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获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联合南方周末发布的《2019中国中小学普惠型在线教育白皮书》显示,普惠型在线教育覆盖广泛,70%以上中小学生的使用年限集中在1-3年,对于选择惠普型在线教育产品,三线及以下城市和乡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更看重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另外,作业帮、新东方在线、学而思网校、猿辅导、洋葱数学在学生/家长的市场认可度较高。
中新网11月18日电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教育本身也被赋予“去中心化”、“智能化”的特征,试图补齐教育差距中的“短板”。去年,南方周末《2018中国在线教育消费者调查报告》充分分析了中国中小学在线教育消费者使用习惯和行业现状。近一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度野蛮生长的在线教育市场,如今迎来了更大的机遇。基于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联合南方周末,进一步聚焦普惠型在线教育*,从公益视角研究我国城乡教育现状,以及在线教育的普惠作用,深入调查在线教育在一二线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和乡村地区对孩子、教师及家长带来的影响,并将重点结论集结成《2019中国中小学普惠型在线教育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普惠型在线教育照亮“大多数”据白皮书显示,普惠型在线教育覆盖广泛, 70%以上中小学生的使用年限集中在1-3年。一位中学老师曾这样评价在线教育的发展:“最早的时候在线教育可能就是一块屏幕,没有任何交互,慢慢有了文字交互,现在又有了AI互动,这是技术带给我们的优势。”在他的观察中,三四线城市家长对于普惠型在线教育的接受度往往更高。丰富而优越的师资条件,能够承担的教育成本,灵活的学习时间等成为主要原因。同样的结论在白皮书中有所体现。本次调查发现,在一二线城市和乡村地区之间,教育群体的“大多数“——小镇教师、小镇少年,也是普惠型在线教育的拥趸。他们身处三线城市及以下地区,教育条件不算艰苦,但也称不上优质。他们对自己的发展存在困惑,却鲜少被关注。当面对信息技术改变教育的浪潮,他们积极拥抱,渴望自我提升。公平与质量,期许未来教育与其说相信“教育改变命运”,不如说相信“教育改变未来”,当普惠型在线教育赋能教师、学生和家长,又会给教育本身带来什么?在11月14日举办的南方周末2019年普惠型在线教育座谈会暨《2019中国中小学普惠型在线教育白皮书》发布会上,来自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媒体、企业代表展开了分享和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田丰研究青少年教育多年,同时又是几代教育变革的见证者。在他看来,“中国以前的大学教育是一个精英教育,所有上过大学的人出来就是精英,但是在高考扩招之后,大学教育是大众教育,需要考虑大众的需求,要考虑现在的教育手段能不能够满足大众的、真实的、最底层的需求。”而正因为对“教育改变命运”依然心怀敬畏,做普惠型的在线教育才显得更为坚定。“我们要让孩子有学习的动力和激情,用丰富的科技手段去支持他们,给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是儒学教育的总结,现今,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仍然是教育领域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认为“在线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期许,正是看它能不能满足‘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诉求。当下的每一次尝试,都会是未来的基石。”“人类教育有一些是永远不变的,有一些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不断变化的。”对于教育改革的诉求,不外乎个人发展和社会意义。在朱永新所著的《未来学校》中,当下的教育像是工业社会中流水线的缩影,教育为职业准备,所以是统一的,非个性的。而未来教育所需的定位,正是扬长的教育,是个性化定制的学习。从理想主义出发,我们大可尽情构想一个教育的理想国,而洋葱数学联合创始人兼CEO杨临风,则从现实出发,以技术和产品的角度来理解“普惠教育”。用在线教育的模式让名师资源数字化,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计算使得每个学生个性学习,既是统一又是定制。针对未来教育,杨临风认为,与其让老师、家长监督孩子学习,更希望看到孩子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是一个充满互动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教育带着历史的痕迹和时代的需求。“我们无法照搬他国教育体制,但是可以借鉴更多成功细节。”南方周末新闻部副主任、教育版负责人钱昊平从媒体报道的视角切入,认为教育不应过多宣传成功,而应重视成长。从理念出发,应试教育是苦的,或者是僵硬的,可是相对而言是公平的。素质教育似乎个性而又有温度,但也要避免变得“贵族化”。从现实入手,科技正在为老师、学生、家长赋能,助力社会迈向普惠教育。一切思想的输出和为之所做的努力,都是在探寻教育改革的道路,这一场思想碰撞,正是先行者的责任感之所在。当科技为教育之火添油加柴,我们对教育的期待也更为长远。
