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论文惹热议:寒窗苦读多年,研究了个“屁”过山车

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论文惹热议:寒窗苦读多年,研究了个“屁”

近日,一篇题为《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在网上流传,引发争议。该论文写于2007年,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在职硕士高建伟。彼时,高建伟不仅凭借这篇论文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还被评为“优秀”。该论文题目的选择源于高建伟偶然在网上看见的两篇关于屁的故事。两个故事中,主人公都因为一个屁而使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发了高建伟的思考。他认为,“屁”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关系有着种种对应。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认为,论文能否写好,关键在于态度是否端正。在他看来,就算选题高大上,但态度不行,“一样白搭”;相反,如果学术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可以讲成经典”。有网友“讥讽”:寒窗苦读那么多年,还真是研究了个“屁”。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有人说:“正文部分只有二十七页,没有第三级目录。就算是在职的,好歹是文科,又是理论研究,华中师大的硕士这么好混吗?”“目录用大写的汉字目录,没有用国际标准的三级目录,指导老师为什么没有给指导一下?”“这样的标题都能成为优秀,是要拉低硕士生的水平吗?”……论文的具体内容我们不知道,但相信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挖掘的。一些看上去另类或小众的选题往往更值得思考,也会有更多有意思的发现。比如对屎的研究,使其具有了医学意义。也许通过对屁的研究,我们说不定也能得知肠道健康与否。屁告知肠首p写这段的时候刚好电视上播了一句台词:“你好歹放个屁啊!”这就是屁存在的意义吧!

坛坛罐罐

优秀毕业硕士论文《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

每年夏至是论文答辩的一个好时节,最近一个硕士毕业论文,在网上还挺火的,题目叫做《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这个论文被评为了优秀论文。来源于网络专家说了,论文能否写好,关键在于他的学术态度是否端正。如果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成为经典。所以,这个就成为了经典。毕业之后找工作,人家问你研究什么?你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对方,我研究了个屁。来源于网络其实,这个论文主要是探究了一个社会现象,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文化里边,“屁”都是作为一种社会忌讳而存在的。这种忌讳不仅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且,广泛存在于教育,礼俗,习惯,道德,甚至法律各个层面都算忌讳。来源于网络很多时候,你觉得一个东西LOW,可能就差在一个题目上,如果这个把题目改一下,叫《人体可循环浊气的处理应用与环境研究》,拿诺贝尔都是有可能的,好吧。来源于网络所以,最近很多论文,都是因为选题猎奇引发了热议,比方说,《小龙虾多味虾仁的加工工艺研究》,还有一个,《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等等。论文答辩导师问你,那你这个学术成果具体是什么呀?你就指着你自己30多斤的肥肚子说,都在这儿!以上,早安!

