步发展并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思考。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冬梅所著《新中国70年社会救助研究》(以下简称《70年社会救助研究》)于 2020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新中国社会救助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该书是著者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救助的历史考察和历史经验研究”的结项成果。通过探讨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困难群体的情形与特征,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社会救助功能、方式的认识,新中国成立后预防性社会政策对社会救助的支持作用,新中国各历史时期社会救助的制度与实践,以及新中国社会救助的绩效与经验等,《70年社会救助研究》较全面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救助的面貌,在研究路径和方法上,多维度地体现了著者研究视域的整体性。整体性“通常是指事物内在的连贯性、有机性或系统性”。就历史研究来说,整体性至少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宏观性,即重视对历史逻辑的思考;二是全面性,即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历史面相;三是系统性,即不把研究对象看作孤立的内容,而是看作一个相互作用统一整体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整体性是历史研究者一贯秉持的准则,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历史性考察或规律性探讨,已成为历史研究的优势。《70年社会救助研究》从研究视野、逻辑与方法等方面努力展现了历史研究的整体性原则。总体看来,该书不仅在推动社会救助史的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价值,而且对推进社会政策史研究的发展有所裨益。一、社会政策史研究要有宏观的历史视野改革开放后,包括社会救助史在内的社会政策史研究,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逐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的。《70年社会救助研究》从两方面展现了研究者的宏观历史视野:第一,《70年社会救助研究》关注时间维度上的整体历史性。作者开篇就对社会救助制度进行了溯源:“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社会救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无论人类社会处于那个发展阶段,自然灾害的发生、先天生物性因素的差异都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社会的相对贫困都是存在的。”接着将时间逐步推进,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这就展示了制度变迁的历史承接性、创新性。通观《70年社会救助研究》全书,历史整体性的关照还体现在各部分内容中。毛泽东曾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提出:要“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这事实上道出了把握历史研究整体性的路径。在《70年社会救助研究》的五部分内容中,著者都循着这样的路径,首先将其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例如,在著作第四章“社会救助制度与运行”的写作中,著者对“1949-1956年‘综合治理式’社会救助制度与运行”这一节的处理,首先是对社会救助制度形成过程的考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救助制度是在什么样的时间、空间产生和发展的,比较完整地呈现了“原因—过程—结果”的历史逻辑和发展理路。第二,《70年社会救助研究》也关注资鉴性的现实关怀,将古今贯通。中国史学历来注重历史对现实的资鉴功能,“作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为对象的国史研究除其具有史学的一般规律性,更有其特殊性,尤应注重资鉴当世之功能”。社会政策史研究与社会发展、民生建设密切相关,涵盖政治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其研究的现实资鉴性更是明鲜。《70年社会救助研究》首先在“绪论”部分阐释选题缘起时,把现实意义放在学术价值之前,突出强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救助史研究“对今天的社会救助工作和社会建设事业提供重要借鉴”的应用价值。在考察新中国成立70年各时期社会救助制度及其运行时,也非常注重总结社会救助制度安排和社会救助举措的基本经验。例如,在对1957-1977年城市社会救助运行进行分析时,认为“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具备强大的财政实力,可以单方面给与弱势群体数量可观的款物,但长远来说,这样无论对国家还是弱势群体自身的发展都是不利的。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在这方面,计划经济时期帮助弱势群体就业的做法是有参考价值的。”在著作的最后一部分,著者更专门从思想指导、物质支持、政府主导作用、组织系统构建、综合治理路径等方面总结了新中国70年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经验,梳理出70年社会救助的“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二、社会政策史研究要构建辩证的逻辑体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联系是事物及其内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普遍联系也因此成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灭方面去考察的。”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因果联系则是事物普遍联系中的重要一种。因果之间既有先行后续,又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研究任何事物,只有置之于和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正确把握其因果联系,才能反应其真实面貌。《70年社会救助研究》循着社会救助制度建构与运行的因果链条,从“背景—认识—制度—实践—经验”五个层面构建了课题的结构体系。著者首先对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国情与困难群体的状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其次对党和政府基于各时期的国情与困难群体状况与影响而得出的关于社会救助问题的认识予以了考察,再次,对党和政府基于各时期对社会救助认识而建构的社会救助制度及其运行予以了研究,最后对各时期党和政府实施社会救助的经验进行了思考。国情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结果导向是制度与实践的产生,经验又来源于实践。这样,著者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构建的全面结构体系,使新中国70年社会救助建构与运行的整体面貌得以呈现。三、社会政策史研究要顾及理论的系统性马克思主义强调,“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反对孤立、片面地观察和解释个别社会现象和问题。这就是说整体性原则要求学术研究要有系统思维。这对于社会政策史研究的启示是,考察包括社会救助在内的社会政策的任何一方面内容,除了对这部分内容本身要进行全方位把握外,更重要的是要将它置于社会政策乃至社会建设的大范围中去考量。换句话说,社会救助研究不能拘泥于社会救助自身,不能就社会救助言社会救助,还需要有更为宽泛的系统性研究视野。只有跳出社会救助看社会救助,才能看清其“庐山真面目”,对社会救助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才能获得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目前,社会政策史研究中,也有不少学者尝试运用系统性思维,以改变传统单一的研究模式和历史研究中那种割裂整体、过于细化的“碎片化”研究取向。但就事论事的研究大量存在,以往对社会救助的研究亦如此,很少将社会救助放在社会政策大系统中考查。《70年社会救助研究》则专门用一章考察了新中国70年各时期预防性社会政策及其对社会救助的支持作用,这是在包括社会救助史在内的社会政策史研究中鲜有的创新。社会政策是指“通过国家立法和政府行政干预,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的一系列政策、行动准则和规定的总称”。一般来说,社会政策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服务,以及针对家庭需求的社会服务,尤其是对老、幼、病、残者的福利服务。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其他社会政策对社会救助有着重要的支撑功能。《70年社会救助研究》用不同路径和表现手法呈现了改革开放前后社会政策对社会救助不同的支撑作用:首先具体阐释了公益性教育制度、普惠性医保制度、广就业泛福利制度对改革开放前预防困难群体出现、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重大作用和对当时社会救助的支撑功能;其次,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了改革开放后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如何在改革的不同阶段对社会救助发挥不同支持作用。让我们在对比中、从一个角度理解了为什么改革开放前社会救助在社会政策体系中仅仅扮演“补漏拾遗”的“小角色”,而改革开放后社会救助制度成为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的、保民生和促公平的托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总之,《70年社会救助研究》系统梳理了新中国70多年来社会救助制度的历史变迁,全面考论了新中国70年来关于社会救助的认识、制度、实践,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救助的得失,思考了其发展经验,而且对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如何创新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是作者多年对社会政策史研究视野、方法与路径深入思考的结晶,为社会政策史研究的创新做出了有益探索。诚然,《70年社会救助研究》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提升之处:在资料运用上,如果能够补充一些档案资料和口述史资料显然会使行文更鲜活;在内容安排上,在宏观梳理之外,多增加一些个案研究,内容必将更充实;在观点提炼上,个别论点的表述和论证尚有进一步斟酌、打磨的必要。今天,包括社会救助在内的社会政策研究,将会随着民生保障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2019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2020年2月民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印发《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方案》的通知”指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道防线,事关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能否如期脱贫。”要“坚决履行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治责任,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编密织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切实做到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坚决打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攻坚战。”在社会救助等民生保障制度担当关涉全面小康等重要“政治责任”的情况下,社会政策史研究自然也需要不断发展、深化,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直接而有益的借鉴。(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化而为虫

审稿超快的国内期刊汇总,快来Pick一下!

