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在网上流传,引发争议。该论文写于2007年,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在职硕士高建伟。彼时,高建伟不仅凭借这篇论文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还被评为“优秀”。该论文题目的选择源于高建伟偶然在网上看见的两篇关于屁的故事。两个故事中,主人公都因为一个屁而使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发了高建伟的思考。他认为,“屁”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关系有着种种对应。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认为,论文能否写好,关键在于态度是否端正。在他看来,就算选题高大上,但态度不行,“一样白搭”;相反,如果学术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可以讲成经典”。有网友“讥讽”:寒窗苦读那么多年,还真是研究了个“屁”。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有人说:“正文部分只有二十七页,没有第三级目录。就算是在职的,好歹是文科,又是理论研究,华中师大的硕士这么好混吗?”“目录用大写的汉字目录,没有用国际标准的三级目录,指导老师为什么没有给指导一下?”“这样的标题都能成为优秀,是要拉低硕士生的水平吗?”……论文的具体内容我们不知道,但相信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挖掘的。一些看上去另类或小众的选题往往更值得思考,也会有更多有意思的发现。比如对屎的研究,使其具有了医学意义。也许通过对屁的研究,我们说不定也能得知肠道健康与否。屁告知肠首p写这段的时候刚好电视上播了一句台词:“你好歹放个屁啊!”这就是屁存在的意义吧!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温州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交流学术观点、展示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8年,双月刊,单月2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秉承“求学问是、敢为人先”的校训与“开拓进取”的温州精神,坚持立足浙南,面向海内外的办刊方向;坚持理论、实践并重,既注重发表理论性研究论文,也重视刊登应用性研究论文;校内、校外并重,既注重发表反映本校优势学科的研究性论文,又注重刊登海内外学人的文章,每年发表外校论文占总载文量的70%以上;注重发表具有学术原创性的论文,优先刊登研究温州历史、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章;注重发表各学科中青年学者的文章。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要栏目有: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艺学与美学前沿问题研究、法学前沿问题研究、温州历史文化研究、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人类学研究、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法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文化学研究、艺术学研究等。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全文收录期刊,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3555;国内统一刊号:CN 33-1345/C。 热忱欢迎广大海内外学人投稿。 编辑部地址:温州大学南校区行政楼813室;邮政编码:325035 投稿网址:请登陆学报官网来源:温州大学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传播的重镇,拥有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的学术类期刊86种,形成国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规模最大、学科结构最完整、综合实力最强的原创型学术期刊群。为维护学术出版秩序,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打击假冒期刊诈骗活动,我们郑重声明如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学术期刊属于公益性学术出版物,不向作者、发文单位收取任何形式的费用,也从未委托任何商业机构进行征稿、组稿活动。凡是打着中国社科院期刊编辑部或合作单位旗号收取费用的,即是假冒期刊,请注意保留证据并发送给我们。我们汇总后,将统一交有关部门处理。二、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学术期刊建立了规范完善的审稿流程和发稿制度,严格实行同行评议和匿名审稿。文章质量是我院期刊录用稿件的唯一标准。我们抵制任何形式的人情稿、关系稿、有偿稿,也欢迎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对我们进行监督。三、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学术期刊坚决反对学术不端,如果发现稿件存在抄袭、剽窃、造假、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问题,将立即作出退稿或撤稿处理,并至少在5年内拒绝接受作者投稿。四、为打击假冒我院学术期刊进行的诈骗活动,现将全院83种学术类期刊(不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国际社会科学杂志》《第欧根尼》)的投稿网址、电子信箱公布如下(见附件),请广大作者投稿前仔细核对,避免上当受骗。联系人:刘普 耿显家联系电话:010-85196258 010-85885160电子信箱:qkc-kyj@cass.org.cn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2019年7月24日期刊 投稿地址人文社科综合1. 中国社会科学http://www.cssn.cn, sscp.cssn.cn2.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http://www.cssn.cn, sscp.cssn.cn3.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http://www.cssn.cn, sscp.cssn.cn4. 国外社会科学http://www.ssaj.org.cn,ssaj@cass.org.cn5.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http://www.skyyjsyxb.org6. 台湾研究twyj-tys@cass.org.cn历史学7. 历史研究lsyjtg2019@126.com8. 世界历史sjlsbjb@163.com9. 世界史研究(英文)whscass@163.com10. 史学理论研究http://sxllyj.cass.cn11. 中国史研究动态http://zgsyjdt.zgsyjzzs.org12. 