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政策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政府政策,其实施对增进民生福祉、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因此,社会政策史研究一直是历史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板块。近年来,社会政策史的研究内容越来越丰富,方法路径日益多样化。研究者们对社会政策的关注由点到面,由浅入深,从关注社会政策组成要素各自的模式到探索组成要素各自模式的具体实践形态,较为深刻地展现了社会政策的多重面向、实践逻辑。社会救助是社会政策中兜底的部分,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和安全网,对于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以及稳定社会秩序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社会救助事业逐步发展并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思考。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冬梅所著《新中国70年社会救助研究》(以下简称《70年社会救助研究》)于 2020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新中国社会救助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该书是著者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救助的历史考察和历史经验研究”的结项成果。通过探讨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困难群体的情形与特征,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社会救助功能、方式的认识,新中国成立后预防性社会政策对社会救助的支持作用,新中国各历史时期社会救助的制度与实践,以及新中国社会救助的绩效与经验等,《70年社会救助研究》较全面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救助的面貌,在研究路径和方法上,多维度地体现了著者研究视域的整体性。整体性“通常是指事物内在的连贯性、有机性或系统性”。就历史研究来说,整体性至少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宏观性,即重视对历史逻辑的思考;二是全面性,即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历史面相;三是系统性,即不把研究对象看作孤立的内容,而是看作一个相互作用统一整体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整体性是历史研究者一贯秉持的准则,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历史性考察或规律性探讨,已成为历史研究的优势。《70年社会救助研究》从研究视野、逻辑与方法等方面努力展现了历史研究的整体性原则。总体看来,该书不仅在推动社会救助史的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价值,而且对推进社会政策史研究的发展有所裨益。一、社会政策史研究要有宏观的历史视野改革开放后,包括社会救助史在内的社会政策史研究,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逐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的。《70年社会救助研究》从两方面展现了研究者的宏观历史视野:第一,《70年社会救助研究》关注时间维度上的整体历史性。作者开篇就对社会救助制度进行了溯源:“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社会救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无论人类社会处于那个发展阶段,自然灾害的发生、先天生物性因素的差异都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社会的相对贫困都是存在的。”接着将时间逐步推进,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这就展示了制度变迁的历史承接性、创新性。通观《70年社会救助研究》全书,历史整体性的关照还体现在各部分内容中。毛泽东曾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提出:要“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这事实上道出了把握历史研究整体性的路径。在《70年社会救助研究》的五部分内容中,著者都循着这样的路径,首先将其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例如,在著作第四章“社会救助制度与运行”的写作中,著者对“1949-1956年‘综合治理式’社会救助制度与运行”这一节的处理,首先是对社会救助制度形成过程的考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救助制度是在什么样的时间、空间产生和发展的,比较完整地呈现了“原因—过程—结果”的历史逻辑和发展理路。第二,《70年社会救助研究》也关注资鉴性的现实关怀,将古今贯通。中国史学历来注重历史对现实的资鉴功能,“作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为对象的国史研究除其具有史学的一般规律性,更有其特殊性,尤应注重资鉴当世之功能”。社会政策史研究与社会发展、民生建设密切相关,涵盖政治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其研究的现实资鉴性更是明鲜。《70年社会救助研究》首先在“绪论”部分阐释选题缘起时,把现实意义放在学术价值之前,突出强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救助史研究“对今天的社会救助工作和社会建设事业提供重要借鉴”的应用价值。在考察新中国成立70年各时期社会救助制度及其运行时,也非常注重总结社会救助制度安排和社会救助举措的基本经验。例如,在对1957-1977年城市社会救助运行进行分析时,认为“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具备强大的财政实力,可以单方面给与弱势群体数量可观的款物,但长远来说,这样无论对国家还是弱势群体自身的发展都是不利的。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在这方面,计划经济时期帮助弱势群体就业的做法是有参考价值的。”在著作的最后一部分,著者更专门从思想指导、物质支持、政府主导作用、组织系统构建、综合治理路径等方面总结了新中国70年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经验,梳理出70年社会救助的“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二、社会政策史研究要构建辩证的逻辑体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联系是事物及其内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普遍联系也因此成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灭方面去考察的。”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因果联系则是事物普遍联系中的重要一种。因果之间既有先行后续,又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研究任何事物,只有置之于和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正确把握其因果联系,才能反应其真实面貌。《70年社会救助研究》循着社会救助制度建构与运行的因果链条,从“背景—认识—制度—实践—经验”五个层面构建了课题的结构体系。著者首先对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国情与困难群体的状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其次对党和政府基于各时期的国情与困难群体状况与影响而得出的关于社会救助问题的认识予以了考察,再次,对党和政府基于各时期对社会救助认识而建构的社会救助制度及其运行予以了研究,最后对各时期党和政府实施社会救助的经验进行了思考。国情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结果导向是制度与实践的产生,经验又来源于实践。这样,著者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构建的全面结构体系,使新中国70年社会救助建构与运行的整体面貌得以呈现。三、社会政策史研究要顾及理论的系统性马克思主义强调,“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反对孤立、片面地观察和解释个别社会现象和问题。这就是说整体性原则要求学术研究要有系统思维。这对于社会政策史研究的启示是,考察包括社会救助在内的社会政策的任何一方面内容,除了对这部分内容本身要进行全方位把握外,更重要的是要将它置于社会政策乃至社会建设的大范围中去考量。换句话说,社会救助研究不能拘泥于社会救助自身,不能就社会救助言社会救助,还需要有更为宽泛的系统性研究视野。只有跳出社会救助看社会救助,才能看清其“庐山真面目”,对社会救助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才能获得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目前,社会政策史研究中,也有不少学者尝试运用系统性思维,以改变传统单一的研究模式和历史研究中那种割裂整体、过于细化的“碎片化”研究取向。但就事论事的研究大量存在,以往对社会救助的研究亦如此,很少将社会救助放在社会政策大系统中考查。《70年社会救助研究》则专门用一章考察了新中国70年各时期预防性社会政策及其对社会救助的支持作用,这是在包括社会救助史在内的社会政策史研究中鲜有的创新。社会政策是指“通过国家立法和政府行政干预,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的一系列政策、行动准则和规定的总称”。一般来说,社会政策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服务,以及针对家庭需求的社会服务,尤其是对老、幼、病、残者的福利服务。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其他社会政策对社会救助有着重要的支撑功能。《70年社会救助研究》用不同路径和表现手法呈现了改革开放前后社会政策对社会救助不同的支撑作用:首先具体阐释了公益性教育制度、普惠性医保制度、广就业泛福利制度对改革开放前预防困难群体出现、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重大作用和对当时社会救助的支撑功能;其次,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了改革开放后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如何在改革的不同阶段对社会救助发挥不同支持作用。让我们在对比中、从一个角度理解了为什么改革开放前社会救助在社会政策体系中仅仅扮演“补漏拾遗”的“小角色”,而改革开放后社会救助制度成为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的、保民生和促公平的托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总之,《70年社会救助研究》系统梳理了新中国70多年来社会救助制度的历史变迁,全面考论了新中国70年来关于社会救助的认识、制度、实践,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救助的得失,思考了其发展经验,而且对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如何创新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是作者多年对社会政策史研究视野、方法与路径深入思考的结晶,为社会政策史研究的创新做出了有益探索。诚然,《70年社会救助研究》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提升之处:在资料运用上,如果能够补充一些档案资料和口述史资料显然会使行文更鲜活;在内容安排上,在宏观梳理之外,多增加一些个案研究,内容必将更充实;在观点提炼上,个别论点的表述和论证尚有进一步斟酌、打磨的必要。今天,包括社会救助在内的社会政策研究,将会随着民生保障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2019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2020年2月民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印发《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方案》的通知”指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道防线,事关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能否如期脱贫。”要“坚决履行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治责任,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编密织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切实做到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坚决打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攻坚战。”在社会救助等民生保障制度担当关涉全面小康等重要“政治责任”的情况下,社会政策史研究自然也需要不断发展、深化,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直接而有益的借鉴。(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时间如此宝贵,投稿时不我待,审稿遥遥无期,毕业望尘莫及!这是很多已毕业或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投稿前最担心和最焦虑的事情。为了帮助大家在这个环节尽可能节省时间,做到心中有数,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一下那些审稿周期较短,审稿速度较快的杂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之前做过一期生物医学类SCI期刊(审稿超快的SCI期刊汇总,总有你需要的!)、一期药学类SCI期刊(审稿超快的SCI期刊汇总,第二弹!)一期食品科学与技术类SCI期刊(审稿超快的SCI期刊汇总,第三弹!)以及一期SSCI期刊(审稿超快的SSCI期刊汇总,收藏备用!),今天我们做的是国内期刊专题,后续会继续分享各个专题审稿速度快的期刊,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哦!1、技术经济《技术经济》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主办的全国一级学会的学术期刊,月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11-1444/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002-980X,邮发代号为80-584。 收录数据库:北大核心、CSSCI。北大核心北大核心是学术界对某类期刊的定义,一种期刊等级的划分。它的对象是,中文学术资讯网类期刊,是根据期刊影响因子等诸多因素所划分的期刊。北大核心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确定的。确认核心期刊的标准也是由某些大学图书馆制定的,而且各学校图书馆的评比、录入标准也不尽相同,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从影响力来讲,其等级属同类划分中较权威的一种。