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被问得太多,今天来解答下。【一,升职容易】说来奇怪,2006时,我在汽车零部件公司德尔福上班,有十来个同事都不约而同报了上海交大、复旦、同济的在职硕士。他们有些还做了同班同学,类似“团购”报名。我当时本科毕业3年,还不明所以,我问一个同事为何要报考,这种在职硕士周末上课,多辛苦啊!?他说“学着玩玩!”我问学费多少,他说3万。但是,没有学历证只有学位证,我觉得不值得,也不正规,所以我就没报。2008年底,新加坡领导支持中国项目的三年时间期满,要回国了。留下的这位置我力争自己能内部提升上去,还自信满满的,因为我业绩优秀,每年给公司省上千万美金的成本,各部门有目共睹。结果,没轮到我,给了另一个同事,老外总监说是HR推荐提升这同事的,因为他有个硕士头衔,我才本科。于是,2009年初,我愤而辞职。【二,高就容易】2010年,老同事聚会,其中一位入职了一家大型企业集团,汽车行业,在上海有30来家子公司,包括各整车、零部件的独资、合资和自有品牌工厂。他的职位抬头是Managing Director,中文叫做“执行董事”,薪水比德尔福涨了一倍。这个职位的主要工作就是在集团公司(上海汽车)培训一年,然后派驻其中一间分厂做董事,参与重大事项和项目的决策,类似总部特派员。我问他,这么好的工作能够面试得上,有没啥秘诀?他说了三点,让我记忆犹新:“一,全天候面试1天,总共7个面试官,你得入他们每个人的法眼;二,全英文面试,你得英语流利;三,交大、复旦、同济任一大学的硕士。”【三,转行容易】2009年我离开德尔福,跳槽后努力工作,终于做了个经理。2013年,外国总监新设了个副总监职位,估计就是他的接替者,我们三个平级经理明显都在竞争,尽管吃饭时和和气气,聊聊天气,但工作时开始尔虞我诈。哪知道总监忽悠了大家一年多,让你们努力工作表现,但这副总监职位一直空着谁也不给。总监玩空降,2014年底离开中国前仨月,他从某奢侈品公司跨行招来了个人,直接接替了他的总监位置。后来知道了,此人有个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的MBA,说跟我们公司接触过好几次,前后大概有一年时间,同我们总监、美国总部副总、中国工厂厂长都见过。不过他岁数比我们仨都小,且简历单薄,刚毕业三四年在台企做到个小主管,就全职脱产读MBA,然后在奢侈品公司做了3年经理。一个外行,满打满算也就7年的工作经验,是什么让他直接来做我们总监的?不得而知。目测他这次入职的年薪少说有60万朝上。【四,面试容易】2016年,新单位待了7年,我也该动一动了。上半年我尝试跳槽,结果简历投出去杳无音信,面试电话少得可怜。实际上我还是个“跳槽大师”,不但自己面试过几十次,2010在天涯论坛我还开了个帖子《扫盲贴,一贴让你找工作成功率80%以上》,几十万浏览量,上万回帖,此间这几年我就指导过上千人跳槽。时隔7年再求职,难道就变天了,怎么会没面试通知的?我从“关系”“资历”“学历”“人脉”“投递渠道”这五个维度,挨个分析了一下,发现问题可能出在学历上。想到自己的在职硕士论文也即将过关,我将简历做了一个小改变,此后,在招聘网站和简历投递频率都不变的情况下,面试电话较之前暴增了很多,十倍是夸张,五倍肯定有。总之,在2016年夏天那仨月,我密集面试了差不多20次:苹果(Apple)、奎斯特(Quest Dianotics)、西门子医疗(Simens)、林克斯设备(Lynxx)、英格索兰(Ingersoll Rand)、溯高美索克曼(Socomec)、丹纳赫(Danaher)、德国杜尔涂装(Durr)和飞利浦(Philips)的经理岗位,也去面试了瑞典奥托立夫(Autoliv)、德国欧司朗(Osram)的总监职位,并尝试过民企米高、贝斯特、屹上的副总,还包括德国公司吉徕(Gira)的中方负责人一职。(这里解释俩小插曲。有人会问:“怎么有这么多工作机会的?”不知道,即使是经理级别的岗位,我也投递了上千个不同的公司,也许这就是上海这样一线城市特有的就业机会,也是体量。也有人问:“你怎么有这么多时间请假面试的?”因为我有25天带薪年假,而且上班不用打卡,领导是外国人在美国。)这简历上所做的一个小变化就是,我将学历“本科”改成了“硕士(在读)”。刚刚那十几家公司的职位要求都写得是“本科以上学历”;初面时,有差不多10家的HR跟我确认,问我是不是在读这个硕士;大领导面试过程中,有差不多有3家外企的外国面试官提及了这个硕士,且其中1个美国副总还问过我,对硕士期间的哪几个课程特别感兴趣。【五,证书容易】同一所大学同一专业的在职硕士报名费,十年以来,从3万元到10来万,再到现在的价格,见下图,是我随意截取的同济大学的学费指导价。报名费也不是啥秘密,每家大学的类似费用都是公开的,你自己登陆你身边大学的主页和公众号,都可查,现在报名费都可以微信和支付宝付款了。