时间如此宝贵,投稿时不我待,审稿遥遥无期,毕业望尘莫及!这是很多已毕业或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投稿前最担心和最焦虑的事情。为了帮助大家在这个环节尽可能节省时间,做到心中有数,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一下那些审稿周期较短,审稿速度较快的杂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之前做过一期生物医学类SCI期刊(审稿超快的SCI期刊汇总,总有你需要的!)、一期药学类SCI期刊(审稿超快的SCI期刊汇总,第二弹!)一期食品科学与技术类SCI期刊(审稿超快的SCI期刊汇总,第三弹!)以及一期SSCI期刊(审稿超快的SSCI期刊汇总,收藏备用!),今天我们做的是国内期刊专题,后续会继续分享各个专题审稿速度快的期刊,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哦!1、技术经济《技术经济》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主办的全国一级学会的学术期刊,月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11-1444/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002-980X,邮发代号为80-584。 收录数据库:北大核心、CSSCI。北大核心北大核心是学术界对某类期刊的定义,一种期刊等级的划分。它的对象是,中文学术资讯网类期刊,是根据期刊影响因子等诸多因素所划分的期刊。北大核心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确定的。确认核心期刊的标准也是由某些大学图书馆制定的,而且各学校图书馆的评比、录入标准也不尽相同,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从影响力来讲,其等级属同类划分中较权威的一种。是除南大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以外学术影响力最权威的一种。CSSCI 简单来说:CSSCI就是中国版的SSCI。由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研制。1997年,南京大学提出研制开发电子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改想,并于1998年被作为重大项目在南京大学正式立项。1999年该项目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998年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决定合作研制CSSCI,至2000年5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998年)光盘正式出版发。该数据库选用了我国大陆出版的中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期刊496种,该数据库的出版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缺乏定量、科学、客观评价方法和手段的困境,填补了国内外的一个重要的空白。CSSCI系统可提供我国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校、地区乃至学者个人的发表论文数量,期刊、论文、学者个人被引用情况,以及各种排序,由此可定量评价研究机构、高校、地区、学者个人的科研生产能力、学术成果、学术影响,评价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地位。收录范围:主要刊登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学术论文。主要栏目有:技术与创新管理、产业技术经济、区域技术经济、技术经济理论、技术经济分析、技术管理、创业管理、可持续发展、可行性研究、项目管理、价值工程等。网友评价:审稿周期快,1-3个月左右。2、水土保持研究《水土保持研究》创刊于1985年,双月刊,中文版,属地球科学类期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办。收录数据库:北大核心、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CSCD  简单来说:CSCD就是中国版的SC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承建开发。CSCD第一版(1996)收录期刊315种,第二版(1997)增加到582种,后又经过几次扩充,2000年收录1500种。该系统全面参照美国“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的编制体系,它按照“二八规律”(即80%的主要文献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粼选了我国40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具有较高水平和编辑质量的核心期刊。利用本库可以查找核心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及引文,更重要的是其评价功能,利用其引文数据可评价个人、实验室、学术机构的学术水平与学术地位,评价期刊质量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受国家科技部委托,按照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期刊引证报告》(JCR)的模式,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结合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在中国出版的1405种科技期刊作为统计源期刊,选择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平均引用率、基金资助论文比例等十几种期刊评价指标,利用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十几年积累的丰富数据,编辑出版了《2001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这对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期刊编辑部和科研管理部门能够快速地评价期刊,客观准确地选择和利用期刊提供了依据,也为广大科研人员和科技期刊客观了解自身的学术影响力,提供了公正、合理、客观、科学的评价依据。收录范围:水土保持相关研究,包括:土壤侵蚀、旱涝、滑坡、泥石流、风蚀等水土流失灾害的现状与发展动态;水土流失规律研究、监测预报技术研发成就与监测预报结果;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与效益分析;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计算机、遥感工程、生物工程等边缘学科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在水土保持科研及其实践中的应用;国外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持研究新动态等。网友评价:审稿速度快,从投稿到录用大概1-2个月。3、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87年创刊,现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8年)》A刊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年报》Q2区期刊。收录范围:智库专稿、逻辑与科学方法论、能源与环境经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等。网友评价:审稿1个多月,版面费2500左右。4、世界地理研究《世界地理研究》杂志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学报级学术期刊,创刊于1992年,目前是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也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收录范围:世界政治与经济地理理论及实证研究;全球经济联系和经济要素空间运动规律;世界各国区域发展、城乡建设、生产布局、产业结构变动理论与实践;世界热点地区形成的地理背景分析;世界地理教育改革和世界各国地理学发展动态等。网友评价:审稿1个月左右,版面费2000-3000元。5、西南金融《西南金融》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主管,四川省金融学会主办的金融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入选2004版、2011版和2017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8年11月,被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评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收录范围:政策研究、银行管理、风险管理、证券与保险、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金融与法律、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区域经济等重点栏目,为广大经济金融科研工作者和金融机构实务工作人员提供论战的前沿阵地。网友评价:审稿1个月左右,不受版面费!以上是5本审稿周期较短,审稿速度较快的国内期刊。后期我们会继续推出各个领域、审稿超快的国内期刊汇总信息,希望大家持续关注哦!