来源:时刻头条11月3日,B站携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2020年度弹幕报告》(下简称《报告》),《报告》基于B站大数据发现:95后的高频用词榜单,收录“哔哔嘀嘀”、“awsl”、“泪目”、“名场面”、“妙啊”等10个热词,在过去一年中,B站用户总共发送超 16 亿次弹幕,其中发送年度弹幕“哔哔嘀嘀” 高达3,596,443 次,位居热词榜首! 而95后女性成为最渴望在弹幕里交流、不吝赞美别人观点的群体。B站运营部副总经理赵理春介绍,B站平台上的95后用户非常活跃,也更喜欢和自己同年龄段的用户交流,以1/3左右的用户规模,贡献了近8成的平台内容,过去十年里,弹幕不仅成为B站社区重要的互动方式,由此衍生出的弹幕文化,也成为记录年轻群体及时代变迁的独特符号。① 哔哔嘀嘀态度词,表示起哄,也可表挑衅、炫耀②AWSL“啊我死了”的缩写③泪目感动(或难过或其他)到眼中含泪④CP表示一对,存在恋爱(情侣)关系的角色配对⑤XSWL“笑死我了”缩写⑥基操勿6基本操作,不用喊666⑦dei dei dei“对对对”的意思⑧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大笑的意思⑨可甜可盐意思是一个人又萌又霸气。⑩skr嘻哈说唱当中的常见词汇,现衍生为谐音造句,如:“skr而止”、“笑skr人”、“热skr人”95后们这些流行语大多诞生在粉圈、游戏圈等各个属性明显的圈子中,指代那些已经在某个群体中约定俗成的固定用法,尤其是不为大众所知的特定用法。有些来自网络名人或网络金句,有些来自追星文化,有些是为了方便而缩写、简写,有些干脆无厘头,纯粹是偶然的产物......而相比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弹幕的“共时性”打破了观众之间地域、时间、空间的限制,满足了年轻观众在彼时彼刻的及时互动与社交需求。此外,作为刷剧标配的弹幕,实际上是对内容的补充和再传播。比如,凭空诞生的“哔哔嘀嘀”激发了B站年轻人的想象力,让使用者穿梭在不同时空的弹幕里,上演一场场“唯我独尊”的小剧场。“不限题材,不限情境,简单四个字可以表明态度,表达情绪,表示挑衅。‘哔哔嘀嘀’如同一个无厘头的词汇组合,看似毫无意义,却被B站年轻人赋予了丰富的含义。不但说明了网络词汇在使用时的灵活生动,也体现了年轻人用语本身的生命力。”B站运营经理薛静表示。作为伴随着互联网发展成长的一代,95后的语言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变化。他们拥抱二次元、游戏、漫画,接受世界语言对中文的影响,不仅创造了新词,也赋予传统词汇以崭新的含义。TA们用“哔哔嘀嘀”来表示“起哄与挑衅”,用“疯狂打call ”来表示为自己喜欢的人加油打气;用“2333”来表达喜悦的心情;用666作为“溜溜溜”的谐音,来表示“很厉害”或者“很牛”;用“种草”来表达自身拥有了新的消费欲望;用“燃”代替热血澎湃,赞赏勇于践行自身价值观的人……为什么要研究95后的语言习惯?在B站事业群市场部总经理李瞳看来,语言和文字是文化的代表和缩影,既能反映出当代年轻人活灵活现的生动表达,又能促使其他年龄段的人们去理解95后更多的真知灼见。“B站用户的平均年龄段为95后甚至00后,我们希望了解用户的真实想法,更靠近这群年轻人,更好地为他们服务。”据统计数据,目前B站的95后用户占比接近70%,在番剧、游戏、鬼畜、美妆、国创等部落聚集了大量95后和00后的年轻人,通过“哔哔嘀嘀”等2020年度热词,发现95后的全新的兴趣和表达习惯,可以让B站的生态合作伙伴了解他们,从而懂得互联网的年轻一代。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一篇论文顺利发表,不仅要体现在“稿外”,还应在“稿内”下功夫,既要认真撰写论文,提高质量,也要讲究投稿策略。1 题目新颖、有趣一个新颖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亮点。题目是文章的总纲,是反映论文最重要内容的词语的逻辑组合,是一篇论文给读者和审稿人的第一个重要信息。编辑一定是先看论文的题目,题目新颖生动,便有兴趣继续往下看。如果题目陈旧,便索然无味,论文估计也就被”毙“了。如何让论文题目新颖,简练,有趣?多关注所在研究领域内包括交叉领域的顶级期刊刊出的论文,近几年的每期的目录一定要重点研读,了解这些优秀论文的题目是怎么拟的,包括结构、字数以及如何概括了文章内容等。比如,在《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2期,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试点”何以失败? ——A 市生活垃圾“计量收费”政策试行过程研究》,就比较新颖且简洁,明确地概括了文章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又如,《社会》2019年第2期,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一把尺子如何“量到底”:基层治理中的制度硬化——以一个城市更新试点项目为例》,同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不晦涩难懂。2 了解目标刊物用稿要求确定题目后,要认真构架论文,从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方面都要严格、严谨、规范。比如,在论文框架方面,就引言这一部分,不同刊物就会有不同的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不会在期刊的“征稿通知”里明确标明,但是通过阅读该刊物的论文,就能大致了解。有些刊物的引言,就明确的是“0 引言”这种形式, 有些刊物就不是此类形式。则这就需要在投稿甚至是论文撰写之前,就要对目标期刊的风格有所了解和熟悉,做到有的放矢。又如,摘要部分,有些刊物在明确要采用结构性摘要,即”【目的/意义】……【方法/过程】……【结论】“等,有些刊物则无此要求。有些刊物明确要求摘要不能超过300字,有些又要求不能低于300字。总之,论文条目的写法要符合刊物的风格和具体要求。可以通过目标期刊的《征稿通知》或者研读新近发表的论文来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另外,论文的数据、资料、结果要做到实事求是,结论简明、真实,不夸大其词。文中使用的量、单位、符号、缩写等,都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也要关注刊物的具体的要求,不要自己“创造”或者想当然。引用的文献在论文中应具体标明,并在文后列出参考文献。大部分期刊都规定引用的文献需要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但有些期刊,如《政治学研究》,则要求以脚注形式标注参考文献。这些细节都要注意。3 投稿讲策略论文完成后,往什么刊物投稿以及如何投稿?这既要做到有的放矢,也要讲究策略。很多人认为,是先确定刊物再写稿,其实有一定道理。先确定期刊,不一定是要确定某个期刊,可以确定某几种期刊,或者想发表什么级别的刊物,这样才能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有的放矢。如果一开始就决定,要”冲刺“高水平论文,那么,在检索文献时,就要瞄准高质量的文献了。我们平时肯定有所关注,就是发表在顶级刊物上的论文的参考文献,基本不会出现普通刊物上的论文。另外,一定要仔细阅读所投刊物的《投稿须知》或《投稿指南》,看看目标期刊对论文的基本要求,包括字数等基本要求。如果检索不到目标期刊的《投稿指南》,下载1~2篇目标期刊的最新论文,参考即可。