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中国第一代社会学家,尤其是有西方学术视野和海外留学经历的社会学家,为了建设兼具学科规范与民族气质的本土社会学,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社会学恢复重建后,学者们更是不懈追求与践行这一主张。那么,如何形成能够引领时代精神且植根于中国本土发展经验的原创性社会学理论知识,而又不致陷入过于“固定化”和“套路化”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窠臼?费孝通先生在《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中提出,“深入发掘中国社会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实践中探索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是中国学术的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发展方向”。以特定历史时期“基本概念”为着力点,探究社会发展与变迁的概念史方法,或许有助于拓展当前中国社会学研究方法边界,进而生成兼具学科规范又能深入社会肌理的原发性社会学理论知识,从而实现中国“文化自觉”的社会学进路。何为概念史:通过概念历史理解社会底蕴概念史(Begriffsgeschichte)是一种具有德国学术传统而又独辟蹊径的跨学科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近年来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推崇和持续关注。最早见诸黑格尔《世界历史哲学讲座》“导论”对描述历史方法的阐述,成熟于20世纪中叶科塞雷克、里特尔和罗特哈克尔等别开生面的学术实践,最终形成了德国概念史、剑桥学派政治思想史(观念史)和法国史学界话语分析三大传统。20世纪80年代,在东亚地区催生了日本概念编成史研究与韩国人文社会科学基本概念研究。进入21世纪,方维规、李宏图及孙江等学者逐步引入概念史研究,并形成了精彩的概念史方法讨论与扎实的本土实证研究,更是依托数字人文技术展开了一系列大数据计量研究。对于什么是概念史,科塞雷克在《〈现代政治社会概念辞典〉纲要》一文中指出,概念史是“通过概念理解的历史来分析现代世界的呈现”。概念区别于一般日常用语,它是“不同历史实在之不同含义之聚合,并融入词语中”,需要被阐释。方维规指出概念史主要围绕“概念—词语—事物”讨论问题,“‘词语’的含义中心在语言符号层面,‘概念’则在于精神因素,强调‘理解’,即对事物有无概念的问题”。概念史正是通过面向反映特定时代焦点问题的词语,考析其隐秘的概念化过程及其意义的转变,进而挖掘社会历史变迁的深层逻辑。所以,概念史的研究对象是在观察、解释社会政治状况时不可替代与不可或缺的“基本概念”,有时也称作“中心概念”。这些概念往往经历由多样性向单一性过渡,愈来愈多的含义在这一过程中被社会变迁赋予其中,生成了巨大的能量,如“进步”“发展”。科塞雷克指出,“民主化”“时代化”“可意识形态化”与“政治化”是衡量“历史基本概念”的重要范畴或者参考指标。而这种研究方法的基本假设是语言与社会事实的相互渗透,并沉淀于概念。科塞雷克认为“语言中聚合着历史经验,或凭借语言表达希冀”。一方面,历史沉淀于特定概念中,这些概念能够通过词语的考析得到描述;另一方面,概念不仅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表征”,而且是能够直接影响历史变化的因素。因而,“考证概念及其语言史迹,是认识历史的最起码的条件”。概念史的研究方法是基于共时比较的历时分析,具体方法体现在时代经典概念考析与社会政治状况探究两方面。首先,由于词语的含义及其所指的事实在共时上的差异和在历时上变化速度的不一致,概念史研究必须考析词语不同层面的含义以及某一概念在用法上的不同称谓,需要将一系列同义词、反义词与相关概念重置于社会历史情境中加以梳理。其次,由于基本概念往往牵涉语义的竞争以及背后的社会政治实践,概念史研究必须注意到概念的使用者群体,即基本概念何以成立。研究者需要考析何人以何种意图将其引入社会政治领域,辨别其被大众接受且广泛传播的社会历史条件,论证其含义所维系、排斥和隐藏的社会实在,并评估其发挥作用的程度。《历史基本概念》的编写出版宣告了概念史研究范式的确立与成熟。该辞典由科塞雷克主编,百位跨专业学者撰稿,以概念史的方法选取了18世纪以来具有时代显著性的基本概念,对每个(组)词条的产生和含义的演变进行考析,形成了报告体例的释义,对诸如“议会”“政党”等概念含义变化的考察呈现出社会历史经验的基本过程、嬗变逻辑及其文化意味。如何使用:遵循的基本原则及主要步骤在现代学术规范中,概念史作为方法应当如何被合理使用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从方法论角度看,概念史的应用首先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客观性原则。社会历史独立于自然科学而有其自身的客观性,表现为特定历史时期观念共识的集合。概念史研究需要遵循社会历史的客观性,真实地反映时代特征,解释社会历史客观的逻辑及其特定的深层社会结构关联。第二,解释性原则。概念史对客观的社会历史的理解需要通过“解释”的方式达成,需要通过对概念(丛)的把握形成丈量社会历史状况的尺度,进而对客观的社会历史做出合理解释。第三,反思性原则。概念的形成是对社会经验反思提纯的过程,概念史由概念返回历史情境,对特定时期社会状况尤其是对利益群体之间互动过程的考察直指社会与政治的矛盾,是对“反思”过程的“再反思”。那么,运用该方法有哪些主要步骤呢?首先,研究者需要选定特定的历史时期及能够反映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状况的词语和概念。这一工作过程往往需要对跨学科、多领域的二手文献,甚至牵涉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文化背景的观念、词语与概念进行分析判断,也需要借助一定的数据库技术对自然语言进行数字化处理,对海量的数据库资源进行匹配检索、信息提取与统计分析,然后进行辨别筛选。其次,研究者需要考察特定概念的起源及含义的嬗变过程,特别要注意概念的语境、概念含义所指涉的社会实在,以及概念得以广泛传播的具体历史条件。这一工作需要研究者扩大研究视野,将概念与一系列同义词、反义词等相关概念组成概念丛,梳理概念的所属关系。需要提醒的是,由于概念史研究的复杂性,对研究者的学术视野、知识储备与研究能力有较高要求。再次,研究者需要进一步考察概念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使用情境,将研究聚焦在概念使用主体间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并进一步讨论概念如何作为影响历史变化的因素发挥作用。以方维规所著《概念的历史分量:近代中国思想的概念史研究》为例,该书详细地梳理了中国近代历程中“夷”“洋”“西”“外”“文明”“民族”等重要概念的翻译、形成与含义变化,既钩稽了中、日、西三方之互动,又贯通了概念含义古今之流变,可被视作中文概念史研究之样板。概念史方法对社会学研究的启示概念史研究方法与社会学研究有着内在的亲和性,这一点在韦伯、曼海姆以及施米特等经典社会学家的实践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当前,在“文化自觉”的指引下,打造兼备学科规范性与民族精神气质的中国特色社会学,需要从概念史研究方法中汲取促成社会学理论知识创造性转化和原发性生成的思想性能力和方法论营养。首先,沉淀着社会历史经验的概念是揭示中国社会如何运作的密钥,概念史研究有助于认知和反思基于中国经验的本土性概念,形成一种具有穿透力和解释力的社会结构性理解和历史贯通性表达。其次,社会学研究者既要避免特殊主义以偏概全的臆想,又要避免自然科学范式在社会领域的生搬硬套,概念史方法对根植于社会历史的概念的深度梳理,有助于辅助社会学研究挖掘特定时期的社会真实情境,阐释历史性和文化性相统一的包含多样性底蕴的社会性逻辑。