中国史研究http://zgsyj.zgsyjzzs.org13. 近代史研究http://www.jdsyj.org14. 抗日战争研究krzz-jd@cass.org.cn15. 当代中国史研究http://www.ddzgs.org16.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http://www.zgbjsdyj.com考古学17. 考古http://www.kgzzs.com18. 考古学报方志学与年鉴学19. 中国地方志http://www.zgdfz.cn20. 中国年鉴研究yearbook3021@163.com哲学21. 哲学研究wephilosophers@126.com22. 哲学动态zhexuedongtai@126.com23. 世界哲学wpcass@163.com24. 中国哲学史zhgzhxshyj@163.com25. 科学与无神论w8078@sina.com马克思主义26. 马克思主义研究http://www.mkszyyj.org27.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sszx@cass.org.cn宗教学28. 世界宗教研究sjzjyj@cass.org.cn29. 世界宗教文化religion@cass.org.cn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30. 世界经济与政治sjzbjb@cass.org.cn31. 欧洲研究cjes@cass.org.cn32. 美国研究http://mgyj.ajcass.orgmgyj@cass.org.cn33.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http://www.oyyj-oys.org34. 欧亚经济http://www.oyjj-oys.org35. 当代美国评论car@cass.org.cn36. 国际经济评论ier@cass.org.cn37. 拉丁美洲研究http://www.ldmzyj.org38. 当代亚太bjb-yts@cass.org.cn39. 西亚非洲http://www.xyfzqk.org40. 南亚研究nyyj@cass.org.cn41. 日本学刊http://www.rbxk.org42. 当代韩国http://ddhg.ajcass.org文学43. 文学评论http://www.wxpl.org44. 世界文学sjwxtg@126.com45. 文学遗产http://wxyc.literature.org.cn46.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wgwxdt@aliyun.com47. 外国文学评论目前只接受纸质投稿,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1154房间《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 10073248. 民族文学研究http://www.mzwxyj.org49. 中国文学批评http://www.cssn.cn, sscp.cssn.cn语言学50. 中国语文http://www.zgyw.org.cn51. 方言http://www.fyza.org52. 当代语言学http://www.ddyyx.com53. 民族语文mzywbjb@cass.org.cn经济与管理54. 经济研究http://www.erj.cn55. 经济管理http://www.jjgl.cass.cn56. 经济学动态http://www.jjxdt.org57. 世界经济http://www.jweonline.cn58. 中国工业经济http://www.ciejournal.org59. 中国经济史研究http://www.zgjjsyj.org60. 中国农村经济http://zgncjj.crecrs.org61. 中国农村观察http://zgncgc.crecrs.org62.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http://www.jqte.net63. 财贸经济http://www.cmjj.org64. 财经智库financialminds@163.com65. 金融评论jrpl@cass.org.cn66. 中国人口科学http://www.zgrkkx.com67. 劳动经济研究http://www.ldjjyj.org68. 城市与环境研究http://www.csyhjyj.com69. 中国与世界经济(英文)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cwe70. 中国财政与经济研究(英文)cfer@cass.org.cn71. 中国经济学人(英文)editor@chinaeconomist.com72. 中国城市与环境研究(英文)cjues@cass.org.cn社会学73. 社会学研究http://www.shxyj.org74. 青年研究qsn@cass.org.cn75. 社会发展研究http://www.shfzyj.comnisdbjb@cass.org.cn法学76. 法学研究http://www.faxueyanjiu.com77. 环球法律评论http://www.globallawreview.orgglawreview@cass.org.cn78. 国际法研究http://www.guojifayanjiu.orgcril_cass@126.com政治学79. 政治学研究zzxyj@cass.org.cn民族学80. 民族研究http://www.mzyj.net.cn81. 世界民族sjmzbjb@cass.org.cn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82. 文献与数据学报http://www.wxysjxb.com新闻传播学83. 新闻与传播研究http://www.xwycbyj.org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是云南省教育厅主管云南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双月刊,大16开本,160页,单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创刊于1958年8月。从创刊到现在,曾用名《红色教师》、《教育革命》、《昆明师院学报》,1984年4月昆明师范学院更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页因此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改名后一段时间正式成为双月刊。历任负责人或主编为王云、陈昌炽、张运贵、余嘉华、刘正强、陈朝慧、杨德华、赵云生、罗骥。现任主编:周智生;常务副主编:杨恬,副主编:黄龙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秉承西南联大自由和民主的学术精神,关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努力站在学术发展的前沿 ,注重文章思想性的同时也注重其学术性的创新与探索。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现为“中国百强社科期刊”“教育部名栏入选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云南省优秀期刊”。 本刊主要栏目:中国边疆学研究 语言国情研究 人地关系研究 民族学人类学研究 法学研究 社会学研究 经济学研究 教育学研究投稿指南为适应我刊办刊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迅速提高的需要,提高投稿和审稿效率,进一步维护作者权益,系统已于近期升级为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期刊稿件管理系统”,将实行期刊稿件在线投稿、审稿。