当然,自从高考放宽年龄限制后,在职研究生也开始提供双证了,只是报名费比脱产学要高出大概20%,可能考虑到在职人士有工资吧!之前只有学位证,现在俩证书都能获得。【六,悟性容易】从德尔福就职期间,我就不断收到若干朋友和网友的跳槽就业、职业规划提问和咨询,至今有上万咨询量了。我确实为此耗时不少,尽管这不是我的主业。其中关于咨询者的悟性来看,很明显的感觉就是:就同一个职业问题的解释,专科应届毕业生大多会继续再问几个为什么;本科应届生会,有少部分不明白继续问为什么;硕士应届生,基本每一句都能懂,一点就通,鲜有需要重复解释的。这种感性的东西,我将之归类为悟性。这里,并不是对学历高低有多少歧视,从整体人群宏观的角度去看,文凭确实不一定代表水平,但能提高悟性。从具体事务的视角去看,不同学历在阅读能力、识物认知、知识储备、理解能力、战略和运筹等等方面,区别还是明显的。以上这几个特征,如果加起来算作悟性的另外一部分的话,我觉得用俗话来表述,叫做“格局”。当然,更直接的就是金钱的诱惑,根据我的统计,按照2018当下的物价计算,硕士平均会比本科一辈子多出200-300万元人民币的收入。无论潜规则还是明规则,在大城市年薪30万以上的岗位,实际上都是要求硕士以上学位的,还有往20万发展的趋势。以上六点,已经不言自明。本科毕业最好去考研,大专毕业3年也可以直接去读个硕士,越早越好。实在不忍心加上第七点,颜值容易。
一、学院及专业简介2010 年 10 月,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2015 年 3 月,创新办院体制,成立社会学院,同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作为一个实体,两个牌子,进行新型社会治理智库一体建设,致力于建成国家社会治理高端智库和社会学学术重镇。2017 年获批国家高端培育智库,2018 年获批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中社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社会建设人才。招收和培养了首届社 会管理方向研究生和博士后,并在国内率先开发和开设了包括“社会管理概论”、 “社会治理创新案例”等突出社会治理特色的课程,不断优化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社会建设高层次人才。现有在籍学生 200 余人。成立以来共承担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和群团机构相关培训二十余项。打造了品牌 项目“面向西部智力扶贫-彩烛工程”、“承先启后立德树人-关工委培训”等, 合作承办了中央机关司局级干部选学班和专题班、“北京市工商系统参与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培训班”、“深圳市领导干部社会治理现代化培训班”、“德阳市社 会管理创新能力提高培训班”等,成效显著。二、考研初试自命题参考书目331 社会工作原理《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王思斌,高等教育出版社(咖啡色书皮)《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高等教育出版社(绿色书皮)《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二版)》王瑞鸿,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54《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437 社会工作实务《个案工作》许莉娅,高等教育出版社《小组工作》刘梦,高等教育出版社《社区工作》徐永祥,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行政》王思斌,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关信平,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社会学调查方法》风笑天,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新祥旭社会工作复习专用书》722 社会学原理《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近代中国社会学》,杨雅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828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三、历年考研招录数据汇总四、学院部分录取名单五、真题回忆(新祥旭学长学姐提供整理)2021年北师大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初试真题回忆一、名词解释1.