再次,基本概念反映着时代特质,针对语言、词语和概念共时与历时的分析,关联着历史表征之下的结构性因素,对基本概念的考析是揭示社会运作机理及结构性力量的重要研究切口,而研究的现实意义也因概念史方法对潜藏的结构因素的格外关注而得到有效彰显。最后,概念史方法与数字人文的结合,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算法精准处理资料,有助于实现中国特有的一些本土性文化知识的挖掘和地方性社会知识的沉淀,为社会学原发性理论知识积累和原创性理论成果生成提供更多的思想可能。(本文系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校内青年基金团队项目“建国前后(1937—1957)中国社会学转型研究”(19QT002)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朱兴涛 李一凡【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资讯】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二、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1.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1)社会学研究方法和农村社会学①社会学研究要收集切实的经验材料来反映、说明和解释社会现象,因此社会学家在研究社会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系统地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②农村社会学没有只属于自己的方法,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是开放的。(2)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从方法体系看,社会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社会研究方法论、一般研究方法和具体技术三个层次。①研究者做一项调查研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一系列对人和社会的假设为基础的,社会研究方法论涉及的,正是这些在背后支撑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假设和基本逻辑。社会学研究的两大方法论基础:a.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具有普遍性规律,自然科学的逻辑、方法和程序同样适用于对社会和人的研究。b.非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有本质性的区别,因而否认自然科学的方法对社会研究的适用性,认为对人或社会现象的研究应有独特的方法。②一般研究方法是指贯穿于社会研究全过程的程序、步骤和操作方式。③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技术是指社会研究各阶段中采用的各种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的具体手段。(3)社会学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社会学调查研究一般包括以下三个阶段:①研究准备阶段。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进行研究设计。②研究实施阶段,即研究者按研究设计的要求收集资料。③研究总结阶段。研究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分析各项数据、撰写研究报告。2.实地调查和社区研究(1)实地调查实地调查,又称田野调查,是农村社会学家最常用的方法,研究者通过亲自深入农村进行观察来收集资料。实地调查要求研究者直接进入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需要持续较长的时间,从而可能获得比较全面和客观、真实的情况,并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有较深刻的理解。(2)作为调查单位的社区吴文藻提倡社区研究的一个重要理由在于社区相对于大社会而言是具体的、容易观察的。这意味着作为调查单位的社区不能太大,而应在具体可感知的范围内。村庄社区是一定地域的农村居民的生活共同体。(3)亲密接触的实地调查费孝通认为,理论概念都是来自社会现实,只有经过社会现实检验、修正和补充过的理论概念才可能适用于对社会现实的解释,理论与现实不能分割开来,而其中介就是依靠学者的“亲密接触”。亲密接触使研究者得以更准确地了解社区的生活,避免直接地简单化地用外部标准来衡量当地社区人们的活动。(4)类型比较法又称模式比较方法。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如果条件相同就会产生相同的事物。相同条件形成的相同事物就是一个类型。类型是指主要条件相同所形成的基本相同的各个个体。遵循这个道理,如果用比较方法将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就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5)社区追踪调查社区追踪调查,是指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社区的调查研究。对同一对象的追踪研究可以是同一研究者,也可以是其他研究者,亦可以是二者交替进行。追踪调查以初始调查为起点,应当有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也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概括和新的见解。3.问卷调查(1)问卷调查概述问卷调查,是指研究者利用根据调查目的事先设计的问题表格收集数据的方法。一项完整的问卷调查一般包括以下四个环节。①问卷设计。问卷的制定是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概念化、操作化和问卷编制三个环节。②抽样。问卷调查可以是全面调查,也可以是抽样调查,全面调查就是对研究对象总体中的每个个体进行调查;抽样调查则是选择其中的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以代表总体。抽样调查省时省力、花费较小,抽样调查用部分代表总体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误差。抽样分为两大类:a.概率抽样是指总体中的每个个体都有一个按设计已知的非零概率被选到样本中,且样本误差具有可度量性。概率抽样有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系统抽样等基本方法。b.非概率抽样包括随机抽样、立意抽样、配额抽样、滚雪球抽样等。非概率抽样简单易行,但样本无法保证对总体的代表性,调查结果不能作总体推论。③调查实施。实施问卷调查的方式一般有当面访谈法、邮寄自填法、电话访问法和网络调查法等。④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通过各种数量关系来探索社会现象之间联系的手段。统计分析包括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两大部分。a.描述统计主要反映样本本身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b.推论统计根据样本特征来推论总体,主要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2)问卷调查和农村研究①问卷调查是当代社会学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不过,中国早期农村社会学家却很少使用问卷调查方法。