如您有新的稿件需要投稿,请通过云南师范大学网页的“学报编辑部”或直接登录官网进入系统,点击所要投稿刊物(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的“作者中心”,然后按照下列步骤逐步操作:1.注册:按照提示分两步完成注册,注册项后面标注(必须)的为必填项目。2.投稿:注册完成后点击“作者中心”界面,输入自己的用户名、密码登录即可进行投稿,请按照“向导式投稿”的提示投稿,每一步骤完成后点击“下一步”。所填项目后标注(必须)的为必填项目,有的项目没有内容的可以不填(基金项目名称、推荐审稿专家、回避审稿人等),直接点击“下一步”进入下一个页面。相关内容填写完毕并上传稿件后,进行“投稿前最后确认”,没有问题请点击“立即投稿”。3.投稿成功:投稿后如果弹出“投稿成功”的窗口,证明投稿已经完成,稿件已投到编辑部稿件处理系统。4. 作者工作界面:投稿成功后返回“作者中心”的“作者工作界面”,即可看见自己所投稿件进入审稿流程的情况,以后登录“作者中心”也可随时了解稿件的退稿、外审、修改、录用等情况。有问题和建议请联系我们,投稿问题请及时反馈。通信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邮政编码:650092来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来源:时刻头条11月3日,B站携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2020年度弹幕报告》(下简称《报告》),《报告》基于B站大数据发现:95后的高频用词榜单,收录“哔哔嘀嘀”、“awsl”、“泪目”、“名场面”、“妙啊”等10个热词,在过去一年中,B站用户总共发送超 16 亿次弹幕,其中发送年度弹幕“哔哔嘀嘀” 高达3,596,443 次,位居热词榜首! 而95后女性成为最渴望在弹幕里交流、不吝赞美别人观点的群体。B站运营部副总经理赵理春介绍,B站平台上的95后用户非常活跃,也更喜欢和自己同年龄段的用户交流,以1/3左右的用户规模,贡献了近8成的平台内容,过去十年里,弹幕不仅成为B站社区重要的互动方式,由此衍生出的弹幕文化,也成为记录年轻群体及时代变迁的独特符号。① 哔哔嘀嘀态度词,表示起哄,也可表挑衅、炫耀②AWSL“啊我死了”的缩写③泪目感动(或难过或其他)到眼中含泪④CP表示一对,存在恋爱(情侣)关系的角色配对⑤XSWL“笑死我了”缩写⑥基操勿6基本操作,不用喊666⑦dei dei dei“对对对”的意思⑧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大笑的意思⑨可甜可盐意思是一个人又萌又霸气。⑩skr嘻哈说唱当中的常见词汇,现衍生为谐音造句,如:“skr而止”、“笑skr人”、“热skr人”95后们这些流行语大多诞生在粉圈、游戏圈等各个属性明显的圈子中,指代那些已经在某个群体中约定俗成的固定用法,尤其是不为大众所知的特定用法。有些来自网络名人或网络金句,有些来自追星文化,有些是为了方便而缩写、简写,有些干脆无厘头,纯粹是偶然的产物......而相比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弹幕的“共时性”打破了观众之间地域、时间、空间的限制,满足了年轻观众在彼时彼刻的及时互动与社交需求。此外,作为刷剧标配的弹幕,实际上是对内容的补充和再传播。比如,凭空诞生的“哔哔嘀嘀”激发了B站年轻人的想象力,让使用者穿梭在不同时空的弹幕里,上演一场场“唯我独尊”的小剧场。“不限题材,不限情境,简单四个字可以表明态度,表达情绪,表示挑衅。‘哔哔嘀嘀’如同一个无厘头的词汇组合,看似毫无意义,却被B站年轻人赋予了丰富的含义。不但说明了网络词汇在使用时的灵活生动,也体现了年轻人用语本身的生命力。”B站运营经理薛静表示。作为伴随着互联网发展成长的一代,95后的语言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变化。他们拥抱二次元、游戏、漫画,接受世界语言对中文的影响,不仅创造了新词,也赋予传统词汇以崭新的含义。TA们用“哔哔嘀嘀”来表示“起哄与挑衅”,用“疯狂打call ”来表示为自己喜欢的人加油打气;用“2333”来表达喜悦的心情;用666作为“溜溜溜”的谐音,来表示“很厉害”或者“很牛”;用“种草”来表达自身拥有了新的消费欲望;用“燃”代替热血澎湃,赞赏勇于践行自身价值观的人……为什么要研究95后的语言习惯?在B站事业群市场部总经理李瞳看来,语言和文字是文化的代表和缩影,既能反映出当代年轻人活灵活现的生动表达,又能促使其他年龄段的人们去理解95后更多的真知灼见。“B站用户的平均年龄段为95后甚至00后,我们希望了解用户的真实想法,更靠近这群年轻人,更好地为他们服务。”据统计数据,目前B站的95后用户占比接近70%,在番剧、游戏、鬼畜、美妆、国创等部落聚集了大量95后和00后的年轻人,通过“哔哔嘀嘀”等2020年度热词,发现95后的全新的兴趣和表达习惯,可以让B站的生态合作伙伴了解他们,从而懂得互联网的年轻一代。
目前,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仍是绝大部分高校对研究生毕业的要求之一。很多研究生都戏言,“自己的论文不是被拒稿,就是在被拒稿的路上”,感觉发表论文“很难”。一篇论文能否顺利发表,文章本身质量至关重要,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投稿时自然能引得编辑青睐。除了论文质量之外,还有一些方面,也影响着论文投稿成功率,这就是我们在投稿时要讲究的三点策略。策略一:论文标题要新颖,要有趣 一个新颖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亮点。题目是文章的总纲,是反映论文最重要内容的词语的逻辑组合,是一篇论文给读者和审稿人的第一个重要信息。编辑一定是先看论文的题目,题目新颖生动,便有兴趣继续往下看。如果题目陈旧,便索然无味,论文估计也就被“毙”了。如何让论文题目新颖,简炼,有趣?一是多关注所在研究领域内包括交叉领域的一些重要期刊近年来发表的论文,二是关注目标刊物近年来发表的论文,将这些期刊近两年的目录重点研读,仔细揣摩,了解这些论文的题目是怎么拟定的,包括结构、字数以及如何概括了文章内容等,从中发现编辑的“口味偏好”。比如,在《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2期,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试点”何以失败?——A市生活垃圾“计量收费”政策试行过程研究》,就比较新颖且简洁,明确的概括了文章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又如,《社会》2019年第2期,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一把尺子如何“量到底”:基层治理中的制度硬化——以一个城市更新试点项目为例》,同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不晦涩难懂。策略二:选择期刊有讲究 论文完成后,往什么刊物投稿以及如何投稿?这既要做到有的放矢,也要讲究策略。很多人认为,是先确定刊物再写稿,其实有一定道理。先确定期刊,不一定是要确定某个期刊,可以确定某几种期刊,或者想发表什么级别的刊物,这样才能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有的放矢。如果一开始就决定,要“冲刺”发表高水平论文,那么,在检索文献时,就要瞄准领域内重点期刊的文献了。我们平时肯定有所关注,即发表在顶级刊物上的论文参考文献,往往是来源重要期刊的文献或者知名学者的论著。