同时,要多揣摩目标期刊的论文风格,在论文的结构上、语言风格上,向目标期刊靠近。有些刊物会在官网或者某一期发出本年度的重点选题范围,如果所撰写论文在选题范围内,也能增加论文录用的概率。4 恰当时机与编辑沟通稿件投出去后,作者盼望审稿意见的心情就更加迫切,希望能早日安排发表。这就需要及时与编辑部沟通,了解编辑部对稿件的处理进度。每个期刊都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稿件处理流程和许多环节,包括稿件的三审制度,对稿件编辑加工的三校一读制度以及出刊印刷前请作者最后一次校对等。有些环节作者不需要了解,但有些环节作者如能了解一二,对自己的论文何时审阅、何时会有审稿意见、何时能够出版,就能做到大致心中有数。现在很多都开通的网络投稿系统,一般在投稿系统能看到审稿进度。因此,只需要关注投稿系统即可。如果时间明显延迟了很多,比如投稿后一个月还是初审,又如外审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月还未变化,则可以致电给编辑部,礼貌的询问下文章的情况。如果所投刊物尚未开通投稿系统,通过电子邮箱投稿,可以在投稿后一个月左右,致电编辑部询问稿件状态。目前,大部分期刊的审稿时间都是3个月,如果三个月没有回复,则自动视为拒稿了。也有一些期刊会在《征稿通知》里注明本刊物的审稿时长。有些刊物的审稿时间也会承诺在45天、1个月,20天,甚至1周内给出意见。在此阶段,切忌沉不住气。稿件投出三五天,就迫不及待地给编辑打电话询问进展。须知,越是高质量期刊,越“不缺”稿子,有些期刊的年投稿量都要过万了,编辑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如果贸然致电催稿,效果很多可能适得其反。
社会生活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整个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狭义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公共活动领域以外的社会日常生活方面。在物质生活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生活首要的和最根本的内容,是动物从事其他生活活动的基础;同物质生产活动密切相连的是物质生活资料(在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生存、享受和发展资料)的消费活动,这种消费活动同样是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动物自身得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生活的这两个方面在许多情况下呈现互相融合和互相渗透,如饮食、衣着服饰、建筑等都属于以人类为代表的一些动物的物质生活领域,又包含精神生活的内容。作为社会生活基本单位的家庭生活,则体现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有:①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气候、土壤、水、生物及各种自然资源等,自然环境是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②种群数量。③劳动,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满足自身的需要,是群居动物区别于独居动物的根本标志和社会生活的基础。④沟通方式,以声语言(人类说话、其他动物的叫声、翅膀震动声等)、光语言(人类的文字、图片、符号以及变色龙、乌贼身体颜色的变化等)、行为语言(包括肢体语言)或化学语言(有些动物释放一些具有信息功能的化学物质进行交流)为媒介,彼此交流感情,建立联系和相互了解,是社会交往和共同活动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⑤组织,通过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而形成的群体性,是群居动物社会生活的基本存在方式。⑥道德,这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属性。社会生活的这些基本要素和构成成分,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制度形成有规律的社会过程。
项飙 资料图 来源:雅理读书8月17日,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项飙应JCS《中国社会学学刊》之邀,举办了一场名为“学术发表的未来”的讲座。项飙在讲座中批评了当前学术发表存在的问题,包括学术发表离知识分享越来越远,学术写作被异化,学者圈子的封闭和等级化等问题。只要是在学术圈“摸爬滚打”过的人,很难不对项飙所指出的问题感同身受。当学术发表远离知识分享的初衷学刊当然担负着建设学术生态的作用。项飙说:“我们应该把学刊出版看作是公共干预的一种方式,它不仅仅是我们发表文章的地方,一个交流的平台,从理想的状况来讲,一个学刊应该去提倡一个学派、一种风格,组建一个知识共同体。”接着项飙阐述了当今学术发表的一些悖论。第一个悖论是如今传播技术空前发达,但是身为传播方式的一种,学术发表却越来越难,成为压在学者身上的一块石头。第二个悖论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分工越来越细,变成了专家领域,不期待有总体的理论的突破。项飙认为知识“部落”本应很容易的通过口头交流与协商达成观点的一致,但如今的学术“部落”却通过“标签”来评价一个人的学术成果,把SSCI当成了一种衡量指标。“能够决定你学术生涯的人没耐心去看你的具体内容,只看你在哪里发表。”第三个悖论是发表数量与学术成就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学术地位比较高的人,或者到最后获得比较高的学术行政地位的人,其实他的发表数量并不是特别高的。”项飙指出发表其实是对青年学者的驯化方式,学术已经离原来知识分享的初衷越来越远。“发表变成了一个非常封闭的学术运作体系,发表本身成为了研究的目的,而不是推进研究的工具。”他说。写作和发表——异化程度最高的学术劳动项飙认为学术体系的封闭最大的后果就是学术等级化。等级化会造成学刊从俱乐部变成锦标赛性质。“俱乐部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模式,一个学科里的人相互分享、相互学习,形成共同体。但是锦标赛意味着学刊成为分化学者的工具——谁能拿到工作,谁能升职,谁是失败者,都是根据学刊进行分化。”项飙说,“学刊的编辑和作者之间也不再是自己人的关系,因为投稿就意味着被评价。”项飙接着说,等级化触发的是下对上的模仿,从而加剧不平等。