是除南大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以外学术影响力最权威的一种。CSSCI 简单来说:CSSCI就是中国版的SSCI。由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研制。1997年,南京大学提出研制开发电子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改想,并于1998年被作为重大项目在南京大学正式立项。1999年该项目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998年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决定合作研制CSSCI,至2000年5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998年)光盘正式出版发。该数据库选用了我国大陆出版的中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期刊496种,该数据库的出版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缺乏定量、科学、客观评价方法和手段的困境,填补了国内外的一个重要的空白。CSSCI系统可提供我国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校、地区乃至学者个人的发表论文数量,期刊、论文、学者个人被引用情况,以及各种排序,由此可定量评价研究机构、高校、地区、学者个人的科研生产能力、学术成果、学术影响,评价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地位。收录范围:主要刊登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学术论文。主要栏目有:技术与创新管理、产业技术经济、区域技术经济、技术经济理论、技术经济分析、技术管理、创业管理、可持续发展、可行性研究、项目管理、价值工程等。网友评价:审稿周期快,1-3个月左右。2、水土保持研究《水土保持研究》创刊于1985年,双月刊,中文版,属地球科学类期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办。收录数据库:北大核心、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CSCD 简单来说:CSCD就是中国版的SC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承建开发。CSCD第一版(1996)收录期刊315种,第二版(1997)增加到582种,后又经过几次扩充,2000年收录1500种。该系统全面参照美国“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的编制体系,它按照“二八规律”(即80%的主要文献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粼选了我国40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具有较高水平和编辑质量的核心期刊。利用本库可以查找核心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及引文,更重要的是其评价功能,利用其引文数据可评价个人、实验室、学术机构的学术水平与学术地位,评价期刊质量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受国家科技部委托,按照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期刊引证报告》(JCR)的模式,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结合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在中国出版的1405种科技期刊作为统计源期刊,选择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平均引用率、基金资助论文比例等十几种期刊评价指标,利用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十几年积累的丰富数据,编辑出版了《2001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这对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期刊编辑部和科研管理部门能够快速地评价期刊,客观准确地选择和利用期刊提供了依据,也为广大科研人员和科技期刊客观了解自身的学术影响力,提供了公正、合理、客观、科学的评价依据。收录范围:水土保持相关研究,包括:土壤侵蚀、旱涝、滑坡、泥石流、风蚀等水土流失灾害的现状与发展动态;水土流失规律研究、监测预报技术研发成就与监测预报结果;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与效益分析;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计算机、遥感工程、生物工程等边缘学科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在水土保持科研及其实践中的应用;国外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持研究新动态等。网友评价:审稿速度快,从投稿到录用大概1-2个月。3、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87年创刊,现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8年)》A刊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年报》Q2区期刊。收录范围:智库专稿、逻辑与科学方法论、能源与环境经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等。网友评价:审稿1个多月,版面费2500左右。4、世界地理研究《世界地理研究》杂志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学报级学术期刊,创刊于1992年,目前是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也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收录范围:世界政治与经济地理理论及实证研究;全球经济联系和经济要素空间运动规律;世界各国区域发展、城乡建设、生产布局、产业结构变动理论与实践;世界热点地区形成的地理背景分析;世界地理教育改革和世界各国地理学发展动态等。网友评价:审稿1个月左右,版面费2000-3000元。5、西南金融《西南金融》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主管,四川省金融学会主办的金融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入选2004版、2011版和2017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8年11月,被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评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收录范围:政策研究、银行管理、风险管理、证券与保险、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金融与法律、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区域经济等重点栏目,为广大经济金融科研工作者和金融机构实务工作人员提供论战的前沿阵地。网友评价:审稿1个月左右,不受版面费!以上是5本审稿周期较短,审稿速度较快的国内期刊。后期我们会继续推出各个领域、审稿超快的国内期刊汇总信息,希望大家持续关注哦!
发论文找准期刊,投其所好非常重要,因此我们今天整理了以下35本期刊的2021年重点选题方向(含CSSCI、C扩、北大核心、普通期刊等),涉及到各个学科,各位有投稿意向的老师同学们可以根据期刊给出的选题方向写稿投稿!结合期刊的选题方向、用稿偏好,以及以往发文的特点进行写作投稿,会更加高效准确!希望您2021年多发好论文!(第一期核心期刊2021年重点选题方向大盘点推荐收藏)我们对部分核心期刊做了大数据投稿分析报告,分析了期刊的发文高频词、发文较多的学者(及其合作网络)、发文较多的机构、论文基金占比情况等,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进行选题、写作!01 探索CSSCI/北大核心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究(1)“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重大任务(2)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成就和宝贵经验(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我国发展环境(5)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栏目(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性、整体性、学理性研究(2)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3)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发展新动态新趋势(4)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5)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新动态新趋势(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进程的理论总结与宝贵经验政治学研究栏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3)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4)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5)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6)基层协商民主与城乡社区治理创新(7)中国政治学的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前沿问题(8)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重要政治概念的变迁(9)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公共治理研究栏目(1)社会建设与共同富裕(2)美好生活与社会保障(3)政府治理体系与政府治理现代化(4)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5)超大城市治理与城市群协同发展(6)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7)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8)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9)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研究(10)“三农”问题研究(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农村改革与乡村治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相对贫困治理等)政党治理研究栏目(1)中国共产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4)新时代党的领导制度体系(5)建党百年依规治党的制度建设与实践推进(6)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宝贵经验思想文化建设与传播研究栏目(1)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4)政治传播与舆论引导研究(5)中国国家治理和中国话语权的建构与传播(6)弘扬中国精神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科学精神、工匠精神、革命精神、劳模精神、抗疫精神等)02 经济管理CSSCI/北大核心1.百年来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的领导与管理实践探索及理论创新2.百年视域下东方管理学的发展与创新3.国资国企业改革与加快打造世界一流企业4.新发展格局下的企业战略选择与经营管理创新5.新经济社会背景下的劳动就业与企业发展6.数字经济与管理理论创新7.新型举国体制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8.新形势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管理问题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10.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03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北大核心一、重大栏目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2.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研究3.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研究二、特色栏目1.文化与经济2.法律与政策实证研究3.国际区域合作与中国发展4.诠释学与经典诠释三、年度重点方向1.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理论与实践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与经验总结4.创新型国家与智慧社会建设5.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6.法治中国与法学理论创新7.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8.民生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9.制度创新与绿色发展10.世界一流企业培育研究11.海洋发展研究12.金融安全与金融现代化13.新时代文艺与文学14.媒体融合与网络空间治理04 中州学刊CSSCI/北大核心当代政治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2.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3.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和公信力研究4.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5.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机制和有效路径研究党建热点1.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相关问题研究2.党的政治建设研究3.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激励机制研究4.一体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研究5.乡村振兴中的组织振兴问题研究经济理论与实践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2.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研究3.畅通国内大循环问题研究4.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5.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三农问题聚焦1.深化农村改革问题研究2.