利害不通

研究“屁”的硕士论文又火,专家:态度端正,怪题也能成经典

近日,一篇题为《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在网上流传,引发争议。有网友“讥讽”:寒窗苦读那么多年,还真是研究了个“屁”。也有网友读后评论称,看似无意义的被嗤之以鼻的事物,“深究起来,是严肃的事”。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该论文写于2007年,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在职硕士高建伟。彼时,高建伟不仅凭借这篇论文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还被评为“优秀”。《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早在2015年,该论文就曾引发舆论关注,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大学教授李亚雄彼时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挖掘,没必要总去重复一些意义不大的选题,一些看上去另类或小众的选题往往更值得思考,也会有更多有意思的发现。”对此,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认为,论文能否写好,关键在于态度是否端正。在他看来,就算选题高大上,但态度不行,“一样白搭”;相反,如果学术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可以讲成经典”。论文曾受导师赞赏“我经常被身边的人提及这样一个问题:你怎么会做这么一个题目呢?”高建伟在其论文《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开头解释,选择该题目源于自己偶然在网上看见的两篇关于屁的故事。两个故事中,主人公都因为一个屁而使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发了高建伟的思考。高建伟认为,“屁”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关系有着种种对应。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研究,他指出,无论是在西方文化还是在东方文化中,屁是作为一种社会忌讳而存在的,这种忌讳不仅弥散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广泛地存在于教育、礼俗、习惯、道德甚至法律等上层建筑领域之中。高建伟从社会发生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屁行为及现象如何从一种生理行为转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过程,从中揭示了这一运作过程的复杂机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屁从无差别的人类行为到更经常地发生在部分社会成员中的行为,再到道德评价中的否定性行为,最终演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论文提及,在人类早期阶段,分工和阶级还未出现,放屁行为是原始人类——即我们的先民最频繁而最普通不过的生理现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富人的饮食种类和饮食习惯发生变化,不再频繁放屁。至此,人类放屁经验完成第一次历史性的转变,即从人类普遍的一种生理现象成为一种更经常地、更普遍地发生于部分社会成员(更多是穷人)中的行为。经由这种转变,放屁行为获得了部分社会性意义,反映了社会上下层并存对立的事实。上层阶层为维护其优势地位,不仅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建立绝对的控制地位,而且也努力“形塑”适应其优势地位的社会状态。用礼仪、修养、品味之类的东西来区分上下层,上层社会往往被认为是有礼貌教养的,而下层社会成员则是普通、粗俗甚至下贱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放屁被贴上否定性的道德标签。在规训权力下,“屁”从一种上层社会所界定的否定性社会行为转变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并获得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可和遵从。他认为这个发生学过程来源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即两面性、依附性和公共性。并且接着探讨了“无所忌讳”的屁行为及现象,认为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屁行为及现象的忌讳存在形态,并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相联。澎湃新闻注意到,这不是该论文第一次被网友关注。2015年,《北京晚报》曾就此事进行报道。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亚雄接受采访时,对该论文颇为赞赏。据他回忆,论文开题时,老师们刚看到这个题目都笑了起来,但“笑”过之后,大家还是很快从专业角度探讨它的学术价值,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进行分析。李亚雄彼时告诉《北京晚报》记者,高建伟的研究另辟蹊径,在重复性研究泛滥的情况下,“显得珍贵”,老师们普遍比较支持。“答辩效果也很好,还被评了优秀。他(高建伟)文笔很不错,思路也很清楚。”李亚雄称,因为不方便做实际调查,高建伟通过文献分析、引经据典,把屁的发生学、在不同时代的纵向发展、背后的社会含义呈现出来。 “很欢迎这种来源于生活、有人文关怀的选题。”对此,澎湃新闻近日多次联系李亚雄教授采访,对方以在外出差为由婉拒。高校教师:态度端正了,题目再“怪”也能成经典事实上,近年来因选题独特而受到大众关注的论文不少。此前,《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等论文都曾引起热议。“这是选题多样化的问题,我觉得是好事。”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刘锐认为,现在学科发展呈现“专门化”和“交叉融合”双重特点,“很多我们以前不觉得可作研究的问题,现在也冒出来了”。“个人认为,研究这样一些比较另类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覆盖很多以往的知识盲点,给社会以启发。”刘锐近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对此,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周婷婷认为,当下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或对新媒体较为熟悉,确实可以关注到一些新的现象。“很多现象都可以作为我们论文研究选题,但要基于学科找到深入观察的角度,而不仅仅是描述‘现象’,做一个简单分析,那就没有意义了。”周婷婷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表示,自己没有看过上述几篇论文,无法对其作出评价。“毕业论文应该如何去写,这很难有统一的说法。不同专业、不同爱好、不同精力的学生,做选题时考虑的因素有所差异。”谈松华称,就他指导研究生而言,选择论文题目时考虑较多的是现实意义,比如能对国家的发展、改革、社会进步等方面有促进价值。对于越来越多的“独特选题”,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表示“没什么不可以”。“学术研究本来就该关心自己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在学子所处的时代,既然就是充满这些现象,那么研究这些现象,是理所当然的。”郑作彧认为,问题不在于研究的选题是“另辟蹊径(讲好听点是创新)”还是“正经(讲难听点就是老调重弹)”,而是研究的态度是否端正。郑作彧称,个别学生“过得浑浑噩噩”,写论文时“选的是最不费脑袋的主题”。“这样的题目,就算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其实也是空泛的。”郑作彧称,对写论文而言,更重要的是态度。“我参加保研面试时,会问学生对什么领域比较兴趣、有钻研。”郑作彧发现,农村来的学生,大部分会说“想做农村研究”,或者女学生多会说“想做性别研究”。 “但这些学生里头,并没有多少真的钻研过相关方面的知识。他们只是觉得,因为身份原因,再不济都可以掰出些道理来。”郑作彧认为,这种情况下,就算选题高大上,但态度不端正,“一样白搭”;相反,如果学术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可以讲成经典”。对于论文选题,学生怎么看?湖南某高校研究生李勇(化名)告诉澎湃新闻,据其观察,选题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结合曾经的实践活动,二是结合兴趣,三是来自导师。“我偏好感兴趣的选题,同时考虑研究意义,写起来有动力。”李勇认为,兴趣是很好的切入口。“当学校通知你要写论文时,往往会感觉一头雾水,继而选择熟悉的领域入手。”