任务中心模式2.理性情绪治疗模式3.儿童社会工作4.社会工作行政5.二、简答1.小组工作的过程2.叙事家庭治疗模式3.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的关系三、论述1.结合中国实际,谈谈家庭联合模式。2.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并举例说明。3.社区社会工作在疫情中的功能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研究生招生考试网”公布的数据,2019年考研人数达到了290万人,2020年的考研人数有可能突破350万人次。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2019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到了史无前例的290万人,比2018年考研人数增加了52万人,增幅达到了21.8%,考研增加人数和增长率均为近年来最高。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近5年,考研人数逐年增长,同2015年的165万人相比增加了125万人,研究生报考人数的快速上涨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统计显示,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34万人,也就是说,他们中的三成人以上都面临着考研的选择。尽管每年的招生计划并没有减少,但是对考生来说,竞争压力还是一年大似一年。一、社会对研究生学历认知是什么的样呢?我们很小的时候,农村一些父母会对孩子说:“不读书照样混出名堂,你看隔壁村里谁谁谁没读出,生意做得不知道多好!”殊不知近些年时代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我们社会已经从原来的代工简单生产模式,转化为需要创新的智力劳动了——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1、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①内地人工成本升高。原来沿海一带家庭式工坊,能起来靠的是廉价劳动力,接国外订单,拼的是价格。现在人工成本一旦升高,订单都飘到了东南亚一带,吃老本的手段就失去了市场。②现代化生产工具普及。无人车间、无人工厂——它们比人要更听话,比人做的事情更有效率,而且24小时可以不停歇的工作——这是人类永远也不可能拼得过机器人的现状。随着技术的革新,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参与到现实工作中,顶替人类的岗位。2、高学历的认知基于以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逼着企业开始越来越重视人才的招聘和培养。从前简单的人力劳动被取代,并不意味着人类岗位的消失,恰恰相反:公司会更多的招聘高学历人才,让他们操作机器设备。我们从一些大型企业的招聘新闻都可以看到,目前社会对研究生、博士等高学历人才已经越来越认同,因为它代表着以后社会发展的方向!二、为什么考研人数越来越多?为何考研人数逐年增多,并且2020年考研人数可能突破350万呢?这么庞大的人群数量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的。1、公司对高学历人才的要求。低层次学历在很多公司升迁和加工资上面都面临实际的困难,因为公司的倒逼,所以很多人不得不重返校园,进行考研学习。2、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扩招。近年来,国家为了缓和就业压力,扩大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高校数量和招生专业。以往非全日制因为没有正规双证,毕业之后很难得到社会认可。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非全日制纳入全国统考,毕业之后颁发双证,所以参加非全日制考研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了!