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研究3.提高粮食安全质量问题研究4.统筹城乡发展空间研究5. 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法学研究1.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体系研究2.针对灾害、疫情、犯罪等问题的预防性法律制度创新研究3.《民法典》实施相关法律问题研究4.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法治化促进研究5.住房、教育、养老、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物业管理等有关民生问题的法律对策研究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研究1.社会学视野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研究2.城乡新型社区基层治理机制创新研究3.城市发展与城市空间治理研究4.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5.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研究6.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7.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问题研究8.新媒体时代社会心态与情感问题研究伦理与道德1.政党伦理研究2.国际伦理研究3.生态伦理研究4.科技伦理研究5.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伦理问题研究6.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哲学研究1.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关问题研究2.易学道家研究,宋明理学研究,冯友兰研究3.中国哲学中身体修养与心灵安顿问题研究4.中国哲学中人与自然关系研究5.中国哲学史和地方哲学史再研究历史研究1.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有关问题研究2.中国古代移民文化与历史记忆3.中国古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史研究4.中外古代文明史比较研究5.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与边界变迁6.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文明与世界其他流域文明比较研究文学与艺术1.文学经典的再发现与新阐释2.黄河文学书写与文化记忆3.新媒介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建构4.人工智能与文艺生产、消费的新变5.文学与艺术新现象的理性思考新闻与传播1.新时代国家形象传播问题研究2.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研究3.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研究4.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研究5.网络生态治理研究6.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问题研究7.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研究05 社会主义研究CSSCI/北大核心理论热点聚焦栏目(社会主义发展史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大党的现代化成就与经验研究;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经验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就与经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与理论研究栏目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研究;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与经验研究;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与特征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研究;社会生产方式变革与劳动价值论研究;资本的时代属性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栏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体系研究;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研究;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研究;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特征新要求研究;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研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涵与要求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观念研究;新发展格局及其构建研究;新型举国体制的内涵研究;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研究;相对贫困治理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城乡基层治理研究栏目国家治理效能提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研究;法治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研究;大统战工作格局的内涵研究;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构建研究;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研究;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研究;乡镇体制改革研究;新时代乡村建设研究;基层政权与基层治理研究。国外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栏目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发展研究;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新危机研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总体状况与趋势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全球治理与国家安全战略研究栏目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研究;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国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研究;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统筹发展和安全研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研究。06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北大核心一、新时代新思想研究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研究2.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究1.面向“十四五”及2035远景目标的农业高质量发展2.新发展格局下农业国内循环与国际农业循环三、减贫与乡村振兴1.中国减贫经验总结、相对贫困、贫困的代际传递、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研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乡村治理与乡村文化建设3.乡村产业发展与农业产业经济、涉农工商管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集体经济四、土地问题1.耕地保护制度创新与乡村可持续发展2.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与实践创新3.城乡建设用地优化配置与减量化管控4.国土空间规划与高质量发展五、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城乡关系1.新时代城乡治理体系研究、城乡社会治理创新及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研究2.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公共品的提供机制研究3.教育发展与社会流动性、返乡创业与下乡创业六、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1.农村生态产品供给与转化、农业投入品与面源染污2.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七、科技发展与科学传播1.数字时代的治理新要求2.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实践影响与理论效应3.农业生物科技等新技术采纳及伦理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争议性科技社会传播的机遇和挑战八、小农生产与现代市场衔接1.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同构2.围绕农业全产业链的交叉科学和大数据科学研究九、粮食安全与营养健康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十、农村妇女与留守儿童07 经济学家CSSCI/北大核心1. 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研究;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4.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5.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与政府职能转变的相关问题研究;6. 健全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研究;7.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8.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相对贫困问题研究;9.“三农问题”研究;10.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相关问题研究;11.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研究;1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13.建设开放型经济、创新开放模式、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研究;14.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建设问题研究;15.深化金融改革的重点领域和政策选择研究;16.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问题研究;17.区域经济与城镇化问题研究;18.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理论研究;19.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及其变动趋势问题研究;20.西方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新趋势的研究;21.国外关于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研究;22.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新发展格局研究。08 行政法学研究CSSCI/北大核心1.习近平法治思想2.行政法法典化3.宪法与行政法的对话4.民法与行政法的对话5.刑法和行政处罚法的衔接6.个人信息保护7.监察法专题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立法9.行政复议法修改10.区域法治合作11.行政处罚法的实施12.网络数据法与政府数据开放13.非诉强制执行14.园区法治15.部门行政法09 旅游学刊CSSCI/北大核心第1期 中国经济新发展格局下的旅游业变革第2期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新问题、新机遇与新方向第3期 健康中国与国土空间游憩战略第4期 后脱贫时代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第5期 多样性与可持续旅游第6期 红色旅游第7期 在线新文旅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与趋势第8期 旅行书写与游历发展第9期 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第10期 旅游移民与社会融合第11期 旅行中的离家与回家10 图书情报工作(标注▲为重点选题)CSSCI/北大核心/JST1.后疫情时代学术信息交流模式的改变与影响▲2.图书馆“十四五”规划与2030年战略选择▲3.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情报监测与识别理论与方法▲4.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图书情报工作研究▲5.国家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融合发展与服务创新▲6.当前国际形势下国家文献资源保障策略研究▲7.面向实体清单机构的信息资源封锁与反封锁研究▲8.情报学视角下的公共信息安全▲9.智能情报分析技术与平台建设▲10.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智库建设与开放数据治理▲11.新技术、新方法在政府数据开放中的应用12.面向用户认知的政府开放数据管理与服务13.政务社交媒体知识发现理论及方法1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建构15.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服务策略研究16.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研究 17.图书馆文化传承与传播服务18.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关键问题19.图书馆总体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研究20.应急管理的情报协同机制设计21.健康信息行为和个人健康信息管理22.重大应急响应事件中的信息组织与管理▲23.面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公众健康信息素养培育▲24.国家情报工作制度创新研究▲25.不同情境下数据管理与利用26.开放科学数据、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27.数据识别、情报监测与公共舆情科学预警28.知识产权信息开放利用机制29.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能力与策略30.