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百度派 @简单很好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除了全国顶级所有专业都非常强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之外,我想推荐的社会学教育和发展的比较好的学校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这些学校都是全国知名的211或者985学校,这些学校对社会学、社会工作、人类学等与社会工作有关的学科研究的都比较深入。中国人民大学在1950年左右中国人民大学就开设了社会学这个专业,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就高度重视对人民大学的社会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像陈达、李景汉等一些社会学科研专家都走进人民大学进行教学科研,中国最早的一批社会学研究就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展的,所以在社会学的发展教学上中国人民大学我相信不比清华北大差。中山大学中山大学的社会学专业是在1878年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开设的,是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培养的社会学研究学校,在社会学的研究上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中山大学的学科——社会学在全国重所大学中排名第三。从这个排名可以看出中山大学的社会学真的很厉害。南开大学南开大学的社会学创建年份和中山大学的时间相差不大,甚至是同时开设,南开大学的社会学是我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后第一批建立的社会学专业和社会学系。在社会学的教育和科研方面,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社会学界的交流,积极开展内外社会学交流,先后与国外国家或地区的多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合作、学生联合培养的关系。这些就是我知道的社会学发展比较好的几个国家重点学校,当然这里不提清华北大复旦大学不是因为这三个学校不好,众所周知这些大学所有学科几乎都是顶级的,不需要介绍大家也知道。以上内容由百度派作者提供
2018年最后一场大型考试,研究生考试已经正式的结束了,不少考研的学子在备战一年之后终于可以放下自己悬着的心,好好的去享受一个多月的假期了,在这一年里,他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早起晚睡就是为了自己能够在一年多的充分准备中取得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成绩,当然,通过研究生考试初试的学子们也不要放轻松,毕竟最终的结果还没有定下来还要进行一场复试才能出最终的结果。初试通过的朋友们一定要好好的准备复试,这样才能交出一份最完美的答卷。相信大家已经知道2019年是研究生考试数量最多的一年,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和目前的本科生就业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就业市场趋于饱和,一些企业非研究生不要,而自己的本科学校又没有和其他高校竞争的能力,所以一些学生会扎堆考985或者211的研究生院。但是考研究生之后就会改变目前的这种情况吗?这个其实是分具体的专业的,有一部分专业,即使是研究生,但是在社会上找工作的时候还是会面临着挫折和打击。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一说这两个专业,如果是明年高考的同学或者是明年想要考研的同学,一定要做好准备。第一个专业: 哲学这个专业可能不会有太多同学选择报考,因为真正对哲学感兴趣的同学实在是少数。这个专业不用小编多说大家都会知道哲学专业是非常难就业的。如果是真正对哲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报考这个专业,但是大多数哲学专业的同学都是报其他专业没有录上调剂过去的。但是,非自愿的进入哲学专业的同学也不要灰心,你可以在大一的学年好好的学习考,在你们专业的前几名,这样就会拥有转专业的机会,从而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最终哲学专业的同学要么是能力非常出色,留在自己的学校当老师,要么只能选择考公务员。第二个专业: 社会学可能提到这个专业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专业。在日常学习什么知识,这个专业在我国的发展的确比较落后。一般来说,国外对社会学的研究比较深入,但是现在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数量还不算太多。如果选择考研,报社会学这个专业的话是比较容易被录入的,因为竞争力是很小的,很少有人会去选择报考这个专业。但是即使是研究生出身,那么前途也是比较渺茫的。很多社会学的本科生或者是研究生,最终要么选择留校,要么选择出国,但是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转行。第三个专业:历史学历史学专业也是多年占据了就业红榜,就业率也很低。如果毕业后想要找到比较好的出路,一般来说,都只能从事历史老师这份职业,但是历史老师市场需求量不是特别大。竞争激烈,而语文老师与数学老师需求量较大,如果毕业后想进入研究院,那仅仅是本科学历完全不够。所以选择该专业的同学一定要谨慎。看到这三个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相信你也能了解到这三个专业的艰辛,如果对这三个专业不感兴趣的话,在志愿报考的时候能避免这三个专业就避免这三个专业。
现如今,对于那些在职考研的人来说,除了要报名一门热门的专业和知名度高的学校以外,还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种合适的报考方式,这样才能更轻松地进修提升自己。因此,有些报考社会学在职研究生的学员纷纷进行咨询,该专业在职研究生报考方式有哪些呢?据调查,目前社会学专业举办的在职教育主要选择了同等学力一种报考方式,此方式不仅有较低的报考条件,还支持报考人员免试入学,所以很适合大家选择。报考方式有同等学力一种如今报考社会学在职研究生的学员,主要有同等学力一种报考方式可以选择,此方式的报考条件很低,通常有大专或以上学历的人,就可以采用同等学力进行报考。同等学力有简单的入学形式这种报考方式除了有较低的报考条件外,其入学形式也很简单,一般报考者们都不用参加任何入学考试,只要顺利通过入学资质审核,就会收到录取通知书,届时即可在开课之际进校学习专业课程。同等学力该如何报考一般情况下,采用同等学力报考的人需要经历五步报考流程。一是在招生之际到本网站进行入学报名;二是资质审核通过后免试入校上课;三是完成课业后继续参加结业考试;四是在3月份到学位网报名申硕,随后在参加学位考试和论文答辩;五是申硕成功就可以申请硕士学位,拿到证书便能毕业离校。综上可知,该专业在职研究生的报考方式为同等学力,至于此方式的报考条件、入学形式以及报考流程如上所述,还有其他问题可查询相关招生简章进行了解。
我们生活在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不同社会中,社会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可以横向覆盖,也可以纵向阶级。那么社会学专业又是研究什么呢?社会学的主题是多样的,从犯罪到宗教,从家庭到国家,从种族和社会阶层的分裂到共同文化的共同信仰,从社会稳定到整个社会的彻底变革。社会学分析和解释我们个人生活,社区和世界的重要事项。在个人层面,社会学研究浪漫爱情,种族和性别认同,家庭冲突,异常行为,老龄化和宗教信仰等社会原因和后果。在社会层面,社会学检查和解释诸如犯罪和法律,贫困和财富,偏见和歧视,学校和教育,商业公司,城市社区和社会运动等问题。2020中国高校社会学学科评估结果!社会学专业课程设置社会心理学、发展社会学、社会问题、政治社会学、知识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环境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人口学、教育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家庭社会学、社会学概论、民俗学概论、犯罪学、中国社会学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经济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消费社会学、人口社会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保障概论、社会政策、社会管理、质性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数据分析与统计软件应用等。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社会学专业的就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可从事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又可从事紧跟时代发展的前沿性工作。就业行业涉及社会机构、互联网、教育、金融、贸易等多个领域。毕业生就业方向包括:社会服务领域;政府行政部门;企业行政、后勤、公关等部门;社会团体;福利机构;研究机构。具体职位有:咨询师、人事专员、教师、文案策划、编辑、运营等。