起则于于

热点|硕士论文研究“屁”?!网友吵翻了……

导读近日,一篇题为《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在网上流传,受到广泛关注。专家表示,态度端正,怪题也能成经典。而网友看后却吵翻了......研究“屁”的硕士论文又火昨晚,话题#硕士毕业论文研究屁#登上热搜榜第四名,一时间引起不少网友的议论。据了解,该论文写于2007年,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在职硕士高建伟。彼时,高建伟不仅凭借这篇论文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还被评为“优秀”。而且,目前在中国知网也可以搜索到该论文。原来,早在2015年,该论文就曾引发舆论关注,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大学教授李亚雄彼时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挖掘,没必要总去重复一些意义不大的选题,一些看上去另类或小众的选题往往更值得思考,也会有更多有意思的发现。”论文曾受导师赞赏“我经常被身边的人提及这样一个问题:你怎么会做这么一个题目呢?”高建伟在其论文《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开头解释,选择该题目源于自己偶然在网上看见的两篇关于屁的故事。两个故事中,主人公都因为一个屁而使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发了高建伟的思考。高建伟认为,“屁”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关系有着种种对应。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研究,他指出,无论是在西方文化还是在东方文化中,屁是作为一种社会忌讳而存在的,这种忌讳不仅弥散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广泛地存在于教育、礼俗、习惯、道德甚至法律等上层建筑领域之中。高建伟从社会发生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屁行为及现象如何从一种生理行为转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过程,从中揭示了这一运作过程的复杂机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屁从无差别的人类行为到更经常地发生在部分社会成员中的行为,再到道德评价中的否定性行为,最终演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论文提及,在人类早期阶段,分工和阶级还未出现,放屁行为是原始人类——即我们的先民最频繁而最普通不过的生理现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富人的饮食种类和饮食习惯发生变化,不再频繁放屁。至此,人类放屁经验完成第一次历史性的转变,即从人类普遍的一种生理现象成为一种更经常地、更普遍地发生于部分社会成员(更多是穷人)中的行为。经由这种转变,放屁行为获得了部分社会性意义,反映了社会上下层并存对立的事实。上层阶层为维护其优势地位,不仅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建立绝对的控制地位,而且也努力“形塑”适应其优势地位的社会状态。用礼仪、修养、品味之类的东西来区分上下层,上层社会往往被认为是有礼貌教养的,而下层社会成员则是普通、粗俗甚至下贱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放屁被贴上否定性的道德标签。在规训权力下,“屁”从一种上层社会所界定的否定性社会行为转变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并获得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可和遵从。他认为这个发生学过程来源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即两面性、依附性和公共性。并且接着探讨了“无所忌讳”的屁行为及现象,认为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屁行为及现象的忌讳存在形态,并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相联。记者注意到,这不是该论文第一次被网友关注。2015年,《北京晚报》曾就此事进行报道。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亚雄接受采访时,对该论文颇为赞赏。据他回忆,论文开题时,老师们刚看到这个题目都笑了起来,但“笑”过之后,大家还是很快从专业角度探讨它的学术价值,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进行分析。李亚雄彼时告诉《北京晚报》记者,高建伟的研究另辟蹊径,在重复性研究泛滥的情况下,“显得珍贵”,老师们普遍比较支持。“答辩效果也很好,还被评了优秀。他(高建伟)文笔很不错,思路也很清楚。”李亚雄称,因为不方便做实际调查,高建伟通过文献分析、引经据典,把屁的发生学、在不同时代的纵向发展、背后的社会含义呈现出来。 “很欢迎这种来源于生活、有人文关怀的选题。”对此,记者近日多次联系李亚雄教授采访,对方以在外出差为由婉拒。硕士论文研究“屁”?!网友吵翻了......看到这篇论文的内容,瞬间就有网友被震惊了,表示大开眼界。也有网认为这样的论文很可笑,毫无意义。调侃的同时,表示这种低级趣味的选题,难登大雅之堂。不过,有网友却不不同意以上观点。他们认为只要研究做得好,没有什么不可以。对未知领域的大胆探索,总比造假和“假、大、空”的论文要好的多。这样的论文值得点赞,而不是嘲讽。而对于论文只有30页的情况,也有人猜测这么短的篇幅,字数会不会不够?而且还建议查一下。但也有网友表示,这样的论文一定不怕查重,因为根本没得抄!而且大家不应该妄下结论,可以先到知网查询一下,具体了解后,靠真凭实据发表观点。高校教师:态度端正了,题目再“怪”也能成经典事实上,近年来因选题独特而受到大众关注的论文不少。此前,《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等论文都曾引起热议。“这是选题多样化的问题,我觉得是好事。”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刘锐认为,现在学科发展呈现“专门化”和“交叉融合”双重特点,“很多我们以前不觉得可作研究的问题,现在也冒出来了”。“个人认为,研究这样一些比较另类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覆盖很多以往的知识盲点,给社会以启发。”刘锐近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对此,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周婷婷认为,当下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或对新媒体较为熟悉,确实可以关注到一些新的现象。“很多现象都可以作为我们论文研究选题,但要基于学科找到深入观察的角度,而不仅仅是描述‘现象’,做一个简单分析,那就没有意义了。”周婷婷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表示,自己没有看过上述几篇论文,无法对其作出评价。“毕业论文应该如何去写,这很难有统一的说法。不同专业、不同爱好、不同精力的学生,做选题时考虑的因素有所差异。”谈松华称,就他指导研究生而言,选择论文题目时考虑较多的是现实意义,比如能对国家的发展、改革、社会进步等方面有促进价值。对于越来越多的“独特选题”,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表示“没什么不可以”。“学术研究本来就该关心自己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在学子所处的时代,既然就是充满这些现象,那么研究这些现象,是理所当然的。”郑作彧认为,问题不在于研究的选题是“另辟蹊径(讲好听点是创新)”还是“正经(讲难听点就是老调重弹)”,而是研究的态度是否端正。郑作彧称,个别学生“过得浑浑噩噩”,写论文时“选的是最不费脑袋的主题”。“这样的题目,就算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其实也是空泛的。”郑作彧称,对写论文而言,更重要的是态度。“我参加保研面试时,会问学生对什么领域比较兴趣、有钻研。”郑作彧发现,农村来的学生,大部分会说“想做农村研究”,或者女学生多会说“想做性别研究”。 “但这些学生里头,并没有多少真的钻研过相关方面的知识。他们只是觉得,因为身份原因,再不济都可以掰出些道理来。”郑作彧认为,这种情况下,就算选题高大上,但态度不端正,“一样白搭”;相反,如果学术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可以讲成经典。对于论文选题,学生怎么看?湖南某高校研究生李勇(化名)告诉记者,据其观察,选题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结合曾经的实践活动,二是结合兴趣,三是来自导师。“我偏好感兴趣的选题,同时考虑研究意义,写起来有动力。”李勇认为,兴趣是很好的切入口。“当学校通知你要写论文时,往往会感觉一头雾水,继而选择熟悉的领域入手。”对此,你怎么看?来源:中国青年报