另外,一定要仔细阅读所投刊物的《投稿须知》,看看目标期刊对论文的基本要求,比如字数等基本要求,有些期刊对稿件字数有较为明确的要求,规定了最低字数要求或者最高字数要求,符合论文字数超过或者低于该期刊的要求,则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录用可能性。如果检索不到目标期刊的《投稿指南》,下载1~2篇目标期刊的最新论文参考即可。同时,要多揣摩目标期刊的论文风格,在论文的结构上、语言风格上,向目标期刊靠近。有些刊物会在官网或者某一期发出本年度的重点选题范围,如果所撰写论文在选题范围内,也能增加论文录用的概率。在投出稿件之前,尤为重要的一步,就是要严格按照目标期刊的用稿要求,从论文框架、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方面进行对照性的修改和完善。比如,在论文框架方面,就引言这一部分,不同刊物就会有不同的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不会在期刊的“征稿通知”里明确标明,但是通过阅读该刊物的论文,就能大致了解。有些刊物的引言,就明确的是“0引言”这种形式,有些刊物就不是此类形式。又如,摘要部分,有些刊物在明确要采用结构性摘要,即”【目的/意义】.....【方法/过程】......【结论】“等,有些刊物则无此要求。有些刊物明确要求摘要不能超过300字,有些又要求不能低于300字。引用的文献在论文中应具体标明,并在文后列出参考文献。大部分期刊都规定引用的文献需要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但有些期刊,如《政治学研究》,则要求以脚注形式标注参考文献。这些细节都要注意。也就是说,论文的写法要符合刊物的风格和具体要求,可以通过目标期刊的《征稿通知》或者研读新近发表的论文来了解这方面的信息。总之,在投稿甚至是论文撰写之前,对目标期刊的风格有所了解和熟悉,做到有的放矢。策略三:把握恰当时机与编辑沟通 稿件投出去后,作者盼望审稿意见的心情更加迫切,希望能被录用并且早日安排发表。实际上,每个期刊都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稿件处理流程和环节,包括稿件的三审制度,对稿件编辑加工的三校一读制度以及出刊印刷前请作者最后一次校对等。对这些环节作者如果能了解一二,对自己的论文何时审阅、何时会有审稿意见、何时能够出版,就能做到大致心中有数。现在很多都开通的网络投稿系统,一般在投稿系统能看到审稿进度。因此,只需要关注投稿系统即可。如果时间明显延迟了很多,比如投稿后一个月还是初审,又如外审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月还未变化,则可以致电给编辑部,礼貌的询问下文章进展情况。如果所投刊物尚未开通投稿系统,通过电子邮箱投稿,这就需要与编辑部沟通,了解编辑部对稿件的处理进度。一般情况下,可以在投稿后一个月左右,致电编辑部询问稿件状态。大部分期刊会在《征稿通知》里注明刊物的审稿时长,目前大部分期刊的审稿时间都是3个月,如果三个月没有回复,则自动视为拒稿了。部分刊物的审稿时间相对较短,也会承诺在45天、20天,1个月,甚至1周内给出意见。在此阶段,切忌沉不住气。稿件投出三五天,就迫不及待的给编辑打电话询问进展。须知,越是高质量期刊,越“不缺”稿子,有些期刊的年投稿量都要过万了,编辑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如果贸然致电催稿,效果很多可能适得其反。来源:社科学术圈作者:大刘老师
人人皆可卷,万物皆可卷。“内卷化”在2020年非常意外地破圈流行起来。当然,这个时间点可能还可以往更早的时候推。人们用“内卷化”形容工作或考试的非理性的内部竞争、内部消耗或停滞不前,比如在考试选拔中,举办者抬高学历要求、提出偏僻奇怪的测试,不是为了考察与学习或工作相关的能力,而只是一种不知如何筛选而进行的淘汰策略。于是人们感叹,招聘内卷了,连幼儿园也内卷了。既然这是一个出圈的词,在其破壁流行后,往往少不了人来解释它到底是什么意思。然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当“内卷化”进入汉语世界之初就已经被误读,持续至今,而误读后的“内卷化”反而展现了令人吃惊的概括能力。撰文|罗东11986,从involution到内卷在当下谈“内卷”或“内卷化”无法离开历史社会学家黄宗智。人们一般认为,“内卷化”要表达的意思比较简单——没有发展、不断重复的简单再生产——而这一层意思的确定也就是在他那里完成的。前不久,黄宗智在《开放时代》2020年第4期发表了一篇论文《小农经济理论与“内卷化”及“去内卷化”》,可以将其视作他对“内卷化”的一种重述。在展开分析前,他写了一段话来讲写作缘由。“今天,在笔者最初提出‘内卷化’概念的35年之后,并在其已经成为常被人们使用的概括时来重访此课题,为的是更清晰简约地说明这个现象和小农经济理论的关联,也是要借助多位其他学者和笔者自身所增添的有用概括来进一步澄清‘内卷’的实质含义,同时,加上笔者关于中国农业经过近几十年的一定程度的‘去内卷化’过程之后所凸显的演变机制和理论逻辑的研究。”黄宗智说的“35年”指的是1985年,在那一年,斯坦福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他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第二年中华书局的中译本将“involution”翻译为“内卷”“内卷化”。自此以后,“内卷化”进入汉语学术界。虽然在1992年,当《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出版之时他将其改译为“过密化”,然而,最终被接受并大范围流行开来的只是“内卷化”。《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美] 黄宗智 著,中华书局,2000年6月。确如他所说,这个词“已经成为常被人们使用的概括”,也可以说,它是汉语学术界本土化比较彻底的经济社会概念。研究者以此来概括中国农业生产、国有企业生产、政治制度,以及学术研究出现的“没有发展的增长”现象。当然,到今年最为人熟知的是“内卷”被作为一个网络高频词,形容工作或考试的非理性的内部竞争、内部消耗或停滞不前。只要是没有产生发展或创造等质变,却在形式上疯狂扩张的、人员投入上越来越紧密的,似乎都可以纳入到内卷的范畴之中,比如在考试选拔中,举办者抬高学历要求、提出偏僻奇怪的测试,不是为了考察与学习或工作相关的能力,而只是一种不知如何筛选而进行的淘汰策略。于是人们感叹,招聘内卷了,幼儿园也内卷了。这样说来,所谓内卷化的问题大概也就是中国那句老话说的“僧多粥少”,解决不了资源的稀缺或短缺,人人都可卷。从表面上看这个理解好像把神秘的、复杂的“内卷”简单化了,而其实这与“内卷”被舶来之后的内涵确实差异不大。作为“内卷”的汉语引入者,黄宗智当年提出的核心理解是“没有发展的增长”。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2007)剧照,朝廷推行的“改稻为桑”与庄稼人的生计产生冲突。他研究中国14至20世纪的农业史,在这漫长的历史期间,棉花经济兴起,越来越多的人穿上棉布。而根据他的计算,在长江三角洲,一亩地棉花的种植、纺纱和织布总共需要180个工作日,是一亩水稻所需的工作日的18倍,可是产生的收益却远低于这个倍数。他认为这意味着单位劳动投入报酬严重递减,劳动投入过密,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已经降低。那么,这部分农人为什么在不划算的情况下还是持续投入劳动?黄宗智多次引用俄国小农经济理论家恰亚诺夫的观点。在后者看来,“在沉重的人口压力之下,小农经济会几乎无限地投入更多的劳动力来提高土地的产出,直到边际报酬接近于零,为的是家庭成员自身的生存”。继续投入棉花生产的便是家庭中被传统伦理和分工边缘的女性成员。而在市场经济之下的农业,如果劳动边际报酬降低到亏本的状态,就会停止加入更多劳动力。黄宗智认为能解释中国农业“内卷”的就只有小农经济理论。《古代经济》,[英]摩西·芬利 著,黄洋 译,商务印书馆,2020年5月。