社会学这个学科,应该是很冷门的学科。也是未来社会最需要的学科。社会学学科训练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视野训练、批判性思考、包容多元、内身性反省。这些对学生的成长都是非常有帮助的。鉴于很多同学对社会学了解得不多,本文以软科2019年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之南京大学、北京大学还有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和广大高中同学分享一下社会学学科的办学实力,在高考报考志愿时,喜欢这个学科的同学,能作出正确的选择。一、南京大学社会学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学科始建于1928年的建立的中央大学社会学系和1930年建立的金陵大学社会学系的相关学科。1949年后,这些系科因为政治及地域等多种原因,被取消,1988年重建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以来,尤其是2001年以来,学科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学在学科领域汇聚了大批精良师资。学科现在有全职教师46人,其中教授18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3人),副教授20人,讲师8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43人,是南京大学各个学科中师资人数最多质量最好的学科。教师当中,43位博士中有16位分别毕业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及香港等海外著名大学,3位全职外籍教师。学科另有讲座教授、兼职教授、访问教授3人;拥有博士学位的专职科研人员4人。这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完成本学科的所有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吸引广大高考学子报考本学科的最积极因素。二、北京大学社会学学科的优势和特色本学科始建于1982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最早建立的社会学科之一。学科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涵盖了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三个二级学科,社会学、社会工作、人口学、人类学四个专业设置,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四个人才培养层次的相对完整的社会学一级学科教学与科研体系。2007年8月,社会学一级学科被教育部正式认定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系北京大学现有的1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之一。本学科学术水平非常高,大牛老师一大把,而且绝大多数都特别特别好,对学生很负责任,尤其是系图书馆简直是宝藏。三、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学科是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学教学与研究机构,是具有国内领先水平、面向实际进行广泛研究、培养多层次人才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独具理论特色的教学与科研机构。本学科拥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创建了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同时聘请海外客座教授4人、外派访问学者8人、攻读学位者6人。我系教师海外讲学15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52人次,这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很多优秀的大师级教师,在这个学科任过教,例如陈达、李景汉、吴景超、赵承信、戴世光、陈文仙、全慰天等,这些优秀的师资,为学科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奠定了良好的教学和科研基础。如今学科现有教师63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30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新世纪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多人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喜欢社会学学科的同学,在选择学科和学校时,一定要多些了解。因为篇幅有限,老师只能介绍这三所大学,其实,还有一些大学开设相同学科。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作出选择。不过一定要了解这个学科的就业和升学渠道,避免学完之后,无业可就,想可考研也有难度。权衡之后作出自己的选择。
一、院校选择我本科就读于南方一所普通二本院校,考研这个想法在高考失利后就开始萌芽。大学四年,随着不断接触一流高校的同学,逐渐发现我与他们的能力差距,平台差异巨大。因此“考研,考好学校的研”这个念头愈来愈强烈。最终确定下来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了考量。首先,社科院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类最高学府,在专业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会比其他院校更有优势,其次,社科院位于北京,与我家距离较近,考虑到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社科院成了不二之选。二、招生分析2018年10月社科院发布考研大纲,统招45个,推免生6个。最终统考招收59个,分数线为350分。从招收名额上来看,社科院存在一定优势,并且随着MSW逐渐被社会熟知认可,近年来统招名额呈上升趋势。目前社科院官网提供的参考书共有三本(2018年有4本),因此从考试内容、招生名额、报录比等方面来考虑,社科院是性价比很高的一所高校。三、复习经验在2018年4月份确定了报考学校之后,我便开始了备考长路。1、考研英语单词部分。我先购买了朱伟“恋词”系列丛书以及网课,第一遍在听网课的同时将知识点摘录到笔记本上,第二遍听网课的时候将重点知识(主要是指听完两遍之后仍然觉得很难记忆的要点)摘录到资料书上。由于本科四年没有培养好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备考初期经常很难进入状态,在此给大家提两点建议。1、朱伟老师讲课幽默诙谐,经常会在讲课的同时穿插部分故事情节,通常听完两三节课就会花费半天的时间,还会觉得自己很累。所以这里建议大家在听课的时候打开倍速,或者在听课直接跳到知识点部分,用同样的时间获取更多的知识点。2、在自己很难进入状态时不要想着先去看一会儿手机或者出去溜达一下,最好拿出自己写过的笔记,一遍一遍地看,几次重复之后就会慢慢恢复到学习状态。真题部分。备考期间只购买了英语一、英语二的历年真题,这里建议大家不要购买市面上眼花缭乱的预测题,因为难度不一,会让大家做的心态很崩溃,只要将历年真题琢磨透彻,英语就没什么困难,并且还在无形中锻炼了练习翻译题型的能力。在决定考研的第一天到考前的最后一天,大家都不要停止背单词,我一直在用一个“墨墨记单词”这个app,它会记录你的记忆曲线,帮你重复前段时间记不牢固的单词并且不断重复,是个非常高效的学习工具。2、考研政治政治复习我开始的很晚,虽然没什么经验可以提供,但是可以把教训跟大家分享。我是文科考生,在政治复习中一直抱着侥幸心理,总觉得可以凭借高中学到的东西应付一下考研政治,但是我10月底开始做肖老1000题并且同篇全错的时候就慌了。那个时候身边的同学1000题多少都刷过一两遍了,我情绪一度特别崩溃。后来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开始看徐涛的网课(肖老师网课讲的有点枯燥,容易走神,不建议看),涛涛讲课特别幽默,我每天晚上抽出固定两个小时看网课,记笔记,吃饭或者休息的时候就听音频,重复知识点,做“精讲细练”的课后练习,(这个时候基本放弃1000题,但是建议大家不要冒这个险)后来做预测卷的时候选择题错误率基本控制住了。政治这门课的框架整理真的很重要,并且不要尝试直接背整理好的框架,要自己在资料书、网课中提取知识要点并且整理,这样才能记忆深刻。关于政治大题,希望大家以“肖四肖八为主线,徐涛小黄书为补充”,把这些大佬的预测题背的滚瓜烂熟,考研政治就问题不大了。3、考研专业课社科院官网提供的专业书有四本,分别为《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行政》。由于参考书不算多,我在八月初才开始复习专业课,为了提高效率,少走些弯路,我就去知乎上提问,逛帖子。发现原来专业课报辅导班的情况还挺多的,后来通过咨询和对比选择了新祥旭考研辅导机构,专业课是一对一的辅导,有了老师的指导和规划,复习效率确实提高了不少。总体是这样进行的:在复习初期,每本书分别用半天的时间翻阅一遍,了解每本书的主要内容,在翻阅完参考书之后,将每本书的一、二、三级标题分别摘抄到纸上形成专业课大纲,使课本条理更加清晰。然后将每年的真题在课本上标志出来,同时在大纲上标志出来,这样复习的过程中会有侧重点地进行背诵,真题出现的章节都作为复习的重点。最后在背诵专业课的时候,我先讲课本背熟,然后以大纲为主,进行提示性背诵。在10月下旬,重复背诵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记忆空白的地方,所以我开始以大纲为提示进行课本默写,每天默写两章内容,记不住的地方就空着,全部默写完之后用红笔在刚才空着的地方进行补充,四本书默写完之后,再重新将之前红笔补充的地方进行默写,这种补漏式的复习让我讲每本专业书的架构以及内容牢牢记住了,以至于在备考的最后阶段,提到一个专业名词我就能够发散式的联想到四本书上所有有关这个名词的内容。这是最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考研时间有限,题量较大,只有将知识点熟练掌握,才能在答题的时候写全面,写丰富。四、考研复试终于讲到复试了,复试的准备中,新祥旭也提供了不少的帮助:一方面得到了社科院社工专业学长的指导,另一方面免费参加了机构举办的口语班课和模拟复试。社科院复试分为专业课笔试、英语面试、专业课面试三大部分。笔试内容与初试无异,在笔试准备时又可以用到之前所说的“专业课大纲”,能够较快的让我们回忆起之前背诵的内容。英语面试主要以自我介绍为主,老师会根据每个人的自我介绍来提问问题,所以在准备自我介绍时要将老师可能问到的点罗列出来,并且准备好答案,不要在这部分给自己挖坑。专业课面试是分组面试,每组老师随机,社科院老师都非常和蔼,面试也是以问答式聊天的方式进行,所以大家只需要将自己的简历准备好,把心态调整好,把面试当作与社工届大佬的一次专业交流就好啦。五、学姐寄语去年这个时候我还在为自己背不完的专业课崩溃大哭,今年已经坐在小院的宿舍跟大家分享备考经验了。备考那一年听了很多鸡汤,受了很多挫折,掉了很多头发,不得不说,我是万千上岸者中最普通的一个,也是万千考研者中最幸运的一个。20年备考已经接近尾声了,你可能已经经历过无数次崩溃后的自愈,可能在这段黯淡无光的日子里濒临放弃,听我说,翻过你面前的那座山,明年今日就会有人像今天的你一样,听你讲自己的故事。加油!