萃乎芒乎

硕士论文研究屁引热议,对于那个研究“屁”的大学教师,你怎么看

近日,一篇硕士研究生论文火了,因为论文的题目是《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论文研究的内容也是“屁”。对此,有网友暗讽道:寒窗苦读那么多年,还真是研究了个“屁”;但也有网友表示:不得不说,研究“屁”也是一门学问,总比上了大学“屁”都没研究强。但不管怎么说,“上大学研究了个屁”,说出去总不太好听,所以很少会有人以“屁”为研究对象,更不会在论文题目里体现自己研究的是“屁”。那么,写下这篇《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硕士论文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身份,他又是如何确定要研究“屁”的呢?从知网的公开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篇《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论文发表于2007年5月,作者是高建伟,论文来源为华中师范大学。目前该《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论文已被下载1936次,并被引2次。在论文封面,我们更了解到这个研究“屁”的高建伟并不是一个寻常意义上的研究生,因为他是一名在职攻读硕士硕士学位人员,而他当时的在职职业是高校教师,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大学教师。高建伟是一名大学老师这件事,从网友的评论中也能加以验证,“大学听高建伟老师给我们讲微观经济学,很棒很好的一位老师!” 一名网友说。从论文的作者是一名大学教师的方面来看,《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这篇论文在选题方面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作者本人就是大学教师。图片为日本小伙制作的屁加农但是,高建伟老师为何要选择一个人们不愿启齿的“屁”来研究呢?对此,高建伟老师在论文中解释道:选择“屁”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是自己曾在网上偶尔看到过两则关于屁的故事,且两则故事的主人公都因为“屁”而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了影响,所以他才选择了“屁”这个研究对象。但在《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这篇论文中,高建伟老师研究的却不是“屁”这种物质,而是更深入的研究了有关“屁”的社会现象。所以说,高建伟老师研究的不是“屁”,而是更深入的研究了有关“屁”的社会现象。对于高建伟老师能把“屁”研究的这么深,有专家评论说:如果学术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可以讲成经典”。所以说,虽然高建伟老师研究的是个“屁”,但他却把“屁”和与“屁”有关的社会现象研究的很深入,不失为一篇好论文。相对比来看,有些人虽然没有研究“屁”,但他们却把研究成果研究的跟“屁”一样,这是毫无用处的。比如说之前的“翟硕士”。所以,对于把“屁”研究的如此深的大学老师高建伟,你如何看呢?欢迎留言讨论!