公共危机治理政策与策略▲31.政府数字资源长期保存32.新一代元数据研究33.智慧图书馆标准与规范研究▲34.智慧图书馆平台/第三代图书馆系统平台建设▲35.数字图书馆的扩展/增强现实技术应用研究36.全球学习工具互操作性(LTI)开放标准研究37.数字包容与图书情报服务38.科研评价改革与创新39.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40.云服务支撑下下一代数字学术环境研究41.新《档案法》与档案治理研究42.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视野下数字人文与新文科建设4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图情档学科发展44.数字人文实践中图情档的定位和价值45.数字人文视域下的特藏技术应用46.新文科与数字人文背景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47.图情档学科数字转型研究48.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专业教育的现状与未来49.重新审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研究方法50.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核心能力构建11 档案学通讯CSSCI/北大核心· 档案与中共建党一百周年· 档案学基础理论· 新《档案法》实施背景下档案法规体系建设· 新《档案法》实施背景下档案开放利用· 档案治理体系· 档案解密与鉴定· 档案工作责任制· 档案所有权· 电子档案凭证价值保障· 档案工作数字转型· 档案智能化管理· 档案与数据管理· 档案与数字人文· 计算档案学· 企业境外档案管理· 破产企业档案处置· 科学数据与科研档案管理· 档案叙事· 古文书学/历史文书· 档案与文化遗产保护(世界记忆工程)· 档案学与相关学科交叉选题12 电化教育研究CSSCI/北大核心1. 教育信息化与乡村教育发展主要包括技术支持的乡村教育发展的理论研究、教育信息化推进乡村教育发展的策略与机制研究、技术支持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乡村教育信息化监测评估研究等。2. 智能教育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智能教育基础理论、智能技术变革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智能时代知识生成与进化规律、智能环境下学习者认知与发展规律、智能时代教师素养、智能技术驱动的教育组织体系演化机制、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研究范式研究等。3. 大数据与智能技术教育应用主要包括大数据在教育决策、教育治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自适应学习系统、智能导学系统等智能教学系统研究;人机协同教育机制研究;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发展趋势研究;智能时代教育数据安全与伦理研究等。4. 学习环境开发与应用主要包括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相关研究;促进深度学习的认知工具设计与开发;智能学习环境设计、学习交互设计研究;多模态学习资源组织、AR/VR资源设计与开发、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等。5. 网络教育创新应用主要包括后疫情时代教育转型发展;“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服务模式变革、体制机制创新;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研究等。6. 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主要包括“三个课堂”相关研究、智能教学系统支持的教学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技术环境支持的课程建设研究、技术支持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等7. 国际比较研究主要包括国际教育技术领域重要政策、重大项目、重要标准研制等的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比较研究等。13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北大核心1/国际前沿发展研究人工智能教育、教育信息化、学习科学、在线与混合学习、终身教育的重大政策、战略、报告解读,领域内国家社科、自科课题研究成果,促进教育与学习变革的跨学科交叉研究。2/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创新研究;智能时代教育系统与教学范式的变革研究,如智慧教育、智能评价、智能教学系统、机器人教学、智慧学习空间、教师与学生发展、人工智能伦理等。3/在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互联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混合学习研究,在线教育治理研究,高质量课程建设与保障研究,在线学习的环境与技术、理念与模式、方法与评价研究。4/技术赋能教育研究5G、AR/VR/MR、区块链、脑机接口、学习分析等新技术下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教育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的创新研究,如5G+教育、区块链+教育、人机协同、教育智能体、多模态学习分析、STEAM教育、创客教育、计算思维培养、深度学习、自适应学习等。5/教育大数据研究大数据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决策研究,教育大数据的国家政策和领域发展,教育大数据创新融合应用,教育数据的规范使用、隐私保护等研究,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6/远程与终身教育研究远程教育、终身教育的前沿理论、方法及热点问题,新兴技术背景下的老年教育、社区教育、乡村教育发展与实践。14 俄罗斯研究CSSCI/北大核心1.“苏联解体三十周年”专栏苏联解体是20世纪全球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代世界政治的基本模式,尽管已经过去30年,但对于影响苏联解体的很多深层次因素,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在新的历史阶段重新思考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对此后欧亚地区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仍然十分必要。杂志计划的选题包括:(1)苏联解体后各国政治经济体制转型的多样化选择、路径转换及其重新评价;(2)俄罗斯国家建构和社会转型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3)当代各国保守主义的比较及其在俄罗斯的历史渊源;(4)苏联解体以来西方各国对俄罗斯研究的主题、方法、研究者队伍等变化及其对决策体系的影响等问题。(5)其他与苏联解体相关但尚未得到充分论述的重要问题。2.“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二十周年”专栏上海合作组织是在后冷战时代欧亚区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地区性国际组织,其20年的发展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亚洲区域安全机制建设的缩影,回顾上合组织二十年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理论研究与外交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杂志计划选题包括:(1)分析后冷战时期欧亚区域化进程中的地缘政治与意识形态博弈;(2)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实践中的运用与创新;(3)未来上合组织在欧亚区域治理和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4)俄罗斯参与亚洲区域化进程的机会与路径等问题;(5)其他与上合组织相关但尚未得到充分论述的重要问题。3.“《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二十周年”专栏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设是21世纪以来,对于欧亚地区乃至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进程。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年之际,梳理新世纪以来中俄关系发展历程中的脉络,对中俄关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展开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杂志计划选题包括:(1)中俄关系的内生动力和未来发展方向,特别需要关注在逆全球化和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中俄关系的展开方式;(2)“一带一路”在新时期的中俄欧合作与竞争中的地位、功能与问题等问题;(3)其他与中俄关系相关但尚未得到充分论述的重要问题。15 高校教育管理CSSCI/北大核心专题企划主要围绕高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如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含教师科研评价、各类人才评价、教育教学评价、高等职业学校评价、学生评价等改革),“十四五”高等教育布局与调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新高考、“强基计划”等招生制度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生培养改革(如结构调整与招生改革),建党百年高校党建研究等。专家笔谈主要邀请相关研究领域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高等教育领域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高教管理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研究、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研究、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理论反思性研究、基于交叉学科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创新与发展研究、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范式与方法研究等。教师发展主要包括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高校教师分配制度改革、高校教师人员结构优化、师德师风建设等。学生发展主要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教育,学生权益保障,高校思政教育等。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主要刊登国外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评介文章,要求资料翔实、可靠、新颖,有介绍、有比较、有评论、有新论点,对我国高等教育要有启示与借鉴意义。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后疫情时期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格局新变化、中外合作办学实践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教育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等。治理研究主要包括高校创新服务水平提升策略,高校智能决策与智慧管理,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区域协同与高等教育(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及长江经济带高等教育研究等),高等教育评价(人才评价、学科评估、大学排行榜研究、学术评价体系和大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第三方评估/评价等),“双一流”建设(分类建设,层次化、差异化评价机制构建等),高等教育法治化等。教育经济主要包括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能力,优化教育投入与高校产出、社会发展间的关系,学科专业调整,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提升,以质量为核心的高校内涵式发展与资源配置等。民办高教主要包括非营利性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建设,营利性民办高校监管,民办高校分类管理推进实施,民办高校集团化办学,独立学院、民办高校信用体系构建,民办应用型人才培养等。职业教育主要包括职业院校就业保障机制构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探索,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与专业建设,省部共建职业教育试验区建设、职教集团的探索等。探索争鸣围绕高等教育发展和管理中一些尚存争议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探索与争鸣,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逻辑清楚。16 大学教育科学CSSCI/北大核心01、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及改革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02、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03、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04、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十四五”至2035高等教育展望05、高等教育评价与改革问题研究06、“双一流”建设评估推进机制与建设情况动态监测机制研究07、一流学科的生态建设问题研究08、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09、研究生培养机制及其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10、学位与学生管理中的权能分析与立法检视11、破“五唯”背景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职称评审与薪酬制度改革研究1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13、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合作成效与存在的问题研究14、后疫情时代国际高等教育合作问题研究15、大学“课程思政”与“四史”教育研究16、古代书院教育传统与现代大学书院制、本科生导师制研究17、我国高等教育立法的历史审视与未来路向18、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百年发展审视及新时期国际教育史学发展的新动向17 求索CSSCI马克思主义栏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等文史栏目:学术文化史社会史经济史文艺理论文化传播等哲学栏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人工智能前景与展望科技伦理中西哲学前沿等经济学栏目:高质量发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相对贫困治理高水平对外开放等管理学栏目:公共管理治理现代化财政管理等法学栏目:社会治理相关法律问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关法律问题民法典相关议题党内法规等社会学栏目:乡村建设社区治理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创新历史社会学等18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扩1.