网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诸如“十大研究生最没出路的专业”的大盘点,对不同专业的吐槽似乎是我们一直津津乐道的事情:生物,化学,材料,环保,这几样是不读研没前途,读了研也是坑土木,造价,石油,采矿什么的,夕阳行业,能吃饱饭,但就是不提倡经济金融,一堆人考,什么行政管理法学,不是柜员就是人力打杂的村了有个读211会计的,毕业在家半年了,文科简直看不到希望管理类,工作没有对口的,学的东西太杂,没有直接对口的工作劝人学医、天打雷劈……看着这些提及的专业简直慌得不行我就是这个专业呀之前小白就发过网上的一个吐槽:社会学是一个奇坑的专业,所有文科专业中最无用的。工作没有对口的,考公只能报“不限”的。希望大家可以告诉自己身边的弟弟妹妹,珍爱生命,远离社会学、社会工作、人类学、人口学、民俗学。关于“社会学是否有用?是否白读?”,小白不是这个专业,没有太多发言权,不过小白百度了一下。知乎上有一个社会学专业的在读研究生说得挺中肯的:发家致富?哪个专业能够保证每一个读完的人都能发家致富,从此出人头地,走上人生巅峰???如果有,请告诉小白,在线等!不否认,有些专业的确要相对吃香,对找工作而言,有一些天然优势。但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决定一个人未来是否出人头地,是否有社会地位,是否能创造自我价值,主要决定因素不在所读专业,而在于我们自己。1学的专业有用吗?之前小白从别人那里听过一个比较优秀的人,大连理工大学的周建仁学长。他的姐姐一直在贵州支教,他大三的的时候去看望姐姐,发现村里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父母都出去打工了,经常不能联系。等父母过了好几年回来的时候,孩子都认不出了……他想要为当地的发展,为留守在这里的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后来一个契机,他发现了当地以种植甘蔗为生,手艺人把甘蔗制作成红糖。所以大四的时候没有准备考研,不顾家人反对,回到这个贫困小镇,拜访老师傅学习熬制红糖的手艺,最终把红糖的制作工程化。向父母借钱开厂,带动了当地的就业,离乡的父母纷纷返乡,让家人团聚。他说到「正是本科阶段的学习,培养了他的“死磕”和“专研”精神,否则他不可能成为现在的一名90后创业者」。小白是工科,大学四年+研究生三年,之前上过的课,一些知识点细节早就忘得差不多(甚至一干二净),毕业之后将要从事的工作也和这7年学习的专业知识无关,并没有去做开发,成为一名程序猿。那我这些年的书就白读了?我这个专业没用?经过这些年的学习,通过各项专业课考试、完成论文这些只是一个结果,在追求这个结果的过程中,我训练了自己的基础技能,提升了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了更缜密的思维。从曾经什么都懵懂的小白,到现在无论遇到什么新的事物,都能游刃有余,快速上手。这些才是我通过这个专业学到的真正受益终身的东西。永远都没有白学的知识,无用的专业,只有我们自己浪费的青春。2专业和工作不对口?这算上一个问题的延伸和补充。很多人都担心,自己的专业以后毕业了,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相关的工作怎么办……上面的例子中提到的周建仁学长本科专业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与红糖制作以及开厂八竿子打不着;小白的专业是计算机,虽然很火,但小白也没有毕业去公司敲代码。我们都在另一个领域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价值。哪有什么直接对口的工作呀!无论是大学本科,还是硕士研究生,学校的课程只能说把我们在某个方向带入门,入门之后是否要继续深入,就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对于研究生来说,和本科生的区别除了日常课程,还有一个很具体的「专业研究方向」。我们最后围绕这个研究方向上努力2-3年,发学位论文,完成毕业论文,然后毕业。可又有几个人毕业之后找的工作是自己的研究方向呢?因为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更加具体,所以更不可能找到完全对口工作。多少人毕业之后选择了考公务员、跨专业找工作、或者投身创业……在公司里面能够用到学校所学专业知识的10%,都已经是非常非常高了。我们花这么长的时间独自专研某一领域方向,做实验、写论文、反复修改论文,不是为了毕业找相关工作,而正是提升我们的「综合学习能力」。而这一点正是除了硕士学历外,读研能带给我们的那些不一样……3从今天起,做个不一样的人我们所学的专业,对我们未来的发展,对我们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吃过饭、走过路、读过的书,都会融化到我们的身体、骨骼和灵魂上。扪心自问,在学校的期间,我们每天虚度了多少时间,每天花在睡懒觉、打游戏、刷剧、刷综艺等的时间有多少?花在专业学习、自我成长上的时间有多少?“这个专业一点用没有……”“这个研究生白读了……”真的只是专业的锅吗?!网上有人在选专业这件事上给出了很中肯的建议:无论学什么专业,都不要忘了搞好自己的计算机/数学基础/金融/外语,以后会有用……
中国社会学要实现崛起,就必须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国社会学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只有在古今贯通、中西会通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群学这一体现中华文明精髓、又与西方社会学“暗合”和“正同”的伟大精神财富。群学的概念体系和命题体系包含着解释中国社会之所以繁盛兴旺的密码,包含着理解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的基因。中国社会学已经走过了恢复重建阶段,不能耽于模仿,而要努力形成学科特性即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就必须与西方社会学平等对话,才能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中国社会学史》,景天魁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我们的现实任务,第一是开展“大讨论”。“社会学是舶来品”“中国社会学史是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史、应用史”一类的说法,在中国已经流行了约120年。习惯成自然,现在要纠正它,肯定不能奢望一蹴而就。但也不能对这种说法不加辨识,不辨明是非,继续任其流传。其实,提出“群学”是“社会思想”还是“社会学”这一本身,就是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表现。诚然,“社会思想”与“社会学”是有区别的,但这一区别不是“非此即彼”的。在“社会思想”中,所包含的那个具有确定对象并且成体系的知识体系(“群学”)就是“社会学”。说“群学”只是“社会思想”不是“社会学”,实质上是说,凡是不像“西方社会学”的,怎么看,它都不是“社会学”,都只能算是“社会思想”。这一认识,显然是以承认只有西方社会学是“社会学”,具有起源上的“唯一性”、话语权的独占性为前提的。可是,这样的理论预设站得住脚吗?既然我们想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就不能把自己的“理论预设”隐藏起来,当作不言自明、毋需论证的逻辑基础,而是要摆出来,开展心平气和的讨论。那个毋需论证就必须接受“中国本无社会学”之说的历史条件已经消失了,现在应该开展理性对话、认真讨论了。第二是展开“大梳理”。创立于战国末期的群学与19世纪中期孔德的西方社会学在表现形式上不同,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它具有与西方社会学不同的至今长达约2300年的演进史,当然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如果我们对中国社会学的漫长历史了解不多,那么应该向费孝通先生学习,赶紧“补课”。我们课题组只是梳理了群学概念史和命题演进史,将来还要研究断代史,如汉代群学史、唐代群学史乃至一个朝代、一个时期、一个地方的群学史,作为一个侧面的家训史、族规史、乡约史、礼仪史、风俗史、生活史、县治史、制度史、会社史、交往史、睦邻史……再进一步,就是一个一个人物、一本一本著作、一个一个概念、一个一个命题的专题研究。