原因是:a.因为实地调查本身的优点具有吸引力;b.由于当时的问卷调查技术(例如问卷设计、抽样技术、统计手段等)还很不成熟。②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社会分化程度提高,农民之间的同构型降低,许多问题需要从总体上和数量上来把握,因此当代农村社会学在继续保持和发扬实地调查传统的基础上,也迫切需要发展问卷调查方法。(3)问卷调查的优点和缺点①优点a.问卷调查不局限于对单个村落社区的个案研究,能够在更大范围的农村地区开展调查;b.当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的时候,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总体情况具有更强的推论性;c.问卷调查可以发现社会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有利于从中找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d.问卷调查所花费的时间一般来说也比实地调查短。②缺点a.对前期的研究设计有更高和更严格的要求。b.研究者应对研究主题有全面深入的认识,明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调查任务,设计好主题鲜明、简明易行的调查问卷。c.问卷收集到的信息总是有限的,同时不恰当的提问和不准确的答案设置也会产生错误的调查结果,使研究者原本希望得到的信息被扭曲。
众所周知,早在社会学创立之初,社会学先驱、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就已经将“社会学”这一学科,分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两个门类。前者主要从静态角度研究社会基本构成及社会结构,后者则主要从动态角度研究社会发展及社会变迁。社会静力学这一传统被之后的很多社会学家所继承并发扬光大,使得其逐渐成为了社会学的主流研究传统,但相对而言,社会动力学并未得到同步发展,形成了研究上的长期“搁浅”状态。纵观早期社会学的相关理论,轻而易举便能发现:诸多社会学家致力于从人类历史中寻找出一种“超越历史”的时间模式,希望借此来凸显社会学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同时确保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稳固与制度化。自迪尔凯姆以来,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深受结构功能主义风靡的影响,社会学研究中的主流团体纷纷从宏大的历史架构中转移,甚至与历史学分道扬镳,从而转向现代的系统性研究,其理论研究的重点在于社会结构的静态研究上,这一点在美国社会学界尤为突出。不可否认,这些研究极大了丰富了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奠定了社会学的学科地位。但是,也正如蒂利(Charles Tilly)所说的,这样的研究是“没有时间”,“没有地点”的。他认为,社会学家变成了“结构与进程专家”,而非“时空专家”。不过,自上世纪中叶伊始,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与社会变迁的加剧,各类社会矛盾逐步凸显,黑人运动、妇女运动、大学生造反运动、反战运动等一系列社会运动猛烈地冲击原有的社会结构,并进而打破了人们对社会和谐静止的理想化状态的幻想,而这也使得社会学研究开始不断出现对这种主流派非历史性的反思与批判。1959 年,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对“反历史”的“宏观理论”发起了猛烈的抨击,并呼吁“每一门社会科学都需要历史的关照框架,需要充分地利用历史材料”。米尔斯极具眼界的洞见和倡导被60、70年代早期的激进主义所补充并付诸实施。人权运动、福利计划、反战以及相应的妇女运动,将行动者和历史再一次带回到人们的视野中。之后,随着莱因哈特·本迪克斯(Reinhard Bendix)的《工业中的工作和权威》(Work and Authority in Instry)(1956)和斯梅尔瑟的《工业革命中的社会变迁》(Social Change in the Instrial Revolution)(1959)这两本著作的问世,历史社会学开始复苏。此后,学术界一小部分学者便提出:促进历史方法在社会学研究中的使用,加强历史学和社会学这两门学科之间的合作。此时,如贝拉(R.Bellah)、李普塞特(S.M.Lipset)等早期历史社会学家,都坚持历史取向的社会学研究,不过相比于比主流社会学,这类的研究的社会学家极为稀少,研究的成果也是凤毛麟角。直至20世纪60年代,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于艾森斯塔特(S.Eisenstadt)的《帝国的政治体系》(The Political Systems of Empires)(1963)、汤普森(E.Tompson)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The Making of English Working class)(1963)、蒂利(C.Tilly)的《旺代》(The Vendee)(1964)以及摩尔(B.Moore)的《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Social Original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1966),这四部著作的接连发表,以其关注的“大问题”、富有特色的研究方法及这四部著作中所透露出的强烈的历史取向从而引起了整个西方学术界的震动。历史社会学得到了学界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使得其进入起飞发展阶段。等到20世纪70年代,在全球冷战秩序逐渐瓦解的时代背景下,历史社会学界则涌现出了一股“集体性的自信潮流”。传统的社会科学理论范式受到来自于社会学阵营内部越来越多的批评与抨击,“普遍规律与个别性”、“共时性与历时性”、“结构与行动”之类的争论也日益激烈。70年代中期开始,在查尔斯·蒂利、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等社会学学者的不懈努力与共同参与下,“历史社会学”这一新兴的研究范式在美国社会学界逐步流行起来,这也彰显了历史社会学时代的来临。在历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中,“社会变迁”是其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其常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但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由于不同社会学家所关注的社会变迁的“被突显的因素”不同,则形成了不同的抽象概念。因此,有学者指出“有多少种研究社会的方式,就有多少种描述社会变迁的方式(Chirot,1986)。”而日常的社会生活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马克思曾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费尔南·布罗代尔则十分重视对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研究,他曾说“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这些镜头同时显示不同社会的差别和对立,而这些差别和对立并非无关宏旨”。可以说,社会生活变迁是社会变迁的最为直观的表现。