长安街

啥?硕士论文研究“屁”?!网友吵翻了……

专家表示,态度端正,怪题也能成经典。昨晚,话题#硕士毕业论文研究屁#登上热搜榜第四名,一时间引起不少网友的议论。据了解,该论文写于2007年,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在职硕士高建伟。彼时,高建伟不仅凭借这篇论文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还被评为“优秀”。而且,目前在中国知网也可以搜索到该论文。原来,早在2015年,该论文就曾引发舆论关注,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大学教授李亚雄彼时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挖掘,没必要总去重复一些意义不大的选题,一些看上去另类或小众的选题往往更值得思考,也会有更多有意思的发现。”论文曾受导师赞赏“我经常被身边的人提及这样一个问题:你怎么会做这么一个题目呢?”高建伟在其论文《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开头解释,选择该题目源于自己偶然在网上看见的两篇关于屁的故事。两个故事中,主人公都因为一个屁而使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发了高建伟的思考。高建伟认为,“屁”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关系有着种种对应。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研究,他指出,无论是在西方文化还是在东方文化中,屁是作为一种社会忌讳而存在的,这种忌讳不仅弥散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广泛地存在于教育、礼俗、习惯、道德甚至法律等上层建筑领域之中。高建伟从社会发生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屁行为及现象如何从一种生理行为转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过程,从中揭示了这一运作过程的复杂机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屁从无差别的人类行为到更经常地发生在部分社会成员中的行为,再到道德评价中的否定性行为,最终演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论文提及,在人类早期阶段,分工和阶级还未出现,放屁行为是原始人类——即我们的先民最频繁而最普通不过的生理现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富人的饮食种类和饮食习惯发生变化,不再频繁放屁。至此,人类放屁经验完成第一次历史性的转变,即从人类普遍的一种生理现象成为一种更经常地、更普遍地发生于部分社会成员(更多是穷人)中的行为。经由这种转变,放屁行为获得了部分社会性意义,反映了社会上下层并存对立的事实。上层阶层为维护其优势地位,不仅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建立绝对的控制地位,而且也努力“形塑”适应其优势地位的社会状态。用礼仪、修养、品味之类的东西来区分上下层,上层社会往往被认为是有礼貌教养的,而下层社会成员则是普通、粗俗甚至下贱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放屁被贴上否定性的道德标签。在规训权力下,“屁”从一种上层社会所界定的否定性社会行为转变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并获得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可和遵从。他认为这个发生学过程来源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即两面性、依附性和公共性。并且接着探讨了“无所忌讳”的屁行为及现象,认为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屁行为及现象的忌讳存在形态,并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相联。记者注意到,这不是该论文第一次被网友关注。2015年,《北京晚报》曾就此事进行报道。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亚雄接受采访时,对该论文颇为赞赏。据他回忆,论文开题时,老师们刚看到这个题目都笑了起来,但“笑”过之后,大家还是很快从专业角度探讨它的学术价值,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进行分析。李亚雄彼时告诉《北京晚报》记者,高建伟的研究另辟蹊径,在重复性研究泛滥的情况下,“显得珍贵”,老师们普遍比较支持。“答辩效果也很好,还被评了优秀。他(高建伟)文笔很不错,思路也很清楚。”李亚雄称,因为不方便做实际调查,高建伟通过文献分析、引经据典,把屁的发生学、在不同时代的纵向发展、背后的社会含义呈现出来。 “很欢迎这种来源于生活、有人文关怀的选题。”对此,记者近日多次联系李亚雄教授采访,对方以在外出差为由婉拒。硕士论文研究“屁”?!网友吵翻了......看到这篇论文的内容,瞬间就有网友被震惊了,表示大开眼界。也有网认为这样的论文很可笑,毫无意义。调侃的同时,表示这种低级趣味的选题,难登大雅之堂。不过,有网友却不不同意以上观点。他们认为只要研究做得好,没有什么不可以。对未知领域的大胆探索,总比造假和“假、大、空”的论文要好的多。这样的论文值得点赞,而不是嘲讽。而对于论文只有30页的情况,也有人猜测这么短的篇幅,字数会不会不够?而且还建议查一下。但也有网友表示,这样的论文一定不怕查重,因为根本没得抄!而且大家不应该妄下结论,可以先到知网查询一下,具体了解后,靠真凭实据发表观点。高校教师:态度端正了,题目再“怪”也能成经典事实上,近年来因选题独特而受到大众关注的论文不少。此前,《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等论文都曾引起热议。“这是选题多样化的问题,我觉得是好事。”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刘锐认为,现在学科发展呈现“专门化”和“交叉融合”双重特点,“很多我们以前不觉得可作研究的问题,现在也冒出来了”。“个人认为,研究这样一些比较另类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覆盖很多以往的知识盲点,给社会以启发。”刘锐近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对此,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周婷婷认为,当下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或对新媒体较为熟悉,确实可以关注到一些新的现象。“很多现象都可以作为我们论文研究选题,但要基于学科找到深入观察的角度,而不仅仅是描述‘现象’,做一个简单分析,那就没有意义了。”周婷婷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表示,自己没有看过上述几篇论文,无法对其作出评价。“毕业论文应该如何去写,这很难有统一的说法。不同专业、不同爱好、不同精力的学生,做选题时考虑的因素有所差异。”谈松华称,就他指导研究生而言,选择论文题目时考虑较多的是现实意义,比如能对国家的发展、改革、社会进步等方面有促进价值。对于越来越多的“独特选题”,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表示“没什么不可以”。“学术研究本来就该关心自己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在学子所处的时代,既然就是充满这些现象,那么研究这些现象,是理所当然的。”郑作彧认为,问题不在于研究的选题是“另辟蹊径(讲好听点是创新)”还是“正经(讲难听点就是老调重弹)”,而是研究的态度是否端正。郑作彧称,个别学生“过得浑浑噩噩”,写论文时“选的是最不费脑袋的主题”。“这样的题目,就算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其实也是空泛的。”郑作彧称,对写论文而言,更重要的是态度。“我参加保研面试时,会问学生对什么领域比较兴趣、有钻研。”郑作彧发现,农村来的学生,大部分会说“想做农村研究”,或者女学生多会说“想做性别研究”。 “但这些学生里头,并没有多少真的钻研过相关方面的知识。他们只是觉得,因为身份原因,再不济都可以掰出些道理来。”郑作彧认为,这种情况下,就算选题高大上,但态度不端正,“一样白搭”;相反,如果学术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可以讲成经典。对于论文选题,学生怎么看?湖南某高校研究生李勇(化名)告诉记者,据其观察,选题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结合曾经的实践活动,二是结合兴趣,三是来自导师。“我偏好感兴趣的选题,同时考虑研究意义,写起来有动力。”李勇认为,兴趣是很好的切入口。“当学校通知你要写论文时,往往会感觉一头雾水,继而选择熟悉的领域入手。”对此,你怎么看?来源: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整理编辑:张博)综合自:澎湃新闻记者 何利权 实习生 胡天依、中国知网、微博网友评论等。来源:环球网

伐树于宋

硕士论文研究屁,专家:不是开玩笑,我们是认真的!