蹩蹑为仁

聊聊论文投稿的策略

目前,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仍是绝大部分高校对研究生毕业的要求之一。很多研究生都戏言,“自己的论文不是被拒稿,就是在被拒稿的路上”,感觉发表论文“很难”。一篇论文能否顺利发表,文章本身质量至关重要,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投稿时自然能引得编辑青睐。除了论文质量之外,还有一些方面,也影响着论文投稿成功率,这就是我们在投稿时要讲究的三点策略。策略一:论文标题要新颖,要有趣 一个新颖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亮点。题目是文章的总纲,是反映论文最重要内容的词语的逻辑组合,是一篇论文给读者和审稿人的第一个重要信息。编辑一定是先看论文的题目,题目新颖生动,便有兴趣继续往下看。如果题目陈旧,便索然无味,论文估计也就被“毙”了。如何让论文题目新颖,简炼,有趣?一是多关注所在研究领域内包括交叉领域的一些重要期刊近年来发表的论文,二是关注目标刊物近年来发表的论文,将这些期刊近两年的目录重点研读,仔细揣摩,了解这些论文的题目是怎么拟定的,包括结构、字数以及如何概括了文章内容等,从中发现编辑的“口味偏好”。比如,在《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2期,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试点”何以失败?——A市生活垃圾“计量收费”政策试行过程研究》,就比较新颖且简洁,明确的概括了文章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又如,《社会》2019年第2期,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一把尺子如何“量到底”:基层治理中的制度硬化——以一个城市更新试点项目为例》,同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不晦涩难懂。策略二:选择期刊有讲究 论文完成后,往什么刊物投稿以及如何投稿?这既要做到有的放矢,也要讲究策略。很多人认为,是先确定刊物再写稿,其实有一定道理。先确定期刊,不一定是要确定某个期刊,可以确定某几种期刊,或者想发表什么级别的刊物,这样才能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有的放矢。如果一开始就决定,要“冲刺”发表高水平论文,那么,在检索文献时,就要瞄准领域内重点期刊的文献了。我们平时肯定有所关注,即发表在顶级刊物上的论文参考文献,往往是来源重要期刊的文献或者知名学者的论著。另外,一定要仔细阅读所投刊物的《投稿须知》,看看目标期刊对论文的基本要求,比如字数等基本要求,有些期刊对稿件字数有较为明确的要求,规定了最低字数要求或者最高字数要求,符合论文字数超过或者低于该期刊的要求,则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录用可能性。如果检索不到目标期刊的《投稿指南》,下载1~2篇目标期刊的最新论文参考即可。同时,要多揣摩目标期刊的论文风格,在论文的结构上、语言风格上,向目标期刊靠近。有些刊物会在官网或者某一期发出本年度的重点选题范围,如果所撰写论文在选题范围内,也能增加论文录用的概率。在投出稿件之前,尤为重要的一步,就是要严格按照目标期刊的用稿要求,从论文框架、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方面进行对照性的修改和完善。比如,在论文框架方面,就引言这一部分,不同刊物就会有不同的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不会在期刊的“征稿通知”里明确标明,但是通过阅读该刊物的论文,就能大致了解。有些刊物的引言,就明确的是“0引言”这种形式,有些刊物就不是此类形式。又如,摘要部分,有些刊物在明确要采用结构性摘要,即”【目的/意义】.....【方法/过程】......【结论】“等,有些刊物则无此要求。有些刊物明确要求摘要不能超过300字,有些又要求不能低于300字。引用的文献在论文中应具体标明,并在文后列出参考文献。大部分期刊都规定引用的文献需要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但有些期刊,如《政治学研究》,则要求以脚注形式标注参考文献。这些细节都要注意。也就是说,论文的写法要符合刊物的风格和具体要求,可以通过目标期刊的《征稿通知》或者研读新近发表的论文来了解这方面的信息。总之,在投稿甚至是论文撰写之前,对目标期刊的风格有所了解和熟悉,做到有的放矢。策略三:把握恰当时机与编辑沟通 稿件投出去后,作者盼望审稿意见的心情更加迫切,希望能被录用并且早日安排发表。实际上,每个期刊都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稿件处理流程和环节,包括稿件的三审制度,对稿件编辑加工的三校一读制度以及出刊印刷前请作者最后一次校对等。对这些环节作者如果能了解一二,对自己的论文何时审阅、何时会有审稿意见、何时能够出版,就能做到大致心中有数。现在很多都开通的网络投稿系统,一般在投稿系统能看到审稿进度。因此,只需要关注投稿系统即可。如果时间明显延迟了很多,比如投稿后一个月还是初审,又如外审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月还未变化,则可以致电给编辑部,礼貌的询问下文章进展情况。如果所投刊物尚未开通投稿系统,通过电子邮箱投稿,这就需要与编辑部沟通,了解编辑部对稿件的处理进度。一般情况下,可以在投稿后一个月左右,致电编辑部询问稿件状态。大部分期刊会在《征稿通知》里注明刊物的审稿时长,目前大部分期刊的审稿时间都是3个月,如果三个月没有回复,则自动视为拒稿了。部分刊物的审稿时间相对较短,也会承诺在45天、20天,1个月,甚至1周内给出意见。在此阶段,切忌沉不住气。稿件投出三五天,就迫不及待的给编辑打电话询问进展。须知,越是高质量期刊,越“不缺”稿子,有些期刊的年投稿量都要过万了,编辑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如果贸然致电催稿,效果很多可能适得其反。来源:社科学术圈作者:大刘老师

敢问何故

第十五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在郑召开 国内外专家纵论社会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河南日报客户端 刘红涛“中国的社会政策正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社会政策正全面融入社会各个领域,新时代社会政策研究将在社会发展中大有可为。”8月3至4日,第十五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郑州召开,来自国内外70余家高校、科研机构的1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绿城,纵论社会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社会政策研究在社会治理、养老服务等方面实践与展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杨团长期从事社会政策研究,她表示,中国的文化传统、价值理念和政策实践是理解中国社会政策的关键所在。在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社会和谐与社会权利等价值理念的引领下,社会政策正全面融入社会各个领域。“中国的社会政策效用明显,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大有可为。” “中国的社会政策正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李秉勤教授认为,西方国家传统的社会政策理念正面临各种挑战,不得不反思和调整自身的社会政策,中国在社会政策各领域的成功经验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思考。浙江大学林卡教授提出,中国的社会政策在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经济、组织和理念基础。新的社会政策应该在底线思维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公平正义,注重社会政策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等议题,满足不同群体的切实需求,更加关注中产阶层的需求。美国佩斯大学终身教授陈社英表示,社会工作的质量提升意味着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结合和创新发展,也意味着社会工作学科和教育的全面革新,并能够为新时代的社会平衡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实现做出贡献。 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南开大学教授关信平认为,社会政策研究中的价值理念非常重要,但要注重研究的理论性和科学性。社会政策学科建设应在各个高校、科研机构和学者们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最终形成更加科学系统的学科构成。随着老龄化不断加剧,养老问题成为参会者讨论的热点。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丁建定教授在养老服用方面颇有研究,他认为,应进一步明确居家养老服务在社会养老服务中的核心地位,更加重视专业养老服务的价值,按照功能整合并优化居家养老资源,加快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性政策体系,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责任,强化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积极发展老龄产业。“要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体系融合发展”。云南师范大学毕天云教授提出,养老保障是资金保障与服务保障的有机统一,并且服务保障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需求越来越迫切。“应积极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基本原则在于以老人为本、政府主导、利益平衡和循序渐进,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体系融合发展。”……据悉,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共同主办,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与河南农业大学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承办。为期两天的论坛共开设两个主题报告会、六个分论坛、两场系列讲座,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我国社会政策发展历程,聚焦新时代的社会政策走向、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和跨学科的研讨交流。编辑: 马小刚