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研究3.防范和化解重大社会风险问题研究4.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问题研究5.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专题研究6. RCEP与我国双循环发展格局研究7.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8.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研究9.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问题研究19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扩一、环境法研究1.环境治理法治化2.《民法典》中绿色条款适用3.流域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4.环境公益诉讼规范性5.总体安全观视角下的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立法6.环境司法与环境执法7.环境监管体制改革8.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体制建构二、环境社会学研究1.“十四五”环境保护整体性规划2.绿色发展3.环境社会学理论本土化4.环境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5.农村环境治理6.城市环境治理7.后扶贫时期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三、环境经济学研究1.“十四五”期间环境保护政策及管理制度2.绿色消费与绿色生活方式创建3.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4.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5.流域与区域的环境资源管理与绩效6.双循环经济格局下的绿色转型与发展7.土地资源管理与粮食安全20 理论月刊 C扩/北大核心1.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巨大成就、宝贵经验2. 习近平法治思想与全面依法治国3. 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4. 国外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6. 数字经济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7. 后脱贫攻坚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研究8. 辛亥革命110年的历史记忆与中国的共和进程研究9. 人工智能与社会高质量发展10. 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研究11. 中国城乡融合的社会学研究12. 人口老龄化应对研究13. 西方阐释学研究及中国阐释学的建构21 知识产权C扩/北大核心(一)知识产权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二)知识产权与国家安全、平安中国和健康中国(三)知识产权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四)知识产权与绿色发展(五)知识产权与文化软实力(六)知识产权与区域协同发展(七)知识产权与乡村振兴(八)知识产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九)知识产权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十)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十一)知识产权理论建设与顶层设计(十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研究22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扩/北大核心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反映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新阐释、新思想、新实践的优秀成果以及纪念建党一百周年专题社会工作:强调前沿交叉、干预研究(尤其聚焦禁毒、司法、矫正社会工作、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等)和理论探讨社会学:重点聚焦于分层社会学(尤其关注住房、资产对分层的影响,算法时代的新工人群体)、城乡社会学(新型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发展、转型/过渡型社区建设等)、县域社会学等议题的研究城市治理:围绕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智慧治理与精细化管理、人民城市建设等热点问题的研究政策研究:社会政策的最新理论、后2020时代的贫困治理政策、新业态背景下的劳动体制与政策应对、老龄化政策以及政策研究的前沿动态与国际比较等公共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理论前沿、公共产品理论与政策、财税制度,以及国家治理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空间经济学:空间经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前沿、城市与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空间统计与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模型及应用,以及城市群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新城新区(临港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产业升级与空间结构优化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社会科学前沿:倡导新学科、新理论、新技术(如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方法(自然实验、田野实验,基于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大数据的分析和研究等)以及聚焦于前沿问题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全球化:包括第四波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移民、企业国际化战略等前沿热点议题的研究23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C扩/北大核心 “十四五”期间的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关系与劳动力市场新技术背景下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的经济与社会效应评估人力资源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模式与典型案例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组织行为、领导力与劳动关系新组织形态与不确定情境下的工作、职业与雇佣管理应对和化解危机的组织优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新技术应用背景下组织能力建设、文化构建、激励创新的案例研究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理论梳理与应用经济新常态下的技术变革与高质量就业新形势下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与发展发挥创新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新时期大国工匠与技能人才资源的开发24 企业经济北大核心1.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栏2.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国企业发展应对3.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中国企业战略调整4.生态文明建设与企业绿色低碳发展5.“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科技自主自强6.供给侧改革下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构建7.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发展模式与路径8.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中国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创新9.数字经济与工业互联网发展10.金融高质量发展与企业重大风险防范 11.扩大内需下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与头部企业互促提升 12.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中国企业国际合作13.深化营商环境改革与民营企业发展25 党政研究北大核心中共百年建党基本经验总结与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及党的领导优势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体系研究党建引领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与世界大变局研究经典现代化理论与中国道路研究全面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实践路径和指标体系研究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与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坚持系统思维与推进全面现代化建设研究新时代切实推进共同富裕体制机制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相对贫困治理研究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乡村振兴研究数据资源产权制度和标准规范研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问题应急管理、风险治理与平安中国研究中国政治学的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前沿问题新阶段国家治理的变化、挑战与创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治理体系研究优化权力运行监督体系研究数字政府建设研究智慧城市治理研究公共服务保障和民生改善研究基层协商民主与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基层社区动员机制和管理机制研究
中新社北京7月11日电 (记者 路梅)南京大学新闻网11日刊登消息表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将收录30种台湾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该消息指,为进一步完善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具体落实《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有关政策,进一步促进两岸学术界的交流互鉴,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建设规划,经审定,将30种台湾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纳入CSSCI数据库来源期刊目录。这则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消息称,这一举措将对构建面向全球的中文学术成果传播平台,提升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将为在大陆工作台湾同胞的学术成果纳入工作评价体系创造更有利条件。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引文数据库,用来检索中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被引用情况。中国人民大学台湾籍青年教师林承铎第一时间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了这则信息。他对中新社记者表示,这对有志于到大陆发展的台籍科研人员来说,可以直接认定科研成果,有利于他们到大陆就业;同时,大陆与港澳科研人员也能受惠,他们在台湾地区这30种期刊发表论文也能被认可为核心论文,作为优秀科研成果。(完)