本人目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读金融研究生,路过答一下~社科大的硕士是以各个所为单位进行招生的,再报考前就要确定自己读哪个所,跟经济相关的所就有经济所、工业经济所、金融所、城乡建设所、数经所等等。每个所得招生名额很有限,小规模的只招1-2人,大规模的招7-8人。每年报考的学生并不是很多。竞争压力不大。有时候有的所还会出现招不到学生的情况。考社科大的硕士研究生不难的。首先,社科大的分数线比较低,高于国家线10分左右。这个分数都考不到的话,其他好学校也是上不了的。其次,复试不难,好不容易过了初试,很多同学担心复试。社科大的复试一般按照1:2的比例复试,不会像有些学校复试比例很高。比如金融所,招7个人,一般会有8-9个人进入复试,所以如果你的初试成绩在中等偏上,复试基本没有问题。再有就是,社科大的专业课难度低。经济学考的经济学原理,题很简单,经济学中级水平就够了。题型上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没有计算题。建议报一个考研班,跟着老师按部就班的学好数学、英语和政治,专业课将高鸿业的书看五六遍,再看余老师的西方经济学,当然别忘了政治经济学。考上社科院不是问题。社科大的老师三年只带一位学术型研究生,跟其他大学相比,老师会有更多时间培养学生。很多老师有着浓厚的学术作风,一般不会让你干与学习不相关的活,他们手中都有很多高质量的项目,如果学生水平够,会有足够的机会用来锻炼。至于博士,社科大的英语难度非常大,仅次于北大,好在专业课的难度依旧不大。总之,如果你喜欢学术,想好好学习,在这里学习比较适合你。祝您考试顺利。
VCG11497417594.jpg?x-oss-process=style/w10这个夏天,不少没有回家的大学生走上了准备考研的道路。而对于一些“一战”失利的大学生来说,这个暑假他们或是在家里,或是在学校附近租房,也已经开始了“二战”的征程。近年来,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其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考研”,为何成为不少大学生的“执念”?“逃避式考研”成新风向这个暑假,汕头大学的大三学生薛怀开始准备复习考研了。刚刚在北京结束了几个月的实习,她感到,这样快节奏的生活可能不太适合现在的自己。“实习以后,我发现我的心智还不够成熟。马上毕业了,我需要一个过渡期再走进社会,所以我选择考研。从某种层面上讲,我确实是因为逃避工作所以才考研。”薛怀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像薛怀一样在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不久前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届本科毕业生“受雇工作”的比例为73.6%,连续5届持续下降;“正在读研”(16.8%)及“准备考研”(3.3%)的比例较2014届分别增长3.2、1.4个百分点。在一些名校里,本科毕业生的深造比例甚至高达50%以上。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梳理31所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在对这些学校的报告进行数据分析后发现,这些“双一流”高校本科毕业生大多选择深造,其中比例较高的高校有:清华大学本科生深造率为78.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生深造率为74.86%,复旦大学本科生深造生深造率为69.22%,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深造率为66.94%,中国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深造率为57.78%。薛怀的本科专业就业前景不错,但是她仍然选择考研,尽管“相比之下,会少了两年工作经历,但我可以继续留在学校里,还能提升学历,生活怎么也不会太差”。在薛怀看来,身边的同学因为“逃避”进入社会而读研的不在少数。“就我观察,我们班应该有三分之一,而且近几年越来越多”。在考研动机上,“就业”二字是永远的主题。在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考生在报考研究生时,首要动机为提高就业竞争力,占比为36%。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称,“改变学校背景出身,提高就业竞争力”是考研的主要动机,比例超过70%。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考研动机为比较茫然、还没有做好就业准备以及为就业“备胎”,分别达到30%、21%。而《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则显示,暂时不想就业、逃避步入社会而选择考研的人占13%。兰州大学的大三学生刘唯贤也在这个假期选择了考研,他表示,选择“逃避式考研”,是以积淀自身为目的。“我想着趁考研的一年好好学习,顺便减肥戒糖全面自律,过一种健康的生活。我这个人喜欢稳定的生活,而且我也比较喜欢高校的氛围,以后会更倾向于在高校任教。”刘唯贤表示,就他自己而言,与其强调“逃避式考研”的“逃避”,倒不如说“逃避式考研”是延长了学习时间,在时间维度上积累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增长自身的竞争力和能力,还是为以后的就业服务。