这将拓展中国社会学史的广阔研究领域,涌现一批又一批杰出的学科史专家,必将形成中国社会学史蔚为壮观的宏大局面,使之成为群星灿烂的社会学分支学科。第三是进行“大探索”。西方社会学在理性化一途占得了先机,在非理性研究方面也有不少成果,但是,在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因其固有而擅长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却陷入困境。费孝通先生在20多年前就指出,西方思维主导的19-20世纪,人类建立了利害上的联系却缺少道义上的认同。“我们中国历代思想家思考的中心一直没有离开过人群中的道义关系。如果目前的世界新秩序正好缺乏这个要件,我们中国世代累积的经验宝库里是否正保留着一些对症的药方呢?”“找到这问题的答案也许正是我们中国社会学者值得认真思考并去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落实到社会学理论研究本身,就与解决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融合相关联了。我们既然确认群学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相融合的典范,那么,就可以推断,实现中西会通的途径就应该是探索群学与西方社会学在概念和命题层次上的融通。我们从2014年开始,梳理了群学概念体系和命题体系,论证了群学就是中国古典社会学;我们以命题演进史的方式重新书写中国社会学史。这就使得实现中西会通不再是一个理念、一个愿望,而是一项可以具体着手的实实在在的工作。第四是要有“大担当”。当今中国乃至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势必展开“新的百家争鸣”。中国社会学要发出自己的最强音。这就要对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有大担当。陆学艺先生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著作《社会建设论》,就是结合中国当代社会发展所重新构建的“社会建设理论”,而“社会建设”完全是中国特色的概念。哈尔滨工业大学王雅林教授沿着他几十年来领衔的“生活方式”研究,将“生活”概念引入社会学概念体系,构建“生活本体论”的基本理论。还在2006年,笔者重新定义并阐述了与剑桥大学现校友吉登斯的“时空延伸”概念相左的“时空压缩”概念,也算是一个理论上的尝试,等等。中国社会学研究已经进入“大担当”——回答中国和世界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新阶段。“大讨论”“大梳理”“大探索”“大担当”,接连说这四个“大”,对于至少有5000年文明史的14亿多中国人而言,其实并不“大”,并不过分,而是应该承担的使命和任务。我相信新一代的社会学人,一定会有“舍我其谁”的气概。现在我们主编《中国社会学史》提“学科自信”可能还会引起质疑,而对新一代中国社会学人来说,“学科自信”就是常态——既是正常心态,也是日常工作状态。(原标题:走过了恢复重建阶段,不能耽于模仿,而要努力形成学科特性—— 中国社会学进入回答时代命题的新阶段)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社会学所原所长、研究员景天魁流程编辑:U016
社会学作为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的一个学科,在中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自1979年恢复重建以来,中国社会学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已经成为影响广泛并日益制度化的学科。在此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学科自信日益增强,形成了持续创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并扩大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心理基础。具体来讲,社会学的学科自信之源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科自信源于我们对于西方社会学的“去魅”,这是长期文化和学术交流的一个客观结果。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打击之下,西学东渐,我们经历了深刻的文化震惊,对西方学术思想抱有某种新奇和敬畏,对自身学术传统则产生某种程度的自卑,以西学为师甚至全盘西化的学术风气很盛行。现代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最初就是翻译和移植西方社会学,甚至这样一种潮流在改革开放恢复重建社会学的过程中也曾有过突出表现。但是,随着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国际交流日益深入,在数代学人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对西方社会学的了解日益全面深入,不再有简单的迷信和崇拜,更多地表现为越来越理性的对话交流。我们已经非常明确社会学的本质就是关于社会的一种学说,是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社会现象规律性的一门经验性学科。对于这样一种学科的建设,我们有自己的文化资源和实践基础,我们可以做到有自信的“平视”,而无需仰视和盲目崇拜西方社会学。第二,学科自信源于我们对西方社会学自身不足的不断认识。随着对西方社会学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不仅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其所谓价值中立的理论原则、西方中心论的理论立场、要么强调个人要么强调社会的两极化理论思维、对西方社会本质上的非批判理论态度、过分强调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关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线性对立思维等内在局限,而且对其在密切联系并有效回应当代全球变化、解释和指导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等方面的不足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现有的西方社会学,不仅在解释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方面显得捉襟见肘,其对技术进步、环境变化、全球社会和全球挑战的回应也是比较老套、苍白的。西方社会学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知其优势、析其不足,是我们更加自信地发展中国社会学的又一依据。第三,学科自信源于中国社会学的不断积累和快速发展。中国社会学自身取得的显著进步是我们增强学科自信的重要源泉。一百多年来,一代代学者持续跟踪西方社会学的发展进程,研究和翻译西方社会学的理论与知识,开阔我们的学术视野。一些有识之士不断推动社会学的中国化,面向中国实践,扎根中国大地,创造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学,取得了显著成果。这当中,李景汉、潘光旦、吴文藻、吴景超、费孝通、雷洁琼、陆学艺、郑杭生等先生,都作出了杰出贡献。差序格局、皇权与绅权、小城镇发展、“三农”问题、社会运行、社会转型、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等,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研究的重要概念和理论工具。中国特色社会学正在开放包容的基础上走向成熟。与此同时,我们对中国社会学史、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也在不断加强,特别是景天魁先生团队基于中国学术思想对中国社会学发展历程的自觉整理具有开创性意义。这些研究促进了社会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夯实了中国社会学持续发展的根基。