5月27日下午,由培华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女子学院承办的第九期线上教学沙龙在腾讯会议举行。此次女子学院特邀中华女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李玺,为该校师生进行了“性别视角下的社会学研究和方法”线上教学沙龙,由女子学院副院长班理主持。学校副校长刘越莲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张李玺教授,现任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并长期从事女性教学和性别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了多部中英文专著。本次沙龙张李玺教授主要通过对性别的多重含义、为什么要关注性别和社会学研究能否价值中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享。她谈到,性别不平等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现象,它还是一个社会问题,仅仅有平等是不够的,性别平等涉及平等、公正、人权和社会和谐,女性并非要抛弃自己女性的身份追求和男性一样的平等,而是应该从“社会对女性应该怎样做?”这个咒语中解放出来的。结合当今全球情况可知,性别不平等问题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去关注它,努力地去解决它。有人提出,全面放开二胎后,事业和家庭如何平衡?“冠姓权”生男孩和生女孩与跟父亲姓还是跟母亲姓?在职场中遇到性别歧视怎么办?如何将性别教育与思政相结合?“女性教育+专业”的具体做法是什么?等问题,张教授均通过一系列生活中的案例来向老师和同学们答疑解惑。最后副校长刘越莲总结到,希望本次线上举办的沙龙使得我校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开启新的研究领域并有所突破,着力打造学校学术氛围,同时培养出更多服务社会的人才队伍,能够这所有着悠久女性教育历史、职业教育基因和红色文化基因的高等院校服务,同时结合学校迈向“百年培华”和“十四五发展规划”任务,将社会性别分析方法纳入不同学科的课题和研究中,相信会给大家一个新的视角,坚持下去,定会有新的科研成果产生。
近日,来自学术界以及业界的一组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我们可以利用许多相同工具来研究新的黑匣子系统》的论文。研究人员们在论文中提议建立一个名为"机器行为“的新学科,允许研究人员使用社会学科研究动物或人类时所使用的经验观察以及实验等研究方法来研究人工智能系统。论文称,该学科应该放弃从纯粹的技术架构,性能及功能角度评估人工智能。取而代之的是应该将人工智能视为能够改变及影响他们周围的环境,人类以及机器的积极参与者角色来进行研究。
改革开放后,社会学研究方法是最先启动的研究方向,在20世纪80年代可谓独领社会学研究风骚。作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开展究竟是纯粹的学理积累,还是经世致用的工具?40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确定的答案。关注经世致用诉求20世纪80年代,经世致用被认为是社会学研究的初衷,这在当时是学界和政界的共识。1980年,费孝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讨论社会学的研究规划时说:“对于我国的社会情况,在很多方面还是停留在毛主席当年指出的‘一知半解’的状态。所以要在我国建立社会学,还必须从搜集材料的工作做起不可。从社会调查入手也是符合实际的办法……通过社会调查,我们才能有系统地、比较全面地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情况。”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发展面临很多以前未曾遇到的新问题。于是,社会学研究方法作为了解社会的科学方法,最早被提上日程。1981年,胡乔木在与社会学工作者座谈时指出:“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对20世纪下半期以来所发展起来的许多方法太不熟悉了……我们需要首先掌握现代社会学所积累起来的资料和它所使用的方法。”因此,改革开放伊始,社会学便在实际运用中有意识地强调社会学的经验性和实用性,强调对具体社会问题的调查和对策研究。对国外社会学的学习和借鉴也侧重于对技术性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学习。中国社会学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先后于1980年和1981年,在北京举办了两期社会学讲习班,讲习班以美国教授讲授社会学定量方法为主,对后来一段时期的中国社会学发展方向有很大影响。中国的治学传统一直秉承的是为世事服务的实用主义,这种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影响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取向。费孝通作为社会学界的领军人物,也认为社会学要从为国家建设服务的角度出发,“我们需要对当前现实的社会生活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以便帮助党和国家解决一些急迫的社会问题,扫除一些前进中的障碍,使社会的各方面都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顺利地向前发展。这是我们在这时候急切需要开展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原因”。关注学科建设诉求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在社会各个领域走向深入,学术界也积极寻求与西方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中国社会学界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规范性提出质疑。于是,社会学研究方法并没有沿着80年代初期的研究路径,即大范围地对各类社会问题进行定量调查,继续发展下去,而是转向强调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学科建设与学理积累。这与当时社会问题多样化和与西方学界对话的关切息息相关。社会学研究方法向学理至上转型的背后,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学研究方法自身学科建设的诉求。社会学研究方法经过十几年发展,逐渐显露出不足。研究虽然已经形成诸多分支,但仍显单薄,研究人员水平还比较低。在社会学方法的运用上,规范性不够、研究质量不高、样本的抽取不够科学和严密、统计分析不够深入等问题始终存在。由社会学方法自身不足所引发的讨论,导致学术界内部要求加强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学科建设与学理积累。二是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带来了研究问题的多样化。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在社会各个领域推向深入,社会问题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20世纪80年代盛极一时的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路径,在面对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时显得捉襟见肘,解释力不足。