“这样说来,其实这不算逃避,反而是作出一种对自己更加负责任的决定。”考研是为了“逃避”什么和走入社会比起来,在大学里的生活总是轻松很多,不用为了生计而奔波,不用承受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评判和压力。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大学生并不需要过早地承担“养家糊口”的重担,再当几年学生,显得非常顺理成章。兰州大学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准大四学生王思宇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自己选择考研主要是因为还没做好融入社会的准备。“我觉得还没好好感受大学生活呢,怎么下一年马上就要毕业了?”王思宇觉得,社会是复杂和多面的,如果一下子从学校的象牙塔里走出来紧接着步入社会,会很不适应当下的环境。而他又是一个“没心没肺”的人,不太懂得怎么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要是在清宫剧里,我可能最多活不过三集”。在被问及家人对他的想法有什么意见时,他谈到:“我妈妈还是比较支持和尊重我的想法的,她觉得现在我还年轻,不管是想闯职场还是选择考研,我想做什么就去做好了。至于事业啊挣钱啊,先不用急。另外,身边的好朋友们也在准备考研,那我也就考吧。反正先‘混着日子’,别那么早上班儿就行。”除了没有做好进社会“宫斗”的准备,一些大学生的“逃避式考研”甚至是为了“逃避逼婚”。在西部省份某高校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罗远在这个假期也决定考研了。即将大四的她表示,个人的婚姻观与家长有难以跨越的鸿沟,目前也没有想要结婚的想法。相较于读书期间而言,工作之后,她在婚恋方面的压力会更加大。“自己还不想太早面对复杂的社会,想多待在单纯美好的校园,保持着简单的人际关系,还想做个孩子。但是工作之后,家里人的想法就会是:你现在有事业了,下一步就该有个家庭了。我很反感来自亲戚的催婚,所以想选择考研继续读书,也算是逃避他们的‘逼婚’吧。”罗远说。考不考研,不能跟风对于这些大学生来说,“逃避式考研”真的能达到自己“逃避”的目的吗?而在考研的过程中和读研之后,真的能比别人享受到更多的“单纯与美好”吗?王思宇认为,自己“逃避式考研”的复习之路并没有那么轻松。“其实对我们这种‘逃避式考研党’来说,考研是一个更艰难的事。那些逃避意愿不是很强的同学如果考不上研,可以选择继续考或者就业;但我们不一样,我们选择考研本就是为了逃避进入社会,如果失败了,没别的路可选。这样来说,我们其实面临着更大的压力。”王思宇说。而罗远认为,一些“逃避式考研”的同学缺乏信念的支撑,考研动力不足。“有的逃避式考研的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她认为,选择逃避式考研的人并不是想做学术,那么就算不选择读研的道路,也会为自己找各种借口逃避走入社会的过程。没有更深层次的信念支撑,考研的道路很难坚持下来。而在读研之后,因逃避心理而读研、没有学业规划的学生也将面临挑战。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何芳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就业难”一直被认为是“考研热、读研热”的主要原因。这种没有明确发展方向、基于推迟就业而表现出的逃避心理和逃避行为,会使个体在读研期间因缺少心理准备和学业规划,产生被动学习、无所适从等问题。更会因为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而缺少前进动力,进而虚度光阴。该文指出,这种动机是把学历的衍生功能作为读研的动力,缺少对于学术本身的兴趣,因而也缺少为之奋斗的动力,进而影响读研的收获和成效。“仅就‘改善就业’的功利目标而言,这样的读研方式,其实已经很难保证3年后他们就能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甚至可以说,在这样的动机状态下,他们的求学体验也很难幸福,因为如果不具备学术热情,研究生阶段所必需的大量的阅读、研讨、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撰写,都可能让他们痛苦不堪。”河南某高校负责学生教学管理的教师焦翔宇表示,确实有一些同学以考研为名逃避就业。这些考生只报名参加考研,但有些人其实并没有认真复习,这些同学报名的原因可能来自家庭压力、从众心理或侥幸心理等。选择考研还是工作,是一个综合的考量,和学生所属的专业也有一定的关系。但她同时也认为,总的来说,考研是一件好事:“站在学校和老师的角度,还是鼓励去考,毕竟进一步的学习会对学生个人非常有益。”“考研的内驱力应该是提升自己、实现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如果抱着其他目的考研、读研,最终也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状态。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最重要的事是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综合自己的能力、资源,选择一条合适的路。”焦翔宇说。