第四,学科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持续坚韧的生命力。社会科学总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传统,并受这种传统的滋润和影响。优秀的文化能够提供丰富的智慧和深厚的价值,支撑并引领社会科学持续发展。当今世界上,中华文化是唯一连续发展不曾间断的活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胞物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等,都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正是在这些精神的指引下,中华文化总是在社会与环境的发展变化中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关于个人、家庭、社会、组织、制度、福利、国家、发展等方面的丰富思想。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发掘和传承弘扬,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必将焕发中国社会学的勃勃生机,彰显中国社会学的鲜明特色。第五,学科自信源于中国人民在社会变革实践中的伟大创造。一百多年来,我国从一个备受欺凌、积贫积弱的国家,日益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这是党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领导广大人民努力奋斗,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结果。中国发展所创造出的道路与模式,既不是简单延续中华历史文化的母版、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实践创造。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伟大实践呼唤和催生伟大理论。只要我们不断强化实践自觉,直面中国社会巨变,在中国变革自身的逻辑中寻找理论灵感,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成熟的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学,并为世界社会学发展作出贡献。第六,学科自信源于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特别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的起源、结构、运行和发展演变规律,并体现了鲜明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使得社会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并彰显出其实践性、辩证性、批判性和开放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只要我们在学术实践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我们就会更加坚定学科自信,更有成效地推动中国社会学取得兼具中国特色与世界影响的新发展。(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洪大用 曲天词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来源标题:终于轮到了“社会学热”这是真的吗?“在您家书店,社会学的书卖得怎么样?比如《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当记者把问题在线发给几位书店经营者时,两天无人回复。从去年到今年,社会学书籍悄悄升温。除《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还有《我的二本学生》《过劳时代》《格差社会》《不让生育的社会》《把自己作为方法》等,它们涉及的话题有些“沉重”,却取得不俗的市场反响。在当当网上,《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的评价数多达4265条,《我的二本学生》评论数是1554条,《过劳时代》是2917条。在出版圈,一般会将当当网评论数乘以三,推测其销量。不仅在出版业,在网上,与社会学相关的文章似乎也得到了更多关注,比如引发“刷屏”的《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在日常在看数仅2000左右的公号上,发表不到半天,在看数便刷到2.1万。中国社会正在转型中,社会场景空前丰富,这为社会学提供了机遇。如果说,在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经济学书曾掀起波澜,那么,随着经济增速日趋常态化,社会学书会不会成为新的热点呢?终于,记者等到一位书店经营者的回复:“我们好像没有这本书……我查查,回头进两本。”记者:“是不是没人关注这类题材?”得到的答复是:“貌似是。”经济学已主导40年该轮到社会学了“我个人有一个推测,未来10—20年,社会学也许会成为热点。”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社会学家严飞说,他的新书《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刚刚面世,是一本写给每个人的社会学通识书。在严飞看来,过去4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主要体现在经济高速增长,这使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成为主导,甚至出现“经济学帝国主义”(又称“经济学沙文主义”,即用经济学的思想和分析方法,研究和解释其他社会科学问题)。然而,经济高速增长也带来一些问题,如:城乡差距拉大、中产焦虑、贫富差距、社会信任下降、个体越轨、群体失范等,这些问题无法用经济学来解决。惟有通过社会学家的思维方式,才能认清这些问题背后的结构性困境。以《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我的二本学生》为例,虽然它们更多只是现象的白描,却让读者们感同身受,因为这些结构性困境也出现在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是他们个人的困境。只是普通人熟视无睹,觉得与己无关,而社会学家的思维方式帮助人们意识到,它们与己有关。再如《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在资本的力量下,外卖骑手们为挣更多的钱,只好牺牲安全,甚至是生命。其实,同样被“困在系统里”的不只是外卖骑手,还有许多普通人。近10年来,公众对社会学的关注正日渐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在发出自己的声音。严飞认为,经济学作为主导,已持续了40年,社会学将取代它的地位,此后政治学又会替代社会学,成为新主导。判定“社会学热”尚早可能只是“非虚构热”“社会学热”真的会来吗?资深出版人杨晓燕表示应慎重。作为《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过劳时代》《格差社会》等书的策划者,她说:“每本好书都是独立的,很难笼统地说是‘社会学热’。《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受关注,主要是它题材好,抓住了时代脉搏。现在许多议论太大而化之,比如说现在没人读纸质书了、纸质书不好卖、网络阅读冲击了实体书阅读市场等,都是泛泛而论。我的感受是,任何时候,有好选题,就会有畅销书。”杨晓燕认为,“社会学热”需突破两个瓶颈:首先,相比于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只是一个小分支,不大可能出“爆品”。以何伟的《江城》《寻路中国》为例,媒体轮番点赞,可从销量看,远远算不上真正的畅销书。其次,多数读者不关心社会学书中的数据、分析、模型等,他们更多是看故事,越白描越好。销量好的社会学书其实都是“跨界”书,写法更轻盈,近似非虚构。在岩波新书精选系列中,《过劳时代》《格差社会》这两本社会学方面的书销量最佳。杨晓燕表示,这体现出读者的某种进步。