书也

成为优质审稿人,一定要避免这五大雷区

◎ 科技日报记者 唐芳“如果您曾经担任过审稿人,我要说一声谢谢!感谢对同行评审的付出。”在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学术及编辑部事务经理滕丽艳看来,同行评审的核心与基石是信任,同行评审是作者、编辑和审稿人三方基于对彼此科研素养、职业道德以及学术诚意的信任而进行的重要学术活动。9月21日至25日是国际同行评审周,今年主题为“信任与同行评审”。该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旨在强调同行评审在保证科研质量、促进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施普林格·自然集团24日傍晚特别推出专题直播研讨会,围绕“同行评审中的道德伦理和诚信”和“如何成为优质审稿人”,滕丽艳与《自然》杂志高级学术编辑夏玚进行了讨论。>>>>《自然》杂志如何对待投稿夏玚现任《自然》杂志的高级学术编辑,主要负责社会经济、环境政策等相关稿件审核。她在直播中分享了《自然》及子刊的审稿流程。《自然》杂志收到投稿后,按照主题分配1-2位编辑进行初审,决定是否送审。如果送审,编辑一般选择2-4位审稿人,多学科交叉的论文将邀请4-6位审稿人。大约两周时间,审稿人会将审稿意见反馈编辑。接着,编辑进行二审,决定文章是大修、小修或拒稿,并将梳理后的审稿意见返回作者。作者根据审稿意见修改后再回复编辑。“经过若干轮修改,理论上已接收的文章还要请作者进行格式调整或图表校正,检查无误后会被正式接收。”夏玚说,“对研究方法存在严重漏洞,数据或方法无法支撑结论的文章,编辑会选择拒稿。”>>>>优质审稿人这样炼成“我们会对审稿人‘利益冲突’进行初步筛查。”夏玚说,要求审稿人与文章作者近五年内没有合作发表文章或共同申请项目;避免双方来自同一学院。挑选负责、高效的审稿人是编辑的共同目标。通过《自然》杂志的内部数据库,编辑能够查看审稿人是否帮期刊审过稿以及审稿次数和用时,以此考察审稿人是否及时高效。在夏玚编辑看来,书写公正客观、保持礼貌和专业理智,在指出问题的同时最大程度给予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用严谨证据支撑审稿意见中的观点或态度,才能称为“高质量、有价值的”审稿人意见。《自然》杂志的审稿人还要对文章进行技术层面的评价。包括文章是否具有原创力,是否符合《自然》杂志读者群兴趣,研究方法是否正确,数据质量如何等。对语法和书写方式层面的要求包括,文献引用是否准确,介绍部分的表述是否清晰可读等。“《自然》杂志及其子刊没有外部评审委员会,这可以保证编辑每一个决定的公正客观。”夏玚表示。>>>>同行评审中要避免5个“雷区”“同行评审是回馈科研界同仁的重要方式。”滕丽艳表示,每一篇科研论文的发表背后都是若干审稿人的付出。他们肩负“守门人”的角色,捍卫着科研质量和科研诚信。滕丽艳介绍了审稿人如何避免在审稿中不经意间踩到5大“雷区”:利益冲突、保密性、智力窃取及抄袭、隐性偏见与歧视、及时性。利益冲突可能干扰审稿人对文章的客观判断,应主动向编辑披露或拒绝审稿邀请。利益冲突类型包括,文章的发表会给审稿人带来经济利益或损失,审稿人与作者是竞争或合作关系、是好友或师徒关系等。审稿人应对文章内容严格保密,文章发表之前不能与编辑之外的任何人讨论。私下将文章交给自己所在实验室的博后审稿也是不被允许的。保密性要求旨在保护论文作者的知识产权。智力窃取及抄袭是一类学术不端行为,指审稿人从文章中窃取创意或想法,并运用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或故意延迟审稿流程,待审稿人自己的文章发表后再给出审稿意见。滕丽艳提醒,“审稿人能够提前看到未发表的文章,但请不要滥用这个‘特权’。”审稿人对作者国籍、单位乃至性别存在偏见或歧视,与作者持完全对立的科学立场,那么也请拒绝审稿。接受审稿邀请后,审稿人有两周时间审稿并返回审稿意见。因故无法在相应时间完成,也应声明或拒绝审稿,避免不必要的出版周期延长。“编辑会充分尊重审稿人的意见和时间。通常情况下,审稿人拒绝审稿邀请,也不用担心丧失下一次的审稿机会。”滕丽艳说。滕丽艳表示,除了付出,审稿人亦有所获益。如了解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提升和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写作发表能力,提高在学术界的能见度和影响力等。来源:科技日报编辑:张爽审核:王小龙终审:冷文生

有亲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国际期刊审稿人培训”在北京成功举办

2019年8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和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Taylor &Francis Group)共同主办的“国际期刊审稿人培训”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成功举办。共有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74名学者参加本期培训。此次培训由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期刊与成果评价研究室承办,研究室余倩主持。(图:培训现场)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出席了开班仪式并讲话,为了让更多的国内优秀学者进入国际优秀期刊审稿人队伍,评价院组织了此次专门针对中青年优秀学者的国际期刊审稿人培训,旨在通过培训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帮助科研人员学习国际知名期刊同行评议的做法,了解国际期刊审稿人的职责和道德规范,培育潜在的国际期刊审稿人,协助科研工作者走出去,为提升我国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做出努力。荆院长强调,本次国际期刊审稿人培训是要建立中外学术之间的联系,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这项工作意义重大,也是跨时代的。(图: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的同行评议项目负责人戴安娜·马歇尔(Diana Marshall)博士介绍指出,泰勒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为中国学者与国际期刊搭建一个桥梁,为中国学者提供成为合格国际期刊审稿人的机会,更希望通过此次培训搭建一个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图: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同行评议项目负责人戴安娜·马歇尔博士)来自泰勒安娜·马歇尔博士、丁海珈博士、王莉娟博士和张冰基于泰勒在国际学术出版和同行评议方面较成熟的做法,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泰勒的概况、目前全球学术出版及同行评议现状、评审人职责与道德规范、如何做到全面系统的评价、正确撰写评审意见及注意事项等,并针对讲授内容进行了随堂测验。(图: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丁海珈博士、王莉娟博士、编辑张冰)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首席专家易显河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文社会期刊分社社长孙海芳博士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China Economist英文编辑梁泳梅博士分别从高水平英文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审稿人的遴选原则与要求、评审论文的规范性要素、审稿人职责和评价、同行评议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讲授。其中,易显河教授还从主编的视角介绍了“喜欢的投稿和审稿”,孙海芳博士还介绍了目前英文期刊使用较为广泛的五种投审稿系统,梁泳梅博士结合亲身经历,从编辑、审稿人和作者的视角介绍了如何做好一名审稿人(图: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首席专家易显河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文社会期刊分社孙海芳社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梁泳梅副研究员)(图:会议现场学者们与授课专家积极进行互动)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党委书记李传章、孙海芳、梁泳梅、戴安娜·马歇尔、丁海珈等领导和专家为参会学者颁发了《学习结业证书》。(图:颁发证书)李传章书记、丁海珈博士分别对培训做了总结。丁海珈博士希望所有参会者通过此次培训都有所收获,并在会后通过实际审稿成为真正的国际期刊审稿人,对评价院在此次培训中所作的大量工作表示感谢。李传章书记指出,希望评价院和泰勒可以保持合作,为学者提供更多培训机会,打造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中国学术走出去,繁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全体参会人员合影)图文提供: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期刊与成果评价研究室来源:中国网