3月15日,2019年考研国家线公布,几家欢喜几家愁。从这次的国家线来看,大部分专业复试分数线普遍提到3-15分左右,为什么提高?考研的人太多了。2019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290万人,比2018年增加52万人,提高21.8%,这在历年考研人数增长中是最多的。这些年,考研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人数增幅也是一年多过一年,并且这种趋势没有丝毫减弱的痕迹,可以预见的是,2020考研人数只会更多。这就给人一种感觉:不考研就要被淘汰,考不上研究生就会低人一等。我们不妨冷静一点,挤破了头都要考的研究生到底有没有出路?是否有那么多的工作非研究生不可?其实我们自己都明白,工作中用到的技能可能连你知识的1%都用不到,这不得不说是一件遗憾而又可悲的事情。诚然,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尤其是近百年以来,科技力量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尤为重要,同时,社会发展中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其中即有高精尖行业,也有传统行业,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需要的并不全是高层次知识型人才,而是需要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人干。为什么要称作研究生?研究生的价值在于“研究”二字,就是脱离最基础的操作,从事物运行中把握规律,掌握原理,这才是研究生真正应该干的事情。但是我们环顾四周,哪有这么多的岗位来让你实现研究生的价值呢?前些天有个招聘启事,看大门的要研究生以上学历,这个例子也许有些极端,但是确实发生了。这是一种亵渎,一种我们无法改变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亵渎。更多的情况是很多国企、事业单位招聘去的研究生,都当做本科生甚至高中生来使用,很多在职的研究生也深感焦虑,因为他干的工作随便找个高中生稍加培训就能代替他了。造成这种浪费的是什么?因为企业开出同样的薪酬标准,当然愿意招到更高学历的。其实企业也明白,招高学历人才过来对公司也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提升,只是对外宣传的时候大可说本企业实力雄厚、有博士多少、硕士多少等等,多个面子罢了。研究生的价值如此而已。真正需要警醒的的是什么呢?我们很多人没想过改变这种现状,而是不断助推这种现象的发展。我们这一代人是喝够了了鸡汤的一代人,这些鸡汤往往对高学历顶礼膜拜,对低学历嗤之以鼻,很多人中毒太深,看不到社会的本来面目,浪费着自己的年华,浪费着背后家庭的付出。其实,大学生们或者说家长们去招聘会上多看看就知道,很多岗位无人问津,并不是待遇不好,也不是非常辛苦,而是你根本没有想过从事这个行业,难道只有在办公室里度过一生才是最完美的吗?所以,对于高学历趋之若鹜的大学生们,请静下心仔细想一想,你想干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根据社会需求,找到能真正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目标,认认真真、脚踏实地完成自己心中的梦想。
致力于成为拔尖创新的学术人才或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才是理性而科学的考研动机日前,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发布了近四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数据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我国考研报名人数、往届生读研比例都逐步增加,同时专业学位硕士报考人数增长明显,多地出现专业学位硕士报考人数超过学术型硕士的现象。与数据相互印证的是,近年来,本科一个宿舍多名同学考上研究生等新闻频频见诸报端,“考研热”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现象。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当前,教育与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国家已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方式。对于我国来说,研究生报名人数的逐年增加,顺应了国家创新发展和以高素质人才构建新竞争优势的需要。专业学位硕士报考人数的增长,也符合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结构布局调整的方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到2020年,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改变以往单纯以学术型硕士为主,积极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机制,满足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向。