她说:“今天的年轻读者已不再关注《明朝那些事》等戏谑性历史书,他们更喜欢看严肃的历史书,但要写得好看,即从一个小的切入点进入,延伸出严肃话题,这倒是目前确实存在的趋势。”“做出版就像矿工,不太关注大的风向,只是埋头挖掘好的题材、好的作者。”做社会学书,杨晓燕认为是一个意外——恰好遇到一批社会学家;恰好他们过去写的多是学术作品,希望“出圈”;恰好读者对这些题材感兴趣。“就算真有‘社会学热’,也不会像当年‘经济学热’‘历史热’那么火,能否大规模出版,要慎重。”杨晓燕表示,“如果我们做的这几本书销量都能超过5万册,别人因此跟风出版这类书的话,那时再说‘社会学热’也不晚。现在说,我觉得有点太早了。”社会学想热,就去抓年轻读者“泛社会学的书贴近社会、贴近问题,易引起读者共鸣,确实是目前出版界的一个热点。但只是非虚构的书热,真正的学术书并不热,而且这个热度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科分社编辑室主任刘隆进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刚推出黄宗智先生的“实践社会科学与中国研究”三卷本,即《中国的新型小农经济》《中国的新型非正规经济》《中国的新型正义体系》。黄宗智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有较强的读者基础,此次首印为5000册,在学术书中已属难得。一般情况下,市场类书首印量为1万册起,很快会重印。刘隆进表示,在学术出版中,目前最受读者关注的是历史学,最不受读者关注的是文艺理论。社会学属中等偏上,因为80后、90后,乃至00后,他们步入社会后,遇到了一些问题,希望通过阅读寻找答案,带动了相关书籍的热销。以《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为例,它能热销,因为引起了年轻人的共鸣,即书中前言所说,一方面,三和青年群体最大程度地减低资本的拥有,打破了让资本逻辑建构出来的一切必需品;另一方面,他们主动逃离了进入社会关系所获得的安全感。契合了年轻人的焦虑,因为他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类似困惑。“不过,这种热点是有限的,即使形成热点,也难出现爆款书。在整个社会学出版中,这类书相对少,绝大部分还是学院派。不过,‘非虚构热’也好,‘社会学热’也好,都推动了社会学走向大众,这对学科发展有好处。”刘隆进说。刘隆进认为,想做一本畅销的社会学书,必须围绕年轻人的需求。他说:“中国社会正在转型期,在各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而年轻人最敏感,他们是最直接的感受者。如果抓住他们关心的话题,书就会卖得特别好。至于学术性的书,只能不温不火。”热度一直有,可惜只是话题热几年前,资深出版人、金牌阅读推广人刘明清曾想推出一系列社会学图书。一方面,他曾在中央民族大学工作,那里是中国社会学研究的重镇,资源有保障;另一方面,几位社会学教授给他推荐了一些博士论文、硕士论文,题材好,且有扎实的田野调查,故事性强。刘明清说:“不少优秀的社会学书就是根据博士论文改写的,比如《蚁族》。”遗憾的是,该出版计划未能实现,否则“社会学热”可能更早出现。除工作变动的原因外,读者对社会学了解太少、市场前景不佳,也是放弃的一个原因。读者不关注社会学,因社会学科发展一波三折。1953年院系调整时,社会学被整个取消。费孝通先生被分流到中央民族大学,雷洁琼先生被分流到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此外还有一批学者被分流到云南大学。直到1980年,社会学复建,费孝通先生在南开大学开办短训班,请布劳、林南、伯格等著名学者讲课,总共只有43名学生,多是学哲学出身,后来他们成为教学主力。“我上大学时,社会学还和民族学、人类学等放在一起。”刘明清认为,学科发展遇挫,使社会学的公众影响力受限,提起社会学,很少有人能说出它是干什么的,把社会学议题误会成热点话题。比如“三农问题”“女权问题”“留守儿童问题”“职场PUA”等,其实都是社会学家最早提出来的。刘明清说:“这些年来,一直存在着‘社会学热’,只是大家没意识到,潘绥铭、陆学艺、李银河、郑也夫、于建嵘等社会学家的书,只要出版,都是畅销书。”为什么社会学议题易成热点话题呢?因为它有两大特征:其一,问题导向,与现实的关系紧密。刘明清说:“社会学没有太复杂的理论,费孝通先生是功能学派,但不论是《江村经济》,还是‘苏南模式’,都不是理论推导出来的,而是通过田野调查‘跑出来的’。社会学重点在发现问题、描述问题,如何解决它,则交给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其二,社会学是综合学科,吸纳各家所长。刘明清说:“比如《江村经济》中,里面有很多故事,好的社会学书甚至能当小说读。社会学与经济学、哲学等,甚至和文学,都有交叉。公众比较容易接受。”只是读者们接受了社会学话题,没有接受社会学的方法和思想方式。我力求客观,但绝不冷漠那么,什么是社会学的方法和思想方式呢?严飞认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社会学具有理论视角,面对具体现象,不只是白描,还要探索其中的决定性动因,找出其中的时代弊病,即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反思;其二,有严格的科学方法,一般来说,需写清怎样进入田野调查、详细描述采用的方法、对比同一话题的前人著作等。社会学天然带有两大特征:一是批判的利刃,要为公共政策提出建议;二是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更关注底层和弱势群体,能主动沉下去。所以说,“任何时代都具有这一时代特有的时代病症,而为时代切病问诊的,正是不断思考、不断提出新的社会理论以穿透日常图景,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学家”。社会学既需要价值中立,又要有价值关怀,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的那句名言:“我力求客观,但绝不冷漠。”在接受书面采访中,《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的作者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表示:“社会学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宽阔的学科,所谓的视野在不同领域也是不一样的。但总体而言,社会学让读者获得的是针对一个现象的透彻、清晰、准确、中立的解读,而不是带有情绪和预设的价值判断。”严飞以一篇题为《远程教育改变了这些孩子命运》的报道为例,所有受访学生都表示受益甚多,成绩明显提升。可没多久,又出现了另一篇报道,所有受访学生都表示成绩没有提升,远程教育并非向上发展的通道。两篇报道,一个都是正面,一个都是反面,说明调查方法有问题,如能采取科学的随机抽样方式,就不会出现这种“一边倒”的情况。不懂社会学,只好看成功学在社会学学生中,流传着“只有学习社会学,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修补和弥合我们社会的裂痕、道德的滑坡、家庭的衰落、人与人之间信任的丢失,从而迎接一个更加有序美好的社会图景”等慷慨激昂的话语。但在现实中,我国每年有大量一线调查的社会学著作出版,很少能走进大众的阅读视野,一般情况下,仅印刷1000—1500册,在学术圈流通。严飞说:“《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突然火起来,实在是太幸运了,项飚的《把自己作为方法》的市场反响也很好,可他对浙江村的研究,比如《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却很少有读者知道。”一方面,中国社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社会学工具提供更多帮助;另一方面,公众又对社会学高度无知。需求与供给之间的落差,只好由成功学、职场攻略、办公室兵法、美食之类书籍填补。对于社会学的尴尬现状,田丰的理解是:“(当下社会学)能做的东西太多了,主要的瓶颈在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是选题的限制,一些选题难以真正传播开来;第二个是学科教育的僵化,只会教学生写论文,不知道引导学生研究真问题;第三个是研究导向的论文化,过度强调发表看似严谨却缺乏现实价值的八股文,而不是生灵活现的研究成果。”严飞则表示:“看《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序言时,我特别能理解作者的感受。”