他以印度的嫁妆制度举例,“在印度,嫁妆原来只是高种姓中的一种做法,但后来越来越多低种姓的人想模仿高种姓群体的生活方式,嫁妆制度就风行开来了。但这实际上超出了很多人的实际支付能力,给他们造成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更加剧了对妇女的歧视。”“模仿”之风在学术界的后果则是学术生态的单一。项飙觉得,学术本应和其他产业一样,有丰富的生态系统,极少数人取得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大部分学者把一个具体的事解释清楚,提出下一研究可供参考的假设。但现在,凑出一个框架变成了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导致我们不太能够从自己的问题和材料中看出有趣的点,只想着要怎样拿一个个理论去操作。“并且全世界也只在跟福柯、哈贝马斯这几个人对话,”项飙说,大家都在套政策话语,加帽子,但是这会导致学者慢慢丧失从细节当中看出事物问题的能力。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你的研究和上面的话语关系不大,套不上,好像这个研究本身就没有了意义。”项飙质疑了这种现象。项飙表示,写作和发表现在成了异化程度最高的劳动方式。“相比在工厂里一天到晚只做一个螺丝钉,学术研究和写作本应是最不异化的一个劳动,是学者主体性的体现。学术劳动本来是为了分享知识,但是随着博士的大量扩张和学术劳动的高度理性化等种种原因,写作倒过来成了统治我们思想和工作方式的手段了。”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考核指标该取消吗?在项飙看来,应该取消博士生(编者注:应是指人文社科专业)在读期间的文章发表考核指标。他认为,博士期间是非常宝贵的时间,不用考虑别的,就把一个问题搞清楚。但是考核指标迫使博士们把问题切成若干片,用写作技巧包装成可以发表的样子,到最后年轻人都去学了“切片和包装技术”,后果就是文章数量的通货膨胀。他以牛津为例,牛津大学的评判体系完全是反面,“牛津的导师们会认为学生太早发表文章是一件坏事,如果你在积累不够的条件下匆忙发表,可能说明你长线的推理,没有养成不断地去寻求、去深化的思维方式。”项飙指出。和一些人的批评一样,项飙也指出现在社会学领域定量研究过度的问题,这与学术通货膨胀是相连的。“搞定量容易在好的期刊上发表,那大家都会倾向于做定量做数据。”项飙为此列了一组数据,2017年美国社会学系刚拿到工作的助教人均发表量是4.8篇,而2000年的数据是2.5篇,其中主要的增量来自于定量研究。项飙认为学术论文有用是最重要的。“而现在主要就是看形式,看你引用了谁,用了谁的框架,不太强调贡献和价值。”同时,他认为创新不等于有用,“很多研究只是澄清了现实当中的一些误解,这就已经非常好了,如果过分强调创新,提出一些新的概念,但这新的概念对我们深化理解不一定有用。”最后,出版的封闭循环也是项飙关注到的一个怪象。他说,学术出版社、各大高校与学者之间形成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封闭循环。“公共财政支持高校做研究,学者们好不容易写出来的研究,免费求着商业出版社发表,发表之后商业出版社又以非常高的价格让高校重新把这些研究的阅读权买回去了。”最后,对于听众提出的取消博士生发表考核后,高校如何招聘教师的问题,项飙回答说这不难,“你不要去看他在哪里发表,这不重要,只要去跟他聊一聊,读一读他的作品,哪怕文章比较粗糙,但是好的文章有一种生命,有一个躁动的灵魂,说明这个人他在想事,他有知识上的不安,一般这样的人大家会觉得他有潜力。”项飙身在西方任教,对亚洲的学者这二三十年来在世界格局中扮演的角色感触颇深。他同时希望亚洲学者能够反思,引进新的游戏规则。“我们这二十年有一个很大的成绩,就是把亚洲的声音放到了国际平台上。但另一方面,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是在模仿西方比较成熟的写作方式,我们没有去改变原来的游戏规则,这就导致学术等级越拉越长,切的越来越细,很多博士毕业之后不能够顺利找到工作,出现学术劳动力剩余的问题。”他认为接下来社会学研究可以做一些有意思的突破,不管在主题确定上、组稿方式上、发行方式上,都可以想象一个新的未来。附讲座主办方介绍:创刊于1986年的《社会学研究》是国内社会科学领域举足轻重的学刊,一直见证着中国社会学的发展。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创办了一本英文期刊,JCS《中国社会学学刊》 (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ogy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本英文社会学学术期刊,JCS致力于为中国社会学者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打造国际一流的学术平台。(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在学术评价体系中,一个学校在某一专业领域发表C刊的数量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却又能说明一些问题。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依据2018年数据做了《人文社科各专业高校C刊论文发表数量情况》的榜单,然后得到了一系列意料之中的结果:好大学、好专业发表论文的数量高;各领域都存在发论文的头部效应;一些专业C刊较多,比如在应用经济学和教育学领域,两所排名第一的高校分别发表了超过500篇的论文,还有一些学科C刊较少;世界史、艺术学、设计学等领域排名第一的高校只有20几篇论文。这些数据从一个向度反映了一些高校的科研实力和教师的勤奋程度,也粗略描绘出2018年的学术生产地图,通过这个地图,或可窥见整个人文社科领域学术生产的冰山一角。本榜单统计数据来自《中国高校科研成果统计分析数据库》,由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发布。因版面有限,本文只刊登了人文社科各专业高校C刊论文发表量前20名的数据。注:南大核心扩展版不在南大核心统计数据中;数据库没有收录部分南大核心集刊论文。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统计说明:南大核心发文量:作者发表的学术性期刊论文属于南京大学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刊范畴中的论文数量。南大核心扩展版不在南大核心统计数据中;数据库没有收录部分南大核心集刊论文。当前数据统计时间范围为2018年,数据采集截止时间为2019年1月7日。来源:学术志 编辑:学妹