屈折礼乐

社会政策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探索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使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进入医保处理好住房消费和投资、房地产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让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社会政策要强化兜底保障功能,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确保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2019年要抓好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面临总量和结构双重挑战,稳就业如何继续?怎样确保把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如何构建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稳存量扩增量提升就业能力“多亏了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免费教我炒茶技术,给我提供就业岗位,让我们家能顺利脱贫。”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周秀凤参加了脱贫技能培训,在扶贫车间实现就业,仅春茶上市的一个半月就收入7000多元,当年实现脱贫。周秀凤说,在老师的培养下,她已掌握了从采摘、炒茶再到拉火全部工序所需的技能,还被推选为茶园管理员,收入又增加了5000元,生活越来越有盼头。自2018年年中以来,一系列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稳中有进。从数据看,核心指标运行良好。2018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比上年多增10万人。各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4.8%—5.1%之间,实现了低于5.5%的预期目标。市场供求基本平稳。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数据显示,三季度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保持在1.25,环比和同比均有所上升,说明招聘岗位数量依旧大于求职人数。“展望2019年,就业仍然面临总量和结构上的压力。”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说。“总量上的压力主要受宏观经济影响。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随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国际经济格局调整,要实现一定目标的就业总量存在不小挑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则源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李长安表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逐渐深入,以及新产业新动能的发展,劳动者在适应新行业新岗位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的结构性失业。面对双重挑战,怎么办?莫荣表示,针对总量问题,要先稳存量再扩增量。通过加大企业稳岗补贴、失业保险费返还、加强对小企业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对面临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进行帮扶,以维持企业正常经营和用工稳定。同时,通过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创业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扩大就业容量。解决结构性压力,则应加强对失业和下岗转岗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和职业转换能力。最后,还需做好兜底工作。通过实行常住地失业登记和就业援助、落实失业保险待遇、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等,为可能遭遇失业风险的劳动者提供支持。加强政策联动患者用上好药福建省福州市的梁先生2014年罹患肺癌,一个化疗疗程需要21天,花费8000元至10000元不等。2018年11月1日,他在福建省肿瘤医院拿到治疗药物盐酸安罗替尼。该药物经谈判进入医保,价格已从过去的每盒6200元降到3409元,医保报销后,平均每个月个人仅需支付3000元。“现在病情基本稳定,以后只需服药就能控制。”梁先生说。“我国一直在推动将救命救急药物纳入医保。”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说。2018年,国家实行进口抗癌药“零关税”,同时国家医保局通过谈判议价的方式将17种抗癌药纳入国家医保报销目录,涉及非小细胞肺癌、肾癌、结直肠癌等多个癌种,其中有10种药品为2017年后上市的新药。与平均零售价相比,这些药品最少降价三成,最高可达八成,平均降幅56.7%。此外,对于因病致贫等群众,国家和各地都有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大病救助等政策,有的地方报销比例超过90%。在以上几项政策的综合作用下,患者负担大大减轻。最近国家正在组织“4+7”城市开展药品带量集中采购试点,将包括几种抗癌药在内的25种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原研药纳入采购目录,实现了平均52%的大幅降价。未来如何完善政策,让患者用上更多救命救急药物?朱铭来说,医保、卫健、药监等部门应加强政策联动,深化三医联动,比如对于部分已纳入医保的高价抗癌药,卫健部门是否考虑放宽药占比限制,促使医生合理用药。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常峰认为,未来需要对医保目录进行结构调整,发挥医保战略购买者作用。首先,通过降低报销标准等,把大量的辅助用药医保支出费用降下来;其次,采用谈判议价、带量采购的方式促使原研药降价;第三,推动一致性评价仿制药对高价原研药的使用替代。建议探索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使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进入医保。同时还要打击医保骗保行为、改革医保支付方式、联动公立医院改革,提高医保资金使用的效价比。构建长效机制坚持“房住不炒”“没想到能专门为我协调一套安置房。”住进了新房子的重庆市民杨家平感到了“满满的幸福”。杨家平是重庆弹子石大佛段正街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的被征收人,由于行动不便常年坐轮椅,需要一套方便轮椅出行的安置房屋,而现有的安置房源中,没有特别合适的。了解到杨家平的情况后,征收工作人员迅速协调业主单位为其专门提供了一套方便出行的安置房。这套60平方米左右的房屋位于一楼,两室一厅,整洁明亮、交通便捷。2018年底,全国棚改已开工626万套,超额完成年度580万套的目标。自保障性安居工程启动以来,“出棚进楼”居民达1亿人。自2016年提出要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以来,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运行态势,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遏制,市场预期出现了积极变化。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认为,坚持“房住不炒”,对于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和住房市场稳定这两个政策目标至关重要,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长期坚持。刘洪玉表示,在中央统一的制度和政策要求基础上,应结合调控政策对当地市场影响的规律,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特点的调控政策,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既有效避免调控政策一刀切,也促使地方政府从被动调控到主动调控。怎样构建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既需要遏制过快上涨,也需要防范大幅回落。刘洪玉认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房地产调控应该永远在路上,只是调控方式应该尽快向行政和市场相结合、以市场为主的综合施策方向转变。同时还应加强研究,让调控政策更加科学有效。“比如目前相当多的人认为,一线城市的首要任务不是努力增加供应而是坚决遏制投机,但也有相当多的人认为,正是因为供给不足且有严格的供应限制才给投机提供了机会。”刘洪玉认为,“科学供应,既能满足住的需求,也不会成为炒的对象。”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关键要处理好住房消费和投资、房地产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必须让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下一步应加快完善住房、土地供应、房地产税收、租赁等制度,以长效机制引导市场稳预期。(记者 李心萍、李红梅、邱超奕、赵展慧、蒋云龙)