而事实上,在卡尔·波拉尼的《巨变》和摩西·芬利的《古代经济》中,也可以对此理解为,在商品经济崛起前,小农经济意味着经济生产方式不是“经济理性”的,而是随时随地嵌入到社会或社会网络中。“人”在这里追求的不是个人报酬,而是声誉、地位和共同体成员的认同,其在家庭生产中的一种表现是“为了家人”。这是人类在工业革命及社会大分工前极为普遍的生产方式,在资源短缺的环境中让人得以通过分享、分担来维系生活。只不过在进入现代世界后,大规模生产诞生,人们可能淡忘了这一段历史,渐渐地,也失去了解释它的能力。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上流行的“内卷”“内卷化”所吐槽的,无论具体表述是什么,到最终也大多可归结为一个人在工作或教育资源稀缺乃至短缺的困境中被卷入了无休止的内部竞争,而难以跳脱。2被加入的条件,被缩小的外延然而,问题在于,“内卷化”在进入汉语前,它的原型“involution”与我们这一层意思并不一样。按照刘世定和邱泽奇两位社会学家的说法,黄宗智改变了“内卷化”的分析方向。这一改变是从他一开始使用之时就出现的。《占有、认知与人际关系: 对中国乡村制度变迁的经济社会学分析》,刘世定 著, 华夏出版社,2003年1月。一般认为,最早将“involution”放入到社会经济解释中的是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他在研究爪哇水稻农业的过程中发现,在当地人既无法参与资本也无法开拓土地疆域的条件下,把劳动持续投入到有限的水稻生产,导致农业生产内部精细化。没有evolution,陷入involution。也就是说,一个成年劳动者可能终其一生种植水稻,而没有或无法进入产业分工体系。刘世定和邱泽奇在《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的论文《“内卷化”概念辨析》也便是从这里展开了他们的反思。格尔茨对爪哇水稻种植业出现“农业内卷化”的分析是指它导致的农业生产内部精细化过程 , 而不是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既可能不变,也可能提高或降低,总之并不是“内卷化”的条件、内容。我们无法根据边际生产率变化来定义是否产生了“内卷化”。而且,格尔茨在爪哇观察到的恰恰是生产“稳定地维持” ,是“更多劳动力的投入并不导致人均收入明显下降”。黄宗智对“内卷化”的界定则刚好相反。实际上,这也成为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等加州学派成员反驳黄宗智的条件。他在《大分流》中认为,在十八世纪前,尤其中国长三角在内的地区已经在发生社会经济变革,而此时与英国的经济生产水平并无多大不同。2011年,同属于加州学派的王国斌(R. Bin Wong)在《大分流之外》中更是提出,社会经济变革还可以追溯至更早些时候的宋代。黄宗智不同意彭慕兰,2002年,他在当年《历史研究》第4期刊文,以“发展还是内卷”发问,质疑《大分流》对中国和英国土地使用的不同“熟视无睹”。前者土地始终是既定的,让农人在有限的资源上持续加大劳动投入,而英国是拓展了的圈地农场。在他们争论的背后,更大的议题是中国社会是否在明清时期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黄宗智持否定看法,即便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是认为只有小农经济理论能解释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中国农业生产,也就是处于持续的“内卷”状态。《大分流之外》,[美] 王国斌、罗森塔尔 著,周琳 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10月。这里无意于纠结他们的不同。与我们今天“内卷”密切相关的是,黄宗智通过加入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递减作为条件,缩小了“内卷化”的外延。在吉尔茨那里,农业生产内部精细化是“内卷化”,有增长,甚至也有发展,只不过其程度非常有限。而经过黄宗智的改造,只有“没有发展”的增长才是“内卷化”。两者的不同恰如做一道菜。一个人经常做某道菜,尽管可以不断调整配料改变色香味,让其越来越精细,但是如果不能突破食材的限制就只能“内卷”。而这“内卷”与做菜的效率、是否好吃并无关系。“没有发展的增长”则认为它们有关系,效率低、不好吃的才可能是“内卷”。当然,吉尔茨也不是最早的提出者,他也是从另一位人类学家戈登威泽那里借用而来。经济学家韦森在《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1期的论文《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中还将此往前追溯,直至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他在《批判力批评》一书里已经提出“内卷理论”,并与“演化理论”比较。内卷involution与演化evolution是演变的两个相反方向,前者向内,后者向外。3烙饼卷、卷铺盖走人与“卷晒垫”并不同而三十余年过去了,“内卷化”讨论方向确实至今是由黄宗智最初的使用奠定。这不只是因为他不凡的分析洞见,也不只是因为这位学界前辈是将“内卷”中国本土化的推动者,其实也是因为“内卷化”这个令人吃惊的概括能力。就像他说的,它是“常被人们使用的概括”。自2013年至2020年,除了2018年外每一年都有百篇论文以“内卷化”为主题在学术期刊刊发。在2020年,“内卷化”破圈在网络上疯狂传播,更是让人见证了它的概括能力。《个人知识》,[英] 迈克尔·波兰尼,徐陶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一书中有一个比较形象的类比——将语言比喻成地图上的符号。固然,地图放得越大,就越能看到准确细节,但是如果一个地图被放大到和其代表区域一样大,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如果每个问题都有一个词,那么这个词也没多大意义。一个词能流行起来一般都具备刚好合适的概括能力,不笼统也不具体。确实,很少有一个词像“内卷化”一样,几乎可以概括一切需要反思的议题,凡是不如意的、存在问题的、被扭曲的,只要加上资源思维,都可以“卷”了。理解“内卷化”何以能流行不过是事后解释,大多都无法证伪。不过,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它恰到好处的“陌生感”,既不直白、不流俗,也不是那么典型“行业黑话”。这是因为我们一般难以从生活经验中想象何为内卷。是烙饼卷起来的那一刹那,或者叫人“卷铺盖走人”的那一怒吼吗?这些经验往往只是看来的,或听来的。倒是作为庄稼人的农人,可能有更切身的感受,那便是当夕阳西下,要收晾晒的粮食了,他们用双手整理晒垫的过程就是“内卷”。第二天太阳升,又重新打开,让晒垫“外卷”。这一容易割手的动作在农耕社会不断重复。只是,将他们的生产描述为“内卷化”的不是他们。参与描述的是像吉尔茨、黄宗智这样的外来者、描述者。铺开的晒垫。然而,与庄稼人不同,在今天的网络上,人人都是在吐槽、批判或反思的情况下使用“内卷化”的,描述者是他们,被描述者往往也是他们。换句话说,他们要描述的是自己或同类人的处境,表达诉求,渴望改变。强烈的判断是需要的。黄宗智界定后的“内卷化”反而与此契合。如果一个人感受到人生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坠,最终陷入不知何时休的重复人生,拼命竞争,就可能说他“内卷化”了。而原来的involution并不必然意味着停滞、下坠,也不必然意味着非理性的内部竞争,甚至还可能意味着“知足”,或至少并未认为那是问题。每一个词都有它的命运。如果34年前,黄宗智没有把involution翻译为“内卷化”,而是一开始就用他后来用过的“过密化”,那么这个词在今天会是什么样的?当然,即便是“内卷化”,终将也和此前的同类流行语一样被慢慢放弃,那一天如果不是处境已经改变、困境不再存在之时,大概也就只能是它流行到再也无法唤起共鸣之时。///你好啊,10月29日(周四),还有一期关于“内卷化”的视频,会在微博、B站推送~欢迎搜索关注@罗东时间本文内容系独家原创。作者:罗东;编辑:西西;校对:赵琳。题图素材来自动画短片《找工作》(Under The Fold 2013)画面。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延伸阅读“我们不脆弱、不矫情,比谁都更努力地活着。” | 听抑郁症患者说