在序言中,作者们表示,类似研究缺乏经费支持,即使完成了,也没有掌声,只能凭个人的学术热情和关怀去做。为什么这类研究很难获得经费呢?严飞猜测可能选题不够“高大上”。如果是“城市治理现代化”“三治融合”等选题,申请研究经费可能更容易。人人都可以成为社会学家时代需要社会学,但田野调查、社会学统计等专业名词,又让普通人望而生畏。对此,田丰表示:“田野调查讲白了就是多跑多看多想,需要花时间去做知识的储备和调研的准备。普通的读者当然可以去做,但能不能发现田野调查里有趣的故事和新颖的现象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田野调查最大的规范应该是不带有任何价值预设和道德绑架,还原真实的社会,并且在调研过程中要充分保证被研究群体的利益不受侵害。”严飞也认为,只要学会方法、掌握思考方式,人人都可以成为社会学者,普通人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或网络课程去学习。“从市场趋势看,越混杂的学科,在出版中越容易取得成功,比如前几年的‘博物学热’,‘博物学’就是非常混杂的,包含了植物学、动物学、历史、美术等。再比如‘文化学热’,许多作者不好归类,比如于丹、余秋雨,就算是文化学者,他们的书也很热销。”刘明清认为,社会学的优势在于它也很混杂,特别是与文学相关联,不那么抽象,容易吸引读者。刘明清表示,从市场看,现象级的畅销书多是文学书,特别是儿童文学。与小说家比,儿童文学作家才是“真正的富豪”,只是他们很少被媒体关注。盘点这些年来的百万级销量的长小说,绝大多数是文学书。刘明清更看好“哲学热”,一是哲学类书当年曾经热过,已沉寂多年;二是哲学的是终极问题,能开解当下年轻人内心的迷茫。他说:“社会学关注的话题非常有针对性,出版难度小,我觉得‘社会学热’会出现,但可能只是小热潮。”“在您家书店,社会学的书卖得怎么样?比如《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当记者把问题在线发给几位书店经营者时,两天无人回复。从去年到今年,社会学书籍悄悄升温。除《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还有《我的二本学生》《过劳时代》《格差社会》《不让生育的社会》《把自己作为方法》等,它们涉及的话题有些“沉重”,却取得不俗的市场反响。在当当网上,《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的评价数多达4265条,《我的二本学生》评论数是1554条,《过劳时代》是2917条。在出版圈,一般会将当当网评论数乘以三,推测其销量。不仅在出版业,在网上,与社会学相关的文章似乎也得到了更多关注,比如引发“刷屏”的《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在日常在看数仅2000左右的公号上,发表不到半天,在看数便刷到2.1万。中国社会正在转型中,社会场景空前丰富,这为社会学提供了机遇。如果说,在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经济学书曾掀起波澜,那么,随着经济增速日趋常态化,社会学书会不会成为新的热点呢?终于,记者等到一位书店经营者的回复:“我们好像没有这本书……我查查,回头进两本。”记者:“是不是没人关注这类题材?”得到的答复是:“貌似是。”经济学已主导40年该轮到社会学了“我个人有一个推测,未来10—20年,社会学也许会成为热点。”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社会学家严飞说,他的新书《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刚刚面世,是一本写给每个人的社会学通识书。在严飞看来,过去4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主要体现在经济高速增长,这使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成为主导,甚至出现“经济学帝国主义”(又称“经济学沙文主义”,即用经济学的思想和分析方法,研究和解释其他社会科学问题)。然而,经济高速增长也带来一些问题,如:城乡差距拉大、中产焦虑、贫富差距、社会信任下降、个体越轨、群体失范等,这些问题无法用经济学来解决。惟有通过社会学家的思维方式,才能认清这些问题背后的结构性困境。以《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我的二本学生》为例,虽然它们更多只是现象的白描,却让读者们感同身受,因为这些结构性困境也出现在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是他们个人的困境。只是普通人熟视无睹,觉得与己无关,而社会学家的思维方式帮助人们意识到,它们与己有关。再如《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在资本的力量下,外卖骑手们为挣更多的钱,只好牺牲安全,甚至是生命。其实,同样被“困在系统里”的不只是外卖骑手,还有许多普通人。近10年来,公众对社会学的关注正日渐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在发出自己的声音。严飞认为,经济学作为主导,已持续了40年,社会学将取代它的地位,此后政治学又会替代社会学,成为新主导。判定“社会学热”尚早可能只是“非虚构热”“社会学热”真的会来吗?资深出版人杨晓燕表示应慎重。作为《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过劳时代》《格差社会》等书的策划者,她说:“每本好书都是独立的,很难笼统地说是‘社会学热’。《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受关注,主要是它题材好,抓住了时代脉搏。现在许多议论太大而化之,比如说现在没人读纸质书了、纸质书不好卖、网络阅读冲击了实体书阅读市场等,都是泛泛而论。我的感受是,任何时候,有好选题,就会有畅销书。”杨晓燕认为,“社会学热”需突破两个瓶颈:首先,相比于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只是一个小分支,不大可能出“爆品”。以何伟的《江城》《寻路中国》为例,媒体轮番点赞,可从销量看,远远算不上真正的畅销书。其次,多数读者不关心社会学书中的数据、分析、模型等,他们更多是看故事,越白描越好。销量好的社会学书其实都是“跨界”书,写法更轻盈,近似非虚构。在岩波新书精选系列中,《过劳时代》《格差社会》这两本社会学方面的书销量最佳。杨晓燕表示,这体现出读者的某种进步。她说:“今天的年轻读者已不再关注《明朝那些事》等戏谑性历史书,他们更喜欢看严肃的历史书,但要写得好看,即从一个小的切入点进入,延伸出严肃话题,这倒是目前确实存在的趋势。”“做出版就像矿工,不太关注大的风向,只是埋头挖掘好的题材、好的作者。”做社会学书,杨晓燕认为是一个意外——恰好遇到一批社会学家;恰好他们过去写的多是学术作品,希望“出圈”;恰好读者对这些题材感兴趣。“就算真有‘社会学热’,也不会像当年‘经济学热’‘历史热’那么火,能否大规模出版,要慎重。”杨晓燕表示,“如果我们做的这几本书销量都能超过5万册,别人因此跟风出版这类书的话,那时再说‘社会学热’也不晚。现在说,我觉得有点太早了。”社会学想热,就去抓年轻读者“泛社会学的书贴近社会、贴近问题,易引起读者共鸣,确实是目前出版界的一个热点。但只是非虚构的书热,真正的学术书并不热,而且这个热度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科分社编辑室主任刘隆进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刚推出黄宗智先生的“实践社会科学与中国研究”三卷本,即《中国的新型小农经济》《中国的新型非正规经济》《中国的新型正义体系》。黄宗智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有较强的读者基础,此次首印为5000册,在学术书中已属难得。一般情况下,市场类书首印量为1万册起,很快会重印。刘隆进表示,在学术出版中,目前最受读者关注的是历史学,最不受读者关注的是文艺理论。社会学属中等偏上,因为80后、90后,乃至00后,他们步入社会后,遇到了一些问题,希望通过阅读寻找答案,带动了相关书籍的热销。以《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为例,它能热销,因为引起了年轻人的共鸣,即书中前言所说,一方面,三和青年群体最大程度地减低资本的拥有,打破了让资本逻辑建构出来的一切必需品;另一方面,他们主动逃离了进入社会关系所获得的安全感。