目前,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仍然是大多数大学毕业的要求之一。许多研究生开玩笑说:“他们的论文被拒绝或正在被拒绝”,觉得发表论文“困难”。论文能否顺利发表取决于论文本身的质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在提交时自然会吸引编辑的青睐。除了论文的质量,还有一些方面也会影响论文提交的成功率。这是提交论文时必须注意的三种策略。策略1:论文标题应新颖有趣一个新颖的主题是本文的重点。标题是文章的总体大纲,是反映论文最重要内容的词语的逻辑组合,也是论文读者和审阅者的第一重要信息。编辑者必须首先查看论文的主题。这个话题新颖而生动,因此他有兴趣读下去。如果这个话题太老了,那将是乏味的,并且论文可能会被“杀死”。如何使主题新颖,简洁,有趣?一种是要更加关注近年来在研究领域(包括跨领域)的一些重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二是关注近年来在目标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并着眼于过去两年中这些期刊的目录。主题是如何设计的,包括结构,字数以及如何总结文章的内容等,从而发现了编辑者的“口味偏好”。例如,在2017年的《社会学研究》第二期中,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什么“飞行员”失败了?-关于城市固体废物“计量和收费”政策的试验过程的研究”的文章,相对新颖,简洁,并清楚地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再举一个例子,在《社会》(Society)2019年第二期中,发表了一篇标题为“如何通过尺子衡量措施:基层治理中的系统强化-以城市更新试点项目为例”的文章。 ,相同感觉清新而不晦涩。策略2:谨慎选择期刊论文完成后,我应该提交什么期刊?这必须是针对性和战略性的。许多人认为在撰写手稿之前确定出版物是有意义的。首先确定期刊,不一定要确定某个期刊,可以确定一定数量的期刊,或者要发布的出版物级别,以便在撰写论文时可以有一个目标。如果从一开始就决定“冲刺”以发表高级论文,那么在搜索文献时,有必要针对该领域的重点期刊的文献。我们通常会注意这一点,即对顶级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引用通常是重要期刊或知名学者著作中的文献。此外,请务必仔细阅读所提交期刊的“投稿说明”,并查看论文目标期刊的基本要求,例如字数的基本要求。一些期刊对稿件的字数要求有更明确的规定,并指定了最小或最大字数要求。如果论文中的字数超过或低于期刊的要求,将降低被接受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如果您无法检索目标期刊的“稿件指南”,只需下载目标期刊最新论文的1或2作为参考。同时,尝试更多地了解目标期刊的论文风格,并根据论文的结构和语言风格来研究目标期刊。一些期刊将在今年的官方网站或特定期刊上发布今年的关键主题。如果论文在主题选择的范围之内,也可以增加论文接受的可能性。在提交稿件之前,一个特别重要的步骤是严格遵循目标期刊的稿件要求,并在纸框,摘要,关键字,文本和参考文献方面进行比较性的修订和改进。例如,就论文框架而言,关于引言,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要求。该要求通常在期刊的“论文征集”中没有明确指出,但是您可以通过阅读期刊的论文来获得基本了解。某些出版物的介绍显然采用“ 0简介”的形式,而某些出版物则不是这种形式。再例如,在摘要部分中,一些出版物清楚地使用结构化摘要,即“ [目的/含义] ... [方法/过程] ... [结论]”等。一些出版物没有此权利要求。一些出版物明确要求摘要不得超过300个单词,而某些出版物则不得少于300个单词。所引用的文件应在论文中特别标记,参考文献应在文本后列出。大多数期刊都规定,引用的文档必须在文章末尾列出。但是,某些期刊(例如“政治学研究”)要求以脚注的形式进行引用。注意这些细节。也就是说,论文的写作风格必须符合期刊的风格和特定要求,您可以通过目标期刊的“论文征集”或研究新发表的论文来了解这些信息。简而言之,在提交稿件甚至撰写论文之前,请先了解并熟悉目标期刊的风格,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研究。策略3:把握适当的时间与编辑交流提交稿件后,作者更渴望收到稿件的评论,并希望尽快被接受并安排出版。实际上,每本期刊都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稿件处理程序和链接,包括稿件的三支票系统,稿件编辑和处理的三支票和一读系统以及作者在出版和印刷前的最终校对。如果作者能够理解这些链接中的一两个,那么他们什么时候可以审阅自己的论文,何时可以发表评论,以及何时可以发表论文,所以他们可以大致知道。现在,许多在线提交系统都已打开,通常您可以在提交系统中看到审阅进度。因此,只需要注意提交系统。如果时间明显延迟,例如在提交后一个月进行初审,或者如果外部审阅状态在一个多月内没有变化,则可以致电编辑部以礼貌地询问文章的进度。如果期刊尚未打开投稿系统,则通过电子邮件提交稿件,这需要与编辑部进行沟通以了解编辑部处理稿件的进度。通常情况下,您可以在投稿约一个月后致电编辑部查询稿件的状态。大多数期刊都会在“论文征集”中指出出版物的审阅时间。目前,大多数期刊的审稿时间为3个月。如果3个月内没有任何回应,系统将自动将其视为拒绝。一些出版物的审阅时间相对较短,它们还将保证在45天,20天,1个月甚至1周内发表评论。在此阶段,请不要屏住呼吸。稿件提交三到五天后,我迫不及待地打电话给编辑询问进度。应当指出,高质量的期刊越多,手稿就越“不缺”。一些期刊的年度投稿量超过10,000,编辑人员的工作量非常大。如果您急于要求手稿,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发展社会学应发挥其前瞻性优势,努力通过未来性的彰显,以化解由现代性而带来的诸多挑战。图为上海南京路步行街。 图片来源:CFP如何赋予发展社会学学科研究以新的理论蕴含和分析视野,更新学科的研究内容及形态,形成新的突破点,成为发展社会学学科发展和转换的关键。如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出现作为发展社会学诞生的标志,那么,今天这一应时代之需而勃兴的带有极强经世特色的学科也已走过七十余载。回望发展社会学的发展轨迹,其发展有盛极一时的学术扩张,也有黯然失色的学科衰退。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二战后以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研究为主旨的发展社会学便开始面临严重的危机。