三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努力加入WTO的诉求。中国希望更加融入世界,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学术界追求与西方学界进行对话,成为新的共识。学者们认为,如果社会学方法停留在问卷调查水平上,中国社会学就无法与国际学者在同等水平上进行对话。因此,社会学研究方法要在学理积累方面下功夫。中国社会学要与国外学界进行对话,已经成为这一时期明确的追求和目标。这意味着改革开放初期所实行的社会学方法路径的转变。尽管当时也有很多学者提出,社会学要在与“国际通行的规范研究”接轨的同时,保持中国社会学研究的“特色”和“本土性”,但这样的发问在当时并不是社会学界的主流话语。重新发现中国社会近年来,中国社会学界出现大量探讨社会学本土化的文章,其中很多着重于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反思。大部分学者认为,尽管社会学研究方法本身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但是总体来说,我们仍然处于社会调查的繁荣阶段。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学研究方法经过40年发展,取得的进步是惊人的。尤其是一系列全国范围的纵贯调查,使得针对中国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科学化研究成为可能。但是,令中国社会学研究者苦恼的是,至今仍然没有产生被西方主流学术界认可的中国社会学理论。对此,学者们的反思主要来自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批评。首先,在技术层面对社会学研究方法提出批评。社会学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研究方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其自身也面临着学科危机。比如,虽然目前社会调查中的样本量逐渐增加,数据范围由局部转向全国,但是自行搜集一手数据从事研究的学者在日益减少,而使用官方二手数据的学者在增加。研究的层面呈现微观化趋势,缺乏宏观视野和理论视域等。其次,学者们也在质疑社会学研究方法对于现实生活的解释力。很多学者批评当前社会学研究方法已经偏离了社会学的本土关怀,甚而认为正是社会学的“方法主义”取向导致了今日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危机。例如,渠敬东认为,任何精巧的方法都不能把握住我们全部的生活经验。这些讨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社会学研究者对如何研究中国社会的思考。再次,学者们认为不是社会学研究方法出现了问题,而是研究水平出现了问题。谢宇认为,今天社会学的发展面临的不是如何更好地研究中国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出世界公认的、一流水平的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中国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要与西方竞争,路径应该是在汲取国际已有的有益学术成果基础上,通过更为严谨规范的方法,进行中国的社会学学科知识积累,这样才能获得世界影响力。以上争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学界与西方社会学界的学术价值取向存在的重大区别:中国的学术研究追求的是“本质地揭示现象”,而西方的学术研究更加注重“知识的积累”。因此,一项社会学研究有没有价值、有多大的价值,中国和西方的社会学界评判标准是不同的;以“经世致用”还是以“学理积累”为标准评价中国社会学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嵌入中国社会变迁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成果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时代产物。经过了40年的学习和摸索,中国社会学研究方法在人才培养、学科体系构建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也映射出强烈的时代特点:从改革开放初期问题取向的实用性,到致力于完善学科体系和学理积累的规范化建设。社会学研究方法在问题取向和学理取向之间的转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近年来,中国社会学界又展开了一场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讨论,各方都在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之路,检讨中国社会学研究方法中以美国定量化研究为主的取向。尽管论点不同,但是各方都认为中国社会学的定量研究方法潮流已经遇到危机,呼吁重新审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坐标,从而使社会学研究方法重新上路。今天,尽管中国社会学研究方法已经摆脱了最初对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盲目崇拜和模仿,但是我们要极力避免另一种倾向,即社会学研究方法罔顾中国的现实社会关怀,变成纯粹为与西方对话而进行的学理积累。不可否认,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固然十分重要,但社会学研究方法能否独立于研究内容而存在,则是存疑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今后的发展究竟是问题取向还是学理取向,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要以中国的经验构建中国本土的社会学,并以此为世界社会学的发展作出贡献。(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罗静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一、前言介绍在择校择专业的时候,找准自身的定位,先去看下去年的录取情况,在择校的时候也要注意政策的变动,每年都有很多学校考试名额、推免资格,或者是专业课考试内容的变动,具体数据在考研文库可以查到。一定不能想当然,好的选择就是一个好的开始。二、初试备考详情英语 英语主要讲讲阅读,阅读是最重要的,阅读理解目前在7月份之前同学们需要做的就是打基础,最重要的就是记单词以及会分析长难句。考研阅读的文章中事实性、观点性的语言是我们重点需要掌握的内容。要时刻把握住文章的中心,中心往往就是出题点,如果不知道选什么选择和中心思想相关,最为接近的,正确的概率是最大的。其他的板块没有太多技巧,按部就班的学就行了。政治建议把《精讲精练》当作教科书一样去学一遍,政治大部分人都会听课,但是你也可以不听,主要看你自己,如果你本身有文科的基础的话,不听,看一下各个老师的微博公众号其实就可以了,如果是基础比较差的话还是可以听一下的。听完课把1000题对应的题做了,错题用红笔标出来或者到《精》上标出来就行,千万别浪费时间抄错题。最后大题交给肖四就好了,想考高分的话,可能需要自己提前去背一些东西。专业课专业课我选择了报班,报班能让你在一定程度上较少自身精力消耗,做到更高效的备考。由于是自命题,我选择的是新祥旭一对一。先讲一下参考书:《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3版;《新人口论》王洪春主编,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 年版;《文化人类学教程》,孙秋云主编,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版。大家可以结合具体的考试大纲以及真题去划重点。我的建议是前期一定把课本多看几遍,同时总结每一章的结构。以真题为复习框架,把考过的题做了统计,然后按照频次来整理复习笔记。三个月把笔记背得滚瓜烂熟,不断去回忆每一章下面有什么内容。专业课不要拖,后面时间会不够的。三、小结“不要放纵自己,一次都不要,会上瘾的”,对于考研的学子来说这是致命的,复习时间本来就紧张,如果效率再变低,考研上岸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也许你一次小小的妥协,就丢失了几分,正因为这几分之差,与目标院校失之交臂。