南方有鸟

我国社会政策的“自性”特征与发展

摘 要:衡量社会政策发展状态最主要的变量是社会政策的本质特征,即其“自性”或曰社会性。我国的社会政策发展较为迟缓,改革开放初的社会政策处于低自性状态,进入新世纪以来走向中自性,这种自性的发展表现为“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政策实践的发展。我国社会政策实践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促进社会政策研究。关键词:社会政策;自性;自性度;社会政策实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确立“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以来,我国的社会政策得到了较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我们需要积极稳妥地发展社会政策。本文拟借鉴国际上社会政策发展的一般经验,立足中国实际,对我国社会政策发展的“自性”特征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一、社会政策的内涵及其发展(一)社会政策的提出及基本涵义要研究我国的社会政策发展,需要参考和借鉴国际经验,因为社会政策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我国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后来者。社会政策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历史不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但是我们还需要对社会政策发展的基本历程和社会政策在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内涵做些分析,因为这与本文力图阐述的我国社会政策的“自性”相关。从国际上看,社会政策的产生和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的颁布,当时并没有社会政策的概念,但是英国政府、教区承担了对贫困者、流浪者实施基本救助的责任。政府和社区的救助行为有对贫困者、流浪者进行管制的目的,但是客观上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这些贫困者、流浪者,使之免于丧失生命的威胁。社会政策概念是德国经济学家在19世纪80年代基于德国严重的劳资冲突、工人运动的快速发展而提出的,它是要通过政府制定政策对工人施惠,从而减少工人的反抗情绪,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正如德国社会政策学会重要创始人瓦格纳(Adolf H.G.Wagner)1891年在其《社会政策、财政政策、租税政策》中所申明的,社会政策就是以争取公平为目的,采取立法及行政手段把分配过程中的各种弊害加以清除的国家政策(杨伟民,2004:49)。这一点与英国早期以管理为目的的贫民救助行为有很大不同。接下来,社会政策实践和研究的较快发展在二战前后的英国得以实现。《贝弗利奇报告》勾画了英国发展社会福利的蓝图,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带来了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问题,这也是社会政策在社会行政基础上得以发展的现实要求。但是我们也看到,英国实施的包括社会保险、公共救助、健康和福利服务、住房政策等在内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项目或社会政策主要是面对公民福利的,英国的社会政策是要解决影响英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五大障碍——贫困、疾病、愚昧、肮脏和懒惰等问题,这是一个从人的角度出发解决其生活与发展中的问题,以达致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20世纪50-70年代,英国的社会政策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对社会政策也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狭义的社会政策被看成是与政府有关的、增进公民社会福利的政策;广义的社会政策是通过再分配来满足人们那些无法或不能通过市场来满足的一系列物质和社会需求,向人们提供必需的、没有歧视的服务,促进社会整合(杨伟民,2004:44-45)。再到后来,社会政策的内容和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可以说,社会政策概念的内涵与功能是根据各国面对的民生问题、社会问题和社会进步的理想而确定的。(二)社会政策的基本属性——自性在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中,社会政策是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在英国等国家则已成为重要的学科。我国要推进社会政策实践发展,进行社会政策研究,离不开对发达国家已有的社会政策实践和社会政策研究成果的借鉴,这就有一个社会政策的“自性”即其基本属性问题。社会政策的“自性”并不是发达国家提出的问题,而是我国学者在讨论社会政策问题时的一个用语。就现在笔者看到的文献而言,较早和较多使用该概念的是景天魁教授,其背景之一是笔者2004年发表了《社会政策时代与政府社会政策能力建设》一文,并在文中提出了“我国将迎来社会政策时代”或“中国正在走向社会政策时代”的判断(王思斌,2004)。景天魁教授用“自性”的概念对我国进入社会政策时代提出质疑,并就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阶段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自性”概念的运用引起了笔者很大的兴趣,因为对这一问题的辨析会深化对我国社会政策时代问题的讨论和认识。根据笔者的阅读,“自性”的概念被用于几个领域。中国佛教文化对“自性”的使用最早。唐代的佛学大师慧能阐述过“自性”,认为“自性”就是自己的、客观的存在,是指自己成立、自己存在,有实在性、固定化、单一化的性质。德国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v Jung)认为人的精神或者人格一开始就是一个整体,这种人格的组织原则是一个原型,荣格将其称为自性(self,或自我)(许燕,2009:137)。我国社会学者在两个方面使用了“自性”的概念。田毅鹏在梳理梁启超研究中国社会特点的文献时认为,梁启超以西方为镜寻找中国的“自性”,这个“自性”就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独特性,一个社会的“自性”可称为国性(田毅鹏,2008)。景天魁在分析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和特征时至少两次使用过“自性”的概念。在回顾与展望中国的社会政策时,他指出我国的社会政策要从“他性”走向“自性”;中国的社会政策不能照抄外国,而要有自己的特点,社会政策的“自性”至少有如下特点:(1)包容性——解决重大问题、涵盖面广;(2)实用性;(3)时效性(景天魁,2008)。他在阐述社会政策的分期时指出,划分社会政策成长阶段的根据应该是社会政策的“自性”——它的独立性、独立存在的价值、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他还指出社会政策的自性是指其独立性和完整性(景天魁,2010)。由于学者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对“自性”的理解也有不同。比如,田毅鹏认为梁启超的中国社会的“自性”是中国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独特性;景天魁曾把“自性”与“他性”相对应,认为中国社会政策的“自性”是自身特有的、不同于西方的性质,他也认为社会政策的“自性”是其独立性和完整性。这些对分析中国社会或社会政策的特殊性是有意义的。但是笔者也认为,我们在讨论中国社会政策发展的特点时,也应该在不同中看到相同。就中国的社会政策发展而言,如果看不到中外社会政策的相同之处,特别是其本质上的相同点,那就很难去比较,就很难给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定位。我们需要在社会政策基本涵义的范围内研究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也要从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对比关系上为之定位。鉴于此,笔者认为从“自性”的角度去看待中国社会政策的现实定位与发展是有益的。怎样理解社会政策的“自性”呢?本文认为“自性”是一个事物所具有的本质性特征,是事物在一定的、可比较的向度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本质。对于社会政策而言,其最重要的“自性”应该是它所具有的本质性特征,是它不同于其他政策(比如经济政策、政治政策、文化政策)的本质性的东西。那么,社会政策的本质是什么?尽管一百多年来,由于各国面对的社会问题不同且意识形态存在差别,学者们对社会政策的性质(它由内容和行动来表现)有不同认识,但是人们对社会政策本质的基本看法还是相同或相近的。回到瓦格纳、马歇尔(T.H.Marshall)、蒂特马斯(Richard Titmuss)以及后来的社会政策学者的看法,下面几点基本是相同的:社会政策主要是政府的责任行为,解决公民基本生活方面的困境问题,促进社会关系与社会整合。例如,蒂特马斯曾着重阐述过“social”的含义,认为这是社会政策与其他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不同的东西。有学者指出,社会政策与其他政策相区别的关键是它的社会性目标,包括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解决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等(关信平,2004:14)。笔者赞同蒂特马斯等人的看法,认为“社会性”是社会政策的最重要的“自性”。那么,什么是“社会性”?无论对学者还是对实际工作者来说,阐明“社会性”的涵义都是十分困难的。不过,如果将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相比较,“社会性”的内容还是大体上可以辨明的。笔者认为,作为社会政策最本质特征的“社会性”是政府及其他机构对困境人士基本生活的关心和帮助,对人的尊重及其社会性生存或生活质量的看重,对人们生活的社会整合或社会进步状态的追求。至于财富再分配、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传递则是社会政策的“社会性”得以实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形式。这也就是说,社会政策的最基本的东西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它通过政策的出发点、实施行动与过程以及实施的结果表示出来。这也是笔者当初提出我国正在“走向社会政策时代”的基本出发点。实际上,这与景天魁教授所说的社会政策应该关心人和服务人、它作为国家责任应该覆盖全体社会成员、其价值目的是满足民生的基本需要的说法是一致的(景天魁,2010)。在运用“自性”来分析社会政策的发展时,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自性”的程度问题。如果事物之间在本质上是非此即彼的,用“自性”来描述其特点相对容易,比如认为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中国社会政策与发达国家的社会政策在本质上是有很大不同的,用“自性”就能较清楚地说明二者的区别。本文研究中国的社会政策的特征与发展,认为中国的社会政策与西方社会政策在比较抽象的“社会性”上应该有很多相似之处,而社会政策的发展只是“社会性”的程度问题。因此可以引出“自性度”的概念,它指的是某种社会(或经济—社会)政策所具有的、反映社会政策的本质即社会性的程度。本文拟用“自性度”的概念来阐明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状态与前景。来源: 社科院网站