契合了年轻人的焦虑,因为他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类似困惑。“不过,这种热点是有限的,即使形成热点,也难出现爆款书。在整个社会学出版中,这类书相对少,绝大部分还是学院派。不过,‘非虚构热’也好,‘社会学热’也好,都推动了社会学走向大众,这对学科发展有好处。”刘隆进说。刘隆进认为,想做一本畅销的社会学书,必须围绕年轻人的需求。他说:“中国社会正在转型期,在各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而年轻人最敏感,他们是最直接的感受者。如果抓住他们关心的话题,书就会卖得特别好。至于学术性的书,只能不温不火。”热度一直有,可惜只是话题热几年前,资深出版人、金牌阅读推广人刘明清曾想推出一系列社会学图书。一方面,他曾在中央民族大学工作,那里是中国社会学研究的重镇,资源有保障;另一方面,几位社会学教授给他推荐了一些博士论文、硕士论文,题材好,且有扎实的田野调查,故事性强。刘明清说:“不少优秀的社会学书就是根据博士论文改写的,比如《蚁族》。”遗憾的是,该出版计划未能实现,否则“社会学热”可能更早出现。除工作变动的原因外,读者对社会学了解太少、市场前景不佳,也是放弃的一个原因。读者不关注社会学,因社会学科发展一波三折。1953年院系调整时,社会学被整个取消。费孝通先生被分流到中央民族大学,雷洁琼先生被分流到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此外还有一批学者被分流到云南大学。直到1980年,社会学复建,费孝通先生在南开大学开办短训班,请布劳、林南、伯格等著名学者讲课,总共只有43名学生,多是学哲学出身,后来他们成为教学主力。“我上大学时,社会学还和民族学、人类学等放在一起。”刘明清认为,学科发展遇挫,使社会学的公众影响力受限,提起社会学,很少有人能说出它是干什么的,把社会学议题误会成热点话题。比如“三农问题”“女权问题”“留守儿童问题”“职场PUA”等,其实都是社会学家最早提出来的。刘明清说:“这些年来,一直存在着‘社会学热’,只是大家没意识到,潘绥铭、陆学艺、李银河、郑也夫、于建嵘等社会学家的书,只要出版,都是畅销书。”为什么社会学议题易成热点话题呢?因为它有两大特征:其一,问题导向,与现实的关系紧密。刘明清说:“社会学没有太复杂的理论,费孝通先生是功能学派,但不论是《江村经济》,还是‘苏南模式’,都不是理论推导出来的,而是通过田野调查‘跑出来的’。社会学重点在发现问题、描述问题,如何解决它,则交给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其二,社会学是综合学科,吸纳各家所长。刘明清说:“比如《江村经济》中,里面有很多故事,好的社会学书甚至能当小说读。社会学与经济学、哲学等,甚至和文学,都有交叉。公众比较容易接受。”只是读者们接受了社会学话题,没有接受社会学的方法和思想方式。我力求客观,但绝不冷漠那么,什么是社会学的方法和思想方式呢?严飞认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社会学具有理论视角,面对具体现象,不只是白描,还要探索其中的决定性动因,找出其中的时代弊病,即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反思;其二,有严格的科学方法,一般来说,需写清怎样进入田野调查、详细描述采用的方法、对比同一话题的前人著作等。社会学天然带有两大特征:一是批判的利刃,要为公共政策提出建议;二是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更关注底层和弱势群体,能主动沉下去。所以说,“任何时代都具有这一时代特有的时代病症,而为时代切病问诊的,正是不断思考、不断提出新的社会理论以穿透日常图景,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学家”。社会学既需要价值中立,又要有价值关怀,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的那句名言:“我力求客观,但绝不冷漠。”在接受书面采访中,《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的作者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表示:“社会学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宽阔的学科,所谓的视野在不同领域也是不一样的。但总体而言,社会学让读者获得的是针对一个现象的透彻、清晰、准确、中立的解读,而不是带有情绪和预设的价值判断。”严飞以一篇题为《远程教育改变了这些孩子命运》的报道为例,所有受访学生都表示受益甚多,成绩明显提升。可没多久,又出现了另一篇报道,所有受访学生都表示成绩没有提升,远程教育并非向上发展的通道。两篇报道,一个都是正面,一个都是反面,说明调查方法有问题,如能采取科学的随机抽样方式,就不会出现这种“一边倒”的情况。不懂社会学,只好看成功学在社会学学生中,流传着“只有学习社会学,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修补和弥合我们社会的裂痕、道德的滑坡、家庭的衰落、人与人之间信任的丢失,从而迎接一个更加有序美好的社会图景”等慷慨激昂的话语。但在现实中,我国每年有大量一线调查的社会学著作出版,很少能走进大众的阅读视野,一般情况下,仅印刷1000—1500册,在学术圈流通。严飞说:“《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突然火起来,实在是太幸运了,项飚的《把自己作为方法》的市场反响也很好,可他对浙江村的研究,比如《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却很少有读者知道。”一方面,中国社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社会学工具提供更多帮助;另一方面,公众又对社会学高度无知。需求与供给之间的落差,只好由成功学、职场攻略、办公室兵法、美食之类书籍填补。对于社会学的尴尬现状,田丰的理解是:“(当下社会学)能做的东西太多了,主要的瓶颈在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是选题的限制,一些选题难以真正传播开来;第二个是学科教育的僵化,只会教学生写论文,不知道引导学生研究真问题;第三个是研究导向的论文化,过度强调发表看似严谨却缺乏现实价值的八股文,而不是生灵活现的研究成果。”严飞则表示:“看《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序言时,我特别能理解作者的感受。”在序言中,作者们表示,类似研究缺乏经费支持,即使完成了,也没有掌声,只能凭个人的学术热情和关怀去做。为什么这类研究很难获得经费呢?严飞猜测可能选题不够“高大上”。如果是“城市治理现代化”“三治融合”等选题,申请研究经费可能更容易。人人都可以成为社会学家时代需要社会学,但田野调查、社会学统计等专业名词,又让普通人望而生畏。对此,田丰表示:“田野调查讲白了就是多跑多看多想,需要花时间去做知识的储备和调研的准备。普通的读者当然可以去做,但能不能发现田野调查里有趣的故事和新颖的现象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田野调查最大的规范应该是不带有任何价值预设和道德绑架,还原真实的社会,并且在调研过程中要充分保证被研究群体的利益不受侵害。”严飞也认为,只要学会方法、掌握思考方式,人人都可以成为社会学者,普通人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或网络课程去学习。“从市场趋势看,越混杂的学科,在出版中越容易取得成功,比如前几年的‘博物学热’,‘博物学’就是非常混杂的,包含了植物学、动物学、历史、美术等。再比如‘文化学热’,许多作者不好归类,比如于丹、余秋雨,就算是文化学者,他们的书也很热销。”刘明清认为,社会学的优势在于它也很混杂,特别是与文学相关联,不那么抽象,容易吸引读者。刘明清表示,从市场看,现象级的畅销书多是文学书,特别是儿童文学。与小说家比,儿童文学作家才是“真正的富豪”,只是他们很少被媒体关注。盘点这些年来的百万级销量的长小说,绝大多数是文学书。刘明清更看好“哲学热”,一是哲学类书当年曾经热过,已沉寂多年;二是哲学的是终极问题,能开解当下年轻人内心的迷茫。他说:“社会学关注的话题非常有针对性,出版难度小,我觉得‘社会学热’会出现,但可能只是小热潮。”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