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包括研究模式宏大、缺少经验性、以欧美社会发展的理论和经验为前提预设,导致发展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具有较为明显的封闭性等。因此,如何赋予发展社会学学科研究以新的理论蕴含和分析视野,更新学科的研究内容及形态,形成新的突破点,便成为发展社会学学科发展和转换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围绕发展社会学如何走出危机,获得一种新的形态存在,展开了富有新意的探索,表现出诸多新的研究取向。首先,在学科定位上,不能仅仅将发展社会学定位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学”,而应根据21世纪以来世界发展格局的最新变动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变。顺应时代的复杂性变化,发展社会学不应仅仅将研究视域局限于发展中国家,而应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研究范围,关注全球化和地方化背景下复杂的社会发展现象,以增强其学科发展应有的知识厚度。发展社会学研究应努力: 第一,西欧为什么率先崛起?对欧洲自1500 年以来的社会变迁过程加以深入研究和描述。同时注意从此进程中引申出今天西方的进一步发展将面临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又意味着什么?第二,非西方国家为何未能率先走向现代化,成为早发国家?对非西方国家发展问题的探讨,主要是探讨已发展和未发展问题。“探讨什么力量是已发展国家所特有而为低度发展国家所欠缺的,是否就是靠着这些势力才使得前者迅速地迈向工业化”。第三, 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文明的转型。狭义的转型主要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苏东剧变后发生的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一大规模现象。广义的转型则是指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文明的空前转型和变迁。其次,关注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升级”问题。所谓“发展升级”,主要是指步入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国家在经历了初步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后,向发达状态迈进过程中所达致的一种较高的发展状态。从表面上看,发展升级似乎是一个必然到来的客观进程,但事实上问题则比较复杂,无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初度升级”还是发达国家的“再度升级”,都是一个包括结构转型与阶段转换在内的复杂的演进转换过程,其发展演化将面临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制约。其中,各发展阶段间相互衔接转换、发展质量的本质性提升以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发展升级得以实现的关键。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发展升级并不是一个直线运行的过程。如何在政府主导下,通过“结构转化”“政策调整”“关系调适”等推进路径,加强社会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发展升级的关键。再次,对发展对立面的“逆发展现象”所展开的研究。自发展社会学学科诞生之始,人们便将目光集中在“发展”视域,而对于那些经历了快速发展后因全球市场变动和资源枯竭等因素而导致的衰退却缺少研究和关注。因此,发展社会学必须将其研究范围加以拓展,研究和关注走在发展进程中的国家或地域衰退现象的发生及演变,探索其演变规律,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理对策。作为一种“逆发展现象”,地域衰退现象往往以产业衰败、资源枯竭、环境危机为发端,其后逐渐向社会领域迁移蔓延,甚至导致社会走向解组,形成所谓衰退地域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地域衰退的发生及性质判定的问题上,较为惯常的分析范式是“唯经济论”,这实际上是对地域衰退现象作出了最为狭义的解释。此外,对走向衰退地域的深度的文化批判反思是必要的,但这种批判非常容易陷入“文化基因论”的危险。其最大的弊端在于,这种批判有可能转化为一种地域“唱衰机制”,非但不能减缓衰退,反而会加深衰退。因此,面对复杂的地域衰退现象,我们应对其成因及性质展开深入分析和判定,摒弃偏激的批判论,将再生理念纳入地域振兴和治理的过程之中,构建地域政策体系,寻求理性的治理之道。最后,发展社会学研究不仅应该关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事后解释性研究,更应该加强社会发展未来性的预测研究。此种新的研究取向在以未来社区为题材的一些研究项目中得到了比较集中的体现。但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未来社区的理论研究尚未获得充分展开,如何从理论上厘清未来社区内涵,并进一步探讨社区未来性与技术性、社会性、传统性、生态性、生活性等方面的复杂互动,超前预测和解决城乡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成为未来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此,发展社会学应发挥其前瞻性优势,努力通过未来性的彰显,以化解由现代性而带来的诸多挑战,建立起新的依托于城乡社区的社会基础秩序。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未来、现代和传统两组互动关系,进而使城乡社区生活获得长远而持续的改善和提高。除了城市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乡村社会。因为处于转折关头的乡村世界也正面临着一种将现实问题解决与未来持续发展“毕其功于一役”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浙江率先兴起了农村版未来社区建设。