陈铨

盲目投稿,更容易错失目标科技期刊!SCI投稿攻略来了

来源:募格课堂 作者:晨星,男,湖北武汉人,副高职称,博士,高级程序员。托马斯·莫尔( St. Thomas More 又作 Sir Thomas More)曾说过:“人生中最困难者,莫过于选择。” 撰写好SCI初稿后,作者下一步的工作就是选择发表论文的目标期刊。虽然选择合适的期刊发表论文,肯定不是在整个论文过程最困难的事情,但可能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因为至关重要的是,作者要准确地选择一份同行评议的期刊,以最好的方式展示你的研究成果,并将其传达给正确的目标受众。当然,每个作者所发表的期刊列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你的职业发展、职业声誉和资助机会。所以在SCI论文投稿前,作者必须要了解这些问题,以便更好地选择投稿的目标期刊。01、投稿论文和目标期刊的宗旨和范围是否相符?确定投稿期刊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通读该期刊办刊的宗旨和范围。稿件与期刊目的和范围之间的不匹配是科技论文被拒最常见但可避免的原因之一。首先,确定投稿论文的主题是否与目标期刊的主题相符。确定目标期刊登载的论文是理论上的还是应用的(如Acta Biotheoretica),目标期刊刊出的论文范围是多学科的还是非常狭窄的(如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科技期刊通常对其接受论文的学科领域限定得非常具体。在某特定领域内,科技期刊一般只关注该主题的特定方面,但也有微妙的区别,初次投稿者不可造次,以免耽误自己的时间。例如,Histopathology和The Journal of Pathology是两家颇具影响力的医学科技期刊,虽然它们都关注同一学科病理学,但前者主要选择对外科病理(Surgical Pathology)/病理学诊断(Diagnostic Pathology)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论文,而后者关注的范围限于有关人类疾病的病理生理学(Pathologic Physiology)和致病机制的论文。其次,作者需要确认目标期刊接受打算提交的论文类型。例如,如果撰写的论文是一个案例研究,那就检查一下目标期刊是否发表了案例报告。盲目投稿到不接受初稿论文类型的期刊上,几乎有100%的几率会被投稿期刊的编辑直接拒绝,徒劳地浪费自己的时间。科技期刊一般在网上都是可以查询到办刊宗旨和范围的。例如:02、目标期刊读者群和目标受众是什么?浏览目标期刊并查看刊出的论文作者所在国家的机构从属关系,可以评估期刊不同读者类型。按照这个标准一般可分为两类期刊: 多学科期刊 例如对于医学,如果投稿论文可能与公共卫生政策有关,或者可能改变护士处理病人护理的方式,那么就选择一份基础广泛的期刊,让广泛的、非技术性的读者接触。 专业期刊 如果投稿论文是高度专业化的或技术性的,那么最好在一个有效但非常具体的目标读者的杂志上发表。笔者个人认为,获得正确的读者群有时比广泛的读者群更重要,有时候跑量还有不如精准化锁定粘性强的读者群,这样可以扩大作者在学术界的影响力。03、科技期刊知名度(影响力)有多大?作者可以在自己最喜欢的科技文献检索数据库中快速搜索关键字,看看投稿的目标科技期刊能否会出现在搜索结果的顶部或前几页的位置吗?一旦作者的论文被期刊录用并发表,相关领域的其他研究人员应该能很容易快速找到它。科技期刊的可见度在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期刊的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对研究成果的推广以及论文作者自身的的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大有裨益。对于一家期刊的知名度(影响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量:在一些国际知名的电子数据库里有期刊吗?这本杂志在ISI的科学网上有索引吗?它是否被索引到你所在领域中流行的特定主题的数据库中(比如EconLit或PsychINFO)?这样可以提高作者在所选研究领域的研究可见性,也可能增加作者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如果在只以印刷品形式发行的期刊上发表文章,会严重限制论文查询或阅读的人数。当然,衡量一家科技期刊的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是影响因子(IF)和Scopus指数(即CiteScore,是指期刊发表的单篇文章平均被引用次数),一般这两种指标数值越高,期刊的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就越大,但是随之论文投稿的录用难度也越大。一个科技期刊附有影响参数的介绍例子:除了科技期刊的IF,还可以参考一下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比如编委会成员。著名的期刊通常都有杰出的研究人员作为编辑委员会的成员。在科技期刊网站上查看编辑部的名字,了解编委会成员在论文的研究领域是否很有名吗?和自己导师、同学、师兄师姐以及资深的同事。了解他们经常看哪些杂志?他们觉得哪些期刊的论文水平很高?例如:04、审稿周期和发表周期?关于这个问题,当然要尽量选择审稿周期短的期刊,一方面有利于退稿后改投他刊,另一方面保证论文的创新性,尽可能地越早发表论文越好。若是涉及毕业或职称有等问题,那么必须赶在提交相关资料前刊出或拿到录用通知。比如职称晋升考核,一般要必须赶在年底之前见刊。因此,在同行评议的制度下,在投稿之前一定要确定经过审稿后发表的时间,确保有充裕的时间可以见刊/拿到录用通知。作者要了解目标期刊一年出版多少期?一般,科技期刊有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其周期为短到长排列。一般科技期刊会列出刊出论文的接受日期、录用日期和出版日期。作者投稿前,可以比较这些日期之间间隔,基本可以大致了解周转时间。在线投稿系统的期刊一般比进行纸质印制出版的传统期刊周转时间更快。对于那些希望在旋风速度中(不到两个月)出版的作者来说,投稿给那些开放获取的在线SCI期刊可能是最好的选择。话说在Web的大潮之下,学术界也感受到了危机。所以,目前许多学术期刊出版方式逐步发生变革,开放获取 (Open Access ,简称 OA) 的SCI期刊已经层出不穷。这种SCI期刊又称“开放获取期刊”,是指人们自由获取公众网上经同行评审的科学文献、科学研究成果、学位论文、技术报告、科研工作进展等科研信息的一种新的学术传播方式。虽然速度很快,影响因子有限,但好歹也算是SCI期刊。综上所述,在作者进行SCI投稿前,对选择投稿的目标科技期刊应确保了解以下一些信息:论文的主题与期刊的主题一致吗?期刊是否接受打算提交的论文类型?论文的目标读者阅读这本期刊吗?该科技期刊是否包含在科技文献数据库中?这本科技期刊有网络版吗?期刊的学术影响系数是否符合作者的预期要求(学位/职称)?该科技期刊是否被同事和同行视为该领域的权威期刊?提交给科技期刊的论文的周期时间是多长?这本科技期刊一年出版多少次?是否有版面?版面费费是多少?投稿论文初稿的长度和结构能被杂志接受吗?结 论考察自己的初稿论文和目标期刊,思考两者是否匹配,仔细选择要提交投稿的期刊,以免事倍功半。另外,关于如何使用科技文献检索平台,本文就不赘述了。笔者简单介绍下自己常用的ScienceDirect系统,这是Elsevier公司的核心产品,通过ScienceDirect系统可在线访问1000多万篇文献。目前ScienceDirect平台上的资源分为四大学科领域:自然科学与工程、生命科学、健康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涵盖了24个学科。孙子兵法云:“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前半句的意思是谋划准确周到而后再行动,知道目的地才能够有所收获。这个策略对于SCI论文投稿期刊的选择也是很有用的。