在志愿填报上,我们经常会列出一些“负面清单”,我经常说管理学,知乎社科话题答主陈健坤则建议不要学社会学。他不久前写的不建议读社会学博士的回答,成为“博士最惨能惨到什么程度”话题下的热门回答,有30万阅读量。他的论述方式比我严密,当然也有偏颇的地方,只是这种判断或者思维方式可供大家参考。专业选择上,需要对专业知识和高等教育、业界就业、学术前景、研究领域有一定了解才能做出好的选择。我不清楚国内别的文科专业前景如何,但是根据我掌握的情况和对社会学专业的了解,原则上我不建议学习社会学,这是一个很差的选择。主要原因如下:1.知识技能上,这个领域没有自己的核心技能,学习的知识理论很多都没用;2.学术发展上,社会学正在被“大数据+”计算能力取代,逐渐边缘化;3.就业角度上,没有对口岗位。一、社会学领域没有自己的核心技能,学习的知识很多是周边领域的基础课,仅有的一点核心理论知识对科学研究和找工作帮助都很小。社会学的根本问题就在于,这个学科没有自己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能或知识体系。热门的专业要么有很强的应用技能(金融,法律),要么有成体系的理论知识(计算机),构成了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想要有高竞争力就必须有一项核心技能。而社会学没有有竞争力的核心知识。国内社会学本科课程是个大拼盘,由大量中西方早已过时的社会理论(文科,偏哲学),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入门和一些初级统计方法课程组成。我们来看看学科评估里社会学学科A+的人大和北大社会学系课程设置就明白了。这是北大社会学系本科课程:人大的:跟自然科学不同,社会学的大量理论是几十年前的学者根据很有限的观测样本得出的结论,基本没有被严格地证实过。社会学范畴内研究的问题很多都是用常识怎么解释都说得通,这个时候就需要靠严谨的研究方法和足够有代表性的数据分析来得出结论。然而社会学教学培养却引用大量云里雾里的理论后用常识解释很多现象。这点邓肯瓦茨(Duncan Watts)在他的书《反常识》开篇就用一个例子讲述了:城市人和农村人谁更适合军旅生涯?城市人更习惯集体行动,服从意识更强,而农村人更适应田野生涯,干体力活的经历更多。问卷结果是城市人更适合军旅生涯。再举一个例子。过去几十年里,学科和研究领域是更融合了还是更分化了?一方面研究高度复杂的问题上需要跨学科合作,另外一方面,研究领域细化则会导致学者必须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学科里,也是左右都说得通。但是当你画出过去几十年的SCI期刊文章引用网络就会发现,同一年网络中任意两篇研究的距离是逐年下降的,从5下降到3。显然,学科研究在不断交叉融合,而非怎么说都对。如果一个问题明明有准确答案,但是用你所学的知识左右解释都行得通,那么你学的知识就没啥用。Watts 2017年发在Nature human behavior上的评论文章很好地总结了社科发展的问题:社科学界鼓励不断发明新的理论,而不是用实证研究来解释众多互相矛盾的理论。毕竟是发在权威期刊上,Watts的用词很谨慎。“reconciling the innumberable inconsistencies and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se competing explanations” 通俗点翻译就是大量理论互相矛盾。传统的社会科学在鼓励不断发明新的纸糊的理论,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复杂网络和社会计算元老,Duncan Watts目前在宾大计算机,通讯,运筹系和沃顿商学院都有教职,他累计发表过顶级自然科学期刊十几篇研究和评论文章,引用量十万。二、从学术角度来看,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正在被“大数据+”计算方法取代。不乏一些例子显示出:第一,即便是国内最高学府,也有社会学教授完全用狭隘的理论和自己的主观判断下结论,不讲实际证据。第二,做传统定性分析的结论很容易被大数据研究推翻。社会学是一个很宽泛的专业。发35份问卷研究一个班的学生叫社会学研究,用100万用户的7.65亿歌曲播放数量研究人们心情随时间的变化也是社会学研究。前者发在了一个中文期刊上,后者发在了自然科学顶级期刊Nature Human Behavior上。但像后者一样推动学科发展的研究越来越多是理科学者所做的。社会学在目前阶段做的研究,严谨性和结论泛用性当然没法跟物理等自然科学比,但是,目前的大数据和计算方法的进步,给了我们很多研究复杂事物的机会。遗憾的是国内很多社会学系的教授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包括清华,北大,人大等著名大学的大部分社会学教授,都还在用传统的小样本线性回归,田野调查等方法做研究。 我们再对比一下同样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家和系统科学家。同样是用量化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复杂集群行为,一些社会学著名青年学者发表期刊甚至远不如系统科学一个刚毕业的博士。南京大学陈云松是社会学很优秀的学者,其发表的论文主要在: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Social Network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但是北师大系统科学的博士周建林所发表的论文显然已经不是一个档次的了: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tometrics。西安交大的王洋老师发表的期刊也很权威:N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从研究方法和科学意义上,社会学已经全面落后于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理科专业。以往是感兴趣社科研究的理科生会去社会科学专业里就读,做研究。但是现在,一些理科已经发展出成体系的社科研究方法甚至是专业了,比如北师大的系统科学学院就发展得很好。这是北大举办的余天休社会学博士论文奖2019年入选论文,算是国内社会学博士论文一个高水准的奖项:但是,我们看看仅仅是北师大系统科学的博士周建林所做的研究:第三、就业差,没有对口岗位热门的行业,如计算机、金融、法律,之所以热门就是因为所学知识要么有很强应用性,要么有很大发展前景。而社会学专业两者都不具备。这一点其实最难证明,因为没有足够直接的证据来证明社会学毕业去向差,只能根据高校就业去向报告和大公司的招聘来推测。从市场信息来看,社会学专业出身的学生拿到热门行业高薪工作是非常罕见的。根据北大公布的社会学毕业生去向报告,本科生里80%继续读书,剩下12个有工作意向的人里只有一个签了就业协议。芝加哥大学社会学专业排名第一,不知道什么原因,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把2009年毕业的校友刘思达又挂在了2016年毕业去向里,可能是刘老师是仅有的去向还不错的毕业生吧,只好拿出来再说一遍。这是刘思达老师本人对社会学系就业情况的总结:“名校博士失业的也大有人在”。总之,无论是在知识技能学习上,还是未来研究发展以及就业去向上,传统社会学都在全面衰落,我认为没有太多学习的必要。当然,你喜欢社会学没有问题,但是需要与时俱进,至少应该了解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再做决定。