编者按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受西方新史学的影响,“记忆”逐渐进入历史学家的视野,成为历史研究的对象,有学者甚至认为史学发展经历了一场“记忆的转向”。记忆研究的兴起,既与20世纪人们的时代经历有关,又与多关注底层群体和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史、文化史、口述史等勃兴相关。在从事记忆研究的过程中,法国史学家哈布瓦赫提出“集体记忆”理论,强调记忆的社会性;德国学者扬·阿斯曼在此基础上,强调记忆的“文化”维度,即“文化记忆”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记忆在民族建构和国家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期刊发的文章,既有对记忆史学影响的探讨,又分别选取了文化记忆形式中的符号和建筑物,以期对史学领域内的记忆研究有进一步的认识。法国是一个移民大国,1/5~1/3的人口是移民。移民在法国人中的比例虽高,但在很长的时间内,法国人的集体记忆里鲜有移民的色彩。在20世纪70年代以及80年代初期出版的重要的法国史学著作中,移民史占据的比重微乎其微。比如,乔治·杜比的《法国通史》、皮埃尔·肖奴的《法国》和费尔南·布罗代尔的《法兰西特性》,对移民问题往往是一笔带过。皮埃尔·诺拉的《记忆之场》,前两卷对移民问题更是只字不提,后面五卷虽稍有涉及,但篇幅也颇为有限。法国移民史的重要拓荒者热拉尔·努瓦利耶毫不客气地把移民群体在法国集体记忆中的缺位现象斥为“记忆的不在场”。一法国历史学家对移民问题的集体漠视,与二战以后法国独特的政治、社会和智识环境密切相关。由于欧洲两次成为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发生了残酷的军事冲突与种族屠杀,所以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反犹主义成为战后法国公共政治生活中的禁忌,鲜有人愿意公开讨论。不难理解,长期遭受歧视的移民群体也因此很少见诸同期法国的知识世界里。同样,年鉴学派在战后法国史学界独领风骚的事实也不利于移民问题的历史化,因为它推崇中长时段的、结构性的社会经济尤其是地理环境等因素,所以像移民问题这样隶属于短时段(即政治史)范畴的课题很难进入他们的视野。唯有法国共产党、社会党、总工会以及其他左翼政治组织出于政治斗争的考量,为了争取移民群体的支持,通常会把他们看作是无产阶级的重要范畴。此外,“辉煌三十年”期间法国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需要从伊比利亚半岛尤其是马格里布国家不断引进移民劳工,这也让绝大多数的法国民众对移民群体保持善意。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法国陷入经济长期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窘境,法国公共舆论对移民群体的看法也逐渐变得负面。法国极右势力死灰复燃,他们重拾排挤移民的歧视性话语。让-玛丽·勒庞在1972年成立的“国民阵线”把法国的诸种困境归咎于移民群体,主张驱逐外国劳工,保护法国工人,强调“法国是法国人的法国”。执掌权力的温和右翼则诉诸更为隐蔽的修辞,主张奉行审慎的移民政策,只选择符合法国需要的移民,并严厉打击非法移民。面对咄咄逼人的右派,移民群体为改变自身不利的处境,纷纷采取反制措施。最有名的集体行动当属1983年的“捍卫平等、反对种族主义的行军”,法国左派对此积极响应。密特朗总统在爱丽舍宫接见了“捍卫平等、反对种族主义的行军”的代表,左翼媒体更是将由马格里布裔青年主导的1983年大游行亲切地称为“柏尔人的行军”。不过,“柏尔人”的概念很快被右派“污名化”,变成了宗教原教旨主义、犯罪和骚乱的代名词,有时还和恐怖主义相连。如今,许多马格里布裔群体已经开始公开抵制歧视色彩日趋明显的“柏尔人”概念。二移民问题重新出现于公共视野及其引发的激烈争论,导致法国思想界围绕移民在法国历史上曾经发挥的作用,进行了一场持续而影响深远的“记忆战争”。皮埃尔·诺拉的《记忆之场》虽然对移民史鲜有涉及,但它掀起的记忆史研究热潮却极大地推动了移民史的研究,尤其推动了各个移民群体重构自身群体和法国的历史关联。移居法国的少数族群,如波兰人、意大利人、犹太人、葡萄牙人、阿尔及利亚人、摩洛哥人、黎巴嫩人、塞内加尔人、越南人等纷纷书写各自的历史,并强调自己在政治、经济、文化与军事等领域对法国作出的贡献。随着文化多元主义的兴起,少数族裔开始强调自己所属宗教、语言与文化的特殊性与正当性;各种后现代主义思潮尤其是后殖民主义的流行,则让前殖民地的移民及其后裔倾向于将其目前承受的诸种痛苦和法国殖民母国的历史相连。也就是说,对自身族群的歌颂和对法兰西共和国“殖民原罪”的谴责,是绝大多数移民史著作的主要特征。在右翼的历史叙事中,外来移民对法国而言始终是一个问题。他们认为,外来移民抢劫了“本土法国人”的工作,破坏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其携带的外来文化也有损于法兰西文化的统一性。譬如,近年来在法国思想界炙手可热的埃里克·泽穆尔竭力鼓吹法兰西认同中的天主教因素,把信奉基督教的国王、大臣、政治家、思想家视为法国历史的创造者。左派和右派之间尖锐的政治斗争促进了移民话语在当今法国社会中的广泛流行,并由此催生了各色各样的移民记忆。左派(及其代表的少数族裔)和右派构建了两种迥然不同甚至针锋相对的移民叙事:前者倡导多元主义的文化政治,抨击共和国的“殖民原罪”,而后者则宣称要捍卫共和主义的整合模式,维护法兰西的民族认同,指责移民入侵并破坏了法国的安定团结。显而易见,这两种截然对立的历史叙事都严重扭曲了历史的真相,它们或者遮蔽了移民群体融入法国社会的障碍,抑或抹杀了共和国整合移民的努力,因而会不可避免地加剧少数族裔与国家权力的误解、矛盾和对抗。三许多法国历史学家对囿于自身族群立场抑或党派偏见的移民叙事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要求推进能够超越党派纷争,符合历史真相的、科学的移民史研究。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法国史学界涌现出了一批以研究移民史见长的知名学者,热拉尔·努瓦利耶、帕特里克·韦伊、多米尼克·施耐普等人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表示,科学的移民史研究必须要以检讨、批判和拒绝右派的民族主义叙事与左派的后殖民主义话语为前提。首先,要破除法兰西民族是单一种族构成的神话,它是由先后来到“六边形土地”的无数种族与族群构成的“大熔炉”。如今,此种观点已经成为法国历史学界的共识。比如,法兰西公学讲座教授帕特里克·布琼在其《法兰西世界史》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法兰西是一个混杂的、移民的共同体。其次,要破除基督教的、欧洲的民族比非欧洲、非基督教的民族更容易融入法兰西民族的神话。努瓦利耶的《屠杀意大利人:1893年8月17日艾热-莫尔特事件》再现了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19世纪末,法国工人追杀意大利移民工人的血腥场景。实际上,信奉基督教的欧洲民族在融入法国的过程中,也流淌了不少的泪水甚至鲜血。再次,要破除少数族裔的宗教文化阻碍他们融入法国社会的神话。施耐普令人信服地指出,由于移民群体及其后裔无法找到足够的资源,立足于法国社会,所以才无奈地诉诸其社群与宗教,以捍卫自身的权益。换言之,“共和模式”之所以失败,首先是因为法国社会自身出了问题,是因为其国家机构、政治制度与社会体系丧失了整合少数族裔的能力。最后,抵制少数族裔尤其是前殖民地的移民及其后裔所建构的后殖民主义叙事,拒绝他们只把法兰西共和国及其公共机关刻画成为压迫者的极端做法。法国移民史学者普遍同意,应当严格区分社会斗争和学术研究,并警惕将族群记忆和科学史学混淆的做法。帕特里克·韦伊强调道:“历史并不是现实的奴隶。历史学家不能把当代的意识形态框架建立在过去之上,不能把今日的敏感问题强加给往昔的事件上。……历史要理解记忆,但不能简化为记忆。”在当代法国多数移民史学者看来,若想超越偏狭的移民叙事,就不能拘泥于某个少数族裔的考察,而应当研究所有的移民群体,并把其共同命运的变化置于法国历史的整体变迁中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法国移民群体的历史,需要考察法国民族国家的构建、身份证制度的演变、国籍法的颁布及其修订、殖民化与非殖民化的进程、民主制度的嬗变、知识分子的转型以及交通、媒介、货币等社会治理技术的革命等重大问题。此外,法国移民史学者也迫切希望将其研究成果直观地呈现给公众,借此塑造各个社会团体都能普遍接受的集体记忆。在他们的积极推动下,法国政府于2007年批准在巴黎郊区成立了“国家移民史博物馆”。它的目标是协调政府机构、民间社团和学者,通过研究、展览与宣传,致力于勾勒“共同的历史”,提倡“共享的遗忘”,团结所有法国人的记忆。在某种意义上,“国家移民史博物馆”标志着法国移民史告别了无人问津的局面,移民群体及其后裔也拥有了自己的“记忆之场”。移民问题在法国引发的“记忆战争”以及法国移民史专家的集体反思说明,不偏不倚地研究移民群体的共有历史,消除各个族群之间的分歧与仇恨,塑造所有人都能认可的集体记忆,是法国社会整合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作者:乐启良,系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高校教师队伍的数量增加、素质不断提升、结构得到优化,通过人才保障的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但同时也应看到,在大发展与大变革的同时,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在新时期也同样面临着大学组织环境变化、人才竞争激烈、体制与学术制度变革等方面的挑战。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需要我们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抓住改革推进的关键性要素,对改革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进行理性判断与充分预估。直面“堵点”,久久为功,筑牢师德高地师德师风是评价高校教师队伍素质的首要标准,决定了高校教师对教育实践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近年来,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得到了推进与落实。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可回避的制约因素。高校虽能够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首要标准,但无论是在优选评价还是履约评价过程中,师德师风主要还是以底线为主导,缺乏分类分级评价标准,对师德履行的引导性与激励性仍不足。在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式,要以整体、系统思维进行推进,将其置于历史性发展进程之中。师德困境不能单独以规制和道德惩戒来解决,要将传统与现实、规则与境界相结合,一方面要厚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教”“良知良能”“见贤思齐”等德性精神,另一方面,高校师德建设要积极引导教师在道德观念、情操与品质方面的自觉构建,推动外在道德规范向内在信仰的转化,使教师葆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在高校具体考评中也要对师德评价机制进行进一步细化、差异化与水平化,对在师德师风方面表现杰出的能够得到真正认可与激励,同时发挥政策与舆论的积极导向效应。解决“难点”,持续发力,激发专业活力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是高校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核心。在高校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教师的业务能力与育人水平是一项重要工作。随着新时期的一系列改革的推动,我国高校教师在专业水平以及立德树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由于高校教师在早期的专业化训练时期较为倾向于学者而非教学者,加之高校的薪酬、晋升等政策倾向,教师以科研为本的行动偏好尤为明显,尤其在部分高校非升即走的制度压力下,科研与教学之间形成了一种零和游戏的状态。部分教师在教育理念及方法提升方面积极性不高,立德树人的能力与水平亟须提升。与此同时,由于受到现有高校招聘中“学者是良师”的价值预设影响,在招聘考核中较为重视学位与科研成果,对本身在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较为缺乏的新教师来说未来教学困难重重。对于高校教师专业素质能力问题的审视,需要理性平和的心态,要通过制度来构建“教”与“研”的相容机制。对青年教师在注重其学术发展的同时也要对教学进行强化训练,初期适当减轻教学工作量,开设少而精的课程,建立教师与学者的双重认同。要在专业素质结构方面下大功夫,在研究生教育中融入教育类课程内容,在职业初期强化教育实践训练,缩短教师专业成长周期。在高校教师发展支持方面,要将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实、建强,通过教学共同体组建、多样化课堂教学活动等多种形式,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发挥领头羊作用。抓住“痛点”,标本兼治,回归评价本真高校教师评价对于学校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其成效也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评价推动高校教师发展已成为提升大学质量与效益的重要手段。评价已从简单的管理工具逐渐上升为一种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高校教师的学术方式、生存与发展。项目与论文的多寡与层级成为考核及职称晋升的重要标准,呈现出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样态。现今高校教师评价的合法性基础,主要由可量化、可观测及主观判断中的指标化与要素化构成。这种客观的学术评价从原有的计数方式日益转向了引用频次,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区及排名,进而形成精致化的计数模型。从本质看,评价是否客观,除了量化模型构建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学术研究深层次的学术品质。如果忽视学术品质,就会使学术人员“依标而术”,甚至“投机取巧”,其直接后果不仅体现在周期长、风险高、创新性研究会日益减少,同时也容易使技术理性冲淡大学对真理的追求与坚守。当前我国教育评价领域进行了深入改革,新的部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未来的改革要基于学术研究价值本身,始终恪守求善求真的内在价值与社会发展的外在价值,摒弃“期刊崇拜”,破除学术成果的物化导向,使高校教师能够持之以恒、平心静气地做好学术研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作者:张媛媛、于洪波,分别系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教授)
“俄罗斯远东以及日本北海道地区的经验显示,更低的生育率与人口加速负增长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进而陷入一种‘人口负增长陷阱’。”近日,由国家卫健委直属事业单位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期刊《人口与健康》2020年第12期刊发了一篇题为《城市化、低生育率与人口负增长》(简称《城》)的文章。该文作者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陈友华以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苗国。《城》文称,“低生育现象是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的重要人口特征。世界范围内,无论是人口膨胀还是人口收缩的国家与地区,在经济规律驱使下,人口向城市集中、向大城市集中是普遍趋势。城市化具有抑制生育水平的能力,城市化与低生育率不仅导致人口负增长,而且还有促使人口空间极化。”文章分析了美国、日本北海道、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德国的案例。其中,文章认为,“日本与俄罗斯推行积极的鼓励生育以及人口区域调控政策都无法撼动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人口加速负增长使得偏远地区‘空心化’,甚至部分地区重新演变成‘无人区’,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城》文指出,“中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的爬坡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育率将越来越低,这是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中国城市化水平继续上升,叠加当下极低的生育意愿与生育水平,未来人口加速负增长的效应将会与近邻如出一辙。”在两位作者看来,“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必然要求产业的转型升级,现代社会第二、第三产业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更高,特别是文化素质。这必然驱动家庭由投入孩子的数量成本向质量成本转移,市场经济促进人口城市化进程,遂使生育率大幅度下降,衍生出大城市长期的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等结构性问题。新生人口无法填补老龄化和劳动力人口流失,造成非核心区域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收缩。大城市对青年人口的‘虹吸效应’导致乡村与落后地区遭受更严重的老龄化挑战,这是周边国家的现实案例,也是我国正在经历的现实。”公开资料显示,《城》文作者之一的陈友华出生于1962年7月,自1980年起先后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和德国马尔堡大学社会科学与哲学系,并分别获得理学学士、理学硕士与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学、人口学、社会工作、公益与慈善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另一位作者苗国出生于1984年 3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刊发上述文章的《人口与健康》杂志由国家卫健委主管、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其中,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要开展人口科学、人口健康、人口和家庭发展相关领域研究,开展人口与发展领域调查评估,卫生健康信息化工程,开展人口、家庭、卫生和计划生育舆情监测及信息咨询服务、政策宣传、国际交流合作等工作,是长期服务于国家人口与发展领域的国家智库。