每年夏至是论文答辩的一个好时节,最近一个硕士毕业论文,在网上还挺火的,题目叫做《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这个论文被评为了优秀论文。来源于网络专家说了,论文能否写好,关键在于他的学术态度是否端正。如果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成为经典。所以,这个就成为了经典。毕业之后找工作,人家问你研究什么?你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对方,我研究了个屁。来源于网络其实,这个论文主要是探究了一个社会现象,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文化里边,“屁”都是作为一种社会忌讳而存在的。这种忌讳不仅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且,广泛存在于教育,礼俗,习惯,道德,甚至法律各个层面都算忌讳。来源于网络很多时候,你觉得一个东西LOW,可能就差在一个题目上,如果这个把题目改一下,叫《人体可循环浊气的处理应用与环境研究》,拿诺贝尔都是有可能的,好吧。来源于网络所以,最近很多论文,都是因为选题猎奇引发了热议,比方说,《小龙虾多味虾仁的加工工艺研究》,还有一个,《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等等。论文答辩导师问你,那你这个学术成果具体是什么呀?你就指着你自己30多斤的肥肚子说,都在这儿!以上,早安!
郑也夫《后物欲时代》中国社会学研究不仅可以追溯到费孝通先生以及此后的何建章研究员、陆学艺研究员、景天魁研究员还有李培林研究员、汪小熙、陈光、渠敬东等人。郑也夫研究中的中国本土资源的缺失郑也夫先生作为中国社会学研究专家可谓著作等身,诚如他坦言的那样,中国本土提供的研究资源极其匮乏。然而,对准郑先生的研究方法,我们觉得郑先生忽视了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这块天然的资源,按照郑先生的理论建构,中国网络网络文学符合“后消费时代”的所有特征,遗憾的是郑先生没有能够以中国网络文学作为范本研究,这是郑先生研究中的缺憾,当然也是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重大缺失。注:郑也夫,中国著名社会学专家。1950年8月生于北京,男性,汉族,群众,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著有《代价论》《信任论》《后物欲时代的来临》、《知识分子研究》、《阅读生物学札记》、《神似祖先》、《吾国教育病理》、《文明是副产品》等。郑也夫是中国开放以后最早研究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以其独特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中阴冷的地带,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观察和分析中国当下处境中的真实问题。
一百年前,一群人的奇想与善意,长久地影响着今日的学术界。文|张蔓生你听说过哪些基础科学的学术期刊?一个来自中国的普通人,听说过的很可能只有Nature《自然》和Science《科学》。中国科学家每当在Nature或Science上发表成果,不管研究多么难懂,都很容易在朋友圈里形成刷屏之势。这两本经典期刊在中国普罗大众心中的地位是如此高举,以至于产生了很多都市传说,比如在珠海市某区,发一篇Nature或者Science论文奖励一百万人民币。甚至有一本非著名期刊,给自己起名叫Nature and Science,由旅美华人马宏宝主编,发表的论文以中国人的文章居多。世界上期刊千千万万,成为头部的为什么是Nature和Science?跨越百年的奠基之路自古以来,基础学科在西方科学研究中的超然地位,都很少被动摇。在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的基础领域,学者的名字和重要的研究成果往往能够进入教科书、进入高考题,被普通公众所理解。很多高考的必考考点就来自这两本期刊,比如1913年Science上的第一张细胞的清晰照片,1932年Nature上的中子、1953年Nature上的DNA结构、1997年Science上的克隆绵羊多莉,又比如2018年中国科学家发表在Nature上的新万有引力常数G。· 高中教材上的DNA分子结构,1953年最初发表在Nature上Nature和Science的创刊时间非常接近,前者创刊于1869年的英国,后者创刊于1880年的美国。这并不是一个巧合。或许我们可以说,时代需要它们。Science的创立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故事。它的创始人是纽约记者约翰·麦克斯(John Michels),而实际上,它最初的经营者和赞助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发明家爱迪生。爱迪生赞助了早期的Science大约一年光景。从1879年到1881年,正是他从发明灯泡到工业化生产的关键时期。虽然有汉默这样的天才工程师相助,电灯泡仍旧难产,公司的声誉也受到了影响。就在1878年,爱迪生踏上了一次著名的旅程,到美国南部观测日食。这次观测本身弄得「一地鸡毛」——字面意义上。爱迪生带了自己发明的观测仪器,结果去得晚了,不得不将仪器安装在了鸡棚里,观测被鸡搅得一塌糊涂。不过,在这次旅途中,他认识了一个同样将改变科学史的人物:Nature杂志的创始人洛克耶(N. Lockyer)。洛克耶是英国人,正如Nature是典型的英国期刊。· 洛克耶(1836-1920),天文学家、氦元素的发现者之一英国拥有悠久的学术传统,和庞大的「业余科学家」——尤其是博物学家——的队伍。在维多利亚时期、在Nature的时代,面向这批兴趣公众的博物学、自然科学杂志如雨后春笋般诞生。Nature甫一降生,就要面对一大群竞争对手,但洛克耶并非等闲之辈。他的后台是著名的科学家赫胥黎。赫胥黎组织了一个朋友会,叫X俱乐部(X Club),日常活动就是一起吃吃晚饭、探讨探讨科学进展。这个俱乐部的会员都非同寻常,其中包括著名的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定义了新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家鲁波克,和发现了丁达尔效应的丁达尔。· 伦敦的布朗酒店,X俱乐部第一次见面地点这些人都是达尔文的朋友,是各种意义上的多面手,同时也是Nature的早期金主。比如,鲁波克既是议员、慈善家,英国银行节的创始人,又是科学家、生物学家、进化论的支持者,一生出版了12本不同领域的书籍。当时的英国学术界,正处在从前现代走向现代的关键点。赫胥黎和朋友们认为时机成熟,此时正是搭建一个科学交流平台的好时机。这个高端平台既要能沟通不同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又要能沟通科学家和公众。所以,Nature在创刊之初的定位是:由真正的顶尖科学家运营的科学和科普期刊。在创刊之初,Nature不但发表学术论文,还发表通俗文章、科学杂谈、书评甚至科幻小说。直到今天,Nature依然登载大量的科普和科幻作品。赫胥黎1869年给Nature写的发刊词中,三分之二都引用了歌德的诗歌「自然」。之后,赫胥黎写道:「自从歌德写出这些文字已经过去了40年,我们再次对歌德卓越的视野进行了回顾。