专硕趋热,是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致力于成长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具体体现。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在看到“考研热”积极成因的同时,也要对“热”现象进行必要的“冷”思考。我们在采访中发现,考研的原因各不相同,大多还是为了自我增值,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很多学子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相对清晰的规划,既契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自身的特点。不过,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有延缓就业时间的逃避心态,有追逐热门专业的盲目跟风,等等。虽然只是少数现象,但也提醒我们,需要在考研问题上对学生加强指导,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更合理地认识自身、更科学地规划未来。要认识到研究生教育应当是一个增强学识、提升能力的过程,而不能仅将其视为提升学历的“镀金”或找工作的“敲门砖”。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对于考生个体来说,学习动机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硕士研究生学制仅两到三年的时间,没有明确专业目标的学习不但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成果,也无法从根本上摆脱缺乏竞争优势导致的“就业难”;另一方面,一味追逐学历和文凭,而不是立足于能力和技能的提升,也不利于整个社会尽快从“学历社会”真正迈向“能力社会”。由此而言,在本科毕业的重要人生关口,审慎抉择,致力于成为拔尖创新的学术人才或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才是理性而科学的考研动机。当然,对于广大高校来说,“考研热”也对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课题。我国研究生培养仍存在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到位的问题,以及培养模式不能充分满足高水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要求的问题。正视这样的问题,下大力气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更好满足科技创新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和研究生对高水平科研成果、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是当下摆在所有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作者为本报政治文化部记者)(来源:人民日报)
——本文系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10月30日22时,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通道将正式关闭,考生将在今年12月21日至23日迎来笔试。伴随着考研报名进行,“考研热”的话题再度成为舆论焦点。从数据来看,考研大军的规模近年来不断壮大,名校竞争也变得尤为激烈。(10月31日 中国新闻网)近年来,考研报名人数呈现持续攀升态势。根据教育局数据统计,2017年考研报名人数有201万,是当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的52%,2018年这一数字攀升到了238万,今年再创新高。“情理之中,意料之中”的290万,刺激的不只是考生们的焦虑神经,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舆论焦点。“考研热”的兴起,不禁让人想到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保障”,一个是“追求”。现代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国家通过学费贷款、助学金等方式对教育的支持,物质的保障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有能力,越来越多的个人有底气选择继续深造。而生活水平提高的另一面就是大众更加注重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自我培养的意愿增强。这是第一层原因。众所周知,考研所带来的,首先是知识,即个人专业素养的提升;进而带来的是高学历;而高学历象征着很多东西,一份社会地位更高、薪酬更优渥的工作,更高的社会阶层和与之形成的人际关系网。这虽然谈起来好像既现实又势利,但在当下就业难度增加和普遍学历较高形成的竞争压力大环境下,是每个人都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这是社会因素,而社会环境对个人心理的影响是很大的。