(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目前,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仍是绝大部分高校对研究生毕业的要求之一。很多研究生都戏言,“自己的论文不是被拒稿,就是在被拒稿的路上”,感觉发表论文“很难”。一篇论文能否顺利发表,文章本身质量至关重要,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投稿时自然能引得编辑青睐。除了论文质量之外,还有一些方面,也影响着论文投稿成功率,这就是我们在投稿时要讲究的三点策略。策略一:论文标题要新颖,要有趣 一个新颖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亮点。题目是文章的总纲,是反映论文最重要内容的词语的逻辑组合,是一篇论文给读者和审稿人的第一个重要信息。编辑一定是先看论文的题目,题目新颖生动,便有兴趣继续往下看。如果题目陈旧,便索然无味,论文估计也就被“毙”了。如何让论文题目新颖,简炼,有趣?一是多关注所在研究领域内包括交叉领域的一些重要期刊近年来发表的论文,二是关注目标刊物近年来发表的论文,将这些期刊近两年的目录重点研读,仔细揣摩,了解这些论文的题目是怎么拟定的,包括结构、字数以及如何概括了文章内容等,从中发现编辑的“口味偏好”。比如,在《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2期,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试点”何以失败?——A市生活垃圾“计量收费”政策试行过程研究》,就比较新颖且简洁,明确的概括了文章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又如,《社会》2019年第2期,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一把尺子如何“量到底”:基层治理中的制度硬化——以一个城市更新试点项目为例》,同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不晦涩难懂。策略二:选择期刊有讲究 论文完成后,往什么刊物投稿以及如何投稿?这既要做到有的放矢,也要讲究策略。很多人认为,是先确定刊物再写稿,其实有一定道理。先确定期刊,不一定是要确定某个期刊,可以确定某几种期刊,或者想发表什么级别的刊物,这样才能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有的放矢。如果一开始就决定,要“冲刺”发表高水平论文,那么,在检索文献时,就要瞄准领域内重点期刊的文献了。我们平时肯定有所关注,即发表在顶级刊物上的论文参考文献,往往是来源重要期刊的文献或者知名学者的论著。另外,一定要仔细阅读所投刊物的《投稿须知》,看看目标期刊对论文的基本要求,比如字数等基本要求,有些期刊对稿件字数有较为明确的要求,规定了最低字数要求或者最高字数要求,符合论文字数超过或者低于该期刊的要求,则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录用可能性。如果检索不到目标期刊的《投稿指南》,下载1~2篇目标期刊的最新论文参考即可。同时,要多揣摩目标期刊的论文风格,在论文的结构上、语言风格上,向目标期刊靠近。有些刊物会在官网或者某一期发出本年度的重点选题范围,如果所撰写论文在选题范围内,也能增加论文录用的概率。在投出稿件之前,尤为重要的一步,就是要严格按照目标期刊的用稿要求,从论文框架、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方面进行对照性的修改和完善。比如,在论文框架方面,就引言这一部分,不同刊物就会有不同的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不会在期刊的“征稿通知”里明确标明,但是通过阅读该刊物的论文,就能大致了解。有些刊物的引言,就明确的是“0引言”这种形式,有些刊物就不是此类形式。又如,摘要部分,有些刊物在明确要采用结构性摘要,即”【目的/意义】.....【方法/过程】......【结论】“等,有些刊物则无此要求。有些刊物明确要求摘要不能超过300字,有些又要求不能低于300字。引用的文献在论文中应具体标明,并在文后列出参考文献。大部分期刊都规定引用的文献需要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但有些期刊,如《政治学研究》,则要求以脚注形式标注参考文献。这些细节都要注意。也就是说,论文的写法要符合刊物的风格和具体要求,可以通过目标期刊的《征稿通知》或者研读新近发表的论文来了解这方面的信息。总之,在投稿甚至是论文撰写之前,对目标期刊的风格有所了解和熟悉,做到有的放矢。策略三:把握恰当时机与编辑沟通 稿件投出去后,作者盼望审稿意见的心情更加迫切,希望能被录用并且早日安排发表。实际上,每个期刊都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稿件处理流程和环节,包括稿件的三审制度,对稿件编辑加工的三校一读制度以及出刊印刷前请作者最后一次校对等。对这些环节作者如果能了解一二,对自己的论文何时审阅、何时会有审稿意见、何时能够出版,就能做到大致心中有数。现在很多都开通的网络投稿系统,一般在投稿系统能看到审稿进度。因此,只需要关注投稿系统即可。如果时间明显延迟了很多,比如投稿后一个月还是初审,又如外审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月还未变化,则可以致电给编辑部,礼貌的询问下文章进展情况。如果所投刊物尚未开通投稿系统,通过电子邮箱投稿,这就需要与编辑部沟通,了解编辑部对稿件的处理进度。一般情况下,可以在投稿后一个月左右,致电编辑部询问稿件状态。大部分期刊会在《征稿通知》里注明刊物的审稿时长,目前大部分期刊的审稿时间都是3个月,如果三个月没有回复,则自动视为拒稿了。部分刊物的审稿时间相对较短,也会承诺在45天、20天,1个月,甚至1周内给出意见。在此阶段,切忌沉不住气。稿件投出三五天,就迫不及待的给编辑打电话询问进展。须知,越是高质量期刊,越“不缺”稿子,有些期刊的年投稿量都要过万了,编辑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如果贸然致电催稿,效果很多可能适得其反。来源:社科学术圈作者:大刘老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政策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政府政策,其实施对增进民生福祉、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因此,社会政策史研究一直是历史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板块。近年来,社会政策史的研究内容越来越丰富,方法路径日益多样化。研究者们对社会政策的关注由点到面,由浅入深,从关注社会政策组成要素各自的模式到探索组成要素各自模式的具体实践形态,较为深刻地展现了社会政策的多重面向、实践逻辑。社会救助是社会政策中兜底的部分,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和安全网,对于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以及稳定社会秩序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社会救助事业逐步发展并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思考。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冬梅所著《新中国70年社会救助研究》(以下简称《70年社会救助研究》)于 2020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新中国社会救助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该书是著者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救助的历史考察和历史经验研究”的结项成果。通过探讨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困难群体的情形与特征,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社会救助功能、方式的认识,新中国成立后预防性社会政策对社会救助的支持作用,新中国各历史时期社会救助的制度与实践,以及新中国社会救助的绩效与经验等,《70年社会救助研究》较全面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救助的面貌,在研究路径和方法上,多维度地体现了著者研究视域的整体性。整体性“通常是指事物内在的连贯性、有机性或系统性”。就历史研究来说,整体性至少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宏观性,即重视对历史逻辑的思考;二是全面性,即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历史面相;三是系统性,即不把研究对象看作孤立的内容,而是看作一个相互作用统一整体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整体性是历史研究者一贯秉持的准则,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历史性考察或规律性探讨,已成为历史研究的优势。《70年社会救助研究》从研究视野、逻辑与方法等方面努力展现了历史研究的整体性原则。总体看来,该书不仅在推动社会救助史的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价值,而且对推进社会政策史研究的发展有所裨益。一、社会政策史研究要有宏观的历史视野改革开放后,包括社会救助史在内的社会政策史研究,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逐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的。《70年社会救助研究》从两方面展现了研究者的宏观历史视野:第一,《70年社会救助研究》关注时间维度上的整体历史性。作者开篇就对社会救助制度进行了溯源:“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社会救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无论人类社会处于那个发展阶段,自然灾害的发生、先天生物性因素的差异都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社会的相对贫困都是存在的。”接着将时间逐步推进,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这就展示了制度变迁的历史承接性、创新性。通观《70年社会救助研究》全书,历史整体性的关照还体现在各部分内容中。毛泽东曾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提出:要“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这事实上道出了把握历史研究整体性的路径。在《70年社会救助研究》的五部分内容中,著者都循着这样的路径,首先将其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例如,在著作第四章“社会救助制度与运行”的写作中,著者对“1949-1956年‘综合治理式’社会救助制度与运行”这一节的处理,首先是对社会救助制度形成过程的考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救助制度是在什么样的时间、空间产生和发展的,比较完整地呈现了“原因—过程—结果”的历史逻辑和发展理路。第二,《70年社会救助研究》也关注资鉴性的现实关怀,将古今贯通。中国史学历来注重历史对现实的资鉴功能,“作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为对象的国史研究除其具有史学的一般规律性,更有其特殊性,尤应注重资鉴当世之功能”。社会政策史研究与社会发展、民生建设密切相关,涵盖政治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其研究的现实资鉴性更是明鲜。《70年社会救助研究》首先在“绪论”部分阐释选题缘起时,把现实意义放在学术价值之前,突出强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救助史研究“对今天的社会救助工作和社会建设事业提供重要借鉴”的应用价值。在考察新中国成立70年各时期社会救助制度及其运行时,也非常注重总结社会救助制度安排和社会救助举措的基本经验。例如,在对1957-1977年城市社会救助运行进行分析时,认为“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具备强大的财政实力,可以单方面给与弱势群体数量可观的款物,但长远来说,这样无论对国家还是弱势群体自身的发展都是不利的。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在这方面,计划经济时期帮助弱势群体就业的做法是有参考价值的。”在著作的最后一部分,著者更专门从思想指导、物质支持、政府主导作用、组织系统构建、综合治理路径等方面总结了新中国70年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经验,梳理出70年社会救助的“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二、社会政策史研究要构建辩证的逻辑体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联系是事物及其内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普遍联系也因此成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灭方面去考察的。”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因果联系则是事物普遍联系中的重要一种。因果之间既有先行后续,又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研究任何事物,只有置之于和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正确把握其因果联系,才能反应其真实面貌。《70年社会救助研究》循着社会救助制度建构与运行的因果链条,从“背景—认识—制度—实践—经验”五个层面构建了课题的结构体系。著者首先对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国情与困难群体的状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其次对党和政府基于各时期的国情与困难群体状况与影响而得出的关于社会救助问题的认识予以了考察,再次,对党和政府基于各时期对社会救助认识而建构的社会救助制度及其运行予以了研究,最后对各时期党和政府实施社会救助的经验进行了思考。国情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结果导向是制度与实践的产生,经验又来源于实践。这样,著者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构建的全面结构体系,使新中国70年社会救助建构与运行的整体面貌得以呈现。三、社会政策史研究要顾及理论的系统性马克思主义强调,“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反对孤立、片面地观察和解释个别社会现象和问题。这就是说整体性原则要求学术研究要有系统思维。这对于社会政策史研究的启示是,考察包括社会救助在内的社会政策的任何一方面内容,除了对这部分内容本身要进行全方位把握外,更重要的是要将它置于社会政策乃至社会建设的大范围中去考量。换句话说,社会救助研究不能拘泥于社会救助自身,不能就社会救助言社会救助,还需要有更为宽泛的系统性研究视野。只有跳出社会救助看社会救助,才能看清其“庐山真面目”,对社会救助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才能获得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目前,社会政策史研究中,也有不少学者尝试运用系统性思维,以改变传统单一的研究模式和历史研究中那种割裂整体、过于细化的“碎片化”研究取向。但就事论事的研究大量存在,以往对社会救助的研究亦如此,很少将社会救助放在社会政策大系统中考查。