几乎我们每个人在小的时候都听到过这么一句话:“你要好好学习”,这句话大部分都来自我们的父母。因为在中国,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的家长朋友们都认为小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把书给读好。在年幼的时候把老师教育的知识点给学习好了,就能够取得到成绩,考上好的学校。然后这些孩子在长大之后就会成为优秀的人,所以所有的父母都会在孩子们小的时候经常说这句话。一般来说,学历越高的人掌握的知识也就更多一点。这类高学历的学生们,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要比其他的学生要厉害一些。但是最近出的一个新闻,就让大家对这些高材生产生了另一面的看法。就在前几日,一篇题目为《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在网上疯狂流传着。在大家的印象中,硕士生都是很厉害、掌握各方面知识的学霸。但是没有想到他们的论文研究对象竟然是“屁”,这个新闻一出立马就在网络上疯狂的转发。很多网友朋友们都在看到这条新闻之后,表示自己很震惊,不知道这些学霸们为什么会如此奇葩去研究这个东西?对此这些研究屁的硕士们表示自己不是在开玩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认真的!那么你们对于这件事情是怎么看待的呢,以及你们又有什么其他的想法呢?其实这篇论文在很早的时候就可以完成了,是一位名叫高建伟的硕士生在2007年的时候写完的。虽然说这篇论文被大家觉得很匪夷所思,感觉很奇怪硕士生们竟然会去研究一些这么奇怪的东西。可是这位学生当时还凭借着这篇现在大家看到十分奇怪的论文,被老师们评为最优秀的论文。对此这位硕士生也表示研究“屁”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这是一件很认真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他认为“屁”事一种人体的生理现象,是很正常的一种行为。而且他还指出这还是一种社会现象,与我们当年的社会关系有着种种对应。高建伟还表示他当时为了研究这个“屁”,他还翻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对大量的历史内容进行了查阅和研究。根据这些相关关于“屁”的资料,他得出“屁”作为一种社会忌讳而存在,但是这种被人们所忌讳的东西却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是每一个角落处。而且它还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教育、礼俗、个人习惯、以及道德层面各个方面。因此高建伟从这多个方面进行对“屁”的研究和不断认识,深入的分析了“屁”这一行为,以及“屁”是如何产生的一系列过程等。在这篇论文当中,涉及到的方面特别的多。有人类行为方面、人类道德方面,以及我国历史等。其实这个“屁”的行为在很早之前,在我们还是原始人类的时候就存在了。后来随着人类的智慧不断被提高,更加懂得如何利用工具,产生更多的工具之后。这个“屁”的行为也变得越来越多了,也成为了大部分都会有的一种行为。因为在原始人类的时候,大家经常吃不到食物。所以经常有一些人类需要挨饿,然后这些没有东西吃的人自然也放不出什么屁。等到人类逐渐向现代化靠近的时候,人类的物质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提高了,自然而然这个“屁”的行为也越来越普遍了。所以说从这个“屁”的研究可以得出各个方面的认识,在各个领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看完这些之后,也终于明白了这篇论文不是在开玩笑,而是实实在在的再认真研究“屁”这个行为,从而得出的一些社会现象和历史演变。这篇论文在当时还被老师评为了最优秀的论文之一,文笔很不错、整篇文章的思路也非常的清晰。如今这篇论文又被大家再次曝光了出来,还在网络上疯狂阅读着。其实根据以上这些了解之后,大家不难发现研究什么对象并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研究某一样东西的时候是采用什么方式,以及站在什么角度上去研究的。对于论文来说,有大的论点,当然也有小的论点。不是所有的论文都要以重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通存在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只要选择一个合格的研究选题,对此认真做出研究就可以了,这篇论文就是成立的。