但是,从他的比较解剖学,到他的最高的道路,一直不乏努力的身影,直到代表歌德的卓越概念现在成为科学的常识——我们拥有自己的卓越性。」就是从这些先驱者那里,爱迪生获得了「创办美国的Nature」的想法,投资了Science。虽然他忙得没空亲自当编辑,但他还是深度参与编务,每周由主编直接汇报。Science办得风生水起,却亏得一塌糊涂。1882年3月,随着爱迪生的撤资,Science停办了。买下它的人是著名的亚历山大·贝尔,电话的发明者。在贝尔的手中,Science短暂地成了美国的「科技频道」,以报道各类科学学会和会议动态著称。· 由于两者一开始都是科普和科技新闻杂志,Nature和Science主刊都是周刊,学术期刊维持这样的短出版周期很不容易但是到了1894年,这份科学新闻杂志又陷入了亏损。贝尔将Science卖给了心理学家、心理测试的先驱之一詹姆斯·卡特尔。卡特尔为Science发现了一个蓝筹股:当时正走向兴盛的美国各类学术团体。1900年,卡特尔把Science卖给了AAAS(美国科学促进会),作为会刊。这个学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基础科学学会组织,当时已经成立五十多年。不过,美国当时的科学学者又少又分散,以至于学会几次将要分崩离析。对于AAAS而言,Science起到了凝聚剂的效果;对于Science而言,AAAS的成员提供了稳定的读者和供稿者群。这次买卖称得上是大厦之基。正是企业家金主、现代学术共同体、学术会议和期刊的珠联璧合,让Nature和Science走向了辉煌。Nature、Science与中国创立以来,Nature和Science虽然经历了数次起伏,但它们都对中国的科学事业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早在清朝就有中国科学家在Nature上发表过文章。这个人叫徐寿,是一个落第秀才,也是伟大的科学家。徐寿的文章《声学在中国》指出了丁达尔所犯的重要错误,然而这只是他成就的一小部分。中国的第一台蒸汽机、第一架蒸汽船都是由他所造。· 徐寿在Nature上发表的文章就在1914年,一群康奈尔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组建了中国科学社,仿照Science创办了中国的《科学》杂志。1948年李约瑟在伦敦出版的Nature上,认为中国《科学》杂志可与英国的Nature、美国的Science媲美,「刊物亦同此相并,为科学期刊(Science)之ABC。」到了1949年,中国科学社的成员已经由最初的9人成长到3776人。这三千多人有当时中国科学界的顶梁柱,也有华罗庚这样的普通文员。熊庆来就是看了华罗庚在《科学》上发表的论文,才发掘出这个奇才。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科学》杂志一度停办,文革结束后复刊。与此同时,Nature和Science乘上了时代的东风。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在50年代提出了「影响因子」的概念,并且身体力行,创立了SCI、JCR等学术圈耳熟能详的体系。像「大学排名」一样,加菲尔德提出了一套办法,用于给学术期刊排名。它的基本思路是,一个期刊的所有文章,平均被引用的次数越多,影响因子也就越高。· 尤金·加菲尔德(1925-2017),影响因子之父,对科研领域的影响任由后人评说中国科研领域对影响因子的重视达到什么程度?北大附近有家医生开的「柳叶刀烧烤店」,按论文的影响因子打折,1分影响因子减10元。如果你发了一篇文章在40影响因子左右的Nature或者Science,在店里消费了两百元,老板甚至可能倒贴你两百元福利。Nature和Science都是发布重磅研究的平台,加上它们与加菲尔德的关系都很好,通过编辑策略和排名规则的微调,影响因子很快就跻身综合科学期刊的顶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鼓励科研的政策陆续出台,非常看重Nature和Science,以至于很多地方政府会有专门的论文奖励。比如说,直到90年代初,深圳市全体单位在Nature、Science以及Cell等高质量期刊上一篇文章都没有发过,政府因此出台了巨额奖励政策。后来,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深圳,一年之内发了十余篇,以至于财政预算中的奖励金额都不够付。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发表论文奖励最高的国家(地区),以最高16万5千美元(100万元)的单篇奖励,十倍遥遥领先于亚军沙特阿拉伯和季军卡塔尔。· 图片来源:Abritis, Alison, Alison McCook, andRetraction Watch. "Cash incentives for papers go global." (2017):541-541.Nature有一个衡量各国学者发表在自家旗下期刊上的论文指数,叫做「Nature Index」。从2012年起,中国在这个榜单上就跃居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中科院更是在2019年成为世界科研院所的第一。虽然这种成就与决策层对期刊的偏好有关,如此重赏有噱头之嫌,但能登上这些期刊的研究必须达到一定水平。同时,Nature和Science也是中国公众所认识的科学权威。不论是否看得懂,一项研究如果刊登在高质量期刊上,就容易成为「真科学」的代名词,帮助难以跑赢谣言的中国科普圈一臂之力。若非时代作祟,中国的《科学》杂志本可以成为这样影响几代科学人的期刊,但它在很长历史时期内,既缺乏爱迪生那样的资金支持,又缺乏X俱乐部那样的智库支持。·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整中国科学院,是中国科技事业的历史转折基础科研从来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一百多年前,西方勃兴的期刊、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学术共同体和现代学术体系;这个学术体系的建立又与早期的企业赞助、学术朋友会的支持,乃至普罗大众的科学受众市场密不可分。中国直到很久以后才在科研上奋起直追,先是加入了这套体系,之后举全国之力,重赏能在其中登顶的研究。慢慢地,中国也在逐渐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当代中国需要开启像Nature和Science这样的,能影响一代甚至几代科学人的平台。什么才是未来一百年的基础科研所需要的?或许,今天不出于商业利益,而是出于热忱的一些行动,能带来长久的影响。当期刊的风口已过,中国的学界和业界正尝试着搭建不同的平台——由科技企业主导的——比如腾讯科学WE大会、中国互联网大会、国际基因组学大会等。国际级别的科技交流平台需要资金支持,也需要学术共同体的支持和认可,两者都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强项。以腾讯科学WE大会为例。这个非商业性平台已经办了6届,今年是第7届,每一届会上都出现了一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比如霍金,比如互联网的创始人蒂姆·伯纳斯·李。即将开幕的2019年WE大会预定出场的嘉宾,有目前癌症最强力疗法之一Car-T的创立者Carl June,有谢耳朵的偶像、弦理论最前沿的名家Brian Greene,还有Nature的首位女性总编辑Magdalena Skipper。实际上,从2017年起,WE大会就与Nature合作举办。WE大会和Nature、Science有同样的宗旨:搭建一个由真正的顶尖科学家运营的科学和科普平台,用基础科学与前沿科学的重大突破沟通学界与公众,共同探讨改变世界的问题。比如说,自动驾驶汽车已经进入了试验阶段,那电脑驾驶自行车呢?自行车需要保持平衡,是一个模糊问题。