《70年社会救助研究》则专门用一章考察了新中国70年各时期预防性社会政策及其对社会救助的支持作用,这是在包括社会救助史在内的社会政策史研究中鲜有的创新。社会政策是指“通过国家立法和政府行政干预,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的一系列政策、行动准则和规定的总称”。一般来说,社会政策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服务,以及针对家庭需求的社会服务,尤其是对老、幼、病、残者的福利服务。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其他社会政策对社会救助有着重要的支撑功能。《70年社会救助研究》用不同路径和表现手法呈现了改革开放前后社会政策对社会救助不同的支撑作用:首先具体阐释了公益性教育制度、普惠性医保制度、广就业泛福利制度对改革开放前预防困难群体出现、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重大作用和对当时社会救助的支撑功能;其次,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了改革开放后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如何在改革的不同阶段对社会救助发挥不同支持作用。让我们在对比中、从一个角度理解了为什么改革开放前社会救助在社会政策体系中仅仅扮演“补漏拾遗”的“小角色”,而改革开放后社会救助制度成为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的、保民生和促公平的托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总之,《70年社会救助研究》系统梳理了新中国70多年来社会救助制度的历史变迁,全面考论了新中国70年来关于社会救助的认识、制度、实践,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救助的得失,思考了其发展经验,而且对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如何创新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是作者多年对社会政策史研究视野、方法与路径深入思考的结晶,为社会政策史研究的创新做出了有益探索。诚然,《70年社会救助研究》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提升之处:在资料运用上,如果能够补充一些档案资料和口述史资料显然会使行文更鲜活;在内容安排上,在宏观梳理之外,多增加一些个案研究,内容必将更充实;在观点提炼上,个别论点的表述和论证尚有进一步斟酌、打磨的必要。今天,包括社会救助在内的社会政策研究,将会随着民生保障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2019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2020年2月民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印发《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方案》的通知”指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道防线,事关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能否如期脱贫。”要“坚决履行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治责任,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编密织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切实做到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坚决打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攻坚战。”在社会救助等民生保障制度担当关涉全面小康等重要“政治责任”的情况下,社会政策史研究自然也需要不断发展、深化,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直接而有益的借鉴。(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1.改革开放40年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对这40年进行总结和梳理是学术界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一系列庆祝活动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服务大局、深度参与,全面展现出一家学术出版大社的资源整合与传播能力。历时两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精心策划并实施完成了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改革开放研究丛书”18种,聚合了195位作者,完成了578万字的出版,并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18年创新工程重大成果进行发布。同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承担了中宣部改革开放四十年百县调研之上海嘉定课题,高质量地完成了中宣部下达的《改革开放与中国企业发展》《改革开放与中国县域发展》的出版和发布任务,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详细报道了丛书发布会的现场情况。此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还配合中国社科院智库办公室完成了九场“与改革开放同行”高端论坛的组织与宣传工作,展现了中国社科院作为国家顶级智库的风采。2.学术服务路演2018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全面推进学术资源建设,先后在武汉、郑州、上海、济南、广州和昆明六地组织36场学术知识服务座谈会,参与人数多达1000人次,涉及学术科研机构60余家。通过座谈会,充分展示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学术成果出版与推广、学科建设、学术评价体系构建、学术科研平台及数据库建设、学术外译与走出去等方面的成果,拓宽了与多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领域,进一步探索多元学术知识服务路径。全年成功与16家知名院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积累了大量优质选题资源,实现双赢发展。3.编辑分类多年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一直践行编辑是出版社的主体这一人才强社的理念。为与国际接轨,推动编辑专业化转型,2018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开始实施编辑分类管理,将编辑队伍分为组稿编辑、营销编辑、文稿编辑、技术编辑四大编辑系列,为不同类型编辑设计职业发展路径;完成第二批名编辑遴选工作,在行业内率先推行高端人才评价及奖励政策;发布首席编辑岗位聘任办法,做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最高专业任职岗位和编辑最高荣誉。通过打造一支在学界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学术素养深厚的学者型名编辑队伍,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夯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永久基业。4.科研与学术评价2018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大力推进学术科研工作,成立科研管理办公室,颁布《出版社科研管理办法》及实施办法,为研究型出版社建设打开了新局面。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学术图书质量分析与学术出版能力建设”顺利结题并发布,在学界和出版业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部《中国智库成果名录No.1》和《中国智库名录No.3》正式出版,成为各方了解中国智库不可或缺的工具书。目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在研项目5项,充分展现我社学术科研能力。社内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评价研究报告”进展顺利,项目由15个学科分课题组构成,全部科研任务均由出版社编辑承担,形成了“编而优则研,研而优则编”的学术出版“旋转门”机制。5.济南编辑中心中国出版业的文稿处理工作需要专业化,编审分开正是专业化生产的大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倡导这一理念已有二十多年。2015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选址济南,成立了济南编辑中心;2017年,经过集体决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济南购置了办公楼;2018年10月,济南编辑中心正式迁入新址办公。几年来,济南编辑中心发展迅速,编校质量不断提升,全年共接稿644种,总字数约2.06亿,新址为济南学术文化事业打造了一个具有现代气息和专业精神的文化空间。济南编辑中心将以打造中国最大的人文社科专业图文处理平台为目标,为建设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6.十年十书以“弘扬学术、传播思想”为目的,以推动全民阅读为己任,2009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行业内首开出版社自评十大好书之先河,引领行业评好书、推好书的风潮。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恰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度好书评选活动举办的第十个年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策划了“致敬学术·十年十书”评选,从十年百种好书中精选十年十书,以飨读者。十年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年度好书评选活动已经累积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成为每年岁末年初学界和媒体热切关注的图书榜单,得到了广泛的认同。7.社群营销针对高质量目标用户,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2018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群营销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爆款”。通过策划10万+文章、开展话题营销、开直播、自制短视频、与自媒体平台大V合作等方式,产生裂变式的销售。《杨小凯学术文库》实现销售码洋700余万元,《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报告》精装典藏版500套一经上市迅速售罄。这充分表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营销团队的策划与销售能力再上台阶,实现内容传播、产品销售与品牌影响力提升的多赢目标。8.国际学术传播服务作者、服务学术出版与传播,2018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国际出版多功能平台建设成绩斐然。全年与海外知名出版机构共签署近130种图书的国际出版合同;42种图书入选新闻出版署“丝路书香”重点翻译工程;5种图书入选新闻出版署“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9种图书以及1种期刊入选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11种图书入选中宣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项目,全年获得各类国际出版项目资助突破2800万元,创历史新高;2018年共有69人次出访,参与30余场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足迹遍布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梦与中国发展道路研究丛书”首批52种顺利结项,为中国经验进入西方主流话语体系找到模式与途径;与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出版局共同创建的中国主题图书编辑部在吉隆坡挂牌成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国际出版全球布局有序推进。凭借优异的业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继续荣膺2017—2018年度国家文化重点出口企业,入选首批首都新闻出版广电“走出去”示范企业。9.学术出版品牌坚持品牌化、规模化、市场化,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专业学术出版领域成功突围的重要经营策略。借助皮书系列、列国志、甲骨文等创业品牌形成的影响力,在已有品牌成功经验的带动下,2018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涌现出启微、索·恩、九色鹿、思想会、方寸等小品牌,在学术出版的大框架下深耕不同的出版方向,以贴近市场与读者的出版定位和整体的品牌策划迅速聚拢了粉丝群体,为传统学术出版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高端学术探寻更加多元化的表达路径。10.企业文化作为出版企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通过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暨传达贯彻我院暑期专题培训班精神”专题暑期工作会、开展各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进一步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加强学术出版及宣传阵地建设。2018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作为首个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单体出版社,继续发布第5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逐渐形成了成熟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第十七届中日韩青少年历史体验夏令营之旅、首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小海豚”夏令营及首届秋季运动会等企业活动,充分体现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展成果共享、搭建和谐创业平台的企业文化。2019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将继续加强党的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全面贯彻“四个坚定”,开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的发展新局面。对于携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每一位作者,每一个合作方,每一位读者和用户,我们都将全方位善待,坚守学术诚信,以做一个有担当、有作为的学术出版机构来回馈各方!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柳杨 马云馨声明:本文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