好古

硕士论文研究“屁” 被评为优秀论文

近日,一篇题为《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在网上流传,受到广泛关注。专家表示,态度端正,怪题也能成经典。而网友看后却吵翻了......研究“屁”的硕士论文又火昨晚,话题#硕士毕业论文研究屁#登上热搜榜第四名,一时间引起不少网友的议论。据了解,该论文写于2007年,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在职硕士高建伟。彼时,高建伟不仅凭借这篇论文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还被评为“优秀”。而且,目前在中国知网也可以搜索到该论文。原来,早在2015年,该论文就曾引发舆论关注,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大学教授李亚雄彼时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挖掘,没必要总去重复一些意义不大的选题,一些看上去另类或小众的选题往往更值得思考,也会有更多有意思的发现。”论文曾受导师赞赏“我经常被身边的人提及这样一个问题:你怎么会做这么一个题目呢?”高建伟在其论文《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开头解释,选择该题目源于自己偶然在网上看见的两篇关于屁的故事。两个故事中,主人公都因为一个屁而使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发了高建伟的思考。高建伟认为,“屁”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关系有着种种对应。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研究,他指出,无论是在西方文化还是在东方文化中,屁是作为一种社会忌讳而存在的,这种忌讳不仅弥散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广泛地存在于教育、礼俗、习惯、道德甚至法律等上层建筑领域之中。高建伟从社会发生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屁行为及现象如何从一种生理行为转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过程,从中揭示了这一运作过程的复杂机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屁从无差别的人类行为到更经常地发生在部分社会成员中的行为,再到道德评价中的否定性行为,最终演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论文提及,在人类早期阶段,分工和阶级还未出现,放屁行为是原始人类——即我们的先民最频繁而最普通不过的生理现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富人的饮食种类和饮食习惯发生变化,不再频繁放屁。至此,人类放屁经验完成第一次历史性的转变,即从人类普遍的一种生理现象成为一种更经常地、更普遍地发生于部分社会成员(更多是穷人)中的行为。经由这种转变,放屁行为获得了部分社会性意义,反映了社会上下层并存对立的事实。上层阶层为维护其优势地位,不仅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建立绝对的控制地位,而且也努力“形塑”适应其优势地位的社会状态。用礼仪、修养、品味之类的东西来区分上下层,上层社会往往被认为是有礼貌教养的,而下层社会成员则是普通、粗俗甚至下贱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放屁被贴上否定性的道德标签。在规训权力下,“屁”从一种上层社会所界定的否定性社会行为转变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并获得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可和遵从。他认为这个发生学过程来源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即两面性、依附性和公共性。并且接着探讨了“无所忌讳”的屁行为及现象,认为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屁行为及现象的忌讳存在形态,并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相联。记者注意到,这不是该论文第一次被网友关注。2015年,《北京晚报》曾就此事进行报道。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亚雄接受采访时,对该论文颇为赞赏。据他回忆,论文开题时,老师们刚看到这个题目都笑了起来,但“笑”过之后,大家还是很快从专业角度探讨它的学术价值,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进行分析。李亚雄彼时告诉《北京晚报》记者,高建伟的研究另辟蹊径,在重复性研究泛滥的情况下,“显得珍贵”,老师们普遍比较支持。“答辩效果也很好,还被评了优秀。他(高建伟)文笔很不错,思路也很清楚。”李亚雄称,因为不方便做实际调查,高建伟通过文献分析、引经据典,把屁的发生学、在不同时代的纵向发展、背后的社会含义呈现出来。 “很欢迎这种来源于生活、有人文关怀的选题。”对此,记者近日多次联系李亚雄教授采访,对方以在外出差为由婉拒。硕士论文研究“屁”?!网友吵翻了......看到这篇论文的内容,瞬间就有网友被震惊了,表示大开眼界。也有网认为这样的论文很可笑,毫无意义。调侃的同时,表示这种低级趣味的选题,难登大雅之堂。不过,有网友却不不同意以上观点。他们认为只要研究做得好,没有什么不可以。对未知领域的大胆探索,总比造假和“假、大、空”的论文要好的多。这样的论文值得点赞,而不是嘲讽。而对于论文只有30页的情况,也有人猜测这么短的篇幅,字数会不会不够?而且还建议查一下。但也有网友表示,这样的论文一定不怕查重,因为根本没得抄!而且大家不应该妄下结论,可以先到知网查询一下,具体了解后,靠真凭实据发表观点。高校教师:态度端正了,题目再“怪”也能成经典事实上,近年来因选题独特而受到大众关注的论文不少。此前,《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等论文都曾引起热议。“这是选题多样化的问题,我觉得是好事。”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刘锐认为,现在学科发展呈现“专门化”和“交叉融合”双重特点,“很多我们以前不觉得可作研究的问题,现在也冒出来了”。“个人认为,研究这样一些比较另类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覆盖很多以往的知识盲点,给社会以启发。”刘锐近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对此,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周婷婷认为,当下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或对新媒体较为熟悉,确实可以关注到一些新的现象。“很多现象都可以作为我们论文研究选题,但要基于学科找到深入观察的角度,而不仅仅是描述‘现象’,做一个简单分析,那就没有意义了。”周婷婷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表示,自己没有看过上述几篇论文,无法对其作出评价。“毕业论文应该如何去写,这很难有统一的说法。不同专业、不同爱好、不同精力的学生,做选题时考虑的因素有所差异。”谈松华称,就他指导研究生而言,选择论文题目时考虑较多的是现实意义,比如能对国家的发展、改革、社会进步等方面有促进价值。对于越来越多的“独特选题”,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表示“没什么不可以”。“学术研究本来就该关心自己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在学子所处的时代,既然就是充满这些现象,那么研究这些现象,是理所当然的。”郑作彧认为,问题不在于研究的选题是“另辟蹊径(讲好听点是创新)”还是“正经(讲难听点就是老调重弹)”,而是研究的态度是否端正。郑作彧称,个别学生“过得浑浑噩噩”,写论文时“选的是最不费脑袋的主题”。“这样的题目,就算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其实也是空泛的。”郑作彧称,对写论文而言,更重要的是态度。“我参加保研面试时,会问学生对什么领域比较兴趣、有钻研。”郑作彧发现,农村来的学生,大部分会说“想做农村研究”,或者女学生多会说“想做性别研究”。 “但这些学生里头,并没有多少真的钻研过相关方面的知识。他们只是觉得,因为身份原因,再不济都可以掰出些道理来。”郑作彧认为,这种情况下,就算选题高大上,但态度不端正,“一样白搭”;相反,如果学术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可以讲成经典。对于论文选题,学生怎么看?湖南某高校研究生李勇(化名)告诉记者,据其观察,选题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结合曾经的实践活动,二是结合兴趣,三是来自导师。“我偏好感兴趣的选题,同时考虑研究意义,写起来有动力。”李勇认为,兴趣是很好的切入口。“当学校通知你要写论文时,往往会感觉一头雾水,继而选择熟悉的领域入手。”来源:中国青年报