该项目是一个集乡村更新及社区发展为一体的综合项目,以“人口净流入量+三产融合增加值”为核心指标,以乡村社会更新为主线,兼涉产业、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格局。在实践推进过程中,我们必须从生态视域、产业技术视域以及社会文化视域等方面对其内涵展开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注意处理好传统、现代与未来的关系,城市与乡村的关系,统一性和多元性的关系。乡村未来社区建设是一个与人类未来发展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未来性工程,而且,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整体推进,乡村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总之,面对变迁剧烈、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现象,通过诸多学人的努力,发展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和问题研究通过其自我更新,业已开启新的研究历程,并可望在不久的将来,形成集新理念、新体系、新方法于一身的全新的“发展社会学”。(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田毅鹏精彩推荐:文明探源的科学性思考译可观 译可听 译可感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发布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段丹洁)1月9日,2019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发布会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展望论坛在京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光明日报社理论部和《学术月刊》杂志社共同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分别致辞,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发表讲话。光明日报社理论部主任薄洁萍代表主办方发布2019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学术月刊》总编辑姜佑福介绍学术热点评选情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主持会议。来自各地高校、科研机构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2019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聚焦了2019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焦点、亮点和创新点,是对2019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成果的总结、归纳、凝练,也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记录、回应、助力。随后举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展望论坛上,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黄仁伟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教授,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洪大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存山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教授分别做主题报告,他们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总结回顾2019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现状和关注重点,并对2020年学术界的研究方向和创新思路进行分析和展望。2019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及入选理由热点一: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入选理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18年6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总结并阐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2019年,围绕这一重大理论成果开展学术研究渐成热潮。学术理论界聚焦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框架体系、内在逻辑、时代特征,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要论断等,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进行了学理阐释。热点二: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梳理、经验总结与理论阐释入选理由: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厚资源。2019年,学术理论界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重要成就,揭示了伟大变革背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多学科、多维度梳理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学术创新发展脉络。