对于许多人来说,个人自身对未来期许值很高,加上就业前景不明朗,让长期待在象牙塔的学子们下意识选择回避“成年人”弱肉强食的职场,“惯性”走向相对熟悉的、心理上适应度更高的考试,从而逃避“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这是第二层原因。再往深处思索,其实这种“逃避”的选择,背后是深深的迷茫。有一些大学生对于自身“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没有具体的把握,对社会发展的动向前景也没有明确认识,导致对未来规划不清晰,则更容易随着周围同学的考研大潮,走上读研——这片缓冲地带。当下很多高校开设一些创业课、人生规划讲座、职业选择咨询中心,说明社会已经认识到了这样的一个困境。但是这些措施成效并不明显,因为个人迷茫的背后是时代的迷茫。随着扩招改革,考大学变得越来越容易,但这一方面带来学历价值的缩水,使得更多的人追求更高的学历;另一方面也让人思考社会是不是真的有这么大的高学历人才缺口。这种反思的背后引发了对高等教育的:什么是高等教育?什么人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特别是学术型研究生,主要是对学生在科研领域的培养,但事实上最终走上科研,或者说“初心”是为了科研的人是很小部分的。明知如此,大家仍然大规模涌入,是因为社会弥漫着崇尚高学历的风气。反之,说明了社会缺乏对人才考量的其他机制,大学生也缺乏对于自身深造的其他手段与途径。由此,要化解这种迷茫,我们也许还要借鉴国外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和认证体系。虽然说,“考研热”作为一种中性社会现象,谈不上好坏;考研也不过是一种个体的选择,我们无可置喙。但是我想,如果社会上的迷茫雾色淡一些,通向“罗马之路”再多一些,倘若能帮助到一个迷茫的人做出更优的选择,那一切讨论和变革都是有意义的。文/钟禾(山东大学)
研究生越来越多,可以选择的专业也越来越丰富。那么有哪些专业可以供我们选择呢?第一,按照用途和专业来划分,可以分为普通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专业学位研究生更侧重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普通研究生侧重于理论研究。第二,普通的研究生专业涉及到很多领域。研究生专业有金融、应用统计、税务、保险、资产评估、法律、社会工作、警务、教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艺术、农业推广、兽医、风景园林、林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中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工程管理。
文:两夕研究生,这个名词在老一辈眼里,那就是大学问的代名词,典型的知识分子。不能说老一辈没有进步,起码在他们的认知中,曾经金贵的大学生已经不稀奇,也确实太多了。可是研究生,还是很少的,2018年人数在240万左右,能考上的也许不到4分之一,其中能上好学校的更是寥寥无几。然而在90后看来,尤其是很多已经参加工作的90后,他们觉得研究生并没有老一辈想的那么稀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好使。“你有时间考研,还不如去考银行或者公务员!”这样的话,在考研人群中经常出现,尤其是对于那些没考上的人,朋友都这么劝。考研无用理论,得到很多人支持,考研真的没用吗?那些支持者,又是以什么样的依据做出这样的判断呢?一位在银行工作的网友表示,自己二本垫底院校,银行笔试过了,参加面试。遇到了一个南京大学的研究生,当时他惊呆了,认为都南大的研究生了,怎么还来找这样的工作?对方表示,银行体面,家里父母支持,加上他找工作一直在碰壁,所以来试试。一个二本垫底,一个一本研究生,两个人在一块面试,网友觉得,这个画面就是对教育机制的讽刺。社会对于研究生的认知,一直很微妙。一些创业者表示,他们做老板的时候,一开始也很喜欢研究生,一听就高大上,肯定能干。然而雇佣后发现,这些研究生能力跟名气完全不搭边,他们认为应该会的,对方跟本科员工一样,还是不会。最关键的是,这些人还自命清高,认为本科生不配指导自己,瞧不起学历低的。久而久之,他们对于研究生这个群体,就产生了一种很微妙的态度变化,觉得不好管理。然而不得不承认,研究生的学习能力确实比一般人强,同样一个东西,他们掌握的速度明显超出常人。有些需要专业知识的岗位,还是需要学历高的人参与,他们更愿意动脑子,价值也对得起那个工资,二次投入的概率较小。现实中,很多人都觉得,研究生那几年,外去做一些工作,经验比学历更加重要,应聘的时候别人也更加注重工作经验。这话没有偏颇,除非是公司专门规定,不然大多数公司还是喜欢经验丰富者,进来就工作,这比一张文凭要靠谱得多。可是从长远角度来看,研究生明显要更加有出息,成才的几率更高。笔者认为,现在这个社会跟过去不同了,过去人们做生意,只要嘴甜、能喝酒、加上一点点的运气与胆识,就有很大概率成功。可如今,你要么有大资本,要么有技术,不然成功的几率很低很低。有钱,这一点我们求不来,天生的,可是学问与技术,这个就靠自己了。并不需要太多高科技,很多东西,只要学会了,或者拿到证书,就能涨工资。不能说考上研究生,就一定可以出人头地,但要说考研无用,那就真的带偏见了。高考跟考研,可以说是我们普通人眼前最现实的一条成才之路,也最容易实现,不拼背景、不讲父母,只看运气与努力。