此下德也

东方时评丨硕士论文研究“屁”也有学术价值

近日,一篇题为《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在网上流传,引发争议。有网友讥讽:寒窗苦读那么多年,还真是研究了个“屁”。也有网友读后评论称,看似无意义的被嗤之以鼻的事物,“深究起来,是严肃的事”。该论文写于2007年,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在职硕士高建伟。彼时,高建伟不仅凭借这篇论文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还被评为“优秀”。(6月21日《湖州晚报》)这些年学术界奇葩论文常见,只有更奇葩,没有最奇葩。比如,《如何通过社交网站,与前男友藕断丝连》《行长的面部宽高比影响银行绩效的路径研究》《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等。这些论文研究的领域与普通人的认知相左,普通人关注与研究的对象往往是严肃高深的话题,而奇葩论文的研究对象却是看起来无聊或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东西,有的毫无理论感可言,有的似乎与学术不搭界,是以往往引发冷嘲热讽。对待奇葩论文的科学态度是什么?是宽容。对学术不端行为不能宽容,但对学术研究的对象应予以宽容,才能彰显尊重知识、允许异想、提倡争鸣的学术氛围。回顾科学史,很多科学创新都是从不为公众理解、不被公众关注的领域开始突破的,一些重大发现就诞生于此;进行广为人知的研究反而可能研究不出新的见解,或者说生产一些速成品。再者,做学问搞研究,并非一定要高精尖,同样少不了基础性研究,一些看上去另类或小众的选题往往更值得思考,也会有更多有意思的发现。拿《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来说,不少网友之所以讥讽该论文研究了个“屁”,在于他们没用学术眼光打量该选题,没从专业角度认识到其学术价值。然而,该论文作者高建伟却认识到,屁不仅是生理现象,更是社会现象,与社会关系有着种种对应;无论是在西方文化还是在东方文化中,屁是作为一种社会忌讳而存在的,广泛存在于教育、礼俗、习惯、道德甚至法律等上层建筑之中……覆盖了很多以往的知识盲点,给社会以启发。这样的独特选题何尝不是有价值的研究?再看看“八角茴香与卤鸡肉”那篇“最美味论文”。论文主要研究香料对传统酱卤肉制品风味的影响,如何让酱卤肉制品的风味实现可控,产品质量达到一致性和稳定性,以便让传统酱卤肉制品走上规模化工业生产的道路。酱卤肉制品是中国特色食品,要让它从手工作坊式生产,走向工业规模化生产,“八角对卤鸡肉的影响”之类基础性研究必不可少。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若能把身边的科学搞清楚,就不会有许多民间精粹失传。一些生活化、趣味化的科研,更能唤起公众对科学的好奇和热情。对待真正的学术研究要心存敬畏,不论是研究导弹还是茶叶蛋。比起学术研究对象的新奇,我们更该关注学术研究的态度。做研究、写论文应多注重过程,只要认认真真研究过某个事物,认认真真做了学问,而非胡编乱造、复制粘贴,就应宽容以待。正如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所说,论文能否写好,关键在于态度是否端正,选题高大上,但态度不行,一样白搭;相反,如果学术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可以写成经典。* 以上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源源而来

“硕士论文研究屁”是可贵的学术创新

近日,一篇题为《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在网上流传,引发争议。有网友“讥讽”:寒窗苦读那么多年,还真是研究了个“屁”。也有网友读后评论称,看似无意义的被嗤之以鼻的事物,“深究起来,是严肃的事”。据了解,该论文写于2007年,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在职硕士高建伟。彼时,高建伟不仅凭借这篇论文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还被评为“优秀”。(6月16日 澎湃新闻)《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被传上网后,招来了不少网友的讥讽。实际上,网友并没有认真看这篇论文,不少网友甚至没有看论文,看到的只是这篇硕士毕业论文的标题、作者名等等一些简单内容,就对这篇论文嗤之以鼻。实际上,这篇论文研究的不仅是“屁”这个生理现象,更是背后存在的社会现象。这篇论文学术态度端正,没有止于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对“屁”进行分析。高建伟的研究另辟蹊径,这篇论文是一篇有创新价值的论文。正因如此,这篇论文才会被评为“优秀”。现实中,一些学生选择写论文时,更容易陷入同质化的窠臼,有的学生是偷懒,毕竟大家都研究的课题,更为熟悉,更好上手,有的学生甚至就是为了方便抄袭,这也是学术抄袭成风的原因之一。这么来看,《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就更显可贵。这背后是学术创新。而学术研究正是需要多一些这样冷门、另类的研究,这样才更有利于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而像这样的“另类研究”也有一些,比如此前《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等论文都曾引发热议。这样的另类论文并非是学术研究的“浊流”,反倒是一股“清流”。这样的创新论文多多益善,但从现实来说,这样的创新论文、创新研究又太少了。一些网友对这种创新论文、另类论文大惊小怪,甚至予以质疑。一方面是对学术创新欠缺了解,对此,需要舆论对此类创新研究、独立研究多一些理解与包容,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网友的调侃与质疑,也折射了社会对于学术论文质量的担忧。研究了个“屁”的调侃,不过是对学生论文、学术研究空洞无物的焦虑。论文质量下降、学术抄袭现象成风,确实是普遍现象。对此,教育部门、高校等相关方要能“两手抓”,一方面要鼓励学术创新,鼓励多一些《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这样的创新研究;一方面还要严把论文质量关,对于抄袭现象严惩不贷,把那些真正言之无物的学术研究或抄袭之作扫进垃圾堆。文/戴先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