热点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研究入选理由: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2019年,学术理论界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维度,推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研究,探索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方法路径;加强对国家治理、基层治理、社会治理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热点四:五四运动百年回顾入选理由:2019年适逢五四运动100周年,学术理论界坚持唯物史观,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打破孤立研究历史事件之常规,从全球史视角对五四运动进行了重新审视。依托详尽史料,对五四运动政治史进行了全新发掘和阐释。全面考量五四运动时代语境,对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新旧文化交替之间的历史关系作出新的解读。考察五四运动对现代中国的多元影响,拓展充实了五四运动在教育、科学、人物等专门领域的学术空间。热点五:船山学新诠释入选理由:2019年,学术理论界以王船山诞辰400周年为契机,多角度、多层次探讨船山学。主要集中在:对王船山的“气”“神”“知”“行”等概念进行了新诠释,对王船山哲学以及明清实学的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其思想的时代价值,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围绕《周易内传》《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等王船山著作,对其易学、实学等思想进行了新解读;探讨了王船山礼学及其现实意义,从美德伦理学角度探讨了王船山礼学对规范伦理学的超越;等等。热点六:中国社会学重建40年的回顾与展望入选理由:中国社会学的恢复重建,与改革开放几乎同步。2019年,学术理论界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环境风云变幻、新技术革命深刻影响社会各领域的新形势,探讨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反思中国社会学的学术传统和研究方式,对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反思;主张社会学应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热点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入选理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2019年,学术理论界深度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进行理论分析,并基于对各民族各地区的实践总结,探索培育路径。热点八:中国脱贫攻坚理论与实践入选理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标志性指标。2019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学术理论界围绕中国脱贫攻坚理论与实践,对新中国70年来的脱贫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对具体扶贫政策和实践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估,研究阐释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问题,系统梳理了中国对全球贫困治理的贡献。热点九:空间布局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入选理由: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路径。2019年,学术理论界围绕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的空间布局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学者们关注区域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和整体性问题,重点研究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关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新机制和新动能;探索解决区域发展中突出矛盾的新路径。热点十:信息社会的学习方式变革入选理由:随着信息爆炸、知识激增时代的到来,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发生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学习方式变革引人关注。2019年,学术理论界从核心素养培育与学习方式变革、信息化学习方式的表现形态、学习方式变革的影响因素与路径等不同维度,深入研究了技术变革背景下学习方式因何而变、为谁而变、怎么变、变到哪里等理论和现实问题。会上,还评选出年度十个提名热点,分别是:1.哲学视阈中的美好生活;2.新时代的劳动教育;3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深化研究;4.民法典编纂中的体系与制度构建;5.语言变革与中国新文学;6.全国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7.智能创新推动法学发展;8.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与大国关系调整;9.移动传播与媒介融合新发展;10.数据驱动下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据悉,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始于2003年,已持续举办了十七届,成为我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年度学术活动。该评选活动将大数据分析和专家评议相结合,参考年度报刊发文数据和重要学术会议的召开频次,经过读者调查、学者推荐、专家审议、投票评选等流程,评选结果客观准确,动态呈现出我国学术研究、理论发展的轨迹、特色和趋势,对于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段丹洁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