逆之则凶

复旦直博生一作发15篇SCI,担任12本SCI期刊的审稿人

来源 | 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会编辑 | 学术君在复旦的十年时光,经历了从本科入学时对于医学和公共卫生专业的迷茫,到进入课题组实习决定未来的几年投身科研工作;从研究生一年级发表第一篇SCI论文、到毕业论文发表于医学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从学术之星,到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十年的经历不仅见证了学历的增长,更让他逐渐确立了人生的方向。而他在复旦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他就是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5级直博生刘聪,主攻环境流行病学研究,师从阚海东教授。图源:复旦大学刘聪,公共卫生学院2015级直博生,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专业,导师阚海东教授。博士期间共发表SCI论文44篇,其中第一/共一作者SCI论文15篇,累计影响因子>150,包括医学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子刊、中科院一区期刊5篇。曾多次获得复旦大学国家奖学金、冠名奖学金,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奖学金,两届研究生“学术之星”,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毕业后就业方向是留校开展博士后相关科研工作,希望继续为环境与健康学科和公共卫生事业做出贡献。他还曾两次前往英国牛津大学联合培养,进行过3次国际会议的口头汇报,这为他的学术道路开拓了国际视野。同时,他还担任12本SCI期刊的学术审稿人,累计审稿35次,这让他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了解学科的动向。课题组研究成果登上医学顶级期刊想必大家对于雾霾这个名词不会陌生,在近几年它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各界的热点话题。雾霾的主要成因是大气颗粒物造成的空气污染,但究竟雾霾究竟会对我们人体产生怎样的健康危害?这就是刘聪同学的研究方向:颗粒物空气污染与人群健康。刘聪同学线上答辩现场刘聪和所在课题组的成员们发现,短期暴露于颗粒物,可以在全球水平显著升高居民的死亡率,并且在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所制定的空气质量指南浓度限值之下,颗粒物仍存在显著的健康危害。因此他们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公共卫生和政策意义,世界卫生组织联系他们共享了很多的原始数据,有可能在未来影响全球颗粒物浓度限值标准的制定。三年多的时间,课题组通过国际合作收集了覆盖全球6大洲、24个国家的652个城市的大数据。最终,研究成果发表于医学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被该杂志评为2019年度最佳论文,这也是当年12篇获奖论文中唯一的一篇中国学者的研究。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空气污染与健康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通过一项全球范围的多国、多城市研究合作确证了颗粒物空气污染的显著健康危害。8月22日,研究成果《652个城市的大气颗粒物污染与每日死亡率的关系》(“Ambient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Daily Mortality in 652 Cities”)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图源: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刘聪、副教授陈仁杰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阚海东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的支持。文章发表之后,受到了学术界和媒体的诸多关注,成为ESI前0.1%引用的热点论文,这项全球研究也彰显了复旦大学的科研团队在引领国际化多学科合作方面所起到的极大推动作用。未来规划刘聪还是院篮球队的主力成员,曾作为队长带领球队获得研究生“院系杯”篮球赛,枫林校区亚军和季军。他认为,科研和生活需要保持相对的平衡,尤其是在面临较大的科研压力时,一味的坚持可能收效甚微,通过转移注意力来调剂或许会有意外的收获。未来刘聪将留校从事博士后相关科研工作,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我国环境卫生事业继续贡献力量。刘聪表示,取得今天的成绩要特别感谢他的导师阚海东教授、课题组所有成员对他的帮助,以及公共卫生学院的培养。作为复旦大学十佳三好导学团队,这个团结向上的集体给了他不断前进的动力。本文来源: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会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