中国人民大学,简称“人大”,创建于1937年,位列国家首批“双一流”(A类)、“211工程”、“985工程”,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中关村校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苏州校区位于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仁爱路158号。学长学姐说:“人大最强的是社会科学,如果你想从事社会科学类的工作,一定上人大,无论是老师的实力还是信息的丰富都很好。”“商院是人大比较好的院系之一,会计系、财管系都很好。”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总计18个,分别是:国际政治、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计算机、历史学、会计学、宗教学、财政学、统计学、档案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金融学、法学、新闻学、工商管理、中共党史。社会学专业现如今更注重培养新时代急需的社会发展、社会保障、城乡社区建设、企事业单位管理和研究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社会学专业主要课程设置:社会心理学、农村社会学、现当代社会学理论、社会统计学、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学概论、经典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研究方法、发展社会学、社会工作概论等。社会学是文科的集大成者,涉及到政治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大众传播,犯罪学等等。大到全球化,世界格局,小到个人行为,一切发生在社会中的现象都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城市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是:可以进入企业实体、研究所、政党、行政部、舆论调查机关、非政府国际组织机构等,从事管理、研究、咨询等工作。
目录:一 、准备1. 择校是你不能忽视的2. 摆正对于考研的态度二、备考1.专业课备考2.英语备考3.政治备考三、心态与收获1.学习习惯2.我的心里话”开头先简单介绍一些我的情况吧,我本科是华中地区一所211院校,本科是生物类专业,高中也是理科生。一战跨考中传的新媒体产业专业,进入复试但是没有录取,2020年8月换成北大,备考4个月。(本文作者为猫哥一对一50课时学员)下面我从我个人经验出发和大家分享一些初试经验,所有经验希望大家选择性辩证吸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一、准 备1. 择校很重要,是你不能够忽视的时常听学姐学长们说,“选择比努力重要”,因为选择不合适,不仅你的努力效果大打折扣,并且越努力越与目标产生偏差。我觉得大家要注意的是,不要因为虚荣或者脑子一热一定要选最强的学校,但也不要因为不自信而选相对好考的学校。你需要选择的是“最适合”你的学校,最适合的意思是:①这所高校的老师们的研究方向和学科氛围是你喜欢的,比如有的高校氛围更加偏向商业实践,有的学校更加具有社科底蕴;②这所高校的这个专业的考研题目是比较能够发挥你的强项的,比如有的专业题目偏向基础、有的广博人文社科、有的考验热点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③你所设定的目标院校能够激发你的学习热情,不论是什么原因,这点很重要。虽然我写的是北大新媒体的备考经验,但是其实大家的目的都是考上,不论你选择哪个学校。选择固然重要,大家也不要过度担心和害怕而畏手畏脚,其实这个世界上也没有绝对对的路和错的路。2. 摆正你对于考研的态度我个人认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一劳永逸的事情,考上研就高枕无忧了?就前途一片光明了?考不上就是失败吗?都不是。不要神化考研这件事情,选择考研,这确实是你人生的一个挑战,但是不是什么史诗级事件。考上之后还会有更多的知识要学习,还会有更多的压力,那个时候你到底是会痛并快乐着,还是觉得研究生生活与你想象的相差甚远呢?所以,考研只是人生众多选择之一,考研、读研,到底适不适合你呢?对你今后的人生会起到关键性作用吗?这些都是大家需要清晰认知的,不要跟风考研,除了考研,工作、申请国外的院校、开展自己的小事业,都是很好的选择。二、备 考在正式写经验之前,我觉得很重要的是清楚备考和学习的逻辑:①知道考试考什么怎么考(真题)→②方法论(从基础到真题运用)→③实施方法论(避免踩坑)备考有两个关键点①懂得变通,没有绝对的规则和方法,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②保持清醒,知道自己方法论的每一步都是为了达到什么学习目的!千万不要无脑学!01专业课备考方法论逻辑:①知识基础:读书、背书、看公众号②逻辑与框架 :总结框架、知识梳理、论文、整理专题③题目:分析题目类型与逻辑、总结答题技巧、形成答题技巧与框架、疯狂练习时间:8月前把书过完,基础书目多看9月前 基础巩固 自己的框架搭建10月~11月 分析真题 读论文 做专题 背书11月~12月 练题 做模拟卷方法论中每一步的目的与做法:①知识基础(传播学+研究方法+网络传播)传播学和研究方法读书:部分备考书单基础书目《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范式与流派》(刘海龙)《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程》(袁方)《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拓展书目猫哥2021北大新媒体考研序列(1234)《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网络社会的崛起》曼纽尔·卡斯特《技术垄断》尼尔·波兹曼《失控》凯文·凯利《第三次浪潮》(托夫勒未来三部曲)《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约翰·斯道雷《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丹尼尔·贝尔……读书是不固定,大家多相互借鉴,读书的目的也不是求多。读基础书的目的是了解学科脉络与发展,掌握基础知识,清楚学科的研究重点,建构逻辑框架。读拓展书的目的是建构学科视野,学习学者们的思路逻辑,观察世界的方法,了解观点理论。读拓展书首先最重要的是注重思想架构,在此基础上清晰章节观点态度偏向,最后可以积累一些理论和精彩语句。做笔记的时候千万不要觉得“字字珠玑”,这也抄那也记,实际上是浪费时间,一本书里积累4~10个理论,3~4句名人名言已经很不错了,因为这些是真的可以在考试中用得上的,你能够记住的。读书一定要带脑子,时常问问自己书的逻辑是什么?研究重点在学科的什么位置?理论观点有什么特点与贡献?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与批判?考试怎么用?这是一个简单输出的过程。新媒体产业知识:主要来源是公众号,如果真的是0基础一窍不通,说“终端”、“业务”、“UGC”等等这些名词你还是云里雾里的话,也可以看看《新媒体理论与实务》(周艳)、《大数据与新媒体运营》(刘珊)。这是我第一年考中传的时候的基础书,是绝对绝对不会考的,但是可以拿来打基础,非跨考学生没太大必要了哈。各取所需。公众号:从上面可以获取产业报告+热点分析评论虎嗅、36氪、钛媒体、全媒派、腾讯新媒体研究院、北大新媒体研究院、中传《媒介杂志》、DT财经、艾瑞咨询、国际新闻界等C刊公众号、刘德寰、清博舆论、文化产业评价……包括但不限于这些。猫哥公众号“猫哥传播考研”专门针对北大新闻传播的,大家可以认真看看。