一般来说,处理模糊问题是人脑的强项,机器却不太在行。不过,现在中国科学家用芯片给出了解法。这个登上Nature封面的「天机芯」,由清华大学的施路平教授团队开发,是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芯片,也是中国团队在Nature上发表的首篇横跨人工智能和芯片两个领域的论文。它能完美地驾驶自行车,绕过操场上的障碍物。2019年腾讯WE大会,施路平教授将作为8位重量级演讲嘉宾之一登场。在今年,腾讯将WE大会升级为「腾讯科学周」,由三大板块构成。在WE大会之外,「腾讯科学周」联手高质量期刊《NEJM医学前沿》,增加了医学垂直领域的ME大会,探讨从癌症到抑郁症的医学出路。一年前由马化腾联合14位科学家发起的「科学探索奖」,也将在本次科学周迎来首届颁奖典礼。和多数科学奖不同,这个由腾讯基金会赞助10亿元的奖,只颁给4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连续5年,每人每年获得60万的科研赞助。这是一个颁发给未来科研力量的奖项。Science也是腾讯的长期搭档,每年1月举办的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就是双方的合作结晶。腾讯还与Science共同推出全球首个「青少年科学看点榜单」,由Science的科学编辑联合顶尖科学家,从近十年来的前沿科学突破中遴选初筛,又参考了腾讯内容平台「QQ看点」上的10万名中国青少年的兴趣,最终评选出十大科学看点,并由Science新闻主编Tim Appenzeller在现场揭晓。2018年,腾讯科技WE大会的全球直播有924万人观看,超过任何期刊的纸本发行量。互联网对全球科学研究体系的重塑才刚刚开始。一百多年前,爱迪生、赫胥黎和众多科学家做出的一点小善,能够福泽科学界一个世纪,甚至更久。今天,一个中国企业的「科技向善」,又会为未来带来怎样的改变?*文中期刊的排序不分先后。参考文献: [1]http://group.medlive.cn/topic/22022[2]一本山寨杂志的国际玩笑,《中国青年报》[3]http://zqb.cyol.com/html/2011-08/10/nw.D110000zgqnb_20110810_1-11.htm[4]"150 Years of Advancing Science: AHistory of AAAS. AAAS and Science: 1900–1940".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Retrieved Oct 22, 2019[5]http://archives.aaas.org/exhibit/science5.php[6]Top 10 papers from Physical Review’s first125 years.[7]https://www.sciencenews.org/blog/context/top-10-physics-papers-physical-review[8]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Science. "Thomas A. Edison and the Founding of Science: 1880." Science105.2719 (1947): 142-148.[9]AAAS, "150 Years of Advancing Science:A History of AAAS. Origins: 1848–1899", Retrieved Oct 22, 2019[10]Grosvenor, Edwin S; Wesson, Morgan (May 13,2016). Alexander Graham Bell. New Word City. ISBN 978-1612309842.[11]The X Club: Power and Authority inVictorian Scienc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Culture 1700-194 5 Series. RuthBarton.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1. ISBN 978-0754633853[12]Barton, R. (1998). "Just beforeNature: The purposes of science and the purposes of popularization in someenglish popular science journals of the 1860s". Annals of Science. 55 (1):1–33.[13]Huxley. E. RAY LANKESTER. 09 May 1925Nature volume 115, pages702–704 (1925)[14]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115702a0[15]Nature: Aphorisms by Goethe.T. H. HUXLEY. 04 November 1869 Nature volume 1,pages9–11 (1869)[16]https://mathcs.clarku.e/huxley/UnColl/Nature/Goet.html[17]Jasanoff S, Colwell R, Dresselhaus M S, etal. Conversations with the Community: AAAS at the Millennium[J]. Science, 1997,278(5346):2066-2067.[18]康绍芳. 教育学术界的分层:美国教育学术共同体的结构与运行机制[C]//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年会. 2013.[19]周薇薇, 华志坚. 美国学术期刊的不同运行模式——华志坚教授访谈录[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4):184-190.[20]Mission and History,AAAShttps://www.aaas.org/mission[21]Wright, David. "Careers in westernscienc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Xu Shou and Xu Jianyin." Journal of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5.1 (1995): 49-90.[22]发一篇Nature或Science,全球各地会奖励多少钱?,医咖会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CRKROCBL0514AGEL.html[23]Nature:从科普期刊到学术神话,浙大学报英文版http://www.sohu.com/a/195157905_613208[24]History of Naturehttps://www.nature.com/nature/about/history-of-nature[25]Abritis, Alison, Alison McCook, andRetraction Watch. "Cash incentives for papers go global." (2017):541-541.[26]刘敏.民国时期《科学》杂志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7]任媛媛.民国时期科学启蒙背景下的中国科学史研究[D].东华大学.[28]Nature Index 2018 Chinahttps://www.nature.com/collections/brmrwyvdv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