此外,有一些偏商业的公众号上面会有公关文,所以上面的观点一定要批判性接纳,自己时刻要想观点的合理性,有没有经验或者数据支撑。背书:滚动背、带脑子背。背书的时候可以想象自己在考场上,这个考点会怎么考,你要怎么答。可以用关联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分类比较记忆法等等。②逻辑与框架(总结框架、知识梳理、论文+整理专题)以真题为依据,有目的性地进行整理,在做题时迅速调用知识,迅速用框架逻辑切入。阅读论文:论文分两类,一是基础理论相关论文用于了解经典理论在新媒体时代的应用与发展。二是学术热点论文,用于了解新媒体政治、经济、文化、治理、技术各个大领域中的发展。论文不需要局限在某几位学者老师的领域中,只要会符合你的需求的都可以看看。这是我整理论文的时候的文件夹。给大家推荐“幕布”,是一个脑图工具,输入的时候和word差不多,可以自己调整词条级别,然后一键自动生成脑图。个人觉得比x-mind要方便很多,但是词条超过一定数量要付费,但是我自己不介意会付费使用。专题整理:以热点为导向,可以是多素材集合,也可以是仿佛在写真题,服务于自己。目的在于对每个细分研究方向有全方位深入了解,对于该研究领域主要关注的问题细致了解,形成自己的思路与看法,形成答题逻辑和思路,不是拿来背的。这是我整理专题用的文件夹。我一般是以某一个问题为核心,去看看论文、行业报告评论,然后脱离这些素材,自己总结观点与思路。重要的是整理专题的时候思考的过程,拿别人的专题来看是没有用的,因为你不习惯别人的思路逻辑,别人地是还是别人的。最后就是以真题为导向,疯狂做题和练习:真题吃透,老师到底通过这个题知道你哪些知识的观点和掌握程度?训练过程中快速建立答题框架,总结每套题目的问题,下次改进。一套题要有一套题的提升,考试纸张是B4大小的,可以买白纸来练习。一定要限时做题,刚开始可以4~5小时做一套,然后慢慢提速,一定要把手速提起来,在考场上一定要尽量写完。用倒计时计时,别用正向计时。别踩的坑:最忌讳无脑读书、无脑背书。忌讳没有思考、没有批判、没有辩证。形式主义笔记,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一本书读了一两个月,一个字一个字认认真真看,一问这本书讲了什么,还是说不出个所以然,就是无效读书。02英语备考方法论逻辑:解决三个问题:单词不会认、句子读不懂、题目想不明。简单来说就是打好基础,多读多练,吃透真题。基础(单词语法长难句) + 真题(阅读+作文)↓ ↓一战:朱伟考研英语词汇及课程 + 张剑英语一真题、王江涛作文二战:10天搞定英语词汇背诵版和默写版 + 张剑英语二真题、王江涛作文时间:暑假之前打基础多读暑假开始做真题英语一+英语二11月冲刺准备作文(也可以早点开始积累)方法论中每一步的目的:①基础:单词语法长难句打基础早点开始。朱伟的单词书可以解决单词和长难句的问题。我是特别不喜欢背单词的人,但是单词是最最基本的,必须要认真背。我就用的很笨的方法,艾兵豪斯曲线背诵+默写。APP背单词对我几乎没有用,但是同学们习惯APP复习单词的话可以选择“墨墨背单词”。也可以在文章里背单词。不管用什么方法背下来就行。如果你时间充裕,英语底子不太好,没有语感,可以读一些外刊,这一步的目的是转换行文习惯与逻辑、提高阅读量,因为很多同学读不懂文章的一个原因就是不习惯母语者的行文习惯,真题也是改编自外刊,微信搜索功能搜“英语外刊”有资源。但是如果你只剩下几个月的备考时间,建议不要浪费时间,多读真题的文章。②真题:阅读素材和逻辑素材完型和阅读都属于阅读问题。阅读长难句单词素材,目的是读懂。我一战考的英语一,做法就是把每一个长难句都拿出来单独分析句子成分。英语一真题重要的是长难句、当做阅读素材,出题逻辑并不是那么重要。真题题目是你的逻辑素材,目的是知道怎么考(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等)。这次备考英语二的时候,我会把每个选项为什么选为什么不选都标注出来。英语二且做且珍惜,建议分三波做,这样可以阶段性总结提升。2010年~2015年先做一遍再接着做第二遍,甚至第三遍。接着再做2016~2018年的卷子。最后留三套做全真模拟,也不要一次性做。翻译和作文,英语二翻译很简单,基础好就不怕。王江涛作文,如果你英语基础好、记忆力好、习惯快速从脑子调用素材,你可以背个20几篇。我背了几篇就背不下去了,因为我记忆力很差,但是王江涛的作文逻辑是很实用的。不要迷信换几个词就可以用的作文模板,我一般只会写开头、行文逻辑、固定句型的模板,可以灵活搭配。别踩的坑:千万别迷信什么不背单词不看懂句子就能作对题目的技巧啊!!!都是耍流氓,基础不好所有技巧都白搭。大家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水平、弱项在哪里,指哪儿打哪儿。03政治备考方法论逻辑: 知识基础 + 题目↓ ↓徐涛课程、肖秀荣精讲精练、1000题 + 风中劲草、肖四肖八等押题卷时间:9月前把课听完,最好不要晚于10月1000题:9月中~10月中第一遍10月~11月第二遍肖八出来之前三刷完成(三刷只做错题)12月开始各种押题卷+背大题背知识点方法论中每一步的目的:①知识基础徐涛的课:学习知识框架,每一个知识点,清楚考什么,怎么考,会遗忘很正常,我个人觉得没必要听第二遍,没必要太焦虑但是需要串联框架和逻辑,每天可以花点时间做回顾,每听完一个部分就在纸上问问自己还记得哪些内容,脉络怎么样,你对于这个章节的理解(我自己没有这么做)精讲精练:考点大纲认真看1000题:回顾、串联、记忆、区分、归类你的知识点和知识框架。错题一定要去回顾你的书,你的笔记,搞清楚知识之间的联系。错题价值大于刷题遍数,没必要盲目遵循方法论你的目的就是吃透每个知识点,建立知识框架(框架很重要,很重要,一个知识点你要能够迅速定位)我自己的错题我是会反反复复看。②题目选择题:各大押题卷→考点+逻辑。可以适当做一两套真题感受一下逻辑(问法+选项设置)四肖八刷两遍,题目分类记忆。考点不是藏在对的选项里,而是藏在每一个选项里!主观题:肖四(你大爷还是你大爷)腿姐答题模板。公众号:空卡空卡空空卡别踩的坑:切忌脱离《精讲精练》(或者其他基础书)听课!切忌脱离《精讲精练》(或者其他基础书)做题!切忌脱离知识体系和框架背知识点!错题价值大于刷题遍数。听课不要脱节,不要背题。三、心态与收获1.学习习惯整个二战我都住在家里,感觉活动范围就是从卧室到书房,再从书房到餐桌,偶尔上厕所。出没范围以小区为圆心不超过二里地。从8月目标院校换成北大之后,早上7:30起床,中午午休1小时左右,晚上23:30睡觉。我英语比较弱,安排给英语的时间久一些,每天大概3小时,2小时政治,剩下留给专业课,每个时期灵活调整。我几乎是不熬夜的,因为我睡不醒几乎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作息不是固定,有的人很适合晚上学习,高效是唯一准则。有的二战同学家里比较吵的,也可以在外面找考研自习室。关于制定计划,我也是计划爱好者哈哈哈,但是基本没怎么百分百完成过orz。大家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可以做月计划、周计划,然后每周每个月阶段性总结,每天的计划不要做得太详细,也不要安排的太满了,给自己伸缩空间。二战一直是solo备考,也没有找研友,因为我心态不好哈哈哈,就算不考同一个专业也会影响我,大家看找研友要看自己的需求。我也是完全不参与群里的聊天和讨论,如果讨论对你的思维训练有帮助,可以适当参与。2.我的心里话考研的过程中很少有人会一直情绪稳定,大家都是一会儿怀疑自己,一会儿又自信满满。心态不好不要紧,学会快速调整自己。大家迈出了选择北大这一步已经是“敢想”,那么也要“敢做”。考研的整个过程一定要保持“清醒”,向外看是梦中人,向内看是清醒者。一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负面情绪是容易上瘾的,如果你心态不好,每天想的都是负面的东西,你学习的时间就会被占用,那你也不要怪谁,因为心情是一种选择。大家一定要耐得住性子,种一颗种子,你不要经常把土翻开看它有没有发芽,事物有其自然的发生规律。一定要相信,当你真的想做成一件事,全宇宙都会来帮你,前提是你真的在做。对于二战三战的同学我也想和你们说,如果你发现事情的结局不够好,那是因为还没结局,因为故事的结局一定是好的不要为结局彷徨,不后悔就是最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